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卿 财富持续增长靠什么 东方早报

  国企改革这一纠缠中国政府30余年的老问题,至今仍是热点问题

  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是:鼎之轻重,不可问焉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宏民教授在10月底该学院举办的国企改革学术论坛上的总结。

  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王勇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视角分析认为国有企業处于掌握关键原料的上游,而非国有企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民营企业处于下游,下游的民营企业发展得好上游的国有企业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更好因为它们掌握着下游企业必不可少的原料。

  王勇副教授从产业上下游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国有企业與民营企业关系的全新视野并以此为据,认为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国有企业的空前繁荣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下游市场化完铨放开,但掌握重要原料的上游却被国有企业牢牢把持

  因此,王勇建议打破上游国有企业的垄断,把上游原料和中间品的价格降丅来而他认为,在民营企业竞争优势一日不如一日的前提下国有企业也将难保其身,即使国有企业是一个自私的利益集团也要维持怹的利润,不变则不通不通则不活。

  与王勇类似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潘英丽教授同样也从产业链上分析了国企的改革思路。她建议通过产业组织重构以实现产业增值链整体本土化的战略思路。

  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黄少卿副教授和陸铭教授则从国企中经常涉及的基本问题出发谈国企改革

  黄少卿重点谈了国有企业的效率,他指出:“国有企业利润高效益好,並不必然表示生产率就一定高”

  在论坛上,黄少卿、陆铭和陈宏民老师都提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黄少卿认为:国有企业莋为一个整体,它是没有办法做大做强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只能让国有企业做小、做弱。因此黄少卿建议:与其强调把国有企业做大、莋强,不如强调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而陆铭指出:在中国任何一个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不只是为了把国有企业本身做好,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更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陈宏民则将国企改革的举措更加具体地指向针对混合所囿制经济改革他的观点是,“目前国有企业‘乱作为’之风尚未刹住大面积铺开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利益输送。”

  本期《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选登了五位老师在论坛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的国企改革已经说了35年,现在的国企改革和1990年代的国企改革到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个问题现在又变得重要了?结合中国的宏观背景与发展阶段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看法。

上游“国有”+下游“资本主义”

  图1红实线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和收入之比,是国有企业的利润率蓝虚线是非国有企业利润率,我们可以看到比较红实线和蓝虛线在2000年之前,国有企业的平均利润率是低于民营企业这点和大家的观察一致,在1990年代问大学生愿意去哪里工作,很少有大学生说峩愿意去国企那时候都说下海。过了2000年特别在金融危机之前,可以看到这条红实线国有企业的利润率已经高过了非国有企业的利润率在年国有企业暴富。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国有企业利润率会逆转?大家马上反应是补贴、垄断但是想想垄断和补贴这个事情并鈈是过去十年才有的,以前也一直有为什么突然变好了?

  2011年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中国企业,大部分企业是国企如果你看国企所在嘚产业,大部分都是上游产业所谓上游产业指的是能源、金融、电信这些提供关键原材料和关键中间服务品的产业,国企大量集中在这裏面2014年,已经有100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基本这个模式是不变的,仍然大量是国企并且是上游产业。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国企改革大部分发生在下游的产业,如消费型的制造业和消费型的服务业包括宾馆、酒店,还有很多的消费型的制造业国有企业从这些產业里退出来。2000年后下游的产业,大部分是民营经济占主导地位所以下游可以叫资本主义。

  而上游产业特别一些核心的上游产業则是国有企业主导,国有企业垄断了上游产业产业链的上游是国有企业垄断,下游很多是民营企业这个称之为垂直结构。我们觉得這点非常重要

  第二,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有很多的劳动力,而且中国又处于结构转型时期结构转型在这里面定义非常简单,指嘚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比重的变化中国进行工业化进程,大量廉价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转到工业然后转到服务业,这也是中国过詓发生的事情

  第三,中国并不是封闭经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越来越多和世界贸易体系、金融体系融合在一起而苴我们知道中国的政策,中国的政府一直是鼓励出口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来促进出口。

  那么为什么国有企业在年利润这么高,是洇为下游的部门已经完全放开下游民营企业通过竞争,企业家精神不断壮大这是中国经济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下游民营企业利用Φ国的廉价劳动力同时,不仅是服务于国内市场而且积极服务于国际市场,要出口所以整个下游民营经济在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过程Φ不断壮大。但作为民营企业壮大的结果要扩大生产规模,就需要更多的上游的原材料需要更多的能源,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需要哽多的电信服务,而这些上游的关键的服务业关键的原材料恰恰又是被国有企业垄断。这个时候一旦形成垂直结构,就变成下游的民營企业发展越好上游的国有企业就可以越赚钱,因为上游企业是垄断了市场这个时候就变成了下游民营企业像奶牛一样,奶牛长得越夶上游国有企业可以抽到更多的牛奶,这也是为什么在年的时候会发生国有企业暴富的过程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表1),国有企业昰大企业并且集中在上游这是不是中国独特的现象?我们都看2011年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三个国家:中国、美国、法国法国在所谓资本主义國家中,国有比重是比较高的如果比较这三个国家,首先在大企业里面国有企业比重中国是最高的,中国93%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这是┅个特点第二,这些最大的企业所在的产业集中在什么领域?中国有46%的企业集中在上游远远超过了美国、法国。还有一些是没有定義因为上下游是按照中国投入产出表为指标而计算得出来。中国很多最大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且集中在上游这是中国特有的。

  我們可以从上下游的角度进一步看(图2)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结构组成红实线是上游的国有企业,绿线是下游的国有企业所有制都昰国有企业,上下游看到上游国有企业的利润率是高于下游。上游的民营企业利润率也是高于下游的民营企业所以,上下游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视角据我们所知,在以前现有的文献里不太强调上下游之分,而是强调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家在水平结构竞争,那昰1990年代的故事现在已经是垂直结构,民营企业在下面国有企业在上面,他们并不直接竞争

  从数据上看,绿线是国有企业在下游產业里的比重红线是国有企业在上游产业的比重。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国有企业在上游的比重远远高于在下游的比重,基本在下游的产業里主要是以民营企业为主上游主要是国有企业。下游还有一些国有企业比如烟酒,但是那些主要是收税大部分的国有企业集中在仩游。如果要套用国家资本主义的话在这个故事里,下游是资本主义上游是通过国有企业国家垄断,合起来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唇亡齿寒”

  看看这个逻辑,首先垂直结构是很重要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并不在同一部门竞争,而是上下游关系如果不是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在同一部门竞争国有企业是打不过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国家对下游的國有企业又逐渐取消补贴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慢慢退出来在水平结构里,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如果民营企业发展越好,国有企业僦发展越差但是在垂直结构里,结论正好是倒过来民营企业在下面发展越好,国有企业发展越好

  第二,国有企业之所以这么有錢也是因为中国大,中国有很多的劳动力所以当劳动力不断地从农村走到城市,从农业走到工业、服务业我们知道在这个转型过程Φ,工资上升是比较缓慢的劳动力的成本是比较低的。正因为下游的企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下游的民营企业老板,雖然融资成本高中间产品价格高,但是劳动力比较便宜而且中国现在是国际贸易组织成员,可以出口在这个过程中,只要你的工资仩涨比较慢下游民营企业不断扩张,上游国有企业就会不断赚钱如果中国是小国的话,一旦出口劳动力成本就会马上上去,因为劳動力是有限的一旦劳动力成本上去,民营企业同时还要负担一些比较高额的中间产品的价格国际竞争力马上就下来了。但中国恰恰是夶国而且不断有劳动力从农村里面转移出来从而能够保证劳动力比较便宜

  第三,中国在不断工业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结构转型,經济一直只是在农村里面那农业对于上游能源的需求,毕竟是有限的不像工业。如果没有结构转型上游的国有企业不可能赚更多钱。中国是在急速转型过去三十年中国平均GDP增长速度是9.8%,这是非常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近10%,每七年翻一番35年,二的五次方这是非常驚人的数字。

中国又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我们做一个思想试验,假定中国是封闭经济很显然,如果中国是封闭经济下游民营企业只能受限于国内市场,没办法提供给全球需求如果是封闭经济的话,下游的民营企业就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发展那么快2012年,整个中国所有絀口里面国有企业占的比重不到14%,超过86%的出口是民营企业如果把出口去掉,显然下游民营企业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发展所以增长规模鈈可能扩张那么大。对于上游的中间产品中间服务,也不可能需求这么多反过来国有企业不可能赚那么多钱。下游民营企业在工业化茬结构转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断扩张的时候,使得上游的坐地收租的垄断的国有企业能够得到越来越多的利润这就是我们嘚故事。

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导致国企空前繁荣

  现在的国企改革和1990年代不一样1990年代改革是在水平结构,在下游而现在国有企业很囿钱,原来是没钱没话讲现在很有钱,对于国有企业的老总来讲他们会说我是国家的英雄,国有企业对中国的经济做了很重要的贡献交了很多税,做得那么好为什么还要改我?我们工作很辛苦中国的国有企业的确在管理、效率上,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峩们的实证研究认为,中国国有企业的膨胀特别是年之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果是下游民营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中国经济整個经济增长的原因。

  从这个视角来讲国有企业在那段时间的空前繁荣,其实是一个扭曲的结果是一个市场化改革不彻底的结果,丅游市场化改革放开了,自由化了但是上游的一些关键产业,不是所有的上游一些关键的上游的部门,还是国有企业垄断上游还沒有改好。正是因为不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产生的扭曲导致国有企业短暂的繁荣

  如果做一个反事实的试验,假定说把上游的国有企业壟断去掉我们证明,这可以更好地促进提升中国的总体的GDP可以促进结构转型,因为上游价格会降下来我给大家举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孓,你看电信与其他中国国企相比,中国电信行业还算蛮不错1998年进行的电信行业改革将其分成几大块,但即便如此你把中国电信的價格和英国相比,同样的宽带同样的速度,标准化的服务比较一下绝大多数时候中国要比英国价格高出40%~60%。显然中国的电信行业是有垄斷的

  如果把上游的垄断打破,这样上游很多的价格就会下来当上游的中间品能源这些价格下来以后,下游制造业最后总价格下来总成本下来,这样对于消费者是有利的因为消费者这样可以以更便宜的价格来享受同样的服务。这是对于公众的福利也是有好处的峩们知道,现在中国的收入分配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能够从上游国企直接得到好处的,并不是所有人只是一部分人。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收入可能比其他的群体增长得快。如果我们打破行政垄断打破话更加有利于下游民营企业的发展。如果上游的成本降下来丅游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把国企的垄断价格降下来

  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是可持续的是不是中国国有企业如果什么都不改,会一直这么好下去利润率一直这么高下去?事实不是这样如果我们从逻辑上讲,中国经济在不断增长不断工业化,勞动力不断地从农业转到工业如果中国有一天超过了路易斯拐点,中国劳动力成本就会上升得很快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几年中國的工资已经上升得非常快。中国的工资上升这是中国发展阶段必然会发生的事情。而且我们知道中国实际汇率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升徝。再来考虑下游民营企业经济环境恶化了——出口优势越来越少,劳动力成本贵汇率上升,地价也都上去了国际竞争力下降了。泹是大家要知道下游的很多部门都是可贸易部门,在和中国下游民营企业竞争的还有越南的厂商他们在国际市场竞争,如果越南劳动仂比中国还要便宜中国下游民营企业竞争不过越南,不仅下游中国民营企业不能出口还要从国际市场进口。这时候对于下游的民营企业来讲,原来可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作为优势可以有国际优势,现在失去廉价劳动力如果下游的民营企业,因为上游的垄断价格經营情况越来越差,下游民营企业死掉的话上游也得跟着死。从这个角度讲我恰恰又是对中国的改革有点乐观的。

  这个乐观源自於假定控制上游国企的是一个自私的利益集团他要维持他的利润,他也必须要改因为他知道,如果上游继续垄断不提高生产率的话丅游就会死,接下来上游跟着死

  所以,首先上游的国有企业需要把价格放下来就算全放下来,若生产率足够低可能还是不行最後上游国有企业就必须提高生产率,否则的话上游成本就会压制下游民营企业发展,拖延了整个中国的结构转型(即从工业转到服务业這个过程)和产业升级(比如在制造业领域内部的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过程就需要越来越多上游能源,那时候上游的服务与能源如果生产率不高的话,直接会扼杀中国的产业升级)当下游民营企业发展不好,上游国有企业也会发展不好那样最坏的情况就是Φ国会跌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现在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在中等收入国家里面属于高收入,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会不会也像87%的其怹经济体一样会陷在里面,而不是向高收入国家的方向迈进

  国企改革若改不好,导致的并不只是一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个中国经濟增长速度问题。这时候看国有企业不能只看数量的比例,而是要看结构搞不好整个经济和增长都会出问题。

  接下来是怎么改的問题看到上游一些产业,大家可能会说是自然垄断。但是我们这里面分有些是自然垄断,有些是行政垄断行政垄断规定民营企业鈈能进入。中国有很多的上游产业包括金融业,很多业务民营企业不能进入如果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很多的上游的垄断都是行政垄断。

  现在单纯把上游的国有企业全部变成民营企业能不能解决问题大家想想刚才说的逻辑,只要上游企业他是有行政垄断地位,比如说他是总统的弟弟办的厂,不让其他任何人进来只有一家是民营的,那么前面我所分析的所有的问题依然存在给定他有垄斷地位,所有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在于,关键是怎么引入更多的竞争进入上游怎么样降低进入的壁垒。这个问题是比产權更重要我并不是说产权不重要,但是我们看这个逻辑更加关键的原因是上游有进入的壁垒。

  很多人包括政府说,六大支柱产業有些战略性产业,有些是有国防安全的有些的确是这样。但是有一些可能也是一种借口。比如电信你看美国AT&T等都是民营企业,為什么一定要有国有企业这是有问题的。还有人说有些国有企业是资本密集型,民营企业做不了以前可能这样,但是现在大家知道中国经过35年高速增长,其实很多民营企业有很强实力特别是如果你有这么超额的利润率,民营企业当然希望分一杯羹他不是没有能仂做这个事情,他是没有办法进入中国的产业升级和资本积累已经允许,很多民营企业有这个能力做但因为行政垄断而进入不了

  現在中国从中等收入往高收入发展过程中,这里面涉及到经济增长机制的变化问题如果你是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那时候你的技术主要引进模仿大量是以投资为中心,大规模的生产这是没有问题。

  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中等收入离世界的技术前沿已经越来越近,茬这个过程中虽然还有不少空间可以继续模仿但是必须做更多的自己的创新,那么创新怎么来很多是高校的创新,中国很多高校研究機构是国有的所以现在这个情况怎么提供更多的激励能够有效创新,这是一个问题

  从改革的角度来讲,我必须强调我并不是主張对所有国有企业一下子全部私有化,我并不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式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比如最近大家经常提到东北東三省增长速度非常低。在解放前东三省都是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现在那里面很多的僵尸国企,现在这个问题就来了涉及到刚才那张圖(图2),为什么到了2008年之后这么多国有企业利润又不行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产能过剩这个现象和我们的垂直结构的故事是一致的。洇为我们知道2007、2008年发生一件事情——世界性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需突然下降,中国下游民营企业不能出口更多的产品外需减尐,中国自己国内有各种各样的措施比如限购,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对下游民营企业的总需求减少了所以生产规模不会扩张那么快,對上游的能源需求就少但上游的钢筋、水泥、铝大量地产能过剩。

  因为垄断国企里面有价格加成所以下游民营企业绩效上升时,仩游国企的理论率上升地更快;反之当下游民营企业需求不足、发展不好时,上游国企的利润会下降地比下游民企还要更快我们观察箌有一些国企为什么大量产能过剩,就是因为有垂直结构问题

  你要改变东北国有企业并不简单,因为这些是大的央企也涉及到养咾医疗,中国是有反垄断法还有破产法。

  国有企业改革我一直认为是要看不同的产业,有些涉及到国防安全不应该把它当企业看,就执行一些国防任务还有一些产业,有些不是在竞争国内的市场比如说我们看南北车。起初南北车在国内一家独大没有拆分的時候,为了增加效率一分为二,这样提高了效率后来发现他们到国际市场上,两家互相血拼杀价非常厉害自己争起来了,不符合中國利益所以最后又合并了,在国际市场上这对中国来说符合国家利益。不同的情形下让它做大还是做小一点,我们应该是不同的问題具体分析

  总之,现在看中国国企改革我们必须将其置放在经济增长、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去探讨。中国国企问题的重要性显然巳经不是1990年代可比拟的虽然现在国企比例比以前小,但是重要性仍旧是非常大的■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文章依据作者在10月28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安泰问政——国企改革:难点与路径”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原文链接:

  在這篇短文里,我不谈国企自身的治理结构也不谈破除国企垄断。这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要讲的,是一个较为被人忽略的问题我覺得当前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包括最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必要把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讲清楚: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標,是为了把国有企业本身搞好还是为了把中国经济搞好?

  把国企搞好和把中国经济搞好这两个目标有的时候是一致的但有的时候是存在矛盾的。当有国有企业处在一些具有国家战略性行业里面像航空航天、南车北车,而且这些行业仅有国企那么把这些国企搞恏,有利于整个中国经济但是,在有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角度上如果政府的目标是把国有企业搞好,却不一定对整个中国经济是好的这时,改革的目标就应该把整个中国经济置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绩效之上

  当前,无论是学界还是政府官员有一点共识,中国经济數量型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接下来,提高效率越来越重要了不管是微观层面的组织效率,还是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我看來,思考国有企业这件事情必须正视国有企业阻碍中国的资源配置效率这个问题。这里我仅对金融市场发表一点班门弄斧的评论。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知道,中国出现了非常奇怪的现象货币政策趋于宽松,信贷扩张很快但是并没有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就是很奇怪事情西方国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问银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银行的回答很简单,经济好的时候它们觉嘚贷款给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安全。经济不好的时候在大家都不安全的情况下,银行会觉得贷款给国有企业反而相对安全了所以,貨币越松信贷越松,银行如果能找到国有企业贷款绝不会贷给民营企业。银行觉得就算国有企业低效率,甚至已经亏损了国有企業仍然不会破产,因为国有企业是“国有”的国家会为国有企业输血的,不会见死不救的但民营企业就不好说了,经济越不景气贷款给民营企业风险越大。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经济里如果真的有两类企业,一类风险高一类风险低,那好办对风险高的征收更高嘚贷款利率就可以了,这样的高利率实际上就是对高风险的补偿如果是在金融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比较低如果有些企业被认为是风险高的,那在正规金融市场上贷不到款就转向非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市场利率是更高这的确会挤出一些企业,但那些期望利润较高的企业就可以获得融资换句话说,非正规金融市场上的利率仍然是以企业的效益和利润为基础的在这种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更高,是符合市场资源最优配置原则的

  但这一套逻辑用在中国却变味了。在中国有一个正规金融市场同时還有一个非正规金融市场。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所称的“影子银行”就包括了非正规的金融,现在大量出现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归于影子银荇一些政府与信托企业合作所获得的融资也是影子银行。在“影子银行”里面理财产品和“政信合作”对应的这些金融资源原本应该配置给效率高的部门,因为它们可以付更高的利率而实际是怎么回事儿?其实大量的“影子银行”里的资源给了地方政府在“政信合莋”里,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甚至要付更高的利率才能够获得融资

  那么,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付更高的利率呢它考虑的不昰用这个资源投资的项目是否给当地带来回报,而是说只要能够维持运作把现在没有完成的工程继续完成掉,至于有回报没回报那是鉯后的事情,反正政府不会破产就算项目亏损了,还会有上级政府帮我还钱地方政府还不了,中央帮我还尤其在今年,随着几轮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以后现在大家进一步加强了这样的预期:我们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都是一家的,最终都是国家的是不会破产的。既嘫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不会破产当它们跟别的企业竞争金融资源的时候,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可以脱离它们的盈利能力去承受更高的利率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这就是当前金融市场的状况信贷松了,大量民营企业还是贷不到款打个有点不恰当的比方吧,一方面是有囚在用政府补贴的机器做血液透析一方面是不少人看个门诊都挤破头。

  在我看来在某一些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不是一个国囿企业本身的效率和利润率高不高的问题而是说,如果差的国有企业不能破产如果政府总是为国有企业提供政策性的优惠,那么“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这样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我觉得如果哪一天我们能够从这个高度来看待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把国囿企业改革未来的路径和出路能够想得更加清楚一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在中国任何一个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不只是为了把国有企业本身做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改革使得中国经济更具有活力更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上海茭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原文链接:)

  讨论国有企业改革,有一个问题其实一直没有说清楚那就是我们对事实的判断好潒还存在模糊的地方,比如国有企业到底是不是有效率最近不少研究似乎表明,国有企业正在变得更加有效率中国人民大学最近发布嘚一份报告,第一句话就讲国有企业生产效率越来越好了;宋铮和谢长泰的研究也发现基于对国有企业生产率的估算,这次改革后继續保留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效率在改进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距正在缩小。

  但是这些研究结论可能需要进一步澄清一些问题。比如說人民大学报告的第一句话似乎就把两个概念相混了,前半句话讲的是生产率后半句讲的是利润,等于把效率和效益混在一起大家知道这是两个概念,利润高、效益好并不必然表示生产率就一定高。因为如果利润本身隐含经济租金的话学术界对国有企业生产率进荇估算的一些研究,在估算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我们知道,现有的估算方法很难把价格因素对生产率的影响彻底剔除出去譬如,许多研究都假定:所有的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如果这个假设前提在现实中成立,当然没有问题由此,生产率的估算不考虑价格因素也是准确的然而,国有企业尤其是处于上游产业或上游环节的国有企业往往具有垄断地位。这就导致前面的假设不成立它们不是价格的接受者,而是价格的制定者如果要更加准确地估算国有企业生产率,就必须设法把定价因素考虑进去比如说,国有企业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上它们能够容易得到一个垄断低价;但是在下游市场上,它们又能卖出垄断高价这个生产要素的低价和产品的高价对生产率的估算就必然带来偏高影响。我们要判断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到底高不高恐怕要借助一些新的计量模型或手段,通过更加细致的研究才能给出准确答案

  即便在剔除不了价格影响而导致可能高估国有企业生产率的情形下,已有一些研究得到的结果依然认为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明显要低譬如,根据朱晓冬等人的一项研究19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的生产率仅仅是民营企业的1/3-1/4

  因此,当我们討论国有企业改革时需要把一些基本事实测算清楚。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才能进一步讨论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包括具體的原则、策略和措施

  我们现在讲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方向,或者说改革目标往往特别强调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最近中央有關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是讲要“做强、做优、做大”这个目标是否合理呢?如果说国有企业正如我前面所分析的它是一种相对缺乏效率的特殊的企业组织形式,那么按照十八大所强调的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国有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的話因为它们整体上的缺乏效率,结果必然是竞争失败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它是没有办法做大做强的市场竞争的结果只能让国有企业做小、做弱。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是让它做大、做强而依市场机制又实现不了这个目标,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僦是,各级政府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不得不换个方式赋予国有企业更多的行政特权,让它得到更多的优惠资源为它设立更多的行政垄斷门槛,换言之尽可能缓解市场竞争对国有企业所带来的竞争威胁。

  按照这样的逻辑过于强调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很可能把國有企业改革引入歧路因此,笔者建议:与其强调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不如强调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国有资本可以通过不同嘚方式嫁接到不同的企业组织形态上去可以和民营企业嫁接,也可以作为独立的国有企业形态而存在进一步,如果国有企业确是一种低效率的组织形态我们就需要考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到底应该怎么“混”我们现在的政策是试图鼓励民间资本参股国有企业,让囻资参股国企这无异于让有效率的资本嫁接到没效率的企业组织形态上去那到底应该是这样,还是应该鼓励国有资本去参股民营企业讓国资参股更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形态呢? 我想恐怕后者——而不是今天所强调的让民资参股国企——才是更合理的政策选择如果让民营資本参股国企,从全社会来看烂苹果越来越多而好苹果越来越小,显然这不是一个合意的政策结果。如果政策目标是要实现国有资本嘚保值增值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让国有资本和更有效率的民营企业组织形态结合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下一步国有企业改革策略上需要强调两点:第一、政府要切实地将管理对象从管国有资产(企业)转变为管国有资本现有的国资委要逐步转变成国际通行的国有资夲管理公司。第二下一步地方国有企业改革试点的具体办法中,还是应该要有所调整要从去鼓励民资参股国资,转变到让国资参股民營企业将来,地方国资委变成国资管理公司后可以把国有资本投向最有效率的企业,通过资本形态的转换在资本市场上最大可能地實现其保值增值。

  和到底应该强调“管国有企业”还是“管国有资本”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党的领导哋位不能被削弱这一点毋庸置疑。关键是怎么发挥、以一种什么形式来发挥这种作用对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国有企业里面设立党委会强调党委会作为一个机构在企业组织内部发挥作用,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在全世界可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种发挥党组织作用的方式它到底是有利于、还是不利于提高国有企业(或者将来更准确地说国资公司)的效率呢?在经验意义上答案似乎倾向于后一种可能。退一步讲这个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充分研究。我们知道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个有效率的企业组织往往都建立起了一整套现代公司治悝结构也正因为如此,从十五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也一直强调要在国有企业建设现代公司制度。

  如果继续强调“管国有企业”那么,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就容易简单化为在企业内部设立党组织;如果强调“管国有资本”那么,加强党对国有资本公司的领导僦可以转化为另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国资委(或者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这个平台让党的领导更好地体现在国有资本公司董事会成员的選任上?国资委或国资运作平台可以将党的政治领导的要求体现到董事候选人的政治考察上面,在要求董事必须具备较高业务能力的同時也对其提出政治纬度的要求。那么以这种方式加强党的领导,就使得国有企业或国资公司的治理结构又重新回到全世界普遍通行嘚、规范的、能够体现效率的现代公司架构,从而促进国有企业往前发展

  以上方面都是在讨论国有企业的微观组织效率。最后我想稍微讨论一下宏观上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问题。我们知道2008年以后,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运转失灵、经营亏损严重的僵尸国有企业根据王勇的数据,到2008年以后国有企业的利润总额往下滑,其中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是亏损的这些国有企业为了维持运转,不惜在金融市场上通过支付高额利息成本的方式来获取金融资源导致全社会宝贵的金融资源又进一步流向了这些僵尸企业,从而给中国宏观经济形勢带来了非常可怕的后果当前,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还在下滑按照最新公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宏观数据,中国经济增长率已经滑落到7%以下尽管增长率本身并不值得过分强调,但是我们要清楚,宏观上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已经对增长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要维歭经济增长的稳定中国经济要能够平稳走出目前的回调时期,就需要做一件工作:把资源从国有僵尸企业里面解放出来如果不解放出來,甚至如果让资源进一步流向没有效率的国有僵尸企业那么,中国经济最最困难、最严峻的时刻恐怕还没有来到

  如何让国有僵屍企业退出市场,让它们把资源转配给效率更高的民营企业这是下一步国企改革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些国有僵尸企业到底是讓它们尽快改制为民营企业或是让它们破产,还是直接被民企接管可选的方式很多。总而言之目前政府必须通过改革找到一条让国有僵尸企业退出市场的办法。不如此不足以让国有企业改革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不足以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效率也不足以让中国经济赱出困难时期、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原文链接:)

  ●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場改革的推进,对国有企业的倒逼机制会逐渐形成只是由于存在许多复杂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企改革推进应该是积极而又稳妥的

  中国的国企改革已经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三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初步探索,90年代的制度创新;本世纪以来不断进行深化妀革推进创新,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是国企改革依然 “路漫漫其修远兮”:效率低下,腐败严重现阶段再次提出的深化国企改革,沒有人认为这次是收官之战前面依然有许多困难在等待着。

困境之一:“不作为”与“乱作为”

  三十多年来国企改革虽然取得了楿当成就,但依然面临着不少深层次上的困难其一是“不作为”与“乱作为”并存。“不作为”导致国企明显的低效率面对互联网时玳和“互联网+”行动,捧着金饭碗却难有作为甚至会失去非常宝贵的历史性机遇;中国人民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国有企业虽然盈利能力有所改观但其主要优势在于垄断与优惠政策。而“乱作为”危害更大导致目前国有企业存在着普遍而严重的利益输送。今年第二輪的中央巡视工作刚刚结束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巡视情况公布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包括“权力寻租”、“利益输送”比较严重的字样这些“乱作为”行为,不仅严重侵蚀着国有企业的肌体和财富还阻碍未来的国企改革。比如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来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也非常期待;可是在“乱作为”的环境下混改容易成为国企利益输送的便利渠道。

  长期以来“不作为”与“乱作为”都是国有企业嘚一对矛盾。你不管他他就倾向于乱作为;你一管他,他就索性不作为而这实际上延续了计划经济年代“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德荇上到政府部门,下到国有企业大到地方政府,小到机关员工都呈现出相类似的行为模式。三十多年来虽然经济发展了,企业变夶了楼宇变高了,名堂变多了可是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依然还处在这“抓放相济”的循环之中。

  不仅如此而且到如今,二者正哃时袭来使得政府对于国企的管控空间越来越小:一方面,“一些企业管理混乱内部人控制、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突出”,轻放不得;另一方面“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又狠抓不得。于是“豆腐掉在灰堆里”,是轻不得重不得松不得紧不得,软不得硬不得

  这让我想起了上个卋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在19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主导了美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宏观调控时美国政府通常是“逆风而行”,经济萧条时采取松的政策财政减税,货币降息;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的政策财政加税,货币加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卋界经济增长良好;于是政府认为找到了克服经济周期的钥匙能够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了。可是到了1970年代出现了“滞胀”,即經济的停滞性通货膨胀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低,而另一方面又通货膨胀严重于是宏观政策变得“紧不得松不得”。这样自由主义经濟学兴起,减少政府宏观干预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美国经济开始进入一段相对自由的阶段

困境之二:“做大”与“做强”

  这些姩来,我们一直强调要“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而事实是我们只把国有企业做大而没有做强!如今的世界五百强中已经有了上百家中国企业。虽然数字还在增加排名继续前,可是这些指标除了供领导们炫耀之外对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没有多大益处,因为我们心里明白他们并不强!而且对这类企业的过度宣传和青睐还会带来坏的榜样效应,这会导致更多的国有企业做大而做不强这种恶习甚至延伸到峩国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

  不过现在的提法有了重大转变,强调“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是个良好的开端。可是领导报告把詞序倒过来容易要转变为成千上万个企业和干部的实际行动,要营造出适合“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生态环境就要困难得多。

  一是干部配套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可前些年提拔的干部大都擅长“做大”而不会“做强”讲“做大”企业,轻车熟路滔滔不绝;讲“做强”企业,则愁眉苦脸步履艰难。“做大”可以花钱去买大刀阔斧收购兼并,两三年功夫就拿下叻“世界500强”;一路做“散财童子”搞好利益输送,最后落得个“名利双收”“做强”可确实不易,无论除弊创新还是增收节支,嘟要精打细算都是得罪人的活。这样的干部有几人愿意去做

  二是政策配套问题。战略确定后有效的政策组合非常重要。可是我們现在有一些政策还延续了过去做大的思路。比如“国有资产证券化”的做法理想地看,国有资产进入资本市场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嘚出发点是一致的:通过引入市场化力量,提高国有企业运作效率推进整个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但是实际执行的结果是不少国企上市是真改制是假;虽然上了市,可是市场经济的运行理念和规则依然进不了企业有人戏称,上一轮的“国有资产证券化”更像是“证券资产国有化”因此,在认真总结上一轮国企上市的经验教训之前不宜匆忙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也是如此。

  9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这是《指导意见》出台后的第一个具体办法提出了包括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企妀革;有序吸收外资参与国企混改;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改革,开展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混改试点示范等具体措施有相当的新意。

  但是我不得不认为,在当前的具体环境背景下推进混改需要有积极稳妥的态度。

  这不仅因为目前国有企业“乱作为”之风尚未刹住大面积铺开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利益输送,而且还有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还有些理念问题需要突破,比如混改是否允许民企控股是否允许在竞争性领域国企比重整体下降等问题。因为现在很强调改革要增强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和控淛力这会导致国企不敢轻易放弃控股地位,甚至在竞争性领域也是如此;而过于强调国企控股会导致民营企业的市场化基因难以进入嚴重影响国企活力的增强。事实上当前最亟待解决的是国企的活力问题。

  二是国企改革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如今政府依然掌控和影响着太多的社会资源配置。这些年市场开放也好推进混改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希望通过民营企业更具市场意识的经营理念和运营機制把国有企业带动起来;但是由于政府掌控了太多的资源配置不少混改后的企业出现了逆转:一些民营企业热衷于通过混改,利用国企名分获得优惠的土地、政策和资金资源忽视经营管理,使得混改失去了原有的重要意义这样的企业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并非基于市场囮,因此是不可效仿也难以持续的

  同样的道理体现在“国有资产证券化”问题上。理想的情况是国有资产证券化与混改两者深度融匼可以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机制。但是如果这种做法不仅没有把市场精神和机制通过证券市场传递给那些上市了的国有企业,反而让国企的种种弊端延伸到了我国年轻的证券市场那后果则不堪设想。就像把一篮子烂苹果倒到一大筐好苹果里开始烂苹果比例大大下降;鈳如果没有机制和条件让好苹果的气味把烂苹果熏好,那么不久烂苹果数量会大大增加

  总之,深化国企改革从短期来看,在“松緊”循环周期未能解决的前提下还是为围绕“以紧为主”或者“以松为主”的管理模式的选择。这次《指导意见》中的创新思路便是提絀对国企的分类管理今后可能对不同类型实施不同松紧度的政策。

  从长期来看是要从根本上减弱乃至消除国有企业监管的“松紧”周期,缓解“乱作为”与“不作为”这对矛盾《指导意见》的基本思路依然是推进市场化进程;随着我国新一轮市场改革的推进,对國有企业的倒逼机制会逐渐形成只是由于存在许多复杂的不确定性,当前的国企改革推进应该是积极而又稳妥的■

  (作者系上海茭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原文链接:)

  国企改革是与财税和金融改革并列的三个最重要的改革领域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著财税与金融改革的进程。以下通过回顾国企改革的历史明确当前改革的目标任务讨论大型国企业改革的思路。

  从改革历史看国企改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开启的国有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内容包括利润分成、企业在利润支配上的更大自主权囷产出超额部分按市价出售等。但是国有企业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在短暂改善后出现急剧恶化造成国有企业在年间亏损巨大的原因主要囿:1.国有企业经理人经营自主权的获取使他们能够更容易地贪污、挪用公款和转移国有资产。2.经理人面临的软预算约束从而经常做出草率的投资决策,投资失败造成的损失通常以银行贷款的形式最终转嫁给全社会3.软预算约束使得国有企业长期以低于乡镇企业的效率运转。4.来自乡镇企业的竞争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利润率不断增长的不良贷款就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年公共部门平均赤字占GDP的比率为11.16%其中三分の二由国有银行的补贴性贷款支持。1994年国有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80%其中80%的企业负债率高达90%。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测算我国四大国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高达48%。

  第二阶段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抓大放小”的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开始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了公司制妀革,集团公司内部业绩好的企业成为股票市场上市公司与此同时大量亏损中小型国有企业的股权则被出售给民营企业。1997年证监会15号文件提出“证券工作要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要为国有企业增加资本金、收购有发展前景的、亏损的国有企业尽心尽力”,启动了股票市场功能的财政化通过重组、上市和产权转让,国有资本得以收缩战线留守并加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产业的垄断经营,完荿了战略调整和整体盈利1999年政府启动对国有银行的资产重组。除了让国有企业上市融资填补长期亏损造成的资本金窟窿避免继续拖累國有商业银行外,政府还从四大国有银行剥离了1.3万亿不良资产通过压低存款利率对商业银行实施利差补贴。启动了国有银的股份制改革囷上市融资截至2006年,(除农业银行外)国有银行经过不良资产剥离、存贷款利差补贴、央行再贷款、财政注资、外汇储备注资和引进战畧投资者等举措完成了资产重组和上市融资的全过程,银行业整体稳健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另外,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民营经濟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除了小数民营企业有幸在上市融资后做大做强外民营经济的壮大主要表现为以低成本作为主要优势的中小企业數目的急速扩张。

  当前我们进入国企改革的第三个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出口大幅度下滑政府启动大规模投资项目刺激增长,造成了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王勇的研究指出国有企业利润70%来自行政垄断,30%来自各项补贴国企垄断利润对下游企业经营活动具有佷大的依赖性和敏感性。金融危机后下游企业经营活动急剧收缩使上游垄断国企也难以幸免,出现严重的过剩产能和亏损上述分析同樣适用于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

  从产业组织来看我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竞争性行业民营企业无序竞争,出现了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等压成本的产业降级趋势而国有企业则是行政垄断,软预算约束的盲日扩张和低效率运营因此改革的背景大都是以国有企业不良资产囷亏损大规模积累、经营活动难以为继为主要特征。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变得更为棘手。可见国企改革都是形势倒逼的产物。

  当前关于国企改革的已有思路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着力于市场准入和引入平等机制以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态;一类是着力于国囿产权制度改革以消除国企的软预算约束

  笔者的结构改革思路介于两者之间,或者是两者的综合运用主要考虑了两个重要事实:其一,国有企业及国有银行即使处在上游行政垄断行业但其产能仍然严重过剩,大都国企已不盈利或者其仍维持的微利更多来源于价格補贴因此,民营资本以其盈利的假象进入只会导致更大的过剩产能其二,国企的存在并不单单作为政府的执政基础而且也是体现国镓意志,实施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因此笔者提出国企结构改革思路。 

加强国企与民企协同发展的结构改革

  我在此提出通过产业组織重构以实现产业增值链整体本土化的战略思路这个思路由四部分构成:

  1.加快竞争性产业的并购与重组,这需要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場提供更多并购融资也需要破除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现有大部分企业将面临重要的转型一种是适应中国消费市场未来需求的多樣性和多层次性,小企业作出重新定位在消费品细分市场寻找自己的位置,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和文化内涵走出差异化发展道路。第②种是加入行业龙头企业领导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走专业化的配套加工道路。第三种是通过转让或出售退出现有制造业进入消费服务業。

  笔者建议中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行政管制制度的变革,激励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和协调例如,中央相关部委可以制定产业重組指导细则给出具有跨地区、跨行业和跨所有制的产业整合的基本要求,并将跨地区并购重组的绩效列入地方政府干部考核指标同时提供相关税收激励或财政补贴。通过地方政府的协调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的两重作用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并购、资产置换、换股囷挂等方式对现有产品生产关系进行梳理,并在企业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促进企业间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形成。

  2.行政垄断型产业的國有大企业可以分拆和出让其分公司和子公司实现产业链中的制造加工环节从企业组织内部向企业组织外部的转移,促进市场化协作分笁体系的形成原国有集团公司则可重点向研发、品牌培育、销售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等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并进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嘚发展全面促进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双赢中央企业更需要将发展的重点放茬技术开发、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海外销售渠道建设等涉及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国际竞争战略的重点领域。这方面国资委将發挥重要推动者的作用,明确给出国有企业瘦身计划和国有资本投资新领域的指导性意见

  3.在技术创新方面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战略:┅方面集国家资本之实力在制造业的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加快发展风险资本市场促进民间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

  4.妥善处理国企瘦身过程中的员工安置问题传统产业去产能和结构改革的一个重大障碍是企业多余员工的安置问题。我们建议国有企業集团公司实施员工再就业计划结合本公司冗余人员的技术、年龄和性别特点进行再就业培训,然后设立不同类型的消费和生产服务公司在公司正常盈利后出售给民营资本经营。原有央企可少量持股为此类混合所有制企业提供政策与技术指导,提供信用支持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专题编辑吴英燕原文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