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立市战略推动经济发展

坚持生态立州战略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媒体行日程茂名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 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文章来源:
文章类型:
内容分类:
  茂名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发展全局,以“三年再造一个石化茂名”、“五年再造一个工业茂名”为总目标,继续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发展战略,加快县域工业经济发展,转变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培植发展信息产业,提高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全面推动工业商贸经济以及信息化建设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十二五”时期,茂名市工业经济发展目标是: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十二五”期末单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期末下降25%;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以上;“十二五”期末产业转移园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末信息化发展指数达到85。
  一、以重化工业为主体,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一)大力发展重化产业。以打造世界级沿海重化工业基地为目标,进一步扩大炼油、乙烯生产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期末,炼油能力提高到3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提高到200万吨/年、芳烃生产能力提高到100万吨/年项目,全力推进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集炼油加工、乙烯、丙烯、芳烃、石化新材料于一体产业基地。力争在未来3年内,全市规模以上石化产业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650亿元。大力延伸石化产业链,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把石化上游与中下游的比例由目前的1:0.5提升到1:2以上。加快烯烃产业链及石化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项目开发,重点建设5~7比较完整的石化中下游产业链,形成炼油、乙烯、丙烯、裂解碳四、碳五和碳九综合利用产业群。加快电力工业发展,建设油页岩发电厂,扩改茂名热电厂,进一步提高电力产业装机容量规模。积极发展钢铁、非金属矿制品工业。
  (二)全力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2000万吨/年炼油改扩建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茂名华粤集团有限公司10万吨/年乙烯焦油综合利用项目和3万吨/年裂解汽油苯乙烯抽提项目、茂名市中坳风电场项目、茂名石化公司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项目、茂名市220千伏茂名至天泰站第二回线路工程项目、茂名鲁华化工有限公司1.5万吨/年异戊橡胶工业化试验装置一批已立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茂名石化公司煤制氢项目、90万吨/年PTA(对苯二甲酸)项目、60万吨/年PX(对二甲苯)项目、茂名港博贺新港区造船基地项目、广东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基地项目、茂名市茂港电力设备有限公司核电热交换器国产化项目(年产5000吨热交换器)、化州市2×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和年开采加工100万吨碳酸钙重点项目。
  (三)发展装备制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茂港电力设备厂有限公司、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信宜华辉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一批装备制造骨干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石油化工设备制造中心、广东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基地以及茂名市核电换热器、数控机床生产基地。积极推动船舶制造业发展,建设船舶造修和海洋工程及配套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建设粤西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县域工业
  加强分类指导,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紧紧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培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集群。茂南、茂港区加快发展石油和乙烯后续加工、高岭土、家用电器等主导产业。高州市加快发展电子、矿产资源深加工、水果深加工、林产资源深加工等产业,打造网业生、乙烯后续深加工产业(包括玩具业)、水果、农副产品深加工、高岭土深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化州市重点发展木材加工、橘红、蚕丝、矿产资源、不锈钢、制造加工等产业。电白大力发展农海产品加工、香精香料制造、乙稀后续加工、制锁等特色产业。信宜重点发展电子电器、资源开发及资源型加工、毛纺织加工等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县域工业形成10~15个年工业总产值2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基地。
  三、夯实工业发展平台,全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进一步加快产业转移园建设。发挥广东省竞争性财政扶持资金“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做大做强两级产业转移园区,增强对茂名经济的整体拉动力。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做好园区的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按“一园一主业”发展思路,引导工业项目两级园区集聚,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大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业园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和排污等设施建设,增强投资吸引力。加强招商引资,力争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大型央企落户园区。加大对产业转移园区扶持发展力度,突破园区发展的瓶颈。加强省市共建,把珠海(茂名)产业转移工业园建成全省石化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县域产业转移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江高(电白)产业转移园、信宜(大朗)产业转移园发展,积极推进珠海金湾(高州)、白云钟落潭(化州)、白云江高(茂港)、珠海南水(茂南)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夯实县域工业发展平台。
  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施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工程,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抓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滚动计划实施,跟踪落实新增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培育和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十二五”期末,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进一步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进一步贯彻落实《广东省名牌带动战略实施方案》,引导企业走以质取胜、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发展的道路。培育一批新的“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提高品牌竞争力。
  五、加大发展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继续加大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茂名市委茂名市人民政府贯彻的实施意见》,全面推动中企业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投资环境,落实中小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改善中小企业发展融资环境。大力培育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加强贷款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着力建设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诚信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竞争力。支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营等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积极引导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动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上市企业。
  六、加快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建设步伐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坚持和实施节能优先的方针,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十二五”期间,实施10个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加快把茂名石化工业区建成省级或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认定20个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30间工业商贸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淘汰小水泥(立窑)、小钢铁、小造纸、小皮革、实心粘土砖等落后产能。
  (二)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优质能源的利用。加快推进中坳、前排、高州、电白风电场和茂南、信宜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力争“十二五”期末,风电、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以上。继续加大小水电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水力资源利用水平。结合城市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建设与改造,实施水源、地源以及太阳能光电、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促进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推进农村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加快天然气管网建设,形成“全市一张网”和粤西天然气管网,鼓励工业用户使用天然气。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鼓励发展分布式供能和热电联产,减少燃煤工业炉窑的使用,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代替燃煤,提高用电量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
  (三)加快节能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切实加大对重大节能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节能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应用。促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设备)和新材料,鼓励引导消费者积极应用高效节能产品。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推进工业生产装备的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型的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装备,提高生产工艺过程的信息化、集成化、可控化程度。
  (四)完善能源统计、节能监察和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能源统计分析与信息发布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节能信息指标和评价体系。加大节能监督执法力度,继续完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体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完善新增项目和产品的能耗准入制度。建立促进节能的社会服务体系。加强节能宣传教育和培训,营造节约社型社会氛围
  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全面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
  (一)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围绕新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完善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发展大型商务区、商业中心,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培育发展一批五星级酒店、五钻饭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方式。巩固“家电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车摩托车下乡”成果,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生活服务业,整合家政服务行业资源,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加快推进茂名市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的建设,打造茂名市生活服务业现代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按照“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构建现代化、国际化的粤西区域性物流中心”目标定位,依托主要港口、交通站场和产业园区,构建面向广东、辐射北部湾、联接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西南成品油管道、珠三角成品油管道的输送能力,构建大油汽输送网络。规划建设1000万立方米博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200万立方米商业原油储备库、200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备库、博贺海外电煤中转基地一批重大项目以及茂名港博贺新港区保税区、茂名港博贺新港区物流基地、茂名港国际物流园、茂名火车站铁运物流基地、茂名医药物流园等一批重点物流园区和基地。积极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两业”联动发展。加快形成商贸服务发展集聚区,大力发展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的专业性生产服务业,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努力构建现代市场体系。依托主产地优势或主销区,加快建设立足粤西、面向广东、辐射大西南的现代市场体系。积极推进茂名江南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茂名大道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电白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一批规模大、功能全、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区域性批发市场的建设。改造、提升高山建材市场、新福路装饰材料市场、河西水果批发市场、六百户服装批发市场和河西综合批发市场。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中心、农家店的升级改造。
  (四)进一步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加强生猪屠宰、酒类、拍卖、典当、报废汽车拆解回收行业监管。加大屠场改造工作力度,将县(市)级中心生猪定点屠宰厂(场)改造为三星级以上。加快实施报废汽车拆解回收企业升级改造。按照“总量控制、适度发展”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拍卖、典当行业结构。
  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建立政府机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地促进基础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及信息安全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基础防御体系,维护信息安全。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推广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金财等“十二金”工程建设,加快国家试点项目“茂名市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促进城市管理数字化系统建设。实施网络民生民情工程,完善茂名市城乡一体化便民服务平台,推进茂名市党风廉政信息公开平台建设,建立“政民通” 信息服务政民互动平台,用信息化手段促机关作风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大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加快信息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规划建设茂名信息产业园(茂名智慧城)。加快中国国际石化产业技术服务合作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扶持网络信息安全服务基地建设,加快群英公司“云计算”中心项目实施,建设茂名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发展IDC等信息安全服务业。大力促进数字家庭及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和创意产业(动漫游戏)建设。加快“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国家试点项目建设,完善北山岭港区现代物流信息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电子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高新IT技术产业发展。做好茂名市信息产业园(茂名市智慧城)规划立项、移动TD和3G产业发展服务保障以及中国国际石化产业信息服务平台项目、信息网络安全服务IDC项目建设协调工作。
  (三)推进信息化普及应用。全面推动企业信息化普及应用,重点抓好面向中小企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促进与广东省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共建“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发展面向生产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撑传统产业升级。建设面向生产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重点项目,促进茂名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装备制造数字化工程,提高现代装备制造产品信息技术含量,提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水平和成套设备集成能力。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面向石化、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及绿色生产的信息技术服务。进一步促进嵌入式软件和集成电路在装备制造中的渗透融合,带动嵌入式软件设计业发展。推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数字家庭和无线城市建设。加强全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工作。
  (四)加快推进信息兴农工程。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引导电信营运商和信息服务商开展农村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业。
(供稿:茂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 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甘肃省甘南州实施“生态立州”战略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新华网兰州3月30日电(记者姜伟超)尕海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境内一个未被开发的处女湖,是甘肃省唯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昔日这里曾因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气候变化等原因出现过三次干涸。如今,经过生态修复,这里的水域面积已经恢复到了2100公顷,重新成为我国候鸟的重要栖息地。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黄河干流和长江支流水源补给与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但由于草原退化、生态遭到破坏等原因,水源涵养及生态屏障功能一度下降。
为修复生态,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44.51亿元,甘南州七县一市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范围。
甘南州州委、州政府在深化州情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立州”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甘南”的发展目标。以项目为依托,把发展设施农业、生态移民、水源涵养、植树造林作为生态建设最重要的工程,大规模的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退牧还草、生态移民等工程启动实施。
甘南州州长毛生武介绍,项目实施5年间,国家共安排游牧民定居工程、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青稞基地建设、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农牧户养殖设施建设等6个项目。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6亿多元,通过游牧定居、退牧还草等一系列保护措施,黄河上游的水涵养功能有了初步恢复。
草原是甘南藏区生态屏障及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生态立州”战略的引领下,甘南州全面强化草原生态保护项目,实施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目前,全州已经累计投入2亿多元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通过沙化退化草地的逐步恢复和人工草地种植,甘南增加草地载畜量近500万羊单位,促进了草原生态植被的恢复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进“生态立州”战略的同时,甘南州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努力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安多、合作等循环经济生态园区正在加快建设。根据规划,到2015年,甘南州将初步建成9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循环经济对全州的支撑作用初见成效。
】【】【】 热点新闻排行榜
??????????
 精彩推荐
 精彩热图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丽水:以生态立市战略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http://www...cn 
09-06-01 16:03
  以超前的意识,用科学理性的创新思维,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丽水在全国率先创造了生态效益型的区域经济模式。
  &&&&浙江丽水,一个曾因“九山半水半分田”,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致使长期以来都以经济发达省份中经济欠发达而闻名的地区,近几年来,却迅速以其生态经济的魅力,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之一。当粗放式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日益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的今天,“秀山丽水”、“浙江绿谷”、“森林氧吧”等一系列美名,却为这个地区和她所辖的城市与乡镇带来了清新、神奇与浪漫的迷人色彩。与此同时,伴随着松阳有机绿茶、遂昌竹炭产品、庆元食用菌、缙云节能灯具等一批地方特色鲜明的生态、节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崭露头角,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特色的“丽水制造”品牌正在形成,丽水的经济以其生态产业的优势开始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与后劲。据浙江省发布的《2006浙江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表明,丽水社会发展水平增幅排名在全省11个地市中,一跃再跃至第6位。其中“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
  &&&&从欠发达到初步形成生态型区域经济特色,丽水在全国率先创造了生态效益型的区域经济模式。而这一切得益于丽水地方领导在面对经济发展挑战的决策过程中,以超前的意识,用科学理性的创新思维,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探索一条转变发展模式,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之路。
&&&&  立足“生态立市”发展战略
  &&&&早在2003年,丽水市委市政府就与时俱进地提出“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思路,同时提出打造“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城市形象概念。从此,“生态”与“绿色”成为丽水发展的主旋律和引导丽水发展的航向标。“生态立市”,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生态城市建设为载体,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工业强市”,就是立足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把“合力兴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走符合丽水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绿色兴市”,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的个性特色,发展绿色产业,崇尚绿色文明,弘扬绿谷文化。
  &&&&长期以来,丽水市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受交通瓶颈的制约,一直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其地处瓯江、钱塘江、闽江等六条江河干支流源头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被喻为“基因库”和“天然绿色氧吧”。“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丽水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清醒地看到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制约发展的弱势,正确分析形势,在发展理念上所形成的新突破。
  &&&&2004年,丽水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立足于生态资源的优势与环境保护的理念所确立的《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规划》提出,将着力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生态城市、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安全等八项工程,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在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丽水进一步成为具有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优美的自然生态体系和完善的生态社会支撑体系的“秀山丽水,浙江绿谷”。确立“跨越发展、和谐融入”发展理念。
  &&&&为了更好地推进“三市并举”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2004年,丽水市委市政府提出“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发展理念,时任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指出,必须坚持把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落实于“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实践,把丽水的欠发达真正作为后发优势来看待,通过好中求快、优中求进,谋求丽水经济的跨越发展。
  &&&&“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的理念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楼阳生曾经反复强调,丽水要在发展中实现“三变”:变长三角边缘地区为重要的节点地区,变山区为重要的功能区,变区位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至于“和谐融入”,首先是区域的社会和谐,即打造和谐丽水;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立市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线。然后是宏观和谐,即让丽水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功能型城市,成为长三角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成为国内不可或缺的功能型城市。
  &&&&在“跨越发展、和谐融入”理念的指导下,丽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上而下达成“保护好生态大屏障,多尽义务、多做贡献,也为丽水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的共识。本着保护和发展并举的原则,培育产业,培育功能,培育后劲,培育特色,培育竞争力。同时注重提升硬实力和软实力并重,把人文和自然相结合,打造绿谷文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
  &&&&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一直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难题。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的一个重要警示就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增长,也是导致经济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加具体和明确的要求。丽水以生态立市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创新模式,在这方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本报记者曾经就“跨越发展”的内涵与思路采访了不久前刚就任的新一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长、前丽水市委书记楼阳生。楼阳生在丽水的5年间,领导制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丽水“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
  &&&&楼阳生对记者说:“丽水的跨越式发展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创新创业实践。对于‘跨越’,我们主要的理解有几点:1,我们无法逾越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但阶段不可逾越,台阶却可以跨越,可以走得好一些,快一些。2,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补课和赶趟,应该以赶趟精神来补课,即在质的提高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扩张,不要重复发达地区已经走过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3,培育和营造自己的区域特色。最大限度地把一个地区的历史秉赋和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在提升经济硬实力的同时重视软文化实力的提升。”
  &&&&正是基于以上对“跨越发展”的理解,丽水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路子。通过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统筹兼顾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丽水的发展实践,说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以辩证思维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和谐发展之路。
我来说两句:
2002-.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丽水网版权所有
浙新办许可证编号:0063
浙ICP备 040008
主管单位: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丽水日报社
联系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