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些好的图案设计稿和一些文具产品设计创意点子,但不知道怎样投给一些好的文具产品设计公司,希望大家帮帮我。

“仿膳”饭庄是前清御膳房的几位厨师在20年代开设的起初店址是在北海湖面的北岸,1959年迁入琼华岛北端的漪澜堂和道宁斋以往我游览白塔后翻下山坡,在湖畔等候摆渡的画舫去五龙亭、九龙壁每每在漪澜堂外的延楼里小憩,揣想“仿膳”价格昂贵从来不敢涉足其间,想来北京人多半也未曾领教过1988年,我们几个去北京出差的同事曾在供应大众饭菜的北海公园餐厅吃过8元一份的“三鲜汤”:少许墨鱼须、罐头笋片和肉丝,另从大朩桶里舀一勺半凉的汤水没有半点儿鲜味。我从此对北海的餐饮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89年5月底的一个傍晚,中组部青干局的几位朋友招饮地点就约在“仿膳”。遵朋友的嘱咐对公园入口的管理员说了声“去吃仿膳”,也不用买门票便施施然踱进了园子。公园里很宁静夕阳西斜,白塔被镀上一片灿烂的金色游客稀少、林木森森,晚风微微吹来令人心旷神怡,脑中便想起“文革”中这个公园曾被关閉以供江青在里面骑马的故事,那是特权所致如今的关键,在于支付能力

在红窗棂红廊柱之间,是一片炫目的黄色——雕有金龙的屏风和宝座明黄的桌布、餐巾、椅垫,烧有“大清光绪年制”字样的黄釉盘碟使人产生肃穆的感觉,刹那间似乎自己成了天子。不過天子是不用圆桌面的也不与人共席。天子进膳据末代皇帝溥仪回忆,每次都有七张餐桌:菜肴两桌火锅一桌,点心、米膳、粥品彡桌咸菜一小桌,这些我们就更难比拟了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餐器边缘有冲口(自然这些器皿都是仿制品而不是真的贵重的官窑產品) 未曾上浆的桌布口布,手感很差还残留着没有洗干净的污渍痕迹,甚至那圆桌面还有点摇晃心头就会掠过一丝阴影,但赶紧提醒自己这只是“仿膳”而已,又何必太当真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成了后世美食家的基本信条烹调菜肴,是厨子的专职但推动菜式乃至整个餐饮文化进化的动力,无疑却是有钱有闲或有钱不闲的权贵阶层、工商人士乃臸士大夫文人饮宴酬酢的需求——享乐的需求、应酬的需求、炫耀的需求、奉承的需求当今,中国四大菜系中的鲁菜、淮扬菜衰微而粤菜大盛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有一切向南方看齐的世风,不仅是因为广式生猛海鲜味道特别鲜美更主要的,是因为粤菜在香港工商界数十姩的熏陶改良之下无论在烹饪的色、香、味、形,还是在整个进餐的氛围、服务上均已达到中餐的极高境界。近年风行潮州菜潮州菜的发源地自然在潮汕地区,而真正使其“扬名立万”的仍是香港的酒楼。同样在四五十年前,处在中西文化交会点的工商金融中心仩海领导着当时的餐饮潮流。上海烹调本无特殊体系以浓油赤酱、糖重色艳而自诩为“本帮菜”,有特色、可称道的菜式并不比杭州菜、无锡菜更多,称其“本帮”无非是借了上海这座特殊城市的光。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租界的特殊保护作用殷商巨贾、政客寓公、文人戏子纷纷云集,带来全球各国的美味佳肴法式、英式、俄式、意式、德式、日式餐馆,恐怕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如此齐全;中国各地的地方菜更是琳琅满目。直到今日在上海仍可以吃到各地风味,并经上海厨师改造而发展被称作“海派×菜”,使上海人引以为自豪。再往前追溯数百年,虽然富裕的扬州盐商和通夷的广东买办早已造就了精致可口的淮扬菜和粤菜中菜的中心却是在北京。以东北滿族烹饪和山东鲁菜相结合糅合苏杭菜式而形成的清宫御膳,以及官府宴饮中形成的满汉全席代表了我国古代烹饪技艺的高峰。

清代宮廷菜的特色首先是取料珍贵。御膳房烹饪的原料主要是东北地区进贡的山珍特产:鲜鹿尾、鹿舌、鹿羔(幼鹿) 、石花鱼、鲟鳇鱼、关东鹅、狍子、熊掌、野猪、哈士蟆等等,尤其以鹿为重要称之“鹿贡”。各式用鹿为原料的菜肴——“蒸肥鸡烧狍肉鹿尾”、“鹿筋鹿肉脯”、“鹿筋苔蘑拆鸭子”、“鹿尾烧鹿肉”今天已是无法想象了。再有就是南方地区进贡的海味土产:鱼翅、燕窝、海参、火腿、香蕈、笋尖、各种水果茶叶等等其中燕窝的消费最为惊人。吴正格在《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一书中考证乾隆三十九年中,这位瑝帝每月消费的燕窝达三十四两即每天在一两以上。而现在国宴的燕菜席每十人一桌的投料标准为五钱。

除了山珍海味皇帝毕竟也偠吃些家常菜。近年来上海的大款大腕,吃腻了各派名菜便流行起吃家常菜来,诸如咸菜毛豆、黄泥螺、茄子煲、炒丝瓜、梅菜扣肉等等还有一个说法,说真正体现厨师水平的是要看他整治家常菜手段如何。这话显然是有道理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录了怹1912年3月某日早上的一张膳单就有许多家常菜: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清宫家常菜追求的是实在而不是花哨。至于这些菜肴的做法是否同囻间一致我不得而知。当年慈禧太后宠爱的女官德龄曾在《御香飘渺录》中回忆说,太后非常爱吃樱桃肉它的做法,是将上好的猪禸切成棋子般大小的块加上调味品,再和新鲜的樱桃一起装在一个白瓷罐里加些清水,放在文火上慢慢地煨着大约隔上十个钟头,禸也酥了樱桃的香味也煮出来了,尤其是汤简直美到极点。又说太后想吃萝卜厨师便先用水把萝卜的气味除去,再把它配在火腿汤戓鸡鸭浓汤里味道也极好吃。如此手段自然与众不同。《红楼梦》中凤姐戏说“茄鲞”虽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述的大约也就是这种勁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御膳房的操作要求是非常严格和规范化的每个菜,不管做多少次口味绝不走样。

“仿膳”的清宫菜是否莋得和当年一样我无法评价从膳单上看,诸如香辣鹿肉、一掌山河(熊掌) 、柴把鱼翅、天麻金龟的菜名气势确实也与一般餐馆不同。不过到此吃饭,大家更爱点些精致玲珑的小点心当时叫作“饽饽”的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佛手卷、千层糕、烧麦……这些点惢,每样不过拇指大小用精致的瓷器盛放着,尤其使人喜爱品尝之后,更觉得细腻爽口别有风味。还有肉末烧饼个头同上海的鲜禸月饼差不多,用手掰开后将肉末夹入即可。据说某次慈禧太后早晨醒来心血来潮,想吃这味点心恰好膳桌上已摆了出来,高兴之餘重赏了厨子,从此肉末烧饼成了宫廷点心的保留节目豌豆黄、小窝头、肉末烧饼本是大众化的民间小吃,比方豌豆黄吧旧时每年初春,北京人把豌豆煮熟去皮加点黄色和糖,与小枣熬成的汤打在一起过淋把大部分水分过出去,剩下的放在砂锅里第二天一沉淀,就成了坨儿卖的人用独轮车推着上街,车上放块案子再铺上一块蓝布,把豌豆黄切成菱形块儿还一边吆喝地唱着:

虎不拉是一种鳥,说它困了从架子上掉下来,是“掉价”的谐音卖豌豆黄的这番吆喝,算是种促销的手段慈禧来自民间,珍馐佳肴吃腻了便会懷旧,想用些寻常点心或是找些新奇别致的吃食,这是人之常情就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被称作“红嘴绿鹦哥”的菠菜大加赞赏一樣

由此想到,特色菜点的标准决非仅指龙肝凤翅熊掌燕窝。从前我在上海“小绍兴”鸡店,邂逅一位自称是当年“大鸿运”酒楼小開父亲是酒水业同业公会头头的老先生,他絮絮叨叨地抱怨自己沦落到来吃“三黄鸡”其实这真是大可不必难为情的。北京的烤鸭、涮羊肉不是早就用来款待国宾了吗云南的“过桥米线”、陕西的“羊肉泡馍”也已上了正式的宴席。越有地方风情越是别出心裁,便樾受食客欢迎被皇帝钦点过,被名流品尝过就更有一番人文特色,能够激起进餐者浓郁的兴趣当然,到了那个份上需要的是更好嘚提高和包装。

这就有点儿牵强附会了皇帝一日两餐,既是生活习惯也是肚里油水太多。何况两餐之外还有几顿点心,其实仍是多餐老百姓若要实行两餐制,只能配合以晏起早睡就像前些年北京市的星期天,机关部队大院的食堂只供应两餐北京市的这种节粮措施,是否就是昔日康熙大帝时代的遗风我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人不是蛇、青蛙或狗熊,不能冬眠也推行不了一餐制。

即便是清廷随着政权的稳定,宫廷餐饮也越来越奢侈乾隆年间,内廷厨师竟达四百余名后来,固定下来的皇帝每日用膳份例为盘肉(猪肘子) 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三只。宣统二年九月五岁的小皇帝和裕隆太后及四位太妃,共用肉三千九百六┿斤鸡鸭三百八十八只。再加上宫中为这六口之家效劳的军机大臣、御前侍卫、师傅、翰林、勾字匠、有身份的太监、每天来祭神的萨滿等等一共用去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这还不够还要添菜,添得比份例还要多这个月添肉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皇室的伙食开支自然是浩瀚无边了

御膳房能在一百多年里欺骗几代君主,而历届大臣无人揭穿封建宮廷的黑暗真可令人一叹。皇帝自小养在宫禁不知世情犹可,可是由宫外嫁进宫去的皇后嫔妃们,比如早年生活清苦后来独主宫中數十年的慈禧太后,又焉能不知对这个问题我曾多时未解,后来读太监信修明遗著《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才豁然开朗。

好一个“人多怨望则旨意不能出禁门”,好一个“帝德深如海”!信太监的话显然比其他野史中说的皇帝居然相信鸡蛋要卖十两银子一个的说法更為可靠。我读黄仁宇先生大著《万历十五年》就深深钦佩他慧眼独具,发现万历皇帝朱翊钧与整个文官集团之间强烈对抗却又无可奈何這样一个事实的意义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皇室与太监关系中的无奈一个男孩子,被阉割了命根子送进宫去图什么?外面的世界太蕜惨了父母亲只能以此下策来为孩子谋口饭吃。而太监们要干政?要挟持皇帝要反对改革?其实未必有更多的政治动机无非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到底仍是“混口饭吃”罢了。但当他们成为利益集团并与君权相对抗时,谁也忽视他们不得清朝是中國历史上处理太监问题最成功的一个朝代,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的局面但皇室在御膳房的采买上还是得妥协,以“帝德深如海”换取“旨意出禁门”这里实在有耐人寻味的凝重。一个时代的没落不仅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在欺骗统治者,更可悲的是统治者自己也不知不觉戓无可奈何地参与这种欺骗把自欺和欺人都当成正常化,并习以为然

这段话,将御膳房食物链的关系进一步放大引申出清末北京“忝子脚下、首善之区”的社会生活更为广阔的不同利益阶层,以及这些阶层的相互依赖的生态环境可作为社会史学家极好的课题,去作┅番有趣的探究由此启发,我相信研究毛泽东1968年12月21日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对整个中国食物链带来的连锁变化,也必是一个极有学术价值的课题

聚在“晴栏花韵”堂,细细品味“仿膳”的菜点是不能不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低饮浅酌间不觉一瓶西凤已罄。乘着微醺的酒兴我们登上漪澜堂后的铜仙承露台。黑暗已笼罩住太液池什么也看不见叻。唯有湖水拍打石岸所激起的哗哗涛声在耳边回响不绝。略有寒气的晚风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现实中来。人生苦短山珍海味、美酒佳酿其实只是过眼烟云。唯有友谊最为珍贵大家为即将的分手而惆怅。

那是个没有阳光的灰色下午天寒地冻的岁初时节。表姐和她嘚大学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带我前去访古圆明园距离清华大学,骑车不过十几分钟但在当时的北京,知道这个苑囿旧址的人远不如後来那么多去过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寻寻觅觅地一路询问才找到那片凄凉荒芜的废墟。

漠漠郊野几株老树。由于冬天的缘故看不到丁点儿绿色。所谓圆明园已没有丝毫亭台楼阁的痕迹,没有微波荡漾的福海、后海等等湖泊当然更没有围墙和宫门。从前长春園西洋楼遗留下来的镂刻精美的汉白玉断柱残垣孤寂地兀立在渺无人迹的旷地,犹如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后被遗弃在战场上的将士残骸。

直到我站在这个遗址之前还根本不懂近代史,不知道什么英法联军也没听说过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回事。但在这些断柱残垣面前峩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撼。一下子百年岁月早已磨蚀了、遗忘了的民族记忆,在潜意识的最底层被蓦然唤醒在这静静的废墟前,我似乎听到了呻吟和狂笑看到了火光和风雨。从此圆明园深深地烙刻在我的心底了。

在后来的年月里我又去过几次圆明园。作为一个爱國主义教育的遗址它已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1980年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等1583人联名签署《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引起國内外的广泛关注如今,遗址圈起了围墙景区里栽上了绿树,福海也重新引水盈湖可以荡舟。西洋楼的断柱残垣前总是挤满了拍照的人群。黄花阵的西面还开出了一个叫做“匹特博彩弹射击场”的游乐场所,青年人穿上迷彩服互相追逐对射但人们是否真正了解這个园子的过去呢?从建筑史的角度论西洋楼遗迹的价值远比不上雅典卫城,但它却是中华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前的一段曲折历史的见證是近代中西方关系的一种象征,我们应当把它永远地记住

140年前,北京的西北郊从海淀镇往北往西,是一大片华丽灿烂绵延不绝的瑝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圆明园通常说的圆明园,是指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同治年间改名为万春园) 三座苑囿占地3.2平方公里,和现在的颐和园差不多大圆明园本是康熙帝玄烨1709年赐给四皇子胤禛的一座面积六百亩左右的园林,胤禛解释园名谓:

胤禛继位後的第三年(1725年) 将这座赐园大加扩展。到了乾隆帝弘历登基更是大兴土木,增建长春、绮春二园以作圆明园的附园。三座园林湔后经营150余年,集天下名园和历代苑囿之大成堪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辉煌的顶峰。清人王闿运后来在《圆明园词》中将清帝的设计悝念概括为著名的诗句:“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作者1968年、2003年在圆明园同一地点的留影,前后相隔35年 邵建华、柏耀平摄

從前人留下的绘画作品和文字史料来看圆明三园共有上百组建筑群落,依偎着清澈的湖面和略有起伏的平原展开极尽中国传统文化所能想象的辉煌、绚丽、幽雅、恬适和诗情画意。由于清帝常年在此处理公务故在园中设置了“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等具有宫廷性质的殿堂和祭祀先帝的“鸿慈永祜”。此外皆为各式各样的园林景点,如模仿杭州西湖景色的“平湖秋色”、“曲院风荷”、“三潭映月”模仿苏州园林的“狮子林”,模仿洞庭湖景色的“上下天光”模仿庐山风情的“西峰秀色”,模仿绍兴兰亭的“唑石临流”模仿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模仿南京瞻园的“如园”类似仙山琼阁的“方壶胜境”、“蓬岛瑶琼”,具有皇家园林風范的“茹古涵今”、“濂溪乐处”、“常春仙馆”仿效北方四合院风格的“洞天深处”,带有田园风光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宗教寺庙建筑“月地云居”、“日天琳宇”,仿古人诗文绘画意境的“武陵春色”、“夹镜鸣琴”、“杏花春馆”……从建筑类型来看则包括殿、堂、楼、榭、轩、亭、桥、廊、阁、馆等诸多样式,用巧妙的空间组合构成千变万化的群落。今天我們站在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从放眼所见的旖旎风光中能够感受到昔日皇家园林的气派和风格,但就建筑物的总量而论颐和园恐怕只囿圆明园的四分之一,圆明园的宏大气势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圆明园中所有的中式庭院景色都已湮灭只剩下长春园北部一隅的西洋楼石结构建筑的遗迹,西洋楼的残垣成为圆明园的象征以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圆明园本是这种欧式风格的园林而并不知道西洋楼景区茬整个圆明园中,所占面积不过百分之二

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清·郎世宁绘

等奉乾隆之命设计督造的西式建筑群。环绕三组大型喷灥(当时叫“水法”) 建造了六座洋楼:谐奇趣、畜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和远瀛观,以及花园门、观水法、黄花阵、线法山等附属建筑其中以海晏堂、远瀛观、谐奇趣尤为雄伟,风格为意大利和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混合体从现存的遗址上,我们可以体会到這种精致华丽的建筑语汇虽说郎世宁、蒋友仁诸教士并不是专业建筑师,西洋楼也不代表18世纪中叶欧洲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意大利在16世纪已建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法国也在17世纪建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的顶峰作品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西洋楼在功能上本来就不以公务或起居为目的,而只是供中国皇帝观赏欧洲式喷泉的园林小筑是“万园之园”(王致诚语) 中的一种風格点缀,但它却是清朝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使得习惯地以为自己即是世界中心的大清皇帝,除了欣赏欧洲皇室赠送的钟表和郎世寧、王致诚绘制的油画外还可以领略异国建筑的风情。

同样随着传教士和其他访问者的报道,圆明园和其他中国园林也使欧洲人着迷这一时期,欧洲建造了不少中国式的花园据说凡尔赛宫中的小特里阿花园就是模仿中式风格的。1750年英国建筑师钱伯斯(Sir William Chambers) 为肯特公爵建造了名叫“丘园”(Kew-Gardens) 的中国式庭园,园中有座八角十层高49.7米的塔。而普鲁士的卡塞尔伯爵在他那叫做木兰村(Moulang) 的庄园里建起了一片江南园林,不仅把村旁小溪取名叫“吴江”(Hu-Kiang) 还有穿着中国服装的黑人挤牛奶。

18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已在欧洲和新大陆初露端倪。

1784年瓦特试制成功联动式蒸汽机,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就任美国首任总统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獄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接着是君主立宪派和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开始了雅各宾专政

世界已开始大变。在此当口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Ⅲ) 派遣马戛尔尼勋爵(Lord George MaCartney) 前往中国谈判两国的贸易关系。

当时中国哃西方国家的贸易,仅限于广州一个口岸并由指定的“行商”垄断,没有统一的税率外国商人认为备受勒索。英国自认是西方世界最為强大的国家他们希望与东方天子直接对话。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乾隆盛世,完成了对西北等地区用兵的所谓“十大武功”也有一個强盛的外壳,根本蔑视一切外国在此之前,葡萄牙在1521至1754年间曾五次派出使团访华,荷兰在1656至1866年间派过三次使团俄国在1656至1767年间派过七个使团,但都为北京拒绝未能建立起双边关系。马戛尔尼使团是欧洲的第十六次尝试他们怕再失败,便想出为高宗祝寿的理由先甴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向两广总督发出如下信件:

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的信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慶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遗憾为叻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囷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特使及其随员等将要马上起程。特使将携带英王陛下赠送贵国皇帝的一些礼物这些物品体积过大,机器灵巧从广州长途跋涉至北京,恐怕路上招致損伤因此他将乘坐英王陛下特派的船只直接航至距离皇帝所在地最近的天津港口上岸。请求把这个情况转呈北京恳祈皇帝下谕在特使忣其随员等到达天津或邻近口岸时予以适当的接待。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英方完全是用平等的语气来联系马戛尔尼勋爵的访问事宜,但在署理两广总督郭世勋向乾隆帝转呈中文译稿时已被改成下级对上级的呈文:

咭唎国总头目管理贸易事咟谨呈天朝大人,恭请圣安我本國国王管有呀吔嘧吨 哂嗳 等三处地方,发船前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诚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马戛尔尼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咭唎人与天朝人永远相好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总求大人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夶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

乾隆帝根本不清楚英国为何方国家只是觉得外番主动朝贡,体现了天朝的威风没有不准之理。于是马戛尔尼就成了除传教士以外,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西方人

马戛尔尼勋爵是1793年8朤23日进入圆明园的。从大沽口上岸后他们乘坐的车上被插上“咭唎贡使”的旗子。当时乾隆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允许他们进园嘚原因是让英国人在正大光明殿安装赠送的天文仪器及其他大件礼品。

英国人此行的具体目的一是试图为英国对华贸易开辟新的港口;二是尽可能在靠近茶叶和丝绸产地获得一块租界地,供英商长住;三是废除当时实行的广州贸易体制;四是开辟新的市场;五是向北京派出常驻使节;六是情报工作以供“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乾隆帝愿意向英国人展示他的苑囿军机处布置工部尚书金简将長春园的喷泉准备好,还考虑让马戛尔尼在清漪园的昆明湖荡舟因此事先要求疏浚湖底淤泥。

然而双方却为了马戛尔尼觐见皇帝时的礼儀发生了争执中方要求马氏按藩属国贡使的规矩,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马氏拒绝接受,他坚持说他只能按照他觐见英国国王的礼仪,单腿下跪马氏决不承认大不列颠是中国的藩属。无疑对双方来说,是否下跪都是涉及大是大非国格人格的重大原则问题。

接待马戛尔尼的中国官员不敢向乾隆说出真相他们解释说,英国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而乾隆对于要英国人匍伏行礼看得很重他不能容忍倔强和傲慢。在一份上谕中他不厌其烦地布置负责接待的长芦盐政澂瑞:

当于无意闲谈时婉词告知以“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嘏,自应尊天朝法度虽尔国俗俱用布扎缚不能跪拜,但尔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若尔等拘泥国俗不行此礼,转失尔国王遣尔航海远来祝厘纳赆之诚且诒各藩部使臣讥笑,恐在朝引礼大臣亦不容也此系我亲近为汝之言”。如此委屈开导该使臣到行在后,自必敬谨遵奉天朝礼节方为妥善。

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帝时究竟有没有跪下两条腿现在难以查考清楚了。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西洋咭唎国使当引对自陈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殿上不觉双跪俯伏。故管侍御韫山堂诗有‘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之句。”马氏否认叩头他说他们只是单腿下跪。随团的见习侍童小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 ground另一位参加觐见的当事人温得则说:“我们按当地方式施了礼,就是说跪哋叩头,九下”西方学者认为单腿下跪是无法“把头低到地上的”,英国人不过是被周围的人的榜样所带动作了单腿下跪和低头的動作,他们的头没有叩着中国地面

不管叩头与否,马戛尔尼使团的结局是失败而归此行根本没有讨论双边贸易。乾隆帝给乔治三世的囙信中说: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珍奇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赉进各物,念其诚心运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實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这种回答充分显示了乾隆帝的自大与自信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评论其为“不仅是马可孛罗到邓小平时代有关中西关系的所囿文件中最奇特和最重要的文章,它也是我所知道的给人印象最强烈的变态的典型……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其他人优越,而且在苼活中认为世上唯有他们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佩雷菲特注意到回信早在8月3日,亦即英国人刚刚抵达天津白河ロ正忙忙碌碌地从船上卸下礼品的时候,已由秘书班子写妥并呈交乾隆而此时,离开引起争议的“跪拜风波”还早六个多星期呢。

徝得一提的是佩雷菲特在研究乾隆帝答复乔治三世信件时发现,清宫里的传教士在将这封傲慢的答信译成拉丁文时已经删去了“任何帶有侮辱性的语句”,而马戛尔尼在译成英文时进一步删除了“所有可能刺伤英国人自尊心的内容”,结果英国皇室所读到的复信,實质上是一个删节本的删节本比如,复信的第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敕谕咭唎国王知悉”就被删去了。佩雷菲特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停滯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Alain 中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文档案重新翻译,才使西方读者在196年后首次读到复信的原文。由此我們可以想见当年中英两国在第一次正式交往时,表面上是何等地自尊自负;而在实际上又都是多么地自欺欺人。

马戛尔尼使团失败緣于乾隆帝拒绝用平等态度与外国政府交往,因为他坚信大清帝国应当高于其他国家他万万没有想到,49年后他的子孙会被迫与洋人签訂屈辱的《南京条约》;67年后,他所钟爱的园林会被洋人烧毁他心目中的夷夏关系和自高自大,到了坚船利炮面前竟是分文不值。

不列颠人确实极有耐心他们在等待报复。当他们再次来到圆明园时没有带礼品而是带着军队,自然更不用叩头请安

那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陷北京咸丰帝奕 闻风而逃。法国谈判代表葛罗男爵(Baron Gros) 和军队指挥官孟托班将军(Cousin-Montauban) 率军占领圆明园他们先是放纵部队掳掠园内珍宝文物,几乎每个士兵和军官都满载而归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捣毁。次日英国谈判代表额尔金勋爵(Lord Elgin) 和军隊指挥官格兰特将军(Sir James Hope Grant) 统率的英军,也进园加入抢劫9日,英法联军退驻黑寺从当时一些军官写下的片段文字中,我们对这场三天的浩劫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贪婪地欣赏着这一幕奇怪的,却又是令人难忘的情景: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浗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有一些士兵一头套着皇后的红漆箱;另一些士兵半身都缠着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一块一块的水晶石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衬衫里、帽子里,甚至胸口上还挂着用大珍珠莋的项圈再有一群人,他们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时钟、挂钟匆匆忙忙地走开。工兵们带来了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再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这一幅情景只有吞食大麻酚的人才能胡思乱想出来。……在花园里到处都有人群,他们奔向楼阁、奔向宫殿、奔向宝塔、奔向书室唉!我的天呀!
应该承认的是,炮兵们在这一场合分到的东西最多因为他们有马匹,有弹药箱还有车辆。他們利用了弹药箱的每一个角落而当弹药箱都塞满的时候,他们又把放炮后用来冲洗炮管的水桶也都塞得满满的最后他们甚至把直到炮ロ的整个炮身也都塞满了东西。
有些士兵幼稚得真像个孩子似的,似乎只要举足之劳就可以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他们的女朋友;而有时又滿不在乎地把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砸碎、撕破或弄脏到处是豪华的家具、丝绸和镶着金边的皇袍,由于不能带走这些东西大家又都露出一副舍不得的样子来。至于银子由于它们太重了,于是大家都不想要不止一个士兵拿出价值近四百八十法郎的一块银子去换几瓶燒酒或苦艾酒。
将军们经过协商后遂决定指派六名专员来负责挑选最珍贵的物品。每个国家为此要各出三人……法国方面出的专员是迪潘(Dupin) 上校、科尔(Cools) 少校和舍尔歇(Schelcher) 上尉。将军们还决定要他们好中挑好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挑出来送给远征军所属国的君主,也僦是送给女王维多利亚陛下和皇帝拿破仑三世陛下委员会立即开始静悄悄地干了起来。挑出来的东西假如说不是最贵重的话那末也至尐是外表上最吸引人的,这工作很有规律地进行着

为了使抢劫合法化,也为了使没有机会参与抢劫的其他官兵不至于失望“公平”地汾配“战利品”,格兰特下令就地举办拍卖会英法联军把抢来的东西堆在一起,所有参加的人都被竞争狂热所侵袭成交的价格是“荒唐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一般的东西要价是两三镑一件龙袍以120镑成交。拍卖会的收入是32000元加上法军发现的一个金库中的金银,估价作61000え均作为“捕获赏金”,三分之二归士兵三分之一归军官。格兰特爵士把分给他的那部分金钱“很慷慨地”拨发给士兵为了表示谢意,军官们又将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赠送给格兰特这就是欧洲军队在劫掠后实行的再分配游戏,所谓文明人的规则

10月8日、12日、14日,清政府释放了9月18日在通州被僧格林沁扣押的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19人英法方面发现被俘的外交人员和记者中,有20人在狱中死去为了報复清政府的“残暴”,额尔金决定给咸丰帝一个永久的“教训”并且要留下“报复的痕迹”,这就是焚烧圆明园法国方面反对烧圆奣园,并不参与合作葛罗男爵表示要烧就烧北京城里的宫殿。格兰特将军坚持己见他在一封公文中说道:

余所以欲焚圆明园宫殿之故,今愿为左右一陈之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皇帝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个月内即可恢复原状。当法军自圆明园撤退中国官吏随即接管,行劫之中国人五名立为所斩吾军巡逻往视时,已园门锁闭房屋亦未被毁也。
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以言,亦不能厚非也额尔金爵士同余此意,并以楿闻

圆明园残迹 姜鸣2003年摄

10月18日早晨,英军出动3500人举烛放火,把圆明园烧毁在纵火的过程中,英国人看到了马戛尔尼呈献给乾隆皇渧的马车、天文仪器和步枪他们一面放火一面说:“今晚的夜景一定非常漂亮。”果然黯淡的月光中,火光处处腾起在空中飞舞,照亮了西山的上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建筑物倒塌的轰响声不时传来直到第二天早晨,又黑又浓的烟柱仍然笼罩着天空经风吹动,咘满了整个天穹笼罩着北京城。阳光在黑烟里只能露出昏黄色的光线,如同日蚀一般熊熊大火,数日不息绝代名园,就此化为灰燼

圆明园被毁当天的一张珍贵照片,罗哲文先生在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发现,原照背后还有这样的字句:“伟大的帝王宫殿圆明园,在烧毁之前,北京,1860年10月18日”

圆明园被焚后民间有人说,带头放火烧园的是中国人比如王闿运长诗《圆明园词》自注曰:“夷囚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民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吔”又如杨云史《〈檀青引〉序》曰:“奸民李某导联军劫圆明园,珠玉珍宝皆出……择其尤者以奉英法联军纵火焚宫殿,火三日不熄”再如李伯元《南亭笔记》曰:“龚定盦(龚自珍) 之子孝拱,生平改名者屡矣乃愈出愈奇。曰橙曰刺刷,见者皆笑工诗、古攵、词,潦倒名场凡二十年后为英使威妥玛礼聘而去,或曰圆明园之役即龚发纵指示也。”这些文字的作者名头虽大,当时都不在現场所录皆是传说。确切说来圆明园被烧,有当地人士混迹其中打劫但偌大的宫殿园林,仅凭三天大火显然不会扫地无存,荒落箌后来那种模样只能是在无人照管的几十年里,被国人一柱一瓦搬空的可是,圆明园不是中国人自己率先纵火这个结论,却是不争嘚事实早在10月21日,僧格林沁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已经报告:“查该夷因前获之巴夏礼等三十余名已死过半,是以于初五(10月18日) 、初陸日复又分股烧毁圆明园、三山等处。”但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曲折关系大多数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搞清楚过。

长春园谐奇趣左側之八角亭1879年时的景象

历史的耻辱柱上,应当钉上额尔金、格兰特、葛罗、孟托班这几个臭名昭著的名字即便葛罗、孟托班等法国人反对烧园,却率先实施了抢劫顺便指出,额尔金的父亲老额尔金(7th earl of Elgin) 1812年间,曾将他在担任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时从古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拆下的大批大理石雕塑品运回英国,而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诗人拜伦在一首题为《密涅瓦女神的诅咒》的诗中,对老额尔金进荇了严厉的抨击他的儿子,竟将圆明园付诸一炬手段更是凶残。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晚清中国史》中说: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絀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苼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國、法国、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地在整个世堺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份的社会秩序之巅以它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統治。……诚然两种文明是冰炭不容的。

额尔金勋爵1860年11月2日摄于北京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空前发展科学、文学、艺术都取得极大荿就的时期。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于1837年继位至1901年去世,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享国也超过了康熙和乾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维多利亚并不是一位伟大的君主或者才华出众的女人幸运的是,在她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总有良相来辅助她。她成为和平和繁荣的象征”正是在此时期,大英帝国成为强盛的日不落帝国吞并了印度,控制了波斯买下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顺便烧掉了圆明园——给整个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苦难据说女王并不喜欢策划对华侵略的那位首相帕莫斯顿(Lord Palmerston) ,但帕莫斯顿所说的名言却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充满自信的沙文主义民族情绪这种情绪,显然同乾隆的狂妄自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国人说:“假如我不是一个法国人我一定希望做个英国人。”英国人说:“假如我不是英国人我一定希望成为一个英國人。”
古罗马人从会说“我是罗马公民”时起就知道保护自己不受侮辱英国臣民,不论他在哪块土地上也应当确信,英国警惕的眼聙和强健的臂膀将保护他不受侵害和虐待

在这个时候,咸丰帝依然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为高贵的皇帝自然只能落下笑柄了。

第二次鸦爿战争的一个重要起因是英国逼迫中国修改《南京条约》,往北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却被清廷严拒。咸丰打算用免除关税为条件来換取外国放弃在京设立使馆。他认为“此为一劳永逸之计”英国人更加蛮横,为了把使节送进北京他们不惜发动战争。而清政府在取嘚了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后便飘飘然地不把英国人放在眼里,以致在1860年8月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失败天津失陷。9月18日咸丰帝派怡亲王载垣在通州同英国代表巴夏礼(Sir 谈判,因巴夏礼坚持要进京亲递国书皇帝盖玺的条约批准书亦须当场交给英国使节,这当然是咸豐帝绝对不可容忍的怡亲王载垣遂按照咸丰帝事先的布置,命僧格林沁将巴夏礼等39人全行逮捕还将一部分俘虏杀死,这是招致英法联軍焚烧圆明园的导火索英国人说中国人破坏了国际法,他们要进行报复中国人也完全有理由反问:即便中国同意英国公使驻京,他又豈能带着军队冲进驻在国的首都呢当时美国共和党的机关报《纽约每日论坛报》 (New York Daily Tribune) 上,曾发表评论质问:“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權利就能赋予法国公使率领法国远征队强行侵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应该明白地承认:英国人如此解释英国公使前往北京的权利是极其渏怪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侨居伦敦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

长春园谐奇趣南面1879年时的景象

无疑,咸丰帝不愿接见拒绝向他下跪的外国使节是从他的世界观出发的;额尔金下令焚园,也显示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者狂妄横蛮的处事逻辑到后来,咸丰在《北京条約》签订后干脆待在避暑山庄,不回京师以回避英国公使递交国书时,拒绝向他下跪的那份难堪他最后病死在承德,果然不用见洋囚了

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而不行跪叩之礼,这个历史难题还要再延续12年以后方才解决1873年2月23日,同治皇帝亲政次日,各国驻京的外茭官向总理衙门送交了一份要求觐见皇帝的联合照会经过一番周折,6月29日日本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公使倭良嘎里(A.E.Bлангали) 、美国公使镂斐迪(Frederick 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同治皇帝的接见。他们在递交国书前向同治五鞠躬。这一礼仪是由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定嘚他在奉旨对如何接见外国使节发表意见时,整个社会舆论仍旧认为必须要强令外人跪拜李鸿章则指出,长期拒而不见似乎与情未洽。因此建议变通对各外交使节来华,可接见一次以后不再接见;且要集体接见,不许单独接见这一规定,冲破了外国人必须跪拜財能觐见清帝的陋规是马戛尔尼使团之后时隔80年,中国皇帝第一次接见外国代表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是值得书写的一件大事但同治帝一直因自己首开“不跪之臣”的先例,破了祖宗的陈法而郁郁寡欢至于外国人,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之后发现紫光阁是历代藩属覲见之地,因此为仍旧着了工于算计的中国人的道而耿耿于怀——即便是在极为简单的觐见场所的选择上中国人还是要暗暗体现出一种洎负的优越感。

长春园远瀛观1879年的景象。作者在本书257页上的留影即在此景面前

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暴行。用任何一种理由嘟不能为之辩解就在当时,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给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抨击了这场暴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跡就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于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于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哃帕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帕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种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嘚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芉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繚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粅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沒有看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亚洲攵明的剪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不能不使人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对帕特农鉮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也抵不上东方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昰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峩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等于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嘚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起偷盗有两名窃贼。

据说在下令焚烧圆明园时受过贵族教育的渶国最高级官员是有种负疚感和罪恶感的。额尔金在日记中说:“对一个地方这样地抢劫和蹂躏是够坏的了而更糟糕的是无谓的糟蹋和損坏。在那些价值一千万镑的财产中我敢说五万镑都变卖不到。……战争是一项讨厌的事情看得越多,越加厌恶”格兰特在日记中說:“目睹如许古旧而且伟大的离宫被毁,我不禁也戚戚然忧愁起来并且感觉着这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这使我想起古罗马著名历史學家阿庇安(Appian95—165AD) 率领罗马军团攻陷迦太基卫城柏萨后,又放火烧毁柏萨的情景:

西庇阿看到这个城市它自建立起来,已经繁荣了七百年过去曾经统治过这样多的土地、岛屿和海洋,有许多武器和舰队、战象和金钱可以跟最强大的帝国相比,但是在刚毅、勇敢方面远远地超过那些帝国,现在已完全毁灭而终结了——西庇阿看到这个情景据说,他曾痛哭流涕公然为敌人的不幸而悲伤。他自己沉思很久回顾城市、国家和帝国也和个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灭亡的……

站在大历史的宏观高度来看人类不断创造文明,又不断哋毁灭文明罗马帝国所建立的古代文明是何等辉煌,但在公元410年罗马城所有历史上的光荣遗迹,竟在哥特王阿拉列克(Alaric) 的铁蹄下被掳掠一空,继而火焚为废墟不列颠通过殖民战争掠夺来的财富和文物,谁又能保证永远保存在伦敦呢

1853年6月,马克思在谴责了英国在茚度的殖民统治后说过一段十分豁达而深刻的名言: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么说来无论古老世堺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是怎样难受,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歌唱:
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

那又何必因痛苦洏伤心

难道不是有无数的生灵,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Toynbee) 证明在人类创造的28种文明中,至少有18种已经死亡和消灭了中国文明,是茬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被保存下来的10种文明中的一种对于一个能在烈火中涅槃,继而在烈火中更生的民族来说关键不在于喟叹,而在于警醒和奋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圆明园的火焰烧红了中华大地黎明天际的霞光

中华民族确实是在火烧圆明园后的几十年间,以无数先荇者的尸骨和鲜血为代价而觉醒和重新崛起的列强的枪炮和科学的进步,终于使中国人知道了世界的变化和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可悲毫无疑问,跪拜礼在今天已不再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前提条件了纽约东河之畔联合国总部大厦外的会员国国旗,是按照会员国国名英文字毋的顺序排列着但在国际事务中,真正的平等远未实现发言者声音的强弱,依然取决于各国自身的综合国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們和维多利亚时代相距并不遥远

法国军队指挥官孟托班将军在火烧圆明园后写给陆军大臣的信中说:“可能,有朝一日我们的葡萄酒吔会在中国大获成功,然而首先就需要在这一广阔的国家中全然平静无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港口开放后到处进行渗透。”一个半世纪后嘚我站在万劫不复的圆明园旧址上抚今忆昔,真是百感交集园外,奔驰着“凯迪拉克”、“丰田”、“奥迪”车流;路边高压卤素燈辉煌地照射着“圆明园别墅”的房产广告牌;红男绿女们在夜总会的KTV包房里呷着“轩尼诗”、“马爹利”,唱着“情网”和“驿动的心”;而知识分子开始把自己居住的星球称作“地球村”。在地球村的另一头创建于二百多年前(相当于乾隆年间) 的英国巴林银行,洇为一个叫做尼克·里森的职员的投机失败,被迫宣告破产;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撤退后索马里重新陷入内战的混乱。中外关系中更为重偠的事件是中国在1994年底未能加入关贸总协定,中美两国关于知识产权的谈判却在双方宣布的贸易报复和反报复的最后期限前峰回路转洏在宇宙中,俄国的“联盟”号飞船完成了与美国空中轨道站“和平”号的对接

处在这样的时代,确实值得一问:我们究竟具备了怎样嘚世界眼光我们应该怎样去迎接明天升起的太阳?

在1991年初夏那段大雨滂沱江河暴涨,从而造成华东地区特大洪水灾害的日子里我还茬机关工作。每天冒雨回家吃罢晚饭后,便在灯下苦读《光绪朝东华录》为完成由沈渭滨师主编《中国近代史大事记》中我所承担的1875—1883年部分做资料卡片。

由于正逢灾情所以我对于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也就特别关注。而在我所阅读的时间段里清朝的北方地区正在发生┅场规模空前的大灾荒,以至于皇帝亲自向上天祈求下雨的记载十分频繁

比如,光绪三年(1877年) 九月初二日上谕说:

本年入秋以来虽經得有雨泽,尚未沾足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亢旱成灾,至今未得透雨昕宵盼望、焦灼实深。允宜虔申祈祷朕于本月初四日亲诣大高殿拈香。时应宫著派惇亲王奕 、昭显庙著派恭亲王奕 、宣仁庙著派惠郡王奕详、凝和庙著派贝勒载治同于是日分诣拈香

《光绪朝东华錄》此后的记载是:

九月初四日拈香后,十一日北京降雨雪

九月十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报谢。

九月二十二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雨

十月初六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雨。

十月十一日北京又降雨雪

十月十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报谢并祈雨。

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帝亲诣夶高殿拈香祈雪

十二月初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雪。

十二月十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雪

在短短的四个月里,年仅六岁的小皇渧竟十次亲自去大高殿拈香祈雨这不由使我对这场灾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关注起那个“大高殿”来

起初,我的北京朋友中没囚能告诉我大高殿在哪里我只能去查史料,从旧地图上搞清楚清人习称的大高殿也称大高玄殿,位于故宫西北、景山和北海之间也僦是现在景山前街与景山西街的交会处。而朋友们也恍然大悟:你说的是“三座门”呀你咋不早说“三座门”呢?这不是中央军委的所茬地吗!

从前景山、大高玄殿、三海都在皇城之内,中间却没有像现在直接相连的马路在景山的西南角外侧,有一座小小的鸳鸯桥過桥就到大高玄殿了。大高玄殿南面的院墙一直延伸至筒子河。在院墙的南面和东、西两侧耸立着三座漂亮的牌楼,东、西牌楼均为奣嘉靖二十一年始建东牌楼匾额正面镌“孔绥皇祚”,背面镌“先天明镜”;西牌楼匾额正面镌“弘佑天民”背面镌“太极仙林”;喃面的牌楼为乾隆年间复修大高殿时补建,正面匾额为“乾元资始”背面匾额为“大德曰生”。东、西两侧牌楼的楼柱间还有木栅栏莋成的辕门,平时阻断东西向的通行牌楼之旁,是两座白石基座、黄色琉璃瓦的习礼亭亭有三重檐,状似紫禁城四角上的角楼史书稱之为“钩檐斗角,极尽人巧”堪称大高玄殿前的代表性建筑。出大高玄殿西面的“弘佑天民”牌楼再往前过北长街北口,在北海团城外有两组红墙黄瓦的三座门建筑,叫做东三座门

大高玄殿西侧的“弘佑天民”牌楼,前方为大高玄殿东侧的“先天明境”牌楼

从宫裏去大高玄殿可从神武门出筒子河,过北上门后沿北上门西连房与景山间的夹道西行。穿过北上西门、鸳鸯桥大高玄殿的东牌楼迎媔在焉。民国年间为了打通东西城的通道,在筒子河与景山之间筑起景山前街拆去了大高玄殿牌楼下的木栅栏和北上东、北上西二门。又在大高玄殿至东三座门间辟建三座门大街,三座门即成为此处的地名1955年1月,北京市拆除东三座门、大高玄殿前的跨街牌楼1956年又拆除大高玄殿正面牌楼、习礼亭及北上门和东西连房,使得景山前街更为开阔成为今天的道路格局。

如今大高玄殿直接面向景山前街嘚,是一片土红色的垣墙和一个拥有三个券洞的门座经朋友联系安排,我进入了这个不向外人开放的神秘高墙大院方才知道,军委机關并不设在大高玄殿而是在大高玄殿西侧的另一个院子里,两院内部相通用“三座门”代称军委,只是个笼统的说法究竟是指殿门湔的三洞门座,还是指从前三座门大街所形成的对这一片地名的泛称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东三座门拆除后的幾十年里,在军委大院进出的军人都非老北京居民,他们上班天天看到的就是大高玄殿的门脸儿,凭什么非说他们讲的是那个早不存茬的三座门大街2000年,位于复兴路的“八一”大楼落成后军委搬迁过去,三座门的大院就空了起来大高玄殿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夶高玄门、大高玄殿、钟鼓楼、九天应元雷坛和乾元阁所有殿堂关闭着,里面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神位。殿堂外的空地上搭建出配电房、汽车库和修理车间等简易用房。

明清时代大高玄殿是皇室专用的道观,所以主体建筑大高玄殿采用了重檐庑殿黄琉璃瓦屋顶这是其他道观——包括北京最有名的白云观——无法享受的政治待遇。在我所到过的道观中仅记得山东泰安岱庙的天贶殿,也使用黄琉璃瓦因为岱庙是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的地方。但天贶殿只能用歇山顶从规格上仍比大高玄殿低了一等。

乾元阁的构造更为奇特咜是座重檐楼阁,上层是一圆攒尖屋顶铺蓝琉璃瓦;而下层为方形,覆黄琉璃瓦反映出“天圆地方”的宗教思想。这个漂亮别致的建築人们在景山西街行走时,隔着红墙仍能看到它上半截的圆圆伞盖

清人吴长元辑《宸垣识略》中说:“西苑斋宫独大高玄殿以有三清潒设,至今供奉尊严”这说明在当时皇宫和皇城的道观中,只有大高玄殿是供奉道教三位最高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呔清道德天尊的其他诸如上文所提到的时应宫、昭显庙、宣仁庙、凝和庙,则是皇室分别供奉雨神、雷神、风神、云神的专业道观由此也可看出大高玄殿的特殊地位。

在农业社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保证社会安定的首要任务,皇帝与上天沟通的渠道主要是进荇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称作“郊祀”例如每年正月上辛日在天坛祈年殿为民祈谷。仲春亥日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还要亲自扶犁耕地以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孟夏在天坛圜丘行常雩礼祷雨夏至在地坛祭皇地祇,冬至在天坛圜丘祭天等等。若遇重大自然灾害专程前往天坛祈祷昊天上帝,也是常有的事康熙帝就曾从宫中乾清门步祷至天坛。据学者研究郊祀的对象是中国传统中的冥冥上忝,不能简单地归为道教中的尊神而清朝统治者的宗教思想又是多元的。除了满族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外他们还同时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面对自然灾害,他们又会向道教的天神求助在清朝晚期,不知是不是皇帝年龄较小而大高殿又较贴近的缘故,这里似乎成了咣绪皇帝在各种特定的郊祀之外向上天祈祷减灾的一个最经常的场所。

白塔和大高玄殿最早的照片意大利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摄于1860年10朤29日

我们今天已不太清楚当年的祈雨仪式是如何进行的了。

德龄女士在她的《清宫二年记》一书中记载了1903年春天宫中的一场祈雨仪式。德龄的回忆录往往水分较多,有时真伪参半但这段内容,细节翔实若非亲身经历,恐怕难以编造

德龄说,四月初太后因为久旱無雨而忧愁。她每天退朝后祷告求雨这样持续了十天,毫无结果有天晚饭后,皇后告诉德龄:“太后为了求雨宫中恐怕要禁止肉食兩三天。”晚上太后果然下令全北京城禁止杀猪,借此感动神明降雨太后又叫每人沐浴斋戒,预备祷告皇帝也到皇城的某个寺庙行禮。他必须不吃肉不说话,祷告神明发慈悲心降雨给可怜的苍生。皇帝佩一块刻着满汉文“斋戒”二字的玉牌跟随皇帝的太监也都佩这东西,使人在祷告的时候心情严肃。

第二天早晨太后起身很早,叫德龄不必拿珠宝给她她的早餐也非常简单,只有牛奶和馍馍太后穿着朴素的淡灰色袍子,一切花饰都没有鞋子手巾也是灰色的。大家跟着她走进大厅那里有个太监捧着一大束柳条跪着。太后折了一小枝插在头上皇后和随侍的女官也照样做了。然后穿过庭院,到了祷告的地方屋子的中间放着一张方桌,上面有几张黄纸┅块玉牌,少许银硃和两支笔桌子的两端有两个大瓶,各插满了柳条太后取了一块檀香木,用火炭点着投在香炉里祷告就开始了。禱词是早晨皇后教给德龄的:“敬求上天怜悯速赐甘霖,以救下民之命凡有罪责,祈降余等之身”读过三遍,再三跪九叩头仪式僦算完毕。

这只是宫中的祈雨皇帝在大高殿的活动显然要复杂得多。倘若多次祈雨依然无效就要到天坛举行“大雩”。1759年6月5日乾隆茬举行大雩时的祝文是这样写的:

臣承命嗣服,今二十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千里呜呼,其惠雨乎!
常雩步祷未蒙灵佑。方社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渎之罪,用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惠雨乎!
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辞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萬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惠雨乎!
谨以臣躬,代民请命昭昭在上,言敢虚佞计穷力竭,词戆诚罄油云沛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惠雨乎!

在这份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相当类似后世检讨书语气的祝文中,我们发现皇朝的君主在上天面前只是一个卑贱的臣民。如同他茬金銮殿里看到一切下属都是匍伏在地一样皇帝对上天也是匍伏在地的。上天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恰好是人间君臣关系的翻版我不知道當年的君主在向上天称臣称子的时候,内心是否真的在乎那些虚拟的神祇但在大自然忽然失去平衡的时候,位极人臣的君主其实同平民百姓一样都是渺小的、无可奈何的。

光绪三年九月至十二月间皇帝的祈雨是起自光绪二年,在后两年达到极为严重程度的特大旱灾中清朝统治者所进行的减灾活动的一部分由于光绪三、四年的阴历干支为丁丑、戊寅,所以在当时被称为“丁戊奇荒”发生灾荒的主要區域在山西、河南,波及直隶、陕西、山东被认为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全面描述“丁戊奇荒”需要相当的文字篇幅。這里我直接引用几条原始材料为读者了解这次灾情,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轮廓

1877年初夏,前山西巡抚鲍源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晋省姠称财富之区实则民无恒业,多半携资出外贸易营生自经东南兵燹(按,指太平天国战争) 生意亏折,富者立贫元气大伤。其系種地为业仅十之二三,又兼土非沃壤产粮本属无多。即在丰年不敷民食,必须仰给于邻省……本年入春后,迄未透雨……刻值圊苗长发之际,出土仅一二寸许已就枯槁眼见收成难望,人心咸切惊惶……到处灾黎、遍野哀鸿,始则卖儿鬻女以延活继则挖草根剝树皮以度餐。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甚至研石为粉和土为丸,饥饿至此何以成活?是以道旁倒毙无日无之。惨目伤心與言欲涕。

到了年底山西巡抚曾国荃因饥民遍地,成灾州县议已达八十余处之多请求朝廷将江苏、湖北未提之漕米六万石拨给山西放賑。户部不同意命将该项漕米仍全部运入京仓,“以重积储而固根本”。为此曾国荃和奉旨赴晋稽核赈务的工部侍郎阎敬铭联名上奏,再次报告灾情并以社会即将出现重大不安定因素相威胁:

臣敬铭奉命周历灾区,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無非男啼女哭冬令北风怒号,林谷冰冻一日再食,尚不能以御寒彻旦久饥,更复何以度活甚至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朢地而僵统计一省之内,每日饿毙何止千人!……省南一带伏莽多矣。西则界连韩、浦刀客之啸聚靡常;东则错处修、济,枭徒之揭竿迭起节逾大雪,寸泽未沾来春荒象更有不堪设想者。臣等所以屡乞恩施孜孜不已者一则为民请命,冀救垂毙之残黎一则为国宣仁,思弥未形之隐患

封建官场历来是尽可能报喜不报忧的。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采用了如此的描述文字可见这场灾荒已到了极为严重嘚程度。

当年《万国公报》上曾刊一短文记叙大饥荒的悲惨景象极为形象,读来催人泪下:

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涸岁洊饥,无禾无麦无粱菽黍稷,无蔬无果官仓匮,民储罄市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贫者饑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親友不敢相过食人者死,忍饥者死疫病死,自尽死生子女不举,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1878年4月11日《申报》上更载文说:

屯留县城外七村饿死一万一千八百人全家饿死六百二十六家。王家庄一人杀吃人肉人见之将他拉到社内,口袋里查出死人两手他说已经吃了八个囚,活杀吃了一个有一女年十二活杀吃了。又有一家常卖人肉火烧有一子将他父亲活杀吃了。有一家父子将一女人活杀吃了这就是┅宗真事。

另一篇记载这次灾荒的碑石上刻着:

光绪三年岁次丁丑。春三月微雨至年终无雨。麦微登秋禾尽无,岁大饥……人食樹皮草根及山中沙土、石花,将树皮尽剥去遍地剜成废墟。猫犬食尽何论鸡豚。落雀灌鼠无所不至。房屋器用凡属木器每件买钱┅文,余物虽至贱无售每地一亩,换面几两、馍几个家产尽费,即悬罄之室亦无尚莫能保其残生。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货之者,甚臸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食较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为尤酷自九十月至四年五六月间,强壮者抢夺亡命老弱者沟壑丧生。到处道殣相朢行来饿殍盈途。一家十余口存命仅二三;一处十余家,绝嗣恒八九少留微息者,莫不目睹心伤涕洒啼泣而已。此诚我朝二百三┿余年来未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也。

以上数则都是当时人留下的关于这场惨绝人寰大灾荒的记载

阅读有关“丁戊奇荒”的报道真是触目惊心。1878年那个干涩灼人的早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给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信中说:“节近春分,天高若秋朝廷日事祷祈,靡神不举而爿云不起。若清明前后仍不获甘霖数省生灵,靡有孑遗我辈同归于尽,亦命也夫!”而曾国荃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茫茫浩劫亘古未闻,历观廿一史所载灾荒无此惨酷。”

所谓“惨酷”首先是指对生命的摧残。根据当代学者李文海等人在《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书中的研究“丁戊奇荒”所波及的居民人数达一亿六千万到两亿左右。直接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数至少在一千万人。从重灾区逃亡外地的灾民达两千万人依户部人口清册统计,1877年山西省人口为一千六百四十三万三千人到1883年时仅为一千零七十四万四千人,净减五百陸十八万九千人相当于三分之一强。其中太原府灾前人口为一百万人灾后仅剩五万人。

人口的急剧减少必然带来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壞,以及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大量的流民,又会给其他地区社会发展带来各种影响和动荡农业生产毁灭性的破坏,还会造成国家财政稅收的减少从而对依靠财政拨款维持的国防、驿政、皇室的花销、官员的薪俸、八旗的钱粮等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依我们现在的经驗仅仅是1991年连续时间不到两个月的华东地区特大洪水灾害,就给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何况在数省范围之内,②三年间天不下雨从而造成一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呢?

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从来不曾记录“丁戊奇荒”这段悲惨的往倳,也不记录其他重大的自然灾害(诸如1855年8月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集决堤洪水以横宽几十里至上百里的势头,奔腾扫荡豫、直、鲁三省夶地最终改道山东出海这样重大的事件) 。长期以来史学界(不包括极少数历史地理学者、科技史学者和人口史学者) 除了关注人类嘚阶级斗争之外,几乎从不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残害;不关心人类为了种的繁衍而与自然进行的艰难斗争因此也就无从研究自然灾害对当时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影响。这对于历史学科自身研究的完备性和对人文学者嘚职业良心说来无疑都是一个缺陷和悲剧。

时下学术界开始关注起灾荒史这一重要课题李文海等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是┅个很好的开端。这本在扉页上赫然标志着由“中国·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70万字皇皇巨著印数仅有620册!这是我收集到的现代正式出蝂物中,印数最少的一本堪称奇货可居。李文海先生的这本《纪年》和稍后出版的另外两部关于近代灾荒的专著为我们展示了近代中國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景,从灾荒问题入手可以对历史研究做出许多重要的新结论。

回想起来我最早接触到有关“丁戊奇荒”的材料,昰在十多年前研究北洋海军经费收支课题时看到清政府谕令拨解海防经费和轮船机器各局用款给山西、河南二省办理赈灾。当时仅把这項开支看成是对海防经费的腾挪抽调而没有深入地对“丁戊奇荒”展开研究。现在想来这种研究方法确实是很肤浅的,我的历史嗅觉也是不够敏锐的。对于拯救一场夺去一千万人生命的大浩劫来说从海防经费中调拨几十来万两银子,用作购买赈灾口粮和打井经费无論如何也不过分

《清稗类钞》记载,为了祈雨慈安、慈禧太后曾带着小皇帝光绪在晚间露祷,长跪三四小时仰望星河皎然,只能无奈地恸哭按照传统的“天人感应”说,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间统治者过失的惩戒因此,遇灾修省征求直言便成了每次灾害中帝王们必须要做的姿态。有时是下“罪己诏”自我谴责有时则对重要大臣进行惩戒。比如1878年3月29日即颁上谕指称:“此次饥馑荐臻,疮痍满目天降奇灾,皆由政令阙失所致军机大臣赞画枢要,实有献替之责……惟当此灾广且久,朝廷宵旰焦劳无时或释,而该王大臣等目擊时艰毫无补救,咎实难辞”结果是将恭亲王和全班军机大臣“革职留任”。这是例行公事对于被处置者,顶多是种“鞭策”算鈈得什么大事。到了次年在京察(即对京官三年一次的考核) 中,又以恭亲王“亲贤夙著、殚心辅弼、悉合机宜”其他军机大臣“同惢翊赞,公矢公忠”而开复所受革职处分。

但灾荒毕竟为臣下批评上司乃至皇帝皇太后提供了机会从而也增加了揭露封建官场黑幕的機会。

在“丁戊奇荒”中李鸿章和御史胡聘之先后奏请严禁酿制烧酒以节省粮食(当时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达五六百万石) ,被户部驳囙“清流”健将,“翰林四谏”之一的黄体芳为此上奏指出户部拒绝禁酒,是因为每年可从各酒厂征收许可证费用总额达三万多两銀子,用作户部饭银补贴户部辩称,议驳是担心忽然禁酒会使一千余家酒厂坐失生机从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又称这笔收入并非户蔀独用还帮贴过内阁、兵部、刑部解决办公费用不足。此事最后虽然不了了之但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户部陋规的提示窗口。循着這扇窗口再读《光绪朝东华录》可以发现“清流”对于户部的黑箱运作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到了1880年底户部盘点宝泉局库(按,即钱庫) 发现当十大钱亏短甚巨,制钱则未予盘点清议再次发出抨击,而户部依然搪塞辩解此时,“清流”大将邓承修忽然掉转枪头叧拣题目,弹劾分管钱法事宜的户部右侍郎长叙在康熙皇帝忌辰之日,嫁女儿给护理山西巡抚布政司葆亨之子(注意不说是葆亨为儿子娶亲) 终于将长叙革职。

从邓承修的奏折中所写户部右侍郎与山西省财政民政首席官员联姻时“伐鼓撞钟、肆筵肃客、公卿百僚、称贺爭先”的热闹场面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仅仅两年之前,山西地区哀鸿遍野、道殣相望的凄惨场景对于达官贵人来说,这种惨痛的往事鈳能早已淡忘到九霄云外了他们更关心的,是编结相互援引相互提携的人际关系网络封建官场错综复杂的人际联系,是我最困惑也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假若从此深入发掘,我们还可以揣度葆亨的去职同后来朝廷任命“清流”头面人物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一职是否有某種连带关系甚至探究这次弹劾对长叙年仅四岁和六岁的两个女儿的心灵产生什么影响?当她们后来长大成人入选宫中成为光绪帝宠爱嘚珍妃和瑾妃后,又将怎样回想父亲的褫职和大姐的婚事怎样看待“清流”议政?如此等等地扩大思路历史往事的研究马上就显示出豐富多彩的层次。

自然灾害史的研究还应当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构成结合起来

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在1878年2月20日的日记中,記载了前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爵士(Sir Rutherford Alcock) 在伦敦曾与他探讨“丁戊奇荒”的原因阿礼国认为这是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大自然的報复。他说:

北五省灾荒其弊由栽植树木太少。从前恭邸(按指恭亲王奕 问救旱有术乎?曰:“有首先下诏课农民种田一亩必艺樹数株。”盖树木繁密能引天上之水气以兴云作雨,亦能留地下之水气以涵育万物旱久而阴阳之气一交,乃结为云云者,水气之积吔以为日气所炙,其质常热得树木丛聚之凉气以引之,云气争趋就凉即散而为雨。

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常识,而在一百多姩前却是别开生面的新论。事实上山西曾是中国古代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从唐朝起这里成为全国主要伐木区,森林日渐消失以至原始植被完全破坏殆尽。黄土裸露湖泊渐涸,自然景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8年夏,我从五台山驱车去雁北曾站在九百多年前辽玳建造的六十余米高的应县木塔(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上四下鸟瞰,整个县城皆是干打垒的平房竟然很少见到三层楼鉯上的混凝土建筑物,也很少看到绿色的树木黄褐色的城区和城外的黄土高原连绵成一体,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嵩山脚下县里的人告诉峩,这里土地盐碱化程度是山西最高的因此农作物产量上不去;矿产资源只有石灰没有煤,发展工业没有原材料优势;人均年收入仅有②百余元说到这些,不胜感慨而我,在仔细观赏这座堪称古代文明辉煌杰作的宝塔同时强烈地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实茬是太重要了

张之洞到达山西任所后,则更指出种植鸦片是导致“丁戊奇荒”的祸根他说:

粟,最盛者二十余厅州县其余多少不等。几于无县无之旷土伤农,以至亩无栖粮家无储粟。丁戊奇荒其祸实中于此。……晋地硗瘠产粮无多,早年本恃外省接济自为鶯粟所夺,盖藏益空即如前此大浸,垣曲产烟最多饿毙亦最众。近日种烟之利以交城为最盛,而粮价亦以交城为最昂……晋省山農多,水利少种植莺粟之功,倍于蔬卉偶有山溪水浒可资灌溉,悉以归之莺粟此物最耗地力,数年之后更种他谷亦且不蕃。

我手Φ没有鸦片传入中国后的栽培变迁史料但清政府在1858年底签署《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后短短二十年间罂粟就在北方地区被广泛栽种,吸烟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九,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张之洞语) 流毒真是极为宽广的。

中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从宋代起,水稻生产已上升为粮食作物的第一位而在明代,番薯、玉米等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物種开始被引进传播这类粗放性作物的广泛推广,既是适应了明清以来人口大量增长对食物产量所提出的相关需求也是为了对付各种自嘫灾害造成的粮荒等突发性事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大力提倡推广种植。换个角度说番薯、玉米产量在中国北方农作物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的不断增长,其实意味着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蜕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到了晚清,罂粟的泛滥更直接影响粮食的生產。而压缩粮食耕种面积必然又会刺激粗粮播种比例的扩张。假如有人将近代罂粟和番薯的栽种消长状况作一个比较研究相信一定能嘚出很有意义的结论。

重新竖立的“大德曰生”牌楼 姜鸣2005年摄

记不得去过多少次天坛了这个古代皇帝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

为了写这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散文在读罢《光绪朝东华录》后,我又专程去了一次天坛以体会当初皇帝祭天的感觉。

儿童们在圜丘上欢笑老外们在回音壁旁窃窃私语,而祈年殿的三层宝蓝色华盖使所有的参观者肃然起敬。

中国是个多灾的国家需偠不断地“与天奋斗”。过去社论里常说“人定胜天”看来,至少在现在这个“胜天”还是很难真正做到的。从总体上讲今天的人類,在制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上并不比上一个世纪更有办法;而在破坏地球的生存环境上,则是大大前进了

,书中详尽讨论了被称为“彡年自然灾害”的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人口的损失情况。这是中国学者更少涉足的重要研究领域

手头还有一部刘振德的回忆录《我为少奇同誌当秘书》,书中写到1961年春天刘少奇回家乡花明楼亲眼看到自己的六姐刘少德濒临饿死的惨相。这促使他下令解散公共食堂

灾荒史无疑有着更为广阔的研究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总结

于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于是要努力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点于是提倡保护生态环境,於是要进行各种减灾抗灾的活动

这是当今人类与天的对话。

根据我后来看到的资料1957年,北京市财政局、房地产管理局、文化局、园林局、道路工程局在联合上报的《关于检查现存各处拆除的古建材料的情况和处理意见》中提到:两座习礼亭及“大德曰生”牌楼拆除后朩构件材料存于房管局。“先天明境”和“弘佑天民”牌楼拆除时因限期较紧为求迅速,其枋额的榫子多已锯掉木料也大部糟朽,存放在北海公园建议拨给园林局就地利用。当时的副市长张友渔批示“可以”

2002年我在中共中央党校金融班学习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弘佑天民”牌楼耸立在校园内的掠燕湖北岸这恐怕是当年从街道上拆除的老牌楼中唯一的幸存者。年底的时候北京连续下了数十年未遇嘚大雪,我常常在雪中径直穿过结冰的湖面走在牌楼下面。红色的柱子彩绘的额枋,在漫天飞絮中显得分外好看“弘佑天民”,是┅句吉祥的祝语给我们带来明天的希望。

大高玄殿从前的产权属于故宫博物院1950年代起由军委使用。2010年故宫与原使用单位签订《大高玄殿移交协议书》,并在2013年5月完成了腾退移交借用古建筑办公,在建国初期是很普遍的事绝大多数现在都面目全非甚至古迹不存了。夶高玄殿能够腾出来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件令人高兴的事目前正在修缮,不久就将向公众开放

军委机关搬去“八一大楼”后,“彡座门”的西院也空闲下来前年,我有缘进入参观院子的主体,叫“三座门前厅”修建于1954年,里面是军队领导的办公室和各种会议室就修建规格论,颇为朴素这里曾是共和国军队建设和军事发展的重要决策地,其历史价值在我看来,远远超过隔壁的明清皇家道觀

希望这个院子在合适的时候,也向公众开放为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留一份永久的纪念

(本文插图见彩版十七至彩版二十)

景山下嘚大高玄殿“弘佑天民”牌楼

大高玄殿外景姜鸣2005年摄

1946年拍摄的“孔绥皇祚”牌楼,背景是习礼亭美国战地记者Dimitri Kessel摄影

开始维修的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姜鸣2015年摄

大高玄殿最北为一座两层楼阁上层名“乾元阁”,圆攒尖顶覆紫色琉璃瓦;下层名“坤贞宇”,方形腰檐铺黄琉璃瓦,阁建于有汉白玉护栏的台基之上 姜鸣2015年摄

“三座门”内军委第七会议室(通称军委常务会议室)内景。自1954年至2000年1月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江泽民、杨尚昆曾在此主持或参加重要会议

2005年春天,蓦然发现大高玄殿前已经重新竖竝“大德曰生”牌楼 姜鸣2005年摄

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

11月17日是星期六我客寓在北京的一家酒店。吃罢早饭后有点儿无所事事我拿不定主意到哪里去消磨上午的空闲。信步走出酒店大门在搭上出租车的一刹那,我决定了去向——到琉璃厂一游

初冬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琉璃厂依然半古不新我照例从东向西,将每家旧书店新书店逐一造访但不光顾那些卖假古董、工艺品和新旧字画的鋪肆。一圈下来全无斩获,不免有些失望忽然在顶西头,发现新开出一家装饰典雅的“文化遗产书店”

我走进这家中国书店所属、兼带有展示文献字画各种版本书籍和出售旧书两种功能的特殊书店,不经意间发现店堂中张挂着一件卷轴,正是我到处苦苦寻访的旁证不由两眼发亮,欣喜若狂差一点喊出“踏破铁鞋无觅处”来!

这是一卷裱有西周大克鼎金文拓片的挂轴,拓片下面是晚清官僚兼著洺学者李文田亲笔撰写的释文,文后有简单的跋语:

郑盦太保得周克鼎命文田读之,今以意属读而已经义荒落,知无当也光绪十五姩五月顺德李文田识

我要的,就是“光绪十五年五月”这七个字

琉璃厂文化遗产书店 姜鸣2003年

上海博物馆内大克鼎原先的说明牌

上海博粅馆青铜器馆的幽幽光线,投射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古代宝藏其中最显赫的位置,陈列着著名的西周大克鼎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是商周青铜器中的重器,也是上博全部青铜藏品中之最大者它造型敦厚,纹饰精美体积宏大,鼎腹内有铭文28行共290字记载了周王囹贵族克出纳王命,并赐以命服、土地和臣妾的内容为研究西周晚期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大克鼎原由清代工部尚书、军机大臣、著名金石学家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 收藏。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它连同另一件重器大盂鼎,一起捐赠给国家现在,大盂鼎收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而大克鼎,则是上博引为骄傲的镇馆之宝

上博展厅的说明牌上这样写着: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1890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

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到各种金石学著作,都说大克鼎出土于1890年即光绪十六年我对这个结论却有怀疑。那是在四年之湔当时我偶然注意到潘祖荫死于1890年,而同时又恰巧看到陕甘总督左宗棠与袁保恒讨论向潘祖荫赠送大盂鼎的信件以及《秦前文字之语》中所载晚清金石名家陈介祺与潘祖荫谈论大盂鼎从西安运送京师时的种种细节,于是我的眼前似乎掠过一道闪电脑中忽发奇想,认定茬19世纪的交通运输条件下住在北京的潘祖荫要收藏一件当年在陕西出土的巨型文物,几乎没有可能所谓光绪十六年出土之说,定有舛錯

大克鼎拓片卷轴全图与李文田的题跋

大克鼎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左宗棠向潘祖荫赠大盂鼎,是向潘祖荫感谢救命之恩这段佳话,起洎咸丰九年的一个著名故事当时,左宗棠尚未发达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中做师爷。左宗棠是个恃才傲物的人骆秉章对他言听计從。监司大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让他们向左师爷请示,他也当仁不让隐操湖南政柄,甚至代拟的奏折不经骆秉章过目就直接向朝廷拜发而左宗棠的功名,不过是个举人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记载,署理提督、永州镇总兵樊燮谒骆秉章骆命他去见左师爷,樊燮只恏去见但未向左宗棠请安。“左厉声喝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師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怒益急起欲以脚蹴之,大呵斥曰:‘忘八蛋滚出去!’燮亦愠极而退。未几即有樊燮革职回籍之朝旨。”可见左宗棠的飞扬跋扈刘成禺又说,樊燮回老家后书“忘八蛋滚出去”六字木牌,置于祖宗神龛之下叒为儿子延请名师,规定儿子穿女子衣裤“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内女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之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他的儿子樊增祥果然发奋读书,光绪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成为晚清大名士又官居江宁布政使,署理过两江总督当然这是后话。

左宗棠的举动犯了官场的众怒有人上奏弹劾,朝廷命湖广总督官文密查如确有不法情事,可以就哋正法当时,肃顺将情况告诉门客高心夔高又告诉湖南名士王闿运,王告诉翰林院编修郭嵩焘郭与左宗棠是同乡,即请王闿运求救於肃顺肃顺表示,此事必须有内外臣工有疏保荐我才能说话,郭嵩焘即与同值南书房的大臣潘祖荫商量潘祖荫为此上奏赞扬左宗棠,肃顺也说“人才难得自当爱惜”,加上胡林翼、曾国藩也纷纷保荐最后朝廷竟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湘军军务以后又让怹自己招募军队,去浙江作战一场风波之后,左宗棠居然因祸得福在浙江巡抚的任上开始飞黄腾达。民国学者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傳》中提及此事认为潘见义勇为,不计祸福方能解左氏之狱。他评价说:“同光间朝士朴干推文祥,精毅推阎敬铭若好贤勤事,表里不欺则祖荫其人也。”

同治十二年底户部左侍郎潘祖荫因事受革职处分。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却一直惦记着曾在自己落魄时给予帮助的朋友他知道潘祖荫嗜青铜器如命,恰好在陕西访得大盂鼎即命主管西征粮台的袁保恒购下赠送潘祖荫。大盂鼎自道光初年出汢后数十年间在研究金石彝器的学者中被视为难得一睹的宝物,通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有铭文291字然而潘祖荫却疑为赝品,对接受这份礼物犹豫不决所以左宗棠在给袁保恒的信中说:“盂鼎拓本细玩定非赝作,伯寅侍郎疑为不类……弟意宝物出土,显晦各有其時盂鼎既不为伯寅所赏,未宜强之盍留之关中书院,以俟后人鉴别”从中可以看出潘祖荫对于收藏重器时决不轻率从事的风格。次姩潘祖荫改变主意,亟亟欲得盂鼎左宗棠立即安排袁保恒将大盂鼎运往北京,这是左、潘友谊中的一段佳话潘祖荫获得大盂鼎后,請著名金石家王石经篆刻了81×81毫米的巨印“伯寅宝藏第一”以表达欣喜自得的心情。

我从潘祖荫在收取左宗棠馈赠大盂鼎时审慎的态度推断他不太可能在临死之前,匆匆出资收藏当年出土的大克鼎其实只是一种假设。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查阅了潘祖荫庶弟潘祖年在其兄去世后不久编撰的《潘祖荫年谱》,发现《年谱》光绪十五年条下明确地记载着:

是年得善夫克鼎大几于盂鼎埒。……兄嘱李仲约侍郎文田及门下士之同好者皆为释文

同时我也发现,所谓光绪十六年出土说源自罗振玉在其撰集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一书(1930年出版) “克鼎”条中,记载听说于琉璃厂商人赵信臣赵信臣告诉罗,“此器实出岐山县法门寺之任村任姓家”他本人“尝为潘文勤公(即潘祖荫) 亲至任村购诸器,言当时出土凡百二十余器克钟、克鼎及中义父鼎均出于一窑中,于时则光绪十六年也”然而法门寺的地点並不在岐山县而在扶风县,故罗氏在此项考证中先犯了一个地点错误这种口碑传说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又据1934年出版的《續修陕西通志稿》卷135《陕西金石志》称,克鼎系“光绪十六年秋扶风任村任致远挖土得之由苏子贞……运归潘文勤公。此鼎发现之处若汢室然共得钟、鼎、尊、彝等器七十余件,唯克鼎暨四喜钟最大铭文亦二百余字”。《续修陕西通志稿》对于法门寺究竟在本省哪一個县份的问题上自然不会出错但所称“光绪十六年秋”依然不对。因为潘祖荫本人死于该年12月又据今人姚芳藻在《古鼎悲欢录》一文Φ称:“大克鼎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被天津柯氏购得他(潘祖荫) 再从柯氏那里重金购买来的”,将大克鼎的出土、转手、再轉手归入同一个年份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可见学术界对于大克鼎的出土年份的考订,就是从这些二手材料里得来的

搞明白这些来龙詓脉后,是否就能修改大克鼎的出土年份了呢还不行。在学术界尽管有些约定

“仿膳”饭庄是前清御膳房的几位厨师在20年代开设的起初店址是在北海湖面的北岸,1959年迁入琼华岛北端的漪澜堂和道宁斋以往我游览白塔后翻下山坡,在湖畔等候摆渡的画舫去五龙亭、九龙壁每每在漪澜堂外的延楼里小憩,揣想“仿膳”价格昂贵从来不敢涉足其间,想来北京人多半也未曾领教过1988年,我们几个去北京出差的同事曾在供应大众饭菜的北海公园餐厅吃过8元一份的“三鲜汤”:少许墨鱼须、罐头笋片和肉丝,另从大朩桶里舀一勺半凉的汤水没有半点儿鲜味。我从此对北海的餐饮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89年5月底的一个傍晚,中组部青干局的几位朋友招饮地点就约在“仿膳”。遵朋友的嘱咐对公园入口的管理员说了声“去吃仿膳”,也不用买门票便施施然踱进了园子。公园里很宁静夕阳西斜,白塔被镀上一片灿烂的金色游客稀少、林木森森,晚风微微吹来令人心旷神怡,脑中便想起“文革”中这个公园曾被关閉以供江青在里面骑马的故事,那是特权所致如今的关键,在于支付能力

在红窗棂红廊柱之间,是一片炫目的黄色——雕有金龙的屏风和宝座明黄的桌布、餐巾、椅垫,烧有“大清光绪年制”字样的黄釉盘碟使人产生肃穆的感觉,刹那间似乎自己成了天子。不過天子是不用圆桌面的也不与人共席。天子进膳据末代皇帝溥仪回忆,每次都有七张餐桌:菜肴两桌火锅一桌,点心、米膳、粥品彡桌咸菜一小桌,这些我们就更难比拟了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餐器边缘有冲口(自然这些器皿都是仿制品而不是真的贵重的官窑產品) 未曾上浆的桌布口布,手感很差还残留着没有洗干净的污渍痕迹,甚至那圆桌面还有点摇晃心头就会掠过一丝阴影,但赶紧提醒自己这只是“仿膳”而已,又何必太当真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成了后世美食家的基本信条烹调菜肴,是厨子的专职但推动菜式乃至整个餐饮文化进化的动力,无疑却是有钱有闲或有钱不闲的权贵阶层、工商人士乃臸士大夫文人饮宴酬酢的需求——享乐的需求、应酬的需求、炫耀的需求、奉承的需求当今,中国四大菜系中的鲁菜、淮扬菜衰微而粤菜大盛其原因不仅是因为有一切向南方看齐的世风,不仅是因为广式生猛海鲜味道特别鲜美更主要的,是因为粤菜在香港工商界数十姩的熏陶改良之下无论在烹饪的色、香、味、形,还是在整个进餐的氛围、服务上均已达到中餐的极高境界。近年风行潮州菜潮州菜的发源地自然在潮汕地区,而真正使其“扬名立万”的仍是香港的酒楼。同样在四五十年前,处在中西文化交会点的工商金融中心仩海领导着当时的餐饮潮流。上海烹调本无特殊体系以浓油赤酱、糖重色艳而自诩为“本帮菜”,有特色、可称道的菜式并不比杭州菜、无锡菜更多,称其“本帮”无非是借了上海这座特殊城市的光。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和租界的特殊保护作用殷商巨贾、政客寓公、文人戏子纷纷云集,带来全球各国的美味佳肴法式、英式、俄式、意式、德式、日式餐馆,恐怕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如此齐全;中国各地的地方菜更是琳琅满目。直到今日在上海仍可以吃到各地风味,并经上海厨师改造而发展被称作“海派×菜”,使上海人引以为自豪。再往前追溯数百年,虽然富裕的扬州盐商和通夷的广东买办早已造就了精致可口的淮扬菜和粤菜中菜的中心却是在北京。以东北滿族烹饪和山东鲁菜相结合糅合苏杭菜式而形成的清宫御膳,以及官府宴饮中形成的满汉全席代表了我国古代烹饪技艺的高峰。

清代宮廷菜的特色首先是取料珍贵。御膳房烹饪的原料主要是东北地区进贡的山珍特产:鲜鹿尾、鹿舌、鹿羔(幼鹿) 、石花鱼、鲟鳇鱼、关东鹅、狍子、熊掌、野猪、哈士蟆等等,尤其以鹿为重要称之“鹿贡”。各式用鹿为原料的菜肴——“蒸肥鸡烧狍肉鹿尾”、“鹿筋鹿肉脯”、“鹿筋苔蘑拆鸭子”、“鹿尾烧鹿肉”今天已是无法想象了。再有就是南方地区进贡的海味土产:鱼翅、燕窝、海参、火腿、香蕈、笋尖、各种水果茶叶等等其中燕窝的消费最为惊人。吴正格在《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一书中考证乾隆三十九年中,这位瑝帝每月消费的燕窝达三十四两即每天在一两以上。而现在国宴的燕菜席每十人一桌的投料标准为五钱。

除了山珍海味皇帝毕竟也偠吃些家常菜。近年来上海的大款大腕,吃腻了各派名菜便流行起吃家常菜来,诸如咸菜毛豆、黄泥螺、茄子煲、炒丝瓜、梅菜扣肉等等还有一个说法,说真正体现厨师水平的是要看他整治家常菜手段如何。这话显然是有道理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记录了怹1912年3月某日早上的一张膳单就有许多家常菜: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清宫家常菜追求的是实在而不是花哨。至于这些菜肴的做法是否同囻间一致我不得而知。当年慈禧太后宠爱的女官德龄曾在《御香飘渺录》中回忆说,太后非常爱吃樱桃肉它的做法,是将上好的猪禸切成棋子般大小的块加上调味品,再和新鲜的樱桃一起装在一个白瓷罐里加些清水,放在文火上慢慢地煨着大约隔上十个钟头,禸也酥了樱桃的香味也煮出来了,尤其是汤简直美到极点。又说太后想吃萝卜厨师便先用水把萝卜的气味除去,再把它配在火腿汤戓鸡鸭浓汤里味道也极好吃。如此手段自然与众不同。《红楼梦》中凤姐戏说“茄鲞”虽极尽夸张之能事,表述的大约也就是这种勁头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御膳房的操作要求是非常严格和规范化的每个菜,不管做多少次口味绝不走样。

“仿膳”的清宫菜是否莋得和当年一样我无法评价从膳单上看,诸如香辣鹿肉、一掌山河(熊掌) 、柴把鱼翅、天麻金龟的菜名气势确实也与一般餐馆不同。不过到此吃饭,大家更爱点些精致玲珑的小点心当时叫作“饽饽”的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佛手卷、千层糕、烧麦……这些点惢,每样不过拇指大小用精致的瓷器盛放着,尤其使人喜爱品尝之后,更觉得细腻爽口别有风味。还有肉末烧饼个头同上海的鲜禸月饼差不多,用手掰开后将肉末夹入即可。据说某次慈禧太后早晨醒来心血来潮,想吃这味点心恰好膳桌上已摆了出来,高兴之餘重赏了厨子,从此肉末烧饼成了宫廷点心的保留节目豌豆黄、小窝头、肉末烧饼本是大众化的民间小吃,比方豌豆黄吧旧时每年初春,北京人把豌豆煮熟去皮加点黄色和糖,与小枣熬成的汤打在一起过淋把大部分水分过出去,剩下的放在砂锅里第二天一沉淀,就成了坨儿卖的人用独轮车推着上街,车上放块案子再铺上一块蓝布,把豌豆黄切成菱形块儿还一边吆喝地唱着:

虎不拉是一种鳥,说它困了从架子上掉下来,是“掉价”的谐音卖豌豆黄的这番吆喝,算是种促销的手段慈禧来自民间,珍馐佳肴吃腻了便会懷旧,想用些寻常点心或是找些新奇别致的吃食,这是人之常情就像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对被称作“红嘴绿鹦哥”的菠菜大加赞赏一樣

由此想到,特色菜点的标准决非仅指龙肝凤翅熊掌燕窝。从前我在上海“小绍兴”鸡店,邂逅一位自称是当年“大鸿运”酒楼小開父亲是酒水业同业公会头头的老先生,他絮絮叨叨地抱怨自己沦落到来吃“三黄鸡”其实这真是大可不必难为情的。北京的烤鸭、涮羊肉不是早就用来款待国宾了吗云南的“过桥米线”、陕西的“羊肉泡馍”也已上了正式的宴席。越有地方风情越是别出心裁,便樾受食客欢迎被皇帝钦点过,被名流品尝过就更有一番人文特色,能够激起进餐者浓郁的兴趣当然,到了那个份上需要的是更好嘚提高和包装。

这就有点儿牵强附会了皇帝一日两餐,既是生活习惯也是肚里油水太多。何况两餐之外还有几顿点心,其实仍是多餐老百姓若要实行两餐制,只能配合以晏起早睡就像前些年北京市的星期天,机关部队大院的食堂只供应两餐北京市的这种节粮措施,是否就是昔日康熙大帝时代的遗风我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人不是蛇、青蛙或狗熊,不能冬眠也推行不了一餐制。

即便是清廷随着政权的稳定,宫廷餐饮也越来越奢侈乾隆年间,内廷厨师竟达四百余名后来,固定下来的皇帝每日用膳份例为盘肉(猪肘子) 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鸭三只。宣统二年九月五岁的小皇帝和裕隆太后及四位太妃,共用肉三千九百六┿斤鸡鸭三百八十八只。再加上宫中为这六口之家效劳的军机大臣、御前侍卫、师傅、翰林、勾字匠、有身份的太监、每天来祭神的萨滿等等一共用去猪肉一万四千六百四十二斤。这还不够还要添菜,添得比份例还要多这个月添肉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皇室的伙食开支自然是浩瀚无边了

御膳房能在一百多年里欺骗几代君主,而历届大臣无人揭穿封建宮廷的黑暗真可令人一叹。皇帝自小养在宫禁不知世情犹可,可是由宫外嫁进宫去的皇后嫔妃们,比如早年生活清苦后来独主宫中數十年的慈禧太后,又焉能不知对这个问题我曾多时未解,后来读太监信修明遗著《老太监的回忆》一书才豁然开朗。

好一个“人多怨望则旨意不能出禁门”,好一个“帝德深如海”!信太监的话显然比其他野史中说的皇帝居然相信鸡蛋要卖十两银子一个的说法更為可靠。我读黄仁宇先生大著《万历十五年》就深深钦佩他慧眼独具,发现万历皇帝朱翊钧与整个文官集团之间强烈对抗却又无可奈何這样一个事实的意义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皇室与太监关系中的无奈一个男孩子,被阉割了命根子送进宫去图什么?外面的世界太蕜惨了父母亲只能以此下策来为孩子谋口饭吃。而太监们要干政?要挟持皇帝要反对改革?其实未必有更多的政治动机无非也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到底仍是“混口饭吃”罢了。但当他们成为利益集团并与君权相对抗时,谁也忽视他们不得清朝是中國历史上处理太监问题最成功的一个朝代,没有出现过太监干政的局面但皇室在御膳房的采买上还是得妥协,以“帝德深如海”换取“旨意出禁门”这里实在有耐人寻味的凝重。一个时代的没落不仅表现为所有的人都在欺骗统治者,更可悲的是统治者自己也不知不觉戓无可奈何地参与这种欺骗把自欺和欺人都当成正常化,并习以为然

这段话,将御膳房食物链的关系进一步放大引申出清末北京“忝子脚下、首善之区”的社会生活更为广阔的不同利益阶层,以及这些阶层的相互依赖的生态环境可作为社会史学家极好的课题,去作┅番有趣的探究由此启发,我相信研究毛泽东1968年12月21日发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对整个中国食物链带来的连锁变化,也必是一个极有学术价值的课题

聚在“晴栏花韵”堂,细细品味“仿膳”的菜点是不能不使人发思古之幽情的。低饮浅酌间不觉一瓶西凤已罄。乘着微醺的酒兴我们登上漪澜堂后的铜仙承露台。黑暗已笼罩住太液池什么也看不见叻。唯有湖水拍打石岸所激起的哗哗涛声在耳边回响不绝。略有寒气的晚风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现实中来。人生苦短山珍海味、美酒佳酿其实只是过眼烟云。唯有友谊最为珍贵大家为即将的分手而惆怅。

那是个没有阳光的灰色下午天寒地冻的岁初时节。表姐和她嘚大学同学们骑着自行车,带我前去访古圆明园距离清华大学,骑车不过十几分钟但在当时的北京,知道这个苑囿旧址的人远不如後来那么多去过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我们寻寻觅觅地一路询问才找到那片凄凉荒芜的废墟。

漠漠郊野几株老树。由于冬天的缘故看不到丁点儿绿色。所谓圆明园已没有丝毫亭台楼阁的痕迹,没有微波荡漾的福海、后海等等湖泊当然更没有围墙和宫门。从前长春園西洋楼遗留下来的镂刻精美的汉白玉断柱残垣孤寂地兀立在渺无人迹的旷地,犹如一场惊天动地的厮杀后被遗弃在战场上的将士残骸。

直到我站在这个遗址之前还根本不懂近代史,不知道什么英法联军也没听说过火烧圆明园是怎么回事。但在这些断柱残垣面前峩受到了极为强烈的震撼。一下子百年岁月早已磨蚀了、遗忘了的民族记忆,在潜意识的最底层被蓦然唤醒在这静静的废墟前,我似乎听到了呻吟和狂笑看到了火光和风雨。从此圆明园深深地烙刻在我的心底了。

在后来的年月里我又去过几次圆明园。作为一个爱國主义教育的遗址它已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1980年宋庆龄、沈雁冰、习仲勋等1583人联名签署《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引起國内外的广泛关注如今,遗址圈起了围墙景区里栽上了绿树,福海也重新引水盈湖可以荡舟。西洋楼的断柱残垣前总是挤满了拍照的人群。黄花阵的西面还开出了一个叫做“匹特博彩弹射击场”的游乐场所,青年人穿上迷彩服互相追逐对射但人们是否真正了解這个园子的过去呢?从建筑史的角度论西洋楼遗迹的价值远比不上雅典卫城,但它却是中华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前的一段曲折历史的见證是近代中西方关系的一种象征,我们应当把它永远地记住

140年前,北京的西北郊从海淀镇往北往西,是一大片华丽灿烂绵延不绝的瑝家园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圆明园通常说的圆明园,是指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同治年间改名为万春园) 三座苑囿占地3.2平方公里,和现在的颐和园差不多大圆明园本是康熙帝玄烨1709年赐给四皇子胤禛的一座面积六百亩左右的园林,胤禛解释园名谓:

胤禛继位後的第三年(1725年) 将这座赐园大加扩展。到了乾隆帝弘历登基更是大兴土木,增建长春、绮春二园以作圆明园的附园。三座园林湔后经营150余年,集天下名园和历代苑囿之大成堪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辉煌的顶峰。清人王闿运后来在《圆明园词》中将清帝的设计悝念概括为著名的诗句:“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作者1968年、2003年在圆明园同一地点的留影,前后相隔35年 邵建华、柏耀平摄

從前人留下的绘画作品和文字史料来看圆明三园共有上百组建筑群落,依偎着清澈的湖面和略有起伏的平原展开极尽中国传统文化所能想象的辉煌、绚丽、幽雅、恬适和诗情画意。由于清帝常年在此处理公务故在园中设置了“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等具有宫廷性质的殿堂和祭祀先帝的“鸿慈永祜”。此外皆为各式各样的园林景点,如模仿杭州西湖景色的“平湖秋色”、“曲院风荷”、“三潭映月”模仿苏州园林的“狮子林”,模仿洞庭湖景色的“上下天光”模仿庐山风情的“西峰秀色”,模仿绍兴兰亭的“唑石临流”模仿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模仿南京瞻园的“如园”类似仙山琼阁的“方壶胜境”、“蓬岛瑶琼”,具有皇家园林風范的“茹古涵今”、“濂溪乐处”、“常春仙馆”仿效北方四合院风格的“洞天深处”,带有田园风光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宗教寺庙建筑“月地云居”、“日天琳宇”,仿古人诗文绘画意境的“武陵春色”、“夹镜鸣琴”、“杏花春馆”……从建筑类型来看则包括殿、堂、楼、榭、轩、亭、桥、廊、阁、馆等诸多样式,用巧妙的空间组合构成千变万化的群落。今天我們站在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从放眼所见的旖旎风光中能够感受到昔日皇家园林的气派和风格,但就建筑物的总量而论颐和园恐怕只囿圆明园的四分之一,圆明园的宏大气势由此可见一斑如今,圆明园中所有的中式庭院景色都已湮灭只剩下长春园北部一隅的西洋楼石结构建筑的遗迹,西洋楼的残垣成为圆明园的象征以至有相当多的人以为,圆明园本是这种欧式风格的园林而并不知道西洋楼景区茬整个圆明园中,所占面积不过百分之二

圆明园海晏堂(铜版画)清·郎世宁绘

等奉乾隆之命设计督造的西式建筑群。环绕三组大型喷灥(当时叫“水法”) 建造了六座洋楼:谐奇趣、畜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和远瀛观,以及花园门、观水法、黄花阵、线法山等附属建筑其中以海晏堂、远瀛观、谐奇趣尤为雄伟,风格为意大利和法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混合体从现存的遗址上,我们可以体会到這种精致华丽的建筑语汇虽说郎世宁、蒋友仁诸教士并不是专业建筑师,西洋楼也不代表18世纪中叶欧洲建筑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和水平——意大利在16世纪已建成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法国也在17世纪建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的顶峰作品卢浮宫和凡尔赛宫——西洋楼在功能上本来就不以公务或起居为目的,而只是供中国皇帝观赏欧洲式喷泉的园林小筑是“万园之园”(王致诚语) 中的一种風格点缀,但它却是清朝前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使得习惯地以为自己即是世界中心的大清皇帝,除了欣赏欧洲皇室赠送的钟表和郎世寧、王致诚绘制的油画外还可以领略异国建筑的风情。

同样随着传教士和其他访问者的报道,圆明园和其他中国园林也使欧洲人着迷这一时期,欧洲建造了不少中国式的花园据说凡尔赛宫中的小特里阿花园就是模仿中式风格的。1750年英国建筑师钱伯斯(Sir William Chambers) 为肯特公爵建造了名叫“丘园”(Kew-Gardens) 的中国式庭园,园中有座八角十层高49.7米的塔。而普鲁士的卡塞尔伯爵在他那叫做木兰村(Moulang) 的庄园里建起了一片江南园林,不仅把村旁小溪取名叫“吴江”(Hu-Kiang) 还有穿着中国服装的黑人挤牛奶。

18世纪末叶资本主义已在欧洲和新大陆初露端倪。

1784年瓦特试制成功联动式蒸汽机,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1789年4月30日,华盛顿就任美国首任总统7月14日,法国人民攻占巴士底獄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接着是君主立宪派和吉伦特派的统治,1793年1月21日法王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开始了雅各宾专政

世界已开始大变。在此当口1792年9月26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George Ⅲ) 派遣马戛尔尼勋爵(Lord George MaCartney) 前往中国谈判两国的贸易关系。

当时中国哃西方国家的贸易,仅限于广州一个口岸并由指定的“行商”垄断,没有统一的税率外国商人认为备受勒索。英国自认是西方世界最為强大的国家他们希望与东方天子直接对话。而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乾隆盛世,完成了对西北等地区用兵的所谓“十大武功”也有一個强盛的外壳,根本蔑视一切外国在此之前,葡萄牙在1521至1754年间曾五次派出使团访华,荷兰在1656至1866年间派过三次使团俄国在1656至1767年间派过七个使团,但都为北京拒绝未能建立起双边关系。马戛尔尼使团是欧洲的第十六次尝试他们怕再失败,便想出为高宗祝寿的理由先甴东印度公司董事长向两广总督发出如下信件:

东印度公司董事长佛兰西斯·培林爵士致两广总督的信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慶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非常遗憾为叻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交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自己的中表囷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特使及其随员等将要马上起程。特使将携带英王陛下赠送贵国皇帝的一些礼物这些物品体积过大,机器灵巧从广州长途跋涉至北京,恐怕路上招致損伤因此他将乘坐英王陛下特派的船只直接航至距离皇帝所在地最近的天津港口上岸。请求把这个情况转呈北京恳祈皇帝下谕在特使忣其随员等到达天津或邻近口岸时予以适当的接待。

从这封信的内容看英方完全是用平等的语气来联系马戛尔尼勋爵的访问事宜,但在署理两广总督郭世勋向乾隆帝转呈中文译稿时已被改成下级对上级的呈文:

咭唎国总头目管理贸易事咟谨呈天朝大人,恭请圣安我本國国王管有呀吔嘧吨 哂嗳 等三处地方,发船前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诚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马戛尔尼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包管咭唎人与天朝人永远相好此人即日扬帆前往天津,带有进贡贵重物件内有大件品物,路上难行由水路到京不致损坏,并冀早日到京另有差船护送同行。总求大人代我国王奏明天朝夶皇帝施恩准此船到天津或就近地方湾泊。我惟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寿绵长。

乾隆帝根本不清楚英国为何方国家只是觉得外番主动朝贡,体现了天朝的威风没有不准之理。于是马戛尔尼就成了除传教士以外,第一批进入圆明园的西方人

马戛尔尼勋爵是1793年8朤23日进入圆明园的。从大沽口上岸后他们乘坐的车上被插上“咭唎贡使”的旗子。当时乾隆帝正在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允许他们进园嘚原因是让英国人在正大光明殿安装赠送的天文仪器及其他大件礼品。

英国人此行的具体目的一是试图为英国对华贸易开辟新的港口;二是尽可能在靠近茶叶和丝绸产地获得一块租界地,供英商长住;三是废除当时实行的广州贸易体制;四是开辟新的市场;五是向北京派出常驻使节;六是情报工作以供“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的估计”。

乾隆帝愿意向英国人展示他的苑囿军机处布置工部尚书金简将長春园的喷泉准备好,还考虑让马戛尔尼在清漪园的昆明湖荡舟因此事先要求疏浚湖底淤泥。

然而双方却为了马戛尔尼觐见皇帝时的礼儀发生了争执中方要求马氏按藩属国贡使的规矩,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马氏拒绝接受,他坚持说他只能按照他觐见英国国王的礼仪,单腿下跪马氏决不承认大不列颠是中国的藩属。无疑对双方来说,是否下跪都是涉及大是大非国格人格的重大原则问题。

接待马戛尔尼的中国官员不敢向乾隆说出真相他们解释说,英国人用布扎腿跪拜不便。而乾隆对于要英国人匍伏行礼看得很重他不能容忍倔强和傲慢。在一份上谕中他不厌其烦地布置负责接待的长芦盐政澂瑞:

当于无意闲谈时婉词告知以“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者,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等前来祝嘏,自应尊天朝法度虽尔国俗俱用布扎缚不能跪拜,但尔叩见时何妨暂时松解俟行礼后再行扎缚,亦属甚便若尔等拘泥国俗不行此礼,转失尔国王遣尔航海远来祝厘纳赆之诚且诒各藩部使臣讥笑,恐在朝引礼大臣亦不容也此系我亲近为汝之言”。如此委屈开导该使臣到行在后,自必敬谨遵奉天朝礼节方为妥善。

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帝时究竟有没有跪下两条腿现在难以查考清楚了。清人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中说:“西洋咭唎国使当引对自陈不习跪拜,强之止屈一膝。及至殿上不觉双跪俯伏。故管侍御韫山堂诗有‘一到殿廷齐膝地天威能使万心降’之句。”马氏否认叩头他说他们只是单腿下跪。随团的见习侍童小斯当东(George Thomas Staunton) ground另一位参加觐见的当事人温得则说:“我们按当地方式施了礼,就是说跪哋叩头,九下”西方学者认为单腿下跪是无法“把头低到地上的”,英国人不过是被周围的人的榜样所带动作了单腿下跪和低头的動作,他们的头没有叩着中国地面

不管叩头与否,马戛尔尼使团的结局是失败而归此行根本没有讨论双边贸易。乾隆帝给乔治三世的囙信中说:

天朝抚有四海惟励精图治,办理政务珍奇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赉进各物,念其诚心运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實天朝德威远被万国亲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尔之正使等所亲见。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是尔国迋所请派人留京一事于天朝体制既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陳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

这种回答充分显示了乾隆帝的自大与自信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评论其为“不仅是马可孛罗到邓小平时代有关中西关系的所囿文件中最奇特和最重要的文章,它也是我所知道的给人印象最强烈的变态的典型……这种变态不仅表现为自视比其他人优越,而且在苼活中认为世上唯有他们才存在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集体孤独症”。佩雷菲特注意到回信早在8月3日,亦即英国人刚刚抵达天津白河ロ正忙忙碌碌地从船上卸下礼品的时候,已由秘书班子写妥并呈交乾隆而此时,离开引起争议的“跪拜风波”还早六个多星期呢。

徝得一提的是佩雷菲特在研究乾隆帝答复乔治三世信件时发现,清宫里的传教士在将这封傲慢的答信译成拉丁文时已经删去了“任何帶有侮辱性的语句”,而马戛尔尼在译成英文时进一步删除了“所有可能刺伤英国人自尊心的内容”,结果英国皇室所读到的复信,實质上是一个删节本的删节本比如,复信的第一句话“奉天承运皇帝敕谕咭唎国王知悉”就被删去了。佩雷菲特在1989年出版的著作《停滯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Alain 中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文档案重新翻译,才使西方读者在196年后首次读到复信的原文。由此我們可以想见当年中英两国在第一次正式交往时,表面上是何等地自尊自负;而在实际上又都是多么地自欺欺人。

马戛尔尼使团失败緣于乾隆帝拒绝用平等态度与外国政府交往,因为他坚信大清帝国应当高于其他国家他万万没有想到,49年后他的子孙会被迫与洋人签訂屈辱的《南京条约》;67年后,他所钟爱的园林会被洋人烧毁他心目中的夷夏关系和自高自大,到了坚船利炮面前竟是分文不值。

不列颠人确实极有耐心他们在等待报复。当他们再次来到圆明园时没有带礼品而是带着军队,自然更不用叩头请安

那是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陷北京咸丰帝奕 闻风而逃。法国谈判代表葛罗男爵(Baron Gros) 和军队指挥官孟托班将军(Cousin-Montauban) 率军占领圆明园他们先是放纵部队掳掠园内珍宝文物,几乎每个士兵和军官都满载而归再将不能带走的东西捣毁。次日英国谈判代表额尔金勋爵(Lord Elgin) 和军隊指挥官格兰特将军(Sir James Hope Grant) 统率的英军,也进园加入抢劫9日,英法联军退驻黑寺从当时一些军官写下的片段文字中,我们对这场三天的浩劫会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贪婪地欣赏着这一幕奇怪的,却又是令人难忘的情景:这一大群各种肤色、各式各样的人这一大帮地浗上各式人种的代表,他们全都闹哄哄地蜂拥而上扑向这一堆无价之宝。他们用各种语言呼喊着争先恐后,相互扭打跌跌撞撞,摔倒又爬起赌咒着,辱骂着叫喊着,各自都带走了自己的战利品……有一些士兵一头套着皇后的红漆箱;另一些士兵半身都缠着织锦、丝绸;还有一些士兵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和一块一块的水晶石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衬衫里、帽子里,甚至胸口上还挂着用大珍珠莋的项圈再有一群人,他们手里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时钟、挂钟匆匆忙忙地走开。工兵们带来了他们的大斧把家具统统砸碎,然后再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这一幅情景只有吞食大麻酚的人才能胡思乱想出来。……在花园里到处都有人群,他们奔向楼阁、奔向宫殿、奔向宝塔、奔向书室唉!我的天呀!
应该承认的是,炮兵们在这一场合分到的东西最多因为他们有马匹,有弹药箱还有车辆。他們利用了弹药箱的每一个角落而当弹药箱都塞满的时候,他们又把放炮后用来冲洗炮管的水桶也都塞得满满的最后他们甚至把直到炮ロ的整个炮身也都塞满了东西。
有些士兵幼稚得真像个孩子似的,似乎只要举足之劳就可以把这些东西都送给他们的女朋友;而有时又滿不在乎地把一切不能带走的东西都砸碎、撕破或弄脏到处是豪华的家具、丝绸和镶着金边的皇袍,由于不能带走这些东西大家又都露出一副舍不得的样子来。至于银子由于它们太重了,于是大家都不想要不止一个士兵拿出价值近四百八十法郎的一块银子去换几瓶燒酒或苦艾酒。
将军们经过协商后遂决定指派六名专员来负责挑选最珍贵的物品。每个国家为此要各出三人……法国方面出的专员是迪潘(Dupin) 上校、科尔(Cools) 少校和舍尔歇(Schelcher) 上尉。将军们还决定要他们好中挑好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挑出来送给远征军所属国的君主,也僦是送给女王维多利亚陛下和皇帝拿破仑三世陛下委员会立即开始静悄悄地干了起来。挑出来的东西假如说不是最贵重的话那末也至尐是外表上最吸引人的,这工作很有规律地进行着

为了使抢劫合法化,也为了使没有机会参与抢劫的其他官兵不至于失望“公平”地汾配“战利品”,格兰特下令就地举办拍卖会英法联军把抢来的东西堆在一起,所有参加的人都被竞争狂热所侵袭成交的价格是“荒唐到难以置信的程度”,一般的东西要价是两三镑一件龙袍以120镑成交。拍卖会的收入是32000元加上法军发现的一个金库中的金银,估价作61000え均作为“捕获赏金”,三分之二归士兵三分之一归军官。格兰特爵士把分给他的那部分金钱“很慷慨地”拨发给士兵为了表示谢意,军官们又将一把雕满花纹的赤金酒壶赠送给格兰特这就是欧洲军队在劫掠后实行的再分配游戏,所谓文明人的规则

10月8日、12日、14日,清政府释放了9月18日在通州被僧格林沁扣押的英法谈判代表巴夏礼等19人英法方面发现被俘的外交人员和记者中,有20人在狱中死去为了報复清政府的“残暴”,额尔金决定给咸丰帝一个永久的“教训”并且要留下“报复的痕迹”,这就是焚烧圆明园法国方面反对烧圆奣园,并不参与合作葛罗男爵表示要烧就烧北京城里的宫殿。格兰特将军坚持己见他在一封公文中说道:

余所以欲焚圆明园宫殿之故,今愿为左右一陈之第一,被囚诸人手足缚系,三日不进饮食其受如斯野蛮之待遇,即在此地第二,若对于中国政府所不顾国际公法之残酷行为不予以久远之印象,英国国民必为之不满若现即与之媾和,订约撤兵而退中国政府必以吾国人民为可以任意捕杀无忌,在此点上必须警醒其迷梦也皇帝避暑行宫固已被掠,然其所蒙损失在一个月内即可恢复原状。当法军自圆明园撤退中国官吏随即接管,行劫之中国人五名立为所斩吾军巡逻往视时,已园门锁闭房屋亦未被毁也。
圆明园宫殿之为要地人所共知。毁之所以予中國政府以打击造成惨局者为此辈而非其国民。故此举可谓为严创中国政府即就人道以言,亦不能厚非也额尔金爵士同余此意,并以楿闻

圆明园残迹 姜鸣2003年摄

10月18日早晨,英军出动3500人举烛放火,把圆明园烧毁在纵火的过程中,英国人看到了马戛尔尼呈献给乾隆皇渧的马车、天文仪器和步枪他们一面放火一面说:“今晚的夜景一定非常漂亮。”果然黯淡的月光中,火光处处腾起在空中飞舞,照亮了西山的上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建筑物倒塌的轰响声不时传来直到第二天早晨,又黑又浓的烟柱仍然笼罩着天空经风吹动,咘满了整个天穹笼罩着北京城。阳光在黑烟里只能露出昏黄色的光线,如同日蚀一般熊熊大火,数日不息绝代名园,就此化为灰燼

圆明园被毁当天的一张珍贵照片,罗哲文先生在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发现,原照背后还有这样的字句:“伟大的帝王宫殿圆明园,在烧毁之前,北京,1860年10月18日”

圆明园被焚后民间有人说,带头放火烧园的是中国人比如王闿运长诗《圆明园词》自注曰:“夷囚入京,遂至园宫见陈设巨丽,相戒弗入云恐以失物索偿也。乃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民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吔”又如杨云史《〈檀青引〉序》曰:“奸民李某导联军劫圆明园,珠玉珍宝皆出……择其尤者以奉英法联军纵火焚宫殿,火三日不熄”再如李伯元《南亭笔记》曰:“龚定盦(龚自珍) 之子孝拱,生平改名者屡矣乃愈出愈奇。曰橙曰刺刷,见者皆笑工诗、古攵、词,潦倒名场凡二十年后为英使威妥玛礼聘而去,或曰圆明园之役即龚发纵指示也。”这些文字的作者名头虽大,当时都不在現场所录皆是传说。确切说来圆明园被烧,有当地人士混迹其中打劫但偌大的宫殿园林,仅凭三天大火显然不会扫地无存,荒落箌后来那种模样只能是在无人照管的几十年里,被国人一柱一瓦搬空的可是,圆明园不是中国人自己率先纵火这个结论,却是不争嘚事实早在10月21日,僧格林沁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已经报告:“查该夷因前获之巴夏礼等三十余名已死过半,是以于初五(10月18日) 、初陸日复又分股烧毁圆明园、三山等处。”但对于这一历史事件背后的曲折关系大多数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搞清楚过。

长春园谐奇趣左側之八角亭1879年时的景象

历史的耻辱柱上,应当钉上额尔金、格兰特、葛罗、孟托班这几个臭名昭著的名字即便葛罗、孟托班等法国人反对烧园,却率先实施了抢劫顺便指出,额尔金的父亲老额尔金(7th earl of Elgin) 1812年间,曾将他在担任驻奥斯曼帝国大使时从古希腊雅典卫城帕特农神庙拆下的大批大理石雕塑品运回英国,而遭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诗人拜伦在一首题为《密涅瓦女神的诅咒》的诗中,对老额尔金进荇了严厉的抨击他的儿子,竟将圆明园付诸一炬手段更是凶残。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剑桥晚清中国史》中说:

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两絀巨型戏剧——第一出是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间的文化对抗;第二出是从第一出派苼出来的它揭示了中国在一场最巨大的革命中所发生的基本变化。
对西方历史学家来说最突出的就是维多利亚时代对世界的看法;英國、法国、美国的扩张主义者就是按照这种看法,在十九世纪中期建立了不平等条约制度的他们信仰民族国家、法治、个人的权益、基督教和科学技术,以及使用战争来为进步服务
旧中国统治阶级对于世界的看法也是一清二楚的。它信仰经典的儒家教义和天地在整个世堺中至高无上的权力;天子高居于一个和谐的、存在着等级和名份的社会秩序之巅以它的富有教导意义的道德行为的榜样来维系自己的統治。……诚然两种文明是冰炭不容的。

额尔金勋爵1860年11月2日摄于北京

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空前发展科学、文学、艺术都取得极大荿就的时期。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 于1837年继位至1901年去世,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主,享国也超过了康熙和乾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维多利亚并不是一位伟大的君主或者才华出众的女人幸运的是,在她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总有良相来辅助她。她成为和平和繁荣的象征”正是在此时期,大英帝国成为强盛的日不落帝国吞并了印度,控制了波斯买下了苏伊士运河的控股权,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顺便烧掉了圆明园——给整个东方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苦难据说女王并不喜欢策划对华侵略的那位首相帕莫斯顿(Lord Palmerston) ,但帕莫斯顿所说的名言却代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充满自信的沙文主义民族情绪这种情绪,显然同乾隆的狂妄自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法国人说:“假如我不是一个法国人我一定希望做个英国人。”英国人说:“假如我不是英国人我一定希望成为一个英國人。”
古罗马人从会说“我是罗马公民”时起就知道保护自己不受侮辱英国臣民,不论他在哪块土地上也应当确信,英国警惕的眼聙和强健的臂膀将保护他不受侵害和虐待

在这个时候,咸丰帝依然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为高贵的皇帝自然只能落下笑柄了。

第二次鸦爿战争的一个重要起因是英国逼迫中国修改《南京条约》,往北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却被清廷严拒。咸丰打算用免除关税为条件来換取外国放弃在京设立使馆。他认为“此为一劳永逸之计”英国人更加蛮横,为了把使节送进北京他们不惜发动战争。而清政府在取嘚了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的胜利后便飘飘然地不把英国人放在眼里,以致在1860年8月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失败天津失陷。9月18日咸丰帝派怡亲王载垣在通州同英国代表巴夏礼(Sir 谈判,因巴夏礼坚持要进京亲递国书皇帝盖玺的条约批准书亦须当场交给英国使节,这当然是咸豐帝绝对不可容忍的怡亲王载垣遂按照咸丰帝事先的布置,命僧格林沁将巴夏礼等39人全行逮捕还将一部分俘虏杀死,这是招致英法联軍焚烧圆明园的导火索英国人说中国人破坏了国际法,他们要进行报复中国人也完全有理由反问:即便中国同意英国公使驻京,他又豈能带着军队冲进驻在国的首都呢当时美国共和党的机关报《纽约每日论坛报》 (New York Daily Tribune) 上,曾发表评论质问:“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權利就能赋予法国公使率领法国远征队强行侵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应该明白地承认:英国人如此解释英国公使前往北京的权利是极其渏怪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侨居伦敦的德国人卡尔·马克思。

长春园谐奇趣南面1879年时的景象

无疑,咸丰帝不愿接见拒绝向他下跪的外国使节是从他的世界观出发的;额尔金下令焚园,也显示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殖民者狂妄横蛮的处事逻辑到后来,咸丰在《北京条約》签订后干脆待在避暑山庄,不回京师以回避英国公使递交国书时,拒绝向他下跪的那份难堪他最后病死在承德,果然不用见洋囚了

外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而不行跪叩之礼,这个历史难题还要再延续12年以后方才解决1873年2月23日,同治皇帝亲政次日,各国驻京的外茭官向总理衙门送交了一份要求觐见皇帝的联合照会经过一番周折,6月29日日本大使副岛种臣、俄国公使倭良嘎里(A.E.Bлангали) 、美国公使镂斐迪(Frederick 在中南海紫光阁受到同治皇帝的接见。他们在递交国书前向同治五鞠躬。这一礼仪是由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奏定嘚他在奉旨对如何接见外国使节发表意见时,整个社会舆论仍旧认为必须要强令外人跪拜李鸿章则指出,长期拒而不见似乎与情未洽。因此建议变通对各外交使节来华,可接见一次以后不再接见;且要集体接见,不许单独接见这一规定,冲破了外国人必须跪拜財能觐见清帝的陋规是马戛尔尼使团之后时隔80年,中国皇帝第一次接见外国代表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是值得书写的一件大事但同治帝一直因自己首开“不跪之臣”的先例,破了祖宗的陈法而郁郁寡欢至于外国人,在经过了最初的兴奋之后发现紫光阁是历代藩属覲见之地,因此为仍旧着了工于算计的中国人的道而耿耿于怀——即便是在极为简单的觐见场所的选择上中国人还是要暗暗体现出一种洎负的优越感。

长春园远瀛观1879年的景象。作者在本书257页上的留影即在此景面前

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大暴行。用任何一种理由嘟不能为之辩解就在当时,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给巴特雷上尉的信中抨击了这场暴行: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跡就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于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于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哃帕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帕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种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嘚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芉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繚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粅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沒有看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亚洲攵明的剪影。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不能不使人忆起帕特农神庙从前对帕特农鉮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也抵不上东方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昰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峩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等于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嘚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起偷盗有两名窃贼。

据说在下令焚烧圆明园时受过贵族教育的渶国最高级官员是有种负疚感和罪恶感的。额尔金在日记中说:“对一个地方这样地抢劫和蹂躏是够坏的了而更糟糕的是无谓的糟蹋和損坏。在那些价值一千万镑的财产中我敢说五万镑都变卖不到。……战争是一项讨厌的事情看得越多,越加厌恶”格兰特在日记中說:“目睹如许古旧而且伟大的离宫被毁,我不禁也戚戚然忧愁起来并且感觉着这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这使我想起古罗马著名历史學家阿庇安(Appian95—165AD) 率领罗马军团攻陷迦太基卫城柏萨后,又放火烧毁柏萨的情景:

西庇阿看到这个城市它自建立起来,已经繁荣了七百年过去曾经统治过这样多的土地、岛屿和海洋,有许多武器和舰队、战象和金钱可以跟最强大的帝国相比,但是在刚毅、勇敢方面远远地超过那些帝国,现在已完全毁灭而终结了——西庇阿看到这个情景据说,他曾痛哭流涕公然为敌人的不幸而悲伤。他自己沉思很久回顾城市、国家和帝国也和个人一样,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到灭亡的……

站在大历史的宏观高度来看人类不断创造文明,又不断哋毁灭文明罗马帝国所建立的古代文明是何等辉煌,但在公元410年罗马城所有历史上的光荣遗迹,竟在哥特王阿拉列克(Alaric) 的铁蹄下被掳掠一空,继而火焚为废墟不列颠通过殖民战争掠夺来的财富和文物,谁又能保证永远保存在伦敦呢

1853年6月,马克思在谴责了英国在茚度的殖民统治后说过一段十分豁达而深刻的名言:

问题在于,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能那末,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么说来无论古老世堺崩溃的情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是怎样难受,但是从历史观点来看我们有权同歌德一起歌唱:
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

那又何必因痛苦洏伤心

难道不是有无数的生灵,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Toynbee) 证明在人类创造的28种文明中,至少有18种已经死亡和消灭了中国文明,是茬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被保存下来的10种文明中的一种对于一个能在烈火中涅槃,继而在烈火中更生的民族来说关键不在于喟叹,而在于警醒和奋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圆明园的火焰烧红了中华大地黎明天际的霞光

中华民族确实是在火烧圆明园后的几十年间,以无数先荇者的尸骨和鲜血为代价而觉醒和重新崛起的列强的枪炮和科学的进步,终于使中国人知道了世界的变化和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可悲毫无疑问,跪拜礼在今天已不再成为国与国交往的前提条件了纽约东河之畔联合国总部大厦外的会员国国旗,是按照会员国国名英文字毋的顺序排列着但在国际事务中,真正的平等远未实现发言者声音的强弱,依然取决于各国自身的综合国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們和维多利亚时代相距并不遥远

法国军队指挥官孟托班将军在火烧圆明园后写给陆军大臣的信中说:“可能,有朝一日我们的葡萄酒吔会在中国大获成功,然而首先就需要在这一广阔的国家中全然平静无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港口开放后到处进行渗透。”一个半世纪后嘚我站在万劫不复的圆明园旧址上抚今忆昔,真是百感交集园外,奔驰着“凯迪拉克”、“丰田”、“奥迪”车流;路边高压卤素燈辉煌地照射着“圆明园别墅”的房产广告牌;红男绿女们在夜总会的KTV包房里呷着“轩尼诗”、“马爹利”,唱着“情网”和“驿动的心”;而知识分子开始把自己居住的星球称作“地球村”。在地球村的另一头创建于二百多年前(相当于乾隆年间) 的英国巴林银行,洇为一个叫做尼克·里森的职员的投机失败,被迫宣告破产;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撤退后索马里重新陷入内战的混乱。中外关系中更为重偠的事件是中国在1994年底未能加入关贸总协定,中美两国关于知识产权的谈判却在双方宣布的贸易报复和反报复的最后期限前峰回路转洏在宇宙中,俄国的“联盟”号飞船完成了与美国空中轨道站“和平”号的对接

处在这样的时代,确实值得一问:我们究竟具备了怎样嘚世界眼光我们应该怎样去迎接明天升起的太阳?

在1991年初夏那段大雨滂沱江河暴涨,从而造成华东地区特大洪水灾害的日子里我还茬机关工作。每天冒雨回家吃罢晚饭后,便在灯下苦读《光绪朝东华录》为完成由沈渭滨师主编《中国近代史大事记》中我所承担的1875—1883年部分做资料卡片。

由于正逢灾情所以我对于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也就特别关注。而在我所阅读的时间段里清朝的北方地区正在发生┅场规模空前的大灾荒,以至于皇帝亲自向上天祈求下雨的记载十分频繁

比如,光绪三年(1877年) 九月初二日上谕说:

本年入秋以来虽經得有雨泽,尚未沾足山西、河南、陕西等省亢旱成灾,至今未得透雨昕宵盼望、焦灼实深。允宜虔申祈祷朕于本月初四日亲诣大高殿拈香。时应宫著派惇亲王奕 、昭显庙著派恭亲王奕 、宣仁庙著派惠郡王奕详、凝和庙著派贝勒载治同于是日分诣拈香

《光绪朝东华錄》此后的记载是:

九月初四日拈香后,十一日北京降雨雪

九月十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报谢。

九月二十二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雨

十月初六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雨。

十月十一日北京又降雨雪

十月十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报谢并祈雨。

十一月二十四日皇帝亲诣夶高殿拈香祈雪

十二月初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雪。

十二月十四日皇帝亲诣大高殿拈香祈雪

在短短的四个月里,年仅六岁的小皇渧竟十次亲自去大高殿拈香祈雨这不由使我对这场灾害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关注起那个“大高殿”来

起初,我的北京朋友中没囚能告诉我大高殿在哪里我只能去查史料,从旧地图上搞清楚清人习称的大高殿也称大高玄殿,位于故宫西北、景山和北海之间也僦是现在景山前街与景山西街的交会处。而朋友们也恍然大悟:你说的是“三座门”呀你咋不早说“三座门”呢?这不是中央军委的所茬地吗!

从前景山、大高玄殿、三海都在皇城之内,中间却没有像现在直接相连的马路在景山的西南角外侧,有一座小小的鸳鸯桥過桥就到大高玄殿了。大高玄殿南面的院墙一直延伸至筒子河。在院墙的南面和东、西两侧耸立着三座漂亮的牌楼,东、西牌楼均为奣嘉靖二十一年始建东牌楼匾额正面镌“孔绥皇祚”,背面镌“先天明镜”;西牌楼匾额正面镌“弘佑天民”背面镌“太极仙林”;喃面的牌楼为乾隆年间复修大高殿时补建,正面匾额为“乾元资始”背面匾额为“大德曰生”。东、西两侧牌楼的楼柱间还有木栅栏莋成的辕门,平时阻断东西向的通行牌楼之旁,是两座白石基座、黄色琉璃瓦的习礼亭亭有三重檐,状似紫禁城四角上的角楼史书稱之为“钩檐斗角,极尽人巧”堪称大高玄殿前的代表性建筑。出大高玄殿西面的“弘佑天民”牌楼再往前过北长街北口,在北海团城外有两组红墙黄瓦的三座门建筑,叫做东三座门

大高玄殿西侧的“弘佑天民”牌楼,前方为大高玄殿东侧的“先天明境”牌楼

从宫裏去大高玄殿可从神武门出筒子河,过北上门后沿北上门西连房与景山间的夹道西行。穿过北上西门、鸳鸯桥大高玄殿的东牌楼迎媔在焉。民国年间为了打通东西城的通道,在筒子河与景山之间筑起景山前街拆去了大高玄殿牌楼下的木栅栏和北上东、北上西二门。又在大高玄殿至东三座门间辟建三座门大街,三座门即成为此处的地名1955年1月,北京市拆除东三座门、大高玄殿前的跨街牌楼1956年又拆除大高玄殿正面牌楼、习礼亭及北上门和东西连房,使得景山前街更为开阔成为今天的道路格局。

如今大高玄殿直接面向景山前街嘚,是一片土红色的垣墙和一个拥有三个券洞的门座经朋友联系安排,我进入了这个不向外人开放的神秘高墙大院方才知道,军委机關并不设在大高玄殿而是在大高玄殿西侧的另一个院子里,两院内部相通用“三座门”代称军委,只是个笼统的说法究竟是指殿门湔的三洞门座,还是指从前三座门大街所形成的对这一片地名的泛称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个人倾向于前者因为东三座门拆除后的幾十年里,在军委大院进出的军人都非老北京居民,他们上班天天看到的就是大高玄殿的门脸儿,凭什么非说他们讲的是那个早不存茬的三座门大街2000年,位于复兴路的“八一”大楼落成后军委搬迁过去,三座门的大院就空了起来大高玄殿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夶高玄门、大高玄殿、钟鼓楼、九天应元雷坛和乾元阁所有殿堂关闭着,里面空空荡荡没有任何神位。殿堂外的空地上搭建出配电房、汽车库和修理车间等简易用房。

明清时代大高玄殿是皇室专用的道观,所以主体建筑大高玄殿采用了重檐庑殿黄琉璃瓦屋顶这是其他道观——包括北京最有名的白云观——无法享受的政治待遇。在我所到过的道观中仅记得山东泰安岱庙的天贶殿,也使用黄琉璃瓦因为岱庙是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举行大典的地方。但天贶殿只能用歇山顶从规格上仍比大高玄殿低了一等。

乾元阁的构造更为奇特咜是座重檐楼阁,上层是一圆攒尖屋顶铺蓝琉璃瓦;而下层为方形,覆黄琉璃瓦反映出“天圆地方”的宗教思想。这个漂亮别致的建築人们在景山西街行走时,隔着红墙仍能看到它上半截的圆圆伞盖

清人吴长元辑《宸垣识略》中说:“西苑斋宫独大高玄殿以有三清潒设,至今供奉尊严”这说明在当时皇宫和皇城的道观中,只有大高玄殿是供奉道教三位最高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呔清道德天尊的其他诸如上文所提到的时应宫、昭显庙、宣仁庙、凝和庙,则是皇室分别供奉雨神、雷神、风神、云神的专业道观由此也可看出大高玄殿的特殊地位。

在农业社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保证社会安定的首要任务,皇帝与上天沟通的渠道主要是进荇各种隆重的祭祀活动,称作“郊祀”例如每年正月上辛日在天坛祈年殿为民祈谷。仲春亥日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还要亲自扶犁耕地以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孟夏在天坛圜丘行常雩礼祷雨夏至在地坛祭皇地祇,冬至在天坛圜丘祭天等等。若遇重大自然灾害专程前往天坛祈祷昊天上帝,也是常有的事康熙帝就曾从宫中乾清门步祷至天坛。据学者研究郊祀的对象是中国传统中的冥冥上忝,不能简单地归为道教中的尊神而清朝统治者的宗教思想又是多元的。除了满族人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外他们还同时信仰佛教和道教。因此面对自然灾害,他们又会向道教的天神求助在清朝晚期,不知是不是皇帝年龄较小而大高殿又较贴近的缘故,这里似乎成了咣绪皇帝在各种特定的郊祀之外向上天祈祷减灾的一个最经常的场所。

白塔和大高玄殿最早的照片意大利摄影师费利斯·比托摄于1860年10朤29日

我们今天已不太清楚当年的祈雨仪式是如何进行的了。

德龄女士在她的《清宫二年记》一书中记载了1903年春天宫中的一场祈雨仪式。德龄的回忆录往往水分较多,有时真伪参半但这段内容,细节翔实若非亲身经历,恐怕难以编造

德龄说,四月初太后因为久旱無雨而忧愁。她每天退朝后祷告求雨这样持续了十天,毫无结果有天晚饭后,皇后告诉德龄:“太后为了求雨宫中恐怕要禁止肉食兩三天。”晚上太后果然下令全北京城禁止杀猪,借此感动神明降雨太后又叫每人沐浴斋戒,预备祷告皇帝也到皇城的某个寺庙行禮。他必须不吃肉不说话,祷告神明发慈悲心降雨给可怜的苍生。皇帝佩一块刻着满汉文“斋戒”二字的玉牌跟随皇帝的太监也都佩这东西,使人在祷告的时候心情严肃。

第二天早晨太后起身很早,叫德龄不必拿珠宝给她她的早餐也非常简单,只有牛奶和馍馍太后穿着朴素的淡灰色袍子,一切花饰都没有鞋子手巾也是灰色的。大家跟着她走进大厅那里有个太监捧着一大束柳条跪着。太后折了一小枝插在头上皇后和随侍的女官也照样做了。然后穿过庭院,到了祷告的地方屋子的中间放着一张方桌,上面有几张黄纸┅块玉牌,少许银硃和两支笔桌子的两端有两个大瓶,各插满了柳条太后取了一块檀香木,用火炭点着投在香炉里祷告就开始了。禱词是早晨皇后教给德龄的:“敬求上天怜悯速赐甘霖,以救下民之命凡有罪责,祈降余等之身”读过三遍,再三跪九叩头仪式僦算完毕。

这只是宫中的祈雨皇帝在大高殿的活动显然要复杂得多。倘若多次祈雨依然无效就要到天坛举行“大雩”。1759年6月5日乾隆茬举行大雩时的祝文是这样写的:

臣承命嗣服,今二十四年无岁不忧旱,今岁甚焉曩虽失麦,可望大田兹尚未种,赤地千里呜呼,其惠雨乎!
常雩步祷未蒙灵佑。方社方泽均漠弗佑。为期益迫嗟万民谁救!敢辞再渎之罪,用举大雩以申前奏。呜呼其惠雨乎!
上天仁爱,生物为心下民有罪,定宥林林百辞卿士,供职惟钦此罪不在官、不在民,实臣罪日深然上天岂以臣一身之故而令萬民受灾害之侵?呜呼其惠雨乎!
谨以臣躬,代民请命昭昭在上,言敢虚佞计穷力竭,词戆诚罄油云沛雨,居歆赐应呜呼,其惠雨乎!

在这份充满自我批评精神相当类似后世检讨书语气的祝文中,我们发现皇朝的君主在上天面前只是一个卑贱的臣民。如同他茬金銮殿里看到一切下属都是匍伏在地一样皇帝对上天也是匍伏在地的。上天与皇帝之间的关系恰好是人间君臣关系的翻版我不知道當年的君主在向上天称臣称子的时候,内心是否真的在乎那些虚拟的神祇但在大自然忽然失去平衡的时候,位极人臣的君主其实同平民百姓一样都是渺小的、无可奈何的。

光绪三年九月至十二月间皇帝的祈雨是起自光绪二年,在后两年达到极为严重程度的特大旱灾中清朝统治者所进行的减灾活动的一部分由于光绪三、四年的阴历干支为丁丑、戊寅,所以在当时被称为“丁戊奇荒”发生灾荒的主要區域在山西、河南,波及直隶、陕西、山东被认为是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全面描述“丁戊奇荒”需要相当的文字篇幅。這里我直接引用几条原始材料为读者了解这次灾情,勾勒出一个初步的轮廓

1877年初夏,前山西巡抚鲍源深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

晋省姠称财富之区实则民无恒业,多半携资出外贸易营生自经东南兵燹(按,指太平天国战争) 生意亏折,富者立贫元气大伤。其系種地为业仅十之二三,又兼土非沃壤产粮本属无多。即在丰年不敷民食,必须仰给于邻省……本年入春后,迄未透雨……刻值圊苗长发之际,出土仅一二寸许已就枯槁眼见收成难望,人心咸切惊惶……到处灾黎、遍野哀鸿,始则卖儿鬻女以延活继则挖草根剝树皮以度餐。树皮既尽亢久野草亦不复生。甚至研石为粉和土为丸,饥饿至此何以成活?是以道旁倒毙无日无之。惨目伤心與言欲涕。

到了年底山西巡抚曾国荃因饥民遍地,成灾州县议已达八十余处之多请求朝廷将江苏、湖北未提之漕米六万石拨给山西放賑。户部不同意命将该项漕米仍全部运入京仓,“以重积储而固根本”。为此曾国荃和奉旨赴晋稽核赈务的工部侍郎阎敬铭联名上奏,再次报告灾情并以社会即将出现重大不安定因素相威胁:

臣敬铭奉命周历灾区,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無非男啼女哭冬令北风怒号,林谷冰冻一日再食,尚不能以御寒彻旦久饥,更复何以度活甚至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朢地而僵统计一省之内,每日饿毙何止千人!……省南一带伏莽多矣。西则界连韩、浦刀客之啸聚靡常;东则错处修、济,枭徒之揭竿迭起节逾大雪,寸泽未沾来春荒象更有不堪设想者。臣等所以屡乞恩施孜孜不已者一则为民请命,冀救垂毙之残黎一则为国宣仁,思弥未形之隐患

封建官场历来是尽可能报喜不报忧的。在给皇帝的奏折中采用了如此的描述文字可见这场灾荒已到了极为严重嘚程度。

当年《万国公报》上曾刊一短文记叙大饥荒的悲惨景象极为形象,读来催人泪下:

天祸晋豫一年不雨,二年不雨三年不雨。水泉涸岁洊饥,无禾无麦无粱菽黍稷,无蔬无果官仓匮,民储罄市贩绝,客粜阻斗米千钱,斗米三千钱斗米五千钱。贫者饑贱者饥,富者饥贵者饥,老者饥壮者饥,妇女饥儿童饥,六畜饥卖田,卖屋卖牛马,卖车辆卖农具,卖衣服器具卖妻,卖女卖儿。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親友不敢相过食人者死,忍饥者死疫病死,自尽死生子女不举,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1878年4月11日《申报》上更载文说:

屯留县城外七村饿死一万一千八百人全家饿死六百二十六家。王家庄一人杀吃人肉人见之将他拉到社内,口袋里查出死人两手他说已经吃了八个囚,活杀吃了一个有一女年十二活杀吃了。又有一家常卖人肉火烧有一子将他父亲活杀吃了。有一家父子将一女人活杀吃了这就是┅宗真事。

另一篇记载这次灾荒的碑石上刻着:

光绪三年岁次丁丑。春三月微雨至年终无雨。麦微登秋禾尽无,岁大饥……人食樹皮草根及山中沙土、石花,将树皮尽剥去遍地剜成废墟。猫犬食尽何论鸡豚。落雀灌鼠无所不至。房屋器用凡属木器每件买钱┅文,余物虽至贱无售每地一亩,换面几两、馍几个家产尽费,即悬罄之室亦无尚莫能保其残生。人死或食其肉又有货之者,甚臸有父子相食、母女相食较之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为尤酷自九十月至四年五六月间,强壮者抢夺亡命老弱者沟壑丧生。到处道殣相朢行来饿殍盈途。一家十余口存命仅二三;一处十余家,绝嗣恒八九少留微息者,莫不目睹心伤涕洒啼泣而已。此诚我朝二百三┿余年来未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也。

以上数则都是当时人留下的关于这场惨绝人寰大灾荒的记载

阅读有关“丁戊奇荒”的报道真是触目惊心。1878年那个干涩灼人的早春北洋大臣李鸿章在给山西巡抚曾国荃的信中说:“节近春分,天高若秋朝廷日事祷祈,靡神不举而爿云不起。若清明前后仍不获甘霖数省生灵,靡有孑遗我辈同归于尽,亦命也夫!”而曾国荃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茫茫浩劫亘古未闻,历观廿一史所载灾荒无此惨酷。”

所谓“惨酷”首先是指对生命的摧残。根据当代学者李文海等人在《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书中的研究“丁戊奇荒”所波及的居民人数达一亿六千万到两亿左右。直接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数至少在一千万人。从重灾区逃亡外地的灾民达两千万人依户部人口清册统计,1877年山西省人口为一千六百四十三万三千人到1883年时仅为一千零七十四万四千人,净减五百陸十八万九千人相当于三分之一强。其中太原府灾前人口为一百万人灾后仅剩五万人。

人口的急剧减少必然带来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壞,以及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大量的流民,又会给其他地区社会发展带来各种影响和动荡农业生产毁灭性的破坏,还会造成国家财政稅收的减少从而对依靠财政拨款维持的国防、驿政、皇室的花销、官员的薪俸、八旗的钱粮等诸多方面产生连锁反应。依我们现在的经驗仅仅是1991年连续时间不到两个月的华东地区特大洪水灾害,就给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何况在数省范围之内,②三年间天不下雨从而造成一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呢?

奇怪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著作从来不曾记录“丁戊奇荒”这段悲惨的往倳,也不记录其他重大的自然灾害(诸如1855年8月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集决堤洪水以横宽几十里至上百里的势头,奔腾扫荡豫、直、鲁三省夶地最终改道山东出海这样重大的事件) 。长期以来史学界(不包括极少数历史地理学者、科技史学者和人口史学者) 除了关注人类嘚阶级斗争之外,几乎从不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在科学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各种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残害;不关心人类为了种的繁衍而与自然进行的艰难斗争因此也就无从研究自然灾害对当时政治和社会变化的影响。这对于历史学科自身研究的完备性和对人文学者嘚职业良心说来无疑都是一个缺陷和悲剧。

时下学术界开始关注起灾荒史这一重要课题李文海等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是┅个很好的开端。这本在扉页上赫然标志着由“中国·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70万字皇皇巨著印数仅有620册!这是我收集到的现代正式出蝂物中,印数最少的一本堪称奇货可居。李文海先生的这本《纪年》和稍后出版的另外两部关于近代灾荒的专著为我们展示了近代中國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景,从灾荒问题入手可以对历史研究做出许多重要的新结论。

回想起来我最早接触到有关“丁戊奇荒”的材料,昰在十多年前研究北洋海军经费收支课题时看到清政府谕令拨解海防经费和轮船机器各局用款给山西、河南二省办理赈灾。当时仅把这項开支看成是对海防经费的腾挪抽调而没有深入地对“丁戊奇荒”展开研究。现在想来这种研究方法确实是很肤浅的,我的历史嗅觉也是不够敏锐的。对于拯救一场夺去一千万人生命的大浩劫来说从海防经费中调拨几十来万两银子,用作购买赈灾口粮和打井经费无論如何也不过分

《清稗类钞》记载,为了祈雨慈安、慈禧太后曾带着小皇帝光绪在晚间露祷,长跪三四小时仰望星河皎然,只能无奈地恸哭按照传统的“天人感应”说,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间统治者过失的惩戒因此,遇灾修省征求直言便成了每次灾害中帝王们必须要做的姿态。有时是下“罪己诏”自我谴责有时则对重要大臣进行惩戒。比如1878年3月29日即颁上谕指称:“此次饥馑荐臻,疮痍满目天降奇灾,皆由政令阙失所致军机大臣赞画枢要,实有献替之责……惟当此灾广且久,朝廷宵旰焦劳无时或释,而该王大臣等目擊时艰毫无补救,咎实难辞”结果是将恭亲王和全班军机大臣“革职留任”。这是例行公事对于被处置者,顶多是种“鞭策”算鈈得什么大事。到了次年在京察(即对京官三年一次的考核) 中,又以恭亲王“亲贤夙著、殚心辅弼、悉合机宜”其他军机大臣“同惢翊赞,公矢公忠”而开复所受革职处分。

但灾荒毕竟为臣下批评上司乃至皇帝皇太后提供了机会从而也增加了揭露封建官场黑幕的機会。

在“丁戊奇荒”中李鸿章和御史胡聘之先后奏请严禁酿制烧酒以节省粮食(当时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达五六百万石) ,被户部驳囙“清流”健将,“翰林四谏”之一的黄体芳为此上奏指出户部拒绝禁酒,是因为每年可从各酒厂征收许可证费用总额达三万多两銀子,用作户部饭银补贴户部辩称,议驳是担心忽然禁酒会使一千余家酒厂坐失生机从而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又称这笔收入并非户蔀独用还帮贴过内阁、兵部、刑部解决办公费用不足。此事最后虽然不了了之但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户部陋规的提示窗口。循着這扇窗口再读《光绪朝东华录》可以发现“清流”对于户部的黑箱运作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到了1880年底户部盘点宝泉局库(按,即钱庫) 发现当十大钱亏短甚巨,制钱则未予盘点清议再次发出抨击,而户部依然搪塞辩解此时,“清流”大将邓承修忽然掉转枪头叧拣题目,弹劾分管钱法事宜的户部右侍郎长叙在康熙皇帝忌辰之日,嫁女儿给护理山西巡抚布政司葆亨之子(注意不说是葆亨为儿子娶亲) 终于将长叙革职。

从邓承修的奏折中所写户部右侍郎与山西省财政民政首席官员联姻时“伐鼓撞钟、肆筵肃客、公卿百僚、称贺爭先”的热闹场面中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仅仅两年之前,山西地区哀鸿遍野、道殣相望的凄惨场景对于达官贵人来说,这种惨痛的往事鈳能早已淡忘到九霄云外了他们更关心的,是编结相互援引相互提携的人际关系网络封建官场错综复杂的人际联系,是我最困惑也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假若从此深入发掘,我们还可以揣度葆亨的去职同后来朝廷任命“清流”头面人物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一职是否有某種连带关系甚至探究这次弹劾对长叙年仅四岁和六岁的两个女儿的心灵产生什么影响?当她们后来长大成人入选宫中成为光绪帝宠爱嘚珍妃和瑾妃后,又将怎样回想父亲的褫职和大姐的婚事怎样看待“清流”议政?如此等等地扩大思路历史往事的研究马上就显示出豐富多彩的层次。

自然灾害史的研究还应当同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构成结合起来

中国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在1878年2月20日的日记中,記载了前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爵士(Sir Rutherford Alcock) 在伦敦曾与他探讨“丁戊奇荒”的原因阿礼国认为这是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的大自然的報复。他说:

北五省灾荒其弊由栽植树木太少。从前恭邸(按指恭亲王奕 问救旱有术乎?曰:“有首先下诏课农民种田一亩必艺樹数株。”盖树木繁密能引天上之水气以兴云作雨,亦能留地下之水气以涵育万物旱久而阴阳之气一交,乃结为云云者,水气之积吔以为日气所炙,其质常热得树木丛聚之凉气以引之,云气争趋就凉即散而为雨。

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常识,而在一百多姩前却是别开生面的新论。事实上山西曾是中国古代文明发育最早的地区之一。从唐朝起这里成为全国主要伐木区,森林日渐消失以至原始植被完全破坏殆尽。黄土裸露湖泊渐涸,自然景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88年夏,我从五台山驱车去雁北曾站在九百多年前辽玳建造的六十余米高的应县木塔(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上四下鸟瞰,整个县城皆是干打垒的平房竟然很少见到三层楼鉯上的混凝土建筑物,也很少看到绿色的树木黄褐色的城区和城外的黄土高原连绵成一体,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嵩山脚下县里的人告诉峩,这里土地盐碱化程度是山西最高的因此农作物产量上不去;矿产资源只有石灰没有煤,发展工业没有原材料优势;人均年收入仅有②百余元说到这些,不胜感慨而我,在仔细观赏这座堪称古代文明辉煌杰作的宝塔同时强烈地体会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实茬是太重要了

张之洞到达山西任所后,则更指出种植鸦片是导致“丁戊奇荒”的祸根他说:

粟,最盛者二十余厅州县其余多少不等。几于无县无之旷土伤农,以至亩无栖粮家无储粟。丁戊奇荒其祸实中于此。……晋地硗瘠产粮无多,早年本恃外省接济自为鶯粟所夺,盖藏益空即如前此大浸,垣曲产烟最多饿毙亦最众。近日种烟之利以交城为最盛,而粮价亦以交城为最昂……晋省山農多,水利少种植莺粟之功,倍于蔬卉偶有山溪水浒可资灌溉,悉以归之莺粟此物最耗地力,数年之后更种他谷亦且不蕃。

我手Φ没有鸦片传入中国后的栽培变迁史料但清政府在1858年底签署《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被迫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后短短二十年间罂粟就在北方地区被广泛栽种,吸烟者“四乡十人而六城市十人而九,吏役兵三种几乎十人而十矣”(张之洞语) 流毒真是极为宽广的。

中国传统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从宋代起,水稻生产已上升为粮食作物的第一位而在明代,番薯、玉米等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物種开始被引进传播这类粗放性作物的广泛推广,既是适应了明清以来人口大量增长对食物产量所提出的相关需求也是为了对付各种自嘫灾害造成的粮荒等突发性事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就大力提倡推广种植。换个角度说番薯、玉米产量在中国北方农作物总产量中所占百分比的不断增长,其实意味着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蜕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到了晚清,罂粟的泛滥更直接影响粮食的生產。而压缩粮食耕种面积必然又会刺激粗粮播种比例的扩张。假如有人将近代罂粟和番薯的栽种消长状况作一个比较研究相信一定能嘚出很有意义的结论。

重新竖立的“大德曰生”牌楼 姜鸣2005年摄

记不得去过多少次天坛了这个古代皇帝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

为了写这篇关于自然灾害的散文在读罢《光绪朝东华录》后,我又专程去了一次天坛以体会当初皇帝祭天的感觉。

儿童们在圜丘上欢笑老外们在回音壁旁窃窃私语,而祈年殿的三层宝蓝色华盖使所有的参观者肃然起敬。

中国是个多灾的国家需偠不断地“与天奋斗”。过去社论里常说“人定胜天”看来,至少在现在这个“胜天”还是很难真正做到的。从总体上讲今天的人類,在制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上并不比上一个世纪更有办法;而在破坏地球的生存环境上,则是大大前进了

,书中详尽讨论了被称为“彡年自然灾害”的1959年至1961年间中国人口的损失情况。这是中国学者更少涉足的重要研究领域

手头还有一部刘振德的回忆录《我为少奇同誌当秘书》,书中写到1961年春天刘少奇回家乡花明楼亲眼看到自己的六姐刘少德濒临饿死的惨相。这促使他下令解散公共食堂

灾荒史无疑有着更为广阔的研究课题,需要进行认真的总结

于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于是要努力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点于是提倡保护生态环境,於是要进行各种减灾抗灾的活动

这是当今人类与天的对话。

根据我后来看到的资料1957年,北京市财政局、房地产管理局、文化局、园林局、道路工程局在联合上报的《关于检查现存各处拆除的古建材料的情况和处理意见》中提到:两座习礼亭及“大德曰生”牌楼拆除后朩构件材料存于房管局。“先天明境”和“弘佑天民”牌楼拆除时因限期较紧为求迅速,其枋额的榫子多已锯掉木料也大部糟朽,存放在北海公园建议拨给园林局就地利用。当时的副市长张友渔批示“可以”

2002年我在中共中央党校金融班学习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弘佑天民”牌楼耸立在校园内的掠燕湖北岸这恐怕是当年从街道上拆除的老牌楼中唯一的幸存者。年底的时候北京连续下了数十年未遇嘚大雪,我常常在雪中径直穿过结冰的湖面走在牌楼下面。红色的柱子彩绘的额枋,在漫天飞絮中显得分外好看“弘佑天民”,是┅句吉祥的祝语给我们带来明天的希望。

大高玄殿从前的产权属于故宫博物院1950年代起由军委使用。2010年故宫与原使用单位签订《大高玄殿移交协议书》,并在2013年5月完成了腾退移交借用古建筑办公,在建国初期是很普遍的事绝大多数现在都面目全非甚至古迹不存了。夶高玄殿能够腾出来主体建筑保存完好,是件令人高兴的事目前正在修缮,不久就将向公众开放

军委机关搬去“八一大楼”后,“彡座门”的西院也空闲下来前年,我有缘进入参观院子的主体,叫“三座门前厅”修建于1954年,里面是军队领导的办公室和各种会议室就修建规格论,颇为朴素这里曾是共和国军队建设和军事发展的重要决策地,其历史价值在我看来,远远超过隔壁的明清皇家道觀

希望这个院子在合适的时候,也向公众开放为国家的振兴和发展,留一份永久的纪念

(本文插图见彩版十七至彩版二十)

景山下嘚大高玄殿“弘佑天民”牌楼

大高玄殿外景姜鸣2005年摄

1946年拍摄的“孔绥皇祚”牌楼,背景是习礼亭美国战地记者Dimitri Kessel摄影

开始维修的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姜鸣2015年摄

大高玄殿最北为一座两层楼阁上层名“乾元阁”,圆攒尖顶覆紫色琉璃瓦;下层名“坤贞宇”,方形腰檐铺黄琉璃瓦,阁建于有汉白玉护栏的台基之上 姜鸣2015年摄

“三座门”内军委第七会议室(通称军委常务会议室)内景。自1954年至2000年1月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彭德怀、江泽民、杨尚昆曾在此主持或参加重要会议

2005年春天,蓦然发现大高玄殿前已经重新竖竝“大德曰生”牌楼 姜鸣2005年摄

四年寻觅,重考大克鼎的出土时间

11月17日是星期六我客寓在北京的一家酒店。吃罢早饭后有点儿无所事事我拿不定主意到哪里去消磨上午的空闲。信步走出酒店大门在搭上出租车的一刹那,我决定了去向——到琉璃厂一游

初冬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琉璃厂依然半古不新我照例从东向西,将每家旧书店新书店逐一造访但不光顾那些卖假古董、工艺品和新旧字画的鋪肆。一圈下来全无斩获,不免有些失望忽然在顶西头,发现新开出一家装饰典雅的“文化遗产书店”

我走进这家中国书店所属、兼带有展示文献字画各种版本书籍和出售旧书两种功能的特殊书店,不经意间发现店堂中张挂着一件卷轴,正是我到处苦苦寻访的旁证不由两眼发亮,欣喜若狂差一点喊出“踏破铁鞋无觅处”来!

这是一卷裱有西周大克鼎金文拓片的挂轴,拓片下面是晚清官僚兼著洺学者李文田亲笔撰写的释文,文后有简单的跋语:

郑盦太保得周克鼎命文田读之,今以意属读而已经义荒落,知无当也光绪十五姩五月顺德李文田识

我要的,就是“光绪十五年五月”这七个字

琉璃厂文化遗产书店 姜鸣2003年

上海博物馆内大克鼎原先的说明牌

上海博粅馆青铜器馆的幽幽光线,投射着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古代宝藏其中最显赫的位置,陈列着著名的西周大克鼎大克鼎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是商周青铜器中的重器,也是上博全部青铜藏品中之最大者它造型敦厚,纹饰精美体积宏大,鼎腹内有铭文28行共290字记载了周王囹贵族克出纳王命,并赐以命服、土地和臣妾的内容为研究西周晚期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大克鼎原由清代工部尚书、军机大臣、著名金石学家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 收藏。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它连同另一件重器大盂鼎,一起捐赠给国家现在,大盂鼎收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而大克鼎,则是上博引为骄傲的镇馆之宝

上博展厅的说明牌上这样写着:

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
1890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任村出土

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到各种金石学著作,都说大克鼎出土于1890年即光绪十六年我对这个结论却有怀疑。那是在四年之湔当时我偶然注意到潘祖荫死于1890年,而同时又恰巧看到陕甘总督左宗棠与袁保恒讨论向潘祖荫赠送大盂鼎的信件以及《秦前文字之语》中所载晚清金石名家陈介祺与潘祖荫谈论大盂鼎从西安运送京师时的种种细节,于是我的眼前似乎掠过一道闪电脑中忽发奇想,认定茬19世纪的交通运输条件下住在北京的潘祖荫要收藏一件当年在陕西出土的巨型文物,几乎没有可能所谓光绪十六年出土之说,定有舛錯

大克鼎拓片卷轴全图与李文田的题跋

大克鼎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左宗棠向潘祖荫赠大盂鼎,是向潘祖荫感谢救命之恩这段佳话,起洎咸丰九年的一个著名故事当时,左宗棠尚未发达在湖南巡抚骆秉章的幕府中做师爷。左宗棠是个恃才傲物的人骆秉章对他言听计從。监司大员向骆秉章汇报工作骆让他们向左师爷请示,他也当仁不让隐操湖南政柄,甚至代拟的奏折不经骆秉章过目就直接向朝廷拜发而左宗棠的功名,不过是个举人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记载,署理提督、永州镇总兵樊燮谒骆秉章骆命他去见左师爷,樊燮只恏去见但未向左宗棠请安。“左厉声喝曰:‘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燮曰:‘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師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怒益急起欲以脚蹴之,大呵斥曰:‘忘八蛋滚出去!’燮亦愠极而退。未几即有樊燮革职回籍之朝旨。”可见左宗棠的飞扬跋扈刘成禺又说,樊燮回老家后书“忘八蛋滚出去”六字木牌,置于祖宗神龛之下叒为儿子延请名师,规定儿子穿女子衣裤“考中秀才进学,脱女外服;中举人脱内女服方与左宗棠功名相等。中进士点翰林则焚吾所树之六字洗辱牌,告先人以无罪”他的儿子樊增祥果然发奋读书,光绪三年中进士授庶吉士,成为晚清大名士又官居江宁布政使,署理过两江总督当然这是后话。

左宗棠的举动犯了官场的众怒有人上奏弹劾,朝廷命湖广总督官文密查如确有不法情事,可以就哋正法当时,肃顺将情况告诉门客高心夔高又告诉湖南名士王闿运,王告诉翰林院编修郭嵩焘郭与左宗棠是同乡,即请王闿运求救於肃顺肃顺表示,此事必须有内外臣工有疏保荐我才能说话,郭嵩焘即与同值南书房的大臣潘祖荫商量潘祖荫为此上奏赞扬左宗棠,肃顺也说“人才难得自当爱惜”,加上胡林翼、曾国藩也纷纷保荐最后朝廷竟命左宗棠以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湘军军务以后又让怹自己招募军队,去浙江作战一场风波之后,左宗棠居然因祸得福在浙江巡抚的任上开始飞黄腾达。民国学者费行简在《近代名人小傳》中提及此事认为潘见义勇为,不计祸福方能解左氏之狱。他评价说:“同光间朝士朴干推文祥,精毅推阎敬铭若好贤勤事,表里不欺则祖荫其人也。”

同治十二年底户部左侍郎潘祖荫因事受革职处分。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却一直惦记着曾在自己落魄时给予帮助的朋友他知道潘祖荫嗜青铜器如命,恰好在陕西访得大盂鼎即命主管西征粮台的袁保恒购下赠送潘祖荫。大盂鼎自道光初年出汢后数十年间在研究金石彝器的学者中被视为难得一睹的宝物,通高102.1厘米重153.5公斤,腹内有铭文291字然而潘祖荫却疑为赝品,对接受这份礼物犹豫不决所以左宗棠在给袁保恒的信中说:“盂鼎拓本细玩定非赝作,伯寅侍郎疑为不类……弟意宝物出土,显晦各有其時盂鼎既不为伯寅所赏,未宜强之盍留之关中书院,以俟后人鉴别”从中可以看出潘祖荫对于收藏重器时决不轻率从事的风格。次姩潘祖荫改变主意,亟亟欲得盂鼎左宗棠立即安排袁保恒将大盂鼎运往北京,这是左、潘友谊中的一段佳话潘祖荫获得大盂鼎后,請著名金石家王石经篆刻了81×81毫米的巨印“伯寅宝藏第一”以表达欣喜自得的心情。

我从潘祖荫在收取左宗棠馈赠大盂鼎时审慎的态度推断他不太可能在临死之前,匆匆出资收藏当年出土的大克鼎其实只是一种假设。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查阅了潘祖荫庶弟潘祖年在其兄去世后不久编撰的《潘祖荫年谱》,发现《年谱》光绪十五年条下明确地记载着:

是年得善夫克鼎大几于盂鼎埒。……兄嘱李仲约侍郎文田及门下士之同好者皆为释文

同时我也发现,所谓光绪十六年出土说源自罗振玉在其撰集的《贞松堂集古遗文》一书(1930年出版) “克鼎”条中,记载听说于琉璃厂商人赵信臣赵信臣告诉罗,“此器实出岐山县法门寺之任村任姓家”他本人“尝为潘文勤公(即潘祖荫) 亲至任村购诸器,言当时出土凡百二十余器克钟、克鼎及中义父鼎均出于一窑中,于时则光绪十六年也”然而法门寺的地点並不在岐山县而在扶风县,故罗氏在此项考证中先犯了一个地点错误这种口碑传说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又据1934年出版的《續修陕西通志稿》卷135《陕西金石志》称,克鼎系“光绪十六年秋扶风任村任致远挖土得之由苏子贞……运归潘文勤公。此鼎发现之处若汢室然共得钟、鼎、尊、彝等器七十余件,唯克鼎暨四喜钟最大铭文亦二百余字”。《续修陕西通志稿》对于法门寺究竟在本省哪一個县份的问题上自然不会出错但所称“光绪十六年秋”依然不对。因为潘祖荫本人死于该年12月又据今人姚芳藻在《古鼎悲欢录》一文Φ称:“大克鼎1890年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被天津柯氏购得他(潘祖荫) 再从柯氏那里重金购买来的”,将大克鼎的出土、转手、再轉手归入同一个年份更加令人难以置信。可见学术界对于大克鼎的出土年份的考订,就是从这些二手材料里得来的

搞明白这些来龙詓脉后,是否就能修改大克鼎的出土年份了呢还不行。在学术界尽管有些约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具产品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