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IIT指数为什么会呈现下降趋势 英文出时间上的增长趋势

最新播报:
日本5月份核心机械订单指数环比跌幅创纪录
新华网东京7月10日电(记者许缘)日本内阁府10日公布的数字显示,消费税17年来首次调高令企业对经济前景看淡,在企业收紧银根、减少投资的拖累下,5月份日本私人部门核心机械订单环比剧跌19.5%至6853亿日元(约合67.1亿美元),是自2013年1月份以来最低,同时跌幅创历史纪录。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政府下调对核心机械订单的基本评估,认为该指标目前“正处于增长停滞状态”,4月份日本政府认为该指标“正显现增长趋势”。
具体来看,5月份日本制造业核心机械订单环比减少18.6%至2835亿日元,来自非制造业的核心机械订单则环比下降17.8%至4270亿日元(约合41.8亿美元)。当月海外对日本机械订单需求环比骤降45.9%至8737亿日元(约合85.6亿美元),与4月份时的环比飙升71.3%形成鲜明反差,显示未来日本出口状况或将遇到困难。
以首相安倍晋三为首的日本政府将企业投资视为该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在消费税自4月1日增长三个百分点前后,核心机械订单指数这一显示企业投资的关键指标则经历了“过山车”般大涨大跌。3月份时该指标同比飙升19.1%,为2005年4月份有可比数字以来最快增幅,而到了4月份则同比下滑9.1%,5月份这一跌幅进一步扩大。
有专家认为,订单指数的快速下滑显示日本企业对该国经济前景的悲观情绪进一步增加,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此前设想的让健康企业带动经济发展以抵消消费税上涨负面影响的积极想法,对该国未来经济发展不利。
[责任编辑: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日本创意产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_陶涛-工作总结范文网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城乡规划
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_陶涛
《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东亚经济合作日本对华投资新趋势与中日行业内贸易结构陶涛王跃生摘要:一般认为日本对中国成本和出口导向的直接投资带来了中日之间的行业内贸易,即中国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加工后出口日本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关键词:日本;对华投资;行业内贸易结构一、引言众所周之,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垂直型产业内分工现象日益突出,对此,迄今为止的研究中有两种理论解释较有说服力。其一是建立在新古典基础上的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其二是基于雁行模式的解释。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解释认为(Falvey,1981),在同样一个商品序列中存在着不同质量的商品,这种不同的产品质量可能来自于不同的要素禀赋进而相对要素投入。发达国家生产并出口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密集的高质量产品,进口劳动密集的低质量产品,发展中国家则相反。这一解释行业内贸易的要素禀赋理论也称“新要素禀赋理论”。如东亚国家或地区先后向欧美出口廉价的棉质服装,而从后者进口高档品牌时装。基于雁行模式(赤松要,1962)的理论解释认为,东亚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将自己边际产业转到不发达国家生产,直接投资的目的是效率(成本)导向和出口导向的,即利用不发达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形成该行业的比较优势。由此形成东亚国家和地区间的垂直化行业内贸易,即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零部件,不发达国家生产产成品返销发达国家或销往其他国家。从理论上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产业内分工和贸易既可能基于各自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差异,也可能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形成的比较优势差异。对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机械产品贸易(加工贸易),大量经验研究认为适用后一种模式。关(2002)对东亚国家的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贸易结构与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相对应,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中国的起飞打破了这种模式,中国贸易结构依然符合雁行模式。即使在中国飞速发展的IT产业,中日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劳动分工,日本专业化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专业化低附加值产品。KyojiFukao,HikariIshi-doandKeikoIto(2003)利用电子机械行业的贸易数据验证发现,日本和东亚国家(包括中国)的垂直行业内贸易与日本跨国公司海外生产密切相关,即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主导着两者之间的垂直行业内贸易,贸易模式依于投资模式。上述理论和经验研究揭示了中日投资和贸易结构的几个重要特征: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主要是日本的边际产业,如机械行业;投资目的是成本导向和出口导向的;投资的结果形成了中日之间的垂直行业内贸易。然而,进入21世纪后,日本对华投资的趋势发生了一些变化。虽然对机械行业的投资仍然是日本[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引进外资的利用效率研究”(06JA790005)的研究成果。陶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王跃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100871电子信箱:wang_yuesheng@.cn。-45-东亚经济合作《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对华投资的主导产业,但是在机械行业内,对运输机械行业投资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对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行业的投资,成为在华投资比重最大的行业。而(1)运输机械行业并非日本的边际行业,应该说还是比较优势行业;(2)汽车行业是中国发展最快、市场扩张最快、潜力最大的行业之一;(3)中国汽车行业对外出口比重低,尚属内需型行业。就是说,日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投资并非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加工出口和转移自己的边际产业,而是争夺中国的汽车市场,投资的目标由成本和出口导向变成了国内市场导向。由此引出的一个问题是,当日本投资不再是边际产业、投资目的也不再是成本和出口导向之后,中日两国基于雁行模式的垂直行业内贸易是否依然存在?是否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说,中日两国间直接投资的新趋势、新形态是否改变了既有的行业内贸易结构?这正是二、日本对华机械行业直接投资的新趋势1985年日元升值之后,日本加大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投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四小龙、东盟以及中国掀起了一轮投资高潮,日本对东亚投资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年代之前,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增长缓慢,1992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阶段之后,对华投资规模逐步增加,1995年达到峰值。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对华投资滑入低谷,两三年后重又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以2001年中国加入WTO为契机,对华投资再掀高潮,并呈现出诸多新的特征。从规模上看,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投资上升速度很快,2004年实际投资额将近5000亿日元,超过前一阶段的峰值,并超过对NIEs和ASEAN4的投资。对华投资占日本对外投资的比重更是直线上升,2004年达到13%,而前一阶段的峰值只有9%左右。在对华投资的行业结构上,与20世纪90年代一样,依然集中在制造业。其中,机械行业也仍然是对华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力。对三个机械行业的投资占到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占制造业投资的比重更达2/3。不过,21世纪后,日本对华机械行业投资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从2002年开始对运输机械行业的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对电气机械行业的投资,随后的两年里,对运输机械行业的投资比重超过了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投资比重之和,一度高达总投资的36.6%。按照中国方面的统计,2002年至2004年日本对华汽车行业的协议投资额分别为10.95亿美元、18.53亿美元和11.28亿美元,在各国对华汽车行业总投资(分别为28.52亿美元、48.75亿美元和38.99亿美元)中居首位。2004年日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实际投资金额为8.8亿美元,在中国汽车行业实际利用外资中比例也是①表1中国作为海外经营场所的优点年份较好的人力资本低成本的劳动力低成本的原材料和零件提供装配工厂的基地有产业集群分散国家风险出口日本的基地出口其他国家的基地所有上述原因庞大的市场增长的市场潜力开发地方化产品的基础基础设施完备投资的税收优惠外资政策稳定政治和社会条件稳定.934.228.614.34.522.421.944.319.782.37.89.417.44.54..121.428.616.12.719.420.840.223.983.36.73.3.17.44.24..823.727.516.53.118.624.242.827.080.23.85.013.21.32.0最高,达26.2%。②加大对运输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的投资显然意在中国潜在的汽车市场而不是加工出口,因为汽车行业在中国尚属内需性行业,出口比重小。这与日本对华投资目的的总变动趋势相一致,即中国潜在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在日本银行的一项有关国际合作的调查中,当问及为什么将中国视为有前景的合作目标时,选择“增长的国内市场潜力”的比重大大超过“出口基地”的回答③。更进一步,我们还发现,在汽车行业内部,此轮对汽车行业投资浪潮的一个热点是汽车零部件,-46-资料来源:JETRO,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白皮书2006,www.jet-ro.org.jp。《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东亚经济合作而不是前一阶段的集中于成品车组装。根据历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2年汽车行业新建的中外合资企业20家,其中零部件企业8家,占40%;2003年新建中外合资企业52家,其中零部件企业30家,占57.7%;2004年新建零部件企业的比重为60%;2005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到79.5%,2006年回落到53.3%。一般认为,在中国的零部件合资企业大多是为了满足企业整车产品的自身配套需要,这一需要主要来自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进入价格竞争阶段之后,降低成本至关重要。当然,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资进入零部件行业的限制放宽,使投资成为可能。以上分析试图说明,新世纪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一个趋势是大大增加了对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内需市场导向投资。这一趋势,显然改变了早期日本对华机械行业投资的以出口导向和成本导向为主的格局。如前所述,上世纪90年代日本对中国机械行业的投资形成了中日之间的垂直分工体系,促进了两国垂直行业内贸易的发展。据此推断,新的投资趋势应当会使这种分工与贸易机构发生某种改变。那么,上述新的投资趋势是否改变了两国之间既有的行业内垂直贸易结构?应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下节我们通过考察中日机械产品贸易的行业内贸易指数以及垂直型/水平型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试图回答这一问题。表2样本行业名称和分布三、中日机械产品的行业内贸易1.样本及数据这些行业中有些行业的进出口规模很小,讨论的意义不大。我们对149个行业1991年至2006年间各年度的中日进出口额进行排名,截取每年的前10位行业。这样出口方面共得到25
进口方面得到20个行业,因为有些行业同时出现在两组中,所以一共得到35个行业。其中11个行业属于HS84大类(一般机械),20个属于HS85大类(电气机械),4个属于HS87大类(运输机械)我们增加了两个贸易规模相对较大的运输机械行业:。这样,共有37个样本行业,具体名称见表2。其中有16个行业是零部件行业资料来源:http://www./REFERENCE/hscode.htm.。注:表中有底纹的行业是零部件行业。-47-东亚经济合作《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表2中有底纹的行业),其余21个行业是最终产品行业。就三类机械产品行业而言,11个一般机械类行业中,零部件样本行业较少,只有3个;另两类机械产品的样本行业中,零部件行业和最终产品行业大致各占一半。2.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趋势通常行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公式是Grubel-Lloyd指数:在此使用Balassa指数,即直接用各行业的贸易差额除以行业贸易规模:。为了反映贸易方向,。IIT值越接近于零,表明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大;接近1表明是日本向中国的单向出口,接近-1表明是日本从中国的单向进口。根据各行业年间IIT指数的变动趋势,我们将37个样本行业分为7组,如表3。前三组都是单向贸易明显的行业,包括日本向中国的出口行业和从中国的进口行业。表3机械行业IIT趋势分组注:有底纹的行业为零部件行业;黑色字体加下划线的属于运输机械行业。一共有22个行业存在明显的行业内贸易,占总样本行业数目的60%。其中行业内贸易程度加深的行业最多(第4组),有14个,其中既有从原来的单一方向贸易变为行业内贸易,也包括原来存在的行业内贸易在程度上不断加深。行业内贸易趋势稳定(第5组)的有3个行业。这样,行业内贸易趋势稳定以及不断加深的样本行业一共有17个,占到总样本行业的接近一半。11个一般机械样本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加深,一般机械样本行业中的3个零部件行业全部在此之列。20个电气机械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不变或加深,其中6个属于零部件行业,有5个行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减弱。6个运输机械行业样本中,有3个行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加深,这3个行业全部是零部件行业。由此可以看到,从中日机械贸易整体上看,行业内贸易程度不断加深,零部件行业尤其如此。这一点与日本对华机械行业投资、尤其是零部件行业投资不断增加有着相同的趋势。问题在于,零部件行业内贸易程度加深有可能是原有垂直行业内贸易的深化(即中国进口附加价值低的零部件,加工后向日本出口附加价值高的零部件)、也有可能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垂直行业内贸易(中国进口高附加价值的零部件,向日本出口的附加价值的零部件),甚至可能是水平行业内贸易。中日机械行业内贸易究竟是哪一种,还需要考察垂直化或水平化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运输机械行业的最终产品(整车产品)依然是单向贸易(日本出口汽车,进口摩托车),零部件行业则由原来的日本出口为主转向明显的行业内贸易。由此可见,一方面,汽车行业的贸易模式总体上是中国进口零部件、加工组装然后供应国内市场,并没有形成类似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行业的垂直行业内贸易结构;另一方面,零部件行业的行业内贸易的显著增长趋势-48-《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东亚经济合作表明运输行业的分工模式还是发生了某种变化,也并非简单的完全是进口加工组装供应国内市场的模式。进一步的结论,仍然需要考察行业内贸易是水平型行业内贸易还是垂直型行业内贸易。3.垂直化或水平化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趋势我们从表3的第4和第5组中找出一些分别属于HS84、HS85和HS87大类的行业,考察他们的行业内贸易属于垂直行业内贸易还是水平行业内贸易,以及是否随FDI趋势的变动而变动。判断行业内贸易是水平型还是垂直型,可以计算垂直化或水平化行业内贸易指数(VIIT/HIITIn-dex),其公式是:UVX/UVM,即同一4位数行业的出口单价除以进口单价。VIIT/HIITIndex的值越接近1,意味着同一行业内产品的进出口价格越相近,说明该行业主要是水平行业内贸易;指数的值越偏离1,意味着同一行业内产品的进出口价格差距越大,表明进出口属于同一行业附加价值不同的产品,比如进口零部件、生产并出口成品,即垂直型行业内贸易。考虑到运输成本和保险费,一般假定同一产品进口价超出出口价25%④,则VIIT/HIITIndex的值在0.75-1.25之间,是水平行业内贸易;小于0.75是日本向中国出口零部件从中国进口成品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即伴随FDI产生的垂直分工体系;如果大于1.25,则是日本向中国出口高附加价值产品、从中国进口低附加价值产品的垂直行业内贸易,这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垂直分工。行业内贸易程度加深的5个一般机械样本行业中,只有一个(8473)在20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基于FDI的垂直行业内贸易,而从90年代末期开始转向基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另外4个样本行业总体上都是基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可见,在5个一般机械样本行业,并没有看到如既有文献所述的基于FDI的东亚垂直分工体系。就电气机械行业的最终产品行业来说,整个20世纪90年代看不到与FDI有关的垂直分工。21世纪以来,3个成品样本行业有两个行业呈现出水平分工特征,有1个是基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图2)。如图3,电气机械行业的零部件样本中有一个行业(8532)在20世纪90年代是基于FDI的垂直行业内贸易,之后转为水平行业内贸易。其他样本基本上都是水平行业内贸易,之后呈现出基于要素禀赋的行业内贸易趋势。图2电子机械最终产品行业样本的VIIT/HIIT指数-49-年份年份指数图1一般机械行业样本的VIIT/HIIT指数指数
《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东亚经济合作工业,并没有普遍存在既有文献指出的基于FDI的垂直行业内贸易结构,只有少数几个4位数行业是进口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高附加值产品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大多数样本行业呈现出水平行业内贸易特征。这一结果似乎不同于早期的经验研究结论,我们的解释如下:(1)我们看到20世纪90年代可以由雁行模式解释的样本行业是办公设备零部件(8473)。这是中日相互贸易增长都非常迅速的行业,1995年位居日本对华机械出口4位数行业的第四位,2000年上升为第二位;1995年居中国对日出口4位数行业的第五位,2000年上升为第一位。如此地位重要的行业的贸易结构特征很大程度上能够说明日本对该行业的投资带来了中国从日本进口低附加价值产品、返销高附加价值的垂直行业内贸易。(2)20世纪90年代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行业整体没有呈现出基于FDI的垂直行业内贸易结构也可能有计量方面的原因,我们关于进口单价超出出口单价25%的假定并非基于中日贸易中运输和保险成本的严谨计算,而是采用了既有文献的估算,与现实有出入是不可避免的,从而影响垂直/水平行业内贸易指数的计算值。(3)部分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行业出现水平贸易结构特征并不意味着日本对华投资与此无关,恰恰相反,中日机械行业的水平分工结构是外资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和出口产品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即外资的溢出效应。相较于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机械产品的出口已然体现了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尤其在一些技术含量不太高的零部件生产领域,已经可以建立起水平分工生产体系。尽管这一分工可能只是低层次上的,但是外资进入的促进因素不容忽视。2.2000年后,更多的一般机械和电气行业出现垂直行业内贸易特征,但不是基于雁行模式的行业内贸易,而是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尤其是在零部件行业内部,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差距越来越多地成为行业内贸易的基础,即日本向中国出口高附加值的机械产品,从中国进口低附加值的机械产品。我们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并不试图否认低成本和出口导向的FDI带来垂直行业内贸易这一基本模式,在此我们想格外提醒的是,由于FDI的溢出效应,会改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于要素禀赋差异的垂直行业内贸易,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向发达国家的出口不断升级,从而在更多的机械产品、在更高的价值链上与发达国家展开垂直行业内贸易。本世纪以来中日机械产品的贸易特征可能就是这一机制的体现。3.在2002年以来日本投资快速增加的运输行业,并没有形成预期的基于FDI的垂直行业内贸易结构我们认为可能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1)日本对华运输机械投资的一大部分是零部件生产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不是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加工后出口。一般认为追求国内市场的FDI是贸易替代的,即在东道国生产和销售替代母国的出口。因此我们不能推定日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投资会带来如电子行业中存在的加工贸易。但是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推定外资的溢出效应可能带来中国汽车出口的升级。(2)这次对运输行业尤其零部件行业的投资热潮一定程度上受政策因素影响,并非长期稳定的趋势。《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日起正式实施的消息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对华零部件行业的投资。因为只有在中国生产零部件才能更好地降低成本。但是与外资有关的其他政策,如2005年开始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两税合一”)传闻又减缓了日本对运输行业的投资。实际上,2004年之后,日本已经开始减缓对中国运输行业的投资。2005年,日本对中国汽车行业投资实际金额降到5.1亿美元,占中国汽车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15%;2006年只有1.5亿美元,占中国汽车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7%。-51-东亚经济合作《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2期(3)考虑到日本对华机械行业投资趋势的不稳定性、投资对贸易模式影响的时滞、以及样本时间序列较短等因素,我们的结论只能是暂时的。4.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日本(包括欧美国家)投资零部件,直接原因固然是满足中国汽车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降低供应中国市场的生产成本,但也不排除基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上的考虑,利用中国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生产基地,向全球各地的生产厂或零部件厂商供货。由此逐步将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高性价比的零件制造基地,扩大在中国的采购比例,来降低其他地区的制造成本,达到在全球范围内降低成本或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这种以中国为加工生产基地供应全球市场的模式,并不体现在中日两国间的贸易结构上,从而也会改变两国的贸易结构。这也许预示着,日本对运输机械行业的投资可能跨越雁行模式的阶段,而直接进入生产链分割和全球生产网络的阶段或模式(Ando,2005)。注释:①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年报》和2005年。②来源: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www.。③JETRO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白皮书2006,www.jetro.org.jp。④见Greenaway,(1995)“VerticalandHorizontalIntra-IndustryTrade:ACrossIndustryAnalysisfortheUnitedKingdom,”EconomicJournal,Vol.105.[参考文献]中国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历年。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汽车工业年鉴》,历年。v志雄,(2002)“中国の台^とIT革命のM行で雁行形Bは崩れたか-米国市訾摔堡胫泄u品の争力による试^-,”RIETIDiscussionPaperSeries02-J-006。Akamatsu,K.,(1962)“AHistoricalPatternofEconomicGrowthinDevelopingCountries,DevelopingEconomies(PreliminaryIssue),”JapanInstituteforDevelopingEconomies,Tokyo.Falvey,R.E.,(1981)“CommercialPolicyandIntra-Industry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1(4):495-511.KyojiFukao,HikariIshido,KeikoIto,(2003)“VerticalIntra-IndustryTrade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EastAsia,”RIETIDiscussionPaperSeries03-E-001.Greenaway,(1995)“VerticalandHorizontalIntra-IndustryTrade:ACrossIndustryAnalysisfortheUnitedKingdom,”EconomicJournalVol.105.Patrie,A,(1994)“TheRegionalClustering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rade,”TransnationalCorporationDEC.JapanExternalTradeOrganisation(JETRO),(2006)WhitePaperonInternationalTradeandForeignDirectInvestment,Tokyo.(责任编辑蒋荣兵)NewTrendsinFDIfromJapantoChinaandSino-JapanIntra-IndustryTradeStructureTAOTaoWANGYue-shengAbstract: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Japan’scostandexport-orienteddirectinvestmenthasin-ducedthebilateralintra-industrytradepatternthroughwhichChinaimportsaccessoriesfromJapan,processesthemandexportstheproducttoJapan.Basedoninvestmentandtradedatainthema-chinerysector,thispaperdiscusseswhetherJapan’smarket-orientedinvestmentinChinasince2000haschangedthestructureofthetradebetweentwocountries.Thepaperconcludesthatverti-caldivisionoflaborasdescribedbytheflying-geesemodelandappliedtothemachineryindustryisgraduallydisappearing.Inplace,nostereotypicalEastAsianverticaldivisionoflaborhasbeenformedintransportmachineryindustry,despiteitbeingthesectorintowhichinvestmenthasgrownfastestsince2000.Rather,factorendowmentisthemaindeterminantofintra-industrytradeinma-chineryindustrybetweentwocountries.Keywords:JFDItoCIntra-industrytradestructure-52-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呈现上升趋势 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