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的,快点关于冯姓宝宝起名研究调查报告的4子

您没有登录或者您没有权限访问此页面,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1、本版块为正规版块,只有注册会员才能进入!
2、您还不是站点会员,请先登录站点
登录&& 游客临时登录
还没有帐号?
使用合作网站帐号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冯姓高级领导人生平简介
查看数: 1957|
评论数: 4|
& &&&冯牧(-),原名冯先植,笔名若湘,北京市人。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文艺活动家、评论家、散文家。主要从事文艺评论创作,1940年发表处女作。
& &&&大革命时期,1925年开始上学,先后在北京北师附小及辅仁中学、平民中学就读,直至高中。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 &&&抗日战争时期,日,经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安排,秘密离开被日寇占领的北京到冀中根据地工作。1939年到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0年到延安鲁艺了文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在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开始在延安发表作品。1944年在延安《解放日报》社任文艺编辑。写作评论文章和散文,推出了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及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等作品。
& &&&解放战争时期,任《解放日报》社任文艺编辑。1947年在陈谢纵队和第四兵团任新华社记者和科长。写有战地通讯、特写。作为新华社前线记者,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陈赓兵团转战华北、中原、华东、中南和华南战场,并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在炮火前沿撰写并发表了数十篇战地通讯、特写和报告文学,忠实记录了刘邓大军的英雄形象,并因此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第13军文化部长,并随部队沿滇南河口一线剿匪,第一次深入云南边境,升任昆明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任云南军区文化部副部长,第二次深入云南边境,走访了红河以南等地区,主力写作文艺理论。1953年,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参观团赴朝鲜参观。1954年春第三次深入云南边境,第一次走访西双版纳和阿佤山。1957年年底转业回北京,调中国作协工作,任《新观察》主编。1960年任《文艺报》副主编。1963年中共作协党组成员。1976年起任文化部政策研究室负责人。1977年5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文化部党组成员。1978年任恢复中国文联及各艺术家协会筹备组副组长兼秘书长、第四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秘书长。6月任《文艺报》主编。年底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核心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并筹备创办《文艺研究》杂志,后正式出任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第一副院长。1979年起任中共作协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共文联党组第一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文艺研究院院长、中共文化部文艺研究院党组成员,中共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著有文艺评论集《繁花与草叶》、《激流小集》、《耕耘文集》和《新时期文学的主流》等;小说散文集《滇云揽胜记》、《我的三个故乡》、《八千里路云和月》等;战地通讯集《新战士时来亮》等。
& &&&冯定副校长
& &&&冯定(3.10.15),笔名贝叶,浙江省慈溪县孝中镇(今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1920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后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毕业回国,任上海赤色总工会秘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党刊编辑。长期在地下党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以贝叶为笔名在《读书生活》、《文化食粮》、《自修大学》等刊物上发表大量的文章、著作。特别是1937年写的《青年应当怎样修养》一书,针对国民党统治区青年思想实际,用谈心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和新人生观,在广大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该书在上海重印多次,成为最畅销的读物之一。
&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抗敌报》主编,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建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任副校长。在新四军的党刊、党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分析当时政治斗争形势,宣传党的政策和中心工作等。
&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淮北区党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淮安华中分局宣传部副部长。1947年任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48年出版《平凡的真理》一书,依据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思想,结合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内容,以独特新颖的结构,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当时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青年们喜爱的理论读物之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马列学院第一分院副院长。1957年由毛泽东提名调北京大学任哲学系教授,后任中共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哲学学会第二届会长,《哲学研究》编委,全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全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顾问。从事哲学教学之余,仍然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曾多次参加学术讨论会,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著有《平凡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怎样领导中国革命》、《工人阶级的历史任务》、《共产党人生观》、《人生观漫谈》等,主要论著收入《冯定文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冯俊副校长
& &&&冯俊(1958.1-——),湖北省英山县人。1977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中国共产党党员。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审评、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1982年1月至1984年12月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2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1987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3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作为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的100名优秀中青年科技人员”出国项目。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在英国牛津大学哲学系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6年12月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列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百人工程”。1998年被批准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培养人选”。历任外事处副处长、处长兼港澳台办公室主任,2001年2月被教育部任命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 &&&教学和研究领域是外国哲学、特别是法国哲学和英国哲学。精通英语,语法熟练。除校内任职外,还担任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高校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高校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欧盟协会副会长、中国亚非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学会理事、中国高校校友海外联谊会理事、国家汉语水平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多项社会职务。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笛卡尔第一哲学研究》、《当代法国伦理思想概论》(台湾版)、《法国近代哲学》(台湾版)、《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开启理性之门——笛卡尔哲学研究》、《当代外国伦理思想研究》等著作、译著、教材十余部,论文数十篇,共计近300万字,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曾出访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其学术成就被国内外十多种报刊和《名人录》介绍。
冯乃超副部长
& &&&冯乃超(-),翻译作品常用笔名冯子韬,祖籍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市南海区)人,出生于日本横滨市的一个华侨商人家庭。1927年弃学回国参加革命。192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创造社后期主要成员。
& &&&民主革命时期,早年参加日本马列主义研究会。1923年在日本第八高等学校理科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京都帝国大学哲学系、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系社会学科,后改学美学与美术史。
& &&&大革命时期,1924年开始从事左翼文学活动,任创造社东京分部联系人。1926年3月开始,在《创造月刊》上发表组诗《幻想的窗》等具有象征色彩的诗歌。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0月应成仿吾之邀回国参加创造社,编辑《创造月刊》和《文化批判》,成为后期创造社的中坚分子。1928年1月发表在《文化批判》创刊号上的两首诗《上海》和《与街头上人》,标志其诗风从低沉到革命的转变。1928年9月任中共创造社党团文艺组组长、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29年秋与郑伯奇等组织中国艺术剧社,任文学部部长,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0年与鲁迅等参加筹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并任中共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部长。1931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委员会书记、中共文化总同盟书记,并兼任《红旗报》编辑。
&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到郭沫若领导的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中共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特支书记。并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后任理事兼组织部副部长。
&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参加重庆谈判,任中共代表团顾问。1946年赴香港,任中央华南分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49年调北京任中山大学领导,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文教委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机关党委文教书记,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副部长。1952年调中山大学,先后担任中共中山大学党组成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共广东省委高教第一书记,广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1975年调任北京图书馆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文学创作上以诗歌为主,也写小说和评论。
&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著有诗集《红纱灯》(1928年创造社)、《毛泽东颂》(编选,1948年香港海洋书屋)等;小说散文集《傀儡美人》(1929年上海长风书店)、《抚恤》(1929年上海沪滨书局)等;文集《冯乃超文集》(上集,1986年中山大学出版社)、《论中国文学革命》(编选,1947年香港海洋书屋)等;翻译书有《芥川龙之介集》(短篇小说集,日本芥川龙之介著,1934年中华书局)、《某傻子的一生》(短篇小说集,日本芥川龙之介著,1940年上海三通书局)、《河童》(中篇小说,日本芥川龙之介著,1941年上海三通书局)等。
& &&&冯之浚副主任
& &&&冯之浚(1937.4-——),回族,北京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7月参加工作。1981年4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 &&&1962年上海铁道大学(现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毕业。现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十届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福利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 &&&近年来致力软科学理论研究,尤其在知识经济研究、战略研究、科学学研究、区域经济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等领域进行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有149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并有30多部专著出版。长期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国内最早研究循环经济的学者之一,并任中国循环经济论坛组委会副主任、秘书长。2002年以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他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细致分析,撰写了多篇理论文章,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经济快讯周刊》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
& &&&冯少山副局长
& &&&冯少山(),又名冯培喜,广东省人。系华侨子弟。幼年随父母侨居美洲,长成后回国。1945年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当选上海市总商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月当选上海市总商会执行委员会主席委员、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主席。发动罢市、罢工、罢课的斗争,声讨帝国主义杀害我国同胞的罪恶行径。同年7月26日因反对蒋介石黑暗政治遭通缉,避居海外。1931年9月,由虞洽卿等5人联名提请国民党政府取消通缉令,后因国内八方面军反蒋之举,应召回国参与。
& &&&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傅筱庵被杀后,汪精卫、陈公博让其出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坚辞,遂离沪。参加抗日募款救国运动,领队到香港、马尼拉、宿务、新加坡、吉隆坡、曼谷等地,战绩卓越,深得各地侨胞的热烈欢迎和赞助,募集到的捐款完全用于抗日战争。
& &&&解放战争时期,任上海开林油漆公司董事长。1945年12月与马叙伦、许广平、周建人等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任理事和民进上海分会理事兼工商委员会主委。“开林”与“益民”、“利达”合并由工业部轻工处接管。以上海各人民团体界别代表出席首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任全国政协赴东北参观团副团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山东皖北苏北分团副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第二届赴朝慰问团。1956年起当选上海市工商联第二、三、四届执行委员。历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粮食局副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二商业局副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民政局副局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和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等职。
& &&&1967年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3岁。
冯正霖副部长
& &&&冯正霖(1957.9-——),陕西省延川县人。199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 &&&1978年在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公路系公路工程专业(路7710班)学习。1982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工作,先后历任交通部助理工程师、副处长、处长、助理巡视员,交通部公路司副司长、司长(其间:1995年7月至1998年6月挂职任西藏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2003年5月任中共交通部党组成员;2003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
& &&&冯白驹副省长
& &&&冯白驹(-),原名冯裕球,学名冯继周,后改名冯白驹,广东(今海南)省琼山县云龙镇长泰村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在读小学时,就与同学组织“同志互相社”,反对封建,革除旧俗。1919年9月在琼山中学读书,积极参加“五·四”运动,为学生运动的骨干。1926年初参加革命,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琼崖革命武装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中国人民放军杰出的将领之一。
& &&&大革命时期,1925年考取上海大夏大学预科,其间常与上海各大学的琼崖籍进步学生来往,阅读革命书刊,讨论革命道理,思想受到影响。1926年初停学返琼投身革命,任海口郊区农民协会办事处主任。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琼崖国民党在海口发动“四·二二”事变,中共琼崖地委转入农村坚持斗争,任为中共琼山县委书记。主动积极地组织县委和建立、发展基层党组织,创建琼山县农民革命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929年初调任澄迈县委书记,7月迁入海口的中共琼崖特委机关遭敌破坏,特委领导人被捕牺牲。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倡议并与王文明(琼崖苏维埃政府主席)主持召开了各县委代表联度会议,重建特委领导机关,主持特委工作。1930年1月王文明病逝。继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2月亲自赴香港、上海,分别向中共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央周恩来汇报,请示工作。4月主持召开琼崖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传达周恩来和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总结经验教训,作出扩大农村根据地、发展党组织、扩建红军等项决议。经过三年的艰苦斗争,发展了党组织,建立琼崖红军游击队司令部,开创革命新局面。
&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执行中共独立自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琼崖国民党当局谈判,达成团结抗日协议。因国民党背信弃义,10月不幸被捕,在狱中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海南各界人民的抗议以及党中央、周恩来直接向蒋介石进行干涉,12月获释。作为中共琼崖特委的全权代表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38年11月达成谈判协议。12月5日在琼山县云龙墟将琼崖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14区独立队,任独立队长。1939年2月日军侵琼,命令独立队第1中队在南渡江潭口阻击日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随后将独立队扩编为独立总队,任总队长,放手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9月,党中央决定复任特委书记兼独立总队长、政治委员。1941年当选为琼崖东北区抗日民主政府主席。领导琼崖抗日军民两面作战,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逆流,制定“坚持内线,挺出外线”的作战方针,粉碎了日军的“蚕食”、“扫荡”,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1944年秋独立总队改编为独立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春率部进入白沙,在白沙起义群众的配合下建立了白沙抗日根据地。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领导琼崖纵队进行自卫反击,粉碎敌军的疯狂进攻。正确对待和处理了“北撤”和“南撤”问题。使琼崖斗争得到坚持和发展。领导部队挺进五指山,建立中心根据地。1947年5月主持召开中共琼崖特委第五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央指示,将琼崖特委改为中共琼崖区党委,被选为区党委书记。10月中央军委命令琼崖独立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8年9月集中兵力开展秋、春、夏三大攻势,取得重大胜利。1950年、领导琼崖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接应和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了海南岛。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华南分局委员,中共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委员会第一书记,海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海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海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处书记、书记,广东省副省长,浙江省副省长等职。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 &&&1955年(只授勋,没授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 &&&冯白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期担任琼崖党政军重要领导职务,创造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周恩来赞誉“冯白驹同志是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邓小平为其雕像题写“冯白驹将军”五个大字。
& &&&冯仲云副部长
& &&&冯仲云(),又名冯群,江苏省武进县余基镇人。出生于一个小职员的家庭。1923年考入杭州薰兰中学,同年因反对曹锟贿选受到同学拥护。1925年参加响应上海“五·卅”运动的示威游行。1926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数学系。1927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3月任中共清华大学支部书记。1930年2月调任中共北平市委干事,主办文艺刊物《展望》。4月下旬被驻防北京的阎锡山部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严守机密,曾经在刑场陪绑。9月底越狱逃出到东北,任哈尔滨商船学校数学教授,并到省立第一中学兼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5月任中共哈尔滨江北区委宣传部部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奉组织委派出任中共全满**总会党组书记。10月任中共满洲省委驻松花江下游代表,领导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成立了汤原抗日游击队。1933年夏任中共满洲省委南满巡视员,前往海龙、磐石等地传达党中央“一·二六”指示,建立**统一战线。7月回哈尔滨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以自己的家作为省委秘书处办公和省委会议场所。1934年被派到绥芬河布置国际交通站并巡视牡丹江等地党的工作。1935年1月同赵尚志领导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任政治部主任(未设政委),深入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教育争取祁明山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月兼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参与领导建立珠河抗日游击根据地。1936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命令东北人民革命军及抗日武装部队统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仍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在北满省委会议上因被指责折中、调和,被撤消了中共北满省委书记职务。6月改任中共北满省委宣传部部长。
&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抗联主力西征后,率留守部队在小兴安岭密林深处坚持斗争。1939年以中共北满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身份到下江指导工作。组建东北抗日联军第3路军,任政治委员。之后部队在嫩江、讷河、德都、北安一线打击日伪反动势力。1940年9月率第2、第9支队袭占克山县城获胜。1942年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委员,在中共东北委员会的指导下,将三个路军合并为东北抗联野营教导旅,率主力转入苏联境内整训,任旅情报科科长兼政治教员。在此期间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研读了大量马列主义经典及军事理论及航空兵战术,政治理论和军事科学知识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率部分抗联干部随苏联红军到沈阳,任中共沈阳地区委员会书记兼沈阳苏军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协助八路军进驻沈阳。1946年4月任松江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任内为建设民主、繁荣的新松江省付出了艰苦卓绝地努力。1949年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烈士遗孤得到了最妥善的安置和最好的教育。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松江省人民政府主席。1952年任北京图书馆长,对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其所保留的新善本(包括老解放区的革命文献、革命领导人手稿名人手稿)至今仍是国图的瑰宝。后任政务院水利部副部长兼华东水利学院院长。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任内为新中国的水电业解决过许多重大科研课题,培育下大批英才。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
& &&&日不幸含冤逝世,终年60岁。
& &&&1977年11月中共中央为冯仲云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对他的光辉一生,作了充分肯定和公正评价。
冯克熙常委
& &&&冯克熙(-),四川省江安县人。194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民主社。1945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2年肄业于西北联大。
&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参加重庆《新蜀报》编辑部工作,任编辑。1943年任《国民公报》编辑、主笔,成都《华西日报》驻渝特派员。1945年任郭沫若主办的群益出版社总经理。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民盟中央机关报《民主报》经理,民盟重庆市支部委员,宣传部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民主同盟重庆市委委员,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正阳学院教授,重庆市工商局研究室主任,重庆市财委计划处副处长,重庆市公用局计划科科长,重庆市第一届人代会代表,重庆市第一、二届政协委员。1957年错划为右派,下放劳动22年。1979年改正后,任《城市公共交通》杂志总编辑,出席民盟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后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民盟四川省委委员、民盟重庆市委常委。1983年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88年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重庆社会大学校长,重庆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重庆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是重庆直辖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主任委员、民盟四川省委副主任委员、民盟重庆直辖市第一届主任委员、民盟第五、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
& &&&日因病在重庆逝世,享年82岁。发表有《论改革》、《论知识分子》、《美国纪行》、《苏联印象》、《在东欧和西欧》、《访日遐思》等论著20余篇。著有《与时代同步》、《路漫漫其修远》、《见微集》三本文集,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出版发行。
& &&&冯国勤副市长
& &&&冯国勤(1948.9-——),上海市人。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在职大学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经济师。现任中共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历任中共上海严桥中学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中共上海市高行中学党支部书记,中共奉贤县委副书记、书记,中共嘉定县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嘉定县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兼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中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书记。1996年10月起,任上海人民政府市副市长兼中共上海市郊区工作党委书记。2002年5月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 &&&冯炯华副主席
& &&&冯炯华(1945.4-——),籍贯广东省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人,出生于北京市。1968年参加工作。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硕士研究生毕业,高级工程师。
& &&&1963年在北京钢铁学院金属系学习。1968年起先后在青铜峡铝厂、宁夏机电冶金研究所、宁夏机械研究所工作,历任技术员、材料研究室主任、副总工、副所长。1989年任银川市副市长。1996年任政协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九、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3年当选为第九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增选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
& &&&从事教研工作20多年,行政管理工作10多年。“5361”粉末冶金轴承中档圈获宁夏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单面含油轴承课题是宁夏第一项国家专利项目。作为访问学者出访过英国,参加学术交流。1988年获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主编有《宁夏年鉴》、《宁夏通志》、《宁夏通鉴》等。
& &&&冯素陶常委
& &&&冯素陶(1906.2-——),云南省禄丰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27年广东大学肄业。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之一。
& &&&大革命时期,1925年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云南社。1926年在广州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滇社,任该社总部的总务及组织部门负责人。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冬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在上海参加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作理论研究工作。1933年任上海“反帝大同盟”秘书长。
&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前后,任云南文化界抗敌协会理事会主席,“昆明文化界宪政联合会”理事会召集人,《战时知识》半月刊主编。1944年在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云南省民盟支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曾与黄炎培、沈钧儒等合作共事。
& &&&解放战争时期,任云南省民盟支部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1949年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务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教务长。1959年奉调到山西工作,历任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山西分会副主席,中苏友好协会山西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同盟山西省委主任委员、民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盟第一、二、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副主任、第八、九届顾问、民盟山西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教育、统战和人大工作,为山西的经济发展,为中国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以及教育事业所做出重要贡献。离休后热心社会工作,积极参与山西新时期新阶段的社科理论研究工作。围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工作大局,在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统战理论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4月被山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评为优秀学会工作者。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 &&&编著有《中国社会思想史》、《农村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大学讲义数部及教育、政治、经济、民族、国际问题方面的论文数十篇。
& &&&冯淑萍副主任
& &&&冯淑萍(1951-——),女,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财政部党组成员。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 &&&1978年毕业山西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工作。2001年起任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财政部党组成员,兼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秘书长、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被聘为清华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兼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和天津财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八届执行委员。
& &&&是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从1978年至2001年一直在财政部会计司工作,长期致力于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管理工作,参与了计划经济时期会计制度的建设,直接组织、实施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会计系统工程,建立了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体系。长期担任联合国政府间会计和报告专家工作组中国代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是亚洲六位咨询委员之一,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会计组织的重要活动,并发表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主张,在国际会计界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2002年11月在香港主办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以及在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发表的演讲,引起了国际会计界的关注,国际会计权威媒体全文转发了其发言,被认为中国为发展中国家会计国际化走出了一条道路。
& &&&非常重视会计理论研究,论文、著作颇丰,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讲话》、《关于中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问题》、《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方向、模式及实施》、《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中外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协调》、《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的会计对策》和《中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等,特别是近期出版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国际协调》,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理论,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同时还非常重视会计人才培养,担任了多所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和硕士、博士生导师,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国内研讨会主题演讲人,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会计人才。
& &&&冯梯云副部长
& &&&冯梯云(1925.8-——),浙江省慈溪县人。1951年参加民主建国会,历任民建宁波市委副主任委员,民建浙江省委副主任委员,1983年后当选为民建主建国会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民建第四届中央委员会执行局副主任,1994年任民建中央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 &&&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起任上海统原银行职员。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于上海东吴法学院肆业,历任宁波市正大火柴厂厂长,余成钱庄副经理。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后任公私合营宁波火柴厂第二厂长。1959年任宁波市工商联筹委会常委,1963年后历任宁波市工商联副主委、宁波市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三届执行委员、第六届顾问。1981年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1988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冯雪峰社长
& &&&冯雪峰(-),原名冯福春,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乡神坛村人。出身于农民家庭。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
& &&&民主革命时期,1913年10岁时进私塾,1914年转入初级小学。1918年在县立高小毕业,1919年考入浙江第七师范学校,开始受到新思潮的影响。1921年春因参加学潮被开除,暑假期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师范继续学习,并参加了由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组织的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与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等结成湖畔诗社,合作出版白话诗集《湖畔》、《春的歌集》。
& &&&大革命时期,1924年春到上海中华学艺社做事务员,不久又回到杭州慈溪县当小学教师。1925年3月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旁听,并自修日文。靠当校对、做家庭教师维持生活。1926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译作大都发在鲁迅主编的《莽原》半月刊上,被苏俄文学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吸引,并阅读李大钊的著作。1927年3月因为译稿中有“献给为共产主义牺牲的人们”的题词而遭到反动当局缉捕。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春到上海继续从事翻译工作,出版《新俄的文艺政策》、《作家论》等译作。8月回浙江义乌任初级中学国文教员,并担任党的城区书记。不久因工作暴露,11月又回到上海。12月间由柔石介绍结识鲁迅,在鲁迅指导下从事翻译和编辑出版《科学的艺术论丛书》工作。1929年下半年参加筹办《萌芽月刊》及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左联”成立,负责编辑“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并参加培训左翼文艺青年。1931年左联五烈士牺牲后,任左联党团书记。1932年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1933年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长。和鲁迅等左翼作家一起,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斗争。12月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教务主任、副校长。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1935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红军大学和中央党校工作。1936年任中共中央上海办事处副主任。
& &&&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中共中央东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日被捕,关押在上饶集中营,在狱中创作了《真实之歌》和《灵山歌》。两年后由党的多方经营救下出狱。1943年6月到重庆作统战工作并从事写作。
&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2月回到上海从事统战工作和文化工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上海解放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文艺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鲁迅著作编刊社社长等职。长期从事文艺理论研究和鲁迅研究。1951年5月调北京,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并被开除党籍。
& &&&日因患肺癌逝世,终年73岁。著作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为《雪峰文集》出版,共四卷。
& &&&1979年4月正式批准《关于冯雪峰右派问题的改正决定》,冤案得到昭雪,恢复了党籍和政治名誉。同年11月17日补开了正式追悼会。在赤岸镇神坛村设立了冯雪峰故居纪念馆,并在义乌和北京两次召开了冯雪峰研究会。
& &&&冯德培副院长
& &&&冯德培(-),浙江省临海县城关镇人。出身于一个小康之家。中国近现代生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神经肌肉生理学研究的开拓者。
& &&&1922年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文学院。1923年转学心理学系。1926年于生物学院毕业,即留校任教。1927年复旦大学生物学院因学潮被解散,转入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主任林可胜指导下学习和工作。1929年后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神经代谢研究。1930年获硕士学位。同年秋转入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神经和肌肉产热的研究,师事著名生理、生物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A·V·Hill教授。1933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又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逊基金医学物理学研究所进修一年。1934年夏回到北京协和医院生理学系,开展了自己的研究工作,经五年间对神经肌肉接头的研究,他和他的实验室开始崭露头角。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医学院关闭,研究工作被迫中断。1943年由北京辗转至重庆,先受聘为内迁的上海医学院生理系教授,后任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代主任。1945年底应英国文化协会的邀请访问英国。1946年转赴美国,在纽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同时为筹备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采购仪器设备和搜集图书。1947年夏,回到已由重庆搬迁到上海的医学研究所筹备处。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理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生理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以及《生理学报》主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年连续三届当选为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1986年还被聘为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及被选为英国、加拿大、美国生理学会和美国神经学会、亚太地区生理学联合会的荣誉会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会长等职。
& &&&主要学术成就集中在肌肉神经的能力学、神经肌肉接头生理学、神经与肌肉间营养性相互关系的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所发现的静息肌肉被拉长时放热、养消耗增加的“拉长效应”,被国际生理学界定名为“冯氏效应”载入科学史册。
& &&&日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姓名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