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500110560361cda数据分析师师

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三星Gear S,翻版的苹果iPhone4s
来源:作者:蓝莲责编:蓝莲
外媒BGR写道,即便不打算购买三星最新发布的智能手表,你至少也可以欣赏一下这款设备惊艳的工艺,这里谈论的可不仅是三星Gear S漂亮的曲面屏。分析师Neil Shah指出,三星Gear S许多重要的硬件配置都与苹果iPhone4s几乎相同,苹果三年前推出的iPhone4s大受欢迎。三星Gear S的1GHz双核处理器、512MB RAM、3G、802.11n Wi-Fi和A-GPS连接等配置都与iPhone4s相吻合,不过这款设备的最大机身存储为4GB,而iPhone4s最小机身存储为8GB。不过对于一款足够轻可以整天戴在手腕上的设备,这个配置还是很不错的。这也展示了移动技术发展速度有多快,大约三年前高端手机的配置如今却出现在一款很小的设备中。未来的智能手表或许会提供更棒的配置。(via:)
相关文章|||||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国内顶级IT科技门户网站。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罗毅超级经典:投资银行求职与入门攻略
罗毅超级经典:投资银行求职与入门攻略
立志篇:立志是进入投行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这里并没有想炫耀自己成功的意思,说句老实话,我还远不够成功,离自己的梦想距离依然十分巨大。写一些建议是由于自己在这近十年的从业经验中经常接触年轻人,面试年轻人,积累了不少想法,总感觉应该对在校的学生说点什么,不务虚,要务实,我说的比较实在,而且把自己的具体经验分享下。首先强调从广义上来说,国内的证券公司就是海外的投资银行,未来有机会面试时,千万别犯低级错误哦~
先搞明白什么是金融?很多同学只知道搞金融赚钱,就想着暴富,这种想法本身没有不妥,但是金融行业的竞争未来肯定会加剧,如果连干什么都不了解,怎么积累相应的技能呢?
什么是金融?我的定义就是配置货币的行业。在我眼里,货币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而金融就是配置货币的行业。说到底金融行业的核心价值就是要把货币给到高效率的企业手中,而不给低效率的企业,这样就推动企业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扩大企业的生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这样经济就能更好的增长,社会更加进步。至于金融其他相关子行业,例如衍生品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照顾各种货币需求。
金融的核心货币配置的手段分为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就是指的银行贷款,为什么叫间接融资?因为存款和贷款方并不直接接触,而直接融资模式则往往指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的融资方式,因为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是直接把钱给企业的,融资与投资是直接对应的。
金融的机会
那么未来金融的发展空间如何?现在已经很赚钱了,未来是不是金融行业的就业机会就没有了?这个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监管层态度很明确,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力度,那么意味着金融行业躺着把钱赚了时代应该是过去了,但是作为内需的核心,第三产业的关键,金融行业如果转变思路,身体力行的转型,多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其实空间十分巨大,这里面需要大量专业金融人才。
资本市场的机会
先说资本市场的机会,之后再说证券公司内部所需技能,学校里应积累的知识
我写的热血分析师系列希望能读一下(《我为什么对中国充满信心-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二卷》,《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数字与改革说话!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三卷》,《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四卷》),里面对证券行业的机会说的比较多,这里再强调下核心观点。(如果求职紧张,可以直接跳到后面证券公司各部门分析与技能储备)
为什么资本市场是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因为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就是比银行等间接融资方式要高。目前实业的创新风险,投资风险,包括政府债务,大部分以银行的债务为主,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银行过度的承担了实体经济的风险,如果真有风险,银行自身损失惨重,这样变相的降低了银行的融资效率,因为银行只敢把钱往相对安全的政府项目或者有土地担保的项目放贷,反而促使资金进一步往固有利益手中集中,也让银行体系承担了过度的风险,&例如地方政府违约,责任都要银行担着,很容易造成金融危机爆发,如果政府担保,那又有道德风险的问题。而资本市场则要明显不同,参与主体众多,风险分散,不容易引起金融危机。同时由于每日盯市,还有众多的直接参与者,强大的研究实力,快速的融资效率,这都比银行的间接融资效率高不少,直接融资由于没有银行这层强大中介,寻租成本也明显降低。
所以领导才会说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如果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法制化方向进一步明确,改革步伐坚定,可以看到的就是十分高效的债券融资,股市融资,中产也不用只有房子可以保值,同时也让真正的实业充分受益,让经济转型提速,因为很多创新型企业可以迅速的融资,并购,扩张,推动创造性毁灭的进程,提升生产效率,也改善资本效率,未来也让我们这么高的&M2可以喘口气,逐步的把存量货币效率提升。
目前最需要的政策,新三板大幅扩容,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再融资制度改革。必须尽快改变机构投资者的投机导向,引导真正的投资。建立机构投资者的长效考核机制。激活证券公司效率,加强监管的同时,大幅松绑证券公司的业务约束,资本约束,同时建立证券公司的长效股权激励机制。同时,希望能大力发展公司债,在之前暴露的债券黑幕中,很明显存在着多头监管,市场化程度不够的问题,而公司债的优势恰恰能弥补这样的问题,公司债主要有证监会和交易所监管,同时采取集合竞价的方式,效率应该是很高的。
同时希望能大幅放松衍生品的限制,我认为可以设置高门槛,让机构多参与,但是业务的种类应该需要大幅扩充,例如国债期货,备兑权证,资产证券化,利率期货,多种指数期货
上面说的改革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越来越专业,指望像以前一样,把资本市场就理解为炒股票和圈钱,那就是很肤浅的看法,因为未来融资的效率提升,可以带来很多好投资标的的选择,越要长期的基本面支持,而投资也越来越像真正的价值投资方向转变。
因此,我们需要有理想,能拼搏,敢担当的年轻人,最好在学校里面积累好相应的技能,锻炼好身体,而且有针对性的选择自己的方向,这样在遴选中就容易脱颖而出,下面重点说说投资银行各个部门需要的人才是什么样的?
开启投行大门的三把钥匙
& &1.金钥匙:“Be
Motivated”-激情、耐心和勤奋
投资银行是高强度高压力的行当,比常人想象的辛苦得多,加班、熬夜、出差是常事,只有怀抱对证券行业的持续热爱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支持您勇往直前追求梦想。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勤奋刻苦是成功的三大法宝。
银钥匙之“Be
Professional”-扎实的专业基础
投资银行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当,要求具备一定的经济、资本市场的宏观了解,掌握金融、经济、财务等专业知识,同时在细分领域有深厚的功底沉淀,财务、经济、战略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3.铁钥匙之“Be
Healthy”-良好心态、强健体魄
投资银行是高速度运转的行当,要求高度集中、高度抗压,需具备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才能保障高效持续的奋斗。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强健的身体是实现梦想的基石。
二.投资银行职位攻略
目前国内的证券公司超过<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sans-serif'; 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家,从市场格局看粗略可分为三类:A.国有大型券商:国有大型券商中具有规模和品牌效应的大约1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业务多元、平台整齐,通常对各类人才都有需求,机会多,竞争较为激烈。B.中小型券商:中小型券商很多是地方国资的背景,大都在省会级城市,目前投行、资管等业务部门都有往北上深迁移的趋势,但总部还在当地,对于学校就在区域型券商总部的学子可考虑该类券商,其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也是很好的选择,如武汉的长江、苏州的东吴等。C.外资券商:瑞银、高盛高华等,门槛相对更高,通常要求有国内外一流高校背景,英语必需能说会道,但由于外资券商在国内的业务比较单一,主要以投行业务(承销保荐等)和研究销售为主,就业机会比较少。
言归正传,国内投资银行主要业务部门包括经纪业务部、证券投资部、资产管理部、投资银行部、融资融券部、固定收益部、直接投资部,中后台有资本市场部、研究所、战略部、风控部、法律合规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市场部等。
1.经纪业务部
投资银行经纪业务一般分为经纪业务总部和营业部,经纪业务总部承担对营业部的管理和规划的职能(总部主要集中于在京沪深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一些重要零售客户的维护和服务由经纪业务总部负责,现在证券公司的服务和产品越来越多,需要通过营业部去推向客户,而相关的筹划、运营都通过经纪业务总部来进行,工作综合能力要求较强。一般而言招聘要求为硕士毕业,并符合相关的专业。营业部已覆盖至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主要招投资顾问或者经理助理、运营管理之类的职务,对学历门槛要求相对低一些。但目前部分大型券商营业部投资顾问招聘条件均是研究生,公司会对新招聘的投资顾问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掌握投资、金融产品销售、理财规划等一系列技能,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销售服务。
求职建议:非一流大学研究生毕业,但有志于进入资本市场的同学,可以考虑营业部的职位,相对来说成功率会高很多,而且通过在营业部的锻炼,也能逐步升职到分公司、经纪业务总部或总部其他部门。最重要的是,营业部是一线战场,可积累活生生的投资经验,学到很多资本市场的技能。
技能储备:扎实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同时有必要掌握技术分析。
2.投资银行部
投资银行部一直是证券公司的明星部门,以其高端的专业形象和高收入水平让许多人趋之若鹜,是许多同学都想进的部门。投行业务通过划分多个项目组开展业务,项目组之间的定位略有不同,有的是以行业为参照划分,有的是根据地域属性划分,还有部分没有明确划分,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通常新人会分到某个项目组,从尽职调查等开始做一些基础的工作,随着经验积累丰富后,可通过自身的资源积累去发掘项目,2年之后可以开始考取保代资格。投行业务的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出差,在项目上一待就需要几个月,要翻阅成堆的文件资料,查漏补缺,需要有比较强的抗压力。当前投行业务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IPO独大,未来包括并购重组、结构化融资、资产证券化等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专业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其人才需求较为持续。
对于家里人脉广泛、有丰富社会资源的,能够有助于接触到比较多的项目机会,也非常有利于在投行部门的职业发展。但经常出差加班,属于飞行客。
技能储备:尽早进行会计、财务、法律基础的积累,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可在校考取CPA、律师等资格。
3.证券投资部
自营部门是券商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获得收益的业务部门。由于是自有资金,因此券商对自营的亏损容忍度比一般的公募基金都要低,那割的是自己的肉啊,做亏损了则直接影响收入,受市场影响较大,收入波动也更大。因此这个部门在熊市时压力会很大,而且也不时有黑天鹅事件发生。目前券商自营部分为几个路数:方向性投资、量化、套保等,趋势是方向性投资规模渐小,量化等增大,未来权益互换、做市等业务的兴起,人才需求会更多。
求职建议:招聘需求一般只招聘助理研究员,通常一个人要看很多行业,工作压力比较大,需要的沉淀时间也比较长。通过逐步学习投资逻辑和分析方法,后续表现好的可以上升到投资经理等。是对投资敏感性较好的人才较好的选择。
技能储备:经济、金融、金融工程专业较为对口,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通过CFA一级或二级会比较有帮助。
4.资产管理部
资管业务部是证券公司的大部门,包括运营管理、产品设计、投资管理、渠道管理等。现在券商可以成立基金公司开展公募业务,但本质是一样的。资管部的投资经理和研究员要求与前面的自营比较类似。渠道管理主要是负责销售,通过银行和营业部去卖资管产品,需要比较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对自身的产品、市场其他产品都有深入了解。产品设计是目前比较缺人才的地方,随着新的工具和思路越来越多,而国内创新型人才还很不足,因此能设计出好的产品是很抢手的,对金融工具和交易制度要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运营管理负责资管业务的后台,包括净值计算、申购、赎回等一系列管理和支持工作,财会、管理类专业较适合。
求职建议:资管业务未来将大发展,尤其是未来券商会大量设立公募基金公司,人才需求是多元的,可以积极关注。
技能储备:经济、金融、、财务、金融工程专业都对口,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较早准备CFA考试并至少通过CFA一级会比较有帮助。
5.融资融券部
融资融券部主要负责近两年兴起的资本中介业务,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和股权质押融资。该业务的客户接口在营业部,大部分时候不需要直接面对客户,主要负责对营业部该项业务的推动和管理。核心工作任务包括风险评估、授信管理、资券融通、两融投资策略设计、风险控制等,对大的机构客户也需要拜访和维护。现在转融通的规模还比较小,主要业务依靠券商自有资金和券,未来上市公司股东的股票都进入证金公司的平台之后,该部门的规模和业务量会更多,对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该部门的收入占到公司总收入的10%左右,还在稳定增长,重要性毋庸置疑,是证券公司未来的支柱业务。
求职建议:由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大,而且没有特别的专业要求,是应届生较好的选择。
技能储备:积累扎实的经济金融专业知识,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同时有必要熟悉资本市场和投资行为
6.固定收益部
固定收益部是近两年最火热的部门,许多证券公司也刚成立此部门不久,一般是将投行和自营中关于固定收益的部分进行整合,并扩充人员。目前正处于大发展初期。固定收益部包括固定收益产品的销售、交易、发行、撮合等,对人才的要求各有不同。销售岗位看重沟通和交际的能力,交易岗位要有敏锐的投资判断能力,发行岗位可参考投资银行的要求。不过相对于权益部,固定收益部的无论销售和交易,依靠客观因素的成分更大一些,市场利率、票面利率、央行货币政策等,直接就决定了80%以上债券的销售交易的难度。随着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这些新兴产品的积累,固定收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会越来越多元。
求职建议:该部门未来市场成长空间较大,销售、交易、发行、撮合、研究等岗位形成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且其人才需求量较大,可根据自身特色和兴趣选择岗位。
技能储备:有比较好的金融学基础,对债券的理解深刻,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
在校期间考过CFA二级最好,或自学固定收益相关专业课程
7.直接投资部
直投是券商的PE投资部门,证监会最初开放直投牌照的时候,定位券商的直投与其他PE、风投的区别是,要投资<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sans-serif'; 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年内可以上市或退出的项目,以减少投资风险。这不可避免就导致了直投
保荐的业务模式。直投
保荐的模式受到约束后,券商的投资期限拉长,也开始成立直投基金、并购基金等,进行更广泛的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直投业务既要有项目审查能力,也要有投资判断能力,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由于有投行的转介,直投的项目来源不是大的问题。做这行很锻炼人,要研究一个公司就需先了解摸清一个行业,认清公司的情况,包括老板的情况,好项目还有竞争对手,需要果断力。不过最后的拍板通常在券商高层的委员会,下面的员工还没有决定权。直投基金出现后,募集资金也成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求职建议:做直投最好要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社会阅历,不容易被忽悠,应届毕业生的话需要尽快累积经验和能力,胆大心细,适合头脑灵活、思路开阔的同学,技能储备:熟悉财务报表,在校可积累会计、财务等金融知识,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在校期间可考CFA
8.资本市场部
资本市场部主要指的是股票资本市场部,该部门是近些年来开始崛起,以前一般属于投行或者股票销售部。通常投行在将项目材料报会后,后期工作由资本市场部接手,包括与证监会沟通、与潜在投资者沟通,询价、定价、发行等。未来新股发行改革的方向是自主配售和批量发行,自主配售的环节就是由资本市场部来担任,对客户的认定、筛选和配售,此外批量发行和储架发行推行后,发行环节的灵活性大大提升,其中的统筹安排也由资本市场部负责。未来该部门的工作会更多,人才需求还较大。
求职建议:资本市场部要负责沟通投行、研究员、上市公司、证监会和投资者,因此要比较好的沟通技巧和关系处理能力,适合有耐心、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同学。
技能储备:有比较好的金融经济基础,较好的交际能力,提前考取证券从业资格
研究所是投资银行发挥定价作用的核心部门,当前全球的大趋势,投资银行的研究部门重要性是越来越大的,同时它也是比较容易受到市场关注的部门。其核心作用是对宏观策略进行判断,同时对各种股票债券进行定价。可能有同学问,价格不是市场定的吗?这点没错,但是很多好公司的价格并没有反映出其真正具有的价值,此时就需要专业人士来挖掘,同时影响市场,尽快的实现合理定价,提升资本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研究所需要在市场上竞争,从而获得排名与佣金等货真价实的收入,所以在全球的经济决策圈也越来越看重投资银行研究部门的报告。而上市公司的股价可能会由于大牌分析师的报告而出现剧烈波动,从而影响其股东回报与融资效果,也都十分看重大牌分析师对上市公司的评价。至于专业投资者,也往往由于投资银行的研究实力而决定其佣金去向。但是大牌分析师可不是简单做的,等有机会再具体说卖方分析师的成长路径吧,如果有机会进来研究部,一定要谦虚,同时把助理的工作完成好,慢慢再升级。
研究所一般分为宏观策略、行业,固收,金融工程三个方向。宏观策略一般需要比较强的学术背景,最好系出名门、师从大家,能够比较快的进入宏观领域的圈子,发挥影响力。行业研究则比较宽容,海纳百川,笔者身边成功的例子有来自实业的、有毕业直接进入研究所的,也有其他部门转岗的,只要付出努力,都能有所成就。金融工程过去发展一般,因为国内没有相应的衍生品工具,只能纸上谈兵,不过随着股指期货、两融、未来的个股期权的推出,买方对量化交易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金融工程的发展空间也不错。固收就是固定收益,对债券进行定价。研究员是一个矛盾的行业,既要沉淀下来深入钻研,又要开朗外向与人沟通,还需要长期出差路演和调研,但也是一个付出与回报相对比较对等的行业。
求职建议:擅长写作,不害怕写报告,具有钻研精神,有会计和经济学的基础,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一般而言行业研究员比较合适的教育背景是专业化的本科
经济或金融的研究生背景,这样从事某个行业研究会有一定基础,之前的同学老师等也是以后的资源。当然金融经济专业的学生也自有用武之地,例如宏观策略金融房地产等。
技能储备: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金融、财务和会计基础,有CFA、CPA的资格或者通过CFA二级、CPA两门以上都会更好。
风险控制是券商的核心部门,虽然平时很少听到它,但它掌握着各业务部门的风险把关大权。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的核心职能,风控在券商内部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各项业务超过一定规模,都必须通过风控的审核才能成形。风控人员要熟悉资本市场的各项业务,能够从业务的层面来理解和分析风险,同时也要理解公司的战略和发展方向,去充分的评估风险。目前风险管理人才是紧缺的,尤其是新业务层出不穷之后,能否管理好风险是券商未来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求职建议:该岗位适合性格比较沉着冷静的人,由于需要评估风险,要求做事比较细心缜密。
技能储备:有金融学的基础,对风险管理有系统的学习和认识。最好能在校期间考个FRM。
11.法律合规部
法律合规部和风控不同,后者是评估业务中的金融风险,计算公司能承载的风险规模,前者是保证公司各部门运作和展业过程中符合法律和相关管理条例的规定,防范和杜绝风险事件的产生,例如投行的防火墙、自营的防火墙等。
技能储备:需要有较强的法律专业的背景,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同时对法律有深刻理解,能分析各种业务环境下最合规的解决方式,给业务部门以指导。
12.人力资源部
证券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与其他公司大致相同,但强度会更大。由于投行的周期性和市场化,职员流动性会比较大,招人是长期状态。周期性决定投行的薪酬分配、人员编制需要做长期规划,工作中也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所以人力资源部要承受一定的压力。不过待遇比一般公司的人力还是要高出不少的。
技能储备:人力资源或管理类相关专业,对资本市场有一定的了解。
财务部是券商非常重要的部门,尤其是对于上市的券商而言,财务部的工作会更繁多。除公司日常经营的财务管理之外,财务部还需要担任资本筹划、市场拆借、并购估值、资金分配等一些列职能,对于目前资本中介业务崛起,券商对资本渴求旺盛的情况而言,财务部的使命和责任都很重。
技能储备:会计专业有相关职称,或者考取CPA的同学可以考虑。
先简单说这些,有问题欢迎来微博/luoyistock,加微信公众账户:
zszqjr,,之前写过的报告在.cn/luoyistock之中,总可以找到我的,只是希望年轻人能意识到眼前的机遇,为自己的中国梦奋斗!
Are&You&Ready?&&&Let’s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分析师:Galaxy S 4不足以威胁iPhone
编辑:佚名
来源:网络
  三星 Galaxy S 4 已正式发布,毫不逊色于 iPhone5 的硬件配置和操作性能无疑让这款手机成为新一轮的话题焦点。而话题的主角除了Galaxy S 4,自然也包括了苹果下一代 , Galaxy S 4 的推出会不会对 iPhone 造成威胁?我们来看看分析师的说法。
  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分析师 Peter Misek 说,Galaxy S 4 销量固然会很好,而且会对苹果产生递增的消极影响。但是,这款设备不是革命性产品。
  Peter Misek 补充说,除了三星的大屏幕尺寸优势外,其他许多功能都很容易复制。许多 Galaxy 用户讨厌底层定制软件,S 4 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不同。
  另外,Topeka Capital 公司分析师 Brian White 也说,Galaxy S 4 更像翻新机,而不是游戏规则的颠覆者。我们相信下半年
销量将超过三星新旗舰手机,与此同时,我们也相信苹果 2013 年将会通过低价版 iPhone 扩大势力范围。
  另外,Piper Jaffray 的一位知名苹果分析师 Gene Munster 表示,三星 Galaxy S 4 和苹果的&S&式更新很有可比性。暗指 Galaxy S 4 无惊喜,变化不大,不足以扰乱市场。
  最后,Gene Munster 总结道,今年全年 S 4 不会对 iPhone 高端市场份额产生有意义的影响,倒是有可能夺走其他手机的市场份额。
【上一篇】
【下一篇】
推荐阅读: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
PP助手准备为您下载应用
未越狱版:鳄鱼小顽皮爱洗澡
如果在10秒后下载任务还没有开始,请下载并安装:
下载步骤如下:S舜元(000670) - 分析师评论 - 股票行情中心 - 搜狐证券
(000670)
分析师评论
分析师评论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论抄底的逻辑与艺术-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选公司杂谈--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五卷
论抄底的逻辑与艺术-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选公司杂谈
------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五卷
前言:新的抄底征程开始,无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还是公司选择
从海外回到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差不多10年了,一直在证券行业工作,和行业公司一同成长,中间经过了最悲惨(05年),最亢奋(07年),又最悲惨(08年),然后蓝筹没有大机会,浑浑噩噩的又过了4年(09-13年)。是时候要走出温暖怀抱,踏上新的征程了!从去年的热血分析师第一卷开始,已经抱定决心,要抓住机遇,因为未来十年是资本市场大发展的黄金十年,如果无所追求,抓不住机会,那就会丧失又一次重大阶层跨越的机遇。&
一直在苦苦思索寻觅,终于在近期下决心做了决断。当前的我,对中国,资本市场,还有自己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也想跟大家分享下自己历史上的抄底经验,或许能有些启发,我自认在大方向的抄底上,基本还没错过。此处并不想显摆,只想给更多启发而已。&
回首这十年,从刚开始领导面试时问的那条问题:你现在回国是来抄底的吗?到一个月之前再次被朋友问到同样问题,你又准备抄底了?我的回答都不曾含糊,是的,我是来抄底的!终于这多次的同样提问,让我开始思考,抄底到底算不算成功?如果成功,是如何抄底成功的呢?难道像很多人说的纯属撞大运吗?未来,自己到底抄的是个怎样的底?&
我是如何抄的中国底?
抄底是个技术活,一定要从上往下的分析,这在西方经济学是著名的Top-Down
Approach,这种模式非常适合家里背景不深,没有过多的路径依赖,自由选择成分较大的年轻人。如果家里背景很深,我个人建议,还是听家人的吧,因为个体与个体差异很大,就算在不好的行业,由于之前家族的耕耘,也往往能带来不错的护城河与利润空间,所以用从下至上(Bottom-up)或许更好。对我来说,当时05年回国,这么坚定的在股市最悲惨的时候回来,这首先来源于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05年回国抄中国的底,国际与国内环境对比
可别以为回国这个决定好做,当时海外崩溃论正盛,很多人对中国的经济增速预测是出奇的低,某人说中国三年内必崩溃,而由于楼市在03-05年已经初步经历了一波上涨,房地产崩溃论也甚嚣尘上,确实上海的房价在05年出现了小幅回落,而04年底中国也确实是开始了比较严厉的宏观调控,各路宏观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增长要大幅放缓,而且可能一头栽下去,起不来了。而策略分析师都认为股指05年低,06年更低,700点不是梦,我们简单拿一些海外当时知名人士的观点来看看,不是个人攻击,而是说,这种观点在当时很有市场,让投资者能够重回当时的舆论环境,看看当时是否自己的很多决定也被这种悲观情绪影响,再想想现在的环境。
表1:当时的市场观点
1、在加入世贸之后,中国因无法解决国企问题而经济最终被拖垮,进而拖垮整个社会。为证明该点,选用的是四川金顶股份有限公司“政企难分”和鞍山钢铁公司经营困境的负面事例,进而引用了不但负面而且陈旧的数据。
2、认为中国国有银行体系是全世界最危险,最脆弱的金融体系。以中国的银行贷款50%甚至80%是坏帐这一“假设与猜测”为大前提,进而推算。
3、认为中国失业下岗人员持续增加,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最后会引发大规模的内乱。
对楼市:认为“中国政府的不加息,已引发最后的投机疯狂,地产泡沫即将破裂”。(2004年10月)
对股市:认为虽然中国的GDP出现了增长,但资本的价值并无任何提高,表示“我认为中国股市依然虚高。”(2004年10月)
基础性制度的改革,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既然股权分置改革是一个利益关系充分博弈的过程,那么市场很难在短期内走出大牛市行情。(2005年8月)
要解决中国资本市场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希望股改完成之后,市场就会变得牛气冲天是不现实的。(2005年10月)
1、“700点”论。冠名华尔街电讯的机构发布《2005年中国投资者报告》,报告称,700点~800点是目前中国股市的合理估值区间,沪指将于6个月内跌回700点。
2、房地产崩溃论。
A、2005年“国八条”出台,及上海二手房价格回调(据美联统计,05年4月成交环比下降20%,中心城区抛盘量加大,二手挂牌价回调5%~8%),让地产崩溃论“似乎”有了支撑。
B、《纽约时报》指出,中国的房屋空置率已超国际警戒线,同时质疑中国房地产的泡末是否已经开始出现破裂。
从上述论据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的舆论环境有多悲观,同时信心又大多处于低位。如果这些论据看起来有些宏大叙事,那就拿我自己的个人经历来说下,当时回国的决定有多么的非主流。&
在英国,就算端盘子,一小时也能赚5英镑(我在学校食堂打工,差不多能到6镑),5镑按照当时的汇率一英镑能换15人民币,换成人民币也要75元,一天如果端八小时盘子或者洗盘子,那就是600元人民币,轻轻松松,而且还有保险等其他收入,那么月入14000人民币是大概率事件,而且只是工作22天来计算。而如果毕业后选择留在英国做金融(综合收入略高于平均),每月基本工资平均2800英镑到3100英镑,再去除各种税费后(主要是个人所得税),不算分红和年终奖部分,实际每月固定到手能有2200到2400英镑,也就是3.5万人民币一个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36小时不到,还能享受各种福利津贴和社保(例如基本不用自己掏钱的英国公费医疗、可以保证退休后每月领到2000英镑左右的养老保险等)。&
但是回国后呢,在证券行业,刚开始的月薪是多少呢?4000元人民币一个月,年终奖1000元,所以当时不少证券从业人士跳槽去做记者了(据说月薪能有7000元)。如果纯看收入对比,我估计当时就不会做回国这个决定,海外又有蓝天白云,工作虽然不轻松,但不用动脑子,也挺舒服的,而且如果留下,还能有当助教的可能(年收入3-6万镑不等)。而原先出国前谈好的女朋友,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收入已经能达到13000一个月了,她家里听说我要去证券行业,都摇头叹气,还是希望我能留在海外,最好把女朋友能带出去。如果没有做好充分被鄙视的准备,我想是不会回国的。
表<span STYLE="FonT-FAMiLY: 'Arial','sans-serif'; CoLor: #943634; mso-bidi-font-size: 10.5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5年时海外工作条件远优于国内
但是,就在这种悲观的背景下,我没有被过度负面影响,而是最终义无反顾的回国。回头想想,这可能是近十年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因为现在看留在海外的朋友,他们很难融入主流圈子,而更多的朋友是在重复着简单且琐碎的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上进心和创造力。至于收入,可以确定的说,现在我能拿的,绝不比留在海外的小伙伴低,而从发展空间来说,我自认比海外华人更有发展潜力,因为在海外,像投资银行这种高端服务工作,一般是不会考虑华人的,除非是做中国的生意。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不会具有现在的这么多历史知识和借鉴,只是很多依靠之前的观察积累,最终体现为直觉。这里写写当时对中国有信心的几个关键的理由,和崩溃论关键的不同,回头看,也确实准确把握住实质。
1.中国的空间摆在这里。虽然2005年时,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24,英国的1/22,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但各项经济指标从改革开放后一直维持较快发展。即使经历东南亚等各种新兴市场危机,始终保持着较高速前进的势头。
而从海外生活经验来说:感觉确实中国的基础设施在当时还有巨大的改善空间,例如公路,环境,地铁,铁路等,当时感觉英国人都住大房子,而中国的居住环境都不太好,周围还有很多人拥有改善住房环境的需求,所以直觉告诉我,房地产在05年绝对没到头,崩溃论是没道理的。
2.中国人的勤劳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的阶层固化问题远比西方要小,精神状态上中国人要比英国人强。我在海外待得时间长,很明白其实中国低收入人群的阶层跨越希望是远比海外穷人要大的,例如近20年来,中国多少穷人成为了富人?多少人离开农村进入城市,通过自己的拼搏,勇闯了自己的事业?这种例子就算个人身边都是不少的。而在英国,由于我能和英国的穷人或中低产深入交流(我干过洗盘子,倒垃圾,打扫卫生等中低层工作),发现他们的贫穷往往是传承的,因为初始的教育差异(没钱进不了私立,或者好的公立),环境差异(周边小伙伴们的素质,人种差异还是普遍存在的),体制差异(哪里去寻找牛人的推荐信?没有牛人的推荐信,怎么进牛校,或者找牛工作?),而中低产人士到了30岁之后,对改变阶层失去期望,自然就是得过且过的生活,吸毒酗酒问题一点不轻。而中低产的年轻人,由于环境和家庭关怀的缺失,性格很多是偏暴戾的。(例如青少年犯罪,少女怀孕等问题,根本不是很多国人的脸谱化认识:所谓素质都很高)。
虽然中国这两年阶层固化的问题确实变重了,例如房价的暴涨迅速加重贫富分化,让年轻人很多时候只能为房子奋斗一生,但中国毕竟是社会主义国家,同时较高速的经济增长,明显是比西方国家更有利于阶层提升的。按照我的观察,在国内有能力,肯努力的朋友,大多到了不错的工作岗位,努力还是收到了回报,房车问题解决,年收入不比留在英国同学低,工作的升迁机会也不少。反观英国的朋友,生活一成不变的居多,虽然收入有提升,但幅度不大,很多是一眼看到老的生活状态,相对消极。而国内中低收入者确实是想多赚钱,也充满着对未来赚钱的希望,可以看看身边的高级技工,小老板,装修包工头的成长轨迹,很多都是工人出身,一步步成长,收入水平现在都明显高于白领,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具体的详细分析请看下篇《英国深度留学感悟与各阶层分析,兼谈西方认识误区-罗毅游世界系列》)&
表3:中英中低层工作状态对比
资料来源:WorldSalaries,国家统计局
3.中国的政治稳定性让人有信心。因为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香港电视台循环播放印尼华人被屠杀的事件,让我对政治稳定有了自己的看法,大陆当时还是比较稳定的,虽然不乏唱空的声音,终于是挺过各种危机。其他新兴市场却集中在上世纪末爆发金融危机。例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98年俄罗斯的卢布危机、99年巴西金融危机和<span STYLE="Line-HeiGHT: 200%; FonT-FAMiLY: 'Arial','sans-serif'; FonT-siZe: 12 mso-fareast-font-family: 楷体_GB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当时的自己没有太多想法,只是觉得中国在大风大浪面前都能稳定下来,这本身就是政治稳定的证明,只要政治稳定,船继续朝着方向前行,即使有时缓有时急,但最终也能到达彼岸的,所以中国的这种稳定也给了我回国的信心。
4:俄罗斯等新兴市场上世纪末爆发金融危机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
我当时考虑的就是这几点,后面看,也确实没看错,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那么现在的环境有变化吗?我觉得没有,上述各条仍然适用,只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仿佛能提供的论据更加充分了,如果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我们前面有热血分析师四卷,后面还会有我的英国深度留学体验,相信能给予独特的视角。我不敢奢望读者能全部认可我的观点,但不妨站在一个与主流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这些文章会有新的启发。
第一卷:我为什么对中国充满信心?-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13年6月)
第二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13年7月)
第三卷: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数字与改革说话!(13年8月)
第四卷: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13年10月)
还望有机会复习下,看看其中的论述是否有道理,热血分析师系列的经典绝不亚于M1定买卖和康波周期系列,感激收藏与阅读!可以到本人博客进行阅读。就是在05年全球都不看好资本市场的时候,我毅然回国,那么现在仿佛又是崩溃论盛行之时,只要你看明白上述各点,这难道不是又一次抄底的机会吗?
我为什么抄底资本市场?
其实我没那么牛,也没从小就立志加入资本市场,毕竟我的长辈很少跟我谈金融相关知识,中学阶段也是一个喜欢玩游戏的骚年,金融对我来说,仿佛这是一个神秘的领域。我印象中,当时高考选择金融作为目标专业之一,主要是有长辈说金融是玩钱的,有前途,而父亲的一句话印象也很深:金融从历史以来,变化不算太大,基本原理相通,具体工具学起来都挺快,不用像编程序的,要不停的受到极大的升级压力。
我是从大二开始真正的对金融开始感兴趣,于是不停的学英语,看海外的金融研究,也投入点小资金,观察股票市场。随着对金融领域理解的逐步深入,开始越发的对索罗斯,华尔街着迷,被资本市场的魔幻,被各种金融产品的涨跌所吸引,开始思考自己能否有一天也立于全球资本市场的大舞台上,无论作为资本方,还是作为卖方,指挥千军万马,那是何等风流和激动人心?而对于银行的存贷业务,我反而没那么大热情,因为毕业后周边拉存款放贷款的朋友不少,工作状态也不是我所期望的。于是我开始考CFA(资本市场的全方位了解执照,注册金融分析师),尝试更多的理解海外资本市场。0
在05年,作为海归还不算巨幅贬值的时代,自己手上也有其他的OFFER,例如银行的管理培训生,或者客户经理直接上岗,外企的审计,这些工作的报酬都比证券行业要高,但是我没有为之所动,因为当时的我,坚信中国资本市场的春天已经不远。这是为什么呢?
05年时,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红利即将爆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在98年之后,一直在为启动内需做努力,因为东南亚,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货币的暴贬,造成中国的外需压力十分巨大,也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启动了国企改革,住房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医疗市场化等进程,确实这个阵痛过程十分艰难,但是就算如此,经济依然维持了8%的经济增速,到了01年,中国加入世贸WTO,外需正式启动,外贸商在21世纪之初,总算在中国把钱赚饱了。记得当时我还在读书,每年的广交会可以用盛况来形容,全班级英语好点的人全部出动赚外快,而我则躲在宿舍考GRE和CFA呢,03年的非典是内需启动前的最后一跌,之后由于房地产市场的彻底激活,中国的内需真正开始崛起。从03年开始,货币由于住房贷款的激活,货币数量开始了真正的中高速增长(20%的年增速)。03-05年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出现了暴涨,估计涨了60%也不为过,记得当时家里的房子是从5000一平,涨到了8000一平,而04年底的宏观调控,让房地产市场略有降温。
但是注意,虽然房地产在03-05年已经崛起,但是股市还在地板,而且越跌越低,在05年的6月跌破了1000点,当时我对外汇市场,对人民币汇率改革(05年7月)缺乏深刻理解,但是有一种直觉,钱在迅速增加,房地产已经先崛起了,而国家又在调控房价,但是好像上面领导在鼓励股票投资,如果能把金钱引入股市,那股市应该不错才对啊,有钱流入,如果不是供给增加,那自然价格就应该涨啊,MV=PQ嘛。我还记得正式入司的时候,领导还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认为现在就是底呢?我说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不错,政策导向希望资本市场能带动内需,而从盘面感觉,在1000点附近都有着强支撑,领导当时眼里闪过一丝惊讶的眼光,我知道应该入门没问题了。回头想想,虽然当时回答还略显稚嫩,但是方向还是正确的。
那么说说现在呢?没发现2000点附近,跟当时1000点附近很类似吗?好像也有着强有力的支撑,政策就不用多说了,下图已经说得很清楚详细了,我看证监会希望长线资金入市的着急心态,都快把节操碎一地,例如QFII,RQFII,社保,保险,公积金,企业年金,税收优惠,IPO暂停这么长时间,这不是跟05年都很像吗?当时05年也是IPO停了很长时间,但是这次不同的是,其实小股票,已经在13年被炒飞天了,如果一直停着IPO,那估计蓝筹就可以被人彻底扔进垃圾桶了。
而现在的注册制改革,国企改革,IPO制度改革,个股期权的开闸,优先股的推出,我感觉都是希望资金去到真正高效的地方,成长投资没问题,但必须是真成长,如果被资本伪装成成长套现的,最终终会失去市场的信任。价值投资没问题,那必须是真价值,例如国企真正的开始改革,国企的管理层真正在乎股价,无论是引入民营资本,或者管理层激励,让国企真正的体现出效率和价值,而不是一些管理层,整天以损害价值为乐。
未来的市场应该是百花齐放的,那么随着机制的变革,创新工具的推出,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推进,那会是怎样的精彩?这种精彩或许是05年的我,想都不敢想的,或许还伴随着14亿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而带来的庞大机遇。
我是如何选择公司?
在一家公司已经快十年,对其很有感情,在这里实现了第一次的人生跨越,完成了上榜和专业积累,很感激。但我也不得不说,在这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自己慢慢有了惰性,如果不挣脱这种枷锁,无法突破原先体系,或许自己最终会被这种枷锁耗尽激情,从而错过资本市场最精彩的时间。在职业遇到相应天花板时,是时候该采取办法去突破!
我毕竟也是研究金融行业的分析师,相信为朋友们,投资者提供些选公司的建议,总是出于真心的,同时也发挥一些自己的研究优势。这里重点说说,要选择的目标公司(投资或者工作)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1.公司要有机遇意识。也就是说,公司必须意识到资本市场当前蕴含的巨大机遇,只有这样的公司,才可能投入资源,来搭建自己的核心话语权。因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对中国,对资本市场前景是很悲观看法的话,那么它所采取的战略很可能是成本控制,因为在大熊市中生存的最大战略应该是停止一切不必要的活动,冬眠,然后等待春天的到来。但是如果判断错误,可能对于别人已经是春天或者夏天了,结果这家公司还在冬眠,那自然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淘汰。我前面已经反复强调我对资本市场的未来是充满信心的,那么自然要选择同样价值观的公司,要认识到当前的历史机遇!从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在各大场合的发言,其实就能看出这家公司到底有没意识到当前的机遇。
2.公司要有进取意识。我也见过一些证券公司,口头上天天要抓住机遇,但一开会,看见每个人的表情,我就知道这公司估计够呛。主管们在下面哈欠连连,无精打采,混着开会时间,领导一人在台上也是空话套话成篇,丝毫没看出想抓住机遇的动力,就算口头说的再好,估计也很难真正实质努力。光靠说也不行,公司的进取意识应该反映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得有一次和某家最大型私募组织一对一交流。我一上台,我就知道这家私募大有希望,让我有此印象主要是因为,第一:下面坐了很多年轻人,这跟一般私募不同,因为很多私募是不愿意培养人的,都希望能直接上手。所以我去很多私募路演,人员构成是明显过于成熟的,这没有不对,但反映出这家私募和别人不同,他愿意培养人,而在这些年轻人中间,又有不少市场上曾经的大腕,保证了不会过度的缺乏经验。第二:大家看着我的眼神中,明显是充满着求知欲,笔头也都在不停的记录着,这种就是一种进取意识的体现,这种朝气让我佩服。第三:这家私募的当家人,自身是个十分懂行的专家,而且乐于交流,喜欢新鲜观点和逻辑,愿意碰撞,我在上面说,他在下面和,这种一唱一和的状态,确实很少见,这也说明这家私募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只有觉得自身还有提高空间,才会不断进取,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当然,回头来看,这家私募确实做得很好,规模和业绩都数一数二,具体名字就不说了。拥有进取意识的证券公司,才能获得在机遇期充分的发展。那怎么得知这公司有没进取意识?首先看核心部门的年龄构成,我认为经验很重要,但是从大数定理来看,确实人的雄心壮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递减,由于我在研究所时间较长,我认为一个研究员的黄金年龄应该在30-45岁这十五年。如果超过45岁,或许应该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而小于30岁,或许更多的需要在助理层面多积累些经验和对行业的理解。如果一个核心部门老人太多,而且工作状态比较萎靡,可想而知这样的公司难以让人感觉有战斗力。但是如果一个核心部门大部分都是刚毕业的小朋友,那会让人感觉不成熟,毕竟再有天赋的人也需要引导和学习。
3.公司要有责任担当意识。这个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选公司,往往是看重这个公司在未来行业竞争中的获胜希望,那么如何获胜?尤其面对市场新机遇要适应之,抓住之。其实眼光可能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具备,毕竟在市场上已经打拼了这么久,看准不成问题,关键是如何执行?这尤其需要做较大力度的改革,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意志和能力,估计很多改革也就是停留在设计层面,推进不下去,这种公司难说有远大前途。拿美国公司来说,例如微软这种大公司,他们并不见得没看到智能手机的巨大机遇,但为什么抓不住呢?这就是因为他们太庞大了,既得利益太多,而顶层的比尔盖茨在前几年也陷入一种瓶颈,反而以拒绝苹果的一切来表达不满,这明显就是关门主义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想改革,又如何可以改革的下去呢?(听说近期盖茨和微软都有了变化,那要观察)。
改革从来都要带来短期的阵痛,从而实现中长期的增长,这点在股东层面也相应要给予支持,还需要管理层的团结与魄力,尤其公司需要建立管理层及骨干的长期激励制度。那么分析的话,我们要观察这家公司内部正在发生的细微变化,改革应该是渐进且坚定的,过于激烈的改革往往短命,分析师应该观察到这种变化,并且预判方向,这些不是内幕信息,而是实实在在的变革。从股票来说,改革效果或许还需要等等,因为按照一般情况,刚开始改革时,大家的怀疑是居多的,所以股价在改革刚开始时,大概率是向下的,大概一到两年,如果改革成功,股价则开始大幅向上反映,例如民生银行在09年开始事业部改革,股价在11年初见底后才开始大幅修正,而平安银行12年开始改革,股价到13年才有反映。
但是如果是个人跳槽选择,我觉得不能刚好踩准股价的点,而是一定要提前,因为任何地方都有各自特点,看准后早点加入,积累资源,等改革成功后才能更好的分享改革红利。后面回顾,如果早点回国,时机或许会更好,不然05年大牛市来的太快,还没积累足够资历,自然在晋升上是比较吃亏的。
上述已经说明了自己是如何抄各种底的,如果让我现在来判断,无疑目前就是新一轮抄底非常好的机遇,无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或者自己的职业规划来说,在13年,我们写了很多关于资本市场改革,资本市场成长的文章,目标就是希望投资者和年轻人能够意识到当前的机遇,除了热血分析师四卷,还有资本市场大改革三卷,还有专门为学校学子写的投资银行求职及入门攻略,后面我们的判断基本都在一步一步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平稳,股市从13年6月最低点1849以来,也在持续的震荡蓄力,而资本市场的改革在加速高效的推进,注册制改革写进了18届三中全会决定,而新三板,优先股,个股期权等等创新工具层出不穷,未来这种改革,我相信必然带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
下图是我们总结从05年以来的主要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大盘走势,还有对未来改革措施与大盘预测,看看是否能有启发?当前资本市场问题是不少,我们的确还有很多需要改革的地方,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我们要对未来的改革有信心,要敢于抄底!只要改革坚定推进,股市十年万点不是梦!
/luoyistockzszqjr.cn/luoyistock
《为什么中国绝不会有金融危机?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四卷(13年10月9日)》:针对市场的崩溃论,说明当前的美国没有97年时的动机和实力发动新兴市场的资本战,而中国当前的实力也让美国无法轻易打垮中国金融体系,而通过和日本的对比,说明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政治体系的不同,国际环境的不同,中国不会步日本的金融战败与地产崩溃的后尘,房地产可以软着陆,金融改革带来金融崛起,具体改革措施已经在三中全会中得到印证。
《中国如何实现平稳崛起-用改革与数字说话!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三卷(13年8月20日)》:针对市场依旧普遍悲观的情绪,我们明确给出预测:中国的改革细则,还有翔实的经济细项增长预测,希望能逐步消除投资者心底过度悲观情绪。文章详述了中国应该走什么路?而很多政策已经在后面的时间中得到实际政策印证,而经济的增长也与预测十分接近(13年7.5%以上),还望投资者能保存下来,时时与真实改革与增速做对比,或更有启发。崩溃论声音终于开始减小,但投资者信心依旧在低位。我们未来将继续努力,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崛起而奋斗!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一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第二卷(13年7月9日)》:通过对全球经济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分析,也对中国当前的改革节奏进行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全球流动性仍将保持相对宽松,美联储不会全面退出QE,中国最恐慌的时点已过,经济可以实现7.5%附近的增长,改革,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改革将促使长期牛市出现,抓住机会,努力奋斗
《我为什么对中国充满信心--
一名热血分析师的自白(13年6月4日)》:对于目前资本市场一片悲观的气氛,感到很郁闷,想发挥正能量,不会放弃,坚持向投资者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全球政治史和经济史的论据支持,让投资者明白目前所处的历史机遇,主要阐述中央改革的决心与能力,既得利益集团终会妥协,中国必将崛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系统分析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