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期间东,西部地区2014世界gdp增速排名差距最大,影响其主导因素是

是全球首家大型政务类网站,欢迎登陆本站!&&&|&&
提示:您在上方可以搜索政府工作报告、统计数据、统计公报等相关政务信息。
推荐城市:
&当前位置:&=&&
西部经济快速增长
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日期:&&&&浏览次数:142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水平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呈现出较大差异。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保持东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发展速度,逐渐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重庆、四川、内蒙古等西部省市经济快速增长,而北京、广东、浙江、上海等东部省市经济增长趋于平稳。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GDP增速的前10位,西部地区占据7席,东部地区仅占1席,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已逐步由&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转换。这种发展趋势是短期现象,还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本文将就此问题,利用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得出合理结论。
一、区域经济增长实现&东快西稳&向&西快东稳&的转换
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仅在人均收入、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上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对于市场经济门槛的跨越能力差异较大。本文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人均GDP和固定资产投资等具有持续效果的指标进行研究。
(一)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缩小态势
2011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92万亿元,是1978年的177.8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为9.96万亿元,是1978年的137.2倍,东部地区生产总值是西部的2.70倍。从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七五&时期以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1994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作为&先富起来&的地区,大量生产要素涌入东部地区,东西部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呈快速扩大趋势,200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是西部地区的3.05倍;虽然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但在&十五&期间由于投资和政策的滞后效应,东西部经济总量的比值仍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在2005年达到峰值3.24倍。&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东西部经济总量差距逐步缩小,2010年东部地区经济总量为西部的2.85倍,比值较2005年下降0.39倍;到2011年,比值已降到2.7倍,充分展示了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的全过程。
图1:年东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比值
本文数据来源: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新中国60年》和《中国统计摘要2012》。
(二)人均GDP相对差距逐步下降
人均GDP能够充分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通过采用相对发展率(Nich)分析各区域在某一时间段内人均GDP变化与该时期内整个区域人均GDP的变化关系,能客观地展示各区域的相对发展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Nich=(Y2i-Y1i)/(Y2-Y1)
其中,Y2i和Y1i分别表示第i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Y2和Y1分别代表整个区域在时间2和时间1的人均GDP。通过测算,可以得到东西部各省市年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见表1)。
表1:年东西部地区各省市经济相对发展水平
相对发展率
相对发展率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仿宋_GB
从表1可以看出,年东西部地区各省市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较大。西部地区除了内蒙古、重庆以外,其余省市Nich值均小于1,表明这些省份的人均GDP增量小于全国GDP增量,其中贵州、云南2个省相对发展率仅为0.5。同期东部地区除海南省以外,其余9个省市Nich值均高于或等于1,其中天津、上海、北京相对发展率高于2.0,居于全国前列,大幅超过全国其他省市。
虽然西部地区相对发展率远远落后于东部,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因此可采用相对差距分析东西部人均GDP发展趋势。相对差距是任一年份、东西地区绝对差距与该两个地区之中人均GDP最大值的百分比。从图2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相对差距走势与GDP总量差距走势基本相同,&八五&呈现快速扩大,1995年相对差距为56.9%,较1990年提高10.3个百分点;&九五&、&十五&时期相对差距扩大幅度收窄,2005年东西部人均GDP相对差距较199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东西部相对差距出现快速回落,2010年为51.5%,较2005年下降8.4个百分点。到2011年,相对差距回落至47.9%,虽然东西部人均GDP绝对差距较大,但相对差距已接近八十年代中期水平,与1978年仅相差4.4个百分点。
图2:年东西部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
&&&&&&&&&&&&&&&&&&&&&&&&&&&&&&&& 单位:%
通过东西部相对差距和全国人均GDP增速的对比可以看出,随着相对差距的逐步扩大,全国人均GDP增速并未因东部经济快速发展而呈现出上升趋势,特别是在年和年期间,更呈现出与相对差距相反的走势,即东西部发展相对差距扩大的同时,全国人均GDP增速呈现下行态势。这说明东部尽管在总量上对全国经济总量的扩张有着较大贡献,但当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时,东部地区对全国人均GDP的拉动力会逐步缩小,而西部地区抑制提高的力量会逐步增大;进一步说明了只有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有效促进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西部经济增长赶超东部
年 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一直呈现&东快西稳&的态势,除1979年、1982年和1990年以外,其余24年东部地区GDP增速均快于西部地区。&九五&以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侧重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均衡发展阶段,东西差距在&八五&达到最高点,&八五&时期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6.8%,高于同期西部增速5.5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区域发展战略开始转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以促进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虽然西部地区因体制改革的因素获得了相对较快的经济增长,但由于资金总量投入不足,加上自身投资效益不高,东西发展差距仍旧较大,&九五&时期东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0.9%,高出西部地区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启动,区域经济增长格局出现变化,西部地区开始发力,直到&十一五&的2007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速实现对东部地区的赶超,超越幅度呈现扩大趋势。&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3.9%,高出东部地区1.3个百分点,到2011年这一差距扩大到了3.5个百分点(见图3)。
图3:&六五&以来东西部地区GDP增速
&&& 注:1、东西部GDP增速为各省市加权平均速度;2、各时期为年均增速。
从2007年起,西部地区GDP增速已连续五年高于东部地区,形成了&西快东稳&的趋势,有利于加快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东部地区已度过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进入高质量平稳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重心转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提高;而西部地区正在步入经济快速增长阶段。
(四)西部旺盛的投资需求将助推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缩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布局重点逐步由内地向沿海地区转移,又从沿海向内地转移的趋势。&六五&至&九五&时期,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投资的比重持续上升,&九五&时期东部地区累计投资占全国的55.4%;之后开始逐步回落,&十一五&期间回落至44.7%,比&九五&时期回落了10.7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累计投资额为20.41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1%; 2011年西部投资比重达到23.5%,虽仍较东部地区低19.1个百分点,但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占比,西部地区投资占比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
图4:&六五&以来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
&&&&&&&&&&&&&&&&&&&&&&&&&&& 单位:%
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周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经济周期的变动主要是由投资的变动引起的。从图5可以看出,东西部经济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曲线走势基本一致,国家在各时期的投资重点布局是东西部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投资增速看,&九五&以后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普遍快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投资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0%,高出同期东部地区投资增速9.5个百分点;到2011年,西部仍高出东部9.0个百分点。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纵深推进,以及国家战略性区域开发政策实施,将支撑西部地区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延续经济增长&西快东稳&的局面。
图5:&六五&以来东西部投资及GDP增速
注:除2011年以外,均为各时期年均增速
综上所述,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快于东部地区,创造了缩小发展差距的基础,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也说明阶段性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的惯性有所减弱,而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作用正在显现,区域增长格局正从东部地区&一马当先&,向西部地区全面加速、东西部协同并进转变;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投资持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将支撑西部地区今后几年各省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处于全国的前列,西部地区旺盛的投资需求将助推东西部发展差距的缩小。
二、西部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问题
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经济增长上实现了对东部的赶超,相对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但应看到,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西部地区要将经济增长的赶超转化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缩小,需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消耗。在国内产业分工的基本格局下,由于水泥、钢材、煤炭等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2010年数据看,西部地区近半省份万元GDP能耗高于1.8吨标准煤,而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万元GDP能耗低于0.83吨标准煤,西部地区能耗水平远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经济增长对投资过分依赖。2010年西部地区投资率高达60%以上,投资增速近年来保持在30%左右高位运行,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多来自投资拉动,消费的拉动力有待提高。
三是科技创新水平较低。2010年,西部地区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7%,明显低于东部地区1.99%的水平;从三种专利申请受理数和授权数看,西部为11.27万件和7.29万件,东部为78.02和54.54万件,西部仅为东部的14.5%和13.4%;从技术市场成交额看,西部357.37亿元,东部2858.72亿元,西部仅为东部的12.5%。
四是生态环境约束强化。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承载容量已经十分有限,再加上脆弱的生态基础,如果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破坏,治理成本和难度非常高,社会效益的损失加上生态破坏的损失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缩小东西部差距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西部地区应抓住和用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突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上由&输血式&转向&内生型&发展的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内外循环,形成比较优势
西部拥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并不等同于区域比较优势。区域比较优势来源于先天要素和后天要素的有机结合,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先天要素,而没有与之相适应的资本、技术、制度等后天要素,那么这种比较优势就会大打折扣,区域的真正比较优势就显现不出来。一方面应发展和加强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互补合作,进行资源禀赋互补和社会经济资源的互补,通过互补聚集资源优势,创造比较优势,促进西部&资源+技术&型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发展和加强西部与东部地区之间的互补。西部的轻工业、加工业,尤其是高技术加工业欠缺,可借助于东部地区在技术上的优势,通过输出资金和中间产品的方式,把一些在东部地区失去比较利益、丧失垄断和创新地位的产品生产转移到西部。改变过去东西部之间单一的原材料向东输送、加工产品向西输送的非等价互补关系,建立比较利益基础上新的协调性互补关系。
(二)合理分配资源开发和资源产地的利益
资源丰富的西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在产业上容易形成单一化的经济结构,资源产品的商品价格波动会增大地区经济波动,且一旦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消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同时还会带来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因此,不能仅仅发展西部地区具有资源优势的初级产品产业,还要从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角度,加大对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等的投资,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竞争力差距缩小,这样才能真正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从而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走&高新科技产业+生态产业&之路
依靠现代高新科技,发挥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西部落后地区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之间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为后发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西部地区有资源禀赋优势,特别是自然生态环境,这对于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非常有利。由于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与东部地区相比较,目前西部的生态环境的社会经济价值较高,适合发展生态旅游业、现代绿色农业等。因此,在西部地区应积极推进以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生态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大力开发西部人力资源
人才匮乏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西部地区应继续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加强人力资源的培养,通过加强对劳动力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等投资,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区域生产力比较优势。此外,应建立地区间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西部人才外流,另一方面鼓励、引导东部人才到西部就业、创业,这对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最终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核算处)
【全球政务网】
&|&&|&&&Copyright & 2012 www.govinfo.so&All&Rights&Reserved&全球政务网&&京ICP备号-2&&(1)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社会财富增长,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五年计划规划的GDP平均增速呈现出高低波动,十二五期间GDP增速有所回落;人均GDP排名与总量排名不平衡,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2)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又好又快发展。(2分)
②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分)
③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2分)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2分)
⑤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尽快出台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方案。(3分)
(3)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城市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4分)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文化消费,推动城市经济发展。(2分)
③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时代内涵,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分)
④“和而不同”、共生共存,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绍兴城市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有利于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借鉴和吸收,推动了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城市的和谐。(2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背景,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角度进行考查,具体的材料展示上采用了图表和文字的方式。
(1)考生在回答第一问时,首先要明确图表题的解题步骤。首先要读表头明确图表主旨。其次是读图表的内容,了解具体信息。再次要注意小注。本题图12反映的是年我国社会财富和居民收入情况是相对于社会财富的增长,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表3反映的是我国五年计划规划平均增速情况是从六五到十二五期间,规划增速波动增长,尤其是十二五规划回落较大;小注说明的是人均GDP与我国GDP不想对应,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2)考生在回答第二问时,要概括图表和材料中反映的问题。图表反映的是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材料反映的问题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民生投资不够的问题、生态环境的问题、收入差距的问题。因此可以对应采取措施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财政作用,增加民生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完善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考生可以结合材料和教材进行分析具体的论述。
(3)根据材料二,可以发现建设城市文化,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注重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要求,赋予城市历史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内涵有利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断繁荣城市文化产业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市民的素质说明能够满足群众需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考生在具体作答时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结合教材知识简要说明理论依据,其次要注意落脚点在有利于上面。如果能把握住这两点,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财政的作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文化塑造人生、文化的传承的相关知识。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解析教师专用)2010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政治卷
题型:综合题
(37分)世博会是工业化潮流的产物,历次世博会无一不是各个时段工业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主题”概念首次被引入芝加哥世博会中。“主题”一般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主题”,通过展出寻求问题的解决。此后,世博会均确立主题。以下为近40年来世博会的部分主题:年份国家举办地主题1974美国斯波坎无污染的进步1975日本冲绳海洋——充满希望的未来1982美国诺克斯维尔能源推动世界1984美国新奥尔良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1985日本筑波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1990日本大阪花与绿——人类与自然1999中国云南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2005日本爱知县自然的智慧2010中国上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材料二&据新华社内罗毕日电: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l2日称赞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认为这一主题凸显了主办方浓厚的环保意识………施泰纳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催生环保新理念。“这让我联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创新技术和环保理念的涌现,我相信,上海世博会也会如此。”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材料四&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美国历史》载:尽管在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但曼彻斯特仍保留着乡村的环境。商人们在城市的住宅里,人们喜欢在里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上航行……当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地之一时,即19世纪左右,这些场景改变了,许多地方工厂和仓库替代了私人家庭,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污染严重以至于被描写成“流动着肥料的水灾”。据新华网北京日《综述:英德老工业区“生死变迁”启示录》:过去,由于制造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人们曾用“蒸汽加汗水”形容曼彻斯特,如今它则成功转型,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初,制造业在曼城经济中所占比例仍高达70%左右,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就急剧降至20%上下。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为84%,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急剧降至11%。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曼彻斯特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以体育为例,2002年曼彻斯特成功举办英联邦运动会,使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此后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基础,使曼城获得世界“最佳体育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也使其体育旅游和观赛收入大幅增加。(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40年来世博会主题有何共同之处?(3分)(2)材料二中阿希姆·施泰纳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其依据是什么?(5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历史原因。(14分)(4)材料四中英国著名城市曼彻斯特18世纪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如何看待发生在曼彻斯特的变化的?(15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高三3月第二次调研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探索历程
容&& 与&&&& 定&&&& 位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7年党的十七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012年党的十八大
首次提出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途径
材料二&&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归纳出四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但不够简明、不便于群众传播践行。与此同时,各地广泛开展了地方精神的提炼和培育活动,深化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报告24个字的提炼是在总结群众实践、吸取中华文化传统精华、借鉴外域文明的基础上完成的,它把高深的理论变成了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的价值信条,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集中反映了人类文明共同的价值追求。
(1)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过程。(12分)
(2)有人认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但不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请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评析上述观点。(8分)
(3)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以“弘扬诚信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三条倡议。(6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补充题、压轴题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年上半年广东省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注:广东省委在学习十八精神时结合广东实际达成共识:广东省在加快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战略转移既要经济崛起,也要蓝天碧水,既要殷实的生活水平,也要美丽的绿水青山,为美丽中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广东改革开放实践也证明:广东在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中,要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优势,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6分)
(2)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广东省“既要经济崛起,也要蓝天碧水,既要殷实的生活水平,也要美丽的绿水青山”提几点合理化建议?(8分)
(3)根据材料二,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说明各民主党派应如何“为推动广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中多作贡献”?(12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补充题、压轴题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的理论,24个关键词,丰富深厚,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又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这24个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易于我国普通群众和世界理解认同的表述,并汲取人类共同的文明,结合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以宽容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加以概括和总结,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在具体领导方法和手段上,却犯过不少错误,走过许多弯路。党不仅不推卸责任,反而清醒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努力修正自己的错误。 单是党章,从“二大”至“十七大”就制定过八部、修改过七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视角,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对文化创新的启示。(11分)
(2)结合材料二,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谈党章的修订是如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15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广东省珠海市高三9月摸底考试文综政治题
题型:综合题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广东围绕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办好一次展、制作一个专栏、开展一次能源紧缺体验、开好一次会、组织一次专家行、办好一件实事、做好一系列推广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宣传国家及省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传播节能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营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节能全民行动,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起好步、开好头。
【材料二】日,我国某大学学生对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他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七个一” 活动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人
们参加 “七个一”活动有哪些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一说明,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简述“七个一”活动的意义。(11分)
(3)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5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gdp增速怎么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