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跌,有多少信心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歌词

人订阅该博客4
16:12:19 | 独来读网6 |
K&&4180A41951040626061240.618378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心情杀入最后保护性仓位。&&  偶然看到一个新股民的自诉,多年没流泪的我真想哭,推荐给大家,其实作者比我当年境遇好多了,记得多年前初入市就连战告捷,自以为功力很深,恨不得把所有的钱都挤出来买股票,结果在熊市中满仓被套时是割肉吃饭的,没钱了就割点股票渡日,虽然现在苦尽甘来,这篇文章又让我想起了往事。。。。。。本来做为一个习惯右侧交易的趋势投资者,应该在趋势明了时才出手,性情中人,深知我本股市中沧海一粟,远不具备扭转乾坤的实力,一向低调,忙的时候也没空写博文,只在几次敏感点位,和大盘危险的时候尽量多写,并同发了各处,虽人微言轻,也希望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不想充当教世主,只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做买卖决定也不是一时性起,而是基于自己对行情走势的理解,认为机会大于风险时才值得一搏。买到最低点的一是技术精湛近乎神的高高手,二是完全不懂技术的幸运者。本人既不是神,也不奢望运气特好,因此,在大盘跌破前期预测的4000-4200区间是底部区域上沿时,储备以久的弹药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期间一直短炒权证,很少持有过夜,深知如果自己是战争的将军,资金就是你的士兵,平时要爱惜它们。如果你是枪,资金就是子弹,不能浪费子弹,要尽量确保命中率。不然容易弹尽粮绝,在行情初跌时,空仓不操作就是最好的操作。周五击穿4200点时,我点了三次交易系统都没有登陆上去,提示网络繁忙,可见当时真的是有不少人恐惧了。后来直接照卖三价打入,把前三排大卖单全部吃掉,剩下的让它慢慢成交吧,整体比最低点高了1%左右,打响了进场第一枪!在我通知一个在6000点上方讥笑我技术不错,魄力不足的朋友时,他却说:老大,我也想冲锋,可是看到血流成河,腿有点软啊。唉,人性如此,6000多点时抢着买,现在有些打五折或更多随便拿的时候,不敢要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经常要采取迂回战术,但不要忘记最终的目的。看来这么多人恐惧,我感觉自己要慢慢的贪婪起来了。记得上次反弹时我提醒大家要选择抗跌的股票介入,短线效率较高,但鉴于目前市场属于轮跌,补跌阶段,这次我选择的是超跌,和利空出尽的个股,祝我好运吧,呵呵。节前仅有下周两个交易日,具我所知,有些私募已经提前放假了,但我们还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还是谈谈行情走势吧,技术面上看,如果再急跌向下的空间已经限了。但有些在开跌时就死多头的“名嘴”还在抵抗,不知道是为了面子还是其它,所谓多头不止,跌势不止。而且很多股票既使见底反弹后也不会马上进入主升,有些还有盘,磨的过程。从这次的震源看,欧美,亚太大部分股市的跌势趋缓,大都入于5日均线金叉10日均线的反弹过程中。加之近来国内的消息面偏暖,短期跌幅也近似股灾,空间已不小,只是时间还差点,形态上看下降楔形一般向上突破的概率较大,也不排除4195单针探海形成低点,想要做到完美其实是高级弱智,综合看来,底部信号出现较多就进入可操作区间了。如再有利好配合,那么反攻的第一目标位显然就是近来一直压制大盘的5日均线。如果能放量有效突破,有望展开较有力度的反弹行情。&&  套牢就是在错误的时间买入的错误的股票,赚钱就是想尽办法抓住一波升浪,没有不赚钱的股票,只有不当的操作。
大家都在关注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谈经济新常态:面对下行压力保持定力
&&&&来源:&&&&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 丁元竹
当前,一定要有“临大事而不乱,临利害之际不失故常”的心态,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在对待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问题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话也许会给我们一点启示,他说,“短期增加福利的行为是不会受到责难的”,这就是说,人们习惯了眼前获利,而不会考虑长期后果。对于这个问题,个人不考虑,群体不考虑,情有可原。政府必须考虑公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当前的市场压力在考验民间的定力与智慧、政府的定力与智慧,需要民间与政府一道携手应对。
定力,就是要用大周期思路和心态对待经济增长
经济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政策将以公平正义和可持续的方式达到长期社会福祉最大化的目标。经济政策必须关注真正的经济稳定和可持续的、公平的长期增长,并兼顾增长、就业和人民福祉。它需要决策者和人民用大周期思路和心态对待经济增长。
温故知新。人类对于以公平正义和可持续为核心的经济政策认识和使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面对美国人民习以为常的繁荣的消失,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很多地方出现的骚乱和反饥饿游行,不满情绪在诸多地区蔓延,退伍老兵川流不息进入华盛顿安营寨,与警察之间的冲击时有发生。农民也行动起来阻止拍卖丧失赎回权的抵押品运动,表面上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联邦政府不惜动用陆军来平息事端。在这样的背景下,胡佛失去了总统位子,罗斯福继任。罗斯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货币贬值、作物控制、刺激就业、联邦救济、田纳西流域实验、减轻债务负担、金融改革等。这些举措背后出现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政府政府很乐意扩张其作用范围,这实际上就是后来人们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纵观罗斯福以来的商业史,美国的政治家们不断变换使用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罗斯福试图在自由企业制度和政府主导的经济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从而把“资本主义”管理起来,以致创造了后来被称之为的“积极政府”、“干预政府”等,使得美国在1941年后迅速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经济”。“二战”为现代政府干预经济事务提供了机会,也似乎肯定了凯恩斯赤字开支理论的正确性。二战以后的冷战使联邦政府权力得到大力扩张。1946年颁布的《就业法》把充分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政府要积极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充分生产和充分消费,这似乎开启了美国宏观经济计划的先河。
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凭借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朝鲜战争等吸引了无数大公司参与,政府主导地位可见一斑。肯尼迪为走出艾森豪威尔后期的经济放缓局面,主张大幅削减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在肯尼迪遇刺身亡后,林登约翰逊以“伟大社会”留下了一个伟大改革者的标志:低通胀加上高就业使20世纪60年代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十年中,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7%,宏观经济调控也由此获得可信度。尼克松的真正兴趣在外交事务,但是他不得不采取措施,诸如冻结工资和物价,中止美元兑付黄金的兑换保证,单方面终结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对进口货物征收10%的附加费等来应对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的“滑铁卢”,人们似乎感到凯恩斯主义失去效应,私有化、联邦政府的财政保守主义,以及减税的呼声此起彼伏,在这样的背景下,罗纳德里根提倡自由市场和精简政府。后来,克林顿采取平衡预算来应对老布什留下的财政赤字局面。
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奥巴马不是急于实施刺激政策,而是采取结构调整的原因之一吧。在这点上,前总统克林顿也同样如此这般地冷静,他在《回到工作中去》这本书中分析了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和积累的过程,指出把主要精力放在金融产品开发和房地产开发上,并把实体产业转移出美国,最终导致大量劳动力没有就业机会,社会收入差距扩大,多数人难以购买金融产品和住宅,最终引发危机。美国政府的经济管控政策也是在历史长期的发展中逐步成熟的。
根据历史经验,短时间内部分经济指标转好并不意味经济走出低谷,同样,短时间内部分经济指标变坏并不意味经济就进入低谷。一是指标问题和数据问题。当前很多经济数据不仅需要从经济上来理解,还需要从历史和政治上来解释。而且这些指标和数据未必能够说明全部事实。理由是一些统计指标形成于19世纪末叶,是用来描述悠闲经济活动的,而我们当前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社会全球化改变了一切: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等等。在全球化下,对经济基本面的判断至少应包括GDP增长率、失业率、政府预算赤字、经济体的经常项目、外债占GDP的比重、出口收入占总债务的比重、进出口数量限制、进出口关税和出口税等。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经济危机的机理还是没有说的很清楚。就像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一样。对于那次危机,狄克逊?韦克特说,“究竟是生产过剩,还是生产不足,是银行的运作和方法的创新,还是希望或恐惧的歇斯底里,抑或是太阳黑子,这些并不清楚”。二是根据历史经验,面对严重的经济衰退,对决策者和政策研究者来说最大的忌讳就是过早乐观。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一看到复苏迹象出现,就对新政期间建立起来的一些重要机构进行削减并实施增税政策,结果使经济大萧条卷土重来,一发不可收拾。日本对在“消失的十年”中挽救经济的政策略加放松,结果是经济迅速陷入停滞。还有,2001年的经济衰退持续了八个月的时间,但失业率在以后的一年半内持续上升。这样现象也发生在1990年至1991年的经济衰退时期。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智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处于大转型时期。就世界而言,当前经济形势处于低迷的实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接近尾声和第三工业革命刚刚启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经济自身的阵痛。新旧产业处于胶着状态,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认识工具已经捉襟见肘,要么理解不了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起伏波动,要么拿出的方案,不能凑效。
在过去长达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征服了自然界,损害了自然界;生产力发展造福了人类,改变了和提升了人类的福祉,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恶化。是不是可以把这样一个时期作为大转型时期,它不仅仅是一个五年计划或十年计划可以完成的,就像美国的大转型时期实际上历经50年。进入19世纪,全球发展和繁荣的中心从东方(主要是中国)转向西方(主要是欧洲),20世纪前半叶,则从欧洲(主要是英国)转向了北美(主要是美国)。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逐步走向衰退,美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经济实力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处于主导地位,进入大繁荣时代。从历史大跨度看经济发展,也看到了全球经济的消长,此起彼伏,一个国家和地区没有永恒的繁荣。政策制定者要有大转型这样信念和战略,有长计划,短安排的战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根本特征是标准化的机器大生产,它在生产领域造就了单一的产生品牌和生产标准,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造就了对于发展模式的线性思维。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得产品生产的差异化、生产活动的本土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居住方式的分散化、交往方式的虚拟化、自然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皆成为可能,这些,也需要新的宏观调控思维。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政府、企业界、经济学家,甚至普通的老百姓一直就如何拉动经济进行热烈讨论,采取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稳定市场预期等建议层出不穷,但是见效甚少,究其原因,主要还是难以摆脱传统的宏观调控模式。大机器生产和拥有丰富的石油使美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者和旗手。赢者通吃,经济上的成功致使美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推出自己的标准化的、大规模的、连锁式的的产品和服务―通用汽车、电子产品、麦当劳、肯德基,进而是《泰坦尼克号》等文化产品,以及美式民主。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也暴露粗自身的特点和问题,迫使人们探索发展道路的多元特质。
一部经济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唯一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有两个相互推动的因素:知识资本的大量导致经济效率不断提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OECD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增长与效率提升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从统计学来看,两个相关性极强的事物之间必然会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带来效率进步的知识资本必定大大推动了经济增长,而且是大部分经济增长,这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当前,推动中国经济升级,必须加大知识资本投入的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就中国意义上的经济升级而言,实际上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即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资本要素、土地资源要素、劳动要素,以追求发展速度为主要目标,粗放式的增长,转变到更多的依靠非物质要素的投入,包括人力资本、技术要素、知识资本等要素的投入。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转变增长方式,这个问题在“九五”时期就提出了,直到现在并没有完全解决。经济升级必须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基本解决。二是从“十五”时期出现的能源问题和资源问题看,依靠高投入,维持GDP高增长,终非长久之计。据美国商务部原副部长罗伯特?夏皮罗估算,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世界能源需求量会增加1/3以上,其中大部分需求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需求会增加80%,这种增长既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也反映了它们的产业结构特征-全部经济几乎集中在制造业和农业,而不是服务业。所以,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可能会减少对于石油的依赖。
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中不断培育内生动力
分析经济形势,必须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在过去37年发展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态势和内生动力,其中公共需求和公共消费不能忽视。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消费市场远远没有得到开发和培育。
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人均存款余额达到32894.5元,而1978年为21.9元。高储蓄率意味着民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当务之急的宏观政策是设计路径来开发这些潜力。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2013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达到1亿3千多万人,据天津鹤童公益养老集团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天津60岁以上的户籍人口的20.01%已经达到60岁以上。据全国老龄办估计,到2015年底,全国失能老人会达到4000万,失能老年人的照顾不是单个家庭可以完成的,需要社区、社会组织和养老机构等社会支持体系的完善。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支和恩格尔系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3.4元,达到2013年的26955.1元,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311.2元达到2013年的18022.6元,恩格尔系数也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13年的35.0%。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133.6元,到2013年已经达到8859.9元,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116.1元,提升到2013年的6625.5元,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37.7%。
如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启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逐步在我国建立起了一个社会安全网,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不断提升。1989年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710万人,到2013年已经达到81968万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也从1989年的154亿元,达到2013年的35253亿元。从2003年开始,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开始建立,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扬帆起航。2014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411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107万人。
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保障建设可以成为新的增长点。如果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延伸到农村,所产生的刺激消费效果将更明显。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的消费,业已成为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加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力度有助于解决我国投资比重过高,消费比重过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发展方式。
加大力度改革教育体制和促进教育发展。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从历史上看,每当遭受经济危机袭击时,美国政府就会加重推动科技与教育发展的力度,这也是历届美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重要武器之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美国政府支持和参与修建了近70%的新校舍,65%的地方政府办公楼、市政厅和污水处理设施,35%的医院和公共卫生设施,10%的道路、桥梁、地铁和等公共工程建筑,使美国大多数学校的校园得到了更新,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美国各州政府更加大对公立社区学院的投入,通过调整社区学院课程来及时安排失业者接受培训。尽管美国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之遭受重创,但切不可小看美国体制自身的修复能力。
加大社会建设力度。2013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美国服务法》。根据这项新法案,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将有机会为他们的国家和社区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经济持续不景气情况下,美国申请参加社区服务人数创历史纪录,大大超出社区自身的预期。根据新签署的法律,政府将增拨57亿美元用于支持更多的社区服务活动,引导更多地学生和各类社会群体参与。未来8年,由政府资助的服务项目将扩大两倍。美国公民服务不仅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如同奥巴马所说的,它凝聚了群体。20世纪30年代那场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罗斯福也是这样做的。凝聚力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越是经济困难时期,越应加紧社会建设。
把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则是通过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及或大众消费和生产,使大部分人民在发展中受益,既是一个激发动力的过程,又是一个收入再分配过程。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意味着必须推动消费升级,以公共领域的消费扩大内需,依次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
进一步说,公共需求是指那些以公共群体为目标的需求,它一方面具有再分配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具有扩大消费的功能。从拉动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视角看,它更能拉动经济的发展。公共需求本身就具有再分配功能,需求量取决于收入多少。通过公共需求来消除贫富的两极分化,对一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是有利的,这也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扩大内需必须扩大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奢侈需求。因此,扩大内需首先是一个收入再分配的过程,要让国民收入更多地进入广大工人和农民的口袋。其次,扩大内需必须由向物质的投入转向人力资本的投入。在扩大国内投资需求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设施投资、设备投资、人头费用的关系,真正实现扩大内需的目的。只有使项目运营起来,才能实现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的目的。国内投资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让广大居民获益是实现有效扩大内需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还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扩大投资需求就是要使投资项目真正运营起来,把项目运营与就业、居民生活、居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关键在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尤其是提高政府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它是政府通过实物转移来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公共领域的消费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含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可以说是战略性消费,因此必须放在战略位置上考虑,只有这样,中国经济的“双引擎”才能真正发动起来,引领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丁元竹
(责编:申亚欣、盛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有多少暴跌可以重来(图表中国)
  对于入市不足三年的新股民而言,昨日的暴跌令人瞠目结舌。但对于经历过上一轮大牛市到大熊市的股民而言,“6·24”不过是诸多暴跌中的又一次而已。“2·27”、“5·30”、“10·27”暴跌之后哀鸿遍野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您认为这篇文章与"新一网(08008.HK)"相关度高吗?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在这里,发现聪明钱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财经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搜索“腾讯财经”,开启财富之门。
腾讯理财超市
管理基金累计收益&169%
近半年收益&45.35%
半年收益&51%
7日年化收益&3.94%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彼得林奇如何面对暴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