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式的转变

如何理解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页
文本预览:
如何理解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 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 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 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 治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加快形成科学 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 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1页/共2页
寻找更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与可喜进展
  时间:   
“科学发展 辉煌十年”系列稿件之九
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并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新中国处理经济建设好与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变。十年来,我国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概念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这与此前沿用10多年的“又快又好”的提法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不同,“好”字当头替代了“快”字当头。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发展理念的战略转变和创新。
为了推进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上的演讲中,胡锦涛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10月,中共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国家战略。12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
这100多字的经典论述,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战略要点。一是超越快字优先的“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树立好字优先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不再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置于战略优先地位,而是要求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二是超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对这个战略要点做出了详尽阐释,其中在“两个必须牢记”的论断中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方向、基本要求、政策导向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在这个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十七大以来胡锦涛特别突出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7年10月,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目标方向,即: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0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1、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3、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4、必须坚持内外协调,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5、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9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方面的政策导向。1、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强大的政策合力。2、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3、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正确的政绩导向是关键。要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总之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从而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
1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59|
上传日期: 21:53:0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官方公共微信  一、引言
  201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在2011年将有望超过4200美元,在“十二五”期间还会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阶段,既是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矛盾逐渐增多、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对我国而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继续提高,消费结构将持续升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也将随之调整变化,从而带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而流通业的优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阶段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前提下,市场从卖方市场根本性地转变为买方市场之后,整个社会经济领域的结构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以生产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被“消费一流通一生产”三位一体的经济结构所取代,流通业也从“生产的继续”的末端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变。生产和流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正在逐渐发生着战略性的转变:从生产决定流通,转向流通决定生产,不仅如此,由于流通业本身的特殊性,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由于流通企业具有掌握市场消费信息的优势,它们将从经营战略上引导生产,加速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从而提高生产的有效性。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也正是流通崛起、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它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已使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谁掌握了现代流通,谁掌握市场,谁控制了供应链,谁就能够对生产制造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和制约,实际上成为生产的主导。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的经济界,强调产业领域的“轻资产运行”,大量产业资本向流通资本转移,说明了现代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向这个制高点进军,他们的目的是控制未来世界经济的命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关注,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但是,目前我国的流通领域得到的政策支持很少,国家为纠正市场失效、协调流通活动、促进流通业发展所制定的方针、原则和采取的干预行为要么缺乏针对性,要么严重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流通领域的监管混乱和运行低效,一方面导致我国物价应急调控机制不健全,流通环节层层加价致使商品尤其是农产品价格飙升,国家面临的通胀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流通引导、组织生产的功能严重弱化,未能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在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的流通政策体系进一步地优化,促进流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相关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流通体系的优化,已有部分学者做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研究。孙敬水、章迪平(2010)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经验的总结,提出了我国应该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建议。郭国荣(2010)提出建立和发展先导型的商品流通结构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部分学者从流通组织创新的角度,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陈阿兴(2010)提出通过发展现代商人雇主制,促进产业链上的合作,实现共赢。石奇(2010)认为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已不再是价格加成定价,而成为了交易平台。
  综合上述的观点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们就流通的优化及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是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对策层面或是仅仅针对其中的一个侧面,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从系统的高度综合、全面地把握。本文试图在进一步综合分析流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找出优化流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三、优化流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要求实现流通效率化
  产业结构能否实现有效的调整,国民经济的供求矛盾能否得到有效的化解,取决于流通环节能否及时、有效、充分地传递供求信息,以及能否高效地促进商品流通,提高商品周转的速度,实现货物的流畅运转。只有大力发展流通产业,使其能够形成一定的体系并且能迅速地做出针对性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将市场的变化,及时反馈给上游的生产企业,才能达到实现供求均衡,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目的,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要求流通创新
  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带来了消费升级和启动农村消费的新形势,而创新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力之源,是社会经济得以进步、企业赖以获取竞争力的核心。市场需求的千变万化,客观上要求流通的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要。扩大消费的需求更是要求流通业不断探索新的组织形式、流通业态来适应并推动新形势的发展。同时,我国的流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保持其持久的竞争力。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国际经济复杂局面,需要发展现代流通
  面对经济危机后国际经济的复杂局面,我国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这需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地推进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和升级。需要各类经济资源和要素更快速地在更大的范围内自由流动,以便形成更具市场适应力的要素组合。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大力发展全面开放、涵盖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并以消费需求为起点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现代流通。通过发展系统化、信息化、标准化的现代流通,以带动国家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局面中处于有利地位。
  (四)改变制造业产品过剩的局面要求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求改变我国现有的制造业产品过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的局面,而流通业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长期以来受我国过度依赖出口以及“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流通企业难以实现所有商品的迅速流转,使得产品积压,生产企业不得不自建分销渠道,由此造成社会分工的积极效应难以发挥。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断进行,更多更优质的“中国制造”急需我国本土的国际化大型流通企业将其推向全世界,而目前我国流通业的能力明显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大力发展流通企业势在必行。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要求流通产业低碳化、集约化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建设两型社会需要实现的是涵盖经济各个环节、社会各个部分的低排放、低浪费、高效益。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从生产到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并以其独特的作用,带动着上下游环节的低碳化和集约化。
  四、当前流通不畅,阻碍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城乡流通产业结构失衡,导致流通效率差距加大,进而加剧城乡经济发展方式不平衡
  目前,我国城乡的流通产业在行业结构、业态结构、规模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失衡的问题。比如农村物流配送的信息化、科学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较低;城市无店铺业态急需政策管制,而农村无店铺业态普及度极低;零售业的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发挥;流通产业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地区之间差距较大。以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为例,据作者计算,2004年至2010年市级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70%的比例,而县以下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一直保持在20%左右,差距是极其明显的。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在中国大陆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为人,占总人口的49.68%,而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为人,占总人口的50.32%。由此可见,占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流通产业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零售业态发展不均衡,无法满足扩大消费的需要
  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业态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连锁模式应用范围狭窄,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在整个零售行业的集中度仅占25%左右,而美国的连锁零售市场排名前三位的企业的销售额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德国排名前十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占德国市场的84%以上,而且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间的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业态结构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广大内陆、城镇地区消费的扩大。
  (三)现代流通发展滞后,制约了我国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十一五时期,我国的现代流通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家重点开发的一些区域已经成为资本流通、商品流通、技术流通、服务品流通和信息流通投资的密集区域。现代航运、现代物流、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交易方式等市场载体已经形成,我国发展现代流通的硬件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但是,我国现代流通的发展仍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步伐。限制现代流通发展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仍然存在。例如国内市场的分割、内外贸分离、生产与流通关系不和谐、资本流通渠道不畅等。流通导向型经济尚未真正确立,经济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我国现代流通的进一步发展。而要加快现代流通的发展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流通体制的改革步伐。
  (四)流通领域粗放式、低效式发展状况较为突出,导致我国经济生产效率低下
  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内,我国的流通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如果我国的流通领域的发展继续沿着粗放、高能耗、低效率式的道路前进的话,将会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影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据报道最近几年全国各地新开工的商业项目一味求大,许多企业自身缺乏节约的观念,在商场金碧辉煌的表象背后,是惊人的能耗和浪费。部分物流设施的建设布局缺乏合理的规划,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据推算,如果现阶段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就可以多节约1600亿元以上的能耗。如果我国的物流成本能降低到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的平均水平(10%~12%),那么每年可节约物流成本14000亿~16000亿元。
  (五)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导致流通业的国民经济调整的先导产业功能难以实现
  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已有近二十年,但是我国的产业扶持政策仍旧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流通”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政策倾斜一直侧重于生产部门,对流通部门关注不够,这制约着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使其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难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流通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对流通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流通体系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以统筹城乡流通为中心,加快实现经济平衡发展
  流通渠道是否畅通、流通设施是否完善是流通网络能否高效运转的基础。我国城乡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使其对流通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现有的流通能力提出了挑战。铁路运力不足、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日益凸显。虽然“村村通”工程的持续实施改善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为农村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工程质量还存在一定问题,整体运输能力和目前运输需求还不相匹配,城乡流通结构的失衡还十分严重。所以要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商贸流通环境,鼓励流通企业的业务向农村地区延伸,加速农村地区流通业的现代化和普及化,加快统筹城乡商业网点的合理布局,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消费的流通业态。疏通城乡双向商品流通渠道,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民购买力,另一方面满足城乡的消费需求。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对农村消费、流通市场的监管,切实保障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城乡流通效率的平衡,从而促使城乡经济平衡发展。
  (二)以提高流通效率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流通产业结构
  提高流通效率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资源配置作用,加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促进流通业态结构的优化。在流通空间结构方面,由于存在先天经济条件差异,在流通资源均衡配置方面存在市场失灵,政府要有所作为,加大对弱势地区的政策性扶持,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流通空间结构的优化。对于流通产业规模结构方面,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提升行业集中度。同时,大力扶持中小流通企业的发展,提高流通效率,从而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部驱动力。完善零售业态,促进零售业全面均衡发展,努力使其满足扩大消费的需求。
  (三)以增强国家竞争力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流通,革新流通技术
  积极培育跨国流通组织,借助其跨国流通能力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流通经济圈,促进各要素禀赋在区域内便捷、自由流动。大力推广连锁经营,通过直营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等形式,加速资本和资源的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科技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另外,要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协调全球流通的组织,增强我国在国际化大流通中的影响力。流通技术的革新对流通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流通产业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和许多产品的特殊性对流通中的储存、运输等技术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而日益上涨的油价使流通成本不断提高,严重影响了流通的纽带作用的发挥,阻碍商品的顺利流通,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受到损失。革新流通技术,对于流通过程中的商品特性的保持,对于提高燃料利用效率甚至发展新能源从而降低流通成本,对于优化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损耗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以实现绿色流通为中心,积极推动流通低碳化、集约化
  要推进我国流通的低碳化、集约化,政府所出台的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府条例等必不可少,依靠法律条例的强制性来约束企业的经营行为。同时,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鼓励、引导流通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尽快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
  (五)加大政府对流通产业的政策扶持,建立流通信息体系,实现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作用
  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整合生产和消费信息,为流通企业提供支持,使流通产业实现其作为整个国民经济调整的先导产业的功能,实现其对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使我国流通政策更加具有系统性并提高其综合调整能力。利用流通企业掌控市场和供应链,和谐生产与流通关系,避免过低生产和过度生产,避免类似“天价蔬菜”和蔬菜烂在地里无人问津之类的问题反复出现。力争实现生产者、消费者与流通企业之间的多方共赢。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