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种柑橘种植技术视频还有收益吗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
&&&&&&&学习园地
首页->>学习园地->>学生论文
宜都市红花套镇柑桔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2级农林经济管理 &&& 杨泽
&&&&我国是柑桔起源中心之一,有文字记载的柑桔种植历史已达4000多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4年国家对水果进行流通体制改革以来,柑桔产业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南方主产区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我国柑桔生产情况是:收获面积为2235万亩,总产量为929万吨,单产为527公斤/亩。我国柑桔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产量居第三位,是仅次于巴西(2399万吨)和美国(1570万吨)的第三大柑桔生产国。柑桔栽培的种类、品种较多。从产量而言,比例大约为:宽皮柑桔占65%(其中温州蜜柑占50%以上,熟)的其它宽皮柑桔不到15%),甜橙占25%,其它的桔类约占10%。从成熟期而言,早熟(包括极早熟)、中熟、晚熟(包括极晚比例约为1:8:1。成熟期过于集中,70%-75%多为11-12月上市,不耐贮藏的宽皮柑桔占70%以上,而11月以前和12月以后成熟的早熟和晚熟品种少。
&&&&从地域分布来看,先后排序为浙江、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重庆、台湾、江西、上海、贵州、云南、江苏、陕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柑桔生产加快向优势区域集中,目前,湖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广西、湖北、广东和重庆等9省(区、市)的柑桔面积和产量已分别占全国的94%和95%。
&&& 柑桔加工业在新世纪出现新的苗头,酝酿着新的发展。目前经商品化处理的柑桔比例已达5%左右;贮藏能力占产量的10%;桔瓣罐头加工发展良好;橙汁加工开始起步,柑桔主产区建设了一批产地批发市场。
一、红花套镇柑桔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一)柑桔种植概况
&&&&红花套镇是宜都市柑桔种植大镇,柑桔是红花套镇农业的支柱产业。该镇柑桔种植面积和产量历来在宜都位居首位,并稳中有升,如表1-1。到2005年全镇柑桔种植总面积已达1.67万亩,柑桔总产2.5万吨,户均柑桔面积近2亩,人均柑桔产量近1000公斤,人均柑桔收入1600元,占农民现金收入的70%。
表1-1& 2000年至2005年红花套镇柑桔种植情况
年份(年)
种植面积(万亩)
产量(万吨)
数据来源:红花套镇柑桔办公室统计资料
&&&&红花套镇的柑桔属于宽皮桔类,以鲜食为主,90%以上是温州蜜柑,主要品种分特早熟、中晚熟。特早熟品种有宫本、大浦;早熟品种有宫川、龟井、兴津、国庆一号、光明13号、光明27号;中晚熟品种有硕大叶尾张、石川等。另外还有少量碰柑、官溪蜜柚和纽荷尔、朋娜脐橙。鲜果采摘上市期从9月份开始可一直延迟至次年3月份。
近年来,红花套镇大力推行柑桔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最具代表性的是柑桔“百千万示范园”工程落户该镇,柑桔“百千万示范园”是宜都市星火富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其内容包括在红花套镇南桥村四组创建100亩柑桔精品园,在南桥村建1000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在红花套镇建10000亩无公害生产示范区。建成后技术人员将在园区内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生物防治、控湿增糖技术、无公害采后处理等综合配套技术。
(二)柑桔加工业概况
&&& 红花套镇是宜都市最主要的柑桔产区,在柑桔加工方面也走在当地前列,柑桔商品化程度较高。目前全镇已经有26家柑桔包装打蜡企业,拥有意大利、西班牙、国产等生产线27条,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长阳、枝江、松滋、兴山、秭归等县市的柑桔也多被送到这里加工处理。
表1-2& 红花套镇主要打蜡加工企业的基本情况
资产(万元)
生产线(条)
员工(人)
2005年产值(万元)
数据来源:调查资料统计
&&& 从表1-2中可以看到,目前红花套镇的打蜡加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发展较快,资产总额、员工人数、产值都较大。但也有一些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三家较大的企业拥有总共27条生产线中的9条,而规模小的企业则没有;二是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因此,虽然加工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 另外,规划面积2000亩的清江绿色产业加工贸易园区也位于该镇,10万吨柑桔加工、储藏、交易是绿色产业园的主要项目之一。其中,已建成的最大的项目是2003年浙江丰岛实业集团投资1.2亿元建设的丰岛股份宜都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生产1万吨桔瓣罐头,全部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地,并带动周边柑农增收3000多万元。到2005年,公司已形成年产2万吨以上生产规模,实现利润1090多万元。丰岛公司是红花套镇唯一的一家柑桔深加工企业,这说明该镇的加工业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初加工阶段,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是以后大力发展的方向。
(三)销售情况
&&& 近几年红花套镇的柑桔销售情况较好,销售价格平稳上升。2005年柑桔销售均价0.96-1.0元/公斤,比去年增近0.2元/公斤,其中无公害标准化柑桔均价达1.15-1.26元/公斤,而普通柑桔均价仅0.85-0.9元/公斤上下。
表1-3& 吴必强年柑桔收入情况
年份(年)
柑桔产量(公斤)
平均单价(元/公斤)
柑桔收入(元)
总收入(元)
资料来源:调查资料统计
表1-4& 李得军年柑桔收入情况
年份(年)
柑桔产量(公斤)
平均单价(元/公斤)
柑桔收入(元)
总收入(元)
资料来源:调查资料统计
&&&&表1-3是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三组柑桔种植大户吴必强2003年至2005年的柑桔收入情况表,他种植了8.7亩柑桔,虽然柑桔收入从大方向看是增加的,但由于都是普通果园,柑桔单价上升不大,而且单产较低,大小年现象严重。表1-4是红花套镇南桥村四组李得军2003年至2005年的柑桔收入情况表,他种植了9亩柑桔,其中8.4亩是无公害标准化果园,而且其中还有4亩被纳入柑桔“百千万示范园”工程在南桥村四组创建的100亩柑桔精品园之中。对比两表可以看出,无公害标准化果园生产的柑桔无论是在单产还是在价格上,都比普通柑桔占优势,而且价格增长幅度更大,越来越受欢迎。
&&& 销售方式上出现了新的发展,加工企业加工销售发展迅速,以丰岛公司为例,2005年“吃进”了1.1万吨“小果”,加工的柑桔罐头远销美国、日本,让往年滞销的“小果”价格也比同期增长了30%左右。而传统的通过批发市场、柑桔中介人、客户上门收购等方式销售仍然占很大的比例。
二、红花套镇柑桔产业的优势分析
&&& 通过对红花套镇的实地调查收集数据,从该镇的地理气候情况、柑桔资源的可利用量、品质以及产品的市场情况等方面收集资料,分析红花套镇柑桔产业的优势。
(一)地理气候优势
&&& 宜都处于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区的过渡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陆地面积中山区占11.7%,丘陵占79.5%,平原占8.8%,有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条主河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6.7℃,无霜期273天,降雨量1350毫米,日照年均时数约1705小时,主导风为东南风,土壤质地以中性为主,共有红壤土、黄壤土、黄棕壤土、石灰岩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七个土类。其气候土壤适宜宽皮桔类柑桔生长,多年来在湖北省蜜桔质量评比中,以其独特风味,无敌内质,漂亮感观而荣登榜首。红花套镇位于宜都市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境内动、植物丰富,尤以松、柏、竹、鱼为多,在产业选择上,把柑桔、黄姜、清江鱼三个产业做大做强,按照1万亩柑橘、5000亩黄姜、2000亩水产的规划,在服务天然保护林项目的前提下,基本形成“平地种柑橘,坡地种黄姜,库区搞养殖”的绿色产业格局。该镇交通发达,位于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南端,与三峡国际机场隔江相望,东距海运大港和焦枝铁路枝城站30公里,南与长阳恩施相连,是通往川东、鄂西的咽喉地带,红东一级省道贯穿全境。
(二)资源技术优势
&&& 宜都有1500多年的柑桔种植历史,宜都蜜柑自古以来是贡品,《农耕卷》中"于清江南地,择黄果孝敬将王"记载了它的品质。6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宜都农业科技人员培育出"光明早13号"和"光明早27号"两个优良单株,1985年由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章文才命名,1986年示范推广,2000年被评为全省"十大名果"。长时间的柑桔栽培,使农民的种植技术十分成熟。
&&& 近年来,红花套镇采用矿物源、生物源农药防治,引用频振灯、黄版诱杀害虫,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开展枝序修剪,推广生物有机肥,使柑桔含糖量提高,优质果品率达80%以上。同时,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柑桔品质得到保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此外,该镇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以公司为龙头注册了一批柑桔品牌,“红花蜜柑”牌温州蜜柑、“横碛”牌甜柚在国内市场上较有名气,还出口到欧美国家。在宜昌市选定的优质水果出口创汇基地中,红花套镇榜上有名。
(三)销售渠道优势
&&& 一个产业是否能发展起来,关键在于是否有市场――即产品能否卖出去。红花套镇的柑桔产业这几年能迅速发展,关键就在于它找对了市场,柑桔销售形势一片大好。
红花套的柑桔销售渠道主要有4种,第一种是客户上门现采现买,由于红花套镇的交通优势和柑桔较大的知名度,每年柑桔成熟的季节就有大量外地客商上门收购。这是传统的销售渠道,产品主要销往当地市场和周边县市。
&&& 第二种渠道就是通过柑桔批发市场,上面已经论述过红花套的区位优势明显,目前已经成为川东鄂西重要的柑桔流通集散地之一。总面积0.45万平方米的红花套柑桔批发交易市场和鄂西柑桔批发大市场不仅销售宜都的柑桔,还为长阳、枝江、松滋、兴山、秭归等6个县(市)拓宽销售渠道。柑桔在批发市场上销售给下一级零售商或外省批发商,在鲜食这一块的中低端市场上有较大影响力,产品销路不错。
&&& 第三种渠道是通过中介人联系客商进行销售,这些中介人有较广的人际关系网,熟悉柑桔销售市场行情,具有长期从事柑桔销售的经验。主要方式有两种:一是本地销售大户(农村经纪人) 组织销售;二是柑桔产销合作社联结果农组织销售。这种方式在当地柑桔销售中也占有较大份额。
&&& 第四种渠道也是最重要的是通过加工企业加工销售。目前,该镇的丰岛公司生产的“丰岛罐头”远销国外;由加工企业经过洗果、打蜡和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后的“红花蜜柑”牌温州蜜柑、“横碛”牌甜柚也已先后走进中商平价、中百仓储、中百便民、武商量贩、家乐福、好又多等7家超市。
表2-1& 2005年桔农柑桔销售途径
中介人销售
加工企业收购
数量(万公斤)
所占比例(%)
资料来源:调查资料统计
&&& 表2-1是笔者调查20户样本桔农后统计出来的数据,从中可以看到:第一,目前红花套镇的柑桔在销售渠道上优势比较明显,渠道多样,在高中低端市场都有份额;第二,传统渠道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渠道发展也较快,加工销售能给柑桔产业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是以后发展的方向。
(四)价格优势
&&& 红花套镇位于鄂西地区,当地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成本较东部低,加之农民对土地回报期望值相对较低,因而,其柑桔鲜果产品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销售。这就使红花套的柑桔与国内其他产区和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有利于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比较利益优势
&&& 柑桔产业的投资者发展柑桔的目的都是获得好的效益。不论是经济决策部门还是企业、农户一定要考虑柑桔与其他作物相比,有无明显的效益优势,这是柑桔产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 有关专家以1997年的状况为例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从大到小的顺序为:蔬菜>桑蚕茧>柑桔>苹果>烤烟>菜牛>花生>中籼稻>生猪>粳稻>谷子>晚籼稻>小麦>早籼稻>肉鸡>棉花>蛋鸡>高粱>大豆>玉米>油菜籽。从中可以看出,柑桔在我国是比较优势较大的农产品,优势远大于水稻、玉米。
&&& 而从红花套镇农民种植柑桔和水稻的成本收益来看,柑桔的比较优势是很大的。通过调查得知当地农民种植水稻的平均成本是约300元/亩,收益是约900元/亩;而种植柑桔在柑桔树盛果期的成本很少,而收益即使按平均亩产来算也可以达到1600元左右。
三、红花套镇柑桔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本部分从柑桔的种植、加工、销售三个方面分析了红花套镇柑桔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种植方面
1. 品种结构不合理
&&& 一是名优精品少,大众产品多。目前红花套镇柑桔主栽品种属宽皮桔类,以鲜食为主,90%以上是温州蜜柑,比例太大,与其他地方种植的品种没什么差别,难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 二是熟期结构不合理,特早熟和晚熟品种太少,早熟和中熟品种过多,季节性过剩的局面没有得到缓解,给贮、运、销带来很大压力。目前当地种植的中熟品种尾张面积最大, 产量最多, 占温州蜜柑总量的60%。由于中熟的品系在11 月上中旬以后成熟,产量大,上市集中,导致果品滞销,价格下降,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和经济收入。
三是鲜食品种比率太高,适合加工深化处理的品种和产量太少,很难适应市场需求。温州蜜柑只能加工成蜜桔罐头,目前当地只有一家罐头加工企业,加工能力有限,而且柑桔罐头是我国柑桔加工的主导产业,市场趋于饱和。
2. 柑桔生产存在严重不平衡
&&& 目前红花套镇在单产上和果品质量上存在不平衡,有的果园缺肥板结荒芜,有的氮素肥料过剩生产过旺,有的大小年现象严重,投入少,产量低,果品的外观、内质也良莠不齐,有的高压形果实多,皮厚粗糙,不化渣,级外果所占比例大,其销价相差大。全镇柑桔平均亩产为1497公斤,其中无公害标准化果园单产在2000公斤以上,而普通果园平均单产在1000公斤左右。
表3-1& 南桥村与吴家岗村柑桔亩产对比表
柑桔种植面积(亩)
无公害标准化果园面积(亩)
标准化果园亩产(公斤)
平均亩产(公斤)
资料来源:调查资料统计
&&& 从表3-1可以看出,都是柑桔种植大村的南桥村与吴家岗村,由于南桥村注重发展无公害标准化果园,致使该村柑桔亩产大大高于吴家岗村。同时,在调查中笔者也得知,南桥村的优质果品率也明显高于吴家岗村。
3. 老产区树龄老化问题突出
&&& 红花套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成片发展温州蜜柑,从起初到八十年代在建园时多未进行高标准建园,品系混杂,密度大,树龄已有25-40年以上,病虫害严重,管理难度大,成本高。以吴家岗村为例,该村柑桔树大多是70年代末80年代处种植的,目前这批树在生长中到不同程度冻害,加之天牛危害,导致树体形成高、大、空的低产结构,正趋衰败,其经济寿命即将结束,需要不断更新或淘汰,重建新园。
4. 实用绿色食品技术落实到位难
&&& 尽管红花套镇柑桔无公害生产综合技术推广力度较大,但由于农村家家户户种柑桔,而且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多,目前多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劳动力,他们接受新鲜事物较差,带来了一些无公害食品新技术推广费力多、难度大,如品改、修剪、病虫综合防治、疏花疏果技术、沃土工程等在一些地方推广难度大,全镇有近4000户种植柑桔,目前达不到一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标准,制约了柑桔技术的到位与提高。
(二)加工方面
1. 企业规模小,加工手段单一
&&& 目前红花套镇的柑桔加工企业较多,总数达27家,但规模均较小。通过统计得知,资产过亿元的1家(丰岛公司),过千万的1家(清江果业公司),过百万的两家(鑫诚果业公司、宜隆果业有限公司),其他均是资产不超过100万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技术能力有限,管理不规范,因而抗风险能力差,加工的产品质量不高。
另外,该镇的加工企业集中于门槛低、投资少的打蜡包装这一方面,而深加工企业仅丰岛公司1家。即使在打蜡企业中,也多是包装成包装简单、大众化的普通装,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只有清江果业公司生产包装精美、附加值高的精装、礼品装。
2. 深加工产品单一,加工效率低
&&& 红花套镇目前仅有一家深加工企业,而且只生产罐头。柑桔罐头是我国柑桔加工行业的一个传统出口产品, 也是国际柑桔加工品市场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已进入一个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稳步发展时,因此市场空间不大。而柑桔的另一种主要加工产品橙汁市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此外,柑桔还可以加工成柑桔果酒与白兰地、柑桔果醋与果醋饮料以及其他副产品。可以说目前红花套镇的柑桔加工业才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加工效率低,在柑桔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皮渣、果渣都直接仍掉了,加工企业还没有综合利用的意识。这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为皮渣、果渣可以用来生产肥料和其他副产品,也是进行沼气生产的极好原料。
3. 企业与农户联系不紧密,新型生产关系没有建立起来
&&& 目前红花套镇的加工企业与农户只是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以独立经营为主,生产的柑桔卖给企业或批发商,农户和企业关于柑桔价格的矛盾不断,不仅使农户收益减少,也不利于企业获得原料。虽然也有公司进行了“企业+基地+农户”这种模式的尝试,但由于利益关系没有理顺,机制不健全,收效不大。
4.&&&&& 产能过剩
&&& 红花套镇柑桔年产2.5万吨,而目前该镇的打蜡加工企业产能达10万吨,即使加上周边县市供应的柑桔也明显过剩。每到柑桔丰收的季节,柑桔收购竞争就成白热化。大量投资盲目的小企业是造成产能过剩的罪魁祸首,他们看到打蜡包装有利可图就跟风投资。产能过剩使得恶性竞争加剧,严重扰乱了柑桔市场。例如2005年一家洗果打蜡企业为了抢夺资源,在八月下旬就收购一批早熟蜜柑销往国外,九月中旬运到口岸后,果实出现黑斑,不合标准,严重影响了红花套蜜柑的形象。
(三)销售方面
1. 营销渠道不完善,流通不畅 
&&& 目前红花套镇柑桔生产的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者,同时他们也是营销的基本单位。全镇从事柑桔生产的农户有近4000户,每户拥有桔园仅2亩,不仅规模小,而且分散,在销售中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时大都力不从心。果农出售柑桔大体有以下四种形式:一是外地客商来本地直接收购,二是销售中介人组织销售,三是水果打蜡包装加工龙头企业代购外销, 四是产地批发市场交易。目前,这些销售方式受规模和组织管理水平的限制,离营销的现代化、科学化还相去甚远。
2.&营销技术落后,缺乏科学配套措施 
&&& 就目前红花套镇柑桔营销现状来看,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与柑桔营销流通相关的标准宣传不够深入。在柑桔销售过程中,生产者与销售商对与营销流通相关的标准掌握不全,执行不严。二是采后商品化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生产流程很不规范。比如贮藏上大都运用传统的通风库贮藏,没有大型冷库和气调库;包装上没有考虑到运输的要求和经销商的要求,包装方法简单,很多柑桔没有内包装。
3. 没有强势品牌
&&& 目前,红花套镇已有的两个品牌虽然小有名气,但规模都较小,而且经营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能体现。同时没有严格统一的品牌质量标准,不能很好地维护品牌形象和保护品牌市场信誉度,对品牌的广告宣传的投入不够,无法引导消费者消费。
四、发展红花套镇柑桔产业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选择良种,做到早中熟品种合理搭配
&&& 改变红花套镇目前品种结构单一为温州蜜柑的局面,防止大量集中上市,保持价格稳定。另外把部分温州蜜柑改换成优良的晚柑类品种,同时开发柑桔周年上市模式。
具体措施一是进一步调整柑桔熟期结构,通过2-3年的努力,柑桔特早熟、早熟、中熟、晚熟结构达到1:4:3:2的比例。二是进一步调整品种结构,鼓励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如由宜都市农业局、红花套镇农技站和华中农业大学科技人员20世纪80年代初,在宜都红花套镇光明村龟井温州蜜柑园中选出变异单株繁育而成的“光明早”,经过宜昌、老河口等地20年田间试验示范,其性状表现稳定,应该大力推广种植。三是扩大加工型品种比例,力争鲜食与加工的比例达到8:2,在条件适合的地方种植适合加工橙汁的甜橙类品种。
(二)加快低品质园改造
&&& 目前虽然红花套镇大力推行了无公害标准化种植,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大量低品质果园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柑桔产业的整体水平,因此,加快低品质果园改造势在必行。在改造中,要以提高农户认识为前提,让农户自觉参加低品质园改造。改造中,要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整修农用道路;土壤改良;疏果防止大小年;整修作业道等。
(三)加强优质柑桔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 优质柑桔生产基地应该在对园址选择、规划建设与品种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集约化、规模化和科学适用的要求建立。建立健全土地经营使用权流转机制,允许土地承包者采用依法转包、互换、土地入股、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等形式,扩大生产单元,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格局;鼓励和支持居民、农民、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投资参与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投资的格局;地方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工作,保证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正常运作。
(四)鲜果商品化处理与加工企业的建立
&&& 根据产品生产基地的集约化程度、规模的大小、商品供给量多少的不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包装厂。包装厂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包装处理技术工艺和包装处理档次应根据产品的质量与价格确定,不能盲目跟风冒进。
&&& 同时要引导具有较强经济实力与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企业或公司介入农业产业化活动,利用它们在组织、资金、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加速鲜果包装、加工和营销企业的建立和发展。鲜果商品化处理与加工企业的建立要特别注意避免低水平重复,尽量提高科技含量,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提高商品的竞争力,以赢得国内外市场。尤其是要大力发展柑桔深加工企业。
(五)组建产业化经营组织
&&& 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产、供、销、加和科技支撑一体化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柑桔产业化组织,各方面围绕产业发展这个中心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企业主要承担统领的作用,向生产场、户提供种苗,赊销一定的生产物资,并以最低保护价或高于市价的价格收购产品,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企业应将经营利润的一定比例返还给柑桔生产者,以增强企业集团内的向心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巩固利益共同体。企业主要以树品牌、创名牌为重点,不断提高名牌效应和经济效益。要大力组建营销网络,不断调整营销策略,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努力扩大国内国外销售市场。
(六)培育中介组织,组建柑桔协会
&&&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果品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劣质果品遭淘汰,国外优质果必将涌入国内市场。因此,应大力鼓励、支持营销大户、经济能人开办专业性柑桔等果品销售公司或联合体营销集团等中介组织,搞活流通、以销促产,这将对果业持续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
&&& 组建柑桔协会,专门负责柑桔技术培训、指导、帮助桔农解决生产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积极做好柑桔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服务工作,聘请专家进行柑桔技术指导、示范和技术培训,积极引进外国柑桔栽培先进技术,推动柑桔产业发展,提高桔农种桔技术水平。同时,柑桔协会还应在协调柑桔销售,发布供需信息上起到作用,避免销售撞车。
(七)统一规程、统一品牌、统一实施,形成名符其实的板块经济
&&& 发展产业化经济、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品牌的价值是无限的,全镇应统一认真贯彻实施宜都市技术监督局和农业局,正式颁布的《无公害食品宜都柑桔》和《无公害食品宜都柑桔生产技术规程》两个地方标准,并全面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统一打出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宜都蜜柑”这一商标,与全市步调一致。要在采摘、收购、运输、商品化处理各个环节上,注重质量、并大力宣传、扩大知名度,真正把这一品牌叫响、打响,使之成为全国的名牌,充分发挥红花套镇在宜都市柑桔产业中的优势地位,带动全市的柑桔产业化发展,形成名符其实的板块经济。
&&& 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红花套镇发展柑桔产业化具有较大优势,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发展过程中仍然有许多不足,存在不少问题。就政府、企业、农户三方面而言,都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目前最重要的是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府要加强领导,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企业要加大投入,组建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户要改良品种,建设优质桔园。只要三者协同努力,各司其责任,红花套镇的柑桔产业一定能有更大的发展。
[1] 邓烈,何绍兰.中国西部柑桔产业发展现状与调整对策.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7
[2] 沈兆敏.我国柑桔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广西园艺,-19
[3] 宋风平,周祖国.关于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加速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化建设的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63
[4] 李洪斌.湖北省柑桔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湖北农业科学,-49
[5] 张生璨.浅谈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与信息,-13
[6] 邓传海.宜昌市山区特色农业经济发展调查.经济论坛,-27
[7] 陈道军,梅必主,李建军.宜昌市柑桔产销对策探讨.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15
[8] 潘亮,彭家清.十堰市柑桔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果业信息,-18
[9] 姚成西,宁曰丽,唐立友.安庆市柑桔产业化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安徽农学通报,4
[10] 王华品.三峡库区柑桔产业化经营对策.书记县长论坛,-02
[11] 陈道军,梅必主,李建军.弘扬桔文化振兴桔产业.中国果业信息,-20
[12] 单杨,李文斌,何建新,李高阳.巴西柑桔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13] 程绍南.韩国济州岛柑桔产业近况及其发展计划.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14
[14] 湖北省宜昌市柑桔产业考察团.美国日本柑桔产业考察报告.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7
[15] 邓烈.以色列柑桔产业及其柑桔市场协会.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7
[16] 邓烈,何绍兰,谢让金.柑桔产品的国际贸易与WTO 配额.中国南方果树,-29
[17] 丁伟平.柑桔市场前景乐观.湖南农业,
[18] 张友亮.提高桔农组织化程度化解产业深层次矛盾.中国果业信息,-20
[19] 宋丽平.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产业经济,-26
[20] 刘进.研究国际市场,调整工作思路,促进宜昌柑桔可持续发展.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4
[21] Poole.Nigel D.Formal contracts in fresh produce markets.Food Policy. 1-136
[22] Timothy W.Jones.California Vegetables And Elorida Ohinges:Food Loss On The Farm. Food Residuals Composting.& -46
[23] K.F. Sanders.Orange Harvesting Systems Review.Biosystems Engineering. 5-125
&&【 字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柑橘种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