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款智跑这款车怎么样?

惠普CQ45-307这款如何?????_百度知道
惠普CQ45-307这款如何?????
优点 和缺点
  常规  电脑: 惠普 Compaq Presario CQ45 Notebook PC 笔记本电脑  操作系统: Windows Vista Home Basic ( 32位 / SP1 / DirectX 10.0 )  硬件  处理器: 英特尔 Core 2 Duo T6400 @ 2.00GHz  主板: 仁宝 30F8 ( 英特尔 Mobile 4 Series Chipset )  内存: 2 GB ( 奇梦达 DDR2 800MHz )  主硬盘: 西数 WDC WD2500BEVT-60ZCT1 ( 250 GB )  显卡: Nvidia GeForce 9200M GS ( 256 MB / 惠普 )  显示器: 奇美 CMO1425 ( 14 英寸 )  光驱: 日立-LG DVDRAM GSA-T50N ( DVD-RAM/DVD+-RW )  声卡: IDT @ 英特尔 82801I(ICH9) HD Audio Controller  网卡: 瑞昱 RTL8168C(P)/8111C(P) PCI-E Gigabit Ethernet NIC  --------Z武器: V2.23--------  优点:1、觉得散热不错,玩了4个小时荣誉勋章空降兵CPU、显卡、硬盘温度为38、54、39.离开游戏后显卡温度很快恢复到44.  2、奥特蓝星的扬声器就是一个字,棒。。  3、外形美观,外壳采用膜内漾印技术的钢琴烤漆面,做工比较细致。  4、与同配置的机型相比,价格比较适中。  5、视频头非常不错,很清晰。即使在黑夜里照得也不会太像鬼魂,矩阵麦克风,通话很清晰  6、开关及控制键采用白色灯光不会那么刺眼。  7、9200的独立显卡没有传说中那么次。极品飞车11关掉特效、中等效果下运行很流畅。  缺点:1、风扇响声比较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比较明显。  2、硬盘是西数的,嘎吱嘎吱。。烦  3、键盘不够结实,打字时候键盘会有轻微塌陷。  4、黑色钢琴烤漆面指纹采集得太清晰了。  5、没有蓝牙、红外(机子上带的是消费性红外)、指纹锁。总结:整体来说,对于一款5000出头的机子来说,无论是做工还是外观方面都相当不错,散热比原来V3000系列好得太多了,整体配置中等偏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惠普cq45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很好 我用的就是307 性价比高托手处是金属的 确实有点温度 但是玩大游戏时温度都不很高 温温的还挺舒服 个人感觉不是什么大问题。比我下铺的联想3000温度低多了 夜里玩声音也是可以接受
就是vista有点不稳定
这个机子就左手拖手处有点点温度。。。其他还好
我现在用了一个多月,还不错,就是换XP有点麻烦的,其他的性能都不错,
不玩游戏的话相当可以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怎样看待 Nice 这款 App?
为什么上面潮男潮女这么多,是否满足了人类对品牌和暴露的癖好。是否有模仿Instagram的嫌疑,太像了。
按投票排序
模仿的不是 instagram,有可能是国外的一个叫 swaag 的 app,”查看它们的版本历史记录,nice 最早的版本日期是日,而 swaag 的最早版本日期是日。
“标签”和贴纸是这个产品崛起最重要因素之一,原因有二:1、一种看似有趣的方式,掩盖了大家极强的“炫耀心理”;2、贴纸增加的趣味性,让人群得到更好的归属感,当然也让图片看起来更有趣。曾经我对社交产品的图片的属性总结:A,图片的艺术属性,对应摄影社区;B,图片的关系属性,在朋友圈你发一个拍的跟翔一样的照片你朋友都会跟你绕着扯半天,所以微信朋友圈要不要滤镜都无所谓(微信初期是有滤镜的,不过做的跟屎一样,反正要装B的时候我们都会找个牛B的滤镜软件把照片弄的美美哒再发);C,趣味属性,具有共同爱好的人容易聚在一起讨论某个东西(如化妆品社区,a对b说你也在用这个bb霜啊,老娘也用噢,做朋友吧 呵呵呵呵);2、初期聚集了一群同样装逼的种子用户,当然这群人b格还不错,然后后面知道nice的人就说:挖,那个nice里面女神,潮人很多啊,我也要用(心理暗示:我用了我也潮啊,也是女神啊,我呸!!!)“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是很多社区用户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隐形心态。这个道理和看小时代差不多,韩剧和偶像剧都是很多女孩儿的“春药”。从产品基础上说,可以参照:“一切不适合在主流社交圈分享交流的内容,都会催生垂直产品去支持你“名正言顺”的晒、炫、吐槽… 主流社交形态曾经不能满足的,今天都会有产品来满足甚至放大你的双重抑或多重‘人格’ “。垂直圈子的分享避免了主流社交圈过度分享给大家带来的厌烦感,同时又可以获得更强的“圈子”认同感。相对完整的理解参见我的知乎专栏:具体到产品层面讲:1、nice是一个工具属性对于某些用户强于社区属性的产品,这群人就用用贴纸而已,而贴纸的多样化和持续更新对于用户形成粘度很重要,对应的需要nice的运营很强,不断炒话题推新帖子,给用户持续高潮;2、品牌+人
对用户画像帮助很大,知道你买得起什么样的,喜欢什么样的,形成结构化数据后,商业化想象空间很大(他们自己说的数据挖掘),不卖产品也可以导购嘛。但是能不能形成持久的用户社群关系,这个还得看命,虽然产品感觉已经出来了。反正目前他们的大部分用户就停留在点赞的份上,我在nice的账号获得了近800个赞,不超过10个评论,这代表什么你们自己理解吧。他们ceo说的“nice 曾尝试过贴纸、私信、同城”目前我就看到贴纸效果挺大的,不过这里顺便赞下nice那个私信功能完全绑定照片的设计,以一个具象的点促进沟通破冰,让各种“勾搭”更自然,好设计!!!nice是创始团队就是典型用户的范例。不过话说回来,自己是典型用户的可以服务好一类人,跳出来理解更多可能是服务号一片的人,有时候优势也是劣势,看造化。顺便报个料:他们的日活比官方宣传的低的多(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曾经我以为很有节操的经纬创投 呵呵呵呵!!!!
很好的 app,我最讨厌很多人叫嚷着:「我 XX 牌儿的 XXX」或者「我 XX 钱的 XXX」,而 Nice 很好地满足了这种人。于是,他们可以更少的在别的社交圈恶心我了。聚在一起蛮好的。
再也不需要绕着弯儿的装逼了。
和朋友聊天,说到现在国内创业做社交的,大多是抱着想致富就买双色球,还专门奔着头奖去的心思。因为社交产品一旦冲出来,就是大杀器,用一本万利形容毫不为过。远有Facebook,近有陌陌。
智能手机低成本的为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内容元素,也提供了细分社交产品的可能性。先花点时间,看看国内移动互联网下,大家都在怎么做社交。以上分类粗暴,举例不足,但可以想象在细分市场里,某个产品想冲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而成为爆款,短时间内积攒足够的用户量,早日触发社交产品显著的马太效应,这是每家公司都梦寐以求的幸运彩蛋。用户收益远超体验成本是产品爆款的通用规律。再看上面的表,对普通人来讲,写篇通顺的文字,唱首能听的歌曲,拍段完整视频都是问题,即使做到了,获得的收益(包含且不限于显摆炫耀等)也很低,获得高收益的体验成本也非常非常高。但是,注意这个但是,普通人拍个还不错的照片?这还叫个事儿嘛!而图片本身可变性和可塑性为各类图片应用提供绝好的了先天条件,图片社交像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也就可以理解和预见了。现在梳理一下做图片社交的思路。构思降低成本&构思提升收益&形成图片新玩法&爆款&足够存留用户&马太效应&更多存留用户&双色球到手。按照这个思路对比一下美图(快速PS效果)、脸萌(简易卡通头像),足记(轻松电影画感)……很清晰对吧。只是后两者在存留用户环节断了,原因不再多表。在众多图片社交产品里,Nice并不属于爆款,但是一年内却成功融资三轮(终于引出题目了啊)。Nice在降低获取图片成本和提升用户收益方面,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看看Nice是如何精打细算的做图片社交。一、
标签好的图片应该能让看到的人能产生美感及想象力,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图片配文字不是新鲜事儿,古有博客,近有微博/微信(配图)。将博客缩短至140字后,微博出现了;将图片配字缩短至词语后,标签出现了。标签降低了拍照人补充图片信息的难度,只需输入几个字,甚至输入时Nice提供了检索提醒功能,加快了输入速度,又规范了标签内容,避免大量无用标签;提高阅览效率和体验,图片和文字一眼扫光,目光不用上下移动,和弹幕有一拼;增加了想象空间,标签提供了基本信息,看图片你脑补了多少信息,图片就告诉你了多少,好一个“少即是多”!而且标签设计是动态的,很难不去看两眼啊,好阴险有木有;提升社交效率,可以把拥有相同标签的人快速聚合在一起;每个图片至少配一个标签,强化了标签特点,为产品添加新鲜内容;对于Show一族,标签提供了一条难得秀的途径,你不懂的,我用标签告诉你啊;Nice利用标签成功的降低了发图成本,增加了阅览人的体验。二、
贴纸Nice对贴纸的使用也是炉火纯青。每个贴纸限制总量,先用先得的竞争策略让用户有占到限量款的感觉。 贴纸的设计和话题也是操碎了心,不多发两个好像对不起设计师一样。三、
其他重要的设计和运营美化图片饭可以不吃,发图必须要P!没有美美的滤镜,怎么做一个优秀的图片社交软件。现在Nice提供14款滤镜。预发布的图片背景有白色和黑色可选,细节考虑周到。点赞系统不得不说这个点赞系统设计的真是碉堡了。双击图片点赞,再一次降低社交成本。可是更过分的是找朋友中右划图片点赞设计,有多少人习惯性的将图片向右滑动,注意,你刚刚为这个图片点了个赞!怪不得我每次发的图再没有营养,都有人马上为我点赞……Nice你够了,不带这样哄我的。 明星话题Nice的标签从第一天起,就和品牌结下了“梁子”。再加之与新浪微博一样的关注/粉丝体系,自然会吸引一批目标粉丝与Nice用户一致的明星们的进驻。必然有N多人愿意和鹿晗一起嗨,尽管我不知道他是谁……将Nice和爆款产品足记的百度指数做个对比。可以看到,足记有个明显的爆发期,而Nice一直小步慢跑的在提升。(Nice在2013年10月上线,指数时间范围:13年10月至今)国内做爆款的图片社交,如脸萌、足记在爆火之后迅速沉寂,但是Nice通过标签、贴纸以及精心的运营,成功运作近20个月,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也许这种先锻炼内功,打造社交属性,再寻求图片爆款机会的做法,更适合国内图片社交的发展。最后说句废话,Nice在国内的图片社交应用中,已获得较多的关注和用户量,但想培养成一款双色球级别产品的话,还有很多路要走。
最近恰好不少人和我提及nice,琢磨了一下,立此存照吧。我的感觉是,nice更像一款促进熟人之间、粉丝与偶像之间互动的工具,而很难成为一个陌生的普通人之间社区。理由是:图片是具有丰富表意性的媒介,丰富程度大到表意会充满歧义,这个歧义很难通过简单的标注类文字去解决。歧义太高会阻碍陌生人之间去发起有效交流的。而对于熟人之间,本身对于对方的品味喜好、地理活动区域都有一定了解,愿意为对方去付出更多耐心,nice对图片表意的延展可以恰到好处的更生动更有趣。至于粉丝与偶像之间就更work了,粉丝是真心愿意去探索、琢磨自己所崇拜人的生活的,越是有歧义性的表意恐怕越对他们乐趣无穷。作为一款延展互动媒介的工具其未来空间有多大?这个不好说,君不见instagram扫天下。但光是图片上可以打tag够不?反正我是觉得不大够的。但图片去拓展去意义深度、指向性、趣味性可做的手段还有很多。——这恐怕可以成为nice的立身之本了。而且作为一款图片工具,使得nice面临巨大的聚人气的优势,不用先玩社交也有得玩,可以羡慕死一票冷启动过不了槛的社交产品了。至于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标签体系、信息聚合结构化之类。从nice现有产品上看到的sense是不足够的。标签的约束性太差了。如果真想后续能用上结构化数据,发挥数据的内容价值而非非仅仅是以第一道的交流价值,UGC不能像脱了缰的野马。
我认为nice的有三大特点,分别是图片、社交、标签。1、图片。互联网社交从最先的点对点Email,到后来的OICQ类聊天社交,到后来出现长文字博客,后来是短文字微博,到目前由ins引领的图片社交,图片社交是其中最年轻的,也是潜力较大的,这个市场相对其他来说还十分空白。比如微博方面,国内的腾讯跟网易相继关闭,其他也处于名存实亡状态,只有新浪风生水起,可以说在国内的微博市场已经没有深挖的价值。因此图片是一个突破口,ins在国内没法用,其他的过于小众。2、社交。这点特点不是最突出的,基于图片社交,可以更直观更简单地晒,晒共同的东西,认识志趣相投的朋友。3、标签。这不是nice的首创,但很大程度上是nice在中国进行了大范围推广。标签首先可以在自己照片上标明牌子,这样更加迎合了各种追求big的人士。同时满足了穿logo不明显又让人家知道牌子的需求,可谓是“我要让全世界知道我的低调”。另外,标签还可以作为其他的注释功能,省得po了一张图下面加一行字。另外,我发现在国内有另外一个团队做出一个比较类似的应用,其创始人对这个app有简单的评价。简单来说,用这种标签图片的app可以用来积累大量有共同需求的用户,这实际上就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粉丝效应,而第三方就可以利用这个粉丝群体进行目标明确的转化,将他们转化为自己的潜在用户,从而达到商业收益。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不过个人认为nice应该也是走这条路的。
作为Instagram的死忠粉,我翻墙也每天上Instagram。去年10月第一次接触nice,感觉我在Instagram 发的是我用vscocam精心修改的图片;而nice就是用它自带的滤镜修改一下 ; 同时,我开始对必须打标签比较拒绝,感觉破坏了画面感。 今年3月,我看到朋友圈越来越多出现了nice的图片分享,和一个做社交app的产品经理朋友聊天后,再次下载了nice, 发现用户活跃了很多,每次发帖必有人赞,十分神奇。甚至有一天,我随手拍了一张上海静安寺老房子里茶馆的照片,上了精选,没看手机30分钟收到上百条赞。 自从那以后,在nice发图也成了一个习惯,虽然再也没有图片上精选- nice给我创造了一个我的照片有可能上热门的可能性 , 这是抓住用户的一个点。 同时,nice发图必有人赞,我猜测可以提高活跃度。我对nice的理解是基于图片的陌生人社交,它把instagram的私聊功能提升到更直接明显的位置。 发完图后推荐相同标签的图片和人,也是为了增加交友的可能性。现在再看nice,图片的质量比半年前也高了很多。整体我很看好nice, Instagram 被封,给了nice一个黄金的机会,希望这个团队成功!我的咖啡专用nice, 在世界各地咖啡馆都有apple的足迹~
app形式的型人教科书
nice是一个与好友分享图片、标签的社交app。因其天生自带商标属性,因此电商模式非常明确,且购买转化率不会低,它可以做到微博想做却没做到的事。
一伙水军,在知乎推广东西真是好!
带你装逼带你飞,我觉得目前还是比较小众的,由于有大量的美女,还是有潜力的。
试用了几次nice,照片加标签可以便捷的表达上传者想传递的信息,一图胜千文,网友不用再思考如何组织语言来描述,碎片化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潮流。
那里就是生活着郭比特们的世界吧
nice这个app中的一键备份Instagram照片的功能让人疑惑这二者是有什么内在联系,么?是否因为ins在国内被禁对nice的越来越多人用有推动作用?
nice品牌滤镜的图片+标签形式简单而拓展性强,通用型的图片社区最好依托在腾讯、新浪微博这类大的社交平台,用户基数和关系都在那里。衣食住行生活化的内容,表达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态度,同时通过标签的聚合,把信息聚合结构化。而且对于跟风的潮流爱好者来说,是一站式关注潮流的不错选择。
想模仿Instagram,但技术不行。用了滤镜之后,画质明显渣了很多。Instagram 被禁止使用之后,我曾用过nice 来代替,但始终找不到原来那种感觉。nice上面牛逼的人比较少,虽然也拉了一些国内名人使用,但影响还是不够大。Instagram被禁之后,我倒是觉得nice发展的机会来了,虽然它依然很渣。
经常在美图网等一类图片分享网站上看到来自nice的带标签的图片,直接感受是很受青春期青少年的欢迎,给图片打标签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创作,带标签的图片成为了一种通俗轻量的艺术形式,好比当初在照片上加上滤镜。与滤镜不同的是创作者的自由度更高,但是形式单一,过多容易泛滥,因此其受众应该会稳定在青少年人群。围绕穿衣,健身,美食等标签,或许在兴趣社交以及时尚购物等方面在青少年细分领域能有相应的玩法~从产品设计本身上说,“标签”作为一个关键词在一些设计层面得到贯彻,包括用户名以及小组等均以图片标签的形式得以展现;界面风格也很有波普艺术的特点,由内而外体现出一种性格,感觉很有灵性~因此,私以为是一款比较nice的产品,只不过似乎我大概已经不属于主流的目标用户了╮( ̄▽ ̄)╭
我在用,感觉很优秀的一款app,满足了社交需求,可以结交相同兴趣的网友,可以分享自己喜欢的图片文字,我每天都会发一张。
很有意思、但是返回原来的图片费劲。find5这款手机怎么样?_百度知道
find5这款手机怎么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您好,OPPO X909 搭配的是5寸1080p全高清IPS屏幕,辨率为,采用OGS全贴合技术,像素密度高达441ppi,屏幕给人相当惊艳的感觉。
手机搭载1.5GHz的高通APQ8064四核处理器和2GB的RAM,16GB/32GB内置存储,拥有强悍的运行水平和超大的储存空间。
前置190万像素,后置采用1300万像素的堆栈式CMOS镜头,F/2.2光圈,5P定制镜头,2100线解析力,支持HDR录像,支持120帧/s高速摄像,每秒可以拍5张照片,可连续拍摄100余张。
另配备Dirac音效,机身8.8mm厚度,2500mAh容量电池。
总体性能和价位都具有很好的性价比。具体您也可以去当地的专卖店和手机卖场进行现场玩机体验
专卖店查询:/?q=service/oppostore/p/%E6%B5%99%E6%B1%9F/c//g/1
若您还有其他的问题咨询,您可以进入OPPO企业平...
不是很好 虽然很薄 但是玩几分钟游戏就会很烫 有时也有些卡
其他类似问题
107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评价《番茄快点》这款应用?
按投票排序
想想很牛掰,但实测看来,还没找准需求。出发点不对,点菜速度绝对不是强需求,避免服务员站边上的尴尬也不是强需求。这些不用应用也能轻松解决。就这个话题聊聊一个吃货的需求,也顺便解答一下之前问我的问题。选餐厅,这是我最讨厌的一个环节。这一点大众点评做的挺操蛋,移动端并不能说好,而是距离迫使我在外的时候只能就近选择。提前选店就是个噩梦,这种场景一般只发生在聚会上,3点:1. 聚会方式,是吃+聊,还是吃完换地方聊,有很大区别;如果是吃+聊,我要找吸烟区,要看环境是否安静,舒适。2. 菜系,宗教,口味,环境,位置都有要求;要推的够准确,给我2,3个备选方案;但好吃和服务态度是重点,避免餐厅被我列入【永远不再吃的餐厅】。3. 要有座儿,快速提前预订~ 现在很多餐厅要求时间限制,你知道在一线城市的痛苦是吧? 我要交定金占座,目前都解决的不好。还有一种场景,就是【你推我吃】,比如最近北京比较流行的【烙饼卷肉】,八条一号(地点在西四)据说很棒,但我还没去吃,准备去吃。再就是就近选址,这个一般大众点评就搞定了,没的选。以上说的是选餐厅。下面说点菜快速的扫掉好吃的菜(这是强需求,我认为快点的方向应该在这里),大众点评的推荐菜在此列,但是这种一般都是大数据的平均分,而且信息不及时。自己看菜单补充几个看起来不错的其他菜青菜不用推荐,闭着眼睛都能说饮料就不用介绍了目前快点的短板1. 没有图,点菜没有图,这个很操蛋2. 口味很特殊的没有标示,比如有一次点一个云南酸笋炒肉,这属于点错菜,一秒钟变SB的场景。3. 吃过不等于好吃4. 有些鸡肋功能,比如点主食,一个是场景割裂,再一个是这种没想清楚的功能要是纵容下去,产品变的很复杂不说,用户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会越拉越远。总的来说没解决我的恐惧感,还不如拿着菜单来的踏实。摇一摇让我摇2次以上我会关应用,因为感觉很SB。别的不说了,什么LBS,打通供应链,接入更多商家在这个阶段谈这个有点早。在现有的体验上,接的商家越多死的越快。
绕开商家——迅速铺开市场——信息更新不足/信息有误——用户体验下降——再见
菜谱不真实是“番茄快点”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品途网
最近番茄快点挺火的,品途网刘总问我如何看番茄快点,正好我和淘宝本地生活的一位商户经理在上海避风塘体验了一下番茄快点,有一些体验和几点建议,不知道对番茄快点的团队会不会有些启发。番茄快点做得不错的地方是手机app量级轻、下载快,设计思路好,突出一个“快”字。据称10秒钟可以点好一桌菜,很吸引人。快速点菜的确是消费者在选餐厅、选点菜时的一个很强的需求。整个UI设计也挺棒,一些小功能按钮也挺新奇、美观,选择餐厅、人数、以及小番推荐的思路都不错。但是,问题来了。。。。。。。
一个莫须有的需求,都能让“番茄快点”团队和“淘点点”团队做得不亦乐乎(貌似微信也在做),对于这种自娱自乐的精神,在下无比佩服!也许他们想学乔布斯开发人类需求,那我就说说为什么行不通:1、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过着两(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些人出现吃饭选择难,为什么呢?周围就这几家餐馆,一点新鲜感都没有,都不知道吃哪家好了。所以请注意:这种人对周围的餐馆熟悉得很,根本不需要你去推荐,他们只需要一个掷骰子功能。那么新人呢?新人有几种选择:1、跟着“老人”走,尽快熟悉新环境。2、充满好奇心地去探索未知新世界 ,宁愿上当一回,也要亲身体验。3、用点菜APP,听听陌生人怎么说。但是,无论哪种选择,他们都会很快地熟悉新生活,由陌生变熟悉。也就是说即使有那么一点人用你们的APP了,用户的生命周期也是很短的,当然偶尔去出个差、旅个游没准会再用上一次两次。2、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天安门边。现在连谷歌地图、百度地图都丢三落四漏掉很多商家,我周围一共100家饭馆你数据库只有30家还玩什么?再退一步,说即使你商家记录得够全,那么每个饭馆要有多少次点评才能给出这些饭馆一个客观的评分和排名?再再退一步,假设你们店全而且点评量也很大,那么这么多家饭馆,如何杜绝作弊?能不帮着作弊就不错了。以上三点不能解决,还推荐什么菜单?再再再退一步,假设你们能够给出每家饭馆的一个客观评价。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别人都觉得好吃,我就会喜欢吗?跟你一个APP扯这些没有用的,我自己去试试不好么?再再再再退一步,即便别人喜欢的我就喜欢,那么我需要的是菜与菜的对比,而不是店与店的对比,我们要直接推荐菜,而不是先推荐店再推荐菜,知道为什么吗?一个综评高的店的几道拿手菜不一定比一个综评低的店的几道拿手菜更好,我们只需要吃几个好菜就够了,而不是吃店的综合评分。这就好比清华也有败类,坏学校也有牛人,招聘招的是人不是学校。所以,点菜点的是菜而不是店。好了,抛开上面的偏见,我再吐槽一下
”番茄快点“ 的设计:1、选择人数的那个配音很二逼,也不知道PM哪学来的。(好像配音已经删掉了)2、为什么不能选一个人?我上面都说了,即使有那么一点点用你们APP的,主要都是这些1个人战斗的。3、A、B、C…Z店名筛选?我想好了店名用得着你?再说了我在周边吃,能有多少个店用得着这么分类?4、我上面说过的,先选店,再推菜,不合理。5、没有地图支撑,我知道怎么去啊?让我再去搜地图?6、我看了推荐的一家店,店里所有菜都是79个人吃过,呵呵!是不是帮着作弊呢?说实话,两款APP我并没有深入体验,仅仅简单看了一看,都没点过菜,否则肯定会发现更多可吐槽的地方,我已经没有兴趣体验了。一个需求都没找准的APP不值得深入体验。所以,如果他们还想继续做点菜APP,我给他们一个建议,重新调研一下用户需求,还是有机会的。比如:通过O2O帮助各大小餐馆做餐位、饭菜的预定。通过整合物流帮助各大小餐馆做外送。这两点我只是随口一说,我是业余的。
感谢 看到这个的时候AT我下哈,最近太忙,实在没时间去关注这些新东西。比较同意三皮的看法!因为我最近一直在做一个关于找饭馆找美食的应用,之前和现在一直在做各种形式的市场调研和用户调研。说下我的看法:1.UI不错,看着第一观感很好,左下角借鉴path的东西很好,抄得巧妙不招人烦;2.回到需求上来说问题,不喜欢点菜和选择强迫症这个问题,到底需求量有多大?从我做的调研结果来看,我认为比较小,属于小众需求。人们总喜欢对未发生的事情抱有预知,很少有人喜欢不可预测的结果,这个是根本规律。从这方面来讲,番茄有点逾越了。3.根据我的调研结果,人们在选饭馆选美食的时候受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对其评价的优劣也是受很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看来的两种模式,一个是UGC大数据推荐(大点),一种是专家模式(比如好友美食),而番茄看来应该是做UGC,但是做UGC的数据量要求很大,你怎么和大点竞争?4.有人说和大点合作进行数据挖掘。个人认为就别考虑了,一方面因为大点为什么要和你搞,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别人自己搞不完了吗?另一方面是大点的UGC内容充斥着各种水军,质量堪忧。期待这个应用的下一步进展~~~
只有我自己觉得不用实地考察就能知道每个菜品价格这个功能对请客或者聚餐的屌丝们实在是太够意思了么?
点菜应用这个创意很好,但它解决的痛点不对。有点菜选择困难症的用户并不多,更不会关心是10秒点完还是5分钟点完。就我自己来说,去到一家不熟悉的店,我很喜欢把菜单全部看完的。而且,通常我会先点一两个菜先上,然后慢慢看完全部菜单,再点更多的菜。如果小番只是帮我搭配几个菜,这怎么比得上我自己看着菜单选几个喜欢的菜呢?但是,小番可以考虑成为一个优秀的点菜咨询师。那么,一个点菜咨询师是怎么做的呢?最起码,得知道顾客不吃什么吧,最起码,得知道自己店里有哪些招牌菜吧?因此,我觉得这个应用在以下方面可以改进:1、菜单的数据很精细,这是亮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对每种菜都标上信息,菜的主要材料是什么,辣不辣,是什么种类,为下一步的筛选做准备;还有特价菜和招牌菜,在招牌菜这一点,在目前比较少用户数据的时候,请勇敢地相信店家,一般都不会拿招牌开玩笑的。但是,结业了的餐馆、不能确定的推荐菜这些要去掉,太影响用户信任感了。2、先做减法,让用户可以轻松去掉菜单上自己肯定不喜欢的菜。(当然,如果小番还能举出哪些菜肯定不好吃就更好了,不过这样就很招商家恨了)。3、了解客户这一餐的特殊需求,例如客户可能这一顿需要两个辣的菜,然后其他菜都不辣;又或者这一顿不想吃米饭,想吃葱油饼这些主食。4、了解客户的通常口味,例如喜欢吃哪些菜,不能接受哪些菜等等。在我的想象中,这个应用可以作为一个专家导购系统,例如我选了一个粤菜馆,那么可以问我这一顿要包含什么,汤,荤菜,素菜,主食是米饭还是其他。并且也列出我之前的一些个性化需求,例如我不喜欢的菜、菜的单价上限等等让我确认,因为我这一顿也许要请客,就要按照客人的口味啦。至于几个,就不用小番操心了,自己吃最好不剩,请人家最怕不剩。然后,在荤菜这一项,按照主要食材,海鲜、鸡肉、牛肉、猪肉等等各列出3~5个,标注上特价菜、招牌菜,并且可以帮我预选(这里是商家的推菜渠道哦)。当我点上某个菜的时候,悬浮出这个菜的详细信息,喜欢就打个勾,不喜欢就返回。总之,点菜的目标是点到“好吃不贵”的菜,不是“快快快”,看菜谱也不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有时候甚至是赏心悦目的。这个应用如果跟商家联合起来,是很有价值的,从商家的角度,可以推出针对不同用户的套餐、了解顾客需求、也节约人力成本;从用户的角度,可以更自在更轻松地选择菜式,而且相对完备的菜谱可以帮助用户选择餐厅,甚至在高峰期,还可以通过预先支付来提前订餐哦。
不知道怎么点菜是伪需求。我去个公司附近的炒菜馆,去个就哪几样的茶餐厅,虽然可能不知道点什么,但是翻出菜单大家也就叽叽喳喳点了。大多数餐馆,没必要去要求什么样的菜是正确的。个人认为比较好的切入点是「去了一个不错的自己从未体验过的餐馆类目,尤其是带上朋友或约会已,怎么才能很自然地点出合情合理的菜」
他们干的事情 大众点评想做就是一礼拜的事儿(其实有一部分功能直接就可以取代这个应用)改动几个地方就可以了一点不夸张具体怎么改不说了就大众点评欠缺的是做精一些细节
试了试发现生活中其实真的不太用的上,虽然不喜欢点菜,但是作为过敏党也很难接受这种随机点的
有创意,UI的感觉也很舒服。但用过之后确实觉得 仍需要用户需求上更多的思考,毕竟选择恐惧症并不能决定可以把吃什么完全交付给一个不懂自己的软件。这个更懂,就需要包括过敏饮食、饮食偏好、饮食情境等方面数据上的不断完善 。点菜确实是个相对没有多少大佬介入的领域,但是如果没有点菜前、点菜后的功能延伸,就只能作为一小部分人一小部分时间下的一小部分选择。
是说的这个么 http:\\ 。新产品,有新意,看后续跟商户结合是关键。
跟大众点评,街旁,冒泡合作数据不失可以更好进行数据挖掘。可惜我们的环境,不知是否无以逾越被后者抄袭。O2O,LBS如点评者拿着数据资产仍无法大规模变现,点评有盈利了?不知这种小创意APP是否有生存空间。产品UI很不错,未知算法如何实现,多维度层次分析法?建议跟大佬点评合作数据挖掘。订单CRUD操作不全面,包括时间、评价、就餐成员、备注。(貌似这样就成了PM设计的APP了。。。)网站有商家入口,可以考虑下单给商家,而非单纯下单后分享。或商家网站界面应该始终可以看到下单情况吧?下单给商家、分享,可提供送米饭等服务实现小成本推广。
在我常去的几个馆子试用了下,基本上都不是店里销售量最高的菜品,所以可想而知吃起来感觉不一定好,所以得尽快完善数据,比如打通和大众点评。
用了几下,提个需求,希望产品经理能看到希望把每日用户点的菜谱这个做成表格的(类似课程格子、记账理财软件)这样比赞那一道菜更好,说实在的很少有人回去仔细评价一道菜(类大众点评),但是,往往点菜的次数足以证明这道菜受欢迎程度!而且可以后续加入:营养构成分析之类的~!也便于用户后期查看自己一段时间内的食谱~!最好有一些数据分析或图表,细化到品类(猪、鸡、鱼肉)或是菜品比现在的文本形式分享、记录、好多了。好比evernote,记录自己的食谱多了,才会产生粘性~!
真正做起来的话赶紧扩展到其他城市,我们也有需求。
刚开始觉得创意很好,UI用户体验也不错。但后来发现需要它的时候真真是不多。大部分时候还是喜欢对着菜单来,或者默默打开大众点评。国内虽然餐饮业服务水平一般,但服务员正常情况下等待点菜的功夫还是有的。而且如果犹豫不决,我会让服务员先去忙别的,我们选好了再叫她。另外,商户信息不全也是个大问题。个人觉得,这类功能,不做成单独的应用,而是整合进类似大众点评这种已有成熟应用比较好。
安装了,但用的次数不多.印象中每次打开都问我是不是在这个餐厅,是不是在那个餐厅!坑爹啊,哥站马路牙子上等你推荐呢... 后来就没用了!进了餐厅点菜基本没开手机的需求...希望打开就能看到我周边有哪些餐厅,边选人数选口味目标餐厅越来越准确!
今天看非你莫属,才知道番茄快点这款产品是58同城无线事业部团队做的 ,好低调
今天在地铁里看到了广告,还以为是送外卖的呢,上知乎一看,艾玛,跟我想的差太多了。文案差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战神这款游戏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