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谷歌邮箱格式帐号用什么格式。注册过的告诉我。国内可以注册吗?

下次自动登录
分享体验互联网的优秀产品
现在的位置:
部落冲突安卓版终于成功关联到Google+账号
本来没有打算让部落冲突关联的,在部落里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我说明了方法,不过他们还是会碰到很多问题,想想我也试试以获得亲身经历,竟然也绑定成功了。最怕哪一天软件升级,安装后数据全没了,如果出现这个情况,我就有好理由刹车,不玩了。我是觉得安卓机不绑定,迟早会挂。
因为之前自己刷过机,谷歌服务框架都卸载得干干净净了,就是我那C8815,掉过水现在还活着,以前装了一大堆应用卸载了很多,试下能不能装上。
搜索一下有个“谷歌服务框架安装神器”(类似的还有“”),下载装完自动重启后,如下图,虽然服务框架已经装了,但还是提示没安装,不管他。
豌豆荚提示要升级,打开部落冲突竟然黑屏了几分钟,等了半天,点击“已断开”按钮,输入Gmail邮箱账号和密码,貌似可以登陆Google服务器,只是很慢。
最后也提示要升级,你必须先更新Google Play服务才能运行此应用。遂就到豌豆荚那里升级了,当时没截图。
升级后,Google Play电脑端竟然可以访问,不过手机还是登陆很慢,关联不了,无法创建个人资料,提示:抱歉,Google+无法设置你的个人资料,请稍后重试。
看来还是得搞个VPN代理访问比较快,先选择试下,免费、免注册,但是有广告,可以用的话,暂时先用,操作也不难,打开开关就可以了,不截图了。也可以将路由器(手机/电脑)的DNS设置成为8.8.8.8和8.8.4.4,路由器后台网址大多数都是192.168.1.1或者192.168.0.1,不懂得操作不要随便保存。
重新打开部落冲突,点击齿轮设置登陆Google+,提示“”申请获得以下权限,点登陆,好久没在手机上看到Google+的标志了。
终于登陆成功,首次登陆开始同步数据,声音提示主要是获得的成就,看起来很爽的感觉。
使用上还在体验测试,不过有时候还是会提示:很抱歉,“Google Play服务”已停止运行。可以用“文件管理器”或“ES文件浏览器”,打开目录“data/app”,找到“com.android.vending-1.apk”文件,把它复制到“system/app”目录下,同时要把权限改为可执行,然后重启手机即可。
如果可以用了之后,这个所谓的“谷歌服务框架安装神器”可以卸载了,不知道是不是这个有偷偷装个应用“Medias.apk”在“system/app”目录下,手动删除它。
关联一次就可以了,服务器端会自动更新,不需要每次登陆部落冲突都要打开VPN翻墙。
手机刷机?系统清理?软件更新?如果很不幸,部落冲突数据丢失了,怎么办?
点击设置里面的帮助与支持按钮,在帮助与支持页面底部点击Email按钮,选择村庄丢失,提示你发邮件,按要求写上发送即可。
Name of village:你村庄的名字
Name of the clan you are part of:你部落的名字
Town hall level:你基地等级
Date and time your last play session:你最后上线的日期
如果你购买过宝石,把发票号带上,可能会有帮助。
发送邮件后,你会收到一封邮件,内容大概是这样:
Your request (#1116819) has been received, and is being reviewed by our support staff. We'll contact you as soon as we have an answer for you.
如果你完成了第1步,几天后你会收到封回信:
I have now found your old village and swapped the Google+ so please launch the game to see if it was recovered. You should see a popup asking if you want to recover your village. Please note that if you select "Yes" from this popup, you will lose the village in the background.
If that does not work, you might need to log out of your current Game Center account and log back in.
I apologize for the delay.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more help with this.
Have a great day.
内容大概就是,客服已经把你原先的进度粘贴到你的Google+帐号上,你再登录游戏的时候会出现你原来进度的提示,选是,覆盖掉你新建的村庄,这样你的进度就回来了。建议大家不要用中文,否则可能提示你说没有在中国发行,如果村庄名字是中文则不影响。
先用段时间,不保证你的手机也一定能用,有需要再整理提供给大家下载了。
我前几天就7本满防了,长期混迹在1000杯以下,今天野蛮人之王也升级到了5级了,满防是比较轻松些。大本升级了几天取消了,还是等着研究好,顺便把圣水采集器也升级下,至少10级,升本期间还可以继续升级,觉得越到后面这水越重要。最快29号开始升级8本,觉得玩到8本就差不多了。
这是抢了个10本3千多黑水,飞龙气球流,叫你速本,哈哈!
PS:昨天侄儿发视频给我,点接受,手机自动重启了,完了后微信就出现故障了,手机内存不足,提示重新登陆,登陆后又自动退出提示重新登陆。微信莫名其妙竟然占用了5百多兆空间,算了,不得不卸载掉,里面的聊天记录之前没上传,也就没了。
绑定其实不难,如果怕麻烦不想绑定Google而实现数据安全,可以尝试用钛备份(网上有成功也有失败的),不过因为我绑定成功了,就懒得再去试了,翻了很多文件还没找到那个识别你村庄的ID,简单一点,不绑定的话貌似只有这个方法可行了。
【上篇】【下篇】
百度站内搜索
同分类最新文章
日志:200篇
评论:1002条
标签:144个
运行:822天
最后更新:日经验229 米
在线时间6 小时
版本KXCCNBF25.0
积分 2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积分 2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机型小米手机3 TD版
MIUI版本KXCCNBF25.0
到底肿么弄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
经验229 米
在线时间6 小时
版本KXCCNBF25.0
积分 2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积分 2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机型小米手机3 TD版
MIUI版本KXCCNBF25.0
没人知道?
经验779 米
在线时间29 小时
版本4.7.18
常务测试员
积分 8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0 积分
积分 87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30 积分
机型小米手机3 TD版
签到次数21
MIUI版本4.7.18
有帐号你也玩不了。& && && && &
经验229 米
在线时间6 小时
版本KXCCNBF25.0
积分 2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积分 274, 距离下一级还需 226 积分
机型小米手机3 TD版
MIUI版本KXCCNBF25.0
有帐号你也玩不了。
为什么啊?
经验692 米
在线时间6 小时
版本5.7.31
积分 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4 积分
积分 70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94 积分
机型小米手机3/4 WCDMA版
签到次数69
MIUI版本5.7.31
通过手机发布
谁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啊
经验20880 米
威望116 米
在线时间1650 小时
版本5.11.12
热心专业户
机型小米手机4c
签到次数127
MIUI版本5.11.12
楼主可以去拇指玩下载地牢猎手免验证版
经验14414 米
在线时间422 小时
版本4.11.7
积分 166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64 积分
积分 16636, 距离下一级还需 3364 积分
机型小米手机2/2S 特别版
签到次数44
MIUI版本4.11.7
通过手机发布
下谷歌电子市场,注册账号,就行了
关注腾讯微博
已关注腾讯微博
MIUI五周年
MIUI五周年纪念勋章
MIUI 7纪念勋章
MIUI 3000万
MIUI 3000万发烧友纪念勋章
MIUI 2000万
MIUI 2000万发烧友纪念勋章
MIUI三周年
MIUI三周年纪念勋章
已关注微信
已关注极客秀微信
MIUI6 荣誉勋章
MIUI6 荣誉勋章
关注新浪微博
已关注新浪微博
Copyright (C) 2015 MIUI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5号 | 京ICP证110507号Google 真的「不作恶」吗?
最好有事例证明恶或者不恶。再问一句:有那样的公司作为表率吗?和同行相比Google做的怎么样呢?相似问题:
按投票排序
134 个回答
说一件大家都不知道的一件谷歌的丑事。
谷歌的广告部门为了利润,主动帮助卖假药者规避其公司的合规审查,使得大量假药、走私处方药、非法药物(如类固醇)广告网页长时间充斥其搜索结果。本案由FBI调查,于几年前和解,谷歌被罚款5亿美元。
我看得票最高的答案列的都是些商业公司的正常商业行为,但是没有直接违反法律的犯罪行为。
原文:我原创翻译 求赞成票 翻译辛苦啊 翻译时有缩编,原文实在太长了。-----来见识见识这个靠网上卖假药专业骗子--他帮联邦政府进行的卧底行动让谷歌赔偿了五亿美元。David
Whitaker(惠特克)曾是一个非常成功的骗子。他靠在墨西哥网上向美国人贩卖类固醇和人体生长激素(体育禁药)赚了一大笔钱,在墨西哥有个几百万美
元的公寓,有一栋山城里的小屋,一辆丰田4Runner,一辆宝马,一辆吉普牌吉普,甚至还赞助建造了一间医院。他梦一般的生活在他被墨西哥移民官员抓获
时嘎然而止。他被带回美国,有可能被监禁65年。惠特克开始想办法谋求减刑。他想过提供购买他的“类固醇”的人的名单,虽然他只是卖给他
们胶囊装的一毫升纯净水——一千美元一颗。惠特克很快意识到,他有更有价值的情报。在一次与FBI见面时,联邦探员问惠特克他是怎么发展他的在线假药店
的;惠特克马上回答道,他用了Google的AdWords。他说,谷歌雇员曾主动地帮他打广告,虽然惠特克从来没试图隐藏自己的药店的非法性。可以合理
推断,谷歌也在帮其他假药店。惠特克说,因为他每个月花20000美元打广告,他在谷歌有专属客服,一个一对一为他服务、为他挑选关键词、挑选广告的地理目标和监控一大堆指标的人。这个客服告诉他去竞价像类固醇,睾丸酮,荷尔蒙等几个关键词。惠特克说在谷歌的自动监管系统否决了他的网站后,这名客服建议,与其明显地卖非法药品,不如把网站做成教育性质的,去掉药品的图片和“立刻购买”按钮。果然,这个版本的网站就通过了审查。通过后,
这名客服帮助惠特克把去掉的内容大都搬了回来。如果这是真的,那就大件事了。这可是谷歌啊,一个骄傲地自称从不作恶的公司。它的广告业
务,特别是药物广告业务也曾被国会关注过。在2003年,三个不同的国会委员会调查在线药店的问题。2004年,谷歌上市前一个月,Sheryl
Sandberg,当时谷歌的全球在线销售和运营副总裁,在参议院专责调查的附属委员会的听证会上,谷歌作证说政府提议的对网络药店的监管会是个沉重负
担。她说谷歌使用第三方的验证服务以确保网络药店合法。她介绍了谷歌的自动监视系统和一队专责确保药物广告符合法律规范的员工。“谷歌已经自愿地用强力措
施来保证我们的广告服务保护我们的用户并给予他们安全和可靠的信息——远远超出法律要求”,她作证说。政府的监管提议胎死腹中。探员们不怎么相信这个天方夜谭,直到他们花了10个月研究惠特克的说法。他们决定让惠特克在食品药品管理局的眼底重复一次他的经历。之后,探员们把惠特克从联邦监狱接了出来,把他带到罗德岛的邮政督查办公室,开始执行联邦政府对这个世界上最被崇敬,盈利最多,最强大的公司的卧底调查。探员们向惠特克解释了规则。他必须对探员们完全诚实,他只能呆在这个房间里,吃批发的盒装食物,他每天一举一动都在探员的目光下,他的电话被录音,一切都是为了要让政府的指控能在法庭上站住脚。惠
特克换了个假名叫Jason Corriente,一个假的罗德岛的广告公司的虚构的CEO;这个公司叫Maxwell and
Associates,有两台笔记本,一个800免费电话,一个座机,一个手机,一个银行帐号,一个话务中心,还有二十万美元给谷歌的钱。他的任务是为一
个墨西哥的不需处方,售卖卖荷尔蒙和类固醇的网站向谷歌买广告。他的第一步是要与谷歌广告客服搭上线,因
为他的假身份假公司既没有销售历史也没有与谷歌有关系。他连续三天猛打谷歌的免费电话,发了一大堆不请自来的邮件后,一个加州的谷歌广告销售代表回电了。
惠特克马上向这个代表介绍他的假广告公司,吹了一番假的客户历史。在吹完了他为一个墨西哥连锁酒店和一个有名的美容手术医生做的广告后,惠特克终于抛出了
他的假药网站。这个网站非常明显是非法的。实际上,一个国税局(IRS)的探员,以让其看上去尽可能地可疑为目的,设计了这个网站。网站
上有药品的名单和图片,一个巨大的墨西哥国旗飘在背景上,网站保证如果药品被海关没收了会免费重新发货。可是,几天内,这个网站就被销售代表放进审查组
了。一开始谷歌的算法拒绝了这个网站,就像惠特克上次的经历一样。探员正希望这个结果,这样就能看出谷歌的雇员是否主动帮假药店这个忙。探员让惠特克反复问同样一个问题:我怎么能让这个网站合格?销售代表同意帮忙了。销售代表说,这网站被否决是因为太明显了。惠特克重命名了这个网站,叫,移除了药的图片,放了点药的说明,并要求购买者与客服通话才能购买。第三次尝试时,这个网站终于通过了。通
过的网站虽然没有了那么明显的违法特征,但是谷歌清楚地知道,这网站的整个商业模式仍然是非法的,惠特克还是在卖非法药物。换了一个新的客服后,探员让惠
特克向这个客服重复他的非法动机。“我要成为美国最大的类固醇贩子”,怀特告诉新客服。在这个客服的帮助下,怀特重新加入了大多数
的明显非法内容,包括药物的图片和到结帐页的直接链接。算得上一个成功,但这不够。探员们必须证明这个客服的行为是个谷歌客服广泛的行为,而不仅仅只是几个可恶的临时工。他们必须重复这个实验,每次都再强悍一点。探
员们接下来让惠特克为RU-486打广告。RU-486是避孕药,一般在医生严密观察下服用。像上一个网站,这个也
是被设计得十分明显地违法。网站写道:“我们明白意外会发生,我们不问原因,只是帮忙”,我们让你通过电话购买处方药,免去上药店的尴尬。【注:可能文章认为此事对美国人非常明显所以没有说清楚,但人类生长激素/荷尔蒙,类固醇,RU-486都是严厉监管的处方药品,其处方、购买和使用必须
通过专业医生进行,因为三者都有强烈的副作用,特别是不尊医嘱、不经检察使用非常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类固醇滥用伤肝,造成乳房肥大,不育,睾丸萎缩。非法出售、使用这些药物是相当于买卖毒品的行为,是警察和食品药品管理局全力缉查的。这些网站往往把非法药物装进邮包里快递给买家,卖大麻甚至更硬核
的毒品也是这么卖的。这种网店绝对是违法的,谷歌也完全知情。美国人广泛知道这些药品是监管药品,在网上无处方购买是非法的。帮助卖非法药物当然是非法行
为。】为了证明谷歌的行为是有普遍性的,惠特克换了一个客服,还是谷歌墨西哥分部的主管推荐的,而这个主管也不在乎他的非法药店。尽管这
个网店公然贩卖RU-486,它第一次就通过了谷歌的审查。在与客服一同工作时,惠特克花了25000美元购买堕胎、堕胎服务、药物堕胎和RU-486这
几个关键词。客服没有反对。惠特克又设计了一个新网站,TaoTeWellness,卖精神病药物。网站说,本站提供Valium和Xanax(都是处方药,精神病药物),省去你看医生的尴尬。这非法得不能再非法了,但是谷歌在天朝的客服不仅批准了这个站点,还背地里帮惠特克加了一百多个药名作关键词。按理说现在的证据已经够了,但是探员想要彻底抓住谷歌,而不能让它扯出第一修正案言论自由的旗子,探员们必须打破谷歌能提出的任何辩护,所以与客服的交谈必须非常明显地是谈论非法事情。2009
年5月,探员们决定钓最后一次鱼。谷歌当时用一个第三方验证来审查网上药店的资质。惠特克设计了一个正经的药店网站
,药店网取得了罗德岛药店委员会的执照,向第三方验证申请,马上就被批准。探员们想用这个正经药店当诱
饵,引导顾客去几个明显非法的网站买药,看看谷歌和它的第三方验证有没有反应。为了造成非常明确的违法迹象,不管顾客在搜索框里搜索什么药物,顾客都将被
引导去一个墨西哥的明显非法网站和一个敢卖奥西康定(鸦片)和凡可汀的网站。惠特克录下了他与加州谷歌客服的通话。惠特克一步步介绍他的网站,仔细地向客服说明,他想引导顾客到那
个非法网站去,并确保客服一步步试用了他的搜索框。客服问了一次这个非法网站有没有被第三方验证审查过,惠特克承认其没有,但是没有关系。这个正经的门面
网站的资格没有被收回。探员们认为调查完成了,于是2009年中的一个早晨,所有惠特克联系过的客服都收到一封Jason
Corriente(惠特克的假身份)的哥哥的信,说Corriente已经在车祸中身亡。一些客服想要送花,而别的客服,包括天朝的,勇敢地让
Corriente哥哥再存点广告费。4月,惠特克完成了他的刑期。他只服了5年的刑。探员们说他的合作“挺特别”。毕竟他们3个月就花了200000美元在非法谷歌广告上。一个探员说:“我们真的想谷歌拒绝我们。我们告诉它说我们的公司是用卖非法药品的钱运营的,最近有买家说他抽筋”。2011
年8月,谷歌与政府和解,同意被处罚5亿美元。作为和解协议的一部分,谷歌承认它最早自2003年开始帮助加拿大的药店使用Adwords,它知道美国人
在通过它的广告买这些药,知道广告客户不要求处方就卖处方药,知道谷歌雇员主动地帮助广告客户来逃避谷歌自己的药业广告政策和第三方验证。公众只知道谷歌在2009年知道有这项调查后停止了这些广告,告了几个违法广告商,雇佣了一个新的严格的第三方验证。除此之外,谷歌的行为没有被公之于世。大陪审团发了搜查令,传唤了证人,但是大陪审团的所有活动都是秘密的。罗德岛的联邦律师告诉华尔街时报,谷歌最高层的管理人员早就知道非法药物网站在谷歌打广告。“我们就是从文件和证人处得知,Larry Page知道有这么回事”。Larry Page是谷歌两个创始人之一和现任CEO。谷歌对此案的评论很简洁。“我们对我们的行为负责。回头看,我们不应该允许这些广告存在。”一名谷歌的公关人员告诉记者谷歌2011年撤掉了一亿三千万个虚假广告。同时,一些股东起诉了谷歌和它的管理层,双方正在和解。全文完----我认为,网上非法地卖处方药,是一个受国家严厉打击的非法行业,这样的网站不通过谷歌的广告很难生存,很难被顾客发现,所以在谷歌在卖非法药物的产业中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从犯。谷歌对这些非法药品网站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因为别的搜索引擎和广告公司没有被证明如此主动地帮
助非法药品网站逃避监管,并从中牟利。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药品管理和专利管理秩序的混乱,还伤害了千千万万买到假药或非法的药的人。所以谷歌的道德水准哪里能立牌坊啊,连美国行业平均水平都达不到。--------2013年  北京时间6月8日凌晨消息,全美检察官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torneys General )联合主席吉姆?胡德(Jim Hood)周四向谷歌提出指控,称其仍允许贩卖非法、假冒药物的网上药店投放广告。  谷歌曾于2011年因非法药物广告被美国司法部判罚5亿美元。据司法部调查,谷歌当时允许一家在美国开展业务的加拿大药物诈骗公司投放非法广告。  全美检察官协会周四针对此问题再次提出指控,称谷歌搜索引擎上通过关键词搜索,就可轻松找到非法商品信息,其中一些经营非法商品的网站还在谷歌的YouTube视频服务中做广告。谷歌周四发表声明对该指控作出回应:“我们十分注重用户的安全,并已向司法部长胡德说明,谷歌在打击非法和假冒药物网上销售方面进行了政策强化。过去两年中,我们删除了300多万个非法药物广告,并定期删除违反YouTube政策的危险、非法内容。”  胡德则表示:“我们每次对谷歌的搜索引擎进行检测,都不难找到非法商品,包话经营非处方危险药物及各类假冒商品的网站。这表示谷歌纵容非法行为,置消费者于危险境地,并且从中获利。”  全美检察官协会已邀请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参加6月17日在波士顿举行的全美检察官大会,并在会上讨论这一问题。目前佩奇尚未回复是否出席该会。  此外,美国数字公民联盟(Digital Citizens Alliance)表示,谷歌YouTube成为一些非法、危险活动的组织者发布指南视频的重要平台。在YouTube上搜索“如何购买非处方药物”,有38200个搜索结果。  这些视频不仅会教用户如何购买非处方药物,还会在视频中提供相关的网址,变相为这些非法药物供应商做广告。  数字公民联盟称这些视频很容易找,而且谷歌还从这类视频播放前的广告中获取利润。  数字公民联盟执行理事汤姆?加尔文(Tom Galvin)表示:“谷歌是世界上最有想象力的公司,他们创造了无人驾驶汽车和谷歌眼镜,因此他们肯定也具备分析这些视频的能力。”  据
数字公民联盟的报告,YouTube视频页面上如果要插播广告,必须先经过视频上传用户的同意。谷歌与视频上传用户将平分该广告收入。此外,大部分广告都
与视频内容相关,例如,在如何制作假护照的指南视频前,谷歌会插播移民律师的广告;在如何购买非处方止痛药的指南视频前,则会插播慢性背痛治疗方面的广
告。(叶佳)---------解释录谷歌与司法部签订的和解协议全文向公众公开,有兴趣可以移步阅读:。谷歌粉还可以亲眼见到谷歌资深副总裁和法律顾问的签名哦。有人质疑谷歌是否在adwords上推销过假药,说上述新闻并没有提供确实证据。可是,新闻不是法庭,不可能将大陪审团命令谷歌交出的500万份
文件统统列出,也不可能将谷歌的违法事实全部罗列。但幸运的是,谷歌自己承认了adwords推销假药,省去了找证据的麻烦。和解协议第7页,段落3中,
谷歌承认大部分使用adwords的加拿大药店的广告特意瞄准美国境内消费者,这些药店进口了controlled prescription
drugs(被控制药物,例如奥西康定,吗啡,美沙酮,类固醇,可待因,氢可酮,阿普唑仓,安定)和misbranded(错误品牌标识),
unapproved(未批准上市) prescription
drugs,谷歌还承认其不当协助了这些药店打这些广告。misbranded的药就是假药。1,请你看看这些全球都受控制的药物的副作用,再告诉我为什么这么危险的药物不经医生批准和监督使用是在“造福大众”。2,谷歌的和解协议里接受了如下事实:加拿大虽然有药品监管,但不监管出口给美国居民的药店,这些药店往往从第三国进口其售卖的药物,这些药物没有足够的监管。所以你所谓“有的国家监管严格 有的不严格 不一定说明这件事非常严重”是错误的。3,你所谓“这篇文章涉及的药品 主要是从可以合法购买的国家倒卖处方药到美国 不是毒品之类的违禁药物”完全是错误的。这篇文章涉及的药品是《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麻醉品单一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规定的药物。在全球都属于被严厉监管的药物,不可能不凭处方就能购买,除非是在一些政府不存在的地区,而加拿大、墨西哥肯定不是可以随意合法购买这些药物的地区。4,鸦片在美国任何一个州都不合法,是联邦第二类管制物质。你不要散播完全错误的法律知识。鸦片制剂有药用价值,但是仍然是被严厉监管的,不能笼统地说合法。
引用的书评是我见过最客观的描述,基本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我只想说,有很多事情注定会有争议。比如,究竟是不是作恶?中国网民和美国网民的主流观点可能截然不同。又比如,扫描图书是不是作恶?出版商和普通用户也会产生分歧。这些问题最终由各国法律裁定和规范,但始终不能简单称之为“恶”。所谓Google十诫()的第六条很好地阐释在商业和道德中寻求平衡的观点:You can make money without doing evil。世异时移,Google如何在每一个产品中保持这样的平衡,本身就是一个越来越大的挑战。目前来看,比Google做得好的商业公司,极少。下面指出 答案中的一些事实和逻辑错误(原作者大幅修改了答案,更正了一些错误,但仍然有很多事实上的偏差,明显没有认真做功课,该打屁股):绝大部分商业公司的核心代码都是不公开的,Google也不例外,无关作恶,不应该作为指责的理由。虽然我同意Google在开源方面还能走得更远。GFS/BigTable/MapReduce虽然不开源,但论文中的细节很充分,直接催生了各种开源项目,对业界产生了巨大的正面影响,不应选择性过滤。至于Hadoop和MapReduce的性能比较,请提供数据来源。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样客观评测一个完全没有公开过的系统。Google对Linux Kernel的贡献自2.6起一直稳定在1%到2%之间(见),在3.x中达到2.4%(见,需注册),排名进入前十。同时,Google员工review的内核代码行数一直在3%到5%左右。“几乎没有给Linux贡献过代码”属于妄言。Android模式是否开放尚可讨论,但源代码开放是实实在在的,否则不会有各种优秀的第三方固件(如CM、小米)。开放源代码与开放代码控制权不是一回事,开源也不仅仅只有Linux一种模式。Google没有也没能阻止阿里云OS开发和发布,而只是对OHA成员宏基发布一款(可能)基于Android但不完全兼容(见)的手机表示反对。请注意,OHA成员,即使没有书面协议,也有道义上的责任维护各种Android分支的兼容性(见)。而非OHA成员如Amazon基本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这个问题牵涉的角度很多,技术一点可以看,或者轻松一下读一读。个人观点,错在王坚。Google开Blink的确有些意外,但理由(减少代码复杂度)并不奇葩,做法在开源界也很常见。说起来,WebKit也是从KHTML分支出来的,上写得清清楚楚。其他类似的例子如,,等等。Take Action的问题太复杂,不展开说了。只提一个逻辑问题:动机(可能)不纯不能直接否定行为;为个人名望而行的慈善依然是善而不是恶。最重要的是Google所呼吁的是否如其所说符合大众的利益,其次才是各方的动机和Google是否能够从中获利的问题。一家商业公司,如果既能造福大众,又能获得利润,何乐而不为?Google Reader关闭之前提供了非常长的备份导出缓冲时间。我没记错的话,订阅文件是标准的OPML格式,主流RSS阅读器都可以直接导入,其他没有标准的信息(加星、分享,等等)记录在比较通用和简单的JSON格式文件中。我虽然很不喜欢关闭Reader的决定,但在数据迁移方面实在想不出可以指责的地方。Google退出中国的事情也很复杂,掀起了许多无谓的嘴仗。对错遑论,这是一个合理合法的公司决定,与“恶”无关。其他的用两句俗语成语简单带过:“站着说话不腰疼”和“知易行难”。(以下部分在修改答案后更新。为读者阅读方便,我尽量引用原文再做更正。)“Google 参与开源的项目大多数是中途开始参与的” 没有根据并且语焉不详。Google创建的和都很容易查到。“以 GNU 为首的 Kernel 社区使用 GPL 限制所有的相关代码(如驱动)也必须是开源的。” Linux Kernel社区并不是以GNU为首的。GNU的目标是创建一个完整和自由开放的Unix兼容系统,有自己的内核(GNU Hurd,这里有一大堆故事)。Linux内核出现之后,大家常常把GNU提供的工具组(GCC、GDB,等等)与Linux内核一起发行,以至于很多人误以为Linux是GNU项目的一部分。GNU在主页上就有,把“Linux操作系统”作为“GNU/Linux操作系统”的误称。对GNU和Linux历史有兴趣的应该至少读一读Richard Stallman的。顺便一提,Linux和GNU是有不少分歧的,例如下一个例子,以及。理论上GPLv2的确限制了非GPL驱动(严格地说包括所有可加载模块)的使用,但Linus个人不顾很多主要开发者的异议 。这不但是一个法律上的灰色地带,也是Linux社区内部以及Linux与GNU的主要分歧之一。个人观点:双赢。“Google 在安卓里加了个中间层来允许硬件厂商绕过 GPL 提交闭源驱动”。这里应该指的是Bionic,Android系统中最具争议的glibc替代。实话说,这其中的法律和技术问题极其复杂,我没有精力吃透,算是一篇比较清晰的综述。目前来看,这种做法基本已经被各方接受,对开源和产业都起了很好的正面作用。我个人感觉是比较成功的。“通过 OHA,第三方实际上是无法参与的,也不欢迎第三方自创不兼容的分支”。这句话可能是根据我的答案修改的,但完全没有经过调查,并且扭曲了我的解释。有关Google和阿里云的纠葛,请参看我上面的答案和链接。事实是,我印象里没有读到过任何Google限制非OHA成员参与Android和创建分支的报道。如果有的话,欢迎给出来源。“CM 等只是小幅度修改,对安卓的生态影响不大”。CM对AOSP的修改,居然被称为“小幅度”。至于影响,说实话,我不知道怎么衡量。“苹果当年也对 KDE 做过一模一样的事,拿过 KHTML 自己单干弄出 WebKit”这一句也可能是根据我的答案修改的。我的本意是,开源项目由于各种原因(控制代码复杂度、增加新特性、支持新平台,也包括控制权,等等)开分支是很常见也很合理的事情。经过作者修改之后就变成了Apple的因果报应。我尊重作者的个人阐发,但很不喜欢这种不依据事实的春秋笔法。“AppEngine 先免费把开发者骗上船……” 我说一个真实的故事给大家解闷吧:很多年以前,我搬进了一套公寓,地段很好,环境不错,租金也不算贵。一年里,我把房间布置得干净整齐,添置了很多家具。一年后,房东居然涨价了,害的我只能搬走,浪费了很多时间打点一个本来不值得住的房子……严肃的说,AppEngine(类似的还有Google Maps API等)的收费策略在商业上可能值得商榷,但我真没有底气说这是作恶。“如果 Google 当时多一些耐心,现在的中国互联网会比现在好的多。” 只说一句,Google在中国呆了整整四年,2010年的中国互联网比2006年好的多吗?不展开。“Google 收购了 iOS 和 Mac 上曾经最好用的邮件客户端 Sparrow,让它不再开发新版本。” 大家应该稍微了解一下所谓的,硅谷很流行的()。国内类似的收购相对较少,挫伤了很多人的创业热情,最近几年才略有改观,好事。(更新结束)本来不想写这么长,但高票答案中的事实和逻辑错误太多。无论喜欢还是不喜欢Google,我们都应该坚持理性和独立思考,以及对客观事实的探究,而不要把观点建立在不专业的新闻报道、小道消息和阴谋论之上。回到主题,我个人目前依然认为,Google是在保持商业和道德的平衡中做的最好的公司之一。
郑重澄清:所谓「不作恶」(Do no evil)系误传。Google的口号实为「Don't be evil」,我把它翻译成「不做恶徒」。去年的《纽约书评》上有篇书评[1],综合评述了数本剖析Google公司的书籍[2],个人认为内容相当精彩,从中受到不少启发。其中,该篇的后半部分,用约占全文1/3的篇幅,专门讨论了Google的「恶」,在此摘引部分译文[3]如下:   谷歌的公司格言是“不做恶徒”(Don't be evil)。即便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也要分析一下。  2001年,工程师保罗·布赫海特(Paul Buchheit)在一次关于公司价值的恳谈会上最早提出这种说法。“人们都笑了,”他回忆道,“但我说:'不,我是说真的。'”(那时候互联网世界已有一些大家都心领神会的默契,很多谷歌人把“不做恶徒”的意思直接理解为“不要像微软一样”,也就是不要成为一个冷酷无情、格杀勿论的垄断者。)  这个口号经常被误引为一个更有力的版本:“不作恶”(Do no evil)。这是一个更难达到的标准。  现在谷歌因为这个口号而被嘲笑,但谷歌人确实是真诚的。他们相信,一个公司的一举一动应当符合道德要求,就像人一样。他们畅想过公司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从表面上看,“不做恶徒”比“谷歌将会致力于遵守它所有的承诺”或者“全力参与但不玩阴的”之类的口号更加动听。  “不做恶徒”并不意味着必须透明。这里介绍的这几本书都无法告诉你谷歌回答了多少问题、消耗了多少电力、拥有多少储存空间、拍摄了多少街道、储存了多少电子邮件,你也无法谷歌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谷歌重视它自身的隐私。  这个口号也并不意味着必须“遵守所有的法律”。谷歌在开展将受版权保护的图书数字化并复制到它的服务器上的项目时,是瞒着那些正在和它建立商业关系的出版商暗中进行的。谷歌知道自己的复制行为踩到了违法的边界。谷歌认为,自己的意图是崇高的,而相关法律是过时的。“我想我们都知道,当中会有很多有意思的争论,”莱维(Steven Levy)引用佩奇(Larry Page)的话,“而相关法律的组建方式并不是真的合情合理。”  那么,由谁来裁定什么是“恶”呢?谷歌的首席执行官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2002年是这么解释的:“谢尔盖(Sergey Brin)说什么是邪恶的,那便是邪恶的。”  谢尔盖则说:“我认为我不应该将我的个人信念强加于整个世界。这是种差劲的技术实践。”但谷歌的创立者们似乎十分确信他们自身的正确性。(“有博客作家对用户隐私的问题表现出关注时,拉里总会大叫:'贱货!'”爱德华回忆道,“提到媒体、政客或者那些不能理解谷歌产品在技术上的明显优越性的迷茫用户,他们就会说:'贱货!'”)  谷歌在中国作了些“恶”。它参与了针对言论的审查。从2004年开始,它开始着手修改算法并过滤搜索结果,这样一来,简体中文版的将会忽略那些不被政府欢迎的结果。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天安门广场”的搜索结果会显示各种观光指南,但不会显示这里留下的历史教训。谷歌通过检查中国政府批准的搜索引擎百度,以及接受政府的辅助指引,来找到应该审查的内容。  然而事实上谷歌也像其他美国公司一样,对中国政府给予了还击。当搜索结果被屏蔽的时候,谷歌坚持利用搜索页面底部的告示向用户发出警示。总的说来,谷歌显然相信(并且我认为谷歌是对的,尽管显然基于自身角度)它的存在增加了信息流并公开了政府屏蔽信息的意图,有益于中国人民。2010年1月,在一群可能有政府参与的有组织的黑客破解了谷歌的服务器并进入了一些人权活动者的电子邮箱账户后,谷歌在华的征程方向急转。它关闭了,现在只从香港为中国提供服务——搜索的内容不由谷歌进行审查,而是由中国政府自己运行的过滤系统审查。  那么谷歌是名“恶徒”么?这个问题如今被提了出来,对谷歌指责不休,尽管我们愉快地依赖这个公司获得包括地图、翻译、街景视图、日历、视频、金融数据以及商品和服务指南在内的各种答案。自称“谷歌批评家”的斯科特·克莱兰(Scott Cleland)在《搜索与破坏》(Search & Destroy: Why You Can't Trust Google Inc.)一书中对谷歌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克莱兰语言犀利,这本书的名字或许应该取为《谷歌:威胁还是恐吓?!》(Google: Threat or Menace?! )。他写道:“已有证据表明,谷歌不是处处都像小狗或者彩虹那样可爱或美好的东西。”(中略)  莱维则更为慎重:“谷歌以道德上的纯洁感自居……但在关涉其技术在隐私和财产权领域所引发的影响上又似乎存在盲点。”所有证据都表明,谷歌的创立者们一开始就对他们这间非凡的公司有着非凡的道德愿景。他们认为信息的普及本身就是一种向善的力量。他们组建并领导了若干支技术团队,开创了一个真正技术创新的黄金时代。在“创新”泛滥的时代,他们是真正的远见者。现在他们也许不愿意屈从于他人的道德标准,但这也许只是个性问题。必须记住,现代公司的本质是非道德性的,它只对股东的财产负责,而不是对公众的利益负责。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于6月时在一项针对谷歌的搜索和广告业务的反垄断调查中签发了传票;欧洲委员会在去年也展开了类似调查。这些官方部门的做法部分回应了谷歌的商业竞争对手(包括微软)对谷歌有组织的投诉。这些投诉指责谷歌操纵了搜索结果以使之倾向于自己的朋友并惩罚它的敌人。谷歌对此一贯予以否认。当然,规管者对这种普遍的“主导性”是忧虑的——谷歌看起来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并且挑战备受重视的隐私观念。 我个人的理解——简单来说,Google不是追求言行无可挑剔的圣人境界(就实际而言这也是不可能的),而是寄望公司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记上一笔功劳,而非成为历史罪人。当然,这句话并不是正儿八经的公司规章制度,仅是一种美好愿望,所以大可不必揪着这句话不放,处处拿放大镜审视它的一举一动。————[1] James Gleick「How Google Dominates us?」[2] 所评书目:Steven Levy『In The Plex: How Google Thinks, Works, and Shapes Our Lives』;Douglas Edwards『I'm Feeling Lucky: The Confessions of Google Employee Number 59』;Siva Vaidhyanathan『The Googlization of Everything: (And Why We Should Worry)』;Scott Cleland with Ira Brodsky『Search & Destroy: Why You Can't Trust Google Inc.』[3] 《谷歌如何主宰我们?》
Google输入法的抄袭词库事件 让我个人对google印象不佳
小恶可能偶尔为之,毕竟是商人,比如会无缘无故停掉某人Adsense账户=。= 不过值得让人敬佩的是,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让人诟病的原罪。你可以骂中移动中石油垄断高收费,骂腾讯抄袭,骂百度自我阉割唯利是图,骂优酷盗版侵权,骂360用安全劫持恐吓用户,骂…… 但是,我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骂Google什么。将来咱要是能做个企业,挺多人用,也挺赚钱,但是大家又骂不出什么来,我觉得就是牛逼了!
下面的邮件来往,讲述了老外为何拒为谷歌效命,或许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Ps:Don’t be evil 并非Google 官方正式的企业信条,谷歌也一直在推动很多事情的进步,他既然是个商业行为,必然与利益挂钩,只能做到尽量避免,在政治与商业根本不可能很好融合的世界里,所我们不能以非善即恶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你好,尼可拉斯:我是Google的帕特里克。我看过你的Github和LinkedIn资料以及你的个人网站(我们发现了你的panic_bcast项目),我们希望能和你见面交谈,在Google有许多工程师的工作等着你。你在开源领域的成果和项目、系统/网络方面的经验和软件开发背景和我们这里的某些工程师所做的工作有关联。但是我还是想跟你联系一下,好知道更多关于你作品方面的信息。如果你的行程不冲突的话,我觉得下周我们见面谈谈怎样?我给你的职位属于某个重要任务团队,团队中有软件开发专家、网络专家、系统工程专家,他们的工作是共同搭建一个大规模、分布巨大的容错软件系统和基础结构,并运行这套系统。感谢你花时间看完这封来信,祝你周末愉快。敬祝帕特里克你好,帕特里克:感谢你与我联系并赞誉panic_bcast项目,被更大的公司赏识一直是很让人高兴的。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希望向你介绍一下我的背景和我与Google的关系。Google一直以来都是技术界工作人员能想象到的最有趣的工作地,Google用十足的玩心去践行自己“不作恶”的格言。虽然我十分崇尚意识,也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但是我天性好奇。小时候我对信息安全和计算机概论很有兴趣,很快开始研究怎么破解密码怎么侵入系统,因为我觉得信息需要自由。我爸爸很快发现了这点,找我聊了很久,聊得都是些生命的意义。他告诫我不能粗心大意,因为未来的世界既有暴政也有弱民。他告诉我未来的权力架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今天我们称之为解密高手和黑客的人们。我觉得儿时父亲向我解释的未来是给今天的我的一份礼物。Google虽然一边说“不作恶”,但另一方面却在读取用户邮箱信息,追踪用户的上网行为——这两件事我认为是赤裸裸的邪恶。Google会读取我妈妈写的电子邮件,会追踪我朋友买了些什么。Google说这只是广告行为,但是只有爱德华·斯诺登爆出猛料后我们才发现真相。Google被证实暗中帮助美国和欧洲情报部门非法收集用户信息。“我们尽力抵抗过,我们以前也尽力不作恶。”Google这样回应。可是我们从没见Google关闭过服务器表示抵抗,就像拒绝配合政府的电子邮箱服务商Lavabit做的那样。我们已经知道Google实际上正在对全世界大部分人民作恶,我们已经知道Google喜欢夸耀自己这把双刃剑,我们已经知道Google的尽量开源政策只是建立在我们不破坏已有的现金流的基础上。我们都目睹过Google是如何致信要停止CyanogenMod(全球最大的安卓编译团队)的服务的。还说CyanogenMod修改开源系统的行为违反了某些专利。我们都知道Google的亲善是一种市场策划方案。我们知道Google已经不是以前我们了解的Google,现在的Google不为人性至真至善至美而拼搏,而是为了自己能赚更多美元而拼搏。在这点上我和Google道不同,Google目前展示的原则,以及整个Google历史中反应出的原则和我的原则不同道。以我的原则,我会删除Google至今为止搜集的所有的用户信数据,包括我自己的、我家人朋友和同事的,包括Google能连接上的所有用户的数据,和Google从公共流行网站上搜集的所有用户信息。如果我为一家直接威胁到我所爱的人的安全并追踪他们的公司效命,夜晚的我如何入眠?要我开发出暴政所需的工具好让Google的车轮继续碾压,我是做不到的。而我则站在Google的对立面,你们赏识的panic_bcast工程,法律部门要想通过冷启动攻击搜集我作为政治激进分子的证据是比较难的,我参与的其它几个项目的原因是因为我相信公共互联网上的信息流动应该是自由不受束缚的。有些幸运儿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工作,我就是其中一个,而且,我选择只为我认为能为全世界人类有益的项目工作。Google在我心目中的排名还不算太高,因此,我必须恭敬地回绝您的邀请。“先生们,不要去看他人的信件。”——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希望你好运,能找到合适的人选。敬礼尼可拉斯
这是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也有个在 Google 当工程师的同学,就这个问题我们也谈过多次,我写了第一遍这个答案的时候,我觉得不对,感觉写一万字都写不完,只能挑些重点来说了。以后有机会再单独写吧。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牢牢的铭记一点:我们讨论的这个 『Google』 是一家上市的商业公司。还记得那个时候,Google 就是 Cool 就是 Geek 的代名词,还在 Gmail 内测的阶段拿到了 Gmail 的邀请的时候,几乎是兴奋到睡不着觉,Gmail 的邮箱至今仍在使用,相对很多别的邮箱的用户还是隐隐感觉到一丝优越感。随着时间的变化,Google 真的不再是多年前的那个 Google 了。我也由曾经的铁杆 G 粉渐渐转向了中性偏 G 黑。从公司角度来说,Google 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是来自于广告收入。只要使用 Google 的服务人数越多,自然就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加收入。所以 Google 的很多产品和策略的背后的商业思路就是让Internet 对更多的人来说 available。从这个角度看,能看明白很多问题。Google 一直被认为是一家真正的『工程师文化』的科技公司。工程师在 Google 是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的。Google 的员工待遇和福利一直是业内领先甚至是全行业领先的,所以相对应的,能进 Google的人都是极其优秀的人。特别优秀的人,很多时候做事情就不是冲着钱去的了,他们会有自己的追求和判断。就这个 Evil 的事情来说,内部就会有很多项目在讨论的时候就被工程师弊掉了,理由就是『Too Evil』。不管公司层面怎么样,我认为 Google 的绝大多数工程师内心深处都是相信「Don't be evil」的。早些年, 说实话,Google 没有特别强的竞争对手,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你也可以想象,一个公司,如果在这种状态下,手下又是一群那么优秀的工程师,何不让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让他们多做些酷炫的事,少做甚至不做任何 Evil 的事,是可以的,但大家要明白,这其实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近年来,随着各种强力竞争对手的出现,互联网用户增速放缓,加上盈利模式太过单一化,Google 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可以悠哉悠哉了。所以 Google 越来越多地开始做一些至少在我看来是 Evil 的事了。具体的例子暂时我不想怎么举,但是近年来真的很多很多,楼上的答案们种也有很多,Google 正变得越来越『Creepy』。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答案是 Google 绝对不是不作恶。用「Don't be evil」来标榜 Google 正变得越来越不贴切,但我希望 Google 不要继续往坏的地方变,毕竟还是很有感情的。总的来说就是大家成熟点,这世间的事太过复杂,标签化地看待一个公司虽然简单但是是错误的,Google 有 Google 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更新之前不想举的很大原因也是因为一些事情其实就是一个商业公司的商业行为,很可能是中性的,取决于人们怎么解读了,我如果举了,说这说明 Google 作恶了,很多人可能不这么认为,就容易争执起来,我不是很有兴趣参与类似这种的讨论。但是既然是这个问题,题主也说最好举点例子,那还是举一些吧。但是我还是声明,这只是我对一些事情的解读和看法,你完全可以不同意我,但是就这些事情本身我不想讨论和回复,谢谢。1. Google Reader. 作为 GR 的忠实用户,这个真的伤了我的心。由于 Google 感受到了来自 Facebook 的压力,一直在做各种尝试,Google Buzz,Google Plus。然后终于开始往 GR 动手,先是改了原来的 GR 的分享功能,这个功能特别重要,我很多的阅读都是根据 Follow 的一些人的分享,这本来真的是一个非常高质量的信息的获取途径,但是 Google 把这个功能改成了只能分享到 Google Plus 上。这是出于用户的考虑吗?这不算是作恶吗?至少对我来说,是的。
但是事情还没这么简单,后来 Google 索性直接把 GR 关了!硬要说起来,我也可以理解,毕竟 GR 几乎不赚钱吧,再次可以看出 Google 毕竟只是一个商业公司。2. Android, Google 现在一直鼓吹的 Android 是个开源的,开放的,创新的。
* 创新,其实 Android 在最开始就是一个抄袭严重的产品,正式发布前抄 BlackBerry,iPhone 出来后抄 iOS 的概念,而 Eric Schmidt 是一直在 Apple 董事会的,这种颇为下流的行为,才是老乔当初怒喷的原因。再次来说,如果你把这看做一个纯粹的商业行为,也很好理解。
* 开源开放,也有过很多讨论了,Android 的开源很大程度只是个宣传手段。3. Google Glass,最近 Google 正在花钱积极游说那些立法反对在驾车时带 Google Glass 的州。但是就像驾车时使用手机一样,这个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但是 Google 为了推广他们的 Google Glass,在干这样的事,真的不是作恶?4. 当 Amazon 的无人机出事的时候,Eric Schmidt 站出来谴责,但是 Google 其实也有自己的无人驾驶车,真不明白区别在哪。5. 隐私数据 这个话题太大了,作为一个广告公司,赖以生存的就是用户的隐私了,有了更多的数据,才能更好地投放广告。很多人不在乎,觉得为了换取 Google 的服务,给出隐私能接受。不过很多人其实不是的,但是 Google 很多时候就是在不经过用户的同意的情况下收集你的信息,多次被抓,然后再改回去一点,找个别的点再干。6. 并购, Google 近年来已经干了很多买下原本做的不错的产品公司,其实只是为了人才,买来之后,原来的产品就不更新甚至关闭了。楼上有些人提到的 Sparrow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因为 Google 的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的本质,被收购的公司的用户的隐私很令人担心。像前一阵子收购的 Nest,被收购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特别担心隐私,想象一下 Google 掌握了你家里人的出入情况,生活作息习惯,可能有些人觉得很酷炫,但是至少我是觉得有点可怕的。例子真的要举的话举不完,先说这些吧。。。
喷Google的话题我还是匿名吧。Don't be evil是一句足够嘹亮的宣传口号,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Google真的没有做到。最著名的就是1999年Overture在美国申请了竞价排名的专利,2001年Google公然抄袭,于是Overture起诉Google,不过小公司起诉大公司的结局自然是拖几年,等把小公司耗死就完事了。可惜2003年Overture被雅虎收购了,Google只好向雅虎支付了270万股股票作为和解金,以避免被继续起诉,不过在法庭文件上Google依然宣称没有违反专利法。如果说这件事情太过遥远,那么最近的应该是Google出价5亿美元收购Yelp被拒后,Google直接抓取Yelp的数据并展示在自己的页面上,甚至曾经出现过搜索Yelp关键字时,排名第一的却是Google收购的Zagat。Yelp对Google抓取数据提出抗议,Google的回应是,“要么让我们抓数据,要么你们完全从我的搜索结果里消失”,最终因涉嫌滥用自己的垄断地位被Yelp起诉。其它的就不提了,商业公司从来都不是公益组织,不管你是Google还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
一个企业把“不作恶”作为价值观,并不意味每个员工在每件事上都能遵循该价值观。一个有五万多名员工,部门众多,产品众多的企业,不可能白璧无瑕,不可能从未作过恶。因某些事而讨厌一个企业,和因某些事而讨厌某个省没什么区别。如果一个企业惹了你,想办法弄清具体是哪些人、哪些团队,那件事的决策者是谁,然后把他们的名字记到小本子上。实在搞不清楚,再默默画圈圈诅咒这个企业吧。不过人家 Google 本身就有两个圈,可能也不太怕。
补充一点,Google现在是一个创新杀手。这几年经常做的事情就是收购一个很酷的产品,然后将其关掉,另外也会没事关几个自己虽然有很多用户基础但是不赚钱的产品。这么多年Google即便自己说了很多很酷的产品,但是真的投产以后从来没有长久支持过,或者干脆也只是一个噱头而已。所以我一直觉得Google的不作恶是说给股东听的。
作为一名曾在谷歌工作过一段时间的外包员工,可以非常真实客观的说一句:谷歌对中国用户甚至中国雇员有着非常明显的歧视和不信任!
公司都是一个追逐利益的团体。只有“不作恶”能产生利益时,它才不作恶。也许,Google 公司的人对利益有自己的理解。也许,Google 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鼓励“不作恶”。也许,Google 公司的“不作恶”是我们这个文化中所缺的,而又是我们每个人想要的,才在这里讨论它。
讲一个段子,忘了从哪里看到的还是听来的,如果大家知道请联系我,我会注明出处。据说某一次广告部门的工程师开会,大家看到收入报表快速增长都很激动,然后讨论到某个case的时候,一个工程师站出来说:“我们不是不做恶么?”结果其他人都默不作声的离开了办公室。。。。
这就是个笑话别的不说WP版本的YOUTUBE怎们都不让用,赤裸裸的利用垄断地位打压对手,还有什么好说的。
恶!他们居然关闭了Google Reader!!!!
我觉得排名第一的答案已经说的十分详细了,但是我一直觉得这只是中国人自己的视角,那么对于外国人或者更具体说是美国人,他们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于是我在同样的问答网站quora上问出了这样一个问题Does Google follow "don't be evil," as it said?然后得到了如下的回答大概其实是可以总结一下这些人的观点的:1认为即使是所谓的作恶也是因为不可避免的外在因素所决定的,并不是他的本意。2谷歌提供了很多免费的服务,免费的信息。I
don't see them as choosing to do evil.
And by stating it, they are
putting more thought into ethics than most companies ever do.3略带批判的举出允许人们给奥斯维辛集中营做评论,以及把一些东西弄错(地点方位)。(个人认为这不能算在不作恶之内)。所以基本上其实美帝的人民还是很认同Google的。而只有我国人民的看法,那就看排名第一的答案吧。ps因为看到了这个问题,特意到quora上提了第一个问题,所以点个赞鼓励一下也是极好的。ps2:英语不是太好,翻译的不是太好,想看原文点链接。
“子之蜜糖,他之砒霜”。“不作恶”也是相对的,更何况保护自己公司利益的同时,也会损害同行的利益。
2010年1月:Google申明退出中国,理由之一是Google旗下Gmail受到来自中国「精心策划且目标明确」的攻击,主要窃取中国人权活跃人士的电子邮件。2013年6月:前中情局职员爱德华·斯诺顿曝光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棱镜”项目,Google早在2009年1月就加入了“棱镜”项目,该计划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获得电子邮件、视频和语音交谈、影片、照片、VoIP交谈内容、档桉传输、登入通知,以及社交网路细节等。2013年5月:俄罗斯就美国中央情报局人士试图招募俄特工部门工作人员一事向美国表示抗议。 俄罗斯媒体还透露了美国中情局对俄罗斯安全部门人员的招募信的内容,信中要求被招募人员申请并使用Gmail的邮箱。
想证明一个人有罪,只要找到他犯罪的证据就好了,而想证明一个人无罪,却是非常艰巨的事。那么回过头来,"不作恶"的定义是什么?按照我的狭隘理解,可能是:"在不违反当地法律的情况下,根据公司利益与愿景,对大部分用户作出有益(至少无害)的改进,同时兼顾少数用户的感情。"这个标准是不是过于高了?google达不到很正常,达到了可能就是史上最伟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和广告商。
很显然,google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放任甚至默许雇员协助投放假药、违禁品广告,盗用竞争对手词库,强制推广google+等等,google很显然并没有达到这个我理解的"不作恶"标准。PS:
与之对比,百度公司是什么样的标准呢?无论是否违法,只要是用钱能搞定的官司,只要能赚钱,坑人害人淫人杀人我都做。毫无底线,毫无廉耻,毫无节制。最明显的根本不提供safe search,而且假药、诈骗网站广告根本不管。google在"人格"上可能还是人,百度则根本不是人。
本来以为故事是这样的:老师甲:要听话,来,老师给你检查个身体……小G:no!老师:不听话,滚蛋。小G: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过了几年,斯老师爆了点料,发现故事原来是这样的:老师乙:要听话,来,老师给你检查个身体……小G:oh!yamade……当时我的结论是这样的:天下乌鸦一般黑……可怜的小G……看了上面的,我才发现故事是这样的:小G:jack,slow fuck……!唉,偶像就这么破灭了……就木有一家有节操的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谷歌账号格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