:建设三峡水电站的利弊弊调查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水电站地下交通洞热湿测试、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规模化光伏电站与电网暂态交互影响定量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规模化光伏电站与电网暂态交互影响定量分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对航道及码头工程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年10期
小南海水电站建设对航道及码头工程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小南海水电站建设成库后,上游库区水深、水流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导致航道条件的变化和部分码头的运营受到影响,文中从水深、水流条件的变化分析航道、码头受到的影响,根据受影响的原因探讨复建的方式,为下一步的复建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TV72;U612;U656.1【正文快照】:
小南海水电站位于长江干流重庆河段,是三峡工程和向家坝水电站之间的重要开发梯级,小南海水电站坝址坐落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街道、大渡口区跳磴镇和江津区珞璜镇交界处。小南海水电站的建设将抬高上游部分河段的水位,部分码头因水位抬高的影响被淹没或者丧失使用功能,同时航道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文雪松;[J];水利水电快报;2001年17期
张沛文;[J];水运工程;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传敏;丑丑;;[J];珠江水运;2011年09期
覃春安;;[J];技术与市场;2012年06期
牟兴华;李卫东;;[J];四川水力发电;2007年S1期
牛志丰;姬志军;莫振伟;;[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年11期
韩庆红;张培超;;[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年02期
魏国红;杨利军;侯俊山;;[J];河南水利;2001年01期
鞠琴;郝振纯;余钟波;陈喜;佘超;;[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1年01期
付迪;李红;;[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林伟;路佳欣;程雷梓;武苗苗;张新宇;;[J];水电与新能源;2013年06期
熊冠军;[J];路基工程;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胡建敏;朱杰兵;庞正江;熊赞民;;[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实例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吴建平;[N];重庆日报;2000年
章轲;[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熊昱;[N];湖北日报;2013年
白勇?见习记者
周顺华;[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王小毅;[N];中国矿业报;2003年
许安强 解春林;[N];中国水利报;2002年
潘锋 皮华
宁晓;[N];重庆日报;2009年
潘峰 皮华
宁晓;[N];重庆日报;2009年
本报记者 陈宏伟;[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孟登科;[N];南方周末;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人民网―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下)
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下)
  影响“发现力”的十大要素  年轻记者大都热爱新闻事业,富有献身精神,不怕吃苦,愿意深入到实际工作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这是培养和强化发现力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了不断增强自己的发现力,防止发现力受到抑制而日渐萎缩,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思考影响发现力的10个要素:  1.观察意识与发现力“观察”是年轻记者发现新事物、探索新规律的最常用的武器。“发现力”减弱的主要原因不是生理“视力”的减弱,而是观察意识的淡漠。每一位年轻记者都应该成为我们国家职业的“观察家”。观察家的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不能像一群看热闹的人那样漫不经心地瞟上一眼。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要想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必须有意识地观察、集中精力观察、随时随地观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视而不见”的现象发生,才能真正做到“见人之所未见”。  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有许多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重大新闻和独家新闻的典型事例。日早晨,新华社记者马光、葛相文从阿富汗外交部得知苏联一批军队要在下午撤离首都喀布尔。他们立即抢发了一条消息,随后又到现场采访。撤离的苏联军队只有15名官兵。苏方说这15人是最后一批,但是,新华社的两名记者发现为士兵送行的一名苏联军官并未撤走。苏联官方通讯社塔斯社也报道说这是最后一批撤离的苏联军队,外国通讯社上当的也不少。新华社记者经与苏联使馆核对事实,在报道中做了必要的说明。新华社记者预报,最后离开阿富汗的苏联军人将是苏军驻阿司令格拉莫夫,他将于2月15日跨过苏阿边界。无疑,我们的两位记者靠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独家新闻”。由此看来,眼睛是记者发现新闻的最锐利的武器。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同志观察意识还不那么强烈,观察的范围还比较狭窄,观察方法也有待改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盲区”和“盲点”。每个人眼球后部视网膜上都有一个凹陷点,叫做盲点。这个地方没有视觉细胞,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其实,在我们观察社会时,也存在着这种“盲点现象”。我们对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现象往往视而不见。比如,星期天上街买菜,只顾买菜,往往忽略对蔬菜市场的观察和研究;上百货大楼买东西,往往不注意观察客流量的变化以及商品滞销旺销的冷热变化;到学校参加家长会,往往不那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教师的情绪和学校的气氛。其实,只要自觉地消除“盲点”,随时随地注意观察和研究,我们就有可能发现一些很有价值的新闻。就拿上街买菜这件事来说吧,蔬菜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的安定,菜价是老百姓关心的重大问题之一,买菜不仅可以了解菜价,还可以听到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人的意见和呼声。新华社播发的《菜价追踪》这篇通讯的主题就是在买菜过程中捕捉到的。1994年3月下旬的一天,我同家里人一道到新华社附近的新文化街蔬菜市场买菜。我很少有工夫逛菜市场,一走进这条小街,我就开始打听各种蔬菜的价格。这里的蔬菜价格贵得令人吃惊:一公斤小辣椒8元多,一公斤圆白菜4元多,一公斤黄瓜3元多。我同买菜的市民交谈起来,他们说新文化街的菜贩子最“宰”人;宣武门附近有个蔬菜市场,大都是菜农直接运菜进城,菜价比这里低得多。有的菜贩子一大早从宣武门菜市场买一点菜,用三轮车拉到新文化街,1元一斤的黄瓜卖到1.6元,菜价陡涨60%。我想,这两个市场相距一公里多,“菜价落差”就这么大,从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到新文化街,“菜价落差”又是多少呢?从农村的蔬菜生产基地到新文化街,“菜价落差”又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在我脑子里转了大半天。当天晚上,我找到分管国内报道的副总编辑曹绍平,告诉他最近京城菜价猛涨,有些菜比肉还贵,老百姓实在难以承受,我看到有的困难户在蔬菜市场捡烂菜叶子。菜价上涨,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但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流通秩序混乱,中间环节太多。从菜农的“菜园子”到市民的“菜篮子”,形成了巨大的“菜价落差”。  我对曹绍平同志说,这种“菜价落差”,就像“黄果树瀑布”,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那么合理的新现象,新华社要派记者跟踪调查,研究和剖析这种“菜价落差”。新华社国内部负责同志很快就调集了力量,具体组织了这一报道。4月2日凌晨,山东分社记者王进业赶到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抄录了当日蔬菜的批发价格。当天下午3时,王进业又搭乘寿光一家蔬菜购销公司的一辆运菜的卡车上了路。经 过12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于次日凌晨3时进了北京的大钟寺。两个小时以后,记者所乘的运菜卡车上的蔬菜成交,每公斤圆白菜和黄瓜的售出价比寿光的收购价高0.4元。扣去1400元的租车费、180元的蔬菜代购费,千里迢迢,一公斤菜净赚一两角钱。3日早晨7时,记者顾不上休息,又跟随一辆刚从大钟寺批发完蔬菜的三轮车,来到西城区新文化街农贸市场。记者发现大钟寺的蔬菜一到这条小街,价格猛涨,平均菜价上涨80%左右,最高的涨幅达125%。随后,王进业同北京分社记者苏会志又采访了北京市有关部门,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两位记者从观察现象入手,最后触及事物的本质,提出建立价格调控机制、抓好菜园子建设、增设蔬菜销售点等具体建议。这篇2400字的通讯见报的当天,许多读者就打电话给编辑说:“新华社记者坐运菜的大卡车跟踪采访,替老百姓说话,请代我们感谢这两位记者。”如果中青年记者能够注意消除观察的“盲区”和“盲点”,深入社会生活,不放过任何一次观察的机会,真正做到“目光四射”,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重要发现。  观察意识淡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看得多,想得少,在眼睛和大脑之间缺少一根连接线。《参考消息》上刊登过一篇文章,介绍科学家格林和美国国立眼睛研究所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将鱿鱼体内与眼睛形成有关的一种基因提取出来,注射到果蝇幼虫细胞里,结果在成年果蝇的翅膀、腿和触角上生成了许多果蝇的眼睛。这些眼睛的外观和果蝇的真眼睛完全一样,但由于它们与果蝇大脑之间没有联系,所以,这些眼睛根本看不见任何东西,是地地道道的假眼。年轻记者要想有所发现,就必须使自己的眼睛同自己的大脑紧密地联系起来。如果不同大脑联系起来,即使能够看见一些东西,也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属性,跟“假眼”也差不了多少。我们说的深层次观察,就包含着记者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深刻的理解。  2.生活空间与发现力  新闻记者的发现力与他的生活空间呈正比例。生活空间越大,他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多;反之,发现新闻的机会就越少。近几年,少数记者的生活空间有逐步变小的倾向。现在报纸上发表了不少文章,提醒人们警惕“高楼病”。据说在高层建筑里住久了,会患一种“高楼病”,轻者表现为乏力、眼花、胸闷,重者甚至会出现晕倒。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更应注意防止患上“记者高楼病”。如果我们整天呆在大墙阻隔的高楼上,与老百姓的交往越来越少,久而久之,会得一种新闻记者的“自闭症”,新闻嗅觉就会失灵。有作为的中青年记者应该走出高楼大厦,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生活空间,经常到老百姓中间去观察、去发现。只有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才能看到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比如农民工问题,当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人在一亿上下。对于他们的生存状况,在新闻报道中很少触及。今年1月中下旬,新华社国内部利用春节前后的一段时间,专门组织了“走进打工村”系列调查。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詹国强、袁志国来到大别山区的湖北省蕲春县刘河镇石马山村。刚从外面打工回来的农民胡爱华,是为了还清家里欠下的3000多元债务才外出打工的。1991年年初,19岁的胡爱华来到广东一个建筑工地打小工、提灰桶,一天6元工钱,年底攒下500元回了家。1992年春节没过完,胡爱华就到广东,换了一家建筑工地做事。辛苦了一年,包工头跑了,胡爱华找老乡借路费返乡,夫妻见面哭成一团。打工5年,胡爱华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没有一技之长,在外面很难混下去。1996年,胡爱华学会了开汽车;1998年,胡爱华成了一名司机;2001年,胡爱华嫌替人开车工资低,他借了2万多元,买了一辆汽车,雇了两个小工,自己当上了小老板。回想10年打工生涯,胡爱华感慨万千。他说,农民工在外面立足很难。  城里再好,根还在家乡。他准备再打几年工,就把在外面学到的东西带回家乡谋发展。如果记者不走进打工村,就很难发现农民工的酸甜苦辣,也很难理解中国农民工在困境中的执著追求。  3.大局观念与发现力  “发现力”并不表现在把随便碰到的事情传播出去,而是表现在对某一典型事物在全局中所占位置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要提高自己的发现力,就必须注意研究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紧密相连、为绝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问题,当前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的问题,人们议论纷纷的、成为争论焦点的问题。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努力揭示典型事件在全局中的地位,阐明眼前发生的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准确地判断这一新鲜事物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发现力较强的记者总是善于抓住那些整个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重大问题,进而得出站在局部无法得出的结论。  当前经济生活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如果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整个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重大问题上,就“发现”不到点子上,报道也难以形成“破竹之势”。比如,谁都知道国有企业存在的困难之一是经营机制没有及时转换过来,而要想转换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遇到的一个突出难题就是富余人员无法安置。成功地破解这一难题,是国有企业顺利进入新体制的关键。上海市委负责同志经过调查研究,创造出了一种由政府支持、社会资助、企业出面组建的专门承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服务中心”。  这种社会中介性机构好比一座桥梁,承载着下岗职工从原来所在的企业过渡到社会,再去选择新的职业。如今,这已经成为上海市安置下岗职工的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新华社上海分社记者对这种带有创造性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深入的开掘,在报道中把最能给人以启发的经验报道出来了。这篇报道和评论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的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在全国劳动厅局长会议上指出:各地学上海的再就业工程,关键要学一条,就是主要领导敢破难题。领导干部有了这种精神,具体经验是可以创造的。  大局观念还要求我们学会运用“全局性视角”来观察和研究重大问题。人们观察任何问题都有一定的角度。拿挤公共汽车这件很小的事情来说吧,当一位乘客一只脚踩到汽车门的台阶上、一只脚还悬空的时候,他看问题的角度是“车外乘客”的角度,最常用的语言是:“里面还有那么大的地方,为什么不往里挤一挤?”几秒钟之后,当这位乘客的另一只脚也踩到车门里面的时候,立即转换成“车内乘客”的视角,最常用的语言是:“别挤了,别挤了,看挤成什么样子了。”几秒钟之差,半步之遥,同一个乘客所持的立场竟然会发生如此巨大变化,这足以说明一个人所处地位会明显影响他的视角和感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地区、各部委和社会各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利益。新闻记者的水平主要表现在有可能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观察问题。为了更加有效地发现,我们应该强化全局观念,而不应该弱化全局观念。千万不要站在地方角度和部门角度来观察和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观察问题的视角缩小了,我们的发现力就会随之退化。  4.理论素养与发现力  发现力并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奥?圣捷尔吉医生曾经说过:“所谓发现,就是见人之所皆见,而思人之所未思。”新闻记者的发现应该包括他对生活意蕴的正确的、深刻的独立思考。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就不可能有重要发现。  对于年轻记者来说,理论根底尤其重要。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何平,近些年写了不少带有理论思辨色彩的新闻报道,如《科学的理论伟大的实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坚持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凝聚在伟大理论的旗帜下》等,借新闻报道浅显的文字,阐明深刻的理论问题,让大众传播媒介承担一些深刻的哲学命题。就拿《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来说吧。1997年4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一场音乐朗诵会《在大海中永生》,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朗诵了何平、刘思扬写的这篇通讯,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记者使用了抒情诗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着哲学的思考。记者着力描绘了邓小平同志的“三落三起”,描绘了1978年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揭开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正是这些富有哲理色彩的描绘,震撼了亿万读者的心。从何平同志的成长道路可以看出年轻记者提高理论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5.知识领域与发现力  登高才能望远。记者登高的阶梯就是各种各样的知识。记者的知识领域愈宽广,发现新鲜事实的机会就愈多。记者的知识领域如果过于狭窄,新鲜事实就是送到面前也难以敏锐地发现。从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中我们就不难看出记者的知识领域与发现力的直接关系。日,陕西省临潼县西场村打井抗旱的农民挖出了完整的陶俑,当地人不知道这就是秦始皇兵马俑,县文化馆把这些陶俑修复陈列,并未作为重大发现报告上级文物部门。两个月后,正在临潼县探亲的中新社记者蔺安稳,偶然来到爱人所在的县文化馆。当他走到陈列室一个偏僻的角落时,只见几个形同真人的陶俑,身披铠甲,手执兵器,好不威武。这位记者熟读《史记》、《纲鉴易知录》、《资治通鉴》,凡书中涉及家乡历史的章节,他都格外注意,对秦始皇陵的记载更是熟悉。他立即意识到这是2000年前秦代士兵的形象,是国家的稀世珍宝。蔺安稳立即赶到西场村进行深入的调查,写出了一篇文章《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日在内部刊物上发表。很快,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指示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委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有关单位立即行动起来,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了秦始皇陵秦俑考古发掘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这样被一位新闻工作者发现的。如果这位记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兵马俑虽然迟早会被发现,但要推后许多年。  6.透视能力与发现力  透视能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批了一段话:“非本质的东西,外观的东西,表面的东西常常消失,不像‘本质’那样‘扎实’,那样‘稳固’。比如,河水的流动就是泡沫在上面,深流在下面。然而就连泡沫也是本质的表现!”这段话通俗地阐明了现象同本质之间的必然联系。事物的本质总是透过许多“泡沫”一样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规律是本质的反映。有经验的记者总是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入深流,揭示和反映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但还未能理清头绪的“本质”。  拿中国老百姓排队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来说。外国驻京记者数以百计,许多人都看到过中国老百姓排队购物的现象,可是,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种现象后面蕴含着的本质意义。日本朝日电视台评论员杉木依津子就与众不同。杉木依津子从1976年到1983年在北京当记者。她经常被市民组成的长长的行列所吸引,好奇心使她凑上前去看个究竟。她发现1979年在市民排成的队伍前面堆的是“小山似的、沾满泥巴的大葱”,有时是“泡在水里的豆腐”;1980年盛夏在市民排成的队伍前面是“刚刚采摘下来的西红柿”;从1981年到1982年,出售电视机的商店前开始有人排队了;而到1983年,在一些大商场的门前,从清晨起就排起了购买名牌洗衣机的长龙。杉木依津子对北京市民“排长队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产生了带有规律性的认识,终于写成了一篇题为《从排队看变化》的特稿。作者写道:“北京‘排队’的内容在六七年间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使我感到很惊讶。‘排队’不会弄虚作假。我认为,它从一个侧面最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当这篇报道在日本《国际贸易》杂志上刊登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共鸣。  仍以“排队”现象为例。长期以来,沿用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国家有一个难以克服的弊端,就是物资供应紧缺。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还写了一部取名为《短缺经济学》的专著,断言“短缺”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可是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首先告别“短缺”,首都各大商场日用品琳琅满目,老百姓排长队购物的现象也随之消失。一位外国驻京记者敏锐地抓住“购物长龙在北京消失”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  探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正在建立一种有别于苏联严格的计划经济的新经济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时我们才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而外国记者竟然能够透过“排队现象的消失”,揭示出中国正朝着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这一深刻变化,足以体现他们敏锐的发现力。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本质是不可知的。我们的新闻记者绝不能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只抓取一大堆表面的社会现象,而对于现象背后的本质一无所知。我们的新闻记者不仅要大量地观察各种社会现象,而且要不断地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研究和探索这些社会现象意味着什么、蕴含着什么、预示着什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飞跃。  7.预见能力与发现力  记者的预见能力指的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先料到将来的能力。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想增强自己的发现力,必须善于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各种社会现象作历史的考察,以便从中发现苗头、掌握动向、预测未来、描绘趋势。这样做,往往能够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重大新闻。  日,新华社记者王崇杰写的一篇题为《世界格局急剧变化》的稿件,就敏锐地揭示出一种大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旧格局的瓦解,是1990年在国际关系史上留下的重要记载。放眼全球,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有了明显发展,但是新的格局尚未形成。在世界格局发生重大的转折性变化之际,国际上各种矛盾纵横交错,出现严重的动荡和危机。在世界格局的变动之中,有三条主线是清晰的:一是国际事态的变化表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主的两极体系已基本瓦解;二是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三是在世界新旧格局转变时期,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当务之急。记者在对大量的事实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旧的世界格局已经瓦解,但新的格局尚未形成。过渡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成为当前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的特点。涂上新油彩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时有表演,实际上各种矛盾交织发展,东欧震荡的余波未息,海湾危机又愈演愈烈。”这篇3000多字的文章,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的解体、当今世界格局的显著特点和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的五项原则等重大问题一一阐明。  这不是一篇哲人式的预言,而是一篇经过科学分析的理性推断。稿件发表之后十多年间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印证了新华社记者在这篇新闻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8.应变能力与发现力  应变能力指的是新闻记者应对突然发生的情况的能力。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许多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稍纵即逝,当我们闻讯赶赴事发现场的时候,有的事件已经发生,有的事件已经改变了原来的程序,还有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突然发生。如果机械地执行原来的采访计划,“俗儒不知变”,就会丧失很多发现新闻的机会。  日,新华社记者采访陕西省农机局主办的一个“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获活动开机仪式”,本来是采写一篇粮食主产区收割小麦的正面报道,到了关中东部大荔县朝邑农场开机仪式现场之后,记者却看到了另一番情景:在一片上万亩的麦田里,1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字儿排开。上午10时40分,仪式开始,各级领导讲话、剪彩后,一台台收割机开始收割。30分钟后,参加仪式的人们陆续离开,这时,记者意外 地发现3台尚未进地的收割机掉头离去,4台在麦田中间的收割机向回转向,5台收割了有400米左右的收割机也边收割边返回。  在“龙口夺粮”的“三夏”,为何不一鼓作气持续收割?农场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儿的小麦还要三四天才能完全成熟,现在收割有点可惜。省农机局5月26号就派人来打前站,为了应付这个会,我们场140多名干部职工整整准备了3天,兄弟农场支援了5台收割机,向外单位借了6位礼仪小姐。从早晨7点,我们等了3个多小时。”一位在农场干了30多年的老师傅指着快装满的卡车对记者说:“麦子熟了才能割嘛,何必搞这个‘仪式’。这样的麦子不光减产,还要费更大的工夫去晒晾。”  这样的结果的确出乎记者的预料。当时记者有两种选择:一是放弃原来的采访计划,提前打道回府;二是随机应变,改换采访和报道思路,如实揭露这一形式主义现象。“应变能力”帮助记者做出后一种选择。日,新华社播发了一篇题为《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的消息。没有想到,这篇只有800多个字的消息,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麻烦。稿件播发当天深夜12时半,我们就收到陕西省人民政府发来的文传电报,电报说《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一文失实,要求新华总社停发此稿。31日凌晨1时许,我们找到采访这篇稿件的记者和陕西分社社长,再次核校稿件中涉及的所有事实。由于事实准确无误,我们不仅没有撤销这篇稿件,而且还表扬了记者敢讲真话的精神。这篇稿件受到媒体的普遍欢迎,有的报纸还配发了评论,认为这是一篇“鞭挞形式主义的檄文”。  9.创新意识与发现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议,简称“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新闻单位对“两会”报道高度重视,今年报名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有2900多人,与全国人大代表的总数不相上下。这么多的记者,要在每年召开一次的例会上发现人民群众感兴趣的有价值的新闻,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两会”蕴涵着丰富的新闻资源,但无论是组织报道的形式,还是报道的方法,多次参与“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都会感到驾轻就熟,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因为缺乏新鲜感的记者难免会丧失敏锐的发现力。为了鼓励新华社编辑、记者发现新闻,我们在“两会”召开之前,反复提醒编辑、记者认真领会美国石油地质学家普拉特撰写的《找油的哲学》中的一段话:在新油田找油,可以用老办法;在老油田找油,必须用新办法。普拉特在这段话里阐述的道理非常简单,在一个已经开采多年的“老油田”里,别人采用老办法把该找的油大都找了出来,后来者如果采用同样的办法,是很难有新的发现的。“用新办法在老油田里找油”,努力寻找“两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共鸣点”,成为新华社“两会”报道组的共识。为了创新和发现,新华社组织了一系列社会调查,详细了解受众对往年媒体“两会”报道的评价;受众对今年“两会”报道的欲求信息;受众对今年“两会”报道的预期。这些调查报告,帮助新华社编辑、记者找到了“两会”与人民群众的“共鸣点”。3月5日,新华社播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7个时间表》,就是3位记者创新意识的体现。他们在反复阅读《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报告中有7件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他们认为这7件大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精神。比如,5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预期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记者敏锐地抓住这些关系百姓利益的大事,排出了一张清晰的时间表。这篇只有400多字的消息,用事实给人以信心,起到了统一意志、凝聚人心的作用。再比如,新华社播发的《百姓眼中的新一届政府》、《超额增加的59万个“饭碗”从何而来?》、《政府工作报告让城乡群众直接受益1936亿元》、《坚决刹住“圈地风”》、《修宪离百姓有多远?》等。这些新闻报道把严肃的政治性话题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结合起来,把我们想说的与老百姓想听的结合起来。创新意识帮助编辑、记者在“两会”这块“老油田”里找到了“油”。  10.联想习惯与发现力  什么是联想?联想就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它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它相关的概念。事物之间的这种相关联性,其实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有的联系比较明显,有的联系不那么明显,不容易被人发现。不养成联想的习惯,许多即将到手的新闻也会悄悄地消失。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新华社国内部组织播发了一大批国庆特稿,其中有一篇是《“新中国第一”的更迭》。这篇通讯的主题思想的萌生,就得益于“联想”。1994年7月下旬,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在长春召开会议,评委们顺便参观了松花江上的丰满水电站。当地一位负责同志对我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水电站装机容量13万千瓦,曾经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现在已经不行了,早被别的水电站超过了。当时我只是记下了这一事实,并没有思考这句话的内在价值。国庆前夕新华社研究国庆报道时,我觉得不能尽写一些“新中国成立45年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了巨大成就”那样的大综合,国庆报道在内容和表现形式 上都应该有所突破。这时,我突然联想到在丰满水电站听到的那句话。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有许多曾经令人自豪的“全国第一”,后来随着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这些原来的“第一”渐渐被甩到后面去了。这其实并不是坏事,它反映了新中国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大趋势。与其概括地讲45年来的成就,不如抓住“新中国第一的更迭”这一个具体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烘托新中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把采访这篇稿件的任务交给国内部的张超文、楚保平、丛亚平3位年轻记者。这些年轻人领受了任务之后,分头跑统计局,查阅资料,与有关省市和单位核对事实,没用几天时间,就把稿子拿出来了。这篇通讯一开头就写道:“在我们可爱的祖国,哪个油田最大?哪道桥梁最长?哪座大厦最高?对于这些问题,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答案。”新中国诞生时,全国最大的石油城是玉门油矿,年产原油不足10万吨。1954年,在大西北沉睡多年的戈壁滩上,新中国第一个百万吨油田诞生了,一曲《克拉玛依之歌》赞颂了克拉玛依的巨大变迁。6年后,在东北松辽盆地,数万名石油工人开始了震惊世界的大庆石油会战,这个油田跻身世界10大油田之列。如今,新中国的大地上竖起了数不清的钻井架,胜利、辽河、塔里木、中原、南海、东海、渤海……一朵朵盛开的“石油花”把我们这个世界产油大国装扮得艳丽多姿。  记者还写道:电力建设中“全国第一”的纪录改写的次数最多。50年代,丰满水电站的电力工人自己刷新了自己的纪录,把装机容量由13万千瓦扩大到55万千瓦。1960年新安江水电站以66.5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取代了“丰满”夺得全国第一的称号。1968年当辽宁清河电厂竣工发电的时候,我国有了第一个百万千瓦电厂。1974年电力工人又在西北的黄河上建起了更大的刘家峡水电站,使我国最大的装机容量增加到122.5万千瓦。1988年这一纪录被长江上新建的葛洲坝水电站打破,装机容量跃上了271.5万千瓦的新台阶。当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之后,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可达1800万千瓦。三峡电厂不仅将是中国最大的电厂,而且将会取代巴西的伊太普水电站成为“世界第一”。  这篇通讯通过一个又一个准确的事实,不仅在全国范围内作纵向对比,而且站在世界的高度作横向对比,生动地记述了新中国建设事业一步一个台阶的发展过程,形象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稿件发表后一些读者来信来电反映,这篇通讯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宣传报道既实事求是又令人鼓舞。  上面谈到的10个方面,带有举例性质。要开发自己的发现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里只是点个题目,意在引起年轻朋友们对开发自己的发现力的重视,倡导一种愿意发现新鲜事实、善于发现新鲜事实的良好风气。  (作者是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战线》&(2004年&第八期)
<input type=hidden name=newstit value="影响新闻发现力诸要素的分析(下)">
热门评论文章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人民网拥有管理笔名和留言的一切权力。
您在人民网留言板发表的言论,人民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或反映。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2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电站现状调查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