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型号mh1g2j/a,ipad序列号查询网站dmpp71y5g5yr是正版吗?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 -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
日 20:26:28
位于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高昌地区,既是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居民的聚居之地,也是南北方农耕、游牧文化和东西方物质、精神文化的交汇之所。自回鹘于唐贞元六年(790年)秋控制该地后,尤其是自回鹘徙居该地后,当地的汉语居民由于主体文化的转移而加速了回鹘化进程。文化变迁是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其前期的表现是双语文的通行,即回鹘人(包括突厥化了的粟特人)兼用汉语文,汉人亦兼用回鹘语文。后期则表现为:汉语失去了原来的绝对统治地位,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为回鹘语所取代;汉文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交际功能也逐渐减弱,最终为回鹘文所取代。虽则如此,作为“底层”文化的汉文化以及以梵语、焉耆-龟兹语、粟特语等语言为媒介的佛教文化,却对回鹘文化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汉字为官方的正式文字
《突厥语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将高昌回鹘王国的居民称作“塔特·桃花石”(Tat Tavγa?)。“塔特”(Tat)指回鹘人(包括突厥化了的粟特人),“桃花石”(Tavγa?)指“秦人”即汉人[1]。高昌地区的汉人直到11世纪末仍保持着传统文化,汉文化仍是当地的主体文化。《词典》称:
回鹘人的语言是纯正的突厥语,但其相互间还操用另一种语言。回鹘人使用本书在开篇部分所指出的25个字母[2]的突厥文字。书籍和信函均采用这种文字书写。此外,回鹘人还与秦人共用一种文字,正式函牍、公文均使用这种文字书写。除去非穆斯林的回鹘人和秦人外,其他人都不认识这种文字。(MⅠ.40)
上述记载表明,11世纪末汉文仍为高昌回鹘官方通用的正式文字。不仅如此,交河古城出土的一件粗麻纸文书残片可证直到元至元三年(1266年)时,汉文仍为官方通用。该文书的文字为:
……调牢狱至元三年三月初六日悉……
……□□府指挥为首施行至当年十一月……
……帋壹拾贰张缝
……十一月 日狱血(典)……[3]
《元典章·刑部二》云:“在中统四年准条奏在狱罪囚,须三日一次亲于牢内点视。若枉禁及淹延不决者,随即检举。月终录其囚数、姓名、施行次第,牒送下决官仍报合属。”此残片显然为提控牢狱之官方文书。此外,吐鲁番还曾出土6件可确定为元代写本的《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意味着直到元代,吐鲁番及敦煌地区的回鹘僧侣还在操用汉语诵经。
二、纪年、纪月和纪日形式多仿译自汉语
王延德《西州使程记》称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时,高昌犹“用开元七年历”,所不同的只是转用回鹘语表述罢了。纪年形式约略使用过以下七种:
(一)十二兽+年+序数词(或专用词)+月+基数词+向格。这是碑铭及出土文献中最常见的纪年格式。例如:yunt y?l t?rtün? ay s?kiz yigirmig?(马年四月十八日),taq?γu y?l ü?ün? ay iki ya??γa(鸡年三月初二)。
(二)五行+十二兽+年+序数专词+月。例如:to bi?in y?l?n tun ?or ay?n……(土猴年,秋季第一个月)。
(三)五行+修饰语+十干+十二兽+年+序数词+月+基数词+向格。例如:suv qutluγ zim it y?l ü?ün? ay b?? yegirmi-g?(水,吉祥的壬狗年三月十五)。
(四)修饰语+五行+修饰语+十二兽+年+向格+修饰语+向格+序数词+月+基数词+向格+星座。例如:qutadm?? qutluγ topraq qutluγ bi?in y?l-γa ?drülmi? ?dgü ?dg? qutluγ quluγa toquzun? ay t?rt otuz-γa purva-pulguni yultuz-γa(赐福的、吉祥的土,吉祥的猴年,择定的良辰吉时,九月二十四,purva-pulguni星座)。
(五)修饰语+十二兽+年+序数词+月+基数词+向格。例如:qutluγ taw??qan y?l t?rtün? ay yetti yigirmig?(吉祥的兔年四月十七)。
(六)修饰语+天干+五行+修饰语+十二兽+年+序数词+月+基数词+ya??+向格。例如:qutluγ ge ot qutluγ qoyn y?l ikinti ai ü? ya??γa(吉祥的革火,吉祥的羊年二月初三)。
(七)中原王朝年号+atl?γ(之称的)+年+属格+序数词+年+时位格。见于汉语文献的译作之中。例如:?inki atl?γ y?ln?? ü?ün? y?l?nta(显庆三年),l?nt?q atl?γ y?ln?? ba?t?nq? y?l?nta(麟德元年)。
回鹘文文献中使用的十干名、建除名以及与纪年相关的“闰”字均为汉语的音译词。例如:
qap(甲)、ir(乙)、pi(丙)、ti(丁)、buu(戊)、ki(己)、q?(庚)、?in(辛)、zim/?im(壬)、kui(癸)、kin(建)、?u(u)(除)、man(满)、pii(平)、ti(定)、??p/??(执)、pa(破)、küü(危)、?i(成)、?iu(收)、qay(开)、pi(闭)、züm(闰)、?ipqan(十干)。
纪月形式除“一月”和“十二月”使用源于粟特语的专词(分别为aram ay和?aγsaput ay[4])外,其余各月为序数词形式,如:ikinti ay(二月),ü?ün? ay(三月)。有关黄道十二宫及诸星宿的名词也均为粟特语。表明回鹘对汉族各种纪年形式的采借,是通过粟特人之手完成的。
纪日形式约有两种:(一)使用数词。又分两种情况:第1~10日使用“基数词+ya??+向格”的形式,显然仿译自汉语的“初”字。如:bir ya??γa(初一),iki ya??γa(初二);自第11日开始使用“基数词+向格”的形式。如:s?kiz yigirmig?(十八日),toquz yigirmig?(十九日)。(二)使用“十干名+十二兽+日+向格”的形式。如:buu bi?in küng?(戊申日),?in qoyn küng?(辛未日)。
1904年,德国探险队曾在高昌古城获得一份用粟特语写成的“日历”。该历所记各日,用粟特语、汉语、突厥语称呼,反映了当时高昌地区融多种文化为一体的状况。每日先用粟特语七曜日的名称,次译汉语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后更以粟特语之鼠、牛、虎、兔等配成十二兽名。在其上的第二日用粟特语译出汉语之“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排序采用的是“五行相生说”),且以红字记之。表明五行之名还曾被用于纪日,正与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文历书相合。
三、尊奉汉传佛教,佛经多译自汉语
高昌和北庭地区的汉人所信奉的佛教具有关内汉传佛教的特点,汉译佛经也多源于内地。回鹘是于8世纪末据有东部天山地区后,在当地汉人的影响下接受佛教的。这样,回鹘所尊奉的佛教也就自然具有汉传佛教的特点,许多回鹘文佛经都译自汉语。甚至于连汉族僧侣编撰的《父母恩重经》、《慈悲道场忏法》、《佛顶心大陀罗尼》以及《玄奘传》、《大唐西域记》、《慧远传》等,也均有回鹘文的译本。
迄今发现的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Altun ??lüg yaruq yaltr?ql?γ qopda k?trülmi? nom iligi atl?γ nom bitig)共有六种写本和一种木刻本。其中由马洛夫(S. E. Malov)等人1910年于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木刻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忏悔灭罪传》还涉及到沧州景城县人温州治中张居道和温州安固县丞之妻的故事,表明源于中国内地。该经第十卷的后记称:
m? qutluγ ??dün uluγ Tavγa? ?l-int? Tay?i? ?av?i? alqu sast?r-lar?γ qamaγnom-lar?γ (qal?s?z)?türmi? Bodistv Gitso Samtso atl(?)γ a?ar? ?n?tk?k t?l-?ntin Tavγa? t?l-?n? ?v(irmi?-(t?)Yana bu bi? ??bdik k?lyük bul?anyuq yav?z ?td? qolu-ta kinki bo?γutlu? B?? bal?q-l?γ S??qu S?li Tutu? Tavγa? t?l-?n-t?n Türk Uyγur t?l?n?? ikil?yü ?virmi? nom iligi sudur bitiyü tolu tük?l bolt?.
在吉祥的东方大桃花石国,洞悉大乘、小乘所有的论及一切经文的菩萨义净三藏阿阇梨从印度语译为桃花石语。在这混乱的五浊恶世,后学别失八里人S??qu S?li都统,又从桃花石语(汉语)再译为突厥·回鹘语。《(金光明最胜)王经》写完了。
类似的后记,亦见于勒柯克(A.von Le Coq)于1908年在吐鲁番发现的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末尾,但若干语词与上文略有不同:
Ym? qutluγ ??tün uluγ T(a)vγa? ?lint? Tay?i? ?iv?i? alqu ?astr-lar?γ qama? nomlar?γ (qal?s?z) ?tkürü toplu bilmi? bo?γunm?? Bodistv Gitsi Samtso atl(?)γ a?ar? ?n?tk?k t?l?nt?n T(a)vγa? t?l?n???virmi? Yana bu k?lyük bulγanyuq bi? ??bik y(a)vlaq ?dt?ki kinki bo?γutluγ B?? bal?q-l?γ S??qu S?li Tutu? T(a)vγa? t?l?nt?n ikil?yü Türk t?l?n?? aqtarm?? Altun ??lüg y(a)ruq yaltr?ql?γ qopda(nom iligi atl(?)γ nom bitig tük?di).
在吉祥的东方大桃花石国,通晓大乘、小乘诸论及一切经文的菩萨义净三藏阿阇梨从印度语译为桃花石语。在这混乱的五浊恶世,后学别失八里人S??qu S?li都统,又从桃花石语(汉语)再译为突厥语。《金光明最胜王经》终。
由特肯刊布的梅因茨藏回鹘文写本《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中有一则题记称:
Ym? qutluγ uluγ T(a)vγa? ?lint?……atl(?)γ-(?)γ s??r?md?ki…ü? aγ?l?q nom ?tkürm??…Samtso atl(?)γ a?ar? ?n?tk?k t?l?ntin Tavγa? t?l?n???virmi? basa yana alqatm?? On Uyγur ?lint?kinki bo?γutluγ B?? bal?ql?γ S??qu S?li Tutu?…Tavγa? t?l?nt?n ikil?yü Türk t?l?n??aqtarm??…mi? k?zlük mi? iliglig amduq… aryavlokid?vr Bodistv-n?? q?lm?? ili//…birl?…uqtu nomla-maq atl(?)γ ü?ün? t?gzin? tük?di.
在吉祥的伟大的桃花石国,有名叫……寺中洞彻三藏的…名叫三藏的阿阇梨从印度语译为桃花石语。之后,又在受赞颂的十姓回纥国,后学别失八里人S??qu S?li都统…从桃花石语(汉语)再译为突厥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经》之名的第三品终。
回鹘文《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Bod?stw Ta?to Samtso a ?ar?-n??yor?γ-?n uq?tmap atl?γ Ts?en duen t?gma kwi nom bitig)以及《观身心经》的译者亦是S??qu S?li Tutu?。此前,学者们多将其名音译为“僧古·萨里都统”,认为是回鹘人。后来哈蔡(Georg Hazai)在木刻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中发现分别以汉文和回鹘文书写的译者名字。回鹘文作?i?qu S?li Tutu?,而在每页的注码处都标有汉文“胜光法师”字样,二者显然是相通的[5]。也即是说,i?qu S?li实为“胜光法师”的音译,是一个精通回鹘语的汉族僧人。
回鹘文《华严经》(Uluγ bulu? y??aq sayuq? ?rti?? ki? alq?γ Burχanlar-n?? linχua ????k üz?ki itigi yarat?γ?)也是由汉文翻译的。现知此经译本有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和八十华严两种残卷2叶84行。其中由日本第三次大谷探险队成员吉川小一郎于吐鲁番所获四十华严第三十三卷5叶半残卷最后一叶第4行以下的文字为译跋:
Ar?γ B?gü T?gin y(a)rl?γ??a k(?)ntü(?) d?ntr? kinki bo?γutluγ B?? bal?q Arasa? (Atsa??)[ba]q?? Tutu? T(a)vγa? t?l?nt?n Türk t?l?n?? ikil?yü ?virmi?.
遵照Ar?γB?gü王子之令,本教徒——后学别失八里Atsa?(?)博士、都统,从桃花石语(汉语)再译为突厥语。
据森安孝夫研究,Ar?γ B?gü T?gin为年间与忽必烈争位的阿里不哥,Atsa?为元代畏兀儿大翻译家安藏[6]。该名也当是汉族僧人的法号。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许多回鹘文佛经译本的卷首都用汉字标明题目,文中也多夹写汉字,并用汉字标写页码。夹写汉字的情况,约略有以下三种形式[7]:
(一)于汉文原词语后书写该词语的回鹘文译文。例如:
1.同分有情等oγsat?γ?rs?r t?nlγlarn?? t?ikm?ki ?rür tip有别实物bar a?ayu darn??d ad? bolur oγsat?γ tip.(回鹘文《阿毗达磨俱含论》残卷)
汉文原文:“同分有情等。论曰。有别实物名同分。”
2.局住心yaq?n yaγuq k??ülin turγursar调伏心turultursar yavaltursar k??ülin止观一心等受diyanta bilg? biligt? bir u?luγ k??üll?r tüzin t?ginip分别于法b?lüp ad?r?p nomta量度ülgül?p t??l?p修习b??runsar ?gr?dins?r多修习已üküs b??runu ?gr?tinü tüg?dtükt?得断诸使bol…… arγarγal? alqu n?zvan?lar?γ tip.(回鹘文《杂阿含经》抄本)
汉文原文;“局住心。调伏心止观。—心等受分别。于法量度。修习多修习。已得断诸使。”
3.守?z k??üll?rin y?γ?nm?? üsünmi?l?r若antaγ y?n? m?ni? nomumta无s?mtaγs?z bolγu?a ?rürl?r能uyur ??ürg?li ?mg?kni? t?zin尽alqar tuγmaq qar?maq ?lm?kig tip如汝?n?a qalt? s?n n? ym? aytd?? ?rs?r沙toy?n ym? t?rt t?rlüg bolur.(回鹘文《长阿含经》抄本)
汉文原文:“守护其心。若于我法。无放逸者。能火苦本。尽生老死。如汝所问者。沙门凡有四。”
回鹘文中的划线部分是前面所夹写汉字的译文。夹写的汉字多是以意段来取舍的(如例1)。有的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例2)。也有的是只取每句的第一、二个汉字,似乎有断句的功能(如例3)。这种形式的译文自成体系,不懂这些汉字也能读懂回鹘文文献。
(二)夹写的汉字是回鹘文句子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
一胜义?dgü,ol何ol答n?rvan ol,最极安稳qamaγ苦都寂in?? qalt?无病t?g,一?dgü故二常故yig adanur ??n kirtü t?z üz?有故y?rüg adanur::二者自性?dgü惭愧ol azs?zta ulad?三?dgü根lar ol,如良药t?g,bu五法自体是善ol:三者相应?dgü ol何ol,答olarn? birl?相应心心所法ol,bolar非自性?dgü?rm?z azs?zta ulat?惭愧ta 相应?nt?n ?dgü tip adanur杂良ot水t?g::(回鹘文《俱舍论颂注》抄本)
汉文原文:“胜义善解脱者,涅槃名解脱。以涅槃中,最极安稳。众苦都寂,犹如无病。是善是常,故名为胜。有实体故,复名为义……自性惭愧根者,根谓无贪。等三善根,及惭愧二。此之五法,体性是善,犹如良药……相应彼相应者……谓彼前无贪等五,余心心所,自性非善。与彼相应,而得善名……如杂药水。”
此类夹写的汉字直接与回鹘语词进行语法组合,是回鹘文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懂汉字的意义,也就不可能读懂这些文献。如“三?dgü根lar”与原文“三善根”相对,“根”字后的-lar为回鹘语复数附加成分;其他如“无病t?g”、“如良药t?g”、“惭愧ta”、“相应?nt?n”、杂良ot水t?g”等亦是如此。-t?g是表示相似、类比等意义的格助词;-ta是位从格助词;-?nt?n由第三人称+增音+从格助词构成。
(三)译者根据文意而补加的汉字。例如:
1.问kimni? ??i b?smaq? ol tip答qlt? asanyik dyann?? tip 问saq?n?s?z t?nlγlar ?rürl?r turular qayu orunta tip答?rür turur vraqtapalta。(回鹘文《阿毗达磨俱舍论》残卷)
汉文原文:“谁之异熟,谓无想定。无想有情居在何处?居在广果。”
2.问如何事,答非宗所许?rm?z taplaγl?γlarqa taplad?lm?? ü?ün,又bizi? taplaγ?m?zta taplad?lm?? ?rm?zü?ün ym? tir。(回鹘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抄本)
汉文原文:“如何一事,有二体者。非宗所许,故无此过。”
例1的“问”、“答”,例2的“问”、“答”、“又”等,都是译者根据文意而补加的汉字:在问句前写汉字“问”,在答句前写“答”,在另一种回鹘文译法的前面写“又”。
通常认为,回鹘文佛教文献均出自回鹘僧侣之手。许多汉译佛经的语言甚至未遵循回鹘文的语法习惯,几乎是照搬汉文文体的对等直译。此类情况表明,译者的回鹘文水平欠佳,当是尚未熟练掌握回鹘语文的汉僧所为。
阿斯塔那4号墓出土的《唐咸亨四年左憧熹墓志》称“君讳憧熹,鸿源发于戎卫,令誉显于鲁朝”,暗示其为《左传》作者左丘明的后代。此说固难以确信,但可以肯定是汉人。左氏随葬品中有一个粗糙的妇女雕像,名之为“妻何端身”。“何端”是突厥语词χatun(夫人)的音译,很可能是一位突厥妇女。高昌汉人与突厥语族群的关系,由此也可见一斑。
麴伯雅曾被突厥逼迫妻其祖母,也曾将女儿嫁给突厥可汗之子(麴氏高昌供食文书中,就曾出现“外生儿提懃珂都虔”之名)。大业八年(612年),麴伯雅令国人“解辫削衽”,变夷从夏,但迫于西突厥的压力最终也未能改风易俗[8]。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智通、进惠、法惠以及胜光法师等汉族高僧分别用汉文和回鹘文题写其法号。敦煌本回鹘文《阿烂弥王本生故事》写经施主的名号作S??ts? A?ar?(僧慈阿阇梨)[9],也是汉人。以汉文和回鹘文书写榜题,正是高昌汉人“兼用胡书”、“皆为胡语”的体现。
四、语言、文体明显带有仿译汉语文的痕迹
回鹘文体对汉语文体的仿用,与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的语言以及梵语文体对汉语文体的影响极为相似。许多佛经甚至未遵循回鹘文的语序习惯,如《金光明最胜王经》的回鹘语译名为:Altun ??lüg y(a)ruq yaltr?ql?γ qopda k?trülmi? nom iligi atl(?)γ nom bitig(直译:金色的光明的全部在胜过的经的王之名的经书),几乎是完全照搬汉文文体的对等直译。另如回鹘文《俱舍论实义疏》:
Sasdr-ta s?zl?ti ?rti ?mdi oγraduγ-ta sastr yaradγal? uγ?dγal?r ü?ün ?z baχ?? s…ni? an?? ?t'?zi-ni? y?g ayaγuluγ?rtüki üz??rtimi?(si?)a?m??-?n alγu tüzün-l?r χuvraγ-?nta tip
论上在说了是现在着手在论作显示为自己师的其肉体的好名号是的向是?超越把前面的贤者们众在说[10]
汉文原文为:“论曰:今欲造论为显本师形体伟岸,超诸圣众。”如若将回鹘文译文再回译为汉语,则为:“论曰:现为着手造论,本师是形体好的名号,把超越在前面的诸圣众。”其他一些回鹘文译经中也同样可见到这种现象。至于对词组的仿译则更多,例如:
k?sünür ?d(现世)
nomluγ a?(法食)
ü?bolmaqta?? ?mg?kl?r(三有之痛苦)
nomluγ k?z(法眼)
ü? oγu? yirtin?ü(三界)
yiti ?rdini(七宝)
?t'?z(肉体)
alγu tüzünl?r(前贤们)
tütsük k?yür-(烧香)
伯希和从敦煌骗取的第218号回鹘文《杂阿含经》中不仅混杂有汉文,而且还接续有回鹘文译文:
释翅 Saki?u Sakil?γ-lar-n??
四梵身天 t?rt braxma kayik-taq? t??ri-l?r
今于此林中 ?mti bu ar?γ-ta
汝今有少光 s?ni? ?mti bar ?rür az q?-a yaruq-u?
因问我言 ol t?ldaγ-iu ay?td? bizi?? in??tip
两相对照可发现,回鹘文译文就是汉文的逐词对译。还有的甚至未遵循回鹘文的语法习惯,如回鹘文《俱舍论颂注》中将“三善根”译为“三?dgü根lar”。按突厥语语法,前面使用了表示确数的“三”,后面则不能缀加复数词尾-lar;若在后面缀加了复数词尾-lar,前面则不能使用表示确数的“三”。此类情况表明,译者的回鹘文水平欠佳。当是尚未熟练掌握回鹘语文的汉僧所为。
对汉语文体的仿用,在世俗经济文书的格式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如出土于吐鲁番的《奥孜迷失·托合里利卖葡萄园契》[11]:
1.Küskü y?l ü?ün? ay alt? y(a)??qa, ma?a Ozm?? Toγ(r)?l
2.-qa.yo?laq-l?γ kümü? k(?)rg?k bolup. ?z borluq- um-n?
3.Basa Toγ(r)?l-qa toγuru toml?tu satt?m. Sat?γ kümü?- in
4.?n?a s?z-l??dim(i)z.Bir yastuq bi? sat?r kümü?-
5.k? si?dim(i)z.Bu bir yastuq bi? sat?r kümü?-üg bitig
6.q?l?? kün üz-?, m(?)n Basa Toγ(r)?l tük?lbirtim.M(?)n
7.Ozm?? Toγ(r)?l y(?)m?tük?l tart?p alt?m.Bu borluq-nu?
8.s???s?, ??tün y??aq Basa Toγ(r)?l-n?? borluq ad?rar,
9.küntün y??aq uluγ yol ad?rar,taγ-t?n y??aq Bolat
10.Buqa-n?? ?g?n ad?rar,kidin y??aq Qutaruqnu?
11.warh(a)r-l?γ borluq ad?rar.Bu t?rt s???l?γ borluq üz-?
12.mi? y?l tüm?n kün-k? t?gi,Basa Toγ(r)?l ?rklig bolz-un.
13.Taplasar ?z-i tutzun.Taplamas(a)r ad?n ki?ik? ?tkürü
14.s(a)tz-un.M(?)n Ozm?? Toγ(r)?ln?? inim, i?im, tuγm??- ?m,
15.q(a)da?-?m,kim y(?)m? ?(a)m ?(a)r?m q?lmaz-un- lar.abam
16. ?(a)m ?(a)r?m q?lγ(a)l? saq?nsar-lar,Bu borluq t??in?? iki
17.borluq Basa Toγ(r)?l-qa yaratu birip yulup alz-un-lar.Tanuq: Burγan
18.Qul?; Tanuq: Y(a)rp Toγ(r)?l; Tanuq: Waptsu. Bu tamγa m(?)n Ozm??
19.-n?? ol M(?)n Asan Tutu? ay?t?p bitidim.
1.鼠年三月初六,我Ozm?? Toγr?l
2.因需要通用的银子而将自己的葡萄园
3.合理合法地卖给了Basa Toγr?l,价银
4.是这样洽谈的:我们以一锭五两银子
5.成交。这一锭五两银子在立文
6.书之日,我Basa Toγr?l已完全付清。我
7.Ozm?? Toγr?l也全都收讫。该葡萄园
8.的四至为:东边以Basa Toγr?l的葡萄园为界;
9.南边以大路为界;北边以布拉提
10.不花的河渠为界;西边以Qutaruq的
11.寺庙的葡萄园为界。此四界之内的葡萄园
12.将永远归Basa Toγr?l所有。
13.如果满意,就由他自己管理;若不满意,任其向他人
14.转卖。我Ozm?? Toγr?l的弟兄、子女
15.亲属,无论谁都不得制造纠纷。如果
16.想挑起纠纷,就得相应地用跟此葡萄园相等的两个
17.葡萄园向Basa Toγr?l赎买。证人:Burγan
18.Qul?;证人:Yarp Toγr?l;证人:Waptsu。这个印章是我Ozm??
19.的。我Asan Tutu?遵嘱而书。
契约以立约时间开头,接着写明卖主姓名、卖物原因、买主姓名、价格(货币名称及数量)、付款时间、卖主对收到售价的确认、标的的规格(土地的东、南、西、北四至等)、关于标的归属权的声明、关于违约赔偿的条款、证人名单和签字画押、文书缮写人留言等。甚至连用于标示土地边界的s???(四至)、yo?laq-l?γ(通用的)等词语也是音译自汉语的。
在吐鲁番出土的1600件文书中,有250份是契约[1]。麴氏家族统治时期的土地、房屋、奴婢买卖、谷物、衣服、金钱借贷、土地承租及雇佣劳力等各种契约都留存下来。契约的形式均是先写日期,然后标明双方姓名、交易的货物名称(土地则标明四界)、交易的时间和违约的后果,最后是保人、知见人、缮写人签字画押。阿斯塔那48号墓出土的《高昌章和十一年(公元五四一年)某人从左佛得边买田券》是出土文书中最早的一份土地契约。内容如下:
1.章和十 一 年,辛酉∣——————————————
2.从左仏(佛)得买孔进渠薄田五亩|—————————
3.半度。北诣渠,东与汜寺供(共)畔,南与白 ————
4.西 与 供(共)曹令寺田分畔,交与叠| ——————
5. ————————| 毕。四畔之内,长不——————
6.————————— | 之后,各不 |————————
7.————————— | 悔者。民| —————————
8.——————— | 为信。沽各□。
9. 请书 | ————————
10. □坐将阿顺
11.————————|顺| ————————————
[后缺][12]
另如阿斯塔那140号墓出土的高昌麴氏王朝时期的《高昌张元相买葡萄园券》:
1.———— |岁三月卄八日,张元相 | ————————
2.—— | 渠蒲(葡)桃(萄)壹园,承官役半亩陆拾 | ———
3.□□价银钱伍拾文。钱即毕,桃(萄)即付。桃(萄)中|——
4.□桃(萄)行。桃(萄)东诣渠,南诣道, 分垣,北诣□。
5.桃(萄)肆□之内,长不还,促不□。车行水□依旧通。若后
6.时有人□□□佲(名)者,仰本□了。二主和同立卷(券),厶成
7.之后,各 壹罚二入不悔者。民有私要,
8.厶行二主, 信。
9. 倩书 赵庆富
将以上两件土地交易契约相比较,可发现其行文格式乃至专用词汇都完全一致。这种行文格式一直沿用到唐代,甚至专用词汇也仅有少许变化。如出土于阿斯塔那338号墓的《唐贞观十八年(公元六四四年)张阿赵买舍契》:
1. —— | 年甲辰岁下一月九,张阿赵从道人愿惠□
2.□舍两间,交与银钱伍文。舍东诣张阿成,南□
3.道,西诣张赵养,北诣张阿成。四在之内,长不还,
4.短不与,| ———————————∣
5.佲(名)者,仰本 和 可,后为卷(券)要,卷(券)成之
6.后,各各不得□□□□□罚二,入不悔者。民有私
7.□□行二主,各自署名为信。
8. 倩书 道人法贤
9. 时见 □众养[13]
韩森先生在将吐鲁番出土的汉文契约文书与甘肃灵台县出土的一份撰写于477年的契约和河北涿县出土的一份撰写于507年的契约进行比较后断定:“吐鲁番契约是中国内地契约的翻本。”[14] 若将其与上引回鹘文《奥孜迷失·托合里利卖葡萄园契》相比较,还可进一步断定:回鹘文契约文书是汉文契约文书的翻本。至于西部喀喇汗王朝辖境的契约文书则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伊斯兰文化特点进一步演变而来的。
麴氏高昌时期,吐鲁番地区与西突厥之间的交往非常密切。《旧唐书·西突厥传》称:统叶护可汗统治期间(619~628年),“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税”。麴氏政权中甚至还有突厥人担任高级军职。高昌与西突厥联合攻掠伊吾后,“太宗以其反覆,下书切让。征其大臣冠军阿史那矩入朝,将与议事”。阿史那矩显系突厥王族,却是高昌王国的“大臣”,拥有军职等级中仅次于高昌王和“卫将军”的“冠军”的职位。麹文泰最终也没让阿史那矩入朝,只是“遣其长史麹雍来谢罪”。[15] 不仅如此,甚至还拘留由突厥处逃至高昌的汉人,抗旨不遣;“又与西突厥乙毗设破焉耆三城,虏其人”。当太宗遣虞部郎中李道裕调查此事时也只是遣使来谢罪,实质上并未理会。《新唐书·高昌传》记述了麹文泰的这一系列表现后接着写道:
帝引责曰:“而主数年朝贡不入,无藩臣礼,擅置官儗效百僚。今岁首万君长悉来,而主不至。日我使人往,文泰猥曰:‘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快邪?’西域使者入贡,而主悉拘梗之,又谂薛延陀曰:‘既自为可汗,与唐天子等。何事拜谒其使?’明年我当发兵虏而国。归谓而君善自图。”时薛延陀可汗请为军向导,故民部尚书唐俭至延陀坚约。帝复下玺书,示文泰祸福,促使入朝。文泰遂称疾不至。
此前,麴文泰就曾与西突厥欲谷设“约有急为表里,使叶护屯可汗浮图城”,欲共同抵抗唐朝西进。史籍中就有很多有关高昌与西突厥联合遣使朝贡的记载。例如:
武德二年(619年)七月,西突厥叶护可汗及高昌并遣使朝贡。(《旧唐书·高祖纪》)
武德三年(620年)癸酉,西突厥叶护可汗、高昌王麴伯雅遣使朝贡。(同上)
贞观三年(629年)冬十一月丙午,西突厥、高昌遣使朝贡。(《旧唐书·太宗纪上》)
出土文献也表明,西突厥与高昌王国交往频繁。上自突厥可汗使团、达官贵人,下至工匠,均是麴氏政权的常客。阿斯塔那307、329、517号墓葬出土的9件麴氏高昌供食文书中,有6件的内容都与突厥有关。款待的对象包括阿博珂寒、恕罗珂寒、南厢珂寒、北厢珂寒、射尼珂寒、珂寒等派遣的使团。此外,还记载了外生儿提懃珂都虔、栈头大官、陀钵大官、乌都伦大官、□虔大官、吐屯大官、吐屯抴、婆演大官、阿都纥希瑾、乌浑摩河先以及突厥可汗的铁师、金师等名称。
唐贞观年间,玄奘离开高昌时,麹文泰“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衙。又作二十四封书,通屈支等二十四国,每一封书附大绫一疋为信。又以绫绡五百疋、果味两车献叶护可汗,并书称:‘法师者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愿可汗怜师如怜奴,仍请敕以西诸国给邬落马递送出境。’”[16] “邬落马”为突厥语、汉语合璧词。“邬落”为ulaγ(=蒙古语的ulaá,=满语的ula)的音译。《词典》称:“ulaγ——乘骑。遵匐(伯克)之命,在驿站供快递信使换乘的马匹(MⅠ.165)。”其书信能使玄奘在西突厥境内畅通无阻,“邬落马”一词的使用,都足以说明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和高昌汉人对突厥语的熟悉程度。据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契约文书格式至晚在6世纪时便已为突厥语族群所掌握。
五、保留了大量的汉语词汇
高昌回鹘语中的汉语词汇大致可分为佛教词汇、道教词汇和世俗词汇三类。佛教词汇体现了高昌回鹘尊奉汉传佛教的特点。由于回鹘人大多都熟悉汉文、汉人大多都熟悉回鹘文,人们在译经时,往往将常见的术语迳直使用汉文原文。这也是回鹘文写经中大量夹用汉字的原因。常见于吐鲁番、敦煌出土回鹘文献中的汉语佛教词汇如: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Tay?i?≥大乘 ?aw?i?≥小乘 Wibaki≥维摩经 toy?n≥道人,僧人 ?anχuy≥忏悔 Samtso≥三藏 wap??≥法师 ts?en≥慈恩 linχua≥莲花 sa?≥僧 bu?i≥布施 titsi≥弟子 sato≥善哉 ?in≥精,鬼 su(塑像)
道教词汇多见于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道教文献。例如: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bitik≥护身符 vū/vu符 lū≥龙 Tamla? atl?γ yultuz≥贪狼星 Kumunsi atl?γ yultuz≥巨门星 Liusun atl?γyultuz≥禄存星 Yunkiu atl?γyultuz≥文曲星 Lim?in atl?γ yultuz≥廉贞星 Vuku atl?γ yultuz≥武曲星 Pakunsi atl?γ yultuz≥破军星
源于汉语的相当一部分世俗词汇,应是高昌汉人在回鹘化过程中残留的“底层”现象。例如: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回鹘语≥汉语 baq???≥博士 Tutuq≥都督 Tutu?≥都统 sa?un≥将军 qun?uy≥公主 Tayto≥大唐 ?ig?i≥刺史 gua?mi?≥官民 ya?≥样 qay≥鞋 t?mbin≥汤瓶 s?r/ts?r≥漆(油漆) ??γay≥乞丐 min≥面(面粉) tsa?≥仓 ?an?u≥杖杵(擀面杖) limkaen≥林檎 qua/χua≥花 qundu≥红豆 ?in?ü/yin?ü≥珍珠 lav≥蜡 ?i≥是 tuγ≥纛(旗帜) küg≥曲(曲调,音律) s???≥四至 tintsuy≥田租 yu?≥绒(棉花) l?tü≥冷淘 ban≥板 ban≥万 ?a?an≥茶盏 ?in≥真 sua≥锁 ?an≥盏 tsun/sun≥寸 m?k?≥墨 rin≥人 tairin≥代人 ?u?≥钟 likzir≥历日 lim≥檩 qay≥街 ?a?≥筝 quanbu≥官布 quwpar≥酷罚 ???≥升(容量单位) ?uen≥传 ??γ≥石(容量和土地面积单位) ?o?≥双 Luu/lu≥龙 Bit≥笔 bitik≥书籍,护身符 kuin≥卷 biti-≥写 yo?la-≥用(使用) solat-≥塑造 türd-≥涂 suy≥罪 qunkau≥箜篌 lan≥烂 bao?ao≥宝钞 ?ao≥钞 qaw?r-≥烤 sawur-≥撒
回鹘语中源于汉语的世俗词汇主要是名词,也有部分动词和形容词。某些词语甚至还使用了“意译+音译”的混译形式。例如:t?rt s???l?γ(四至,直译:四四至的),lin-χua ????k(莲花,直译:莲花花),yo?laql?γ(使用的,通用的),ya?l?γ(一样的)。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仿译自汉语的词汇。例如:以?dgü q?l?n?表示“功德”;以oγuly?q表示“因缘”;以buyan ?virm?k表示“回向文”;以uluγ külügü表示“大乘”;以at? k?trülmi?表示“世尊”;以ü? aγ?l?q nom bitigir表示“三藏”。还有的是赋予旧词以新义,如ayγu??的原意为“谋臣”,用来表示“佛教布施的发言人”;nom(教义)原为粟特语借词,而nomluγ orun则表示“菩提道场”之意。还有些词是在汉语词汇后附加回鹘语词缀构成,如tsuyurka(慈悲)便是在汉语的“慈”(tsi)之后缀加回鹘语附加成份-yurka构成的。
至今,在东部地区维吾尔人的语言(如吐鲁番话)中,仍保留着?anbu(搌布)、b?n?i?(扁食)、?awan(架碗)、?u kirm?k(交九,进九)、?u??qmaq(出九,立春)等许多汉语“底层”词汇。汉文化的“底层”现象,在其日常习俗中也多有保留。
六、大量印欧语词汇融入回鹘语中
高昌地区原本便生活有许多操用印欧语系焉耆-龟兹语和粟特语的居民。7~8世纪时,由于阿拉伯帝国的东侵又有大批的中亚居民徙居该地。由此而使这些语言中的大量词汇融入回鹘语中。例如[17]:
语 言 词 汇 汉 义 语 言 词 汇 汉 义 大宛语 buda 葡萄 萨迦语 ton 衣服 焉耆-龟兹语 kün?it 芝麻 焉耆-龟兹语 arpa 大麦 粟特语 ?zrua 梵王天 粟特语 d?ndar 摩尼教徒 粟特语 nom 经,教义 粟特语 ?mnu 魔鬼 波斯语 pitpidi 胡椒 波斯语 nara 石榴 波斯语 ??k?r 糖 波斯语 nu?adir 硇砂
回鹘语中的佛教梵语词汇,主要是通过焉耆-龟兹语和粟特语的中介借入的,因而其词形经历了从梵语到焉耆-龟兹语或粟特语再到回鹘语的演变过程,某些不附合回鹘语构词规则的词汇亦发生了某些适应性变化。
为了学习佛经,人们还编纂了不少梵-回鹘、汉-回鹘、于阗-回鹘等双语对照的词典或手册。总之,回鹘皈依佛教后,不仅使回鹘语汇得到了丰富,而且对回鹘的文学、书法、绘画、哲学思想等文化的诸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七、保留了诸多的汉民族传统习俗及胡人习俗
《西州使程记》称,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时,高昌仍“以三月九日为寒食,余二社、冬至亦然。以银或鍮石为筒,贮水激以相射,或以水交泼为戏,谓之压阳气去病。好游赏,行者必抱乐器。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寺中有《大藏经》、《唐韵》、《玉篇》、《经音》等。居民春月多群聚遨乐于其间。游者马上持弓矢,射诸物,谓之禳灾。有敕书楼,藏唐太宗、明皇御札诏敕,缄锁甚谨。复有摩尼寺,波斯僧各持其法,佛经所谓外道者也”。表明高昌地区的传统节庆,到10世纪末仍很盛行。敦煌与高昌毗邻,习俗文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故而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述,也可大致推知高昌的节庆习俗。下面仅对王延德提及的“寒食”、“二社”、“冬至”、“数九”、“泼寒胡戏”以及“春月射物禳灾”等略加陈述。
(一)寒食 关于寒食的缘起,有“自然气候变化说”与“介之推被焚说”两种观点。前者依据的是《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后者依据的是同书关于介之推被焚后,“并人哀之,每岁春莫(暮),为不举火,因以寒食”的记载。其时间在冬至后一百五日(又称“大寒食”)[18],或一百六日(又称“小寒食”)[19]。寒食的第三天是清明。
根据敦煌文献的记载可知,寒食节庆期间要放假三日。节庆活动包括聚众饮宴、设乐踏歌和扫墓祭奠等事项。饮宴人数可达数千人,歌舞活动夜以继日[20]。开元廿年五月玄宗诏曰:“寒食上墓,宜编入五礼,永为恒式[21]。”寒食扫墓遂成制俗。S.5636《大寒食相迎屈上坟书》:“景色新花,春阳满路,节名寒食,冷饭三晨(辰)。为古人之绝烟,除盛夏之炎障。空携渌酒,野外散烦,愿届同飨先灵,已假寂寞。”这实则是借扫墓之名而行郊游之实。
(二)二社 “社”本指“土地之主”,《孝经援神契》:“社者,土地之主……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这里所说的“社”实指社、稷二神。《孝经援神契》:“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二社”则是指春、秋两次的祭社之仪。
远在古公亶父时便有社祭的记载:《诗经·大雅·绵》:“乃立冢土,戎丑攸行!”师古曰:“冢,大也;土,土神。谓太社也。”祭社时以勿龙配祭,勿龙乃共工之子,《礼记·祭法》:“共工氏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稷为粮食作物的代表,以神敬之。社与稷彼此互有依存之关系:“稷非土无以生,土非稷无以见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以其同功,均利而养人故也。”[22] 稷时,夏以前以柱(烈山氏之子)配祭,商以来以弃代之。
后魏天兴二年(399年)以来,以仲春、仲秋最接近春分、秋分的戊日行祭社之仪,[23] 敦煌、高昌皆以此为准式。P. 2765《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具注历日》:“(二月)十五日春分,廿七日(戊午)社”;“大和八年(834年)五日春分,七日戊子,社”;P. 3247:“同光四年(926年)二日戊子,社,三日春分”;P. 3507:“淳化四年(993年)廿日(戊寅),社,廿三日春分”。
唐初明令全国恢复春秋二次社祭,以此组成州社、县社、乡社、里社和村社等各级社会组织。武则天曾一度令全国基层社与村里并主行政事务。大谷2838载,武后时敦煌县责令各乡社官村正督趣耕作,不力者决杖有差,即属此制。
敦煌地区的祭社之仪约分州、县两级进行。行祭社之仪的场所称作社稷坛。P.2005:“州社稷坛各一,高四尺,周回各廿四步,右在州城南六十步,春秋二时祭奠。”县社稷坛各一,在州城西一里,其他与州坛相同。据S.1725记载,其祭社文与开元礼的《诸州祭社稷仪》之祝文相同,供品有:馃食四盘,酒,肉,梨一百颗,斋米二升,香枣二升,瓜廿等。高昌既然行二社之仪,则必定也设有社稷坛。其祭社之仪当与敦煌相同。
除官社外,唐及宋初,敦煌、高昌还盛行私社。私社是民众自愿结合进行宗教与生活互助活动的组织,通称社邑、社、邑、义社、义邑、邑义、邑义社等。有些私社并有专名,如亲情社、兄弟社、女人社、官品社、巷社、都官社、车社、修佛堂社等。此外,还有在官府组织或管理下的士兵集资买马的马社,管理灌溉渠道的渠社等。这类私社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类主要从事营窟、修寺、斋会、写经、燃灯、印沙佛、行像等佛事活动,佛事完成即行解散;一类主要从事经济和生活的互助,主要襄助营办社人的婚丧嫁娶、立庄造舍、周济困难、慰问病人以及筹办接风送行、宴集娱乐等事项。这类社多要求“坚要长久”,社人身死由子孙继承,有的社存在时间达五六十年以上。许多社兼具上述两类职能。传统的社祭亦是这些私社的重要活动内容。
私社的成员人数一般为10~40人,入社者称为“社人”,亦称“社户”、“社家”。社人推举社长、社官、录事(或社长、社官、社老),合称“三官”,主持社务。如不称职,可由社众罢免再行推举。社有“社条”,规定社的宗旨、活动内容、社人的权利义务、不遵社条的罚则、入社出社的办法等。三官根据社条及已有约定,裁夺布置。社人遵行,违者受罚。但社邑条规之外的重大事务,如社条的修改补充、对社人的重大处分、退社和接纳新社人等,则多由社人共同议定。
社邑多有一定的公共积累,称为“义聚”。社有集会,一般由录事发转帖通知社人参加。社人在社日有设席聚饮之风,费用由社人分摊。社条多有明文规定,如P. 3544:“社内每年三斋二社……每社各麦壹斗,粟壹斗”;S. 6537 3v~5v:“春秋二社,旧规遂根,原亦须饮宴,所要食味多少,计饭料各自税之。五音八乐进行,切须不失礼度”;S. 2200《社日相迎书》:“春秋八节,唯社最尊。略置小会,共赏哀情”。确有张蠙《社日村居》中“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欢乐景象。《西州使程记》对高昌的二社活动虽无具体记述,但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中却有相关记载。高昌回鹘对这一习俗的保持,正是继承了高昌汉人传统文化的反映。
(三)冬至 此为一年三大节日(元正、祭社)之一。S.5658:“冬至之日阳爻始动。万物生芽;夏至之日,万物燋焠,是以贺吉不庆凶也。”唐绍奏曰:“是日一阳爻生,为天地交际之始,故《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即冬至卦象也,一岁之内,吉莫大焉[24]。”俗谚云:“冬至长于岁。”节庆期间,官方多行“履长之贺”,因“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之”[25]。《玉烛宝典》云:“冬至曰南长,律中黄锺,其营最长,故有履长之贺。”可面拜亦可书信致贺。S.4374:“一阳膺候,百福惟新。天纪嘉祥,日当南至。伏惟某官,道膺安泰,禄以时休;油幢之重,功庸转优。未犹(由)趋[拜],伏惟亮察,谨伏。”或献物启意,S.2200《贺冬至献物状》:“某色目物。右伏以黄锺应节,三冬正中,辄申献续之仪,敢贺延长之福。前件物谨差厶乙送上,冒犯威严,伏增战(颤)惧,伏乞俯赐处分。”馈赠物品不外乎酒、麨、枣子及各种时鲜瓜果等。
民间多于冬至日裁衣,P.2661v:“冬至日裁衣,令人无病,大吉利。”或是备馄饨相邀,S.2200《冬至日相迎书》:“长至初开,三冬正中,佳节膺期,聊堪展思。竞无珍异,只待明公,空酒馄饨,幸垂过访。”《乾淳岁时记》曰:“都人最重一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饣发(餺)饦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所谓“馄饨”,又称作“扁食”,即今之“饺子”。《江南志书·嘉定县》:“脍肉里面作匾食……俗呼馄饨。”至今甘肃陇东仍称饺子为“扁食”。维吾尔语标准语及其他方言中称“饺子”为?uwawa,而吐鲁番方言则称为b?n?i?汉语北方话“扁食”的音译。吐鲁番的唐代墓葬中亦出土过完整的饺子。
对寺院僧尼来说,则是僧官巡窟、僧众饮宴。S.6452:“冬至面陆斗,油一升。”S.4782:“面壹硕伍斗捌升,油六升,面(?)壹斗,以上充冬至用。”S.3074v:“廿四日出白面叁硕付利珍充冬至众僧节料。”另如P.2049卷背记载:
麦贰硕伍斗卧酒,冬至岁僧门造设纳官并冬坐局席兼西窟覆库等用。
油半胜(升)冬至日造解斋用。
面贰斗冬至日解斋用。
麦玖斗冬至卧酒僧官节料及徒众等用。
粟玖斗冬至卧酒官节料、众僧庆贺用。
酒半胜(升)冬至解斋炒臛用。
(四)数九 汉民族自古便有“数九”之俗。从冬至日数起,至九九日则为春分。敦煌文献P.4017《咏九九诗一首》曰:
一九冰头万繁枯,比天鸿鹰过南湖。
霜结草投(头)敷碎玉,露凝条上撒珍珠。
二九严凌(稜)切(彻)骨寒,探人乡外觉衣单。
群鸟夜投高树宿,鲤鱼深向水中攅。
三九搜流寒正交,朔风而箭雪难消。
南波(坡)东地周荒霸(灞),住来人使过水桥。
四九寒凤不掩心,鸟栖由(犹)自选高林,
参没未知过半夜,平明晨(辰)在中天心。
五九残冬日稍长,金鸟□映渐尽(近)堂。
惟报学生须在意,每人添诵两三行。
六九衣单敢出门,朝风庆贺得阳春。
南坡未有蓂弟(稊)动,犬来先向北阴在(存)。
七九莫(黄)河已半水,鲤鱼惊散堂(滩)头行。
喜鹊衔柴巢欲垒,去年秋雁却来声。
八九蓂弟(稊)应日生,阳气而云遍地青。
鸟向林间崔(催)种谷,人于南亩已耕深。
九九冻高自合照,农家在此乐轰轰。
楼中透下莫(黄)金颗,平原龙(陇)上土苗生。
此诗用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民间“数九”的风俗。敦煌在“八九”(正月)期间不可能有“遍地青”、“鸟鸣”、“深耕”的景象。专家难测此诗源于中原地区[26],但敦煌、高昌民间亦流行“数九”风俗却是可以肯定的。维吾尔语吐鲁番方言中的?u kirm?k(交九,进九)、?u??qmaq(出九,立春),当就是融进“战胜语言”的汉语“底层”词语残留。
(五)泼寒胡戏 又名“乞寒胡戏”,本源于波斯。时间在每年的十月三十日。《新唐书·康国传》载:“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泼为乐。”相传波斯萨珊王朝卑路斯(459~483年)在位期间出现苦旱,幸得国王拯救,百姓才免于难。后人每逢此日,便以水相泼为乐[27]。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苏莫遮帽”条称:“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可见泼寒胡戏实则是民间的驱邪消灾活动。伴随着胡人的东来,唐中宗时曾盛行于两京,并传于各地。后因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右拾遗韩朝宗、中书令张说等人上疏谏止,至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七日敕令禁断[28]。位于丝路要冲的高昌很早便有移居于此的康国胡人,泼寒胡戏亦因此传至当地。由于吐鲁番盆地酷热的自然环境,泼水既可以消暑降温,亦可以取乐,故而,这一节日仪礼也就在当地流传开来,并为高昌回鹘所继承。
(六)春月射物禳灾 这一民俗事项在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第82、83窟及敦煌莫高窟北魏第428窟都有反映。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的春月射物禳灾图绘于正壁中间。图案为:在一弧形“山丘两边对称地绘有两躯相似的人像,袒上身。腰束裙带,胸饰璎珞,脚著短靴,手上戴环,身体向右下方弯曲,转脸侧视上方,左手持弓,右手控弦……南北两壁相对画一山丘,上面也生长着大树。南壁杨树完全采用白描写实手法画出片片树叶,怒放的杏花开满枝头;左下方有一只鸭子正在蹒跚登上山坡,仅以墨色浓淡表现出极强的立体感,晕染技法娴熟;在鸭子的上方,空中一只漂亮的飞鸟正擦着树枝俯冲而下,动姿传神。北壁有一棵榆树,枝叶自然下垂;山下用石绿、石蓝和红色绘有各种花草……北侧残存一弧形山丘,山坡上长满花草。窟内四壁下部山丘平川连绵相接,表现广袤无垠的大地”[29]。此外,在德国探险队从高昌故城盗走的壁画中,亦有一幅长69cm的骑马武士春月射物禳灾图(MIK III 8388)。莫高窟第428窟的图案为:一位骑手在狂奔的马背上张弓搭箭,瞄射悬吊在树上的物品。此前,学者们多将此图释为《萨埵那练靶图》[30],恐有误,应就是春月射物禳灾图。
八、采用的是回鹘语文,却体现了汉族的传统文化观念
道教是东汉末年在方术、巫术及黄老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教。道教“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31],推尊图谶,并采摭了一些佛教的义理。其尤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以画符念咒的方式来遣神驱鬼、镇魔压邪、疗病消灾;以占卜之术预测天机、人事,即所谓“道寓于术”,“道无术不行”。
1929年,西北科学考察团曾在新疆获得3张7面半折叠式刻本回鹘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其中两处刻有“陈宁刊”三字,在第3~4面中缝还刻有标示叶数的汉字“十”,表明出自汉人之手。据考,陈宁的雕版活动在宋理宗绍定四年(1231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间[32]。也有学者认为在元代中叶[33]。有趣的是,该刻本中有3行讲八字命运的文字,而这一内容又体现了汉族道教的特点。佛经刻本中出现道家的内容,正反映了高昌地区释道两教的融合。其文为:
Altun qutluγ ki?i yürü? bay
?γa? qutluγ ki?i k?k bay
Suw qutluγ ki?i qara bay
属金的人尚白则富;
属木的人尚蓝则富;
属水的人尚黑则富。
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属命,是典型的汉人习俗。魏晋以迄隋唐时期,道教在高昌地区一直很兴盛。受其影响,与之相关的鬼魂观念及避邪咒语,亦为周边的突厥语族群所普遍接受。《词典》称:
?z—?z qonuq?(活动于躯体内的东西;灵魂;生命)。诗曰:
Bard? k?züm yaruq?
Ald? ?züm qonuq?
Qanda aerin? qan?q?
AEmdi ud?n o?γurur
我眼中的光明消失了,
带走了我的灵魂。
如今她究竟在何方?
苦得我难以合眼入眠。
我眼中的光明(我的情人)离去了,她也将我的灵魂一同带去。如今她究竟在何方呢?(她的离去)使我难以合眼入眠。(MⅠ.64~65)
??——伙伴,朋友。鬼附体的人也被称作??lig。诗曰:
An?? ???n kae?ürdüm
??in y?m? qa?urdum
?lüm ot?n i?ürdüm
i?ti bolup yüzi türün
我结果了他的性命,
也吓跑了他的伙伴;
迫使其饮下致命的毒药,
他神色惊恐地咽下。
我了结了杀他的事情,也吓跑了他的伙伴,迫使他饮下了致命的毒汁,他神色惊恐地咽了下去。(MⅠ.65~66)
?sr?q——咒语,香(泛指用来生烟驱邪的柏树枝叶、骆驼蓬——引译者)。为防止孩子受鬼怪伤害或中邪而念的咒语。用香的烟熏孩子的脸,并且口念“?sr?q,?sr?q”(呔,鬼怪,躲开,躲开)。(MⅠ.134)[34]
y?l——鬼,妖风。aer y?lpindi(人中邪了,即鬼附体了)。(MIII.197)
qowu?——鬼魂附体的人。医治这种病人时,一边朝他的脸上洒冷水,一边说“qowu? qowu?”。用芸香和沉香木制成的香来熏。此词可能源于qa? qa?(呔,鬼怪,躲开,躲开)。(MIII.223)
qowuz——可代替qowu?使用的词。乌古斯语。y?l qowuz bitiki(对中邪的人念诵的咒语)。(MIII.224)
?ivi——一种鬼的名字。突厥人相信:两地的人交战,两地的鬼也会为支持各地的主人而交战。某一方的鬼胜利了,翌日,该地的主人便能获胜;夜间两地的鬼的某一方战败了,这些鬼所在地的国王也会战败。突厥士兵打仗归来的当晚,为防备中鬼怪之箭,便躲进帐蓬。这在他们之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观念。(MIII.311~312)
t?gi——夜间传来的隐隐约约的声音。突厥人认为,死者的灵魂每年有一个夜晚聚会,来到自己生前生活过的城市访问城市里的居民。谁听到夜间的这种隐隐约约的声音都会死。这是广泛流传在突厥人中的一种观念。(MIII.317)
20世纪初,勒柯克曾在交河故城发现三件回鹘文道教文献。其中一件的前4行文字为:
Bu [i]sig igligk? yalγaγu vu ol.
Bu ?tüz küz-??gü vu ol.
Bu vu t?l tar ?kü? t?gm?z-ün [ti]s[?r],qap?γ alt?nta.urz-un.
Bu oγul q?z a?maγu yalγaγu vu ol.
此为解救发烧病人之符;
此为护佑身体秋天健康之符;
此符可使语言之筏莫如脱缰烈马,止于齿间;
此为保护儿女免于掉魂之符。[35]
道教的星占术著作也被译成回鹘文在高昌地区流传。在吐鲁番出土的一件回鹘文星占术写本中,其专门术语均音译自汉语。在吐鲁番出土文物中,既有汉文符咒,也有汉文和回鹘文两种文字的符咒。汉文符咒缝在一绢袋里,出土于阿斯塔那303号墓的前洞内。之所以置于前洞,意在将鬼怪拒于墓门之外。该符咒黄纸朱书,上绘一右手持戟、左手执幡武士。武士脚下书一“黄”字,为“黄帝使者”的简说,也便是所绘武士的标名,用以代表土神[36]。下有符文四行:
1.天帝神符:役煞百
2.子死鬼,斩后必道鬼
3.不得来近,护令迁
4.若头上,急急如律令也。
该墓的墓主是高昌国的明威将军、民部参军赵令达,据墓表可知死于和平元年(551年)[37]。汉文-回鹘文两种文字的符咒,当是回鹘人之物,亦即《词典》所说的bitik(护身符)。回鹘文模糊难辨;汉文多为似字非字的符文,而这又正是道家符咒的特点。从中可明显看出道家鬼神观念对回鹘人的影响。
高昌地区的汉人到宋末元初时已改用回鹘语。虽则如此,根深蒂固的汉文化传统观念并未完全消失,只不过改用回鹘语传承延续罢了。13世纪初,全真道首领邱处机曾在高昌回鹘之夏都“鳖思马大城”(B?? bal?q,=别失八里)见到“衣冠与中国特异”[38]的道士。这些道士当是本地的回鹘人或回鹘化了的汉人。
《元典章·礼部》述及“畏兀儿丧事体例”时,曾告诫回鹘人“丧事里只依在先自己体例行者,汉儿体例休随着”。其实,其所谓“在先自己体例”,如“棺子上贴画体、钉鏌钉子、刻来的太岁头双祭物、单祭物有者,合胲上、乳头上、肚脐上放的金子,牵驼驮马根前拿大麦盘子的、挂甲的、走灵马唱的、孝车前承应的、洗奠路祭的、坟上盖答的、立坟地的、埋葬的,或是扬了骨殖的、斋和尚念经者”等事项中,除“或是扬了骨殖的”葬俗外,其余的均为高昌汉人固有的习俗。
随蒙古大军进驻内地的高昌回鹘人(包括已回鹘化了的汉人),仍保持着固有的道教观念。祖籍高昌的文学家偰玉立隐居后自称“止庵道人”;祖籍北庭的散曲家贯云石自号“芦花道人”;元末寓居内地的龟兹回鹘人盛熙明晚年自号“玄一山人”;回鹘人亦都忽立(伊尔图呼兰)墓志铭称“其先回鹘人,徙燕,今为燕人。所居种杏成林,因以自号……喜谈仙佛”。据《吴江甘泉祠祷雨记》记载,身为州达鲁花赤的高昌回鹘人雅实理还曾捐出俸禄,延请道士作法祈雨:
时高昌雅实理公为州达鲁花赤,忧心恻然,乃捐己俸,市香烛,宿斋戒,躬致情词于昭灵现道士富恕,乞为将诚吁天,而公率僚幕胥吏之属,悉徒跣谒龙于祠下,再拜稽首,为民请命。富君乃用其教法役神召龙,炼铁符投槁水符,才入而雷,殷殷自水起,玄云四垂,雨即随至。公忽惊且喜,以手加颇曰:“神明不远如此哉广船迎龙,漫至州署。有赤鲤跃入公舟中,命童仆纵之,波雨雾沱告足,即昭灵设蘸,谢比竣事,复迎牲祠下,合乐大飨,以答龙神之灵。[39]
这些回鹘人的道教观念,当是在其移居内地之前便已形成,显然与高昌地区汉人的回鹘化密不可分。
高昌汉人的文化观念,甚至在现代维吾尔语谚语中也有所体现。如谚语?inni? q?sti ?aptulda的字面意思为“鬼之意图(或仇)在桃子(或桃树、桃木)上”,汉语可意译为“醉翁之意不在酒”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将“鬼”和“桃子”(或“桃树”、“桃木”)相联系,源于汉民族“桃木驱鬼”的文化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秦时就有“县官常以腊初夕,饰桃人”[40]之谓。《淮南子·诠言训》云:“羿死于桃棓。”许慎注:“棓,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说山训》亦称:“羿死桃部,不给射。”“桃部”即“桃棓”。因后羿被桃木棍击杀,所以自此以后,在人们的观念中,凡鬼均惧怕桃木。由此,也就自然赋予了桃树、桃木以驱鬼、镇鬼的作用。故而,《荆楚岁时记》称:“桃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
基于桃木具有镇鬼驱邪的作用这一观念,道教常用桃木来绘符书字,制成符咒。活人带在身边,可作护身之用,以避邪免灾;护卫死者,则是将符咒桃牌插于墓顶,可避百鬼骚扰、干犯。《魏书》、《北史》、《隋书》均称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地区“普遍存在着崇信道教天帝神的习俗”,其所谓“天神”,当是指道教的天神观,而以桃木驱鬼又正是道教的重要内容[41]。
考古人员曾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墓北约400米处,发现一块插于一座未编号古墓顶端的“桃人木牌”。该牌上宽下尖,上部外露部分约占总长的1/4,已干裂。插入土中的部分,尚保留有如下五行文字:
正面:1.桃人一枚,可守张龙
2.勒墓舍一所,东千(阡)
背面:3.——南陌、北陌,自与先人相
4.——使后世并昌,不得
5.——如律令。
木牌正面上部,据报导称:“为一图案,已模糊”。第5行所缺当是“急急”二字。专家据书法断定,此物是高昌郡时期守墓舍防鬼的桃符咒[42]。在居延所出汉简中,也有多件上宽下尖、绘有人面的木片,虽无文字,其功能当与此木牌相同。木牌上部的图案应是画的人面图形,故其下写“桃人一枚”。这种符咒桃牌的功用,就是令鬼怪不得干犯。使死者能与其先人相安处,并保佑后世昌盛。道士将生者的愿望形诸文字,并尾书“急急如律令”语,便使得咒语有了天帝律令的效力。
前揭出土有汉文和粟特文(突厥语)两种文字“代人木牌”的哈喇和卓75TMK90墓的墓主,为柔然人阿苟之母。该墓还曾出土用废旧官府文书制成的殉葬物品和汉文的“随葬衣物疏”。93号、94号和98号墓的墓主也是柔然人[43]。该“代人木牌”正是突厥语居民接受这一文化观念的实物证据。
直到14世纪初,高昌地区的汉语文教育仍有一定规模[44]。可见,当地居民回鹘化以后,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并未彻底改变或消失,只不过是换用回鹘语来表达相关的文化观念罢了。即便是当地居民伊斯兰化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要素仍以各种不同的“底层”形式存留了下来。上引维吾尔语谚语正是基于“桃木驱鬼”的观念产生的,是道教文化的反映。迄至今日,托克逊县仍有一个乡的民众被称作“桃花石人”[45]。
以上主要探讨了高昌回鹘文化中的汉文化要素。至于胡人文化的影响,更是表现在方方面面。勒柯克曾指出:吐鲁番地区的“建筑物如果不是印度式,那就一定是伊朗式;武器、衣着、纺织品,甚至还有马的挽具、马铃、缰绳上的绒球,都是波斯风格”[46]。这里说的虽然是20世纪初的情况,但至今亦是如此。由此也可推想出其中古时的情况。
总之,高昌回鹘是古代诸突厥语族群中文化最为发达的一支。之所以如此,既与其所处的地域有关,亦更与其居民的构成成分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点密切相关。长期从事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和宗教研究的德国学者克林凯特曾评价道:“从文化上说,吐鲁番好像是一块海绵,它从各个方面吸收精神内容与文字形式,而并不一定要把它们统一化、规范化,可以肯定地说,某些文化趋势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那种由中国精神和突厥回鹘精神所支配的文化。然而引人注目的是,这个绿洲的传统多么富于国际性,也即五湖四海成一家。”[47] 羽田亨博士则更为直截了当地说:“这种融合混成就是回鹘文化的特征。”[48] 可以说,从西汉时开始并绵延不断的开放性文化特点,是该地区能成为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明珠的根本所在,亦是高昌回鹘之所以会成为古代诸突厥语族群中文化最为发达的一支的根本所在。
--------------------------------------------------------------------------------
[1] [喀喇汗王朝]麻赫穆德·喀什噶尔:《Tyrki t?llar d?wan?》卷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92页。后文简称为“MI”。与此相同,同书卷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简称为“MII”,同书卷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简称为“MIII”,并与页码一同括注于正文后。
[2]《词典》维吾尔文版作“24个字母”,汉文版亦同。作者在开篇部分所列举的基本字母为18个,另说还有7个非基本字母。两数相加为25个。据《词典》英文版注释可知,原抄本便写作“24”,显为笔误。英文版据实校改为“25”,而维吾尔文版和汉文版仍作“24”,显为译者失察所致。另,维吾尔文译本和汉文译本对本段文字的翻译有误,而维吾尔文译本引用者汉译时亦有错误。李树辉:《&突厥语大词典&诠释四题》(刊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曾参照英文译本进行过考释和汉译。
[3]黄文弼著:《吐鲁番考古记》,科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48页。
[4] Aram源于粟特文中的r’m,本文为“花月”,按汉文习惯也可译作“正月”;?aγsaput源于粟特文中的&梵文的s’iksapada,本义为“规范,戒律”,按汉文习惯也可译作“腊月”。
[5]杨富学著:《回鹘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
[6] [日]森安孝夫著,杨富学、黄建华译:《敦煌出土元代回鹘文佛教徒书简》,刊于《敦煌研究》1991年第2期。
[7]参引自张铁山:《回鹘文佛教文献中夹写汉字的分类和读法》,刊于《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8]《隋书·高昌传》。
[9]杨富学著:《西域敦煌宗教论稿》,甘肃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第229页。
[10]羽田亨著:《羽田博士史学论文集》下卷,第174页。参引自杨富学著:《回鹘之佛教》,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笔者对汉语对译有些许改动。
[11] [美]韩森著,欧阳晖节译:《中国古代民间契约——公元600~1400年平民如何使用契约》,刊于《吐鲁番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12]《吐鲁番出土文书》第3册,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71~72页。
[13]《吐鲁番出土文书》第5册,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39页。
[14] [美]韩森著,欧阳晖节译:《中国古代民间契约——公元600~1400年平民如何使用契约》,刊于《吐鲁番学研究》2000年第1、2期。
[15]《旧唐·高昌传》。
[16] [唐]慧立、彦悰著,孙毓棠、谢方点校:《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页。
[17]下表所列词汇及下列所列梵语、回鹘语对照词汇,参引自杨富学著:《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第212~216页。
[18] [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卷七。
[19]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卷十五。
[20]谭蝉雪:《敦煌岁时掇琐》,刊于《九州学刊》第5卷第4期,1993年。本节有关节庆习俗的论述对此文多有参引。
[21]《旧唐书·玄宗本纪》。
[22] [唐]杜佑撰:《通典·典》。
[23]《旧唐书·礼仪志》。
[24]《旧唐书·礼仪志》。
[25] [唐]韩鄂撰:《岁华纪丽》卷四。
[26]谭蝉雪:《敦煌岁时掇琐》,刊于《九州学刊》第5卷第4期,1993年,第83~110页。
[27]洛巴切娃:《中亚农民岁时礼仪史》,《中亚人民古代礼俗与祭仪》(H. П. Лобачева, К истори Календарнъх обрядов у земледелъче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древние обряды верования и кулвты народо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莫斯科,1986年版,第24~25页。参引自蔡鸿生著:《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35页。
[28]向达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71~72页。
[29]柳洪亮:《关于吐鲁番柏孜柯里克新发现的影窟介绍》,刊于《敦煌研究》1986年第1期。
[30]易绍武:《敦煌壁画中所见的古代体育》,《敦煌民俗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版。
[31]《后汉书·襄楷传》。
[32]冯家昇:《刻本回鹘文&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研究——兼论回鹘人对于&大藏经&的贡献》,刊于《考古学报》第9册,1955年。
[33]张新鹰:《陈宁其人及回鹘文&八阳经&版刻地——读冯家昇先生一篇旧作赘言》,刊于《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1期,第128~130页。
[34]至今,在维吾尔族民间仍有这种打鬼、驱邪的习俗,称之为otl?maq
[35]回鹘文引自杨富学著:《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汉文为笔者所译。
[36]马啸:《吐鲁番59TAM303墓所出道教符箓考释》,刊于《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
[37]《吐鲁番出土文书》第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33页。
[38] [元]李志常编:《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
[39] [元]郑元祐:《侨吴集》卷9,《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95集部·元别集类,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本,第788页。转引自杨富学著:《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2~263页。
[40] [汉]应劭撰:《风俗通义》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58页。
[41]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文载敦煌吐鲁番学新疆资料中心编《吐鲁番学研究专辑》,1990年版。
[42]陈国灿:《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文载敦煌吐鲁番学新疆资料中心编《吐鲁番学研究专辑》,1990年版。
[43]钱伯泉:《从&高昌主簿张绾等传供状&看柔然汗国在高昌地区的统治》,文载敦煌吐鲁番学新疆研究资料中心编《吐鲁番学研究专辑》,1990年版。
[44]李树辉:《古代西域汉语文教育述论》,刊于《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45]伊·穆提义:《应该正确阐明西域诸民族的语言——评&维吾尔人&一书有关语言的若干观点》,刊于《西域研究》1992年第1期。
[46] [德]勒考克著,齐明译:《吐鲁番地区的古代民族及其文化与宗教》,刊于《敦煌研究》1986年第3期。
[47] [德]克林凯特著,赵崇明译:《丝绸古道上的文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页。
[48]转引自[日]安部健夫著,宋肃瀛、刘美崧、徐伯夫译:《西回鹘国史的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6页。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疆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未经新疆社科院书面特别授权 请勿转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新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ipad序列号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