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中国未来人均gdp预测能超过美国吗?

「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国」的说法正确吗?
今天经商的一个朋友这么对我说想了解未来中国的经济那只需要按照这个逻辑来看:现在的中国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国,因此中国未来的十年就是现在的美国。这个观点是否正确呢?
按投票排序
162 个回答
如果说看到 10 年前,美国地产泡沫正浓,还有点意思。但是,中国和美国实在不可比,任何一个直接拿两个年代做比较的,都是在搞笑(我也这样干过)。就说,经济水平,比个啥?生产总值,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域发展???2000 年,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 950 美元(世界银行统计:)。而美国建国初的 1789 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换 2000 年的购买力价格,是 1100 美元。你能说 2000 年时,咱们的经济相当于美国 250 年前么?又换回来了,就算是一样的,你又如何预测将来?中国去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 6200 美元,相当于美国的 1920 年代。咱们真得完成了人家 130 年的过程么?美国在 1913 年时,以购买力为基准的人均 GDP,已经和英国平起平坐,世界第一。但换回来,看北美殖民地在 1700 年时,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旁边的墨西哥是相当的,还不到巴巴多斯的一半。如果当时让你赌,你赌谁?回来说,要牢记的是,美国和中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有太多的不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美国自然资源过剩,人口资源稀缺。第二点,就是美国的政策,永远是藏富于民,民富则国富。美国经济到今天,一直需要面对的,就是人力资源的稀缺,对政府的怀疑,这和我们,完全是相反的,走出来的路也不可能一样。比如,就比上面提到了两个时间点,1789 和 1920。美国在建国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高达相当于 2000 年的 1100 美元(实际购买力应该更高些)。这点钱,放在 2000 年的美国,是没啥。但在当年,你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房子,吃得都是自己种的,也没有网络费,手机费。美国在当时是个弱国,但换到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确是小康水平。这也是那么多欧洲人都到蜂拥移民,就是想拥有一片自己自足的土地。1790 年,美国有 400 万人,到 1860 年,美国有超过 3000 万人,人口年增长率 3.9%。换在中国,如果人口在这 60 年里,翻了近 10 倍,而国内又没有足够资本和技术进行工业投资与创新,人均生活水平会如何?(可参考 19 世纪初的中国)。而在美国,在人口如此涌入,而国内依然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升到了 2500 美元,生活水平不降反升,年增长率 1.4%。凭什么?就是凭借近乎无限的自然资源。(正是如此,可以知道为什么要把印第安人赶出他们的土地了,因为如果不能提高土地供应,白人的生活水平就无法保证)。到 1860 年后,西部宜耕土地被迅速开发后,廉价资源不再唾手可得。但是,生产力依然稀缺:因为土地还是相比便宜,所以工厂只能用高工资拉住工人不去当农民。怎么办?这一次,是技术成为了提升生产力的主要动力。美国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果,从 1869 年到 1929 年,又是 60 年,美国人口从 3500 万涨到 1.2 亿,每年 1.9%,生产总值从 2500 美元涨到 7100 美元,每年 2.1%,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提升来自于所谓的 capital deepening。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商品出口比例,到 1900 年以前,是在一路下降的,到 1900 年,出口不到 5%。美国的经济从一个农业国变身为世界第一的工业国,几乎全靠在国内市场上的拓展和建设。虽美国国贫富差距在 19 世纪末达到了最大,但普通人的收入发展,也跟得上时代。事实上,大家自己也都亲历了,知道中国在这些年的走过路,其速度的是远远超过了当年美国一百年的发展速度。但我们的经济从 2000 年走到 2012 年的过程,或者说我们从农业国走到今天,和美国从 1789 年走到 1929 年的过程,实在没什么直接可比的。而这之后,谁有可以预测?在具体问题上,可以比较的,借鉴的,很多,很多。但是,这种几年=几年的,实在无趣,也非意义所在。
Define"经济水平"
中国和美国其实是一对好基友。美国走过的道路,中国都一步一步的跟着要走一遍。在两百年前(1800年前后)的欧洲,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在能源(蒸汽机技术革新,推动了煤炭业的发展)、材料(冶铁业)、交通(火车和轮船)、金融(银行的出现)等四个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傲视全球。很快,这些技术传播到欧洲大陆,荷兰、法国也先后富裕了起来。在这些先富起来的欧洲贵族眼里,此时的美国,正如20年前世人眼里的中国。我们简单的说说吧,在年的美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主要的工业以食品业和纺织业为主,农场蓄奴,种植棉花,茶叶,粮食,加工纺织品大量出口欧洲,赚取一些微薄的利润。工业区也集中在东部沿海的一小块地方,正如年代的中国,在东南沿海画了几个圈,搞些纺织品出口。此时的美国和中国,都是一个未开化的农业国,刚刚触摸到现代文明的一些气息。然后到了年代。南北战争后,美国掀起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大搞铁公鸡,铁路横穿美洲大陆,公路几纵几横,累死几万华工,真是一把辛酸泪啊。铁公鸡带动了钢铁、煤炭、水泥等一干产业,房地产也是热火朝天啊。这几十年里,华尔街经历了美国第一次大牛市,铁路股涨翻天,钢铁大王卡耐基成为美国梦的代表。1890年代前后,美国的钢铁生产量第一次超过了大英帝国,GDP也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德国。很牛B吧?屌丝逆袭了吧?但在英国老贵族眼里,美国仍然只是一个乡巴佬而已,人均GDP没法比啊。这个时期的美国是不是很像2000年代的中国?在年这十年,对于中国来说,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数亿农民涌向城市,城市化率达到了50%,房地产和铁公鸡成为第一大产业,房地产、煤炭、钢铁股票在年经历了超级大牛市。此时的美国和中国一样,经济和平崛起,政治河蟹社会,其实贪污横行,民怨沸腾。接下来是年代的美国。能源(石油的发现)、材料(钢的大规模应用)、交通(汽车和飞机)、金融(证券业)、信息(电报和电话)等的技术革新,推动了美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时候的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和德国、日本一起,实现了对老牌工业强国英法的追赶。伴随着新工业革命,福特汽车,通用电气、波音飞机、美林证券、美孚石油这些伟大的企业先后崛起。美国历史上的黄金十年——1920年代,正是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大发展,汽车进入家庭,推动了交通效率的提升,生产力飞跃式进步。但是这个十年,也是浮躁的十年,股市投机气氛狂热,直接孕育了1929年的大萧条。 在这个年代,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追上了欧洲,标志着正式进入发达国家阵营。但是在社会层面,贪污腐败、环保问题、股市投机黑幕仍然层出不穷。军事不敌大英帝国,科技水平也比不上新贵德国,文化上也不够自信,好莱坞最大的明星卓别林是个英国人,政治从韬光养晦转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成为大英帝国的”利益相关者“。我认为眼下的中国,2010年代的中国,和1910年代的美国是如此的相似。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将要过去,钢铁、煤炭行业陷入低迷,纺织业向东南亚转移,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中产阶层在沿海工业区、内陆省会已经形成,并逐渐取代过去的农民、工人阶层,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阶层。所谓产业升级,在我看来,就是钢铁业萎缩,汽车业壮大,煤炭业萎缩,石油业壮大,汽车和石化将成为这个十年中国的支柱产业。这两个支柱产业的发展,将大幅提升中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人均GDP从2011年的5000美元水平上升到2020年的1.5万美元水平,追上那时候的世界平均生产力水平(巴西、俄罗斯、东欧)。 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年之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当然,人均GDP仍然很低,但是历史的车轮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挡了。媒体上总有人在杞人忧天,说中国社会腐败问题严重,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云云。这真是扯淡。我们来看看那些常被人拿出来的反面例子:南美的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的第一次经济起飞是在1970年代,得益于日本的经济崛起,对原材料的大规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铁矿石、石油、大豆的价格飞涨,支撑起了巴西的经济繁荣。但是随着日本的需求饱和,巴西阿根廷的经济很快就遭受了打击。这和是否处于中等收入阶段没有任何关系。中国和巴西是完全不一样经济结构的国家。一个是依靠城市化、工业化、高性价比工业品出口的国家,一个是依靠原材料矿产品出口的国家,如何能够相提并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在1920年代,仍然不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后面我们还会看到,日本在1960年代,香港在1970年代,台湾韩国在1980年代,同样腐败严重,环保危机,社会问题丛生。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最终都会解决掉。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1940-70年代:石化、电子成为美国主要的行业,才标志着重化工业的真正完成。养老基金逐渐成为股市投资主力,大量买入蓝筹股,使市场投机风潮褪去,整体变得理性和平稳。摩托罗拉,惠普,德州仪器等新一代企业崛起。社会法制建设变得完善,鼓励创新,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杆。年代:科技网络行业成为主导,代表着信息产业革命的升级。IBM、微软、思科、苹果、谷歌、FACEBOOK等伟大企业先后崛起。 直至今日,第三次科技革命仍在继续,移动互联网、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3D打印、智慧城市、太阳能,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中国的追赶脚步仍在继续。一部人类文明的进步史,就是一个社会经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推进的发展史。技术变革,推动产业变革,进一步影响社会组织生态,政治、文化、思想等等的广泛变化。中国离美国的文明距离仍然很遥远,正如前文所说,只是相当于1910年代的美国,有百年的历史距离。但是,得益于技术的快速传播,中国要追上美国,其实并不需要一百年,或者三十年、二十年足矣。除了和美国对比,我们还可以和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一下对比。据我观察,2013年的中国,大致相当于1970年的日本,1975年的香港,1980年的台湾,1985年的韩国。1960年代的日本,钢铁是第一大支柱产业,丰田和索尼仍然不起眼,环保问题非常严重,水俣病等四大公害并不比今日中国的环保危机好到哪里去。1968年,日本GDP超过德国,跃升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人均GDP仍然落后。1970年代的日本,第一次超级大牛市结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丰田和索尼如潮水般涌向世界。文化产业开始繁荣,1973年哆啦a梦,1979年机动战士高达,1984年龙珠,1985年圣斗士。事实上,直到1980年代,日本才真正在经济上和文化上成为一个发达国家。香港,1950年代开始搞纺织品出口,1960年代房地产大发展,1970年代仍然贪污横行,但是中产阶层开始形成,1974年许冠杰的《鬼马双星》打响本土喜剧电影的第一炮,紧接着1978年成龙的《醉拳》带动功夫电影兴起,1986年周润发《英雄本色》出世,1990年周星驰《赌圣》大红特红。台湾,1950年代发展食品业,1960年代开始搞纺织品出口加工业,1970年代房地产和铁公鸡,1980年代台积电成立,向半导体和IT产业转型升级,中产阶层形成,1990年代社会变革,制度转型,最终成为民煮社会,文化上周华健、张惠妹、张信哲、周杰伦先后涌现,成为华语音乐的一块高地。韩国,同样是1960年代开始纺织业出口,1970年代大炼钢铁,1980年代重点发展汽车、石化、电子等产业,这个时候的三星和现代又有几个世人知道?环保和社会腐败问题又有几个中国人清楚?层出不穷的社会抗争,此起彼伏的游行示威自己可以百度。1990年代,社会转型,文化繁荣,2000年代三星和现代终于成为世界产业里的重要竞争者,韩剧横扫中国。中国在过去30年里走过的路,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都走过,得益于世界范围的技术传播和产业转移,最终实现经济上的快速追赶,期间历经坎坷和曲折;未来的20年,中国即将发生的大历史,我们也将一一见证:经济上进入发达国家社会,社会上环保、道德危机得到愈合,政治上实现民煮化转型,文化上实现大繁荣。这样的图景其实已经在悄悄展开,你或者不相信,但确实如此:华为、中兴、酷派、联想、小米等智能手机产业的崛起,正如日本当年索尼松下的崛起一般;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等民营汽车工业的转型升级,正如丰田、本田、日产在早年间的复制,比亚迪的智能电动车”秦“”唐“,和美国的特斯拉,让我想起了百年前福特汽车之于欧洲大陆的奔驰汽车的地位落差。腾讯的社交网络微信、奇虎360的安全杀毒、阿里的互联网金融、大众点评网、豆瓣、京东、唯品会、YY、去哪儿,中国的互联网创新其实并不比美国落后多少,甚至比1910年代美国和欧洲大陆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要小得多。看看美国、日本、四小龙走过的路,你会明白明天的路我们应该怎么走。我们正处于一个千年只此一回的伟大时代,我们如何能不感到幸运?经济弱势,政治黑暗,社会腐败,污染严重,道德危机,文化暗淡,这些不正是我们的机会所在吗?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前行的,或许就是日后的手冢治虫、周星驰、亨利福特、松下幸之助、金泳三、蒋二代,这叫人如何不感到激动?——————注:这篇回答曾经被知乎和谐过,这里重新发的只是原回答的上半部分,敏感内容请到我的查看。
我对问题的理解,参考了中答案的一段话:冯仑在《野蛮生长》里面写,要在国内找商业机会,就看看美国50年前流行什么就行了。这句话很对,你看看华尔街30年前在搞什么,很可能就是国内市场未来几年的热点。随便举几个例子做参考:1.消费品:例如近10年来兴起的汽车奢侈品、出境游、牛奶和电影等,是香港、日本上世纪70-90年代就流行起来,蓬勃发展的。2.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搜狐与雅虎,人人与Facebook,微博与Twitter等等;3.金融:美国上世纪60-90年代风起云涌的风险投资,我国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才开始真正发展起来。还可以参考高盛最近的研报《世界想要消费什么》:研报预测了未来几十年全球消费模式的主要趋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各阶层消费水平差异很大,配图中的位置仅供参考。对于题主的观点:想了解未来中国的经济那只需要按照这个逻辑来看:现在的中国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国,因此中国未来的十年就是现在的美国。目前来看确实如此。一是在补1976年之前(前多久不定)经济发展的欠账,晚十几年才能消费同样的商品。二是近年经济高速发展,带来消费升级。长远来看,随着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和民众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品、工业等的滞后时间会越来越短,比如团购、智能手机、光伏和LED等,几乎与世界同步。但是服务业,例如金融业和公共事务管理,对人的要求比较高,不是买一两条生产线就能做出来的,需要潜移默化的积淀。
其实,我更想知道,这个问题20年前问,知乎上的回答会是什么?10年前问,知乎上的回答是什么?现在问,知乎上的回答。。。这三个回答差别有多大,第一第二个回答的答主有没有反思自己的答案。顺便收藏,10年后看第四个问答到底中国现在要达到美国哪年的程度,才能让人们不是那么的愤恨呢?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用类比逻辑思维法,什么是类比逻辑,简单的说就是A和B两个事物,如果A具有1,2,3,4的特点; B具有1,2,3,的特点,那么根据类比,那我们认为B应该也会有4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在MBA或者商业研究中被大量广泛应用,比如美国的FB、GOOGLE、IBM很成功,那么在中国复制一个RENREN、百度和联想也应该成功;而MBA和行业研究中的标杆分析也是基于类比逻辑进行思考,当然,类比逻辑大部分是成功的,但是由于A和B事物所处的环境、面对的用户或者发展的机遇很多因素都不尽相同,所以类比逻辑也造成了创新精神的大量流失(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商业模式也都是基于类比逻辑思考,比如教育中的题海战术,其实就是通过大量的类比进行筛选熟练的过程,再比如商业模式的类比逻辑思考导致了中国很多行业都会出现同质化竞争严重的情况)。而少数成功并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或者企业家运用的是另外一种思维逻辑,即First principle,也就是第一定理,第一定理最早用于物理学。大家可以百度之,后来第一定理的定义有了延伸,泛指从头计算,不需要任何参数,只需要一些基本的物理常量,就可以得到体系基态的基本性质的原理。爱因斯坦推导相对论用的是这种思维法、乔布斯打造IPOD、IP也用的是逻辑法,这种思维一般来说不考虑竞争对手和外在需要什么,而是简单直接的抛弃原有固有框框,直接奔向问题根源和主题而去。包括现在很多投资者说传统业态不具备互联网基因,个人觉得这个基因也是指这种第一定理式的互联网思维方式,而非传统业态考虑的类比逻辑商业模式。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很少关注竞争对手做什么,而是紧跟用户需求,讨好用户的产品自然是好产品,自然有了核心竞争力。所以,楼主朋友所说“现在的中国是五年前的香港,十年前的美国,因此中国未来的十年就是现在的美国。”这种提法,怎么说呢,在某些领域是行得通,比较类比逻辑在特定行业是行之有效的,比如房地产市场,中国地区是五年前的香港,但是美国呢?未必,美国房地产和中国房地产在很多地方不具备可比性,包括股市,美国资本市场追捧科技股,而非地产股,估值上,地产股的估值也不高,这就是类比逻辑未考虑具体的微小差异,造成了偏差,从而会造成判断失误。个人觉得,思维方面,类比逻辑和第一定理都重要,决策更是需要多方面的思维方式辅助,而非一句话就判定方向,这样的行为也较为极端,造成判断失误。
你觉得我们的所谓中产阶级达到80年代成长的烦恼里面的水准了么?
美国人一直觉得中国人很有钱,中国人一直觉得LA很繁华。毕竟,这只是宣传。
不用什么数据吧 你自己稍微想想也不是这样啊
目前票数最高的那位提到的中美阶段性对比虽然看的人血脉喷张,但他指出的前进方向大抵限于经济范围内,并且始终带着“经济好了,一切都好”的论调。或许经济好了,环保等相关物质方面也会跟着好,但政治,需要的是在一套相对完备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经济博弈,如果说这个博弈运行不是靠的日积月累的规则,而是人为,那么偌大的一个国家总是不能寄托在靠每一代人中出几个能人来力挽狂澜的,踩钢丝走也总会有踩空的时候。当年德国经济上来了,政治却是保守固封的,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苏联经济上来了,政治却是老化封闭的,临了不行了,想改了,才发现已是力不从心,现在的中国是不是在重走前面两个国家的道路呢?
中国是一个经济水平分布非常不均衡贫富差距十分明显的经济体。只要是这样的经济体就离真正的发达还差很远。要把东部以及各城市和中西部农村分开来看。这2个的生活水平是完全割裂完全不在一个层次的。东部的城市以及中部的省会实际生活水平目前已达到南欧国家的水平,北上广深杭则整体上超越南欧但离香港还有距离。 但中西部的广大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远不及台湾农村的1/2,就别提香港了。中国中西部的农民一直以外不客气的讲就是二等公民。 什么是二等公民,就拿日本的农民来比较一下就知道,日本的农民在1960年代就和城市工人在退休金上一视同仁。 美国那种几乎没有我们这种概念上的农民的模式就不说了。而中西部的中国农民2009年之前退休金那是叫见着个鬼了,2009年以后也与城市有天差地别,中西部的大多数农民相对城市大多数城市居民是实际上的二等公民。这个二等公民问题到现在其实还是,其他就不要讲了。网络很有意思,一提中国,似乎只有城市,而离开城市30公里以外的农村都似乎是另一个国家的人跟网络上的中国无关。这些农村人数量上其实根本不少,数以亿计,但是总是被有意的忽略了好像他们不过是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动物一样,好似他们不值一提一样。 这个现象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不抠细节,这是极其正确的,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哲学思想。前段时间研究中国城市的房价。拿成都与北京上海比,基本上,北京上海5年之前的价格就是成都现在的价格。成都中心地区目前价格1.2万左右,5~8年之后,预计可以达到3万左右,也就是目前北京上海的均价水平。成都周边地区,如郫县、温江、双流,5~8年后房价会翻一番,这是我的判断。第二个数据是城市化率。2000年,北京市的城市化率为52.8%,2010年,北京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8.71%。而成都2010年城市化率在65%左右。从城市化率来说,2010年的成都大约相当于2002年的北京,这中间相差了8年。中国的城市,目前看似都在2013年,但所处阶段是不同的。北京上海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成都武汉处于工业化中期,而西部地区的一些中小城市,很多才处于农业化末期,工业化初期。我们都生活在2013年吗?其实不是,一些落后地区还生活在几十年前,住山里的茅草屋,吃土豆玉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并没有太多变化。这里说的是历史的历时性,而非我们一般理解上的共时性。我们说追赶美国,意思是说,美国比我们先进,我们很多技术还停留在1970年代、1980年代,而他们已经到了21世纪甚至未来。我们处于不同的阶段,这些阶段在时间轴上表示,就是几十年的差距。人也是同理。我们平时跟公司里开奔驰住别墅的董事长总经理坐在一起,看似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但人与人所处的阶段是不同的。20年之前,他们与你一样,什么也没有,幻想着有一天取得当时他们老板取得的那些成就。正向你看家里读小学的侄子,每天上学放学看动画片,你也是那样过来的。另一种意义上说,你与他处于不同的时空。我们说美国欧洲先进,现在中国的文化完全处于劣势,跟着西方屁股后边跑,这不是我们这代人的错,有很多历史的原因。要追溯,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当时西方都在搞工业革命,中国错过了这样一次升级换代的机会。清末,西方搞电气革命,中国也没有完全跟上。再后来,推翻反复,文革锁国,到最近二三十年,还在补当时落下的课。这就像砌房子,美国已经砌到80层了,而中国砌到30层,发现有些地基不稳,回去返工,或者推倒重来。之后别人砌到160层了,推倒重来后中国还在砌30层,差距再次拉大。靠一代人在后边追这130层,很辛苦。科学研究上如此,技术专利上如此,工业设计上如此,文化艺术上也是如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2年,胡*锦*涛都说西强我弱,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这是事实。更多移步:
- 极客公园·思考中国① 订阅《未来知识图谱》私信暗号sendme② 关注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移动O2O,我的微信:futureknowledge
我要收藏 ··
· 二十年后再看!~
看了看这个问题新的答案,我觉得我有必要补充一下我的想法。我之前的浅薄想法:刚做了两个图图1 GDP总量图1 GDP总量图2 人均GDP图2 人均GDP数据源自世行数据库,单位是2005年平价美元单纯的GDP指标确实很片面和单一,但是反映问题也算直接。从GDP总量来看,大陆已经超越了香港,香港和大陆差着一个数量级;而大陆跟美国相比貌似刚达到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差40年左右吧。从人均GDP来看,大陆还是有不少路要走。具体差多少年呢?我也不知道,因为数据库最早就到1960年。1960年大陆人均GDP大约125美元,美国约15469美元。其实单纯的数据比较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也觉得经济水平在除了生产总量之外的其他方面还有着重要的体现,比如:市场效率,法制健全,结构的合理性, 抵御危机及其他风险的能力;人民可支配收入及生活质量,收入分配公平性及收入差距;可持续发展性等。我们在进步的时候美国也在进步,那么经济水平这个概念是不是也要包含一个发展的潜力。坦白讲,如果我们寄希望于若干年后超越美国,我觉得我们大陆经济发展的潜力似乎并不是太……怎么说呢,似乎有点问题。倒不是说我们做的不好,因为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经济的“奇迹”,但是基于所谓“后发劣势”的考虑,我们的迅速发展是不是其实只是由于对先进技术采用的结果,而并非由于那些发达国家所具有的根本性的制度核心竞争力?这种后发劣势,如果存在的话,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或许十年之后我们陷在“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里了呢。再有关十年后或者若干年后的中国是不是现在的美国,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难讲。一方面,在一些方面比如GDP上或许会达到,况且发展中国家很倾向于走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日本不就学西方学的很好么。但另一方面,经济体的内部结构与发展驱动因素等不见得就一定是相同的,况且由于国家内核的不同我们也不能确定不同国家是不是走着同一系列脚印。咱们跟日本就所谓一衣带水,我们清末的时候又是洋务又是维新,最终革命了不也还居然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了。对于现在来说,除非美国会不断找到新的产业拉动增长并把自己现有的产业慢慢转移到中国来,就像一些制造业正在从国内转到非洲那样。况且政治与制度因素极为重要,这就又回到“后发劣势”里学技术还是学制度的讨论了。不过我个人觉得,有十几亿人口在,就算时间拖的再久,就算我们这代人乃至几代人看不见,中国的发展潜力极其巨大,成为一个像美国那样经济水平的国家还是没问题的,或许到时候我们的制度已经很……“改革”了。虽然,“在长期,我们都死了”。我现在的浅薄想法:首先我不是在看空或者唱衰我们国家,毕竟我想每一个人都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的祖国能够富强起来。但是就这个问题而言,我确实无法很乐观的认为我们在十几二十年后就能追赶上美国的经济水平,甚至五十年后也不一定。更明确一点的说,我觉得我们在可预见的一定时间里都很难赶上。首先我得承认我之前用GDP做指标,不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是片面且无法提供准确预计的。同时我也认为,就算我们看各个产业的发展也好,很多指标也好,也都是片面的——或者说只是表象。为什么是表象?难道英美法香港他们走过的路我们就不能走?美国也是很快就赶上并超越了英国,中国为什么不能也取而代之?我想说,不是不行,是很难。比如,经济增长模型里的一些因子其实是由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等所决定的。我们的教育科技水平能在十年二十年内赶上英美国家吗?就算我们在有意识的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有意识地产业升级,有意识的做那些别人做过并因此成功的事情,我想,根本上讲,恐怕也无法改变我们国家现在的内核。而我们国家与美国等国内核的不同,才是中国之所以为现在中国的原因。其实我个人无法准确定义这个内核,但或许可以尝试描述一下,比如我们的政治体制、社会道德等现状。我们确实仿佛站在美国当年超越英国的那个位置上,但是位置的相似能够意味着站在位置上的国家也是相似的吗?我觉得不可以,而这个我觉得才是更重要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基本都在学苏联搞政治运动,改革开放之后学的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的那一套的一部分。但学苏联是从学政治体制开始学起,学英美是从学经济体制开始学起。学苏联加上常年政治斗争的结果是我们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磨难,学英美加上政治的稳定给了我们经济的腾飞。可是,中国的政治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没有根本的改变。我并没有说一党制就要完蛋,也没有鼓吹我们要怎样,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预计,只学技术学管理,不学政治和制度的学习,只会让我们的经济在一定范围内达到繁荣,却不能够真正的引领一个国家走向经济的创新与发达?有很多人讲”后发优势“,是说一个国家通过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经验等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自己的经济水平。但同时经济学上也有”后发劣势“,是说如果欠发达国家只学习人家的先进技术,而不是学习先进制度,那么在经济上的成就越大,将来政治上的问题也会越大,最终会导致经济的衰败乃至整个社会的动荡。有一篇杨小凯讲后发劣势的记录说的蛮多的。有的时候我真的会怀疑,仅仅通过学别人的先进技术和产业升级,就能让我们赶上那些被模仿者的经济水平吗?那些发达的国家也在不断地发展,并且他们才是处在前沿的那个群体。所以我才认为,我们不是不能,而是很难超越。跟在别人后面没有关系,走他们走过的路就好。但是我们和他们就”不是一类人“,走同样的路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五十年的繁荣,但无法保证我们可以一直向着那个方向前进——因为我们政治体制和美国,香港等国家的政治体制有着很大的不同。当然,也有知友说了,我们过了这一段就好了,就不腐败了就民主转型了。我个人觉得这个……很难。美国从腐败到相对不腐败是在它本身一直存续于其所谓民煮制的框架内的,与我们起点就不一样。政治体制的大变革与大的转型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与经济问题,苏联解体是个例子,如果我们真到了经济发展倒逼政治改革甚至政治动荡,那国家不稳定直接伤害经济发展和我们每一个人。而我觉得我们也很难期待一个一党制国家的自发的所谓民煮转型,而在一党制的框架下能否实现所谓民煮我也觉得蛮困难,毕竟就我粗浅的了解,貌似历史上还没有实现过?我也看到过报道和文章,从GDP增长率等方面数学计算一下可以得出不出几年我们GDP超过美国的这样的结论。但这是基于我们的增长是可持续这一假设,而增长能否持续则是一个关键而又有着悬念的问题。综上,我个人认为,我们或许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追赶着发达国家进行发展,沿着他们走过的经济或者说产业的道路前行。但基于目前我们国家与他们国家内核的不同,教育科技社会公平等差距,我们很难真正赶上并超越。我们现在走的路,确实别人都走过。但我不禁要问,我们是不是穿着不一样的鞋,背着不一样的包,拿着不一样的地图和指南针。最后,我得再说一下,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国家富强伟大,并且我个人基于中国拥有众多人口这一可以带来巨大发展潜力与优势的资源,认为我们总有一天绝对可以真正超过以美国为代表的现在的发达国家,就像美国以那么多土地,资源和人口,曾超越可以称为岛国的英国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一样。虽然,我觉得,我们这个超越的实现,会出现在那个“我们都死了”的“长期”。
很多事情不能这么比。打个比方,50年后量子计算机开始普及,同时朝鲜开始改革开放。他们从中国买了一台回去研究,两三年后自己也能生产了,然后宣称发达国家走了几十年的路自己两年就走完了,你有什么感想?
最近在看十九世纪英国史,觉得跟现在的中国真的很像,很多地方我们做的还没他们好。首先,教育制度上逐渐抛弃原来的贵族教育而转向专门的职业培训以适应经济技术发展,在大学里设置奖学金为中下阶级设立上升通道。人口快速增长,前五十年翻了一倍,伦敦伯明翰等大都市圈的形成,人口大规模流动,城市污染和卫生状况下降,市内有蜗居贫民窟,市郊有整齐排列的别墅。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牛奶肉类进入普通家庭。中产阶级出现并不断分化,农村人口减少农业萧条,经济起起伏伏,工人阶级面临失业困境。蒸汽机广泛应用与轮船火车,铁路里程极速增长,1800年只有200英里蓄力牵引轨道,50年后铁路线总长超8000英里,蒸汽机车的速度也不断被刷新。如果说上海世博会更多的是一次文化交流,1851年的博览会绝对是技术的盛宴,到处都有充满惊讶表情的各国考察团。考虑到当时两千多万的英国人口,600万张售票绝对是不小的成功。政治上,政府致力于取缔不合理的税负,制定一系列关于教育卫生的法律,权利下放,推动土地改革关税改革,推动自由贸易,对外不断扩张势力,保护殖民地利益。19世纪末20世纪初,条件好的家庭开始拥有电话、电灯、甚至汽车。亚当斯密,戴维休谟,简奥斯丁引领着那个时代的思想。
经济上的比较有很多种视角,但很少会有人选择以简单的数据做比较。更多的,可能像我一样,看一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看她的发展阶段,看她是否有能力推动制度变革技术进步来加速经济发展,看她的人民是否普遍享受到了经济发展的成功,是否享受到了经济成功带来的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红利,是否享有坚实的权利保障。简单的说,他们是不是过着外国人羡慕的生活。
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和米国的差距大概25年,政治体制差距太大,就不说了。
问题问的就不对。要拿中国经济和外国比的话,首先必需区分北上广夏深等等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的经济差不多是美国八九十年代的水平,但是消费水平仍远远低于美国二十年前,因为中国一直缺乏借贷消费的制度保障,我们能用的钱主要是银行账户里那些,可借的债不多。至于二三线城市就不要跟人家的二三线比了,说差距五十年都不为过。中国的银行制度允许大银行在村镇地级市设分行,小地方的投资机会少,所以小地方的分行所吸收的资金会被转移到大城市去。美国是不同的,一家银行开分行的话,各分行之间有距离上限,所以银行在哪儿吸收存款,一般也只能在哪儿花。国内一线城市经济状况远远领先于二三线城市,而且这种差距正在飞速加大。一线城市即将逼近发达国家水平,二三线还差得远。
确实有这种说法。实际上很多人都曾经归纳和总结出这个结论,而早期有出国经历然后回国创业成功的很多人的经历都验证过这个观点。这个观点展开来讲,实际是就类似一种穿越效应。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行业市场中获得的成功商业模式会慢慢扩散到更落后的市场。其本身正是全球化的一部分。所以早期有出国经历的,他们接触和获得的东西是落后国家的原始土著没掌握的跨时代科技和信息。类似几十年后的人穿越到过去,可以轻易的获得强大的信息优势和壁垒。早期发财和成功的很多都是山寨和模仿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在现在和未来,各行各业仍旧会盯着发达国家,等发达国家走出路之后快速山寨和模仿。从理论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会过时的。只是可操作性已经远不如过去了,毕竟懂这玩意和实践这玩意的已经很多了,而另一方面前期的人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优势和行业壁垒。想模仿山寨也没太多竞争者了。不过这个观念仍旧可以作为一种指导。只是信息扩张太快,然后早期成功的竞争者已经较多壁垒。而山寨到一定地步后,也开始出现各国特色的情况。所以也不能盲目模仿。-------------------------------------------------------------------------------------------------------不知道为啥感觉这题太多盲目乐观了,加上一些赞同较多的内容有些太过主观,本着不太喜欢这种乐观的想法,我要反对下。仍旧从上面的展开来讲,说到底这是一种模仿者优势,前面发达国家已经把弯路错路都走了,按理如果有脑子有能力,是可以提前预防和消弭这些弯路错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但如果不但不这样,然后还把别人犯过的错误全部变本加厉的集体犯下,还盲目乐观这就很扯淡了。一个人几年犯一次病然后都好了表明这人健康,但另一个人学习过来就变成三天两头病连着犯,这人就不是非常乐观而是危险了。以个人而言犯下同一个错误还能说这人是普通人,而以国家而言,除了证明这国家水平很差之后,只能表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在然后还是使用难度,当一个理论被众人知道之后,其中可能存在的套利机会就会大幅减少难度变大。仍旧以早期回国创业的那些人为例,百度是看到了谷歌,然后来落后的地方复制,但现在给你比百度更多的资源现在可能白手起家做出一个百度吗?同样的还有其他很多公司,给你更多的资源你现在能做出优酷,做出淘宝,做出京东?显然不太可能。已经有巨头在那里了。同样的道理,在举日本为例,在亚洲日本最有智慧和远见的开始使用这个理论在和清朝被同时打开国门的情况下,拼了命的学习西方,几十年就成为发达国家世界强国,之后多数年清王朝还是啥样?而几十年后清王朝试图在犯一遍美国日本都犯过的错误,然后还想靠着这个简单的理论,赶上美国日本?扯淡吧。全世界的巨头都在运用这个模仿者理论的时候,如果不能做到比其他巨头更高效运用的情况下,指望熬些年就赶上那些巨头。纯属做梦。说到运用的话,网上我们这些没权没势的平民都能知道这个理论,这个理论现在已经没有明显的套利机会了,在然后在理论的运用上仍旧会有正反的结果。同样是这理论有人会得出房价不高,但在我看来房价已经严重泡沫未来多年都会往下。同样的理论不同的结论,然后指导到现实又会不同。所以再次强调下这个观念仍旧可以作为一种指导。只是信息扩张太快,然后早期成功的竞争者已经较多壁垒。而山寨到一定地步后,也开始出现各国特色的情况。所以也不能盲目模仿。如果不能比早期的竞争者更高效的运用这个理论,那是不可能在和其他竞争者中胜出的。 我对高房价的看法和应对。
十年前的美国???好像太乐观了。。。实际社会成熟度大概是100年前 镀金时代的美国经济科技总体水平 大概是三十年前的美国
但其实“中国”这个概念太过复杂由于历史条件 基础底子的原因
中国既不曾建设起苏联式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
也暂时不具备英美式的高度成熟财团资本主义
计划经济时期就有“条块分割”
市场经济时期形成了“诸侯经济”
地域区别之大甚至超过了欧洲国家间的区别上海是一座各方面都优于纽约的城市
但中国只有一个上海而已。。。所以不能说明中国发展水平高于美国。。总之 宏观经济领域用这样的线性对比是极不靠谱的。。
这个不是随便一个10年20年就能说清楚的,每个人参考的的因素和标准都不同。而且中美尚可拿来做对比,但是大陆和香港真的没法比较,政治地位和经济结构完全不同,香港有很多优于大陆的方面,但大陆在很多领域同样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怎么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