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word空白页删不掉掉的字体是怎么弄的,就是字上面有一条奇怪的曲线

19+&英文字体设计基础知识
英文字体设计基础知识
许多设计现在都离不开英文字体的设计,所以很有必要介绍一下一些英文设计的基础。也有很多人问,但是我也不是专业做英文字体,刚好看到这篇文章介绍的比较实用而且基础,最重要有图,直观,因为不知道出处,所以就重新编辑来,多谢原编辑怎么好的分享。文字很多,大家要耐心看……
(1)视觉均衡
100%实用。这一系列关于字体设计的讨论文章来自,每篇文章都配有手绘的插图,以阐明字体设计的一些基本事项,指出设计新字体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这里只讲述一些最基础的东西,未涉及复杂的技术细节。
为了让所有字符在视觉上对齐,它们就不能采用同样的物理尺寸。比如说,下图中的三角形的高度就必须大于矩形。否则,三角形看起来就要比矩形小很多。
而我们在设计字体的时候,往往想给它们定义同样的高度。
& & 同样的
,为了使圆形看起来和矩形同样大小,圆形就必须超出基线。如果圆形和矩形物理尺寸一样,圆形看上去就会比矩形小。这一规则不仅仅适用于三角形、圆形、方形这样的基本形状,这是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个字体中的所有字符都适用这一原则。不管你设计的是拉丁字体、还是斯拉夫或者希腊文字体,这是所有形体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使用字体的基本术语,会让设计过程中的交流变得非常容易。这里是一些基本的术语,让你的交流能够更深入,而不是“嗯,那里,那个,那个黑色的小玩意……”小写e的"字怀"(“字谷”)有时候也被称为是字“眼”,如果你还想更全面的了解其他术语,可以去图书馆,或者是参考下面的网络资源。(译注:很遗憾,原文中链接的一些资源已经无法访问了。但我们可以用google找到其他的资源。这些术语很重要,如果你希望阅读西方的第一手的字体设计研究资料,这是必须跨越的一关。但目前在国内的设计界似乎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翻译,不少书籍的翻译都是各行其是,让读者也无所适从。有时间我会找一篇比较完整的来翻译。)
/type/topics/glossary.html&
http://gmunch./typo-L/faq/anat.htm&
/search?clie ...
my&um=1&sa=N&tab=iw&
& & 里面全是英文但内容非常的值得!!
(3)流线型&
流线型。设计字体就象开车。你在开车的时候,总是会以自然的曲线过弯。当你在纸面上绘制一条曲线(或是字符)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曲线平滑的开始,而不是陡然出现。开车时,你不会在已经到达了弯道口之后才开始打方向盘,而是在你预计即将进入弯道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的将你的车引入正确的方向。当你在纸上画草图的时候,多想想你是怎样开车的。
(下面有图片。)
图片上的文字:
标题:动态的曲线
左:怎样才能最快的驶过这条弯道?
右1:几何曲线
右2:自然曲线
右下:平滑的开始转向,更自然,更快速!
(4)书法原型&
图中上下两行字母有着不同的结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书法原型。不管这种字体是衬线字体(如Times New
Roman)还是无衬线字体(如),它们的架构都源于它们的书法原型。
上面一行的字体的书法原型是一种尖头的书法钢笔。其笔画的粗细对比是通过改变笔压来实现的,而与笔尖本身的形状无关。字体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象Helvetica这样的无衬线体也是来源于此。笔画最粗的部分几乎都是垂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Bodoni和Helvetica是同出一辙的。它们的架构是一致的,只是笔画的粗细对比有区别。
下面一行字体来源于一种笔尖扁平的钢笔。这种书法钢笔正面宽而侧面窄。字体的笔画粗细是由于钢笔本身形状的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笔压。你书写的时候笔身是倾斜的,和纸张形成30度的倾角。因此笔画最粗的部分就不是垂直方向的,而是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同样的,笔画最细的部分也不是位于水平方向上。Garamond
和 Minion 字体就是这种结构。但象Gill Sans 这样的无衬线字体也同样是起源于这种笔尖扁平的钢笔。
(5)字符间距&
图片文字说明:
文字间距基础
下:a和e的内部空间应该是相等的
平衡字符的内空间和外空间
这里要说一下字符间距。字符的间距要比它的外形重要得多,这关系到字体的节奏。一种间距很糟糕的字体,不管外形如何优美,一样难于阅读。相反的,一款外形稍欠的字体,如果有完美的间距调节,这种字体一样可以易于阅读。因此,定义字体的节奏,要比定义字体的外形更加重要。
字体的节奏取决于字符内部和字符之间的白空间,而非字符的黑色形体。如果你能够为你的文本建立一种很好的节奏,你的字体就更易于阅读,并获得均衡的整体效果。从开始创建黑色形体的时候起,你就应该同时把白空间的设置考虑在内。当然,白空间和黑空间是相互依存的。白空间的改变也必然的会影响黑空间的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黑与白哪个更重要。
例如,字母n内部的白空间,以及i与n之间的白空间,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着某种关联(见图示)。在上面一行中,字母n内部的白空间要远大于i与n之间的白空间。在下面一行中,两者则要均衡得多,你也因而获得了更好的节奏,整个文本也更和谐。
同样的,小写a和e之间的内部空间也存在着这种关联。两个形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两个字符的内部白空间(,中文术语翻译为字怀/字谷/字币)在视觉上应当是等量大小的,这样你的字体才会有更好的节奏。
(6)黑与白&
图片上的文字:
注意字符内部和外部的白空间
字体的设计,莫过于调整黑白空间的和谐。黑不能离开白而独立存在,白也是一样。黑,是字符的形体。白,是字符内部和字符之间的白色空间。两个字符之间白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字符内部白空间的大小。
你永远不可能设计出一种笔画极其粗重而同时字怀(counter,字符内部包围的白空间)又很大的的粗黑体。一个粗黑体,其字怀永远要小于一个细线体,因而粗黑体的字符间距也一定要小于细线体(如图)。细线体的字怀很大,其字符间距也必须相应的大,所以细线体的字符之间就需要比粗黑体更大的白空间。
(7)意大利体与草写体&
一个罗马体(roman,通常也被译作”正体“)可以是倾斜的(有一定的倾角),而一个草写体可以是竖直的(就好像是一个正体一样)。呃?!
倾角并不能决定一个字母是一个“罗马体”还是一个“草写体”。关键在于其结构。要理解这一点,看看下面四个大n。你想的没错,第一个是一个罗马体。但第二个同样也是,虽然它并不是完全的竖直,它和第一个n拥有同样的结构。这种情形我们叫做倾斜的罗马体。第三个n看起来很象草写体了。但它实际上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写体。总的来说第三个n和第二个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衬线的个别部分被切掉了而已。
与前面三个n相比,最后一个n才是真正的草写体。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结构。前三个n的各个笔画之间都是独立的。最后一个n完全是一笔写成的。这就是罗马体和草写体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倾角,而在于结构。
如果要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草写体和“意大利体”之间的区别,那就说来话长了。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意大利体”关乎功能,而“草写体”关乎结构。几乎任何字体都可以当成一个“意大利体”来使用,甚至根本不需要有什么倾角。当你制作一个包含“罗马体”和“意大利体”的字体家族时,这个“意大利体”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构建。图例中的第三个n也许就是你字体家族中一个完美的“意大利体”。但不要忘了,一个叫做“意大利体”的字体不一定是一个草写体。
译注:这篇翻的比较别扭。roman一般译作“正体”,italic译作“斜体”,严格来讲都不是准确的翻译,但却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翻译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罗马体”和“意大利体”。在Windows上,对99%的用户来说,italic就是斜体的意思,word里面甚至为所有字体都提供了一个“斜体”的功能。但实际上“意大利体”指的是一类字体的统称,并且也并非所有的“意大利体”都是倾斜的。西方拉丁文字系统最早在古罗马帝国形成完整的体系,代表作品就是古罗马的石刻文字,非常庄严而典雅。而后来意大利人从手写体中发展出了意大利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意大利体一般用来作为正文字体的一种特殊强调样式,用于注释、引文之类的场合,与正文字体相区别。因此许多比较完备的字体家族都提供了一个叫做“意大利体”的变体,和其正体(罗马体)相比,有些字体中的“意大利体”的字形完全是经过重新设计的,而不仅仅是倾斜那么简单。)
要了解更多有关意大利体的信息,可以参看下面这篇文章。&
(8)风格的统一&
图上文字:
衬线还是无衬线?看下图,你自己决定。
是什么决定一个字符能否匹配另一个字符?当你确定了一种风格,如何将之推广应用于字库中的全部字符?
先从这里开始:图中有一个“e”。想象你刚画好这个“e”的草图,你很喜欢它,然后你想要设计更多的其他字符来匹配这个“e”。该如何开始呢?比如说,它应该是一个衬线字体还是一个无衬线字体呢?
第一个尝试:左边的“i”,无衬线体。它最粗的部分和“e”最粗部分的笔画宽度相同,同样的x-高度。它应该能表达你的想法了。
第二个尝试:右边的“i”。同样的宽度,同样的x-高度,但这次它有了衬线。
“e”的字碗不仅仅有着一定的宽度,同时还有着粗细的对比。左边的“i”完全没有笔画粗细的对比。因此这两个字符不是完美的一对。而右边的“i”有着和“e”同样的粗细对比,是因为它有了衬线。这细细的衬线让它象“e”那样拥有了粗细的区别。这就是起点。这个“e”,已经决定了这个字体中的其余字符不应该是一个无衬线字体。
当然了,每一条所谓的规则到最后都会有例外。从这个意义来说,你完全可以把中间的“e”和左边的“i”配一对做一个字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你已经能够更深刻的意识到你为什么这样做,抑或是你为什么不那样做。还能理解吗?
可读性是正文字体的唯一考量指标。你对字体所做的许多决定都会影响可读性。例如采用怎样的粗细对比,上伸部和下伸部的长度,字体的节奏,黑度,曲线和字碗的力度,等等。
大部分的决定会影响到字体中的全部字符。下面这些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比如说粗细对比。图例中上面一行的字符笔画粗细对比明显要比下面一行的要大得多。上一行的字体更适合做特排字体,而下一行更适合做正文字体。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粗细对比的差异,还由于上一行的字符的字宽更小,因而在小尺寸下更难以识别——但是却更能吸引眼球,在制作标题的时候也更具灵活性。所以在定义字体的粗细对比和宽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字体中的全部字符。
不过,在设计每一个具体字符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细节来提升该字体的可读性。举例来说,小写字母g右上角的字耳会有助于阅读者的视线更平滑的水平移动。如果用作正文字体,图中下面一行中的"g"在小尺寸下的表现会相当不错。
x高度应该定多高?下伸部应该多长?确定这些比例至关重要,并且与字体的用途紧密相关。字体的比例将影响其外观及应用。比如说,如果你想设计一种节约版面的字体,那就不能给它设置极大的字宽。
如果下伸部很短,字体看上去会很怪。或者更糟,阅读者可能根本无法发现它。但很短的下伸部也可能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当它用于特排字体或者标题字体的时候。
对一个正文字体来说,上伸部最好是和大写高度一样(或者更高一些更棒),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如图。
(11)小型大写&
你可能看名字就猜出来了,小型大写就是小号的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样高度的大写字母。
为什么会需要小型大写?基于几个排印上的原因。首先,全部设置大写的单词看起来一塌糊涂,会让所有文本湮没其中,难以辨识。其次,大部分字体中的大写,根本就不是为大写连排而设计的,它们的大写字母间距是为后面跟随小写字母而设计的。小型大写才是专为大写连排而设计的。它们会得到更舒服和谐的效果。
前面说小型大写是和小写字母一样x-高度的大写字母,其实是不太准确的。要得到和小写字母同样的视觉高度,同字体的小型大写就必须比小写字母稍微的更大一些。
(12)花式大写
我承认,这不是学习字体设计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一节,但是这个话题很有趣,我们稍稍关注一下就好了。不是所有的字体家族都包含有花式的变体。最常见的一般是花式大写,但同样也有花式的小写以及花式的首字和尾字。
有时候你想要设置整行的大写。可以用大写正体来完成这一任务,虽然小型大写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那才是为此而设计的。大写正体不是为了大写连排而设计的,但多数情况下它们也不会造成麻烦。而花式大写就不一样。花式大写的设计目的通常是用来为设计增添一些额外的视觉愉悦。其大写是为后面跟随小写字母而设计的(图1),或是用于首字下沉排版(图2),但绝非用于大写连排。只有某些特定的字体才有可能出现花式大写与普通正体大写的连排(图3)。
(13)x高度&
图中文字:
上右:正文字体拥有一致的视觉高度。(而物理尺寸是不一样的)
下右:特排字体的x高度更偏向于物理尺寸上的一致。
如果你制作一个包含轻磅(细线体)和重磅(粗黑体)的字体,你应该确保粗黑体的x高度应当比细线体的略大(见图中上一行)。否则,当粗黑体和细线体在同一行中连排时,粗黑体看上去就要比细线体要小得多。
但在特排使用中,情况就不太一样。当字体大字号印刷时,两者的x高度之间的差异就微乎其微了(参见图中下一行)。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广大的用户得以接触到字体设计,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数字化让许多操作变得更简单和快捷,但不意味着它会自动的获得更好的结果,那完全是两码事。
举个例子,许多字体软件都包含一个字体“加粗”选项,能将原先完美设计的字体轮廓加以扩展。但实际上软件只是在欺骗你。那并非真正的粗体,那只是一辆由村里的铁匠临时改长的“加长型”豪华轿车。笔画的粗细比率可能全被破坏了(见图例中第二个a)。手工操作的结果会更令人满意。不管将来的软件如何进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只有一个:你锐利的眼光。
(15)线稿的数字化
图片上的文字:
右:为初学者热身
下1:将控制点限制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
下2:只在必要的地方使用节点(能用一个点完成的,就不要用两个点)
线稿的数字化。在纸上画好线稿之后就可以扫描了,这时候要开始要注意,要用正确的方法将其数字化。说的更明确一点,在你用贝赛线钢笔工具手工描摹你的线稿的时候,要留神。一个字符如果有太多的节点,或者是节点放置在不正确的位置上,都会给你的字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过多的节点不仅仅会导致技术上的麻烦,例如打印机无法打印输出,还会使得字符的外形更加难于控制。在两个节点之间控制一条曲线,要远远容易过操纵一条有12个节点的曲线。当然这并非不可以,但多余的节点必然会导致外形的不平滑。
节点放置在错误的地方也会导致技术问题,例如无法实现字符在屏幕小字号下的完美显示(hinting-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小字号时的优化显示技术,是设计者嵌入字体内部的提示信息)。建议是,把节点放置在字符的"顶点"位置。举例说明,用贝赛线绘制一个“O”要用到8个节点。外面4个,内部的字怀4个。将节点放置在顶点(最上点、最下点、最左点和最右点),意味着BCP(贝赛线控制点)将全部是水平或者垂直的。这样它们就非常易于控制。在大多数的软件中,你可以用shift键来将BCP(贝赛线控制点)的移动限制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
(16)复制粘贴
当你设计了几个基本的字符,你还想继续完成整个字母表。该怎样做?复制粘贴?嗯,不完全对,但,也会有助于你的开始。
有些东西是复制粘贴可以完成的,有些则不是。有些形状是完全一样的。比如“l”和“h”的上伸部。“d”和“q”的字碗也有可能是一样的。当你完成了一个“d”,你就可以把这个“d”旋转180度,以此为基础完成“b”和“p”的制作。
复制粘贴不会改变你字体的粗细比率。但如果你设计的是基于平头钢笔书法原型的字体(参见第四节-书法原型),那么水平或垂直镜像的造字方法,就会影响字体粗细对比所形成的角度(译注:对于这个角度,有一个更准确的术语:stress,应力),从而破坏字体的形状。不过,通过把一个字符(或其部件)旋转180度的方法来造字,则不会有损于粗细比率的完美。
复制粘贴大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作为一个起始点,大部分的时候都需要手工的调校。比如说,你已经有了一个“n”,你不但可以用来快速生成一个“m”和“h”,还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个“u”(如图)。复制,粘贴,然后旋转这个“n”。切除不要的衬线,然后就…等等,还没完!当你切除了内部的衬线之后,内部的白空间就会比“n”的要大,所以必须进行视觉上的微调。
一个解决方法是把“u”稍微挤压一点,或者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加大内部右上角的衬线,这样也能把内部的白空间减少一些。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确保字体的内部形状在视觉上拥有同等的白空间。只有这样,你的字体才能够获得和谐的节奏。
(17)形态的平衡
如果你把字母“B”上下两个内部形状(字怀)弄得完全一样,上面的字怀在视觉上就会更大。你的字母看上去就好像站立不稳,摇摇欲坠。如果你把上面的字怀弄得小一些,整个字符看起来会更平衡。
同样的,字母“B”字母“P”的字怀也不需要完全一样。如果两者完全一样,“P”的右部空间就显得太大了。所以对每个字符的黑白空间你都要进行单独的平衡。但是,“B”和“P”两者内部白空间的大小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
说到怎样做一个小写的“r”:它绝对不是一个把一边腿锯断的“n”。如果那样做,你的“r”会被弄得非常的虚弱。如果你让“r”的末笔顺着水平的阅读方向,就可以让它看上去更健壮。同时“r”的右部空间会更开放,更平衡。这不会有损于字体的节奏,因为“r”右部的安全空间可以设置得非常小。整个字母可以做的更窄。这样一来,“r”顶部的白空间就不得不改变。形状改变之后还有一个好处,你就不会在匆匆一瞥之下把“r”错看成“n”。
& & sidebearing
字符前后预留的安全空间(或者叫缓冲区),以避免前后字符笔画发生碰撞。分为左部空间和右部空间。
& & 参考链接:
(18)字距调整&
字距调整的知识会让你对字体的理解更进一步。但我们现在先暂时把它忘记,先花点时间看看另外的东西。如果你想正确的设置字符间距,这个要重要得多。
& & 字距配对(kerning
pair)是一种因视觉需要而做的技术处理。简单说,在两个特定的字符连排的时候,你可以为它们单独指定与众不同的字符间距。这个间距可以不同于标准间距(前一个字符的右部安全空间+后一个字符的左部安全空间)。这个间距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你可以为某个字符对设置更多或更少的空间。数字化的字库文件中可以实现这种字距配对。
有些场合这种字距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当一个大写A后面跟随一个小写v的时候,两个字符间就会出现巨大的白空间,这是普通的字符间距所无法解决的。如果改变它们的间距,它们和其他字母连排的时候就会挤成一团。这时候就需要字距配对来处理了(如图)。图中只出现了字距配对为负的例子——缩减空间。但你可以想象一个字距配对为正的例子:一个小写f后跟随一个括号,例如:“f)”。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间距以避免两个字符重叠在一起。
只有极少数的场合才需要用到连字。比较常见的连字有“fi”和“fl”。连字是否必不可少,取决于字体的设计。不是每种字体都需要"fi"的连字组合。但有些时候字母“i”上面的圆点会和前面的“f”相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连字,用一个字符代替两个(或更多的)字符。连字的出现的原因,除去功能上的需要,还有审美意义上的。你可以做一个“st”的连字组合,或是一个“nky”或“ism”。任何字符都是有可能的。这个章节同样也不是学习字体设计最迫切需要的知识,但这是通向完美之路上另一道必须逾越的障碍。
能将鼠标滑到这里并且看完的童鞋,辛苦啦!iFont对不起你们,编辑了这么长的文章<img TYPE="face"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ALT="19+&英文字体设计基础知识"
TITLE="19+&英文字体设计基础知识" />
既然已经看到这里,不如发表下评论吧。
-------------------------------------------------------------------------------------------------------
HI,在这里,享受设计快乐!
——中国字体爱好者、专业设计师广告人、新老一代设计师交流集中营……
【微博】:
【微群】:
【博客】:
【合集】:
【字体设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啦!!】------&&扫描不了请搜索
“zitisheji”
或 “字体设计”
我的更多文章:
( 16:07:56)( 20:50:59)( 09:47:5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数学题,附加一个急字已知一条曲线在x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A(0.2)的距离减去它到x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_百度作业帮
数学题,附加一个急字已知一条曲线在x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A(0.2)的距离减去它到x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数学题,附加一个急字已知一条曲线在x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A(0.2)的距离减去它到x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设动点P坐标(x,y)√[x&sup2;+(y-2)&sup2;]-y=2x&sup2;+(y-2)&sup2;=(y+2)&sup2;x&sup2;-8y=0上式即为曲线方程
[x^2+(y-2)^2]^1/2=y+2x^2+(y-2)^2=(y+2)^2x^2=(y+2+y-2)(y+2-y+2)x^2=8y (y>0)
设曲线上一点P坐标(x,y)√[x&sup2;+(y-2)&sup2;]-y=2x&sup2;+(y-2)&sup2;=(y+2)&sup2;x&sup2;-8y=0怎样在coreldraw中把字体弄成拱形的呢?????
怎样在coreldraw中把字体弄成拱形的呢?????
操作方法:
1.采用钢笔工具画出一条曲线;选中曲线,并点击文本下拉菜单,选择“使文本适合路径”命令,这时在曲线位置会出现一竖线,如图一:
2.输入想要的文本内容,如“设计人生”字样,其中,居中位置摆放也是在这里进行调整,如图二:
3.选择文字及曲线两个物体,并点击“排列”下拉菜单中的“拆分在一路径上的文本于图层”命令,以此拆分文本与曲线的联系,这样就可以对线条进行删除,得到你所要的效果。如图三:
4.OK,搞定!
的感言:谢谢拉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4)
应该是有个模式的& 忘记了
要把上面的图中的字弄成拱?那岂不是连整个图都给弄拱了嘛
不是就是开业大酬宾那几个字。。。我本来想截图的。。。呵呵
先画一段圆弧,然后点字体的那个 字 。
然后把光标对准圆弧的一端,当光标倾斜时,就可以了。
有点不好对,多试几次~
打好字,再画一条弧线,。然后把打好的字右键拖动至弧线,松开,会弹出一对话框,填充路径,字就会跟着弧度跑喽, 在属性栏里那里可以调不足距离的。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美术设计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来自国外的最全的《字体设计基础》全文
字体设计基础是一份来自
的资料,简明扼要的描述了西文字体设计的一些基本概念,不管你是不是平面设计师或者是字体设计师,又或者只是路人甲乙丙丁,这些资料都可以让你进入字体所蕴含的数学之美。而且有许多方法也可以被引用到汉字设计中去。
用我的话来说:中文有5000年的书法艺术的历史,但是对于现代印刷术的研究,还是要虚心向西方学习。虽然印刷术最早发明于中国,之后才流传到欧洲发扬光大。
现今英文印刷术研究体系已经被发展到一个非常精密和发达的水平,特别是在现在的全数字化的桌面印刷时代。现在的英文字体的数量已经不知道有几万种。但中文字体数量可能还不到一千,如果去除重复的,可能还不到100。
我之所以花这么多时间去研究英文字体,是由于我越来越感觉到,中文和英文就好像阴阳的关系,或者说是一个事物的两面。对英文字体设计的技术了解得越多,你对中文字体设计的理解也越深刻。因为其中包含的道理是一以贯通的。
图片上的文字:
标题:动态的曲线
左:怎样才能最快的驶过这条弯道?
右1:几何曲线
右2:自然曲线
右下:平滑的开始转向,更自然,更快速!
字体设计基础(4)书法原型
图中上下两行字母有着不同的结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书法原型。不管这种字体是衬线字体(如Times New
Roman)还是无衬线字体(如Arial),它们的架构都源于它们的书法原型。
上面一行的字体的书法原型是一种尖头的书法钢笔。其笔画的粗细对比是通过改变笔压来实现的,而与笔尖本身的形状无关。Bodoni字体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象Helvetica这样的无衬线体也是来源于此。笔画最粗的部分几乎都是垂直的。从这个角度来看,
Bodoni和Helvetica是同出一辙的。它们的架构是一致的,只是笔画的粗细对比有区别。
下面一行字体来源于一种笔尖扁平的钢笔。这种书法钢笔正面宽而侧面窄。字体的笔画粗细是由于钢笔本身形状的差异造成的,而不是笔压。你书写的时候笔身是倾斜的,和纸张形成30度的倾角。因此笔画最粗的部分就不是垂直方向的,而是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同样的,笔画最细的部分也不是位于水平方向上。Garamond
和 Minion 字体就是这种结构。但象Gill Sans
这样的无衬线字体也同样是起源于这种笔尖扁平的钢笔。
字体设计基础(5)字符间距
文字间距基础
下:a和e的内部空间应该是相等的
平衡字符的内空间和外空间
这里要说一下字符间距。字符的间距要比它的外形重要得多,这关系到字体的节奏。一种间距很糟糕的字体,不管外形如何优美,一样难于阅读。相反的,一款外形稍欠的字体,如果有完美的间距调节,这种字体一样可以易于阅读。因此,定义字体的节奏,要比定义字体的外形更加重要。
字体的节奏取决于字符内部和字符之间的白空间,而非字符的黑色形体。如果你能够为你的文本建立一种很好的节奏,你的字体就更易于阅读,并获得均衡的整体效果。从开始创建黑色形体的时候起,你就应该同时把白空间的设置考虑在内。当然,白空间和黑空间是相互依存的。白空间的改变也必然的会影响黑空间的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能说黑与白哪个更重要。
例如,字母n内部的白空间,以及i与n之间的白空间,两者之间必然会存在着某种关联(见图示)。在上面一行中,字母n内部的白空间要远大于i与n之间的白空间。在下面一行中,两者则要均衡得多,你也因而获得了更好的节奏,整个文本也更和谐。
同样的,小写a和e之间的内部空间也存在着这种关联。两个形状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两个字符的内部白空间(counter,中文术语翻译为字怀/字谷/字币)在视觉上应当是等量大小的,这样你的字体才会有更好的节奏。
字体设计基础(6)黑与白
图片上的文字:
注意字符内部和外部的白空间
字体的设计,莫过于调整黑白空间的和谐。黑不能离开白而独立存在,白也是一样。黑,是字符的形体。白,是字符内部和字符之间的白色空间。两个字符之间白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字符内部白空间的大小。
你永远不可能设计出一种笔画极其粗重而同时字怀(counter,字符内部包围的白空间)又很大的的粗黑体。一个粗黑体,其字怀永远要小于一个细线体,因而粗黑体的字符间距也一定要小于细线体(如图)。细线体的字怀很大,其字符间距也必须相应的大,所以细线体的字符之间就需要比粗黑体更大的白空间。
字体设计基础(7)意大利体与草写体
一个罗马体(roman,通常也被译作”正体“)可以是倾斜的(有一定的倾角),而一个草写体可以是竖直的(就好像是一个正体一样)。呃?
倾角并不能决定一个字母是一个“罗马体”还是一个“草写体”。关键在于其结构。要理解这一点,看看下面四个大n。你想的没错,第一个是一个罗马体。但第二个同样也是,虽然它并不是完全的竖直,它和第一个n拥有同样的结构。这种情形我们叫做倾斜的罗马体。第三个n看起来很象草写体了。但它实际上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草写体。总的来说第三个n和第二个并没有多大区别,只是衬线的个别部分被切掉了而已。
与前面三个n相比,最后一个n才是真正的草写体。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结构。前三个n的各个笔画之间都是独立的。最后一个n完全是一笔写成的。这就是罗马体和草写体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倾角,而在于结构。
如果要从历史的视角来探讨草写体和“意大利体”之间的区别,那就说来话长了。但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意大利体”关乎功能,而“草写体”关乎结构。几乎任何字体都可以当成一个“意大利体”来使用,甚至根本不需要有什么倾角。当你制作一个包含“罗马体”和“意大利体”的字体家族时,这个“意大利体”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构建。图例中的第三个n也许就是你字体家族中一个完美的“意大利体”。但不要忘了,一个叫做“意大利体”的字体不一定是一个草写体。
译注:这篇翻的比较别扭。roman一般译作“正体”,italic译作“斜体”,严格来讲都不是准确的翻译,但却已经是约定俗成的翻译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罗马体”和“意大利体”。在Windows上,对99%的用户来说,italic就是斜体的意思,word里面甚至为所有字体都提供了一个“斜体”的功能。但实际上“意大利体”指的是一类字体的统称,并且也并非所有的“意大利体”都是倾斜的。西方拉丁文字系统最早在古罗马帝国形成完整的体系,代表作品就是古罗马的石刻文字,非常庄严而典雅。而后来意大利人从手写体中发展出了意大利体。随着印刷术的发展,意大利体一般用来作为正文字体的一种特殊强调样式,用于注释、引文之类的场合,与正文字体相区别。因此许多比较完备的字体家族都提供了一个叫做“意大利体”的变体,和其正体(罗马体)相比,有些字体中的“意大利体”的字形完全是经过重新设计的,而不仅仅是倾斜那么简单。)
字体设计基础(8)风格的统一
图上文字:
衬线还是无衬线?看上图,你自己决定。
是什么决定一个字符能否匹配另一个字符?当你确定了一种风格,如何将之推广应用于字库中的全部字符?
先从这里开始:图中有一个“e”。想象你刚画好这个“e”的草图,你很喜欢它,然后你想要设计更多的其他字符来匹配这个“e”。该如何开始呢?比如说,它应该是一个衬线字体还是一个无衬线字体呢?
第一个尝试:左边的“i”,无衬线体。它最粗的部分和“e”最粗部分的笔画宽度相同,同样的x-高度。它应该能表达你的想法了。
第二个尝试:右边的“i”。同样的宽度,同样的x-高度,但这次它有了衬线。
“e”的字碗不仅仅有着一定的宽度,同时还有着粗细的对比。左边的“i”完全没有笔画粗细的对比。因此这两个字符不是完美的一对。而右边的“i”有着和“e”同样的粗细对比,是因为它有了衬线。这细细的衬线让它象“e”那样拥有了粗细的区别。这就是起点。这个“e”,已经决定了这个字体中的其余字符不应该是一个无衬线字体。
当然了,每一条所谓的规则到最后都会有例外。从这个意义来说,你完全可以把中间的“e”和左边的“i”配一对做一个字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但现在你已经能够更深刻的意识到你为什么这样做,抑或是你为什么不那样做。还能理解吗?
字体设计基础(9)可读性
可读性是正文字体的唯一考量指标。你对字体所做的许多决定都会影响可读性。例如采用怎样的粗细对比,上伸部和下伸部的长度,字体的节奏,黑度,曲线和字碗的力度,等等。
大部分的决定会影响到字体中的全部字符。下面这些是应该首先考虑的。比如说粗细对比。图例中上面一行的字符笔画粗细对比明显要比下面一行的要大得多。上一行的字体更适合做特排字体,而下一行更适合做正文字体。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粗细对比的差异,还由于上一行的字符的字宽更小,因而在小尺寸下更难以识别——但是却更能吸引眼球,在制作标题的时候也更具灵活性。所以在定义字体的粗细对比和宽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字体中的全部字符。
不过,在设计每一个具体字符的时候,你可以通过增加一些细节来提升该字体的可读性。举例来说,小写字母g右上角的字耳会有助于阅读者的视线更平滑的水平移动。如果用作正文字体,图中下面一行中的"g"在小尺寸下的表现会相当不错。
字体设计基础(10)比例
x高度应该定多高?下伸部应该多长?确定这些比例至关重要,并且与字体的用途紧密相关。字体的比例将影响其外观及应用。比如说,如果你想设计一种节约版面的字体,那就不能给它设置极大的字宽。
如果下伸部很短,字体看上去会很怪。或者更糟,阅读者可能根本无法发现它。但很短的下伸部也可能是一个聪明的决定,当它用于特排字体或者标题字体的时候。
对一个正文字体来说,上伸部最好是和大写高度一样(或者更高一些更棒),以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如图。
字体设计基础(11)小型大写
你可能看名字就猜出来了,小型大写就是小号的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一样高度的大写字母。
为什么会需要小型大写?基于几个排印上的原因。首先,全部设置大写的单词看起来一塌糊涂,会让所有文本湮没其中,难以辨识。其次,大部分字体中的大写,根本就不是为大写连排而设计的,它们的大写字母间距是为后面跟随小写字母而设计的。小型大写才是专为大写连排而设计的。它们会得到更舒服和谐的效果。
前面说小型大写是和小写字母一样x-高度的大写字母,其实是不太准确的。要得到和小写字母同样的视觉高度,同字体的小型大写就必须比小写字母稍微的更大一些。
字体设计基础(12)花式大写?
我承认,这不是学习字体设计最迫切需要了解的一节,但是这个话题很有趣,我们稍稍关注一下就好了。不是所有的字体家族都包含有花式的变体。最常见的一般是花式大写,但同样也有花式的小写以及花式的首字和尾字。
有时候你想要设置整行的大写。可以用大写正体来完成这一任务,虽然小型大写可能是更好的选择——那才是为此而设计的。大写正体不是为了大写连排而设计的,但多数情况下它们也不会造成麻烦。而花式大写就不一样。花式大写的设计目的通常是用来为设计增添一些额外的视觉愉悦。其大写是为后面跟随小写字母而设计的(图1),或是用于首字下沉排版(图2),但绝非用于大写连排。只有某些特定的字体才有可能出现花式大写与普通正体大写的连排(图3)。
字体设计基础(13)x高度
图中文字:
上右:正文字体拥有一致的视觉高度。(而物理尺寸是不一样的)
下右:特排字体的x高度更偏向于物理尺寸上的一致。
如果你制作一个包含轻磅(细线体)和重磅(粗黑体)的字体,你应该确保粗黑体的x高度应当比细线体的略大(见图中上一行)。否则,当粗黑体和细线体在同一行中连排时,粗黑体看上去就要比细线体要小得多。
但在特排使用中,情况就不太一样。当字体大字号印刷时,两者的x高度之间的差异就微乎其微了(参见图中下一行)。
字体设计基础(14)粗体
计算机的普及,使得广大的用户得以接触到字体设计,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数字化让许多操作变得更简单和快捷,但不意味着它会自动的获得更好的结果,那完全是两码事。举个例子,许多字体软件都包含一个字体“加粗”选项,能将原先完美设计的字体轮廓加以扩展。但实际上软件只是在欺骗你。那并非真正的粗体,那只是一辆由村里的铁匠临时改长的“加长型”豪华轿车。笔画的粗细比率可能全被破坏了(见图例中第二个a)。手工操作的结果会更令人满意。不管将来的软件如何进步,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只有一个:你锐利的眼光。
字体设计基础(15)线稿的数字化
图片上的文字:
右:为初学者热身
下1:将控制点限制在水平或者垂直方向上
下2:只在必要的地方使用节点(能用一个点完成的,就不要用两个点)
线稿的数字化。在纸上画好线稿之后就可以扫描了,这时候要开始要注意,要用正确的方法将其数字化。说的更明确一点,在你用贝赛线钢笔工具手工描摹你的线稿的时候,要留神。一个字符如果有太多的节点,或者是节点放置在不正确的位置上,都会给你的字体带来负面的影响。
过多的节点不仅仅会导致技术上的麻烦,例如打印机无法打印输出,还会使得字符的外形更加难于控制。在两个节点之间控制一条曲线,要远远容易过操纵一条有12个节点的曲线。当然这并非不可以,但多余的节点必然会导致外形的不平滑。
节点放置在错误的地方也会导致技术问题,例如无法实现字符在屏幕小字号下的完美显示(hinting-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小字号时的优化显示技术,是设计者嵌入字体内部的提示信息)。建议是,把节点放置在字符的"顶点"位置。举例说明,用贝赛线绘制一个“O”要用到8个节点。外面4个,内部的字怀4个。将节点放置在顶点(最上点、最下点、最左点和最右点),意味着BCP(贝赛线控制点)将全部是水平或者垂直的。这样它们就非常易于控制。在大多数的软件中,你可以用shift键来将BCP(贝赛线控制点)的移动限制在水平或垂直方向上。
字体设计基础(16)复制粘贴?
当你设计了几个基本的字符,你还想继续完成整个字母表。该怎样做?复制粘贴?嗯,不完全对,但,也会有助于你的开始。
有些东西是复制粘贴可以完成的,有些则不是。有些形状是完全一样的。比如“l”和“h”的上伸部。“d”和“q”的字碗也有可能是一样的。当你完成了一个“d”,你就可以把这个“d”旋转180度,以此为基础完成“b”和“p”的制作。
复制粘贴不会改变你字体的粗细比率。但如果你设计的是基于平头钢笔书法原型的字体(参见第四节-书法原型),那么水平或垂直镜像的造字方法,就会影响字体粗细对比所形成的角度(译注:对于这个角度,有一个更准确的术语:stress,应力),从而破坏字体的形状。不过,通过把一个字符(或其部件)旋转180度的方法来造字,则不会有损于粗细比率的完美。
复制粘贴大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作为一个起始点,大部分的时候都需要手工的调校。比如说,你已经有了一个“n”,你不但可以用来快速生成一个“m”和“h”,还可以用它来制作一个“u”(如图)。复制,粘贴,然后旋转这个“n”。切除不要的衬线,然后就…等等,还没完!当你切除了内部的衬线之后,内部的白空间就会比“n”的要大,所以必须进行视觉上的微调。
一个解决方法是把“u”稍微挤压一点,或者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加大内部右上角的衬线,这样也能把内部的白空间减少一些。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确保字体的内部形状在视觉上拥有同等的白空间。只有这样,你的字体才能够获得和谐的节奏。
字体设计基础(17)形态的平衡
如果你把字母“B”上下两个内部形状(字怀)弄得完全一样,上面的字怀在视觉上就会更大。你的字母看上去就好像站立不稳,摇摇欲坠。如果你把上面的字怀弄得小一些,整个字符看起来会更平衡。
同样的,字母“B”字母“P”的字怀也不需要完全一样。如果两者完全一样,“P”的右部空间就显得太大了。所以对每个字符的黑白空间你都要进行单独的平衡。但是,“B”和“P”两者内部白空间的大小一定存在着某种关联。
说到怎样做一个小写的“r”:它绝对不是一个把一边腿锯断的“n”。如果那样做,你的“r”会被弄得非常的虚弱。如果你让“r”的末笔顺着水平的阅读方向,就可以让它看上去更健壮。同时“r”的右部空间会更开放,更平衡。这不会有损于字体的节奏,因为“r”右部的安全空间可以设置得非常小。整个字母可以做的更窄。这样一来,“r”顶部的白空间就不得不改变。形状改变之后还有一个好处,你就不会在匆匆一瞥之下把“r”错看成“n”。
sidebearing 字符前后预留的安全空间(或者叫缓冲区),以避免前后字符笔画发生碰撞。分为左部空间和右部空间。
字体设计基础(18)字距调整
字距调整的知识会让你对字体的理解更进一步。但我们现在先暂时把它忘记,先花点时间看看另外的东西。如果你想正确的设置字符间距,这个要重要得多。
字距配对(kerning
pair)是一种因视觉需要而做的技术处理。简单说,在两个特定的字符连排的时候,你可以为它们单独指定与众不同的字符间距。这个间距可以不同于标准间距(前一个字符的右部安全空间+后一个字符的左部安全空间)。这个间距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你可以为某个字符对设置更多或更少的空间。数字化的字库文件中可以实现这种字距配对。
有些场合这种字距调整是必不可少的。当一个大写A后面跟随一个小写v的时候,两个字符间就会出现巨大的白空间,这是普通的字符间距所无法解决的。如果改变它们的间距,它们和其他字母连排的时候就会挤成一团。这时候就需要字距配对来处理了(如图)。图中只出现了字距配对为负的例子——缩减空间。但你可以想象一个字距配对为正的例子:一个小写f后跟随一个括号,例如:“f)”。这时候就需要加入更多的间距以避免两个字符重叠在一起。
字体设计基础(19)连字
只有极少数的场合才需要用到连字。比较常见的连字有“fi”和“fl”。连字是否必不可少,取决于字体的设计。不是每种字体都需要"fi"的连字组合。但有些时候字母“i”上面的圆点会和前面的“f”相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是做一个连字,用一个字符代替两个(或更多的)字符。连字的出现的原因,除去功能上的需要,还有审美意义上的。你可以做一个“st”的连字组合,或是一个“nky”或“ism”。任何字符都是有可能的。这个章节同样也不是学习字体设计最迫切需要的知识,但这是通向完美之路上另一道必须逾越的障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word空白页删不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