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升城管创新方法职工技能水平

国际化视野下提升杭州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考
国际化视野下提升杭州城市管理水平的思考
[阅读:&次]
日期:&&来源:
提&& 要:杭州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城市管理是基础、依托,也是保障。在取得数字城管“杭州模式”、打造最清洁城市等成效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从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视野来审视,必须提升城市管理理念,强化政府职能,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工作机制,落实“三有”保障,推进实事工程,倡导公众参与,深入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杭州的城市管理水平。
关键词: 国际化& 杭州& 城市管理
课题组成员陈兔根,杭州市城市管理研究会;莫明跃,杭州市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陈益群,杭州市城市管理研究会;薛志中(执笔),下城区人民政府城市管理办公室(邮政编码& 310003)。
杭州有5000年文明史,是我国首批命名的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早在800年前,杭州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南宋时期作为中国古都的杭州跻身世界十大城市之列,马可·波罗把杭州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本世纪杭州又迎来了一个国际化的新时期。杭州的城市管理水平关系到国家美誉和民族形象,也是700万杭州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迫切要求研究杭州城市管理的问题,采取长效管理的有力举措,制定城市管理的远景规划,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让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
城市是管出来的,良好的城市管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在新形势下,杭州的城市管理存在着两个主要矛盾:一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日益增长的要求与现行体制局限的矛盾;二是快速增长的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与公共产品尚有短缺、公共服务还相对滞后的矛盾,如何解决?首先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城市管理是为了人民,城市管理要依靠人民,城市管理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统筹协调,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要与可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管理、保护历史遗产等一系列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要实施杭州城市长效管理,必须使城市管理具有时代特色、地方特点,具有可持续性。其次,要借鉴管理学、社会学、生态学、城市学等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紧密结合实际、建立系统观点、创新管理理念、构建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使该机制具有主动进取性、自我完善性、系统完整性和高度效能性。逐步实现和谐、生态、长远的战略目标,逐步形成科技、管理、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管理的成效与特点
(一)拓宽城市管理的领域和内容
杭州城市管理重心正逐步从传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转移到城市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管理。首先,要不断改进和加强政府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能力,注重增强社会城市管理的能力,推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管理。如近年来杭州实施道路修缮、截污纳管、背街小巷和庭院改善、古井保护、公厕提升、无障碍设施设置、免费公共自行车等。其次,对于气象灾害防御、停车难等问题,须整合多方的力量,集中时间整治,推动社会参与。
(二)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
在坚持科技发展,充分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基础上,开拓创新,实施数字城管、数字执法、气象灾害防御等新运行模式。开设了城管行政许可审批服务窗口和社区城管联系站等。最大限度地把行政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等有机整合,做好群众的服务工作。社区联系站建立后,城市管理的基层、基础工作得到明显改善,街区职能得到优化,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清洁杭州”又有新突破
近年来,杭州的城市管理工作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着手,提出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目标,以道路保洁、保序为突破口,建立了国内城市中高考核标准,有效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环境脏乱、摊点乱设、违规搭建、渣土乱倒、乱贴乱画、乱摆乱停等问题,尤其是整洁了城郊结合部无序管理等难点问题,有效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取得较好成效,为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四)建立数字城管“杭州模式”
作为建设部第一批试点城市―杭州“数字城管”,自2005年试运行以来,先在全市5城区和西湖风景区推开,现已覆盖全市。实施这一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为城市长效管理提供了高效的、精细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市、区逐步强化城管监督指挥功能,使城市环境的各类问题从发现、确认、派遣、处置、反馈、核查、考评等各个环节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实现了对城市管理中最主要的、影响面最大的问题的全过程监管。通过这个系统,明确和细化了城市管理主体责任,形成了产权单位、街道社区、城管执法中队与数字城管平台的全天候互动局面,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五)坚持“四化”长效管理
所谓“四化”,即洁化、绿化、亮化、序化。这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基本内容。“洁化”,以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为抓手,实施道路街巷保洁分类分级管理,开展“洁面工程”,不断提高道路机扫率、保洁覆盖率和标准化作业水平,并建立检查考核制度的落实长效管理。“序化”,即对各种不规范和不符合市容街景要求,明显影响城市景观的户外广告(店招牌)、乱贴乱画、违法经营等问题开展整治,规范市容秩序。“绿化”,指精心养护园林绿化,通过“双最”等加强检查督查,及时消除绿地管理盲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日常养护质量,并通过创新手段提升主要道路、河道、公园等绿化档次。“亮化”,要在加强景观亮灯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一把闸刀”等管理模式,加强平时的监管,确保重点区域亮灯率达到98%以上。几年来,通过坚持“四化”,大量动态和静态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得到了及时的解决和有效的控制。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既给杭州城市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主要问题有:
1.城市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随着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管部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城管部门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城市管理是一种最具公众参与性的公共管理,只有真正形成人人理解、人人参与的氛围,才会使这项工作得到群众理解和支持,从而实现“城市管理为人民,城市管理靠人民”,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城管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与监督。由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信息交流缺乏有效的通道,使得城管工作得不到社会公认和群众理解;一些项目又往往侧重服务的投入而轻视服务的结果。城市管理群众参与度不高。
另外,城管工作者本身也存在理念提升的问题。由于人员素质的差异,有的对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城管工作能力欠缺,有的对一些暴力抗法的情况产生畏难,有的因对实际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认识不足而丧失信心或产生急躁情绪等等。
2.管理职责有待强化
政府履行城管职能要通过多个相关的部门来实现。经过前些年的机构改革,杭州市城管机构相对合理,但仍有需要进行探索和改革,目标是更好地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又能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杭州市涉及城管部门有规划、建设、城管、行政执法、园林文物、环保、林水、卫生、国土等多个部门,呈多头分散状态。这些部门大多只是从本部门的角度出发进行规划管理,而市城管办又往往难以统筹城市建设与管理各方面,作出宏观、综合的决策。同时,对新形势下城管的主体、内容、体制和组织方式等一些关键问题,还缺少足够的研究,以及制定有力的工作举措。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往往只能被动应付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从部门之间的协调看,尽管近年来有了较大改善,但协调不力、不及时的情况时有发生。从大的方面看,涉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小的方面看,在抗击自然灾害、数字城管问题处置等问题上出现扯皮,有些也是因为部门之间缺少及时的协调所致。
目前主要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管方式,由于这些管理只是同一性质在不同层次的分工,经常在管理权限上的意见不一,影响城管的效率,影响城管决策实施的及时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也增加了城市管理成本。近年来虽然城管重心下移,许多工作已逐步转移到区、街(乡镇),但由于产权、财权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完全落实,导致了区、街(乡镇)及社区事大权小,加上本身事务繁杂,使之远远没有发挥出主体作用。
3.配套建设有待加速
近几年,道路街巷修缮、改善市政环卫配套设施工程的超常规建设,道路交通的快捷畅通,雨污分流的排水管网,垃圾运输和处理、河道水质的改善等等,但每年的工程总量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与期望。一些设施在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中,过去曾被忽视的细节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现了影响市民生活的情况。
4.城郊结合部问题有待破解
城郊结合部的环境问题十分复杂。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问题接踵而来。在调研中发现,城郊结合部无证摊点、占道经营、违章搭建、违法建筑和户外广告、“门前三包”责任制不落实、建筑渣土乱倒、“八小行业”违章、城市“牛皮癣”及市政环卫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不断出现,虽经多方整治,但仍问题较多,有的已成为一个时期的顽症。
三、对杭州城市管理的思考与对策
(一)更新理念,适应城市发展
在国际化背景下,杭州经过连续几年的“城市有机更新”,正在向传承历史、面向未来、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城市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作为城管部门,一手抓背街小巷和庭院改善,一手抓公共设施正常运转,可谓建中有管,管中有建,实施民心工程、实事工程,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
城市标志和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更新,也给长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一是要体现生态优先的理念,强调“清洁、亲水、清净、绿色、无视觉污染”,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二是要突出文化的理念,在道路整治和街巷庭院改善中重视交通功能、生态功能的同时,挖掘历史碎片和添置文化小品。三是无论建设还是管理,都要坚持“四高”方针,精益求精。四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既管当前,又考虑长远;既要舍得花钱,又要厉行节约。保护好公共资源,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让古老的城市青春长驻。
(二)坚持改革,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城市管理中的职能,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体制是支撑城市管理系统的支柱,科学合理的城管体制是现代化城市的组织保证。在国际化背景下,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科学设置城管机构十分重要。
1.整合宏观管理
根据国际化和城市化的标准要求,参照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验,当管理项目更多地涉及城市整体运行,需要从整个城市角度进行管理时,应该把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全市城市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北京市在深化机构改革中组建的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在负责相关市政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环境次序整治的同时,强化了城乡环境建设和城市综合管理的协调。广州市在“大部制”改革中组建的是城市管理委员会,涵盖环卫、市政、爱国卫生、城管综合执法等职能,成为市政府最大的职能部门之一。杭州也应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可撤销一些部门的管理职能,将其宏观职能移交综合管理部门。区级机构则承担具体执行,形成产权与财权一致、权利与责任相统一、“大城管、细服务”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2.深化属地管理
街道办事处应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由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以为民服务为主题,建设服务性街道。为此,要进一步梳理街道办事处职能,首先是摸清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然后是围绕解决问题,创新为民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如下城区推行的城市管理“十位一体”属地包干等机制),实现城管问题“小事不出社区,烦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城区,有事相互协调”。做到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细致化。其次,街道办事处整合辖区资源,保障为民服务工作落实到位。街道的资源不仅仅是街道自己拥有的资源,还要包括辖区内的市场资源、社会资源等,依靠政府的投入,体现街道职能实现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以及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机制,提高行政效率
1.科学决策机制
坚持“四问四权”,建立健全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人民群众及新闻媒体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城市管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优化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决策信息和评估机制,推进城市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同时加强工作协调,从职能配套、制度和形式创新等多个方面着眼,确保城市管理过程中各个方面、多个环节都能实行高效、及时的协调,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2.信息公开机制
建立信息公开机制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市民对城市管理的知情权。政府要建立媒体公示、会议听证、专家咨询等制度。运用多种方式,让公民有表达公共利益意见的通道,使政策制定者对城市公共服务的产生结果更负责任。
3.科技创新机制
城市管理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必须运用现代化的科技创新成果。实践证明,一个城市的城管水平是和该城市的科技创新程度紧密联系的。一是拓展“数字城管”,加强城市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强化这一新型的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二是建立健全网络平台,通过此平台实施城市管理,如网上审批、网上交易、网上办事、网上征集意见与反馈等,并通过网络与市民交流,社会监督,市民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城市管理。三是运用推广科技成果,支持和鼓励城市管理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创新,为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充分运用水处理、环境卫生、园林绿化、污染防治等新技术成果,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同时也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4.绩效评估机制
城市管理内容宽泛,其评估的指标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效能。首先要立足于效能最大化,保证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提高设施效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运行的需要。二是环境。无论是市政、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还是城市公共资源,如市容环境、广告、城市家居等都是城市环境的构成要素,营造现代化城市面貌和创造良好人居环境是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三是安全。水、电、气、热、交通、道路、河道等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城市的正常运转意义重大,必须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的安全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上的隐患。四是满意度。城市管理最主要为市民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满足群众的需求。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成为开展绩效评估,提升城管水平的重要依据。
5.应急处理机制
气象灾害、交通事故、建筑工程等事故直接危及城市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培训高素质的应急队伍十分重要。城市管理要从防范、预警、处置着手,建立和不断健全相关的应急预案,通过监测相关变量和指标,运用先进科技手段,采取预防和处置措施。作为政府综合职能部门要承担突发事件预警、防范和准备等职能,规划应急管理事业的发展战略,实施应急行动的指挥。同时要对下一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提供资金、物资、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并积极组织进行相关演练活动,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创新方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建设国际化城市,离不开城市管理创新,要把推动改革创新贯穿到城市管理中去。在新形势下,要努力创新方法,围绕工作重点,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推动科学发展,提升杭州城市品位。
1.创新“打造最清洁城市”检查考核办法
清洁是城市管理的基础,清洁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是杭州走向世界的“名片”。要通过健全组织抓制度、广泛宣传抓落实、设计载体抓活动等措施,实施操作性更强、基层更公认的道路街巷分类分级检查等方法,使清洁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为确保清洁杭州,全力建设国际化城市提供有利的条件。
2.创新“四化”长效管理方法
针对城市管理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突发性和反复性特点,在管理方法上要不断探索。首先要掌握规律,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有效解决保洁、保序中因管理时间空档问题而发生的难题。其次要把握难点、实施分类管理。如在“序化”中针对户外广告(店招牌)等城市形象(视觉)问题严格执行“统一规划、统一审批、统一管理”。再次要多出“亮点”,凸显特色。如在“绿化”中,提高立体花坛档次、改造现有高架挂箱绿化、引种植物新品,为杭城道路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等等。
3.创新宣传教育手段
宣传教育在城市管理中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内容,要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各类会议活动、公益广告、专题培训等多种途径与载体,大力宣传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法律法规和工作任务、先进人物、成果亮点等,让广大市民从知晓、理解到关心、配合、参与,不断提高全社会和全体公民的环境意识、文明素质。
(五)依法管理,落实“三有”保障
1.坚持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
建立综合集成的城市管理模式,需要加强城市管理的综合执法,实现执法机构从专业性为主向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重在综合执法的转变,这是实现长效管理的重要前提。一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城市管理的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进一步梳理城市管理领域的专项法规、规定,对于不适应的内容该增补的增补,该修改的修改,有的则需要废除,不断增强立法的综合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形成覆盖城市管理各个方面又相互衔接的法规框架。按照人本亲民、严管重罚的原则,制定与杭州实际紧密结合的管理办法和比较完善的综合执法体系。二是要完善上下贯通的综合执法管理网络。在基层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实行重点下移,与管理部门做好“无缝链接”,增加执法人员、加大执法力度。三要培养和建设一支反应快速、行为规范、装备精密、高素质的城管执法监察队伍,提高执法效率,搞好综合执法。
2.落实“三有”保障,健全城市管理保障体系
一是要“有人做事”。配备足够的城管工作人员,提高人员素质。要按照服务、管理的工作量、覆盖面,核定人员标准,解决城区、街道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引进管理和科技人才,并加强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全力打造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城管队伍。
二是要“有钱办事”。要发挥城市规划对环境管理和财政预算的指导作用,通过完善基础工作,明确管理和服务标准,明晰财政资金的需求;要加强市、区两级城市管理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沟通,落实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效应,同时加强审计与监察,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要建立对城郊结合部(撤村建居区域)及基础设施薄弱地区的财政保障,尽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确立“市、区、街”三级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发挥街道对城管投入的积极性,确保区、街两级与市财政投入按比例同步分担到位。要制定相关政策,构建多元化投资融资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
三是要“有章理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各项工作制度并加以落实,如在道路分类保洁中制订“一路一策”的“四定”方案,即:定任务、经费、人员、质量。在城管执法中实行“六个三”(三级管理、三化标准、三个重点、三高执法、三梯处罚、三层协办)等,优化条块管理、完善管控标准、动态配置力量、严厉查处违法。在环卫作业中,大力推行机械化清扫、垃圾直运、“洁面工程”等标准化作业,有效发挥人机结合清扫作业的功能与优势。在街(镇)社区城管中,推行干部联系基层责任考核捆绑、问题抄告、信息通报及末位问责等制度,用制度来确保工作的持续推进。
(六)建管互动,推进实事工程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管理是对城市环境、园林绿化、市政环卫设施、市容秩序等实施的管理,离不开规划和建设,只有建管互动,才能凸显长效管理的水平。片面强调建设的重要性,忽视后续管理,势必导致人为的分割,最终结果就会影响城市管理的整个效益。城管部门要在项目建设初期提前介入,参与项目设计,施工图纸会审。全面考虑建成后的需要,尽可能完善相关设施。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随机检查,及时整改。项目建成后,与建设等部门共同把好竣工验收关,为日后长期养护工作奠定基础。从近期看,尤其对于地铁、东站铁路枢纽、运河三期、中东河整治提升等重点工程,要加强联系沟通,健全建管衔接机制,关口前移,全过程协商,使建设与管理获得双赢。从城管部门自身来说,最近几年市政、环卫基础设施加速提升,垃圾中转站、公厕改建、截污纳管、庭院和背街小巷改造、道路修缮、河道整治等都是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更要求又快又好,建立互动机制,确保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在抓建设改善的同时,长效管理要及时跟进,如在旧小区背街小巷、庭院改善后,推行物业化管理等,以此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城市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卫生、环境、建设等方面,彼此之间又互相关联,积极协调配合,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还要重视城管与工商、建设、规划、环保、行政执法等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提高工作实效,深化长效管理。唱好“大合唱”,真正实现部门间的“无缝链接”。
(七)公众参与,促进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品质。公众参与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利益。要构建一种人人理解、人人参与的“无障碍通道”式的管理模式,建立双向传递和交流的机制,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积极性,夯实城市管理的基础。
市民群众文明程度对于城市文明具有双向效应,通过促进参与城市管理,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反过来也促进了城市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因此,一方面需要更积极地建立市民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交流机制。继续推行政府公示制度、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接待日制度,听证、对话、12319热线电话制度等,推进服务公开和管理民主化。设计包括志愿者活动在内的各项可操作的参与活动,通过采取经济激励、荣誉表彰、参与评价等多种手段,调动全体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倡和鼓励广大市民对城市管理从决策、实施、监督、检验的全过程参与。另一方面要把提高市民的城管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作为一项长期的宣传工作,让城市管理进单位、进社区、进课堂、进工地、进家庭,特别要在广大群众(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和青少年中培养“环境立市”的理念,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要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市民的自我教育意识,使有关城市管理的理念和知识潜移默化于家庭、高校和社会生活之中,逐步引导群众从单纯对个人家庭的关心扩展到对居住小区、街道社区和整个城市的关心,确实做到城市管理人人有责,“城市管理为了人民,城市管理依靠人民,城市管理的成果让人民分享”。
(八)深入城管研究,提升杭州品位
杭州已确立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品牌,而城管就是“品质之城”的生产力、竞争力,就是知名度、美誉度。当前来说,就是要抓民生、保增长。城市管理工作者应该为打响这张品牌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说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背后是人文精神,那么同样需要“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管作为,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要围绕生活品质和城市国际化这个主题,进行深入广泛的理论和工作研究,如城市标识系统等设置与管理,就要从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参与和管理,促进品牌效益的最大化。又如杭城的立体花坛、户外广告、景观亮灯等都是与“生活品质之城”相呼应的标志性品牌资源,都能体现“城市美学”,彰显杭州特色。要依法合理利用这些空间资源,用政策鼓励和促进新技术、新媒体、新材料的运用,推进升级换代。增设窗口部门和公共服务单位的双语标志等,使杭州以具有高水准、充满现代气息的户外广告等城市形象与国际接轨。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体制机制与国际规则衔接的良好环境,不断提升杭州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要改变对城市管理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具体工作研究多、重大决策研究少等现状,应从“城市学”大处着眼,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当前城市管理中热点、难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广泛听取专家、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借鉴国内外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从中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思路。要学习北京等兄弟城市在城市管理研究中的有效做法,建立健全的研究机构,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吸取专家学者和有识人士的建议和意见。各学会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座谈培训、调研、考察、专题沙龙、编印刊物等活动,活跃学术气氛,加强课题研究,推广成果应用,探索研究新路。要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工作,广泛收集国内外发达城市在国际化、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城市管理的有益做法,总结有关经验教训,特别要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河道管理、古城保护、景观亮灯、园林绿化、停车新政、数字城管、市政管理和气象灾害防御、应急管理等涉及城市管理的重点工作、内容加以比较研究和经验总结,为政府部门制订中、长期专题规划提供有益信息。要充分利用市城市管理研究会及其他多种途径与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城市管理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处理好城市管理各主体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构建城市管理“立体工程”,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生活品质之城”和国际化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据调查分析和专家预测,杭州已进入城市国际化初级阶段,这对城市管理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城市管理任重道远,面对许多问题与困难,既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加快建设国际化水准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构筑国际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又要超前规划,建立起适应国际化城市要求的体制、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
王国平:《城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诸大建:《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模式》,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邓国芳:《杭州日报》,<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5" Month="7" Year="年7月25日一版。
王郁:《城市管理创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彦林、刘建平:《现代城市管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
王志锋、蔡力:《现代城市管理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杨宏山:《城市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作者:&&编辑:吴爽
&&相关新闻&&&&&&
& (10/02/26)
& (10/04/22)
& (10/04/22)
& (11/03/22)
& (11/03/22)
&&发表评论&&&&&&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
 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
 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
&&&&&站内搜索
&&&&&最新图片
&&&&&本周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管 创新 工作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