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先生口述的《上学记 何兆武 pdf》 梳理书中的内容 并简要地概括出来

读完《上学记》这本书,你认为何兆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概括_百度作业帮
读完《上学记》这本书,你认为何兆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概括
读完《上学记》这本书,你认为何兆武是怎样一个人?请简概括
他理智、品性、爱国,真诚而不直露,理性而又沧桑。是一个个性、勇敢的人。Peace of mind:何兆武《上学记》(2015年1月) - 简书
下载简书移动应用
写了91154字,被20人关注,获得了31个喜欢
Peace of mind:何兆武《上学记》(2015年1月)
一.场景无缝对接,历史呈堂互证
百年国史,几多沧桑。无论哪种笔法,甚至没有技巧,只要能力求真实,都是好的。去年读过的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语言平实、歌喉嘶哑,但击打在读者我的心上,是钝痛有加。另外一种风格,则是类似野夫的《乡关何处》或者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的,阅读时也让人悲恸难已跳进去,眼泪翻飞苦淹留。个人著史的这两种风格,现在在我看来,是没有高下之别,其价值都是斧斫缺憾、补苴罅漏,是为了解历史多一份视角,为回首过去多一份证词。当然,如果要论个人喜好的风格,我喜欢许燕吉多过野夫。而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丰富着我对口述史写作的看法。
在何兆武先生的笔下,最触动我的是他对生命的切肤感触的表现方式:不仅是让场景还原,内里炽热,笔端冷静,而且常常瞬间互证,探讨命运,寻找答案。比如,“寂静无声”。前面写十四五岁少年烽火流徙前的最后一课,喧嚣全无,童稚不再,逃亡的车站清晨只闻黑压压的寂静,接下来立马写到这种场景此生重温是在纠出右派的大会上,恐吓、要挟、倒计时,以求主动伸颈入套。此时,恐惧弥漫在寂静的雷声之下。再如:写西南联大生活条件差“吃也差,穿也差,住也差,一间茅草棚的宿舍上下通铺住四十人”,后面一句紧跟就是“颇有点类似我们70年代五七干校的宿舍”。这样强烈的经验,大概也只有在个人著史中,可以无缝对接,深化你的认知。
最近也在彼得o海斯勒的《甲骨文》中看到类似笔法的切换。新月派诗人、考古学家陈梦家反对汉字拉丁化运动,惨遭凌辱迫害,但是另一头,斯大林说了几句大国不可无特色的泛泛建议,贤弟就欣然接纳,但是,学者陈梦家唯有自尽以谢不识时务。
恰当时手头还在读关河五十州先生的《一寸山河一寸土》,一边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正上映,于是座山雕在影片里的命运,比张作霖、马占山等“土匪”更悲惨。座山雕的被创造,不过是娱乐至死年代里,吾曹若不肯自瞎,须与污名解构保持距离的一次提醒。
好在,何兆武先生的“寂静无声”、陈梦家冤屈离世,全都在不动声色的相提并论中,把历史的玩笑呈堂互证。何兆武先生对历史嬉皮无赖的嘴脸勾勒里,是对人类的命运深深悲悯。何兆武先生在此书中用体验组接相似或相关场景,屡屡可见。比如,他在西南联大时去图书馆找书,与在中科院图书馆、在英国图书馆找书的手续并置,你就知道:在我们国家,图书首先是国家的财产。在如此指导思想下,人的发展就不是优先考虑的。所以,他回忆这些细节,互相比照,其用意显然不仅是时代变迁,更主要的是关注变迁里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如他本人所言:
“资料数字,虽然也有用,但毕竟是死的,而真正的历史是要把人的精神写出来。”
二.普通人的幸福感。
在战争动荡年代辗转流徙,他大学四年读了四个系,最后读历史的初衷是当时的他以为可以从历史中找出家国平盛的规律来。家国平盛的规律,我翻遍全书,最后大概得到的答案是:
“对历史做任何预言大概都是危险的。因为历史是自由人的自由事业,所以就不完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仅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话本身而言,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政治风暴中心亲历跌宕,他更是思考普通人的幸福感。或者说,个人的幸福感,大概就是家国平盛的基石。解决了这个问题,家国平盛大概也迎刃而解了。所以,幸福感,几乎可以说是这本回忆录的一个重点。
烽火硝烟年代过来的人,居然幸福感更强。之前,我不明白在王鼎鈞的回忆录里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他烽火流徙,或者说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流亡少年弦歌不断的?何兆武先生给出了他的幸福的两个条件:个人前途的光明美好,社会前景的一天天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他的话,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现在我可以平和地看待自己的这些幽愁暗恨是怎么回事了,能跳脱一个层次看,也就不会无名挣扎其中了。
处于战争年代的人,直觉上反而有“一定会胜利”的希望,有“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最近在读的梁漱溟先生的访谈录《这个世界会好吗》,梁先生也有这样的乐观。在40年代以前出生的国人里,这样的“明天会更好”的信念,我不知道是不是受进化论的影响?何兆武先生的厉害在于,他审视这种希望,以
“文革的时候,有些激进的红卫兵大概也确实有这种感觉,以为今天革命,明天就会‘赤遍环球是我家’”
来类比,含蓄而犀利地指出这种希望之虚妄。
三.闻一多活着会怎样
他评价闻一多,与联大同事给闻的“一包热情”外,还进一步:
“闻一多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一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在讨论:如果鲁迅活着会怎么样?仅凭一包热情,恐怕也不会畅行无阻,我这么想。”
在此书中,何兆武先生回忆记录了不少西南联大师友的故事。人生命运有如坐过山车者,不计其数,令人痛惜。比如物理学业非常好,但是中途参加革命,后来被关进牛棚沦为阶下囚者如李振穆,与以美国学者身份载誉而归被待为座上宾的同学相对,这种荒诞的相逢,何兆武先生幽幽写到:“如果李振穆当年不参加革命,只学他的物理、走白专道路,念完书也出国……”这种悲痛,何兆武先生多次经历,比如他的三个姐姐的命运,三个姐姐放弃学业,投身延安的革命圣地,最终,一个疯了,一个自杀,一个被迫害致死。无数人的命运,若不是疯癫不是自杀,还有第三种可能:
“凡定了反革命或者右派的,往往都要离婚,只有名演员新凤霞例外……这是我所知道的唯一例外。”
先生简单一句话,无限辛酸难言中。如果说,怎样的人生可能与前述“幸福”二字沾边,从这本书里找找答案的话,那就是要有政治底线。在何兆武先生的经验里,爱国是义务,所以他参加游行,但是,在他看来,如果
“要把政治作为职业的话,就得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仅凭当时的一股热情,毕竟爱国之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都是想不到的。”
四.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
对朝代更替的大时代里的他人的人生想象,容易脸谱化。这本回忆录里呈现各种丰富的见闻和迥异的个体状态:诸如不同时期的校歌,西南联大的各位的师友的人生姿态。北洋军阀时期,少年的团队歌曲、校歌里没有意识形态时,多用中西名人,如三国演义里长阪坡赵云,哥哥华盛顿弟弟拿破仑各种。因为仿西方议会组阁,政客走马灯似上,所以对独裁政治的好感风行一时,把墨索里尼、希特勒奉为怪杰,甚至在升学面试中问崇拜否?这在石黑一雄的小说「长日将尽」中写到英国人对普通法的反思有相似的洞察,如同哈氏说希特勒的上台是顺其自然。何兆武先生提供这样的考试细节,忽然之间让我对整个世界在二战前的人们的普遍心理有了一点了解。
在何兆武先生的笔下,最幸福的时光仍然是校园时光。青春校园构筑了精神上的黄金时代。因为敞开的梁胡林严的二手输送,何兆武先生初中时就阅读到不少物理学书籍,时间的伸缩之类(不似今人看一部诺兰的电影就大呼太伤脑),他在北平看莎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当时十几岁,称"印象最深、至今都不能忘却"。二十来岁的木心先生在杭州也看这片,记得他说看了七遍。听见罗朱见罗赞朱"啊,那是东方,朱丽叶是太阳",一北一南,二人都非常感动。而我在二千年初,英国TNT剧团来小城演此片时,听此台词,亦动容不已。
先生笔下,各路好汉形神兼备。比如,刘文典资格老,和孙中山一起搞过革命,又满腹学问,自然有些放浪形骸的习气,一身破长衫上油迹斑斑,扣子有的扣,有的不扣一副邋遢的样子。蒋介石请他见面,看他不象个样子,问,你就是刘文典?他回道:你就是蒋介石?比如:汪曾祺的长头发,破蓝布长衫,扣子只扣两个,趿拉着不提后跟的布鞋,抽烟说笑话。比如:数理哲学家王浩的洞察,令人唏嘘。比如:杨振宁对爱因斯坦的不屑。敢于超越权威的少年意气,令何兆武先生称赞。比如何兆武先生自己的治学上“学术不是宗教信仰”;阅读上,纯欣赏式读书,散漫之至,“读书本身就是目的”,从未立过任何宗旨。
五.读史通向哲学才有解路
关于这本回忆录,摘抄了不少内容,跨的是2015的新历年。有一晚,在单位不远的图书馆,用正体字抄此书二小时,向往西南联大的课堂、阅览室,羡慕其师生关系、羡慕不羁无双的考评方式,还有其物质虽艰苦但明天会更好的单纯憧憬。
“不是对历史感兴趣,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缺乏深刻的精神表达感到遗憾”
(傅小平对李锐小说《张马丁的第八天》的访谈)
恰好可以自证近一年读个人回忆录的“读史心”。
最后,对于自己读史兴趣,何兆武先生的提点是很中肯的,记之自勉:
“真正理解历史一定要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然只知道姓名,知道年代,你可以知道很多零碎的知识,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你理解了历史。我想任何学问都是这样,最后总得有人做出理论的总结,否则只能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选择支付方式:Amazon CAPTCHA
请输入您在这个图片中看到的字符:
& , , Inc. or its affiliates&&& &&& &&&
作者简介 ? ? ? ? ? ?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目录 ??????
序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第一章 ()我的祖上没有名人三民主义的少年兵“一二?九”见闻上学记?甲? ? ? ? ? ?
序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第一章 ()我的祖上没有名人三民主义的少年兵“一二?九”见闻上学记?甲1.力矫时弊,以古为则?2.无故乱翻书3.天籁幻想鬼子来了恋恋故乡情返乡湖南印象上学记?乙1.中央大学附中2.西方教科书3.逃离“修道院”第二章 ()上学记?丙:迁徙的堡垒1.自由散漫的作风2.三个大学从来都“联”得很好3.自由,学术之生命4.逃课、凑学分与窗外的聆听5.图书馆不是藏珍楼6.茶馆听吹牛,里根挂二牌7.兼职做教师8.恋爱?9.“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观转变几个难忘的人1.一包热情的闻一多2.民主人士张奚若3.战国派雷海宗4.吴晗印象5.冯友兰先生6.金岳霖先生7.中国通温德,白俄噶邦福8.曾昭抡先生9.数学系10.物理系战火芬芳“一二?一”运动1.“打倒孔祥熙!”2.一多先生被刺3.一个人的政治底线五柳读书记忆同窗1.“科里红”何佶(吕荧)2.殷福生(殷海光)印象3.大才子王浩4.因言获罪的陈良璧5.老友郑林生6.高干子弟?第三章 ()教书台湾日日江楼坐翠微上学记?丁:革大学习零敲碎打后记:把名字写在水上文靖? ? ? ? ? ? 书评: 13:56:44   来自: 懒虫 上学记的评论 &&   这本书以口述的形式回顾了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陈年往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谈到了更早或更晚近的事。这让我们更真切地认识到了那段历史,而不是像历史书中所描写的那样死板甚或存满偏见。正如本书葛兆光所做的序中所说,“有时候历史被写的就像‘注册组的报告’,让我们看不到那个真正的生活,其实在生活世界里,毕竟不仅仅有烽火和杀戮,因此,当我们随着这些亲历历史的长者进入细节,历史便好像变得陌生起来,仿佛另有一个我们没有见过的时代”。感谢何先生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起伏,了解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在这里,没有教科书式的“圣贤”,那个年代的学生,今天的知名学者,和我们一样都有着相似的上学经历,像应试、学期制、修学分、逃课,充满激情。当然也有很多不同,那个时代的学生要少得多,有个性有理想,于战火中辗转求学,他们英文很好,因为用的都是外文教材,接触的都是一线的知识,那个时代的大学也好像自由开放的多,西南联大包容的精神真让我感到现代中国大学的悲哀。何先生在回顾中追索着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忆述了许许多多的“大师”,像陈寅恪、冯友兰、金岳霖、姚从吾、郑天挺、张奚若,像华罗庚、熊庆来、姜立夫、周培源、曾昭抡,当然,同学朋友已有很多,都成了中国的脊梁,成就斐然。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为什么那个年代的学生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像42级的物理系   /zhendongzd/blog/static/93/
15:22:00   来自: 一点一点 上学记的评论 &&   读了这本书,非常羡慕何老他们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作为80后的我们是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成长起来了,真正意味上的学习,大概在大学中才稍有感触。学习应该是那样的自由和有趣的,在严格的规范和兴趣限制的情况下成长,我们都被压制着丧失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好在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可以重新开始这样的学习,但时间和工作的压力又让我们有些喘不过气。但能了解到这样的学习状态,很让人欣慰!
15:12:19   来自: layla 上学记的评论 &&   过去的岁月,让我感到最向往的居然是自由。那时的青年思想是自由的,环境也鼓励这种自由。虽然物质极度缺乏,但单纯、快乐。向往。。。
16:25:26   来自: 若存 (想读巨流河,为毛卓越还不到货) 上学记的评论 &&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的口述史,可是在读完之后,却发现口述史远远无法概括这部书的内容,就像无法用一个称呼来定位何先生这个人一样;如果非要加以概括的话,也许可以说这是本“关于幸福和自由的书”,而何先生是一个“幸福和自由的人”。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何先生实则是个不折不扣的“乱世人”,可他却能够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中活得释然,在愁苦捡起希望,这实是一个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书中多处谈到幸福,何先生曾解释说:“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每次读到,心中都会有满满的感动。   依我之见,幸福不是简单的信仰,它需要执着地探索、追寻,需要经历困惑、迷惘,需要摒弃固有的偏见,需要直面内心的真实,需要思考,需要感受,需要珍惜,需要领悟,需要在我与我的久久周旋之后,重新肯定生命的意义,发现生活的美好,等到那个时候,幸福才会与人不期而遇。我不知道是否阐释过度,但我想至少不错的是:幸福,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精神世界的充盈。   幸福之外,《上学记》的另一主题,便是自由。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先生“兴之所至,自由读书”的态度。何先生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混淆关于读书的目的与目标,不假思索就把基本的目标当作了终极的目的。但实际我们有的至多只是一个切实的目标,看完一本书,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而没有清晰的目的。就好比射箭,目标只是射中靶心,而射箭的目的呢,也就是说为什么要射箭呢?同样,读书的目标有很多,可目的呢,我们为什么读书呢?我们并不清晰。   何先生说:最终目的就是没有目的!这番话,未必没有人说过,可是当我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用自己的一生几近完美地诠释了这些话的时候,仍然不能不肃然起敬,并醒悟到在读书的路上原来自己只不过是只井底之蛙。   那时的心情,半是羞惭,半是欣喜。羞惭的自然是面对如此境界,念及心中种种功利、计较,感到那么卑微渺小;欣喜则是因为那一刻知道在生活之中,还有更高远的境界,值得自己去追求。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生要有几本垫底的书”,始终在苦苦寻觅,却一无所获。而今深夜静思,《上学记》当是第一本足以为生命垫底的书。   
16:44:52 兔子剑客  个人的目标总会为时代所影响甚至左。没有了那个年代的土壤和养分(苦难也可以是养料),那种代号为“西南联大”的精神大概也就一去不复返了 。不忙,这个时代有她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精神,这种气质与精神大概就形成、发展于“为生命垫底”的往日辉煌之上吧~
18:25:01   来自: Amychen 上学记(修订版)的评论 &&   为何兆武老先生记录口述的笔者似乎是个散漫的年轻人,但也不禁在岁月的留痕中黯然。开始的讲述是欢欣充满希望的,后来越来越暗沉,掩卷后让人越来越伤感。   大学七年,大学七年,人生中最美好的时间。充满了希望,对自己的未来,对社会的未来。物质是贫乏的,但精神却异常坚定饱满。相信自己将是世界的主人,相信世界将为我而改变。   那个年代几乎最优秀的学者、同窗,都汇集在了联大,清华、北大、中央大学的联合,最精英的思想来自于此,最激昂的斗志来自于此,最美好的岁月也铭刻于此。哪怕是一天一警报,每天爬山坡躲炸弹,图书馆被炸,教室被炸,也不能浇灭学生们的热情。   言论是那么地自由,学术是那么地严谨,教授们是那么地有个性,同窗们是那么地挥斥方遒!   你怀念联大,我也怀念,永远的联大!   
17:19:09   来自: 樱桃的滋味 上学记的评论 &&   阅读的感觉很像《比我老的老头》,仿佛一位老人坐在午后阳光照耀的藤椅里,讲述着那一代人年轻时的求学岁月。我希望将来的校园里能重新拥有那种自由的空气。
09:53:32   来自: 第三排,右手靠窗 (一年) 上学记的评论 &&   我曾经有一本《上学记》,在有一年坐在我后座的男生的生日的时候寄给了他,还在折起来的封底里写上了一句“you can always make me smile”。   那年秋天我去了北京,第一次没有在生日那天和他联系,一句祝福的话都没有。那天的北京下了大雨,我和朋友们在后海逛街,到现在历历在目的,还是大雨滂沱的天桥,因为我在天桥上想起今天是他的生日,纠结到底要不要发个短信说句“生日快乐”呢。   终于还是没有,然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   这已经是三年前的事情,我已经记不起书中到底讲了什么,当时还迷恋的书是《未央歌》,都是发生在西南联大的故事,送他《上学记》也许是我内心更加期待会发生《未央歌》的故事吧。
15:03:19 五季风  ...文W女青年的悲』.. 21:21:19   来自: Natureisgod (向前缓行) 上学记的评论 &&   这只是本回忆的书,无关乎感慨与叹息。   平静的叙事,以一种“旁观世界”的心态,铺陈出老人半生的智慧。
00:31:53   来自: Tanya 上学记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周看了两本书,一本城记,一本上学记,都是讲历史的,都是三联的,也都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两年前就在国图见过上学记这本书,当时是获了文津奖被推荐,去年暑假看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深受触动,抄了好几页好句,今天才发现译者就是何兆武先生。我已经许久没写过文字,不知道是大学读得让我越来越麻木,还是我的生活竟让我没有时间停下来写点什么。对此,我总是心生警觉的,因为自己对记忆如此之不敏感,很难记住发生过的所看的所想的,即使当时印象再深刻,这要我害怕自己成为一个没有过去的人。今天,我终于想写。    上学记讲的是生于五四运动之后的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历程,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物质条件很差,且历经战乱,却是近代中国学术各领域最为人才辈出的年代,如今读来,也是我向往的读书的年代。北洋政府时期,虽军阀混战,在历史书上写的颇为黑暗,可是却没有意识形态的控制,竟让那一代人有充分的自由去汲取知识的养分,同时,那个年代提倡西学,各个学科的设置、教科书的使用、老师基本全都与西方接轨了,他们接受的基本上是旧式的资本主义教育,不再闭关自守,夜郎自大,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个年代出了那么多学贯中西的大师。战乱的年代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可是那时的人们如此坚定地相信战争一定会结束,一个民主的、自由的、和平的时代终究会到来。而现在的我呢?是,生活很安逸,可是我总是很迷惘,我不知道我未来要做什么,或者说我怎么样做才有意义呢,不是表面上的意义,我找不到真正的意义。自由,幸福感,我向往。    看完上学记,不由得想到现在的大学。现在的大学怎样培养人才?培养出了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我们所处的年代是知识分子前所未有的廉价的年代?我的大学,首先不知道上了多少无用的思想政治课,开始上专业课了,下了课却基本和老师没什么联系,更别说思想交流了,教授看不上本科生,很少和学生分享自己真正地观点,学生自己也好像不愿意和老师交流,于是,上课还抵不上自己考试前看一天教科书,而那教科书,又不过是教授和研究生乱七八糟的拼凑。我说的可能只是少数情况,但是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大学让人越来越失望。这个时代没有大师,这一部分与教育大众化有关,可是,如果我们以后培养出来的人才考虑的全是自己如何找到好工作,如何出国,那将多么可怕?这么说来,有两点真是非常重要,一是通识教育,而只有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为通识教育提供条件,我们需要高谈阔论,各抒己见的老师,而不是只顾着交论文评教授不带学生的老师,什么是通识,不只是马列,而是哲学、历史、美学、自然科学基础… 二是精英教育,当有一位朋友不久前跟我说大学就应该跟以前英国那样,全由贵族来读。当时这么一说,我很气愤,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想来,我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今天,教育大众化是没错,毕竟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可是我们还应该把大学教育留一部分给纯学术,朋友的意思可能是贵族衣食无忧,更有精力来全心全意搞学术。我不认可一定是贵族,但至少我们要创造一种环境,让一小部分人能真正全心搞学术,并以此为荣,而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如此廉价的时代,古时候尚有士农工商,士还排在第一,民国的时候,蔡元培出去演讲一次5000大洋,跟现在一线明星似的。可现在呢。。。    看这本书还有很多其他感触,同序里面以及最后本书作者写到的感受一样,我也为何兆武先生的人生态度、修养感动,特别是文静提到“梨和大炮”以及何兆武先生回忆起历史所的一位在文革中不愿屈服也不愿出卖别人的同事最后自尽了,说“那么一个聪明人,怎么就看不透呢?”… 读了,差点落泪,总有这么一些人,远离政治,看到了更广阔的宇宙。   
16:06:28   来自: Lotus.T (contemplation.) 上学记的评论 &&   生日快乐。又是一年生日时。一转眼,我们都23了。你也去了英国留学,我也去了香港交流,很多我们的朋友都远赴异地,各奔前程了。今后的日子更是聚少离多,但我知道,我们的心是彼此牵挂着的,总有那么个时刻,会沉一沉,放下手边事,追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于是,有了今天送你的这本《上学记》。      这本书是何兆武老先生回忆民国初年他们上西南联大时的故事。80多岁的老爷爷竟然会对恍如隔世有半个多世纪光景的那个年代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我不禁在想,如果我能活到那个年纪,是不是也还能记得当年我们上初中、高中时的点滴小事。幸好,你的记忆力惊人,如果要写个回忆录,找你准能把历史还原个八九不离十。:)      还是说说这本书,最初是我的一个好朋友推荐,我一直答应着要看一直因为种种诸如没时间没精力的借口没能看成。直到后来她直接送了一本给我。结果没想到这一看竟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它算是一本口述历史,第一次补了理科生学历史的盲,原来民国也可以有自由,原来共产党的那套“专制”体制是从国民党借鉴来的,原来那时候的大学还是全英文授课,大师云集,远远比现在都强……我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小孩子借着这本书悄悄拨开历史的门缝,偷偷地兴奋地往里面窥探着:在那个传说中的战火纷飞,水深火热的年代,人们是怎么生存的。令人惊异的是,并不像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样民不聊生,凋敝不堪,相反,具体到每个老百姓的个体上,却是清贫且充实,患难却饱含希望的。      李走后,我有段时间神经衰弱。老是一闭上眼,就回忆起见他的最后一面。一起吃的最后的早餐。他看上去挺开心,只是我们吃过了麦当劳又觉得不过瘾,从山大路一直绕到闵子骞,到一个不知名的早餐摊子上吃肉夹馍。清风惬意,我们坐在小马扎上谈未来谈理想。他问我,要是找不到媳妇怎么办。我说,你先奋斗上几年,到时长成一枚成功老男人,就是你来挑她们,不是她们挑你了。他喃喃了几句,要是不成功怎么办。我说,你不会的,你要是不成功,我们都还怎么混。   结果没想到,他不混了,我们还混在这世界上。我是有深深愧疚的。在我们几个好朋友里,我和他似乎活得最奋进。学习上要争先,社会实践上要参与,我们要出国,要改变命运,一心要活到万众瞩目令人称羡的光鲜生活。可现实是残酷的,如果发现梦想照进现实实乃奢幻,那我们就干脆放弃了,做不妥协于命运的现代英雄?      于是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子里,让我不得不面对数千年哲学家都在讨论争辩探索的课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   最初给我启发的正是这本书。它谈到了幸福的定义: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地拷问与扬弃,是一种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这是与我们平日观念里迥然的幸福,曾被告知享受当下即幸福,也曾被劝慰曾经拥有即幸福,可这里幸福竟是一种悟,一种拷问与反省,一种苦行僧似的意味。   那么,问题接着来了,悟的是什么呢?拷问的与反省的又是什么呢?   也许,恰恰就是那些我们自以为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目标。以前有个笑话说人生哲学,你是做能吃能睡能打呼噜的快乐的猪呢,还是做茶不思饭不想寝食难安的痛苦的哲学家呢。我以为哲思的痛苦是要比廉价的乐观强的,唯此,我们离着幸福的天堂之门又近了一步。      苦痛的根源也许就是承认自己的渺小。在笛卡尔的年代,工业革命的兴起,宗教神学的破除,人的自信心要爆膨上了天,世界是我们的,人是能动的,于是城市里高楼大厦迭起,钢筋水泥成了现代文明的象征。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始,人们意识到钱是个好东西,社会财富是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手段。“看不见的手”似乎在颂扬竞争自由的先进性。可是大多数的人们却忽略了他其实还写了一本《道德情操论》,谈道德伦理对于社会的意义。也许贪婪是人之本性,于是财富的竞争与道德的约束本身就是一体两面。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向来喜欢断章取义,对于亚当斯密,人们关注了其经济理论,对于马克思,列宁以及毛泽东等那个年代的关键人物截取的是他的革命理论、劳动阶级与资本阶级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殊不知在马克思强调劳动异化的同时,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异化。那就是资本带来的人的欲望的膨胀。      谁告诉的我们生下来就要挣很多钱,就要过奢华的生活?大自然没有告诉我们,是那些人自己制出来的广告、消费主义刺激下的大批量商品暗示着怂恿着我们要加入竞争得经济自由的全民大潮。这么回头一看,那些曾经执着的梦想那些看似奋进的念头岂不很是可笑?      可是,意识到了异化之后,我们又该走向哪里?又该追寻什么呢?学艺术史,知道在战后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虚无主义哲学正是对此的反思。有人把它称之为普罗米修斯到西西弗斯的转折。现实中的人就像西西弗斯一样,处在一种荒诞的境地,被一种宿命感驱使着。所不同的就是,有的人可能会屈服于这种宿命,而有的人会用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抗争宿命,而恰恰是因为抗争宿命并不是最后战胜宿命,才更显现出人的存在境遇。   其实,换句话说,就是为生而生,带着怀疑的态度,却拥有冲淡平和的心态。   与存在主义哲学同时期的,有一个我很欣赏的体验美学学派。代表人是狄尔泰,他说生命是一种盲目而又有秩序、不断流变又不可遏止的永恒冲动。只有“体验”,才能将活生生的生命意义把握。      我想,李让我一定程度上地再生。让我放弃了很多东西,怀疑了很多东西,又对其他东西重建信心。在这个没有他陪伴我们的夏季,实际他已长在了我们心里。   加油吧。我或许写的有些严肃了,但都是近来的感想。愿一切顺利。以此怀念我们都在一起的日子。                  
22:52:53 以遨以嬉  现代性赋格 20:10:06   来自: 溪兰 上学记的评论 &&   是在一个讲座中听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主讲人提到何先生在上学期间,读了很多各种领域的书,对于现在正在上学的我们,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于是,逛书店时碰到这本书,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也快速的读完了。只是当时,觉得这本书很神圣,而那段历史又太过美好,所以一直存于心底,不敢做任何评论。如今,毕业在即,整理的时候再见这本书,还是忍不住想作个记录。   和很多人一样,对于何先生的讲述,印象深刻的确实是他对“幸福”的理解。何先生认为幸福依赖于对个人和社会两个层次未来的信任和憧憬,这是一个不错的解释。上学、工作,我们一切的努力,都离不了对未来的追求。有了追求,才会有奋斗的动力,才会有实现理想的快乐,才会有幸福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记着一些细节。一是感慨于日军攻入中国,国内战乱不断,时局动荡,但是教育却未受大的影响;二是当时南北方教育体制和教育形式的差别;三是“西南联大,从来都联的很好”这句话,这是对当时学术氛围的写照,是当时一些学者气度的证明,也成为社会中坚的摇篮;第四,则是当时老师和学生的教学与求学的状态。老师可谓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讲起课来挥洒自如,堪称享受。而学生则是有思想、爱思考,在往来辩论中不断地进步。对于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教育,一直是这样想象的,也算是从一个侧面得到了证实。也许,这样的状态,可以归结为“愿意”二个字。愿意教,愿意学,有目标,于是有了当时的精彩。   在阅读时,确实注意了何先生所读的书目,如果有考据癖,不妨作个总结,只是还没有闲时。对于这个问题,只想说,在一定范围内,我赞成“开卷有益”,书海无涯,继续努力。   有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扩大而言,国家动荡之时,可以发现人才辈出。于我,是不忍心看到“国家不幸”的,但却也盼望着“诗家幸”。也许这是一道无解的题,更何况一已之力还不足以改变现实。所以,作好自己便罢。
15:44:24   来自: 这样内 上学记(修订版)的评论 &&   只是因为它是三联出来的书,所以买了。有时候内容好了,文笔可以稍微忽略一些。   能够在里面找到相似的幸福观,还是十分荣幸的。读书观也一样,有用没用,照看不误,有时候坐火车要比坐飞机享受得多。我们只是活一个过程,如果都讲结果,人生不必要有几十年。   甚至,读书可以不为获新知,仅为有那段读书的日子。至于读过的书是否记得或连书名都不记得,貌似也不算过错。   只是人以类聚,那时读书的人少,确容易聚才,那时可读的书少,却让人更想读。可惜我从小到大,身边都是读书的人,大多是被读书的人,包括我自己。有那么多的书可以读,曾有那么几年时间适合读书,但都被我大把放过了。那些父母硬塞给我的时间,也硬被我偷偷塞到见不着的地方去了。现在翻了一倍年纪来做人家豆蔻时做的事,未免有点自形惭秽。我这一柜的书,加上看过了很快又忘掉的书,可能可以让我一生都保有看书的新鲜感。人的忘性大,居然有省成本的好处,虽无产出。
12:06:37   来自: 云卷云舒 (笑看花开花落,伴汝云卷云舒) 上学记(修订版)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侥幸所知,受益却颇深,虽然写的是历史,更像是人生的哲学,对社会的反思。何兆武先生关于幸福的定义让人深思,处在困难之中却有如此的幸福感,因为有足够的自由,有充足的希望。而外战结束,出现的便是内部的动乱,这动乱便不仅是军事上的地盘之争,还有文化之争了。到了解放,这连地盘都不用争的时候,便是思想上的压制了,便高唱马列主义了,殊不知,马克思自己也是深受资本主义文化影响并推崇备至的,并不像我国的口号那样,打倒资本主义就要打倒资本主义的所有,何兆武先生说,马克思主义打倒的是政治上的资本主义,而不是文化上的资本主义,而且,资本主义的文化也有普世的追求,追求自由、民主这放在哪个主义下都是没有错的,都是该提倡的。何兆武先生还有句话说的好,社会主义不是有先天的优越性么,资本主义都不怕你,你为什么要怕它?这真的是一场文化的悲剧吧。   书中有趣的部分不少,其中关于恨日本恨“棒子”实在有趣,原来在那个时代韩国就已经被叫“棒子”了。   最近一直看的就是当时的中国历史,对那个时代大多是惋惜,没想到看完此书多的却是向往,那样肆意读书充满自由和希望的时代,而不是现在这样感觉不到什么魅力的学生时代。作为一个大学生,感觉不到现在的大学精神,也许根本原因还在于宽容和自由。西南联大那样的大环境下,都有那么多书籍那么多老师来让人学习,都有那么多人在最宝贵的时光里幸福的汲取着知识,这也无怪乎有钱学森之问了。试想,天天背着毛主席语录,你还会有什么科学灵感文学创造呢?试想,如果大家都只认同马克思主义,哪还有科学文化的灿烂多姿?殊不知,中国古代文化的肆意汪洋之时也是在最自由的春秋战国时代,而西方科学不也一样发源于古希腊时期便有全民议会么?   可见,科学文化的发展,和自由是分不开的,而做这些的人的幸福,和大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如果实在外部不那么幸福,不如努力来做好自己的幸福吧。我想,这也是儒家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吧。   废话一堆,祝那些愿意去追求纯粹科学文化的人在这个时代能获得幸福,共勉之~
20:38:39 sfman  我们看到这样的往事,都是难免唏嘘。你已经写出了些东西,以你的文采,可以细心点写的更好更丰满啊。另外,书里说了“高丽棒子”中的棒子是流氓。
08:42:16 云卷云舒  我的文采...早已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了...这篇也是在考试中间信手写的~等有机会再写更多的东西吧~ 15:37:45   来自: 锡林郭勒日月长 (持平常心,呈欢喜相。) 上学记的评论 &&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准则,两者其实都遥不可及。周末里一口气读完了剩余的《上学记》,文靖预告说还有一部《上班记》,恐怕要到何先生过世后才能发表。   《上学记》看到一半,即体会到何先生的人生感悟,把名字写在水上,边写边消逝着,化为涟漪散入波纹,那写名字的手指,是游于水上的灵吧。所以人世大可不必不朽,终究时刻的幻灭着的。   这就是一位旧式知识分子,心中存着高远的道德准则,时时仰望着如同头顶的星空,人生却经历着新旧社会的变迁,无数次的来回颠覆,造成的无时不刻的幻灭。   何先生推荐了不少的书,还有一些诗歌音乐,最重要的是对自然美的无限向往,都吸引我继续走近那座恢弘的殿堂。
13:01:02   来自: 锡林郭勒日月长 (持平常心,呈欢喜相。) 上学记的评论 &&   读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他求学心路的凝练,很有益处。有几个收获,一个是明白了书读多了没用,要依据天赋和兴趣有选择的读;二是专业和博识要结合;三是学术其实也是可以炒作的;四是了解了3、40年代旧中国面临沦亡下的社会氛围;五是以把“名字写于水上”般认识勤奋学习。只看了一半,兴趣未满,所以学习。   
12:04:32   来自: 湖 (生病不吃药,无聊才读书) 上学记的评论 &&   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三联书店出版。价20元。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鲜活记忆。他的学校生涯:中学是北师大附中,中央大学附中,大学和研究生是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在北京任教,院系调整后在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6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退休。    他的学生生涯贯穿颠沛流离水深火热的民国抗战,他的灵魂浸透民族的文化以及西方文明的洗礼。他的上学回忆,不心动吗?    他解放后的成就主要在思想学界,论著 西方思想学史等,以及康德卢梭等的著作翻译,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系列“多有他的著作。    这是他的口述,文靖记述。这些老先生淡泊处世,文靖真做了一件大好事。记录这些老先生亲历的事情,使历史不致湮没。    他说:他最记忆生客是西南联大的七年,因为自由。老师没有标准的教科书。没有标准的讲义。没有标准的试卷。没有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想法。有包容,左派中派右派都可以说。    当时的昆明是龙云的天下。对蒋不那么服帖,所以才有这自由的气氛。也才有人才辈出的局面。当年那么艰苦的环境的西南联大出了多少大师人才。无论教授还是学生都是让人艳羡的一代。近代文化历史中赫赫有名的名字们啊。    这本书就是流水的样子,按记忆一段一段的记录何先生的上学记。因为当事人的渊博,书也好看起来。观古论今。    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历史以及人物。比如跑警报时候人们的行色。比如当时的学校生活等等。    其实看到的更多的是观照,那一代老知识分子的悲天悯人的宽怀的灵魂啊   
17:15:13   来自: Invictus (7-11的生活方式) 上学记的评论 &&      一般很少写书评,皆因文笔水平有限,怕写出来误人,也浪费自己的时间。已经忘记提起《上学记》这本书的人,好像是中大的史洪权老师,还是查《理想国》的时候很多豆友鄙视现在学者所翻译的文本,推荐《社会契约论》何兆武先生的翻译,所以对何兆武这个名字有好印象。《上学记》很多原因一直没读,突然想想,快毕业啦,也就去图书馆借来看看。睡前读起前言和后记,颇有感触,很想写一篇笔记。      我的上学之路也不是那么平坦,比起一般人曲折,不过对比起何先生那一代,还真不是什么。中学时太叛逆,自傲,弄到自己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后来还是姨丈劝说下复读,那一年在我的读书经历是最最辛苦的一年。2007年,住的是瓦房,每天限定伙食5块,早1午2晚2,里面的内容也就和价格挂钩,饭有两拳头,菜是半烂的,肉只有一点,大概就拇指那么多。为了赚钱,有时经常吃同一种蔬菜,弄到一些同学腿发水肿。不过也正是这种辛苦的生活让不喜欢吃蔬菜的我吃上蔬菜,自己也变得更注重营养均衡。虽然在如此逆境,却深刻地改变了我。      现在的学生极少像动乱那一代的精神,都晃晃度日,中学生已经没有那种“无事乱翻书”的愉快,俾人也算其中之一,中学没有翻书的习惯,如今环境的不同也难以让我们体会到他们当时的感受。   我佩服何老先生,比起翟鸿某这类所谓的“大师”,更显得有修养有学识。      我们年轻一代要有超越前人的信心,而且必然后胜于前。尤其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他的眼界应该比前人高,这是一个年轻人必备的品质。要想超越前人,必得先看出前人的不足,要是拜到在他的脚下,那就永远也超不过他。   现代年轻人总讲谦虚,早已缺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激情。杨振宁当年在西南联大谈起爱因斯坦,说那家伙最近发表的东西净说些糊涂话。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敢如此讲话?我们缺少那样的自信,缺少后胜于前的精神,追根到底还是教育的问题,少了当年的学术自由,什么都搞标准化。也跟我们枪打出头鸟的传统观念有关,我奶奶、母亲、姨妈,包括现在刚认识的90后,无不提醒你,不能在人前自信,那是自大,是强出头。      西南联大那一群是优中选优的学生,出来的都是泰斗大师,他们的老师校长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很多是游学归来(那时的校长敢出面担保被捕的学生,现在的校长不开除你明哲保身也是万幸)。他们当时持什么意见的人都有,但都捍卫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而如今一句“我要宝马”就弄到很多人泼妇骂街,浮躁。      文靖用两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听何兆武先生述说,提起是自己的懒散,我不认同。何先生几十年前的记忆要是在几个月全部回忆起也是不完整的。      好久没看这么一本有营养的好书。
20:23:18   来自: Mustang 上学记的评论 &&   “年,我在西南联大度过了整整七年,读过四个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最值得怀念的好时光。”    《上学记》记了西南联大精彩的一笔,这是与刘绪贻老人自传《箫声剑影》的相通之处,也是对我影响较大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对我影响较大的,就是何兆武老人在字里行间展现的对待生命的那种从容。    ――“为什么当时条件非常差,西南联大也不大,却培养了那么多人才?”    ――“自由!”    那时候没有思想教育,没有标准教科书,考试没有标准答案。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学生们接触了不同的思想,思路自然开阔了,能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甚至可以公开反对老师的意见,与老师辩论。当时的学生闹事,总有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保着,这在今日恐怕难以想象吧。在这种自由下,当时的杨振宁就敢说爱因斯坦的一些文章“毫无创意,是老糊涂了吧!”,王浩也能把一些大哲学家说的不值钱。“年轻人大概需要有这种气魄才可能超越前人”何兆武老人如是评价。当然这种自由,我想还有个前提,那就是云集的大师,和真正忧国忧民的学生。    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何老的那种贴近大地,相信大自然的人生态度。    “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    何先生通篇都以一种谦逊的口吻在述说着往事。他是学识渊博的,却让你无法把他捧得更高,因为他始终都是贴近大地的。他了解自己,并且毫不避讳地去全方面地面对这样一个自己。他一生游离在政治之外,追求着更高远、更奥妙无穷的精神世界。宽容,不争,欣赏人生,像远远地欣赏一朵花。他强调无目的地读书,因为读书本身就是目的。    书的最后写道,口述期间何先生的二姐去世,夫人去世,本人因病两度住院,一直陪伴他的孙女也出国了,何先生说“从今往后,我得习惯一个人的生活。”还是那么笑眯眯的。读到这里,我差点落泪。   人生究竟是个怎样的过程,我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我的人生?拿什么来增加我生命的重量?“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多么坦然的心态。或许我最缺的就是这种坦然。有了这种坦然,我就不会害怕去面对卑微的自己,就不会害怕孤独,就不会害怕失败,就不会每次因为别人的眼光而不敢追求自己的追求。   人生需要这种心灵的宁静,毕竟心中无敌,才能无敌天下。说多了大道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这个敌人的不二法则就是让他的浮躁,肤浅无处藏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什么是不会过去的呢?一切不过写在水上罢了!   有了这样强大的内心,就能承受生活的重压,就不会担忧下一盒巧克力会是什么味道。有了内在的从容,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发挥自己的微薄之力。   何先生说到,二战时,他们赤诚的相信未来是一个美好的,光明的,自由,民主的世界,但是二战后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让他们大失所望,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曲折。书中没有写建国后的情况,实乃一大遗憾。或许只有当一切成为历史后,我们才能“被”读懂现状吧。   何必活的那么战战兢兢呢,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岂敢忘忧国,任重道远,为万世立太平!   
10:13:32   来自: naughtyboy (很懒的家伙,什么都没干......) 上学记的评论 &&   这是本好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候那些艰苦岁月中读书的艰辛,看到了那些大师的生活中的另一面。其实他们也面对很多诱惑,但是那段岁月走出了很多名人和大师。
14:58:13   来自: 喜羊羊 (需要世博3次票的豆邮我) 上学记的评论 &&   这是一本由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的《上学记》,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叙述的尽管只是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        在目前这个功利日趋明显的世界,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犹如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熏染的心灵,使其重现光泽。        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有何先生谈到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师如:胡适,钱钟书,陈寅恪,钱穆,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吴宓,梅贻琦,华罗庚,冯友兰,金岳霖,叶企孙,周培源,吴大猷,陈省身,吴晗……的一些琐事,让我们看到了大师真实的另一面,有的让人忍俊不禁,也有的让人从心底发出感叹。        何先生在书中对幸福的概念有多次的表述。他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我想对幸福,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今天,我们先不妨用这样的条件来衡量一下我们自己:现在幸福吗?未来会幸福吗?        (文/游云)   
20:44:14   来自: 以墨轩 (守业比创业难的多) 上学记的评论 &&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有些东西存在时并不觉得其珍贵,一旦失去却会惘然若失。听着何兆武先生的口述,读着这位老人的上学经历不由得让人神往,神往那个时代的自由,神往属于知识分子彰显才华的风云年代。唯有自由值得珍惜,不自由毋宁死尔。   (一)属于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幸福   在我们的教科书中,49年之前的中国满目疮痍到处是军阀根据的大老粗,虽然有革命先驱孙中山激浊扬清但是无奈他的继承人蒋中正和美帝坐在了一条船上,我的印象中北洋军阀实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段祺瑞、冯玉祥、张作霖不见他们忧国忧民但见对内互相抢地盘、对外卑躬屈膝一味求和。   书的开篇给我看到的确是另一番场景。尽管政治极其不稳定,但是当时的大老粗们却给了学校相当大的自由,或许是他们的确不懂什么文化不喜欢和文化人走得太近,又或者说他们无暇管这种无关痛痒的阳春白雪,于是有了蔡元培等一大批教育家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兼容并包的政策奠定了当时北大的学术气氛,从而能够吸引众多的知名学者前来任教。不管是保皇党、激进派,只有你有才华,不论你是什么政治立场在大学中你仅仅就是一个身份单纯的学者。这种包容万象的自由气氛激发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鼎盛时期,“国家不幸诗家幸”,在学者的眼中唯有这样的努力做研究、做学问才算是为中国的前路探寻出一条出路。   再说学生运动。为后人所记住的五四运动在今天看来其实颇可反思与商榷。其导火索是北洋政府企图签署丧权辱国的“二十四条”,这场运动也把一些人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比较为人所知的就是曹汝霖。我们撇开北洋政府枪击学生的真相究竟如何,但当时的学校环境是相当宽松的。据何兆武先生的回忆,当时有70%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参与大大小小的学生运动,当局的态度也颇为的忍让,一旦有学生被捕,往往也都是由校长出面把事情摆平。现在想来这样的情况估计是后世难以企及的,这样现在看来荒谬的举止是当时每一个校长、教师所背负的神圣使命。有其生,必有其师。老师可以在课堂中大胆议政,说得怒发冲冠也好,说得痛哭流涕也好,属于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幸福感早已跃然纸上。   (二)西南联大是回不去的过去   西南联大是一个诞生神话的地方,这里曾经汇聚了太多中国知识界的明星,培养出了一大批全球知名的学者,但其实它也很普通,可能制造神话的我们只是在YY那个时代的辉煌,因为这是难以企及的高度,至少现在的大学在现有的环境下完全没有可能。   第一点就是自由,自由的学分制度,自由的专业选择,自由的师生关系。何兆武的滔滔不绝让我觉得自己所经历的大学生活十分局促,即使现在的时代比起放不下书桌的尴尬年代好上许多倍,即使现在的大学无论在规模上和硬件上提高了不少,但缺少的是大学的气质,大学的灵魂。   西南联大是怎么联到一起去的,三所知名的大学因为互相的学术渊源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灌输在危及国家民族存亡之际的大学灵魂还是自由,给予学生与教师足够的发挥空间。所以才能涌现出一大批富有才气的学者。比如拿过诺贝尔奖的杨振宁,他鄙视爱因斯坦的言论在书中让人觉得十分的有趣,我想前人亦是人,神化过去往往无法超越。近年来让中国媒体很郁闷的事便是什么时候中国人才能拿到诺贝尔奖,每每拿不到就只好报道外籍华人,丁肇中、杨振宁等等的科学家无不都是中国人,但是为何橘于淮南则为橘,于淮北则为枳,我想西南联大的成功范例很值得我们深思。   西南联大虽然是回不去的过去,但也值得我们去研究,研究大学的构建是不是一定要依托现在的官僚制度,是不是一定需要ZF在上面挥舞指挥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能鄙视过去,迷信未来。   (三)你的美丽我的哀愁   话说我们都是上学的孩子,何兆武先生曾经也是,他所经历的上学路另我这个后生无比羡慕,神往于在动荡年代下依旧能够坚持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我想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他们这样的一代人在各自的领域中开创出不一样的风景,不断地突破已有桎梏。   有许多的东西都在不言中。畸形的教育制度,教条似的的教育模式,可有可无的学生组织,沦为造假品德学术创新,各种指标、排行榜都无法掩盖其本质的空虚。   你的美丽,我的哀愁。      是为记。
21:26:21 月半  沙发~
23:27:19 Fallentheworld  很好很强大~ 12:31:32   来自: [已注销] 上学记的评论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那些故事   ――《上学记》阅读笔记      没有什么能比在午夜时分,泡上一杯香浓的麦片,听着小野丽莎柔软的调调,然后一页一页慢慢翻着自己喜爱的书更为享受的事了。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合上了《上学记》。      话虽这样说,但是阅读《上学记》的过程却并不是那么让人轻松愉悦。其实书本身的调调是挺轻松愉悦的,抛开其他的不说,单看这书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午后暖洋洋的小花园里,坐在躺椅上,泡上一壶茶,慢慢地跟你闲聊他那些已经变成泛黄的老照片的岁月,心平气和、语气舒缓、表情安详。      这是我最近读的最让人放松和闲适的一本书了。我既迫不及待地享受着这个愉快的过程,想要一目十行地扫过去,但又担心这种享受过的太快,忍不住一字一句地在心底默念。即使这样,这也是我最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从翻开到合上,不超过24个小时。      虽然这样说,但读的时候心里还是有种难以言说的悲伤,也许某些事情真的只能在某些特定的时代发生吧,无论这些多么羡煞旁人。那个动乱堪、炮火难平的时代有着那么一群真正的大家,他们因为同样的原因,聚在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共同学习和成长。我渴望这样一个同样的原因,这样一个同样的地方和这样一群同样的人,可是我注定寻找不到了罢。我在读完之后有一种想要把书中提到的人名全部列出来,然后搜集一下他们相关资料的冲动。他们中的每一位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家,他们每一个的名字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正是他们那群人,印染出那个时代的辉煌。我不多列举,就这几个:梅贻琦、冯友兰、胡适、黄昆、杨振宁、张守廉、华罗庚、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这些就已经足够我仰慕一辈子了。      何先生是幸福的,他经历过这一切。“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有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信服的。这两个条件在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时都有,当时正是战争年代,但正因为大仗,所以好像直觉地、模糊地,可是有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人总是靠着希望生活的,这两个希望是最根本的,所以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非常之困苦,可是又觉得幸福并不遥远,是可望而又可即的。”我似乎在这一段话中找到了生活在当下我们这一代人找不到幸福的原因了,何先生提到的两个条件似乎一个都不存在。我不知道别人感觉如何,至少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前途是光明的,或者说即使是光明的,那种光明也遥远到我抓不到,尤其是在我看完《蚁族》之后,越发觉得未来惨淡,光明遥远。社会的前景是一天比一天美好么?呵,也许是吧。      其实关于老师,我在看完《死亡诗社》之后就有一种很深的失落和绝望感。《死亡诗社》绝对是一部让人终身难忘且看一遍泪奔一次的电影,我不敢奢望我的生命中出现一个那样的“captain”。这种渴望又深知自己得不到的感觉在看了《一堂法学课》和《上学记》之后达到了顶峰。我不是那2.5%的精英,所以拥有不了那2.5%的精英老师也是再自然不过。可是我不奢望有冯友兰、胡适、沈从文这样的老师,那至少有几位可以指引我人生方向,给我留下刻骨印象让我终身感激的老师该不为过吧。可是他们又在哪里呢?我这一生有机会遇到么?      《上学记》用最最平实的语言讲述那些真正称得上是老师和学生身上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一个让人感动和嫉妒的故事。全书前面近三分之一的部分讲何先生在西南联大之前的事情,这些在我看来更像是在用微观的形态讲述历史。我在看《da江da海1949》的时候就有一种人生命运的无力感,无论怎么挣扎,人生总逃脱不了时代的归宿,清除不了时代给他的烙印。《上学记》前半部分也有这种淡淡的感觉。越是动乱的时期就越容易产生纷繁茂盛的学术氛围吧,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书中提到的解放前的西北联大和西南联大。那种自由和积极的学术氛围也许只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但西南联大自由繁盛的学术氛围又跟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前者的自由是在政治控制不够严格的缝隙下由一群充满升级和活力的学生和一群有知识有修养的老师们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生长在阴暗花园里一隅芬芳的玫瑰。      这些真正的学生和老师在那片属于他们自己的一隅,毫不保留地怒放。“学术自由非常重要,或者说,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自由的学术氛围才能产生伟大的思想。书中的这几故事让我感到格外感动。      一个是:周培源先生那时候教力学,这位熊同学每次一下课就跟周先生辩论,周先生说“你根本就没懂!你来拿基本概念都没弄通!”可是这位同学总是不依不饶,周围还有很多人在听,每次路过理学院都看见他们站在院子里辩,都成了南区教室的一景了。      还有一个是:黄昆问“爱因斯坦最近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你看了没有?”杨振宁说看了,黄昆又问以为如何,杨振宁把手一摆,一副很不屑的样子,说“毫无originality,是老糊涂了吧。”      书中类似这样的小故事比比皆是,让人感觉到大学的可爱和可贵。正是这种绝对自由、开放和无所顾忌的学术氛围,才造就了这样一批精英吧。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学生们深深地陶醉在学术的世界里,这大概是作为一个学生最为理想的状态吧。而老师自然也不必多说,“联大老师讲课时绝对自由。我爱人上过被打陈寿颐先生的西洋史,一年下来连古埃及多少王朝还没讲完。皮先生留的作业时画政治地图,以前我们对政治地图重新划分没有地理上的具体印象但画过之后就非常清楚明白了。……”这些每天生活在你身边的老师们,用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感动着你,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你,知识上的影响是小,人生的启迪则是大。      我在看书的时候总是禁不住哀叹我们现在大学的学术氛围之淡薄,学生和老师的素质之低下。对比之下让我觉得格外心痛。其实《上学记》大半部分是在课堂上看完的,我肯定不是逆反心理作祟,而是确确实实听一堂课给我的收获不如我认真看一节课的经典的书给我的收获大。我印象很深地是当天下午的审计课上,老师感叹我们学校的学生没有素质,学术风气日下就感叹了近一节课,我不知道是我们怎么了或者是老师怎么了或者这个时代怎么了。大家对教育的批评也不是一天两天,一个人两个人,一篇文两篇文了。这是一个夸浮、功利、虚幻、狂躁、慌张、不安、的时代,自然不会有人安定下来做学术,这不是某个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的问题,一个时代的问题。可是话又说回来,时代是人所造就的。寂寞太庞大,诱惑太丰满,谁又能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呢?      我改变不了什么,我也说不了什么,我能做的唯有努力地让自己慢慢慢下来,慢慢地去看一些东西,慢慢地去想一些东西,慢慢地去做一些事情,慢慢地把自己变的好一点点。      书里的很多道理都很意思,不是那种刻板地、教育式的说理,而就像跟你闲谈聊天,告诉你他的想法那样,简单朴实却让你无可置疑。我印象很深的是关于图书馆不是藏珍楼那一段:      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应该是尽最大的可能把书让大家看到。可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图书是国家的财富,我们要尽量地把它保护好,越翻越烂怎么成?所以就千方百计地少让人看,或者不让你给人看,这在无形之中,是我们国家在吸收知识方面落后了。图书馆是为传播知识设立的,着眼点不应当是建多少高楼、收藏多少图书,而应当是怎么才能让这些书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如果这一点不考虑发的话,图书馆变成了藏珍楼,唯恐被人家摸坏了,这就失掉了它最初的意义了。      何先生说的很通俗,却句句在理,让人读来格外开心和舒服。书中类似的说理很多,所谓的返璞归真就是这种感觉吧,像何先生口述的《上学记》,史铁生先生和老舍先生的散文。那种舒服、平淡却又直指内心的文字必定是在经过时间的洗刷之后才能沉淀下来的吧,年龄达不到一定程度,积累达不到一定程度,必然是不能如此宽厚平和地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这些过往。      他们那样的学者和师者我已不再奢求可以在自己身边碰到,但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精神将深深影响后人,只望每个时代都能有真正的学者和师者吧。      以上纪念又一个祥和的风雨夜。
13:12:59   来自: FeifeiRun…… (心去天涯,眼睛回家) 上学记的评论 &&   何兆武《上学记》札记(J.F.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初版 2007年购于当当网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件,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e in water.――济慈       “哲学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intellectual skepticism(智识上的怀疑主义),否则无以成其深;二是spintual affirmation(精神上的肯定),否则无以成其高;三是要有一句格言(所谓格言就是信条,各人不同,但足以反映自己的特色与风格)。例如Socrates(苏格拉底)的格言是‘Knowledge is virtue(知识即美德)’,而F.Bacon(培根)则是‘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王浩       There is a higher level of doubt,it is a daily battle.The only end to it,if we live to the end,is holiness.The only escape is stupidity.(T.S.Eliot)    “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怀疑,它每天都在不断地【与自我】战斗。如果我们能活到有结果的那一天,它唯一的归宿就是圣洁,唯一的逃脱办法就是愚蠢。”――艾略特      
11:23:22   来自: 水流影在 上学记的评论 &&   读何先生的《上学记》,正是在2010年年初这段特殊的时期。经历了一些失败,面临着一些抉择。心情时好时坏,面对未来很迷茫,不知道要往哪一个方向走。这个时候看到《上学记》,读着那些平易亲近的文字,那些娓娓道来的道理,我好几次感动地不能自已。   被这本书所吸引,最开始源于封面上那段关于幸福的论断:你觉得整个社会越来越美好;你觉得自己的未来越来越美好。幸福的论题,是我成年以后不断去思索的东西。当物质带来的幸福感越来越弱、越来越短暂,人会变得恐慌和浮躁。我一度将这种状态归咎于物质上的不满足,然而更多的物质的追求带来心灵更大的黑洞,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幸福,所以不知道怎样去得到幸福。读到何先生这段话,心灵犹如重锤击中,又豁然开朗。我的困兽状态,源于对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怀疑、不信任,不相信明天会更好,和谐成了无厘头。一眼就看得到10年后的生活,看到生活重压之下那个蝇营狗苟、庸俗猥琐的自己,多么可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阅读某一段话,微笑,回味,对先生的观点发自内心的赞同或者同感。比如,何先生认为,那些强调读书要开早车开夜车,尽量勤奋读书,其实“和传统观念有关,过去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总想着怎么起早贪黑,天不亮就去干,干到夜里不收工。”“老想着拼命,强调‘吃大苦、耐大劳’,可是进步不能光靠这个,不然整个人类文化能进步多少?”想要做出成绩有三个条件,一是天赋,二是环境,三是个人努力,但是个人努力一定要得法。何先生说自己是个“自由散漫的人”,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的这些观点令我这个同样自由散漫的人拼命点头。   整本书中,闪耀着“自由”两字的光辉。先生和他同时代的知识分子都认为,自由才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这种自由最重要是心灵的自由、思想的自由,为着自由,才有创造力,才有不竭的动力。这两个字令我热血沸腾。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早已不知自由为何物的社会。我们一直以为,实然就是应然,一切本该如此,从古未变。但是我们不能想象,20世纪初那个战乱纷飞、颠沛流离的社会里,竟然有如此美妙的自由的精神流光溢彩。自由与宽容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有着宽容之心,才能让自由的思想处处开花。   不能理解,我们曾经已经走的那么远了,为什么又一切倒退回去,从头再来??   那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记载着历史和知识。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留存下他们的思想,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13:36:17   来自: 光阴路22号 (天晴了,你走了!) 上学记(修订版)的评论 &&   这是我去年读的第5本书。 对我来说5是很好的数。居中谐音“吾”。读了上学记,我又开始思考自己了。      上学记是老人言,人到晚年,总是会在回忆当中找到一点很有意义的节点,从这个节点不同的人,只要心细都会有感触。 回忆以自我开始,但最终要以历史结束。 一个人的记忆,总躲不掉的是历史。 历史又是什么呢?   是自我(含义比较广泛,包括个体,集体,命运,事件等等)镜对(自己的质问)的集合。我看来,这至少是这本书的高点。   我非常羡慕何先生的求学经历,特别是西南联大时期的。 羡慕那个环境的自由,读书,师友…… 可能我们这辈子人都不可能有那样的环境了,更不可能的是具有那样时代的心灵了   第一是好学之心   第二是爱国之心   第三是平等之心   第四是独立个性      上学记是讲故事,实在讲人生,讲人性,里面很可贵的讲了求学的心态,方法,历程,讲了许多事都在突出事件主角的个性;讲老师是最有意思的,讲老师怎么讲课,怎么生活,怎么处理考试;都是活生生的,读来很有意味!   我开始想,我是否就这样了呢?我试图找到我人生的路口,我麻木而浑噩的态度,就在书中的字里行间,触醒了。话说到此,我仅读了一遍,能说的只有这些。   希望尽快去读第二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要概括上学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