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意义战略 一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意义背景和意义

省内外专家学者聚首海陵岛探讨阳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发展之道_阳江日报-爱微帮
&& &&& 省内外专家学者聚首海陵岛探讨阳江在“一带…
  前日,“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阳江发展”理论研讨会如约在海陵岛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当代内涵,共同探讨阳江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发展之道,政府和企业将面临何种机遇和挑战,以及在“一带一路”中阳江扮演的角色。李惠武(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一船当先借势出海开足马力下南洋  一年以来,中央围绕“一路一带”战略,陆续推出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筹办亚投行、颁布《“一路一带”的愿景与行动》等,与“一路一带”沿线不少国家签署了多(单)边经贸合作协议等举措,不断打造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和战略支撑。“中国正从国际舞台的边缘走向中间。”李惠武表示,“
一路一带 ”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人口规模庞大、自然资源丰富、宗教信仰各异、利益诉求多元。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给合作创造了无限商机。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无疑给阳江带来新一轮对外开放合作和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李惠武详细解读了“一路一带”提出的背景、原则、路线设计以及合作重点等,并从阳江实际出发,对阳江参与“丝绸之路”合作提出诸多建议。  “阳江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港口优势和历史积淀,‘一船当先
’,借势出海,开足马力下南洋。”李惠武指出,首先要推进有效合作,实现长效共赢。“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情况各异,包括发达型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资源型国家,其资源、市场、人文、需要各不相同。”李惠武认为,要针对各国的不同优势,选择互补优势,实现有效对接,共赢合作,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其次,阳江要以东盟各国为先行目标,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建设。第三,要突出优势互补,积极扩大进出口贸易及服务领域合作。瞄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技术、品牌、人才、市场营销网络和管理经验的相对优势,大力“招才引技”,加强技术、人才引进,扩大品牌合作与联盟,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此外,在旅游合作方面,精心策划一批黄金旅游线路,将自然风光、历史遗存、民俗风情、人文传统、海岛浪漫、特色美食等串成“珠链”,与沿线各国异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顾涧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广州日报社社长)与横琴南沙前海对接参与自贸区建设  在海上丝路的历史研究中,顾涧清算得上是国内较早的一批学者之一。早在1988年,他便一头扎进这个课题,一直持续了27年,众多成果也对相关政府部门的决策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顾涧清回忆了自己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并讲解了阳江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他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广东港口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阳江要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顾涧清表示,一方面阳江要努力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城市,抓紧与中央、省政府有关文件进行研究对接,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支持,并积极参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自贸区建设。  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分南沙、前海蛇口、横琴三个片区,南沙片区重点面向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前海蛇口片区重点推动粤港深度合作,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横琴片区重点推动粤澳深度合作,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和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载体。这三个自贸区的建设与发展都蕴含着大量商机。顾涧清认为,阳江的海陵岛试验区与珠海的横琴新区是对口扶持单位,借助这一优势,积极参与横琴自贸区的建设,同时也应重视与广州南沙的合作,如利用阳江海产品的资源优势,积极走出去,与南沙水产品国际交易市场进行合作,通过经贸合作,开拓市场来发展经济,助力阳江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从而更好地走向世界。  丁晋清(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  社科界应为“一带一路”推行提供理论支持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是互补并行、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关系。”丁晋清在发言时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理论问题谈了自己的认识。他首先指出,当下亚洲是世界经济体中较有活力的一支,“一带一路”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该战略的提出有着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下行的现状下,我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亚投行和基金的设立,显示了中国勇担大国责任的坚定决心,此举既提升了国际形象,也释放出我国合作共赢、共享成果、和平发展的理念。”对其政治意义,丁晋清认为该战略表现出我国推动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构建的愿望。他认为,外交方面,“一带一路”相关措施有利于构建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此外在人文交流上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丁晋清表示,“一带一路”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不排他性,是适应全球化形式的选择,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但是在“一路一带“战略的推进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政治合作大方向,妥善解决国家法律法规差异和历史遗留问题。  丁晋清认为,社科界应发挥特长进行资源整合,建立有特色的智库资源;以前瞻性等思想,提出具有指导性、实践性较强的意见,为其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加强对沿线各个国家历史地理、人文风情共同点的研究,促进相互了解拓展利益空间;集中攻关,打造精品,根据实际需要组建跨机构、跨领域的合作。   司徒尚纪(省政府特聘参事、中山大学教授)  按“21世纪海上丝路园区”打造滨海新区  司徒尚纪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大学第一位地理学博士,生于阳江长于阳江的他一生对地理历史科学有着执着追求,对阳江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在中国历史地图上看,阳江历史上是我国内外交通一个枢纽,有广阔海向和陆向腹地。”司徒尚纪直言,从中国和广东自然、人文地图上看,阳江地理区位特点和优势,极有利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从自然条件来看,阳江海岸线长且曲折,岛屿众多,大大小小的岛屿在海岸线周围星罗棋布。”司徒尚纪指出,阳江自然资源禀赋得天独厚,根据研究,广东海岸带,以阳江为界,其北基本上为上升海岸,以南基本上为下沉海岸。而阳江在两者交汇点上,海岸以下沉为主,故而形成不少优良的深水港口,如闸坡、东平、沙扒等,这为阳江走向世界进行海外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他以香港维多利亚港、澳门港举例分析,香港为下沉海岸,澳门为上升海岸,两百多年前,澳门港逐渐难以停泊大型船只,因此经济贸易渐渐衰落,而香港为下沉海岸,其贸易长盛不衰。  阳江不仅港口优良,更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阳江沿海是珠江水流西南方向的边缘地带,珠江水与漠阳江水交会,水体性质差异,吸引鱼类汇聚,形成渔场,故阳江海产蜚声全国。”司徒尚纪继续说道,阳江古代为海上航行补给、海防基地,其中江城、海陵、北津为古代航海要冲、海上丝路经过重镇。他引经据典,以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等书籍中的文字,说明古代阳江多处为海上丝路所经,是重要海上交通贸易中心。  司徒尚纪坦言,阳江区位也有不利之处,在广东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依据有关理论及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他建言阳江,打通西江和珠江,建设18公里运河,融入“两江经济带”成为走向东南亚桥梁,同时,已划出的滨海新区,按照“21世纪海上丝路园区”定位来规划打造。  麻国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环南中国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  “海上丝绸之路”常常见诸报端,但大多数人未必了解其内涵。麻国庆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相当广泛,通俗而言是指以我国为中心,通过海路和陆地中转站与亚、非、欧洲之间的交通、贸易、文化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当代内涵,则开始于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交往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建设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辐射区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长期的族群互动、文化交融与社会交往共同构筑了整体性与多样性并存的多中心文明体系,为当代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文化基础。当前,由中国华南到东南亚地区的环南中国海区域社会,日益进入理论研究与政治经济实践视野,已经成为当代国家利益焦点问题凸显的核心场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是我国在南海地区整合社会与文化资源,构建区域合作体系的重要战略。因此,梳理区域互动的社会与文化基础,厘清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历史线索、发展脉络与当代特性,便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首要工作。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目标,就在于推动区域内的文化交流与社会整合,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充分认识区域内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与挑战,才能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建设共享的人文价值。找到适合区域各国国情的人文目标,进而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社会交往,建构区域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  谢重光(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转运站  阳江自汉代以来,始终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上,凭借自身的优越地理位置与经济、人文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运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水陆货物集散地,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谢重光从地理位置和经济等方面分析了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在地理位置方面,秦汉时,阳江地当交州中部,位置优于开发落后的东部;孙吴时期,阳江为交、广之间重要的水陆中转站;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点在合浦;唐代阳江设州,并成为重要军镇,在海路交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宋代阳江的海丝转运港地位更形重要;陆上交通的重要,加强了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在经济优势方面,文献记载,阳江气候温热,适宜种稻、海产丰富,还有蕉葛、石斛等特产,在唐代曾作为贡物进贡朝廷。同时阳江“郡兼山海之利”,“富於魚盐”“人以採甲香為業”,渔业、滩涂养殖业、盐业、采捕业都很发达。在矿产资源上,阳江出产铜、锡、铁这些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矿产,又曾开铸场铸钱,考古发现的广东最大的周亨铜鼓、阳春铁屎迳南汉铸钱遗址,便是阳江古代铸造业发达的见证。  “阳江经济有了这种优势,就有了向海内外输出物资的条件,也有了一定的消费能力购销来自吴越、闽广及海外的奇珍异宝。”谢重光认为,海上丝绸之路上来往的海舶不仅因为避风的需要而被动停靠阳江海湾,还因为买卖的需要主动停泊阳江。阳江在海丝路上的转运港与物资集散地的地位才有可能确立。  在人文优势上,阳江地处滨海,靠海吃海,生产生活与海洋有密切的关系。居民的组成成份,包括土著的疍民、移民中的福佬人——即来自福建和潮汕的移民,以及来自海外的番客,或水居舟处,在风浪中求生活;或善于经商、勇于拼搏,都是最具海洋文化精神的人群。  刘文锁(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做好“南海Ⅰ号”研究揭示阳江历史文化  “要准确地评估阳江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关系,需要我们考虑‘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行机制,以及阳江与广州的历史关系等方面问题。”刘文锁指出,历史关系、运行机制等问题指向了作为沿海地区的阳江的本土历史文化的形成、发展、内容与特征,在概念上,可把它称作是“海洋文化遗产”。  “阳江历史上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商贸港口,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境地,而广州作为历代岭南地区行政中心和商贸中心,是距离阳江最近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他表示,历史上阳江与广州的联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历史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运作,是以沿线地区人们的海洋文化为基础的。他指出,作为基础研究,需要开展对阳江市境内的海洋文化遗存的调查与研究。刘文锁围绕“海洋文化遗产”,选择了庙宇、祠堂、石刻、港埠及码头遗址、海防设施遗址及其他遗址进行调查。  他坦言通过初步调查,修正和加深了原本对阳江“海洋文化遗产”的认识。所谓“海洋文化”是一个体系,它渗透在沿海地区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了解、研究阳江地区的海洋文化,需要深入了解、研究阳江人的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他表示,现在保存在阳江境内的“南海Ⅰ号”沉船,堪称一笔重要而丰厚的海洋文化遗产。关于这艘沉船的价值值得大书特书,它目前正在发掘当中,在研究上也需要及时的开展起来。“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上看,它恰当地体现出了古代阳江在这条交通、商贸、文化交流路线上的地位和特点。所以,做好‘南海Ⅰ号’沉船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阳江的历史文化。”他说。  陈万灵(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了解沿岸国家更好地“走出去”  陈万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需求变化及其中国机遇。他对海上丝绸各个航段沿岸国家的基本情况和需求进行了分析,他表示,阳江要“走出去”就要了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情况,“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  在发言中,他表示,“海上新丝路”将中国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串联起来,形成了以中国为起点的、贯穿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海洋经济带,包括东亚、南亚、波斯湾、红海湾及印度洋西岸沿海30多个国家。但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新丝路)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有别。他指出,基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依托现代运输工具连接起来的海上跨国运输通道,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及其城市合作机制建立起来的国际沿海经济带,包含了依托国家(地区)形成的海洋经济合作关系。  “与我们原本的预计有差别,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国家进口数最多的是资源密集型产品,而非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陈万灵表示,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各航段各区域进口产品的机构变化能为我们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借鉴。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基本情况的介绍,他还得出结论,中国与红海湾及东非航线国家的经贸规模小,贸易和投资的潜力巨大,需要持久地进行市场培育与开发;
中国与南亚及海湾国家的贸易态势良好,贸易与投资潜力较大;中国与东南亚航段—东盟的贸易仍然有潜力可以挖掘,需要进行市场培育,重要的是尊重当地文化。  毛艳华(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  利用优势成为粤港澳旅游休闲基地  “开放格局下阳江怎样加快发展?”发言开始,毛艳华即抛出这个问题,他表示,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体表现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都是加快对外开放的表现。“‘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自己主导的发展战略,该战略体现了合作共赢、多元发展的理念。”毛艳华指出,该战略有助于沿海、沿江地区加快发展,战略之中广东自贸实验区承担的责任不容小觑。“阳江在新一轮的开放中要大胆探索,抓住发展机遇。”他说。  阳江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起中转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其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让阳江具有不小优势,毛艳华指出阳江要发展必须要善于“抓优势”。  他建议,阳江首先要拓展港口及港口经济。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启动南海战略,建设深蓝广东”提出了要做好港口经济的拓展工作,毛艳华表示,与之相对应,阳江的港口也要加快与自贸区港口的对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海洋经济。他指出,阳江还要做好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阳江可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成为粤港澳地区的旅游休闲基地;还可以发展电商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毛艳华说。  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贸易也是阳江加快发展的应有之义。毛艳华分析说,阳江需要集聚人才、优化环境加快港口、交通、口岸等方面的建设,解决融资问题,加大与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加强与自贸实验区的交流,掀起“海丝文化贸易”。  李秀梅(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深开发固有资源优势提升阳江知名度  阳江如何才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李秀梅认为,阳江首先要深开发固有资源优势。首先要快速发展临港工业,可建设全方位的面向国际的大型口岸码头,打造一批规模大、上档次的临港加工企业,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其次,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移植借鉴珠海、中山等对口帮扶城市的经验,吸纳优秀人才,促进本土企业人才、技术、产业升级。同时,要借助建设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燃煤电厂电力能源项目的机遇,大力发展与电力能源相关的配套企业。  一直以来,阳江的海洋捕捞产业是阳江支柱产业之一。李秀梅认为,要在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的基础上,发展海产品深加工、海洋生物制药和综合型海洋经济。如今,阳江海陵岛旅游知名度越来越高,李秀梅指出,要摆脱低层次自然旅游业,挖掘“南海Ⅰ号”效应的高层次文化旅游项目,加快阳江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开发。  “要挖掘阳江固有的资源优势,寻找‘一带一路’各国经济发展合作机遇。”李秀梅认为,阳江新型产业虽然具有发展潜力,但目前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与周边城市相比,竞争优势不大,“要在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中找准阳江发展的坐标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国际竞争意识。”李秀梅补充道,阳江要聚集优势力量,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改善阳江形象,提升知名度。   徐锦堂(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  借自贸区管理模式引国企外企民企入驻  徐锦堂从企业的层面来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的风险与防范。在徐锦堂看来,“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广阔机遇。“一带一路”所涵盖的国家大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通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投资需求强烈,毛利率较高。  徐锦堂用多个案例分析了企业在海外可能遇到的风险或困难。企业要走出去,需要的人才不仅具有业务、财务、外语方面的知识能力,还需要懂当地的法律法规、宗教人文等,如很多伊斯兰国家禁止存贷款收息。如汇率风险,长城、吉利投资俄罗斯,而卢布贬值50%,造成投资亏损。阳江中小企业众多,“走出去”同样面临着胜任人才少、接单难、融资贵,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大等问题。他建议,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面对众多选择,应根据自身实力,对投资目的地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来做出选择,经营管理适当的本地化,形成“利益共同体”,尽量选择人民币结算。若出现法律问题,尽可能选择中国仲裁机构、中国法律作为争议解决机构和准据法。他还建议,企业要购买各种必要的人身险、财产保险、进出口信贷保险甚至战争险、罢工险等。  “阳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借鉴自贸区管理模式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吸引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入驻。此外,也要鼓励企业主动作为,抱团出海。”徐锦堂从微观角度分析,在企业“走出去”之前,有关部门、协会要做好培训工作,为企业讲解“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企业走出去的国内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市场行情和东道国宗教、文化、法律等软环境信息。  熊仲卿(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讲师)  把握海洋经济文化脉络以古鉴今  “广东的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关系。”熊仲卿在发言中讲解了海洋经济和文化在各时期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广东经济与文化的海洋性及考古、历史与人类学对“一带一路”推进的贡献,梳理演变以古鉴今。  熊仲卿介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始时间为汉代至鸦片战争,地域包括东洋、西洋、南洋。当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开展的活动包括了商品贸易、科技创新、族群迁移和文化交流,对文化遗产及历史记忆产生了重要影响。  “广东经济的海洋性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产生变化。”熊仲卿分析,海上贸易在汉至唐为腾飞期,宋至明为鼎盛期,清为衰退期。从始至终,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都为丝绸的陶瓷器,输入品少不了象牙、犀角、珍珠、香料,清之前在航海技术方面都有创新进步,鼎盛期甚至进行了金融创新如发行纸钞,行政创新如设置市舶司等。广东文化的海洋性主要表现在开放移民、内外对接、文化交融三方面。  “海上丝绸之路能给我们带来不少机遇,在商品流通、知识创新、文明提升方面都大有裨益;但是其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对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贸易竞争和文化冲突我们要予以重视。”熊仲卿说,可从历史的梳理中汲取有益信息和能量,梳理演变,以古鉴今。他还表示,需要保护好文化遗产,留住关于海洋文化和海洋经济历史记忆。  黄仁兴(阳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挖掘“南海Ⅰ号”文化内涵发展海上丝路游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宋代沉船“南海Ⅰ号”作为探索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志,具有重要的文化标杆作用。阳江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南海Ⅰ号”,发挥其龙头牵引作用,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旅游,必将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南海Ⅰ号’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最好物证,我们要积极彰显其作用。”黄仁兴说,“南海Ⅰ号”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内涵,生动地反映了海上丝路在沟通古代东西方文明、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它以无可辩驳的实物证据证明了广东在古代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其在阳江海域被发现,也印证了阳江自古以来就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他表示,“南海Ⅰ号”的深度开发利用,对发展海上丝路旅游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改善海上丝路旅游的文化现状,有利于提高海上丝路旅游的资源优势,还有利于拓展海上丝路旅游的交流渠道。  黄仁兴对挖掘“南海Ⅰ号”文化内涵以发展海上丝路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要大力挖掘保护海上丝路文化资源,既要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也要加快做好资料挖掘整理和环境整治等工作,力争将“南海Ⅰ号”纳入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段)“申遗”项目;要积极推进海上丝路文化交流展示,整合全省“海丝”文化资源进行展示,与广州等地联合举办“海丝”文物联展、巡展;要打造包装好海上丝路文化旅游基地;要整合海陆旅游资源联动发展,整合阳江海陆旅游资源,以陆上“山、湖、泉、洞”为纵向轴线,以海岸线为横向轴线,探索建立倒“T”型旅游空间格局;要创新文化旅游发展保障机制。    李联德(阳江市委党校副教授)  把阳江打造成海上丝路主要节点  “‘南海Ⅰ号’沉船的挖掘成为我省建设文化大省的标志性项目,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我市要借助‘南海Ⅰ号’,积极争取省委
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把阳江打造成海上丝路主要节点。”李联德强调,要擦亮“南海Ⅰ号”这张世界级名片,推动阳江蓝色崛起。  他指出,“南海Ⅰ号”
的价值和影响是阳江打造海上丝路主要节点的重要载体,这艘沉船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的实物例证,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除一般文物相同之外,它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和考古价值,对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对如何借助“南海Ⅰ号”把阳江打造成海上丝路主要节点,李联德提出了三个建议。一为启动申遗项目,进一步提升阳江的文化品位,他表示“南海Ⅰ号”的发现及其负载的数量巨大的珍贵文物,是我国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文明见证。我市文化部门应相互配合,积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二为拉长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阳江的文化产业;三为完善配套设施,推动阳江旅游业迈上新的台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应突出“水下博物馆”特色,形成一个综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更好实现“南海Ⅰ号”旅游价值。  ■ 统筹/陆 超 陶明霞  ■ 撰文/廖毅雯 陶明霞 陆 超  ■ 摄影/宋福亮 梁文栋阳江日报新媒体发展部出品
点击展开全文
《阳江日报》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以贯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报道国内外大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感受时代脉搏,反映群众心声,真诚为读者服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一带一路”战略催生大行情 概念股投资价值解析
来源:中国证券网综合
&&第&[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页&(共46页)&&
西部资源拟13亿剥离矿产资产;华谊兄弟等大股东拟增持;百润股份等中报拟高送转。
游客45544 问
游客35303 问
游客18591 问
上海证券信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Copyright 2014 Shanghai Stock Information Service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400-820-0277 地址:中国上海 浦东杨高南路1100号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