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存在最规范商业信用的形式包括是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GS42-2014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格式规范(暂行)-.doc3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80 &&
GS42-2014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格式规范(暂行)-.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修订说明 III
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格式规范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image area 1
data element 1
3.5列 column 1
4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格式设计原则 1
4.3一致性 1
5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格式详细设计 1
系统公共页面 2
企业信用信息查询 4
5.3其他信息查看 11
5.4企业公示信息填报页面 15
5.5相关部门信息交换页面 19
5.6查询结果样例列表页面 19
参考文献 20
需重点注意的几个点 21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1、5.1.2.2 页面说明-验证码,增加了“提供三种验证码随机切换来增强系统安全性:1、算数验证码,如图3。2、汉字验证码,例如:请输入“松岛枫闻”。3、首字母验证码,例如:请输入“父爱如
2、5.2.2.2页面说明,企业公示信息中,“投资人及出资信息”修改为“股东及出资信息”,增加“股权变更信息”的公示,表格样式“查看详情”修改为“详情”。
3、5.2.2.3功能说明,修改了“投资人及出资信息”为“股东及出资信息”,新增对工商公示股东及出资信息的说明。
4、5.3其他信息查看:5.3.1节,“载入经营异常名录”修改为“列入经营异常名录”;5.3.2节,“载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修改为“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5、5.4 企业公示信息填报,5.4.2页面说明:(1)对登录方式修改为:“各省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置和实现登录方式”;并对本规范设计html原型中对不同类型企业登录后的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信用流程及格式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信用流程及格式
上传于||文档简介
&&信​用​证​下​外​贸​流​程​ ​ ​ ​格​式
大小:47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货币银行学
第五章 信 用
第四节 现代信用的形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可知,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具体的借贷行为,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借贷关系的特征的形式称之为信用形式。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信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信用按期限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与长期信用;按信用用途,可分为生产信用与消费信用;按信用授受主体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
一、商业信用
(一) 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或预付贷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赊销和预付货款把商品购买与支付货款分离为两个环节。这两种形式对于买卖双方都有利。赊销:一方面可以使生产商品企业(卖方)将货物销售出去,不至于积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缺乏购买资金而又需要某种上品的企业(买方)提前得到所需的商品,经过一定时期,在归还商品的货款,进而可以缓解资金的不足。预付:一方面可以使生产企业(卖方)提前筹集到资金,进而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买方能够保证获得所需的畅销的商品。
(二)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关系。
2.商业信用所贷出的资本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一定阶段的商品资本。而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这种贷出是通过买卖活动,由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的手里的。
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在经济繁荣阶段,商业信用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及产业资本的扩大而扩张,在产业繁荣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商品增多,以信用出售的商品也相应增加,对商业信用的需要也增加;在经济衰退阶段,商业信用又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消减及产业资本的收缩而萎缩。
(三)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1.作用:保证生产、流通顺畅,促进经济发展。商业信用直接同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直接为企业资本循环服务。在资本循环和周转中,各企业之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经常出现不一致,经常出现商品让渡同价格实现在时间上分离。生产出来的商品等待销售,而需要这些商品的企业又缺乏资金。如果仅用现款买卖,会使销售时间延长和再生产过程中断。而商业信用则发挥着加速资本循环和周转,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促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作用。
2.局限性。
第一,信用的规模受到限制,授信能力有限。由于商业信用是厂商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因而它的规模只能局限在提供这种商业信用的厂商所拥有的资本额范围内。同时,由于厂商不是按照期全部资本额,而仅是按照其后备资本额来决定其所能提供的商业信用量,所以,商业信用在量上是有限的。
第二,信用的使用方向受到限制。由于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因此它的提供是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它只能向需要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而不能向生产该种商品的厂商提供。例如,造纸厂商在购买造纸机械时,可以从机械制造商那里获得商业信用,但是,机械制造商反过来从造纸厂商那里却无法从造纸厂商那里获得商业信用,因为造纸厂商生产的商品――纸不能成为机械制造商所需的生产资料。
第三,信用的对象有限。只有信用双方比较了解,特别是授信一方相信受信一方能如期清偿债务,信用活动才能成立。
第四,商业信用期限较短,不能满足长期信用要求。企业在由对方提供商业信用时,期限一般受企业生产周转时间的限制,期限较短,所以商业信用只能解决短期资金融资的需要。
(四)我国的商业信用。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广泛存在商业信用。当时,商业信用解决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助于国有经济利用多种商业信用形式,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引导和调控。商业信用在当时不仅被广泛运用,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56年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商业信用逐渐被取缔,只允许保留少数几种情况。禁止商业信用虽然消除了计划管理失控的隐患,但也扼杀了其繁荣市场、搞活流通的作用,束缚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后,商业信用又重新恢复,但并未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变相、强制的商业信用的产生极大冲击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道德观念,滋生了企业采用强制商业信用的习惯,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注:强制商业信用:是指本应支付的货款而拖欠不付的现象。它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区别是:强制商业信用是在买方强制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后者则是在商品卖方主动提供,或经买卖双方磋商之下形成的。由于强制商业信用违背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与借贷的基本原则(平等与自愿),因而构成拖欠方对被拖欠方财产的侵犯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说,强制商业信用不是真正的信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用道德水准低,为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很难随意贴现(discount)、承兑(acceptance)、商业票据(commercialbill/note)。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票据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商业信用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要发展商业信用,应该努力健全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规范商业信用行为,扶持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不断完善企业资信信息,强化企业资信分析,积极实施商业信用事前调查、审查,事后检查制度,增强银行对贴现、承兑的风险控制,尽快建立全国票据查询网络,统一全国票据查询回复书样式及相关内容。
二、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导形式。
(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导形式
第一,银行信用消除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因此,银行可以把货币贷给任何一个企业,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
2. 银行信用具有规模性。贷放的是社会资本。银行信用则不受交易额度的影响,小额资金主聚集为大额资金借贷,大额资金也可以分散为小额资金放贷。
3. 银行信用具有贷款期限上的灵活性。银行信用形式下,可以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满足短中长期的不同需求。
4. 银行信用具有核心性特征。现代银行信用是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其他信用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尤其是商业信用,更需要银行通过承兑、贴现和抵押贷款为其提供支持。
第二,银行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任何其他信用形式都难以与之竞争。银行作为专营货币的企业,具有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提供贷款的能力,其资金来源广、成本低,融资能力强;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专业信用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识别与防范风险。
第三,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信用,而且还能创造信用,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信用。
附:如何理解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在规模上、范围上、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两者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体系,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因为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都有一定期限,当商业票据未到期而持票人又急需现金时,持票人可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及时取得急需的现金,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由于银行办理的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商业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使商业票据及时兑现,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信用形式促进经济发展。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 债权人是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或个人。
第二,以货币形态提供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资本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任何机构、个人提供银行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第三,规模性和长期性。银行信用不仅能有效地集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且能有效地集聚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并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转化成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数量上的局限性。
第四,间接性和风险小。
(三)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1.间接融资 (间接金融)与直接融资(直接金融)的定义
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聚集资金的角度,他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方资金的角度,他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称为间接融资或间接金融。间接融资又叫间接金融,是指融资者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并不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是指融资者直接从资金所有者融通资金,如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所有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如,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了货币资金;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所有者和需求者,两者之间直接建立了金融联系,而不需要中介者即扮演债务人又扮演债权人的环节。商业信用就是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
2.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债权人的直接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由此筹集的资金具有长期使用的特点。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的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发展。
(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的要多。
(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比间接融资要大。
3.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
(2)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是过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合约束。
三、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债务人,为政府筹集资金的一种借贷关系。其形式是发行国债。从国内筹资构成了内债,从国外筹资构成外债。
(一)国家信用的特点:
第一,在国家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多为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
第二, 国家信用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投资。
财政赤字有5种弥补方法:发行货币、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向银行透资、举借外债和举借内债。
第三,调节经济活动,当经济出现衰退,有效需求不足,这时必须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增加政府支出,推动经济扩张;反之,流通中货币过多,则可发行国债吸收货币,抑制经济过热。
第四,国债的流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公开市场上)
(二) 我国的国家信用
A.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国债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1949年财政收入只有303亿斤小米,财政支出为576亿斤小米。同时,1950年财政收支预算中也出现了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减少现钞发行,有计划地回笼货币,稳定物价,保证各阶层人民的安定生活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该公债于1950年1――3月发行,发行数额为3.02亿元。
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得以完成,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国民经济非常薄弱。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从各方面筹集资金,才能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因此,中央人民政府第29次会议于日通过了《1954年国家建设公债条例》,决定通过发行公债来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1954年共发行国内公债8.36亿元。
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国务院决定发行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国务院《关于发行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的指示》指出:“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推销数额,大大超过了计划。国家通过公债推销工作,不但集中了社会上一部分多余的和可能节约的资金,供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而且还对全国人民广泛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和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和责任感。”由于1954年的内债发行工作是成功的,因而为1955年发行内债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社会条件。1955年实际发行数为6.19亿元,超过计划3.17%。
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了《1956年国家建设公债条例》,决定1956年发行国内公债6亿元,1956年实际发行内债6.07亿元。1957年实际发行数为6.84亿元,超过计划14%。1958年因为还本付息增加,适当增加了发行额,1958年实际发行数为7.98亿元,超过计划26.67%。
从1955年我国开始大量的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来偿还外债,1958年国家预算中已经没有国外公债。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决定从1959年停止发行全国性公债,到了1968年,国家内外债全部还清。到了日,《人民日报》宣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封锁。我国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还清全部
外债,让帝国主义无法卡我国的脖子。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税收的增加,我国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发行国内公债。因此,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以后,虽然财政收支中没有债务收支,但是国民经济是在限制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运行的。这20年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没有获得快速发展,没有大规模的筹资来源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B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国债发行状况
1.发行规模逐年增长,且速度较快
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了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问题,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加了对农民的补贴,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年国家财政收入却连续三年下降,尽管在财政收入中列入了国外借款,但仍然出现了很大的财政赤字。1979年和1980年的国家财政分别出现了170.67亿元和127.50亿元的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170.23亿元,引起了物价上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争取在短期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1981年,我国国债发行仅为49亿元。随着国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国债发行已达4657亿元,发行量平均每年递增27%。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的现象,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指数持续20多个月下降,生产资料价格更是持续40多个月下降。尽管2001年上半年物价有所回升,但是投资与消费需求还是比较低速的。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税,二是增加财政支出。而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1999年约为14%,而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减税从整体而言,困难较大。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在增加财政支出上。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兴建国债投资项目,带动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是最终的选择。1998年―2000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带动地方、部门、企业、银行投入的资金2.4万亿元,牵涉到6000多个项目,1998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和2000年拉动约2个百分点。
2.发行方式的改变
从1981年开始发行到1988年,基本采用的是政治动员和行政摊派方式。国债发行数额不大,作用是临时性的,没条件也无必要进行市场化发行。
1988年国库券开始在全国61个城市流通和转让,国债二级市场初步形成,并为国债市场化发行创造了条件。
1991年试行了国债承购包销,有70家证券中介机构参与,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的建立。
1992年试行了国债无券竞争招标发行。
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
1995年在确定了国债的发行利率和发行价格的前提下,进行以划款先后为标第,招标发行。
1996年国债招标发行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可流通国债的发行都采用了招标方式,并且竞争标的是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招标方式既有单一价格方式,又有多种价格方式,提高了发行效率。
年,我国国债发行继续实行招标发行,国债发行基本上是成功的。
以2000年国债发行为例,发行成功表现在:(1)发行利率较为合理。2000年招标的发行利率一般低于相关的回购利率,接近相关的银行存款利率和二级收益率。2000年十年期浮动利率附息记账二期国债发行时,发行利率仅为2.80%。(2)投标率较高。2000年12次招标,投标率大约在300%~400%左右。(3)发行费率下降。发行费率由以前的0.4%一0.5%下降至0.3%一0.4%。(4)发行时间缩短。2000年招标发行时间一般仅有10天左右。招标发行方式基本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使国债发行的利率、数量能由市场决定,保证
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
3.国债种类不断丰富,结构不断完善。
从利息的支付方式上看,我国国债绝大部分属不支付利息的零息债券。例如,2000年9月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的利息率为3.14%。但这种债券期间不支付利息,只是到期后一次性支付本息。如果投资按100元的价格购买面值100元的国债,5年到期后偿还的金额为135.7元。2001年上半年发行了期限为20年的长期国债,属于附息债券,而且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附息债券是债券家族中非常普遍的种类。可喜的是,我国债券从利息支付方式上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了。
从利息计息方式看,我国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例如,2000年11月发行的记账式国债,期限为7年,就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基准利率是1年期定期存款。而2000年12月发行的同样是7年期的国债,采用2.85%的固定利率方式计息。
从债券有无实体本身来划分,我国国债分为针对法人机构的记账式国债,该债券没有实体,也有针对城乡居民个人的凭证式国债。
从期限来划分,我国国债基本上属2~10年的中期国债,20年期国债从2001年开始发行。1年以下短期国债发行量很少。
4.我国国债的优势及问题
国债是国家信用的工具,与其他信用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国债风险低,国债的偿还是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依托的,没有违约风险;第二,我国国债流动性强。我国国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二级市场,许多国债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投资者买卖方便;第三,我国国债比同塑银行存款利率高,吸引个人投资者;第四,部分国库券可提前支取,并按持持有期的长短按该档次计算利息;第五,国债品种越来越丰富,投资者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国债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国债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存款的现象还很普遍。这种情况增大国债的成本,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因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按比较的利率吸收存款,再投资于无信用风险的国债,这本身就属于套利第二,国债应该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公开市场买卖的对象,但公开市场业务对象应该是短期国债,因为短期国债价格风险低,但短期国债的数量与发行频率不能适应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第三,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曲线应该是金融工具定价的基准利率,其中短期国债收益率应该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基准利率。但形成基准利率需要两个关键的条件:国债品种齐全、交易规模足够大。而这两方面条件,我国国债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具备。
四、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一)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商品赊销。企业以赊销的方式,特别是分期付款的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是商业信用在消费者个人消费领域的表现。
二是消费信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个人、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等费用。
三是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只需持信用卡,便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商店购买商品,定期与银行结账等等。
(二)消费信用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1)消费信用实际上是向那些目前并不具备消费条件的个人提供信用,使之消费愿望变为现实。这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提前了。提前了的消费扩大了总需求,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因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估计,在美国,如果不采用分期付款,住房、汽车等销售数额会收缩1/3到1/2。(2)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消费信用通过“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水平。 1998 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拉动投资,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形式以此促进经济稳健持续的增长。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2.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三) 我国的消费信用
我国民众对个人负债一直持谨慎的态度。消费者靠负债来消费,这在传统
的中国人心目中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消费信用也逐渐扩大起来。
1. 我国信用卡的发展
附:银行卡: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1)银行卡的种类
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可分为贷记卡 和准贷记卡。
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不具备透支功能。借记卡主要有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三种。
最早的信用卡业务诞生于1915年,在美国。我国信用卡业务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得很快。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率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在国内代理“运通”、“万事达”、“维萨”等7种外国信用卡,信用卡从此进入我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我国大陆第一张信用卡―珠江信用卡。1986年,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长城卡,不久,中国银行总行将长城卡指定为中国银行系统的信用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信用卡,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全国通用的牡丹信用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广州发行第一张人民币万事达卡,1991年又发行了人民币维萨卡,以后又发行了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在广州、佛山、中山、海口等发行金穗卡,并逐渐向全国发行。
目前,全国各类银行卡品牌超过十几种,发卡量超过1.1亿张,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随着个人消费信用的发展,我国银行卡也逐步诞生了标准意义的信用卡。2000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金盛人寿保险公司和威士国际组织共同推出了国内第一张贷记卡――牡丹金盛卡。该卡是典型的信用卡,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持卡人透支还可享受短期免息,最长达56天,金卡的透支金额最高为5万元,普通卡透支最高额为2万元。
虽然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业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距离。我国目前信用卡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用卡的授信功能较差。国外信用卡一般是先消费,后付款,而我国则是先付款,后消费,只允许少量的透支,或根本不允许透支,因此,信用卡只是“信誉卡”,表明持卡人在银行有够支付所消费金额的款项,而不是“信用”卡,他无法靠借用银行的资金来消费。这样,信用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前面介绍的工商银行的牡丹金盛卡,该卡在我国率先以信用卡的身份问世,对于我国标准意义的信用卡市场的创立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我国信用卡业务缺乏统一规划,发卡行各自为政,给消费者消费带来不便。
联营可以为信用卡业务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而我国发行信用卡的几家银行在业务上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如果在中央银行的统一管理下,组建全国统一的信用卡网络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效益。
第三,信用卡单卡消费量过小,信用卡业务的效益较差。这与我国信用卡网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发卡行往往把信用卡的发行数量作为业务成败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信用卡业务应以效益为重的原则有着主要的关系。
2.消费信贷
除了信用卡之外,直接贷款给消费者货币,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信用方式。
在我国,目前,在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主要是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是消费信贷的主要内容。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截止2000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1048亿元;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超过2400亿元。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增长额度可以看出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情况。在助学贷款方面,截止日,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为15.9亿元。尽管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较西方发达国家比,规模还是很小,有了助学贷款,就意味着中国就会把教育市场搞大,因为助学的机构能够得到最直接的利益――经济上的收益;而学生和家长得到了金融上的支持,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境贫寒却很出色的孩子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信用的手段来支持教育,比通过社会捐赠的办法更有力。汽车贷款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很快的贷款品种。尽管发展快,但汽车贷款的各种中间费用过高。贷款条件过于苛刻,大大限制了汽车购买者贷款的积极性。从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天起,外资银行就可以在我国开展个人汽车贷款。国际化的贷款服务,会给我国汽车贷款带来很大的生机和发展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零售业务的扩张,因此,消费信贷种类将会不断创新。
附:1998 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总量迅速上升,品种也日益增多。随着消费信用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有关文件表明要坚持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指导思想,试分析其原因。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消费信用的发展,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以及扩张投资乘数效应,有效的带动了住房、汽车、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不良贷款率远低于金融机构其他贷款的不良比率,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
但是,在我国由于消费信贷发展时间不长,风险问题仍需引起重视。目前,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潜在性。由于消费信贷主要为中长期贷款,贷款风险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如占比较高的住房贷款决大多数尚未到期,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风险将逐步显现;二是不确定因素多。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支出、健康、家庭变故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存在违规经营。部分商业银行自身约束机制不健全,控制风险的经验不足,也增加了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缺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各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审查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的判定标准,也使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文件强调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指导思想。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常见的信用形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信用形式,如资本信用,合作信用及国际信用等。
Copyright &吉林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商业信用的形式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