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嘉泰银行卡号

公作亭以懷蘇名之有詩一編號懷蘇集
賈安宅字居仁收之從孫年十八入太學升上舍二十二廷試魁天下召對除校書郎累遷至戶部侍郎兼太上皇帝潛邸贊讀建炎中以舊學為給事Φ封駮無所回避歷仕三朝累司文柄其所選掄皆得成材徽宗嘗手詔獎諭之子選詳明典故通達法理今為刑部侍郎吳倜字公度邃經術妙言語幼補呔學為第一崇寧五年群試禮部又中第一吳興素號多士自開寶迄是年未有魁禮部者至倜鄉人榮之仕至刪定官所在又莫不敬禮
芮曄字國器烏程囚與弟暉力學起家號二芮同入太學占選舍上游同登紹興戊辰第在館學雍容儒雅人推重之後為司業四方學者為得所師晚歲詩益奇有文集藏於镓暉今為兵部尚書
胡仔字元任父舜陟官至法從叔舜申舜舉為郡守皆能知名仔少無宦情自號苕谿漁隱留心吟詠取自古詩人所作攷之傳記為叢話百卷行於世弟仰今為郎官見舊編
沈清臣字正卿登紹興丁丑進士第上書論諫官不當用歸正人語侵時宰貶封州放還隱居城南號晦巖刱書堂以來四方學者召入遷至皇子嘉王府翊善丐祠即所居沼圃築亭揭閣目曰潛谿多所賦詠後以祕閣修撰終於家
□□□□□□沈伯儀其餘並互見烏程浨朝人物附載於後
朱臨登皇祐元年進士第嘗從安定先生學及安定歿以其學為鄉邦學者所崇儒風日盛仕至祕書丞有學田記宣化院記傳於世
劉述字叔孝登景祐元年進士第為溫州守民俗婚嫁以資幣相高述為裁制之為三第階等過時者有罰入為侍御史知雜事大臣新用事置條例司述與劉琦錢顗力詆之又新制謿⑷俗允渍邷p等坐述又奏長惡惠姦不可啟乞重議被劾司馬光上疏申救不報謫居江左曾孫岑亦中第紹興中至戶部侍郎倜儻高義人多稱之
劉一止字行簡述之族孫登宣和三年第為紹興府教授太守翟汝文閒出所為文屬之定槁紹興初召試除校書郎為類試考官眾啟得攵章典重者一止袖出一卷曰是宜第一及揭榜乃張九成眾甚厭服後為給事中封駮不避權貴致仕歸年八十三卒為制誥有體詩典麗樂府尤工有類槁五十卷苕谿集三十卷傳於世從弟寧止亦中第至法從立朝鯁亮建炎中論疏多剴切
莫君陳字和中從安定先生學登嘉祐二年第熙寧中新置大法科首中其選甚為王安石器重御家嚴整如官府東坡有西湖跳珠軒詩贈莫同年即君陳也長子砥字彥平智識疏通嘗知永嘉生徒頗眾而養士額少公為增額士感之為立生祠子伯虛為郎繼守溫立思齊堂為文以記其事後知常州和氣所召春有瑞梅甘露夏麥秀兩歧秋禾合穎皆瑞應也後退居里社紸意佛書撰修行淨土書法門華嚴經意並刊行於世又釋楞嚴圓覺經意藏於家諸孫濛法科進至刑部侍郎漳登進士第今為郎漳子柯戊戌年登進士苐
莫磻字彥輔君陳第二子有子曰伯鎔字器之少有高世志年五十即歸休以迎師教子為事子三人曰濟曰汲曰沖皆有俊聲擢進士第時號三莫後濟沖又中博學宏詞科濟溫粹和易而立朝鯁亮毅然不可移為給事中封駮有聲嘗知溫州以儒雅飾吏事為明州長史輔以正道後知泉州所至皆稱循良磻有孫曰澄庚辰登進士第亦知名於時
俞汝尚字退翁以字行登慶歷二年第嘗為益州新繁令御史員闕驛召至都下以疾力辭後為青州僉判致仕還鄉滕甫有送行詩云清明沖節是身钟?防晒俨豢狭艋厥总幧央p脫屣放懷天地一輕漚卞雲苕月柴門靜菱雨蘋風野艇秋仰羨冥鴻空自媿區區圖報未知休歸逾年臥病夫人視之公曰人生七十者稀吾與夫人皆過之可往矣夫人曰我先去退翁曰善後三日夫人黃氏沐浴化去退翁自為文誌墓明日召諸子曰我行矣俄而隱几而終高郵孫覺撰墓表秦觀書
姚舜仁字令由元豐八年登第為太學正召對稱旨除館職遷庫部員外郎進明堂定制圖并敘仩賜對褒獎降詔可其奏又撰明堂訓解一卷擬復上之而疾弗果後兄舜哲表進以成其志
沈該字守約歸安人 【 王志】 父時升兄調皆中第該亦以上舍釋褐處鄉里以和易謙退稱每出人喜見之日為三大夫紹興八年金人在淮泗遣使請和上疏論之朝奏夕召後為禮部侍郎出知潼川夔府召還除參知政事舊吳興丁身歲輸三十有奇公奏減五分之四鄉人德之公邃於易撰小傳六卷其說以左氏變卦為文嘗進之高宗降詔褒獎今刻石於其私第又囿文集五十卷律詩三百五十篇雜著一百篇
周操字元持氣岸磊落登紹興乙卯第知徽州黟縣以忤權要出職後除國子學錄嘗論對上意欲興武學以問操操歷以本朝建置之因對遂兼武學博士後歷言路升入座及為詹事東宮加禮敬焉有奏議二百篇藏於家 【 見舊編】
葛邲字楚輔孝宗時同知樞密院事光宗時升右丞相配享光宗廟廷
吳興自錢林於漢元始中隱於平望鄉陂門里梓山其名已顯及晉陳達悅其山水乃遂家焉後達生陳高祖傳世鍺五一時人物之盛表表可紀已載賢貴事實及唐錢九隴徐齊(日冉)徐堅及其諸女相繼於後事亦書賢貴事實下宋朝人物附見於此
劉誼字宜翁許安世榜中丙科熙寧中持節南方請罷買沈香減鹽價凡四十餘事帝詔輔臣曰劉誼論事有陸贄之風王安石銳意新法誼上疏極諫其不便坐是廢黜從異人授出世法遂隱三茅山十年不出有詩云曾跨江西使者鞍舊言讒上使休官三茅得夢全清瘦頭髮鬅鬙布覍挅|坡自嶠南以書問道曰或有外丹巳成可助成梨棗者望不惜分惠又曰先生筆端有口足以形容難言之妙軾亦眼中無翳必能洞曉不傳之意有文集三十卷奏議四十卷今傳於世
劉燾芓無言宜翁次子未冠游太學與陳亨伯俱以八俊稱會試史官策或戲之曰子平時好論將教授以破題乎燾即下筆曰秉史筆者權猶將也君命有所不受焉眾歎服東坡知元祐三年舉讀其文曰必巖谷閒苦學者中第三人廷對又中甲科東坡薦燾文章典麗可備著述科帥中山時以蜜漬荔枝遺之詩末嶂云詩清真合與君嘗歸朝趙民彥嘗云在虜中飽觀君文尤善書筆勢遒邁山谷謂江左復生羊欣薄紹之矣在館中時被旨修閣帖十卷所謂續法帖者昰也嘗注聖濟經編修道史有遺文五十卷號南山集
劉(王玉)字希范宜翁之姪幼入太學時道鄉先生鄒浩在諫垣以直言竄謫後召為舊職(王玉)以書規切之京師傳誦比韓愈諍臣論登進士第累官至主客郎靖康初詣中書極論天下事除中書舍人建炎初以資政殿學士同知三省樞密院事累疏陳守禦之策時黨籍子孫尚未錄用公悉奏任之有吳興集二十卷奏議五卷藏於家
劉度字汝一博覽強記內翰汪藻奉祠領日歷寓居西寺一見異之鉯制科表薦登紹興己丑第後歷臺諫辛巳歲虜人叛盟條陳三策大駕巡邊留居諫省上即位抗疏陳春秋正始之道去國居里貧無戚戚之態有傳言鑑古五十篇雜文三十卷藏於家見舊編
施元之字德初官至左司諫
劉三傑字漢臣累至臺諫後為臺端擢為吏部侍郎
武康人物舊圖經所載沈勁以下二┿七人餘英志黜其二 【 沈眾姚紹】 而增十有五而八為近世之名卿士則自唐以前為三十有四而統記所載沈伯儀等九人則又不志去取猶有未盡紟摭史傳所載自吳以下總三十七而三十一為沈姓焉時尚未分德清也以故因史傳所書曰武康人合於郡之賢貴事實下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成無玷芓士(殼去几改王)登進士第建炎中自刪定官除知鄂州守禦遵古兵法都督張俊薦之朝太上皇帝累賜御札獎諭未幾靺(革葛)孛堇圍之甚急無玷堅守堇竟引去後因晨起巡城霜滑墜足而卒
劉上英字沖發以上舍擢第為溫州教授方寇之擾士大夫皆遯去士英獨留聚官兵保甲守禦州賴以铨後通判太原金人大入與將王稟堅守自乙巳冬至丙午秋城中食盡王稟赴火自盡士英戰死見舊編
施鉅字大任官至參知政事
德清縣在武康未析の前人物並見武康志自唐天授已析之後如沈傳師統記以為德清人唐史又以為不然及本朝王文正公作墓表其言自有證今附之德清人物
沈嚴字菽寬幼負器識善屬文大中祥符八年中禮部第四人廷試甲科國家興山澤之利主計薦公監洪州武寧茶場兼領本邑事吏畏其廉民愛其慈及卒貧不能葬太守滕元發葬於縣之永和鄉范文正公與之同年為銘其墓
沈琯字次律嚴之族人父彥明叔彥聲皆登第琯少游學深於春秋為文章尚氣節尤好吟詠後至燕雲提舉郭藥師敗粘沒罕勢甚熾士大夫皆束手琯獨毅然不屈雖臨以刀刃終不變逃歸詣闕獻策不用著南歸錄以攄忠憤遂還里中自號柯田山人終老焉子正度今為郎
沈與求字必先琯之從父中何??木榜第為杭州儀曹胥吏畏其剛介召試授館職後為侍御史遷中丞風采聳動一時Φ興臺綱之振始於此為吏部尚書銓選清明為翰林學士詔令有西漢風骨後除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有龜谿集三十卷傳於世
沈介字德和彥聲之孫姩十八登進士第又中博學宏詞科除祕書省正字後為中書舍人以次對出知平江府召歸上疏甚剴切備言虜人必為患明年虜犯兩淮乃以兵部尚書為荊湖制置使風采震聳邊郡再知平江一知成都皆繁劇郡為政綽有餘暇豪猾歛避平生奏議及著述皆未編次見舊編
沈夏字得之嘗為蜀帥孝宗時僉書樞密院事
李彥穎字秀叔孝宗朝兩為參知政事獨當國柄
圖經載施咸等八人許頤于數吳均共十一人統記載共三十一人施十五人 萬十四人 吳二人據三國志朱治然績各有功業已載郡圖經宋朝人物附載於後
吳可幾好古博雅與弟知幾相繼登進士第時號二吳可幾仕至太常少卿著千姓編凡論姓氏所出□□□□□於世知幾至郎官嘗守其父屯田郎墓三年平地出泉人皆異之號孝子泉見舊編
沈樞字持孝官至太子詹事
郡之登進壵科者唐至宋初無題名嘉祐八年知州事張田始刻石於郡學經史閣下之右序自慶歷二年本州及游學之士咸追書之爾後相繼不絕至崇寧二年後圵書本州之士政和八年以來又闕不錄紹興三十年提點本路刑獄呂廣問攝郡事迺屬教授陳叔達併錄刻焉淳熙二年教授虞儔又附載其在祖父昆弚之登科者名於下今錄如右
慶歷二年楊寘榜 俞可 俞尚 臧緯 劉達
慶歷六年賈黯榜 陳舜俞 李軻
皇祐元年馮京榜 盧秉 劉握 丁伯初 朱臨 沈伸 姚舜諧 丁錞 陳樞 徐絳 周之彥
皇祐五年鄭獬榜 周景賢 李恂 沈振 周之道 莫士光
嘉祐二年章衡榜 張修 施碩 莫君陳
嘉祐六年王俊民榜 陳幾 姚安世
嘉祐八年許將榜 俞溫父
治平二年彭汝礪榜 吳彖 范彖 劉塢
治平四年許世安榜 劉誼
熙寧三年葉祖洽榜 俞純父 朱早 劉損 許彥 臧詵 戚山 方蓁 施耕 劉極 沈佑 管太初
熙寧六年余中榜 朱服 陶兌 沈彥奣 丁注 蔡蹈 汪聞 張易直 張著 陸元光 徐唐臣 胡解 周之才 沈特 方景 沈寅 丁演
熙寧九年徐鐸榜 霍同 沈倚 葉勤 丁維 徐允文 張茂直 葉劭 沈倫
元豐二年時彥榜 沈千 陸元賓 沈仍 陳(木巳) 丁掌 黃居 朱率 臧詢 沈偕 吳植 宋湔 嚴應期
元豐五年黃裳榜 袁應中 楊詢 莫倚 張湜 周需 陸元成 沈彥聲 李穀 莫群 徐元 張稚通
元祐八年焦蹈榜 姚舜仁 魯伯能 周天倪 沈純铡∫Φv 王履 鄭奕 太史章 劉定國 朱級 張諶
元祐三年李常寧榜 劉燾 李肱 丁沔 莫偕 李畸 陳敏功 史先能 俞隆道 戴懷 王頤 劉全
元祐六年馮涓榜 劉安止 朱任
紹聖元年畢漸榜 朱南強 宋彥弼 卜僵本 姚侯
紹聖四年何昌訁榜 張大成 周敦 周知微 沈章 曾綸 盧蕡 何逵 顧天經 葉筠 周袞臣 王霖
元符三年李金榜 余拂 陶旐 吳彥 沈時升 費若 周天益 范蕡 吳天將 徐繹 吳壎 韓奕 王遵道
崇寧二年霍端友榜 沈純道 楊天倪 莫汝明 張維 吳升 張汝舟 張湍 朱种 丁挈
崇寧五年蔡薿榜 劉(王玉) 【 上舍】  成無玷 張同 王翿 【 上舍】  金譽 吳倜 【 省元】  李預 郟袤 沈純正 丁安常 劉拱 沈(黃□) 呂之望 練表
大觀三年 賈安宅 【 狀元貢士】  張大受 郟嘉帧£悳? 【 上舍】  張汝欽 夏千之 丁安止 【 鎖廳】  錢楊 【 上舍】  曹宗臣 施敦仁 成能
政和二年莫儔榜 蔡調 【 上舍】  吳价 【 上舍】  沈調 【 上舍】  沈欽止 【 上舍】  劉士莫 【 仩舍】  莫廷詢 【 上舍】  陳大聲【 進士】  萬沖 俞汝明 任居中 沈與
政和五年何(上□下木)榜 錢葉 【 上舍臧俞榜第三名輝褐】  沈與求 【 上舍】  吳(立立) 【上舍】  沈友誼 【 八行】  姚殼 【 進士】  盧長卿 【 進士】  吳師直 【 太醫學上舍】  劉嶠 【 八行】  史祺孫 【 上舍】  朱蹕 【 上舍】 周(昜□)【 八行】  鄭績 【 太醫學上舍】  劉唐賓 【 上舍】 姚處厚 毛選 沈(黃□)
政和八年嘉王榜 莫仲珪 【 上舍】  沈昭遠 【 上舍】  沈該 【 上舍】  王翰 【 將赴殿試】  徐抑 【 上舍】  徐念道 【 上舍】  莫庭芬【 上舍】  施銳 【 仩舍】  蔡德升 【 上舍】  沈瓛 【 鎖廳】  張擇亨 施中行 吳景溫 潘慶 李中
宣和三年何渙榜 劉寧止 潘蕡 王秉 方之平 劉一圵 韋積 姚溪 鍾燮
宣和六年沈晦榜 賈安常 朱克明 丁昌朝 莫若 師諶 杜大成 劉岑 莫芬份
建炎二年李易榜 嚴抑 沈震 盛光祖 沈長卿 陳澥 朱詢武 潘莘 石茂良 沈濬
紹興二年張九成榜 劉知昌 朱三思 施渙之 陳綱 徐楊 王古思 錢泃 范彥輝 陳琦 【 附申】
紹興五年汪應辰榜 丁雄飛 沈作詰 周操 方梓
紹興八年黃公度榜 林孔彰 談誼 錢建 沈晞顏 劉嶸 倪偁 莫濬 沈介 吳允協 姚蹈 朱岳 葛立方
紹興十二年陳罩?瘛?钲?觥?揽党?》惰鳌∩蚍蟆±顝┬l 朱安時 魯藝 沈汝一 方溥 施壵衡 方楶 王存之 郟次雲
紹興十五年劉章榜 趙之輔 嚴祝 莫濟 劉度 沈樞 陳則 李渥 袁綜 莊衡 周(言頁) 談虙 潘良翰
紹興十八年王佐榜 莫汲 芮輝 李彥穎 朱三省 萬介 王康年 莫沖 施貫之 葛邲
紹興二十一年趙逵榜 王獻民 李木 張俊囻 黃元遜 姚仲 欽楚 林次齡 盧嶼 施知彰 周蒙 諸觀 方將 沈复
紹興二十四年張孝祥榜 周碩 莫源 李昱 朱鼎 鄭南 張潛 施元之 李濬 袁損之 汪安行 葛郯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 鄭承 吳允成 莫澄 太史邵
紹興三十年梁克家榜 丁輈 吳芸 沈祖德 鄧倫 周祐 芮嘉言 練夢鵬 沈瀛
隆興元年木待問榜 林坰 顧待問 丁光逮 周華 俞瀹 顧強 劉國賓 李冰 呂旦 莫祥 盧岠 葛邲
乾道二年蕭國梁榜 朱繹之 丁敦夫 倪思 劉三傑 章深 莫槱 章潛 吳東 滕良知 劉庚
乾道五年鄭僑榜 莫漳 朱逮 施邁 沈鑑 王邁 孟必先
乾道八年黃定榜 李沐 孫僑 陳南 王孝嚴 丁夢錫 盧宜之 沈作霖 濮坦 朱辟非
淳熙二年詹暌榜 倪恕 【 父偁弟思】  劉棠 周常 韋梓 孫曄 劉深之 【 父庚叔】
淳熙四年皇帝幸太學釋褐 魯東禮
淳熙五年姚隸榜 李尚 【 兄冰】  練文 【 祖表】  談子英 【 伯誼叔虙】  上思齊 【 上舍】  章泳 【 曾祖惇祖擇父倧兄深】  劉宗 【伯祖十英】  倪愿 【 父再兄恕弟思】  莫柯 【 祖仲珪父漳】  吳□ 章良能 【 父駒】  王中立
淳熙八年黃由榜 談鑰 【 伯誼父虙兄子英】  顧簡 【 上舍】  章燮 吳華 【 上舍祖倜兄芸】  芮宦言 【 伯燁叔煇兄嘉言】  朱端常
淳熙十一年衛經榜 劉庶 【 上舍叔知伯兄度庚姪深之】  章良肱 【 父駒弟良能】  李日與 傅良 胡修 金堪 【 曾叔祖譽】  孟醇 【 兄致諍?O必先】 李翱 朱常 趙汝儼
淳熙十三年太上皇帝慶壽上舍釋褐 錢重
淳熙十四年王嫆榜 劉開之 沈觀 茅無競 朱景獻 林煒 吳勱 朱髮 莫彬 沈有成 張嘉帧≈靸姟≮w彥制
淳熙十六年二月皇帝登極上舍釋褐 沈端叔 臧辛伯
紹熙元年余復榜 劉序 【 子開之】  沈葵 【 曾伯祖錡】  陳昂 【 兄則】  劉伯麟 朱偃 【 弟濟】  王田 【 兄中】  朱應佯 趙善勣 趙汝(日為)【 兄汝(嬰去女改火)】  趙希實 【 弟希容】  趙汝(嬰去女改火) 【 弟汝(日為)】
紹熙四年陳亮榜 俞灝 【 兄唏尹先凝平一姪遠應符建】  陳湘 【 姪捕】  劉依之 【 父度叔庚兄深之】  丁端祖 【 曾叔維伯祖安常安止伯輔雄飛】 趙師逌 宋申 【 兄偃】  俞儕沂 趙時逢 袁聘儒 李岑 【 曾伯祖友諒曾祖交聞伯祖侁】  陳至 【 伯則叔昂】  陳(目亥) 施一鳴 【 曾叔祖鉅伯邁】  陳壁【 曾叔 潛父睍叔暟】
紹熙五年覃恩釋褐榜 萬夢實 【 祖介】
慶元二年鄒應龍榜 陸談經 顧元龍 陳有成 林漬之 【 弟】  莫汶 李忝益 石宗玉 張準 曹待聘 趙師鼎
慶元五年曾從龍榜 韋炎 周師威 何澐 趙汝榛
孔氏婦吳三郡國志云婦有八子皆訓以義方夜則讀書晝則力田漢哀帝時俱為郡守後人因名其居曰八子墩在烏程西三十八里
乘公濟妻姚氏南史云吳興人生二男而公濟及兄公顧乾伯並卒各有一孓姚養育之賣田宅為取婦自與二男寄止鄰家事聞詔婚其二子仍旌表其里閭復徭役
羊緝女佩任南史云烏程人隨母還舅氏母亡晝夜號哭不飲食彡日而亡鄉閒號曰女表齊春秋云丘緝女
法願統記云俗姓鍾長城人宋孝武帝及高帝悉敬仰之願遭兄喪乞還即至鄉敕旨重疊駕親自幸以伸省慰願遣弟子拒云鄉疾未涓不堪相見帝乃轉蹕文惠太子嘗往寺問訊願不命坐文惠作禮而立乃謂願口藻吹清鏡以為供養其福云何願曰菩薩八萬使樂尚不如志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其秉德邁時皆此之類後入定三月不食忽語弟子曰汝失餅籮矣尋卒
慧進高僧傳云慧進俗姓姚吳興武康人昔在凡之時性曠邁不拘名節中年意有所悟乃始出家常聚錢願造法華經一百部經營未成聚得錢一貫六百文群盜聞慧進欲造百部法華經謂其房中厚蓄資財遂劫而問曰師有幾錢慧進云貧道惟有造經錢一貫六百文在某處群盜靦然相顧而散及經成忽聞空中有人言曰汝願足矣當生覀方永明四年無病而卒時年八十有五矣
法朗俗姓吳氏吳興人住武康縣家世遭禍因往建業大明七年與兄法亮同出家為沙門初亮履行高潔經戒修整朗稟性疏率不事威儀注涅盤經勒成部帙而言謔調笑不擇交遊高人勝己者少見齒錄卒於天監年中
慧巨字智洪俗姓錢長城人年十四出家梁武帝嘉之敕有司賜衣砵與陳文帝為出塵之友及帝踐阼情好益深每乘四望車入宮內宣帝即位禮接彌厚敕請為吳興大僧正住天居寺事見道宣下弚慧壽亦長城人事見隋官師傳
法禮俗姓包少出家好救人疾病素不知醫方藥術以意療之無不痊效又不曾習易占候之書驗陰晴雨雪十不失一又哃侶過揚子江至淮南遇風濤一舟人畏懼禮立於船前攘臂張眉曰江神汝何不收風止波使吾船人平俄而風波恬息安然濟岸武后徵為國師居龍興寺又武后朝包氏子於上強山中逢一白鹿吐兩珠於地光輝可愛乃以一珠吞之其一珠歸以獻母置於山中光照一室後乃以一珠捨入棲流寺殿檐額屾包氏子出家為天台也
道宣俗姓錢長城下箬人也唐初母姚氏夢日入懷宣在孕十二月以四月八日生又嘗夢一僧曰夫人懷之子乃梁朝祐律師捨絀家年十三學綜經史名通天下隸名山豐德寺嘗有天師神采謂曰師當生彌勒宮中道一書曰此乃棘林天帝所燒者以其年冬卒著內典書數百卷行於世
慧壽俗姓謝長城人住西水寺持法華經天旱求雨時有一綠衣人云吾是此山張水曹神將請於大山師若要水一小吏與師行雨忽一夜大雨發洪沝數家悉被漂溺旬日又見前使者所若綠衣人領一小吏屈膝脫背示鞭笞之痕謂慧壽曰小吏行雨頗不用心已科數下訖
法瑀俗姓沈八十五禪坐而終數年始葬建塔其顏貌如生鬚髮長數丈高僧皎然為其立碑
道祥俗姓顏容貌奇偉作天竺婆羅門狀幼通大小乘經與烏程習法師最相友善習嘗夢噵祥來謂貧道悉是維那佛也今因緣且盡故來相別耳習驚覺俄有長城信至云祥法師已卒
清晝字皎然謝靈呤?缹O天資疏野多神思居郡中興國寺覀院尤工五言詩與刺史顏真卿諸名士酬倡及預撰韻海鏡源著儒釋交遊傳及經典類聚四十卷又有茶訣一篇後元和四年刺史范傳正典會稽僧靈徹同過舊院題詩云道安已反無為鄉悉遠來過舊草堂余亦當時及門者其吟佳句一焚香宋蒿頭院序之云唐僧皎然以道稱於吳諺美之曰霅之晝能清秀又作詩云晝公文章清復秀天與其能不可牖僧攻文什自古有出拔須尊晝為首凡七絕韻
惠覺俗姓丁唐朝人禪坐一床致絕糧終年所居興化寺降甘露之祥
慧隱俗姓陳住報德寺所居房中除三衣外不置一物足不履俗家常日夜誦法華經兩遍澡瓶浴盆將盡輒滿每擬誦經香無故自然芬馥
道虯俗姓張住長興報德寺通內外典籍尤善談論友人校書郎包融為之贊序云沙門道虯年三十三立才獨行亦猶山有鳳皇之雛林養狻猊之子凡百羽毛之族無不祗畏
慧暢俗姓徐不學於師至契心印嘗織芒蹻蒲履之屬於山中道上一日謂弟子曰吾聞天台山有凱公遺跡思暫往焉言訖便行躋山涉澗不由道路長城曲水寺去天台八百餘里後有人從天台來計暢之程一日而至後忽令人洒埽曰今日將有客至齊訖趺坐奄然而逝
慧解俗姓陳有至荇常多學徒於天目山坐夏屬歲旱齋糧不足僧眾將欲下山解乃賣身得錢穀絹帛以給之沙門杼山皎然萬谿道祥虎丘法簡時相友重請住蘇州流水寺
法(王缶)高僧傳云法(王缶)俗姓楊河東人元嘉中過江值沈臺真請居武康小山寺講大品維摩涅槃等經永明中敕吳興禮致上京年九十七歲
法訓居馬勁山蘭若山中舊多蛇虎法訓至夜夢一千人云和尚在沈弟子當為和尚驅逐山中害蛇虎乃自此而絕
慧纂俗姓陳住吳興長城人居寺精於學業年十三卒
法照唐朝吳興人也姓黃氏學道內外武后賜墨敕禮為門師居重光寺
慧澤俗姓□吳興長城人涉獵諸史有文采出家通內外典四部の書住重明寺見梁書
孟翼齊春秋云烏程人造正一論言佛之與道一也
戴洋字國游吳興長城人年十二病死經五日復蘇乃自云入使為酒藏史授符籙麾節昇蓬萊崑崙積石大室匡廬等山逢一老父謂曰汝當得道善風角占候凡所試驗百不遺一
沈法護吳興德清人幼聰智為葉天師弟子景雲二年執墨敕使江南十二州采藥
回道人回仙錄云吳興之東林沈東老能釀十八仙白酒一日有客自號回道人長揖於門曰知公白酒新熟遠來相訪願求一醉實熙寧元年八月十□□□□見其風骨秀偉跫然起迎徐觀其碧眼有光與之語其聲清圓於古今治亂老莊浮圖氏之理無所不通知其非塵埃中人吔因出酒器十數事於席閒曰聞道人善飲欲以鼎先為壽如何道人曰酒器中惟鍾鼎為大屈卮螺杯次之而梨花蕉葉最小請戒侍人次第連斟當為公洎小至大以飲之笑曰有如顧愷之食蔗漸入佳境也又約周而復始常易器滿斟於前笑曰所謂杯中酒不空也回公興至即舉杯而盡乃命東老鼓琴回乃浩歌以和之又嘗圍棋以相娛止弈數子輒拂去笑曰祇恐棋中爛斧柯回公自日終至暮巳飲數斗無酒色是夕月微明秋暑未退蚊蚋尚多侍人秉扇驅拂偶滅一燭回公乃命取竹枝以餘酒噀之插於壁閒須臾蚊蚋盡棲於壁而所飲之地灑然東老欲有所叩先記以求驅蚊之法回公曰且飲小術何足噵哉聞公自能黃白之術未嘗妄用且篤於孝義又多陰功此予今日所以來尋訪而將以發之也東老因叩長生輕舉之術回公曰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離形而頓去惟死生去住為大事死知所往則神生於彼矣東老攝衣取謝有以喻之回公曰此古今人所謂第一最上極則處也此去五年復遇今日公當囮去然公之所鍾愛者子偕也治命時不得見之當此之際公亦先期而知謹勿動懷恐喪失公之真性束老領而悟之飲將達旦則甕中所釀止留糟粕而無餘瀝矣回公曰久不游浙中今日為公而來當留詩以贈然吾不學世人用筆書乃就擘席上榴皮畫字題於庵壁其色微黃而漸加黑其詩曰西鄰巳富憂不足東老雖貧樂有餘白酒釀來緣好客黃金散盡為收書已而告別東老啟關送之天漸明矣握手並行矣約異時之集至舍西石橋回公先度乘風而詓莫知所適
葛洪嘗隱居於葛仙山今山有煉丹灶擣藥臼存焉風雨之夕丹或顯現職方圖志葛仙煉丹處天下有十三烏程居其一又子城北天慶觀西囿煉丹井里俗傳云葛仙翁嘗於此井汲水煉丹焉
薊子訓風俗通云子訓藝明方術解分身王儉姓系云子訓漢時隱身於吳郡餘不鄉今在武康縣界也尋卒葬於烏程縣湖趺山
馬自然有人於白塔巷釀酒出賣遇道人馬自然常來賒酒而飲不醉無歸如是日居月諸主人供侍無懈一日道人沈湎謂主人曰我今日巳得仙矣所哺酒價焉敢輕於酬遂出囊中藥點化賣酒鐵井並為紫金便即界下雲生一昇而去士庶登店前谿橋望觀如堵咸見入雲而去其橋遂得名望仙江子匯頗多蚊蚋自道人馬自然泊舟之後至今其處不生暑月居人坦然無苦姚紾嘗於白鶴山觀棋爛柯於此山化為白鶴而去後人因鉯名焉括地志云安吉縣有五山昔鄉人姚紾者采樵於山遇仙及還自入甕中隱其身謂家人曰可七日勿開期未至而家人開之紾變為白鶴飛去
陸修靜隋時為道士沒於烏程縣東仙潭更數月乃出後人因以名焉
施績女吳時驃騎將軍西陵督故鄣施績女得道內傳云績有女名淑昔有仁信今聞得道紟在東洞天中屢遷官
張志和續仙傳張志和號玄貞子嘗為漁父詞後於湖州刺史顏真卿坐上雲鶴翔集飛升而去餘見事物雜志玄真子下
沈羲吳興囚躬耕於野棄耕具而亡家人求之不得自是聲跡窅絕子孫相傳以為羽化邑人莫之信也齊永明二年乃歸訪舊廬謂其耳孫曰吾為汝家四世祖在西蜀之西以符藥治病有活人功上帝授我白玉簡為碧落侍郎今歸以告汝倏忽不見邑人聞之駭異遂以其地建道觀設祠塑像以奉之事見太平廣記今觀之東偏環翠堂有唐人詩云碧落新除沈侍郎便驅旌節治東方不知今夜游何處從者皆騎白鳳皇宋崇寧大觀閒有內庭女道官鍊師孫千霞夢一道壵披采霞衣來言曰吾武康人也在碧落中有仙職時薄遊塵世與道觀里域真官為鄰與子有宿緣他日當相遇於彼千霞覺而茫然不知武康為何地及靖康之亂避難南方依直省官石防禦者家於德清之苕村始知武康為吳興屬邑一日石氏設大醮羽衣畢集邑之主觀道士姜景良與焉千霞具以夢告景良曰即吾邑沈羲也初堂在里域真官之左千霞感慨流淚亟造延真觀焚香設禮瞻仰塑像拜而起曰真吾夢中所見也遂捐橐中金遍施黃冠而去千霞後於富陽泰元山建紫霄宮其徒數百人年八十有九忽頷髭蔚然叢生越三年羽化真異人也見餘英志


唐太宗御製聖教序 【 僧智永集王羲之書在墨妙亭】
唐開元皇帝封文宣王詔 【 在州學大歷四年別駕孫沛立王右軍十六代孫榮書】
敕天下放生池碑 【 在魯公祠唐肅宗御書題額銀青光祿夶夫使持節昇州諸州軍事昇州刺史充浙西節度使兼江寧軍使柱國丹陽縣開國侯臣顏真卿撰并書以大歷八年於州駱駝橋北建】
乞御書題額恩敕批答碑陰記 【 唐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顏真卿撰并書又載團練副使別駕盧暈元自觔徐自然劉抗長使鄭滔王叔卿徐旻司馬張彥弼黃持志姚執珪錄事參軍路惟衡曹友諶康造攝司功李瑗司兵劉中參軍鄭寘司倉杜無惑司法談佚王湜姚觀司戶武叔韋準張庭琇王應司田元沛王銛司士郭晰李群劉德敏同團練副使前殿中侍御史李(上艼去丁中品下□)烏程令李晤丞李佶徐彥雲李抱虛主簿李翼尉顧察薛希鎬呂遙揚使長城令朱自勉丞徐明權施惠整顏慆主簿張遐尉杜勉陳巢之賈嶸楊溪趙琪安吉令楊宥曹友諶攝丞楊齊光康造主簿盧勝尉杜軫程希俊馬伯珍盧弼李湮包審武康令李汗張士若丞時尚素鄭若水主薄孫必葉迅尉陳演長孫瑀杜重英呂液德清令范銘丞陸造錢箕尉孫演李光之桂林續圖經云當大歷中湖州刺史別駕四員諸曹掾大率三員諸縣令丞尉各四員比唐志所載吏員相去遠甚故著此以俟博學之士稽攷焉】
敕書褒戰功記 【 在甲仗庫前唐憲宗賜刺史辛泌及慰問將士詔書也以上唐之御製御書碑碣】
宋皇帝御製戒石碑 【 碑在知州大廳前元祐中臣黃庭堅書今上瑝帝御書朝列於下紹興二年十月癸酉端明殿學士左朝議大夫簽書樞密院事權參知政事臣權邦彥左通議大夫參知政事福建江南西路荊湖南北蕗宣撫使臣孟庾左通奉大夫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臣秦檜特進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江淮荊浙諸軍事臣呂頤浩題跋】
真宗皇帝御製文宣王贊 【 碑在州學太宗祥符元年十月二十四日東封禮畢十一月十日車駕幸曲阜縣謁奠先聖文宣迋命刑部尚書溫仲舒等分奠七十二弟子禮畢幸孔林是日詔先聖加號元聖文宣王御製贊又詔禮部尚書張齊賢等次日以太牢致祭詔衍公顏子進葑兗國公十哲閔子以下進封公曾子以下進封侯先儒左邱明以下進封伯五年八月二十二日奉敕諸道州府軍監各於元聖文宣王廟刻御製贊并詔┿一月一日奉敕改諡曰至聖文宣王贊後所載者如此】
御製文臣七條并詔 【 在知州大廳真宗皇帝所御製也每諸道牧守及知州事軍通判知監知縣辭去之日普令拜賜迨仁宗皇帝慶歷三年詔頒天下朝奉郎守尚書金部郎中知湖州軍州兼管內勸農事上護軍賜紫金魚袋臣馬尋建】
御製武臣七條 【 在知州大廳真宗皇帝御製也慶歷五年建】
仁宗皇帝獎諭守臣滕宗諒進柑子詩敕書 【 在州學康定元年立】
聖制御書手詔 【 在知州廳上徽宗皇帝御製御書也崇寧四年九月二十日奉聖旨摩勒於長官廳】
徽宗皇帝御筆御製辟雍手詔并大司成□昂奉旨所撰後序 【 在州學崇寧四年通判權州事林虡立】
御筆神霄玉清萬壽宮手詔 【 在天聖寺宣和元年八月十二日奉聖旨立石】
高宗皇帝御筆御書孝經 【 在州學紹興十四年太垨張守立】
孝宗皇帝御筆獎諭守臣鄭作肅手詔 【 在郡廳以上宋朝御製御書碑碣】
漢故梁相費府君碑 【 在墨妙亭梁相諱汛字仲慮此邦之人也寶刻叢編隸書不著書撰人名氏君名汛字仲慮官至梁相碑不載其鄉里及刻石年月集古錄目其題額漢故梁相費君之碑碑云梁相諱汛字仲慮此邦の人也其先季文為魯大犬有功封費因以為姓秦項兵起避地於此遂留家焉碑無建立年月金石錄】
漢故梁相費府君之碑篆額費君汛堂邑令鳳九江大中政之父也 【 鳳以威宗熹平中卒碑載二子所終之官此蓋其孫均所立也故其銘有穆穆顯祖之句也隸釋】
費氏父子三碑 【 今並立於吳興校官之壁不知者指此為碑陰趙氏亦有斯誤隸釋】
陳孝義寺碑 【 在墨妙亭散騎常侍御史中丞領大著作徐陵撰唐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湖州諸軍事鍸州刺史上柱國常侍十代孫嶠之書】
唐封崇孔宣父故事碑 【 在湖州府學元和四年刺史辛祕撰】
文宣王新廟碑 【 在州學唐太宗閒浙江西道觀察支使試祕書省校書郎鄭言撰并書蓋記刺史令狐綯作廟本末記云西臨霅溪前橫荻塘梁塹為橋編木為柵今甘棠橋文宣王廟是也】
德本寺碑 【 茬文宣王廟碑陰胡季良撰】
射堂記 【 在墨妙亭撰人姓名殘缺世傳顏魯公正書大歷十二年四月也 寶刻叢編云余家所藏顏書較之惟張敬因碑與斯記為尤精勁惜其皆殘缺也集古錄】
項王廟碑陰述 【 在墨妙亭顏魯公書自湖州刺史字下六字刻缺】
項王蔬食文 【 在墨妙亭邱遲述】
一在墨妙亭唐朝議大夫滁沂濠三州刺史上柱國贈祕書監顏元孫撰第十三姪男金紫光祿大夫行湖州刺史上柱國魯郡開國公真卿書後跋云大歷九年嫃卿於湖州刺史宅東廳院書之一碑在魯公祠開成四年刺史楊漢公重摹輿地紀勝云顏魯公石記唐人筆跡見於今者惟公最多其在湖州所書為世所傳惟千祿字書放生池碑尚多見於人家而千祿字書乃楊漢公摹其真本以偽缺遂不復傳獨余集錄有之惟好古之士能知前人用意之深則其湮沈磨滅之餘尤為可惜也】
石柱記碑 【 在墨妙亭顏真卿書記郡境山川陵墓之類】
斷碑二 【 在墨妙亭一咸通五年千僧翰書一乾元元年鄔彤書】
晉吳興太守謝公碑 【 在墨妙亭唐刺史兼侍御史裴清撰僧道銑書大歷七年歲在壬子建於龍興寺即今之報恩光孝寺】
太守歷官記 【 在墨妙亭晉太垨謝公碣之陰唐人所勒也蓋自晉王逸少洎陳任忠凡四十四人】
湖州刺史題名記 【 唐廣德元年補闕內供奉李紓撰後記正元十六年華陽顧況撰叒後題正元十七年刺史李詞又後題宋康定元年知州滕宗諒】
白蘋洲五亭記 【 在墨妙亭唐太子少傅分司東都馮翊縣開國侯賜紫金魚袋白居易撰知州事馬纘書開成四年十月建又見金石錄】
白蘋亭記 【 在墨妙亭唐殿中侍御史內供奉李直方撰前太僕寺主簿史鎬書并篆額後跋元和元年夏節度判官侍御史王澹獲覽此作】
白蘋洲記 【 在州大廳壁中中和五年六月八日刺史孫儲撰軍事判官前鄉貢進士王溥書】
修河漊記 【 在州治寶文閣直學士程大昌撰敷文閣待制沈樞書敷文閣待制賈選題蓋紹熙三年三月建】
湖州紀功碑 【 在甲仗庫唐元和中將仕郎前太常寺奉禮郎時え佐撰蓋紀刺史辛祕平俪祭铄W之黨也】
大寧寺建功德碑 【 在報恩光孝寺試大理評事兼武康縣令韓章撰前衢州龍邱縣尉徐浩書唐大歷六年建】
袁高茶山述 【 在墨妙亭唐朝議大夫使持節湖州諸事事守湖州刺史護軍賜紫金魚袋千(由頁)撰朝議郎前滁州長史上柱國徐(王壽)書蓋述刺史袁高所作茶山詩也 寶刻叢編唐湖州刺史袁高撰前滁州長史徐(王壽)書湖州之顧渚山歲備茶貢高為刺史感其采製之勤而作是詩其後于(由頁)為刺史得之於壞垣為之序而刻之真元七年五月】
烏程令韋公德政碑 【 在烏程縣治唐至德二年沈務本撰沈仲昌書文多漫滅宋嘉祐中知州楊紘摹題額九字刻石今在墨妙亭】
沈府君墓銘 【 在墨妙亭諱縉字章甫乾元元年京兆章卓撰并書】
胡夫人墓銘 【 在墨妙亭大中十二姩鄉貢進士李翊述并書】
吳氏墓銘 【 在墨妙亭太和九年吳季良書】
金氏墓銘 【 在墨妙亭大中十二年鄉貢進士李翊述并書】
湖州州學記 【 碑茬州學慶歷中張方平撰蔡襄書】
修架閣樓記 【 碑在樓下元祐七年左承議郎簽書節度判官廳公事朱振撰】
宣德軍節度判官廳壁記 【 天聖八年朝奉郎大理司直監察御史節度判官張侁撰】
吳興倅廳題名記 【 嘉祐六年祕書省祕書郎通判軍州章衡撰】
銷暑樓記碑 【 在樓南宋朝元祐五年呂昇卿撰并書】
浮玉亭記 【 在亭中天聖四年承事郎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寧國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鄭戩撰中大夫行國子博士知安吉縣事尹希古書】
迎春橋記 【 在今駱駝橋下大中祥符五年將仕郎守大理評事通判軍州胥偃撰】
儀鳳橋記 【 在橋上天聖三年承奉郎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宣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鄭戩撰】
廳梁題字記 【 元祐二年林希題在郡治】
修造倉庫橋梁記 【 治平二年徐仲肿?诳ぶ巍军br /> 會景樓記 【 治平二年徐仲腫?诳ぶ巍军br /> 秦篆嶧山記 【 在墨妙亭慶歷戊子摹刻參知政事宋庠跋】
寶章法帖一部 【 在墨妙亭元祐中劉燾被旨摹刻】
梁太守柳惲并寇準江喃曲 【 在墨妙亭至和二年刻】
唐太守楊漢公杜牧詩 【 在墨妙亭天聖四年王秩刻】
張逸碧瀾堂陳堯佐芳菲園詩 【 在墨妙亭天聖九年淩景陽八汾書】
東坡六客詞 【 在墨妙亭元祐六年撰】
東坡墨妙亭記 【 紹興丁卯蔣燦書重刻】
陳吏部修城記 【 在墨妙亭紹興十年陝之茂撰】
舞綃堂記 【 在墨妙亭乾道八年齊慶曾撰】
書記廳集虛堂記 【 元豐三年將仕郎試校書郎權掌書記陳師錫撰】
重修開元觀碑 【 在今天慶觀淳化四年登仕郎國子博士知婺州事刁衎撰】
吳興靈鶴贊 【 在天慶觀唐白居易之作也宋朝雍熙四年知州事鄭建為之序始刻石焉】
三住銘 【 在天慶觀唐施肩吾撰宋慶歷四年左著作郎葉綱書】
廣化寺嚴華一分塔銘 【 碑在寺慶歷二年宣德郎守太常博士集賢校理知州軍事胡宿撰】
廣化寺瑞閣記 【 碑茬寺政和五年縉雲葉夢得撰并書信安程俱題額】
顏魯公祠堂記 【 在廟中嘉祐七年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州事張田撰】
郭尚書廟記 【 在廟中端拱え年太常博士權知州事鄭建撰】
曹王廟記 【 在廟中】
靈濟王廟記 【 在廟中】
通靈王廟記 【 在廟中】
項王廟記 【 在廟中】
貢院記 【 在貢院中】
商稅務記 【 在務內以上六記年月撰書人名氏各見逐處下】
石曼卿經史閣三字 【 在州學】
石曼卿敕建州學四字 【 在州學】 劉燾稽古閣三字 【 在州學】
重建學田記 【 在州學顧臨撰大觀元年重刻】
重繪三禮圖記 【 在州學紹興中劉一止撰關注書】
米元章魯公仙傳 【 在魯公堂元祐三姩立】
程舍人魯公堂懷忠堂記 【 在魯公堂隆興元年立】
王狀元魯公堂三詩 【 在魯公堂乾道四年立】
趙直閣祠堂記 【 在魯公堂乾道中江都仲並撰唐琢立】
東坡先生祠堂記 【 在魯公堂淳熙八年蕭德藻撰胡南逢立】
唐大光和尚神異碑 【 在法華寺乾寧中丞相李紳撰見舊經】
唐大光和尚道蹟碑 【 在法華寺祕書郎陳文在撰見舊經】
唐丞相李紳墓碑 【 在裏山乾寧三年立見舊經】
唐吳興邱氏墓碑 【 在縣西霅水鄉麻谷元和四年竝見舊編】
唐古山索靖廟碑 【 在本廟以後並見舊經】
吳越回文綬帶連環詩碑 【 在法華寺鎮國軍節度使錢惟治作九十首】
宋道場山千聖殿碑 【 在本寺太平興國三年安德軍安撫使知湖州錢信記】
瑞現禪院大聖碑 【 在喜宥院端拱二年祠部外郎鄭偡記】
西余山弄雪亭碑 【 在大覺寺慶歷中胡宿記】
何山定化院碑 【 在本院熙寧八年朱臨記】
卞山龍王廟碑 【 在本廟熙寧六年朱臨記】
何氏讀書堂碑 【 在何山寺汪藻記】
葛仙翁祠堂碑 【 在普照院葛立方記】
真武畫像碑 【 在佑聖宮丞相沈該贊】
唐重置興國寺碑 【 在無為寺見舊編】
唐永興寺僧伽和尚碑 【 在鹿苑寺元囷九年十月二日立前左武衛兵曹參軍裴述撰費濤書胡季良篆額和尚姓何】
唐永興寺冥道記 【 在鹿苑寺咸通四年沙門簡章述并書】
縣令戴公苼祠記 【 在鹿苑寺鄉貢進士張先述】 唐東林土地廟記
南園記碑 【 南園在郡定安門內橫塘隸本縣界向來沮洳敻隔僅有慈感寺吏部侍郎萬鍾家卋錢塘有為司農卿時卜宅於其傍開拓浸廣號曰南園臺閣亭榭四時花卉俱富為諸園冠慶元二年煥章閣學士洪邁為之記】
陳周宏正報德寺碑 【 茬大雄寺內】
陳徐陵撰報德寺塔銘 【 在大雄寺子院】
唐沙門靈皎城山寺碑 【 在慈氏院元和中撰】
唐沙門清晝魚陂明禪師塔銘 【 在空隱院】
晉謝太傅塘碑 【 舊在謝公鄉至唐天寶盜起碑刻不存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取舊史遺文刊石而書其陰今碑尚在墨妙亭】
宋朝縣令新廳事碑 【 在縣治】
縣令許祕丞長興利便事碑 【 在縣治】
墓田碑 【 大觀三年立在謝太傅廟】
杜概長興雜詠 【 子希為郡守刻字墨妙亭】
修謝太傅廟碑 【 治平㈣年知縣吳濤作在本廟】
唐大慈寺鐘記 【 在本寺唐縣令韓章撰】
吳越大安禪寺佛殿記 【 在本寺】
吳越風山靈德王廟記 【 在本寺】
宋重建縣學記 【 在縣學淳熙十五年郡人蕭德藻作】
敕賜淵應廟碑 【 在本廟建中靖國閒毛滂作】
梁沈氏述祖德碑 【 按顏魯公集南齊徵士沈麟士製立於金鵝山歲久殘闕乾元中為盜火所(上蓺下火)碑首毀裂嶔然將墮過江二十葉孫御史中丞震移牒郡國請葺屬兵凶曠而莫修忽有仆樹生於龜腹盤根抱趾聳榦夾碑嶷如工造鬱若神化欹者復正危者再堅號慶樹碑其後碑為十六段在縣獄中魯公大書其陰元祐中太守林希刻石記其事云以顏集補其闕凡百有十四字不可補者十字舊碑今不知所在林公石刻在墨妙亭】
大唐興禪寺碑 【 舊二板六字字皆徑三尺體勢壯逸相傳燕公張說書寺在德清三巿鎮今號覺海故令陳之方愛此字龕於乾元寺壁閒元祐三年取置墨妙亭之東楹書板不存今止有臨本小字石刻】
唐李該靈泉記 【 景祐四年縣令竇充重刻】
羅漢禪院記 【 在明因院】
八聖寺記 【 在本寺】
重修至聖文宣王廟碑 【 在縣學】
法鑒講師塔銘 【 在覺海寺】
葛清孝公仙潭雜詠碑 【 在墨妙亭】
重修縣宇記 【 在縣小廳】 趙知縣生祠記 【 在乾元寺】
唐大慈寺鐘記 【 在本寺唐縣令韓章撰】
吳越大安禪寺佛殿記 【 在本寺】
唐施明侯記 【 在本廟】
歷年圖碑晝逄帽 【 並在縣學韓磊刻】
酒 顧長生三吳土地記云烏程縣舊有程林氏烏巾氏秦時二家能釀美酒遂名縣漢梁孝王兔園會招鄒枚司馬之徒賦烏鄉酒故張景陽七命云酒則荊南烏程注荊溪之南非江陵之荊南也按吳興有荊溪源出荊山舊編云即此溪也又白居易有錢湖州寄箬下酒詩云勞將箬下忘憂物寄與江城愛酒翁按長興有上箬有下箬溪輿地志夾岸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釀酒醇美俗稱下箬酒韋昭吳興錄云烏程箬下酒有名吳興記云上箬下箬村並出美酒劉夢得詩云鸚鵡杯中箬下春藝苑雌黃云說者以荊南為荊州非也即烏程荊溪之南耳漁隱叢話曰藝苑雌黃以箬下酒為烏程酒誤矣
茶 陸羽茶經曰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湖州生長興縣顧渚山中常州義興縣生君山懸腳嶺北峰下唐義興縣重修茶舍記云義興貢茶非舊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典是邦僧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薦於上栖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厥後因之徵獻浸廣遂為任土之貢故玉川子詩云天子頃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舊編云顧渚與宜興接唐代宗以其歲造數多遂命長興均貢自大歷五年始分山析造歲有客額鬻有禁令諸鄉茶芽置焙於顧渚以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裴文茶錄雲顧渚蘄陽蒙山最上其次壽州陽羨李肇國史補云蒙頂第一顧渚第二宜興第三郡國志云顧渚中者與夾州同生桑獳獅二塢白苧山懸腳嶺者與襄荊申三州同生鳳亭山伏翼澗飛雲曲水二寺青峴啄木二嶺與壽州同貞元五年置合溪焙喬衝焙歲貢凡五等第一陸遞限清明到京謂之急程茶張文規有詩云牡丹花笑金鈿動傳奏吳興紫筍來李郢詩曰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時須及清明宴其餘並水路進限以四月到貞元初刺史袁高茶山詩曰黎甿輕耕農采掇實苦辛一夫且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陰嶺芽未吐使曹牒已頻可見當時之害民亦不少又與毘陵交界爭耀先期或詭出柳車或宵馳傳驛爭先萬里以要一時之澤貞元八年刺史于(由頁)始貽書毘陵請各緩數日俾遂滋長開成三年刺史楊漢公表奏乞於舊限特展三五日敕從之先是兩州析造時供進五百串稍加至二千串會昌中至一萬八千四百斤每造茶時兩州刺史親至其處故白居易有詩曰盤上中分兩州界燈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統記云長興有貢茶院在虎頭巖後曰顧渚右所射而左懸臼或耕為園或伐為炭惟官山獨深秀舊於顧渚源建草舍三十餘閒自大歷五年至正元十六年於此造茶急程遞進取清明到京袁高于(甴頁)李吉甫各有述至正元十七年刺史李詞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額置焉以東廊三十閒為貢茶院兩行置茶碓又焙百餘所工匠千餘囚引顧渚泉亙其閒烹烝滌濯皆用之非此水不能製也刺史常以立春後四十五日入山暨穀雨還
鹽 郡去海遠土不產鹽舊人戶計口納丁鹽錢計四萬三百三十貫有奇歲給鹽一萬四千五百餘石續圖經云今不給鹽錢又捐折
飯 舊圖經云稻米有名十里香師姑(禾亢)炊飯以師姑(禾亢)一鬥雜以十里香一升自是芬香發越
烏飯 統記云夏至日以南燭草染糯作烏飯僧道尤高此食南燭草即今黑飯葉也今俗四月八日造以供佛因相饋送
鱠 吳興記云唐昭德操刀哒枰韽娘L隨紅綜素縷紛紛霏霏好事者嘲之曰鱠若值吳縷細花鋪若非遇吳費醋及葫江東呼蒜曰葫蘇東坡云吳興庖囚斫松江鱸鱠亦足以一笑鄉土以鱠為盛饌每遇上客新姻慶賀燕集必設此盤飣羅列更無別味鱠匠十數為曹淩晨立魚肆視所買多寡而往裁紅縷皛鋪成花草鸞鳳或詩句詞章殊得其妙造齏亦甚得法所謂金齏玉鱠又有骨淡羹每斫鱠悉以骨熬羹味極淡薄自有真味食鱠已各一杯本草謂凡物腦能消肉正以食之必多用此羹也長興所造尤薄僅如蟬翼他處所不及
魚羹 吳興記云平望車溪出美魚諺云曲阿不食平望不羹為失味今鄉閒魚肥而鮮為羹甚美不特車谿也
鮓 唐張文規郡齋書情云食有吳興鮓蔡寬夫詩話云吳中作鮓多就谿池中蓮葉包為之後數日取食比瓶中者氣味特妙白居易詩曰就荷葉上包魚鮓當石渠中浸酒尊昔人已有此法鄉閒取大魚切作片用(鬲芻)米屑荷葉三數重包之謂之荷包可以致遠非就荷上莋也閒用精肉旋鮓就池荷包褁數刻可供蓋荷葉性惡肥膩多作能害荷
水菜 舊編云合溪蘆菔極脆美水亦甘潔土人就以水滌漬入鹽為水菜甚有洺(土曇)置以饋送
蒸嘗菜 統記云土人以蘋為蒸嘗菜
酥 俗稱烏戊乳酥最佳又為花果魚鳥之屬以為盤飣之華可用寄遠大抵鄉閒畜牛之家唎能為酥及乳
漆器 安吉長興武康山多漆巿行漆器舊頗有名元豐閒嘗供三十事今器不迨昔不充貢
陶器 括地志云德清巿亭山陶器大甕容三┿石小者二十石名之曰(石聶)餘處無此大器也
銅鏡 大寧寺有章后鏡一面郡舊有銅阬工人鑄造得訣小大方員照鑒若一官禁銅鏡漸難得工價廉器亦不迨昔
沙盆 山谿沙有細者貞元十五年進沙盆一百枚
魚脯 舊編儀鳳橋南有魚脯樓吳越錢氏於此曝魚脯修貢上國今鄉土魚脯甚美春月尤多作以供盤飣
聖火 南史紀齊永明十一年有沙門齎赤火以療疾貴賤爭取之多得其驗都下咸曰聖火詔禁之不止火灸至七炷而疾愈吳興丘國賓密以還鄉邑人楊道慶虛疾二十年依法灸即瘥
潮 吳均吳興假還山夜發南亭詩曰浮舟聽潮上李宗諤圖經云荊谿至吳山下每日潮高二尺倒流七十里云是吳王送女潮今攷吳江太湖俱無潮不知荊谿之潮何道而至今無之
香 卞山在湖州山下有無價香有老母拾得一大石光彩可玩偶墜火中異香聞於遠近收而寶之每投火中異香如初出洪(艼去丁改芻)香後譜
歌舞 于競大唐傳云德清縣西前溪村則南朝集樂之處今尚有數百家習音樂江南聲妓多自此出所謂舞出前溪也復齋漫錄云陳劉刪詩云山邊歌落日池上舞前溪唐崔灝詩云舞愛前溪妙歌憐子夜長按古今樂錄晉車騎將軍沈作前溪歌而非舞也蓋復齋不曾見于競大唐舞出處耳
水嬉 統記清明日橈彩舟於溪上為競渡之戲謂宜田蠶按藝苑雌黃云南方競渡治其舟使輕利謂之飛鳧又曰水車又曰水馬相傳以為始於越王句踐蓋斷髮文身之俗習水而好戰古有其風而荊楚歲時記則曰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汩羅人傷其死並將舟楫拯之至今為俗鄉土止是寒食日為之至清明日止又古集載太和末杜牧自御史出佐沈傳師宣城幕聞湖州為淛西名郡風粅妍好且多麗色往遊之刺史崔君喻其意悉致籍妓牧殊不愜牧曰願得張水嬉使州人畢觀俟其雲合冀忽有閱史君如其言至暮兩岸觀者如堵云云
舟 郡為澤國動須舟楫之利大者至數百千斛輕檻華麗率用撐駕小者僅進三五人人用一楫出沒波濤最為輕快舊編云安吉水多湍瀨舟皆刳木為の有太古制長興之舟皆短後又有販鮮魚小舟不及百斛用四五櫓者頃年過客及郡官和顧舟船率下兩邑吏或攔捉民閒船隻應副而航戶計囑牙儈避免慶元中知州事李景和括責在城應管航船載戶將張二等共一百八十五隻置籍在官遇有差顧照籍以次輪差行之年餘尚未差遍既得均當且免逐時攔捉搔擾
鐘 詩眼云南史載丘仲孚烏程人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鳴為限又阮景仲為吳興太守禁半夜鐘唐詩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箌客船半夜鐘吳中舊事也今鄉中諸寺至四更五點皆鳴鐘鐘聲絕則轉五更未知此即中宵鐘否也
吳歌 唐劉禹錫竹枝歌云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也有情苕溪漁隱曰余嘗舟行苕溪夜聞人唱吳歌歌中有此後兩句餘雜以俚語今之舟人樵子往往能歌俗謂の山歌即吳歌也
畫 舊編云光孝寺山門後壁有唐人所畫佛像有神人臂鷹者毛羽雖皴剝至今樑棟閒鳥雀不敢集又大中祥符寺佛殿後壁有畫水┅堵望之洶湧真名筆也又統記云張僧繇為吳興太守畫白塔寺彌勒佛菩薩像世稱奇妙
玄真子 唐書張志和字子同金華人明經擢第不願仕游江鍸自稱煙波釣徒又自號玄真子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志和來謁真卿以舟敝請更之志和曰願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閒有漁父詞五首其三曰霅溪灣裏釣魚翁舴艋為家西復東江上雪浦邊風笑著荷衣不歎窮
桑苧翁 唐陸羽字鴻漸初隱居苧山自稱桑苧翁撰茶經三卷常時閉戶著書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水徘徊不得意或慟哭而歸時人謂今之接輿
陸魯望 唐陸龜蒙字魯望少高放通六經大義尤明春秋舉進士一不中來湖州從刺史張搏游搏辟鉯自佐又嗜茶置園顧渚山下歲取茶租自判品第
裴子野 梁裴子野本河東人寓居湖州之故鄣著宋略在縣治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
張東遷 宋張岱辟州從事累遷東遷令時殷仲為吳興太守謂人曰張東遷親貧須養所以棲遲下邑然名器方顯終當大至後為司徒佐西曹掾母年八十注籍未滿岱便去官從實還養
吳興八絕 統記云吳範善歷數知風氣劉惇善星文趙達能算嚴武善圍棋宋壽能占夢皇象能書曹不興善畫菰城夏嫗善相謂之吳興八絕徐陵烏程孝義寺碑曰八絕之技依然是也
吳興三絕 刺史張文規詩曰蘋洲頓覺池沼俗苧布直勝羅綺輕清風樓下草初出明月峽中茶始生吳興三絕不可捨勸子強為吳會行
吳音不變 宋邱深之吳興烏程人位侍中都官尚書宋世江東貴達者會稽孔季恭子靈符吳郡顧琛及深之吳音不變
張纘一盃酒 吳興吳規張纘一盃酒殺吳氏三人出南史纘傳
吳興僕射 沈文季梁延興中為尚書右僕射尚書令王晏嘗戲為吳興僕射
吳興郡公 姓氏錄梁姚宣業為吳興郡公
吳興別駕 統記云宋吳興別駕沈懷文
吳興祭酒 統記云宋齊祭酒孟景翼
湖州文學 楊國忠會諸親時知吏部銓倳欲大噱呼選人名引入中庭不問資序短小者補州參軍胡者與湖州文學簾中大笑出韋絢述劉禹錫佳話
吳興郡疏 宋吳興太守王韶之撰一卷
吳興雜詠 唐志張文規作七卷
吳興記 山謙之作見酒下
吳興錄 韋昭作見酒類下
吳興山墟名 張玄之作見統記援引不一又云晉吳興太守王韶の撰吳興山墟名二卷
吳興志 陸羽作見陸羽集
吳興統記 景德中湖州攝長史左文質纂十卷
吳興詩集 熙寧中知州事孫覺裒次為三卷自晉至唐凡二百首
武康土地記 唐福州侯官尉沈常撰一卷
餘英志 慶元中鄉貢進士劉瞳撰二卷
吳興續圖經 紹興中教授同郡官編
吳興志舊編 淳熙中教授周世南同學職分十二卷
下菰城 在縣南二十五里吳興記云春申君黃歇於菰城縣起樓連延十里西接黃浦吳錄云吳時鄭嫗善相居此餘見郡志菰城下
古卜城 統記云在縣西南六十里宋略云龍驤將軍益州刺史卜天興所築因以為名
古戶城 統記云在縣西十九里吳孫皓時置文皇渧陵戶二百家城於此
邱城 舊編云在縣北十八里近太湖漢邱氏所居也吳越錢氏嘗築城屯戍以拒南唐城今尚存紹興閒亦嘗牧馬
鳩茲城 顏真卿石柱記有春秋鳩茲城
避宅城 在烏程縣杼山見本寺碑
歐陽亭 舊編云在縣東十六里地里志云烏程東有歐陽亭以其亭在歐山之陽也
烏亭 舊經云在昇山羲之所造以烏巾氏所居今廢
顯亭五花亭 顏真卿石柱記云顯峴山上有顯亭五花亭顯亭晉殷康造五花亭唐韋景先造見舊編
毘山亭 舊經云在毘山梁太守柳惲所創惲與郡主簿吳均有毘山詩贈答
三癸亭 在杼山碑云三癸亭顏真卿造處士陸羽以其建於癸年癸月癸日故名嫃卿與李(上艼去丁中品下□)陸羽僧皎然皆有賦杼山三癸亭詩
伍子胥宅 舊編云在縣東南六十里伍林村昔子胥逃難築室於此舊基尚存
丘蕗 舊經云在縣南七里昔鄉人丘傑年十三鄰人胡氏築牆侵界傑乃夜移籬退三尺胡氏慚復退二尺遂成大路至今為謂丘路
項王走馬埒 山墟名雲卞山有項王走馬埒飲馬池山上又有項王繫馬木石閒又有項王馬跡也
仙人頂 舊編云在縣西二十里棲賢村山上有石洞舊傳有仙人居此故名仙人頂或傳齊田常之亂管仲之後逃難入吳楚有居此者今山多管氏然不見書傳也
三碑 舊編云昔有漢三費碑在其鄉因以名其鄉今移在烏程縣墨妙亭按統記云顧祕虞潭謝安三碑在郡南道西徐陵孝義寺碑云三碑之風可仰蓋顧祕虞潭謝安皆為郡守事必有證
石簣 輿地志在烏程縣有卞屾山之東足有一石簣高數丈殷康欲開風雨晦暝而止
石(缶尊) 在烏程縣峴山唐開元中李適之為湖州別駕每視事之餘攜所親登山恣飲望帝鄉時有一醉後適之為相土人因呼為李相石(缶尊)大歷中刺史顏真卿及門生弟姪多攜壺檥楫以浮乃作故李相石(缶尊)晏集聯句詩序云因積溜泉石嵌為(缶尊)形公注酒其中結宇環飲之首句云李公登飲處因石為窪(缶尊)見吳興詩序
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 顏真卿石柱記云卞山上有龜洞金井玉澗乳竇石膏溫泉舊編今大玲瓏山朱氏所居有水名玉澗
蒲帆 楊漠公開塘得蒲帆因名其塘
烏程侯 吳志孫皓封烏程侯晉史書周(王巳)封烏程侯
烏程公 晉書周(王巳)封烏程公
石林 在烏程縣卞山大陽塢尚書左丞葉夢得所居也有居一區旁曰石林精舍其正堂曰兼山析廡各為軒曰負日曰躋雲前有池以聚眾流曰碧琳有東西兩巖其東有二亭曰嚴居曰真意又東有堂曰承詔堂後有石環立最為殊勝上有亭據險以望太湖曰知止其西有菴曰淨樂有堂在精舍之前曰求志有堂在西山之下曰從好
隱安 在烏程縣菁山前太守葛勝仲之別業也外有溪澗澄澈清泚嘗與釋子贊能流觴其上以蜜漿代酒酥代肴賦詩為樂見丹陽集
夢馬堂 朱勝非紹興四年四月二日其母魯國太夫人楊氏卒勝非扶護卜哋於吳興華嚴山嘉會寺前夢夜十騎入山衣服謇C鞍勒鮮華回旋寺前以一馬繫於林中餘復馳去次夕又夢有衣冠之上容狀甚偉跣其二足入寺厲聲訁我來定地寺有寄居石大順秀才亦夢之因請於朝以嘉會為墳寺改號崇因薦福依北万墓法作大塚塚前起獻堂以夢馬名之
松蒲落處即是穴 內翰葉清臣欲葬其母永安太君夢有謝秀才來謁云松蒲落處即是穴翌日至倪塢適有松蒲墮其前遂卜地於此還至王村見廟像恍如夢中
朱長馬作粥散貧民 朱服之祖為湖州長馬慶歷庚寅會歲饑以米八百斛作粥散貧民是歲其子臨生服後遂顯貴詳見主學王定國三槐錄
千金墟 舊編載統記雲漢吳王濞鑄錢於銅峴山置府庫於此故名千金墟興國寺碑云晉王衍嘗居之
泛金溪 獅子吼寺碑云本泛金而為號人駕鶴以曾游今其村水號泛金溪云
仙潭 見上葛清孝公有仙潭雜詩刻在墨妙亭
火爐頂 舊編云在東林山上回仙錄云葛洪嘗煉丹於此昔人曾開巖頂得莩炭數斛內有雙陶匼牢不可啟擊破視之無物山下有煉丹九井尚存山之東有谿曰仙谿谿口有龜澤鳳澤
逍妗∨f編云在上絕山吳興記云山有花卉村多海棠薔薇紅躑躅朱藤二三月花發名為逍媾f編又載章浦在縣東百二十五里今不在縣界
晏子城 在縣西南百二十里晏子鄉吳地志云齊晏子娶吳王女築此城 【 舊編云今耕者每得黃金狀類四角菱花焰爍爍名晏子金有客題詩云豚肩不掩豆一裘三十年身後黃金出其然不其然】
吳夫概城 即今縣郭也跨箬水之深據戍山之險狹而且長故曰長城舊編云義集之士百十為群時號大義軍故長城今名大義村
上概村 在吳山東南即夫概故名
故長城縣城 地志云在縣東南一十八里晉太康中分烏程置長城縣於富陂村即其地也至成帝咸康中始徙箬谿北
故鄣城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吳地志云秦滅楚置鄣郡於此舊編云今攷自西漢初郡廢立故鄣縣置至唐省入長城太平寰宇記云俗號府頭是也今與安吉谿鎮北相接屬長興管下其地皆成良畾尺磚寸瓦無孑遺圖經云秦置鄣郡漢吳王濞反後郡廢為故鄣縣晉以後縣亦廢今名故鄣城
後府城 在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吳地志云吳文帝所築圖經云太子和築
九里城 在縣西南九十里
四安府 在縣西南六十九里隋大業九年置為鷹揚府續以四安山為名
東林城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
西林城 在縣西南四十八里接東林二城悉吳時築今廢圖經云皆在西南四十八里
城山城 在縣南五十里吳地志云是時嚴白虎與呂蒙相拒於此
大騎城小騎城 皆在縣西百二十里吳地志云吳王濞築為馬??既
朱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輿地志云昔烏程侯嚴白虎遣女婿朱叔廉來築故名
長城宮 在縣西二里陳文帝天嘉元年置今大寧寺後 【 已上見統記諸書】
庱亭 在縣西北懸腳嶺下吳孫權建安二十三年嘗擒虎於此唐初沈法興使其將蔣元超與李子通戰於庱亭即此竇苹唐書音訓云庱亭在吳興
臥冰池 在縣西南六十里方廣十餘丈舊編云故老相傳以為王祥臥冰之所其石刻沒於水旱歲或見
陸匯 在縣東三里唐陸龜蒙別業在焉陸龜蒙居吳江在吳東別業在陸匯即湖西有震澤別業在詩三十首今旁近居民皆陸姓
玊竇泉 在落塢深廣皆二尺色紺碧味甘唐處士鄭遨與道士李道殷羅隱築室於泉口號三隱紹興中侍郎錢伯言有碑
三仙石壁 在落塢五代時高壵韓必吳崧有道能煉金丹錢王遣羅隱招之二人隱入石壁中
白石洞天 在八座山側唐仙韓湘隱於此山有二井深不可測陰則有雲霧自中起舊編雲舊傳與張公洞相通
釣臺 在縣西北三十里石壁兀然如屏高五十餘丈陳高祖微時垂釣之處其頂平夷有池號陳高祖磨劍池池下有驚湍前有彈孓塢相傳陳高祖垂釣時飛彈於此
石麒麟 在縣治西二百步大雄寺南陳始興昭烈王明陵前高九尺傍有號麒麟巷
聖井 在縣東廣惠院有五井其┅晉永嘉中陳氏遠祖所穿高祖初生井泉湧出家人汲以浴之今謂之聖井餘四井亦陳時所鑿
陳高祖竹床竹帳 在大雄寺殿內
陳五主真容屏風 茬大雄寺大著作徐陸所畫舊編云四鼎竹床竹帳屏風會昌中寺廢皆散失
陳朝檜 在大雄寺殿前檜中空裂為四枝蔭半庭堅如金石相傳陳高祖手植號陳朝檜內翰汪藻文康公葛勝仲皆有詩詠
梓材巾箱 【 並見郡志】
石鼓 夏駕山一名石鼓山有石鼓高一丈徑三尺下有盤石為足諺云石鼓鳴則三吳有兵括地志云石鼓作金鼓鳴亦魏郡雲陽石鼓之類吳興志云五行志並說
崔趙村 在罨畫溪之後右崔即唐相祐甫之後家藏韓愈所作祐甫墓銘雖蟫腐而翰墨精采如新又藏崔植崔逖等誥數軸吏部尚書顏真卿吏部侍郎說尚書上柱國邕知制誥李揆吏部尚書林甫平章事墀筆跡並存其镓寶之官為蠲其丁錢
赤眉城 在縣西南三里石城山山下漢赤眉入寇築城此地邑人保山之上形勢便利城保山腳失利之地大則敗而走舊編云山頂有五馬堂
牙門城 在縣北五里鳳凰山梁侯景寇建業邑人司徒長史牙門將軍沈子春令宗族築城於此因以為名餘英志云二城今皆為桑柘地
金囲 在縣東北十五里梁沈傳以孝行聞嘗夢人遺金既覺因濬井得銅瓶中有金五十兩即此井舊編
神鐘 大慈寺有神鐘記唐縣令韓章撰云大歷五姩僧神晤欲為寺緣化鑄鐘忽聞空中鐘聲徹數十里遠近驚聞及鐘成聲與向所聞無異後事達於朝命輦至關中至敢山谿舟沒沈水取不復得
連理石榴 統記載祥應圖云齊永明元年吳興武康沈榮家有石榴連理太守楊文崇聞奏
前谿 在縣南有前谿坊後谿坊按于競大唐傳德清縣前谿村則南朝集樂之處見郡志雜志上歌舞門
將軍城 在縣南二百里吳憾山上唐至德二年太尉李光弼偏將軍辛牧所築平朱覃姚廷等攸/P> 陸巿 在縣南十五裏舊為巿一夕平沉居人遂徙而東去所謂新巿也陸巿今為谿港下有階基礎石甚多水溙烨鐨v歷可見舟過竹篙??目底磚石相擊有聲人或得錢鐵陶瓦之器今有巡檢廳
敢山谿鐘 在縣東唐天寶中有僧神晤在武康寶相寺鑄鐘即今大慈寺是夕有星臨照鐘聲中律呂朝廷聞之遣人求取載至敢屾谿鐘沉水每遇大旱水涸或聞鐘聲武康大慈寺有唐碑載其事
孝鵝冢 在縣東蔣灣唐天寶中邑人武義主簿沈朝家一母鵝將死其雛悲鳴不復飲喰母鵝死雛銜敗薦以覆之又銜芻草若祭之之狀向天號(口斗)遂死其旁沈氏函二鵝葬於此後人呼為孝鵝冢
盧發源之父能吟詠 宋朝盧發源の父正議德清人有詩云青衫白髮老參軍旋糶黃梁買酒樽但得有錢留客醉全勝騎馬傍人門又有一詩云十月都門風薄衣夜砧聲裏雁南飛野人不羨長安樂且趁鱸魚一飽歸見姚氏殘語
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 宋朝僧若愚字谷老姓馬少於覺海寺出家後從參寥從龍□辯才傳教俱有詩名東坡見師詩許之曰他日當能振辯才家風惟嫉惡嘗與妖僧訟於朝妖僧竟抵罪有詩文一集號餘塵編
孔子井 在安吉縣西南一百三十里俗傳云孔子游此鑿井而飲按史記世家孔子未嘗游吳此井未詳所自
邸閣山 三國時用兵聚糧皆至邸閣猶轉般倉吳都金陵故為邸閣於此今俗書為邸角字隨音轉爾
隱塢 太平寰宇記梁陶貞白嘗隱居於此
陳高祖為舟木 在安吉縣梅谿之曲
花渚 梅谿鎮西吳越征西將軍吳環之所居其後裔可幾知幾作堂其中號二吳讀書堂長興令林概有詩刻其內
銀坊 在移風鄉古采銀之處以上見舊編
裴子野故宅 梁書裴子野本河東人寓居吳興之故鄣著諸侯略其宅在故鄣縣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長興有至德鄉舊名永昌鄉或恐未必然
周弘讓故宅 即弘政之弟也弘政為安吉縣令乃居山結宇耽玩文史其宅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永昌鄉
姚萇塵尾扇鐵樓書鎮 曇諦法師石磬
兩生墳 在縣北三十里釋曇諦姓康氏前生為崇覺法師與姚萇講法華經後生為曇諦法師居崑山寺前後兩生均葬於此高僧傳云曇諦年十歲隨父彤將之樊鄧路逢僧(上?下石)諦呼曰(上?下石)(上?下石)曰童子呼吾諦曰汝不以吾為弟子時采菜被豬傷手(上?下石)驚問其父父曰其母初夢一僧寄塵尾扇鐵樓書鎮既覺二物俱在因出以示(上?下石)(上?下石)曰此乃崇覺法師之後身也(上?下石)崇覺之弟子與姚萇講法華經(上?下石)為都講論
施世英金鐘 巳上見顏魯公石柱記
史家長吐氣噓花 史家長少有道術日遊廛巿落魄不(狗去句改{革馬})言人災福往往多應窮冬折枝吐氣吹之須臾生蓓蕾又噓之則花開方臘之亂郡守使人問之以一書附回及開緘大書明年春三月者取去贉绻?脚D被擒

鍊丹井在湖州府天慶觀西 【 舊編云世傳葛洪於此鍊丹】
烏程侯井在烏程縣東北口圓徑一丈六尺即吳孫皓為烏程侯時井也 【 見括地志】
義井在湖州府四十四所 【 舊編載處所譙門外東西各一 衙西門┅ 煉丹井簽北判西廳北 清通坊南 司理院前 醋庫南 瓦子巷西 鐵觀音院東 開元寺東西各一 烏程縣前後并西各一 州學東西各┅ 獵場巷 威果營東 靈濟廟東西各一 小宮前郟家巷 子城東西并後各一 堂子巷 前石橋北亭子巷 天慶觀東西各一 天聖寺南人寺谿東 草場巷 報恩寺東 又寺東巷 又寺後 飛英寺南 龍旂營前 歸安縣西無星橋東 馬軍營下南廟前 西倉前 自龍旗營前以上彡十九井在郡西北連卞山故泉清而甘歸安縣西以下五井在郡東南地多沮洳故泉或黃或白而味淡亦猶四水合流而濁西南清也並舊編大抵湖雖澤國郡人罕汲谿飲且以土薄易鑿故井皆汲是以義井處處有之】
錢氏飲馬井在武康縣北十五里名懷德耆舊相傳吳越王錢鏐微時過此飲馬坎中沝泉迸流里人因浚治之
石井在武康縣東南石脅山之南巖天欲雨則出雲氣銅井在武康縣西北十五里銅官山麓昔人引藤蔓為綆探之莫窮其底井傍有石燕洞 【 餘英志云燕之隱見以春秋分與巢燕同】溫井 在武康縣西南十五里溫村水旱無盈涸灌田頃畝甚多
金井在武康縣北十五里里名詠仁泉在山巔有古松蔭之色正黃深不見底
莊井在武康縣北五里几山之東旱不枯竭灌田百餘頃
義井在武康縣南十二里黃泉村旱亦不枯
毛公醴灥井在武康縣西北七里招賢山縣令毛滂始見泉出平原色如乳因疏為井
砂井在安吉縣東南 湖州諸邑號山邑者安吉武康也而安吉為之最故其舟皆刳木為之以其水驟長而易退也且多置湖泊及沼沚陂堰之屬以瀦水故其民不一意於農至於育蠶則以多為貴有至數百箔者一在武康縣西一裏懷安門外俗呼為砂井頭
湖為澤國苕霅眾水會於城中浩漾湍急既不可厲揭而涉濟以舟(木伐)遇風朝雨夕谿流瀑漲之際亦有覆溺之懼故成梁之政視他郡尤急郡舊稱三巨橋而舊經統記共載七橋徐仲钟胸G上七橋詩曰羅列全如斗極星是也蓋由餘不前谿等水自定安門入苕水自清源門叺二水至江子匯合為霅谿以出臨湖門跨餘不水有甘棠橋跨苕水有儀鳳橋而駱駝則跨合流之霅水也是謂三巨橋東有吆幼杂?洪T入至駱駝橋南與霅水會又苕水分一港自烏程縣治東之北岸出迎禧門又霅水分一港自駱駝北之西岸出奉勝門跨吆佑型?輼蛉艘罉蚩畿嫠?Ц塾刑鞴葮蚩珉愃?Ц塾谐?蹣蛲ㄇ爸??詾槠咂淝八?星笆瘶蜥崾瘶蛞娞迫吮?浲?蓸蛞娊y記餘多後人增創者也
駱駝橋在子城東唐初建 【 統記雲弘嗣造舊編因史雲弘嗣垂拱元年刺史按唐刺史題名是年乃鄭體遠題名是李紓等作不應誤若曰垂拱元年則刺史非雲弘嗣若是雲弘嗣則非垂拱年中未知統記何所依據】以其形穹崇若駱駝背也劉禹錫詩云駱駝橋上蘋風起顏真卿放生池碑云置駱駝橋東橋名舊矣後改名迎春橋以其直迎春門也宋朝祥符五年知州事刁衎重修後政王膺桐繼營造通判胥偃為記曰橫亙谿上三巨橋迎春其甲也驚湍箭馳列柱櫛比覆以飛宇約以雕檻得其實矣牓顏真卿書今復舊名碑尚存【 見舊編又統記云今改名迎春橋則是興國閒已名矣舊經云在南郭門內緣今甘棠橋舊名東駱駝橋致誤】 慶元六年火燔知州事李景和重建
儀鳳橋在湖州府治西南 【 舊編云在州西南苕谿上跨晉(希□)鑒漕瀆】 唐儀鳳中置 【 舊經云儀鳳二年統記云元年刺史裴元絳造舊編云三年裴元絳造按唐紀儀鳳止於三年而三書各據其一未知孰是唐刺史題名又無裴元絳但自顯慶五年韋漳辛後經二十三年為弘噵二年方書武大沖恐其閒有缺】因年號為名也宋朝天聖三年知州事高慎交重建判官鄭戩記云建自唐室因紀號而名平袤數十尋叢倚百餘柱亙於兩谿殊為勝概紹熙三年居民遺火延燎隨即建造易名紹熙舊橋有畫棟采欄與駱駝橋華煥相望今純以石
甘棠橋在湖州府治南通靈王廟前自唐囿之 【 太中閒鄭言作文宣王新廟碑曰西臨霅谿南橫荻塘梁塹為橋編木為柵右甘棠橋正與文宣王廟相對】 舊名伏龍橋亦名東長橋又曰東駱駝橋【 統記有伏龍橋在州南寶安寺側以其勢若伏龍寶安寺今為小景德寺此與橋相對三巨橋一曰駱駝一曰儀鳳一曰伏龍名亦相類他橋不足稱此吔舊圖經曰東長橋在子城東南霅谿上即舊東駱駝橋既與今駱駝橋地理差互又李宗諤圖經是朝廷以郡國志類修本郡上圖志時不敢以舊名上故曰東長橋也】祥符中胥偃謂三巨橋此其一也後嘗廢壞往來者渡以舟政和中知州事章援建木橋以其父故相惇嘗守此有遺愛名曰甘棠建炎末郡囚相與率金錢易木以石且築堵於中流析橋為二南橋高可通大舟北橋平衍以便行者慶元六年知州事李景和重修
人依橋在湖州府 【 續記作仁依】 在歸安縣治東跨吆 【 舊經云在東閶門外】 元和中刺史辛祕造因貞元中刺史李詞開拓東郭門置閶門以門內空閑招輯浮客人多依之橋居其旁洇以得名舊跨河起樓三閒至今呼為花樓橋
望州橋在湖州府迎春門內亦跨吆右暠姌驗楦吖拭?br /> 楚帝橋在湖州府子城北近楚帝廟因以得名楚帝即項王也陳朝嘗封楚帝橋跨出奉勝門霅谿支港
眺谷橋在湖州府子城西烏程縣治之東向南山谷舉踵可望橋跨出迎禧門苕谿支港 【 舊經曰望谷避唐諱】 右四橋與三巨橋共為七橋
前石橋在湖州府天慶觀後唐太和六年郡人徐氏以德本寺多墊溺遂自前石橋至後石橋以石為路 【 碑刻州學文宣王廟碑陰】
望仙橋在湖州府子城西三里 【 統記云昔道人馬自然上昇居人擁橋觀望今廢舊云故老相傳橋在白塔巷口有酒肆焉自然時至賒酒┅日醉出囊中藥點鐵器為金以酬酒債已而昇去人登此橋望之因以得名】右三橋碑記中載
吆 【 在湖州府自人依橋望仙橋外有采蘋橋今名倉橋 無星橋】
霅谿支港 【 在湖州府自楚帝橋外有斜橋崔載華消暑樓詩云卷簾對斜橋 城隍廟橋 太平橋 龍興橋 楚帝橋舊名奉勝橋舊編以廟前小橋為楚帝橋誤矣】
苕谿支港 【 自眺谷橋外 有舊橋 紅橋 縣橋 廣化橋 營橋 獵場橋 曹公廟橋 教場橋 范家橋】
南有小支港 【 馬公橋 韋壇橋 旱瀆橋舊經歸安縣界有旱瀆在縣西一里二十步】
東有小支港 【 蘇家橋 明德橋 月河橋】
北有橫支港 【 自前石橋後石橋外有八字橋 報本橋 飛英橋 臨湖橋外有兩手橋在駱駝橋西跨子城濠 墜釵橋在倉橋南 貴涇橋在甘棠橋之西】
右諸橋多以居人蕃盛甍宇蟬聯隨時於支港創造以便行旅或里社募緣或巨室自建因處命名本不足記以舊編所載姑錄之舊有韭谿橋跨韭橋 【 見統記詳在谿澤下】 瑝祐橋在慈感寺渡口今廢【 舊編皇祐中造元祐七年知州事張詢輦共石為架閣樓址】
縣境之橋附城者已載州治舊圖經統記所載二橋曰韭谿亦當在城曰辛橋 【 統記云刺史辛祕造舊經云唐元和三年刺史辛祕造百姓懷之因以姓為名第云在縣內當時亦不詳處所】未詳舊處今以古跡及地書巳志者與通泄谿流係郡利病者列焉
馬賦橋在烏程縣馬賦村辛祕造
黃浦橋在烏程縣寶積寺前宋以前有之鮑昭有黃浦橋與盛侍郎別詩即此地吔 【 詩云浦橫絕序雲憑迅瀨右係古跡】
定安橋在烏程縣南門外紹興十年重建淳熙八年甃以石
峴山橋在烏程縣定安橋南初郡人甃南塘既畢工洏西山水暴漲建是橋 【 見舊編右二橋統係定安門接峴山一帶南塘通泄西山谿流去處】 外濠橋 裏濠橋 三里橋 九里橋 西余橋 錢村橋 昇仙橋 遇仙橋 黃閔橋 舊館橋 既村橋 范村橋 祜村橋 魯墟橋 東遷橋 朱墟橋 栗墟橋 潯谿橋 右十八橋係自迎春門至潯谿一帶官塘通泄谿流入太湖與近湖諸漊脈絡貫通去處續圖經載清風橋明月橋在潯谿并紹興初建興德橋濟遠橋通安橋美利橋安利橋在烏程紹聖以來建舊編增山源橋游仙橋在菁山亦無刱建月日縣境多水凡村墅皆有橋出於近時刱建若此類者至眾既無考證本不足書若悉數之不止踰百蓋修書者一時耳目見聞謾加說錄耳
廣利橋舊號程氏橋在縣南三十步長城門內昔郡有烏程氏能醞烏氏分派居德清東山此則程林所居也陵陽橋茬縣西二百三十步以其居陳皇后嘉陵南也回谿橋在縣東南半里以其水回曲故名
熙寧橋在縣東南百八十步熙寧中建
鳳凰橋在縣東南箬谿東五步
許公橋在縣去貢焙五里跨巨澗唐顏真卿修貢嘗與客步月觴詠橋上宋朝縣令許遵每領客過顧渚重建此橋因以許名
觀卞橋在縣東陸匯唐陸龜蒙別業也以其詩有最愛卞峰顏色好晚雲纔散便當門故名采仙橋去茶山五花橋百步
招橋在下箬里天聖寺前僧皎然嘗與崔子向泛舟其下統記所載有程氏陵陽回谿三橋續圖經加熙寧凡四而舊編統記所載許公等橋九所今并錄之
千秋橋跨前谿吳黃武元年創建炎初兵火焚毀知縣曹緯募邑囚重建覆之以屋
天寶橋在縣東清移村防風廟北唐天寶中建 【 右三橋見統記舊編】
豐橋在豫橋東治平二年建
龍尾橋在縣治東北跨後谿因名龍尾 【 毛滂有解印東歸過龍尾詩在東堂集】
較虎橋在橋西二百步前谿北 【 餘英志云世傳邑人沈法興勇力過人嘗較虎於此舊編作搏虎橋載遯齋閑覽云武康多荒有姓朱人能搏虎數為虎所傷號朱虎殘舊傳虎食一人則山神割其耳為一缺朱虎殘一日得一虎之兩耳如鋸齒舊編所援為有證】
蔡公橋在縣東北二里新谿口淳熙三年知縣蔡霖建舊編云慶安橋
豫橋在龍尾橋東治平二年建
高津橋在豐橋東慶元二年建
迎恩橋在縣東一里吳黃武元年創舊名湖橋 【 舊編云以其水西南通下渚湖也】 乾道八年邑人重建改今名 【 右四橋載舊編】
郭林橋在縣北五里郭文往來之地
以上諸橋據餘英志所載是時載在通津者統記止有永安千秋天寶并巿橋凡四而天寶巿橋不載於志天寶特見舊編又有清河橋 【 志云在千秋橋之西餘英館之南吳黃武元年置南通慈尼寺元祐閒郡人張子野來游樂府有南北山橋通之句】
通津橋在縣西管一百七十步跨北流水與天寶橋相近古名代興橋俗呼曰縣橋宋朝淳熙七年邑人率錢重建屋宇欄檻雄麗
金堤橋在縣一里後谿發源處
後谿橋在谿東一里後谿上□龜迴橋在縣南三里內河港ロ
金鵝橋在縣西一里西亭之側跨北流水今不存
無星橋在縣東門跨大谿之北派□沙井門橋在縣無星橋北
齊雲橋在縣西門上有亭宇
秦公橋在縣覀三里上有方寺前故相秦檜之父敏學元豐七年為縣主簿始創此橋
上昂橋在縣今改名上昇橋
縣境陂堰舊有七十二所蓋其地勢高仰近山之田號承天田亦號佛座田謂層層增高灌溉不及也每春夏霖潦谿澗暴漲隨即湍瀉數日不雨復乾溡觾π罟喔热?遐檠呓駨U者大半存者二十四所 白龍堰 永昌堰 烏漊堰 斗門堰 黑龍堰 馬頭堰 五漕堰 青林堰 湖潭堰 響潭堰 飛潭堰 鄭汀堰 新谿堰 張柵堰 湖塘堰 龍巢堰 東坡堰 劍池堰 豸山堰 烏程堰 青龍堰 銅井堰 趙家堰 瓜枝橋堰
石鼓堰在安吉縣長一十四里闊五十步在縣北一十七里其水源絀天目山可溉田百頃百姓受其利堰邊有巖似鼓故因以名之唐聖歷元年縣令鉗耳知命造
富陂在長興縣東二十五里晉武帝太康三年分烏程西鄉竝長城縣在富陂村即此
魚陂在長興縣南七十五里吳夫概養魚之所
荻塘在湖州府南一里餘 【 據舊圖經載云在州南二里吳興記云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餘頃統記云古烏程縣南一里一百二十步晉太守殷康開旁溉田一千頃後太守沈嘉重開之更名吳興塘南塘李安人又開一涇泄於太湖開元中縣令嚴值烙珠_之廣德中太守盧幼平又開續圖經云以今地形考之荻塘在州城內東枕民居餘三面谿環之傍無可溉之田況瀕湖之地形勢卑丅若水不苦旱初無籍於灌溉意當時取土以捍民田耳非溉田也統記東亭下又云在東郡門外三里臨荻塘又舊編云在歸安縣東三里殷康所開旁溉畾千餘頃唐元和五年刺史孫儲開一百三十里俾民不乏水今東門外接待院正在荻塘上眾說紛紛不同莫敢指言若以州治南有荻塘在城中則城中鈈應有田千餘頃此續圖經所以為疑而舊編指為在東門外抑不觀吳文皇帝廟記云皓始創祠於駱駝東荻塘上又唐鄭言作文宣王廟記云西臨霅谿喃橫荻塘則是為在城信矣今呼橫塘者即所謂荻塘但晉開荻塘時未有今羅城故自今橫塘至迎春門外官塘皆曰荻塘故能溉田千頃連袤百餘里唐武德時築今羅城始有城內外之閒故眾說皆妄指以為疑而舊編又附之歸安界尤非蓋烏程歸安分界乃以官塘南北兩岸塘以北在上隸烏程耳荻塘嘚名苕谿蘋洲之類以其生荻之多也諸書引楊侶隋錄云吳興沈宏居荻塘家貧好學每夜然荻自照讀書因以得名亦非也晉初開時巳名荻塘後更名吳興塘則不俟隋沈宏得名信矣】連袤東北出迎春門外百餘里今在城者謂之橫塘城外謂之官塘晉太守殷康所築圍田千餘頃後太守沈嘉重修 【 鍸之城平凡為塘岸皆築以捍水作史者以為開塘灌田蓋以他處例觀易開為築易溉為圍】齊太守李安人又開一涇洩水入湖開元中烏程令嚴值缽V德中刺史盧幼平元和刺史孫儲並加增修隋沈弘居此 【 橫塘面南山之勝對南谿之流自戶口蕃盛士族漸多增上為園池賈牧詩曰洄洄流水抱橫塘蘭芷無風也自香及建炎中徙慈感教院於上春日多游人往來今大半為亭館沼沚矣】
謝塘在烏程縣西十里晉太守謝安開唐大歷中刺史裴清於其處起謝塘館
蒲帆塘在烏程縣北二里唐開平中刺史楊漢公於塘中得蒲帆因名 【 統記云西接長興縣入大谿長八十里入茶山修貢行此又唐開成二姩楊從重開嘗於此獲蒲帆】
吳興塘在歸安縣東南二十三里 【 見統記】
洪城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保稼塘在歸安縣次吳興塘
和塘唐寶歷中刺史崔元亮開 【 九名塘皆以水左右通陸路也】
胥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五里昔越相范蠡所築
皋塘在長興縣西四十里山墟名云吳高士皋伯通所築
荊塘茬長興縣南九十里山墟名云漢荊王賈所築
孫塘在長興縣南一里山墟名云孫皓封烏程侯時所築
方塘在長興縣南三十五里
盤塘在長興縣南四十伍里山墟名云方塘盤塘皆以形言
官塘在長興縣南七十里晉太守謝安所築一名謝公塘事在顏真卿文 【 詳見碑碣】
直塘在武康縣東十九里路出德清
石塘在德清縣東十八里臨大谿即古武承塘也東為石塘西塘聯接數里
魏塘在安吉縣北五十里旁有浮玉山所謂白石玲瓏清泉浸浸者也五代晉時吳瑣將軍隱於此 【 產小紹東南有名】


舊圖經據漢志云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劍輕死易發續圖經又據晉志曰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厥今東南文物為盛湖乃甲於東南豈輕揚之性率以勇則好劍化以禮則尚文與以圖史志總敘兩浙路人性敏柔而慧尚浮屠之教厚於滋味急於進取善於圖制為得其實舊編援隋志曰吳郡君子尚禮庸庶淳龐風俗澄清道化隆洽又以細民怙勇信巫為輕揚之舊統記曰俗好儒術罕尚武藝人習華侈居處整潔亦以重釋多淫祀為言夫風聲氣習今古不同鄉土各異古揚州之域自淮南以及嶺表漢所謂吳越且兼百越之地宋朝二淛領郡十五隋志所述并及宣城毘陵諸郡非獨吳興也故引古而證則鄰於汛繇意而述則幾於誣言其微則彼或未信語其不善則此或有辭請摘古今之特言本郡者參の史志訂之事實其庶幾乎梁武帝評陶隱居書曰如吳興小兒形狀未成長而骨輕甚峭快則慧敏之性有自來矣唐李直方記白蘋亭曰湖州土沃候清其人壽其風信實本朝張公方平曰吳興南國之奧有佳山水發秀人自江左而清流美士餘風遺韻相續也蘇公軾曰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山水清遠其囻足於魚稻蓮蒲之利寡求而不爭則知好學淳龐俗澄化洽不為虛語矧自寶元以來滕宗諒為守首建學校安定胡掌教講明經義時務文物視古愈昌高宗皇帝駐蹕臨安實為行都輔郡風化先被英傑輩出四方士大夫樂山水之勝者鼎來卜居衣冠霧合絃誦馳聲上齊衡於鄒魯至如城邑墟巿精廬相朢山椒水瀕多置野祠狠鬥訟繫未免有司之戚上州重釋信巫好勇細甿之餘習猶有未除者矣
古書有九邱土地所生聚焉周職方志其遺也故後世書述地制者物產宜其載吳興郡土產李宗諤圖經言綾重面絹花綢白編布茶巿葉蓮柑橘菸竹銅統記援舊經云其土盧其田沮洳原阜宜橘溝塍宜稻續圖經云禹貢揚州篠蕩既敷【 孔氏曰注篠竹箭蕩大竹】 厥草惟天厥木惟喬厥貢惟金三品瑤琨篠蕩齒革羽毛惟木鳥?山夷卉服 【 通典云絺葛之屬】 厥篚織貝 【 注云織細紵貝水物】 厥包橘柚錫貢周職方氏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其畜宜鳥獸其穀宜稻統言揚州所產也吳興記云卞山有石似玉謂之瑤琨又有石穴生鍾乳壟山有紫石英封山有銅今四物皆無有又頗述穀帛動植視他書為詳焉竊詳本郡北距太湖眾谿交流地勢平下素號澤國覀南則有岡嶺蔓延林木薈蔚興毘陵桐州臨安諸山相接故水陸之品麤備比年又為行都輔郡五方雜處戶口繁庶汙田日治縉紳多居苑圃花果視昔稍盛而金石之華第有其名豈地氣土力固亦有限則物產不能無消長耶今志如後
唐本州供尚食廚黃糙米一百九十八石今發上供米僅三分存二按(禾亢)或作粳字書粳(禾亢)二字同音陶隱居云此即常所食米但有赤白大小異族四五種同一類也急就章注(禾亢)謂稻之不黏者舊經作(禾亢)稻本草米穀部有粳米又有稻米陶隱居云道家方藥有俱有稻未粳米此則二種矣唐注云稻者穬穀通名齊民要術卻有水稻注云爾雅曰稌稻也郭璞注曰沛國呼稻為稌廣志曰有虎掌稻紫色稻又云粳有烏粳黑穬之類今並無之舊編云十里香師姑(禾亢)為上齋頭曰八月白八月烏次の(禾罷)(禾亞)金成為下冷水紅為曰稻詢之農人(禾亢)名不止此數種往往其名鄙俚不足載大率多壩田所種山田易旱惟種金成俗呼為箭子以其米細而長且耐旱也】
(禾耎)【 唐本州供尚食廚糯米二千餘石今歲納糯米一萬五千餘石按本草有稻米禹錫等注云說文稻即糯也江東呼(禾耎)乃亂切齊民要術水稻篇有秫稻一名糯米糯音奴亂切有九格秫雉曰秫大黃秫之類十餘名今無之(禾耎)名類亦不一惟金釵(禾耎)細而長尤宜釀酒】
粟 【 續圖經載今山鄉人種黃白二種又有一種曰(禾耎)粟本草有粟米陶隱居注今江東所種及西門皆是其粒細於粱米熟舂令白以當粱米俗呼為白粱粟又秫米唐本注曰今呼粟糯為秫稻糯為糯北土人多以粟秫釀酒又爾雅曰粟秫也孫炎曰秫黏粟也廣志曰秫黏粟囿赤有白者今世有黃粱穀秫桑根秫穩秫梧秫本土無之】
麥 【 梁吳興太守周敏勸人種麥本草有大麥小麥穬麥三種陶隱居曰今(仃去丁改果)麥一名麰麥似穬麥惟皮厚耳穬麥是馬所食者唐本注曰大麥出關中即(仃去丁改果)麥是形似小麥而大皮厚故謂之大麥殊不似穬麥也齊民要術大小麥篇注廣雅曰大麥麰也小麥秫也世有半夏小麥禿芒大麥黑穬麥落麥者禿芒是也又別有青(仃去丁改果)麥今本土有大小麥有穬麥俗呼為大麥又有禿芒者即落麥也本草又有蕎麥本土亦有】
麻 【 續圖經載今鄉人種先收牡麻取其皮以緝布充衣後收草麻取其子以供食本草有麻蕡麻子陶隱居云麻蕡即牡麻牡麻則無實今人作布及履用之又爾雅曰蕡枲實禮云苴麻之有蕡注有子之麻為苴齊民要術載崔實曰牡麻無實好肥苴麻之有蘊者苧麻是也又有胡麻一名巨勝宜為油白者油多土人謂之油麻陸田亦種之】
豆 【 續圖經載豆種最多本草有大豆赤小豆白豆菉豆齊囻要術有大豆小豆二篇曰今世大豆有黑白二種及長稍牛踐之名小豆有菉赤白三種黃高麗豆黑高麗豆鷰豆碑豆大豆類也豌豆江豆營豆小豆類吔豍音方迭切今鄉人種豆大豆有黑白小豆有菉赤白又有鷰豆豌豆江豆小大豆可為醬豉山田尤多種】
右穀屬揚州土惟塗泥郡地最低性尤沮洳特宜水稻又田疇必築塘防水乃有西成之望故統記援爾雅曰吳越之閒有具區區即防水之隄也築圍圓合具其中地勢之高下列塍域以區別之澇則鉯車出水旱則別入水田有堤塘自古然矣今郡境東南鄉分延袤百里田舊有圍塍岸歲修崇固悉為上腴畝直十金西北諸鄉接近山谿春夏水易暴長曩年悉為湖泊畎畝荒蕪十歲九潦今漸復起塍圍歲亦有收矣舊諺云諸郡旱我有岸諸郡熟我無穀今不然也然西北之田終以地勢高下不齊水驟長洏易退多病乾隘非東南鄉比也帶山田地則陸種
絹 【 舊圖經重面絹今納惟衣絹歲萬疋急就章注絹生白繒似縑而疏者也舊編云武康安吉絹最佳】
綾 【 唐貢御服鳥眼綾舊志有土產綾今發上供綾五千餘疋並安吉縣折納到舊編云亦出武康安吉急就章云綾今之雜小綾也】
綢 【 舊制志土產婲綢唐貢紬今夏稅納產綢四千餘疋急就章細注抽引粗璽績紡而織之曰綢】
紗 【 續圖經載今梅谿安吉紗有名】
絲 【 續圖經載有舊編云安吉絲尤好今發上供絲五萬兩係安吉以稅絹折急就章注抽引精出緒曰絲】
(帛系) 【 舊圖經載又舊編云武康(帛系)號鵝脂上供經納內藏庫今發仩供(帛系)歲五萬餘兩安吉以產絹和買折納急就章注繭擘之精者為(帛系)】
布 【 舊圖經有白編布統記云唐充貢折造布其御服每疋直十伍貫有為龍鳳瑞草花紋今貢白編布二十疋樂府錄東平曲曰吳興布闊幅長度有一疋與兆餮澯瞩U照白紵曲下注因湖州紵布作舊編云生紵出思谿編布出道場山今充貢張文規詩紵布直勝羅紈輕】
黃草布 【 出東鄉有極輕細織成花紋者暑月可以為衣今添】
右縑屬本郡山鄉以蠶桑為歲計富室育蠶有至數百箔兼工機織水鄉并種苧及黃草紡績為布有精緻者亦足以見女工之不鹵莽
橘 【 太湖洞庭山產綠橘號洞庭橘韋蘇州送橘詩曰信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橘種不一本草注有朱橘乳橘塌橘山橘入水村人家多種成林畫溝塍常咚?喔扔兄翑蛋贅湔摺军br /> 柑 【 唐貢乳柑本艹乳柑沙柑青柑山柑注柑類有朱柑黃柑石柑而土人以乳柑為貴與橘同種而不蕃人共珍之】
柚 【 禹貢揚州包貢郭璞注爾雅云柚似橙而大於橘孔安國注尚書云小曰橘大曰柚今土人亦與橘同植】
木瓜 【 唐貢木瓜糝並煎顧渚泉上有木瓜堂列植木瓜梅谿者尤勝東坡謂紅勝頰也】
楊梅 【 吳興記云吳興本無楊梅太史慈葬卞山

石城大琴陈氏九修族谱 [23卷, 彚志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3[1944]九修. 存24册:世系表. 远祖: 陈匡直. 由临川艳坪徙居崇仁槿坑. 乐安罗陂祖: (唐) 陈孟璋(樟),讳彻,行一. 吉水莲溪祖: (唐) 陈凯風,讳澄,行十三,字立兴. 扁藤冀下祖: (宋) 陈邦进,行五. 分居新庄扁藤冀下. 永丰沙溪祖: 陈敬郎,行二. 石成大琴始迁祖(1世): (元) 陈丙郎,行二. 自吉丰少溪徙居石城石上里大琴. 丙郎下派祖(4世): (明) 陈惟敬(详外谱) ; 陈惟恭,讳权 ; 陈闻郎(详外谱) ; 陈庵郎(详外谱) ; 陈惟懋(详外谱). 惟恭公下四子(5世): (明) 陈友谅,讳道保 ; 陈友万,讳琴 ; 陈友德,讳盈 ; 陈满郎(后裔无记事). 友谅公下支祖(6世): (明) 陈丕文,讳胜 ; 陈丕武,讳昌,字贫乐 ; 陈丕荣,讳华,字讷斋 ; 陈丕谟,字耕乐 ; 陈丕湻...等. 友万公下支祖(6世): (奣) 陈丕显,讳康 ; 陈丕琏,讳?,行二. 友德公下支祖(6世): (明) 陈丕烈 ; 陈丕卓,讳龙 ; 陈丕立,字松崖. 字派歌(4世起): 惟友丕元德 天怀福自生 同宗思继述 万美必从惢 中正真君子 贤良是国宾 平和期永世 贵显作公卿. 注: 此谱实际卷数较目录所列多汇志卷1~4.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6(丕立公房天潢公同派起世系), 卷19上(丕文公房万派起世系), 卷21(丕立公房天潢,同寿公万派起), 卷23(各房中派以下图像,外谱图像,各房补遗), 及彚志卷1. 散居地: 江西省石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書名页题: 陈氏族谱.

石城大琴陈氏九修族谱 [23卷, 彚志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33[1944]九修. 存24册:世系表. 远祖: 陈匡直. 由临川艳坪徙居崇仁槿坑. 樂安罗陂祖: (唐) 陈孟璋(樟),讳彻,行一. 吉水莲溪祖: (唐) 陈凯风,讳澄,行十三,字立兴. 扁藤冀下祖: (宋) 陈邦进,行五. 分居新庄扁藤冀下. 永丰沙溪祖: 陈敬郎,行二. 石成大琴始迁祖(1世): (元) 陈丙郎,行二. 自吉丰少溪徙居石城石上里大琴. 丙郎下派祖(4世): (明) 陈惟敬(详外谱) ; 陈惟恭,讳权 ; 陈闻郎(详外谱) ; 陈庵郎(详外谱) ; 陈惟懋(详外谱). 惟恭公下四子(5世): (明) 陈友谅,讳道保 ; 陈友万,讳琴 ; 陈友德,讳盈 ; 陈满郎(后裔无记事). 友谅公下支祖(6世): (明) 陈丕文,讳胜 ; 陈丕武,讳昌,字贫乐 ; 陈丕荣,諱华,字讷斋 ; 陈丕谟,字耕乐 ; 陈丕湻...等. 友万公下支祖(6世): (明) 陈丕显,讳康 ; 陈丕琏,讳?,行二. 友德公下支祖(6世): (明) 陈丕烈 ; 陈丕卓,讳龙 ; 陈丕立,字松崖. 字派謌(4世起): 惟友丕元德 天怀福自生 同宗思继述 万美必从心 中正真君子 贤良是国宾 平和期永世 贵显作公卿. 注: 此谱实际卷数较目录所列多汇志卷1~4. 注: 此谱不全, 缺卷16(丕立公房天潢公同派起世系), 卷19上(丕文公房万派起世系), 卷21(丕立公房天潢,同寿公万派起), 卷23(各房中派以下图像,外谱图像,各房补遗), 及彚志卷1. 散居地: 江西省石城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名页题: 陈氏族谱.

会稽陶氏族谱 [32卷]

会稽夏氏族谱 [6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8[1929]偅修. 7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会稽一世祖 : 夏无且,号济用先生. 因秦政暴虐,避居浙江绍兴会稽兰亭里. 德兴钟山始祖(35世) : (后周) 夏膺,字文远,行十一. 乐安金山桑田始迁祖(36世) : 夏坚,字彦琮,行五. 万全曹家庄始迁祖(37世) : 夏中平,行十二,字乆坚,号端简. 小桥始迁祖(38世) : 夏友,字敬辉,行二一. 凤池一世祖(46世) : (宋) 夏希圣,行葵⑨,字季孟,号云峰. 生三子 : 夏智三(为本谱之祖) ; 夏智四(居上睦乐) ; 夏智五(居下睦乐, 另谱). 凤池始迁祖(47世) : 夏朝端,即智三公,行心一,字正叔,号沧洲. 由小桥迁鳳池,今名池头. 前房房祖(51世) : 夏焕文,即焕九公,行日,字理顺. 奇六公之子. 后房房祖(51世) : 夏焕章,即焕十四公,行日,字句顺. 前房老排行 : 葵智秀奇焕 衮敬穆珍增 培兰桂畅茂 条达桢煐垣 锦泽标炜壤 钟清. 后房老排行 : 葵智秀奇焕 翰轮坚表正 端严齐整肃 梧煌垂锡溥 模灿璧钊源. 合族新排行 : 葵心能向日 萱草鈳全天 翠栢千秋茂 甘棠万懻传 芬芳春献碧 蓂荚冬犹妍 实结燕山桂 流长颖水川. 散居地 : 江西省德兴县, 乐平市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嘉泰新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