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取消农业税税到卡了吗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办卡5年要扣15年年费?
银行客服表示:或是银行短信表述不清导致误会
合肥将高标准建设中央商务区,构建市民“一小时消费圈”和“1...
&&&&晨报讯 办卡才5年,却要缴纳15年的年费。近日,雷女士收到了银行发来的一条短信, 让她觉得很是不解。
&&&&事件:5月7日,雷女士收到了一条某银行发来的短信。短信的内容是:“您尾号为xxxx的账户于5月6日完成了一笔15年费交易,金额为-10.00。”
&&&&收到短信的雷女士对此惊讶不已,自己明明办卡还不到5年,怎么要扣除15年的年费呢?而且除了扣除卡里仅有的168元,还欠银行10元,也就是一共扣了178元的年费。雷女士当即来到该银行的柜台进行询问,但是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无法分辨这条短信是否真的是银行发出的,表示无法解决。
&&&&雷女士觉得此项收费非常不合理,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讨回,希望通过本报帮忙解决。
&&&&记者帮忙:记者随后拨打该银行的客服电话咨询此事,客服表示银行储蓄卡不会出现负值的情况,所以希望雷女士能够提供具体信息以便查询。在记者提供了雷女士的具体信息后,工作人员查询后发现5月6日该行确实扣除了年费,但并不是雷女士以为的扣除15年的年费,而是扣除2015年的一年年费10元。客服表示这有可能是银行的短信表述不清,才让雷女士产生误会,今后会加以改进。
&&&&晨报记者 陈家静 实习生 卓圆
焦点阅读:
今年5月合肥共有26家楼盘出现明显的价格变动,其中16家出现价...
COPYRIGHT ©2013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新出网证(皖)字16号
未经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本网举报电话:12014年最后一天了,我申请的信用卡会审到15年吗?_百度知道
2014年最后一天了,我申请的信用卡会审到15年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肯定的了 预祝你能早日拿到卡片
是的、一般15个工作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会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乡村水利:兴盛还是凋敝?
来源:决策日 15:09
  玉米终于浇到水了,村民张万存却高兴不起来:“太迟了,旱得太狠了,早半个月灌溉就好了,你看看这玉米,估计得减产三四成。”  他随手掰开几个玉米棒子,棒子比正常的小不少,干巴巴的,瘪粒严重。张万存还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去年的行情,种一亩玉米毛收入大概1000元左右,除去种子、化肥、农药,一亩地纯收入约600元,他家有15亩玉米,今年因干旱减产四五成,种玉米就比去年要少收3000多元。“去年我家种地总收入才不到2万,三千多一下子就没了,心疼啊!”  有村民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还算风调雨顺,大旱大干的年份很少,那时候基本用不上水利,靠天下雨就可以了,真要旱了,90年代初新打的机井都还能用得上。但2000年之后,气候越来越反常,仅新世纪头10年中就有8年是灾年,4旱4涝,加上农田水利跟不上,种田风险越来越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跟赌钱差不多”。  “这些年国家富了,种田也不用交皇粮国税了,我们农民打心眼里拥护,但水利这块基本上没变化。我也知道一号文件,啥时候咱农村水利能上一号文件就好了!”曾经当过多年生产队长的村民张满道不无困惑地说。  其实他不知道,2010年我国夏粮因干旱减产1680亿吨,占全年粮食产量的3%,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农田水利,但两年多年,农田水利建设仍然滞后。  老生产队长张道满还极有兴致地跟记者分享了他的水利史。他印象中有两次兴修水利的高潮,第一次是六七十年代,“我们干劲可大了!”上世纪60年代,他正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双涧镇现在很多废弃不用的沟渠上曾经都有他挥汗如雨挖土方的身影。  “80年代分田单干后,粮食产量一下子上去了,国家就把农村水利抛在脑后了。整整10年,我们都没修过水利。直到90年代初,国家又开始重视起来,我们镇利用外资项目打了不少机井,这是第二次高潮。但20多年来,农村水利基本上就没做什么事了。”张道满皱着眉头回忆道。  双涧镇现在绝大多数能用的机井基本上是上世纪90年代初打的那一批,但因年久失修,多数已经毁坏淤积,需清洗后才能出水。不少村民反映,能用的机井出水量也比以前少多了,以前一眼机井能灌溉七八十亩,现在只能灌溉四五十亩,随着地下水位的下降,机井也越挖越深,王楼村新打的机井挖到40米还没有水。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发稿前,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过莹告诉《决策》,今年县农委准备在双涧镇新打330眼机井。330眼相对于双涧镇近8万亩可耕地来说,虽然不多,但只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虽人员缺编、经费不足,但仍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女站长的烦恼  蒙城县双涧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是乡镇机构改革后,于2008年成立的,目前在编7人。站长过莹学水利出身,1992年参加工作,在蒙城最偏远的立仓镇水利站一呆就是15年,2008年才调到离县城较近的双涧镇工作。  “立仓镇是蒙城县第一农业大镇,南靠茨淮新河,芡河穿境而过,有大片的行泻洪区低洼地,涝年多。90年代以来,国家对农田水利投入很少,但我们是农业大镇,水利不能不管,工作量大,又没钱,那15年真叫一个累啊!”过莹回忆说。  2008年过莹调往双涧镇农综站任首任站长,因为是站里唯一有水利工作经历的,所有与水利相关的工作都压在她身上。除了水利工作,她还是农技员,农技咨询和培训工作也要做。  “人少事多不怕,较低的工资待遇和杯水车薪的经费是我们最大的困难。”过莹告诉《决策》。  据了解,农综站人员每月到卡工资1500元左右,每月500元左右的绩效工资。除了工资,还有些极少的额外收入。每人包10个科技示范户,每月一考评,如不被扣分,每人每月100元经费。另外,考评好的人员,年底还会有两三千元的奖励。各项加在一起,一年总收入不超过3万元。  经费少又是一大难题。蒙城县农委每年按人均1500元拨给农综站经费,小麦良种补贴每斤1分钱,双涧镇农综站每年总经费加在一起2万元左右。  “平时下乡都是没经费的,这点经费有时上面来人还要招待,还有各类办公用品和电脑耗材都在里面。”过站长无奈地说。值得一提的是,双涧镇是蒙城县副县级建制镇,该镇尚且如此,其他镇的困难就更可想而知。  今年大旱,过莹最苦恼的还是农田水利设施跟不上。“机井有好多都不能用,但这样的旱情不抗又不行,只能找有水的先抗着。”  水利专业人员不足是另一个大难题。过莹告诉《决策》:“我们站专门管水利的就我一个,其他人都不懂,我是站长,平时其他琐事也多,很多事情顾不过来。”  为了弥补基层水利人员的不足,蒙城县水务局在全县聘用了22个水利协管员,都是从2004年乡镇机构改革下岗分流人员中招聘,主要负责水利建筑物的管护。双涧镇仅有一个水利协管员,月工资1000元,平时也不参加镇里点名,因工资较低,县里镇里对他们的考核也不严格。因工资低,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结果,很多工作还是靠水利员去做。  由于水利工程多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农综站又普遍没有配备交通工具,在日常监管上很是乏力。“镇里七站八所都配车了,就我们没车,我们平日下乡,自己有车就开自己的,没有就骑电瓶车,遇上冰雪、大风大雨,电瓶车都不敢骑,我就不小心摔过几次。”过莹对没有交通工具很是苦恼。  水利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年轻力量薄弱。“你去其他站所看看,每年都有年轻人进来,只有农综站,都是中年人。全县30多个水利员,30岁以下的一个都没有!”农综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所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钱。目前各级政府究竟在农田水利上投了多少钱?为什么还有这么大缺口呢?  “没有钱哪有水利”  《决策》记者从安徽省水利厅农村水利处2011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了解到,在农业税改革之前,群众集资、三提五统可以提供近20亿元资金,加上水利设施建设劳动积累工按每个工作日10元计算,每年5亿个工作日折合50亿元,相当于一共投入近70个亿。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两工”以后,目前的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加到一起,也只有20亿不到的资金。相比税改之前的投入,每年还有40到50个亿的缺口,维持都很困难,更谈不上发展。  近年来,中央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除了中央的投入外,每个工程的建设都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资金配套,省里的配套资金通常可以落实,但到了市县,由于财政吃紧,配套资金迟迟难以到位。很多水利工程未能上马,主要原因都是地方配套资金未能足额到位。  不少项目还需要农民自己配套部分资金。“农业税取消后,搞建设只能靠一事一议,但政策规定每人每年最多只能收15元,每个村只能凑几万块,根本不顶用。目前的一事一议,很多是投在不需太大资金的短距离修路上。”蒙城县双涧镇老集村党支部书记张占峰说。  尽管中央和省动辄公布农田水利投入数百亿、数十亿元,但真正到每个乡镇,资金却是杯水车薪。蒙城县双涧镇是副县级镇,按常理县财政会有所倾斜,但每年也不过几十万元,其他乡镇的情况可想而知。  “2013年春,县财政补贴我们镇70多万元,疏浚了红旗河,又补贴40多万元维修了桥梁和拦水坝。百十万的补贴在近年来算多的,听起来不少,但用于建设又能做多少事呢?”双涧镇农综站站长过莹说。  镇财政更是紧张,基本上没有农田水利资金。双涧镇党委书记王家骥告诉《决策》:“去年我们镇财政收入700多万元,县里只返还了100多万元。这点钱能干什么事?很多公共服务,譬如农田水利,只能靠我个人的资源和面子去争取立项,争取资金。”  “没有钱哪有水利!水利投入,数以千亿计,大江大河的投得多了,真正到农村的有多少?河道淤积,农渠损毁,机井损坏,水库塘坝带病运行,农村遇旱无水,遇涝淹地,这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最末稍环节,上面漏点吐沫对于基层来说都是及时雨。”有乡镇干部抱怨说。  农田水利面临如此多难题,究竟路在何处?一些基层干部向记者说出了他们的一个解决办法。  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各项惠农补贴集中起来可以办大事,集中使用的效益远比目前遍撒胡椒面的现状要好得多。  蒙城县双涧镇王楼村党支部书记吴勇告诉《决策》:“农民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每亩地六七十块钱,不管种什么,买不买良种都发。结果是钱花了不少,遍地撒了芝麻,对产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起到的作用,真是可以忽略不计。”  “种粮补贴现在每亩田几十块钱,农民都不大在乎。如果把这些钱集中起来,每个村就有了几十万元的经费,用这些钱搞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靠天吃饭局面,确保丰产保产,这样做,与不问效果逮住人就给几十块钱,哪个更好一些呢?”一位乡镇干部说。  村民的看法却与基层干部南辕北辙。  “虽然现在不交农业税了,国家还给我们各项补贴,但化肥、农药的价格一直在涨,那点补贴都差不多抵消了。搞水利本来就是国家的事,我们没钱,但我们愿意出力,只要国家出钱搞水利,要劳力的话我们没话说,肯定上!”王楼村村民吴旺福说。  农村干群关系调查:许多村民不知谁是村干部  ■黄健王志恒  最近10多年来,基层干群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新世纪之前,农村最有威望的人当属村干部,村干部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尽管当时干部和群众之间有不少矛盾,干群之间还是有着较强关系的。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后,干群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强关系变成了一种弱关系,甚至是“没关系”。  “谁也不理谁”  河南周口一个村庄的老书记说:“现在(干群关系)淡了,大家都忙着抓钱哩,谁也不理谁。即使是你上门收医保,本来是为他服务,他还是不理你。”老书记为村干部地位和威望直线下降而倍感失落。  过去,干部工作多,需要不断和农民打交道,特别是收税费和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废除农业税后,农村干部已无多少实质性工作要做,经常要处理的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在湖北黄陂木村,村主任告诉我们,他们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调解纠纷,比如有两个农户因为一家的鸡在另一家门口排泄粪便而吵起来,最后差点大打出手,村主任出面劝和后,双方才罢休。  许多村民因为常年在外打工,长时间没有和村干部打过交道,以至于都不知道谁是村干部。在一些有资源的村庄,利用村庄公共资源,发展村庄经济,分配集体利益,成为村干部最主要的工作,而有了这些资源可以利用,干部便有能力做事。而对于没有资源的村庄来说,没有经济收入,村庄公共事业也难以做起来,干部的工作范围就极为有限。  在黄陂木村,村干部将村集体的部分荒山承包给人种植树苗,然后协调部分农民流转一些土地给承包商搞经济作物种植。木村主任说,他们村干部很谨慎,虽然流转的土地很少,租金也不多,但是一旦不能如实兑现租金,村民就会闹起来,而且第一个找村干部闹。木村村主任面临的困境是,他自己不能从中获利,反而还要承担风险,除了帮助农民增收以外,对集体也没有多少好处。周口老书记将此总结为“谁干事谁惹事儿”。  从干部自身来说,倘若不是有一腔热情帮助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大部分农村干部都懒得做事,特别是自发的做一些对村庄有益的事情。这进一步加剧了干群之间“没有关系”的现状,因为和群众发生越多关系,对干部来说意味着更多的麻烦,特别是上访成为农民普遍的维权方式后,农村干部更加害怕惹事。  湖北孝感井村的岳书记介绍说,村里面有两人凑一块儿喝酒,结果一人喝死,于是这家人开始上访,天天在镇政府吃喝拉撒,镇领导干部和村干部都得陪着,原因是谁也不敢大意,怕他们去市里或者省里上访,这直接关系到基层干部的前程。在上访行为的催化之下,农村干群关系不仅客观上疏离、冷漠,主观上村干部也在回避,他们不想招事而惹事儿。  对于一般中西部农村来说,大体上干群关系都呈现这样的状况。在少惹事的观念之下,村干部和农民之间,都在减少接触,干部和群众的身份也都在模糊,他们都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挣钱之上,越来越不关心集体公共事务了。  为何疏离?  干群关系发展到这一步,原因有很多。  首先,村庄集体资源缺乏,干部没有了开展工作的经济基础。很多村庄在税费改革之前欠下不少债务,其中一部分靠变卖村庄集体资源等方式来偿还。没有了集体经济来源,村干部各项工作就缺乏了基础。  如今,大部分的干部工资都是依靠国家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发干部工资都尚嫌紧张,更不用说挪出钱来用于其他公共事业。周口的那位老书记说,“屁钱没有,哪儿有权!”没权又没钱,自然什么事情都干不了。孝感井村书记说,他们的工资都是镇里用转移支付的钱来发放的,所有的账目都归镇里财务口管理,他们无权过问,村里办公等各项开支,都需要从镇里报账。村干部自由行动的权力进一步受限。  其次,农村各项工作逐渐转移到各个具体的政府职能部门,而村干部更多的是以一种配角的身份参与其中。比如农村低保问题,许多地方政府考虑到村干部利用低保资源谋取私利而改变了过去的政策,将低保审核的权限大部分回收到政府民政部门,村干部所能做的就是协助农民申请低保,并帮助政府部门审核。  过去,村干部说他们的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面的各项工作,最后都是他们在做,而现在他们能为村庄做的事情在不断减少。这在缓解基层干群矛盾的同时也减少了干部和农民打交道的机会。  再次,农村社会和村民生活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曾经大部分都是种粮为业,而现在种粮农民已经很少,要么是老人在种田,要么是流转给了大户集中种植。大部分青壮年农民都出去打工,因为收入更高。  按照孝感井村干部的说法,“现在农村满眼望去没有几个人,有的也是老人,没事他们不找你。而年轻人,在外面挣了钱,回来风光,你看起来都羡慕,他更不理你。”农民的生活中心逐渐退回到家庭,而村庄公共生活几乎消失。缺乏公共生活的村庄,家庭与家庭之间,更加孤立;个人与个人之间,也更加淡漠;村民与干部之间,极少有公事可打交道,也没有必要常相来往。  权力的诱惑  面对这样的现实,是不是就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呢?答案并非如此。表面看起来,在农村当干部,无论是在声望还是在实际利益上并没有多大实质好处,但仍然有很多人想当。大部分人想当村干部,并不是因为他有一腔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而大半是因为一些隐性的诱惑。  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当个干部,是一种荣耀。这不仅证明自己在村里面还是一个“人物”,而且对宗族来都是一件好事。  想当村干部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村庄或者村庄附近地域有自己的生意。在这个熟人社会里,“当个村干部,总比不当好,况且手里有个公章,(对自己的生意)还是有些作用的。”在有资源的村庄,这个公章的作用就更大了,因而村干部竞争也就越大。  在不少农村,村庄富人与其村干部的身份之间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长期担任村庄主要干部的人,虽然在税费改革之后权力大为削减,但他们较一般村民仍然有更多的致富机会。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中西部地区有一定的地理资源或经济优势的农村,特别是城郊、城乡结合部或有矿产资源的村庄。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业村庄,村干部仍然有较多的致富机会。湖北黄冈柏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庄,党支部书记郑某担任村干部20余年,同时还有一个副业,就是利用农用拖拉机在本地搞运输。在近10年的建房热中,柏村很多农户请郑书记为其运送建筑材料。村民反映,郑书记收取的运费一般要比同行高出20元左右,每车的运载量也比正常的偏少,但没有人当面向其提出这个问题。郑书记在村中还经营两个鱼塘,主要是给县里面的一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垂钓。他不仅有一辆小轿车,还建成一座四层楼房。  村里有一人在本县担任领导职务,2006年为柏村争取了农村卫生清洁项目,打算在柏村修建五座公共厕所,每座预算5000元,由村里操作落实。但实际情况是,柏村将原有的五个厕所进行了一次翻新,即宣告项目完成。为此柏村也有了一个笑话:“柏村的厕所真贵,5000元一个”,村民们普遍怀疑村干部捞了油水。  借助村干部的身份及这个身份之下的隐性好处,村庄富人在自己的生意中更加行动自如。  公共事务旁观者  贵州一个苗寨,从2008年开始进行民族旅游开发。随着旅游开发的推进,村干部成了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  由于经济条件整体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贵州这些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资金主要靠各级政府拨付,包括一些支持项目的经费。村干部是少数与上级政府有沟通交流机会的人,能先一步获悉地方发展政策、扶持信息和经费等,西江的村干部就是第一批农家乐扶持户,由于外面熟人多,领导下乡也首选村干部家,村干部家的农家乐在前期获得了更多的接待机会。从2008年开始,苗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扶持资金,旅游收入一跃成为本县第一名,村干部也随着开发富裕起来。收入差距的扩大,引起了很多村民的不满,抱怨“村干部跟我们不是一条心”。  黄冈柏村和贵州苗寨的村干部依靠自己的身份,在村庄发展中能较早的获得信息,并实现自己的利益。他们是依靠村干部身份致富的人,却对村庄公共事务没有太多的贡献,可以说是公共事务的旁观者。  村干部、村庄富人、农民三者之间,看似没有太大联系,实际是通过村庄这个平台发生着关系。农民如今在经济上更加独立,农民生活也更加个体化,因而极少关注村干部和公用事业。村干部则在农民的“忽视”下,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机会,帮助自己获得利益,进而成为村庄的富人。村庄的发展机会被少数人利用,村庄的发展资源逐渐转化成了个人的发展资源。  如今,很多基层干部认为农民不好管,而且随着上访这一博弈渠道的拓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职业上访者,让基层干部头疼不已。面对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农民的素质不高,或者说他们“贪婪”,根源在于农村治理制度。  一方面,定位于基层自治单位的农村,并没有真正成为自治单位,导致很多农村内部问题不能通过内部协商的方式来解决,而时常扩展到村庄之外;另一方面,国家通过各项农村政策的变革,逐渐削弱了村庄干部的治村能力和基础,导致村干部声望衰落。干群关系在这两个大的变化形势中,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晴雨表。  干群关系从过去的“紧张”,到现在的“冷漠”,下一步将走向何处呢?  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分别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政府公务员)
相关新闻->->办理农行卡说是买了太平洋保险每年要交3000元,要15年以后才会返还?现在想退保会有多少损失?_问吧_向日葵保险网
共12个回答
一个月前在线
您好:可以拨打保单上的客服热线95500,提供你的身份证号码,或者保单号码咨询你现在的现金价值是多少,也就是现在退保可以取回的钱数。
一个月前在线
亲,只要你有保单的话就不会是骗人的,最好还是咨询下客服,提供您的保单号和身份证号就可以了,祝您平安幸福!
一个月前在线
您好!能理解您的顾虑。您可以拨打客服电话咨询下您的保险是什么类型的。是否有保障,是否有收益。退保肯定存在损失,每年三千元,就是一强制储蓄。
一个月前在线
您好!您可以拨打客服确认下自己这份保单的情况。
一个月前在线
以上同仁说的都对,你可以先打电话咨询.但如果办保险到现在还未满10天,退的话是不会有损失的.祝你好运!
一个月前在线
你好,你说的是银行帮保险公司代办的银保产品。如果超过10天犹豫期退保的话肯定是有损失的,具体请咨询给你办理该业务的工作人员!
祝生活愉快!
赞同!一般建议退保要慎重,都会有很大的损失。
一个月前在线
您好客户,可能了你的情况感觉你是想退保是吧,但是按照保险的规则来说,退保对你是有损失的,这个损失的大小按照你买的产品的不同退保的费用也是不同的,我想你买的这个分红险有详细条款的,可能你没有仔细的看,如果对产品不清楚可以打太平洋的服务热心问问,也可以问问你当时买这个保险的当地农业银行问问哈,希望我给你提的意见对你有所帮助
Ta的精选方案
一个月前在线
您好,请问您 手里有保险单吗?您对所购买的保险责任了解吗?如果没有保单,去公司柜面补办一个,顺便当面咨询一下保险责任,只要您弄明白了保险责任,3000元的保费对您来说,没有问题的话,建议还是存着吧,因为退保一定会有损失的。您现在的问题可能是对所购买的这款保险责任不是很清楚,所以建议去做一个详细的了解,不要轻易退保。如还有不清,欢迎向我们咨询。祝健康快乐!
&&&&&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 不知道您是什么时候办理的呢?有没有收到保险合同?如果是在签收保险合同的10天以内,觉得不合适的话,可以申请退保,不会有损失的!只会收取10元的工本费!
&&&&& 如需了解更多详情,我将竭诚为您提供7*24小时的专业免费咨询,欢迎QQ或者来电咨询!祝您及家人:幸福安康!
Ta的精选方案
一个月前在线
退保有损失,到底损失多少,要看你的保单现金价值,每个保单年度都对应有保单现金价值的,你可以仔细阅读一下保单,如果看不懂,可以随时咨询我哈!
你好,我是太平洋人寿的臧好体,你在农行卡里存的钱不是自动没有了,那叫银行划账,是根据你和保险公司签订的合同来划账的,不会多划你一分钱,这个你不要担心。如果怕受骗,可以拨打95500咨询保单信息,看看你的保单真假,还可以查询你保单里有多少现金价值。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一定的帮助
一个月前在线
你好!很高兴为您服务!&&&&&您放心!您银行里的钱不会没了,只要你在保险公司买了保险,到期了保险公司就会从您的银行帐户上自动进行划帐,您的业务员应该也会通知你啊。其实保险公司和银行都有协议,所以到期了保险公司就会自动划转。如果你要退保的话是会有损失的,具体多少要看您保单的现金价值,既然买了为了您的利益最好不要退。我的回答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请输入您的好评
好评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废除农业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