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俄罗斯邮购新娘网站到《感谢这一刻》

如果说法国总统奥朗德和他的前女友瓦莱丽·特里耶韦莱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两人都喜欢做对方不知道的事。2012年瓦莱丽等待奥朗德求婚时,奥朗德已经背着她和朱莉·加耶开始往来;2014年1月奥朗德宣布与瓦莱丽分手后,瓦莱丽瞒着他开始写书。9月4日这本名为《感谢这一刻》的回忆录正式上市,无论是瓦莱丽还是奥朗德都受到冲击。
在《感谢这一刻》中,瓦莱丽详细记述了她与奥朗德9年的共同生活。瓦莱丽透露,2012年9月奥朗德本打算向她求婚,但后来突然改变了主意。瓦莱丽在书中写道:“距预定日期还有一个月时,他说出了最残忍的话,改变了主意。朱莉·加耶当时已经走入他的生活,而我却一无所知。”
今年1月,奥朗德正式宣布与瓦莱丽分手。对于当时的情形,瓦莱丽在书中披露道,“有关朱莉·加耶的新闻成为报纸头条……我丧失了理智。我不想听到这些,我冲进浴室,抓起装有安眠药片的小塑料袋”,“奥朗德紧跟着我,他试图抢夺药袋。我跑进卧室,他抓住了药袋,袋子破了,药片散落在床上和地上……我设法拿到了一些药片。我把能吞下的(药片)都吞下了。我想睡觉。我不想活到下一个小时”。
瓦莱丽说,奥朗德后来还给她发过很多短信。“他说他需要我。每天傍晚,他约我出去吃饭。他想不惜任何代价让我重回他的身边。”但“终于看清他(奥朗德)永远不会再回头”后,瓦莱丽决定瞒着奥朗德将两人的事写成文字公布出来。为了做好保密工作,瓦莱丽写书使用的电脑从不连接网络,她要求出版社完全保密,瓦莱丽称,“我花了一个夏天写完全书,然后在德国完成印刷”。
瓦莱丽在书中也不忘从政治上“攻击”奥朗德。瓦莱丽写道:“他表现得像是一个厌恶富人的人,但事实上,总统不喜欢穷人。他,一个左派人物,私下里却经常说‘无齿’的人,而且还会对他的这种幽默感到特别骄傲。”在法语中,“无齿”曾被用来指代贫苦的老妇人。奥朗德对此则回应称,他“为最贫穷的人效劳”,这是他“生存的意义所在”。奥朗德还说:“我绝不容许有人质疑我一生的承诺。”
如今法国经济低迷,失业率超过10%,奥朗德的处境可谓非常不妙。法国最新民调显示,8月奥朗德的支持率仅有13%,创下历史新低。所以有法国媒体认为,瓦莱丽的爆料或许会进一步拉低奥朗德的支持率。不过奥朗德5日已经表态,他将“坚持到”2017年任期结束。他说:“没有哪个民调能扰乱人民所赋予的任期。”
《感谢这一刻》出版后立即受到追捧。据法国媒体报道,该书首次印刷的20万册已经基本售罄。为了避免被人认为是故意炒作,瓦莱丽特意在该书的封面上写明:“我写的这些都是真实的,在爱丽舍宫,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在采访。”《巴黎竞赛画报》评论该书称,“她(瓦莱丽)在为这场逝去的爱情哭泣,是总统出轨的受害者”。然而,还是有人怀疑瓦莱丽的动机,称这本书只是一个女人的复仇计划。
而法国左右两派的政治人士,则普遍对该书持怀疑态度。法国媒体报道称,奥朗德的另一位前女友、法国环境部长罗雅尔4日指出,瓦莱丽称总统蔑视穷人的言论都是“胡说八道”,完全与总统的形象相反。法国总理瓦尔斯4日也表示,瓦莱丽“过激的抨击混淆了政治生活和私人生活”,让人“难以容忍”。就连一向对奥朗德不满的法国右翼政党“国民阵线”主席玛丽·勒庞也站在奥朗德一边,称瓦莱丽的书是“不体面的竞争”及“法国的耻辱”,并表示自己不会看这本书。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欧洲 >> 法国
瓦莱丽《感谢这一刻》中文版推出 回顾与奥朗德8年恋情
发布时间:
16:46:45&&来源:上海澎湃新闻网&&作者:
浏览次数:
瓦莱丽《感谢这一刻》中文版封面。(图片来源:上海澎湃新闻网)
最近,奥朗德总统前女友、法国记者瓦莱丽·特里耶韦莱的回忆录《感谢这一刻》(Merci pour ce moment)由上海九久读书人引进出版。
上海澎湃新闻网报道,今年正好50岁的瓦莱丽,曾是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编辑部成员,年间,她在法国电视八台主播政治新闻节目。2005年开始,她与奥朗德一起度过了八年多的时间,但两人一直没有结婚。2012年,奥朗德当选法国总统,瓦莱丽跟随奥朗德一起住进爱丽舍宫,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夫人”。与前任第一夫人卡拉·布吕尼不同,记者出身的瓦莱丽知性、低调。
2014年1月,奥朗德与女演员、制片人朱莉·加耶的私情被媒体曝光,奥朗德因此向法新社宣告:他与瓦莱丽分手。
同年9月,瓦莱丽就出版了《感谢这一刻》一书,回顾她与奥朗德八年多的情路,从陪伴奥朗德入主爱丽舍宫一直写到两人分道扬镳。她在法文版的封面上这样写道:“我写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在爱丽舍宫,有的时候,我会感觉自己像在进行采访报道……”书中,她不仅对这段感情大吐苦水,还写了诸多奥朗德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他表现得像是厌恶富人的人,但事实上,“总统不喜欢穷人”。
《感谢这一刻》的出版能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该书上市两天,首印的20万册便销售一空。它也很快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等地发行。如今,它的中文版也出版发行了。
(编辑:陈思科)
Copyright (C) 2008 Nouvelles d'Europe.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京公网安备-1]赣州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第B05版:阅读
法国总统奥朗德前女友 推出自传《感谢这一刻》
想写下与总统长达9年的疯狂爱情
&&&&瓦莱丽(资料图)&&&&这是一个“你负我,我也负你”的爱情故事。书中的男女主角——法国总统奥朗德和他的前女友瓦莱丽如果有什么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两个人都喜欢做对方不知道的事。2012年瓦莱丽等待奥朗德求婚时,奥朗德已经背着她和朱莉·加耶开始往来;2014年1月奥朗德宣布与瓦莱丽分手后,瓦莱丽瞒着他开始写书。&&&&近日,瓦莱丽的回忆录《感谢这一刻》中译本正式上市。这本书的问世,无论在法国,还是在中国,都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八卦心理。&&&&1&&&&以女友身份&&&&入主爱丽舍宫&&&&中译者方颂华介绍,《感谢这一刻》回顾了作者瓦莱丽·特里耶韦莱与法国现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相识、相恋直至分手的整个过程。&&&&瓦莱丽1965年生于昂热市的一个贫困家庭,直到在巴黎上大学后,她的世界才开始有所改变。毕业后她在《巴黎竞赛画报》担任时政记者,很早就因为工作的关系与奥朗德相识,两人于2005年恋爱,当时瓦莱丽已经结婚生子,奥朗德与自己在社会党的同事、2007年总统候选人罗亚尔也共同生活了多年。奥朗德与瓦莱丽的关系是在2007年大选后公布的,2012年奥朗德当选总统后,瓦莱丽成为了罕见的以女友身份入主爱丽舍宫的第一夫人。&&&&2014年1月,媒体曝光了奥朗德与演员朱莉·加耶幽会的照片,引起轩然大波。奥朗德在事后没有采取补救的措施,反而通过法新社宣布与瓦莱丽分手。瓦莱丽当时处在崩溃的边缘,在休整调养的过程中,决定写这样一本书。&&&&2&&&&秘密写作秘密出版&&&&为了保守秘密,瓦莱丽尽量挑选小的独立出版社,以便更好地保守秘密。她2014年2月起开始写作,3月正式签署了出版合同,合同中她保留了在任何时间暂停创作的权利,因为她当时的状况使她并不能确定是否能顺利写完。&&&&瓦莱丽在家里使用了一台不联网的电脑进行写作,整个写作过程为时半年。直到书交稿并进入编辑阶段,瓦莱丽的亲朋好友中一共只有4个人对书稿进展一事知情。印刷的地点甚至选在了法国以外的地方,具体的地点是德国莱比锡的一家印刷厂,这里之前曾经在绝密情况下印刷过《哈利·波特》。在出版社与印刷厂的订单上,书名用的是《男人的世纪》,作者署名××。&&&&按照这本书的策划者洛朗·贝卡里亚的说法,“这是一本绝对真诚的书”。方颂华也认为,瓦莱丽本人的说法基本可信,她没有造假的必要,因为这样会损毁她本人的形象。瓦莱丽一再强调,这本书并不是为了报复、复仇,不是为了毁灭奥朗德,而是为了重建自我。&&&&方颂华建议,中国读者不要单纯地把此书定位成“八卦”书,那可能真的会对法国社会产生一种错觉了。只要对法国文化和社会感兴趣,会在书中找到很多内容。&&&&3&&&&对奥朗德&&&&大爆猛料&&&&当然,作为一本和总统有关的回忆录,其中肯定有人们所不知道的猛料。译者方颂华介绍,书中的“猛料”大致上可以分成这样几类,比如对政敌、同僚、媒体、爱人,对生活,对社会阶层的看法等等,瓦莱丽都爆出了一些猛料。&&&&例如,奥朗德身为社会党的领导人,有时并不能处理好与右派领袖、前总统萨科奇的关系。奥朗德一直把媒体当作自己的“嫡系部队”,但奥朗德常常把握不住分寸,据统计,有70多位记者有奥朗德的手机号,他们常常会发短信给奥朗德,为一些小事打扰总统,但奥朗德完全不在意。奥朗德还特别喜欢被采访,常常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主动发表言论。&&&&然而对于爱人,奥朗德只希望瓦莱丽能成为他身边的花瓶,“其实吧,就需要你这样,其他的都用不着。”别人在公开场合对他说,“您别和瓦莱丽结婚,我们不喜欢她”,奥朗德只以笑声来回应。在分手后,奥朗德仍然继续保持着对瓦莱丽的占有欲,他不断地向她送花,发短信,甚至在先后会见奥巴马、普京的时候,在两档公务要事的间隙,还给瓦莱丽发短信,表示“她是他生命中最爱的女人”。&&&&对于社会阶层的看法,奥朗德喜欢和“波波族”即上层人士打交道,偶尔在言语中还会透露出对穷人的鄙视,但奥朗德的社会党主要支持者就是普通的中下阶层百姓。奥朗德曾把穷人形容成“嘴里没牙的人”,这个比喻在本书出版后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响。&&&&法国媒体评介,《感谢这一刻》显然很有料,如同投向爱丽舍宫的一枚炸弹。该书出版之后,销售点经常断货,按照出版社的说法,本书的读者至少有200万。&&&&(福莹)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去邮购活体蚯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