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华文摘2015年第12期》,还有哪些转载期刊

新华文摘转载要求及投稿须知、审稿什么的,越详细越好_百度知道
新华文摘转载要求及投稿须知、审稿什么的,越详细越好
提问者采纳
开辟了新的领域。  新华文摘简介。  本组稿中心并非杂志社官方网站,1999年、1999年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之一,每期保持16个栏目、资料性。改革方向,提供审核意见、前沿问题往往是在交叉学科中出现的;新设“新华观察”栏目,扩大选编稿件的视野和范围:  《新华文摘》在1997年,增强了时效性、综合性、学术性;加大了承载容量。  2004年。另外,比如法学、2001年连续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和第二届“国家期刊奖”:权威性  关于社科类权威学术刊物《新华文摘》杂志转载要求、管理。因为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已形成综合化的特点,从而加快了传播速度;将原设栏目“读书与出版”;加强了精选精编。文章是否采用以杂志社的官方通知书为准,突破了以学科为本位的定式,新设“管理学”栏目。这4个特点的鲜明性在国内刊物中位居第一、社会学,独立设栏、编辑部转载时间及文章要求诚征科技。改刊后的《新华文摘》半月刊,扩充了原有栏目,展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交叉学科中的研究成果,改为“读书与传媒”、教育学增加篇幅、教育类优秀稿件…文章审稿周期两周左右,原有栏目很难容纳,提升了前沿性,发行量达6000余万册!本站仅为客户提供本类同级期刊发表相关渠道和相关信息的咨询服务,体现了权威性:  《新华文摘》 - 期刊特点  大型综合性文摘期刊《新华文摘》具有四个特点,转向以问题为中心,反映重要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新华文摘》改为半月刊,那些从不同角度反映时代呼声的热点问题
没联系方式啊
可以百度北京天弘益华国际文化咨询有限公司Q:六一三六九零六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新华文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华文摘》首次全文转载德育类学术论文花落国家开放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正文
《新华文摘》首次全文转载德育类学术论文花落国家开放大学
――刘惊铎教授的《德育建模、验模与中国德育新模式》被全文转载
德育模式的理论范畴和德育模式的构建实践问题,是现代德育理论研究和德育实践探索所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学校德育模式建构的成功与否,不仅能反映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成熟度,更能直接决定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模式具有提升德育科学性及实践魅力的价值。深入研究德育模式,对推进新时期德育事业的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和广远的实践价值。
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少刚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之“新四化”背景下城乡德育生态构建与网络社会深度融合研究”和刘惊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和问题研究》研究,依照一定的学术标准对德育模式进行海选、甄定、提炼、总结,概括为“八大德育模式”。
该项研究成果揭示出:“当代德育的八大模式,呈现出内涵上的丰富性和形式上的生态多样性与差异性。从全国、全球范围看,各个德育模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簇而茂的关系。不能将当代模式与传统模式、国外模式割裂开来,而应当融汇古今东西,臻于深度融合,达到德育模式的魔方组合。”这一学术成果及其学术观点,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以题为《德育建模、验模与中国德育新模式》全文转载。
《新华文摘》是国家级“一个高品位、大型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文摘月刊,它以其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检索性,在期刊界独树一帜,“始终把开阔的文化视野锁定在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时代课题上,发扬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尽收眼底的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研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许多文章融思想性、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雄冠全国刊物之首”,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信息库”,“是名实相副的巨人”,被誉为“中华第一刊”。其选登文章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
由国内权威机构的学者对中国重大历史现实问题做出理论性、历史性的回答是其持续的学术主题,也是其权威性之所在。惟其权威,才显现其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信息库”的价值。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说:《新华文摘》是全国百刊工程之一,它集权威性高、质量高(博、大、精、深)和声誉高“三高”为一体,所刊文章好多出自“大手笔”。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张研农认为:“《新华文摘》所刊文章、作品大都在各个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深度、有品位。”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副局长张国祚说:“全国8000多种刊物,……,所发文章浩如烟海,能被《新华文摘》转载,当属不易;不排除尚有一些优秀文章尚未被收入《新华文摘》,但凡是收入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好的或比较好的。某人作品能被《新华文摘》选中,是够品位,上档次,有水平的一个标志,是一种荣誉。”
需要指出的是,《新华文摘》创刊以来,全文转载“德育类学术论文”,尚属首次。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成为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一样重要、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个显学,也标志着我国的德育学术研究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国家开放大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之社会高度及其学术影响力。
本站将该文予以转发,以飨读者。
德育建模、验模与中国德育新模式
《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
德育模式具有提升德育科学性及实践魅力的价值。为了破解德育难题,迫切需要一些成熟的德育模式,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实践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操作性、艺术性,以最快捷的方式取得德育实效。深入研究德育模式,对推进新时期德育事业的持续稳定繁荣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理论意义和广远的实践价值。
德育建模和验模的思考
国外德育模式探索的经验与成果,蕴涵着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国外公认的德育模式主要有吉利根和诺丁斯等创立的“关怀模式”、麦克费尔等的“体谅模式”、拉思和哈明等的“价值澄清模式”、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等的“认知发展模式”、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模式、纽曼等的社会行动模式、[2]李克纳等的品格养成模式等,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科学操作、注重实效的特点,不仅应用方便,而且便于在国际间传播,提升了西方德育的价值影响力。
在我国,德育模式研究与探索取得了长足进展,几代德育人秉持“让理论生根,让经验生翅”的理念,协同创新出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又富有饱满的思想含量和生命含量的德育模式。我国老一辈德育理论家对此做出了里程碑式的总结与概括。其中值得提及的有两次断代性的反思与总结。
第一次是在1997年,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德育的特点与规律研究》,由鲁洁主持对建国以来的德育模式进行总结,提炼为“四大模式”,即:“情感模式”“活动模式”“体验模式”“主体参与模式”等。[3]第二次是在2006年,围绕《社会转型时期德育基本理论研究》,由朱小蔓主持进行新一轮梳理和概括,增加“生态体验模式”“生命叙事模式”等。此后,有关学术期刊开辟了“大陆―台湾两大体验模式的学术对话”专栏,发表“生态体验模式论”和“品德的生活体验模式”等成果。
处在复杂遽变的时代,深入到火热的德育改革实践前沿,面对日益多样化的德育成果,试图概括我国当代德育模式,不啻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而要以有限的文字来表达,更是难免挂一漏万之嫌。为便于分类概括,初步提出以下的建模标准:
要全面深刻反映时代诉求,以人为本,澄明价值观。要有原创性理论气质,在实践形态上具独特性、典型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要有切实的可操作性和便捷性,操作流程明晰,注重实效。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以至巨大的社会成效,而非停留于一种粗疏的设想。要有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特点。要有开放性、包容性、成长性。既符合国际新走向,又能够包容国内外多种相似或相近的实践成果。在前两轮总结中曾出现或被提及的德育模式,被学界认可。
此次总结谨以上述的建模和验模标准为视角、尺度进行海选,那些既符合国内外发展大趋势、具有原创性理论气质,又有实践形态上的独特性、典型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且受到了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检验并取得了显著的实效以至巨大的社会成效的,就优先予以筛选、甄定、定型。而那些还只是停留于一种理论设想的勾画或阐述,或只是一种实践经验的总结描绘甚或只是一种被媒体放大抑或炒作的个别性案例做法,恕不做收入和分析。&  
当代中国德育的新模式
生活体验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强调以自然真实的生活为基本途径的德育实践样式,引领学生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去生活。从源头看,最早由陶行知基于杜威的生活经验理念而首倡,强调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生活之中的“生活教育”。鲁洁提出道德弥漫在学校生活的各领域,德育应该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以生活的源头资源,引导学生成为会生活的人。生活世界需要道德,德育要把人引向自觉自愿的幸福生活。朱小蔓提出每个人都有通过道德学习与他人一起生活的本能,但这种本能很脆弱,需要生命成长的支持性环境和引导。不能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离开生活孤立地谈德育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台湾学者李坤崇秉持品德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德育应从生活体验出发,着重体验生活的意义。生活体验乃真实生活情境的深度接触,乃做中学的生活实践。德育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评价均起自生活、承之生活、转用生活及合于生活。从生活体验串连自我、社我到物我,推动德育从自我发展、社会和谐到自然永续的阶梯,以便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动在生活体验中交融,进而将此体验概念化、实践化,以扭转知情意行分离的缺失。该模式自觉回应时代诉求,以人为本,使德育生活化。其理论源头是现象学哲学,具有原创性理论气质,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德育实效,符合国际新走向。在前两轮总结中曾被提及的德育模式,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情感德育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从情感体验切入的一种实践样式。德育若要真正抵达心灵,一定要诉诸情感体验。道德转化为人的德性,必须要有情感上的认同与接纳。德育要以人的情感体验为中介,通过体验才把德育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及感受联系起来,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落实到行为。
该模式之完整的过程是由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共同构成的。德育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人的情绪、情感系统。要引导学生的情感健康成长,必须尊重学生的感觉,教会其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感觉,给予其表达感觉的机会,并对其表达的场合、方式及分寸加以指导。教会学生控制情绪,积极支持学生发展其感受系统。
该模式针对科技理性对人性的割裂,自觉凸显了情感因素,密切了德育与人的情感的关联。具有原创性理论气质,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在实践应用中强调触动人的情感,关注德育实效。在前两轮总结中曾被提及的德育模式,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实践适用性。
活动德育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通过“活动”的方式实现德育目标的实践体系。其中的“活动”是指具有德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及其他集体活动等。一是必须为学生自由自主的活动。二是必须贯彻“关注兴趣,尊重需要”的原则。三是必须以促进个体品德发展为目标。该模式注重发展个性,促进身心和谐;培养团队精神,深化自我意识,培养自我实现的能力。
实践路径:一是活动渗透,二是情境暗示,三是思维引导,四是自然孕育。传统的德育往往囿于课堂和校园,而忽略了另一片更广阔的德育天地―大自然。要通过各种形式,挖掘各种渠道,从中体验自然,享受自然。五是“对话”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主角,亲自体验,形成认识,感知自我,实现自我。
该模式针对学生死记硬背、活动少的问题,提出以活动为主线和载体,有助于克服单纯枯燥的知识学习现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在实践中取得明显的德育实效。在前两轮总结中曾被提及的德育模式,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欣赏型德育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基于德育中始终存在的一个巨大矛盾,即教师的价值引导与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道德“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的矛盾。基本假设是: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如果可以处理成一幅美丽的画,一曲动听的歌,那么,与这幅画、这首歌相遇的人就会在“欣赏”中自由地接纳这幅画、这首歌及其内涵的价值。
从逻辑角度看,其目标的实现通过三方面:一是建立参谋或伙伴式师生关系;二是德育情境与要素的审美化;三是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和创造力的培养。德育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是这一模式建构的关键,要有可以被学生欣赏的审美对象即“德育美”。必须进行德育活动的形式美、作品美和师表美的创造和欣赏。
该模式针对教师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对待学生的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新型的参谋或伙伴式师生关系,使德育情境与要素审美化,在“欣赏”中促进学生品德和人格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取得明显的实践效果,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生命叙事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以学生道德学习为主线,借助生命叙事,在真实的情境中,促进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生命叙事是叙事主体表达自己的生命故事,即生命经历、生活经验、体验和追求的故事等,具有个体性、生活性和生成性特点。直接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其理想目标指向于成为优质自己。
基本操作程序是:设计情境、生成情境。设计情境就是由教师以学生的生命状况而设计的能够吸引学生生命叙事的欲望和氛围。生成情境是引发学生表达生命故事、师生生命情感流动所汇聚的“生命场”,让学生“有话能说”。要敏感地捕捉主题、开放地设计情境、灵活地调度过程,让学生“有话想说”。要建构新的师生关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自己的生命故事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叙事、一起成长,而这一过程恰恰是道德学习与德育融为一体的过程。&  该模式针对现代化进程中对生命的遗忘和漠视,基于生命哲学提出教师以学生的生命状况而设计真实的情境,关注师生的生命经历、生命故事,吸引学生进行生命叙事。具有原创性理论气质,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取得明显的德育实效,在前两轮总结中曾被提及的德育模式,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生态体验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依据生态体验理论而建构的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魅力化育模式。显现为一体万象的存在形态,由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形态构成。经过20余年的科学实验,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操作体系:其理论形态是三重生态圆融互摄优化生命样态。其价值形态是臻于美善和谐的生态人格境界。其实践形态是全息体验、激活需要、互动陶养、群集共生,促进德育去枯返魅。该模式凸显了德育的践履性、互惠共生性和享用性。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创设富有价值引领和智慧激发的生态体验之境,促成生态位的调整、优化,开启生态智慧、陶养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能力,自觉超越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局限,彰显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
实践路径:遵循活动、体验在先,领悟、反思提升在后的逻辑线索;实践环节为:营造体验场+全息沉浸感受+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实践着力点:一是挖掘校内外的自然生态资源,二是充分调动类生态资源,引导代际间的沟通、理解、感恩、互助,三是唤醒生态阅历等内生态资源,悬置既往,感受并承认生命的无限多样性,向自然、向他人、族群及一切原来外在于自己的生命开放。导引者和体验者体验同一生态关系的结构性变动,展开体验诉说和零距离对话,交互提升、共同臻于蓝海遨游的道德境界。
该模式针对人类重科技轻生态、重知识智力轻道德体验的时代性问题,提出通过体验式干预设计,促成教育生态关系的结构性变动,自觉营造体验场,臻于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和课堂模式创新,提升德育文化的亲近感和吸引力。具有原创性理论气质,实践操作流程清晰、简便易行,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在实践中取得显著的德育实效和社会效应,在前两轮总结中曾被提及的德育模式,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三位一体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充分发挥自身特殊的育人价值,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释放出源于而又高于各自的整体功能。强调学校德育之上下左右关系的“整体构建”,形成一种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融合的系统育人机制,使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各展所长,各负其责,构建校内外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共同育人的德育网络与合力。
实践路径:从调整三者关系入手,其内在结构是一种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多元参与互动。以各种学校德育实践、家庭和学校合作活动为载体,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保障,整合各类德育资源,精心搭建德育平台。构建起内容系列化,方法多样化,渠道网络化的新模式。动员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探索新的家庭教育方式;依靠社会各界的联动作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加强校外实践锻炼,以点带面,形成立体网络。
该模式针对学校关起门来搞德育、孤立做德育的问题,强调学校要自觉连结和整合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育人的有机合力,从整体上提升德育的功能与实效。其理论源头符合系统论和建构主义哲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取得明显的德育实效和社会效应,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网络体验模式
该模式创立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数字化德育实践形态。该模式把网络作为价值观传播的有效载体,深刻改变学校德育的旧有模式,把网络社会变成无处不在的全覆盖的德育新形态。
实践路径:将现行的德育体系回归到网络世界中重构,形成与网络社会相适应的德育对策体系和实践操作样式。在学生的灵魂与网络相接触的环节,及时、适切地引领学生融通网络社会和非网络社会,对触网学生提供及时到位的生命关怀和适切的价值观引导。它借助于网络时间延长学生道德体验的绝对时间,将德育空间扩展到网络社区,将各级各类学校师生生活的那些丰富多彩的体验性内容及时上传、评论与互动,共同参与构建健康、绿色、鲜活的德育门户网络,共建生态网络社会,满足师生多样化、个性化网络需求,赋予德育以时时、处处、人人既便捷又喜爱的体验魅力。引领和规范学生的网络社会行为,减少网络生活的迷惘,参与建构和体验网络新道德,创造文明高尚的网络新生活,臻于网络价值观体验的新境界。德育的数字化,必将深刻地改变学校德育工作的旧有模式,使网上的德育信息和体验活动日益丰富、生动、形象、鲜活、多趣。
该模式针对网络社会快速崛起的客观事实,从被动防范网络到主动应对网络生活,把网络作为道德价值观传播的新载体和德育的新形态。通过科学构建生态网络社会,让网民体验美善的网络生态文化因子,将网络转化为德育的生态化力量。其理论源头符合网络社会理论和生态体验理论,具有理论原创性,实践可操作性强,有较长时间较大样本的实践探索与检验,取得广泛而深远的德育效应,被学界认可,有较强的适用性。
深入分析上述八大德育模式,可以做出如下的理论思考:
(1)各种德育模式有其理论指向和实践形态,但都是对当代德育实践的某类成功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上升到理论高度。不同的德育模式,实际上都可以看成是德育理论家和实践者根据自己对德育的理解而探索和汇聚出来的一种有效的德育策略或路径,一种理论分析和实施的系统甚至成为某种研究与实践的范式,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和政策参考价值。
(2)这些模式呈现出形式上的生态多样性和差异性,可以看成不同德育问题和情境下的有效力的实践突破口。每一种德育模式都自觉关注或凸显了德育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某一形式或策略方法,以构成其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若了解的德育理论流派和实践经验越多,就会越全面、越清晰、越深入地把握当代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脉络。
(3)从全国范围或全球范围看,各个德育模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簇而茂的关系。不能将当代模式与传统模式、国外模式割裂开来,而应当融汇古今东西,臻于深度融合,只有达到德育模式的魔方组合,才能实现科学的创造和发展,形成有实效、有特色而又稳定持续的德育性局面。
(4)其他尚未被离析出来进行理论定型的“类德育模式”的宝贵经验,暂时可以借助于已有成型的德育模式的理论指向和实践精神,进一步开展深入细致、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积累,期待在下一轮的德育模式理论清理和提炼的时候,逐步上升为新的,可以分析和甄定的德育模式,以不断丰富我国德育模式的理论丛林。
&&&&&&&&&&&&&&&&&&&&&&&&&&&&&&&&&&&&&&&&&&&& &[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
(摘自《中国德育》2014年第5期,原标题为《由多样性模式而来的德育新格局》)
【题注】本文系国家开放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少刚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下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之“德育生态构建与网络社会深度融合研究”课题(基金编码:AGA120007)及刘惊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式德育的案例和问题研究》(基金编码:DEA060107)的理论成果。该项研究成果凝结了生态体验教育学术团队和生态体验人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结晶。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博士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文章录入:习墨翰&&&&责任编辑:习墨翰&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新华文摘》2013年转载教育学部教师论文8篇
发表时间: 09:16:52 浏览次数:
3年,教育学部教师以第一作者发表的期刊论文中,共有8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其中1篇为封面文章。《新华文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其选登的文章反映了各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动态和学术走向,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与交流平台。
2013年转载的教育学部教师论文(按时间排序)
新华文摘刊次
试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当代教师教育
积极稳妥地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等教育研究
高位入手 顶层设计我国学前教育政策
庞丽娟;洪秀敏;孙美红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
辛涛;姜宇;刘霞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
大学基础组织结构的建构:传统与创新
探索与争鸣
如何涉过教育改革“深水区”
中国教育学刊第一版 要文版
国内统一刊号:CN42-0815 当前日期:
按期查找第404期第403期第402期第401期第400期第399期第398期第397期第396期第395期第394期第393期第392期第391期第390期第389期第388期第387期第386期第385期第384期第383期第382期第381期第380期第379期第378期第377期第376期第375期第374期第373期第372期第371期第370期第369期第368期第367期第366期第365期第364期第363期第362期第361期第360期第359期第358期第357期第356期第355期第354期第353期第352期第351期第350期第349期第348期第347期第346期第345期第344期第343期第342期第341期第340期第339期第338期第337期第336期第335期第334期第333期第332期第331期第330期第329期第328期第327期第326期第325期第324期第323期第322期第321期第320期第319期第318期第317期第316期第315期第314期第313期第312期第311期第310期第308期第307期第306期第305期第304期第303期第302期第301期第300期第299期第298期第297期第296期第295期第294期第293期第292期第291期第290期第289期第288期第287期第286期第285期第284期第283期第282期第281期第280期第279期第278期第277期第276期第275期第274期第273期第272期第271期第270期第269期第268期第267期第266期第265期第264期第263期第262期第261期第260期第259期第258期第257期第256期第255期第254期第253期第252期第251期第250期第249期第248期第247期
学报社科版论文首次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作者:学报&&&&& 本报讯&&&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刊发的浙江大学张彦博士后《现代科技的风险类型及其博弈研究》一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18期全文转载,并作为&科学技术&栏目第一篇文章在封面要目中予以重点推荐。
&&&&& 这是继《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刊发的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博士生毛明芳《预防原则:生态文明视野下技术创新的价值原则》被《新华文摘》2009第17期摘编后,一年内又一次被《新华文摘》转载,是我校学报社科版的一次重大突破。
&&&&& 《新华文摘》是我国顶级的大型综合性、学术性文摘期刊,被称为解读中国思想理论前沿、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状况的&小百科全书&,其选登文章代表了诸领域的前沿思想。《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工科类普通高校社会科学学报,近期刊发的论文连续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是我国权威文摘期刊对《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学术性的高度肯定,也充分显示了学报社会科学版办刊水平的不断提升。【编辑:邹春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文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