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水利局局长视频谢传利兴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汉阴苕粉条走俏市场
西部网讯 “说起粉条,大家都说汉阴的好!几年来一直想拍一组汉阴手工挂粉条图片,却总是忙得走不开。”安康日报张建毅老师一见面就对我说。
元月11日,我们涧池镇军坝村八组一户人家看到:一大锅粉面墩在黄梢上,在两人不停揉搓下,冒着白气,洁白柔粘;热气蒸腾的大锅边,一人左手端大瓢,右拳用力捶打瓢里苕粉,丝丝粉条不断落入锅中沸水;旁边一人,手拿一截竹棍,将浮出水面粉条捞到灶边大黄梢里;两人交替中从黄梢里将粉条捞起、洗开、捋齐,再在另一个黄梢里洗开、截断后,晾到木粉杆上。一根粉杆上已挂满粉条。
交谈中得知,掌瓢人是这家主人李贵刚,今年46岁,他告诉我们,自己今年以每百斤40元的价格收购四、五万斤红苕,打了一万二千多斤苕粉,已在安康卖了六、七千斤粉条,每斤卖8—10块。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手工挂粉有发生芡、打熟芡、和盆、搓面、上瓢、打瓢、下粉、打头、洗粉、晾粉、搓粉、晒粉等工序;粉面搓好后,两人还不停地搓,一是让面更有筋道,二是防止面僵皮,粉条中产生小面团。
“别人反复看挂粉全过程,能学会挂粉条吗?”李贵刚自信地笑着说,学不会!勉强挂出来的话,粉条也全是节节!我手艺是祖传的,我们家挂粉,我是第四代,工龄30年了,拿竹棍打头的是我哥;挂粉条,掌瓢的是师傅,我们十几弟兄会挂粉,五、六个是掌瓢的。“‘杀猪一锅汤,挂粉一瓢芡’,师傅不教,你就挂不成器粉条!”旁边搓面人一语道破真谛。陪同我们的军坝村村委会冯主任告诉我,挂粉条,粉的干湿、和面水温都有讲究,但关键在芡,芡多少、咋勾,都在掌瓢师傅心中装着!不教你,你看多久,都学不会。挂粉这活是苦活,全村有四五十人会这手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嫌苦,没人学!
“我们的粉条主销安康各县区,在也很受欢迎,还卖到武汉、广州、上海了!”“五几年,我们村的粉条就卖到安康了!”……谈起粉条销路,大家话里话外全是得意。“我的粉条,去年还卖到泰国、新加坡去了!”冯主任语出惊人。小小苕粉条,还走出了国门!李贵刚告诉我们,全村打苕挂粉条,集中在两个组、有四十多户,多的一家今年能挂两万来斤苕粉条,少的也要挂两千多斤。他还讲了个故事,去年有人来看挂粉条,看到芡惊呼:咋还加食用胶呢?开始解释,人家还不信,后来看了打熟芡、和面、挂粉全程,感叹道,原来汉阴苕粉条好吃,不光是手工制作,还在于不添加任何东西,全用苕粉。
在冯主任家,看到几个人正忙着铡粉条、装箱,他说,这样吃的时候和保存、携带都很方便,12块钱一斤很好卖。今年全村能挂50万斤苕粉条。打苕挂粉条活路苦,但只要人发狠、舍得死,一冬三个月,半栋房子就到手了。六个人粉匠一合手,一天能挂斤粉条。掌瓢的150元一天,打头的120元,洗粉、搓面的100元,主家一天三顿酒肉招待粉匠,要杀鸡、炖排骨。
从冯主任家出来,我们又来到军坝村支部书记刘光兴等六人合伙兴办的兴利富硒食品公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搓面、掌瓢全由搅拌机、搓面机、锤瓢机代替。副总经理谢传利告诉我们,搓面机和锤瓢机是刘光兴的发明,厂里建了冻库,三伏天也能生产粉条。共投资12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余万元。今年与栋梁、安全等村农户签订单,免费发给农户苕苗,市场价收购红苕,加上厂里自种70亩,建立1300亩红苕基地。目前已生产了5万斤苕粉条,还有38万斤苕粉。产品通过富硒食品认证,销到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张建毅向谢经理建议,坚持国家标准,建好自己的基地,保证质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作者 余龙全)
&& 相关文章
·····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频道头部广告调用
汉阴苕粉条走俏市场
西部网讯 “说起粉条,大家都说汉阴的好!几年来一直想拍一组汉阴手工挂粉条图片,却总是忙得走不开。”安康日报张建毅老师一见面就对我说。
元月11日,我们涧池镇军坝村八组一户人家看到:一大锅粉面墩在黄梢上,在两人不停揉搓下,冒着白气,洁白柔粘;热气蒸腾的大锅边,一人左手端大瓢,右拳用力捶打瓢里苕粉,丝丝粉条不断落入锅中沸水;旁边一人,手拿一截竹棍,将浮出水面粉条捞到灶边大黄梢里;两人交替中从黄梢里将粉条捞起、洗开、捋齐,再在另一个黄梢里洗开、截断后,晾到木粉杆上。一根粉杆上已挂满粉条。
交谈中得知,掌瓢人是这家主人李贵刚,今年46岁,他告诉我们,自己今年以每百斤40元的价格收购四、五万斤红苕,打了一万二千多斤苕粉,已在安康卖了六、七千斤粉条,每斤卖8—10块。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手工挂粉有发生芡、打熟芡、和盆、搓面、上瓢、打瓢、下粉、打头、洗粉、晾粉、搓粉、晒粉等工序;粉面搓好后,两人还不停地搓,一是让面更有筋道,二是防止面僵皮,粉条中产生小面团。
“别人反复看挂粉全过程,能学会挂粉条吗?”李贵刚自信地笑着说,学不会!勉强挂出来的话,粉条也全是节节!我手艺是祖传的,我们家挂粉,我是第四代,工龄30年了,拿竹棍打头的是我哥;挂粉条,掌瓢的是师傅,我们十几弟兄会挂粉,五、六个是掌瓢的。“‘杀猪一锅汤,挂粉一瓢芡’,师傅不教,你就挂不成器粉条!”旁边搓面人一语道破真谛。陪同我们的军坝村村委会冯主任告诉我,挂粉条,粉的干湿、和面水温都有讲究,但关键在芡,芡多少、咋勾,都在掌瓢师傅心中装着!不教你,你看多久,都学不会。挂粉这活是苦活,全村有四五十人会这手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嫌苦,没人学!
“我们的粉条主销安康各县区,在也很受欢迎,还卖到武汉、广州、上海了!”“五几年,我们村的粉条就卖到安康了!”……谈起粉条销路,大家话里话外全是得意。“我的粉条,去年还卖到泰国、新加坡去了!”冯主任语出惊人。小小苕粉条,还走出了国门!李贵刚告诉我们,全村打苕挂粉条,集中在两个组、有四十多户,多的一家今年能挂两万来斤苕粉条,少的也要挂两千多斤。他还讲了个故事,去年有人来看挂粉条,看到芡惊呼:咋还加食用胶呢?开始解释,人家还不信,后来看了打熟芡、和面、挂粉全程,感叹道,原来汉阴苕粉条好吃,不光是手工制作,还在于不添加任何东西,全用苕粉。
在冯主任家,看到几个人正忙着铡粉条、装箱,他说,这样吃的时候和保存、携带都很方便,12块钱一斤很好卖。今年全村能挂50万斤苕粉条。打苕挂粉条活路苦,但只要人发狠、舍得死,一冬三个月,半栋房子就到手了。六个人粉匠一合手,一天能挂斤粉条。掌瓢的150元一天,打头的120元,洗粉、搓面的100元,主家一天三顿酒肉招待粉匠,要杀鸡、炖排骨。
从冯主任家出来,我们又来到军坝村支部书记刘光兴等六人合伙兴办的兴利富硒食品公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搓面、掌瓢全由搅拌机、搓面机、锤瓢机代替。副总经理谢传利告诉我们,搓面机和锤瓢机是刘光兴的发明,厂里建了冻库,三伏天也能生产粉条。共投资12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余万元。今年与栋梁、安全等村农户签订单,免费发给农户苕苗,市场价收购红苕,加上厂里自种70亩,建立1300亩红苕基地。目前已生产了5万斤苕粉条,还有38万斤苕粉。产品通过富硒食品认证,销到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张建毅向谢经理建议,坚持国家标准,建好自己的基地,保证质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作者 余龙全)
&& 相关文章
·····
&& 发表评论
右侧调用-广告
右侧调用-本站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转载]汉阴苕粉条
好么&&&&楼主做大了&&帮我也销售下粉条啊&&&&
“安康说起粉条,大家都说汉阴的好!几年来一直想拍一组汉阴手工挂粉条图片,却总是忙得走不开。”安康日报张建毅老师一见面就对我说。
为拍到手工挂粉全程,安康日报张建毅、张乔两位记者6点左右就起床,七点半就到了汉阴。
“手工挂粉条,天不结冰不挂粉,要不粉条就成了‘一家人’啦!”“你很在行呀?”张建毅老师一脸狐疑。我自豪地说,二十多年前,汉阴月河川道几乎每户人家都打苕粉挂粉条。脑海中浮起图画:月明星稀的寒夜,匠人打瓢下粉,小男孩把大锅水烧地沸腾;次晨天寒地冻白霜遍野,小男孩和哥哥姐姐一起在油菜田里搓粉条。
儿时,秋季农闲,家家户户排队在加工厂粉碎红苕,门前小河满是洗苕、过粉人,遍布黄梢、磨梢等各色容器。我们一家人忙到天黑才收工吃午饭,母亲到河边查看苕粉。一看,她气得破口大骂——澄清的苕粉里满是泥沙!听着骂声,我发现堂弟哈娃表情异样,一盘问,是他使的坏。小婶连忙帮我们重新过粉。又忙了一个多小时,才将几梢苕粉中的泥沙过滤掉,但粉终究不那么白。
谈话间,到了涧池镇军坝村八组,等在水泥路边的镇党委副书记赵小伟把我们引进一户人家。后院一看,张建毅眼睛就发亮:一大锅粉面墩在黄梢上,在两人不停揉搓下,冒着白气,洁白柔粘;热气蒸腾的大锅边,一人左手端大瓢,右拳用力捶打瓢里苕粉,丝丝粉条不断落入锅中沸水;旁边一人,手拿一截竹棍,将浮出水面粉条捞到灶边大黄梢里;两人交替中从黄梢里将粉条捞起、洗开、捋齐,再在另一个黄梢里洗开、截断后,晾到木粉杆上。一根粉杆上已挂满粉条。我和两位记者迅速拿出相机,贪婪地拍摄……
交谈中得知,掌瓢人是这家主人李贵刚,今年46岁,他告诉我们,自己今年以每百斤40元的价格收购四、五万斤红苕,打了一万二千多斤苕粉,已在安康卖了六、七千斤粉条,每斤卖8—10块。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手工挂粉有发生芡、打熟芡、和盆、搓面、上瓢、打瓢、下粉、打头、洗粉、晾粉、搓粉、晒粉等工序;粉面搓好后,两人还不停地搓,一是让面更有筋道,二是防止面僵皮,粉条中产生小面团。
&&&&&“别人反复看挂粉全过程,能学会挂粉条吗?”李贵刚自信地笑着说,学不会!勉强挂出来的话,粉条也全是节节!我手艺是祖传的,我们家挂粉,我是第四代,工龄30年了,拿竹棍打头的是我哥;挂粉条,掌瓢的是师傅,我们十几弟兄会挂粉,五、六个是掌瓢的。“‘杀猪一锅汤,挂粉一瓢芡’,师傅不教,你就挂不成器粉条!”旁边搓面人一语道破真谛。陪同我们的军坝村村委会冯主任告诉我,挂粉条,粉的干湿、和面水温都有讲究,但关键在芡,芡多少、咋勾,都在掌瓢师傅心中装着!不教你,你看多久,都学不会。挂粉这活是苦活,全村有四五十人会这手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嫌苦,没人学!听到这里,张建毅对我和赵书记说,汉阴手工挂苕粉条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现在越来越少了,应该建议县上。
“我们的粉条主销安康各县区,在西安也很受欢迎,还卖到武汉、广州、上海了!”“五几年,我们村的粉条就卖到安康了!”……谈起粉条销路,大家话里话外全是得意。“我的粉条,去年还卖到泰国、新加坡去了!”冯主任语出惊人。小小苕粉条,还走出了国门!李贵刚告诉我们,全村打苕挂粉条,集中在两个组、有四十多户,多的一家今年能挂两万来斤苕粉条,少的也要挂两千多斤。他还讲了个故事,去年有人来看挂粉条,看到芡惊呼:咋还加食用胶呢?开始解释,人家还不信,后来看了打熟芡、和面、挂粉全程,感叹道,原来汉阴苕粉条好吃,不光是手工制作,还在于不添加任何东西,全用苕粉。
在冯主任家,看到几个人正忙着铡粉条、装箱,他说,这样吃的时候和保存、携带都很方便,12块钱一斤很好卖。今年全村能挂50万斤苕粉条。打苕挂粉条活路苦,但只要人发狠、舍得死,一冬三个月,半栋房子就到手了。六个人粉匠一合手,一天能挂1500—2000斤粉条。掌瓢的150元一天,打头的120元,洗粉、搓面的100元,主家一天三顿酒肉招待粉匠,要杀鸡、炖排骨。
从冯主任家出来,我们又来到军坝村支部书记刘光兴等六人合伙兴办的兴利富硒食品公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搓面、掌瓢全由搅拌机、搓面机、锤瓢机代替。副总经理谢传利告诉我们,搓面机和锤瓢机是刘光兴的发明,厂里建了冻库,三伏天也能生产粉条。共投资12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余万元。今年与栋梁、安全等村农户签订单,免费发给农户苕苗,市场价收购红苕,加上厂里自种70亩,建立1300亩红苕基地。目前已生产了5万斤苕粉条,还有38万斤苕粉。产品通过富硒食品认证,销到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张建毅向谢经理建议,坚持国家标准,建好自己的基地,保证质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肥肉炒粉条,是汉阴一道名菜,也是安康人笑话汉阴“f”、“h”不分的经典语言。汉阴人好吃、会吃,勤劳,善于动脑筋,将普普通通的红苕,变为市内外都爱吃的粉条,既为人们添了美味,又给自己找了条致富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粉条或将消失,改进提高机制粉条工艺,吸收保留手工工艺精髓,保留其风味和品质,将汉阴苕粉条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兴县的特色产业,我想汉阴人必将会做到。&
&&&&&&&&&&&&
六人同心,再多粉面,也要让你变成粉条!
&&&&&&&&&&&&&&&&&&&&&
发生芡、和面
&&&&&&&&&&&&&&&&&&&&&&
&&&&&&&&&&&&&&&&&&&&&&&&
&&&&&&&&&&&&&&&&&&
抓紧和面啦!
&&&&&&&&&&&&&&&&
使劲搓,让面更有筋道!
&&&&&&&&&&&&&&&&
快打瓢,我等着捞粉条呢!
&&&&&&&&&&&&&&&
看你向那漂,也要把你捞起来!
&&&&&&&&&&&&&&&&&&&&&
成果不小吧!
&&&&&&&&&&&&&&&
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汉阴苕粉条
“安康说起粉条,大家都说汉阴的好!几年来一直想拍一组汉阴手工挂粉条图片,却总是忙得走不开。”安康日报张建毅老师一见面就对我说。
为拍到手工挂粉全程,安康日报张建毅、张乔两位记者6点左右就起床,七点半就到了汉阴。
“手工挂粉条,天不结冰不挂粉,要不粉条就成了‘一家人’啦!”“你很在行呀?”张建毅老师一脸狐疑。我自豪地说,二十多年前,汉阴月河川道几乎每户人家都打苕粉挂粉条。脑海中浮起图画:月明星稀的寒夜,匠人打瓢下粉,小男孩把大锅水烧地沸腾;次晨天寒地冻白霜遍野,小男孩和哥哥姐姐一起在油菜田里搓粉条。
儿时,秋季农闲,家家户户排队在加工厂粉碎红苕,门前小河满是洗苕、过粉人,遍布黄梢、磨梢等各色容器。我们一家人忙到天黑才收工吃午饭,母亲到河边查看苕粉。一看,她气得破口大骂——澄清的苕粉里满是泥沙!听着骂声,我发现堂弟哈娃表情异样,一盘问,是他使的坏。小婶连忙帮我们重新过粉。又忙了一个多小时,才将几梢苕粉中的泥沙过滤掉,但粉终究不那么白。
谈话间,到了涧池镇军坝村八组,等在水泥路边的镇党委副书记赵小伟把我们引进一户人家。后院一看,张建毅眼睛就发亮:一大锅粉面墩在黄梢上,在两人不停揉搓下,冒着白气,洁白柔粘;热气蒸腾的大锅边,一人左手端大瓢,右拳用力捶打瓢里苕粉,丝丝粉条不断落入锅中沸水;旁边一人,手拿一截竹棍,将浮出水面粉条捞到灶边大黄梢里;两人交替中从黄梢里将粉条捞起、洗开、捋齐,再在另一个黄梢里洗开、截断后,晾到木粉杆上。一根粉杆上已挂满粉条。我和两位记者迅速拿出相机,贪婪地拍摄……
交谈中得知,掌瓢人是这家主人李贵刚,今年46岁,他告诉我们,自己今年以每百斤40元的价格收购四、五万斤红苕,打了一万二千多斤苕粉,已在安康卖了六、七千斤粉条,每斤卖8—10块。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手工挂粉有发生芡、打熟芡、和盆、搓面、上瓢、打瓢、下粉、打头、洗粉、晾粉、搓粉、晒粉等工序;粉面搓好后,两人还不停地搓,一是让面更有筋道,二是防止面僵皮,粉条中产生小面团。
&&&&&“别人反复看挂粉全过程,能学会挂粉条吗?”李贵刚自信地笑着说,学不会!勉强挂出来的话,粉条也全是节节!我手艺是祖传的,我们家挂粉,我是第四代,工龄30年了,拿竹棍打头的是我哥;挂粉条,掌瓢的是师傅,我们十几弟兄会挂粉,五、六个是掌瓢的。“‘杀猪一锅汤,挂粉一瓢芡’,师傅不教,你就挂不成器粉条!”旁边搓面人一语道破真谛。陪同我们的军坝村村委会冯主任告诉我,挂粉条,粉的干湿、和面水温都有讲究,但关键在芡,芡多少、咋勾,都在掌瓢师傅心中装着!不教你,你看多久,都学不会。挂粉这活是苦活,全村有四五十人会这手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嫌苦,没人学!听到这里,张建毅对我和赵书记说,汉阴手工挂苕粉条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现在越来越少了,应该建议县上。
“我们的粉条主销安康各县区,在西安也很受欢迎,还卖到武汉、广州、上海了!”“五几年,我们村的粉条就卖到安康了!”……谈起粉条销路,大家话里话外全是得意。“我的粉条,去年还卖到泰国、新加坡去了!”冯主任语出惊人。小小苕粉条,还走出了国门!李贵刚告诉我们,全村打苕挂粉条,集中在两个组、有四十多户,多的一家今年能挂两万来斤苕粉条,少的也要挂两千多斤。他还讲了个故事,去年有人来看挂粉条,看到芡惊呼:咋还加食用胶呢?开始解释,人家还不信,后来看了打熟芡、和面、挂粉全程,感叹道,原来汉阴苕粉条好吃,不光是手工制作,还在于不添加任何东西,全用苕粉。
在冯主任家,看到几个人正忙着铡粉条、装箱,他说,这样吃的时候和保存、携带都很方便,12块钱一斤很好卖。今年全村能挂50万斤苕粉条。打苕挂粉条活路苦,但只要人发狠、舍得死,一冬三个月,半栋房子就到手了。六个人粉匠一合手,一天能挂1500—2000斤粉条。掌瓢的150元一天,打头的120元,洗粉、搓面的100元,主家一天三顿酒肉招待粉匠,要杀鸡、炖排骨。
从冯主任家出来,我们又来到军坝村支部书记刘光兴等六人合伙兴办的兴利富硒食品公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搓面、掌瓢全由搅拌机、搓面机、锤瓢机代替。副总经理谢传利告诉我们,搓面机和锤瓢机是刘光兴的发明,厂里建了冻库,三伏天也能生产粉条。共投资12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余万元。今年与栋梁、安全等村农户签订单,免费发给农户苕苗,市场价收购红苕,加上厂里自种70亩,建立1300亩红苕基地。目前已生产了5万斤苕粉条,还有38万斤苕粉。产品通过富硒食品认证,销到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张建毅向谢经理建议,坚持国家标准,建好自己的基地,保证质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肥肉炒粉条,是汉阴一道名菜,也是安康人笑话汉阴“f”、“h”不分的经典语言。汉阴人好吃、会吃,勤劳,善于动脑筋,将普普通通的红苕,变为市内外都爱吃的粉条,既为人们添了美味,又给自己找了条致富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粉条或将消失,改进提高机制粉条工艺,吸收保留手工工艺精髓,保留其风味和品质,将汉阴苕粉条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兴县的特色产业,我想汉阴人必将会做到。&
&&&&&&&&&&&&
六人同心,再多粉面,也要让你变成粉条!
&&&&&&&&&&&&&&&&&&&&&
发生芡、和面
&&&&&&&&&&&&&&&&&&&&&&
&&&&&&&&&&&&&&&&&&&&&&&&
&&&&&&&&&&&&&&&&&&
抓紧和面啦!
&&&&&&&&&&&&&&&&
使劲搓,让面更有筋道!
&&&&&&&&&&&&&&&&
快打瓢,我等着捞粉条呢!
&&&&&&&&&&&&&&&
看你向那漂,也要把你捞起来!
&&&&&&&&&&&&&&&&&&&&&
成果不小吧!
&&&&&&&&&&&&&&&
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汉阴苕粉条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汉阴苕粉条
作者:&&&&新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
  “安康说起粉条,大家都说汉阴的好!几年来一直想拍一组汉阴手工挂粉条图片,却总是忙得走不开。”安康日报张建毅老师一见面就对我说。
  为拍到手工挂粉全程,安康日报张建毅、张乔两位记者6点左右就起床,七点半就到了汉阴。
  “手工挂粉条,天不结冰不挂粉,要不粉条就成了‘一家人’啦!”“你很在行呀?”张建毅老师一脸狐疑。我自豪地说,二十多年前,汉阴月河川道几乎每户人家都打苕粉挂粉条。脑海中浮起图画:月明星稀的寒夜,匠人打瓢下粉,小男孩把大锅水烧地沸腾;次晨天寒地冻白霜遍野,小男孩和哥哥姐姐一起在油菜田里搓粉条。
  儿时,秋季农闲,家家户户排队在加工厂粉碎红苕,门前小河满是洗苕、过粉人,遍布黄梢、磨梢等各色容器。我们一家人忙到天黑才收工吃午饭,母亲到河边查看苕粉。一看,她气得破口大骂――澄清的苕粉里满是泥沙!听着骂声,我发现堂弟哈娃表情异样,一盘问,是他使的坏。小婶连忙帮我们重新过粉。又忙了一个多小时,才将几梢苕粉中的泥沙过滤掉,但粉终究不那么白。
  谈话间,到了涧池镇军坝村八组,等在水泥路边的镇党委副书记赵小伟把我们引进一户人家。后院一看,张建毅眼睛就发亮:一大锅粉面墩在黄梢上,在两人不停揉搓下,冒着白气,洁白柔粘;热气蒸腾的大锅边,一人左手端大瓢,右拳用力捶打瓢里苕粉,丝丝粉条不断落入锅中沸水;旁边一人,手拿一截竹棍,将浮出水面粉条捞到灶边大黄梢里;两人交替中从黄梢里将粉条捞起、洗开、捋齐,再在另一个黄梢里洗开、截断后,晾到木粉杆上。一根粉杆上已挂满粉条。我和两位记者迅速拿出相机,贪婪地拍摄……
  交谈中得知,掌瓢人是这家主人李贵刚,今年46岁,他告诉我们,自己今年以每百斤40元的价格收购四、五万斤红苕,打了一万二千多斤苕粉,已在安康卖了六、七千斤粉条,每斤卖8―10块。大家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手工挂粉有发生芡、打熟芡、和盆、搓面、上瓢、打瓢、下粉、打头、洗粉、晾粉、搓粉、晒粉等工序;粉面搓好后,两人还不停地搓,一是让面更有筋道,二是防止面僵皮,粉条中产生小面团。
  “别人反复看挂粉全过程,能学会挂粉条吗?”李贵刚自信地笑着说,学不会!勉强挂出来的话,粉条也全是节节!我手艺是祖传的,我们家挂粉,我是第四代,工龄30年了,拿竹棍打头的是我哥;挂粉条,掌瓢的是师傅,我们十几弟兄会挂粉,五、六个是掌瓢的。“‘杀猪一锅汤,挂粉一瓢芡’,师傅不教,你就挂不成器粉条!”旁边搓面人一语道破真谛。陪同我们的军坝村村委会冯主任告诉我,挂粉条,粉的干湿、和面水温都有讲究,但关键在芡,芡多少、咋勾,都在掌瓢师傅心中装着!不教你,你看多久,都学不会。挂粉这活是苦活,全村有四五十人会这手艺,年龄都在40岁以上,年轻人嫌苦,没人学!听到这里,张建毅对我和赵书记说,汉阴手工挂苕粉条是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现在越来越少了,应该建议县上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的粉条主销安康各县区,在西安也很受欢迎,还卖到武汉、广州、上海了!”“五几年,我们村的粉条就卖到安康了!”……谈起粉条销路,大家话里话外全是得意。“我的粉条,去年还卖到泰国、新加坡去了!”冯主任语出惊人。小小苕粉条,还走出了国门!李贵刚告诉我们,全村打苕挂粉条,集中在两个组、有四十多户,多的一家今年能挂两万来斤苕粉条,少的也要挂两千多斤。他还讲了个故事,去年有人来看挂粉条,看到芡惊呼:咋还加食用胶呢?开始解释,人家还不信,后来看了打熟芡、和面、挂粉全程,感叹道,原来汉阴苕粉条好吃,不光是手工制作,还在于不添加任何东西,全用苕粉。
  在冯主任家,看到几个人正忙着铡粉条、装箱,他说,这样吃的时候和保存、携带都很方便,12块钱一斤很好卖。今年全村能挂50万斤苕粉条。打苕挂粉条活路苦,但只要人发狠、舍得死,一冬三个月,半栋房子就到手了。六个人粉匠一合手,一天能挂斤粉条。掌瓢的150元一天,打头的120元,洗粉、搓面的100元,主家一天三顿酒肉招待粉匠,要杀鸡、炖排骨。
  从冯主任家出来,我们又来到军坝村支部书记刘光兴等六人合伙兴办的兴利富硒食品公司,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搓面、掌瓢全由搅拌机、搓面机、锤瓢机代替。副总经理谢传利告诉我们,搓面机和锤瓢机是刘光兴的发明,厂里建了冻库,三伏天也能生产粉条。共投资1200万元,2010年9月建成投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20余万元。今年与栋梁、安全等村农户签订单,免费发给农户苕苗,市场价收购红苕,加上厂里自种70亩,建立1300亩红苕基地。目前已生产了5万斤苕粉条,还有38万斤苕粉。产品通过富硒食品认证,销到江苏、广州、深圳等地。张建毅向谢经理建议,坚持国家标准,建好自己的基地,保证质量,申请绿色食品认证。
  肥肉炒粉条,是汉阴一道名菜,也是安康人笑话汉阴“f”、“h”不分的经典语言。汉阴人好吃、会吃,勤劳,善于动脑筋,将普普通通的红苕,变为市内外都爱吃的粉条,既为人们添了美味,又给自己找了条致富路。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粉条或将消失,改进提高机制粉条工艺,吸收保留手工工艺精髓,保留其风味和品质,将汉阴苕粉条发展壮大成为富民兴县的特色产业,我想汉阴人必将会做到。
发生芡、和面
抓紧和面啦!
快打瓢,我等着捞粉条呢!
成果不小吧!
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新闻录入:丁涛&&&&责任编辑:丁涛&
上一篇新闻: 下一篇新闻: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政府部门网站
乡镇部门网站
其他网站链接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汉阴纪检监察网汉阴县档案史志信息网共青团汉阴县委网汉阴妇联汉阴县总工会共青团汉阴县委汉阴县委组织部汉阴县委宣传部汉阴县委编办汉阴县文联汉阴政法网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汉阴政府网汉阴教育局汉阴招商汉阴地税网汉阴慈善协会汉阴国土资源信息网汉阴计生网汉阴县新农合信息网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汉阴县工业经济信息网汉阴县统计信息网汉阴县月河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汉阴县招商网汉阴县人民医院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汉阴县汉阳镇综合信息网平梁镇信息网汉阴县城关镇信息网
友情文字链接站点陕西政务在线西部网汉阴政协网汉阴中学安康政府门户网站汉阴小吃网汉阴县人民法院百度汉阴吧汉阴人大汉阴县城关中学汉阴网视点陕西汉阴公路段安康新闻网汉阴摄影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单位地址:陕西省汉阴县城关镇和平街24号
网站维护:丁涛 网站信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淘宝总经理孙利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