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12阶段儿童课题研究关于孤独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的研究

当前位置: >>>
“建立无语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个案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一、 问题的提出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用以描述一些有明显的交往障碍伴有行为异常而且兼有特殊能力的人群。他们不是听力问题,不是视力问题,而首先是难与人沟通。他们与人类常规的生活和行为表现得异常不适应。目前儿童孤独症在当代儿童发展障碍问题中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根据国内现有的研究,儿童孤独症患病率约为每万名儿童2-13人,我国共有60万-70万名的自闭症儿童。而在这些自闭症儿童当中还有三分之一的儿童是无语自闭症儿童。这些儿童没有任何主动语言,行为举止较为安静,不主动提出要求,但在恐惧不安时会大喊大叫,哭闹不止,甚至有自伤行为。他们最主要的行为问题就是社会人际交往障碍和沟通障碍。其主要行为问题可归纳为三大特征。(一)社交障碍:他们常一人独处,既不看人,也不对亲人表示依恋,对陌生人的爱抚表现无所谓,不会拒绝或不安,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二)刻板行为:他们对环境要求一成不变,如:房间里的物品等,不能稍做更改,否则,烦躁不安、吵闹(例子)。常有一些刻板动作,如:不停的转圈、蹦跳、撞头等(例子)。(三)语言发育障碍:这是自闭症儿童的重要症状,其语言是一种全面的质的损害,表现为少语,不会与人交谈,社交语言甚少或无,常常出现代词错用,重复刻板或模仿语言,语言音调单调平白,或出现“自我中心语言”――表现为自然自语、自顾自的尖叫,有时姿势语言、手势语言也受损。语言为人类所特有的,是智能高度发展的标志,人们借助语言进行复杂的思维,表达与记载思维的成果,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和意愿,从而扩大和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情感生活,增进了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而自闭症儿童存在明显的言语和语言方面的障碍,以致不能在社交场合使用语言。以至于他们的言语没有什么意义,别人也听不懂他的意思,在社交中不能与人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针对他们的特点,对这些自闭症儿童特别是无语自闭症儿童进行沟通训练,发展他们的语言,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我们特殊学校招收的对象主要是弱智儿童,但随着近几年来自闭症儿童的出现和逐渐增多,使得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影响,他们的不合群、他们的交流障碍、他们的情绪波动带给我们老师许多困惑,怎样对这样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矫正训练也迫在眉睫的摆在了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我校在2003年11月就开展了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经过几年的尝试,有语言的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对无语言的自闭症儿童还没有寻找的合适的方法来矫正他们的行为异常和沟通能力,目前这些儿童基本安置在班级里,教师只能对他们的基本需要给与满足。随着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逐渐重视,科学的教育训练方法的出现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前景与方向,我们将运用国内外成功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尝试,针对我校的无语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进行有效的个案研究。通过一年的尝试我们将探索出适合无语自闭症儿童的沟通方法,提高这些儿童的与人交往能力,同时也为其他教师提供案例的学习和参考,也为特教同行和研究自闭症教育的专家提供宝贵经验,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三、 实验理论依据和假说  孤独症的问题比较复杂,存在已久,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孤独症教育和心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国际学术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在儿童孤独症疾病的生理机制、病理基因和相关治疗方法的研究,同时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被引入到对孤独症的教育康复之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20世纪70年代,孤独症疾病的诊断标准得以制定,使得评估和诊断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医学、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及社会领域的许多专家都投入到对孤独症的临床、心理行为干预和理论研究,各种不同的有效训练方法被应用推广,本课题研究就是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对学校的无语自闭症儿童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地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建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为这些儿童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实验内容:  1、研究无语自闭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2、研究无语自闭症儿童的图片沟通技巧  3、研究无语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技巧  4、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在无语自闭症儿童沟通训练中的实施实验方法: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量表评量法、个案分析法、个别训练法、图片交换法、社交故事法、感觉统合训练法以及人际发展介入治疗等等先进治疗方法对无语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的训练。   五、实验对象  选择学校3名无语自闭症儿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表格略)  六、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12、31)为基础数据采集及分析阶段。针对三名无语自闭症儿童,收集所有的评估资料,召开小组讨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确定运用的沟通技巧与方法。  第二阶段(-10、31)为组织实施阶段  主要通过图片沟通、发展语言、游戏治疗、角色扮演等等方法的尝试来提高无语自闭症儿童的沟通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运用语言与人进行沟通,从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第三阶段;(-12.31)总结研究成果,推广与交流阶段  对无语自闭症儿童沟通能力进行终结性评估,形成研究报告,撰写有价值的论文与经验材料进行交流与推广,不断创新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途径与方法。  七、实验保障条件  1、 课题研究的成员参加过国家、省、市级课题研究,有一定的科研水平。课题成员参加过自闭症方面的理论培训和实际训练,有一定的自闭症教育经验。  2、 学校图书馆拥有自闭症理论书籍可提供学习和参考,另外学校利用光纤上网查阅有关方面的资料也很方便。  3、 学校有14名自闭症儿童,近几年的教育也为此次课题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八、预期成果:  1、 通过对无语自闭症儿童实验前后评估对照,沟通能力大有提高,有主动语言、有与人交往的意识。  2、 总结出一套图片沟通技巧方法,在全校推广运用  3、总结无语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技巧经验材料进行交流  九、课题组实验成员
课题组组长: 李爱军
课题组成员: 李洪芳 杨玲玲 
------分隔线----------------------------音乐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影响研究--《延边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音乐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影响研究
【摘要】: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发生于3岁前儿童的较为严重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备受国际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界关心的问题之一,鉴于其主要症状是言语发展障碍和社交发展障碍,如今无法治愈的现状,许多专家、学者都在探索与研究孤独症儿童康复治疗的有效途径,利用音乐,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治疗康复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
国外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研究是从1958年开始的,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研究,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病症的缓解作用已经充分显示出来。儿童处于“音乐临界期”内,对音乐的反应能力很强,用音乐治疗矫正儿童行为、消除障碍确有积极效果。几乎在所有国内外有关专家发表的孤独症的材料中,谈到孤独症儿童对音乐的反应,发现通过长期的音乐治疗技术可以实现对一些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作用。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仅几年时间,由于起步晚、规模小,尚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随着每年孤独症儿童的增加,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能深入到生活中的音乐治疗活动来帮助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本课题着力做了“音乐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影响”的具体研究。
本研究对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选取了长春市孤独症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的10名5-7岁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根据实验组5名5~7岁孤独症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设计音乐治疗活动方案,采用个体音乐治疗和集体音乐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验干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音乐对儿童孤独症治疗的影响。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是主要阐述了相关的研究背景、现状、目的意义以及内容方法;第二章是音乐治疗与孤独症基本概况,介绍了音乐治疗的定义、溯源、发展、主要形式和方法以及孤独症的定义、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第三章是本研究的研究主体,主要有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的过程以及实验结果与讨论;第四章主要是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音乐治疗对孤独症儿童的语言、社交、认知和行为问题上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对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语。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4【分类号】:J60-05【目录】:
摘要6-7Abstract7-10第一章 绪论10-15 1.1 选题背景10-1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1.3 研究现状12-14 1.4 内容结构与方法14-15第二章 音乐治疗与孤独症概述15-26 2.1 音乐治疗概述15-20 2.2 孤独症概述20-23 2.3 音乐对孤独症儿童的影响23-26第三章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案例分析26-46 3.1 研究对象26-29 3.2 实验过程29-37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7-46第四章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研究结论与建议46-51 4.1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研究结论46-47 4.2 孤独症儿童音乐治疗的建议47-51第五章 结语51-52参考文献52-54致谢54-55附录55-6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延松;魏钰书;;[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金月玲;;[J];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01期
陈莞;[J];中国特殊教育;2002年01期
张焱;;[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松梅;郭云;朱玲会;;[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周玉福;陶洪梅;胡燕;赵斌;姚莉;李显兰;邵智;;[J];重庆医学;2010年13期
陈蕾;陶洪梅;李红;邵智;姚莉;廖丽君;;[J];重庆医学;2010年18期
李熔飞;袁爱好;冯水容;;[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6年10期
刘月余;王跑球;;[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年04期
李惠枝;阳伟红;王跑球;张惠佳;王益梅;;[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年06期
韦斌垣;韦永英;黄飞;;[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年02期
赵冬梅,刘月兰;[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3期
张艳秋;[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5期
张广兰,赵亚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诺;刘振寰;;[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李诺;刘振寰;;[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胡德;;[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傅聪;;[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一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李欢;张梦凡;;[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陈硕;;[A];第五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连赟;[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可来;[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张慧珍;[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齐巍;[D];吉林大学;2011年
顾文婧;[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周培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朱江;[D];重庆大学;2011年
李伟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来松海;[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杨炳丽;[D];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
高贇;[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建华,钟建民,蔡兰云,陈勇,周末芝;[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年01期
曾淑萍,周翔,胡惠金,李合意,冯秀娟,杨小红,林晓虹;[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李雪荣;[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徐翠青,张静;[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秦俊法,李增禧;[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年06期
蒋陆平,李蕊,李银宽,李蕴,李锋;[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1期
罗维武,林力,陈榕,程文桃,黄跃东,胡添泉,陈磁枝,杨跃丽,段荣珍,张美英,张笑英,连友华,陈静,姚兴华,黄秋明,李长远,林青,阮明;[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1期
孙凌,周天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欧惠娟,纪明义,苏小莲,冯梅秀;[J];护理研究;2005年03期
张福娟,贺莉;[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丽纯;[J];艺术科技;2005年03期
杜青青;;[J];人民音乐;2005年12期
杨平;杨姗姗;;[J];音乐生活;2005年04期
吴继红;万瑛;;[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张静;;[J];乐器;2006年09期
周为民;;[J];中国音乐;2006年03期
周为民;;[J];中国音乐学;2007年01期
马欣;;[J];音乐生活;2007年07期
王晨阳;;[J];成功(教育);2007年07期
王芳;;[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致远;;[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二十周年会庆暨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卓大宏;;[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杨恒文;;[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张武;;[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陈友桂;;[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1989年
;[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会文献汇编[C];1989年
邱保森;;[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李晓鸣;;[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徐晓宁;;[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十周年会庆暨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林;[N];健康报;2004年
周珍;[N];中国文化报;2007年
罗中云?姚世春;[N];北京科技报;2008年
蒋秀娟?实习生
杨延;[N];科技日报;2008年
赵靖;[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裴诺 苑晨曦;[N];音乐周报;2008年
汪建根;[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上海杨浦 陈达;[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孟昭丽;[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姚敏;[N];中国消费者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前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郭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曾妮;[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吴欣遥;[D];暨南大学;2012年
周烨;[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杨雅茹;[D];重庆大学;2012年
傅聪;[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王琳;[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于飞;[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仇静莉;[D];河北大学;2004年
胡海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游戏疗法对孤独症倾向儿童康复训练干预的个案研究.pdf5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分类号:――
学校代码:
密级:――
号:2Q】2】2250QQ8
遣宰师耗火学
应用心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游戏疗法对孤独症倾向儿童康复训练干预
的个案研究
作者姓名:
专业方向:
导师姓名:
李灵副教授
2014年05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他人和其他机构已经撰写或发表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启示和所提供的帮助,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羔』牡
学位论文版权的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辽宁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及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复印件或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文授权
辽宁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并进行检索,可以采
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并且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
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使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主』唪
指导教师签名:
签名Et期:
kf妒年歹月;日
辽宁师范大学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认识自闭症】中国的自闭症儿童——节选自《孤独的世界—解读自闭症之谜》
中国的自闭症儿童
&节选自《孤独的世界—解读自闭症之谜》
《人民日报》于1995年1月15日首次刊登了一例自闭症的案例。这篇新闻报道,预示着中国治疗、教育、矫治自闭症的黎明期到来。北京医科大学儿童精神医学研究所曾在1985年接到第一个病例,当时无法确诊,初步诊断为“弱智”或“儿童精神病”。北京特殊教育学校(北京海淀区培智学校)是最早教育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单位,并且记载了一个儿童自闭症案例。这个案例的记录现在是非常珍贵的研究材料。
这个患儿伙伴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缺陷:
(1)他满足于一个人的活动,老师表扬、抚摸他,他无任何反应。满足于一个人来来回回的走、从不与人对视。即使在全校性的会议上让他独唱,他也很冷漠,放佛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
(2)常进行机械反复的游戏活动,以及具有反射性的语言,对任何变化有强烈的抵抗性;另一方面他与智障儿童不同,他的记忆力、模仿力较好,对歌曲、新闻等内容记得较清。
(3)上课中他对老师的提问如:“向日葵怎么长大”等问题比较关心,一旦回答,也是机械的反复。老师抚摸、表扬他,他也无任何反应,像个木头人。他对上学时的公共汽车的线路、车牌号码背诵流利,甚至将北京地铁线路从头到尾背诵如流。
在中国对自闭症儿童问题的发现与其说是专家和医院发现的,还不如说是教师和苦恼的家长发现的。北京大学附属医院起初对自闭症的发生按病理机制进行研究,如坠云雾之中。1991年,北京部分自闭症儿童家长与医院、大学教授建立了“北京市自闭症家长联合协会”。1993年12月,中国政府卫生部开始支持这项工作,成立了“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研究协会”(缩写BRAAC),当时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关注。它的宗旨:第一,主要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研究教育;第二,对治疗自闭症儿童的人才队伍进行培养,并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培训基地就设在北京市丰台培智特殊学校。
1993年春至1994年1月,中国儿童家长开始了走与专家研究不同的另一条道路,北京涌现出了一些私立教育机构,最著名的是田慧平主办的星星雨教育研究所。该学校首期学生14人,教师4人。1995年,她荣登某新闻杂志所评选的“中国十大杰出妇女”的媒体封面人物。“星星雨”开设没有固定的办学地点,几移其地,最后在加拿大政府给与的资金帮助下有了固定的基地。
在我国,对于自闭症这个概念习惯用“孤独症”的说法,日本、韩国、港台及东南亚地区习惯用“自闭症”的称谓。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教育部正式定“儿童自闭症”是发展性障碍。原则上在3岁以前显现,必须在语言和交往上有明显障碍。“孤独”和“自闭”在词义上有一定的区别,如有的孤独者(罪犯、作家等)由于社会法律规则或工作的需要,趋向孤独,并非异常。而自闭症患者,当外界环境要求他开放时,他却显得异常封闭。
在中国,“孤独症”的用法虽不确切,但已约定俗成,所以学术刊物上一般在使用“孤独症”时,往往在后面加上“自闭症”等说明词汇。
按照田慧平女士20世纪90年代对全国500个自闭症儿童各类数据统计结果,中国的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的状况有以下一些特征:
在持有诊断证明的个案中近98%的儿童是在3岁以后到10岁之间被明确诊断为“儿童自闭症”、“自闭症倾向”或“全面发育障碍”。只是极少部分的患儿在3岁之前获得明确的诊断出来的,在大陆3岁前被明确诊断的患儿还不及5%。
被诊断的自闭症儿童中,在第一次就诊时就被明确诊断的约占5%,即约95%的儿童都是在父母奔波了数个医院之后,方知道孩子患有什么病。其中一位来自广东的家长说:“我从他(孩子)3岁起,就发现他发育异常,带着他走遍了广州各大医院,在他8岁时终于有一位医生对我说出‘自闭症’这个结论,然后又说了句‘你们看的太晚了。’”
在所有的个案中,第一次是从诊断医生那里听到自闭症这个词汇的家长占30%,近70%的家长是在看到报纸上的有关报道之后才怀疑孩子的异常是否与此有关,然后才有目标地去寻找相关专业的医生。
以上说明在中国大陆,对儿童自闭症的诊断能力尚处于较弱的阶段,在诊断的普及性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文化程度。“星星雨”的统计结果表明有40%的父母接受过大专以上的教育,由于在统计个案中农村个案只有2个,城乡文化程度的差别也因考虑在内。
母亲投入的治疗、教育的时间少。在国外,患儿的母亲绝大多数为家庭主妇,其中在得知孩子患有自闭症后辞去工作的母亲屡见不鲜,几乎成为一个必然的结果。而在“星星雨”所接触的患儿家庭中,除了2个农村个案外,几乎100%的母亲为职业妇女,其中有10%左右的母亲患病或请长假在家,或暂时停薪留职,还有的在职业和停职之间犹豫不决或因下岗待在家里。很少有完全意义上的家庭主妇,因此绝大多数患儿母亲缺乏矫正时间和精力。
因经济能力拮据造成中国大陆母亲不愿放弃工作,而转向投入对患儿进行家庭疗愈的主要原因是:其一,绝大部分家庭靠父母一方的收入不能完全支撑家庭的开支要求;其二,由于患儿使家庭的经济开支增加许多(求医、吃药、长期雇佣陪伴人员)以及积蓄压力增大(为患儿未来备用)。所以,往往正是因为有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母亲反而必须加倍努力工作。
其一是重医轻教:宁愿花许多财力和时间到处求医,无论是西医、中医还是气功,特异功能都可,期待运气和奇迹。而对于通过教育的手段去帮助良性发展持怀疑态度。
其二是重他人轻自己,期待孩子经医生、特教老师的帮助而改善,而对于自己的教育矫治在孩子的良性发展中心起关键作用认识不足。
其三是压力大:很多家庭片面地用社会标准衡量自己的孩子,期待患儿在矫治后能达到“完全正常”的标准,所有当绝大部分家庭在孩子表现与社会标准有冲突时,要么抱怨孩子,要么暗自伤心,遮遮掩掩,承受着巨大而沉重的心理压力,没有勇气带领孩子面对社会说服社会,为孩子争取机会。
其四是社会期望值低,表现在怕邻居、同事们耻笑,怕幼儿园和学校的同学欺负孩子,怕孩子长大后家里关不住,社会上去不了,怕父母年老,或过世后孩子无人照料,而落得悲惨结局。因此许多父母亲在生活中变得愁云密布,甚至是绝望至极。
该调查报告指出,自闭症患儿的绝大多数家庭所生活的社区及城市,根本缺乏能够提供指导的咨询机构及训练辅导机构,不用说提供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甚至很难查到一份较详细介绍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的资料。许多家长之所以对积极投入对孩子的训练,辅导中去没有信心,是因为他们感到无从下手,求教无路,求教无门。不少家长在开始发现孩子发育滞后时曾投入相当的精力和心思帮助他们,但往往由于收效甚微或者根本看不到效果,而在失望乃至绝望中放弃了努力。
在国外,让自闭症儿童进入社区生活,幼儿园、学校的接纳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社区有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师资的责任和义务;有些国家规定凡接受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必须有懂得自闭症的老师,如此等等,以尽可能保证自闭症儿童进入社区教育体系。在“星星雨”所调查到的数百名患儿中,能够顺利进入小学的个案只有十几个,能够坚持读完小学的寥寥无几,进入中学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全国除北京等少数几个大城市有发展较好的特殊学校外,其他省市的由于缺乏多种类型的特殊学校配置,绝大多数孩子被普通学校拒收之后就只能呆在家里。许多孩子连幼儿园都没进过,或只是上过很短时间的幼儿园。这使得自闭症儿童失去了较广泛、深入接触社会的机会,或因在幼儿园、学校受欺侮后的恶性刺激,导致交往希望、交往信心以及交往能力的退缩,很难获得良性发展。
调查报告最后指出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社会保障环境,自闭症儿童是因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巨大障碍而难以适应社会,并由于这种障碍可能具有的终身性使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受到威胁。因此,最使患儿家庭困扰与忧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他们的生活获得保障,这里“生存”不仅意味着有饭吃、有衣穿,还有包含着让他们获得受教育权利、就业权利、发展权利及灾难防御权利的认可和尊重。而获得这一切需要社会从宪法精神、法规细则、职能机构等各个环节提供保障,使患儿家庭求助有门,使政府和社会在提供帮助时有章可循。
另一方面,在中国最早开创自闭症儿童诊治领域的先驱和权威,是南京著名的儿童精神医学专家陶国泰教授,他在医学界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早期诊断普及和研究,使得许多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治,避免了更为恶性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医科大学的杨晓玲教授等的自闭症研究、诊治工作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果。
1994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最早引用日本荫山英顺教授所创的对自闭症儿童的“精神统和治疗法”。精神统和治疗法,类似于游戏疗法,但又不是游戏疗法。这种疗法以游戏为媒介,在游戏中注重自闭症者的主体性,在第一、二阶段是无意识游戏,以后才是有意识的教育和辅导。
荫山教授猛烈抨击了行为疗法,认为行为疗法将儿童看成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体。他也曾如此去做,但感到罪孽深重,为此创立精神统和疗法。其核心是确立自闭症患者的自我,根据每个自闭症患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援助。
但精神统和疗法的不利之处是需要咨询师极大的毅力和忍耐,费时较长,不经济;二是与游戏疗法没有明显区分,它们都注重主体性;三是精神统和疗法要确立的自我与原来的自我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尚不明显。
与此同时,1994年,王梅等自闭症研究者提出心理缺陷补偿疗法,提出对自闭症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医学-社会四者合一的治疗。并开始进行个别矫治,后来则运用团体治疗。治疗手段主要是游戏,自闭症儿童要补偿的是感觉、知觉,认知中的抽象思维,病理语言,等等。
精神统和疗法
心理缺陷补偿疗法
尊重自闭症儿童的主体性
治疗中使之与他人交往深化
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手段是游戏
以游戏疗法为中心手段
游戏中形成于咨询师的交流
对感觉、认知、语言心理缺陷进行援助
对自闭世界的尊重和理解
对自闭世界的参与与共有
把自闭症儿童中拉到新的世界中,使双方快乐扩大
对心理咨询师的关心及相互交流的深化
相互感情的传达与意见的对立,双方有自我主张
心理、教育、医学、社会的综合观察与诊断
让自闭症儿童安心
咨询师与儿童同样活动(模仿儿童)
让自闭症儿童模仿咨询师
对感觉、知觉、病理语言等缺陷进行补偿
此外,东北的雨林心理教育技术开发中心提出治疗自闭症儿童的“松弛疗法”。他们认为,自闭症儿童肌肉僵硬,紧张,中枢神经有问题,为此才有推拿、按摩、体操、静养,可以使其紧张歪曲的肢体得以放松、调整。雨林的研究报告说,8个经过“松弛疗法”治疗后的案例表明,自闭症儿童身心不自主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从1994年起至2000年,王梅等研究者先后两次系统地进行了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验,对象78人,取得了预期的结果,并在《北京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实验报告》中全面介绍了实验的情况。实验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确定实验对象,培训人员并成立课题组;第二阶段明确任务、测试工具,进行初试并制定3个个案计划;第三个阶段系统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第四阶段总结实验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的原则、内容及方法的研究,自闭症儿童自我保护教育和职业教育研究,师资培训工作研究。研究报告还对5年多的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发展的若干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的徐光兴教授从1996年起,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中国的自闭症儿童研究最新动向研究》等一系列论文,引起国外自闭症研究者和特殊教育专家的极大关注。2000年发表的《关于自闭症的临床、实验心理学研究》,从多个角度展示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
自闭症诊断标准的实验调查研究:自闭症的发症是在人生的早期,且必须在3岁以前开始;自闭症儿童在社会性人际关系上存在严重的障碍;在语言发展和思想交流上存在障碍;行为刻板固执;患儿的智商分布,半数以上IQ在55一下,呈现从中等到严重弱智状态。
对自闭症的实验心理调查:“心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自闭症儿童行为特征在对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类似盲儿,其注意的异常性等具有明确的心理实验根据。此外,自闭症儿童对语言概念的把握处于一种“机械的反射性记忆”状态,缺乏明确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自闭症“心的理论”多种实验发展较快,这些理论假说对中国从心理学临床领域开展对自闭症的研究,作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