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智能4g手机不要国产大屏幕智能手机的?

&&|&&责编:庞超
&&&&大会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三星全新旗舰三星&S6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全新的三星GALAXY&S6新机中更加轻薄的机身,这也是符合当前手机的发展趋势。但是在机身变的更加轻薄势必会降低内部空间,电池容量也会变小,那么就需要厂家对电池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此外随着电池充电技术的发展,大大的节约了充电时间,这也是应对续航问题的一个好方法,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款支持快速充电功能的。国产毫不逊色&八大快速充电智能机盘点三星GALAXY&S6&&&&三星GALAXY&S6是三星在MWC发布的旗舰手机产品,该机在机身采用了更加轻薄的机身设计,并且在机身背部搭载最新的第四代大猩猩玻璃,还有金属材质的边框,让整机手感更加舒适,看上去更加亮眼。而该机在机身变得更加轻薄的同时,电池也降至2550毫安,虽然容量略有降低,但是电池管理系能提升不少,从而抵消了这一部分的消耗。图为&三星GALAXY&S6&&&&三星GALAXY&S6在机身采用了5.1英寸的2K分辨率高清屏,显示效果不错。在硬件部分该机则搭载有64位三星猎户座7420处理器,配置,存储也有32/64/128GB可选,系统则采用最新&OS&5.0系统。在拍照方面该机采用了1600万像素后置镜头,并且支持光学防抖,前置镜头则升级至,整机的拍照实力更加出众。图为&三星GALAXY&S6编辑点评:&&&&三星GALAXY&S6在硬件方面的升级大家有目共睹,此外在功能方面该机机身正面采用了按压式的指纹识别技术,识别更加快速、方便,并且加入了移动支付功能和条形码扫描的独立App。另外在充电方面该机则采用了超级充电模式,可以在10分钟充电30%左右,满足手机使用4个小时,使用更加方便。三星GALAXY&S6(行货)即将上市
...提示:支持键盘“← →”键翻页
主屏尺寸 4G网络
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长春石家庄呼和浩特西安太原兰州乌鲁木齐成都昆明贵阳长沙武汉郑州济南青岛烟台合肥南京杭州东莞南宁南昌福州厦门深圳温州佛山宁波泉州惠州银川
本城市下暂无经销商
手机论坛精选
下载中关村在线Android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 iPhone 客户端
下载中关村在线Windows8客户端
成为中关村在线微信好友
4¥40005¥35996即将上市7¥57508¥18999¥220010¥2498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发展概况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充满变革,4G正式商用,硬件价格厮杀,渠道和营销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等因素让中国手机市场充满机遇与挑战。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不平静。
  (一)市场紧缩但不乏机遇 4G手机占4成
  经过前几年的连续爆发式增长,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整体出货量呈个位数增长甚至下降趋势。根据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14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量为4.52亿部,比2013年的5.79亿部下降21.9%。而2013年,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较上年还有24.1%的增幅。第三方市调机构的零售监测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根据赛诺的零售监测数据,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约为3.87亿部,相比于亿部的销量仅增长了2.9%。
  2014年,在中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4.5部/百人(工信部数据)、智能手机市场占有率逼近90%(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的情况下,新增手机用户空间不大,中国手机市场的消费需求主要表现为用户正常的换机需求。这对手机产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消费者需要一个更好的理由更换手头已有的智能手机。
  从3G向4G的跃升是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最好的换机理由,也是最重要的推进因素。2014年是4G正式商用的第一年,也是国内手机从3G向4G转型的重要一年。虽然3G手机仍是2014年中国手机销售的主力,但4G手机的爆发性增长势不可挡,根据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2014年4G手机出货量占比已经达到全国手机市场整体出货量的37.8%。赛诺零售监测数据也显示,2014年国内市场4G渗透率逐月提升,10月份突破45%,11月份突破50%,12月份突破60%,达到64%。
  (二)国内外厂商际遇变迁 国产手机逆势崛起
  2014年不一定是好年份,但不影响出好成绩。2014年是国产手机进一步巩固市场份额,并从规模运营向利润运营转型的关键之年。这一年中,国内外手机企业的际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际品牌中只剩下三星、苹果两大巨头活跃在中国手机市场,但都难以再续昨日辉煌,而国产手机已经成长为中国手机市场的中坚力量。
  根据赛诺零售监测数据,2014年国产手机销量占比已达整体手机市场的73.4%,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数据已经到达78.3%。在中国市场销量排名前五的品牌中,华为、小米、联想各凭优势领风骚,在销售量排名前10的手机品牌中,OPPO、vivo、金立赢利能力强、品牌基础好,都是国产手机的标杆。不过,在利润方面,国产手机品牌与三星和苹果依然有一定距离。
  (三)价格战此起彼伏 品牌集中度提高
  市场规模的紧缩导致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具体表现为价格战的规模爆发。1月7日,红米手机移动版降价100元进行销售,掀起了2014年千元智能机的首轮价格战。之后,华为荣耀与小米针锋相对,荣耀3C与红米、荣耀3X畅玩版与红米Note、荣耀6和小米4在价格上打得不可开交。而在千元以下的市场,更是有酷派大神F1、联想S8、TCL么么哒等诸多产品参战……与此同时,各种搭载联发科四核、八核处理器的高配低价手机不断涌现出来。
  凶猛的价格战直接导致一些常常被称为“山寨品牌”的中小手机企业难以为继,市场份额向品牌企业集中。根据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与产业联盟发布的《国产手机品牌发展报告(2014年)》,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Top10厂商的出货量占比已经回升至80.2%,智能手机出货企业也已经锐减至330余家,低于2012年的水平。
  随着399元小米手机、999元魅族魅蓝Note等“砸场型”产品的问世,低端千元机市场的价格战愈来愈激烈,行业洗牌将进一步加速。
  (四)国产品牌高端突破 “好手机”提升品牌力
  只有规模没有利润的低价位竞争,曾经是困扰国产手机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14年,这一局面得以改观,国产品牌出现了一批售价在2000元以上的中高端手机,这些产品既叫好又叫座,大大提升了中国手机企业的品牌力。
  根据上述《国产手机品牌发展报告(2014年)》,~3000元价位段手机中,国产品牌出货量占比提升了约28%。在这个价位段,集中了华为Ascend?P7、OPPO?N1?mini、vivo?Xshot、魅族MX4、金立ELIFE?S5.5等明星机型,它们也成为2014年这些手机品牌被人广泛记住的标志性产品。
  在元这一价位段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国产手机又向3000元以上高端市场进军。2014年下半年,又出现了华为Mate7、OPPO?N3、努比亚?Z7 等价位在3000元以上的精品手机,直接与国外品牌竞争。尤其是华为Mate7,在以3699元(高配版)的价格问世后,立即受到追捧,市场售价一度超过4000元。
  根据赛诺提供给本报告的零售监测数据,2014年全年中国市场国产手机品牌的均价达到885元,相比于2013年提升了23元。
  (五)手机渠道转移转型 线上增速达56.6%
  2014年零售领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发生在手机行业,主要表现莫过于成交量继续从线下向线上转移。根据赛诺监测数据,2014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的线上销量达到8269万部,占整体手机销量的比例达到18%。而根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2013年中国线上手机市场规模约为5300万部,以这一基数计算,2014年线上手机市场的增幅高达56.6%,远高于2014年整体手机市场的增长幅度。当然,结合前述2014年整体手机市场负增长或个位数增长的情况,也可以想见线下市场的衰退程度。2014年手机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与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力,以及各手机厂商对线上渠道重视程度的增加不无关系。
  在此背景下,手机渠道格局出现了线上高度集中而线下分散化运营的局面。
  在线上市场,手机产品的B2C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京东、天猫等专业电子商务平台,个别品牌的官网销售渠道也有较大的出货量,如小米。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B2C市场中,从销售量看,京东、天猫、苏宁易购、1号店、当当五大平台手机销售量占比超过九成,其中京东及天猫销售量占比超八成,京东一家占比过半。从销售额看,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三大平台上的手机销售额在B2C市场中占比超过八成。无论从销售量还是销售额,京东在手机B2C市场中的占比均在五成左右,位居第一。
  线下手机零售渠道在低迷中调整,2014年,由于终端补贴的锐减,运营商渠道的手机销量占比明显下降,而扁平运营的手机品牌专营店、大型商场专柜由于手机企业的重视而有所提升,线下市场各类渠道出货量占比相对均匀。
  随着虚拟运营商牌照的发放,2014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手机渠道都加速了自身的转型,从单纯渠道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是2014年各手机渠道的又一主旋律。
  (六)手机营销全面转型 互联网品牌“吸眼球”
  手机销售向线上市场的转移,加速了手机行业营销方式的转变。事实上,很多手机企业不仅将线上渠道视为销售平台,更视为提升品牌的营销平台。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有超过400款手机在京东进行了首发,企业选择京东首发,是因为线上平台能针对厂商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供从营销到售卖的无死角资源配合,手机企业的营销更为立体和有效。
  2014年,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手机营销手段丰富、精彩纷呈,有基于“美好的事情”(红米note广告)、“Bigger than bigger”(苹果广告)进行演绎的调侃式“喊话”,有各手机企业老总基于互联网的“口仗”,有罗永浩锤子手机的“情怀”营销等等,无不热闹。不过,最有特色的还是微信营销、众筹等方式的盛行。2014年11月,OPPO N3在微信朋友圈的众筹活动参发用户高达646万以上,PV高达 1 亿。2014年12月,大可乐在京东平台上举行众筹,25分钟众筹1600万元,创造了史上最快完成众筹任务的纪录。此外,一些社会化营销方式也开始将线上和线下进行串联,比如联想乐檬K3与京东深度合作,成功打造了“京东卖檬”、秀檬照、檬妹子占领地铁等多次营销事件。
  与之相配,2014年互联网手机品牌吸引了大量眼球。自2013年11月金立正式推出独立品牌IUNI,并提出“以小米反小米”的口号之后,2014年伊始,手机市场经历了一波密集的电商品牌发布,包括华为荣耀、酷派大神、天语nibiru等在内的电商子品牌纷至沓来。赛诺零售监测数据显示,自2014年9月开始手机电商市场份额就单月超过20%,电商市场发展进入峰值区阶段。受年末“双11”电商大促的影响,当月线上手机销量更是首次突破1000万部。这其中,以电商品牌为主的互联网品牌在线上市场的表现极为抢眼。2014年,华为荣耀手机销量预计在2000万部左右,营收预计超过20亿美元。
  (七)2成用户购买400元以下手机 两个价位段异动明显
  从价格段看,千元机依旧占据着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的最大份额。根据赛诺零售监测的数据,2014年,1000元以下售价的手机占整体手机市场的59.5%,也就是说中国市场销售的手机中,6成是千元以下的手机。
  更有意思的是,售价低于400元的手机占比在2014年有所提升,从上年的17.9%提升至2014年的20.3%,全年销量增加了1100多万部,400元以下成为2014年销量占比最大的价位段。“白菜价”进一步反映了手机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从上游供应商到手机企业再到电信运营商,各环节都对手机价格下降“不遗余力”。例如,2014年,在运营商的促进下,一批国内手机厂商将千元4G手机作为重点,酷派、TCL、联想、中兴等厂商集中发布多款千元4G手机,紧接着,就有企业主动将4G手机的价位拉低到300元左右。
  此外,元~2500元价格段的手机市场占比也出现了较大波动,同比增幅达到2.9%,该价位段手机占全年手机市场7.4%。这与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为了寻求更高的品牌溢价、树立品牌形象、成功进军中高端市场不无关系。
  (八)产品配置提升 差异化小创新频现
  从硬件配置来看,大屏幕、高像素摄像头、大容量CPU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发展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手机上微信和微博、看视频、玩游戏已经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习惯,对于大屏幕的需求也就更加迫切。赛诺数据显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5.5英寸及以上屏幕尺寸手机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从7月份的10.5%增长到了12月份的15.9%。在摄像头像素方面,1300万像素成为2014年主流旗舰智能手机的基本配置,有部分机型的摄像头已经达到了1600万像素甚至超过2000万像素。数据显示,搭载1300万像素及以上像素摄像头的手机市场份额从7月份13.9%增长到了12月份的18.9%,并且市场均价也从2605元逐渐降低了2343元。大尺寸屏幕、高像素摄像头等对手机CPU的处理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月份数据显示,1.5GHz及以上频率的手机市场份额已达到20.3%。
  在硬件配置越来越相似的情况下,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为了寻求差异化优势,推出了一些在外观、材质、工艺等方面具备技术突破及创新精神的产品。比如OPPO N3采用了新型航天级金属,并配备了可电动旋转的摄像头;华为Mate7具备超窄边框,增加了屏占比;魅族MX4首次引入屏幕点胶工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碎屏的几率;另外,一连串“比薄更薄”的手机也应运而生:5.15mm的金立ELIFE S5.1、4.85mm的OPPO R5、4.75mm的vivo X5 Max……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内手机厂商在技术和工艺上的进步,另一方面显示了手机企业对于创新、打破千机一面局面的渴求和努力,不过遗憾的是,2014年全球手机市场都没有出现让人眼睛一亮的颠覆性产品。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格局分析
  第一节 品牌格局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的品牌竞争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表现为国产手机的销售量、销售额占比稳固提升的同时,国际品牌增长乏力;手机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同时,部分中小品牌包括国际品牌面临洗牌;在紧锣密鼓的价格战的同时,国产手机出现了有号召力的明星机型,提升了赢利能力和品牌价值;手机营销主战场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的同时,互联网子品牌或新品牌频出,“跨界”之势明显。
  (一)国产品牌销量占比逼近8成 销售额占比过半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2014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累积出货量4.52亿部,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3.54亿部,占手机总出货量的78.3%,逼近8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4G TD-LTE手机中,国产品牌的占比达到76.2%。这与3G时代,国外品牌率先抢占市场的品牌格局大不相同。
  与此同时,国内手机市场产品份额集中度和品牌集中度都持续提升。根据赛诺零售监测数据,排名TOP50的产品月销量接近1500万部,占整体市场40%的份额;排名TOP5的品牌份额达到50%,排名TOP10的品牌份额则高达72%。同时,根据该机构特别提供给本报告的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销售额TOP20品牌份额情况,仅三星、苹果、诺基亚、索尼四大国际品牌入围TOP20榜单,其销售额占比相加为49.4%,这说明,中国手机企业的销售额占比已经超过整体市场的50%。
  (二)国际品牌处境尴尬 “老大”地位有隐忧
  2014年,以往“高大上”的国际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2014年年中,iPhone因定位功能涉嫌侵犯个人隐私问题被央视公开曝光,苹果在中国市场遭遇“安全门”。安全隐患的存在直接导致了iPhone 6在中国大陆上市日期的一再推迟。尽管iPhone 6登陆中国市场后取得了销售上的成功,但随后爆出的换屏成功率低、维修难等问题又将苹果的售后推上了风口浪尖。三星虽然没有遇到类似问题,但是销售情况不容乐观。根据三星财务报告,2014年第四季度,三星移动业务利润低于2013年同期,下跌幅度达64%,受此影响,2014年三星出现了过去三年来首次全年利润的下滑。作为三星智能手机的重要市场,三星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并没有给其利润带来多少保障。根据赛诺零售监测数据,2014年,三星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份额虽仍位居第一,但较上年下滑了2.5%,其销售额份额更是较上年下滑了6.8%。
  而其他国际品牌的处境更加尴尬,索尼甚至几次被传出要退出中国手机市场,HTC在发布了中低端价位手机之后依然无力回天,摩托罗拉被谷歌转卖给了联想,诺基亚品牌则彻底被微软遗弃。LG今年虽然凭借G系列手机有不错的市场表现,但目前还尚难回到中国手机市场的“品牌中心”,曾经风光无限的国际手机军团只靠三星、苹果两家维持。
  国际企业在中国手机市场日渐式微,甚至撼动到三星、苹果这样的全球巨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逐渐见顶的态势已经在国内市场显现出来。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呈下降趋势。
  2.手机产品创新乏力、同质化现象明显,而以三星、苹果为代表的国际品牌承载了更多消费者的创新期待。如,苹果2014年推出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饱受争议,产品创新乏力,硬件规格也难以与国产品牌旗舰机型PK。
  3.国产手机在高端明星机型上突围成功,高端旗舰手机受消费者认可。
  此外,2014年三大电信运营商大幅缩减终端补贴,而以往运营商的手机补贴大部分用在苹果、三星等中高端手机上,一旦减少势必影响其销量。
  当然,三星和苹果依然是中国市场赚钱最多的两大手机企业,根据赛诺零售监测的数据,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47.7%的销售额被这两家公司瓜分。这两大品牌也依然是中国手机市场最受欢迎的手机品牌。“2014年度中国好手机评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55.5%的线下投票者将“最喜欢的手机品牌”选票投给了三星和苹果,而线上投票榜单中三星和苹果也名列前茅。
  不过,在市场持续缩紧的2015年,如果手机产品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上述国际品牌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行业面临洗牌
  从品牌集中度来看,尽管不同月份存在一些波动,但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的品牌集中度总体趋势是越来越高。赛诺数据显示,国内市场销量排名前10位的手机品牌所占的总体市场份额达到71.6%。另外,线上市场的集中度也高于线下市场,2014年线下市场销量TOP5的总体市场份额为50%,品牌主要集中在三星、联想等;而线上市场TOP5的总体市场份额达到67%,品牌主要集中于荣耀、小米等。
  随着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国内手机厂商在千元机市场的价格战愈来愈激烈,行业洗牌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根据统计,2014年,智能手机出货企业数量已经低于2012年的水平。本报告撰写组对此问题进行了随机电话访问,就有2010年就开始做安卓手机的欧盛手机表示“已不做内销,只做海外”;有尼凯恩表示“2014年起不再推新品,正考虑转行”;有同洲表示“从6、7月份开始已不做手机”等等。
  同时,行业洗牌也体现在知名品牌业绩的此消彼长上。2014年“中华酷联”四大手机企业中仅华为、酷派守擂成功,中兴手机和联想则有较大下滑。
  (四)国产手机“高低并举” 品牌实现高端突破
  2014年国产手机品牌“高低并举”,多面开花,实现了销售上的突破。一方面,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为了寻求更高的品牌溢价、树立品牌形象,开始向中高端市场进军。根据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创新与产业联盟的数据,2014年国产品牌在2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进步较快,元手机中国产手机出货量占比提升了约28%,3000元以上手机中国产手机的出货量占比提升了约1%。中高端市场的突破使得2014年国产手机的均价得到提升,2014年全年中国市场国产手机品牌的均价达到885元,相比于2013年均价提升了23元。
  国产手机在高端价位的突破以及均价的提高,是国产手机品牌力有所提升的重要体现。2014年,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经过近一两年的努力,在品牌建设上已初显成效,凭借近来的Ascend系列产品逐步走入高端市场,并获得消费者认可。而vivo、OPPO两大品牌则在最初的产品定位时就瞄准中高端市场,其主打音乐和拍照细分市场的策略已经生效,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在低端市场特别是400元以下的低端市场,各国产手机厂商的价格战越打越烈,甚至将4G手机的价位拉低到300元以下,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赛诺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500元以下价格段的手机市场占比为72.3%,千元机占据着国内手机市场的最大份额。而400元以下价位段的手机市场同比增长了2.4%,全年销量增加了1100多万部,成为2014年销量占比最大的市场。
  (五)营销主战场向线上转移 互联网子品牌/新品牌频出
  随着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力,以及各手机厂商在线上市场的大力布局,2014年手机线上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增长势头远远好于线下。同时,手机营销的主战场从线下向线上转移,催生了很多互联网手机子品牌和新品牌。2014年,华为荣耀、酷派大神、天语nibiru等电商子品牌相继出现,锤子、一加、红辣椒等互联网手机新品牌也获得较大影响力。赛诺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手机电商市场份额自2014年9月开始就已经超过20%,电商市场发展进入峰值区阶段。受年末“双11”电商大促的影响,当月线上手机销量更是首次突破1000万部。这其中,以电商品牌为主的互联网品牌在线上市场的表现极为抢眼。
  2014年华为荣耀手机销量达2000万部左右,营收预计超过20亿美元。从荣耀3C到荣耀6,荣耀正从低端市场逐步走向高端,消费者也逐步认可。同样在线上市场表现出色的还有酷派大神,为加快大神的推广力度,2014年3月,酷派与京东签订了百亿元的采购合同。大神推出半年时,销量就超过500万部,完成了50%的销售目标。相比之下,IUNI、nibiru等电商品牌在产品定位和节奏上都差强人意。年内,IUNI仅有U2、U3两款产品,nibiru也只推出了火星1号、金星1号。推广力度不足使这些产品销量平平,IUNI U2的月销量还不足1万部。
  不过,在电商渠道大踏步前进的趋势下,电商品牌未来还将有不小的发展空间。根据GfK的预测数据,2015年在线市场手机规模将突破1亿部,在整体市场的占比将达到24%。这背后,以电商品牌为主的互联网品牌无疑是重要推力。
  第二节 渠道格局
  从2014年的销售情况来看,线下渠道依然是中国手机市场的主要渠道。不过,随着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力,以及各手机厂商在线上市场的大力布局,线下手机品牌商、渠道商电商化趋势不断加快,2014年手机线上市场呈现出势不可挡的高速发展态势。
  (一)线下渠道仍是主流 线上销售增幅达56.6%
  2014年消费者购买手机的渠道主要还是在线下的手机专业卖场、大型商场、运营商门店和手机品牌专卖店等。根据赛诺数据,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线下销量约为3.04亿部,占整体销量的比例达到82%。不过,整体来看,2014年线下手机销量较2013年减少了约2000万部,降幅达6.2%。
  随着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持续发力,以及各手机厂商在线上市场的大力布局,2014年手机线上市场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增长势头远远好于线下。综合赛诺数据以及《2013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2014年全年国内手机市场的线上销量超过8269万部,相比于2013年的5300万部增加了约3000万部,增幅高达56.6%,远高于2014年整体手机市场的增长幅度;同时,线上销量占整体手机销量的比例达到18%,相比于2013年(13.3%)提升了4.7%。
  (二)线下渠道依旧分散 洗牌初露端倪
  线下零售市场手机销售情况一向较为分散和平均,手机专业卖场、家电连锁、运营商门店、大型商场超市等渠道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14年,随着运营商终端补贴的锐减,运营商门店的销量大幅减少,与此同时,随着厂商重视程度的提升和部分国产手机品牌力及产品力的提升,手机品牌专卖店的出货比重有小幅提升。
  2014年,在线下市场整体萎缩的情况下,小而精的专业通讯连锁的经营状况要好于大而全的大型家电连锁,前者店面成本相对较小,缩减零售店面数量的情况要少于后者。与此同时,随着虚拟运营商牌照的放开,专业通讯连锁更容易向服务运营商转型,从而吸引更大的手机消费者。以全国最大的专业手机连锁零售商迪信通为例,凭借分布在全国的近2000家门店,迪信通在2014年取得了1200万部的销量业绩,约占到线下市场的3.9%,市场份额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这在线下渠道式微的情况下实属不易。下一阶段,随着手机市场的进一步紧缩,线下向线上的进一步转移,线下手机渠道的洗牌将加剧,手机“夫妻老婆店”的占比将进一步压缩,线下手机渠道也将呈集中化趋势。
  (三)线上集中度高 京东稳居第一
  不过,在线上市场,手机产品的销售则非常集中,主要集中在京东、天猫等B2C在线商城。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B2C市场中,从销售量看,京东、天猫、苏宁易购、1号店、当当五大平台手机销售量占比超过九成,其中京东及天猫销售量占比超八成,京东一家占比过半。从销售额看,京东、天猫、苏宁易购三大平台上的手机销售额在B2C市场中占比超过八成。京东在手机B2C市场中的占比均在五成左右,位居第一。
  2014年手机线上线下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与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各手机厂商对线上渠道重视程度的增加不无关系,更是电商平台持续发力的结果。以京东为例,2014年,京东大力推进JDphone计划,据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12月,JDphone计划已经与超过10个手机品牌合作,共推出了20多款产品,累计销售近1000万台。JDphone计划不仅与国产手机企业携手,也受到国际品牌青睐。2014年8月,京东将LG年度旗舰机LG G3独家引进中国,并一度售价大幅低于水货售价,引发行业和消费者震动;10月,iPhone 6和iPhone 6 Plus在大陆上市,京东总预约量949万台,达到新iPhone中国上市预约量的一半;12月,魅族首款千元以下爆款机型魅蓝note在京东独家首发,抢购日破京东手机单品订单记录。此外,诺基亚X、中兴V5、一加、荣耀6和荣耀6 Plus、努比亚小牛3、大神F2、魅蓝Note等超过400款新机型相继选择在京东上独家首发,为线上手机销售积攒了大量人气。
  此外,小米等手机品牌厂商的官方商城也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这些官网的整体销量占比达到28%。小米手机的线上销售模式具有鲜明互联网特色,为终端厂商的销售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由于小米的成功,众多互联网公司纷纷跨界,高调进入智能手机市场。
  尽管迫于电商的巨大压力,很多传统渠道商也纷纷尝试网上销售平台,但效果不佳。数据显示,在2014年国内手机线上市场中,传统渠道的网上销售平台占线上销量比例仅为1.3%。
  (四)运营商渠道削减 厂商加码开放渠道
  在3G时代,运营商享受着大量手机补贴资源,因而成为了手机市场的重要渠道,中国的手机厂商通过与运营商密切合作快速崛起。据公开报道,2013 年三大运营商的补贴超过 500 亿元,运营商渠道出货量占渠道销售的 50% 以上。年,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天语、海信等都以运营商作为重要的渠道,部分品牌通过运营商渠道的出货量一度占到80%~90%。
  而从2014年开始,三大运营商被要求3年内每年削减营销成本20%,终端补贴大幅下降,使得过去手机厂商依靠运营商补贴获取市场份额、渠道依靠合约机返点盈利的时代即将结束,手机厂商不得不逐步将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渠道与电商渠道。2014年,中华酷联等品牌厂商都有去运营商化的举动,纷纷推出电商品牌及社会渠道销售产品。
  渠道本身也在调整布局,如爱施德等线下渠道商开始向线上发展,京东等线上渠道商开始推出渠道下沉策略。
  (五)转型之风兴盛 渠道商变身服务商
  从单纯的手机零售商向移动互联服务商转型,是2014年线上、线下渠道共同的主题。随着手机行业的价格战愈演愈烈,手机行业的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单纯的手机销售面临的困境愈发显著。手机渠道商纷纷谋求精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营销,希望通过源源不断的后续服务与用户建立长久联系。
  2014年,无论是京东、天猫、苏宁等B2C电商平台还是迪信通、乐语、天音等线下手机连锁企业,都推出了虚拟运营商业务,涉足运营商业务、微信服务、智能配件、增值服务、靓号业务、售后服务等多项服务内容,旨在为每部手机提供“从生到死”的一站式服务。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线上企业发展的虚商用户较多,向服务商的转型较为成功。
  第三节 价格格局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除4000元以上价位段外,各价位段均出现白热化的竞争。在低端市场,各手机厂商之间的价格战越打越烈,各种搭载联发科四核、八核处理器的高配低价手机不断涌现出来。同时,以华为、vivo、OPPO为代表的国产品牌率先踢开了3000元以上的高端市场大门,开启了国产品牌强攻中高端的序幕。
  根据赛诺数据,2014年全年中国市场国产手机品牌的均价达到885元,相比于2013年均价提升了23元。这在价格战激烈的2014年实属难得。
  (一) 两个价位段异动明显
  千元机依旧占据着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的最大份额。数据显示,1500元以下价格段的手机市场占比为72.3%,相比2013年降低了4.1%。另外,400元以下和1500元~2500元这两个价格段的手机市场占比出现了较大变动。2014年,400元以下价位段的手机市场同比增长了2.4%,全年销量增加了1100多万部,成为了2014年销量占比最大的市场。与此同时,1500元以上价格段的中高端市场比例扩大,特别是元价格段的中端市场出现了较快增长,同比增幅达到3.7%。
  这反映出了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的两个趋势:一方面,随着4G商用的推进和硬件成本的降低,千元4G手机逐渐普及,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手机厂商纷纷压低千元4G手机的价格,价格战越打越烈,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另一方面,一些国内手机厂商为了寻求更高的品牌溢价、树立品牌形象,开始向中端市场进军。
  (二)国产品牌迈过3000元门槛
  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到2014年上半年,在2000元以下的手机市场,国产品牌通过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在线电商渠道合作推出高性价比定制机型,已经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在2000元以上市场,国产手机厂商也不断在产品创新、品牌推广、渠道合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但一直以来,3000元都是国产手机品牌迈不过的一道槛。根据2013年的一个市场调查数据,在3000元以上的手机市场,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基本为零,绝大多数被苹果、三星、HTC等国际品牌把持。进入2014年,以华为、OPPO、vivo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打破了这一瓶颈,成功挺进高端手机市场。
  2014年3月,vivo发布了新款智能手机Xplay3S,以3498元的定价引起业内关注。同样,OPPO的年度旗舰机型Find 7的价位也锁定3498元。从市场反响看,这两款手机都获得了消费者认可。此后还有努比亚Z7、锤子手机T1等也都将价位锁定3000元左右。E人E本更是发布了高达6980元的4G安全手机M1。在3000元以上的几大国产手机中,最成功的还要属华为Mate 7,目前该款手机销量已经突破150万部,长期处于缺货状态。
  从2014年的市场情况看,国产手机品牌已经夯实了3000元以下的价格市场,并不断向更高价位段强攻,而国际品牌则反攻中低端。不过,在高端市场,苹果和三星两大国际品牌的影响力仍很难撼动,并牢牢把持着3000元以上的价格空间。但随着几大国际品牌式微,国产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也将拥有更多机会。
  (三)价格战仍是主旋律
  价格战仍是2014年国内手机市场的主旋律,小米、华为荣耀、酷派大神、魅族、锤子等在内的几大手机品牌之间的价格厮杀,势头可谓剑拔弩张。其中,千元机市场是价格竞争最激烈的地带。
  小米继续用其惯用的价格战武器扫荡2014年手机市场,自从推出千元以下的红米手机之后,小米的销量就不断上涨,目前主打低价牌的红米手机已经成为小米众多机型中最为畅销的机型。与小米针锋相对的当属华为荣耀,无论是在价格还是在硬件配置上,荣耀3C与红米、荣耀3X畅玩版与红米Note、荣耀6与小米4都打得不可开交。目前来看,华为荣耀的重心主要就集中在千元机市场。
  而在千元以下的市场,更是有酷派大神F1、联想S8、TCL么么哒等诸多品牌参战。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千元机市场已经不同于3G时代,彼时由运营商主导的千元手机风暴,如今却凭借电商平台来得更加猛烈。小米、华为荣耀、酷派大神等无不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展开营销大战的。
  此外,为了与小米、华为荣耀、联想等国产手机厂商竞争,一直将价位稳守在2000元以上、坚持走高端小众路线的魅族也改变打法,其新一代产品MX4以前所未有的1799元的价格成功挑战了1999元的小米4。不仅如此,魅族还推出手机子品牌魅蓝,定位也放在千元机市场,目前已经有售价999元手机的魅蓝Note面市。
  从整个手机市场来看,价格战不仅没有偃旗息鼓的势头,甚至还出现了品牌与品牌之间、单个产品与产品之间的贴身“肉搏”,这一趋势在2015年恐怕仍将延续。虽然经过几大品牌厂商在价格战上的厮杀后,山寨手机或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大打价格战的手机厂商,更应当在利润率、品牌力方面花更多心思。
  2014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类型分析
  2014年,我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增速放缓,一方面手机产品在硬件配置上短期“天花板”已现,另一方面手机产品在软硬件、外观上的同质化趋势明显。因此,手机厂商积极通过差异化寻求破题之路,结合特色功能体验和特定群体需求,深入开拓细分市场。经过几年耕耘,在2014年,部分国产手机厂商已在拍照、音乐手机市场树立起品牌形象并迎来收获期,安全手机进入市场培育期,而外观可定制的个性化手机产品也开始受到市场欢迎。
  第一节 安全手机
  2014年,安全防护功能成为继美颜、音乐等功能之后,手机厂商掀起的新一轮营销热点,许多主打安全概念的手机产品在市场中涌现。
  目前,我国安全手机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并未形成规模,而且定位在高价、高阶的细分市场,需求量有限。研究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曾预计2014年中国市场安全手机全年出货量低于10万台。但随着棱镜门、iCloud泄露个人隐私事件的出现,以及信息安全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行业市场,安全手机愈发受到关注。
  根据安全级别不同,安全手机的目标人群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大众消费者、政企单位用户、涉密机构用户。目前的市场消费主体主要是对安全有着明确需求的政商用户。但随着网络安全和移动安全技术的成熟,安全手机无论功能还是价位,都在逐渐向消费者市场转移。与此同时,用户移动办公行为的多样化也对安全手机的终端用户体验和安全解决方案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加密方式上,安全手机针对不同级别的安全需求提供相应的安全解决方案。2014年,以指纹识别技术为代表的安全防护功能出现在三星、魅族、vivo、HTC等多个品牌的旗舰机型中。如华为Assend Mate7通过按压式指纹识别技术,提高了手机安全性能,增强了人机交互。此外,Mate7的指纹识别还支持“解锁、文件加密、应用加密、支付加密”等。
  随着对安全防护能力要求的提升,安全手机产品采用的加密方式逐渐由指纹等软件算法加密向硬件芯片加密演进。在软件加密方面,如中兴面向消费者的安全手机产品天机,针对微信等应用程序设置掌心密语功能,只对手机用户本人可见,在软件层面对应用程序进行加密。而在硬件加密方面,国产手机厂商VEB的安全手机产品W1和V3中采用底层硬件加密技术,通过底层加密芯片,实现对手机上所有资料的加密。
  除了面向消费者市场的指纹识别防护之外,在更高安全需求的企业用户市场,安全手机产品的安全防护能力趋于向系统级防护演进,其中“双系统”成为主流。比如酷派针对高端用户推出的首款安全旗舰手机“铂顿”,采用“硬件隔离双系统”的方式,将工作系统同个人系统进行隔离,非安全应用无法获取隔离区域内的数据,从而保障企业信息和个人信息的安全。中兴安全手机产品“红机”的“双域操作系统”以及华为Mate7高配版中的“双系统”也都参考了这一思路。
  手机安全是一项涉及芯片、操作系统、软件应用、传输通道、云端网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安全手机的技术研发难度高、周期长,造成了安全手机产品无法快速迭代并推高了产品成本。因此,安全手机产品呈现出针对消费者市场和政企用户市场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和价格趋势。针对大众消费者的安全手机产品(元的中端价位),强调软件、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而针对政企用户(3000元以上的高端价位),则提供软硬一体、系统级别的防护能力。
  实现手机安全的自主可控,需要构建一条从底层芯片到上层系统和云端的安全可信链条,2014年,我国企业相继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技术领域获得突破,国产芯片厂商展讯、联芯,国产操作系统开发商元心等企业相继同安全手机厂商建立合作,这使得安全手机产品硬件国产化、软件自主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第二节 拍照手机
  拍照作为如今智能手机的一大核心功能,常常是消费者选购手机时的重要参考标准。为了增加卖点,2014年众多手机厂商都把拍照性能作为主攻的方向和宣传的重点,国内市场上涌现出了很多“拍照神器”,超高像素、双摄像头、可旋转摄像头等特征也开始呈现。
  在2014年国内市场,拍照手机性能的提升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摄像头像素的提升。2014年,800万像素逐渐成为中端产品的指标,而1300万像素成为了主流旗舰智能手机的基本配置,有部分机型的摄像头已经达到了1600万像素甚至超过2000万像素。数据显示,搭载1300万像素及以上像素摄像头的手机市场份额从7月份13.9%增长到了12月份的18.9%。这其中,搭载1600万像素的OPPO N3、小米4、华为Mate7、三星S5,以及搭载2070万像素的魅族MX4、索尼Z3成为广受关注的机型。
  与此同时,2014年拍照手机的均价也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800万像素~1300万像素手机除外)。赛诺数据显示,在1300万像素及以上的手机市场,从7月份到12月份,手机均价从2605元逐渐降低到了2343元,降幅达10.1%。在500万像素~800万像素的手机市场,手机均价从893元降低到了763元,降幅达14.6%。800万像素~1300万像素的手机市场比较特殊,从7月份到9月份,手机均价从1903元降低到1763元;不过10月份,随着800万像素的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上市,这个像素区间的手机均价一下子被拉高,到2014年12月份,800万像素~1300万像素的手机均价达到2515元,超过1300万及以上像素的手机均价。所以,撇开iPhone 6及iPhone 6 Plus来看,在2014年国内市场,搭载较高像素摄像头的拍照手机总体均价呈下降趋势。
  拍照手机均价的下降,与产业链上游的摄像头模组的大量供应有关。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摄像头模块销售额同比增长30.60%。2014年后,摄像头模组行业整体增速将会有所放缓,至2018年,国内摄像头模块的销量和销售额将分别达到22.59亿件和476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4%和12.0%。随着上游摄像头模组的供应量提升,拍照手机的价格有望继续下降。
  二是旋转摄像头、双背部摄像头等硬件方面的技术创新。在摄像头像素比拼已经白热化的局势下,一些手机厂商开始寻求在摄像头上面的创新。目前配置可旋转摄像头的手机品牌只有OPPO和朵唯。2013年,OPPO为N1配上了1300万的206度前后旋转镜头,并同时在机身背面使用了独创的背部触控操作,2014年OPPO后续推出了升级版拥有电动旋转镜头的OPPO N3,可谓开业界之先河,吸引了消费者的强烈关注;年底,朵唯也推出了可190度手动旋转摄像头的朵唯逆客手机,不过在做工和设计方面还比较粗糙。
  双背部摄像头在2014年开始成为热点,HTC、酷派、荣耀分别推出了背部搭载两枚摄像头的手机新品HTC One M8、酷派铂顿和荣耀6 plus。双背部摄像头的优势一方面是支持景深拍照,实现背景虚化,突出拍照对象;另一方面是在低光环境下有更好的表现。双摄像头可以分析哪个像素对现场的还原度比较高,这可以帮助手机有效抑制噪点,从而使得画面拥有更佳的画质还原。预计2015年,800万像素双摄像头是一个非常有议价能力的卖点,将会有更多厂商推出双背部摄像头的手机。
  三是在拍照软件方面的提升。在既有的硬件基础上,手机厂商通过优化拍照界面、丰富拍照软件、增加特色拍照功能等,让手机拍照效果得到优化,其中比较出色的手机品牌包括OPPO、努比亚等。OPPO N3搭载了PI原画引擎2.0+,允许用户添加或删除各种功能插件,可以帮助用户定制更为个性化、更为灵活化的相机拍摄程序;而nubia Z7搭载的升级后的NeoVision 4.0软件实现了对焦与测光的分离和独立白平衡技术,让用户在色彩还原及色调调整上拥有更多空间,还引入带有包围曝光的盲拍功能,在满足用户极速抓拍的同时也能确保照片的质量。
  第三节 音乐手机
  经过几年发展,音乐手机已脱离了简单的MP3与智能手机叠加的概念,向更加可靠专业的数字音乐播放器转变。在2014年的音乐手机市场,一方面,主打高清音乐播放品质的高端HiFi音乐手机成为主流趋势,另一方面,搭载了专业音效系统的中低端机型也凭借出众性价比迅速打开局面。
  在2014年,在音乐播放领域具有技术积累的国产手机厂商vivo、魅族等推出的主打HiFi功能的手机相继获得市场认可,同时HiFi也出现在华为、HTC等高端机型中。
  主打HiFi功能的音乐手机普遍采用专业的音频芯片以及音效处理软件,高规格的软硬件配置保证了音质的完美呈现。比如vivo 2014年年初上市的HiFi音乐手机Xplay3S,便搭配了在台式HiFi设备上最常使用的ES9018高规格DAC与OPA2604运放芯片,全面提升了其在信噪比、左右声道分离度等音质方面的表现。而魅族在2014年推出的魅族MX4 Pro中,也将HiFi功能作为主打卖点,MX4 Pro的DAC同样采用了ES9018独立音频处理芯片,以及性能和造价更高的OPA1612运放芯片。
  同时,专业级的音效解决方案也开始在中低端音乐手机中出现。比如联想与京东合作后,基于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推出了首款互联网产品联想乐檬K3,联想乐檬K3采用了格莱美技术大奖得主Wave音乐解决方案,搭载MaxxAudio音效系统,以实现低音增强效果,后置三磁钢双扬声器显著提升了外放效果,599元的价格也更具竞争优势。
  此外,在2014年的音乐手机产品中,音乐软件社交功能显著提升。根据网易云音乐的调查显示,2014年用户使用音乐软件的主要诉求仍为收听歌曲和观看MV,但音乐手机中解决方案的逐渐成熟以及社交应用的广泛普及,使得移动音乐产品的社交特性凸显。
  如在用户行为方面,分享歌曲、分享歌词以及发布评论占比大幅提升。2014年分享歌词的人数是前一年的1.9倍,而分享歌曲和主动发布评论的用户则接近前一年的3倍。在音乐播放软件方面,音乐手机自带的音乐播放器已具有非常优秀的音乐互动和表现功能,如用户可以选择情境音乐、提供在线榜单、支持互动分享、卡拉OK以及K歌竞赛等,移动音乐产品的社交特性在2014年进一步释放。
  第四节 炫酷手机
  工业设计是手机吸引用户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国外手机厂商在工业设计领域占据优势,而随着国产手机厂商在工业设计方面愈发重视,在2014年,我国手机产品的工业设计能力整体提高,更多设计上有创意和突破的手机产品开始在市场中涌现。
  2014年,屏幕成为手机产品工业设计中创新最为集中的领域。首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人们对信息获取以及娱乐社交的需要,大屏成为手机工业设计的方向。2014年,主流智能手机屏幕普遍突破5英寸,5.5英寸iPhone 6 Plus的发布更是强化了这一趋势。而随后国产手机厂商如华为Mate7、魅族 MX4等的迅速跟进也助推了国产手机的大屏潮。
  此外,在2014年,手机屏幕也在朝更柔软的方向发展。随着柔性屏技术的成熟,曲面侧屏、曲面屏手机已经在2014年亮相市场,以三星、LG为代表的韩国手机厂商开始陆续推出曲面屏幕产品,曲面屏幕的工艺设计将成为未来手机厂商差异化竞争的主要手段。
  三星在2014年推出了首款曲面侧屏手机Note Edge,Note Edge是突破传统直板触控机造型的一次尝试,在屏幕右侧增加了曲面侧屏,使得屏幕的视野更开阔舒展,同时增添了多任务集成功能,操作体验更为人性化。LG推出了曲面屏幕产品LG G Flex,能够更好贴合用户手掌,从而使用户获得更好的握感,而在横向观看视频时,曲面屏幕带来的包裹感则进一步提升了视觉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国产手机厂商的外观设计和制造工艺水准实现整体飞越。比如OPPO N3机身采用的新型航天级金属,并配备了可电动旋转的摄像头;华为Mate7具备超窄边框,增加了屏占比;魅族MX4 Pro采用的一体化金属机身;魅族MX4首次引入屏幕点胶工艺,降低碎屏几率等,都反映出国产手机厂商近几年在设计和制造工艺上的巨大进步。
  除了屏幕外,在2014年,手机产品的厚度也成为厂商竞争的焦点。从厚度5.15mm的ELIFE S5.1,到4.85mm的OPPO R5,再到4.75mm的vivo X5 Max,国产手机厂商凭借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制造工艺上的瓶颈,在2014年刷新着“世界最薄”手机的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在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的参与和支持下,基于线上消费者庞大的行为数据分析,2014年,在外观设计方面,市场出现了迎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可定制手机产品,一加、青橙以及MOTO等手机品牌为用户提供包括后壳材质、颜色、使用场景等独特需求在内的多样化产品,定制化手机开始受到市场欢迎。
  2014年中国手机平台与应用市场分析
  第一节 芯片平台
  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芯片(AP+基带)领域不乏热点,4G、8核、大屏等新品层出。但是,伴随整个产业的成熟,竞争更加激烈,企业利润趋于下降,同时从业企业更加集中。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整体市场手机芯片出货量达到4.37亿颗,预计2015年整个市场将更加趋于饱和,出货量增速将放缓至16%。较为有利的信息是,海外巨头的不断退出为中国芯片厂商腾出发展空间,华为海思、展讯通信、大唐联芯等国内芯片厂商有望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一)市场前冷后热 4G市场驱动
  作为4G元年,LTE无疑是2014年的最大驱动因素,虽然LTE带动了整个手机市场的增长,但3G产品需求却有所冷却,整体出货量并未如预期爆发,而是呈现缓步增加的态势。根据DigiTimes Research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芯片出货量约为4.37亿颗(其中第4季度数据为本报告根据增长趋势预估),其中因为多数厂商将上半年推出平价4G智能手机的计划推迟到下半年,使得整体市场出现前冷后热之势,其中上半年出货量约1.94亿颗,下半年出货量约为2.35亿颗。
  2015年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将伴随整机市场走势趋于饱和,出货量将进一步放缓。不过,多数中国手机厂商将加大力度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如华为、小米及联想,相关芯片厂商也加大力度开发相应解决方案,如展讯开发出面向印度市场的单核智能手机平台SC7715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下滑的趋势。
  (二)竞争格局两强并举 中国军团强势崛起
  2014年随着手机芯片产业走向成熟,利润率下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出局者越来越多,爱立信、英伟达、博通等老牌芯片厂商或退出或转型,市场上的厂商只有高通、联发科、Marvell、展讯通信、华为海思、联芯科技等。除了苹果、三星这样的垂直厂商外,手机芯片市场基本呈现高通和联发科两强并举、中国军团强势崛起的局面。
  2014年高通利用在基带领域的强势地位,在全球4G手机芯片市场全面出击,不仅持续投入高端手机芯片研发,拉开与竞争对手差距,亦开始对中、低阶手机芯片出重拳,甚至领先下杀价格。
  联发科从2G时代、3G时代就利用“交钥匙”总体解决方案,牢牢占领了大部分的中低端市场。2014年,联发科依托8核战略,开始进军高端市场。2015年,联发科还会采取同样策略,继续在4G和8核手机芯片解决方案,通过产品、技术、成本等手段,与高通一较长短。
  市场的成熟、价格的走低以及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也给了中国手机芯片企业发展的机会。2014年每隔几个月就有一家芯片巨头宣布退出。2014年中国芯片厂商新品频发,不断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距离,如华为海思的8核、64位麒麟620,展讯的4G、SC9830等。2015年全球手机市场酝酿重新洗牌,此时也许正是国产芯片厂商的机会。
  (三)拼64位 比制造工艺
  从技术上看,目前手机芯片处理性能已经能够满足用户需要。也就是说,在普通应用环境下,同样的核数,1.7GHz和1.9GHz的差别其实不是很大,受芯片尺寸限制,进一步提高核数已不容易,手机上的大型游戏更多的是依赖GPU(图形处理)的性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应用处理器进化的路线不是在主频,而是在更低的制程技术、64位支持等方面。因此2015年手机芯片厂商竞争的焦点是4G、64位和工艺。
  目前,主要手机芯片厂商高通、联发科、三星、MARVELL、海思均已发布64位处理器。预计2015年下半年,64位手机将登陆中国市场。手机芯片市场继“核战”之后将上演“64位”之战。
  在基带方面,受限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建设进程,目前厂商的选择多以4G CAT 4为主。不过,随着网络建设的进一步拓展,支持更高上下行带宽,2015年终端芯片有望进一步发展到CAT 6。
  在工艺方面,目前的智能手机最佳工艺选择是28nm,不仅高通、联发科的产品大量采用28nm工艺,2014年中国企业也有很多产品演进到28nm节点。2015年28nm工艺仍将是智能手机芯片的绝对主流。不过随着64位处理器的出现,特别当前手机芯片厂商在开发64位方案时多采用8核A53的设计方式,而非采用4颗A57+4颗A53的big.LILLTE架构设计方式,明显是受制于过大的芯片尺寸和过高的功耗。20nm工艺(甚至更低至14nm/16nm工艺节点)就成为厂商下一步发展的优先选择。但这将受制于新工艺的稳定,成品率的提升和产能的提高。
  (四)未来格局不会大变 竞争更加激烈
  预计2015年高通将在高端市场布局64位平台,同时加大在中、低阶手机芯片的力度。联发科在2014上半年几乎没有任何一款LTE方案被应用在市面上的智能手机产品中,下半年连续推出MT6595、MT6732与MT6752等单芯片LTE方案,扩大了市场接受面。2015年联发科将会继续在4G手机芯片解决方案产品、技术、成本及市场上发力。至于展讯,在推出3模LTE单芯片产品后正在加快推出5模单芯片产品。如果5模单芯片推出顺利,将有望达成较快的增长态势。
  第二节 平台软件
  2014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表现和全球稍有差异。总体上看,中国市场和全球市场基本同步,稍微的差异是Android在中国得到了几乎所有本土手机厂商一致的拥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上,2014年Android系统的份额增加至86%,iOS系统的份额也因为iPhone 6和iPhone6 Plus的出货量而上涨。但是同期在其他8个国家和地区,iOS的市场份额猛增,Android系统有所下降,表现出与中国市场不同的趋势,其原因就在于中国市场有大批实力强劲的本土Android手机厂商,例如华为、小米、联想等都是Android系统的强力支持者。
  2014年,Android和iOS所受到的应用支持远超其他几个平台系统。支持这两大平台的APP分别都超过了120万个,而排在第三的WP仅有24.5万个。应用越多,说明系统受欢迎的程度越高,市占率也会越大一些。但是iOS的市占率远小于Android而应用数量却几乎相当,原因在于使用iOS平台的用户会更愿意掏钱购买APP服务,所以也刺激了开发者更倾向于开发iOS平台的APP。
  2014年,排在第三的微软WP一直在努力扩大自己的份额,也在四处结盟,寻找与之合作的OEM厂商。除了2014年之前的合作OEM厂商诺基亚、三星、HTC外,微软在2014年上半年公布了新晋14家WP的OEM厂商,其中包括中国厂商联想、华为、中兴、金立、天语等。值得注意的是,后来新增的厂商中中国厂商占据了较大比例,来自印度的厂商也有4家,表明微软对于新兴市场的兴趣更加浓厚。另外,还有一些一直在和WP传绯闻但是到现在并没实质合作的智能手机厂商,例如黑莓手机、小米手机、一加手机、索尼手机、酷派手机,这些传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WP手机差异化的需求。
  2014年,黑莓BlackBerry系统处于持续下滑的趋势,其他只占不到1%份额的操作系统包括火狐FireFox、乌班图Ubuntu、Tizen等等。这些系统或定位在低端、或者在中高端市场,分别打出差异化市场牌,在小众市场寻找合作者。
  2014年,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和前2年一样,无一例外仍主打Android系统,在此基础上做深度定制系统。最早做安卓定制系统的手机厂商是魅族打造Flyme OS,到现在已经升级到了Flyme4.0,适用于魅族旗舰机型MX4。小米手机的Android定制系统MIUI后来居上,在诞生4年之后,2014年小米公司发布了MIUI 6系统,MIUI累计拥有的用户达到了7500万户。除了Flyme和MIUI之外,国产手机厂商的Android定制系统还有锤子SmartisanOS、华为的EMUI3、vivo的Funtouch2、OPPO的ColorOS2、联想vibeUI2、中兴的MiFavor3、乐蛙OS、金立AmigoOS、nubia UI、酷派CoolUI、青橙MyUI。
  不过,2014年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在平台选择上慢慢显出多样化的趋势。魅族并没有全心全意用Android,而是走更加开放的路线,在2014年初与Ubuntu合作,计划在2015年初推出搭载Ubuntu的魅族MX4。不仅如此,魅族还在2014年10月与阿里巴巴合作,除了推出搭载基于Android定制的Flyme4.0的MX4外,同时魅族还将推出基于YunOS 3.0开发的Flyme4.0系统的MX4。小米公司也对Android系统的开发者谷歌产生了担忧,在2014年底时有传闻小米公司正在基于FireFox OS做自己新的手机操作系统MIOS,想为自己将筹码全部押在Android系统上的策略分担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在国内外,阿里巴巴推出的YunOS 3.0和三星推出的Tizen系统是对现有手机操作系统三强格局的挑战。YunOS 3.0基于Linux内核开发,而不是Android系统,是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除了与魅族合作,YunOS 3.0还搭载在了飞利浦智能手机上。Tizen系统是基于开源代码编写的移动操作系统,采用了Linux核心,整合了LiMo和MeeGo两个操作系统,由三星和英特尔是两家厂商主导。Tizen系统一直在除了手机之外的电视、智能穿戴等终端市场徘徊,2015年1月,三星在印度市场首发了首款Tizen手机Samsung Z1。
  2015年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国产手机厂商仍会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Android系统上,而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两强争霸的局面也显然不会改变,它们会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不过,预计YunOS手机将会有更多表现,同时Ubuntu、FireOS等小众平台也会在几个国产手机厂商的支持下有所行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多样化的趋势将缓慢上演。
  第三节 应用软件
  2014年移动互联网进入黄金时代,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规模超过12亿户。今天,电商、社交、视频网站在移动端流量均超过50%,用户习惯向手机端迁移已成定局。移动应用APP作为拉住用户移动生活习惯的重要抓手,在2014年有了诸多新的表现。
  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涌现大量独有的新兴APP,吸引大批尝鲜用户,一线城市APP用户比例超过20%。
  2014年,应用商店仍是APP下载的主要渠道,其他还有网站下载、朋友圈下载等。在应用商店中,第三方应用商店是中国手机网民首选下载APP的地方,最新的数据显示从第三方应用商店下载应用的手机网民占到了六成以上,其次还有终端生产厂商自己打造的应用商店。显然,手机应用商店因其专业性、海量的应用选择成为应用分发的重要渠道。
  2014年,各家公司之间争抢应用商店市场份额的竞争更加激烈。正是因为看到应用商店的用户认知度高,各大互联网公司不遗余力争抢APP的移动分发平台市场。百度应用市场(百度手机助手、91助手、安卓市场)、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三家合计占到了应用分发市场份额的80%以上。应用商店也在结合和集成更多手机管理和服务提供给手机用户,例如流量监控、清理垃圾和内存等功能。
  2014年,最受欢迎的APP依然是即时通讯工具。艾瑞的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应用类型为即时通讯与社交、新闻资讯、音乐视频、网络购物、手机游戏与图书阅读。手机网民最常用的仍是微信等社交类APP,其次对于新闻资讯类例如浏览器、娱乐生活类例如视频的APP也需求旺盛。手机购物类应用表现突出,和综合电子商务及垂直电商的快速发展分不开。后续有发展潜力的将是与传统行业结合的APP类型。
  2014年,从更加细分的APP类别来看,网游、智能硬件APP、在线订餐、出行APP、金融理财、旅游等应用表现出新的特点。网络手游转向重度、精品,但是总体上看游戏类APP上线量开始放缓,手游开发回归理性。与APP结合的智能硬件看似迷人,无论巨头还是普通创业者都跃跃欲试,只是目前还没有人探索出可靠的产品形态。在线订餐火了一年,但是还需要更多时间去改善线上用户体验、增强线下商家信赖以及维护最后的配送环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燃烧起打车出行应用的战火,创业者们纷纷避开打车功能切入更加个性化的出行用车,推出租车、拼车、专车等差异化服务。金融理财APP也是特别地火,不仅本身推出理财产品,而且还成为各大金融公司理财产品的分销渠道。社交类应用除了微信,还有其他匿名类社交APP仍处在快速增长阶段,但是匿名社交由于无法快速建立信任关系,用户粘性并不强。移动旅游未来前景广阔,将会在出游人群中成为旅游规划、产品预定的必备。
  2014年,APP竞争更加激烈,适合创业的APP空间在缩小。目前应用市场上60%以上的APP都是在2年前便已经上线,这其中其实很多都是互联网巨头开发或是掌控的。这意味着在2年以前互联网巨头就已经完成APP市场布局。互联网巨头利用现有的优势和资源扩展新的应用更加容易。那么,后进入者门槛将更高,机会也更少。创业者或者选择和互联网巨头同质竞争,或者在不到40%的其他市场发力。例如,安全、地图、视频、音乐、购物类应用体量大集中度高,进入门槛较高。育儿、生活、读书、教育类的应用,在手机网民中很受欢迎,同时这些类型的应用不需要整合太多线下资源,体量并不大,运营者做起来的难度相对会小很多,适合创业者涉足其中。来源:            责任编辑:孙鸿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兴4g智能手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