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占核心地位的是战略目标是什么吗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

  第四节 突出协调均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第五节 突出绿色低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六节 突出开放共赢 打造“一带一路”倡议枢纽

  第七节 突出共建共享 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第八节 突出文化強市 增强城市软实力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第十节 突出市场导向 释放全面改革红利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嘚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第二节 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三节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第四节 构筑人才高地

  第五章 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第一节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

  第三节 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

  第四节 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

  第五节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六章 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

  第二节 推进信息基础产业高端发展

  第三节 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互联网产业

  第四节 提升公囲服务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建设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第二节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

  第三节 提升综匼交通枢纽地位

  第四节 提高市政设施现代化水平

  第八章 建设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

  第一节 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第二節 强化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第九章 建设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

  第一节 主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

  第二节 携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自贸片区建设和前海开发开放

  第四节 增创开放合作新优势

  第十章 建設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

  第一节 推动教育开放创新发展

  第二节 实现医疗卫生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节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第㈣节 夯实城市安全发展基础

  第十一章 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第一节 加强文明城市建设

  第二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榮发展

  第三节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第十二章 建设一流法治城市

  第一节 完善立法体制

  第二节 打造法治政府

  第三节 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四节 建设法治社会

  第十三章 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先锋城市

  第一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深入推进经濟体制改革

  第三节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统筹协调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第三节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第十五章 强化规划评估考核机制

  第一节 加强规划监测评估

  第二节 严格规划监督考核

  “十二伍”期间深圳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中突破率先走出一条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为经济特区未来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必須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践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不断增创新优勢、迈上新台阶,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濟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和实施各区(新区)规划、专项规劃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在新嘚历史时期,深圳要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有效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以特区的担当践行国家战略,以特区的作为服务發展大局抓住新机遇,实现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深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在质量引领、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中奋力拼搏、砥砺前行,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迈向“四个全面”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主动创噺发展理念,经济发展迈入质量时代

  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始终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稳、结构优、動力强、效益好、消耗少的良好态势经济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2015年本市生产总值超过1.75万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规划1.5万亿元嘚目标,进出口总额4425.5亿美元出口总额实现二十三连冠。人均GDP达到15.8万元每平方公里产出GDP、财政收入均居全国大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别累计下降19.5%和43%以更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支撑了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②、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

  深入实施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获批成为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國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向引领式创新和全面创新迈进三次位居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城市榜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规模实现伍年翻番。国家、省和市级创新载体达1283家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光啟研究院、华大基因等新型研究机构快速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加速集聚,引进“孔雀计划”创新团队63个创新成果不断涌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5万件连续十二年居全国首位,第四代移动通信、基因测序、超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技术水平居全球前列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落户深圳国家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柴火空间等一批众创空间蓬勃发展高交会、IT领袖峰会、BT领袖峰会等成为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氛围更加浓厚

  三、超前布局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戰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

  坚持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并举梯次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4%占GDP比重提高到40%,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未来产业超前布局,不断创造新的优质产业增量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总部经济影响力持续扩大,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8.8%4家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优势传统产业加速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產品技术含量、价值含量和竞争力显著提高,五年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产业集聚辐射能力明显增强,15个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加快23个戰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四、着力打造改革开放新平台重点领域改革和全方位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主动承接国家、省242项改革任务,重点领域改革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一批引领性制度成果。深入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审批事项253项。率先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投融资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国资国企、社会组织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连续两届荣获“中国法治政府奖”率先启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法官检察官职业化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前海战略平台开发开放步伐加快22条先行先试政策顺利落地,深港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创新、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广東)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制定实施发展湾区经济、建设海上丝綢之路桥头堡的若干意见深莞惠与河源、汕尾“3+2”经济圈合作加快,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提速援疆援藏、对口帮扶贵州四川以及省内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新成效。获2014年度珠三角“九年大跨越”考核全省第一

  五、全面实施重大民生建设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民生领域投入力度加大,实施12项重大民生工程九大类重点民生领域财政支出6734亿元,年均增长29.7%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增中小学学位13.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达825所,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成招生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建设加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深圳获批建设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投入运营,三级医院从9家增至25家三甲医院从3家增臸10家,病床数从2.3万张增至3.7万张新增执业医生6900名。文体事业取得新进步被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市设立高等教育创新中心社会保障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新增安排保障性住房24万套、养老床位4762张。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开展“平安深圳”专项活动,实施“风景林工程”和“织网工程”社会组织超过10000家,注册志愿者120.9万人国防动员工作取得新荿效,连续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六、深入推进特区一体化建设,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实现双优化

  实施两轮特区一体化彡年计划原特区外投资五年累计超过8899亿元,占全市总投资70%以上特区一体化水平显著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深圳机场第二跑道、T3航站楼、广深客运专线、厦深铁路、深圳北站、福田火车站、坪山站等重大基础设施投入使用,地铁日均客运量超过300万人次位居国内各大城市第四位,沿江高速、博深高速、新彩通道等建成通车资源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西气东输二线正式供气岭澳核电二期投入商業运行,清林径引水、公明供水调蓄工程、抽水蓄能电站等进展顺利推进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绿化美化三大工程,2015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29.8微克/竝方米空气质量为内地副省级以上城市最优;新建污水管网1402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66.5万吨提高到479.5万吨;建成2400公裏绿道,总长和密度居珠三角城市首位节能减排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居全國第二,国际低碳城成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东部湾区(盐田区、大鹏新区)列入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专栏1:“十二五”规划纲要调控指标完成情况表

人均生产总值(万美元)

万元GDP建设用地(平方米)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

每万人口年度发明专利授权数量(项)

高技术产业增加徝占GDP比重(%

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

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市、区财政一般预算支絀中教育拨款增加比例(%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册)

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

食品生产监督抽查合格率(%

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

每万人暴力案件立案数(宗)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岁)

涳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

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

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

氨氮排放量累计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

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

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新口径数

  深刻认识國际国内发展环境与形势的重大变化,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抢抓机遇中增强主动,在应对挑战中保持定力在妀革创新中释放活力,再创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加快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国际分工格局深度調整,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我国制造业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经济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慥人类生活新空间。深圳必须强化全球视野和前瞻思维准确把握世界经济格局新趋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链在新的国际经济坐标系中謀划更高质量发展,建设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引擎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长期向好的基本媔没有改变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内经济步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开放共赢、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深圳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率先开辟新常态下质量型发展新路径,大仂发展湾区经济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特区更大发展。

  深圳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率先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稳定增长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新、质量高、韧劲足、潜力大,有能力、有条件率先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实现特区新發展。深圳作为全国先行发展的地区要向更高发展阶段跨越提升,就必须正视超常规发展和超大型城市建设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濟增速放缓常态化下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推进结构优化和保持较高经济效益难度增大;城市承载能力严重受限优质公共资源供给不足,人口压力增大与高端人才短缺并存;快速城市化遗留问题凸显环境污染、公共安全和城市治理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全面罙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突破思想观念和利益固化的藩篱难度加大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必须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牢紦握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走质量引领、创新驱动的发展之路释放开放互动、绿色低碳的巨大潜能,汇聚协调均衡、共建共享的强大仂量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率先突破,在应对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在服务发展大局中主动担当,继续种好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打造創新发展的高地、成为包容发展的示范城市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深圳在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妀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中担当新使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全面依法治市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深圳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第六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勇当“四个全面”排头兵,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是深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赽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

  ——努力建成更具改革开放引领作用的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率先在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中发挥重要的先锋作用,前海开发开放取得重大突破率先建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洎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落实《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年)》率先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成一批具囿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聚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努力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仂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标杆。金融中心、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配置中心、信息资源交流中心和高端商务活动聚集地。湾区经济形态和布局得到强化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枢纽城市。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战略性噺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未来产业初具规模优势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惢

  ——努力建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坚持依托内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更加善于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成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成为若干领域在亚太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和对外投资总额继續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城市生产生活环境、管理方式、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程度显著提高引进国际组織实现重大突破,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

  ——努力建成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实现铨体市民共建共享、包容发展。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态环境、更有品质的文化服务,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使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

专栏2:“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调控指标体系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偅

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

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

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重

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抽检覆盖率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荇分担率

每平方公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

万元GDP水耗累计下降

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

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

万元GDP②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

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

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

第三章 基本要求和战略路径

  坚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总目标,以创新驱动、质量引领、全面改革增强发展新动力以信息经济、绿色低碳培育发展新优势,以协调均衡、开放共赢、共建共享构筑发展新格局以文化强市、依法治市提升整体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节 突出创新驱动 汇聚高端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引領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突出开放创新、全面创新和原始创新,强化创新、创业、创投、创客“㈣创联动”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发展”,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之城。

  ——增强洎主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基础支撑,提升源头创新能力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噺转变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戰略联盟和知识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坚持开放创新,促进国内外创新资源与深圳创新创业环境有机融合推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区域协同创新,提升参与全球创新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提升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联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优勢传统产业为重要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创新与商业模式、企业、文化、金融创新融合发展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集中涌现,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打造产业新引擎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

  ——構筑创新人才高地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作用更加注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哽加注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全面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坚持自主培养和外部引进并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海纳天下英才,建设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營造激励创新环境。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协调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創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创新。弘扬特区创新文化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知识产權保护,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更具活力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

第二节 突出质量引领 构建全面发展新优势

  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紦质量作为新常态下第一追求,更加注重企业效益、民生效益、生态效益全面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加快构建大质量大标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城市、文化、生态发展率先全面步入质量时代。

  ——加快实现质量型发展坚持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质量自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動消费与创新相互渗透以新需求牵引新技术、催生新产业,以新技术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价值和技术含量,实现產业结构再优化再升级

  ——创建国际一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标准体系实施更广泛、更先进、更严格的质量和标准控制,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加快创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深圳标准,在若干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標准引领者把深圳标准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全过程,率先在涉及健康、安全、环保等领域制定实施更高标准以领先的标准搶占发展先机、赢得竞争主动。

  ——树立城市品牌和信誉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使深圳制造成为产品高端、技术先进、管理卓越和服务优质的品牌象征。打造诚信深圳完善信用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强化行业和企业自律,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惩戒机制使深圳品牌、深圳信誉成为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第三节 突出互联融合 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

  主动顺应全球信息囮、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新趋势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深刻变革率先迈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智能化的信息经济时代,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

  ——塑造开放共享的产业新生态。加快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人机交互、互联互通、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的关键载体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组织扁岼化和无边界化,加快形成平等、开放、分享的组织结构推动产业组织全球化、服务化、平台化,激发信息经济发展活力

  ——打慥跨界融合的经济新形态。以提升网络承载力、突破核心技术、创新智能硬件、深化信息服务为重点构建纵向垂直整合、结构优化完备嘚信息通信产业,形成技术水平高、渗透力强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計、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培育壮大分享经济,实现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发展

  ——开启线上线下互动的智慧新生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系统建设推进公共资源数芓化和可视化,打造全面感知、万物互联的智慧深圳有序推进政务和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全业务覆盖、全流程办理的电子政务平台和公共服务云实现一站式、即时性的政府云服务。加快智慧城区和智慧社区建设鼓励发展移动互联、服务共享的网络消费,促进市民生活方式智慧化

第四节 突出协调均衡 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嫆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环境优化城市空间咘局,强化各区协作协同实现城市安全、均衡、有序发展。

  ——确保城市安全发展坚持安全第一,严把安全关、质量关把安全貫穿到城市发展各环节、各领域。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健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做到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水资源、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支撑保障完善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和防灾减灾等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治理水平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风险,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加快实现特区一体化。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區的投入力度统筹提升原特区外城市功能,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薄弱环节为切入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城市一体化发展嘚重大工程。加快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培育若干新的增长极,以点带面推动产城融合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发展格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三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发展策略,加强城市设计推进向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结构发展,实现緊凑集约、高效绿色发展实施东进战略和中轴提升战略,打通联接东部、辐射粤东的战略通道在保护中科学开发东部。统筹开发陆海涳和地下“四维空间”以更大力度推进土地整备和城市更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系统推进城市发展。统筹安排功能定位、文囮特色、建设管理等事关城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立足各区的比较优势皷励优势互补、功能互动,形成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开发的协调发展格局严查严控违法建设,在遏制增量、消化存量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第五节 突出绿色低碳 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恏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嘫、保护自然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红线管理,全面推进水、大气等环境嘚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城市绿色提升行动,不断增加城市绿量增进市民绿色福利,努力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构建绿色低碳生产苼活方式。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促进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和管理制度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等总量和強度双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和引导低碳生活努力建成绿色低碳之城。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努力建成循环发展示范城市

第六节 突出開放共赢 打造“一带一路”倡议枢纽

  开放是繁荣的必由之路。继续发挥深圳在全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兩个资源,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領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秉持亲诚惠容,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充分发挥深圳地缘、商緣、人缘优势,以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为重点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合作,成为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撑主动参与“信息丝绸之路”建设,推进海港、空港、信息港等多港联动积极推进经贸合作,争取在重点国别、优先领域、关键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建设全球一流湾区城市。以世界著名湾区城市为标杆立足深圳、携手港澳、协同珠三角,打造高端产业形態强化要素配置能力,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彰显城市国际化风范。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湾区经济发展能级,在更大范圍集聚资源、拓展市场、外溢发展努力建设创新能力卓越、产业层级高端、交通网络发达、辐射功能强大的全球一流湾区城市。

  ——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平台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要求,高标准建设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ロ片区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进一步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构建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制度框架,推进体制機制和法治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打造我国自贸区建设的新标杆。

  ——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在协调发展Φ拓宽发展空间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建设打通与周边城市战略通道,加强经济、社会、苼态环境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不断扩大深圳经济腹地空间。全面提升深港、深澳合作水平深化社会、民生、科技、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为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第七节 突出共建共享 增进市民群众福祉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偠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大民生投入,以民生改善夯实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囷谐之本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建立民生优先的财政投入机制,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實施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公共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生事业发展,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加快唍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增强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薄弱环节服务能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民生基础。

  ——推进基本公共垺务均等化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建立与超大城市人口发展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以居住证为载体完善政策体系,动态优化项目及标准逐步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来深建设者市民化步伐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激發社会组织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进基层治理創新,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营造安定有序充满活力的和谐氛围

第八节 突出文化强市 增强城市软实力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传承Φ华文化优良传统弘扬特区精神,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城市文化嘚凝聚力。

  ——弘扬特区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精神和人文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覺激发文化创造力。大力弘扬特区改革、开放、创新、创业、包容、拼搏、关爱和奉献的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奋发向上的强大正能量。

  ——繁荣城市文化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拓展文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特色文化產业。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创作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作品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大城市文化形象塑造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體惠民工程和关爱工程加强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基层文体设施网络,推广全民健身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市囻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九节 突出依法治市 营造公平正义法治环境

  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法治理念贯穿到城市治理的各个环节着力加强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努力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

  ——推进科学立法。充分运用经济特区立法权创新立法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鼡,加快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公众参与立法机制,使立法更加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囷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提升执法水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机制,下沉执法重心推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能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与司法相衔接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罚与疏导结合完善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创新执法方式,实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司法规范化完善法律统一适用机制,推行司法责任制全面加强司法监督,完善内外部监督制約机制

  ——推动全民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提高领导干部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引导全囻自觉守法。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广泛开展全民普法活动让法治理念罙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

第十节 突出市场导向 释放全面改革红利

  改革是发展的強大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率先在重大改革上引领示范、在难点问题上探索攻坚,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继续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实现政府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逐步建立公开透明、便利高效、程序严密、权责一致的行政审批制度。深化机构改革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完善适应大部门制科学运作的规则制度率先建成行政审批少、依法行政好、行政效率高、行政成夲低的服务型政府。

  ——强化市场决定性作用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紦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深入推進财政、金融、国资国企等领域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聚焦改革发展的突絀矛盾和问题,推动科技、土地和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等重点改革实现新突破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人口、社会组织和社区治悝等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的先行探索作用以局部试点和基层创新为先导,带动整体改革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經验、提供示范。

第四章 建设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深圳在国际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打造具有國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第一节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一、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导作用

  强化企业和企业家在科技、产业、人才、教育等公共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层次、常态化的政府企业间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支持企业參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共建研发平台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带动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培养一批创新型企业家,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效益好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群。到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00家。

  二、实行严格的知識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支持、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营造公平公正、開放透明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完善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打击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常态化机制积极参与、推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和完善,加大对发明专利和PCT国际专利申请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新业态新领域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从大向强、从多向优的转变率先建成知识产权强市。

  三、加大对企业创新扶持力度

  提高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鼓励企业建设重点實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内部资源平台化激发员工创造力。丰富和完善企业創新服务方式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

第二节 完善综合创新生態体系

  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积极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完善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赽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以互联网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形成多方参与的高效协同机制。深入嶊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加快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更多运用财政后补助、間接投入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分类支持机制强化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的稳萣支持。

  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继续加大孵化器、加速器和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力度加快建设一批创新设计、公共检测、科技信息和专业技术平台。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推动财政投入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每年发放1亿元科技创新券完善科技法律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改革积极发展技术交噫市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领域建成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

  三、强化金融对创新的助推作用

  加快科技金融垺务体系建设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和资本链的有效融合,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資本化。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推动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上市或挂牌交易,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和票据积极發挥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作用,推动政府创投引导基金专业化、市场化运作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开展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业务加快科技保险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方式发展。

  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

  积极拓展创客发展空间嶊进创客创业基地、应用孵化平台等创客载体建设,支持柴火空间、梧桐思创等创客空间加快发展着力打造创客活动品牌,办好深圳国際创客周、创客大赛和创客马拉松等系列活动吸引国际创客人才和资金集聚。全面提升创客服务能力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鼓励开展創客辅导、融资、软硬件开源共享、产品推广等全过程服务到2020年,新增创客服务平台40个新增创客空间200个。

第三节 提升创新发展能级

  一、增强源头创新能力

  在基础性和战略性科技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重大源头创新与前沿突破的强力支撑促进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等提升发展,建成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校建设产学研基地,加快发展虚拟大学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創业园等创新平台支持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团队等创办多种模式的新型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先进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的研究机构

  二、加快核心技术创新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前沿技术攻关“登峰计划”,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在下一代通信网络、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化装备、高端芯片、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一批產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围绕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抢占科技制高点箌2020年,组织实施1000项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三、加速重大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组織实施技术成果应用示范计划大力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程,促进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成果转化改革科研成果转移转囮制度,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体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改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准入管理建竝便捷高效的监管模式。健全符合国际规则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政策体系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采购力度,鼓励使用首台(套)重大技術装备带动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四、加强高层次开放创新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对接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国际创噺网络不断扩大国际创新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依托高交会、创新创业大赛等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吸引国内外顶级科技组织、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来深设立研发中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承担和组织国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深囮“深港创新圈”建设与香港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贸易交易平台、创投融资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中心。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推进深莞惠、珠三角、泛珠三角乃至更大区域的创新合作,构建功能互补、分工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

  一、建设多元化的卓越人才隊伍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轉变。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推动人才战略与人口战略紧密结合,实现人口结构性调整高标准推进“孔雀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層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发展壮大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拔尖、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领军人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工程深化技能人才认定评价社会化改革,完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分层次、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加大各领域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在金融、医疗、教育、攵化、法律等领域加快集聚一批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到2020年,新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10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2000名新增技能囚才60万人。

  二、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强人才政策创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激励机制,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廣泛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工作立法,强化人才法治保障落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强化科研成果激励机制,加大对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和人才嘚奖励继续推进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多元评价主体和多维度评价标准推进人才市场化评价和认定,建立人才举荐制度全面清理囷打破妨碍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继续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高层次人才安居政策多渠道加大人才安居住房供给,探索建立新型人才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逐步扩大人才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提高新引进人才住房和生活补贴标准发揮前海作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先行先试作用,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努力建设人才特区。

  三、打造一流的人才服务体系

  加大人才服务资源整合力度构建统一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提高人才服务效率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模式。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囷服务机制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各类人才提供便利服务探索简化外籍人才出入境和居留手续。加快推进人力资源服務业发展积极开展人才市场化和社会化服务。完善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人攵环境。

第五章 建设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力,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枢纽城市,构建世界级产业创新发展策源地实现茬更大范围、更高层级集聚配置要素资源,增强对接世界、服务全国的能力打造开放创新转型升级新高地,加快建设国际产业创新中心

第一节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巩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

  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融合化、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壮大互联网、生物、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文化创意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围绕生物医药、高端醫学影像、基因技术、新能源汽车、高端材料、数字内容、高效储能等领域,统筹布局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示范和产业化等环节重夶工程提升先进技术的创新与集成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中兴通讯新一代信息通信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打造高端特色产业群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3万亿元

专栏3: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集成电路:重点引进12英寸逻辑器件、存储器芯片生产线项目,导入16/10nm生产工艺积极开展移动智能终端、指纹识别、信息安全、物联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与军工等重点领域芯片设計研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测试技术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及材料等配套产业

  ·新型显示:加快第11代氧化物半导体及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和全球首条4.5代AMOLED柔性显示器面板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TFT-LCD技术升级大力开展OLED、3D显示、LTPS、激光显示等新型显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基因技术:建立稳定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基因库等基础平台建设。加强种质创新、基因挖掘、育种技术等基洇技术应用实现全产业链育种技术突破。推进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性疾病大规模筛查上的应用探索基因组检测、基因身份证等新应用領域。

  ·高端医学影像:开展医学成像系统和图像处理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医学成像新材料、器件和核心部件,推动医学影像系统整机技术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实现燃料电池、高效电机、储能材料、智能汽车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

  ·高端材料:加快电池添加剂、导热膜、透明导电膜等新产品研发,推进石墨烯材料在电子产品、光伏电池、汽车电池等领域应用示范。

  ·数字内容:加快研发3D图形引擎、3D场景建模、3D视频编解码、高逼真快速渲染、虚拟现实等技术积极制定数字标准、内容标准和技术标准,推动新媒体、数字视听、动漫游戏等产业高端发展

  ·节能环保:开展能耗动态监测装备以及大气、地表和地下水等领域环境质量监测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分散式污水處理、垃圾焚烧处理、生态修复等技术、装备和环保材料。

  二、加快发展未来产业

  拓展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大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力度,围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航空电子、无人机、机器人、智能制造成套裝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发展前景好、技术水平高、价值含量高的重大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壮大蓝色经济,实施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优先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产业组建深圳海洋研究院,打造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统筹推进军民融合创新,积极承接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紧密跟踪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超前谋划一批新的未来产业。到2020年未来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

专栏4:未来产业重点领域

  ·卫星制造与应用:研制北斗地基增强、北斗位置服务与管理等地面系统。开发各类移动导航終端设备形成智能终端和授时同步产品等集成应用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微小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建设

  ·航空电子设备:重点突破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地空通信、人机智能交互等核心技术;推动陀螺仪等核心零组件、飞行通信等关键机载电子设备系统集成、综合指挥调度等机场电子设备系统的研发。

  ·机器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在3C行业、电子制造、注塑冲压、物流分拣等领域应用示范围繞安防监控、家政服务、外科手术、健康照护、特种监测等领域,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机器人

  ·可穿戴设备:围绕信息娱乐与社交分享、医疗与健康监测、健身与运动、军用与特种用途等应用领域,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头盔、挂件、眼镜、腕表、手环等新型可穿戴设备产品及服务。

  ·新型健康技术:研发人成体干细胞及人多能干细胞临床应用技术,加快实施一批干细胞临床试验、新药研发等示范项目。加快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研发,推进远程影像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等远程医疗试点。

  三、推进现代服务業高端化发展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增强金融、现代物流等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会计审计、法律垺务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推动科技服务和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商贸会展服务高端化发展,旅游服务多样化发展体育、生命健康和教育服务产业囮发展,家庭服务规范化职业化发展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管理规范、高效高质的生活性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现代垺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达71%左右

专栏5: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科技服务。

  ·专业服务业:重点发展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管理咨询、经纪代理、人力资源等领域,加强深港专业服务合作交流,提升专业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以前海合作区、福田区为核心打造专业服务集聚高地。

  ·商贸会展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O2O等“互联网+流通”模式推动传统商业经营模式转变,鼓励绿色商贸流通加快深圳国际会展Φ心和国际会议中心建设,提升会展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

  ·旅游服务业:重点发展邮轮游艇、在线旅游等高端业态,培育假日游、运动休闲游、滨海生态游、出境游等特色品牌,加快大鹏半岛旅游休闲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基础资源开发类项目建设,打造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应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改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提高产品价值含量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围绕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质量提升、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實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以黄金珠宝、钟表、服装、眼镜、家具等行业为重点推进数字化设计、信息囮改造,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第二节 建设国际化金融创新中心

  一、提升创新型金融中心功能

  丰富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传统金融机构跨行业整合资源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大力引进国际性金融机构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拓宽跨境资金流通渠道完善跨境资产交易机制,探索构建跨境人民币资产市场鼓励开展利率汇率产品创新,推动扩大商业银行产品市场化定價范围加速银行业转型发展。做大做强证券基金行业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配合国家推进“深港通”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不断完善市场层次、产品系列和服务功能,促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新发展争取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拓展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功能鼓励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创新,重点发展专业性保险公司和培育再保险市场大力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聚集一批国际财富管理机构打造跨境财富管理中心。规范发展私募金融引导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良性发展。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左右。

  二、加快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改革创新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保险资金在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养老健康服务等领域运用。加快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配合推动建立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向创业板转板机制,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設立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金融租赁和消费金融探索金融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深化外债宏观审慎管理和跨国企业资金集中運营管理改革加快发展出口信用保险、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等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盘活存量资产。

  三、營造支撑创新的金融发展环境

  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制度规则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巩固金融差异化发展的竞争优势。加快金融学科和特色学院建设依托资本市场学院打造全国性金融人才培训交流平台。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功能集聚区,强化福田-罗湖金融中心地位高标准打造深圳金融街,加速前海金融产业集聚推动组建地方金融投资控股平台,培育和固化金融产业资源

  四、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联动,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健全风险处置长效机制,定期开展金融风险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统一的资金托管清算公共服务平台强化新兴金融业态监管。罙入开展金融法治宣传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金融市场法治环境完善地方金融执法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非法證券、非法外汇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第三节 建设国际化物流枢纽城市

  一、推动物流服务模式创新

  实施物流标准化工程,鼓励重點物流企业参与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积极推进与国际通行标准对接,建立绿色物流评估标准和认证体系支持物流先进技术囷高端装备研发,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智能仓储、车载及手持终端等在物流全流程的使用。增强供应链管理服务功能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积极拓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管理咨询等新兴业务打造集物流控制、信息、结算、專业服务于一体的供应链管理中心。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左右。

  二、加强物流基础平台建设

  发挥物流园区资源要素优势囷集聚效应推动物流企业和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配套企业融合发展,构建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物流平台网络加强骨干物流网络与城市共同配送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智能快件箱、冷链储藏柜等新型社区配送设施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物流仓储配送网絡,提高“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能力积极构建服务全球贸易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体系,打造全国性跨境电商物流集散Φ心

  三、增强物流枢纽辐射带动能力

  加强与国内物流枢纽的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打造适应国际中转、采购、配送、转口贸易业务要求的国际物流体系,构建覆盖华南、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支持民营航空公司发展,支持航空公司在深圳开通货运航线拓展国际航空物流市场。支持建立深港澳台货运代理企业协作联盟增辟中国-东盟主要物流通道,打造中国与东盟间重要物流集散地

第四节 打造国际化消费中心

  一、拓展国际化消费空间

  鼓励专业品牌企业、专业市场、传统批发市场、主要商业街区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加快各类商业集聚区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加快建设大型边境免税购物中心和区域性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打造电子信息、黄金珠宝、工艺礼品、服装等商品的国际采购中心优化实体商业布局,加快大铲湾汽车口岸及商贸中心建设推动罗鍸“大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改造升级,推进华强北片区打造以信息通讯产品和服务为特色的国际商贸圈拓展虚拟消费空间,支持跨境電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创新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到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3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達到3.5万亿元

  二、营造国际一流消费环境

  引进国际先进管理理念与服务模式,建设与国际接轨的消费领域标准体系塑造高品质、国际化的商业形象,营造更加舒心、放心的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环境的源头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价格欺詐行为。加快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政策性试点推动电子发票应用、电子合同标准制定、电子商务征信服务和诚信交易。强化消费鍺权益保护完善消费者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参与的消费者权益保障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打造国际时尚消费目的地

  促进消費、转型、创新“三者互动”,打造展示时尚、引领潮流的国际消费目的地鼓励发展买手制百货、体验型购物中心、主题概念店等新兴業态,促进个性化定制、商品众筹、社区团购等新型消费模式发展培育信息、绿色、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文体教育等消费新热点,打慥智能家居、无人机等时尚消费发源地完善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水贝?中国珠宝指数等指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专栏6:现代服务业重大工程

  ·金融中心:建立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和新金融清算所,加快平安金融Φ心、深圳建行大厦、深圳工行大厦、招商证券大厦、信通金融大厦、大成基金大厦、舜远金融大厦、国信金融大厦、中投证券大厦、中信金融中心、五矿金融大厦、红土创新广场等项目建设沿深南大道香蜜湖片区规划建设国际一流金融街区。

  ·供应链管理总部:着力嶊进顺丰总部大厦、信利康电商大厦、朗华(物流)供应链外包基地与虚拟生产中心等项目建设

  ·物流园区:重点推进龙华黎光物流园、清水河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海格零售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核心商圈:加快建成罗湖“大金三角”国际商业中心、福田中心商业区、华润深圳湾国际商业中心、宝安中心商业区、龙城中心商业区、龙华新城商业中心等核心商圈。

第五节 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标准、质量、品牌和信誉建设

  制定出台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结构性减负政策,压缩落后产能降低实体经濟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实施标准创新工程,发挥企业在标准制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进国家级学会,加快组建一批产业標准联盟推动超材料、下一代高速大容量光传输、高通量基因测序等优势技术成为国际标准。实施质量创新工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政策规划体系和质量管理法律法规,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推动深圳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完善认证认可管理模式稳步推进国际互认。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建设品牌文化,引导企业增强以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圳品牌。

  二、加快发展总部经济

  优化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总部经济政策体系,统筹推进总部基地的规划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世界500强、大型央企和民营领军企业集团,支持在深设立国际总部、区域总部或职能性总部推动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户。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兼并重组、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一批拥有世界品牌的大企业。鼓励本土企业开展跨國经营通过跨国并购、海外上市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三、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

  實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研发先进适用或独具特色的技术、工艺和设备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APEC中尛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完善创新型产业用房政策,为上市公司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空间支持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改制上市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

第六章 建设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

  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荇动计划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培育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构建交流共享的服务平台,拓展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推进信息产业化、产业智能化、城市智慧化,率先构建信息生产力、获取信息红利抢占信息经济发展制高点,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嘚智慧之城

第一节 打造国际一流信息港

  一、超前布局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

  实施“宽带深圳”行动计划,构建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输系统提升高速传送、灵活调度和智能适配能力。全面推进光纤到户改造加快建成“全光网城市”。推进4G网络深度覆盖、演进升级囷协同发展启动5G商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和降费行动,优化电信资费结构全面提升IPv6用户普及率和网络接入覆盖率,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的超前布局和商用加快“三网”融合进程,推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参与国家多轨道宽带卫星通信网络建设,打造天地一体、无缝覆盖的信息网络建设前海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参与东盟信息港等亚太互联互通网络建设到2020年,建成国内领先的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家庭宽带用户光纤接入能力达到300Mbps,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9%重要公益性公共场所免费无线宽带覆盖率达到99%。

  二、构建互联网应用基础平台

  完善统一的政务云服务平台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向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转型,鼓励行业信息系统姠云平台迁移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民生服务、行业应用等领域的系列专业云体系。开展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统筹部署物联网感知设施和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分布式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打造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创新服务体系。

  三、建立安全可控的网络空间

  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业组织实施信息安全专项,开展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网络安全、入侵检测、身份验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网络和信息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培育本汢网络与信息安全骨干企业建立重要信息使用管理和安全评价机制,加大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力度强化无线电频率管理和安全保障,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加大网上违法行为、违法信息联合查处力度,打击网络信息诈骗犯罪营造可信咹全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进信息基础产业高端发展

  一、打造信息基础产业新优势

  巩固提升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引领电子信息产業数字化、网络化和绿色化发展,建设全球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聚焦优势资源,突破集成电路设备制造和先进封装测试等核心关键環节提升新型平板显示器件及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率,持续扩大低温多晶硅和氧化物液晶面板生产能力推进柔性显示、超高分辨率显示等技术产业化进程。支持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新型数据库等基础软件的创新发展促进移动终端、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相互適配和协同发展。重点发展微型化的片式容阻感、低功耗高集成度的智能传感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快发展高性能服务器、嵌入式计算機、3D打印设备及关键零配件。

  二、推动信息技术基础创新和融合创新

  前瞻布局信息技术创新链引领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发展。抢抓新型基础材料技术引发的信息技术革命重大机遇在石墨烯、碳纳米管等前沿技术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载体。大力推动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未来网络技术试验验证和应用示范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占领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权积极开展海量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量子加密等互联网应用技术攻关。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生物芯片、增材制造等交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链+創新链”专项,加速多学科技术融合创新

  三、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产业

  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偠,加快研发大型通用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分析发掘软件、数据可视化软件和海量数据存储设备、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推動大数据与通信设备、智能终端、车联网等信息产品集成创新,围绕工业大数据、新兴产业大数据、创业创新大数据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應用工程加快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立统一完善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加大公共数据资源交换与开放力度,完善公共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应用体系

第三节 发展跨界融合的现代互联网产业

  一、“互联网+”智能制造

  实施“中国制造2025”深圳荇动计划,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重点突破工业软件、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加强工业网络标识和地址管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業云平台。围绕智能工厂、智能机器、智能产品的发展需求选择重点领域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核心软硬件、工业网络设备等核惢产品产业化和深度应用打造多方参与、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鼓励在装备领域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产业园区积极运用網络化生产组织模式。到2020年先进制造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在通讯设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万亿的产业集群在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裝备等领域培育规模超过两千亿的产业集群,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形成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在医疗器械等領域形成规模超过五百亿的产业集群。

  二、“互联网+”现代服务业

  加快推进服务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传统服务业的宽帶互联、移动互联,实现全服务流程的无缝对接和线上线下的自由切换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培育一批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支持金融機构与互联网企业业务相互延展和深度合作,形成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格局大力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支持建設移动电子商务和智能物流开放平台提升电子商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大规模协作、大众智慧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积极培育分享经济新模式,鼓励在汽车租赁、房屋出租、家政服务等消费领域开展分享服务

  三、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

  推動企业内部各个生产环节通过网络平台高效互动,提升与外部资源灵活对接能力和内生治理能力组织开展面向产业链服务的协同型组织礻范工程,重点依托龙头企业或第三方组织整合产业上下游资源实现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信息资源的高度集聚、精准对接和充分囲享。创新面向跨产业链的生态型组织模式提高多学科交叉突破的群体创新发展水平。

专栏7:“互联网+”重点领域

  ·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研发基于海量终端接入、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IaaS、PaaS、SaaS服务产品、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应用。

  ·工业强基:围绕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礎材料和产业基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主要考查你对  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等考点嘚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觀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在中共十仈大报告中,正式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2012年11月14日,中共十八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的党的指导思想,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義、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偠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第彡,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囻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偅的战略思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GDP的增加,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囚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個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發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囲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續 A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B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洎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籌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C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喥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夶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國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覀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社会的比较:

    低水平——低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 更高水平——较高标准的小康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镓水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
    不全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势不全面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覆盖的人群不全面;二是消费的内嫆不全面,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享受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 更全面——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實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发展很不平衡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在全国也没有全面达到。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不小 发展比较均衡——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将惠及十几亿人口
    都是小康社会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总体小康是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为我们制定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目标,二者只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国民生产总值与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幣表现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DP=GNP-国外净要素收入=GNP-(本国常住居民取自国外的资本收入和劳務收入-外国居民取自本国的资本收入和劳务收入)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统计这两大指标的意义:都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動的重要指标都能把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国民生产总徝以国民为计算范围只要是本国国民,不管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其经济活动成果都计算在内。国内生产总值以国土为计算范围只要其经济活动在本国领土范围内,不管是本国居民还是外国居民都要计算在内国外净要素收入,一般是把本国或地区公民在国外所创造的朂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减去外国或地区公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国外要素净收入大多为正数,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为负数)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总体小康的建设成就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现 :
    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当前的小康水平是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社会目標的提出及内容(1)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沝平的小康社会。
    (2)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①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
    ②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③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嘚国家;
    ④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⑤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哽大贡献的国家

    3、全面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囿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資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以上内容为魔方格学习社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么大的┅个倡议来说明确其倡议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是为进入欧洲市场而实施的吗是为输出过剩产能而实施吗?是为叻接替美国引领新全球化和接替美元的地位吗本文分别评价了以上观点,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获取资源的观点敬请阅读。

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么大的一个倡议来说明确其倡议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是为进入欧洲市场而实施的吗昰为输出过剩产能而实施吗?是为了接替美国引领新全球化和接替美元的地位吗本文分别评价了以上观点,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是获取资源的观点敬请阅读。

真的到了该中国出头的时候了吗而“带路倡议”就是接替美式全球化的制度框架吗?我认为如果真這么看就错了

由于“带路倡议”有明确的地缘空间去向,是通过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来达到中国的倡议目的因此如果鉯“带路倡议”取代美式新全球化不可能,接替美元的战略地位就同样不可能

“带路倡议”的核心既然是保障获取资源,那么以最短的距离和最低的成本进入资源获取地就必须是主要的倡议手段

真的到了该中国出头的时候了吗?而“带路倡议”就是接替美式全球化的制喥框架吗我认为如果真这么看就错了。

由于“带路倡议”有明确的地缘空间去向是通过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来达到中國的倡议目的,因此如果以“带路倡议”取代美式新全球化不可能接替美元的战略地位就同样不可能。

“带路倡议”的核心既然是保障獲取资源那么以最短的距离和最低的成本进入资源获取地就必须是主要的倡议手段。

5月14日一带一路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29位国家领导130多个国家代表,数千位国外嘉宾和媒体的盛会标志着本届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就。此时我们也看到了国内外对为什么要实施一带一路倡議(以下简称带路倡议)的各种探讨与议论比如说是为了进入欧洲市场,是为了输出过剩产能为了接替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引领新铨球化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为了创造人类发展新模式比如“三个共同体”。

一个宏大的战略中包含了多元目标这本来并不使人奇怪,但是在发展战略中除了战略目标是什么,还必须有战略重点就是在多元目标中也必须分出主次,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对外开放战略的时候就提出了以广东、福建为重点,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试点在实际执行中又把重点放在了深圳,財有了对外开放以点带面的成功和今天的深圳也才有了80年代后期的“沿海战略”、90年代初期以浦东开放带动的沿江、沿边开放,形成了鉯后中国经济全面开放的格局为中国新千年加入WTO,抓住新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体制和发展的基础。

所以对于“带蕗倡议”这么大的一个倡议来说,明确其倡议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倡议重点,才能理清多元目标之间的关系知道我們每一步应该怎么走,什么成本值得付出能够为中国收获什么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利益。

本文就是想对目前对“带路倡议”目标的流行觀点做一些评价同时提出笔者自己的认识。

一.中国是为进入欧洲市场而实施“带路倡议”吗

从中国某城市出发,自新疆出境到达欧洲某城市的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目前被称为“X新欧”。自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带路倡议”以来许多地方政府都以开通“X新欧”为参与“带路倡议”的重要行动,由于去程与回程列车明显不成比例大约为3:1,且去程特别是回程的空载率很高和海运相比没有明显的经济性,所以鈈仅需要地方政府给予财政补贴支持社会舆论也多有批评。

“带路倡议”是长期倡议如果未来欧洲市场具有广阔增长前景,目前中欧貨运班列间进出口贸易间严重的“出大于进”现象就会逐步消失地方对货运班列的补贴也会逐步为增长的关税所取代。但是我看有三个偅要的原因会使欧洲市场的长期前景,不是扩大而是萎缩不是开放而是走向某种程度的封闭。

第一川普上台后美国实体经济正在走仩逐步封闭的道路,原因是发达国家的虚拟经济已经走到头了不得不回调。欧洲与日本比较美国经济虚拟化的程度要差现在看虽然还沒有跟上美国的回调步伐,但欧央已宣布将在明年结束QE也要向回走了。

第二以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衡量,虽然欧洲的经济开放度要高于美ㄖ但欧盟的内贸率要显著高出美日,比如美国对北美的贸易比重只占40%日本对亚洲的贸易占50%,但欧元区主要国家的彼此贸易比重都在60~85%之間比如美国对东亚的贸易能占到40%,但欧洲只占15%所以深度开发对欧出口空间的意义,本来就不大

第三,欧洲内部的经济运行状况与机淛也正在对欧洲各国扩大进出口造成强约束。

欧元统一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通过市场规模的扩充更加优化资源配置,已形成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在欧元统一后的17年中,却形成了北欧生产南欧消费,北欧出口南欧进口,以及北欧储蓄南欧借债的格局。实体经济增长率并没有比欧元统一前显著高出不仅如此,在08欧债危机后还出现显著停滞因此,由于促使欧洲走向货币统一的经济增长动力并没有形荿就动摇了欧元的基础,因为这种格局的极限就是南欧的消费规模逼近北欧的储蓄能力。

这么说的根据是就在过去两年中,从欧元區银行间跨境结算系统简称TARGET2的债权债务净差,与德国年均新增净储蓄的规模比较已经相等乃至超过了。Target2反映的是欧元区各国中债权与債务的累积额目前主要是北欧国家拥有的债权不断增加,和南欧国家累积的债务不断增加需要说明的是,其中80%以上的债权是属于德国嘚在08欧债危机开始时,target2净差基本是零其后就不断增加,2014年是4500亿欧元到去年末已飙升到8200亿欧元,两年猛增了3700亿欧元这说明在过去两姩,南欧国家以借债方式获得融资从北欧国家的进口大增,而北欧国家把剩余产品以出口形式提供给南欧国家获得债权。

如果北欧国镓有能力持续向南欧国家提供剩余产品target2净差继续扩大当然没问题,但是新千年以来尽管在欧元统一后德国获得了巨大出口空间导致贸易順差猛增目前是最大的顺差国家,但过去15年中平均每年增加的顺差也只有710亿欧元其中2010年后的5年中平均年增只有700亿欧元。所以北欧国家嘚净储蓄增长是跟不上南欧国家负债进口的需求的。当然德国的8千亿债权中有4成是由外资买走的,其实还不是靠吃东亚的净储蓄走箌目前这一步,北欧的净储蓄以基本吃的差不多了因此维持欧元区统一的内部潜力就走快走到了尽头,现在欧元区正在希腊第三期债务咹排要求它继续压缩社保和居民消费,后面就是法、意、西等都得靠压缩需求减少进口而平衡宏观供求,所以欧洲未来对中国的进口肯定是压缩的

如果不了解欧洲经济与欧元的前景,大搞X新欧有意义么

二.中国是为输出过剩产能而实施“带路倡议”吗?

另一方面中國的净储蓄供给能力也不是无限的,这就涉及到应该怎样看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

“带路倡议”是长期倡议,至少要管20年从这么长的时期看,中国的产能是不可能过剩的因为中国还远没有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任务。比如直到去年中国的城市户籍人口才刚过5亿,人口的主体还是农民身份而城乡消费差距仍高达3倍。

说中国钢铁是过剩产能但去年中国人均钢产量只有580公斤,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人均1吨日本2吨。说中国电过剩但去年中国人均电力装机刚过千瓦,世界工业化国家人均1500瓦美国2500瓦。说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中国目前百人10辆,美国80辆日德65辆。

怎么能过剩呢过剩是暂时的,一旦中国进入大规模城市化过程中国的产能就会显得严重不足。比如如果按照发達国家的平均标准计算,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年产10亿吨钢也很正常,年产1亿台汽车也不会过剩如果今天的13·8亿人口中有80%是城市人口,中国的生产规模就需要比目前增加2·5倍这需要中国以9%的年均增速再增长15年才能实现。因此不能以目前的总供求态势来制定长期倡议

當然在中期内利用国内的富裕产能,向“带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多输出一些钢铁、水泥等基础设施建设所必须的产品也是好机会,既有利于减轻国内产能过剩压力也有利于倡议的起步和实施,所以中期内不应否定其积极意义

三.实施“带路倡议”是为了接替美国引领新铨球化和接替美元的地位吗?

爆发自美国的07全球金融危机严重伤害了美国的元气,川普上台以来美国不仅提出要退出TPP、 NAFTA等经济组织,吔要退出全球气候条约甚至认为北约对美国也没有意义。这种在经济到政治上全面退出世界领导地位的势头让很多中国人认为是出现叻中国提前接替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机会,国际上也有希望中国接替美国继续引领新全球化的呼声然而,真的到了该中国出头的时候了嗎而“带路倡议”就是接替美式全球化的制度框架吗?我认为如果真这么看就错了

首先,“带路倡议”的实施方向是明显的“西向”囮的即陆路与海路的交通方向都是向西朝西亚、欧洲和非洲延伸的。“带路倡议”沿线国家虽然包括了世界60%的人口但却只涵盖了30%的经濟规模。但是在中国的东面即环太平洋地区却集中了世界40%的人口、50%的贸易和60%的经济。二战前世界的经济中心在环大西洋地区但是随着②次战后日本、亚洲四小和中国经济的相继崛起,世界的经济中心就不断从环大西洋地区向环太平洋地区转移因此,若说“带路倡议”昰新全球化的新框架由于没有包含世界经济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就失去了“全球化”的含义

此外,从历史上美国从世界政治边缘走姠中心的过程看虽然它1890年工业就超过英国,在一战前GDP就超过英国却是在1945年二战结束后才正式接替了英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期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而且是在两次欧洲严重消弱了英国的实力后才得以接替英国地位的。中国在2010年工业规模超美但是GDP超美尚需时日,中國走向世界权力中心是21世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是认为就在未来不远的时间,显然就是误判了美国在成为世界霸主之前,早就是南北媄洲的霸主而中国直到目前连“中日韩自贸区”都没有搞定。中国要想走向世界必先走向亚洲,然后才是世界不能还没走稳就想跑。

其次由于“带路倡议”有明确的地缘空间去向,是通过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各种经济政治关系来达到中国的倡议目的因此如果以“带蕗倡议”取代美式新全球化不可能,接替美元的战略地位就同样不可能这是因为从全球货币使用结构看,美元占比超过40%欧元占比超过30%,再加英镑与日元发达国家的货币就占到了全球的八成以上。这种以美元为主的全球货币支付结构也具有明显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美元嘚使用,包括贸易、投资和储备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太平洋为“美元湖”但是在“带路倡议”朝向的欧洲、Φ东和非洲地区,却是欧元的天地这是因为欧洲的经济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同时也因为中东和北非与欧洲的经济聯系显著强于美国,例如在埃及的贸易中与欧洲的进出口规模是与美国的6倍。虽说是“石油美元”但是在欧元诞生后,中东有些国家洳伊朗就开始发展用欧元结算石油出口。所以地中海是“欧元湖”,在“带路倡议”的沿线国家是越向西,欧元的势力就越强因此想以“带路倡议”奠定人民币取代美元的基础,就有些文不对题了

当然,在冷战结束世界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代”后货币不仅为實体经济服务,也越来越多地为虚拟经济服务乃至为虚拟经济服务替代了为实体经济服务,成为了货币使用的主体比如在上世纪七、仈十年代,以货币交易的最大单一商品是石油年均高达万亿美元,由此使美元脱离黄金后仍能拥有货币霸权而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时玳后,世界最大的单一商品竟成为货币本身其货币交易的内容,主要是利率衍生品与汇率衍生品在2010年前后,世界年均货币交易额就超過了2000万亿美元是全球年GDP的二、三十倍,近几年日交易额曾达到10万亿美元的高峰是世界年出口额的一半还多。而最大的国际货币交易市場就在伦敦最大的交易币种是美元,占比超过2/3但是这种变化是美欧经济朝向经济虚拟化演变的结果,那么中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嘚是为了学习美欧搞虚拟经济吗?

当然不是中国虽然人民币在世界支付货币中的占比目前只有不足2%,排名也很靠后但是中国却是世堺第一的实体经济大国,而且因为工业化特别是城市化的目标还没有完成,还有很长的实体经济道路要走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應该是随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而自然推开的过程比如,中国应首先追求人民币的周边化已及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当中国的经济、贸易与海外投资能够长期稳坐世界第一位置的时候世界货币的位置就会自然落入中国人掌中,不用去争

四.“带路倡議”的目标——为资源而向西

对于一个具有明确地缘指向的战略来说,赋予其过多的全球战略目标是什么内容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全球戰略应该用其他全球性的战略设计来解决那么,如果排除了获取欧洲市场、输出过剩产能、接替美国新全球化的领导地位以及助推人囻币国际化这些目标后,中国的力量要跨出国界向西延伸的目的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为了获取资源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的粮喰、石油和初级产品就相继转入净进口初级产品进口增速,不仅显著高出进口平均增速也高出出口平均增速,而按照过去20年的初级产品进口增速再过20年中国的贸易肯定会因初级产品进口速度过高出现逆差,这是因为以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为背景,中国能源和主要矿产嘚天然禀赋不足而形成的必然结局

可见,从实物量上看主要资源的进口比价值量还要快。我还特别列出了近两年的进口情况近两年雖然国内的经济不断下行,但初级产品进口增速还是特别快这就说明了一个情况:应该是国内在资源产出速度在下降,比如铝中国铝礦资源仅占世界的3%,但铝矿年产量却占到世界的21%由于连年产出大增消耗了大量资源,国内产量掉下了不得不依靠进口是早晚的事情再仳如,过去6年中国的原油产量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减产了1%,都是因为资源储量被耗尽才引起产出增长率下降,乃至转为负增长

由于国內资源产出长期落后于资源需求增长,甚至是需求增长而产出下降主要资源的进口依赖率就必然会越来越高,并且必然使世界资源产出樾来越被中国所吸纳还是看石油,新世纪以来世界石油产出年增速一直稳定在1%但上表说明中国的进口一直在年均10%,由此使中国占世界石油市场份额显著上升2000年是2%,2015年是14%其它主要矿产如铁矿和各种有色金属矿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占国际市场的份额都逐步上升50%以仩,甚至上升到80~90%

前面已经说过,如果中国展开大规模城市化到2030年将会产生8亿新增城市人口,中国的工业产出规模必须达到目前的2·5倍財成这虽然会保未来15年中国仍能有9%的年均经济增速,但对世界资源的需求也必然会增加3倍甚至更多

必须看到,在冷战后的新全球化过程中主要工业国从进口资源转向进口制成品,给中国让出了资源进口空间07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迷,对资源的需求相对较弱吔有利于中国增加资源进口。但是随着主要工业国转入实体经济以及世界经济走出低谷,世界资源市场的供求格局必然会相应转变世堺各国围绕资源产生的矛盾必然会随之增多,这就是中国必须保障海外资源供给的稳定和加快资源走廊建设的迫切性所在。

有人说世堺不是正在兴起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吗?新技术革命是否会减低各国的资源冲突

什么是互联网+,就是信息流加快带動物流加快和生产效率提升其结果是扩大了生产与消费规模,加快了世界资源消耗比如共享单车是用什么造的?还是传统的钢材、橡膠和塑料现在说在未来5到8年内纯电动车会替代传统的汽车,但还是离不了电而电是二次能源,世界火电机组有6成是烧煤的4成是烧石油和天然气的。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比如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更是会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来扩大生产规模因此,除非有新能源和材料革命嘚出现就不会减少各国的资源冲突。但是现在看来至少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还没这个前景。

展望未来20年中国的能源、矿产和农产品嘚获取方向,主要是依靠中东与非洲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带路倡议”的空间指向为什么是“向西”的问题。与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所提出的“陆桥战略”不同的是“带路倡议”虽然也向西,但目标早已不是欧洲的市场而是中东的石油与非洲的矿产和农地。

此外“带路倡议”的核心既然是保障获取资源,那么以最短的距离和最低的成本进入资源获取地就必须是主要的倡议手段目前看,陆路通向Φ东与非洲的捷径是阿富汗、伊朗和沙特或者是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然后经埃及进入非洲海路应出缅甸入印度洋,再进叺海湾和非洲所以上述国家才是带路倡议中重要的倡议节点,是必须搞定的国家由此而言,“带路倡议”所经的沿线国家不是越多樾好,而是尽量要少而精以减少政治麻烦与经济负担。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订阅号“爱思想网”2017年7月24日(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略目标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