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守乡村老尸27载从不放弃体现了什么观点

残疾教师坚守乡村小学27年 用爱感动乡邻 (甘肃文明办)
&&&&&>>&身边好人&>>
文明网用户
773 (每天0.4帖)
(文明网用户)
照片:  3岁时患上小儿麻痹,致使肩、颈、手部肌肉萎缩,不能站立,虽然父母四处筹钱为他治病,还是落下了残疾;11岁,他学会走路,用脚趾夹着铅笔练习写字,终于步入了向往已久的校园;23岁,高中毕业的他被聘为乡村小学代课教师,从而开始了他为坚守教育与残疾身体做斗争的感人故事。  他叫李勃,今年50岁,合水县肖咀乡西沟小学语文教师。  成为教师的李勃,克服身体的先天障碍,认真授课,所带课程多次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全县先进工作者;他资助面临辍学的学生继续求学,为多个家庭延续希望;他让懒惰贪玩的学生住在自己房子,同吃同睡,谆谆教诲终于感化了对方;他奇迹般地克服小儿麻痹症带来的双臂抖动,练习摄影和文学创作,作品刊发在《甘肃日报》等报刊上。他甚至用淳朴和实在召唤来了远在天水的爱情……  残疾孩子用脚趾夹着铅笔写字  “请大家翻到课本的76页17课,今天我们上的是《望庐山瀑布》……”  4月25日上午,合水县肖咀乡西沟小学,李勃正在给只有三个学生的二年级上课。他讲课的发音虽然不是很标准,而让人更揪心的是他写字的样子:两只呈O型的腿使劲让整个身体几乎贴在黑板上,抖动的手紧紧抓住粉笔,一笔一划的写字。   “由于小儿麻痹症的后遗症十分严重,我走路一撅一拐,双手也一直在抖动,不过现在走路、写字都好很多了,小时候练字的时候使用脚趾夹着铅笔写!”李勃的介绍,将时间推移到上世纪60年代。  3岁时,李勃患上了小儿麻痹,致使肩、颈、手部肌肉萎缩,不能站立,虽然父母四处筹钱为他治病,还是落下了残疾。不能走路上不了学,但挡不住他学习的愿望。糊墙的报纸是李勃最初的课本,上面几乎所有的文章他都能背过。不知摔了多少跤,11岁时,李勃终于学会了走路,便强烈要求去上学。上学后,他先用脚趾夹着铅笔学写字,后来又渐渐试着用手稳住笔身,用嘴咬住笔尾来写,一页纸还没写几个字,就被口水浸湿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李勃终于能够握住笔写字了。  “身体的残疾像一块石头一样压得我很难受,我不想待在家里成为父母的负担,我想自己挣口饭吃。”李勃说,1984年,20岁的他初中毕业,因为在广播里听到西安一家残疾人福利公司招工,他便只身一人坐车到西安,拖着行走不便的双腿找到那家公司,却因户籍所限无功而返。  李勃并没有气馁。1987年,李勃高中毕业后,听说省残联出台了优惠政策可以安置残疾人,抱着一丝希望,拿着6.5元钱的稿费乘车抵达兰州。结果也是抱憾而归。  李勃说:“当时高考政策限制条件较多,我的自身条件不符合,只好待在家里。因为不甘命运的不公,就经常跑到村子里的西沟小学借书看。当年十月,学校正好缺一个老师,让我去教书。从此,三尺讲台成了我人生的舞台。”  坚守教育27年 为全县先进工作者  在学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看书学习和写作,全学期的教案李勃只用一周时间就备完了,而且字写得工工整整,内容也很充实。课余时间,他给学生们教唱歌曲、排练舞蹈。他不能跳,便把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舞蹈动作在脑海中梳理成型,从班上挑出一个舞跳得好的学生,把动作的基本要领告诉他,指导这个学生学会后,再教给其他学生。就这样,他编排的舞蹈还多次获奖……  2011年,全省实施撤点并校,因为西沟村的有些孩子走路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乡中心小学,如果撤校会给孩子上学造成很大麻烦,因此西沟小学被保留,但只剩下了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四五六年级被合并到乡中心小学。   现在的肖咀乡西沟小学学前班为11个人,一年级6个人,二年级3个人,三年级4个人。学校只有李勃和另两位老师授课。李勃负责教授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语文、音乐、美术、品德和科学。  从教27年,只要是李勃接手的班,全班的成绩总会有很大的进步,因此在西沟小学,示范课的教学任务常常由他来承担。由于成绩突出,1994年,之前只拿着40块钱的李勃终于转正了。之后,他更是把浑身的劲都使在了工作中。  在西沟小学还是完小的时候,李勃教授的六年级语文在全县统考中连续三次排名第一,先后被评为全乡优秀教师和全县先进工作者。  李勃的同事索建峰说:“20几年了,李勃老师始终将学校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一样,早上起得早,晚上睡得迟。不仅教学水平高,是小学高级教师,人品也很好,经常资助一些孩子上学。他的事迹很感人,是我们乡上的名人。”  学生林伟伟学习成绩落后,还每天贪玩不写作业,李勃知道后就把他叫到学校,一起住了一个月,每天给他做饭、补课,渐渐地,林伟伟不再偷懒,养成了学习的好习惯,李勃这才让他回家住。小学毕业考初中,林伟伟考了全乡第三名;任萧萧家里困难,面临辍学,李勃先后帮她交了4次学费……  在乡间小学任教,难免有些孤单,而对于30岁还没有谈过感情的李勃来说,孤单更甚。为了记录学校的日常生活,李勃重拾文学之笔,在《少年文史报》上发表了30多篇儿童古诗欣赏,因为语言清新流畅、儿童易学好懂而深受赞扬。他还发表诗歌、散文等10多篇,他指导的学生多次在省上和全国获奖。2007年,他与友人联合出版了《托起维纳斯的双臂》一书。为了给孩子的课外生活带来欢乐和丰富的元素,李勃买了一台相机,给孩子拍照,如今,他的摄影技术已经远近闻名,摄影作品在《甘肃日报》等报刊发表,并获得多次国家级奖励。  大爱终于召唤来远方的爱情  “我是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因小时患有小儿麻痹症,致使下肢轻残。三年前,我同邻村的一位姑娘相爱,由于遭到她父母的反对,最终还是分手了,此事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打击……我现在很茫然,请问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我的爱情呢?”  这是日《甘肃农民报》刊登的李勃的信。  很快,天水市清水县黄门乡长谷小学教师周慧芳看到了这张报纸,李勃的境遇触动了周慧芳。6月14日,她提笔给李勃写了一封信:  “李勃老师,您好!我是清水县黄门乡长谷小学一名女民办教师,今年24岁,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报纸上看到你的心思,我很理解你。我已经工作了三年,带的五年级数学两次获全乡第一名,并且数学优秀课评选获得了三等奖……不知我的信对你是否有作用,如果你同意的话,我们可以成为笔友……”  李勃和周慧芳的感情在不断交流中升温,一年多时间里,两人通信50多封。2002年,李勃前往清水见爱慕已久的周慧芳,之后,周慧芳又应邀来到合水见了李勃的家人。  当年年底,周慧芳回到天水,等待她的却是家人的摊牌:坚决反对这门婚事。  面对家人的强烈反对,周慧芳十分苦闷,她甚至告诉家人,婚事不成她就去广东打工,永不回来。饱受煎熬的周慧芳不断向家人争取婚姻,她甚至不回家,每天靠吃方便面维持生活。几周以后,周慧芳人瘦了一圈,面容憔悴,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只好答应。  日,一个在西方人眼中最浪漫的节日里,两辆红色桑塔纳轿车载着清水美丽的新娘来到合水,500多位客人的到来使得他们的婚礼成为当时肖咀塬上最隆重的婚礼。  婚后不久,为了帮李勃减轻经济负担,周慧芳去邻村小学当老师,教三年级语文,每月工资140元。  如今,李勃和周慧芳的儿子周子乐和周子凡都已经上学了,周慧芳就辞职专门负责家务和照顾孩子,李勃则还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在学校,继续演绎着一个残疾老师的大爱故事。(杨岱录)
好人一生平安。。
意志力坚强,值得我们学习!
生命在于创造,努力了便就有收获。
老伙计,加油!
感人!!!!!
好人,平安
好老师,可歌可泣!
坚守信念 ,活出自己的风彩
坚守信念,自强不息
帖子附图:
感动你我,正能量
大爱无言。。。。。。。。。
您的事迹早有耳闻,今日一睹,实属欣慰。您的精神超越俗念,于百万人中脱颖而出,您燃烧了自己点燃了别人,实现了无数贫苦地区孩子的梦想,您敬岗守业二十余载,一丝不苟,从不懈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您自幼勤学苦练,饱读诗书,不畏艰辛,终得回报,皇天厚土,实所共鉴,愿您生活从此五彩缤纷,美梦成真。
您的事迹早有耳闻,今日一睹,实属欣慰。您的精神超越俗念,于百万人中脱颖而出,您燃烧了自己点燃了别人,实现了无数贫苦地区孩子的梦想,您敬岗守业二十余载,一丝不苟,从不懈怠,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人生轨迹,您自幼勤学苦练,饱读诗书,不畏艰辛,终得回报,皇天厚土,实所共鉴,愿您生活从此五彩缤纷,美梦成真。
诚实的人,美丽的双手,你的付出和真诚让你拥有伟大的爱情和平凡而幸福的人生,希望你快乐将抗的生活。
正能量,感人,我身边的例子,很实际,很生动
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所以为你加油!
好人啊好人!
好人一生平安!
-- 选择表情 --
保存内容(若提交失败,标题、内容不丢失)&&&&
(图片请小于5120k,音视频请小于5120k,flash请小于5120k)
提交格式:
保持当前的换行状况&&
自动换行&&&&
回复通知:
通过论坛消息&&
通过注册邮件
在参加文明网社区之前,请您务必仔细阅读并同意。代课教师坚守乡村小学27年
据《金黔在线》报道,云山村寨地处铜仁和黔东南州交界地,距鱼塘乡18公里,海拔近2000米,常年云雾缭绕,生活艰苦。村寨有20多户人家,青年人靠外出打工谋生,是典型的留守儿童村寨。
张诸祥老师是云山村寨人,初中毕业后在贵州中等师范函授三年,知道家乡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教书,就主动承担了这里的教学工作,一干就是27年,今年已经43岁。张老师说:“我从1985年3月开始在这代课,至今有27年了。云山村寨教学点是铜仁市最偏僻的山村小学,从办学到现在,先后聘请了五六名代课老师,他们都嫌工资低,相继放弃在这里教书。假如我也不教了,这山寨里的孩子就要失学。”
有人问:“为什么不把这个点拆掉?”
张老师说:“现在村寨里住得远的学生来上学都要走一两个小时,如果把教学点拆了,他们只能去黑岩小学,那就要走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这样会有很多适龄儿童会辍学。”
这里没有豪言壮语。三间平房,18个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传递着村民和老师的深情厚望。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现状,谈何容易!可是只要肯于奋斗,我们就能培育良才,唤醒大山,实现理想。有奋斗过程才可能有奋斗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可能更为重要吧!向山区的同行致敬!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坚守乡村讲台33载的独臂“妈妈”
19:11:00作者:来源:新华网(0条)字号:
&&& 高中毕业走上讲台
&&& 1977年,刘志欢从范湖公社金口三学校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被留校任教,当上民办教师。
&&& 当时,她的家离学校有2公里,没有交通工具,而且都是泥巴路。每天,她都要步行往返4趟,天不亮就起床,天擦黑才回家。而且,民办教师待遇很低,以记工分的方式拿报酬,她的收入甚至远远比不上一个普通农民。尽管如此,她从不抱怨。她说,小时候看到大哥当民办教师时教村里的孩子念书,心里十分羡慕,一直梦想着当一名人民教师,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机会,只想着尽力把它做好。
&&& 就这样,寒来暑往,刘志欢一直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1997年,经过培训、考试,她转为公办教师。2003年,她被分配到金水三村教学点工作。
&&& 在那里,她既是校长,又是唯一一名老师,负责30多个一年级和学龄前孩子的教学工作,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一肩挑。每天清晨6点左右,她就要到学校做好准备工作,放学后还要将学生们护送回家。她的丈夫李土生回忆:“那几年时间她实在是太累了,回到家里连话都懒得说,头发也全白了,只能一次次染黑。”
  孩子们的“老师妈妈”
&&& 2008年,刘志欢被调到江夏区金口街范湖中学。今年该校改为范湖小学后,她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班上54名学生中,6岁以下的学龄前孩子就有33名,需要她付出更多心血。
&&& 孩子们都喜欢听刘志欢上课。她给他们讲故事,带领他们做游戏,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平时她很少当众批评学生,在课堂上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真棒!”她说,孩子们年龄虽小,但由于他们的父母大多常年在外打工,缺少亲情,所以特别敏感,自尊心很强,需要更多鼓励。
&&& 范湖小学负责人说,刘志欢对工作真正做到了一丝不苟,对学生奉献了全部的爱心。她所带的班级,测试合格率年年都是100%,她也多次被评为金口街优秀教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师妈妈”。她曾经教过的学生,很多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每逢教师节,他们都会给刘老师寄来明信片、打来电话问候。
&&& 感激丈夫愧对孩子
&&& 1983年,刘志欢与同村的李土生结婚。为支持妻子的工作,李土生承担起照顾一双儿女和做家务的重任。孩子小时候经常生病,也总是他一个人带着孩子上医院,从不让妻子操心。每到下雨天,刘志欢的残臂就会酸痛,这时他就默默地为她按摩。27年来,夫妻俩互敬互爱,几乎没红过脸。
&&& 回顾起这么多年来的风风雨雨,刘志欢说:“我把心都放在了学生身上,全靠丈夫在背后支持。为了工作,我对家庭亏欠太多,对丈夫、儿女满怀愧疚。”
&&& 大哥刘益善――
&&& “妹妹幸福,我很高兴”
&&& 刘志欢的大哥、著名作家刘益善,现为湖北省作协副主席、《长江文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1981年,他曾以二妹刘志欢的不幸遭遇为题,写下诗歌《那块稻场》:“……灯泡泛着昏黄的倦眼\滚滚的灰尘遮天盖地\一声撕裂心肺的喊叫\脱粒机绞进了你的袖子\脱粒机还在哐咚咚地吼\吐出了一把把带血的谷粒\我抱着昏死过去的你啊\你的一只手就这样失去……”
&&&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说,平时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二妹家看看,给她带些书籍。“二妹很聪明,也很忠厚,从小就喜欢看书,上学时成绩很好,当上老师后也很安心,能坚持学习,提高很快。她工作出色,生活幸福,我很高兴。”下一页末 页
16:18:00 16:26:00 11:14:00 16:21:00 16:18:00
文章评论已有评论(0条)[]
评论加载中...
发表评论loading...
验证码: 点击左侧字符可更换验证码
热点图文123
[]C []C [] C [] C [] C [] C []
举报邮箱:
客户服务专线:400-715-6688
恒谦教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陕西德伦律师事务所好村医张氏兄妹坚守乡村29载甘当“健康守护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新华网银川3月20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刘海)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有一对村医兄妹,哥哥张建斌虽身患残疾却坚持行医29年,为乡亲们把脉问诊,祛除病患;妹妹张建芳追随哥哥从医行善,走家串户送医送药。兄妹俩用坚守与付出,守护着2000多乡亲的健康,成为他们的“健康守护神”。
原标题:好村医张氏兄妹坚守乡村29载甘当“健康守护神”
(中国网事·感动2014)好村医张氏兄妹坚守乡村29载甘当“健康守护神”新华网银川3月20日新媒体专电(“中国网事”记者刘海)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有一对村医兄妹,哥哥张建斌虽身患残疾却坚持行医29年,为乡亲们把脉问诊,祛除病患;妹妹张建芳追随哥哥从医行善,走家串户送医送药。兄妹俩用坚守与付出,守护着2000多乡亲的健康,成为他们的“健康守护神”。“不想再让娃娃受我受过的罪了”“其实起初我并不想当医生,年轻时的我心里有个文学梦,也曾经想从事艺术工作。”在良田镇光明村卫生服务站见到张建斌时,他穿着干净整洁的白大褂,拄着一支用旧了的拐杖对记者说。“不想当医生,却在村里一下子干了近30年,到底为了啥?”记者不解。“我也说不清楚。当初就是不想再让娃娃受我受过的罪了。”张建斌回答。今年52岁的张建斌儿时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右腿残疾,也为此度过了一段艰辛的时光。1985年,从固原卫生学校毕业的他在老家开办了一家小诊所,成为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给父老乡亲看病能体现我的价值,也能养家糊口,但总觉得和理想中的生活有差距。”张建斌是个理想主义者。1991年,宁夏实施南部山区移民工程,张建斌跟随乡亲们从宁夏最南端的泾源县黄花乡搬迁到了400公里外的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人生轨迹、向“理想生活”靠近的机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个时候,没有人关心娃娃接种疫苗的事,娃娃们长到好几岁了都没吃过糖丸(一种口服疫苗)、打过预防针。”这个问题让张建斌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我是个没有接种疫苗的受害者,自己经历过的痛苦自己最清楚,真的不希望下一代再出现我这种情况。”张建斌自愿承担起了全村疾病预防的工作,把曾经的“理想”抛在脑后。上世纪90年代,农村医疗保健机制还不健全,村里没有疫苗发放。张建斌就拄着拐杖,一步步挪到10里外的镇卫生院领取糖丸,往返5个多小时,回村后再挨家挨户给娃娃们喂到嘴里。“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条件这么好,也没有冰柜,但是疫苗必须当天服用,所以经常是点着煤油灯连夜送到娃娃们家里。”张建斌回忆。一趟趟不辞辛苦的奔波,不仅让村里的孩子成功接种了疫苗,也赢得了乡亲们对张建斌的信任和尊敬。张家老人感冒了,李家娃娃发烧了,都要找他去瞧一瞧。于是,他干脆在家里开起了诊所,给乡亲们看病。“我跑得比你快,我替你出诊吧”1996年,张建斌的妹妹张建芳从老家来看望他,见到哥哥拄着拐杖给娃娃们接种疫苗,为了给更多患者看病一天到晚吃不上一口热饭,她再不忍心回老家去了。“看着我哥这样心酸得很,毕竟他走路不方便,我就跟他说‘我跑得比你快,我替你出诊吧’。”就这样,学习护理专业的张建芳留在了光明村,成了村里的第二位医生,承担起全村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和产后访视工作。除了每天坐诊就医外,兄妹俩还定期背着药箱,到患者家里做回访、送医送药,并上门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做检查。乡间的小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妹妹骑着摩托车载着哥哥一同出诊的身影。村民白福全是兄妹俩的“老病号”了,十多年来,自己、家属和孩子都找他们看病,“不管是感冒发烧还是胃疼胃胀,只要找到张大夫,就找回了健康。”村民马菊香常年在外地打工,每次回村都要过来看望张建斌兄妹俩,“他们是我的恩人,没钱的时候都是张大夫自己掏腰包给我垫付药费。”对村民们看病的欠账,兄妹俩从不讨要。等病人有钱了上门送还的,他们就收下,没有送回来的,也就算了。10多年来兄妹俩为乡亲们减免医疗费用近十几万元。2010年,张建斌的个人诊所被确立为村卫生服务站,兄妹俩肩负起全村400多户、2000多人的医疗保健工作。除了日常看病,他们还要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家里人常说我是个‘苦命人’,一会儿也闲不住,每天至少要看二三十个病人。”张建斌笑着告诉记者,“光是今年2月份,就诊人数就达到530人。”“对我来说,没有病人才是最大的解脱”靠着口口相传的好口碑,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慕名前来,小小的诊室里时常汇集着来自十里八乡的村民。为了方便大家就诊,张建斌还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写在卫生服务站的宣传栏里,下面标着“节假日请拨打服务热线,随叫随到。”“到这里看病很方便,啥时候都有人,收费本来就不高,还有合作医疗报销。张大夫医术高,待人又好,我们平时都喜欢来这看。”金星村村民王晓莲说。习惯了早出晚归、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时常深夜里被病人电话叫醒……尽管异常繁忙的工作早已让张建斌离曾经的文学梦想越来越遥远,他却乐此不疲。“是老百姓的信任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看到乡亲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身体状况改善了,心里头特别舒坦。”张建斌说,“对乡亲们而言,没有病就是最大的幸福;对我来说,没有病人才是最大的解脱。”“现在每年村里要迎来50多个新生儿,所有产妇实现住院生产,没有一例死亡。一到打预防针的时候,大人们都领着娃娃主动过来了。”张建芳也见证着村民们健康意识的改变。在她还没来村的时候,有两个产妇因为在家分娩时难产去世,孩子们失去母亲的痛苦让她至今难忘。张建斌兄妹的事迹在网络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这对村医兄妹的敬意和支持。网友“雷之镇魂曲”评论说:“村医兄妹的坚守让人感动,他们用平凡又不平凡的行动告诉大家,幸福就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为好村医点赞!”网友“德古拉公爵”说:“村医兄妹平凡如同你我,却用近30年的时间做了一件你我都做不了的事--扎根基层,守护健康。感动就在身边,希望这种身边的感动越多越好!”“但愿世间无疾苦,何妨架上药生尘。”也许这是张建斌兄妹和千千万万个村医朴素而又真诚的愿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播放数:124531
播放数:211435
播放数:104787
播放数:229996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不放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