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十八大报告学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人民不同于民,民是相对官而言的,人民是相对阶级敌人而言的。自从党接受斯大林的阶级斗争熄灭论的观点以后,党就看不到客观存在的阶级敌人了,即使毛泽东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只是看到主观存在的阶级敌人,例如毛在文革时期的继续革命理论也只是针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阶级敌人思想的斗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否定毛的文革基础上展开的,完完全全地否定阶级斗争,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是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而只是党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即中共经过对中国引进斯大林苏联模式的假社会主义(即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初级阶段)长期(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取得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高级阶段(即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延长了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在中国的统治寿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是官僚主义者阶级专政的专制社会,在社会制度方面,比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民主社会都要落后。2. 如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4.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成功经验的总结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唯一正确道路三、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形成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为人类的民主事业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贡献。5.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如何认识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正式确立。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协商民主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形式等问题进行大量研究,为人们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持。协商民主就其基本含义来说,是指协商主体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参与决策。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就是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它与选举民主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6.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请就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谈谈你的看法。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政府和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相互关联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第二,正确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优点与局限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高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视市场的作用。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既存在政府干预过度问题,也存在“市场失灵”问题。第四,以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问题为核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7.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是科学发展观在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成果,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中共十七大强调,实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的基本共识。从年10多年的探索、酝酿和形成的历史进程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形成和确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又快又好为理念追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又好又快的新理念为导向、以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概念和战略为标志的理论成熟和战略定型阶段。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8.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做了怎样的战略部署?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推动创新体系协调发展。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统筹协调科技宏观决策体系,建立全国科技重大决策机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关部门、科技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运行机制。第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建立健全科研活动行为准则和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学伦理教育,发挥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自律功能,倡导创新光荣,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营造宽松包容、奋发向上的学术氛围,厚植创新土壤。三是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深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第四,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一是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力度,加强技术引进和合作。二是注重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到海外建立研发机构。三是注重支持国际学术机构、跨国公司等来华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全球科技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提升对外科技合作水平,推进科技援外,加强民间科技合作。9.论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及着力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悠悠万物,民生为大。改善民生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论和动力论的高度统一。发展的成果必须不断及时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福利,为人民群众所共享。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经济发展的内涵应该既包括较快增长,也包括合理分配;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群众的需求。民生是关系老百姓生活的事,事无巨细,涉及方方面面。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也是党和政府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民生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新亮点。只有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能过上幸福生活,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就成为人民群众的第一需求。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试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背景。(一)当今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已经开始迈向生态文明时代。自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恶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拯救地球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二)中国的国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十八大在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中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是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国情。(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民意的回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总体布局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经历了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保生态的转变,生态文明建设则顺应了人民群众渴望提高生活品质、希望呼吸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拥有宜居的环境、吃上放心食品的美好期待。11.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制度,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首先,进一步调整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淡化GDP考核,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考核制度最引人瞩目,最应予以重视。考核制度是转变观念、改变行为的指挥棒,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牵引和保障作用。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要的是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促使领导干部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其次,合理设置管理机构和划分管理职责,优化行政资源及相应的财政资源配置,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和威胁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第三,加强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充实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应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追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者的责任,索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永续发展;需要对一些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进行修订,制定有利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的经济政策法规。第四,着眼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尽快建立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五,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制度,促进民间环保组织健康发展。只有大幅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12.试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第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遵循的是科学发展观,所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改善文化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第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我们所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文明、社会的和谐、生态的美丽、文化的复兴,而且文化复兴及其所达到的高度和成就,较之经济和政治更具竞争力、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核心竞争力。第三,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就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它对内表现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外表现为国家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把加快文化发展、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因此,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努力推动文化建设,把我国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切实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制衡西方大国的文化扩张的必然选择,对世界文化发展乃至人类和平与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13.试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参观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并看望焦裕禄的家属。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习总书记这样做,具有很强针对性。二是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社会和谐有两个基本纽带,一个是现实利益,另一个是价值观。关于利益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党和政府已经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提出了通过调整和改善利益分配格局的对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步伐加快,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多元化和核心价值观边缘化的趋势,特别是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相互碰撞导致共同信念淡漠、社会凝聚力下降,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好比社会机体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三个齿轮,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更是密不可分。实践证明,一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全面进步,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政治进步,三是文化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与可喜进展
  时间:   
“科学发展 辉煌十年”系列稿件之九
中共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并发展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标志着新中国处理经济建设好与快关系的理念和准则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变。十年来,我国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了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创新发展理念,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概念
2006年10月,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第一次提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要求,这与此前沿用10多年的“又快又好”的提法既有一定联系又有很大不同,“好”字当头替代了“快”字当头。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动,而是发展理念的战略转变和创新。
为了推进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9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商业峰会上的演讲中,胡锦涛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10月,中共十七大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立为国家战略。12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说:“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
这100多字的经典论述,强调了两个方面的战略要点。一是超越快字优先的“又快又好”的发展理念,树立好字优先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不再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置于战略优先地位,而是要求在“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上下功夫、见实效。二是超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在这篇讲话中,胡锦涛对这个战略要点做出了详尽阐释,其中在“两个必须牢记”的论断中说: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牢记,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就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要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二、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方向、基本要求、政策导向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在这个关键阶段和重要时期,十七大以来胡锦涛特别突出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7年10月,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转变”的目标方向,即: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007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1、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要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我国能否由发展中大国逐步成长为现代化强国,从根本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3、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4、必须坚持内外协调,为我国现代化拓展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提供持久可靠的资源保障,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5、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9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阐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个方面的政策导向。1、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利益导向。要进一步完善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加强发展规划引导,形成系统的政策体系和强大的政策合力。2、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把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与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把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与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结合起来,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3、以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科学发展,正确的政绩导向是关键。要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总之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好字当头、又好又快,从而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
1        
文章来源: 中国网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2014最新《中特》考题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2014最新《中特》考题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1|
上传日期: 17:11:3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2014最新《中特》考题
官方公共微信罗志军在会上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当前位置: >> >>
罗志军在会上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日 10时11分   来源:新华日报
【E-mail推荐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10日在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明年江苏省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省委常委、秘书长樊金龙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上,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颢瀚、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二震、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蒋伏心、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沈坤荣等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判断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走势、确定明年江苏省经济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充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大家还就更加突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积极发展新型消费方式,抓住用好新型城镇化机遇,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打破垄断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罗志军边听边记,不时就有关问题与大家展开讨论。在座谈会结束时,罗志军说,大家对国内外经济走势的分析判断,对我们科学谋划明年经济工作很有帮助;大家提出的工作建议,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合江苏实际,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并加以吸收,力争在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要进展。初步考虑,明年要重点抓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沿江开发促进苏中崛起、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等事关江苏长远发展的大事。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些重点课题,与我们一起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自11月30日以来,罗志军先后主持召开了苏南、苏中、苏北片和金融机构、外经贸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小企业、大企业负责人以及专家学者等9个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为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安排江苏省明年经济工作做了重要的准备。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刘笑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