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诺登克莱尔.雷德菲尔德德蒸汽动力潜艇图片资料

关于潜艇的资料_百度知道
关于潜艇的资料
一定要短的,急急急急急!
提问者采纳
  潜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对[1]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  按作战使命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柴油机-蓄电池动力潜艇)与核潜艇(核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核动力潜艇一般在3000吨以上;按艇体结构分为双壳潜艇、个半壳潜艇和单壳潜艇。  潜艇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然袭击;有较大的自给力、续航力和作战半径,可远离基地,在较长时间和较大海洋区域以至深入敌方海区独立作战,有较强的突击威力;能在水下发射导弹、鱼雷和布设水雷,攻击海上和陆上目标。  但其自卫能力差,缺少有效的对空防御武器;水下通信联络较困难,不易实现双向、及时、远距离的通信;探测设备作用距离较近,观察范围受限,掌握敌方情况比较困难;常规动力潜艇水下航速较低,充电时须处于通气管航行状态,易于暴露。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潜艇是一种能潜入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也称潜水艇,是海军的主要舰种之一。潜艇在战斗中的主要作用是:对[1]陆上战略目标实施核袭击,摧毁敌方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消灭运输舰船、破坏敌方海上交通线;攻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执行布雷、侦察、救援和遣送特种人员登陆等。
按作战使命分为攻击潜艇与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分为常规动力潜艇(柴油机-蓄电池动力潜艇)与核潜艇(核动力潜艇);按排水量分,常规动力潜艇有大型潜艇(2000吨以上)、中型潜艇(600~2000吨)、小型潜艇(100~600吨)和袖珍潜艇(100吨以下),核动力潜艇一般在3000吨以上;按艇体结构分为双壳潜艇、个半壳潜艇和单壳潜艇。
潜艇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能利用水层掩护进行隐蔽活动和对敌方实施突...
日,“圣彼得堡”号正式开工建造,所用材料为特殊金属,噪声水平较低,具有较高的声纳、红外隐身性能,新型蓄电池不间断水下航行能力超强,可突破600海里障碍,在战术技术性能方面,比同类产品先进了10-15年。
“圣彼得堡”号是俄罗斯第4代柴电潜艇,这种单壳体的潜艇水面设计排水量1765吨,能够携带18件武器,包括重型鱼雷或“俱乐部-S”导弹系统发射的3M-54E1型反舰导弹。
该型潜艇是在636“基洛”级潜艇上改进而成的,主要的改进包括提高的安静性、全综合多基阵声纳设备、减少人员编制、大幅提高电池容量以及在综合自动化和作战控制系统上的提高。
“圣彼得堡”号柴电潜艇装配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装置(备弹18枚)、“俱乐部-S”新型反舰导弹、“针-1M”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6套)等武器装备...
挑关键句抄写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潜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核潜艇 第一代攻击核潜艇“鳐鱼”级是继“鹦鹉螺”号之后发展的第二种,其首艇“鳐鱼”号进行了许多开创性尝试:1958年完成了潜艇上第一次水下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创造了在水下选续航行31天的纪录;日从冰下通过了北极点;日第一次在北极破冰上浮。“鳐鱼”级潜艇共有4艘,其排水量比“鹦鹉螺”号小,水下排水量为2860吨;艇长为 81.4米,宽 7.6米,吃水6.7米。其动力装置采用了美国当时新研制的S3W压水反应堆,该反应堆采用蒸汽透平减速齿轮推进方式,噪声较小。但由于追求小型化,而降低了航速,艇的水下航速为21节,下潜深度220米。后来这种反应堆再也没有安装到别的核潜艇上。“鳐鱼”级潜艇的鱼雷发射管的设置在美国来说也不多见,除艇首有6具 533毫米外,艇尾也有2具533毫米鱼雷管。另外,艇上还有一套BQS-4 声纳系统。本文内容于
4:32:24 被宁波华侨城编辑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本杰明·富兰克林级弹道导道核潜艇拉菲特级—本杰明·富兰克林级弹道导道核潜艇拉菲特级是美国海军继乔治·华盛顿级和伊桑·艾伦级之后的第三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与前两代相比,该级潜艇装备了射程更远的弹道导弹,改进了导弹发射指挥系统,使潜艇在海上能自己选择目标进行攻击,改善了艇员居住条件,改进了电子设备,使其小型化和自动化程度更高。拉菲特级核潜艇从1960年首艇开工到1967年,共建造31艘。它们所装备的弹道导弹以及导弹发射指挥装置都有所不同。该级艇前8艘装备的是16枚射程2700千米的北极星-A导弹,后23艘装备的是射程为4500千米的北极星-A导弹。后来由于反弹道导弹武器的出现,美国海军决定将拉菲特级潜艇全部改为装备海神-C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弹道导弹。这种导弹的综合破坏力约为北极星-A的2倍,射程增至4600千米~5600千米,且有14个4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弹头,增强了导弹穿越敌力陆基导弹防御区的能力,并能同时攻击多个目标。这次改装工程历时8年,耗资33亿美元。1978年~1982年,美国海军又将该级艇的12艘改装为三叉戟Ⅰ型弹道导弹。该导弹射程进一步增至7400千米,且有8个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弹头。由于该级艇从富兰克林号以后都装有主机消音装置,故单独列为一级,称作本杰明·富兰克林级。在1986年~1992年,除2艘艇改为执行非战略使命而继续留用外,美国海军将装有海神C-3导弹的潜艇全部退役,其中包括首艇拉菲特号。由此拉菲特级潜艇便被改称为麦迪逊级,从而结束了其光荣而传奇的一生。拉菲特级技术参数外形尺寸:长129.5米,宽10.1米,吃水10米。排水量:水上7250吨,水下8250吨。航速:水下18节,水上25节。潜深:300米。人员编制:143人(其中13名军官)。动力装置:1座S5W型压水堆及2台蒸汽轮机,总功率1.5万马力。武器装备: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配备老式的MK37或MK45型线导反潜鱼雷、新式的MK48型线导反潜鱼雷,备弹12枚。导弹舱内装16枚弹道导弹。电子设备:BPS-11A或BPS-15对海搜索雷达和BQR-7被动搜索、BQR-4主动搜索、BQR-15拖曳、BQR-19主动及BQR-21被动声纳。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第四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美“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被誉为“当代潜艇之王”。就整体性能而言,它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美国军方在70年代初期展开了三叉戟Ⅰ型潜射弹道导弹的计划,同时开始发展一种新型的弹道导弹潜艇以供三叉戟导弹使用。最初的计划乃是建造一种拉法耶级的改良型潜艇,并使用相同的西屋(Westinghouse)S5核子反应炉,而后为了减低新潜艇和噪音,因此决定采用自然循环核子反应炉。基于经济效益,导弹数量由18枚增至24枚。由于这项计划的造价过于庞大,最初曾遭国会的反对,不过当前苏联在三角洲级潜艇上配置了射程长达6935公里的SS-N-8潜射弹道导弹之后,国会终于批准了这项计划。虽然已获得国会的批准,不过这项计划在发展之初仍遭到不少困难,因此仍较预定进度落后许多。当困难一一被克服以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极为优秀的潜艇与极具威力的导弹。第一艘俄亥俄号(SSBN 736)1981年开始测试工作,1982年1月发射第一枚导弹,并在82年10月作首次的战斗部署。前8艘俄亥俄级潜艇在帆罩后方配有24枚三叉戟Ⅰ型(D-5)导弹,田纳西号则改为三叉戟Ⅱ型(D-5)导弹,这种导弹在90年3月在俄亥俄级上完成首次战斗巡航,将来前8艘亦将改配三叉戟Ⅱ型导弹。除弹道导弹外,各舰另备有4具传统鱼雷发射管可供自卫。三叉戟导弹的射程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意味着它们只须部署在美国即对敌人目标具有相当的威协性。最初8艘俄亥俄级潜艇皆部署于缅因州的班哥外海,其余则部署于乔治亚州的京斯湾。这意味着俄亥俄级主要任务区域仅须在美国拥有控制权的海域即可,因而占了很大的优势。俄亥俄级潜艇的任务行程表是先以一组乘员执行为期70天的巡逻任务,之后有25天进行整修保养,整修完毕再由另一批乘员登舰执行任务。每九年进行一次为期一年的大整修,同时进行核能燃料棒的更换。如此每艘船的保险率可达百分之六十六---可以说是一项特例。虽然前苏联的台风级潜艇较俄亥俄级大了许多,不过其导弹携带量反较俄亥俄级少了4枚,就这点而言,俄亥俄级是较台风级成功的。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继前苏联在91年解体,俄亥俄级的建造工作在目前计划的18艘完成后,似乎是不会再继续了。“俄亥俄”级核潜艇的艇体属单壳型,在结构与布置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艇体艏艉部是非耐压壳体,中部为耐压壳体,整个耐压体仅分成四个大舱,从艏至艉依次是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指挥舱分为三层:上层设有指挥室,无线电室和航海仪器室;中层前部为生活舱,后部为导弹指挥室;下层布置4具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共装24枚“三叉戟”导弹,对称于中心线平行布置。反应堆舱的上部是通道,下部布置反应堆。主辅机舱布置动力装置。“俄亥俄”级核潜艇的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水声探测,导航和通讯三部分。艇上装备10余部水声探测设备,最主要的是AN/BQQ-6型声纳,该声纳以主动工作方式为主,探测距离5-10海里,以被动方式工作时探测距离可达100海里。艇上的中心计算机可把整个导航系统连接在一起,实现了集中自动控制。通讯系统设施齐全,性能优良,可在300米深处接受岸台信号,从而避免被卫星和敌机发现。“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武器装备除4具鱼雷发射管外,主要是“三叉戟”导弹,它分为I型和II型两种。I型导弹战斗部为Mk400型分导式弹头,每枚有8个10万吨级当量弹头,最大射程为4600海里。II型导弹战斗部改用Mk500型分导式弹头,每枚载有14个15万吨级当量分弹头,最大射程为6000海里。“俄亥俄”级核潜艇是美国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核威慑战略的重要保证之一,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携带的24枚导弹,336个分弹头可以在半小时内摧毁对方200-300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的战略目标。排水量:18750吨规格:全长560英尺(170.7米);全宽42英尺(12.1米),吃水36.4英尺(11.8米)。装备:SSBN 726至SSNB 733;三叉戟Ⅰ型(C-4)潜射弹道导弹24枚,SSBN 734以后:三叉戟Ⅱ型(D-5)潜射弹道导弹、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顾耐德Mk 48鱼雷。主机:一具通用电气S8G自然循环压水冷却式核子反应炉、涡轮导气驱动系统(60000轴马力),单轴,航速20节以上。毫无疑问,美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核潜艇编队,但是并没有停止核潜艇技术的发展步伐,Tango-Bravo计划正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它仅仅是一个早期技术探索项目,但是从内容来看,美国海军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潜艇的几何尺寸、信息能力、自动化程度等几个方面。显而易见,为了配合由海向陆的全新作战模式,未来新核潜艇需要进一步减小自身尺寸,以获得在沿岸水域和浅海的更大活动空间,毕竟对于水下排水量超过8000吨的弗吉尼亚来说,地中海或者西太平洋沿岸海域实在太浅了不难看出,美国海军对于未来战场的分析和研究是相当透彻的,其研究成果也直接体现在了武装力量能力的规划和装备发展方向的趋势上,所谓理论指导实践,美国海军持续不断的装备发展和技术进步正是此话的最好体现。由于网上资料太杂而且容易混淆视听,小弟专门收集了大量图片和资料,并整理这一篇,希望大家能了解美国的核潜艇及发展更多! 如有误的地方请大家指正!介于小弟辛苦,大家看贴后记得回贴啊,你们的回贴是偶的动力啊!!!!
美国1957年开始研制第一代战略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这是一种北极星导弹核潜艇,由于原苏联当时在研制远程导弹方面优于美国,美国不甘落后。为了迎头赶上和尽快拿到武器,美国一方面降低北极星导弹的射程要求,另一方面把正在建造的“鲣鱼”级攻击核潜艇的中部截开,插入一段长达39米的导弹舱。这样美国载年间建成了第一代导弹核潜艇——“乔治·华盛顿”级。“在“乔治·华盛顿”级的建造过程中,美国海军也在不断地对“北极星”A1弹道导弹进行改进,并使其日臻成熟。从1958年9月到1959年9月,美国海军总共进行了17枚“北极星”A1导弹的飞行试验。1959年9月,美国海军开始“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的首次试射。在此后的10个月中,在大西洋导弹靶场共试射了30枚“北极星”A1潜射弹道导弹的样弹。“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总共建造了5艘,都编人到第14潜艇中队,以苏格兰的霍利湾为基地执行在北大西洋方面的非战日才巡逻任务。“乔治·华盛顿”级的首制艇“乔治·华盛顿”号于日服役。日,该艇在佛罗里达州的卡纳维拉尔角以水下潜航的状态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全功能的“北极星”A1弹道导弹。三个小时之后,又成功地发射了第二枚。从此,美国海军进入了拥有战略核武器系统的行列。在艇长J·B·奥滋本中校的指挥下,“乔治·华盛顿”号于日携带着16枚“北极星”A1导弹开始在北大西洋执行它的第一次非战时巡逻任务。这次巡逻历时66天10小时,于日返回基地。“乔治·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成,标志着潜射弹道导弹第一次构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威慑力量。“乔治·华盛顿”级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目前已经全部退役,其中首制艇“乔治·华盛顿”号于日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日退出现役。基本数据:尺度:长116.3米,宽10.1米,吃水 8.8米排水量水上5900吨,水下6880吨航速:水上15节,水下24节潜深:213米自持力:60昼夜编制:132名动力装置:反应堆舱里布置有一座由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制造的S5W型压水反应堆。主机是通用电气公司制造的齿轮减速汽轮机,功率为15000轴马力武器装备.gif border=0 align=middle&6具533毫米水压式鱼雷发射管16个“北极星”弹道导弹发射筒,分为两排垂直布置,每排8个电子设备:首部呈半球形,半球形的上部布置着AN/BQS—4型主动声呐基阵,下部布置着AN/BQR—2B型被动声呐基阵伊桑·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第二代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年间,美国又建成服役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伊桑·艾伦”级,首艇“伊桑·艾伦”号于开工,日服役。相比之“华盛顿”级,该级潜艇在艇形、动力、设备、导弹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伊桑·艾伦”级共建成5艘,分别为SSBN-608“伊桑·艾伦”号、SSBN-609“萨姆·休斯顿”号、SSBN-610“托马斯·A·爱迪生”号、SSBN-611“约翰·马歇尔”号、SSBN-618“托马斯·杰斐逊”号。“伊桑·艾伦”号于日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日退役。该级中的“萨姆·休斯顿”号和“约翰·马歇尔”号分别于1980年和1981年被改装成可输送“海豹”突击队员的运输核潜艇。该级中的另外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曾被改装成攻击型核潜艇。到1992年时,“伊桑·艾伦”级中的5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退役。伊桑·艾伦级技术参数外形尺寸:长125米,宽10.1米,吃水9.8米。排水量:水上6900吨,水下7900吨。航速:水下为25~30节。潜深:300米。自持力:60天。动力装置:S5W型压水堆,主机的功率均为17000轴马力。武器装备: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内装有16枚“北极星”A2弹道导弹。电子设备:AN/BQR-2B被动声呐和AN/BQS-4主动声呐。从1963年起美国对“伊桑·艾伦”级进行改装之后,每艘艇的首部又加装了一个声呐导流罩。
自从冷战结束后,美国军方就逐渐意识到,开始于冷战时期的“海狼”级核潜艇,由于体积庞大、造价高昂,已经不再适应实际的需求。于是,1995年,克林顿政府决定“海狼”级核潜艇只建3艘,转而重点发展“廉价、多能”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与“海狼”级相比,“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造价降低了30%,体型也苗条了不少,但是美国海军又开始追求更“小巧”、更廉价的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它在性能上堪比“弗吉尼亚”级,但体积却缩小了一半,随之而来的,自然是造价的大幅度下降。这就是Tango-Bravo计划,4年内研制出新型“迷你”核潜艇。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日报道,在美国海军考虑是否发展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的同时,就发展这种潜艇所需的必要技术已经制订出了详细计划。该计划叫Tango-Bravo,为期4年,共计需要9700万美元,由美国海军和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共同发起,致力于5个关键的潜艇技术领域:无轴推进;外部武器储存和发射;适应艇壳的声呐;艇壳、机械和电子(HM&&E)基础结构的简化;一个减少艇员的自动化指控中心。如果这些技术都实现了,美国海军有望获得一种新型潜艇,它的尺寸和费用大约是目前正在建造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的一半,但能力却不相上下。美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负责水下技术的主管史蒂芬·约翰逊海军少将在最近的记者会上向《简氏防务周刊》的记者解释了Tango-Bravo计划,并说在技术障碍突破后,他们将进行全尺度试验。DARPA希望,在2006年年底之前能够确定外型,2008年年初能够造出全尺度试验模型,2009年能够进行海中实验。同时预计,新型潜艇的动力系统至少和“弗吉尼亚”级潜艇一样安静。“弗吉尼亚”级核潜艇长度:114.9米宽度:10.4米吃水:水上航行时9.3米排水量:水下7800吨最大航速:水下28节最大下潜深度:244米全艇编制:113人动力装置:1座PWRS9G型压水核反应堆,2台涡轮机,功率24000马力,另装2台同轴汽轮机驱动的泵喷射推进器武器装备:MK48-5型鱼雷、“鱼叉”反舰导弹、“战斧”巡航导弹、小型反潜鱼雷和水下运载器,水下发射的反直升机防空导弹的可行性正在评估中。SSN774的雷弹携带量为38枚 造价:约22亿美元(“弗吉尼亚”号)五大关键技术改进1、全艇布置电控声呐阵第三个关键技术领域是研究适应艇壳的声呐阵,它将有望改善侦听性能,费用也有所减少。约翰逊解释说,这个想法是在全艇布置电控声呐阵而不是只在艇首安装一个昂贵的声呐球。这样的阵列可使声呐进行全方位监控,而目前的侦听角度有很多限制。目前美国在使用拖曳阵声呐,但是有时不方便拖曳,此时这种分布式声呐将大大改善艇的侦听性能。2、壳外储存和发射武器Tango-Bravo计划的第二个关键问题是研究在潜艇压力壳外储存和发射武器的可能性。海军官员们说,艇外储存武器将使该新型潜艇艇体尺寸大大减小,建造起来也更加便宜,因为原来艇内储存武器的大量空间被转移到艇外了。Tango-Bravo计划将通过发射MK48鱼雷来验证该种能力。3、自动化指挥控制中心最后一个关键技术领域是研究是否可能产生一个自动化指挥控制中心,这将使艇上人员进一步减少。缩小潜艇体积的关键是如何减少艇载人员,这是个从潜艇诞生那天起就一直困绕人们的问题。《环球安全》的主编约翰·派克一语中的:“人是最昂贵的!”前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一名潜艇指挥官汉克·迈克肯尼上将说道:“在潜艇上人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在‘洛杉矶’级潜艇中,至少1/3的人没有自己的床铺,‘海狼’级也存在同样的问题。”4、简化HM&&E基础结构第四个关键技术领域——简化HM&&E(潜艇外壳、机械和动力系统)基础结构——也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最大的变化是海军想把液压控制的机械最大程度地换成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控制系统,象消防与安全设备以及艇操纵系统。这种新设备因为需要较少的维护和操作人员,因而使艇上人员编制减少。5、无轴推进第一个关键技术领域是无轴推进,指出目前潜艇的鱼雷舱和发射管连同艇尾部的推进系统占据了整个艇长的50%~70%,支配了整个设计,如果这些设计约束被解除,潜艇的设计和建造将跟现在大不相同。备选方案包括分布式泵喷推进技术,还有三种电机;内部驱动、轮缘驱动和轮毂驱动。尽管谣传国防部正给海军施加压力采用柴电潜艇技术,但Tango-Bravo计划的所有工作都是在假定采用核动力的基础上进行的。美海军海上系统司令部负责水下技术的主管史蒂芬·约翰逊海军少将解释说:“无论采用何种推进方法,我认为在全尺度验证此项技术时花销都将非常昂贵,因此,关键是一开始就让尺寸足够大以便我们能够看到这些技术的潜在特性。”一角鲸级核潜艇 特殊成员 核动力攻击型核潜艇在美国海军现役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中,有一名特殊成员,它就是在 1969年建成服役的、仅此一艘的一角鲸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艘降噪研究艇,主要用于研究自然循环核反应堆等的降噪效果。一角鲸级艇上装备了一座当时新研制的 S5G型压水反应堆,它采用对被加压加热的一回路冷却剂进行自然循环的方式。一回路冷却剂吸收了反应堆活性区内因核裂变所产生的原子间摩擦热后,就获得了高温,经过热交换器时加热了二回路冷却剂,本身就又失掉了热量,降低了温度,又回到反应堆活性区内。这种自然循环方式,克服了以前核潜艇中反应堆需要用循环泵来驱使一回路冷却剂在管系中流动的缺点,从而避免了由循环泵引起的噪声,达到了显著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反应堆方面有关设备和机械的可靠性,简化了反应堆的配套设备。角鲸级艇夜结构上与鲟鱼级相似,但艇首更为尖瘦,艇体更长。其艇长为95.9米,艇宽 11.5米,吃水 8.2米;&127;水下排水量 5830吨;水上航速 20节,水中航速25节;潜深 300米。其主要的武器装备是位于艇舯部的 4具 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原来主要发射鱼雷和沙布洛克反潜导弹,沙布洛克淘汰后,可发射 4枚鱼叉潜舰导弹,经改装后,潜艇可携载 8枚对地攻击型战斧巡航导弹。
在美国海军目前的攻击型核潜艇部队中,除有声名显赫的洛杉矶级外,还有另一大主力33艘在 60年代一70中代建造的鲟鱼级。该级潜艇采用先进的水滴形艇型,但艇体比以往的攻击型潜艇大,指挥台围壳较高,围壳舵的位置较低,这样可提高潜艇在潜望镜深度的操纵性能。鲟鱼级潜艇可在北极冰下活动,装有一部探冰声纳。为了有利于上浮时破冰,围壳舵可以折起。鲟鱼级潜艇的排水量比洛杉矶级小了 2000多吨,水下排水量为4780吨;艇长92.1米,宽9.7米,吃水8.8米;后来有9&127;艘艇把原设计装的BQQ-2型声纳改装为BQQ-5型,使艇长增加了3米。尽管排水量小,但其艇上的武器装备与洛杉矶级相差无几,攻击能力很强。其位于艇舯的4具鱼雷发射管可发射MK48型鱼雷、&127;鱼叉潜射反舰导弹以及战斧对陆攻击型和反舰型巡航导弹,总数为23枚,除此之外,鱼雷管还可装MK67或MK60水雷,鲟鱼级原本装有沙布洛克反潜导弹,后由于该导弹的逐步被淘汰,而换装了战斧导弹。鲟鱼级潜艇的动力装置包括1座S5W压水堆和2&127;台蒸汽轮机,总功率为1.5万马力。它的水上航速为15节,水下航速为26节,下潜深度400米。该级潜艇服役后陆续进行了一些改装,&127;有些艇正在装消声瓦;有些艇装载了深潜救生艇;还有些艇因装上了蛙人运输艇,而具有两栖攻击的辅助作战能力。虽然鲟鱼级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但随着美海军的战略调整,估计会有一些艇提前退役。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 第五代攻击核潜艇美国海军在60年代末期拟定一项可执行反潜作战的高速攻击潜艇计划,之后发展出一种即精密又昂贵,也极具效能的武器--洛杉矶级潜艇,并决定其建造数不少于62艘。洛杉矶级较先前的鲟鱼级长了20.7米,舰体外形更适合高速航行,并具有一种极小的帆罩。第一艘洛杉矶号于日竣工,后续各舰的建造工作亦以稳定的速度持续进行,全级62艘将在1997年完成。最初几艘洛杉矶级潜艇的升降舵位于帆罩上,不过这将影响其在北极海域的破冰能力,因此自圣胡安号(SNN 751)以后皆将升降舵改置于较传统的艇首位置,一些电子装备亦置于升降舵附近,因而后期的洛杉矶级潜艇皆具有北极航行的破冰能力。洛杉矶级潜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大的武装,包括鱼叉导弹、战斧导弹,以及传统的线导鱼雷,自普洛维顿斯号(Providence SSN 719)以后的洛杉矶级潜艇亦加装12具垂直发射器,可在不减少其余武器数量的情况下,增载12枚战斧巡弋导弹。自洛杉矶级潜艇服役以来,其中有多艘已执行过一些极受人瞩目的行动,由格鲁顿号(Groton SSN 694)在日至10月8日间完成的,以潜航状态巡航世界一周是其中之一。而在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中,也有多艘洛杉矶级潜艇以潜射战斧巡弋直接参与攻击伊拉克的任务。排水量:6927吨规格:全长360英尺(109.7米),全宽33.1英尺(10.1米),吃水32.1英尺(9.8米)。装备: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具(可发射鱼雷/战斧巡弋导弹/鱼叉反舰导弹等,搭载数22枚),SNN719之后各舰加装12具Mk36战斧巡弋导弹垂直发射管,SNN 756之后各舰并备有水雷。主机:2具通用电气S6G压水冷却式核子反应炉,2具齿轮传动涡轮机;35000轴马力,单轴,航速30节以上。海狼级核动力攻击型潜艇 第六代攻击核潜艇美国海军为在 90年代后期和 21世纪保持其核动力攻击型潜艇的优势,从 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替代洛杉矶级的 SSN-21型海狼级新式攻击型潜艇,并于1989开始建造首艇,目前在建两艘。但由于海狼级造价太高,前两艘平均造价 20多亿美元,因此只被批准建3艘。海狼级潜艇长 99.4米,宽 12.9米,吃水 10.9米;&127;水下排水量 9150吨,将是美国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127;该级潜艇应用现代最新技术,在动力装置、武器装备和探测器材等设备方面,堪称世界一流。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它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特点。其特点之一是性能卓越。海狼级外形为长宽比 7.7:1的水滴型,接近最佳长宽比。采用一座 S6W大功率高性能压水反应堆,轴输出功率达 6万马力,水下最大航速 35&127;节以上。艇壳采用 HY-00高强度钢,使其最大下潜深度可达 610米。艇体线型和结构较美国前几级潜艇有重大调整,艏部声纳罩为钢制,提高了防冰层破坏能力,围壳舵改为可伸缩艏水平舵 ;同时采用Y型艉舵。配有能透过冰层的侦测装置,可在北极冰下海区执行作战任务。特点之二是大量应用隐身技术。海狼级首次采用液压泵喷射推进器,艇体表面敷贴消声瓦,各种升降装置敷有雷达波吸收涂层,对产生噪声的设备采用先进的隔振降噪措施等,使其隐身性能极为突出,噪音水平仅为洛杉矶级改进型的1/10,是第一代洛杉矶级的 1/70。特点之三是进攻能力强、作战效能好。海狼级安装了8具610毫米鱼雷发射管,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海长矛远程反潜导弹、MK-48阿德卡普鱼雷、鱼叉舰舰导弹共 50枚。此外该级艇装备了比洛杉矶级更为先进的AN/BQQ?50&127;型综合声纳系统和BSY-Ⅱ型综合作战指挥系统。弗吉尼亚”级核潜艇 新一代
“鲣鱼”级潜艇是于 1956年~1961年服役的美国海军第二代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共有6艘,又被称为“跳鱼”级。该级潜艇第一次将核动力装置和先进的水滴形艇型结合,创下了当时水下高速航行的纪录,其最高航速可达30节以上。“鲣鱼”级潜艇艇长76.8米,宽9.5米,吃水8.9米;水上排水量3075吨,水下排水量3500吨。动力装置包括1座S5W压水核反应堆和2台蒸汽轮机,并首次采用单螺旋桨推进方式,总功率为1.5万马力。其主要的武器装备为艇首的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电子设备则有雷达、鱼雷射击控制系统,以及声纳系统等。1968年 5月,该级艇的“锯鲤”号航行到亚速尔群岛西南方四百多千米处,因事故沉没,有99名艇员不幸遇难,酿成了潜艇史上一个巨大悲剧。长尾鲨级潜艇 第三代攻击核潜艇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在建造“鳐鱼”级潜艇的同时,新设计的水声设备AN/BQQ-2和“沙布洛克”反潜火箭已经研制成功。为了装备先进的反潜火箭和高性能的探测设备,为了加大潜艇的下潜深度以及减小机舱噪音和螺旋桨空泡噪音,美国海军于1958年-1967年建成了第三代攻击核潜艇“长尾鲨”级。该级艇共建造13艘。该级潜艇又称“大鲹鱼”级。该级艇采用水滴型艇型,主尺度:艇长84.9米,艇宽9.6米,吃水7.6米;水上排水量3750吨,水下排水量4310吨。核反应堆为S5W压水堆,单轴,15000轴马力,采用2台蒸汽平透传动方式。该级艇装有三种推进装置:主动力装置,应急动力装置和辅助推进装置,而且从此以后所有的核潜艇都装有这三种动力装置,因而降低了机舱噪音。此外该艇还装有独特形状的七叶螺旋桨,从而使螺旋桨的空泡噪音减至最低。该艇水上航速20节,水下航速25节以上。该级艇的工作深度300-400米,试验下潜深度400米,在此以前的常规潜艇和核潜艇的下潜深度都是200米左右。增大下潜深度即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谓不可透视的天然装甲的海水深度,从而减少潜艇被水面反潜舰艇和反潜飞机搜索发现的可能性,同时也增加了艇的生存能力和实施反潜战中易于处于有利战位。该级艇装备了射程比鱼雷远的“沙布洛克”鱼雷火箭以及相配合的AN/BQQ-2型高效率综合声纳。为了提高声纳的性能以提高潜艇的攻击能力,从“长尾鲨”级开始,正式把潜艇的艏端空间全部让给声纳,把艏端的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移至潜艇的舯部,声纳基阵的直径由4米增至6米。总之,由于“长尾鲨”级潜艇具有以上的优点,标志着美国海军攻击型核潜艇的一次新的飞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尔拉格菲尔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