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里的研究进度安排怎么写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里的研究进度安排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里的研究进度安排怎么写?
09-08-26 & 发布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a href=&& target=&_blank&&&/a&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现状,客观分析进出口产品的市场构成,反映其在产品科研开发、加工制造及进出口贸易的特点,从中正确地认识进出口产品和市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双重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进出口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思考如何健康合理发展进出口贸易的策略、如何优化国内的产业结构、如何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使对外贸易更好地为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服务。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生产自己具有优势的产品,于是决定了其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另一方面,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可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每个都国家可以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而进口那些对自己来说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进出口贸易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弥补比较劣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贸易导致的专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自身优势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国外的生产要素,克服自身的瓶颈,使本国或本地区优势产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一.产业结构现状:(一).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分析:1.第一产业: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27.1% 下降到2003年的14.6%,下降了几乎一半。虽然农业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牧渔业产值上升),但在整体的协调发展方面,资源的分配不够经济,导致有失衡现象,过多的土地、人力和其他资源投资到这些产业之中,没有可创造的新经济价值点。2.第二产业:我国第二产业从90年代以来比重就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41.6%提高到2003年的52.2%。可见,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从大国经济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看,均存在着由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再向技术集约化的结构升级规律。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而且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还可能出现小幅度上升。3.第三产业: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由1990年的31.3%提高到2003年的33.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进出口贸易和工业发展的需要,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业以及计算机技术、信息产业等已具相当规模,尤其是房地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传统的第三产业,如运输、邮电业和商业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尽管这些行业的发展已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相比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经济增加值短缺,技术创新力度不大,服务质量与世界标准有距离。自加入WTO 之后,这些指标上不去,第三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风险就较大。总之,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从根本上讲,产业结构的形成和调整应该是一个市场过程。改革开放以后,这个市场既包括国内市场,也包括国外市场,特别是入世以来,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进出口贸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二).进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内,但从商品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是以制成品为主的出口贸易结构,2003年其比重达92%,但在全部制成品中,以纺织、服装、鞋类、玩具等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2003年他们在工业支撑品出口中占的比重为34.24%;另外虽然高新技术产品在外贸出口中的比例近年来不断上升,2003年比例达到25.17%,但是我国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领域,2003年,这三类产品出口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93.8%,而且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低,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影响到发展的自主性。虽然我国将以往以中高档消费品为主的进口商品结构转变为生产型进口商品结构,提升了国内产业的技术结构,但是往往存在有些进口的设备比较陈旧,技术不及国际先进技术的问题.再有,对于引进的先进技术,企业消化、吸收也有待加强。 (进口描述不详细)(没有承接下文)2、我国进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2.1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分析:   大卫.李嘉图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自由交换,可以增加世界产品,提高生产率。分工与贸易可以促进交换国形成专业化生产。之后,赫克谢尔和俄林认为:虽然两个国家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生产方法和技术水平相同,但两个国家生产的每一种产品至少是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的产物,如果两国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一样,也会产生生产成本差异,从而产生贸易关系,每个国家以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在这里,比较优势是建立在生产要素存量的比例上,并由此决定分工与贸易,进而形成生产专业化。   据此理论,第三世界国家不断从一种产品(行业)又一种产品(行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中普及工业化并改变贸易结构,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贸易只要遵循比较优势的规律,它的贡献就在于塑造新的工业结构,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2.2进出口商品、市场与产业结构的分析:2.2.1出口商品结构与产业结构:   一国出口商品结构通常是由其生产结构及生产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出口商品的扩大,往往也会促进该出口商品的生产比较优势的积累,从而反过来促进生产的技术进步及结构变化。我国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基本上属于适应性的调整,着眼点是如何维持产业间的合理比例关系,这种调整总是在经济总量发生严重失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时着手进行,所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常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段时间。1)阶段一: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几乎不具有出口的比较优势,初级产品的比重一直很大,85年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仍占50%以上,石油和煤炭出口比重超过25%,纺织品出口仍占20%,我国最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服装和鞋类出口增长也不大。这一阶段的外贸出口结构很大程度上受78年以前的产业结构的制约(56~78年,我国是属于重工业主导型的初步工业化阶段,轻工业发展不充分),所以在78-85时期的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所占比重超过70%以上,出口基本上属于资源型出口。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加快轻工业的发展,使轻工业生产快于重工业发展速度,对重工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将直接影响下一期的外贸结构变化。2)阶段二:85-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阶段。   经过前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从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出口结构迅速改变,并由此带来了持续的出口增长;到92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达到最高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到20%以下,纺织品、服装、鞋类这三大类型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35.4%,比90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至此,中国实现了资源型向轻型化和劳动密集化的转型。这一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坚持把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消费品工业的同时,充分重视基础工业和设施,加快发展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通讯业,努力振兴机械、电子工业,为现代化提供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装备。3)阶段三:92-95年,建立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过85-92年的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的出口结构又一次变化,92年以后,轻型产品的出口绝对值虽然继续增加,但它们对出口的总体贡献却在下降。94年出口大幅增长,但纺织品、服装、鞋类三类产品的比重下降到33.7%,而机电产品上升到26.4%,95年机电产品的比重上升到29.5%,开始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首次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产品,中国的出口结构在90年代中期初步完成又一次转变。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92年十四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振兴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持产业…。94年国务院组织制定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在纲要中强调在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建设,积极振兴支持产业这三个方面的同时,提出积极发展对外贸易,通过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出口,鼓励新技术和相关关键设备、关键零件的进口,促进产业的调整和优化。4)阶段四:年,深入建立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由95年的85%上升到2000年的90%,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4%下降到10%。机电产品在这一阶段仍保持增长势头,96年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32%,2000年达到42%,连续6年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类商品。这种出口商品的状况与92-95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首次提出振兴机械电子、机械制造等,使它们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持产业的政策分不开的。5)从以上几个阶段的出口情况看,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动在90年中期以前基本上受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很大;在这之后,则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2.2.4进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占进口的比重从1980年的65%上升到1985年的80%以上,之后稳定在80%左右。而在进口中最能体现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也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80-84年,40%以下,85-92年,40%左右,92-2000年,5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不断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许多企业老化的设备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我们国家的机械装备制造业也相对薄弱,因此大量进口国外先进的设备,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造也是必须的。通过进口国内亟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原材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总体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增加了国内产品出口,推动了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了总产出和总供给水平,加快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对促进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进口写得太简单了)2.3我国加入WTO后,外贸结构变化的新趋势及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写了利但没有写弊端,需加上去)如果说加入WTO前产业结构调整对外贸结构的变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话,那么在加入WTO后,外贸结构的变化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就是说,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以及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们的重要地位,将会越来越明显。2.3.1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会不断地优化:1)“入世”之初,进口增长将快于出口增长,但仍有可能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首先是由于目前美国、日本、欧盟三大发达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或低迷,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明显放慢,国际经济环境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其次是因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些产品出口仍然受到一定限制,如纺织品出口配额限制尚未完全取消,美国仍可实施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为期12年的特殊保障措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行动时可以采用替代国标准,并把这种视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办法执行到2015年。再次是由于我国产品出口过去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随着要素成本日渐上升、出口退税率已接近极限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升值,以及某些不符合世贸规则的补贴政策必须取消,这种价格竞争力势必减弱。所以,我国产品要想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必须通过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继续保持相对的价格竞争力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与此同时,由于关税减让特别是非关税壁垒大幅度削减,我国一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冲击将迅速显现出来,这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影响也不能忽视。2)“入世”后,我国中低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可望有更快的增长,如家用电器、一般机电设备、船舶、摩托车等,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超过50%。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种低层次上,应动态的对我国的产业内的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进口结构,过去主要取决于国内供求平衡状况,今后这个因素仍然存在,但将会更多地受制于国内产品与国外产品相比较的竞争力。即是说,不仅是国内供给不足的产品才会进口,有些产品虽然国内供给能力充足甚至已经过剩,但如果缺乏竞争力,国外产品也会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比如汽车、通讯产品等,所以必须促进这些行业产品结构的优化,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2.3.2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入世”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所有成员扩大贸易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的建议,如APEC、中欧论坛、东盟十加三,不久前我国又与东盟达成了在10年内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共识,这些都为推进我国外贸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入世”后,我国出口产品将在继续巩固美国、日本、欧盟、港台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向俄罗斯和其它独联体国家、东欧、中东、东盟、南亚、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拓展。同时,不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体制转型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都将更多地进入我国市场,所以,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2.3.3多种所有制的外贸经营主体将得到迅速发展:“入世”后三年内,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均有权从事进出口贸易,各项政策也将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这将大大激发非国有企业经营进出口贸易的积极性,并促使国有外贸企业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增强竞争活力。1999年以来,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出口增长速度已经远高于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2000年集体企业和私营、个体企业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55.4%和17.7%,而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8.2%和34.8%。可以预料,“入世”后非国有企业将以较高的进出口增长速度改写他们在我国外贸事业中的地位。2.4我国产业结构今后的转换升级:“十一五”及今后较长时间将是我国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重要时期。 “十一五”及2020年,第一产业收入比重将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还有可能上升,在2010年前后出现高位(54%左右)后,将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在“十一五”期间基本稳定,2010年之后可能出现明显增加。工业增长加速将成为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主要方面。2010年以后,工业增长速度的回落将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发生转折的标志。服务业的发展将重新加快,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有稳步下降的可能。2.5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总结: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中国贸易发展受到世界经济波动影响显著。但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中国贸易一直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中国贸易增长的巨大潜力。同时伴随着中国贸易的高增长,中国的贸易结构也得到不断改善。这种改善不仅来自劳动密集性产品,也来自资本技术密集性产品的改善。无论是货物还是服务贸易,中国仍处于要素禀赋阶段。其中货物贸易,我国仍以SITC6、8类的劳动密集性产品为出口主体,服务贸易则主要以旅游业等自然资源禀赋为出口主体,这反映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主要是基于要素型竞争,如何从要素型竞争转向知识型竞争是我国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关键所在。中国贸易结构的改善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有紧密的关系。在外资进入高、产业内贸易发达的行业,我国的贸易竞争力都得到很好的提升,如我国机械和运输设备。反之外资进入有限、产业内贸易不发达的领域,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在显著下降,如我国的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汽车领域虽然外资进入高,但在该领域我国产业内贸易仍有限,因此我国汽车国际竞争力仍有限。由此,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外资,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仍将是提升我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国贸易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但发展具有相当的脆弱性。一方面,中国货物出口商品种类多元化,能有效规避出口结构单一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中国当前要素禀赋性的竞争力开始在下降,如SITC6、8类的劳动密集性产品比较优势在显著下降。同时中国贸易结构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中国外资依附性过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非常薄弱,这表明我国当前的贸易发展仍主要是一种外部输血,而尚未真正转化为内在创新机制,这不仅是我国与其他贸易大国的最根本差距所在,也是能够实现中国贸易可持续发展,实现贸易强国的根本所在。中国贸易规模庞大,但贸易效益低下,这反映出中国当前的贸易发展尚属于创汇型而非创利型,因此从创汇型向创利型转变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3、我国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自1997年以来,随着国民经济“软着陆”的成功实现,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以转型调整为特征的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已经宣告结束。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显得越来越突出,虽然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基础,但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是要以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来保证的。现代经济增长方式就其本质而言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只有这样的经济增长,才能保持其可持续性。为此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3.1主张国民经济的整体调整:不局限于某些产业。我们不仅要调整产业群内的结构,而且还要调整各产业内部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和布局结构;这不仅要调整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还要调整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不仅要调整各产业的比例,而且还要调整各地区的比例。只有这些关系之间的条理比较清楚和合理,产业发展和成长的效率才能提高。3.2主张结构升级性调整,而不单纯是产业间的适应性调整:既往的结构调整主要是以解决经济比例关系失调、发展短线产品、缓解瓶颈部门制约为主。如解决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问题;缓解农业、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等等。但是,目前买方市场已全面过渡,我们要严格按照“质量、品种、效益”的合理求,采取技术创新、流程再造和企业并购等措施,提高重点行业中的技术含量。3.3主张市场机制转型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需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尤其是需要培养大量对价格和竞争反应灵敏的生产者,通过他们的反应来推动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结构的自主性调整。简单地说,就是在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消费需求等因素预测的基础上,以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并有效地贯彻实施。其中,重要的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以及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规划产业发展方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思路,是同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经济的方式相联系的。所以,从适应性调整转变到战略性调整,本质上还是一个经济转轨的问题,但从观念上说,是从计划经济的观念转向市场经济观念的问题。根据国际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特别要对无污染、附加值高、轻型化、多功能等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产品加以扶植,并作为经济发展的策略工业对待。在高技术产业中应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信息产业中重点发展通信终端(如手机)和信息家电等产品。在信息产业中注意扶持软件产业、系统及芯片设计等产业,带动网络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在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中应注意培育新材料和生物产业,选准技术方案,推动核能产业化,配合国防建设,发展航空与航天产业。3.4主张go-vern-ment干预宏观经济,实现经济平衡发展:go-vern-ment负有从宏观上调整产业结构的责任。同时,go-vern-ment是只控制市场发展导向的手,其干预的程度是形成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力量。因此,为了优化产业结构,go-vern-ment的干预必须是恰如其分的。一方面,go-vern-ment要尽量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包括国内和国际的),制定和不断完善相关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以特殊的优惠政策,扶持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除此之外,go-vern-ment还要利用相关的激励政策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使得我国既有新技术的产生,又有新方案的实施,最终使得新的产业结构不断出现。实际上,实行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就go-vern-ment层面的作用而言,首先也是一个经济转轨的问题:一是要不断改变go-vern-ment的职能,完善市场的职能;二要调整现有的财政税收制度,为产业的自由发展提供平台,使之向着利于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方向转变。当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的变化也很大。所以,很多调整的政策和方法需要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的理论来解释和处理,只有保持动态的改革思维和应变的头脑,国家经济才能长足发展。3.5利用关税调节,将设备引进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应改变我国在吸引外资和鼓励出口方面,单纯追求数量的政策导向。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引进、消化与吸收结合起来。在技术引进方面,运用关税调节手段,鼓励企业更多地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将技术转让与设备引进相挂钩。与世贸规则相适应,逐步淡化出口退税在鼓励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的激励作用,改变一些高技术企业热衷于承担加工贸易的状况,和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高度依赖国外的现状。给予所有企业在高技术引进与使用方面以国民待遇(如自营进出口权、外汇额度),以此促进所有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与产业升级。3.6利用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运用产业倾斜政策引导外资流向、优化外资结构是发展中国国家的通行做法。以产业倾斜政策代替地区倾斜政策,引导外资流向应该遵循以下几点:1)引进外资应该成为引进技术知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手段,而不应该成为发展薄弱行业的资金来源,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应该根据不同来源资金的特点进行适当分工。2)获取利润是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经营的最基本的目的,所以外国直接投资一般向发展中国家利润率较高的新兴工业和金融服务业集中。3)保证市场自由进入和自由竞争是引进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先决条件,只对部分外商开放市场或者限制后来者进入的结果就是对低效率的保护,将对中国引进外资的长期效益造成损害。从以上几点出发,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限制外商重复投资、限制外商进入服务业、限制外商进入新兴行业,最终将损害中国引进外资的长期效益;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由于其建设周期长、利润率低的特点也不可能吸引大量外资投入,中国外资政策产业倾斜的重点可能是能够有效引进技术知识的新兴产业。主要参考文献:[1] 冯飞 杨建龙,产业结构“十一五”求解[J],了望新闻周刊,[2] 蒋亚菲, 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 [3] 马云泽, 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以美、日为例(表)[J],世界经济导刊,2005年第2期[4]吕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更高水平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5] 连燕华 马晓光 李尚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分析[A],数字化期刊 [6]刘忠广,我国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研究[A],中国论文下载中心,[7]张曙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论[M],2003年9月第1版[8]中国统计年签(2003[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9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
&&&&来源:毕业论文网
  毕业设计(论文)的结构包括(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3)研究方法及措施,(4)研究工作的步骤与进度,(5)主要等项目。下面对有关项目作一些说明:
  (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主要说明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历史背景部分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研究成果如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介绍各种观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着重说明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同时说明自己的观点。发展趋势部分说明本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法。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即选题的意义,包括对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说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明开题报告撰写者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
  (2)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选题的意义而言,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比较具体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想说明什么主要问题,结论是什么,在开题报告中要作为研究的基本内容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研究基本内容可以分几部分介绍。
  (3) 研究方法及措施
  选题不同,研究方法则往往不同。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会影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水平,甚至成败。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是要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老师的指导或建议。
  (4) 研究工作的步骤、进度。课题研究工作的步骤和进度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毕业设计(论文)创作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都要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到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对于指导教师在任务书中规定的时间安排,学生应在开题报告中给予呼应,并最后得到批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时间安排一般应提前一点,千万别前松后紧,也不能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任务。
  (5) 主要参考文献。在开题报告中,同样需列出参考文献,这在实际上是介绍了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源,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同样应具备不少于2篇的外文文献。
大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结构安排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