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被禁播纪录片被禁播了吗

联合早报:官方禁播&《穹顶之下》
知情人士说,因为对外泄露了官方要求媒体停止报道纪录片《穹顶之下》的宣传指令,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
由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自上周六(2月28日)在网上发布后已吸引了逾1.66亿次点击,引发中国民众激烈的讨论。这部聚焦于中国严峻大气污染问题的纪录片,最初得到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还得到了中国环保部部长的公开赞扬。然而到了本周一(2日),宣传部门却指示媒体停止发布与该片有关的报道。
据FT中文网报道,本周早些时候,《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这一宣传指令的截图。指令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并由《第一财经日报》母公司上海文广集团(Shanghai
Media Group)的主管签字。
BBC:柴静雾霾调查背后的政府与政治
2月27日,中国新环保部长上任。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发布,中共官媒人民网首发,并迅速发布了柴静的专访文章。48小时后,该视频的总播放次数已超2亿。
3月2日,中国宣传部门作出指示,要求新闻媒体不要发布有关《穹顶之下》的报道,人民网和新华网等官媒开始撤下视频,并删除了几乎所有相关文章。3月3日,中国2015年全国两会开幕。
短短5天,一部以环保为题材,糅合调查、纪录、演讲等多重题材特征的视频作品,就这样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
历程。虽然此视频在各大民营媒体中还是可以正常搜索观看,关于该话题的讨论也仍能够如常进行,但随着官媒的突然“收手”,以及讨论热点从环保转移至柴静个
人的争议所造成的“舆论失焦”,再加之“两会”已然到来,《穹顶之下》的命运如同一道流星一般,闪亮登场却已迅速划过。
火爆背后的身影
如果说流星的出现是偶然不可控的,那么这份视频作品火爆的背后,却从头至尾都有着中国政府各部门的神秘身影。
其实,这份视频作品从选材、内容、观点的角度来说,已远非新颖。但它之所以如此火爆,主要原因在两点。一是环保、石油等诸多部门单位人员的登场以及大胆发表意见。二是视频发布的前期准备充足。不仅时机挑选合适,而且官媒集体发力支持,并持续发表后续文章。
可以说,该视频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讲尽管已经策划精心,制作优良,但如果没有官媒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力挺,如果宣传部门对此略微敏感的话题略微设置障碍,那么它的效果都不会如此轰动。
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
那么中国官方为何要支持此份雾霾调查呢?其实不难看出,此次事件背后的最大推手之一便是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在视频中提出了诸多诉求和其部门施政执法的困境,并且在视频播出后第一时间向该视频表示支持。甚至在两会开始后,傅莹用“有牙齿”的说法来形容新
环保法,也是明显在回应《穹顶之下》的内容。
中国官方乐于看到环保部门获得支持和协助,故而宣传部门也会来帮一把。但环保部门仅需要为新《环保
法》在两会中取得适当的关注和舆论铺垫即可,这个话题并无必要炒得过热。由视频引发的许多环保主义争论议题,以及企盼中国自由化的国企制度改革声音,还有
对于新兴环保产业投资的热度等等,这些都并非官方所乐于看到的趋势。
因此在进入两会之时,官媒撤下相关内容,对其进行“冷处理”。这样一来,该视频的舆论发酵期便被控
制住,舆论重心被新的热点取代。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可谓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在视频初期普遍大涨的环保股票,到今天也开始出现了分化的迹象,仅有那些与政策
紧贴的股票才仍被看好。
因此,一些评论认为中共不满该视频过于火热而用权力对其进行压制,这种观点未免太过杞人忧天。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明确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也知道把话题引导到何种程度合适。将柴静的视频报道撤下,并非对其反感和压制,而是一种“舆论导向”的手段。
舆论策略转变&上一次在两会前夕出现突发性舆论热点还是在2012年,当时在两会召开前不到一个月时,突发了王立军进入美领馆事件。但一个月内,中国官方一直沉默不语,并未给出明确答复。各种传言猜测也甚嚣尘上。
在两会中,中外媒体都期待官方能够正面面对此事。最终,还是在两会最后一天答记者问环节中,时任总理温家宝给出了表态,可以说是勉强成功应对了一次“危机公关”。
从2012年两会的“危机公关”到2015年两会的主动“制造热点”。中国政府的舆论策略可以说是变得更加成熟和聪明了。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次柴静团队在发布过程中受到层层阻碍,最后完全依靠民营媒体进行发布的话,那么,舆论中肯定少不了对政府包庇污染垄断企业的指责。同时,该视频的发酵期可能会更久,各种话题和观点也会暗潮涌动,这样一来,官媒和有关部门会处在很被动的位置。
但此次官媒从一开始便掌握先机,各部门表态非常透明。话题迅速走热之后,中国政府又是以比较温和的形式对其进行冷处理,成功转移了舆论热点。这种政治传播策略,可以说是完成了从过去的“管控(control)”到“导向(guidance)”的转变。这提醒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未来中国政府宣传工作的新趋势。
潜藏趋势和利益
尽管我们可以把这次视频的热播看成一次在官方掌控下的舆论事件,但还有一些潜藏的新趋势值得进行分析。
首先,柴静团队的背后不仅有中国的环保部门和宣传单位,更有中外资本集团的身影。它们或以新能源产业的形式出现,或以环保类NGO的形式出现,又或以互联网新媒体的形式出现。这些市场主体和机构,都是该视频的支持者,以及视频播出后的潜在获益者。它们的共同诉求都是,从政策和舆论上向官方施压,以为自身谋求利益和发展空间。
这样一来,柴静团队就不仅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记者式调研,也不是简单在官方支持下的一次舆论导向,更成为了上述利益集团的发声筒。于是,利益集团向政府政策制定所能施加的压力便加强,而且更加公开化,它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便增强了。
另外,这次事件也应该令中国民间的环保主义者以反思。中国的雾霾状况已经延续了数年,然而之前掀起
的舆论影响加起来,甚至都不如柴静视频所造成的影响大。这个现象的原因在哪?环保主义运动属左翼运动,它一直以来习惯于通过独立自主以及发起社会运动的方
式来施加自己的影响力。
然而,这次柴静团队的背后站着的,是政府、市场主体等的身影,却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这可能意味着,环保这个事业,左翼做了多年做不起来,最后却要被政府和市场等右翼势力夺了去。对于左翼环保主义者来讲,是否应该效仿学习,改变未来的运动方针?这是个提示。
美国之音:柴静的《穹顶之下》遭封杀
据报道,调查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穹顶之下》纪录片,星期六下午起已无法在优酷等大陆主流视频网站上看到。点击后的文字提示对此表示抱歉。
在此之前,这部介绍中国严重雾霾污染社会和健康成因的科普电视记录片,至少已被点击一亿五千万次,而且不包括借助其他途径下载复制后传播的受众人数。
舆论认为,影片揭露的中国社会严峻现实引发了中国公众的高度关注,沸腾舆情使中共当局非常紧张。有网友抗议当局封杀柴静的纪录片。
与此同时,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会议上表示决心消除环境污染。
法广:柴静雾霾纪录片遭官方封杀
上周六前中国央视主持人柴静在网上推出一部有关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在获得了约1.55亿点击的舆论轰动后,3月6日(周五)被中国当局封杀。目前包括优酷、搜狐、爱奇艺等主流视频网站已看不到这个视频,但在中国受到屏蔽的Youtube网站仍然可以看到。
这部总长103分钟的纪录片以通俗易懂的科普形式及大量的对专家及实地采访,寻找中国雾霾空气的来源成因,探究政府反复承诺的净化大气为何没有奏效。
在影片推出24小时后就获得了1.55亿点击,即每九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点看了这部纪录片。同时该片也在包括网络社交平台及官媒引发热议。
该片曾受到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的好评,陈吉宁称赞影片鼓励了民众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行动。
在舆论热议的同时,官方的封杀也如期而至。据相关报道,中宣部发布指令称,媒体不得对该片炒作,要做好网上舆论调控。之后,优酷网站就关闭了对视频的评论功能。而人民网和新华网上刊载的有关该视频的许多评论也突然失踪。
法新社评论说,官方的封杀再次证明了中共面对公众话题放开舆论讨论的迟疑。采取这一举动也正值北京举办一年一度的人大和政协两会的敏感期。就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市再次遭受雾霾困扰,据气象部门表示,北京连续两天全城空气持续达到重度污染以上级别。
官方对纪录片的封杀在网上遭到广泛的批评,有网民抱怨说“到什么时候这个国家才能面对来自于自己人民的批评”
传一名媒体员工因泄漏官方要求停报纪录片的指令而遭停职
另据中央社援引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报导,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泄漏中共宣传部门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指令,而因遭停职。
报导说,本周稍早,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中宣部有关禁止报道指令的截图。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名员工目前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这家报社另一名员工表示,泄密员工绝对知道这文件是不可以公开的。
金融时报中文网说,由于目前正值中国举办年度全国两会,这名员工被停职,突显出两会期间宣传事务的敏感性。
德国之声:《穹顶之下》疑遭封杀&从视频网站消失
在网上引起热议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周六在中国各大主流视频播放平台上消失。部分海外媒体此前曾报道,中宣部对《穹顶之下》下达封杀令。
由前央视记者柴静独立制作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周六消失在各大主流视频播放网站上,包括优酷、爱奇艺、土豆网等网站都无法观看该视频。
点入题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优酷视频链接后,网页上显示出"我们非常抱歉,优酷网未能找到您所访问的地址"等字样。
路透社指出,周五晚间,使用者已经开始无法在中国最大的视频分享网站上访问该视频。周六早晨,《穹顶之下》消失于所有大型及部分小规模视频网站。无论是中国网信办还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未对此作出评论。优酷土豆、腾迅、搜狐、爱奇艺等周六也未立即回应有关询问。
政府态度大转变
片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聚焦中国的雾霾问题。2月28日推出后,点击率在一天内便破亿。片中详述了造成中国大气污染的原因,包括缺乏政府监管以及未对污染者施以重罚。
《穹顶之下》一片的消失正值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期间。这支纪录片的移除透露出北京政府对公开辩论中
国严重雾霾问题高度敏感。这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单位的态度大逆转。因为数日之前,政府相关单位还鼓励官方平面媒体和广播电视对此进行报道。刚履新的环保部长
陈吉宁本周稍早前称赞《穹顶之下》对换取公众关注环境健康问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还表示:"对柴静的报道,要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
然而,香港中文大学政治问题专家林和立(Willy
Lam&)认为,围绕这支纪录片的热烈讨论最终还是引起中国官员的不安,促使其在两会期间做出防御取下视频。
"虽然这是存在已久的议题,但由于它影响到每一个人,因此引起高度关注,即使是来自特权背景的人大成员也不例外。"
环境危机让北京的信誉“面临考验”
当中国空气污染成为人大会中心议题之际,总理李克强再次发誓要对其进行治理。然而这就够了吗?对此,德国之声采访了分析师希尔顿。&(06.03.2015)
观点:穹顶之下,无处可逃
尽管在许多网站上已无法观看这支纪录片,中国社交网络上对该视频的讨论仍旧持续。多名微博用户周六发文对视频突然被屏蔽表达了不满。一名使用者写道:"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已被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和谐了。为什么?给我们个理由!"
另一名微博用户质疑道:"这个国家何时才能正视民意?"
中宣部下封杀令?
《金融时报》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指出,上海知名报纸《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名员工因为泄露要求媒体停止
报道《穹顶之下》的机密宣传指令遭到停职。该报报道称,《第一财经日报》的一名行政人员本周早些时候在网上分享了上海市宣传部发出的宣传指令截图,这名员
工目前被停职,最终可能遭到开除。
虽然《金融时报》并未在报道中提到宣传指令的具体内容,但自由亚洲电台及其它海外中文网站近日相继刊登了一张疑为上海市委宣传部新闻处3月3日转发的中宣部禁令,并报道称柴静的纪录片遭中宣部下令封杀。网上的禁令截图显示,各级各类媒体及
网站被要求围绕两会主体展开宣传报道,对纪录片《穹顶之下》和该片作者相关话题不再报道,已刊播的网站和客户端等撤下报道专题或压至后台,对一些部门和单
位就此片的相关评论也不再报道。值得注意的是,该份据称为上海市宣传部所发出的通知中,将《穹顶之下》写成《苍穹之下》,其真实性有待商榷。
联合报:&不准报导穹顶之下&泄密员工遭停职
金融时报中文网报导,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一名员工遭停职,原因是这名员工泄漏中共宣传部门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指令。
「穹顶之下」是一部关于中国大陆雾霾严重性的调查影片,由大陆中央电视台前主持人柴静自费百万人民币制作。2月28日在网络上发表后,已吸引了超过1.66亿次点击,并引发热烈讨论。
这部影片最初得到大陆媒体的广泛报导,大陆环保部长陈吉宁还表达感谢与赞扬。不过到了本月2日,却传出中共宣传部门指示媒体停止发表与此片有关报导。
虽然「穹顶之下」仍然可在网上看到,有关它的讨论却已从大陆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中消失。
报导说,本周稍早,大陆第一财经日报一名行政人员在网上分享了这个指令的截图。两位知情人士表示,这名员工目前已被停职,最终可能会被开除。
这家报社另一名员工表示,泄密员工绝对知道这文件是不可以公开的。
这项要求媒体停止报导「穹顶之下」的指令,是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发出,并由第一财经日报母公司上海文广集团的主管签字,代表收到命令。
金融时报中文网说,由于目前正值大陆举办年度全国两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这名员工被停职,突显出两会期间宣传事务的敏感性。
金融时报中文网也指出,目前无法联系到上海文广集团对此事发表意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禁播的原因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禁播的原因
——解析中国治霾之现状
龙谐科技:邱望达日
我们被“霾没”已经很久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真实地道出了我们被“霾”的到底有多深。以南京为例:以紫金山最高峰448.9米的头陀岭当作标尺,对灰霾线高度估测值:“90年代,灰霾高度有100多米,后来渐渐超过了头陀岭高度,现在普遍高度是600米以上。情况恶劣的时候,高度甚至会达到1500米。”南京最高建筑紫峰大厦也只有450米,实际上南京市所有市民常年都生活在霾线以内。柴静以当事人身份客观地揭露了中国当前的雾霾问题,实际上党和政府早已重视雾霾问题,现在急需的是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揭露问题。
二年前,习近平主席任职不久,在北京打车与司机交流内容如下:
出租车司机郭立新:北京今年雾霾天很多,现在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引起社会的恐慌,老百姓也有意见。
习近平(首先对郭立新的话表示认同)随后说道:污染容易治理难,原来花1分钟污染,现在可能就要花10分钟来治理。但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现在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比以往大大提高了,要看到社会进步的一面;而且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和提高老百姓健康水平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了很多工作,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完全发挥作用,总要有一个过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经历过这一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今天李克强总理在答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雾霾问题内容如下:
赫芬顿邮报记者:总理,您好。柴静的《穹顶之下》说中石化、中石油这两个央企一直在妨碍环保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尤其是在汽油质量标准的确定和天然气的推行。我的问题就是,您认为这两个央企真的在阻碍环保政策的落实吗?如果这样的话,中央政府会怎么冲破这种阻力?谢谢。
李克强:我理解你刚才一连串的发问,问的是人们,包括在座各位普遍关注的雾霾等环境污染这个焦点问题。可以说政府在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方面,决心是坚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气力,但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去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达目的决不停战。
李克强:治理要抓住关键,今年的要害就是要严格执行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对违法违规排放的企业,不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坚决依法追究,甚至要让那些偷排偷放的企业承受付不起的代价。对环保执法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包括能力建设,不允许有对执法的干扰和法外施权。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李克强:当然,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前天看到有个别媒体报道,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雾霾等环境污染治理的表述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我想说明,今年报告有很大的变化,就是我们把节能减排的指标和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排列在一起,放在了很靠前的位置。报告里从调结构到提高油品生产和使用的质量等,都和治理雾霾等环境污染相关联,这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人人有责的治理行动。当然,治理要有个过程,如果说人一时难以改变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谢谢!
从习主席的回答和李总理的回复不难看出:政府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了很多工作,也制定了很多措施,但这些措施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完全发挥作用,取得的成效和人们的期待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治理要有一个过程。实际上,习主席和李总理都说出了中国治霾的现状,这个治霾的系统工程包含:通过环保立法调整产业结构、规制产业市场、优化和升级产业水平等方面的内容,每一项工作任务都非常艰巨。本文就结合近几年治霾经历,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大家一起努力取得这项治霾攻坚战的彻底胜利。
一、治霾要抓住关键。随着重污染企业的关停并转,工业脱硫脱硝技术的普及化应用,中国城市大气已从原来的煤烟型污染向机动车排气污染转变。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表明,二次无机气溶胶在雾霾中比例最高达到26%,研究表明这种由硫酸盐、硝酸盐等成分组成的二次无机气溶胶,与较强的光化学反应有关。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同时研究表明,机动车直接排放的颗粒物在雾霾中只占4%。对于这个数据我们要准确解读:机动车排气污染物中只有部分柴油车排放可见的颗粒物(即PM烟度指标),而机动车排放的CO/HC/NO都是不可见气体,在雾霾研究报告中并不占污染物比例。实际上,机动车一次排放的污染物,加上二次产生的光化学烟雾,对大气造成的危害程度远大于50%,因此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是大气污染最主要的污染源。
城市霾天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中的颗粒物(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简称PM)持续增加,空气动力学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的大气颗粒物(气溶胶)称为PM10,而等于或小于2.5微米的大气颗粒物称为PM2.5。东南大学沈孝兵教授对雾霾研究显示:10微米粒径的颗粒物沉降到地面需要4~9小时,而1微米的颗粒物需要19~98天。10微米左右的颗粒物可以被口罩、鼻毛、呼吸道纤毛阻挡或咳出体外。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人体难以阻挡,它们能顺利通过鼻毛等层层关卡直达肺泡,其中75%的颗粒物会在肺泡内沉积。0.4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可以自由出入肺泡。因此,颗粒物越小颗粒沉降速度越慢,越容易被人体吸入,对人体的伤害也就越大。
沈教授研究雾霾表明:1微米的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沉降时间需要19~98天。而机动车排放的CO、HC、NO三种污染物都属于气体,除了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可见外,这三种气体都不可见,其分子直径远小于1微米,加上该污染物密度与空气基本相同,可与空气完全互溶,在大气中根本不会沉降。因此,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只会在大气中不断地持续积累增加,依靠自然风力可以吹散到别处去,但并不会沉降到地面,这也就是我国近年来区域性严重雾霾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工业废气、工地扬尘、秸秆焚烧和餐饮油烟污染与机动车排气污染相比,污染物排放量和危害程度远不及机动车,因此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应该是城市治霾的重中之重。
据《国际石油经济》编辑部统计数据:每辆轿车每天平均排放3.55公斤有害物质,汽车排放的有害物质已成为世界各大城市空气污染的最大公害。以南京为例,在用机动车保有量已超过200万辆,每年向南京城市大气排放的有害物质高达260万吨。机动车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合物NOX、碳氢化合物HC。南京城市大气中大约有83%的CO和43%的NOX来自机动车排放,由于机动车污染是低空排放,CO和NOX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分别达到73%和84%。再加上HC和NOX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二次污染生成毒性更大的光化学烟雾,将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机动车排放的一次污染物包含: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和颗粒物。其中最毒的致癌物质就是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在人体肺泡内与血红蛋白的亲合力为氧气的300倍,氮氧化合物的亲合力比一氧化碳还强,能直接进入肺泡与血红蛋白发生不可回复性永久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带氧能力变成变性血红蛋白。这种变性血红蛋白就是癌细胞,随着血液循环到全身,容易在老伤旧创处发生癌变。我们在南汽车辆研究所实际检测:一辆新奥迪平均每天排放5.59公斤有害物质。这辆奥迪车一次污染物都超过欧Ⅲ排放标准,其中最毒的氮氧化合物是欧Ⅲ排放标准的31倍,每年排放的氮氧化合物高达半吨。一款达到欧Ⅲ排放标准的依维柯柴油车,实际排放数据氮氧化合物超过欧Ⅲ排放标准18倍,颗粒物PM超标近10倍,每年排放的氮氧化合物高达1吨。这两辆车的污染物排放,还是新车出厂污染物排放值,实际使用车辆的污染物排放值是出厂时的许多倍。因此,降低在用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是彻底根治雾霾的关键。
二、治霾的有效途径。上文已经说明,降低在用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是彻底根治雾霾的关键。而在用机动车的排气污染,与汽车工业水平、维修保养技术、环保监控方法和燃油质量有关。系统解决机动车排气问题,包含汽车产业升级、规制汽车产业市场、提高燃油品质和强制环保治理等内容。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都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强制环保治理则能根本性扭转大气持续污染势头,快速彻底根治雾霾。在用机动车强制环保治理,就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严格的机动车环保检测与维护制度(即I/M制度),也就是说治霾的有效途径是实施机动车环保检测与维护项目(即I/M项目)。
2014年9月,为了治理在用机动车排气污染,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环境保护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交运发【号文件)。文件第十条“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促进行业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部门,建立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要建立健全汽车检测与维护政策标准体系,明确汽车尾气检测站(I站)和维护站(M站)的职责、认定标准、统一标识及作业服务流程,制定机动车排放维修技术规范,提升排放维修技术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汽车尾气排放治理能力。各地环保、交通运输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分别选择、扶持一批汽车检测站、维修企业发展成为I站和M站网点,并定期公示、发布网点信息。经认定的I站、M站网点要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悬挂、张贴统一标识,开展规范化检测、维修服务。M站网点要严格按照汽车尾气排放维修技术规范、汽车维修保养技术手册及车型维修技术资料进行排放控制关键零部件维修,不得任意更换。M站要向环保部门定期报送汽车尾气维修数据信息。
为落实交运发【号文件实施I/M制度精神,结合江苏省实际,我在2014年3月新实行《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即I站独行条例)的基础上,于2014年12月拟草了《江苏省机动车检测与维护制度(I/M制度)实施条例》。《I/M制度实施条例》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同有关专家和单位,建立机动车检测与维护项目指导中心,指导中心成立I/M制度项目培训中心、M站尾气治理项目培训基地、M站配套尾气治理产品配送中心,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动车排气污染M站治理工作实施统一培训、监督和管理,并对同级有关管理部门的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监督管理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能源)、经济和信息化、公安、交通运输、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机动车排气污染M站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从管理层面上解析I/M制度是一项群体联动长效环保维护管理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解析I/M制度是一个高端综合性技术系统的庞大工程,这二项性质决定I/M制度不可能由一个企业行为来完成其操作,而是要由一个行业性社会团体NGO的环保组织来担当,从技术配置、培训配置到监管配置所组成的上位管理层来进行这项工作。又因I/M制度包含了环保检测I站和环保维护M站两块产业链,特别在M站包含的综合性污染控制技术,除了主机厂的汽车(含摩托车)发动机上的机内机外技术,还包括了非标技术在I/M制度中的实施过程。因此推行I/M制度需创建一个国家级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协会,而国家级机动车检测与维护项目指导中心是国家级协会建立的直属部门,各省及所辖县市则由国家级协会主导成立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严格的I/M制度。
2015年1月,为了有效规制中国汽车产业链市场,明确推行I/M制度有关各方职责,我编写了《江苏省机动车检测与维护项目指导中心组织构架与基本功能》。实行严格的I/M制度后,汽车产业链将被有关部门有效监管起来,走上节能环保的良性发展轨迹。具体监管内容包括:现行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由江苏省环保厅根据国家环保部标准公布实施,省环保厅通过省级I/M项目指导中心,对所辖M站进行培训、监督和管理,根据M站治理排放数据逐步修正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标准;汽车制造厂的新车出厂排放标准由国家发改委监管,国家发改委所监管的排放标准要跟国家环保部的排放标准相吻合;成品油的升级和推广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能源)部门负责监管,根据M站治理排放数据升级成品油标准;汽车修理厂的维修资质和维修质量,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车辆维修管理处负责监管。
初步计划,以江苏省机动车I/M站项目指导中心为模板,全国首批I/M站项目指导中心为北京、南京、上海成立三个省级协会推行,其中北京为国家级和省市级二块牌子一套班子模式推行,这三驾马车能迅速推动I/M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三、严格实施I/M制度的阶段治理目标:I/M制度是英语Inspection
Maintenance
Program的缩写,意思是通过对在用机动车的环保检测确定其尾气排放污染严重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维护措施,
从污染物的生成条件上减少污染排放,同时使用车载尾气净化装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尾气排放净化潜力。严格实施I/M制度有三个阶段治理目标:第Ⅰ阶段:在用机动车实际排放在现有水平上降低80%;第Ⅱ阶段:在用机动车实际排放在现有水平上降低90%;第Ⅲ阶段:在用机动车不再是尾气污染的制造者,而是空气污染的净化者,每一辆汽车都将实现净化空气的功能。
四、尽快推行I/M制度的现实问题:江苏省人大法工委在日《江苏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修改三稿)开的公众立法座谈会上,上海市车船污染控制协会邓知礼会长强调:I/M制度不能解体执行,应该先M制后I制,应该立法先行才能实施。
全国第一个江苏省I/M站项目难产的原因:①江苏省人大法工委还未把机动车环保维护站M站项目纳入立法范畴,南京环保产业协会和我提出加入M站立法建议并未采纳;②江苏省环保厅负责人对M站项目还没有客观准确的认识,思想还禁锢在现有的环保监测站I站独行模式上;③南京环保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推行M站项目上,缺乏应有的启动资金、M站指导中心实施场所、行政强制推行权力;④南京市环保局还把车辆尾气治理跟车辆维修混为一谈,认为是交通部门监管,没有把自己放在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主导者位置上来,许多主管人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直接阻止了南京M站工作的具体展开;⑤虽然去年九月已发了交运发【号文件,但环保、公安、交管局、质检等联动单位对M站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还没有概念。
另据邓会长估算,一个省级协会每年的营运费用不得低于200万元,一个国家级协会每年的营运费用不得低于300万元。实际上,我们目前不仅缺少I/M项目专项启动资金,在实施场所和实施权力上同样缺少。
五、结束语:近年来,政府职能部门普遍出现“腐政、乱政、懒政”行为,食品问题、医疗问题、雾霾问题等“中国问题”已到了本届政府必须解决的时候。习主席执政以来,“乱政和腐政”行为已经明显收敛,但遇事推诿、拖拉和不勇于承担责任的懒政行为仍在继续。如今,李总理在二会记者招待会上又明确表态,要问责“懒政”行为。至此,龙谐坚信本届政府一定能领导全国人民,彻底解决这些“中国问题”。
一部世界经济发展史,实际上既是一部市场发展和扩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政府如何学会规制市场的历史。龙谐相信: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实施汽车检测与维护制度,促进行业生态文明建设”上必定有所作为,同时在“规范产业市场、打击行业不良行为、引导产业科学可持续发展”上起到主导性作用。
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基石,老百姓的事情就是国家大事。在国家大事上,龙谐相信本届政府一定能做到勇于担当,善于领导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解决问题。一个伟大的民族领袖不是他个人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而是他领导的整个民族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习主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龙谐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行动起来,服从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共园中华梦!
参考附件:
1、&&&&&&&&&
2、&&&&&&&&&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穹顶之下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