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在认识中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过程中的作用--《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02期
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选择是社会历史中的普遍现象,有人则必有选择。然而在选择中,为什么相同的主体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主体又会作出相同的选择。你会专注于问题的这一方面,而他却关心问题的另一方面。其结果,有的选择正确,成功了;有的选择错误,导致失败。何者使然?除客观的制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B023.2【正文快照】:
选择是社会历史中的普遍现象,有人则必有选择。然而在选择中,为什么相同的主体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主体又会作出相同的选择。你会专注于问题的这一方面,而他却关心问题的另一方面。其结果,有的选择正确,成功了;有的选择错误,导致失败。何者使然?除客观的制约因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微;牟永和;;[J];法学杂志;2010年01期
胡俊苗;黄海昀;;[J];理论与改革;200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月团;[D];内蒙古大学;2006年
孙晓娟;[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高文莹;[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周新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庆荣;[J];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何颖;[J];求是学刊;198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丁鑫;;[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12期
金崇华;[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2期
李校利;;[J];社科与经济信息;1994年10期
金崇华;钱艳芬;;[J];教育与职业;2004年24期
沈莹;;[J];企业家天地;2008年09期
史彦虎,张云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章羽;[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唐启秀;[D];西南大学;2007年
郗涛;[D];山西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卫平;孙晓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刘雪英;[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伏爱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李大兴;[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宁俊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陈雪英;[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陈文江,何云峰;[J];长白学刊;2000年02期
邬巧云,赵斌;[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郭凤志;[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6期
张淑燕;赵继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健;[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周书俊;[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呼海燕;[D];新疆大学;2004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付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黄晓亮;周青;;[J];法学杂志;2011年12期
黄晓亮;王霁;;[J];法治研究;2013年01期
王晓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郭颖华;;[J];现代商业;2009年33期
解夏;;[J];运城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周剑娜;;[J];艺术教育;2010年12期
陈明;;[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晓菲;[D];武汉大学;2011年
张洪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周先进;[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运霞;[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辛静;[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李荣强;[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蒋文英;[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安宇寰;[D];吉林大学;2007年
范清义;[D];中南大学;2007年
高文莹;[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郝娜;[D];山东经济学院;2010年
黄斯伟;[D];广东商学院;2010年
少布;[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H.A.西蒙;乐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权立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何颖;[J];求是学刊;1989年03期
权立枝,肖安邦;[J];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02期
李芳;;[J];甘肃科技;2010年01期
宁俊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张浩;;[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董智;;[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8期
吴宁,申晓晶,黄发林;[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杨明媚;谯亚军;;[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陶永富;[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永青;;[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王新华;汪静君;;[A];2006中国数字化造船论坛论文集[C];2006年
尹建军;;[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赵蒙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范俊铭;;[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李国珍;;[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陈新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胡晓;;[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A];2005年度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理论研讨会暨《中国工商管理研究》发行工作会论文集[C];2005年
斯琴格日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西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袁可龙;[N];中国证券报;2005年
白岭;[N];证券日报;2008年
吴琪;[N];证券日报;2003年
中证投资 徐辉;[N];中国证券报;2006年
朱黎丽;[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黄文;[N];中国矿业报;2006年
张晓峰;[N];证券日报;2008年
通信指挥学院
秦继茂?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刘坚;[N];湖北日报;2008年
孙国权;[N];赤峰日报;2007年
郭凤琳;[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卫崇文;[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沈大光;[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何颖;[D];黑龙江大学;2002年
苏曦凌;[D];湘潭大学;2011年
杨晨辉;[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章羽;[D];复旦大学;2008年
白雪晖;[D];吉林大学;2006年
张浩;[D];天津大学;2005年
潘中伟;[D];复旦大学;2004年
董大勇;[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阴丽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武赢;[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文顺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郭静;[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安宇寰;[D];吉林大学;2007年
黄伟;[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赖泽栋;[D];厦门大学;2007年
朱晶晶;[D];新疆大学;2008年
白海艳;[D];黑龙江大学;2006年
张笑夷;[D];黑龙江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论文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论文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姓名:周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王金福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摘要摘要迄今为止,非理性问题既是一个敏感又是一个难以论述清楚的哲学难题。因此对非理性因素的问题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要进行系统的探讨和研究。为此本论文只是从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在社会生活上的影响作个浅谈。非理性因素作为哲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对非理性的研究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自身的哲学存在和作用价值研究是不可否认的。非理性因素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现象(意识状态)已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但因非理性因素的自身特征,具有不可言说(理性不可表达)的神秘性,使得非理性研究难以深入,更因为理性、理性主义思维方式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因而人们从理性、理性主义的立场上研究非理性,不可避免地使非理性研究笼罩上理性的迷雾。非理性研究存在着一些误区,需要我们深刻地反思。对非理性因素问题,人们已谈得不少,但在具体论述和日常生活中时常出现混乱,不是夸大就(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是缩小或者否定其作用。归根到底,这是由于人们对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缺乏科学把握,造成二者之间的割裂与对立;对非理性主义与非理性因素不能做出严格区分,在否定非理性主义的同时也否定了非理性因素:不能对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加以区分,把非理性因素与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行为混淆不清,因而造成种种对非理性因素的误解与迷惘。关键词:理性、理性主义、非理性、非理性主义作者:周浩指导教师:王金福Discu鼹t量lc impact∞删izing锄d social Ii话ofme uIl阳tional f.a咖r simply Abs昀ctDiscuss the impact on real娩in2 and social lifIe 0f theDlSCUSS the lmpaCt 0n reaIlZln2 and SOClaI lite 0t tneunrational factor simplySo fhr,n()n.利伽Ial is a seIlsitiVe is姗a11d is acle盯叩s(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itionofme pllilosophyof dimcult probl锄鹤.The坞f0豫也e queSti吼of irr撕伽【al缸舾岱托search’c锄舯t beacllieved ove谢ght删Jst conduct a systcmatic eXpl嘶mon锄d study.Thcrefore thisp印er is惦ed t0 study people 0n廿le b嬲is of也e im:tional f.acto鹉in也e social life锄dtheir 11Ilde岱tandmg ofthe油pact ofmo毹Ils.ImtioIlal f融。瑙鹪phno∞出cal qllestions are***嗽蚁iIlg incre嬲hlg a仳e砸on t0廿le concen塔of吐le non-僦。玎-al坞∞arCh Altllough this or nlat is吼玲.But its ownpllilo哪hy on也e河ue of龇eXi蜘鹏觚d role iS(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珈咀eniable.1k ir硒缸oIlal‰t0璐弱a spiritIlal phenom∞∞(co璐ciousmsS)h嬲incre笛ingly shown its in】联In趾t role.But irr撕onal f础。娼of its own ch聪lcl耐stics’谢m(110n-mti∞m exp豫ssion)secr吒m妇g it di伍cuh in-depth stIldy of∞n-mtional,but al∞beca瑚e mtional毋锄d枷onal way of t11inl【ing of t:he pI唧le e a h乏Lbit,∞people血吼t11e枷onal觚d im:tional Stance on t11e non-瑚吐onal,inev池bly n‘m捌onal托s昀rch on theirI鲥onal fog em,eloped.Res髓rch on∞n啦:tioI试,Ⅱlerewem∞me erro瑙,we need t0de印lyrefle(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cton.1k i玎砒onal缸t0瑙,it h嬲be饥disc哪scd a 1鸭but specifically e1籼ratc:锄dof【锄.dha嘶c life,not eXaggemted is t0∞duce 0r d锄y its∞le.1 ntimately,也is isbecau∞瑚ctional people on tlle relatio蒯p betwe叨the fk幻瑙觚d证撕onal f-acto璐lack of∞髓ain锣me c戮b撕en tl地tv旧s印孤ated锄d c0IlIbnt砸111e圳m剃orlaI and irI嘶onal f如tors c锄not mal(e也e diStillc廿on bc岫V∞n鲥ctly iIl t11eno硼enial ofr蜀ltionali锄also捌ed n圮imtionm fhct0瑙;N0t∞ir枷onal角l躺也0le锄d make a di鲥hction betwe饥p嬲siVe rol(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e,锄d tlle imtional fkto玛in廿ledaily lives of non-删i伽lal behavior coIlfllsin岛7I'11is h嬲ca峪ed all sons of im:tional蠡Ictors of mis岫de蕺;tallding and perplexed.ⅡIn light of也e db0Ve,in our Vie啊t0廿1e scientific啪derst觚ding of胁iorlalf籼ors,we mllst c0璐tantly stlmy of im岖oIIal f.act0稻,me oIlly way t0 renounce也edcVelopment晰U haVe broad prospects.K呵Words:瑚畸0n;瑚畸non-non-rationalismIⅡW1.itten by:Zhouh∞Superyised by:N‰gjin如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声明学位(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德苏.闸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研究生签名: 日期:型口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研究生签名: 日期:盟兰竺导师签名,丝日.期:盘血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言导言非理性问题(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是当代哲学研究前沿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也是唯物史观研究中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因此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对于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指导我们的实践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国内非理性研究的现状1978年“实践标准&讨论之前,国内没有很好地重视对非理性的研究。即便研究,也大多是在否定的意义上谈论非理性的影响。1978年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就直觉、灵感、情感、意志和无意识等一些非理性因素进行了认识论、心理学、教育学和文艺学等多学科的初步探索,发表了不少论文和论著。陶德麟和汪信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十四章o、姜锡润在&论认识主体结构》第一章圆、郑伟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第二十章@都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揭示出认识活动中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一些哲学原理教科书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一章中增加了关于无意识的内容,在“认识和实践捧一章中增加了关于人的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内容。欧阳康在‘社会认识论导论》中把情感和意志作为人(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的主体能力的三个基本内在的要素之一,表明了对非理性因素在社会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关注。④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张雄博士正着手研究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研究现实经济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及其互动机制对市场经济发生、发育、发展的影响,并已取得初期的研究成果。囝夏军、冯玉珍、胡敏中分别出版了有关非理性研究的论著。夏军的《非理性的世界》@根据人类认识发展史、精神发展史的本来面目,说明了非理性的特征与生理基础,非理性与理性双重结构的社会化过程,非理性诸要素以及非理性主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论述了非理性研究的重大现实意义。冯玉珍的《理性的悲哀与欢乐——理性非理性批判》o按照逻辑。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姜锡润:‘论认识与主体&,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李景源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o欧建康:‘社会认识导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0年版,第3章第2节.·(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参阅‘光明日报)日.·夏军:‘非理性的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冯玉珍,‘理性的悲哀与欢乐一理性非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言和历史相一致的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侧重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胡敏中的&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国侧重从认识论角度系统全面地探讨非理性问题,力图对非理性的本质、特征、结构和功能等问题作总体的研究,阐明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以上三人的论著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这三本著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偏重从认识论角度对非理性进行研究,把非理性及其作用限定在认识领域,而没有将非理性置于社会历史的宏大背景中进行研究。关于非理性的涵义、特征、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国内学术界的其它论著同样偏重从认识论角度进行研究。迄今为止,从社会历史观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非理性因素的论著和文章还不多见。我们认为从认识论角度研究非理性因素的同时,也(来源:淘豆网[/p-5104482.html])应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研究非理性因素,特别是应探析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深化非理性研究,也可以走向历史的“深处&,发展唯物史观。(二)非理性研究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从社会历史观角度深入研究非理性问题是非理性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内在地包括了人的动机、欲望、情感、意志这一类非理性因素;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并不完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在许多情况下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带有浓厚的非理性成分。在实际的社会历史运动过程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因素和纯粹的非理性因素,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是彼此交织、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性起支配、定向和指导作用,非理性起动力、激发和诱导作用。因此不研究非理性不仅无法正确说明理性的作用,无法深化认识论研究,而且也无法深化历史观研究。非理性的力量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人的个性问题。在现代生活中,个性扭曲的问题不容忽视。个性的扭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非理性脱离理性的规范和控制而造成的。我国也存在着非理性主义的暗流。许多文学作品、歌曲都带有非理性主义的痕迹。非理性主义思潮已越出学术圈子,走向市民生活。比如:命相、面相、手相一类书籍充斥书摊。青少年中出现了“萨特热一、“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游戏人生成为一种时髦、风尚。片面强调个人感觉和主观体验,“跟。胡敏中:‘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2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言着感觉走’’、“玩的就是心跳井、“过把瘾就死&,积淀为一些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这些非理性的社会现象,正确认识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并存的现实,强化其积极作用,克服和削弱其消极作用。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研究非理性,不仅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要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历史观角度深入研究非理性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把非理性的存在和作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研究,改变过去历史观研究中忽视非理性问题的状况。第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界定非理性概念;第三,澄清非理性主义夸大非理性、贬低理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第四,分析非理性的作用与社会规律的关系;第五,正视非理性在社会历史中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并存的现实,探寻强化其积极作用、弱化和克服其消极作用的途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研究非理性的指导思想,又是这一研究的一般方法论。这些原则和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客观性原则。即从客观角度入手研究非理性因素的产生、发展、内在机制。我们必须把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非理性定位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对社会存在有依赖关系,即非理性有一定的客观物质前提。我们必须在肯定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前提下,摆正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以及理性和非理性的关系,科学地把握非理性的本质。坚持客观性原则是我们与西方非理性主义研究非理性的一个根本不同点。(2)实践的和辩证的观点。即从实践的和辩证的观点去分析非理性的产生、发展机制。我们强调人的精神的实践基础。非理性和理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本体,而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理性思维的内容和人的非理性的内涵。非理性和理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构成一对辩证矛盾。研究非理性,还要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既要把理性和非理性看作人的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要分清二者的主次关系。只有从实践的和辩证的观点出发,才能克服西方非理性主义把某一非理性因素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3)主体性原则。即从强化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能力和素质这一目的出发进行非理性研究,把非理性的培养、非理性和理性的协调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3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导言一项重要内容。非理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使实践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向。实践应该有利于人的非理性的培养,有利于人的主观状态的优化。此外,我们还要:运用发生学方法研究非理性的起源问题,对非理性的发生学考察,不仅要研究非理性的生理基础,更要研究其社会基础。采取结构功能分析法对非理性诸因素的作用、对个体和群体的非理性因素作出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对非理性诸因素的内涵、特点、作用和起作用的条件进行具体剖析,对非理性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做具体考察。在对非理性观的发展过程的历史分析中揭示非理性观的内在逻辑,这是我们研究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历史逻辑分析法。从社会历史观角度研究非理性是一个理论问题,而理论的研究是为现实服务的,因此还要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现实探讨培养人的非理性,强化非理性的积极作用,弱化和克服其消极作用的途径,以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4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一章非理性因素的界定第一章非理性因素的界定一、关于非理性因素概述人的素质包括生理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精神素质主要是指文化、经验、逻辑思维、感知、想象、无意识、非逻辑思维、情感、意志、信仰等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现实和完整的人都是理性和非理性、灵魂和***、理智和情感的统一.非理性是指理性之外的认识、意识、心理因素,主要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兴趣、好奇心、冒险精神、信念、忍耐力等。(一)在认识论层次上,非理性是指在一瞬间就能把握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包括直觉、灵感和顿悟等直觉、灵感和顿悟的迸发是一个无目的、无意识的非理性、非逻辑的过程,就连当事人也对它的迸发感到突然、意外和神秘。它的思维行程和信息处理方式不是线性的,不是按严格程序和规则进行的,而是遵循着散发性、跃迁性、耗散性思维行程和各种知识无规则的相互作用的信息处理方式进行的。再者,它的思维行程全是独创的和新颖的,没有现成的思维规则可依。(二)在意识论层次上,非理性是指没有自觉意识到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无意识即潜意识,它和显意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无意识的活动是不自觉的过程,它不受人的目的和意识所支配,也不受人的理性所控制,而表现为无目的、无计划、非逻辑的游散性、模糊性和无规则性等特征。(三)在人性论层次上,非理性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和欲望等非理性的这三个层次的含义是紧密相关的。直觉、灵感和顿悟的迸发,实质上是无意识受到某种外界的刺激,在一瞬间内上升到显意识,从而导致了问题的迎刃而解。人的意识活动由无意识向显意识的转化和上升,这是直觉、灵感和顿悟迸发的心理机制和基础。同时,直觉、灵感和顿悟的迸发又总是相伴着强烈的情感状态。情感的体验过程一般是受无意识的支配,致使情感具有突发性和迷狂性的特点。但情感却是长期的心理感受和态度体验的沉淀和积累,这种沉淀和积累一旦遇到适当的外界刺激,就会突然渲泄出来。意志实质上也和无意识有很大关系,它经过长期的心理沉淀而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倾向和力量。非理性具有不自觉性、突发性、瞬时性和非逻辑性等特征。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论文.pdf
文档介绍:
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论文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姓名:周浩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师:王金福浅谈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及其社会生活的影响摘要摘要迄今为止,非理性问题既是一个敏感又是一个难以论述清楚的哲学难题。因此对非理性因素的问题...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理性与非理性-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理性与非理性
【湖南女子学院论文栏目提醒】:网学会员--在 湖南女子学院论文编辑为广大网友搜集整理了:理性与非理性 - 其它资料绩等信息,祝愿广大网友取得需要的信息,参考学习。&&&&
如何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关知识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参考答案: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人类认识活动结构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非理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理性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理性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狭义的理性则是指作为认识过程高级阶段的理性认识,仅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狭义的理性与感性相对;广义的理性包含狭义的理性,它与非理性相对。&&&&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非理性因素,本身并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和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这些非理性因素给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提供了动力、动因和调节控制的机制。&&&&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关键是理解它们之间所存在的辩证关系。&&&&在认识过程的辩证内容的理解上,曾经出现过忽视或者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过分地强调理性认识和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倾向。&&&&但是近年来随着哲学认识论研究中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传播和影响,又出现了过分地强调非理性因素作用,从而淡化理性因素地位的倾向。&&&&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其特点是割裂了理性认识因素与非理性认识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但承认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不否认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在对待非理性因素问题上,既看到了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同西方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理性认识的因素和直觉、灵感、顿悟等非理性认识因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两者是互为前提、互相包含的、互相转化的。&&&&当理性因素的运用到一定的程度时,思维过程的矛盾和冲突被进一步揭露和展现时,沿着原来的逻辑思路无法进行时,转变思路和重新选择新的逻辑起点,直觉、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就发生了作用。&&&&所以,理性因素的作用是非理性因素作用的基础和平台。&&&&当直觉、灵感、顿悟的思维形式发生作用以后,仍然需要条理化、分析和推理性的工作。&&&&因此,非理性因素的思维形式必须转化为理性思维的形式。&&&&有时候直觉思维的目的是将那些相互断裂的逻辑链条连接起来。&&&&如果直觉思维的结果仍然是直觉,那么这种思维的结果是不能被传递和理解的,它永远只能停留在直觉者的头脑里,而不能转变为理论认识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到理性因素的制约,强调人应当在理性因素的主导下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这与非理性主义把非理性因素看成是人的本质,把人的感觉、欲望、情绪、本能等看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并且否定或贬抑人的理性、理性私情的作用是有本质区别的。&&&&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过程,人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对人的认识起推动作用。&&&&因此,理解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必须以辩证法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误入歧途。&&&&参考文献:(一)主要著作索引:1、胡敏中.理性的彼岸――人的非理性因素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2、张洞.理性思维的轨迹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 年3、夏军.现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思潮.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4、郝立新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5、欧阳康.社会认识论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6、李秀林 王于 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年7、胡敏中.非理性:创造认识论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8、何颖.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9、韩震.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年10、陈中立.反映论新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及其在现时代的发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二)主要论文索引:1、夏军.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张海源.思维运动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理论探索.、李景耀.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宋俐娟.试论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论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庄惠娟.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魏小萍.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与人们的社会存在.哲学动态.、许玉乾.哲学发现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云南社会科学.、权立枝. 试论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中的地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王维杰.非理性因素的生成机理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权立枝.谈谈非理性因素与非理性主义的关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赵东海 牛婷.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李铁强. 创造性思维中的非理性因素.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杨彬.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北方论丛.、王埃亮. 刘海池.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郭玉坤. 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宁俊社.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杨福荣. 非理性因素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杨文华. 论创新活动中的非理性因素.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尹建明.决策活动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黎学军. 论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影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2)(三)要论摘编1、宋俐娟.试论非理性因素的认识论意义.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该文认为,认识的主体系统,即认识主体所具有的各种精神因素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包括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两个方面。&&&&理性因素在主体精神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认识能力是对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补充,在认识主体系统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在主体认识的综合过程中,既具有非理性因素影响其理性因素的一面,也有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影响的一面。&&&&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是首要的,但在人的意识中,以情感和意志为主的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通过其选择、诱导、动力、调节作用而施加影响。&&&&它们不仅以相互影响发生者联系,而且以相互渗透发生着联系。&&&&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非理性因素。&&&&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总是首先通过主体的情感体验才能折射出来。&&&&为了完成揭示事物本质的抽象思维,主体只有道过自身的意志行动才能实现。&&&&另一方面,非理性因素中又渗透着理性因素。&&&&在主体的认识过程中,尽管主体的情感、直觉、信念、潜意识等多是以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却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上的反映,而是积淀着知识、经验、价值观念、社会属性等人类理性因素在其中的一种对客体的体验。&&&&认识辩证运动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同发挥作用的过程。&&&&2、李景耀.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1)该文认为,人类认识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一对客观存在的东西。&&&&在认识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既具有相对独立的一面,表现出独特的性质、特征和作用,又始终受理性因素的指导和支配。&&&&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意志离不开理性的引导。&&&&如果情欲不加以控制、感情用事,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甚至会误人歧途,给社会带来巨大破坏。&&&&同时,理性必须以人的基本要求、积极情感和意志作为动力。&&&&如果人的非理性的本能要求、情感经常处于被压抑状态,就不会有真正的理性精神。&&&&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成果,如科学发现、文艺创作等,主要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同时也包含着理性因家和非理性因素的综合统一作用,体现了创造主体的欲望、追求、信念、意志、灵感、直觉及种种情绪的困扰和冲动。&&&&理性因家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和发展。&&&&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主体认识能力的两翼,二者相互契合、相互渗透,理性每前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交融非理性因素于自身。&&&& . 《非理性及其研究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3、夏军. ,1993(4)该文认为,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的认识,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但又相互联系的视角。&&&&其一,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是现存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这种经济关系直接表现为人们的物质利益,争取个人、家庭、阶级、国家、民族的经济利益的动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原因。&&&&而在认识人们争取物质利益的动机中,则表现出理性与理性的冲突。&&&&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人们是否承认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是受争取物质利益的动机所支配,即是否承认在社会生活中和社会历史发展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经济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认识与行为上的差异。&&&&其二,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反映。&&&&一方面,社会是由有自觉意识的人组成的,历史是由具有理性和意志的人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人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活动,但人们各自的目的互相发生冲突,互相发生矛盾。&&&&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体现了在对待社会这一自然历史过程中人类的激情、意志与目的的冲突。&&&&因此,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既体现为一种认识的矛盾,而它本身又是社会矛盾的反映。&&&&4、杨彬.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对实践主体的影响.北方论丛.2002(1)该文认为,认识中的理性与非理性是一个连续的和统一的过程。&&&&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理性与非理性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人的认识从原始的非理性到理性再到非理性,是一个线性坐标从中心原点向两种极端状态发展延伸的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非理性→理性→非理性。&&&&5、权立枝. 试论非理性因素在主体选择中的地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1999(1)该文认为,对主体选择过程来说,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都是主体选择中重要的主体性因素。&&&&主体选择结果的获得是主体系统通过中介系统和客体系统发生作用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受主体以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还受到主体本身各种因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影响。&&&&理性在主体精神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非理性因素的补充、影响作用也不可缺少。&&&&非理性因素作为一种生存的意识状态和认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素的不同方面虽然对主体的影响各不相同,但它们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推动、影响力量,构成理性因素不可缺少的重要补充,左右着主体的选择活动。&&&&6、庄惠娟.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1995(4)该文认为,在整个认识过程中,理性和非理性总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共同对认识发生影响的。&&&&不承认非理性的作用。&&&&不是唯物三义的态度。&&&&有时非理性的作用,甚至还会超过理性认识,例如潜意识、直觉、灵感、顿悟等,是创造性活动中实现认识飞跃的“爆破点”。&&&&非理性在人的认识过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能动性。&&&&在认识活动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没有理性因素的认识是盲目的; 没有非理性因素的认识是僵死的,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类认识不可缺少的两翼。&&&&偶然得之的灵感和“神来之笔”是荃于长期的理性思索的结果,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是在理性指导下以非理性形式表现出来的。&&&&7、张海源.思维运动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理论探索.1995(1)该文认为,理性因素是思维运动的母体,非理性因素是思维运动的驱动力量,两者就象计算机的信息传输与能源动力的关系是不可分离地结合为一体的。&&&&任何用单一的、独立的一个因素来解释思维运动的企图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在这个意义上,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和反映,虽然是理性因素作主导,但非理性因素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否定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就象否定工作机械的原动力一样,理性思维就会缺少动力而不能启动和运转,这就是思维运动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法。&&&&它是客观的,不管是否被我们意识到,总是不会改变的。&&&&8、唐志龙. 略论价值观中的非理性因素.唯实. 2004(3)该文认为,人们价值观中的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彼此交织、彼此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在价值观中,理性因素起着支配、定向与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起着激发、推动与诱导作用,二者不可或缺。&&&&9、童宣军. 人的非理性因素在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该文认为,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完整个体.其实践活动不仅是意识反映所控制的理性因素活动的直接结果.而且还是意识所无法反映和控制的下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下非理性因素参与的结果。&&&&所谓理性因素,是指在意识反映所控制下自觉地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或活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其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是客观的;而非理性因素虽以意识反映为基础.但并不为意识反映所控制,而是以一种潜意识的或下意识的方式作用少把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过程,具有不确定性直觉性、非逻辑性、个体性和体验性等特点,其不仅形式是主观的,而且内容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直觉、想象、灵感等意识形式或能力活动。&&&&从木质上说,创新活动作为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和结果,主要是山人的意识反映所控制下的理性运动结果。&&&&人的非理性因素在此过程中主要发挥着阻碍或催化创新活动发生的作用。&&&&10、黎学军. 论非理性因素对主体认识的影响.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5(2)该文认为,人类精神史是在理性的主导下,并在非理性的积极推动之卜逐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但不否认而且如实地承认非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既看到非理性因素的积极的作用,也看到它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非逻辑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形式和逻辑思维活动单独进行,必须以一定的逻辑思维活动为基础。&&&&认识运动的辨证表现为,认识的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按逻辑程序的循序逻辑的飞跃的过程,而是逻辑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逻辑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促成人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从现象向本质的飞跃。&&&& 理性是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 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 或处理,达到事件需要的效果。&&&&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反之就是非理性。&&&&理性 的意义在于对自身存在及超出自身却与生俱来的社会使命负责。&&&& 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不慌张,就是常说的‘泰山 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中的‘色’即是焦急的心不能表露在脸面,俗话就是遇事不慌; 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比如:人,他的个人特点(即 性格,习惯,做事风格.....)事或物就要了解事或物的前因后果; 详细的分析,在分析人与事或物时:当事态紧急时则一般从主观上去分析而避免事态扩大, 但少作客观分析是防止和避免重复类似的事件; 后果的预知,它是根据从感性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和总结并换位的客观分析、判断、推理的 结果; 心理素 质的要 求,就 是要 有自信 与勇 气; 多种后 备计划 方案; 优劣的 互补, 有时以 劣为 优且以 优为 劣,有 时中性 ; 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也 指那些反对理性哲学的各种非理性思潮,如惟情论、意志论、生命哲学、无意识、直觉论、 神秘主义、虚无主义、相对主义等。&&&& 一般人常见的十二种非理性观念: 1. 需要被赞赏: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绝对必须得到每个人的喜爱和赞许。&&&& 2. 过高的自我期许:人在各方面都必须能力十足,完美无缺。&&&& 3. 责备:有些人很坏、邪恶、卑鄙,应该受到责备惩罚。&&&& 4. 面临灾难:当事情不能尽如己愿时,一定是可怕的灾祸。&&&& 5. 不必负责:不愉快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个人一定无法加以控制。&&&& 6. 忧虑:对于可能发生的危险或可怕的事物,必须要常记挂在心里。&&&& 7. 逃避问题:逃避某种困难或责任,总一定比面对问题还来的容易。&&&& 8. 无助感:过去的经验与事件,是现在行为的决定者,过去的影响一定是无法磨蚀。&&&& 9. 完美主义:每个问题一定有一个正确或完美的解决方法,而且必须找到,否则将会 有大灾难。&&&& 10. 依赖:一个人必须依赖他人,并应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去依靠。&&&& 11. 过分关切: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或困扰而烦恼。&&&& 12. 惰性:个人的自我陶醉或不必积极参与活动,也必能带来极大的喜悦。&&&&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认识不过是由非理性的意志所派生,并为之服务的工具。&&&&他将人对表象世界的认识分为两种:直观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理性的功能只是在直观的基础上“构成概念”。&&&&概念是一般,它是直观的复写,它的内容来自直观,是对直观认识共同属性的概括。&&&& 理性认识“永远也不能越出表象的界限”,“永远达不到世界最内在本质”。&&&&因此,用理性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呢?叔本华借助了理念这一概念。&&&&把理念做为意志的直接客体性,因此可以通过对理念的认识去把握世界的本质。&&&&但是认识理念不能靠理性认识,表象世界是服从根据律的。&&&&而根据律对个别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中起作用。&&&&理念是不变的。&&&&因而根据律对概念并不起作用。&&&&认识理念必须依靠直观的认识。&&&&所谓直观的认识,就是放弃对事物的习惯看法,不在按照根据律诸形态的线索去追索事物的相互关系“即是说人们在事物上考察的已不再是‘何处’、‘何时’、‘何以’、‘何用’,而仅仅是‘什么’;也不是让抽象的思维理性的概念盘踞着意识,而代替这一切的都是把人的全副精神能力献给直观,浸沉于直观,并使全部意识为宁静的观审恰在眼前的自然对象所充满”。&&&&当人们浸沉这种直观时,便“自失”于对象之中了,成了纯粹的、无意志的主体,成了客体的镜子,于是直观者和直观本身合一了。&&&& 这同时即是整个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叔本华指出,客体如果以这种方式走出了它对自身以外任何事物的一切关系,主体也就摆脱了对意志的一切关系。&&&&那么,这所认识的就不再是如此这般的个别事物,而理念是永恒的形式。&&&&在理念中,主体和客体是并无区别的,因为它们就其自在本身来说都是意志。&&&&所以,意志在这里是自己认识自己。&&&&根据上述认识产生的过程,叔本华指出,只有直观才识真理的源泉,而理性的作用只是保存知识、传达知识、运用知识。&&&&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意志。&&&&理性思维认识只是大脑的机能。&&&&而大脑正如人其他器官一样,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因而,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主人,理性是第二性的,是仆人。&&&&理性不过是人实现意志的冲动,满足意志的欲求的工具。&&&&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似乎都是理性在起主导、支配作用。&&&&实际上却是意志在背后推动着理性。&&&&意志如同一个强健的盲人,背负着理性这个能视的跛子,让理性来充当向导。&&&&人们总是因为意志的欲求,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行动。&&&&总是欲望追求在先,然后理性为这种欲求提供论证和根据。&&&&这种说法抬高了意志而贬低理性,是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典型表现。&&&&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非理性主义的萌芽。&&&&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提出了狄奥尼索斯精神,即酒神精神。&&&&“酒神的本质,把它拟为醉乃是最贴切的。&&&&”这是人类放荡不羁的原始本能,是生命永无遏止的冲动,是精神的醉狂、亢进的状态,是不为理智所控制的。&&&&只有在酒神精神中才能超越痛苦,超越人生。&&&& “因果法则”是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轴心法则。&&&&到了尼采,“因果法则”完全剥离了它的合理性和强制性。&&&&狄奥尼索斯精神的最早陶醉,就在于对“因果法则”的破坏中。&&&&尼采把希腊文化分为前苏格拉底文化和苏格拉底文化。&&&&他对苏格拉底文化非常不满, 认为苏格拉底是希腊文化酒神精神的扼杀者。&&&&自苏格拉底以来,希腊文化走向腐败和堕落,苏格拉底是希腊文化遭厄运的元凶。&&&&按照最的迷悟产生的根源尼采的观点,在希腊哲学发展过程中,是苏格拉底把概念和理智引入哲学,扼杀了希腊哲学的蓬勃生机,堕入了僵死的理性蛛网。&&&&这也说明了尼采的狄奥尼索斯精神的非理性主义本质。&&&& 尼采看来,传.
【】【】【】【】【】
相关理性与非理性: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中摘要的作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