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贷款销售打压客户话术游击销售

原标题:轰动全国!最大骗局终于曝光,23万人被骗100亿!

10年内行骗16省市,集资诈骗金额高达99.5亿多元,受害人数多达23万余人次……这是中国规模最大,涉案金额最高,受害人最多的金融犯罪案件。该案庭审当天,不少受害老人坐着轮椅也要坚持去到现场......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涉案金额最高,受害人最多的金融犯罪案件!

该犯罪团伙瞄准中老年人,10年内行骗16省市,集资诈骗金额高达99.5亿多元,受害人数多达23万余人次……

该案庭审当天,不少受骗的老头老太太来到了庭审现场,当中还有坐着轮椅来的。据悉,当这些受害者听到自己几十年的积蓄化为乌有,有的甚至气得要撞墙。这就是轰动全国的“广东邦家公司”诈骗案。

2016年,邦家公司顾问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赵杨走进监狱高墙,独家专访了张某。

邦家公司往往是通过免费健康讲座等活动,吸引中老年人关注,进而以融资租赁为噱头,以高息为诱饵,吸引他们投资。

一是兜售公司各种级别的会员卡,声称每季度可获得年利率16%至30%的回报,合同期满便可收回本金。

二是谎称区域合作,运营邦家租赁体验店,称可获得相当于本金25%至47.5%的投资回报,并保证一定期限内返还本金。三是以年利率30%的条件与被害人签订借款合同,吸引被害人投资。

只要资质证照等都齐全,老人很容易信

  • 记者:什么时候进入邦家的?

张某:一九九几年吧,经朋友介绍,去应聘的。这个阶段,它(“广东邦家公司”)是卖保健品的。去了之后呢,我负责一个叫《健康之友》的杂志。

  • 记者:听说你此前还在邦家做一些针对老年人健康的保健品的讲座。它讲什么内容呢?

张某:我讲的内容,大约就是保健的。公司原来就有一个稿子,只不过在这里讲的时候,可能讲一些自己的体会啊。

  • 记者:为什么专门去针对中老年人呢?

张某:第一个,老年人呢,思想上我感觉还是很单纯,只要你的资质证照,各种荣誉奖状都很齐全,他们很容易信。第二个就是,老年人可能生活都比较空虚,而这些工作人员都比较热情,再组织一些活动,对他(老年人)可能构成了一些吸引。

“上了这个贼船,我真的很惭愧”

  • 记者:因为老年人的钱的确都是“棺材本”,让他们最终能拿出二十几万、一百万下血本来投,什么迷惑住了他们?

张某:我也体会不出这个心情到底是为什么,或许是因为他们信了?很信?如果不信的话,他无论如何是不肯拿出来的。

  • 记者:在2016年广州中院庭审的那天,也有很多老头老太太,还有坐着轮椅的,要撞墙的……
  • 记者:你当时听了之后什么感受?

张某:我感同身受。我非常同情这帮老太太。很难过!而且我感觉到我上了这个贼船,我真的很惭愧!

“不应该把黑手伸进老人的口袋”

  • 记者:邦家公司集资额高达99.5亿,他这个钱是被蒋洪伟(“广东邦家公司”董事长)个人挥霍掉了?

张某:就是在庭审当中,蒋洪伟提出来了,他已经还了80多个亿,有20个亿的资金,去向不明。除了他自己挥霍,他的情妇挥霍,几届博览会买了青龙湖(山水四合院),还有买了什么山庄,很多乱七八糟的那些东西。这些都是几个亿几个亿的事。资金链紧缺,这时候就大面积地集资,拿了人家的钱,又回报什么高利息,我说完蛋了。就果然完了。

  • 记者:其实老年人的空虚,没有孩子来陪,可能是被骗的一个因素。如果孩子们多陪一陪老人,会不会更有助于防止他们被骗?

张某:其实我也是父母,哪个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儿女,多陪陪自己。不去上班行吗?不去加班行吗?不去赚钱行吗?儿子不读书行吗?多少事情需要他们去做,你说他们能舍什么?只能舍去父母。这不能谴责孩子。

  • 记者:你现在也是老年人了,怎么看对老年人的诈骗?

张某:不应该把这个黑手伸进老人的口袋,更不应该伸进他们的心里。在我的一生中,我最后悔的是这件事。牢中无甲子,岁寒不知年。

一个骗子的自白:我是怎么一步步掏空老人钱包的!

文/吴俊宇 口述/小K

一个男人大力推开门,将保健品狠狠地甩在桌上。

“你要再敢来我家一次,我拆了你!”说这句话时,男人正指着我鼻子。

我认识他,是旁边小区一位退休大爷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养生馆”同事见多了这种场景,并没有和男人过多肢体冲突,频频道歉送他出了门。

这件事也不会对“养生馆”有影响,这天还有“养生专家”来讲座,有一批老人来领鸡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准备。

2015年1月,一家来自浙江温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就读的中医药大学校招,招聘面试官并没有告诉的是,这是保健品销售。

与公司签约后,我和同伴们被温州总部安排在雁荡山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这段培训“类似洗脑”,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跑、喊口号、户外拓展、分组竞争。

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一个概念——公司卖的保健品只是个媒介,我们要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不断有公司“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描述团队氛围好、上升空间大等一系列的前景。他们不过二十七八岁,工作不过四五年。

一位女员工说她不到5年便实现了全款买房的小目标,“我一个女孩子都能做到!你们男生凭什么不能?”

这句话如激将法一般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培训过后,我又被送到义乌一家已经开了6年以上的“养生馆”去学习。在那里,有购买保健品长达5年以上的老人,有每年会购买数万元金额的老人。老人们甚至会非常仔细地给其他正在犹豫的老人分析,保健品到底有哪些好处。

那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内心很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他们需要自我认同和自我辩解,当别人问起他保健品好不好的时候,为了维护面子,老人一定会说好。没有老人愿意承认自己傻,“如果说不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我被公司洗了一遍脑,再被这些老人洗了一遍脑,对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几乎深信不疑。

发传单、拉人进店、团购、送礼品、老“顾客”教育新“顾客”、重点发展的顾客类型……小K的会议记录上都有流程。

保健品销售员要掌握的“话术”

2015年春节后,我和几位同事被派到浙江嘉兴“拓荒”,要建立起一家新的“养生馆”。

“养生馆”挑在了一个老小区,这里老年人多,全是目标客户。我们每天早上吆喝着拉老人来店中测血压,用很和善的语气和老人谈,老人是不会抗拒的。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销售员的“话术”,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些是必须背会的。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

保健品不能说保健品,会说“保健食品”,加上这个“食”字后,老人容易会对此放下戒备心……

聊天还是为了“筛选客户”。一盒保健品数千元甚至高达数万元,老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是不是自己管钱,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段的保健品。

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晚上6点闭馆就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养生馆”时常组织“养生会议”,用鸡蛋、大米以及“生态养生杯”、“印度养生袜”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生态养生杯”是总部找厂商定制的,他们在给老人宣传时,只需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杯子非常好,来了就免费给你”。

“养生专家”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制造病痛的恐慌,老人很有代入感。“养生专家”推销一款名为“纳豆”的保健品时说,这是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提取了黄豆核心的粘稠物质,能够高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以退为进地说,“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着吃一点。”不直接劝老人买。

这个“复杂工艺”其实就是普通的压榨法,不可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什么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

“养生专家”结束授课,我们会配合主持人在场下鼓掌、喝彩,让整个会场“热血沸腾”。很多老人不信,但是因为拿了鸡蛋、大米、肥皂,往往不会公开质疑我们。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守在关系好的老人身边,不管想不想要,都会“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签字。软磨硬泡下,老人很多时候会选择签字。

签字不代表购买,为避免反悔,销售员还会在一小时内把“纳豆”送入老人家中,直接拿刀把包装拆开,要老人数货、验货,并且劝老人当场吃下,“把生米煮成熟饭”。甚至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小K提供的“养生会议”包装和“专家”包装注意事项:气氛、纪律、养生内容……

潜在客户会被特殊对待,要求看血管、灌输危机意识。

我骗过金额最大的老人是倪阿姨,82岁,老伴已经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退休金有2000多块,是我们眼中的“优质客户”。倪阿姨一直说自己条件不好,我也一直没强迫她购买,我们之间反而产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倪阿姨:小K啊,我家庭条件真的不好,每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你这保健品动不动就四五千上万块,我这根本买不起啊!

小K:倪阿姨没事的,公司规定了我们要好好给到店的顾客讲产品,你来了我们店里,买不买是您的事,但讲不讲是我的事。不然公司给我们开工资,我拿着不安心。

倪阿姨:小K你每月公司是多少啊?

小K:我们每个月底薪是1800,还会有些提成。

倪阿姨:那是不是我买了你的产品你就会有提成?

小K:是有的,一大盒保健品一般提成是200块。

倪阿姨:小伙子出来工作真不容易,你讲讲你们的产品吧,我好好听一听……

其实我的底薪是2500元,提成也不只200,而是8%,只是为了让老人觉得我辛苦,产生同情心。倪阿姨也确实相信了,很认真地听我讲。

后来在一次“养生讲座”后,我安排倪阿姨和“养生专家”展开问诊,当时房间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养生专家”非常准确地“诊断”了倪阿姨的病情。

我不断问“养生专家”,“纳豆”对倪阿姨身体是否会有好处。“养生专家”在肯定好处后,我还不断向他“争取”优惠。“养生专家”很犹豫,一直都不愿意给。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最终松了口,答应把价值8000多元的一大盒“纳豆”以及一系列赠品卖给倪阿姨。“养生专家”还非常神秘地悄声对倪阿姨说:“大姐,这个优惠真的不多,全市没几个人能拿到,你出去后千万不能告诉别人。”

在问诊的前一天,我早就给“养生专家”介绍了倪阿姨的病情,这场问诊更像是事先导演好的“双簧”,所谓的“优惠”也只是我们演戏的产物。

倪阿姨后来还买了价值12000多元的保健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花了2万多,我拿到了1600多元提成。

“养生专家”进行“经络养生”的授课后,“收款”这一项被小K列为工作重点。

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的时候,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的,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我们组织过120元杭州三日游,“养生馆”包下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在这样的旅游项目中,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时帮老人背包;晚上还给老人端洗脚水、点蚊香。三日游之后,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

有老人说:“买产品不是真的觉得好,而是你对我好。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

但像这样的陪伴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遇得到,越投入、越有钱、越肯掏钱的老人享受的服务越好。

也不是所有保健品公司都是这样做。保健品是个暴利行业,有些人不择手段,完完全全把它当成是牟利的工具,导致了如今的混乱。有些“游击队”几乎是全国各地流窜,胡吹海夸,打一枪换一地,卖完东西就跑,一个一个城市的老人轮流被坑。而且保健品行业因为标准松散,有些产品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有毒有害。山东那位跳海老人就是被这种公司所坑害的。

2015年,我连续三个月拿到了“养生馆”的销售冠军,每个月我都可以向5-10个老人卖出保健品,每月收入高达上万元。这对于一个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高。我很开心,陷入了狂热。当时每个月我工作29天,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班,晚上12点才下班,丝毫不知疲惫。

不过,好景不长。2015年10月,我和“养生馆”另一位同事发生利益冲突,让我突然变得清醒。我的顾客虽多,但是真正自愿购买的人可能不足两成,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半推半就下被迫购买的。我用了太多手段,吃相太难看,这样没有意义,不是一条正道。

讽刺的是,回到老家后,我发现,奶奶也时常参加“养生讲座”,在销售员的推荐下购买保健品。我第一反应就是劝她不要买,可奶奶不听,我最终没有坚持,显然,那个销售员对她足够好。

警惕:一大批中国老人正被“洗劫”

近年来,一些所谓的保健品公司大打感情牌忽悠老年人购买“保健品”,床上用品、鸡蛋、牙刷,全部送送送!多数老人被洗脑,更有老人明知被骗,却心甘情愿。

此前,央视《焦点访谈》推出“大爷大妈请留神”系列,揭露花样骗局。第一期曝光的保健品“会销”骗局,已有无数老人中招!其实,保健品骗人招数大同小异,主要手段是“会销”。

会销,顾名思义,就是以开会、讲座等名义把人召集在一起,实际上是推销产品。不少老年人经常接到这样的邀请去听讲座,买回一些号称有奇效的保健食品或者床垫、枕头等保健产品。这些产品动辄几千上万元,但等到老人们发现产品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却是投诉无门,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赶紧把这篇文章告诉家人,

“我辞职了,因为我不愿意再骗那些善良的老年人。”日前,省会一家保健品销售公司的优秀销售员小张辞职了。他致电本报揭露其所在的保健品公司销售的重重套路,讲述如何一步一步套走老人的钱。尤其让他不能容忍的是,他所在的保健品公司除了卖给老年人昂贵的保健品,还开始鼓动老年人在公司“存钱”,只要存款就许给高额的利息,“我觉得这钱很可能血本无归,骗老人的事我不能再干了。”小张说。

针对保销品销售“套路”,相关专家一一给出“破解”之道,提醒老年人谨慎购买保健品,尤其要警惕披着保健品销售外衣的“非法吸存”。

第一招:“免费送鸡蛋”引人上钩

“其实保健品销售的那些套路我们都很熟了,从聚人、留人到卖货、家访,一步一步进行下去,效果很显著。”小张虽然只有25岁,但已有两年的保健品销售经验,他是公司的优秀销售顾问。

根据小张的介绍,保健品销售的第一步是聚人,怎么聚人?当然是发传单免费送礼。他所在公司销售的主要是一些调节血压、血脂的普通保健品,成本不高,售价却很贵,利润非常高。公司惯用的招是“保健品空盒换鸡蛋”。在小区周边发传单,凡持传单前来听讲座的,可凭三个保健品空盒换2斤鸡蛋。“这一招主要是为了锁定经常吃保健品的老年人,这样的老年人有保健意识,家庭条件也比较好,是我们的重点发展客户。”小张说。

旁白:利用一些老年人爱贪便宜的心理,引人上钩。

第二招:“专家”“医生”依次上场忽悠

等到一批老年人拿着传单和保健品空盒来领鸡蛋时,“专家”就该上场了。“专家”是公司请的,负责讲健康养生的知识,当然重点还是讲保健品的成分与效果,引起老老年人的兴趣;然后,“医生”上场,为听讲座的老年人免费体检、看病,所谓的“医生”只是穿个白大褂,说自己是某某医学院毕业的。但是小张知道,这些“医生”没有一个是医学院毕业的,现场“把脉”只是做做样子,重要的是交流,比如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如何,“医生”在“把脉”时都会自己说出来,根本不需要靠脉象来判断,在交流中,“医生”会推荐老年人购买几个疗程的保健品吃吃试试,很肯定地表示:“肯定有效果,吃了就知道了。”

在“专家”和“医生”的双重游说中,一些老年人就会心动,购买产品。“销售产品时再给点优惠,比如买一个疗程赠半个疗程,买两个疗程赠一个疗程,再赠点生活用品。这种方式挺管用的,为了多要赠品,老年人会加大购买量,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次买几千块钱的产品。”小张说。根据他的统计,他所在公司每组织一次健康讲座,来20多人,当场至少能成交四五个客户,一次收入数万元,其他客户再后期培养。

旁白:利用老年人迷信权威的心理和对健康的迫切追求,推销保健品;利用老年人爱贪便宜享受优惠的心理,加大保建品销售量。

第三招:服务到家 亲情回访

一次购买几千元保健品的老年人肯定没带那么多钱,接下来上场的就是像小张这样的“销售员”了,陪老人回家取钱,或者回家取卡,再陪着一起去银行取钱,总之,一路服务到底,直到钱款到账。

那没有买保健品的老年人呢?别急,白送的鸡蛋也有用,一定要替老人把鸡蛋送回家。借此机会,了解老年人的家庭状况,比如是独居还是和儿女同住,家庭财务状况好不好等,确定为重点客户后,就得经常“亲情回访”,买点水果看望一下,陪老人聊聊天,只要老人高兴了,买点保健品不算啥。

旁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2斤免费的鸡蛋,自己打开家门请进陌生人,是赚了还是亏了呢?

第四招: “免费旅游”实则大卖产品

该保健品销售还有一个常用的“套路”是免费旅游。小张所在的公司每年都会组织老客户去安徽“免费旅游”1-2次,一路上的交通、食、宿公司全包,名义是回馈老客户。但是内部人都知道,这趟“免费旅游”实际上是一个“洗脑”的过程,陪同人员一路上会给大家讲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渗透保健品的效果。“大招”是参观保健品的生产车间,让老年人亲眼看到保健品的生产线,看到“真材实料”,增强对保健品的信心。参观完生产线,现场就会推出一次大规模的“回馈老客户”活动,很多老年人会批量订货,一次买上一两万元的产品。

“公司每次组织免费旅游都会去四五十人,每次都能卖出十几万元的货,抵去旅游成本,还是很赚钱的。”小张说。

旁白:家有老人须谨记,免费旅游不要去。

原标题:销售员揭秘保健品销售"套路":不愿再骗老年人

我是这么骗老人买保健品的?销售员亲述,耐心看完,套路很深!

来源:南都周刊 ,口述:小K,作者:吴俊宇

一个男人大力推开门,将保健品狠狠地甩在桌上。

“你要再敢来我家一次,我拆了你!”说这句话时,男人正指着我鼻子。

我认识他,是旁边小区一位退休大爷的儿子,那套保健品价值8000多元。

“养生馆”同事见多了这种场景,并没有和男人过多肢体冲突,频频道歉送他出了门。

这件事也不会对“养生馆”有影响,这天还有“养生专家”来讲座,有一批老人来领鸡蛋,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准备。

2015年1月,一家来自浙江温州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我就读的中医药大学校招,招聘面试官并没有告诉的是,这是保健品销售。

与公司签约后,我和同伴们被温州总部安排在雁荡山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这段培训“类似洗脑”,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跑、喊口号、户外拓展、分组竞争。

培训过程中,负责人不断强化一个概念——公司卖的保健品只是个媒介,我们要给老人“带来健康和陪伴”。

不断有公司“老人”讲述自己的经历,描述团队氛围好、上升空间大等一系列的前景。他们不过二十七八岁,工作不过四五年。

一位女员工说她不到5年便实现了全款买房的小目标,“我一个女孩子都能做到!你们男生凭什么不能?”

这句话如激将法一般激起了我们的斗志,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培训过后,我又被送到义乌一家已经开了6年以上的“养生馆”去学习。在那里,有购买保健品长达5年以上的老人,有每年会购买数万元金额的老人。老人们甚至会非常仔细地给其他正在犹豫的老人分析,保健品到底有哪些好处。

那些长期购买保健品的老人内心很可能并不认可保健品,但他们需要自我认同和自我辩解,当别人问起他保健品好不好的时候,为了维护面子,老人一定会说好。没有老人愿意承认自己傻,“如果说不好,这不是打自己的脸么?”

我被公司洗了一遍脑,再被这些老人洗了一遍脑,对保健品的神奇疗效几乎深信不疑。

发传单、拉人进店、团购、送礼品、老“顾客”教育新“顾客”、重点发展的顾客类型……小K的会议记录上都有流程。

保健品销售员要掌握的“话术”

2015年春节后,我和几位同事被派到浙江嘉兴“拓荒”,要建立起一家新的“养生馆”。

“养生馆”挑在了一个老小区,这里老年人多,全是目标客户。我们每天早上吆喝着拉老人来店中测血压,用很和善的语气和老人谈,老人是不会抗拒的。公司有专人培训保健品销售员的“话术”,有一套理论和知识体系,这些是必须背会的。

我们一般不叫他们爷爷奶奶,是叫叔叔阿姨。因为这样显得他们更年轻;

保健品不能说保健品,会说“保健食品”,加上这个“食”字后,老人容易会对此放下戒备心……

聊天还是为了“筛选客户”。一盒保健品数千元甚至高达数万元,老人有没有钱,有多少钱,是不是自己管钱,都直接关系到他们能不能买得起保健品,买得起哪个价位段的保健品。

为了研究顾客,我们每天晚上6点闭馆就会召开长达5个小时的会议,四五个人琢磨一个老人,专门针对他们的性格、家庭以及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制定第二天的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确定和老人下一步的聊天话题,有时候会细致到,见面第一句话和老人说什么,老人作出不同情况的回应后,又该如何应答。

“养生馆”时常组织“养生会议”,用鸡蛋、大米以及“生态养生杯”、“印度养生袜”这些生活用品吸引老人参加。“生态养生杯”是总部找厂商定制的,他们在给老人宣传时,只需要让老人觉得“这个杯子非常好,来了就免费给你”。

“养生专家”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制造病痛的恐慌,老人很有代入感。“养生专家”推销一款名为“纳豆”的保健品时说,这是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通过复杂的工艺流程提取了黄豆核心的粘稠物质,能够高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后,以退为进地说,“如果有条件,可以尝试着吃一点。”不直接劝老人买。

这个“复杂工艺”其实就是普通的压榨法,不可能治愈心脑血管疾病,也不是什么中科院院士的研究结果。

“养生专家”结束授课,我们会配合主持人在场下鼓掌、喝彩,让整个会场“热血沸腾”。很多老人不信,但是因为拿了鸡蛋、大米、肥皂,往往不会公开质疑我们。

为了卖出产品,我们会制造“饥饿营销”以及“优惠大促”的假象,守在关系好的老人身边,不管想不想要,都会“抢来”所谓的优惠单,放在老人面前,劝签字。软磨硬泡下,老人很多时候会选择签字。

签字不代表购买,为避免反悔,销售员还会在一小时内把“纳豆”送入老人家中,直接拿刀把包装拆开,要老人数货、验货,并且劝老人当场吃下,“把生米煮成熟饭”。甚至陪同老人去银行取款,当场完成交易。老人碍于情面,最后也不会拒绝。

小K提供的“养生会议”包装和“专家”包装注意事项:气氛、纪律、养生内容……

潜在客户会被特殊对待,要求看血管、灌输危机意识。

我骗过金额最大的老人是倪阿姨,82岁,老伴已经去世,儿女都在外地工作,每月退休金有2000多块,是我们眼中的“优质客户”。倪阿姨一直说自己条件不好,我也一直没强迫她购买,我们之间反而产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倪阿姨:小K啊,我家庭条件真的不好,每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你这保健品动不动就四五千上万块,我这根本买不起啊!

小K:倪阿姨没事的,公司规定了我们要好好给到店的顾客讲产品,你来了我们店里,买不买是您的事,但讲不讲是我的事。不然公司给我们开工资,我拿着不安心。

倪阿姨:小K你每月工资是多少啊?

小K:我们每个月底薪是1800,还会有些提成。

倪阿姨:那是不是我买了你的产品你就会有提成?

小K:是有的,一大盒保健品一般提成是200块。

倪阿姨:小伙子出来工作真不容易,你讲讲你们的产品吧,我好好听一听……

其实我的底薪是2500元,提成也不只200,而是8%,只是为了让老人觉得我辛苦,产生同情心。倪阿姨也确实相信了,很认真地听我讲。

后来在一次“养生讲座”后,我安排倪阿姨和“养生专家”展开问诊,当时房间里只有我们三个人,“养生专家”非常准确地“诊断”了倪阿姨的病情。

我不断问“养生专家”,“纳豆”对倪阿姨身体是否会有好处。“养生专家”在肯定好处后,我还不断向他“争取”优惠。“养生专家”很犹豫,一直都不愿意给。但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最终松了口,答应把价值8000多元的一大盒“纳豆”以及一系列赠品卖给倪阿姨。“养生专家”还非常神秘地悄声对倪阿姨说:“大姐,这个优惠真的不多,全市没几个人能拿到,你出去后千万不能告诉别人。”

在问诊的前一天,我早就给“养生专家”介绍了倪阿姨的病情,这场问诊更像是事先导演好的“双簧”,所谓的“优惠”也只是我们演戏的产物。

倪阿姨后来还买了价值12000多元的保健品,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花了2万多,我拿到了1600多元提成。

“养生专家”进行“经络养生”的授课后,“收款”这一项被小K列为工作重点。

当一个老人成为顾客的时候,我每天有8个小时陪在老人身边,陪老人买菜、帮老人做饭。老人在家很孤独的,天天去看他,每天给他送些水果,陪他聊天。老人都把销售员当成了亲孙子。老人家里断水断电,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销售员。晚上老人病了,陪老人去医院看病的,也不是他的孩子,而是销售员。

我们组织过120元杭州三日游,“养生馆”包下食宿费、交通费以及景点门票,实际成本远高于120元。在这样的旅游项目中,白天陪老人划船、唱歌;爬山时帮老人背包;晚上还给老人端洗脚水、点蚊香。三日游之后,80%以上的老人会买保健品。

有老人说:“买产品不是真的觉得好,而是你对我好。我不能让你对我这么好,还赚不到任何钱。”

但像这样的陪伴并不是所有老人都遇得到,越投入、越有钱、越肯掏钱的老人享受的服务越好。

也不是所有保健品公司都是这样做。保健品是个暴利行业,有些人不择手段,完完全全把它当成是牟利的工具,导致了如今的混乱。有些“游击队”几乎是全国各地流窜,胡吹海夸,打一枪换一地,卖完东西就跑,一个一个城市的老人轮流被坑。而且保健品行业因为标准松散,有些产品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有毒有害。山东那位跳海老人就是被这种公司所坑害的。

2015年,我连续三个月拿到了“养生馆”的销售冠军,每个月我都可以向5-10个老人卖出保健品,每月收入高达上万元。这对于一个在三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高。我很开心,陷入了狂热。当时每个月我工作29天,每天早上7点开始上班,晚上12点才下班,丝毫不知疲惫。

不过,好景不长。2015年10月,我和“养生馆”另一位同事发生利益冲突,让我突然变得清醒。我的顾客虽多,但是真正自愿购买的人可能不足两成,大部分老人都是在半推半就下被迫购买的。我用了太多手段,吃相太难看,这样没有意义,不是一条正道。

讽刺的是,回到老家后,我发现,奶奶也时常参加“养生讲座”,在销售员的推荐下购买保健品。我第一反应就是劝她不要买,可奶奶不听,我最终没有坚持,显然,那个销售员对她足够好。唉!真的是因果报应啊。

小编小语:这个事情在很多家庭都存在,有的老人甚至和儿女闹蹬了也要购买保健品。每每出现这种状况,我们也是非常的无奈,眼看着家里的老人上当受骗。有时甚至想一把火点了保健品公司。明明是骗人的为什么还上当。

出现这种情况着急是没有用的。多陪陪老人吧。多和父母拉拉家常。他们可能也就是欠缺这个。他们潜意识里也许想找回当初拉吧儿女的感觉。保健品销售员为了钱可以当孙子。我们为了亲情当回真正的儿子又何妨。

“导购店内接待顾客的流程及技巧,把你从游击队变成正规军,不得不看的成交技巧; ”

刚进店我们应该跟顾客聊什么呢?

1、真诚的问候,真诚的赞美,没有人会拒绝别人的赞美的哟;

2、找出进店的决策者是谁更重要;

3、了解顾客的家庭背景和个人职业及装修主材,判断顾客的消费实力;

4、咨询顾客有没有去其他店看过或以前是否来过我们店,判断顾客的下单几率,我们不能放走一个准顾客;

重点了解顾客的生活习惯及家庭成员

1、首先了解顾客选购产品添置还是全套,如果是全套一定要先从客餐厅介绍,沙发和主卧的床是顾客最重要的,含金量也是最大的;

2、了解顾客的装修风格,最好用图片来让顾客识别,谁说现代风格的装修顾客就不选欧式的家具了,有钱就是任性,顾客喜欢什么图片就是什么风格哟;

3、了解顾客的户型及尺寸,这样你才知道推荐什么样的款式和大小;

掌握店里的产品的价格及摆放位置

1、对比效应,介绍产品一定要有对比,更重要的是先要介绍贵的,再介绍便宜的,贵的还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懂的;

2、从众心里,利用老顾客的购买作为宣传基础,告诉顾客买了不会吃亏,不会上当;

3、组合套餐,多用产品配套和产品组合来吸引顾客,让顾客很划算很实惠;

告知顾客产品给他带来的什么好处

1、给男士介绍产品的功能和材质,讲解产品重要参数;

2、给女士介绍产品的款式和体验,讲解搭配和亲身体验;

3、别忘了做动作展示,一看、二模、三坐、四躺;

我们不能无休止的顾客介绍,一旦有成交的苗头,请下单吧!

1、不断给顾客提出下单信号,一次成功的销售至少有4次下单信号;

2、不断的发现顾客下单信号,抓紧时机成交就在一瞬间;

3、不断使用逼单法则,假设法、询问法、平均法、例证法、死磨法等;

要成交顾客必须要有很好的工作状态,保持微笑很重要,特别强调当自己谈不下来的时候,一定要找你的领导哟,当顾客从店里走出去了回来的机会就非常渺茫了,还是那句话不要放走一个准顾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贷款销售打压客户话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