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山区南部山区发展该农业生产模式有哪些生态意义

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研究
您的位置:&&>>&&>>&&>>&
对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研究
 苏占海&赵启哲&马孝国 <span class="f08-10-9 14:43:01 
摘要:生态环境的退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的必然要求。宁南山区在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中面临诸多的问题。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宁南山区成为典型的环境制约型地区的群体贫困。本文通过对宁南山区历史发展地貌特征等相关资料的研究,根据实地考察分析论证了本地环境恶化的原因,得出了自然因素和认为因素的叠加是生态破坏的主要因素,提出增强环境意识完善法律保障措施,加强政策引导要因地、因时制宜,逐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使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实现良性循环,把该区最终纳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宁南山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宁夏南部山区概况几生态环境状况  
(一)宁南山区地理状况几历史发展的脉络  
1地理状况  
宁南山区即宁夏南部山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东西南三与甘肃毗邻。包括近固原市及中卫市海原县中南部,俗称西海固地区,总面积约16780平方公里,总人口186.8万人,其中回族占47%本地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回族聚居的地方之一。本区人口密度为133/平方公里,高于全区平均数112人/平方公里,其中固原市隆德县人口密度高达191人/平方公里仅次于银川市辖区。从总的季风区域来看,宁夏地跨东部季风区域和西北干旱区域的过度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南凉北暖、南湿北干,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和六盘山地为温带半干旱去和温带半湿润去。其中六盘山、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面积约22万公顷海拔2600――2900米平均气温1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500――700毫米,有时超过1000毫米,高寒阴湿林木很适宜在本地区生长,早有黄土高原上的“湿岛”之称。发源于六盘山区并成为母亲河支流的清水河、泾河、葫芦河等各级河流60余条年径流量5亿立方米,是宁南山区周围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沿河13县180多万人口的主要水源。  
本区的主要景点有;六盘山旅游区旧称“陇山”。位于西安、银川、兰州三省会所形成的三角地带中心,主峰在固原、隆德两县境内,海拔2928米。山体大体成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是陕北黄土高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分界线、是泾河和渭河的分水岭,曲折险峻。71年前红军长征途经此山,毛主席临风寄景、气贯长虹,写下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名篇《清平乐.六盘山》。景点二国光寺石窟即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固原市原州区西北40公里处须弥山南縻,六盘山北端,是一初开凿时期与云冈、龙门石窟相当艺术上也能相媲美的大型造像石窟,反映了我国从北朝中期到隋唐以来各朝代的佛教石刻艺术,是丝绸之路北线的珍贵遗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景点三,位于固原市西吉县约20公里的“火石寨”是西北罕见的丹霞地貌所形成的景观,尤其在宁南千沟万壑的黄土丘陵地带更是难得的景观。因此“火石寨”成为西吉县唯一的旅游景点,受到自治区有关的保护。景点之四,位于六盘山东南固原市泾原县南20余公里的老龙潭,是泾河源头之一。老龙潭由三个大潭组成,相传西游记上的泾河老龙就住在这里。民间流传不少关于泾河龙王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魏征梦斩泾河龙王的故事。老龙潭景色奇佳,山谷幽深,峭壁嶙峋、峭壁下清澈的泾河水蜿蜒奔流,形成美丽的山水景观。清朝乾隆时人胡纪模曾于1790年奉旨考察龙潭后,在《泾水真源记》中写到  
“凡泾水所历土壤石山,俱见清且涟漪,毫无泥滓,唯有平凉至泾州,泾内含流处,百四十里,南北三面三水所归。色与泾源少异,然不过微杂尘沙,须眉难鉴而已,迥非咸阳渭河之黄泥耀目者可比。是泾水之清,经身历而始信”。[1]  
然而美丽并供游人观赏的美景并非宁夏南部山区的全部,而真正的面貌却是以“贫困”“落后”“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称西海固为“中国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但是宁夏南部山区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发生了影响千年华夏文明的事件。  
2宁南山区历史发展的脉络与生态环境的变化。  
宁南山区的环境发展变化与历史发展的因素密不可分。自古宁南山区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发源地之一。环境的变化与战争的发生和人口的迁入等因素有着莫大的关系,生态的破坏与盲目的开发是紧密联系的,的发展从来和环境的改变是相联系的,自古如此,当今亦如此。  
据有关资料记载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经历了下面几个阶段:  
(1)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和谐相处时期  
考古资料,宁夏南部山区在仰韶文化时期为森林草原,活动着成群的野驴、野牛、羚羊、狗、犀牛。保存在六盘山二龙河生态植物园中的“古木”是反映古代森林广布于六盘山区及南部黄土丘陵地带的物证。在当时南部六盘山等山地、河谷、和低湿地区有大片森林,大致海拔较高处分布着寒湿性针叶林(如云杉、冷杉)。六盘山北部以中温性针叶林(如圆柏、油松等)占优势。黄土丘陵塬面上既含有宽广草地,也有大片灌木林和岛状乔木林大致泾原、隆德两县大部,固原、西吉、彭阳三县一部以及月亮山、六盘山、南华山、西华山等山地的阴坡均为森林覆盖。宁南黄土丘陵区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原始人开始使用青铜器、铁器从事原始农业,西周时期,各戎部落占据其中南部固原地区的义渠戎最为强大。他们“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2](前5000――前2000年)间人类通过适应环境来求的生存,但是由于人数较少对环境索取的数量不大,对环境的利用有限。  
(2)生态环境受人类影响改变时期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宁夏南部山区仍然植被很好。在这期间,从西戎中分化出来的先秦。以关中地契为中心,开始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变,并把农业生产经营推广至今天的西吉、固原、彭阳一带,并在这里遗留的秦长城经西吉、固原、彭阳到甘肃镇原,说明进西吉县南部、隆德县、固原南部、泾原县、彭阳县南部都已经有农业生产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兵北击匈奴,沿河设置郡县,移民开发农业区。楚汉相争之时,匈奴乘机又杀回原地,刚刚开垦的耕地又变为牧区。西汉时,宁南属凉州刺史部的安宁郡,设有高平、冰、乌氏、朝那等县,为西汉王朝关中之屏障。东汉初期,清水河流域“地广人稀”但还是“饶谷多畜”之区。作为关中的西北门户,泾河和清水河谷地是天然的孔道。在当时成为兵家比争之地,发展农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时期由于战争、森林火灾对森林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草原森林面积减少并为种植业取代,使某些地段原来轻微的地质侵蚀变为强烈的水土流失。在汉代出现了“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民谣。[3]  
(3)宁南山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变退化时期  
由于历史原因,由于战争和政治的需要,一改北牧南农的原始状况,在隋唐时出现宁夏北部农业而南部放牧并成为“接陇山之周,草肥水甘……”全国的养马基地。  
从西夏建立起,宁夏南部山区是西夏与大宋的边界,宋夏之间的冲突大多在这里进行。由于战争不断,人口大量外逃,耕地撂荒,对环境破坏很。据史料记载在元朝,宁夏南部山区驻有十余万蒙古军马,并且募民开山垦牧。在六盘山山区修建了元朝皇帝避暑场所,元太祖、元宪宗、元世祖分别于,年战争间隙避暑六盘山,因此使当地原有的森林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清朝前期的“劝耕”,“一边兴修一边招募流民入籍授田,开发垦殖辟地万顷,安户万余”。[4]在宁南山区废除了前朝的藩王牧地。开始把河谷、山坡、林地开垦为农田。  
从此植被破坏了,水土流失加重,原来封育良好的黄土塬变为千沟万壑,牧业下降到次要地位,农牧结合的传统至此解体。但是这里山高水寒,风劲土燥,地性薄瘠的自然条件,以及第掠夺利用土地的传统,又促成了一种一家种谷数十百亩,不用粪力,不事耕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5]清代后期,因社会矛盾激化和生态环境恶化,农田撂荒人口锐降。同治后,陕甘回民起义失败,清廷强行将一万人从陕甘迁到六盘山密林深处的化平县(今泾原县)等地,有“回民莆到,即开垦耕耘……则砍天然林木运往邻县出售,冬季或燃炭卖之”[6]  
纵观本地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充分汲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充分认识恢复和重建的重要性,处理好先恢复后开发、先生态后经济的因果互补关系,把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整治沙漠美化环境作为基础工作,努力寻找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口、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并在发展宁南经济的同时,把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统筹起来,制定适合与宁南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 赞助商链接
|〓 最新范文
|〓 热点范文
|〓 推荐范文  【摘要】 本文在分析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大别山区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山区经济内生"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研究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本文在分析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及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大别山区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培育山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构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工业为重点、生态服务业为支撑的特色生态产业体系,走出一条适合本地的产业成长和经济增长之路。 中国论文网 /2/view-5797584.htm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产业 产业体系 大别山区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为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的发展与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途径。集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区为一体的安徽省大别山区,如何在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同时,避免陷入了经济落后―生态破坏的困境,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问题。2013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复《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年)》,强调要把加快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安徽省大别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促进安徽省经济协调快速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安徽省大别山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是当前生态环境约束下的迫切要求,是立足本地生态特征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与区位特征分析   安徽境内的大别山区位于本省西南部,包括金寨、寿县、霍邱、太湖、宿松、潜山、岳西、望江、利辛、临泉、阜南、颍上、霍山、舒城、裕安、金安和桐城等14县2区1(县级)市,其中金寨县等12县属于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安徽省大别山区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山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1、生物资源丰富   安徽省大别山区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光热条件好,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安徽省大别山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毛竹、板栗、油茶、棉花、桑蚕、粮油、畜牧、水产品以及石斛、天麻、茯苓、灵芝、杜仲等名贵中药材的生产供应基地;是仅次于皖南的第二大林茶基地,六安瓜片、霍山黄牙、岳西翠兰、宿松柳溪玉叶等品牌驰名省内外。境内有舒席、高山蔬菜、山核桃、皖西白鹅、皖西麻黄鸡、沣虾银鱼、“万佛湖”鳙鱼等众多名优特产品。   2、水能资源丰厚   大别山南北侧建有许多水库,其中佛子岭、梅山、响哄甸、磨子潭、龙河口、花凉亭等6大水库总库容达91.3亿立方米。大别山区水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是我国重要的水源供给和生态保护基地,对发电、防洪、灌溉及周边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3、旅游资源众多   安徽省大别山区旅游资源,绿色旅游资源众多,红色文化积淀厚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城史迹众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从绿色景观旅游资源看,区内绿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山区峰峦迭嶂,自然景观奇特。天柱山是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是世界地质公园。集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一体的天堂寨国家5A级景区,已成为融山水风光、红军文化、古寨风情为一体的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地。境内有国家级生态县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景区、舒城县的万佛湖度假区、岳西县的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等众多4A级景区。从文化旅游资源看,大别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根据地。其中金寨县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境内有潜山薛家岗文化遗址、寿县古城墙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宿松县、望江县等是黄梅戏之乡;寿县是楚文化的故乡,是“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4、区位优势明显   安徽省大别山区处在我国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部,处于在皖江城市带、长三角经济区和武汉城市圈的中间地带。大别山区承接东部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且近年来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数条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大别山区,为联接发达经济体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安徽省大别山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从经济总量看,安徽省大别山区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26.7%;截至2011年底,总人口达到1792万人,占全省26.3%,其中乡村人口1614万人,约占全省的30%。2011年,片区GDP为1819.6亿元,仅占全省GDP的11.9%,与其面积、人口占全省比重等指标相称,经济整体实力较弱。   2、人均水平较低   从人均指标看,安徽省大别山区人均GDP、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山区人均GDP为1.02万元,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39.8%,处于安徽省的下游水平。   3、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从产业结构来看,在省、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大别山区非农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结构已经从 “一、二、三”型调整为“二、三、一”型,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2011年,安徽省大别山区工业化率38.4%,低于全省县域6.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30.1%,低于全省县域1.5个百分点。   安徽省大别山区属于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限制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一,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生产条件较差,且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发展滞后。其二,工业化与城镇化基础薄弱,历来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农业过于依赖,工业化进程较慢。其三,人力资源匮乏,由于本地经济发展滞后,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且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三、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产业体系构建   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与生态经济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与现代科技方法,把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兼顾经济和生态效益、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大别山区应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生态环保理念和先进农业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各过程,培育并壮大优势农产业,发展天然、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和生态农业园。
  (1)生态种植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板栗、毛竹、油茶、蔬菜、中草药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种植产业。推广农业新技术,将农业先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运输、储存等各个过程,有效监控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做到少施化肥、慎用农药,在农产品运输、储存过程中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保,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障食品安全、绿色环保。   (2)生态畜牧业。按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别山区的鸡、鸭、鹅、猪等畜牧业,打造土鸡、皖西白鹅、黑猪等特色品牌,减少饲料喂养,推动循环种养、生态养殖,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的同时,发展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并将有机肥料用于种植业,实现绿色循环。   (3)生态养殖业。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改良品种改进种养技术,增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建立蚕桑基地。重点发展水产生态养殖业,依托水库资源,推进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水产养殖。   2、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与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工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并运用循环技术与系统方法,打造生态工业园区。   (1)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加大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等开发力度,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安徽省大别山区重点发展茶叶、竹产品、茶油、丝绸纺织、柳编、中草药、蔬菜等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且各县区依据各自资源优势,选取适合本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如霍山县、金寨县及潜山县等要积极发展竹产品加工业,打造低碳环保型竹制产品;霍邱县进一步壮大柳编产业发展,打造多种类柳编工艺品等。   (2)打造生态工业园。安徽省大别山区选取环境友好型工业为本地工业支柱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提高企业准入门槛,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水力发电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装备制造业及环保产业等,限制发展资源型、污染型等产业。   3、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以能源资源节约共享、产业高度关联、产品及服务绿色化为主要特征,倡导绿色生产与消费的一种现代化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安徽省大别山区生态服务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力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1)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加强联动开发、共同规划,建设旅游交通网络,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大别山生态旅游经济圈。第一,发展自然风光旅游业。进一步加强现有景区的打造和特色绿色景观的开发,特别是景区的成片开发。第二,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及工业旅游业。将农业、工业与旅游业相结全,发展休闲农业,如观光采摘的生态果园、茶园,集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项目;发展工业旅游,在柳编企业、缫丝厂、竹产品加工企业等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参观、体验、购物等项目。第三,发展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业。加强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的保护性开发,培育新的景观载体,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注重名人故里、历史遗址等的开发和文史资料的整理,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打造成大别山文化旅游品牌。   (2)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合理布局一批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建设大型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畅通安徽省大别山区农产品流通渠道,打造一批全国性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知名特色农产品中心。   (3)科技服务业。在安徽省大别山区培育一批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大对职业技术院校的投入力度,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重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及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运用和在农村的推广,促进科技服务业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整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2] 方时姣: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学动态,2011(6).   [3] 安徽大别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思考[EB/OL].安徽省统计信息网,http://www./news/open.asp?id=37188.   [4] 王如松、蒋菊生:从生态农业到生态产业――论中国农业的生态转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5] 毛德华、郭瑞芝:我国生态产业发展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6] 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19安徽省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第9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9安徽省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9
改善了土壤质地;尽管泾县的农村经济已步上了快车道,农业基础条件也;6.3.2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6.3.2.1指导思想;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任务是:;(1)建立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人类活动与地理;(2)运用无公害、少废物生态工艺,提高农业资源的;(3)合理确定人工投放物质、能量的方式与数量,在;(4)建立有
改善了土壤质地。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垄埂栽培技术,提高土壤的通气性能,承担国家丰收计划项目,开展D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课题研究和实践应用,现已改造中低产田1533.33公顷,增加经济效益1750万元。第三,加强农产品生态基地建设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利用泾县资源丰富,名、优、特、稀品种繁多的特点,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6个,面积3000公顷。其中已认证D安徽无公害农产品‖7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主要集中在茶叶上,有机茶认证面积达437公顷,无公害茶认证面积达893公顷,认证名优茶产值达3000多万元。利用农业开发项目经费,实施农业综合治理试点15个,累计治理面积2333.33公顷,建立标准化农田1066.67公顷,新发展果园59.33公顷、桑园153.33公顷、蔬菜333.33公顷、食用菌200万棒。第四,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累计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19项,其中两项获国家丰收奖,19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5项获市科技进步奖,推广农作物和畜牧新品种136个。尽管泾县的农村经济已步上了快车道,农业基础条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从整体上看,资源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主要表现在:第一,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控制,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壤肥力,影响了作物产量,造成产出效益下降。第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农艺生产技术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土壤普遍板结,养分失调,理化性质变差。第三,农村能源利用率低,农村沼气池的管理、使用和日常维护脱节,农村能源建设专业人才缺乏,农作物秸秆及农村人畜粪便未被充分利用,既造成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第四,产业布局及发展不够协调,特色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特别是特色产品的开发速度较慢。同时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有待进一步的调整,畜牧业内部的大牲畜与小家禽之间,林业内部的用材林与经济林之间均存在不协调状况。第五,科技水平及劳动者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待进一步加强。6.3.2 指导思想及建设目标6.3.2.1 指导思想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泾县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D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实现泾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设计的基本任务是:(1)建立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共生互控的良性机制;(2)运用无公害、少废物生态工艺,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综合开发效益,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利用;(3)合理确定人工投放物质、能量的方式与数量,在平衡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以较小的人工投入获得较丰的经济产出;(4)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配备多种可供选择的系统调控措施,设计生态系统阶段性经营,以保证系统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良性循环。6.3.2.2 建设目标按照生态农业的建设特点,做好阶段性、持续性的开发实施工作,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做好分区连片开发,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基地带动,辐射发展,实现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D三生功能‖相统一的目标。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最终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以及资源利用保护现代化,把传统农业模式改造成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模式。总之,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发展。泾县生态农业建设具体目标见表6.2-1和表4.2-1。表6.3-1
泾县生态农业建设目标6.3.3 生态农业分区规划按照农业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与生态农业发展的相一致性,并根据地质、地貌、气候、农业生产现状的特点,将泾县划分为五大综合生态农业区。6.3.3.1 东南部中低山林、茶、果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汀溪、苏红、榔桥、蔡村、桃花潭、茂林等乡镇及白华、小溪、马头林场,土地总面积为10840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52.8%。本区以中低山为主,海拔多在200~800米,自然条件优越,土壤以黄棕壤为主,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质地优良肥沃,极宜林茶生长,是全国著名茶区。(1)主攻方向以林、茶为主,扩大果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多种经营。充分利用现有耕地,发展立体种植,建立以林促农、以茶兴农、以农促牧、以牧兴农的生态农业模式。(2)建设重点积极发展茶叶、林业生产,实施封山育林、大力挖掘山林潜力,重点发展中药材、竹笋、茶叶等优势项目,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打好生态牌。培育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名优茶生产基地,提高无公害茶、有机茶及绿色食品茶认证率,重点扶持D涌溪火青‖、D汀溪兰香‖两大品牌,扶植龙头企业发展壮大。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草食性畜禽,提高畜牧业和水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实施D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D猪―沼―茶(果、菌、粮等)‖生态模式,提高农村生物能利用率。(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山区生态农业模式:高山发展用材林提高森林覆盖,山坡中、下部发展茶、桑、果,山间盆地发展牧草、毛竹。实施林茶、林菌、茶果、茶经的间作。农田生态模式:改一油一稻为一年三熟或两年五熟的间套作,实施立体综合开发。 以沼气为纽带,种、养、能源相结合的生态模式:主要有D猪、沼、茶、粮、加‖和D猪、沼、茶、果、菌‖等模式。6.3.3.2 西部低山丘陵粮、桑、牧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厚岸、包合、北贡、中村等乡镇,面积29533.33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4.4%。本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多在400米左右,土壤以黄棕壤、粗骨土、黑色石灰土为主,极宜栽桑养蚕及发展畜牧业。(1)主攻方向根据本区的土壤、气候、水利条件,应主攻蚕桑业,低山、高丘应以林为主,营造水土保护林、薪炭林,成片草场或林间隙地草场资源应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形成合理的农业结构。(2)建设重点本区应重点发展蚕桑业,大力发展畜牧业。该区是泾县重点的蚕桑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泾县中药材主要产区。因该区大理石的大量开发,造成水土流失及工业污染严重,因此要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有计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人工牧草和中药材基地,把发展畜牧业、中药材产业与防治水土流失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增加高效有机肥使用量,推广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农业自身污染。(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水田生态农业模式:改一稻一油为瓜稻轮作、稻经饲连作、稻菜轮作。旱地生态模式:以现有条件和基础,推动香芋、山药、中药材生产的发展。按一村一品的结构,发展规模化生产。6.3.3.3 北部丘陵林、粮、牧生态农业区主要包括童疃、孤峰、章渡、云岭及泾川镇,总面积2464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2%。本区以丘陵、岗地为主,土壤以黄棕壤、红壤土、紫色土等为主,河谷平原和平畈区分布水稻土,是泾县粮食和毛竹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几年,畜牧业发展也较快。(1)主攻方向控制水土流失,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发展林牧为主攻方向。(2)建设重点本区土层浅,水利条件较差,荒山比例较大,农业自身污染严重。因此,要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控制水土流失,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灌溉条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行人工种草,发展畜牧业。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降低化肥使用量,控制农业自身污染。(3)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农林牧结合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山区生态模式:林、竹、果、牧配套生态模式。农田生态模式:建立一油一稻农田生态模式。6.3.3.4 青弋江河谷平原粮、油、桑生态农业区本区位于青弋江两岸,包括北贡、云岭、中村、泾川、晏公、琴溪、章渡、丁家桥、黄村等乡镇,总面积34066.6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16.6%,水田面积5633.33公顷。地形上为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为主,地势平坦,以水稻土和潮土为主,耕地集中,是主要的粮、油、桑生产基地。(1)主攻方向抓好粮食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提高单产,建设高产农田;以蚕桑业发展为主,在改造中低产桑园的同时,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畜牧业。(2)建设重点本区是泾县粮食和蔬菜主产区,水土流失较轻,但森林覆盖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建设重点是大力实行农业综合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推进水稻生产优质化工程,推广良种良法等实用技术,建立优质高产的粮油生产基地;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加大对泾县特产琴鱼资源的保护及综合研究开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做大做强酱菜产业,形成新的经济支柱。加快实施D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推广D猪―沼―粮―菜―渔‖和D稻田立体养殖‖等农业生态模式。(3)生态农业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水体生态工程,将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串联发展。 山区生态模式:桑经、桑药间套作模式。农田生态模式:粮经饲间套作模式。6.3.3.5 榔桥浅丘盆地粮、林、桑、茶生态农业区主要位于榔桥镇,面积8626.67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4.2%,本区以浅丘和盆地为主,资源条件优越,是泾县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蚕桑业、畜牧业发展较快。(1)主攻方向主攻粮油生产,特别做好商品粮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蚕桑、畜牧业。(2)建设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推广D猪―沼―粮、菜‖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沼气为纽带的D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大力发展蚕桑业、畜牧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3)生态农业模式综合治理模式:林经间作、林茶及林茶粮间作。农田生态模式:稻田立体种养模式。旱地生态模式:果―桑―农―牧复合经营模式。生态庭院经济模式:牧―沼―茶―菌和牧―桑―粮―经等经营模式。6.3.4 农业结构调整及主要措施结合泾县农业生产现状、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则,确定水产、畜牧、经果林、特色经济作物、优质粮油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五大主导产业。规划到2007年,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的产值比调整为39.79:35.17:2.87:22.17,到2015年,调整为33.31:39.95:3.02:23.72,到2020年为29.94:42.82:3.42:23.82。从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全县农业生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持续、协调发展。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19安徽省泾县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等内容。 
 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发展与规 划研究中心承接了《泾县生态暨文化旅游线总体规划》的...《泾县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泾发[2004]14 号) 《泾县县域城镇总体规划(2004-...  玉龙生态县建设规划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玉龙生态县建设规划 1 目录 1 总论... 1 1.1 背景及任务由来..玉龙生态县建设规划 1 目录 1 总论......  泾县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情况汇报中共泾县县委 泾县人民政府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一、主要做法 我县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 总体规划,...  十二五规划 泾县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安徽泾县十二五规划...启动,泾县中学 新校区完成规划,特殊教育学校开工建设...以创 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生态县为目标,深入开展...  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经管营销_专业资料。宁南生态县建设规划(
年) (初稿) 凉山州宁南县人民政府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 I 宁南...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环境科学/食品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苍南生态县建设规划_环境科学/食品科学_工程科技_专业资料。专业编制可行性...  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县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研究 1.中外建工程设计与顾问有限公司,北京 1000482....  ③统筹规划――编制生态县建设规划。 规划经省环保局组织 论证,报当地政府审定...是整体联 动群策群力争取项目的有效抓手, 是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平昌 的行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