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创业补助在那办理,我是省级面塑非遗传承人,决定创办面塑工作室和非遗培训班 日报,需要申请补助,在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合肥:非遗项目走进学校“第二课堂”
这下住在滨湖的孩纸们就又多了个新的选择了,目测学区房神马...
  合肥在线讯(戴小花 文/摄)58岁的程琪一直在群众文化馆默默工作,是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的传承人。而现在,他把自己比较满意的泥塑作品一一搬到了课堂上,教20多名小学生集体玩起了捏泥巴。近日在合肥市和平小学东校,合肥在线记者看到非遗就这样进入了学校的&第二课堂&。
  程琪老人正在手把手地教小学生们捏泥人
  看到孩子们将猫头鹰的造型捏得那么夸张,程琪老人乐呵呵地笑了,当场就表扬了孩子们这种艺术创造能力。&泥塑,我捏了有50多年,觉得其中的精髓就是作品要有童趣,孩子们的作品虽然捏得朴拙,却时常给予我艺术创作上的灵感和火花。跟他们在一起,永远不会老。&
  一旁四年级4班的王冯浩正在认真地捏着,他说学泥塑是自己挑选的,因为对这个特别感兴趣,觉得捏泥巴比玩那些玩具有意思多啦,父母亲都很支持,有时会带他去查阅这方面的书籍,或者是上网查询相关的资料。自己因为这个把衣服弄脏啦,也不会挨打,妈妈会重新把衣服洗干净。然后,这其乐融融的课堂背后,是程琪老人的默默付出。孩子们使用的黏性黄泥块,都是老人经过挖掘、曝晒、清洗、过滤等一道道程序之后,才制作而成的。
  同样的,在逍遥津小学金都华庭校区,一群小学生穿上了漂亮的戏服,唱起了黄梅戏《女驸马》选段。他们有板有眼的样子,让人联想到了当年的小马兰和吴琼们。
  非遗传承人郑小良正在教小学生们葫芦烙画
  这只是合肥市非遗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合肥市开展了非遗普查、成果编纂、名录申报,数据库建设、传承人保护以及各类传承基地建设等工作,成绩卓有成效,各项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据合肥市文化馆馆长杨晨介绍,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合肥市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资料档案。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完成5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涉及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手工技艺、消费习俗等15大类。值得一提的是,&庐剧&、&洋蛇灯&、&巢湖民歌&、&纸笺加工技艺&4项入选国家级名录保护项目。&火笔画&、&吴山铁字&等15项非遗入选了省级名录保护项目;&武郎面塑&等72项入选市级名录保护项目。合肥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位、省级项目传承人12人、市级项目传承人26人。
  迄今为止,合肥市文化馆连续6年成功举办&合肥市非遗暑期培训班&,以基层文化干部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培训班为平台,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培训,培养了一批基层专业工作人员和骨干。
  在家受欢迎,出门也要叫得响。合肥市众多非遗传承人还在政府组织、推荐下,外出表演展示魅力。国家级项目&纸笺加工技艺&传承人刘靖,省级非遗项目&葫芦烙画&传承人郑小良、&火笔画&传承人刘凯,都曾经远赴澳门参加春节习俗展,引起强烈反响。
  杨晨表示,该馆还将继续扩大与学校、社区的合作,利用中小学课堂、社区活动中心等,让本土的非遗项目,如剪纸、泥塑、船模、黄梅戏、庐剧、巢湖民歌等走进课堂,走进社区,走进市民生活。
  -采访后记
  非遗,一定要有人传承下去
  2012年,我曾采访的&一条线&陈敬芝老人走了,老人生前在凤台县城为我们表演的原汁原味的花鼓灯舞蹈还不时漂浮在我的眼前;门歌的传承人殷光兰老人,至今仍生活在肥东县城里,疾病缠身;前不久,在安徽省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中,我看到庐剧传承人83岁的丁玉兰老人仍在台前幕后忙碌着&&
  最初,我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报道时,并未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当时只是觉得有兴趣。这些老人除了身怀一门传统技艺之外,几乎每个人都是一部文化的&活化石&。通俗地说,都是很有故事的人。我与他们交流时,他们都有共同的隐忧,那就是怎样把自身的技艺传承下去?有的老人让子女学习,有的去传授徒弟,还有的整理资料,把自己知道的都口述或者记载下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很多,自身有着顽强生命力。但是,时代演进,人心浮躁,网络与数字正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生活,不让老祖宗传下的这些文化遗产在我们这一代手里灭失,能够在创新中继承,并发扬广大,是一个很宏大的命题。把非遗传人请进来,让他们走进课堂,走近孩子,手把手教孩子们绝活,让他们爱上传统技艺,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焦点阅读:
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一名男子持刀行凶,危急关头,来自阜阳市...
生态巢湖、水润合肥……将巢湖生态保护修复放在前提位置...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还是很抽象的,但由合...
“湖清则城美,湖污则城黯”,作为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
15家金融机构正式落户合肥滨湖新区并开工建设,令巢湖之...
记者从上海铁路局获悉,合肥南站11月12日开通运营,初期...
COPYRIGHT &2013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合肥报业传媒集团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本网举报电话:1物尽其用:从民间手艺到文化资源――以山东菏泽面塑手艺调查为例&杨帆(烟台市博物馆,山东省烟台市264008)摘要:民间手艺在乡土社会中经历了从民间手艺到民间艺术再到文化资源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体现了乡土社会中艺人、民众、官方对于民间手艺的开发利用过程,体现了民间手艺逐步转化为文化资源的过程,以及地域社会对于民间手艺的不断挖掘、重塑、调试与再认识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本文试图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调查方法,选取山东菏泽面塑手艺为个案,将手艺从单纯的民间艺术如何在艺人、民众以及官方力量的推动下逐步发展为区域文化资源的过程呈现出来,从而分析其过程中体现的人与物之间“物尽其用”式的关系,探索其深层的文化内涵。关键词:民间手艺;文化资源;文化内涵一、引言:从民间手艺到文化资源的跨越民间面塑,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食品、祭品、工艺品、非遗项目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历程,这一过程中作为“物”①的面塑分饰了不同的角色,体现了“物尽其用”的手艺发展过程。图1面塑发展历程图&从上图可见,面塑具有不同的层次与意义。面塑在本文中具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1)民间食物:作为承载民俗意义的民间食物,是面塑最基本的层次,作为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中物品的面塑食品是承载着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内涵的物;(2)民间祭品:作为民间祭祀仪式中供品的民间祭品,此阶段为面塑发展上升为民众信仰体系中供品的层次,此时作为物的面塑供品与面塑技艺结合并重,承载着民众日常生活信仰体系中的民俗功能;(3)民间工艺品面塑:作为商品出卖的手工艺品的面塑工艺品,此阶段面塑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走出而成为了具有交换价值的来自民间的手工艺;(4)非遗项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民间面塑,更加突出了面塑的技艺以及传承方面的内容,其技艺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受到国家行政力量自上而下的保护。面塑所具有的四个层面的内涵是植根于地域、村落、家族影响下的手艺村社会背景之中,并与手艺人的传承及面塑技艺的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一定的场域中相互联系的利益团体将面塑手艺作为一种多层面的资源来获取经济、名誉方面的利益。本文以山东菏泽面塑手艺发展过程中的各类事件为例,描述并分析作为资源的民间手艺在个人、地方、国家的视角下是如何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源并加以利用的,与民间手艺相关的各方利益者又是如何不断地重塑自我认同,并想法设法地凸显其与民间手艺的种种关联来争取名誉、地位和谋取经济利益从而争夺文化资源的。通过典型“事件”的描述分析手艺人、村落、地域社会以及国家等不同的角色如何看待面塑手艺又是怎样开发利用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一步探讨作为文化资源的民间手艺在“艺术生产场域”②如何进行多重角色的转换和适应变迁的,从而窥视其背后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二、文化资源的认定:以面塑申遗活动为例面塑具有食品、祭品、商品、非遗保护项目等多重身份角色,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用品到可以谋求经济价值的商品,再到承载无形文化财产的非遗之物,在面塑的众生相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众在其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从利用面的本性做成富有吉祥寓意的食品面塑到利用面塑物品代替信仰体系中供奉的实物祭品,再到将面塑作为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用于交换的商品面塑,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将面塑开发为无形文化财产的代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之中,面塑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概括而言可抽象为从“物”之本性到精神层面,然后到经济层面而后到文化层面的过程。在民众自然而然地发展面塑的过程中,面塑始终是作为一种资源被不断开发利用的,只是作为主体的民众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物尽其用”的自然而然过程背后隐含着对于面塑手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人类学家阿尔君?阿帕杜莱(Arjun&Appadurai)编著的《物的社会生命》(The&Social&Life&of&things:commodities&in&cultural&perspective)的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经济交换创造价值。价值是嵌入在用于交换的商品之中的。关注交换中的物,而不仅仅关注交换的形式或功能,将使我们发现连接交换与价值的东西是政治。商品与人一样具有社会生命。”&③阿帕杜莱的阐述表明了商品除了具有经济价值之外其还具有社会生命,需要我们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在对于民间手艺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走出日常生活的民间手艺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交换之中,其在承载农民艺人们追逐经济利益同时也将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附加价值。文化的附加价值正式进入民众的视野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开始,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作为第一批项目名单,中国的昆曲入选代表作项目名单,从此揭开了国内非遗保护运动的序幕,随之,越来越多的传统艺术加入了“非遗”的名单,加之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大众媒体等积极的宣传推进,“非遗”以来势凶猛之态进入了民众的视野。然而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非遗”是个相对较为模糊的概念,具体什么是非遗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在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积极促进全世界范围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民委和中文文联等政府部门联合启动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开端,掀起了国内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热潮。而在这场自上而下的非遗运动之中,广大民众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非遗热”。一时间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礼仪庆典、民间艺术、歌舞传说,甚至饮食都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概念,而是化作种种能够被感知的物进入了民众的视野。“乱花渐欲迷人眼”纷至沓来的非遗项目使得普通民众了解并认识了非遗,然大多数人与非遗并无利益之关联,在民众视野中的“非遗”概括而言是众多纷繁复杂的文化事项。然“非遗”也与许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自从“非遗”进入他们的视野并走入他们的生活后酝酿和上演着一场变化。以菏泽面塑即“曹州面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获得批准前后的事件为例,在面塑手艺人对于“非遗传承人”名誉的争夺和地方政府在非遗传承人认定中的行为等事件中,我们可以窥视非遗语境下的面塑手艺资源的认定情况。手艺作为一种资源层层向上地被民众、村落、地域社会所关注和利用,手艺资源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开发利用的过程不断地做出适应性的发展变迁。菏泽面塑申遗活动始于2006年,由菏泽市牡丹区文化局积极筹备申遗工作。在申遗活动中当地文化部门组织主导了申遗的准备等各项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当地政府,地方精英,从事面塑的艺人等不同角色在面塑申遗这个过程中分饰着不同的角色,共同上演了一场打造地域社会文化之戏。在面塑申遗活动中手艺人、地方精英、政府都参与其中,他们将民间面塑手艺视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菏泽面塑申遗活动为例来分析地域社会中的手艺资源发展状况是个合适的案例,笔者亲历了曹州面人的申遗过程,也多方探访了申遗活动中各方的观点立场和行为表现:当政府、地方精英人物、村民三方共同认识到面塑作为村落文化资源,有开发利用的价值的时候,各方就都从自我的利益出发,希望能在面塑文化资源这块蛋糕中分得最大的一块。所以各自有不同的做法与关注点,围绕面塑,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一)政府部门参与介入申遗活动2006年4月,菏泽牡丹区文化局开始收集整理穆李村面塑资料,准备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牡丹区文化局责成牡丹区文化馆人员负责收集穆李面塑资料。笔者在文化馆进行了了解,文化馆负责人员又将此事交给了马岭岗镇政府的两名公务人员,于是在上级层层的要求下,镇政府派人到穆李村收集资料,主要是影像和图像资料。据当时在场的村民介绍,主要请到了穆李村几个比较出名的老艺人,表演面塑制作过程,负责收集资料的人员录制影像资料,同时将村中民间艺人家中保留的一些图片资料收集去一些作为申请非遗时的资料。据文化馆负责申请面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牛馆长介绍,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第一次,他们也没有经验,填报的表格是从国家的网站上下载来的申请表,国家网站上有填报的例子,他们就按照要求,收集穆李村的相关资料进行填写申报。由于并没有经验,申遗准备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周折。&访谈记录之一:牡丹区电视台拍的关于面塑的片子,申遗的片子,最开始有一段磕头拜师的,后来是觉得不好还是怎样都给剪掉了,那段有我的,磕头拜师的时候喊了我的名字,然后我走进去磕头,这段给剪了,光盘胡乱剪。拍的时候电视台和文化局的人,后来的片子我看了,把我那段给剪掉了。④在面塑申遗的活动中,由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员并不熟悉申遗活动的工作,在最初准备申遗的过程中,对于村落里相关资料采取一种“拿来主义”的掠夺式收集,并以自己的判断出发将上报给上一级的申遗材料进行加工和删改的处理。从政府部门在非遗申报过程中的种种行动,我们可以看到当地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面塑作为文化资源的意义,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盛行的背景下,牡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馆等相关机构开始积极开展穆李面塑申遗工作,为了能够开发地方资源,从而带来经济上的利益,然而就如何申报,怎样保护非遗项目的原生性并未做更多的考量,对于手艺资源开发性利用的同时相应的保护并未做好。(二)地方精英人物参与申遗活动穆李村地方精英人物们在“非遗”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利用手艺资源的呢?穆绪建是当地的一个精英人物,其利用面塑手艺资源积极发展自我的意识较为明显,虽然在穆李村的面塑手艺人中,他年纪不算大资格也不够老,但是他能够在时代潮流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他是穆李村年轻面塑艺人中手艺最好的,一直以面塑为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穆绪建19岁高中毕业就开始外出卖面人,由于手艺好还被请去日本大使馆表演,到过很多地方也见过不少世面,后来他到珠海的一家彩陶工厂做形象设计工作,2005年他选择了放弃工作回到家乡菏泽发展,于是在菏泽市区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面塑创作。他是当地政府与村民交流的桥梁,当政府有需要面塑艺人的时候,第一个联系的人物就是他,然后由他联系村里其他的面塑艺人,他在政府与穆李村村民之间起到了连接的作用。通过他的努力,地方政府对于穆李面塑资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村民也能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完成各项工作。穆绪建在政府和村民之间架起了桥梁,同时也利用面塑资源发展了自己的事业。他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各项文化活动中政府部门都会邀请他作为穆李面塑艺人的代表,他因此得到了很多资源,并适当地把这些来自政府的资源分配给穆李村民。因而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认为他是跟政府部门联系紧密的村里人,也愿意跟他一起参加活动。因而他从一个村里手艺较好的面塑艺人,成为了穆李村面塑的积极倡导人,并成为了村落手艺人与政府的联接者的角色。(三)民众如何面对面塑手艺资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之快常常令人来不及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穆李村的手艺人群体在面对面塑手艺成为“非遗”的时代以来的种种反应体现了普通民众在面塑成为非遗项目过程中的观念和态度,以及他们积极利用手艺资源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趋利避害之大众心态。&20世纪初期曹州面人就已被众人所知,那时候曹州面人的代表人物李俊兴和李俊福使得穆李村这个小村在菏泽地区众多有面塑艺人的村子中凸现了出来,面塑作为穆李村的标志开始显现。20世纪80年代,停滞了多年的民间面塑艺术又重新获得了生机,一些面塑艺人重新又背起面塑箱子延续祖先们走南闯北挣钱谋生的生计方式,穆李村的其他一部分村民在看到这些走出去的面塑艺人们收获了金钱和荣誉后,他们也纷纷效仿开始学习面塑。进入21世纪以来,在“非遗”进入民众视野的时代背景下,村民们积极利用面塑这一手艺资源,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面塑艺人的队伍,以期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从村民的角度来理解面塑申遗活动主要有两个层面:首先,村落社会中普通的面塑艺人,他们最初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很了解也不是很关心,对于申遗活动最开始是持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关心的是怎样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穆李村中的大部分艺人而言,其依然过着普通农民的生活,面塑是他们的一个挣钱的副业,因而面塑申遗活动则不在其关心的范围之内。然而当面塑成为非遗项目后,他们也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发展潜力,更多的人开始蠢蠢欲动加入到面塑艺人的队伍中来。其次,村落中也有不从事面塑活动的村民,他们要么有其他的副业,比如开杂货店或是搞运输、做建筑,要么就是经济状况比较好,对这些人而言,他们希望穆李村的面塑能够兴旺发达,因为他们也能够借着发展面塑非遗的东风获得一些经济利益。&三、文化资源的争夺:以面塑技艺非遗传承人认定事件为例菏泽面塑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2006年始,至2008年“曹州面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到2011年正值笔者田野调查之时,因而曾亲历菏泽面塑申遗之过程,也目睹了在申遗过程中民众、艺人、村落组织、地方政府等对于面塑申遗的态度和各方行为。2009年的2月笔者在新年过后赶到了菏泽做进一步的田野工作,并住在艺人穆绪建的家中,在跟他的交谈中得知,2008年11月菏泽市公布了菏泽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在名单中有穆绪建的名字,然而名单的背后却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这么简单的事情。表1⑤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民间美术)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代表性传承人姓名性别年龄1Ⅶ-&1曹州面人牡丹区穆绪建男472李金城男763陈素景女404何晓铮男705曹县江米人曹&&县王锡金男73&从菏泽市文化局公布的“曹州面人”的非遗传承人中,同时并列有四个人的名字,他们是穆绪建、李金城、陈素景和何晓铮,他们都是由牡丹区文化局申报的“曹州面塑”传承人,然而在这四人中有两人并不在菏泽,李金城是穆李村旁边的李堂村人,然其早已迁居河南洛阳,何晓铮祖籍菏泽而其现居济南发展。牡丹区文化局在市级非遗传承人认定中四人中有二人现非菏泽市人的情况引发了众多艺人的争论。笔者在与艺人的访谈中,从各个层面了解了这次市级非遗传承人认定事件中的玄机。访谈记录之二:评委专家评了,评了以后的过程为什么不公开,谁评的怎么评的都不知道,现在这块也没有规定,谁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个人给我出主意,让我去找,从乡里、市、再到省一级一级的找,我带上简历和表格,问问他们看我达到要求(非遗传承人)没,从乡里开始,拿我的简历去问他们达到没有,达到了给我签个字,说没有达到我就问问为什么了,他们如果说过了评定期了我就要问问为什么评定的时候没有通知我。⑥2009年的9月笔者在穆李调查期间,李双虎对于刚刚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名单中没有他的名字发表了他对于非遗传承人评定的意见。他的想法也代表了大多数手艺较好的面塑艺人的想法,他们对于文化局评定非遗传承人而并未公开进行的事情表示气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省、市会有一定的资金补助,但是许多艺人表示“不是想要这钱,一年才能给多少钱”,但是他们又都普遍认同“有了名誉后收益会翻倍增长”,因此可见,手艺较好的艺人是看中了非遗传承人的名誉背后所蕴藏的经济利益价值,他们对于市里非遗传承人评定的不满最根本上还是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穆绪建告诉笔者,在非遗传承人评定初期,文化部门的人曾经暗示他应该以某种表示一下对于非遗传承人评定事宜的关心而他拒绝了,他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篇对于隐隐表达对此事表示不满的的博文,说民间艺人的艰辛和政府部门的人在处理非遗传承人评定时候的疏漏,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将这篇文章删除了。后来非遗传承人名单出来后,穆绪建是面塑传承人之一,而这之中的众多细节笔者就不得而知了。2009年9月穆绪建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面人的代表性传承人。&&图2菏泽市文化局颁发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证书⑦&在穆李村调查期间,村里的艺人们曾流传着有关李金城入选面塑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李金城是李堂村人,他早年学习面塑手艺的时候跟西穆李村的穆绪珠是师兄弟的关系,同是跟在上海卖艺的师傅学习面塑手艺,后来李迁居洛阳以面塑手艺为业。笔者在村里听说他积极关注面塑传承人评定这件事,曾亲自到菏泽考察来并拜会了文化部门的人,在村里的手艺人中流传着李金城为成为面塑非遗传承人而跑关系的多种版本。虽这件事情难辨真假,然而它真实地反映了手艺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高度关心的态度。在四位传承人中的陈素景是李芳清的儿媳妇,她居住在穆李村,如遇有展演等活动她则作为艺人代表表演面塑技艺。笔者见到她问起非遗传承人的事情,她表示了高度的关心,并跟笔者聊起了传承人的补贴等问题细节问题。在面塑非遗传承人认定事件中,穆绪建、李金城、陈素景和何晓铮被认定为曹州面人的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人认定事件的前后中,笔者了解到前三位都对于传承人的身份表示了关注,他们认为国家给的钱不在多少,荣誉以及荣誉所带来的附加价值最为重要,并积极争取了传承人的名额。2010年9月当笔者又一次到穆李村调查的时候,再次去拜访李双虎的时候,他也已经被认定为面塑传承人他展示了他的非遗传承人的证书给我们看时,他曾说的话回响在笔者耳边:“面塑艺人如果只是占了家传这个优势,其他的事情也不管,那是不行的。传承人要是正式批下来那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从曹州面人非遗传承人认定事件中前后几位传承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民众视野开始,民间艺人就将其视为一种隐形的资源,作为非遗传承人的面塑艺人并不是看中国家对于传承人的补助,而是看中了传承人的名誉,更直接地说是看到了隐藏在非遗传承人名誉之后的广阔的经济利益空间。&&&四、文化资源的塑造:以穆李村的立碑活动为例&&&&&手艺不仅仅在民众视野中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存在,在村落体系之中,手艺同样被视作资源被不断的建构和开发利用。以穆李面塑村的立碑活动为例,来揭示村落语境中的面塑手艺资源不断被开发和建构的过程。(一)立碑始末2004年9月9日是个平凡的日子,但对穆李村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穆李村筹划以久的5块村碑终于在经历了最初的计划、筹集基金、起草碑文、刻碑等过程后,在穆李村全体村民的共同见证下,立在了穆李村的寨里,这五块村碑中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也讲述了穆李村的故事。对穆李人而言,意味着村子的历史连同面塑、炮拳、梅花拳等传统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使穆李的子孙后代以及每一个来到穆李村的人都能了解穆李村的历史和传统并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村碑的筹立工作早就开始进行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村里的民众就要把村史和村里的面塑、梅花拳、炮拳等传统立碑做个纪念的想法。当时穆李村的支书和几个有威望的老者共同筹划了村史的编写和村碑的建立,他们多次聚在一次开会,集体讨论村史资料的内容,并开始收集面塑、梅花拳、炮拳等村落传统手艺、武术的资料。经过多年的集体努力,最后编辑了一本有关穆李村史的小册子《穆李村史记》。其前言中写道:“收集整理穆立村的光辉历史并编辑成册,树碑立传以传后人,是全体穆李村人多年的夙愿。为了把这项民心工作办好,在郝道纯、李传君等人的倡导和带领下,各姓氏、各家族都积极响应,努力配合,并踊跃捐资。”可见穆李村碑是穆李人共同的期望。《穆李村史记》中交代了穆李村碑的筹建过程:在收集整理史料、筹备纪念碑篆刻过程中,郝道纯、李传君、穆宗建、常振德等人曾多方走访座谈,多次召开会议研究,不避寒暑,不辞劳苦,历时年余,较为理想地完成了预期期望。共同完成史料七篇,于穆李村中央树起《穆李村史碑》《捐资碑》《梅花拳十二世宗师李永松纪念碑》《清咸丰御前武师、炮拳大师常启云纪念碑》《穆李面塑碑》五座。⑧在筹立村碑的过程中,村里组织了立碑委员会、史料委员会、集资委员会等多个村内领导组织,分工合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个立碑的过程中,得到了当地的政府部门的许可和支持,建碑的内容、所需的资金、各项工作的安排都是村里各个委员会专门负责,并在村民们的协助下完成的。穆李村碑的筹立体现了村落社会集体力量的巨大作用。在穆李村史碑的集资过程中,村里各个姓氏的代表人动员组织了捐款活动,主要有穆姓、李姓、郝姓、常姓、杨姓等几个姓氏代表分别收集村民的捐款,共收到穆李村民自愿捐款9110元,共480多人捐款,数额从600到10元不等。这些捐款全部用于穆李村史碑的筹立工作,并由村中的会计专门负责管理这笔资金,并把开销清楚地记录在帐,并与村碑建成之日进行了公示。穆李村碑的立碑活动中的各个程序和组织体现了村落社会作为一个组织单位所发挥的作用,从筹备、编写、筹款、立碑等过程中民众积极参与立碑活动也加强了村落社会的凝聚力。穆李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不仅有着面塑手艺,祖祖辈辈出了很多面塑艺人;还有武术传统,这里有梅花拳和炮拳,都是比较出名的拳法套路;村里还有河南梆子和大平调等戏剧传统,历史上穆李村就是个有着丰富文化历史传统的村落。穆李村碑的落成,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了穆李村民们关心村落文化发展的事实,也体现了村落体系中当地民众作为集体对于村落内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穆李村中自古就有面塑手艺流传,至今村里每年到全国各地卖艺的艺人仍然延续着古老的手艺谋生方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穆李村村民们认为面塑手艺不仅仅是他们的谋生方式,同时也带给穆李村很多荣耀,于是村民合计想建个碑,把穆李村的面塑历史记录下来,以立碑的形式来纪念面塑手艺传统,于是有了这块2004年立在穆李村村中的面塑碑。以立碑的形式来纪念一种民间传统工艺的事情并不多见。在历史上,可以立碑的事件必是荫泽子孙的大事件,而对穆李村人而言,面塑手艺确是一个造福了穆李子孙后代的传统。而为面塑立碑这却不是第一次,据老艺人们讲述,穆李村历史曾有过一块老面塑碑,其上面记载着穆李面塑手艺的事情,但是这块老面塑碑却在文革的时候遭到了破坏断为两半,后不知所踪。然而,在2004年在离穆李村不远的解元集的解南村竟然发现了一块老艺人口中的面塑碑,从而引起了有关面塑碑的故事。经调查在解南村一户人家的牛棚里发现的这块面塑碑的确是艺人们所说的那块碑,它是1930年(民国十九年),民间面塑艺人们通过集股生息的方式经历了15年时间筹集资金为其祖师王郭二君建造的“沐恩碑”为纪念其传授面塑手艺“以昭遗惠以志不忘”。原来这沐恩碑原本有两块,一块立在穆李村,一块立在解南村,穆李村中的碑在文革的时候毁了,然而解南村的碑却侥幸留了下来。老面塑碑的发现也揭开了面塑的历史。据沐恩碑碑文中记载,王郭二君是菏泽面塑的祖师爷,他们为江西瑞州府戈阳人,幼年就开始学习捏面人技艺,其手艺精湛,“有栩栩欲活之效”,后其二人同游至穆李村,以其面人手艺为生,积聚田产,安家在穆李村,当地人杨玉林、段文干等数人向二君学习手艺,后来又广收门徒相续传授技艺,使得面塑手艺繁荣昌盛,以其为业者遍布曹州(菏泽)以及附近的河南,直隶(北京、河北)一带,面塑艺人数量超过千人。这些民间面塑艺人们“或兴家立业,或衣食无虞,莫不赖其艺而为”,所以为了纪念两位曹州面塑的始祖,其弟子五十余人共倡为两师建碑,历经十五年终于有了这座“沐恩碑”⑨。&图3沐恩碑⑩沐恩碑碑文:沐恩王郭二君碑文官礼六卿而作之,以考工道德全修之功,终以游艺。自来一材一艺,专门名家,有利于人世者,即圣人所不遗也。王君讳清原,字澄波。郭君讳湘云,字荫泉。江西瑞州府弋阳人。幼而同师,学捏面人。曲艺也,事近于戏迹,邻于亵,而各精其道。每构一像,形容毕肖,眉目如生,有栩栩欲活之效。吾曹向无此术。自咸丰二年,二君偕游吾曹,寄居本集西穆李,各自食其艺,获值浮于所用。积年余,购置田产,遂家焉,既而,杨君玉林口口口三人,以学于王君;段君文于数人,以学郭君;嗣而广收门徒,循相传授,继继续续七十年矣!相传五世,蔓延曹属以及附近直隶、河南两省,以是艺者不下千余;遨游亚非欧美,逐处销售,或兴家立业,或衣食无虞,莫不赖其艺而为口口口哉。二君之惠大矣!先是杨君玉林,张君俊相,集合徒众五十二人等,共倡(为)两师建碑,以昭遗惠以志不忘。询谋会同,但迫无货。有志未逮。(乃)集股生息,建碑之资迄今十五年矣,本利计有二百余缗,乃购石磨碑,计日竖立口口。予想事无论大小,以成玉为先;艺无高下,以成物为要。二君携艺自养,能成己矣。故又多徒,然成韵矣。而今死后,徒愈增而愈多,艺愈传愈永,其惠之及于天下后世,正末可量也。曲艺&&可忽乎哉!予故而其事实序其颠末,用勤填珉,以垂不朽云。 清岁进士&杜维桢撰文清附生于民国山东法政学校毕业李汉卿书单 民国十九年岁次上章敦洋阳九月上浣谷单11沐恩碑中所记载的是面塑手艺的历史,它是如何在古曹州一带兴盛发展起来的,历经了几十年的传延发展,影响的范围不短扩大,艺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从而兴盛繁荣起来。在穆李村筹划立面塑碑的过程中,正是沐恩碑的偶然发现促成了穆李新面塑碑顺利地立在了穆李村的村口。2004年7月在解元集的解南村发现的老面塑碑――沐恩碑就是老艺人们的回忆的那块老面塑碑,是为江西塑匠,王清源和郭湘云所立,碑上记载了他们二人的事迹。然而早在这块老面塑碑被发现之前,穆李村已经在筹划着建造一个面塑纪念碑的事情,原来穆李村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就曾想过要立穆李面塑碑,可是由于文献资料的有限,撰文的工作久久不能成行。后来村中成立了立碑委员会,请了穆李村中的老面塑艺人,一起来回忆面塑的历史,由郝道纯老师执笔,将穆李面塑的发展整理成文。在2004年7月李芳清等人在解南村找到的老面塑碑后推进了穆李面塑碑的立碑活动的进行。在发现了老面塑碑后,积极促成了穆李村的立碑活动。穆李村村民和立碑委员会的委员们马上行动起来,与2004年9月落成了穆李面塑碑。穆李面塑碑坐落在村史碑的最左侧,它是由面塑艺人们集资兴建的,目的是对穆李面塑的历史与现状做一个说明,使得村民们记住历史,也让穆李面塑为后人所记住。面塑碑是由穆李村面塑艺人们倡导建立的,在筹划面塑碑时,李芳清老艺人还健在,他亲自参与了立碑委员会草拟面塑碑碑文的工作,还有一些老艺人也参与了碑文的审查工作,通过老艺人的回忆和老面塑碑碑文内容参考等,共同构成了今面塑碑的历史部分的内容。至于今面塑碑中记载的穆李村面塑的现状,则是根据村中面塑艺人们提供的情况,由立碑委员会的成员执笔成文的,主要由郝道纯主笔。立碑委员会共有七位成员,主任是:李传君,副主任是:穆绪良、郝道纯、穆宗建、常振生、常振德、穆绪敬。他们是村史碑和面塑碑碑文的主要负责人,通过查阅史料和访问老艺人的方式得到资料,整理成穆李面塑碑碑文如下:面塑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一种传统造型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艳丽多姿,光彩照人,本村面塑起源于明末清初,衍传至1854年清咸丰帝四年,江西弋阳塑匠王清源、郭厢云游艺曹州西南二十里,寄居穆李寨与当地艺人杨健清、杨保林、杨贵林、郝胜合作研制,使面塑艺术大为提高而成为工艺&品。以后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于是本村成为古曹州一带面塑工艺事业发源地。一九零八年前后,本村面塑普遍发展,先后传艺给李朝平、马德交、马凤山、李俊福、李俊兴、杨振合、郝子礼、郝道黄、穆田春、穆宗书、穆绪乾、常朝品等三十余人。其中李俊福,李俊兴技艺超群,俊福擅捏武将英姿,俊兴擅捏佳人仕女,被誉为“文武二李”驰名中外。一九二零年后,李俊兴同师兄弟等二十余人,多次去上海、广州、厦门、香港并出国到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以谋生计。一九二六年李俊兴应邀到老挝王宫表演面塑受到赞扬。一九三一年又去苏联莫斯科表演受到了苏联人民的热烈欢迎。解放后面塑艺术获得了新生,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九五六年李俊兴、李俊全、李芳阁、李芳清、马凤鸣、穆化起、宋月亮、郝子泉等十多人应县文化局邀请在菏泽成立面塑组。一九五七年应省文化厅指示迁往济南市成立面塑社。一九五八年李俊清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表演时受到朱德委员长接见并合影留念。菏泽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李芳清一九七九年八月十六日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人员代表会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李先念、叶剑英、邓颖超等接见并合影留念。一九八二年三月至五月随山东省美术工艺团赴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表演面塑,在澳总理府捏一袋鼠得到广泛赞扬。其拍照刊登在第二天的“澳洲日报”头条位置。一九九五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李芳清“民间工艺美术家”光荣称号。一九九六年被邀请到柏林为当时的总理科尔当面塑像。他一生从事面塑艺术研究工作,创作了大批活鲜人物形象:如金陵十二钗、聊斋故事、水浒一百单八将等古典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现代人物雷锋、刘胡兰、欧阳海等活灵活现。曾多次在大明湖公园举办展览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作品以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色彩鲜艳夺目为世人所喜爱和称颂。本村面塑代代相传,工艺精益求精,老艺人穆化起、穆绪竹、穆绪岭、常振华等应全国各大城市单位聘用者甚多。马凤鸣五九年受省军区聘用,上海市木偶剧团聘用,他的作品遍及全国各大城市。李芳亮现任牡丹区面塑协会副主席。一九八七年应重庆市政府之邀,李芳亮、穆金生、常永安参加首届市灯会面塑表演。一九八九年在长春市参加电影“西门家族”拍摄。穆绪建一九八三年应穆绪建本驻华大使馆表演面塑半月有余,其作品得到全体使馆人员赞赏,现任牡丹区面塑协会副主席。穆铁成、穆银生在二零零零四月菏泽市文化局举办文化艺术比赛时荣获二、三等奖,穆铁成二零零零年应丹东市邀请参加面塑表演,穆银生一九八六年在市文联举办的民俗艺术节获三等奖。穆明芳二零零二年曾被汕头市聘用。穆远忠曾参加兰州市黄庙庙会表演,李洪亮多次到烟台表演。后起之绣,层出不穷。如郝古林、郝广军、郝金刚、穆立波、穆化想、李传杰、宋明轩、武金发、李传进、常乐贤、马同玉、李双全、李松山为本村面塑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本村面塑艺术发明创造密封盒装人物、花草、水果等作品打入国内外市场,赢得外汇,为国争光,为乡里添辉。全村每年近百人外出献艺,足迹遍于全国各地,经济效益可观。公元二零零四年元月12&&&图413穆李面塑碑穆李新面塑碑文有一千四百余字,记叙了穆李村面塑手艺的由来和近年来面塑的发展现状。碑文中详细介绍了穆李村面塑的情况,也介绍了很多出名的面塑艺人,比如面塑大师李芳清等等,也有当代的面塑新人的名字。碑文中共提到老新面塑艺人53人,记叙了主要面塑艺人的主要成就,提到了李俊兴、李俊福、李芳清等艺人的事迹,也提到了穆李村很多面塑艺人中的后起之秀。在总体上把穆李面塑的历史和现状都表现了出来。通过立碑活动,在村落社会中的民众经历了一个共同回忆历史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村落中的民众对于面塑手艺资源的珍视。穆李村民们通过面塑碑的立碑活动强化了穆李村是菏泽面塑起源地的意识,并通过面塑资源的开发积极促成了村落社会的发展。(二)面塑碑与穆李村在穆李村历史上有两块跟面塑有关的碑刻,一老一新共同记载和见证着穆李面塑的昨天与今天,并书写着有关面塑与村落发展的故事。沐恩碑是为纪念以手艺的传播使得穆李一带民众有技可依免于饥寒的面塑技艺的祖师而立,而穆李面塑碑的建立则是穆李村发展的结果。菏泽马岭岗镇穆李村附近的几个村寨都有做面人的传统。李堂村、时庄村、穆李村和解元集一带这几个相距不远的村落中面塑都很兴盛,也不断有面塑艺人们从这些村子中走出来,比如说现在在洛阳的面塑大师李金城就来自李堂村,而面塑大师时振山就来自时庄村,同时马岭岗镇的其他乡也有人从事面塑事业,可以说菏泽马岭岗镇面塑分布较广,在穆李周围的村落会做面人的民间艺人也很多。然而在这一片广大的面塑手艺活跃地带,穆李村的面塑手艺发源地的地位逐渐凸显,渐渐成为了区域面塑文化的中心之地,这其中体现了村落社会对于文化资源的不断开发与重构。穆李面塑碑的建立,体现了穆李村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寻求文化资源的正位的诉求。笔者发现,据沐恩碑中文字记载,当时王、郭二人将面塑技艺传给了杨、李、段三个主要的姓氏,按照家族手艺传承之惯例,面塑手艺理应在这三个姓氏后代中发展壮大。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我们看到李姓面塑世家延续了面塑手艺,而段、杨二姓艺人则渐渐消失湮灭了。以穆李村为例,从事面塑的多为穆姓和李姓两个大姓,李姓主要分布在东穆李,而穆姓主要分布在西穆李,因此形成了东西穆李面塑比较发达的情况,并且据笔者调查发现,现在的穆李村中从事面塑手艺的艺人多分布于西穆李村中,并不再受家族传承的影响。由此可见,在当代社会中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是在经济――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发生的,面塑手艺已经走出了只在家族内传承的小圈子,从而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流传。与穆李村临近的乡镇与村落,在看到穆李面塑手艺繁盛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也想争取从中分得利益,因而附近有很多村落的村民也有一些人介入到面塑手艺中来。在这样一个现状下,面对面塑文化资源,地域社会中相似背景的各方都希望能够抢占更多的资源。穆李村以村落为单位通过立面塑碑的形式证明了自己的文化正位积极争夺文化资源,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于村落社会体系的重构。同时我们也发现这是穆李面塑发展兴旺后必然要寻求的结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也许穆李村立面塑碑,说明穆李村就是曹州面人起源地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因为菏泽面塑起源于穆李一带(应包括附近的地区。老面塑碑中记载,面塑手艺蔓延至曹州全境乃至北京、河南一带)。但是穆李面塑积极寻求起源地之定位的发展方向,又是穆李面塑发展兴旺后的必然,在穆李面塑扬名后,穆李村的名声远远超过了以前跟它同水平的其他村寨,于是它必然选择积极利用文化资源确立自己正位的道路,这也是由穆李面塑发展带来的一种历史的必然,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结果。穆李村作为村落社会单位通过立面塑碑活动,试图告诉穆李村民以及后代人,穆李村就是曹州面塑的起源地。通过立面塑碑的活动,进一步促进了穆李面塑的发展,也是由于穆李面塑近年来的辉煌,导致了面塑碑的建立,所以说在村落发展过程中,对于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及借机重构村落体系是现代社会手艺村发展中的一个共性。面塑作为一种资源是促进和影响穆李村发展的因素,也是穆李以村落为单位积极塑造并重构村落的机会。五、小结&综上可见,从政府部门、精英人物和村民三者的角度分析对于面塑文化资源的看法和态度,可见其三者各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诉求点,但其都希望面塑手艺能够兴旺发展,并从手艺资源中分得一杯羹。手艺作为一种无形的资源蕴藏在民众日常生活体系之中,其发展变迁的过程体现了民众、地方和国家自下而上地将其作为一种资源为己所用的过程。如张士闪而言,当代学者在关注乡民艺术个案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其进行一种整体性的文化考察,不再将主要精力滞留于“艺”的层面,而是注意将“艺”与“乡”结合起来观察,并初步流露出“艺”、“乡”并重或视“艺”为村落文化文本之一种的研究倾向。特别关注中长时段的文化、心态、习俗、信仰、仪式、组织、区域、日常生活、地方制度等对于乡民艺术的影响,热衷于从国家、地方、民众间互动的角度来探讨乡民艺术传统的形成及变迁等问题。[1]本文以面塑手艺为例,其从民众生活中的食品制作技巧发展而来,逐渐发展成熟形成一种民间面塑手艺并服务于村落生活中的信仰祭祀活动,而后又经历了从服务乡民日常生活到作为民间的手工艺商品谋求经济利益的转型,直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其成为地方非遗技艺,面塑手艺的发展变迁过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民间技艺不断发展以及被赋予意义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民间技艺最初由民众迫于生计所利用的物,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民间艺术,并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逐渐繁荣兴盛,随后进入地方和国家的视野成为一种可供利用的手艺资源。手艺成为一种资源后,民众、地方都在在资源的争夺中不断形塑自我、重构历史以期凸显与手艺资源之间的关联,而国家通过对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定参与到民众、地方的互动的之中,并通过政策导向趋势推动了这一过程的更加复杂多样化发展。民间面塑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体现了民间社会“物尽其用”的传统思想,也揭示了地域社会对于民间手艺的不断挖掘、重塑、调试与再认识的过程,体现了民间、地方、国家对于民间艺术的开发利用过程,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注释:①有关“物”的概念和内涵参考:Arjun&Appadurai&ed,The&Social&Life&of&things:commodities&in&cultural&perspectiv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②“艺术生产场域”的概念来自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他在其著作《实践理性》中提到:“应该把关系的思想方式运用于生产者的社会空间中去,在其中产生文化作品、文学场、艺术场、科学场等等的社会小宇宙(亦即场域)是社会地位之间客观关系的空间,而人们唯有在与他人的客观关系中,确定每个行动者或机构的位置,才能理解这个空间里发生的事情。”引自(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理性》,谭立德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48页。③参考Arjun&Appadurai&ed,The&Social&Life&of&things:commodities&in&cultural&perspective[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④资料来源:2009年9月访谈资料,访谈人:李双虎,男,乔李村人,访谈地点:李双虎家中。⑤此表为局部表,资料来源:菏泽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菏泽市文化局日关于公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的公告。⑥&访谈对象:李双虎,男,乔李人,李俊兴的外孙,访谈时间地点:2009年9月于李双虎家中。⑦图片来源:穆绪建提供。⑧资料来源:《穆李村史记》。⑨该碑立于1930年,碑高143厘米,宽57厘米,厚16厘米,现存菏泽牡丹区马岭岗镇解南村段兆普家,碑文拓印在穆李村面塑陈列室中可见。⑩图片来源左汉中主编;鲁汉:《李芳清&荷泽面人李》,长沙市: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40页。11碑文来源为作者本人抄自与沐恩碑。12碑文来源为作者本人抄自与穆李面塑碑。13图片来源于作者2007年在解南村调研时拍摄。参考文献:[1]张士闪.从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到返归乡土语境――评20世纪的中国乡民艺术研究[J].文史哲.2007(3).
相关新闻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遗培训班简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