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林奇关于城市经验是发展完整人格完整的教育过程的观点

&&没有公告
◇输入多个关键词中间需加空格如:"工商 总结" ◇请尝试不同关键字搜索
  四套班子(
) 组宣纪统(
) 政法部门(
) 城市建设(
  民族宗教( ) 外事商务(
) 通信信息(
) 公路交通(
) 城镇基层( )
  财政审计(
) 规划统计(
) 党委事业() 安全生产(
  卫生防疫(
) 行政审批(
) 文体广电(
) 农林牧水(
  人劳社保(
) 科技教育(
) 金融保险(
) 经贸商务(
  群团工会(
) 政府事业(
) 农村基层(
 嘎查) 民政群体(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gwxz.cc|公文写作网|全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文写作门户网站|公益、分享、交流、学习|领跑公文写作新风尚、引领公文写作新标杆|全国知名领先权威主流公文写作门户网站
文章作者 :佚名
 发布时间: 20:42:16 阅读次数:
城市形象的内涵、定位及其有效传播
  [内容提要]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内涵。城市形象塑造旨在通过塑造城市特色,将城市形象定位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城市顾客,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政府应该从城市实际出发,对城
市形象做出科学的、有城市特色的、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的定位。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传播设计才能产生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使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产生效益。
  [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定位;传播;城市形象传播
  一、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从语言学角度来追根溯源,"城",古汉语中是指在一定地域上作防卫用的城垣。"筑城以防君,造廓以守民"就是这个意识。"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旧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是古时对城市的描述。《现代汉语同典》对城市的界定:"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城市的基本定义为:"依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把一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大腹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现代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西方城市社会学理论对城市的涵义阐述为:"城市,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说:"城市是一个相对永久性的和高度组织起来的人口集中的地方,比城镇和村庄的规模大,也更为重要"。可见城市是高度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文化的地域空间。城市的本质是为人的各种功能的集合。城市是生活方式与空间的载体,其表层功能是提供居住、工作、联系、愉悦等;深层功能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构建地域文化与城市人格。
  所谓形象,《现代汉语同典》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的形状或姿态"。形象(image)作为形象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一个内涵极深、外延极广的概念。从辞源考证的角度探讨形象。"形象"是由"形"与"象"组成的合成词,基本意是具体的"形"与抽象的"象"的对立统一。考证其在历史文献中的生存状态,可以归纳出以下含义:首先当之人、物之相貌形状;其次是指能够作用于人们的感官,使人们产生印象、观念、思想及情感活动的物质;最后,它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秦启文、周永康(2004)从主体、客体、主客体三个维度对形象进行了界定。从主体角度而言,形象是人或者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在这一维度上,形象首先是一种实存,而且是一种直接的外在实存,一切印象、评价、关系等都建立在这种实存的基础上。这种实存可能与其内在一致,也可能不一,甚至相反,尤其是在人的世界里,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组织,不一致更是经常的普遍的。从客体角度而言,形象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的总体评价和印象,人是形象的确定者和评价者。从主客体结合的角度而言,形象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他人或事物由其内在特点所决定的外在表现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从这种意义上讲,形象是关系,是一定条件的人和一定条件的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关系。由于条件的单一或多重作用,形象常常具有不确定性,但只要条件大致相同,其标准也就不言而喻。
  在城市和形象概念的基础上,城市形象应该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城市形象"是"形象"在城市中的具体化。城市形象一直就是伴随着城市的产生、发展而客观存在的。早在原始公社向私有制的转化过程中,城市形象就已经开始出现,那时候用"石墙、城楼、雉堞围绕着石砌和砖造房屋的城市",已成为部落或部落联盟的中心形象。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9世纪奥斯曼的巴黎改建;从中国早期的"营国制度"到传统山水城市的"风水术";从美国的"城市美化运动"到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城市形象的追求。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原始设计思想,还是现代的城市设计理论,城市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市形象似乎始终是被作为城市建设活动之后的"产品"而存在的。
  城市形象的学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城市形象理论的发展史上,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o林奇(Kevin Lynch是个不能忽略的人物,他是明确提出"城市形象"概念的第一人。凯文o林奇(Kevin Lynch,1960) )在其《城市形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指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城市的印象和感知,即"观察,凭强大的适应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所见的事物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意义"。他从特性、结构和意蕴这三个方面对城市形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物质环境的知觉以及形成的心理意象(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形象的构建过程是一个城市环境和城市居民互动的过程。他抽象出了城市形象的五个构成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并且以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为个案,分析了环境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凯文o林奇的理论对于城市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影响,他所采用的实证研究法也为以后的理论研究者纷纷效仿。当然,凯文?林奇所指的城市形象仅仅是指"城市景观",还属于局限在城市规划、建设、设计范畴内的概念。James M. Hughes(1972)通过对美国1935年和1968年两个时期城市形象塑造的回顾,概括出了当时城市形象形成的两种模式:独断模式和城市游戏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在于"都把城市形象塑造成充满着挑战、胜败之乐的游戏场,都需要市民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城市的竞争性和创造性活动中。所不同的是,在独断模式中,市民的成功源于对财富的占有,而在城市游戏模式中,富人和穷人有着相同的成功机会。"1935年和1968年,美国城市形象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的不同归因于这两个时期城市文化的差异。艾什沃思和科特勒(Ashworth & Kotler,)等则从城市营销的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集大成式的论述,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与简化,是人们对城市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产物。城市营销学者们对城市形象的界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定义获得了目前学界的普遍认同。这使城市形象的研究从最初的局限于物质层次、单一目标市场以政府为主导逐渐扩展到对非物质层次、多目标市场以顾客为导向的研究。Ashworth等(1990)提出,城市形象是经过长期、综合的宣传与沟通所获得的结果,城市形象一经形成就很难被复制或模仿,并区分了城市的营商形象、人居形象和旅游形象及不同侧面形象的度量。Snaear(1991)认为,城市形象应定义为:城市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城市的形态、空间布局、建筑、景观、街区、绿化、标识、公共设施、市民素质、政府行为、社会风气、治安状况、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总体感知、印象和评价。Kotler等(1993)指出,城市形象是信念、观点和印象的总和,是大相互关联的城市信息的精练和简化,是人们加工和提炼城市大量原始数据的产物。R. Banai(1999)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视角出发,认为城市政府在管理城市形象时应广纳生态学的观点,致力于生态城市形象建设。
  在国内,张学荣(1996)认为,城市形象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的外在表现,是城市公众对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城市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印象、看法和评价;汤正刚(1997)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维度来界定城市形象。其中,广义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外在表现,是反映一座城市富有时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明数值和特色风貌,也是给予社会公众或来访者的总体印象和综合评价;狭义城市形象是指由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卫和生态保护等城建部门的工作状态和质量塑造的有形的、物化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自然环境风貌和人工建设风貌的复合展示,也是它的历史发展状态和现实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张卫国(1999)指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张宏(1999)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估,是城市与人们之间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城市形象建设应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部分包括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城市色彩等,软件部分包括城市经济、政府行为、市民素质、干群关系、社会治安等等。庞妮(2000)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人们对该城市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它是城市内在素质与城市外在风貌的统一体,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城市风格、市民素质、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上。任致远(2001)认为,城市形象主要是指空间形象,城市形象不应该全能化,不能把城市的所有一切,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组织、团体等等都囊括在城市形象研究中,好像城市里的方方面面都和城市形象有关。江曼琦(2002)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梅保华(2002)认为,现代城市是一个许多子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多面体,所以城市形象也必然呈现出多面的特点。第一层次是物质层的形象,主要是指:各类房屋建筑的布局及其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交通、通信、电讯、环卫、绿化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状况和水平;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及其所体现的城市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公共秩序的状况等。第二层次的城市形象是管理层,主要是指: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公共事务的各级各类管理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管理体制的科学性和管理水平的高低;城市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情况等。第三个层次的形象是思想层,主要是指:市民言行、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等以及从中折射出来的市民素质和思想觉悟。刘玉成(2002)认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总体特征和风格。黄景清(2003)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人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他把城市形象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城市形象是指城市形象识别设计,广义城市形象是指对现有城市环境、城市活动、城市构成、城市规模等要素的总体概括。李勇(2003)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自然生态环境、建筑景观、人文、经济等形成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刘卫东(2003)认为,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景观特色,是城市存在意义的注释,也是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艺术表现形式。徐苏宁(2003)从美学的角度认,城市形象是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综合体,是城市本质的自然流露,是城市历史的长期沉淀。朱玉明、尹清忠(2004)认为,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特征或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内部与外部公众对于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它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市容时貌、社会风尚、市民素质、社会秩序、政治廉洁、服务效能、生活质量、历史文化等诸多方而,涵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建设领域。钱志鸿、陈田(2005)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客观形势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物质景观、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形势、社会面貌、政治表达及历史文化作出的总体分析和综合评价。它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也是市场上影响人们消费城市的决策和行为的关键因素。李广斌等(2006)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艺术表现,集中反映出城市整体的素质、品位和文化。焦爱英等(2006)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的集合体,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和风貌,是城市全方位、立体化、全局性的形象。城市理念形象是城市的精神理念所产生的系统形象效应,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支柱,集中表现为城市的整体价值观及城市市民社会的价值取向,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城市中政府行为、市民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都反映了该城市文明程度,构成城市的行为形象。城市视觉形象是指城市的物象特征,具有直观性,如城市布局、街道、建筑物、各类装饰、标识、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居民住宅、商业区、自然山水等,都是城市的外形,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特色基础。董力三、吴春柳(2006)认为,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它将城市的历史传统、城市标志、经济支柱、文化积淀、市民风范、生态环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的表象和能够神会的内涵,是城市各种资源挖掘、提炼、组合与具体工程策划、设计、实施相结合的"神形合一"。城市形象也是一个城市风貌、精神的具体表现,浅层的、表象的可以表现为城市的建筑形式和风格,市民的衣、食、住、行特征习惯和风俗习性等;深层的可以体现为市民的言行举止、精神气质等。王晓玲(2006)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从不同层面对城市的印象和体验,是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外在化表现。城市形象既包括物化的硬件系统,也包括非物化的软件系统,是硬件和软件、有形和无形的完美结合。她认为城市形象是分层次的,城市形象的外层为城市形体形象,主要指城市的建筑形象、景观艺术形象和环境形象;城市形象的中层为城市行为形象,主要指城市的管理形象、服务形象和企业形象;城市形象的内层为城市精神形象,主要指市民精神、城市精神和城市理想,它是城市形象的内核和灵魂。于洪平(2007)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功能和人们对其外在的表现的领悟。其内容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城市资源、城市布局、城市建筑、城市公共设施、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卫生等,软件部分包括城市精神、城市价值取向、市民行为、公益活动和城市政府形象等。成朝晖(2008)从主体(客观存在的城市本身)、客体(城市的生活者、观察者、反映者、思想者等)、主客体三个维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界定。从主体角度而言,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从客体角度而言,城市形象是人们(包含城市的内外公众)对这个城市的总体的、抽象的理性概括和评价。在这一维度上,由于主体的理解性、感知度等差异,对城市形象的认知总是千差万别的。从主客体结合的角度而言,城市形象是该城市以物质和非物质为载体的各种信息向人们传递与交流的外在形式和综合反映,是融合时间、空间与人共同建构的代表该城市特质的整体形象。李青(2010)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总体评价,是包括城市视觉、城市环境、城市行为、城市理念等4个一级子系统,城市概况、城市发展、城市管理、城市文化等10个二级子系统,城市性质、城市规模、规划状况等30个要素构成的城市形象系统。
  综观上述观点,由此可知,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的特征和风格。城市形象既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又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评价。一方面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在外部形态上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又是城市内外公众对城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的总体的、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和评价,并且公众的看法和评价将影响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其中,城市的内部和外部公众包括城市的常住人口和非常住人口,即市民、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商务人员、游客和其他关心该城市发展的人。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城市形象的组成要素包括城市景观形象、城市功能形象、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城市政府形象、城市市民形象、城市市容形象和城市潜能形象等若干子形象。城市形象的结构可简要概括为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城市视觉形象,并且这三部分结构与城市形象的各子系统相互融合交叉。综合以上分析,城市形象具有综合性、相对稳定性、可变性、长期性、时代性、特色性、多样性、标识性、公益性等特征。优美的城市形象,不仅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创立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味,繁荣城市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增强城市实力,优化城市功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城市形象的定位
  城市形象定位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内涵。城市形象塑造旨在通过塑造城市特色,将城市形象定位推向市场,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城市顾客,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特劳特(Ries &Trout) 1969年6月在《广告行销杂志》发表了《定位:同质化市场突围之道》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定位"一词,用来指在产品模仿日盛的市场环境里新的市场竞争策略和手段。1981年艾?里斯和杰?特劳特出版了《广告攻心战略--品牌定位》一书。对定位一词做了如下解释:定位是你对潜在顾客心智上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的顾客心中。定位是一项内心中用以决定是否让其进行系统组织的门户,其观念是基于传播,只能在适当的时间及适当的环境之下,才能得到沟通。定位是"种逆转的思考方式",不以你自己为出发点,而是以潜在顾客心智状态为起点。定位策略很注重产品与其目标顾客(即目标受众)之间的关系列接:即通过定位使产品在目标受众心目中占据一个特别的位置。这个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独特的、是其他竞争对手很难轻易取代的。而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是为了使每个城市有其鲜明的、对手难以替代的特征或优势,以避免城市形象的雷同与接近。从这个角度来看,将定位策略恰当运用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倪鹏飞(1999)提出了通过实证方法对城市涉及竞争力的各方面指标进行评估来作为城市形象定位依据的思想,定位体系包括资源定位、产业定位、基本功能定位等方面。周朝霞(2006)以多维研究视角分别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位,形成该城市形象的各个定位方向,这些定位方向作为城市形象的定位纬线,根据多条定位纬线对城市进行立体和综合的定位,从而得出城市科学合理、具有战略导向的城市定位,即多纬度城市形象定位模式。杨向华(2007)认为,城市形象定位的依据是明确城市功能,能成为城市形象发展的关键因素,无疑是每个城市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城市实际承载着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有学者从哲学理论视角认为,城市从历史中走来,带着历史深深的传统和烙印,我们要在充分研究城市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找到城市的特质,寻找到城市形象定位的特色。
  我们认为,城市形象定位指的是在与别的城市相比较的基础上,从本城市的现状和历史出发,充分挖掘本城市的各种资源,并对关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着眼于城市的历史、现在、未来的继承和统一,按照特殊性、科学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灵魂和精神,选取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资源加以凸显放大,确定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城市形象的定位是城市形象管理的基点,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激发城市的内在潜力,为城市特定时期的发展提供目标指向。无论是城市的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形象,其内涵和外延都表现为城市个性的张扬,即追求差异化的城市形象。差异化的城市形象体现在城市规划和形象的设计之中,而城市差异化的形象设计的先决条件是科学的城市形象定位。
  城市形象来源于城市的建设程度,但又不仅仅限于此,它更多地来源于公众评价。虽然城市建设者们不遗余力地自认为建设了良好城市形象,但未必得到公众的认可。这其中的原因来源于城市定位不准确。城市形象定位不准,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十足魅力的城市形象。准确的城市形象定位对城市形象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城市获得更多的经济、政策支持;其次,有助于城市整合各个方面资源打造品牌城市;再次,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使市民在城市建设中更多地发挥聪明才智;最后,能够为公众提供差别化利益,通过定位向公众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使城市的个性清楚地凸显在公众面前,从而引发他们的联想与支持。
  因此,城市政府应该从城市实际出发,对城市形象做出科学的、有城市特色的、符合城市历史文化的定位。第一,应从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城市形象,才能准确地定位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定位的着眼点是城市精神理念、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城市形象定位反映着城市的灵魂,是城市优势的浓缩,更是城市发展的指向,城市形象的定位对于城市形象管理和城市的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城市政府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城市形象的定位并不是为了夸大城市实力而做的广告,所以城市政府应认清本城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的地位,明确城市的现今发展阶段。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决策者应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清晰的全局观,抓住城市发展的机遇,以明确的思路指导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定位。
  第二,科学把握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一是,准确性原则。由于区位条件、经济水平、历史角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产业优势、发展前景等具体需求等存在多方面差异,定位城市形象应当视具体情况而定,城市所确定的形象必须符合自己的真实市情,决不能名不符实。否则,定位不准确,必然给城市形象的设计、推广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导向性原则。富有导向性的城市形象,应对广大市民具有激励性,对城市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具体来说,对内应具有凝聚力,对外应具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它对城市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应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导向性是城市形象定位不可缺少的原则之一,有组织地进行城市形象定位必须考虑形象的导向性问题。三是,统一性原则。城市形象有总体形象和次级形象之分,但城市形象首先是城市整体化的精神与风貌,是城市全方位、全局性的形象,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所以次级城市形象只不过是根据城市优势的某一方面得出的定位结论,不管它多么鲜明和重要,但是它绝不能超越和替代总体城市形象,而只能从属于和服务于总体城市形象。四是,"合法性"原则。合法性本身是政治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指一种政治主体能够让客体认为是正当的、合乎道义的,从而自愿服从或认可的能力与属性。一个城市形象定位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和具有持续的竞争力,取决于该形象定位的权威性,即取决于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民众对于该形象定位在一定程度的认可和接受。换句话说,形象定位必须以"合法性"为基础。
  第三,城市形象定位要抓住城市的特色。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以物质和非物质为载体的各种信息向人们(包含城市的内外公众)传递与交流的外在形式与综合反映,是融合时间、空间与人共同建构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代表该城市特质的整体形象。城市的特色是丰富多彩的,有历史的、传统的;有民族的、地方的;有时代的、新兴的;有景观的、环境的;也有产业的、功能的等等。从世界各地已经形成的特色城市的个性和共性看,特色城市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政治型城市,如纽约、日内瓦等;二是经济型城市,如鹿特丹、香港等;三是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四是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五是旅游型城市,如桂林、苏州等。特色是城市过去和现在的浓缩,是物质实体和历史文化的提炼,是城市形象的精髓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独特的优势,对推动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城市的特色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城市极富价值和竞争力的个性所在,具有稀缺性,城市形象定位必须维护好城市的特色。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产业结构、民俗风情,城市政府能否把握并突出城市的特质,是城市形象定位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没有两座相同的城市。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特色的可贵,在城市形象定位中不能盲目仿效其他城市,而应以特色为旗帜,对城市的环境、历史地域条件、产业以及民俗等特质作深入的研究,有所侧重地显示出强烈且鲜明的城市风格。
  第四,在城市形象定位过程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城市政府在定位城市形象时必须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人而追求,本着利民、便民的原则进行操作,塑造以人为本的城市形象,使城市形象定位有利于创造出适合市民生存发展的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市民是城市形象的最直接评判者,具有用脚投票的权利,所以城市形象为了能获得人的肯定和赞许必须以人为本,实现人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城市政府应积极培养市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城市形象在定位时就有丰厚的现代人文精神,使良好城市形象的根基更为稳固。
  三、城市形象的传播
  城市形象塑造并非一种形式化的过程,它是对城市进行物质和精神双重塑造的过程,是对城市内在本质进行深入挖掘、高度提炼,进而进行识别化的过程,它是城市内在和外在特征的结合。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传播。城市形象只有通过传播才能产生价值,只有通过传播设计才能产生价值,尤其是经济价值,使城市形象这一无形资产产生效益。从纯粹的传播理论来说:"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急、观念、态度或情感。" 城市形象传播则是指一个城市通过各种方式使公众对该城市的内在综合实力、外显前进活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形成具体感知和总体看法。显然,大众传播模式与城市形象的传播需求与内在特质是完全一致的。
  城市形象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对城市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力。"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快节奏的生活和地域、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使大众基本上无法对一座城市形成实地的体验和感知。因此,大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传媒,而传媒自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则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的形象。传媒对一个城市形象的影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如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对城市归属感、认同感的培养等;二是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即将城市内在的和潜在的特质外化并有效传达到外界。为大众媒体(主要是国家有关媒体及国外有关媒体)所熟悉的城市,在媒体中的形象较好;如果与有关媒体没有什么交道,往往也会被媒体遗忘。城市要在主要大众媒体中树立一个什么形象,是影响城市形象定位的又一因素。传媒在解决城市形象提升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树立以下几种观念非常重要:一是传媒发展与城市形象提升目标的统一;二是,对内环境监测与对外舆论环境营造的统一;三是,着力于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有效的城市传播。城市形象传播是城市形象营销计划的实施者利用一定的媒介载体,将信息或观点有计划地与公众进行交流的过程。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实践从企业营销的角度,归纳和提炼了多种信息传播工具可用以推动信息传播,如媒体广告、直接营销、促销、公共关系、个人销售等。有学者提出,我们生活在一个事物的传播形象和实际形象分离的时代:从厕所的传播形象的更替:茅坑-厕所-洗手间-化妆间的转变可以看出,厕所的传播形象已从最初的功能形象转变为在形象中强调附加价值,形成传播形象与实际形象的分离的情形。这说明,在今天的传播实践中,能打动人们的形象往往是在原有功能基础上开发新价值点的形象,即体现附加价值的事物形象。因此,城市形象传播的核心任务主要是建立体现城市独特核心价值的城市传播形象,达到目标受众在与城市形象的沟通中产生形象认知进而认同的传播目的。城市传播形象的建立往往与"城市产品"的自然属性功能形象分离,是基于"城市产品"创新功能的城市独特民俗、文化、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城市形象传播核心任务需要达到的目标,一是城市传播形象的最大化,即通过策划城市活动形式赋予城市形象有新意的价值点和新体验的联想。二是认同范围的最大化。使用媒介公关策略、利用公众基础扩大受众的量和加深对受众的影响力。
  城市形象集合了城市的地理、政治、社会、文化等特征,其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进步与发展也会影响媒体进步与提升。因此,城市自然需要不断建构体现特色的城市新主体文化,这亦是媒体的良知和责任。传媒在交流、叙述、反思与劳作后获得的果实产品,其实便是经过文化过滤和调停过程后众人获知的文化认同,久之就使城市人群逐渐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归属感。媒体的有效传播营造的是对城市产生广泛影响的氛围环境,城市人群在重新看待和认知的过程中,便在既有的地理空间上获得了继续从事各种活动的清晰、朴素和直接的精神导向力。
  传媒的角色决定了传媒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决定了传媒在自身发展与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具体操作和运作路径的差异。传媒不可能完全成为城市的"传声筒",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性机构,它有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运作规律,如传媒的新闻价值观等。但作为城市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又与城市其他子系统协调运作,保持着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它虽不直接参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却代表公众利益,实施着对相关决策、制度上传下达、沟通信息的职责,体现着它的策应和纠偏作用。
  当前社会,公众接触信息的渠道千差万别,对不同来源的信息的信任度及认知反应也不同单靠一种传播手段都下足以覆盖绝大多数的目标受众,而且任何一种传播手段都有其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的局限性。要想有效传播城市形象,必须整合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和传播渠道,开展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E?舒尔茨(Don E. Schultz)《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一书中指出:"在同质化的市场中,惟有传播能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他提出整合营销传播(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是一种长期对顾客及潜在顾客制定、执行不同形式的说服传播计划的过程,是将所有与产品或服务有关的信息来源加以管理的过程,使顾客及潜在顾客接触整合的信息,并且产生购买行为以维持消费忠诚度。通俗地说,整合营销传播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和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具体来说,"整合营销传播"就是解决"对谁传播"、"传播什么"、"怎么传播"、"在何时、何处传播"以及"如何使传播更为有效"等一系列问题。城市形象的整合营销传播是指在统一的目标和理念统领下,整合各方面的宣传力量,整合各项宣传内容、各种宣传方式,保持各要素之间的理念、诉求、风格的同一性,让这些同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公众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加深对城市形象的心理体验,对城市形成整体的、个性鲜明的印象和评价。整合包含两方面:一是信息的整合,必须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城市功能及城市的经济、文化整合信息,确定城市形象传播中主要的信息构成和信息特性,进行传播定位;二是传播方式和传播工具的整合,充分运用城市现有的报纸、广播电视节目、出版物、文学作品、网络等媒介,统一传播口径,让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媒介统一于相对一致的主题、元素和风格间国内外受众全方位传递城市的理念,以求最充分地发挥媒介整合传播的效应。以受众信息处理过程为基础的城市形象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使用,就是为了使城市形象的传播形象最大化,城市形象内容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的建构,而在传播策略的使用与组合上,强调城市形象在传播中的最大化,即如何使城市形象在具体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方法中整合各种城市内外部社会资源要素使城市形象中包含的附加价值最大化?同样,社会资源与传播手段的交叉整合与传播方法的不同组合,会创新的提升城市形象的价值,尽量淡化城市形象在传播中功能形象,强调城市形象的附加价值形象,以期城市形象最大、最优化的占领受众注意力,而使以后有可能出现的城市形象中的"不良点"在进入受众原有的概念网络时变得困难。
  城市形象传播要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没有个性就很难进行差异化竞争,没有灵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形象传播做得好是锦上添花,做得不好适得其反,使形象一落千丈。这里有一个形象传播"度"的把握和传播方法得当问题。积极把城市形象建设好,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前提。只有把城市形象各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会有形象传播的雄厚资本,传播的才是好形象。否则,指望通过包装把自身形象传播出去,那只是一厢情愿,这样形象抬得越高,对城市形象损害就越大。城市形象传播是与城市形象塑造和城市的成长过程相一致的,任何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结构,都有自己现实的条件与个性,不同城市的发展基础、规模、城市的知名度、城市形象的影响广度是不同的,因此,在总体上,城市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社会、经济条件,创造和选择不同策略。
  现代城市形象传播涉及面宽,对象复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形象传播的信源(政府、团体、个人)、信息以及信宿都是多元而庞杂的,这种多元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形象的传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导致传播过程中会出现无序感和冲突感。为此必须树立系统传播的观念,充分考虑到传播过程中信源、信息、信道和信宿的关联性,充分考虑城市形象中文化形象、市政形象、媒体形象、经济形象和市民形象的关联性,要在抓好城市品牌形象的内部规划建设的同时,明确城市形象定位,整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传播方式与传播资源,唯有如此才能使城市形象传播工作富有成效,才能奏响城市形象传播的新乐章,最终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秦启文、周永康:《形象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2]张学荣:《论城市形象建设》[J],《城市问题》1996年第2期。[3]汤正刚:《现代城市形象的内涵和塑造》[J],《长江论坛》1997年第4期。[4]张卫国:《城市形象设计理论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5]张宏:《世纪之交的大连城市形象建设》[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6]庞妮:《南宁旅游形象的设计与建设》[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0年第3期。[7]任致远:《城市形象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和竞争》[J],《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4期。[8]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9]梅保华:《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思考》[J],《城市问题》2002年第5期。[10]刘玉成:《论成都城市形象的塑造》[J],《城乡建设》2002年第10期[11]李勇:《城市形象设计与城市形象表达研究》[J],《城市》2003年第2期。[12]刘卫东:《城市形象工程之我见》[J],《城市规划》2003年第4期。[13]黄景清:《城市营销》[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年。[14]徐苏宁:《城市形象塑造的美学和非美学问题》[J],《城市规划》2003年第4期。[15]朱玉明、尹清忠:《城市形象提升的理论与实践-以济南市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16]钱志鸿、陈田:《发达国家基于形象的城市发展战略》[J],《城市问题》2005年第1期。[17]彭洁:《城市形象管理中政府行为的比较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日。[18]李广斌等:《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年第2期。[19]焦爱英等:《关于天津城市形象建设的探讨》[J],《经济师》2006年第5期。[20]王晓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J],《城市》2006年第4期。[21]董力三、吴春柳:《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社会经济意义》[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1期。[22]肖保英:《城市形象的行为系统识别研究》[D],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日。[23]于洪平:《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24]成朝晖:《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表述》[J],《新美术》2008年第6期。[25]张D等:《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9年第9期。[26]倪鹏飞:《中国若干城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竞争力相关关系研究》[J],《城市》1999年第4期。[27]杨向华、周杰:《城市形象、价值定位与设计》[J],《科技信息》2007年第26期。[28]周朝霞:《基于多维视角的多纬度城市形象定位模式--以温州城市为例》[J],《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29]李青:《城市形象塑造的新思路》[J],《职业时空》2010年第2期。[30]王东强、田书芹:《城市形象理论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年第12期。[31]韩隽:《城市形象传播:观念 角色 路径》[J],《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3期。[32]刘路:《论城市形象传播理念创新的路径与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11期。[33]朱玲:《城市形象传播的新思考》[J],《职业时空》2010年第3期。[34]Lynch, K:The Image of the City[A],The MIT Press,。[35]James M. Hughes:A Tale of Two Games:An Image of the City [J],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6, -90。[36]Ashworth, G J and Voogd, H:Marketing the City: Concepts, Processes and Dutch Applications [J],Town Planning Review, 1988(1): 65-79。[37]Snaear,Fhariye H;Maeari,Hanque:A situational Researeh Approaeh for Diseovering the Menaing of City Image[J],Environmental Desi,Researeh Assoeiation,1991(19):20-22[38]Kotler, P, Haider, D H,Rein. I:Marketing Places[A],The Free Press, 2。[39]R. Banai.:A Methodology for The Image of the City [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26, 1999(1):22-28。[40]Andrew Jansson:The Negotiated City Image:Symbolic Reproduction and Change through Urban Consumption[J],Urbna Studies,2003(3):33-36。
浅议城市形象塑造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FONT color=#ff-02
浏览次数:
  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创造形象鲜明、独具特色的城市,成为当今城市设计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为尝试解决这一新课题,贯彻落实山东省委提出的“使济南五年大变样”的指示,我们结合济南市的地方特色,进行了“泉城形象标志区规划”研究,并由此引发了对若干问题的思考,现提出几点供广大关心城市形象建设的人士作为探讨的参考。
  1.城市形象设计的内涵
  “形象”一词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城市形象是城市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外部形态上的直观反映,是该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深刻印象。因而城市形象设计是对城市组织结构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针对突出特征进行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它既可以是宏观的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塑造,也可以是微观的包括城市形象标志等方面的设计。它涉及到城市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工程和行为科学。  
  城市形象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创建使人类活动史有意义、特征突出、形象鲜明、人文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城市。  
  城市形象设计的主旨,首先要植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土壤,根据自己城市所在地方的民族、历史、文化、环境特点,塑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形象;其次要考虑人与环境之间视觉上和其它感觉上的联系,涉及人们的时间、空间感和幸福感;再次必须尊重和发扬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约定俗成已经具有的特征;另外城市形象设计不应忘记人类对自然美的本能渴望,在改造自然为其所用时要尊重自然而不顾此失彼。
  2.济南城市布局结构特色
  城市布局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济南的城市布局结构独具特色,古城即明府城(现环城公园所包围的一片)自开辟以来,城址未曾迁移,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位居名山大川的冲要之地。《管子》一书中曾写到:“凡立国都,非于广川之上,必于大山之下,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济南古城的选址,则是巧居广川之上,大山之下,两利兼得,城南的英雄山、马鞍山,千佛山、佛慧山、郎茂山等,是城市的绿色屏障。古城建筑轮廓线低缓,透过几条风景视廊,自然地将青山与古城维系成有机整体。城北廊水乡弥漫,视野平远,鹊、华二山峻秀多姿,黄河穿流其间,这在北方城市中是很难得的。  
  城内有誉为泉城明珠的大明湖,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黑虎泉、五龙潭、趵突泉、珍珠泉四大泉群及其他众多的泉池遍布古城,泉水串流于街巷民居之间充盈护城河并汇入大明湖,使古城形成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等优美的城市景观。古城的平面格局沿袭我国古代传统城市中府城的“方城十字街”结构,既城廓方正,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既有一般都城严谨的布局,又因借地理布局而有所创造,是我国古代城市的优秀实例。  
  纵观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看出城市布局充分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凭借山水之形胜,巧妙安排城池,这种因形随势灵活裁度布局城池的手法,使济南形成了以“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为特征的独特的城市布局结构特色。
  3.济南城市形象设计的基本思路
  济南古城区位于南北自然山水风貌带的中心位置,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全市名泉最集中,园林绿地最多,文物古迹荟萃,历史街区最具地方传统特点,且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大型泉城广场的建成更使该地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具备城市形象标志区的基础要素及雏形。因此确定该地区作为济南泉城形象标志区进行重点规划设计。基本思路是:突出重点、把握特色、强化整体形象。突出重点就是突出济南特有的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的特征;把握特色就是把握泉水这个使济南赖以成名、举世无双的特色;强化整体形象就是通过一系列形象要素的迭加集合,形成和谐统一特征突出的城市整体形象。
  3.1突出城市格局的特征,保护环境特色
  山、泉、湖、河、城有机结合是济南城市格局的重要特征及风貌特色。古城区素有“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大明湖南眺千佛山和千佛山俯视全城形成了南北向的“湖--山”风景视廊,标志区恰好处于这一风景视廊中心部位。目前已有数栋建筑物超出了风景视廊控制高度,影响了山体轮廓线的完整性和城市的风貌特色。为此首先从保护宏观自然环境出发,划定城市南北风貌带,对风貌带内的自然环境进行严格保护,以体现自然山水与古城的有机结合及空间尺度和谐的准则,按风景视廊的通视要求重点控制标志区内建筑的高度、体量、造型、色彩。
  3.2突出泉水特色,保护传统风貌
  泉城特色在于泉水,泉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更是济南赖以成名的特色,是城市形象有别于其他的重要要素。标志区是四大泉群集中出露的地方,是济南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泉池园林等泉城特色的精华所在,须重点保护。其一是划定名泉保护区,严禁对泉水喷涌和泉池环境有破坏性影响的建设活动;其二是将标志区的芙蓉街、珍珠泉等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区应作为传统历史性街区,统一规划、保护、整治。恢复原有的街巷、泉渠、垂柳相映成趣的风貌。保护、维修、填充式改造较有传统特色的四合院和民宅,使泉池分布于宅旁,泉水串流于街巷,与院落、民居相融合,集中休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风貌特色;其三是保护和疏通区内泉水流经的明渠或暗沟,恢复原来的断面,保持泉池、水系的连通。挖掘恢复已填埋的泉池,对暂难恢复的泉池也立碑标志,成为泉城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在保护好原有泉池水系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公园、广场、街头绿地的建设增加新的泉艺景观,并在适当位置规划新的泉艺公园,让泉水这一主题韵律充满标志区。
  3.3发挥规模优势,突出整体形象
  标志区内具备诸多城市形象要素,如泉城广场、泉群、园林、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等,如何完善内在功能突出形象特征,形成彼此有机联系的整体,发挥规模优势和整体的标志性效果,是形成泉城特色标志区的关键。为此规划着重解决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3.3.1突出泉水主题,增加水系联系
  四大泉群除珍珠泉位于古城中心外,其余均环绕在护城河沿线(环城公园)这些泉群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象黑虎泉的壮观、趵突泉的秀丽、五龙潭的幽静,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与遐想,只有在全面观赏后,才能领略其深邃与意境,但是目前这些泉群只是孤立分布,虽比邻环城河(河道标高远底于路面标高),但受河道断面的影响,形不成连续的景观游览系统。对此规划以环城河水系为纽带,对河道断面进行改造,形成连续的矩形河槽,两侧绿化后形成滨水步行景观游览系统;对部分桥体进行改造,用橡皮坝调节水位,增设游船码头,使游船顺畅地到达各泉群及景点。
  3.3.2扩大公园用地,增加园林特色
  目前趵突泉、五龙潭、大明湖等公园用地偏小,景区单一,部分沿街展示面被简易房遮挡,公园与周边地区、公园与公园之间缺乏和谐和景观联系。尽管各个公园都极具特色,但放在标志区的大环境中却显得支离破碎,整体效果不佳。为此将各个公园用地尽可能扩展至城市干道边,拆除原沿街遮挡的破旧房屋,使公园的绿色景观融入街景;将邻近的公园通过扩大用地尽可能接近,通过开辟公园边缘的绿化带,将各公园串联起来,既充实了各公园的景区,增加园林特色,又最大限度发挥了公园群体的规模效益。
  3.3.3加强景观联系,突出整体特色
  针对标志区景观节点较多的特点,本着加强联系、突出重点、协调统一的原则,采用借景、对景、框景、以及空间序列组合、建筑群体组合、建筑高度控制等手法,将各重要景观相互渗透、互为因借,并与城市风貌有机结合。象趵突泉典雅、古朴的东大门与泉城广场互为对景,透过泉城广场的开敞空间与黑虎泉、解放阁遥相呼应;趵突泉公园北大门与五龙潭公园南大门互为借景;为衬托泉城广场进行的广场周边地区的建筑群体设计,以及为将千佛山山体轮廓引入广场进行的建筑高度控制等。这些都强化了标志区景观特色的协调、统一与整体性。
  3.3.4整治传统街区,突出地方特色
  芙蓉街、珍珠泉地区是标志区中的传统街区,集中体现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地方特色。规划尽可能保持了该地区传统的街巷格局和泉水、池渠体系;对有特色的院落、民宅依据房屋质量的好环分别保护、整治、维修,进行小规模填充式改造;修缮和修复芙蓉街传统商业街,以经营传统文化用品为主,再现芙蓉街传统商业街的风貌。通过上述措施保持了该地区的历史原貌,突出了地方特色。  
  斯宾格勒说过:“将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城市需要完好地保持其城市精神,保持其特殊的外部景观和文化内涵,以保留它的特性,这是塑造其城市形象的最好方法,否则将是一个平庸的城市。
城市形象宣传片
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实惠性、包容性等
对城市形象[1]广告做出明确的界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当前,我们所看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城市宣传资料片,一般由城市政府主持,对城市的政治、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历史、人文等做全方位陈述,其广告的时长甚至可达30分钟以上;
第二类是城市旅游形象片,由城市政府或城市旅游主管部门牵头,对城市的主要景观做游历性扫描;
第三类是城市招商形象片,侧重于城市经贸发展介绍,展现城市优势资源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类是与大型活动相配合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如2008北京奥运会前后北京的城市形象宣传片、2010上海世博会之前的上海城市形象广告等。
然而,尽管以上各类城市形象宣传片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示了城市优势,但城市的主体性特征不明显,缺乏独特的城市主张,因而难以形成特定城市的品牌识别。
因此,我们将从品牌形象建构角度界定城市形象广告:凝练城市的独特人文、准确表达城市的差异化定位、形成对城市理念的单一诉求,是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基本要素。
在中国,为城市做形象广告起始于1999年。当时,山东省威海市为发展当地旅游业,做出了以广告传播吸引八方游客的决策。为形成差异化竞争,广告采用了“一个新的创作思路,那就是从单纯的宣传个别旅游景点转到推介一座城市;从宣传景点形象转到宣传城市形象;从发掘景点特色转到发现城市之魂。城市广告不再把焦点对准城市中的某一个别事物,而是综合考察整个城市,通过城市中各部分资源的组合,产生一种整体的冲击力,表现和展示城市形象。威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著名历史事件、和谐的城市景观、宜居的城市条件被组合到一起。威海市的整体形象得到这样的展现: “这里弥漫过甲午战争的硝烟,这里被秦始皇称为天之尽头,如今,这里是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范例城市之一,――威海,CHINA!” 周怡和黄伟的《城市发展中的城市形象广告――中国首家城市形象电视广告的诞生及其影响分析》有如上表述。不难看出,广告所选取的城市符号代表了威海的特殊之处,是不可复制的。
从的十年期间,中国城市形象广告的数量急剧增多。我们依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底的统计数字,对36个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中国城市和两个人口不足200万的副省级城市,共计38个城市的形象广告进行搜集,共收集了157支城市广告片。其中结合大型活动进行城市形象传播,如奥运北京形象广告、世博会上海形象广告等,其数量约为40个,占城市形象广告总量的25%;旅游类城市广告占33%;此外,还有一部分城市形象广告体现出明显的招商广告色彩,所占比例约为18%(如图1)。因此,真正具有城市品牌建构意义的城市形象广告仅占样本总量的5%!
毋庸置疑的是,城市形象宣传片具有招商引资、吸引旅游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实现的基础则是城市形象的可识别性。因此,我们认为,城市的可识别性体现在特定城市的人、生活和文化的融合,这种三位一体的表述形成了城市的差异化传达。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面貌。各个地区和城市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形象宣传与推介,而制作一部高质量的城市电视形象宣传片,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味和影响力.而且也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促进本地区和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
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种电视传媒形式和手段。首先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影像震撼力树它城市形象.概括性的展现一座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被称作一个城市或地域宣传的视觉名片。
城市形象宣传片就是一个城市广告宣传片.和一般的广告片不同的是城市形象宣传片包含的内容要丰富很多:它绝不同于一般的电视专题片,而具有更高的艺术和唯美表现。城市形象宣传片长度一般在5分钟左右,最多8或10分钟,比一般广告片要长得多,比电视专题片则短很多。
一部成功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应综合该城市历史和文化、自然地理特色,风土人情.更应注重该城市的发展和未来。城市形象宣传片的制作者需要具备社会学、科学、哲学、艺术学、政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对表现对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热爱。具备充足的创作激情和欲望。
任何一部优秀的城市形象宣传片都离不开前期的精心策划创意,精心拍摄,以及后期的精心编辑制作三个重要环节。在前期策划创意的基础上,用先进的摄像设备精心拍摄,获得高质量的镜头画面。最后使用非线性编辑技术细心剪辑,并根据需要使用高水平特技制作。同时,在一部好的城市形象宣传片中,优美的音乐和镜头及其鱼水般的音画结合是成功的关键。
城市宣传片有以下十大特点:
1、实惠性。比同级别的广告片制作投入要少许多。并且由于是政府行为和公益性质,因而播出费用也会比硬性广告片优惠许多,甚至免费。
22、、2、包容性。信息量大,表达更全面。
3、导向性。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合力,向既定的方向努力。
4、统一性。就像指挥棒一样,使辖区内的各种力量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
5、凝聚性。使市民的个人思想和命运与城市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与城市同甘苦、共命运。
6、激励性。激励市民为实现自我价值和城市发展而勇于奉献,不断进取。
7、浓缩性。浓缩经典理念,巩固核心竞争力。
8、辐射性。可以激发广大市民的城市自豪感和责任感和崇尚心理。
9、文化性。能够更深刻的反映出本城市文化的特点及内涵,在社会中树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
10、传播性。富于节奏和旋律,便于多渠道传播,有效地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片来说,要把大量的宣传内容压缩在很短的片子里,还要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感受,这就需要巧妙的策划和创意。
要对城市发展的历史、建筑、文化、人文、风俗和产业经济情况,及下一步发展方向做综合调研,确定城市形象宣传的定位。然后根据题材选择合适的艺术表现手段.制定策划方案。每个地区和城市都有自己独有的特征。深入广泛的调研,是所有制作工作的基础。
而在众多的表现内容当中选择重中之重。制定出能够充分展现城市特色的方案,在影片的前期策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后,确定影片创意和艺术表现手法是一个宣传片的策划精髓。
根据的侧重点和文化特点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叙事风格。或者散文式表现形式以及其它多种形式的表现方法。
前期素材拍摄是后期制作的基础.没有拍摄出好的镜头画面,再好的技术和后期制作业无法完成片子的最终制作。
为了提升中画面表现力.在拍摄时要用专业摄像机(一般使用高清相机甚至胶片)利用广角、长焦、鱼眼镜头、配合大小摇臂、轨道等设备多角度进行拍摄,使画面更有层次和感染力。同时由于高清以上的设备对于光线的要求更加苛刻,所以一个好的灯光师及其灯光设备也是极为重要的。
除了一般拍摄所具备的最起码的画面清晰、构图讲究以外,形象宣传片更追求镜头的角度。色彩以及光影的表现。画面唯美和视觉冲击力是这类拍摄题材的最高追求。实际上形象宣传片就是一个大的广告片,每一条素材的拍摄,都是按照广告片的素材拍摄来完成。为了使影片的拍摄更加优美,提高观赏性,精心组织一些画面通过特定演员的穿插表演,展现出人景相容的境界,是拍摄中必不可少的。
一个好的镜头拍摄必须要预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对于要拍摄的对象要有充分的理解认识,提前踩点,选择拍摄角度,拍摄时间、拍摄环境,制定完善的拍摄方案。
后期制作是实现导演意图的最终环节,主要包括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音乐和音效的制作编辑,以及平面和制作等工作。后期制作对于一部城市形象宣传片的成败起着绝对作用,就像是足球赛中的“临门一脚”。许多影片在策划创意和拍摄阶段都不错,但就是在最后的制作环节未能实现最终要表现的效果,使整个影片功亏一篑。
首先如何在大量素材里面选择适合主题的画面是对剪辑制作人员是很大的挑战。镜头画面的选择,可以最大程度的表现出一个制作人员对于影片主题思想的认识程度和对于知识层面的掌握程度,以及自身的阅历、想象力甚至世界观。
通过对于各种知识的运用产生足够的想象力,结合前后内容、容和对位音乐,合理的选择和分配、组织恰当的镜头和画面。提高影片的表现力和观赏性,同时避免了“看图说话”。
其次音乐的选择,以及音画对位也是形象片的重要环节。选择和制作、编排合适的音乐音效,可以直接提升整个影片的表现效果和感染力。
一个影片的主旋律可以加强影片的整体性.音乐的各种变换也可以连接段落的划分,节奏的变化使得影片的表现力更加丰富。伴随着不同的音乐音效,安排和剪辑合理的画面,使画面与音乐的旋律一致将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2]
中国现阶段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诉求重点基本集中在人文历史、城市精神、自然风貌、城市发展以及招商引资五个方面,当然每个形象片的诉求点并非单一表现,很多形象片中同时存在几个诉求点,且表现不分伯仲,从使用频率来说以人文历史诉求居多,其次是自然风貌,而后则是城市发展和招商引资。显而易见的是,现今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大多以诉求旅游为主,招商引资也是诉求的另一大热点。当然,综合类的形象片也不在少数。另一类表现“城市精神”的诉求点则大多为了配合政府的某些公益宣传主题或大型活动,这类作品往往更易趋同。
一个成功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应该具备感性和理性的元素,但其留给受众的最终记忆却应是纯粹的一种诉求方式。感性如英国伦敦的申奥形象片“SPORT AT HEART”,把奥运融入伦敦人生活的每个细节,智慧而不失精彩,既表现出了英国人的幽默,又突出了奥运在普通生活中的存在和人们心中的追求。用著名广告导演高小龙的话来说:“好的”宣传片应该是自然、亲切、美感。走感性路线的城市形象片,最高境界莫过于此。理性如广告大师奥格威曾为波多黎各撰写了一则著名的招商广告,这是一个“以一场广告宣传活动改变了一个国家形象的唯一例子”。在广告中,奥格威将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优惠政策放在画面最醒目的标题位置来陈述:“现在波多黎各对新工业提供百分之百的免税”;正文中再运用纯粹的算帐方式论述免税可以带来的巨大利润。赤裸裸的利益诱惑让广告的说服力剧增,加之其后文案中不断地突出重点和层层深入的分析,把投资波多黎各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的主题,表达得十分鲜明,有着很强的说服力。
城市形象宣传片传播是一个系统的价值体系,有别于传统的风光旅游宣传以及招商宣传,它涉及诸多城市元素,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新背景下需要一种传播理念的升级和创新,、、北京安帝影视广告创意机构针对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融合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院的等艺术团体的支持,通过对城市传播独特的理解,结合城市宣传的成功经验,战略性的提出“城市宣传片e站式战略传播”,在理论和实践支撑下对城市形象宣传进行概念升级,是一种城市形象与影像艺术完美嫁接的时代创新。
城市形象宣传片e站式战略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于在文化层面立足于城市个性精神对城市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在传播层面借助于新媒体短平快的宣传路径,通过对城市气质的创意性包装,结合声光影调的视觉刺激,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拉近城市与大众的沟通距离,不仅仅只是一种概念的升级,更是一种文化的亲民,让城市居民真正融入到城市之中,推己及人的引发大众的思考与共鸣。
最新专题:
在线统计:
最 新 推 荐
02-2402-2302-2302-2002-1802-1802-1702-1502-1202-04
快 捷 导 航
--------------
24小时值班: QQ: EMAIL: 备案编号:
Copyright(c)2013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整的人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