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核心是人与自然的问题

往期回顾 &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石金波&&&&【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有效途径,对于克服旧的发展观念,改变旧的发展模式,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继续深化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价值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关键词】生态自然观 生态文明建设 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17&&&    & 【文献标识码】A&&&&长期以来,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发展模式,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枯竭。环境严重污染,生态破坏,地球支持生命的能力不断衰竭,引起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为消除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趋势下,对解决当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为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提供了哲学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这一思想为人类发展方式变革提供了哲学依据。&&&&它有利于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伴随近代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盛行蔓延,使得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的世界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就认为“人是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统治者”,“人类主宰自然界,自然应当为人类提供满足其利益所需要的一切”,这些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观念一再被强化。&&&&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历史进程中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推动人类努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种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在指导人的活动中日益陷入难以自拔的误区。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仅仅看成是利用被利用、征服被征服的关系,而看不到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体的关系。结果是人类一味地掠夺自然,不顾及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导致日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工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和破坏,空气质量急剧下降,酸雨和雾霾严重侵扰着人类的生活,威胁着地球的生态平衡。物种逐渐减少,珍稀生物濒临灭绝,生态灾难愈演愈烈。而人类要想摆脱现实的能源环境危机,消除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就必须抛弃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摒弃狭隘“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思想。&&&&生态中心主义则与人类中心主义恰好相反,走向另一个极端,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基石,反对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①生态中心主义反对人的主体性和人道主义,为保护自然不惜牺牲人的生存权利,走向反人道主义误区,是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又一变种。&&&&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彻底消除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努力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我们时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指导人类科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并严格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超过它的再生能力,对废弃物的排放也不超过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依据适度原则,强调要正确维系对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与整体性的掌控,从而使人与自然实现能量互补,促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生态危机还不像现在这样严峻,但他们较早洞察了这一发展趋势,提醒人类要提高环境保护重视程度。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与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因此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够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有助于人们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危机为使命、力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它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它以整体的思维看待人与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主客体统一,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协调。在当代,人类要摆脱生存危机,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必须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正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大自然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纳入到发展系统之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也是人们深入反思以往发展道路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使每个人明白自己有责任有义务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实践中按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社会精神风貌、社会经济发展、公民行为方式等,本质上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维系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保障。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强调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更新人与自然对立的旧观念,变革不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危机重重的当代,人类需要普遍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和价值取向,要从思想认识上真正的把握好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构建生态文明文化,以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消费引导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目标。&&&&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旧的发展模式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已十分严峻。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们解决生态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必须摒弃唯GDP的旧观念。长期以来,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主要局限于经济增长。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往往无视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承载能力,盲目的开发,滥采滥伐,依靠资源能源的消耗和资金投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资源能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教训沉痛。因此必须要克服旧的发展观念,明确社会发展决不仅仅是经济增长,“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片面理解为追求GDP的增长是硬道理,还必须要统筹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反思旧的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唯GDP的旧观念,树立绿色GDP的新观念。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杜绝“杀鸡取卵”、“竭泽而渔”肆意开发开采自然资源的短期行为,在经济活动中要确立起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绿色意识,确立完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补偿机制。&&&&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这清晰地表明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单纯的生态保护、环境改善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它启示我们必须加快转变旧的发展方式。工业革命以来,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气都遭到严重破坏。据资料显示,近年来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每年上升0.14℃。生活垃圾、工业废料、废水、废渣、有毒有害物质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局部地区水源污染与破坏严重。我国雾霾连城,20多个省市无一幸免。长期沿袭的“投入推动、结构失衡、数量扩张、效益低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较大比重,导致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严重后果。&&&&要从根本上转变旧发展模式,必须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我国目前产业结构很不合理,重工业比重很大,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较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了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引发了严重的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要彻底转变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清洁能源代替利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农业。将社会发展调整为一个污染少、消耗少、效益高、人民得实惠多的新结构中来,努力挖掘新能源,探求和开发保护生态环境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途径,在以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为目标的前提下,坚持走中国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启示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节约资源的新观念。传统工业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大量投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循环往复。“大量生产”带来了经济增长,“大量投入和大量消费”是支持“大量生产”不可或缺的手段。企业要不断追求利润,必然要把现有的消费量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过度的高消费又刺激了企业盲目开采、掠夺资源,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工业化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资源煤、石油、天然气无节制的开发及过度耗费,已使其出现储量的危机。乱砍滥伐导致了全球每年有1200万公顷的森林逐步消失,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全球每年有660万公顷土地变为沙漠。地球上过半的资源已经被透支和消耗。&&&&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当中,经济总量已排全球第二,但是能源消费量也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做到:&&&&首先,必须树立节约也是一种发展方式的新观念,制定兼顾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长远规划,完善节约资源的环保法规,逐步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制。把构建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要使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切实参与其中。②&&&&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的生产方式,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资本主义的生存使人与自然正常的物质交换受到阻碍,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马克思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形成了循环经济的思想。他认为通过消耗最少的资源来满足人类生存、生产需要的物质能量,在“最合适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人与自然合理交换物质的过程,人们要理性开发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与良性循环。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决策。合理利用废弃物,使之形成资源的合理利用。回收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及废弃物,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最后,大力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在物质生活领域,倡导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倡导厉行节约。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过度消费与消费不足两种现象。要引导相对富裕的人适度合理消费,杜绝资源浪费;扶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成为时尚。充分激发消费者绿色消费的热情,共同追求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杜绝生活日用品的豪华包装,如烟酒、食品等。倡导节约一滴水、一滴油、一度电、一张纸的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来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的转变,为绿色消费提供保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的新风尚。&&&&它启示我们当前推进城镇化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城镇化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城镇化过程必然会带来人口聚集、产业聚集,从而引发新的生态环境、资源、能源问题,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③只有二者协调双赢,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城镇化建设应该注意结合地域特点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合理规划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源,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可以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而生态文明的建设可以提高城镇综合实力,促进城镇化向低碳、环保、绿色、宜居方向健康发展。要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城镇化建设中必然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必然会对资源、能源带来巨大的消耗,使原有生态系统平衡遭到一定破坏,会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社会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城市规划建设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对自然的影响,更不要打破自然系统。许多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口号,但思路却是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这不是建设生态文明,而是破坏自然生态。”在城镇化建设中,应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环保、景色宜人的宜居城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发展。&&&&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崭新阶段。只有构建好生态文明,才能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人们也才能安居乐业,幸福指数也随之升高,从而激发创新活力,为共建幸福城乡提供了内在动力。&&&&最后,城镇化建设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伴随城镇化建设必然会消耗更多的资源、能源。生态系统内部平衡会被打破,进而会导致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明确的是,城镇的发展繁荣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因此,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双赢。总之,新型城镇化应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应是低碳、环保、绿色宜居的城镇化。只有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最终实现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续发展的中国梦。&&&&(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注释】&&&&①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页。&&&&②闫志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34页。&&&&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第10页。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xe621; 上传我的文档
&#xe602; 下载
&#xe60c;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xe602;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03|
上传日期: 00:06:23|
文档星级:&#xe60b;&#xe60b;&#xe612;&#xe612;&#xe612;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官方公共微信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_百度知道
为什么说生态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它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节点”,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从宏观尺度看,各种物体都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并且靠引力形成各种天体系统。如由太阳和行星组成太阳系,由太阳系一类的恒星组成银河系,由银河系一类的星系组成星系团以至于人们已知的最大宇宙系统──总星系。在地球上,分子不仅组成各种无机的宏观物体,而且还按照不同的复杂性程度组成有机分子、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以至于包含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有机体。因此,任何层次的物质形态都具有内部结构,都包含决定其性质的各种要素和它们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层次结构是无穷尽的,人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会有终结。  自然界的无限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任何物质形态都处于不停顿的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进化和退化、前进运动和后退运动、向上分支和向下分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19世纪统计物理学说明,个别热分子服从于动力学规律,而大量分子所组成的系统则表现一种或然性行为,服从于统计规律。到20世纪,量子力学描写了微观客体的行为,它在本质上也是统计理论。而且可以认为,量子力学的这种统计特征来自单个粒子的行为方式,来自这些粒子运动的随机性。这样,偶然性就成为任何运动的本质属性,成为必然性所不可缺少的伴侣。现代生物学也证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不仅基因变异是随机的,而且自然选择也不完全是定向的,因而进化的方向包含着偶然因素。根据一些生物学家的看法,在分子水平上的进化方向甚至不受自然选择的影响。也完全是随机的。这一切表明,自然界不是某种有目的的预定计划的展现,而是新的可能性的不断涌现,从而不断开辟着新的发展方向,并决定了自然界经历着真正的历史。  在19世纪,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次揭示了物理运动的不可逆性,表明孤立系统的增熵是一个退化过程。20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判明,自然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开放系统,都不断地同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形成减熵的进化过程。因此,自然界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物质系统都是在大量偶然的随机因素中发展着,这个发展过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偶然性减少的进化过程,在另外的条件下则表现为必然性减少的退化过程。这样,自然界总是经历着进化和退化相统一的真正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些事物瓦解、另一些事物涌现的真正历史。  自然界的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各种事物相互作用的整体,也是各种作用过程的集合体。一切自然事物,小到原子、基本粒子,大到银河系、总星系,复杂到人、生物圈以至于社会圈,都是由各种不同要素组成的系统。自然界通过这些要素本身相互作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的功能和特性。这也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物质系统可能通过负反馈调节输入而保持相对的稳态,也可能通过正反馈打破旧的稳态,建立新的稳态或趋于毁灭。因此,在这种动态作用过程中,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会突现新的组合方式,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形成不同层次的物质形态。但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又有同构性。事物作为开放系统,处于内部和外部作用中,并且都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这个角度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仅仅是组织水平高低的问题,通常所谓的“目的性”无非是这种组织性的表现。不同的物质形态之间,首先是无机物同有机物之间、非生命同生命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不存在神秘的“隐德莱希”、“活力”等等。物质结构每一层次的整体功能,也意味着趋向于更高层次的潜在可能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确实会导致新的层次的突现。正因为如此,物质结构的无限层次,正好对应于发展过程的无穷系列;宇宙的空间结构图式,正好对应于宇宙在时间中的进化图景。  人和自然的统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同自然的关系,即人不是作为自然现象的单纯旁观者,而是自然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自然界到处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且人也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改造自己。新的技术革命延长了人脑,使人类有可能预见到自己活动更远的社会后果,更自觉地调节人同自然的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无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而必须不断调节自己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并在这个前提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们只能在人同自然的相互作用中认识自然界以及认识人自己,建立人同自然相统一的辩证世界图景。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生态系统的平衡、思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最后被微生物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和元家。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物质和能量从一种生物传递到另一种生物。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思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不去打破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是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经草食动物。生物因所以被称为生态困。2.环境创造人。生态系统的活力是生态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保持平衡的能力,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雹大的影响,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第二;任何一种行为、生长,再回到环境中。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一是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就是因为它普通存在着生命现象试述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具体而生动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死亡率下降:
其一,生物就不能生存、稳之和美丽时,平均寿命延长.如此等等,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全球性的;生态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生存之科学”、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在整个生物困中、肉食动物一级一级地转移,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2)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购个方面,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消耗,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也创造环境。 答,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冈归自然,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即使“死寂”的沙漠或冻土带中:
第一、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当人们运用生态平衡的规律时。马克思,才是正确的。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相互作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生态系统在人为的有益影响下、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生态自然观的产生。
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种循环和转化构成了生态系统不断发展利演化的动态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由天机元素合成的有机物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其五,马克思。然而、短缺。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在19世纪,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也分别构成了沙漠生态系统和苦药生态系统,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通的关注,物质财富大量涌流:(1)人口激增,马克思和思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
统内的流动,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二是每—‘种生物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更高的效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就无所谓生态系统、转化。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而是遵循生态规律。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组成食物链: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与此相联系,由外来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的输入维持,都是围绕生命物质来进行的。(3)环境污染。其基本思想大体可以概括为下述几个方面。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因此、破坏和演化,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
其三,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草原。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是以生命的维持,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
其二,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海洋等地带有大量的生物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铭或食物网。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万关联,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森林,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思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生态科学是生态自然观的科学基础,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达到更合理的结构,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共同进化。那种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厂预都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观点是错误的,也有生命存在。系统内的物质和输入系统的能量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循环和转化、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
来自团队: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自然观 医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