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缓解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心理压力航天员可以带特定的宠物进入太空

失重对宇航员的影响_百度知道
失重对宇航员的影响
包括身体健康方面、活动方面等等,越多越好如题
提问者采纳
运动耐力以及减少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可逐步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血液和其他体液不像重力条件下那样惯常地流向下身,肌肉运动减少,心率,作用于腿骨。人体失重后,并出现相应的心脏功能障碍、工作能力下降等,宇航员在长期的航天飞行中加强肌肉锻炼可以延缓这种肌肉萎缩,形成了与地球重力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特征。骨钙的丢失会造成两个后果,但未能完全解决问题、骨丢失,血容量减少。
长期失重还可引起对抗重力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人类40多年的航天实践表明。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使得骨质大量脱钙并经肾脏排出体外,如心输出量减少,回到地面重力环境中后,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回到地面重力环境下也难以逆转、内分泌机能紊乱,但进入太空后,穿企鹅服给以人工加载及服用特殊药物等、肌肉萎缩,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相反,骨骼血液供应相应减少。
失重可引起心血管功能的改变,返回地面后对重力不适应而易于出现心慌气短以及体位性晕厥等表现。俄国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曾试验多种对抗措施,同时。
长期失重会引起人体的骨钙质代谢紊乱,中长期被过滤广告被过滤广告航天飞行可导致宇航员出现多种生理,如每天2小时的跑台运动,可引起宇航员面部浮肿,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鼻咽部堵塞,生物有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而且这种骨质疏松一旦形成,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航天医学问题,颈部静脉曲张。失重所导致的骨丢失随飞行时间的延长而持续进行,对骨骼的刺激也相应减弱,微重力环境对宇航员的健康、病理现象,血红蛋白量也可相应减少:骨质疏松和增大发生肾结石的可能,成骨细胞功能减弱、运动耐力降低等、安全和工作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心肌缺氧以及心肌的退行性变化,下身的血液回流到胸腔,因而成为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一大障碍、血压,而破骨细胞功能增强。随着航天飞行的时间延长;还可出现心律不齐、免疫功能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碍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这些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心血管功能可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新的平衡、脊椎骨等承重骨的压力骤减。目前这仍然是航天医学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头胀、头部,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身体质量中心上移。失重时人体的流体静压丧失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1.环境因素
宇宙空间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极端恶劣的环境,下面的一些因素是不利于航天员的健康的。
地球外层的辐射环境包括电磁辐射和电离辐射。一般来说,电磁辐射(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可见光、紫外光等)贯穿物体的能力很差,对人体伤害较小;电离辐射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电离或激发,贯穿物质的能力很强,使物体材料及生物细胞受到损害,对载人航天有较大的影响。载人航天的实践证明在近地球轨道较短时间的飞行,若没有太阳斑的发生,谨慎地计划好发射的时间,辐射对航天员的危害不大,在航天中所监测到的航天员辐射计量远远低于为航天员制定的个人计量限值。同时,在400km的低轨道飞行时,太阳质子事件也不会引起航天器舱内辐射剂量率的增加,因此目前的近地球轨道飞行辐射,对航天...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失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国有10位航天员飞太空:前辈航天员都在干些啥?
6月13日下午,神十与天宫自动交会对接指挥现场里,刘旺(右二)正和工作人员提供地面支持。(来源:央视截屏)
刘伯明参与策划太空授课脚本
  从神舟五号载着我国首位航天员飞天到神舟十号,我国先后共有十位航天员飞向了浩渺太空。他们在飞天之后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但都依然在为我国的航天事业贡献着一份力量。
  手控交会对接第一人再为神十“指路”
  昨天,神舟十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在这个过程中,曾在去年神九和天宫交会对接中成为我国手控交会对接“第一人”的航天员刘旺,也有一份功劳。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在昨天的央视画面中,刘旺就坐在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厅里,和其他工作员人员一道成为了这次交会对接的“后盾”,为战友提供地面支持。
  日9时,杨利伟乘着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作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费俊龙,神舟六号航天员,从神六飞天时他那经典的“太空筋斗”至今已8年过去了,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费俊龙,已成长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的大队长。从航天员到航天员的管理者,角色的转换,让承担更多责任的费俊龙异常忙碌。“无论多忙,我依旧坚持训练,经常利用节假日和晚上补课。”费俊龙在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说。
】【】【】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为什么站不起来 要坐在椅子上被抬走?
关键字:&航天员被抬着走神十太空地球航天员体能抬着航天员太空返回地球神十飞天
。三位航天员从飞船中被工作人员抬出来后,仍然一直坐在椅子上,不能自己站立,必须要有&两个人&以上才可以站立,这是为什么呢,航天员去太空之前会经历怎样的训练以及从太空回来后身体需要多久来适应?
世界载人航天飞行历史表明,经过较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后,航天员可能出现骨丢失、肌肉萎缩、立位耐力下降等问题。
从太空返回后,身体恢复分为医学隔离期、医学疗养期和恢复疗养期三个阶段。
神十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后,站不起来为什么&&
医学隔离期约为14天,航天员将在航天员公寓内适应地球环境尤其是重力环境,提高心血管系统和支持运动器官功能,提高立位耐力,消除飞行后疲劳。除了医学措施,航天员还会接受按摩、中药调理等。这期间,航天员与外界基本隔绝。
第二阶段是医学疗养期,时间大约在20天至30天。航天员将入住天气好、空气好的疗养院,在继续恢复健康的同时逐渐增加活动量。
结束前两个阶段的恢复措施后,医监医保部门还会安排航天员进入三个月左右的恢复疗养期,将航天员各项生理参数恢复到飞行前的状态。三个月后航天员如果身体情况良好,就要开始正常的日常训练。
三位航天员从飞船中被工作人员抬出来后,仍然一直坐在椅子上,不能自己站立,必须要有&两个人&以上才可以站立
你能站立多久?
选拔航天员时,要进行立位耐力检查。顾名思义,&立位耐力&就是人在安静站立时的耐受时间。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立位耐力,可以按照以下的方法试一试:背靠着墙站立,腿放松,不能动,看能坚持多久而不晕倒。如果能坚持20~30分钟以上,说明你的立位耐力较好。如果你站立不到10分钟就心发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甚至眼发黑或晕倒,则说明你的立位耐力很差。对于一般人来说,站立20分钟是不会晕倒的,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烈日下、浴室中),有些心血管调节功能差的人才会晕倒。可是,已经经过严格立位耐力选拔的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为什么有的连站10分钟都坚持不了?为什么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不愿站立,宁愿躺着?这主要是由于太空的失重使航天员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所造成的。
体液头向转移
人在地球上站立时,由于重力的影响,上身的血液会向下身流动,一部分血液就储存在下肢静脉中,如果人体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脑部血压将会下降,很容易晕倒。但是,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逐渐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在体内形成了一套完整、复杂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当人站立时,上身血压下降,刺激血管内的一些特殊感受器,它们发出信号,通过神经传到脑,脑就会发出指令,命令外周血管收缩,心跳加快,从而提高血压,保证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所以,一般人站立时不会感觉不舒服或晕倒。
人进入太空后,由于重力消失,原来积蓄在人体下身的体液流到头部和胸部,头部的动脉压与心脏一样高,因此出现了像人在地面上倒立时的感觉。
血液的头向转移对心血管系统是不利的:
它一方面使人体中感受压力的感受器变得迟钝;
另一方面使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一些感受器发生错觉,误以为人体中的血液太多了,于是脑就会命令骨髓减慢造血速度,增加排尿量,以减少人体中的血量。
这样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站立时,由于体内的血液减少,站立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少,同时负责调节血压的压力感受器也因长期失重功能下降了,使得航天员站立时脑部的血压下降,血液供应不足,自然容易出现晕厥了。
这些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它可是航天医学家经过40多年的地面模拟失重实验和太空实验得出的结论。尽管航天员立位耐力下降的总原因已基本了解,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故现在仍在国际空间站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神十航天员刚抵达地球
失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实验大部分是在地面进行的,例如头低位6&卧床、浸水等方法可以模拟出失重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但是,天上地下毕竟不同,地面的实验结果必须到太空验证,一些机理性的研究也必须在太空进行。所以,太空心血管功能的实验也很多,下面举出3个与心血管系统有关的实验。
1.失重时有多少体液(血液+血管外液)转移到上身?
既然体液头向转移是引起立位耐力下降的诱因,那么首先要了解的问题是航天员进入失重环境后有多少体液从下身转移到上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在执行&天空实验室-4&任务时,在飞行前将航天员的下肢分成相同间隔的几部分,用有刻度的带子测量这些部位的围径,用几何学求体积的方法,算出不同肢体段的容积,之后将各段容积相加,就可以测量这条腿的容积。航天员进入太空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测一条腿的容积。因为体液分布的原因,飞行中腿的容积必然少于飞行前,两者的差值就是飞行中体液头向转移的量。在&空间实验室&和美国航天飞机的飞行中,是采用一种改良的长袜状的容积测量系统来测量飞行中腿周长的变化。航天飞机上采用这种方法测量了11名航天员飞行中一个下肢容积的变化。结果是飞行中下肢容积平均减少1.02升左右,说明失重时两个下肢中有2升左右的体液由下肢转移到上身。转移到上身的体液中约有1/3是到头部,难怪航天员一进入太空就出现头部充血、头胀、头痛、眼胀、鼻堵的感觉。
神十航天员从太空回来后,只能坐着
2.飞行中航天员的心血管功能也下降了吗?
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立位耐力下降,说明航天员心血管调节功能下降。那么,在飞行中航天员的心血管调节功能怎样呢?
如果飞行中再采用立位的方法来检查心血管调节功能就不管用了,因为太空中立位时没有重力将人体的血液向下身&拉&,头部不会出现血压下降,也就无法评价航天员的心血管调节功能。为了检查飞行中航天员的立位耐力,研究人员想出一个办法,专门研制了一个下体负压装置,这是一个可抽负压的筒。实验前,航天员的下身进入筒内,腰部被弹性带密封。正式实验开始时,首先记录航天员的心电、心率、血压,然后一个与负压筒相连的泵开始抽气,使筒内的负压按照预先设计的程序(例如,一20mmHg,2分钟&-30mmHg,2分钟&-40mmHg,2分钟&-50mmHg,2分钟),逐渐增加负压值。筒内出现负压时,就好像有一个力将上身的血液向下拉,筒内的负压值越高,向下&拉&的血液就越多。对心血管系统的刺激量就越大,此作用与人在地面站立时很相似,因此它是检查航天员飞行中心血管功能的一种方法。在抽负压时,记录被试者的各项心血管指标,它不仅是评价被试者心血管功能的指标,也起到监视的作用。如果这些指标变化超过一定范围,筒旁的航天员就立刻打开气阀,不然筒内的航天员就会晕过去了。飞行中测试的结果与地面相似,航天员的下体负压耐力也是下降的。例如,飞行前航天员可以完成一50mmHg负压实验,无不良反应;而飞行中在一40mmHg时就出现明显的心率增加,血压下降,预示航天员就要晕厥,必须停止实验了。
神十航天员被从飞船中&拉&出来
3.航天员的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发生改变了吗?
人的内颈动脉起源处,有一个可以感觉到血管内压力变化的感受器&&颈动脉窦,它在调节人的血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人血压升高时,它所在部位的血压升高,颈动脉窦就将这个信息通过神经传到脑,脑就会通过调节血管和心脏,使血压下降;人血压下降时,颈动脉窦就会起相反作用,使血压上升。由于它的调节,使人的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不会太高或太低。立位耐力好的人,在立位血压变低的情况下,颈动脉窦可以通过这种反射保持头部的血压。
于是,研究人员就想到航天员飞行后立位耐力下降是不是因为颈动脉窦的反射功能下降了呢?为了验证这个想法,他们在太空进行了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的研究。为了只观察颈动脉窦的作用,研究人员为它设计了一个颈室,通过计算机来控制颈室中的压力,实现对颈动脉窦的刺激,看它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反应指标用心率的变化表示,实验结束后,就可以画出一条颈动脉窦压力一心率变化曲线,从这条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就可以评估颈动脉窦反射功能的好坏。
为了研究失重对颈动脉窦反射功能的影响,美国在&生命科学实验室&中首次进行了航天中的研究。被试者是6名参加航天飞机飞行的航天员,用颈室方法测量了航天员飞行前、中、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结果是飞行中的曲线比飞行前要差,说明短时间的太空飞行已引起压力感受器反射功能的变化,它是引起航天员返回后立位耐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来源:现代快报等
责任编辑:夏雪妮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人表态
o&最热新闻&o
o&最热评论&o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叫什么?_百度知道
我国第一个在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叫什么?
大学文化杨利伟年龄:汉 00身份。 00杨利伟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情感抑郁等一系列生物医学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载负着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一级飞行员.今天,身高1,最终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神圣使命,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68米、剧烈的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太空环境、噪声。经过5年多训练、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还是凭借自身超人的素质和勇气。 00面对如振动,他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运动病、高真空,1983年6月入伍.、骨骼与肌肉结构和功能变化、超重。 00但是、工作压力可想而知.。 00此外,中校军衔,杨利伟更需面对一旦发射失败可能会失去生命的危险、失重,杨利伟要承受的超负荷心理,成为我国首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并最终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这些环境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今天以文字滚动播报了我国神舟七号航天员成功完成太空行走、冲击。 这次太空行走是此次历时68小时的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任务的、睡眠周期紊乱、宇宙辐射,这位中国人的首位“太空使者”、昼夜节律变化,比利时各大电视和平面媒体均在重要时段及版面报道了中国首次实现宇航员太空出舱活动的消息:40岁(2006年) 00民族:航天员 00辽宁绥中县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中国人是翟志刚于2008年;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是杨利伟于2003年;第一个在太空行走的华人是焦立中于1994年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华人是王赣骏于1985年;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女人是刘洋于2012年
宇航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第一次多人太空飞行[图]-航天员 费俊龙 神舟五号 太空飞行 发射中心 发射升空 飞行任务 发射成功 发射基地 航天服-中国新闻-东方网
滚动新闻:
>>>>>>正文
保护视力色:
2005年神舟六号发射升空:第一次多人太空飞行[图]
来源:中国网 选稿:王逾婷
  图片说明:日,北京时间9时许,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两名中国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安全着陆。这是中国成功进行的首次多人多天载人航天飞行。新华社发
图片说明:聂海胜
  【前言】
  日,北京时间9时许,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两名中国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10月17日凌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安全着陆。
  “神舟五号”2003年的发射成功,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成为继美、俄之后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而2005年神舟六号的升空,则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载人飞行。
  【导读】
  进入太空的“费聂组合”
  日,看到队友杨利伟与神舟五号升空的一刹那,费俊龙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眼泪也一下子夺眶而出。那时并没有进入航天员候选队伍的费俊龙,只在北京航天城内指挥控制大厅观看了队友杨利伟创造的那历史性一刻,两年后――日,中国载人航空的又一历史是由他参与创造的。
  “费俊龙”这个名字是在发射前两三天才突然闯进公众视野的,在此之前,媒体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翟志刚和聂海胜这两位神舟五号的“前朝元老”身上,而长相与电影演员谢园几分相像的费俊龙几乎不被人所知。航天城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一个月前,六位航天员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合练时,费俊龙与聂海胜搭档从头至尾完成全部操作――正像当年神五之前的杨利伟一样,其实已以半公开的方式宣布了“费、聂”组合,“当然,按照惯例,其他两对航天员梯队也要随时做好准备,如果在出征当天早上,费、聂两人万一出现身体不适,按照顺序依次递补”。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在几年严苛训练下的中国航天员,出现这种“意外”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残酷”也许是形容宇航员这一事业的最恰当不过的词汇,它不仅仅意味着宇航员必须经历的超常的身体考验,更意味着这项最终只能成就一二人的事业在选拔宇航员时的无情。
  “在杨利伟升空的一刹那,其实余下的这些航天员又开始重新洗牌,站在同一起点上了开始新一轮竞争,这对航天员来说是一个比较残酷的过程。”航天城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神五任务结束后,14名航天员被分为7组,以2人为一组进行训练考核,重新登记成绩,为神六做准备。虽然翟志刚和聂海胜在外界赢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神六航天员的选拔时占有任何优势。神六的特点是“两人”、“多天”,为此,每组航天员都要进行新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心理兼容性训练。
  但最终能登上神六的,也只能是这14位当中的两个。据透露,已是大校军衔的杨利伟后来退出神六的选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指导和帮助其余航天员的训练中。而剩下的航天员以13进10、10进6的方式进行着层层选拔。
  “费俊龙是在今年进行的''十选六''中脱颖而出的,他的综合考试成绩最好。”航天员的竞争残酷然而也公平。熟悉航天员选择的一位内部人士说,像神五选拔一样,对航天员有一套复杂的评分系统,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参与打分的人既有专业人士也有来自总装备部的领导,“但领导的打分也只占一小部分,并不是说他们倾向于谁就是决定性意见”,“他们之间的差距不是像外界想象的差几分,其实只差零点零几分,但这一行就是这么残酷”。与第二次机会擦肩而过的翟志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也对选择体制评价为“公开”、“公平”,“全程所有的训练、打分,都有录像,在哪里被扣分,都是公开的”。
  平静而沉稳的飞行
  两年前,在杨利伟出征前,大队长申行运临时提议用可乐代红酒,翟志刚、聂海胜与杨利伟碰杯祝福,这一次申大队长提前想好了这一点,早早备好了酒杯和可乐,众人一起碰了杯。“聂海胜还是那样憨厚的笑,费俊龙不太爱笑,但表情很平静。”
  “平静”,是许多参与这次神六发射工作人员心理状态的一个描述,摄影师朱九通回忆自己两年前在杨利伟出征的头一个晚上,那种激动、紧张伴之以担心的情绪,让他一夜无眠。而这一次,自己则坦然许多。“我记得上次在酒泉观看发射时,当点火升空时,很多人都紧张得好像忘了呼吸,现场特别安静,直到在空中拐弯时,底下才爆发出一片欢呼,很多人掉了眼泪”,朱九通说,这一次,不光是自己,周围很多人的心情好像都平静许多。
  究其原因,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当是最重要一条。外国媒体对中国电视台首次直播发射全过程评价颇高;而在直播中,就在神六腾空后不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宿双宁在电视直播中直称“绝对没问题”,那种笃定的口吻令人印象深刻。
  即便出征那天,酒泉发射基地已漫天飘起雪花,气温已降至零下2摄氏度,航天员的情绪也未见有任何影响。很多摄影师在等着抓拍领导人接见两位航天员的场景,人群当中的朱九通回头一瞥,看见刘伯明与聂海胜、景海鹏与费俊龙正在热烈拥抱告别,可惜当时这些摄影师离他们太远,没有人拍下这个珍贵的历史镜头。
  与神舟五号紧凑的21小时空中飞行相比,这一次神舟六号总计5天的飞行显得更加沉着而平静,“顺利返回”似乎成了一种没有任何悬念的问题,这种平静也来源于对中国航天员整体实力的信赖。聂海胜的故事在神五时已被人熟知。父亲嗜酒早逝,生长在湖北枣阳杨荡镇的聂海胜作为家中惟一的壮劳力开始出工挖水渠,复学后考上了县重点,后来又上了航校。在火车上,接他们的同志给每人发了半斤糖,一分钱一颗的糖果也是聂海胜从来没享受过的,不一会儿他就把半斤糖全都吃光了。
  “1989年6月,分配到部队不久的聂海胜第一次驾驶歼七飞机单飞,就遇到发动机停车。按照规定,飞机发生故障无法排除,处于2000米以下的空中位置,飞行员就可以弃机跳伞。但聂海胜还想做一做努力,他试着将飞机空滑,但距离太远没成功。直到飞机距离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时,地面都能清楚地看到种植的农作物,急速下降的飞机带来巨大的超重过载,有十多个G值。地面指挥反复命令他跳伞,聂海胜最后按下弹射开关,这时他已经出现了瞬间黑视,什么也不知道了。”聂海胜落在稻田里,飞机则摔在离他一百多米远的山沟里,扎进土里十几米深,并开始着火爆炸,而聂海胜自己除了掉一只鞋,一切完好。航天员的“女教头”黄伟芬介绍。
  能进入到14位宇航员队伍,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空军飞行员,费俊龙也不例外。他的传奇故事是,1992年7月份,费俊龙带着一名教员,进行试飞高空训练,飞行在一万米的高空。但在8000米时,油箱指示灯亮了,警示燃油不够。胆大心细的费俊龙以高超的技术愣是将飞机从8000米高空安全降到地面,回来后发现油箱里一点油都没有了。参加航天员选拔是费俊龙所在部队训练部主任帮着报的名。当时并没太放在心上的费俊龙得知选拔有希望时,在几天时间内就把抽了十几年的烟生生给戒了。
  经过“十进六”选择出的前六名航天员,按照成绩和个人意愿被两两配对,形成三个飞行乘组。费俊龙和聂海胜被分配在了一个乘组,费俊龙成为乘组的指令长。与神五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双人执行的飞天任务,“默契”也成为能否顺利完成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据教官说,为了培养默契,费、聂两个人之间能够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了解对方在想什么。“你跟他说一句话,他眼睛望左上角一瞄,头这样一歪,就是在想你说的话。”当被问及聂海胜最典型的一个眼神是什么,费俊龙毫不犹豫地“揪”出聂海胜的一个“经典动作”。
  “从航天技术来说,从神五到神六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神舟五号是杨利伟单人在空中飞行21小时,没有离开返回舱,也没有真正在失重状态下活动;而这一次的神舟六号,是两人、多天飞行,而且打开舱门进入轨道舱活动,进行了很多失重状态下的人的生理实验,第一次获得了真正的数据。”一直在关注神六每一步进展的中国第一代航天专家梁思礼兴奋地评价。
  10月13日,在完成穿舱实验后,费俊龙轻松地在返回舱的两个舷窗间较快地飘来飘去,拿着照相机以不同角度拍摄地球,“他的这个动作在神五时是绝对禁止的”,一位航天专家透露。梁思礼说,杨利伟进入太空后,当时航天专家们建议,“有些动作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成功”是两年前杨利伟执行“神五”任务时的第一要义,为了绝对确保这一要义,杨利伟的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按照事先设定好的程序,所以“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
  在神六此次飞行中,按照预定计划,在顺利升空的24小时后,两位航天员开始有意识加大动作幅度,以试验人的扰动对飞船姿态的影响。其实费俊龙看似随意的举动,严格意义上讲,也在事先布置的“规定动作”范围之内。
  10月12日17时29分,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这一次对航天员的挑战也更大了。”梁思礼说。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完成预定任务返回地球时,因为舱门出现问题,飞船座舱的压力平衡阀在168公里的高度上提前打开,造成密封舱内的空气在短时间内全部漏光,没有穿宇航服的3名航天员因缺氧和体液沸腾而死亡。此次两名宇航员要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工作,舱门设计及宇航员的操作显得极为关键。结果证明,他们都毫无意外地完成了使命。
  从神五到神六的改进也是全方位的。一位航天专家说,杨利伟回来后,反映升空时座椅震动太厉害,使人体产生不适,技术人员针对这一点作了调整,这个改进被形容为“从坐拖拉机到坐轿车”;神五并没有解决宇航员排泄问题的设施,杨利伟是戴着尿不湿完成21小时的太空旅行的,而这一次,专门为解决这个基本问题的“太空厕所”,连同洗漱、食品上的改进一道,成了许多媒体津津乐道的一个传播热点。
  “从神五到神六,是我们航天技术的一个极大的跨越,我们现在的技术,相当于已经进入空间站,以后进行交换对接是更高级的一步。”航天专家梁思礼介绍说。中国宇航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说,中国女航天员培养已纳入计划,经过五年培养周期的女航天员可能搭载“神九”升入太空。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太空,将因为有中国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11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映照着“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胸前的航天功勋奖章。
  在与他们分享光荣的时刻,记者不禁想起采访他们的那段难忘的日子,想起许多幕后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9月10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综合测试场,记者第一次见到神舟六号飞行乘组的6名航天员。
  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发射场公开亮相。记者进入测试场,除了进行类似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外,还被警卫用电子体温计“照”了一下额头,确认无发烧症状,才被允许入场。
  这一幕场景不由得让记者回忆起“非典”。其实,这是世界载人航天活动的普遍做法。它是为了避免航天员在进入太空之前与外人交叉感染疾病采取的一种医学保护措施。
  9月12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来发射中心演出。4名艺术家来到航天员公寓慰问航天员,也都被隔得远远地为航天员演唱。
  艺术家们说:“见到英雄们,真想拥抱你们,但是不行……”艺术家们还说,有一名艺术家因为患感冒,临上车时被取消了演出资格。
  对于这位著名艺术家来说,这种演出吃“闭门羹”的遭遇可谓绝无仅有。然而,这位艺术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遗憾地流出了眼泪。她说:“不能为航天员演唱,太遗憾了!”
  欢送仪式:亲人送别戴口罩
  转眼,国庆节到了,6名航天员回到北京航天城。
  此时,他们的医学隔离等级已从二级提升为更严密的三级,连近在咫尺的家人也不能与他们相见。航天员中心的领导给6名航天员的妻子打电话表示歉意,发现她们和孩子也待在家里,没有一家外出游玩的。她们说:“这些天就盼着他们多给家里打电话。我们哪里也不去,就在家里守着。”
  10月2日,总装领导来到航天城看望航天员乘组,首长们也自觉地不与他们握手。
  10月8日是6名航天员奔赴酒泉发射场的日子。走出公寓,他们发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早已等候在门前。她们都戴着口罩。这是航天员被隔离后与亲人的第一次见面。
  自古以来,送别亲人的场面不知有多少,有谁见过为丈夫、为父亲送行的妻子和孩子还戴着口罩?几家人站在那里,要说的话太多、太多,妻子依偎着丈夫,父亲抚摸着孩子……
  上午7点30分,欢送仪式开始了。少先队员向6名航天员献花。担心花粉引起航天员过敏,孩子们献的是绢花。
  发射前夜:杨利伟整夜失眠
  10月8日上午11时30分,飞行乘组的6名航天员顺利到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住进了“问天阁”航天员公寓。
  10月11日一早,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宣布: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10月12日发射。
  10月11日上午9时,记者来到发射中心“东风宾馆”。正在这里召开的总装备部航天员选评委员会第7次会议作出了决议: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第一乘组是费俊龙、聂海胜。
  航天员人选圈定,神舟升空已经迫在眉睫!
  戈壁深秋本来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胡杨金黄,红柳婆娑,蓝天像镜子一样纯净。但是,10月12日深夜,发射场突然刮起了大风,气温骤降,云层低垂!
  凌晨4点钟,记者和“航天英雄”杨利伟来到“问天阁”公寓。这一夜,杨利伟没有合眼。当年,担任神舟五号首飞任务的他在飞天前夜睡得很香,是航天医生把他叫醒的。
  今年不飞了,他怎么睡不着了?
  杨利伟这样说:“角色不一样了,毕竟是战友飞,心里惦记,想得多……”
  壮行面条:特意浇上西红柿
  此时,在公寓的准备间里,费俊龙、聂海胜正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舱内航天服气密性检查。
  航天医生介绍说,他们的身体状况非常好,从昨晚8点开始休息,凌晨2点30分被叫醒,共休息了6个多小时。清晨洗漱,聂海胜还特意刮了胡子。临走时,他们还依据国际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惯例,在自己的房间门上签名留念。
  12日凌晨3时,与费俊龙、聂海胜一起隔离的其他航天员为出征战友安排了一个“壮行早餐”。他们围坐在一起,给费俊龙、聂海胜倒了半杯饮料,滴了两滴红酒――当年杨利伟出征时,喝的就是这种“沾喜气”的“鸡尾酒”。
  虽说是自助餐,早餐也相当丰盛:副食有鸡蛋羹、尖椒火腿、香酥鸡块、香菇菜心、香辣土豆丝,主食有饺子、烙饼、面条、稀粥、包子和小点心。
  费俊龙和聂海胜胃口大开,每人吃了两碗饺子。费俊龙意犹未尽,还盛了一碗面条。他特意用汤勺把许多西红柿浇在面条上,这也是一种喜庆的象征吧!
  看到这一幕,大家都会心地笑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飞船转运到塔架的那天,发射塔上还飞来了两只喜鹊呢!”
  寄语“神六”:航天员诗情勃发
  10月12日凌晨4时40分,两名航天员即将出征。工作人员和其他4名飞行乘组航天员依次与费俊龙和聂海胜合影。费俊龙和聂海胜分别在“出征纪念簿”上签名留言。
  其实,昨天6名乘组航天员已经在签名册了写了一段寄语。这些航天员平时似乎不大善于修辞,特殊的职业又让他们感情自控力很强。但此时他们却一个个豪情万丈,仿佛成了诗人。
  费俊龙写的是:“为祖国母亲骄傲!为五星红旗欢呼!”
  聂海胜写的是:“继往开来,神舟与我同行。天地往返,祖国在我心中。”
  刘伯明写的是:“人类在发展,神舟正辉煌,吾心已神往,豪气映丹阳。”
  景海鹏写的是:“一朝揽月九重天,千年豪气一瞬间,喜看‘神六’雄风展,遥祝英雄凯歌还。”
  翟志刚写的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吴杰写的是:“遥看‘神六’巡天走,梦想‘神七’伴我游。”
  太空掠影:全程飞行都“透明”
  两名航天员在太空遨游期间,中国航天员中心的领导给记者讲了一段故事――
  当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全程严格保密。他从太空归来,降落在伏尔加河畔一个部队的营地。着陆后,他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一位哨兵警惕的询问:“您的证件!”
  如今,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飞天之旅向世界全程直播。这是一次全程几乎“透明”的飞行。传到地面的不仅有舱内固定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还有两名航天员用手持DV拍摄的画面。记者在航天员中心的监视室,还听到了两名航天员互拍时的对话:当时,费俊龙正在喝水。聂海胜一边拍摄一边问他:“好喝不好喝?”费俊龙俏皮地拖了一个长音――“好喝!”
  这些音像素材也是航天员中心的“独家宝贝”。航天员还在天上飞,他们就在编辑一本世界上第一本以《航天员》命名的杂志,里面的很多插图都是两名航天员在天上的“互拍”,摄影署名是“费俊龙”、“聂海胜”。
  同时,一张名为《太空掠影》的DVD光碟也在编辑中。封面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身穿航天服,微笑着注视前方。背景是他们拍摄的蓝色地球。一行黄字格外醒目――“本片由神舟六号飞行任务航天员拍摄,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10月17日凌晨,费俊龙、聂海胜平安着陆。这次迎接他们的是芬芳的鲜花!
  彩车鲜花:匠心独运情深意长
  10月17日上午10时30分,一架波音737专机平稳地降落在北京西郊机场。两名英雄航天员凯旋。上午11时,费俊龙、聂海胜换乘的“红旗”敞篷车开进航天城。全国人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他们乘坐的这两辆系着花环的敞篷车。
  这车、这花背后也有不寻常的故事。当年,杨利伟凯旋,记者有幸与他同车。那是一辆“考斯特”中巴,车窗是茶色的。车进航天城,夹道欢迎的人群为了目睹中国飞天第一人的风采,一起拥了上来,把汽车挤得摇摇晃晃……
  这次欢迎费俊龙、聂海胜“回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陈炳德大手一挥:“可以换敞篷车,让群众看看英雄嘛!”
  于是,两名航天员站在了“红旗”敞篷车上一展风采。
  关于鲜花,总装政治部的首长和机关的同志也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大家的想法居然不谋而合――扎一个象征胜利的V字形花环。
  花环用什么花?航天员中心的领导和扎彩车的师傅商量,选用了3000朵红色康乃馨和260朵名贵的黄色吉祥鸟花――
  红色和黄色是中国国旗的颜色。吉祥鸟花象征神舟永远吉祥、中国航天事业永远吉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压力缓解游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