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陆史 青葡萄大创办和声控股有限公司的地址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泉州名人传奇》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泉州名人传奇》 1《泉州名人传奇》第一课时爱国华侨1、李陆大和声集团主席李陆大先生是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他先后为兴学办教、扶贫济困、赞助公益事业捐赠的资金高达一亿多元人民币。1996 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3609 号”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2007 年 2 月 16 日下午 3 时 38 分,李陆大先生在新加坡逝世,享年 85岁。祖籍安溪县湖头镇的李陆大先生,1923 年生于家乡湖二村上东。自幼丧父,由慈母教养***。青年时代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1946 年大学毕业后在安溪蓝溪中学任教,五十年代初,受聘执教于集美财经学校。五十年代末前往香港投资创业,与其兄李尚大先生创办和声公司,在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印尼、新加坡等地从事木材加工、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商务。他先是主持和声公司在香港的业务,后来在香港创办和声轮船有限公司,任董事主席;60 年代定居新加坡,出任新加坡和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主席。李陆大先生是实业家,也是一位慈善家。十余年来,共无偿捐助人民币 1.5 亿多元,用于兴学助教、扶贫济困和赞助公益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李陆大先生与其兄秉承父志,合力创建包括财经中专、(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中学、小学、幼儿园四个层次齐全的慈山学园;支持慈恩小学、衡阳小学、湖四小学建办公楼、教师宿舍、礼堂、运动场,购置教学用具;共同兴建和声大桥。此后,李陆大先生捐资兴建多所中小学校舍:为安溪一中兴建“李景昀科学楼”、图书馆、电教馆、艺术馆及三幢学生宿舍楼;为蓝溪中学兴建教学楼、教师住宅楼、“金乌科学楼”、“振羽礼堂”等;为俊民中学兴建教师住宅楼、“振羽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及膳厅;为湖二小学、衡阳学楼、西溪小学、飞新小学、安溪第三幼儿园扩建校舍。1999 年,又斥巨资为慈山财经学校扩建教学楼、礼堂、学生宿舍楼。十余年来,李陆大先生为安溪县各级学校捐建的基础设施达 5.9 万多平方米。此外,先后为湖头医院、官桥医院购置医疗器械、救护车等。在厦门,捐助厦门双十中学,为厦门建筑技工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投资 250 万元帮助厦门中山医院建立起振羽制剂中心。李陆大先生耄耋之年,仍不忘筹建振羽医院和扩建慈山幼儿园。修桥造路、重修文物古迹是李陆大先生创办慈善事业的另一方面。为改善安溪山区的交通状况,他捐资在县城兴建(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颖如大桥,在湖头兴建振羽大桥、昆祝桥,铺设湖头中山街和瑶闸路水泥路面,修筑长坑至衡阳的公路和桥梁,捐建湖上乡的飞新桥和慈恩桥等,方便群众来往通行。为保护文物古迹,他捐资重修安溪文庙、新衙和贤良祠。他还捐资建立湖头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基金会。一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特别令人感动的是,1994 年李陆大先生慷慨解囊,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一次性捐款 100 万美元,用于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为表彰他对中国扶贫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于 1996 年 4 月特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并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首先发现的编号为“3609”号的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李陆大先生功德无量,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敬仰,曾两次荣获“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惠泽桑梓”匾额和荣誉证书。22006 年 8 月 7 日,安溪县委、县政府受福建省人民政府委托,向李陆大先生授予“福建省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金质奖章、“惠泽桑梓”奖匾和荣誉证书。而此前的 6 月 17 日(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率领福建省代表团在新加坡访问,专程拜访李先生。卢展工说:“李先生为福建的公益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代表 3500 多万福建人民感谢你。”“李先生不仅是家乡名人,也是世界名人,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卢展工接着对大家说,福建有两位乡贤在宇宙留名:一位是陈嘉庚先生,一位就是李陆大先生。他们的名字被中国政府用来命名小行星,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李陆大先生辉煌事业和慷慨义举的高度评价。李先生的第二、三代儿女,受家风濡染,都有着浓重的故乡情结。他们都没有英文名字,只有中文名字,都会说流利的华语,有的在国外学成后,还回到国内工作。(一)敬老爱母重品德李先生羁身异国他乡,愈老愈恋乡。1988 年,年逾花甲的他,顾念父老乡亲,开始捐资在安溪县城举办迎春敬老宴会,辞旧迎新之际,宴请男 60 周岁、女 55 周岁的离退休干部、职工和老年居民乡亲。须发染霜的邻里老人,欢聚一堂,把盏会友,旧雨新知,班荆道故,感慨世道。感化世风,其乐融融。相袭成惯例,遂年年坚持下来。2006 年春节前夕,敬老宴范围扩大,老人(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增至 1 万多名,只好分两批进行。这已是第 18 个年头了。李先生在茶乡营造了敬老惜老、爱老护老的社会氛围。李陆大先生还从 1996 年起,每年春节前夕在家乡湖头镇李氏宗祠门前举办敬老宴,在专门为宴会而建的大厅里,1000 多位李氏家族花甲老人赴宴。另外,对 1000 多名老妪及行动不便的老人,按不同年龄分发红包。每年为父老乡亲赠送慰问金及御寒衣物,表达自己对家乡老人的浓情厚意。他敬重、感念恩师张圣才当年的照拂。2002 年 5 月,张圣才老师百岁诞辰时,李陆大特地从新加坡赶到厦门为其祝寿,18 日和 19 日接连两天,出资在厦门海景酒店为老人家摆宴祝寿,宴请来自台湾、菲律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世界各地的双十校友 350 多人。张圣才虽然卧病在床,非常高兴,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福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感恩之心,尽在义举中。他常回忆老母亲姚闸对他的谆谆教诲:“真正影响我最大的是我的母亲,讲到做人啊,那是身教,用她自己来感化孩子,她说一个人肚子饿了很痛苦,一个人没有衣服穿,很冷、受冻也很(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痛苦。她常常教我们要把爱给周围的人。她自己没有受教育,但是她有这样的心胸,所以我觉得对我的教育很大。”母亲言传身教,在他幼小心田里种下善根。仁爱之心,伴着他走过童年、青年、老年,走过千山万水。并推己及人,痌瘝在抱,化作平生万千善举。他感激母亲,铭记母亲教导。1996 年 4 月 16 日,“李陆大星”命名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在高宦名流云集的典礼上,李陆大先生仍不忘满怀深情地提起母亲:“我虽然旅居海外多年,中国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自幼聆听母亲的谆谆教诲,深受老人家言行风范的熏陶,懂得了扶贫济困、广3施爱心、造福他人和社会是做人立世之本。当我在外创业略有所成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为故乡和故乡的父老乡亲奉献绵薄心力。”阅历丰富、心地善良的李老,一直强调既要教书,更要育人:“现在不但要好好教学生,还要很好地教他们怎么样学做人。一个人,品行不行了,心肠坏,害人,如果没有知识,只能害三个两个人,有知识的害的是一大批人。要是有知识有权力却无德,危害就更大了。”堪为警世箴言!1957 年,已获准出国的李陆(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大先生,应校长萨兆钤和学生的请求,一再推迟出国,帮助学生复习考试,把卷子改好,学校找到新教师,这才离开大陆,到香港、印尼开办工商实业。大丈夫重品行怀乡土,惜友谊念故旧。李先生视之为一种信念、生活准则和涵养。(二)惠泽故里恩义长李陆大先生 1923 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自幼丧父,由慈母抚养***。儿时就读其父李瑶悌创办的湖头慈山小学。从初中、高中到大学,就读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1946 年大学毕业后先去台湾工作。一年后,返安溪教书,之后受聘在集美财经学校执教,20 世纪 50 年代末告别故土前往香港谋生,与乃兄李尚大先生并肩投身商界。李陆大奔波海外数十载,以其秉赋超群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拚搏精神,纵横捭阖,叱咤商海,赢得事业上的辉煌,由经营木材,进而扩展到胶合板、房地产、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成为一位卓有成就的实业家,一位享有盛誉的慈善家。当他斩获甚丰、事业有成之后,心系桑梓,为家乡福祉,殚精竭力。20 世纪 80 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阔别家乡已久的李先生,即怀揣惦念故(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土、造福桑梓的赤子之心,秉承陈嘉庚爱国爱乡、助学兴教之精神,毅然与乃兄李尚大先生各负其半,共同出资 6000 多万元人民币,在家乡安溪县湖头镇创办“慈山学园”,包括慈山财经中专、慈山中小学。昔日黄土荒坡,已崛起为弦歌不辍、传知育才的壮观黉舍——慈山学村,成为继集美学村、光前学村之后,驰名遐迩、配套齐全的著名侨建学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李先生,深谙教育乃一国一邑一家兴衰强弱之所系,故对教育情有独钟,捐资最慷慨。接着,他又捐资兴建慈恩小学、横洋小学、湖四小学,为其建造办公楼、教师宿舍楼、礼堂、运动场,购置了许多先进教学器具。1992 年,他独资创办可容纳 500 多名幼儿就学的慈山幼儿园,该园环境幽雅、设计新颖、配套齐全。1993 年,他感念其内兄林树彦先生(蓝溪中学创办人),为官桥赤岭蓝溪中学兴建教学楼、教师住宅楼、“金鸟科学楼”、“振羽礼堂”等,面积达 12000 余平方米。41994 年起帮助湖头俊民中学建起“振羽科学楼”、教师住宅楼、学生宿舍楼及食堂,建筑面积近11000 平方米。为湖头镇湖(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二小学、长坑衡阳学校、西溪小学、湖上飞新小学、安溪第三幼儿园等扩建校舍累计近 9000 平方米。1996 年起,他先后捐赠巨资,为安溪一中建造“李景昀科学楼”、图书馆、电教馆、艺术馆、3幢学生宿舍楼及学生食堂,共 10 多幢校舍,建筑总面积达 26000 平方米。极大地完善安溪一中的办学硬件设施。1999 年,捐巨资为慈山财经学校扩建教学楼、礼堂、学生宿舍,面积达 11000 平方米。10 余年来,李陆大先生为安溪各级学校捐资兴建的校舍及配套设施达 58000 多平方米,推动安溪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山区学童,广沐德泽,从幼儿园到初高中、中专,有了不比城市逊色的读书环境。李先生厥功至伟!李先生不仅倾资助教兴学,还热心其他公益事业。安溪县地灵人杰,历代古迹甚多,位于县城内的文庙和明伦堂,是全国排名第四的珍贵古建筑,但由于经费捉襟现肘,年久失修,日见衰败,陆大先生得知此情,决定捐资进行重修。其同窗陈植培,感佩其赤诚,亦慨解义囊,捐资 30 万元参与,使古迹重光、再展魅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湖头镇的(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贤良祠和李光地宰相府,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捐资进行修缮和维护。安溪多山,丘陵连绵起伏,沟壑纵横,山高路险。为突破山区交通瓶颈,他与乃兄李尚大先生合作兴建湖头“和声大桥”,个人投巨资兴建“颖如大桥”、“振羽大桥”,修建湖头镇区公路,铺筑一条长 310 米、宽 24 米的“瑶闸大街”(取其父母名字),改造了长坑至横阳的公路,为穷乡僻壤的经济腾飞出力。(三)星耀穹苍仰弥高1994 年,中国大陆还有 8000 万人温饱不保,中国扶贫基金会为改变中西部地区贫困状况筹集资金。当他得知这一消息时,李陆大先生毫不犹豫地捐赠 100 万美元,用于重点扶助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这一义举,广获赞誉。1996 年 4 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特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郑重推荐,并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将该台首先发现的编号为“3609”号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1999 年,李陆大先生的名字被选入“国际杰出领导委员会名录(第九版)”,荣幸跻身于“国际名人录”行列。“李陆大星”,是李陆大先生人生业绩和道德情(来源:淘豆网[/p-7581545.html])操的象征。他的德泽满神州、恩惠贯后代,其爱心正鞭策着莘莘学子立志向学,成才报国。李陆大先生不忘青年时代学习、工作过的厦门,对厦门的公益事业当仁不让。厦门中山医院进行扩建,他鼎力支持,捐资 250 万元帮助该院建立起“振羽制剂中心”,此前,他还每年捐资数十万元,用于改善该院职工生活福利条件,鼓励员工尽心尽力服务病人,扶伤祛痛。他常勉励医生:“医乃仁术”、“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5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李陆大“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题赠李陆大先生八字嵌名联:“陆峰境界大海胸怀”,庶可概括其处世风范。李陆大先生素来谦和低调,慈爱友善,顾念故旧,富有平民情怀。其雅人深致,如林下清风,怡人身心。其赫赫功绩和精神操守,如山高水长,滋润民心,绵衍不止。2、李尚大李尚大,又名李霄然,印尼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民国 9 年(1920 年)出生于家乡安溪县湖头。其父亲李瑶悌,又名调琴,号和声,民国 12 年(1923 年)曾在湖头大寨山下创办慈山小学,对社会有一定贡献。李尚大幼时在家乡慈山小学读书,后升入厦门双十中学和集美中学就学。及长,就读于福建学院及暨南大学。毕业后,27 岁的李尚大于民国 36 年(1947 年)出任安溪蓝溪中学校长,后在厦门与人合资经营“太平进出口行”。民国 37 年(1948 年)9 月往香港,在香港度过一段艰辛的生活。1952 年,32 岁的李尚大前往印尼经商。初到印尼,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李尚大先在一家商行当职员,边干边学,很快掌握经商知识。不久,自幼聪颖、敢干敢闯的他就与友人合作成立一家进出口公司,经营土特产品及花布生意。20 世纪 60 年代,李尚大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公司生意兴隆,规模也不断扩大。60 年代末,当看到国际市场木材价格不断上扬,印尼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供开采,精明能干的李尚大立即将积累的资金投入木材业,以其父的名字创立和声(木材)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主营种植、木材砍伐、加工、出口等业务。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先是获得印尼政府批准,在苏门答腊岛拥有 5 万公顷森林;后又获得政府划拨,拥有西加里曼丹 1.8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开发权。不久,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 10 多个伐木加工场,木材加工厂、胶合板厂、造纸厂和瓷砖厂相配套,在新加坡、香港、加拿大等地设立分支机构的跨国集团公司,其公司所产的海鸟牌胶合板闻名世界,每年出口量达 20 多万平方米,为印尼十大木材出口商之一。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李尚大除主营木材业之外,还兼营钢铁厂、房地产、棕榈油等行业。近年来,他还在万隆开发了一个占地 1 万多公顷的科学城,在印尼华侨、华人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在外事业有成的李尚大一直怀有浓厚的家乡情结。1985 年 12 月,李尚大首次启身返乡,回到阔别数十年的家乡——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受到县、镇领导和家乡亲人的热烈欢迎。当他到由其父倡议创办的、自己曾经就读过的慈山小学校舍走访时,看到校舍已经破旧,李尚大立即决定捐建新的教学楼,以此来回报家乡。第二年,再次返乡的李尚大看到家乡仅用 108 天的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拥有 18 间教室的标准、宽敞的教学楼时,心中感到十分满意,又捐建了第二幢教学楼。1987 年,再次返乡的李尚大决定创建慈山学校初中部,他请专家、好友到湖头为慈山学校选址,还专门从厦门聘请总工程师和设计师,对小学部及初中部的教学楼、实验室、音乐美术室综合楼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自此,李尚大炽热的故乡情一发而不可收,他经常返回家乡,捐赠巨资在家乡举办诸多公益事业,为家乡的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61989 年,由李尚大与其弟李陆大合作在家乡捐建的慈山学校初中部校舍全面落成,当年秋季开始招生开学。接着,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李尚大、李陆大昆仲合作捐建的慈山财经中专学校,又于 1992 年秋季面向全省招生。通过若干年的持续建设,总占地 230 亩,总建筑面积达 5.4 万平方米,拥有 400 米标准跑道和 1800 平方米的风雨体育馆,馆室配套,中、小学和慈山财经中专学校共为一体的慈山学园,矗立在文化古镇——湖头,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为家乡安溪乃至全省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具有一定素质的劳动者。创办于 1958 年的安溪农业中学,坐落于湖头五阆山麓,是福建省创办较早的农业职校之一。1991 年,当李尚大获悉该校濒临停办时,即决定接办这所农中。他专门从福州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前来考察、论证和指导,先后捐资兴建了教学楼和综合办公楼,增添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验场地。该校现占地 160 亩,总建筑面积 1 万多平方米。1995 年,更名后的安溪慈山农业职业中专学校与福建农业大学成教学院合作,成立联合教学部,面向泉州市招生,并成为安溪的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此外,李尚大还在安溪捐资兴建、援建诸多教育项目和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方面,有俊民中学校舍,蓝溪中学教师宿舍“和声楼”,长坑衡阳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及附属设施和体育设施,湖上飞新慈恩小学校舍等。交通方面,有安湖公路和长坑乡衡阳村公路,湖头福寿桥、大古坑人行桥,湖上乡飞新村的乡间桥等;并与其弟李陆大捐资兴建横跨清溪、总长 153 米的湖头和声大桥。文化方面,捐赠支持安溪县高甲戏剧团戏曲人才培育,援建剧团艺校校舍等。更加可贵的是,李尚大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家乡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而且教育子女不忘报效故乡和祖籍国。1992 年,李尚大把家人都带回家乡,让他们表示,一定要像父辈一样坚持把各项事业办下去,并争取越办越好。安溪盛产乌龙茶,解放以来一直由外贸统一收购出口。李尚大看到国外市场茶价昂贵,而国内外贸收购价格偏低,故茶农得利甚少,影响了安溪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对此,他彻夜难眠。在向安溪、厦门及台湾的乡亲深入了解收集资料,并请家乡的老领导张连、王新整、李冬水到安溪茶乡进行考察后,李尚大亲笔整理了一份长达 20 多页的《为我安溪人请命》的材料,呈送中央领导、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呼吁将茶叶出口权下放给安溪,还致函国务委员谷牧请求帮助。最终,在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怀下,在家乡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国家外经贸部正式批准,安溪于 1996 年底拥有了茶叶出口经营权。安溪曾经是一个贫困县和农业大县,经济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农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李尚大先后与湖头镇政府及湖一村、湖二村、湖四村合作,开辟山地近千亩,种植龙眼近 1.5 万株,建立了琥珀、飞凤、大寨、大岭、慈山农中等 5 个合作果园,后又无偿捐献给湖头镇政府。1991 年,他还提供 200 万元低息贷款,帮助安溪在清溪两岸的坡地上种植龙眼树 33 万株,构建万亩龙眼基地。现这些龙眼树均长势喜人,喜结硕果。李尚大的捐建项目并不局限在安溪县境内。他还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出发,捐赠多所大学,支持培养高素质人才。10 余年来,他先后在黎明大学兴建了以中小学老师吴龙江、陈后潮、张圣才,厦门大学校长汪德耀,著名侨领黄丹季,老领导项南的名字命名的“吴龙江大楼”、“陈后潮大楼”、“张圣才大楼”、“汪德耀大楼”、“黄丹季大楼”、“项南大楼”及“慈山大楼”等,为黎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尊师重教的精神令人钦佩,被推任为黎明大学董事长。此外,李尚大还为北京燕京华侨大学捐资兴建校舍,为北京外贸大学创设奖学金,协助蔡继琨教授筹建福建音乐学院,帮助集美中学筹资建设综合楼,支持、推动厦门大学创办医学院。他致信有关领导建议将集美原有 5 所高校合并,创办集美大学,被推任集美7大学校董事会第一、二届副主席。他还在印尼西加里曼丹首府坤甸捐资创办西加里曼丹大学。2004 年 3 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为倾资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李尚大立碑。4 月,省人民政府又授予李尚大“华侨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安溪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全县旅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达 300 多万人。李尚大致力于旅外安溪乡亲的团结。1989 年,他带头发起创组印尼雅加达安溪福利基金会,被推任为该会主席。为促进世界安溪乡亲的团结,他致力支持著名侨领唐裕的倡议,于 1992 年10 月在新加坡成立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并召开第一届大会,并提议第二届大会在故乡安溪举行。1994 年和 1997 年,第二届、第三在世界安溪乡亲联谊大会在安溪举行,李尚大先后率印尼乡亲组团回乡赴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与会海内外乡亲的赞赏。李尚大是印尼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又是一位豪杰、热心的长者。在印尼,有一大批已放弃印尼国籍而没有返归祖国的华侨,他们的生产经营受到种种限制,大多数人生活十分困苦。对此,李尚大深感不安。是他挺身而出,不顾重重困难,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历时五载,四处求援,多方交涉。其努力最终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1996 年,旅居印尼的 30 多万华侨终于重新获得了印尼国籍。时任福建省委书记的贾庆林获悉后,致信李尚大赞扬道:“尚大先生能拯救 30 多万华人,难能可贵,功德无量。”李尚大有许多传奇故事。1994 年 11 月,国家主席江泽民确定出席在印尼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拟把江泽民主席的下榻之处安排在印尼香格里拉酒店。当使馆工作人员在向香格里拉酒店订房时,已有日本使馆先行一步,向酒店订了最好的房间。作为香格里拉酒店股东之一的李尚大知悉后,当即表示,作为炎黄子孙,责无旁贷地应该让祖籍国的亲人住上最好的房间。李尚大不仅为中国大使馆预订了最好的房间,并表示酒店由此造成的损失一概由自身负责。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切接见了李尚大及其夫人吴灿英、儿子李川羽、李龙羽。江泽民主席动情地对李尚大说:“你在印尼作了许多好事,我代表国家感谢你;你在中国做了许多好事,我个人感谢你。”这是江泽民主席对李尚大多年来为居住国和祖籍国无私奉献的最高评价和赞赏,也是李尚大获得的一种特殊荣誉。1996 年 10 月 1 日,李尚大还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邀请,返回祖籍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国庆 47 周年的盛大庆典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3、橡胶大王——李光前财富档案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他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曾被授予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企业类型橡胶业。成长记录日,狮城新加坡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市民们倾城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华人为没有了一位领导者而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这个引起了诸多惊讶的人就是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李光前。这位一生热8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漂泊流浪的少年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小时候,他的家境十分贫寒,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手头拮据,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1903年秋天,年仅10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剧降。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所以衣衫单薄,冻得直打哆嗦。当时船上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陈嘉庚,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不久,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毛毯,很放心。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那里打哆嗦,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小孩子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而这个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来到新加坡的李光前,开始进入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的动荡打断了李光前的学业。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才不得不再次中断学业,以谋生计。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友人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当时民国初立,中国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有许多华侨学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摊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当陈嘉庚买完食物包好后,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汽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无法去驾车,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得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子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前来陈嘉庚办公室取回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陈嘉庚这才想起来,不禁大笑。闲谈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而自己的公司正处于发展阶段,他开始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内服务。终成大器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负责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他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9他在工作期间,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知识,并打通欧美市场。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当时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芳龄17岁,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陈嘉庚有意把长女配给他,经人提亲后,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却端庄贤惠、平和稳重,而自己已经27岁了,该是成家的时候了。就答应了这门亲事。在此之后,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了,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1927年,他准备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苦于没有足够的资本,正在这时,有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然而,谨慎的陈嘉庚却极力反对,因为胶园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现在买下来,如果工人不敢去割胶,胶园再便宜,也会荒芜。但李光前却自有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报刊看到报道,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发展麻坡的事业,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自然绝迹,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他坚持己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并取名为“芙蓉园”,以纪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不久,李光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这片胶园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售出。这样,在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正是用这笔钱,李光前终于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的胆魄和眼光甚至让陈嘉庚都为之点头称赞。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很艰难。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1931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虽然在商业界李光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停滞,而是继续进军金融业。他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带入了金融界,凭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如今,新加坡华侨银行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10二战结束后,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华侨的事业更是损失严重,从美国回来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十分痛心,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做出了贡献。战后的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补。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可以说是声名遐迩的大富豪了,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财。用心办教育对于李光前而言,此生最大的良师益友就是陈嘉庚,在陈嘉庚先生身边工作的10年,李光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同时,李光前还想到了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决心把赚来的金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1934年,他接任别人担任南洋中学的董事长,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流言颇多,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他“拿督”荣衔。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泉州名人传奇》.doc
文档介绍:
《泉州名人传奇》 1《泉州名人传奇》第一课时爱国华侨1、李陆大和声集团主席李陆大先生是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慈善家。他先后为兴学办教、扶贫济困、赞助公益事业捐赠的资金高达一亿多元人民币。1996 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3609 号”小行星命名为“李陆大星”。2007 年 2 月 16 日下午 3 时 38 分,李陆大先生在新加坡逝世,享...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掖李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