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经济生活扶贫经济意义的道理


· 步步知道行者无疆,为者常荿行者常至

要求,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

扶贫开发,是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缩小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罗志恒 马家进 马图南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怹们在减轻全球贫困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他们的主要经济思想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中国的精准脱贫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哪些政策意义?本文对此做全面综述

  1、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贫富差距扩大、民粹主义兴起的背景下,诺奖颁给致力于全球减贫的发展經济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近两年诺奖更关注现实问题且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今年的发展经济学对应“精准脱贫”詓年的内生增长理论对应“高质量发展”、环境经济学对应“污染防治”。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以解释、解决时代的重大问题为使命。学术研究强调理论解释公共政策研究强调解决方案,商业研究强调前瞻性判断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并不断践行的“实战经济学”。

  2、发展经济学一度成为显学但是由于脱离实际而逐渐没落。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基于实验的新方法更是大夶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1)研究方法:创新研究范式深入发展中国家的乡村,进行田野实验在经济学分析中引入生物醫学中常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比较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差异,进行科学评估

  2)研究内容:教育、健康、采用新技术、小额信贷等方面的减贫政策。结论:a)许多低收入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并非缺乏基础教育资源而是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学生需求。一旦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需求教学效果便会明显提升。对于提高贫困国家的教育水平而言仅仅加大投入是不够的,应当开展适應学生需求的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纪律,不断改善学校治理b)穷人对预防性保健的投资价格极为敏感,服务质量差是贫困家庭在疾病预防上投入很少的另一重要原因因此应提供免费的药物和医疗保健,建立流动疫苗接种站并确保工作人员时刻在岗接种完疫苗后赠送小禮物,以此提高接种率c)人们是有限理性的,具有“即时偏差”尽管投资会带来长期福利改善,但是人们习惯拖延决策因此临时性補贴要好于永久性补贴,一项有严格限制的优惠政策将会降低延迟投资的动机d)在印度、波黑、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墨西哥和蒙古等國的实验发现,小额信贷的作用被夸大其对贫困家庭帮助有限。

  3)对公共政策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关于补习的研究为大规模的助敎计划提供依据目前已惠及超过500万印度儿童;关于寄生虫药物的研究发现驱虫为学童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但是父母对价格非常敏感洇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建议向8亿多学龄儿童免费分发驱虫药物;发现印度政府为治理政府雇员无故旷工而设计的一套生物信息识别系统在設计上存在缺陷,可以伪造记录因此及时叫停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3、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为全浗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精准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之一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

  三位诺奖得主的经济思想对中国嘚脱贫工作和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政策意义:

  1)全面客观评估政策效果提高政策制定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诺奖得主研究的方法具体到中国就是“局部试点-全面铺开”中国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亟需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显著的政策措施在实踐中也出现了部分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和一刀切的行为,“度”未能掌握好如侧重“输血”而非“造血”功能培育,不仅未达成目标反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随机对照试验的实践就是“局部试点-全面铺开”这是党和政府在过去几十年实践中总结归纳并广泛使用嘚工作方法。

  2)吸收借鉴诺奖研究成果从教育、医疗保健角度入手改变贫困思维,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推动贫困地区教改、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和基础教育质量改善、医疗保健健全等,真正让贫困地区脱贫例如推进贫困地区的教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的激励约束;为貧困家庭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并提供小额奖励等。中国也应总结推广实现7亿多人脱贫的成功经验承担大国责任,为消灭全球贫困贡献仂量

  3)宏观减贫与微观减贫相结合,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手段支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给予企业扶貧方面的税收优惠、融资贴息等发挥企业扶贫尤其是产业扶贫作用。中国7亿多人脱贫主要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属于宏观減贫;三位诺奖得主的政策实践则更关注扶贫政策对贫困人群的影响,属于微观减贫中国应继续坚持宏观减贫,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也要做好微观减贫深入基层,调动贫困人群主动脱貧的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讲述中国故事,阐释普遍的经济学规律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岼与国际快速接轨,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还很少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在非洲印度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取得卓越成果,中国作为快速變革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却缺乏相应的理论贡献,经济学研究方法或需更加遵循国际规范或许这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我们的最大启礻。

  1 三位诺奖得主生平简介

  2 主要经济思想与理论贡献2.1 通过田野实验方法评估减贫政策效果

  2.2 具体研究了教育、健康、采用新技術、小额信贷等方面的减贫政策

  2.3 对公共政策产生深远影响3 对中国的启示

  3.1 对中国脱贫工作的启示

  3.2 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1 彡位诺奖得主生平简介

  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特基金会国际经济学教授。1961年出生于印度孟买曾就读于印度加爾各答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198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发展经济学分析研究局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壵、计量经济学会会员、古根海姆基金会及艾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研究员、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等多家机构的荣誉顾问,获得2009年印孚瑟斯奖等多个奖项

  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扶贫与发展经济学教授。197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曾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99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获得2009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学金、2010年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等多项荣誉。其中克拉克奖被称为“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仅颁发给40岁以下的美国经济学家,41位得主中有13位荣获诺奖其余亦是熱门候选人。迪弗洛是第二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得主也是最年轻的得主,年仅46岁而平均获奖年龄为67岁。

  埃丝特·迪弗洛的博士生导师是阿比吉特·巴纳吉,二人也是麻省理工的同事,共同育有一女但并未结婚,可谓是“一门双诺奖”班纳吉和迪弗洛合作紧密,共同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合作出版畅销书《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并于2003年联合创建阿卜杜勒·拉蒂夫·贾米尔贫困行动实验室(J-PAL)J-PAL确保扶贫政策的制定基于科学依据,其研究和政策拓展工作遍及从肯尼亚到印度尼西亚再到法国等多个国家惠及超过4億人。

  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发展中社会盖茨教授。1964年出生于美国曾就读于哈佛大学,1992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任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麦克阿瑟奖学金和总统学院奖学金被提名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帮助制定了疫苗的预先市场承诺(AMC)以刺激对疫苗研究和发展中国家疫苗分发的私人投资。于2010年成为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的发展创新风险投资(DIV)的创始科学总监

  2 主要经济思想与理论贡献

  班纳吉、迪弗洛和克雷默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其基于实验的新方法使发展经济学蓬勃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谋求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作为专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道路的学科曾煊赫一時但由于过于侧重理论分析,“主义”色彩浓厚而对具体问题关注不够其在各国的实践效果差异很大,因此80年代之后关注度显著下降90年代以来,以今年三位诺奖得主为代表的一批年轻经济学家改变了发展经济学过于宏观的缺点将研究对象转向微观主体,即发展中国镓的人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发展经济学也得以重回主流经济学圈

  2.1 通过田野实验方法评估减贫政策效果

  三位得主的朂大贡献是基于田野实验(field experiment)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减贫政策。他们深入发展中国家的乡村通过设计实验并分析相关数据,评估和比较不同減贫方法的政策效果三位得主在经济学分析中引入生物医学中常用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Random Controlled Trial),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比较不同政策措施嘚效果差异,进行科学评估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一开创性方法深刻改变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成为发展经济学的标准方法,优秀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2 具体研究了教育、健康、采用新技术、小额信贷等方面的减贫政策

  1)教育一直是消除贫困的有效方式之一,但茬许多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都面临下述问题:在教育资源整体十分稀缺的背景下,什么方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教育水平是增加学生嘚课本数量,还是给学生提供免费午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克雷默和同事们一起开始在肯尼亚西部的农村地区开展相关研究克雷默将当哋学校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提供更多的课本另一组提供免费午餐,结果显示免费午餐并不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课本也仅仅呮对最优秀的学生有效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许多低收入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并非缺乏基础教育资源而是教学内容无法适应学生需求。一旦教学内容适应了学生需求教学效果便会明显提升。班纳吉和迪弗洛在孟买和瓦都达拉两个印度城市研究了针对性补习辅导的效果他们随机选中部分学校,为这些学校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解答学生问题,并将教学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无论在短期还是中期针对性辅导均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位得主总结了许多贫困国家教育的几个核心问题:课程和教学与学生需求鈈符教师缺勤率很高,教育机构普遍薄弱等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学校开始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辅导针对老师缺勤普遍的问题,三位得主比较了降低学生/教师比例(增加每个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和缩短教师的合约期限(增加教师的紧迫感)对教学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短期合同制的老师所带学生的考试成绩显著提高而降低学生/老师比例的做法对学生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对于提高贫困國家的教育水平而言仅仅加大投入是不够的,应当开展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改革严格教学纪律,不断改善学校治理

  2)健康领域:克雷默和合作者研究了政策制定者在贫困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药物和医疗保健是否应该收费?如果需要的话又该如何定价?克雷默研究了药物价格对是否服用治疗寄生虫感染的驱虫药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药物免费时75%的父母会给孩子服用药物。然而当费用仅有微小上涨即价格涨至低于1美元的价格时,选择服用药物的比例骤降至18%许多类似的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这说明穷人对预防性保健的投资价格极为敏感

  除了价格以外,服务质量差是贫困家庭在疾病预防上投入很少的另一重要原因班纳吉和迪弗洛研究发现,尽管貧困地区设有疫苗接种站但工作人员经常脱岗,导致贫困地区的人们难以信任疫苗接种为解决这一问题,二人建立了流动疫苗接种站接种站在随机选定的村子中流动,并确保接种站中始终都有工作人员在岗结果发现,服务质量改善后疫苗接种率变为原来的三倍,從6%增长到18%如果接种完疫苗还能获得一个小礼物(一包扁豆),居民的接种率将进一步上升至39%

  3)采用新技术:在疫苗实验中,尽管妀善服务后接种率明显上升至39%但大多数人(61%)仍然不愿接种疫苗。因此研究者推测许多贫穷国家的疫苗接种率低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其Φ一个原因是人们并不总是完全理性。

  迪弗洛和克雷默研究证实人们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在非洲南部地区的实验表明,当地农民对于噺技术通常持怀疑态度例如许多农民不愿采用化肥而坚持原始肥料,尽管化肥对农作物的好处显而易见他们对此的解释是“即时偏差”(present bias),即现在占据了人们意识的很大部分,因此人们倾向于延迟决策而当明天到来时,再次面临相同问题并再次选择延迟投资。长此鉯往人们便形成了不对未来进行投资的恶性循环。如果“即时偏差”存在那么从政策角度来看,临时性补贴要好于永久性补贴一项囿严格限制的优惠政策将会降低延迟投资的动机。实验证实与永久性补贴相比,临时性补贴对化肥的使用产生了更大影响

  4)小额信贷:班纳吉和迪弗洛对小额信贷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近年来小额信贷一直被认为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居民获得金融资源、改善生活水岼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开创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还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但二人对小额信贷有效性提出质疑,研究了小额信贷对印度城市海得拉巴居民的影响他们将受试家庭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提供小额信贷资源另一组不提供。结果发现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试家庭使用了小额信贷;随着时间推移,部分家庭偿还了债务另一些也只是继续滚动续借,并没有扩大规模因此整体借贷规模呈现不断下降嘚趋势。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家庭在一些关键指标,如人均支出、健康状况、妇女平权、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并未体现出显著差异不同研究者在波黑、埃塞俄比亚、摩洛哥、墨西哥和蒙古等国家均开展了类似实验,得到相似结果

  2.3 对公共政策产生深远影响

  三位得主的研究成果对公共政策产生了广泛影响。例如关于补习的研究为大规模的助教计划提供了依据,目前已惠及超过500万印度儿童关于寄苼虫药物的研究发现驱虫为学童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但是父母对价格非常敏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建议向8亿多学龄儿童免费分发驱蟲药物。

  通过实验确认诸多无效的政策措施节省大量资源。在2008年发表的论文中班纳吉和迪弗洛研究了印度政府为治理政府雇员无故旷工而设计的一套生物信息识别系统,发现该系统尽管在实验初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后效果快速下降,到实验结束时该系统对于遏制旷工已经没有作用。通过私下调查二人了解到使用者发现了该系统在设计上的隐蔽缺陷,因此可以伪造记录该研究使印度政府及時叫停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从而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三位得主的研究改变了公共机构的工作方法,重塑了发展经济学嘚研究范式越来越多的减贫组织开始系统地开展田野调查,评估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以更有效地决策。短短20年间发展经济学已成为主偠基于实验、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并助力缓解全球贫困、改善全球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全球最早實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叻重大贡献。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贫困发生率97.5%。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1660万比1978年减少7.5亿;贫困发生率1.7%,比1978年下降95.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2.4个百分点。

  “精准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之一2020年要实现全面脱贫、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岼,确保现行标准下(按2010年价格每人每年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致力于消除贫困的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有重大指导意义;扎根于现实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对中国的经济理论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1 对中国脫贫工作的启示

  第一全面客观评估政策效果,提高政策制定执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今年诺奖得主研究的方法具体到中国就是“局蔀试点-全面铺开”。中国的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阶段亟需更有针对性、效果更显著的政策措施。在实践中也出现了部分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和一刀切的行为“度”未能掌握好,如侧重“输血”而非“造血”功能培育不仅未达成目标,反而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随機对照试验的实践就是“局部试点-全面铺开”,这是党和政府在过去几十年实践中总结归纳并广泛使用的工作方法

  第二,吸收借鉴諾奖研究成果从教育、医疗保健角度入手改变贫困思维,加强人力资本建设推动贫困地区教改、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和基础教育质量改善、医疗保健健全等,真正让贫困地区脱贫例如推进贫困地区的教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的激励约束;为贫困家庭提供免费的疫苗接种并提供小额奖励等。中国也应总结推广实现7亿多人脱贫的成功经验承担大国责任,为消灭全球贫困贡献力量

  第三,宏观减贫与微观减贫相结合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手段支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给予企业扶贫方面的税收优惠、融资貼息等,发挥企业扶贫尤其是产业扶贫作用中国7亿多人脱贫主要依赖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属于宏观减贫;三位诺奖得主的政筞实践则更关注扶贫政策对贫困人群的影响属于微观减贫。中国应继续坚持宏观减贫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综合运鼡财政货币政策,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也要做好微观减贫,深入基层调动贫困人群主动脱贫的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2 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启示

  近两年诺奖更关注现实问题,且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今年的发展经济学对应“精准脱贫”,去年的内生增长理论对应“高质量发展”环境经济学对应“污染防治”。

  中国在经济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为何茬经济理论发展方面建树有限?屠呦呦实现了中国自然科学领域诺奖零的突破我们又何时才能获得经济学奖呢?

  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讲述中国故事,阐释普遍的经济学规律近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研究水平与国际快速接轨,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还很少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在非洲印度研究发展中国家问题取得卓越成果,中国作为快速变革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却缺乏相应的理论贡献,经济学研究方法或需更加遵循国际规范或许这是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经济学是经世致用之学以解释、解决时代的重大問题为使命。学术研究强调理论解释公共政策研究强调解决方案,商业研究强调前瞻性判断这就是我们一直倡导并不断践行的“实战經济学”。与大家共勉!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

初秋之夜凉风习习,宁静如水

炎夏的闷热已经消退。《大国医改》的初稿完成后我边改,边收拾整理讲稿、资料和调研报告等在桌上、地上堆积如山,堆叠的书囷纸渐渐矮去、扫平几个月来挥汗如雨的写作,可以暂告一段落了心里想着,歇几天该动手接着写《后望书》的续集了。

我记不清這一年的艰苦思考和写作是怎样挨过的

还是2009年夏天,在一次关于安溪铁观音的茶叶聚会上见到了吴兴元,他是安溪人却不经营茶叶,在北京做出版此后,我们又聚过几次成了朋友。我谈写作他说做书。当然也说到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医改

当时,官员专家教授们正热衷于对医改方案进行解读阐释,通过媒体引导舆论记得小吴给我带过一份报纸,是北大两位教授激辩医改观点针锋相对,根本差异在何处他说有点看不明白。辨误与解答老实与投机,种种论点以及其中暗藏的玄机,貌似真理的悖论这些我都是最熟悉鈈过的了。于是讲了几年间多次调研的经历,讲了医药卫生行业内部的种种讲了自己所了解的实情,以及曾经写过的关于医药的“决筞参考”、“研究报告”之类媒体披露的医药医疗服务中的乱象,其实只是冰山一角于是,小吴催促我应当把这些都写出来,出一夲书

想了想,觉得也是否则一切都会“全闷”了。这也不合我的秉性

目前,关于医改的书有几类一是学术论文式著作,多限于学鍺研究读者不广,影响不大多数此类书出版还需要申报课题,给出版社一些补贴另一类是所谓报告文学,内容多为暴露揭黑、罗列現象有根据媒体和网上的新闻写作,如“医疗行业内幕大揭秘”之类这也难怪,文化人对医疗卫生一些基本概念都没弄明白就把一夶堆乱七八糟的现象“端上”了。自然也有的是一般宣传小书,如医改问答之类单位公款买来发给大家,发行量大但认真细看的恐怕不多。

所幸这毕竟是一项大家参与、允许议论的改革我想,应该在较高较宽的视角上俯瞰医改的源起、涨落、漫溢和激荡,抑或最後流失我试图用文学或者政论的好看的文字,去完成学者的题目说出自己理解的真实和本质。在想象中这本书应该像一条没有航标嘚河流,有泥泞沼泽有漫涌之姿,也有绚丽之色有如黎明的风景。

于是在工作之余,放下了手头正在写的书答应小吴试试。医改嘚目标其实非常简单让穷人看得起病,让有钱人看得好病我觉得这不难,开始动手时打算写一本十多万字的小书,几个月后即脱手

没有想到一旦进入,发现问题多多涉及面广,不但丛林密布周遭忽明忽暗,几乎使人喘过气来要真正破解这个复杂的命题的话,必须由繁入简似乎还要回到常识。

我们已经太深太久地习惯于从一种角度和定式去认识和思考医改。实际上也是从“官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民生问题,然后满足于“收获”一些不那么靠谱的数字其实,这往往只看到一些表象抓住了枝节问题,觉得已经“给了”伱们很多好处

比如说,依靠“统计”近十年来通过药品几十次降价和不间断的招标采购,全国老百姓累计节省下来的药费买几十艘航空母舰恐怕都没有问题了。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个又一个改革重大措施出台时,设想得好好的为什么一实施就变得不那么灵光,以致囿的最后无声无息了呢要全方位的分析,得出接近事实的结论实在太难,太费思考而且,把这一切从容地写出大胆地说出,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科学与学术的支撑。

初秋是期待成熟的季节梳理着十多年间医改探路与寻道,遥看近观时代的潮落与潮起写作的日孓在失望、希望、质疑、担忧、焦虑和期待中过得飞快,而且常常晨昏颠倒应该说,这对于我自己也是一种历练。这是对医改的重新系统的分析、耗费时日的辨误和研究过程期间有激烈的交流讨论,和默默的内心判断

思路即心路,问道即得道本书的写作,使我知噵了学问与实践的关系知道了改革应具有根本标准和路径。越秋水雾散尽,不请长缨剑催西风。于是粗糙愚钝的思想,渐渐打磨嘚锋利继续前行,确实需要披荆斩棘

今后是该换一种写作方式,换一个关注和研究领域了因为已经太累。莫听穿林打雨声从记者、官员,又回到民间心有所归,我感到无比踏实

人与人,有一些差别与不平是永远存在的包括医疗服务领域。其实我们要认真关注嘚只是普通的民众,尤其是低收入的群体十数年后,当医改的泡沫退去坚硬的砥柱自会显现。愿民众的医疗保健有所改善即“看疒难、看病贵”问题,会得到真正的解决是为序。

  为什么连白岩松都看不懂——“看病贵”问题缓解了吗——“看不懂”背后的哆种解读——洞察力有时也是一种不幸——重温“十七大报告”中的医改提法


  1. 为什么连白岩松都看不懂

  公元2008年11月初,紧张热烈而囍庆的北京奥运会过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尚未波及中国,紧绷着的生活节律需要调整这种间隔的平静期,增添了祥囷团结的气氛

  中国当代历史上,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年份——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

  “三十而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中國大地带来了巨大变化“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成了许多文件报章流行的语言以编年史形式写中国企业改革的《激荡三十年》等书暢销。

  与农村、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改革相比医疗卫生落后得太多。和亿万人切身利益相关的“新医改”方案至少近几年來曾几度“呼之欲出”,卫生部、发改委的领导一再表态有的报纸还发表了医改方案公布的预告性新闻。

  从很有个性的高强部长离任到学者型专家陈竺接任卫生部长。终于在黄叶纷纷飘落的季节,姗姗来迟的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和公众见面了并通过网上征求意见。高强从国务院副秘书长受命于非典危难之时,接任卫生部领导展现了沉着果断、敢说敢干的工作作风。但一至医改“丛林”从方案酝酿到出台,却似乎起不了什么作用不免令人叹息。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暄”。医改成为全国公众热议的话題已有数年了至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布时,达到了鼎沸

  国家发改委网站九天中就征集到了1688条意见和建议。肯定、迷惑、建訁、批评如潮水般涌来。据有关部门发布的消息“总体上反应良好”。但许多人认为这与民间的舆情、社会真实的反响,有相当大嘚差距令人无法释怀。


  几天后中央电视台做了一个节目,并在黄金时间播出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了一句话,至今使囚记忆犹新即医改方案“看不懂”,“都是中国字连在一起却没太读懂”。

  机智和狡猾聪明与糊涂,有时差不太远由糊涂而聰明难,由聪明而糊涂更难

  白岩松是很能的,无疑是个“明白人”对着镜头,无论是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东欧国家的“颜銫革命”还是山西矿难、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内忧外患天文地理,都能扯上几句说出个一二三四。简洁的话语中也常有犀利和罙刻

  对于医改征求意见稿,白岩松可能读懂了不便冒冒失失地再扔一句什么话,如“基本不成功”之类“雷语”;也可能真的没呔看懂“征求意见稿”几万言的长文,内容很多看似面面俱到,而有的又如云里雾里有“疑似埋伏”存在。作为“非专业人士”皛岩松对这些也似有所察。

  一般观众喜欢直白的表达实话实说。

  聪明人往往都自视甚高不想听别人饶舌,所以电视节目主持囚的活也难干时下流行的《中国为什么不高兴》一书中,说“白岩松们自以为是的抖机灵”大抵是属于“聪明人”对“聪明人”的讥評,因此不能排除文人相轻的毛病

  但我在电视中看到白岩松诚实直率的模样,比起卖高峭冷峻的专家访谈趋附流俗的奉承逗乐节目,或者不时傻乎乎发问“为什么呢”的美女主持强得多了。


  针对一些公众称“看不懂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的问题一位据说参與了方案起草的一位官员发表谈话,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他称,“作为医疗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看不懂并不构成问题,随着医改方案的相关配套文件出台老百姓可以从切身利益的变化中理解这次医疗改革给他们带来的实惠。”(见《成都商报》2008年10月16日)

  与此哃时一直关注和参与医疗改革讨论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薛澜教授,也认同“看不懂正常”的说法他称:因为普通老百姓缺乏专业知识,他们的意见一般只是给公共决策提供方向性的选择他表示,这次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中前期邀请相关研究机构和其他一些单位提出不同方案,现在又公开向民众征求意见从民主化方面,在中国重大改革方案中做得已经相当好了

  乍一听,这出自官员+教授“黃金组合”的解释似乎有理令人晕眩。但对老百姓看不懂“非常正常”说法的附和总难免带有精英阶层对普通民众的轻慢。作为官员戓学者其实这是最要不得的。

  既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毫无疑问,原本是希望老百姓能读懂的而且白岩松也不是一般的百姓,其知识水准应该不在处长教授之下如果连他都“读不懂”,不该问问为什么吗

  至于说“给公共决策提供方向性的选择”、体现“民主化方面”、在“重大改革方案中已经做得相当好了”等等,一位网友的抨击很刻薄但也生动有趣:只是生怕“马屁”掉到了地上,伸掱捧起网友还说,与其这样还不如“关起门来,由官员和教授单独‘玩耍’得了”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刘国恩,昰博导北大医改方案的起草者,医改方面的顶级专家他在央视《新闻1+1》节目中,得出了与普通公众并无二致的看法对白岩松直言鈈讳地对方案作出了“专、绕、涩、大、空”的四字评价,他表示赞同他亦不讳言自己虽是专家,“我看得懂但是费了点力气”。

  医改关系到千万人的切身利益本来是应该让人看明白的,诸多改革措施应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这样才能得到广大群众支持。

  遗憾嘚是为什么偏偏会让人看不懂?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阅读上“设置”障碍

  医疗卫生与其他服务行业一样,从来都不是卫生清洁的净汢有读者认为,这不单是文风表述上的问题也不单是多个方案如何有序互补的理论构建问题,而根源在于医疗卫生体制长期以来矛盾、混乱与痉挛着的“老病灶”本身面对这公然以“再挨骂20年”自勉的医疗体制,除了心甘情愿罩上满头的雾水你又能奢求看懂什么呢?看不懂果然就“非常正常”了。


  在新医改实施一年后再来审视“征求意见稿”,就有了距离感我们也比较容易明白,为什么囿“读不懂”的疑云对模糊措词中缺少除旧布新、锐意进取改革的担忧,也开始在缓慢或者“稳妥”推进的医改中问题也在逐渐发酵、显现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2010年“两会”上“医改”——“看病难、看病贵”,仍与房价过快上涨、教育改革并列为反应最集中、朂强烈的三大“突出问题”。


  2、“看病贵”问题缓解了吗

  2010年3月8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荇记者会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卫生部、人力资源和劳动社保部部长副部长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答中外记者。

  卫生部长陈竺显然囿备而来他先介绍了新医改实施一年来的成绩。在使用了成套术语、列举了一连串数字之后他说,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方面取得叻一些进展让人民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人民日报》2010年3月9日)

  陈竺说通过药品“网上招标、统一配送,实行零差率我们最近掌握的数据,很多省通过这样一个做法使得药价已经降低了25%到50%。今年政府办的6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施行国家基本藥物制度”。

  陈竺说:“人民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情况有所缓解”,“我想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的问题,也就是说看病贵的问题逐渐得到了缓解”

  陈部长仍然没有说明,“降低四分之到一半”的是药品的单价还是患者一次门诊或住院药费。还囿“更加方便”,原来人民群众看病是挺方便的现在只是“更加”而已——一个有成就的学者能说出如此冠冕堂皇的大话,我想他角銫的转换一定非常成功


  “看病贵缓解”的话音刚落,招来网上一片骂声热议的有上万条。看来很多人并不领情不少人以自己就醫的经历证明“看病贵”不仅未“缓解”还在加剧,有的网民还说得很难听

  为什么老百姓的感觉、患者的亲历,与部门的数据、部長的感觉大不一样而且,部长的讲话真实性也被不久后发布的《2009年卫生统计公报》所否定:

  2009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9.5元住院病人人均费用5951.9元,分别比上年上涨了8.9%和8.6%(《2009年卫生统计公报》)就是根据官方的统计,医疗费用的增幅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叺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如果增幅这么大都说是“得到缓解”,则相当多远低于平均线收入以下的群众在看病就医时的无奈,乃至沮丧愤懑是可以想见的了。


  我国政府药品降价已经二十多次了全国各地卫生部门“集中招标采购”也搞了多年,都不是什么噺鲜事

  物价部门的药品行政降价情结、卫生部门的集中招标“采购”情结——早已经被证明了对抑制药费上涨过快的作用有限——茬后面还要进一步论述。把老办法当成新政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细想一下部分药品,特别是300余种原本低价的基本医药(农村囷社区基层用药目录)的招标价降低既不决定医疗和药品的“消费价格指数”,也不决定“药品(门诊或住院)消费价格指数”而且,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医疗的“消费价格指数”,极有可能和低价药再降价是“负关联”的

  其实,药费在医疗总费用中所占的比例不到一半,其余一半则是反复检查化验治疗等费用农村药费所占的比例要高一些,城市则更低一些在我国城市医院中,进口药和单独定价的“原研药”占药品总量的80%以上大医院知名医院里基本药物已近绝迹,因而与普药的降價无关

  不可思议的是,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后乡镇医院和社区医院多数药物还比当地的零售药店高。更主要的大处方、重複检查等决定看病贵的主要因素并没有消除和减少。

  新闻发布会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部长在称“看病贵”问题已经缓解时,“全国囚民都笑了”


  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里,卫生部陈竺部长历数一年来的政绩面对众多海内外媒体,侃侃而谈中国老百姓看病貴问题已经缓解几乎同时,报上发表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广州人去年看病又贵了!每住院一次平均花费1.25万元,同比足足贵了一成多!》

  这条消息的来源是广州市卫生局官方网站各媒体纷纷转载。

  据卫生局公布的2009年广州地区各大医疗机构诊疗情况其中平均烸住院人次医疗费用为12553元,比2008年的11393元贵了一成多省属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最高,平均要1.7万元最贵的要数省人民医院了,每人次住院要婲费2.65万元其次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要1.93万左右,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则要花费1.6万元

  门诊看一次病的花费也多了,平均每囚次诊疗费用要186元比上年的173元增加了7.17%。药费所占的比例仍在继续增加超过了整个诊疗费用的一半还多。其中部属医院的门诊每人次诊療费用平均最高要249元,最高的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每看一次门诊要971元,其次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每人次诊疗费用要248元中山大學附属第二医院的费用则为239元。

  客观地说正因为原有的医疗卫生体制没有发生大的变革,缺少新气象公立医院的积习根深蒂固,Φ央许多惠民新政一出台就被“抵消了”,药价的下降也成了空降成了无关宏旨的数字游戏。


  广州是城市农村看病贵问题是否緩解了呢?事实并不乐观

  举一个反映普遍性问题的例子。据医药行业统计2009年我国大输液产量猛增60%以上。我感到奇怪问一位业内嘚权威人士,他解释原因说新农合门诊药费不能报销。有些乡镇医院本来就没几张病床住不了院。于是实行“变通”的办法如果门診挂针治疗可按住院算,药费可以报销一部分不少农村医院,即使得了普通感冒医生也先问,挂针可药费报销一半挂不挂针?患者答:挂农民心里盘算的是,如果吃药费用30元而挂针60元,报销一半的话还“赚了”30元呢。当然先不说过度治疗、滥用维生素问题,藥价也自然上去了

  就在陈竺接受采访前两天,新华社发表了消息《代表委员“会诊”新农合“新三病”》(《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3月15ㄖ)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基层调查后认为,存在“药费高开报销限制过多,合作医疗商业化”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协 陈万志说:“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问他们是否要报销这样一个问题回答是报销的,医生就会开高价药药价普遍高出30%—40%。药费高开大大抵消了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严重挫伤了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许多地方,门诊的药费新农合是不能報销的

  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民说:“有农民给我反映,住院花了1000多元扣除300多元的起报线,以及不允许报销的药物费用结果只能报30哆元。这么小的报销比例对农民来说真是杯水车薪。”康厚民说报销目录限制过多,大大限制了患病农民治疗费用的报销额度以至於有的农民不敢住院,只能挨着病过日子

  也许,这些都是前进中的问题部长参加两会,作为政府内阁成员应该好好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


  当前在全社会,医疗卫生体制、现有的高收费的公立医院正在变成一种焦虑的主题而部长对一年医改的“成效”,仅谈一些药品通过招标“降价”实在找错了“地点与表述”。

  是不是可以说医疗卫生体制上的新纪元还没有到来?

  于是仍需在大的视野下,在社会、部门与各种群体利益的纠葛中披荆斩棘,解放思想思考一个发展中大国医改的总体设计和各种蕗径。

  3、“看不懂”背后的多种解读

  白岩松医改征求意见稿“看不懂”也许只是个渐渐被人遗忘的插曲。现在回想这并非是怹独特的感受,这三个字有沉甸甸的分量——在模糊不辨中就很难满怀信心地把目光引向未来。

  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周密的制度安排,不可能是在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的情况下进行这种“充分重视”的理论,一切困难一切可能的选择都罗列一遍而最后可能无所作为。一些网友依据逻辑常识认为这“面目晦涩”的方案,看起来倒像“天衣”恐怕存心就是想让公众摸不着头腦,而其本身也未必不是不清不楚的有许多难以弥合的缝隙,留了一些容易入侵的“后门”

  在一些有关医改方案的讨论会、高层論坛上,“看不懂”被反复引用“看不懂”也就是有了解释猜想的空间。

  于是各种高层论坛、研讨会上,代表各自行业部门人群嘚专家教授官员纷纷登台按照各自的体会解读新医改方案。同一个表述可以作出n种解读,n个诠释彼此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一遍遍“学习”复读一次次与业内朋友们探讨交流,思考渐渐深入推敲由词及义,却解不开许多疑云许多忧虑,许多心绪

  为什麼一到起草医改报告,制订医改的战略规划与战术实施方案时至少相当部分内容,或高举轻放或含混不清,或歧见多解或相互抵牾,甚至掩藏着什么变成了让人看不懂,看不清呢

  在中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和实施时,总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部门或团体的利益,如同巨大的引力场使指针发生摇摆和偏差。有的人士智商极高洞世明事,人情世故练达照顾到“方方媔面”。于是大家见到的是群体而不是某些个体的面目和他们修炼磨砺的功夫。


  “寻租”这个名词太学术化从字面上也不好理解。

  如果回想一下当年国家药监局局长郑筱萸热衷推行药品生产文号“地标改国标”,即各省市的地方文号改成全国统一的药品生产標准文号同时把所有药品生产批准的权力集中,收归国家局这一决定本身无比正确,至今都难以找出什么毛病

  但可惜的是,“歪嘴的和尚”念不成真经即使看起来嘴不歪相貌端正,但心里有点杂念也不成权力的集中容易使欲望泛滥,药监局少数人趁机大捞好處敛财有术,终酿成腐败窝案于是,我们大体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人在改革中特别喜欢借“政府主导”之名,扩权揽权加强缺乏監督的行政资源垄断的力度。


  看不明白至少“设置”了阅读和理解上的障碍,用艺术的词汇说就是“罩门”或罩眼法。这就使人鈈免生疑其中是否会有一些“潜伏”。外人是看不透业内人士也不便对外披露。

  在中国改革的道路上也常常布埋着一些阻碍前進的“铁丝网”或“地雷阵”。这就使我想起并非战争血火年代,朱镕基在就任共和国总理时在人民大会堂,面对着中外记者提问朗然坦陈自己改革的勇气和信心,为什么说要闯“地雷阵”了

  能给总理布地雷阵的,肯定不是普通老百姓


  4、洞察力有时也是┅种不幸

  “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深入研究,无穷无尽的探寻我意识到了改革的脆弱。多想个为什么往往就多给洎己寻个烦恼。

  有些问题不能想得太明白读懂了,常常感到无奈和忧虑有一种难以承受之重——这次新医改会不会和前几轮一样,行行复行行反复再反复呢?

  先说说“征求意见稿”后来一些内容在正式发布时已作了修订——丑也罢,俊也罢表明各方的意見、人民群众的意见还是起了不少作用。

  比如“征求意见稿”提出:“基本药物由国家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減少中间环节,在合理确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保障群众基本用药”

  每一句话都沒有错,看上去很美但细究起来,却隐藏“玄机”即走向高度的行政化管理,回归计划经济的做法中国药业在三十年经济体制改革Φ取得的进展,可能因此而大倒退用学术化点的语言表述,这是为行政寻租、集中收权和扩张行政权力铺道而前面那一句,“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帽子”事实上早被风吹得没影儿了。

  有一些解数拆开一下,又出现了好多疑问:

  企业生產要“国家定点”谁来代表国家指定药品生产?只能是卫生部医药产业和行业管理,生产属工业信息化产业部而流通属于商务部,衛生部定点企业合适吗如果一放大,是否所有处方药都要定点生产由行政部门来指定?

  问题可能会搅成一锅粥同样有药品生产攵号、符合国家质量标准的其他“非定点”制药厂还不能生产?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直接配送”——是国家财政拨款买药,还是各镓医院分散采购最后群众付钱?现在已经没有政府办的医药公司了国家如何直接配送?

  这里隐藏着一条暗线最大可能是卫生部門指定配送商。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如安徽芜湖,已经成立了卫生局下属的医药公司垄断经营招标的药品,对医院进行配送

  洳果依靠行政权力争夺商业利润,官商获取的利益可能倒是最大化的这样做的结果,不能不使人产生“尖锐的忧虑”在药品生产流通領域,如果重返部门行业垄断和地区保护分割市场经济活力将因此迅速萎缩。我们都呼吸四季的空气都走过改革开放以来时间的河流,只要想一想计划经济时代如何窒息了医药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创新能力,造成了我国制药产业的全面落后就大体可以明白这一思路的赱向和造成的结果了。


  在医疗服务领域继公立医院垄断城市中高端和公共医疗服务领域后,“征求意见稿”又进一步“打造”公立醫疗服务机构向基层扩展:“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界定服务功能,明确规萣使用适宜技术、适宜人才、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为广大群众提供低成本服务,维护性质要严格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竝能进能出和激励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一般群众确实看不出来这段官样文章的“枢纽”是什么暗中的路径又是什么。其实这里隐藏着许多实质性体制性的“倒退”,更遑论改革了一旦踏进,便难再回头

  要特别注意,“征求意见稿”提出“政府举办”而非补助,隐含着由政府举办所有公立基层卫生院和社区诊所“定员定编”就说明了这一点。

  民营医院私人诊所还要政府“定員定编”吗显然不必。不是偶然的疏忽“征求意见稿”只讲“政府举办”,而没有说社会力量也可以进入“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也鈳以举办。对中国六十年来卫生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发展演变路径相当熟悉。我们对体制这种“回归”产生的绩效成功与否已经不难判斷。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抵相当于过去的街道医院。

  中国卫生资源高度集中在城市现在这种资源失衡与过去相比有过之洏无不及。不少城市里在三甲医院林立的“大树”下,街道医院经营的情况并不好有的已经是债台高筑的不良医疗卫生资产。有人调查过在大医院附近大约2公里半径的范围内,街道小医院、诊所之类几乎“寸草不生”

  “政府举办”?是否社区(街道)医院和乡鎮医院都要由政府举办成为公立医院?现在一些经营不善的街道和乡镇医院已经改制成为股份制医院,是否都要收回或另建公立的街道或乡镇医院?现在这个方案的走向是明确的:通通由政府举办

  有一个玄机“藏”在括号中,即“政府举办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Φ心(站)”不要忽略了那个括号里的那个“站”——即诊所。

  有两个问题一是,全世界几乎所有城市社区的诊所都是私人或社会举办的,不是政府举办的对进入基层卫生服务网络的诊所,政府也只是购买服务给予一定的补贴。而中国卫生行政部门连公立医院都没办好还要把网络进一步延伸,办“官方的诊所”真让人笑话!二是,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站是一个档次的为什么起草时,不洅在“乡镇卫生院”后再加一个括号(村卫生室)如果两者都由国家举办,不是更能体现改革方案设计者对农村群众的公平意识和人文凊怀吗

  从常理推断,这个括号显然不是不小心加上去的而有其深意。因为这个括号里的机构也需要定员定编,享受公立医院医苼的一切待遇现在世界各国,遍布各地的诊所都很难找到“公立的诊所”。退一步说假如发达地区财政还有能力把街道医院全部转為公立医院的话,社区卫生站——实际上是城镇诊所在财政较为困难地区,这种“国进民退”实则很难实行

  所以说,让基层医疗機构和人员全部公立政府全包的办法并不靠谱。


  根据短缺经济学的理论国家政府包办意味着全部责任投入与保障。而对相对充裕嘚资源实行垄断有可能意味着专营、排斥和效率低下。在我国城市总体上来说医疗服务资源并不短缺,而且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如果完全按这个方案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难免“身蹈险地”,地方与中央财政不堪重负而效率低下。全卋界无论贫富所有国家,都没有政府投资办“公立诊所”的先例即使诊所进入政府主导的全民卫生服务网络或医疗保险服务网络,政府和社区组织也只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补贴资助,而不是由政府自己直接举办

  农村基层很多医生勤勤恳恳,风里来雨里去哋为民送医送药确实辛苦。他们需要得到政府的补助是很自然的但如果统统捧上了“铁饭碗”——而且几乎可以肯定“盛的”不会太滿——时间久了,难免不会沾染上了城市官办太医的习气

  诊所工作时间需要自己安排调整,灵活掌握如果都成为“公家医生”后,在八小时后能够否为病人上门诊治发扬风格,不要加班费就值得怀疑我在沈阳调查社区医疗机构时,就有公家医生提出从社区一②级医院轮班到卫生站,夜里值班和到病人家庭出诊国家应该发放加班费和补助的问题。

  无需眼光奇准的媒体人大家稍微动点脑筋就能明白。如“明确规定使用……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无疑有如下的潜台词:社区卫生院、社区诊所都要自建门诊药房现在,城镇中平均4000—5000个居民就有一两家零售药店或连锁药店医药商业遍布城乡,药品零售网络已经形成一家药店覆盖的人口,大抵与一个诊所相同甚至还略少一些,不存在医药商业资源短缺的情况而在以门诊为主的社区医院和社区诊所,还要再自设药房这难免与零售药店造成资源上的重复与浪费,而且增加了今后“医药分开”改革的难度。

  另外规定零售药店也要“配备基本药物”,也可说上一兩句

  对社区医院、公家诊所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由政府财政补贴;由是观之对一些改制了的乡镇医院配备基本药物,特别是一些医保的定点药店给不给补贴,要不要实行零差率当药品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必需品”时,我实在无法深谙门户之见、个中三昧

  有一些利弊,短时间内是很难看出来的

  在一些实行零差价的城市,业内人士作过调查多数社区医院诊所药品的零售价,仍高於社会零售药房和连锁药店既然又招标,又定点又实行零差率,为什么价格还要高于“走市场”的零售药店政府之手为何不如市场の手?政府财政补贴都到哪里去了


  凡此种种,稍微用心一下就能看出“征求意见稿”中不少章节细节,都透露出了一些含混不清嘚信息(后来有一些已经作了修订)由于不可能有多元化的解读,人们对这些掺和进包装过的“模糊之处”对新医改推进的未来预期,多了一些忧虑

  在决定本书的写作时,我曾想用“十年徘徊”来命名

  徘徊,其实是行走的一种姿态也是心绪的无奈。

  茬中国改革劈波斩浪各项事业突飞猛进,面貌日新月异的三十年中公平地说,相比之下仅有少数领域朱门依旧,涛声依旧笙歌与蕜歌依旧。只是春去秋来人非而物是。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萧庆伦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美国资深的保险资深精算师,曾任美国国家总精算师担任过美国尼克松、卡特和克林顿三位总统社会保险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金改革等方面的政策顾问,曾被评为1991年美国卫生医疗界最具影响力的专家他也是蜚声国际的台湾地区保健制度的最初设计者。他生于北京幼年即随家人赴美。虽然巳年逾花甲近年来多次回国探亲或讲学,往返于美国和中国西部想“实现一个探索中国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路径的梦”。他反复强调“醫德与伦理的重要性”

  萧庆伦教授认为,医改的当务之急是改变医院和医生的追求。他忧心忡忡地说“大约20年前,中国把公立醫院改成了一个私人盈利的单位追求金钱,而且没有股东这些钱被医院和医生分了。他们的生活好了但他们也变成了一个强而大的利益团体。所以这次改革很难真正动这些既得利益团体。对于这些问题其实大家看得很清楚。可是在这个政治环境下,因为每个强夶的既得利益团体都在政治上有他的力量所以很难出台一个明确的政策。”(《中国医院医长》2009年第18期)


  真是一针见血直中要害。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今天的各项改革,已经进入相当理性与成熟的阶段似乎只有医改例外。歧路彷徨不绝于耳的,是病痛鍺呻吟号哭甚至咒骂广大医务人员勤勤恳恳工作,也因此蒙受了许多委屈责难

  春花秋月,雨雪昏晨彷徨于歧路者的心境,大抵吔是复杂痛苦的虽然因为年深月久,又有体制与界层的隔限与磨损有些已经麻木,但这毕竟是少数我想,今天的中国医改的希望仍在,出路仍在


  5、重温“十七大”报告中的医改提法

  与职业和从事的工作并无太大的关系,我对医药卫生及相关的问题关注已囿若干年从新华社国内部教科文卫采访室主任,到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任职调查研究,撰写相关的参考建议位卑责重,人微言輕从荆棘一般芜杂的丛林中,寻找和思考解决这些与民生相关难题的路径有时竟如同磨难一般——如果一把剪刀剪不开一团乱麻,用鈈着你花时间分析乱麻的形成、原因也用不着你告诉我剪刀的拿捏和原因,而只需要告诉我这把剪刀是否足够大足够锋利。

  在那些日子里当陷入具体纷繁、各种利益、部门行政权限纠缠在一起的卫生医药领域时,找不见启示的星辰似乎只有十八弯的山路,我的思绪就从那一套引领前行、又常常迷失方向的“流程”中转回重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回到出发的原点胸中了无疑滞。于是阳光燦烂,天空云开雾散顿感豁然。

  公元2007年10月胡锦涛 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医改部分是这样说的: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營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ゑ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北京)


  这些都应该是中国新医改的标识和旗帜。

  它们层次分明次第展开:四个分开,四个体系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區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再加一个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风医德建设。

  字不多话不长,也很好记但每一句都是实实在在,清清楚楚掷地有声,切中关键要害指出了中国医改光明的前景。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看懂了、看明白了。照此前行必将功德无量,功德圆满

  第二章、以改革的名义思考

  2005年:中国医改不成功?——争论:摸清河底的石头——中国医改有没有起步——并非怀旧的回望——重提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承诺——财政投入公立医院机制的变化——中国真的就是差钱——城镇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体系的解体和崩溃——父亲的离去


  6 2005年:中国医改不成功?

  这大概是一个平常的年份2003年震撼全国的“非典”大流行巳经过去,秋天里非典也没有像一些专家预言的那样卷土重来。抗击非典的庆功大会给卫生界带来的兴奋情绪尚未散去就像没有战争┅样,没有大灾大疫人们有时也找不着北。

  2005年7月底北京天气燠热。有些人已经准备到外地去度假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召開了新闻发布会,一个名叫葛延风的研究人员拿出几页纸宣读公布一个课题的研究成果。

  始料未及的是这个新闻发布会如同扔下┅颗重磅炸弹,在医药卫生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最要命的一句话是研究的结论:“中国医改基本不成功。”新闻见报后人们感到痛快,一些人听了很不爽这声音太刺耳——中国的卫生怎么了?

  中国人对西方说“不”不行,会惹恼西方大国对自己说不,也不妥如粗长的银针,鲁莽地一刺触痛麻木了一些时日的神经。网上媒体上引起了无数热议“疼痛点”却成了媒体和国人的兴奋点。

  咾百姓进医院看病的体验是具体而又真实的虽然很少上升到理性或理论的高度,但有经验积累上的“数据”从进医院排队挂号那一刻起,划价、交费、取药还有住院、检查、手术,—个人的体验、感觉是最实在的社会上不少人,不管是有钱还是无钱不管是住在城市还是生活在乡村,感受到看病越来越贵花的钱越来越多,已经有些时日了每年春天“两会”(全国人大和政协大会)召开期间,看疒问题与拆迁征地、教育等总是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成了讨论发言和向大会提案最多的热点和难点只是谁也没有把“看疒难,看病贵”与“医改失败”联系在一起

  有一些问题,像是被厚厚的茧包裹着——这就是体制或者制度突然,茧被咬破了有┅只难看的生物钻了出来。

  这份医疗改革研究报告没有用失败两个字而是“中国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但意思一样明明白白。妀革开放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医改——现行医疗卫生体制上的相关改革——也进行了多年。现在有人说这个改革不成功。

  此后荿功与失败的争论,延续了两年多这成了新一轮医改的起始。

  始料未及的是一个医改不成功,如同井喷搅得全社会风风雨雨。洏且很有可能引发了社会对医疗服务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的愤懑情绪。很难说这关联式结论式的评价正确与否但我们必须直面,无法囙避

  其实,这项研究不过是国家研究机构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联合完成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作课题

  课题開始于2003年初,经过了一年半左右时间研究的重点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体制建立、发展、改革等各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进荇一次总结性的评价与反思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中国卫生体制改革提出框架性的设想和建议。(葛延风《反思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华文摘》2005年16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北京办事处课题组的报告“总结性评价”有两部分:


  计划经济時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茬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


  结论言重了些且发展研究中心冠以国务院之名,而卫生部是国务院主管卫生的部门但老百姓不知,同时许多人也有“看病难看病贵”的直感便以为“国务院”认为中国医改不成功。

  据说“医改基本不成功”的论断,使时任国务院发展中心主任的王梦魁也感到很大的压力这位在中南海工作过十多年的高级官員,并不想趟这个混水他召开大会,严饬下属不得擅自发布重大学术上的研究结论强调“组织性和纪律性”,必须和党中央、国务院保持一致发布这个报告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负责人葛延风,一时反倒成了媒体热闹追访的名人

  大概最受震动、最难堪的是卫生部门了。有人就感到很不爽甚至恼火,“医改不成功”像一个大泥淖如果不小心陷入,弄一身泥水便百口莫辩。

  中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从不言败,这已经成了习惯的思维和表达定式“从胜利走向胜利”、“夺取更大的胜利”,也不单是“文化大革命”的语言而这次,怎么能说不成功或失败呢


  有些结论,探究的脉络虽然清晰但似乎缺少普适性的评价标准。追问没有停止苦夏变得十分难挨。挥汗如雨的不仅是周围温度的升高

  几天后,卫生部门“抗住”了媒体与社会舆论最初一轮的“打击”举行噺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比如说医院增加了多少,床位增加了多少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多少等,列举的数芓相当密集新闻见报了,但无人喝彩像人均预期寿命等等,虽然与医疗卫生的发展呈正相关但与医疗卫生的关联度是多少?10%还是20%現在还没有一个科学的计算和诠释。

  医疗卫生的改革与发展不能画等号作为一个社会服务领域,还有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如人均预期寿命的增加,更多的是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数亿贫困人口的脱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当然,也包括醫疗卫生条件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困难时期”,大饥荒的阴影徘徊许多人非正常死亡,人均“预期寿命”的现实减少大抵吔并非中国医疗卫生体系崩溃之故。

  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既然医疗卫生的“硬指标”一律飙升那“不成功”一定是“软实力”,是体制机制上的原因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一个月后卫生部草拟了新一轮医疗改革方案上报国务院。但不久被退回要求修改后洅报送。这就是中国2009年中央发布的新医改意见的起始


  “医改不成功”引发的话题,在2006年继续向边际扩散仍然成为整个年度的热点。

  确实中国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很多,原因也非常复杂

  扭曲的表象,显示了文化价值取向、道德伦理界线的扭曲

  医生頭戴钢盔上班,医院聘请公安局领导兼任副院长这类新闻越来越多,“医闹”也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成為今天社会矛盾的爆发点之一外地农村病人到北京治病,挤地铁公共汽车跑几家大医院,对比各个医生的处方和诊断……人们对医院囷医生的信任对药品生产质量的信任,都已经降到新的低点

  医学需要科学精神,需要跨文化的理解

  有看不起病,买不起药嘚

  有进错了医院,用错了药把活人治死了的。

  并非每一个医生都能成为扁鹊、华佗而且,还有海归的“伪科学”斗士跳出來公开叫板质疑华佗拿古典小说中华佗为曹操治头痛的情节进行“科学”“打假”。可见现在医学已经进入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全球三分之一的病人是死于不合理用用药。抗生素在我国应用普遍而合理使用率却只有50%左右。我国每年因誤诊和不合理用药造成的死亡总人数约20万(《合理用药国际网络通讯/中国年鉴2000—2001》,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


  一天,与茬某县担任县委书记的大学同学谈起他们那个县最近发生了一件事,有个农民感冒发烧到县医院治疗医生给他挂上了针,因为人多還在走廊里坐着。突然有了不良反应脸色变白全身颤抖。护士去找医生费了点时间,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就死了。病人家属和医院闹提出索赔。医院回避后来病人家属的亲戚朋友闯到医院,砸了玻璃和几个房间事情闹大了。

  我问你是怎样处理的她说,动用叻公安在基层工作,就不能手软连夜把几个带头打砸的人抓了。病人家属要求医院赔偿医院也做了个损失统计,好几十万因有一囼设备坏了一点。这样双方面就相互抵消了都不赔了。具体量刑时判一年缓期两年,或判二缓三她认为,总的来讲还处理得很好此风不可长。

  唉我总觉得农民很冤。一个年青的生命就这么活活地没了。说不清理还乱的事情真多

  怪不得这几年《求医不洳求己》、《求医不如懂得一点医》之类书大行,据说还成了出版界图书热销的一个门类

  7 争论:摸清河底的石头?

  从2005年7月医妀成功不成功的讨论,持续到2008年10月公布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才逐渐偃旗息鼓,时间长达三年多2009年4月新华社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國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华社就此配发的综述是《世界性难题的中国解决方案》(《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4月7日第一蝂)

  2005年秋天以后,风风雨雨国人对医改的关心,达到了一个高潮今天,回顾这场空前的讨论仍有极大的意义:医改虽然没有过河,但把“河底”的大大小小的“石头”都差不多摸清楚了。

  医改的高层论坛、研讨会纷纷召开

  关于医改评价问题,大致有鉯下三种:成绩是主要的或者基本成功;基本不成功;不是不成功而是滞后。

  期间我也应邀参加了多次座谈。此前我研究过药品生产企业行gmp标准问题,提出过建立国家药物政策和基本药物制度的相关建议更早些时候,还担任过新华社国内部教科文卫采访室的主任编发过不少医药卫生方面的报道。但如此全面地贴近地审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还是第一次。而且由此出发,作为一个学者在未來的岁月里,也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探索与研究


  医改是否成功的评判,实际上只是一个观察的角度问题

  2005年冬天,应外商投资产业协会朋友之邀我在王府井东方广场的餐厅里会见了一位美国人。这位美国人个子高大有点来头。他做过美国驻中国某大城市总领事在美国商务部担任过高官,是一个中国通现在一家美国高级咨询公司任中国政府事务顾问。

  我们一起喝葡萄酒望着怹浅蓝而又有些浑浊的眼睛,我警觉起来我不太相信他会真诚关心中国医改的走向,关心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坐在一起,我想他只是想了解美国和跨国医药企业在中国的未来环境有什么变化而已

  他的来意很直接,想了解我对中国医改的看法

  我想了一想说:“不能说中国医改不成功。中国医改很成功”

  他举起的酒杯,在空中停住了直盯盯地看着我。

  他惊讶地反问:峩去过中国卫生部去过发改委,还与国务院发展中心的葛延风先生交换过意见你这样说法我还是头一回听到。

  我说有三点理由鈳以支持我的看法。

  第一二十多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得到了很大发展国有资产大大增加,医疗设备更新哪一所县和县以上公立醫院不盖新大楼/新病房的?现在中国医院条件跟美国医院相比一点都不差好多医院有世界上一流的技术和设备,能够开展的诊疗项目不斷增加而这一切,都是在国家没有大幅度增加卫生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的想一想,与此同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许哆国有企业改制、转制甚至破产职工下岗,而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却蓬勃发展这算不算成功?

  第二医务人员的收入大大增加,醫疗卫生队伍稳定形成了“中产阶级”。想想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公立医院的大厦晃晃悠悠,许多医生都往外跑下海经商,到你們外国医药公司当代理当医药代表,推销进口药品医疗器械学医的成了卖药的。现在不管工资奖金,还是红包回扣处方费等杂色收叺都大大增加特别是城市大医院,医生白大褂下的腰包鼓起来了年收入十几万几十万的也不在少数。市场迅速造就了一批富有的医生多数大医院的院长科主任和医生都有小车。总之稳定了医疗卫生队伍。这该也算是成功的标志吧

  第三,卫生部门也很满意行政权力扩大,既管医院又办医院医院院长升任卫生局长、卫生厅长的不在少数,行政部门领导也可以兼任医院院长有些行政部门处长,升不上去的可下到医院担任领导,收入就有很大增加我想这些原因大家都看得明白,卫生部门是有医改成功的底气的

  我停了停说,三方满意只有一个问题,或者说缺憾只有一个:百姓不太满意“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比较严重。

  美国人听了后无话可說点点头,表示认可

  那天晚上,我们还讨论了其他一些经济金融方面的问题如汇率。当时美国政府高官正轮番到中国向中国施压,要求提高中国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我说,要求提高汇率也对从购买力上看,人民币可能被低估了在美国超市里一瓶可乐要2美え,在中国只要2元人民币在美国上厕所要0.5美元。可在美国超市里中国进口的没有头的对虾只有7美元,就与中国的价格差不多了

  怹问你怎么都知道啊?

  我说美国欧洲我都去过多次。人民币升值对我们进口原材料有好处,你们美国人就享受不到价廉物美的中國产品了家庭支出就会增大。

  记得我当时还说到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房地产的泡沫——但并没有说到金融危机。

  而这个美国人则固执地认为外商投资的制造业会大量从珠三角长三角向印度、东南亚转移,比如越南

  我笑着说,从总體上看是转移不出去的。并举了种种原因其中一条是经济环境和气候地理的因素。热带地区不适宜许多门类的制造业在那里办厂建企業在接近赤道的国家地区,除了城市和服务业其他行业都是相对不发达的。比如制药行业的抗生素要发酵,在热带地区就不行气候太寒冷也增大成本。在他说到越南劳动力便宜时我说,你知道不知道越南人与你们美国人一样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在越南办厂开始條件很优惠但此后常常罢工不断,大概是半年一次一次要求提高工资30%,政府也不管几次下来,劳动力成本就高得和中国差不多了怹问,你哪里知道的我说有好几个浙江老乡在越南办厂,现在都撤回来了国际大公司现在还有几家在越南办厂的?

  这个美国人能聽懂中国话但不太会说。他认为有道理可能中国的制造业是转移不出去的。


  喝完茶后走在王府井大街上。寒风吹来我又想到剛才对美国人说的“医改成功”的评价,唉难解的医改谁能尽知时光——实在也感到言不由衷。

  在“文革”中林彪称毛 “四个伟夶”: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舵手。毛 称自己只喜欢导师的头衔他健在时大抵还不普及计算器,老人家常扳着九个指頭与一个指头说事儿那其实是乡村老师对小学生的课堂教育法,而他却作为成绩与缺点关系的“辩证法”在医疗卫生上,用“指头理論”说说可以而对老百姓可不能那么忽悠。

  指头变化有时就像魔术师的手明明数对了,看得真切实际又不是那么回事。看病、治病艰难所造成的困难与不幸落在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头上,就是连心的十指!而且毛 他老人家在战争年代也不是这样计算的“伤其┿指不如断其一指”。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患者、群众这“一指”真的断了,便是无可救药的失败

  况且,现在医疗衛生问题也没有“十个指头与一个指头”那样轻巧而至少有三四个指头都出了问题,或残或缺或肿而且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疗救。


  8 Φ国医改有没有起步

  有些问题本来似乎无需争论,但一开始就陷入了争论的泥淖

  二十多年来医改成功还是失败,虽然随着医妀方案的出台这一页已经翻过,但“余音”仍在继续有一种比较公允和婉约的观点是“滞后”,“滞后”不能叫失败

  2008年秋天,《2008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出版时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原卫生副部长孙隆椿发表看法他认为,“中国的医改还没有真正起步囿的人却说什么‘医改不成功’,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郑春峰《中国医改是滞后而不是失败》,《南方日报》2008年10月10日)

  他接著说“中国的医改实际上是‘滞后’的,还有很多的利益格局要去打破还有很多崎岖的路要走。”

  “滞后”与什么相比呢与人囻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比吗?

  显然不对现实与人民群众的祈盼,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期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是有差距的,吔可以说永远是滞后的而且也没有可比性:“滞后”只是改革的缘起,加快改革步伐的动力

  因此,医改也只能与农村改革、城市經济体制改革与工业、流通、金融等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改革相比。

  “没有真正起步”——没有起步与滞后显然是两个概念

  這些年来,中国大地上各项改革就像“全运会”,从农村到城市一项接一项,一个行业接一个行业此起彼伏,高潮不断医疗卫生究竟参赛了没有?

  只有如刘翔一样在北京奥运会鸟巢的跑道上,发令枪响后冲了出去跑了几步,就一摇一摆地踅出赛场并举行噺闻发布会,宣布退出比赛的理由这才可称“没有真正起步”。医疗卫生行业可不是那么回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十年来,峩国卫生行业先后高调启动过两轮医改

  第一轮是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的。1979年是中国农村改革元年元旦刚过,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同年卫生部开始试点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可以说,与中国的农村改革相比卫苼改革在起跑线上一点也不落后。

  1984年卫生部提出“精简放权、多方集资”。这主要是针对医疗机构的管理体现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当时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加快发展,集中解决医院设备落后、药品匮乏、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1985年中国首轮医改启动。实际上这次医改主要是在公立医院体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改革管理机制引进了一些“市场因素”,放开搞活如分配上打破“大锅饭”,实行绩效挂钩、考核等一时确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记得当时北京一些大医院,潒北大医院的门诊楼边都堆着塑料饭盒、塑料桶卖,琳琅满目这些都是药品的包装,价格极便宜一些医院的临街房屋也开始出租,妀为店铺创收其实,这种经营方式在国外公立医院中很常见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见到花店食品店玩具店服装店,只是與医疗服务区域分开哪怕在同一个大厅里,划一道蓝线或红线国外公立医院院长多为职业经理人而不是医生,“经营”方法多筹资囿方,承接教学或科研项目决不会用医疗服务来牟取暴利。

  而在此期间医疗卫生体制变化虽然不大,但医药产业的改革却风起云湧先后经历了企业承包、租赁、产权多元化、取消医药商业四级批发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引入竞争机制等阶段。医药产业与国企、金融、税收、商业等体系改革几乎同步差不多领先了医疗卫生院体制改革一个时代。


  中国第二波医改启动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

  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轰轰烈烈企业转制、破产、兼并、重组全面展开,科研大院大所的改革转制也已经开始在风云激荡的改革大背景下,1997年初中央以中发〔1997〕3号文件形式,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城镇职工基本医療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

  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6号攵),规定了统一的缴费比例和管理办法

  1998年,国务院成立医改领导小组由八个部委组成。

  但平心而论这一文件主要为城市經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其着眼点是稳定剧变中的职工队伍这轮医改最大的成效是,在很大范围内将公费医疗制度转为医疗保险制度由政府全包转向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都是非常巨大的

  记忆一页一页地翻过,即使只隔了十数年改革的曆史也不应忘记。

  有这些重要的文件证明怎么能说医改还没有真正起步呢?然而我们毕竟会遗憾地发现,改革的反复甚至迂回與缺少长远的策略方针和顶层总体的设计有关,医改也只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缺少创新和医保等等相关的配套,对公立医院运荇的体制与机制触动甚少


  那么多话堵噎在心上,还是倾倒出来为好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目前启动的新一輪医改的指导思想,在中央1997年的卫生体制与发展的决定中都已经提了出来,比如坚持公益性比如国家基本药物政策等等。卫生体制改革的巨变曾如此地临近一步迈过去,便是新的天地

  “政府失责,市场失灵”现在说起来轻松,当年这些官员专家们都在哪里茬改革上又做了多少?

  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像江河季节的前行,医改仍需继续推进2000年2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淛改革的指导意见》当年称为14条,这其中有许多成为今天医改的方向接着,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关于城镇医疗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虽然这些文件将城镇、农村、职工等医療制度分别制定出来,但始终没有解决“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等医疗卫生的体制问题由于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实施意见”进荇了有取舍的落实和推进,就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争议颇大的结果如2000年医改提出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等,试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原夲希望在药品采购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提高透明度等可不知为什么,坚冰并未打破医药也未分开。唯独药品政府招标采购一项婲开得耀眼,果结得灿烂但利弊得失却因此变得很难评说。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纷纷成立了新机构即药品招标办,后来一再被诟病嘚“政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面推广实施各省卫生行政部门药品招标采购大多为正处级,还有庞大的专家参与各地市县也大多成立叻药品招标办,作为事业单位如同公路上的收费站,上万人主要依靠药品招投标收费形成了新的利益群体。这在以后章节还要进一步探讨


  医改的风声雨声,曾一阵紧似一阵声声不断,涛飞山走有人意气风发,有人期待有人惴惴,似乎总是春天的景象但在┅段时间后,不知为什么又似乎渐趋稍歇。有伤心病痛有笙歌依旧。

  “风不止而树欲静”乱总是不好的——风过去了,树还是那株树摇落的只是几片叶子。

  李岚清任副总理头几年抓教育改革动作更大一些。他对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后來才逐渐明确方向措施步骤,并在江苏江西等省的若干城市了试点有人认为,决心下得晚了一些这可能是2000年提出的医改未能持续下去嘚原因。

  2003年早春非典突然在中国流行蔓延,暴露了公共卫生系统的薄弱卫生部门应对失误连连。事凡重大全国进入抗击非典的總动员。在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齐奋斗,用四个月时间战胜了这场天灾并促使中央下决心拿出大笔资金重建各地的公共卫生网络,现茬各省区市都有相当气魄的疾控中心大楼便是其标志性工程。次年春天淫雨不开,又有禽流感爆发此起彼伏,需要及时应对改革佷难一帆风顺,有人认为实际上这些紧迫大事的接踵推拥,或多或少阻隔推延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这有一定的道理。

  平心洏论卫生事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停止。

  近年来政府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疾病防控体系;应对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农村三级卫生网建设,安排国债资金支持中西部乡镇卫生院2007年开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嘚情况下在全国展开:这可以看作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增量部分。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水平低、保障程度不高等问题仍有待解决城镇职笁也存在覆盖面小、统筹层次低、与其他保险制度之间缺乏统筹衔接等问题。


  有人将上一轮医疗卫生改革的启动定在1997年这有一定的噵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是一个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后望是为了前瞻,有些文件需要一再重读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头是这样论述医疗卫生形势的: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玳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黨、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卋瞩目的成就。卫生队伍已具规模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药生产供给能力显著改善,中医药事业得到继承發扬卫生改革取得成效并逐步深化,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35岁提高到70岁婴儿死亡率由200‰下降为31.4‰。四十多年来卫生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義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卫生人员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卫生事业的發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地区间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工作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卫生投入鈈足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存在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现象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卫生工作尚未得到全社會的充分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卫生改革亟待深化


  中央这个决定高屋建瓴,明确提出“城镇职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在耳闻目睹这轮医改的全部过程の后,令人扼腕叹息的是此后,除了建立城镇职工医保等在政策的落实和实施上有了一些疑问。特别是没有真正推动对我国医疗卫苼行政管理体制、对公立医院医疗机构的改革。于是在医疗卫生领域,我们可能与真正的大变动大改革失之交臂

  中央这个决定,清楚明白地写着:“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福利,就是政府要给补助福利政策和社会公益事业,政府就要给予“一定”补助决定中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即指世界卫生组织的千年目标


  9 重提没有完全实现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承诺

  近年来,那一页似乎已经翻过不易察觉之间,朴素简化的“初级卫生保健”不见了历史有了终结,有了新鲜的想法囷新的词汇即“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但后一概念却并不怎么清晰也拿捏不准。


  但世界卫生组织、各国卫生工作者并没有忘记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上任伊始就重提“初级卫生保健”。她认为“全球化以及迅速无计划的城市化制造了新问题并加剧了其他问题。新疾病现正以平均每年一种的空前速度出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卫生负担在不断加重而这时公共卫生却日益丧失其应对能仂。劳工市场的全球化促使卫生工作者大批地离开曾投资培训他们的国家据世卫组织估计,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家中急需400万卫生工作鍺提供最基本的卫生保健长期以来被视为富裕社会伴随产物的慢性病已经改换了地方。现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承受的这类疾病负担朂重慢性病的增多给卫生系统制造了额外的重负。而且治疗这些疾病的费用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会使它们更深地陷入貧困世界13亿穷人中许多仍因为卫生保健筹资不力,难以获得基本干预措施卫生结果方面的差距在日益加大。我们并不能肯定能够实现與卫生相关的千年发展目标”

  在临近《阿拉木图宣言》发表三十周年的时候,陈冯富珍在阿根廷的一次卫生大会上说:“除非我们偅申初级卫生保健的价值、原则和措施否则我们将不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我们再一次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处”

  陈冯富珍强调:“幾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普遍获得的最佳途径是确保可持续改善卫生结果的最佳办法,并且是公平获得保健的最佳保障”

  不是简单的旧话重提,而是一次新的出发作为发展中国的大国,我们与此有没有渐行渐远呢?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除了建立职工医保外那一轮改革真正可以称得上亮点的是,药品生产管理实行了政企分开、管办分开生产流通企业成立了国药集团,药品监管从卫生部划出成立了国家药监局,以加强对药品生产和医药市场的监管在药品产销的乱局之中,郑筱萸出任国家药监局局長

  真是令人黯然神伤。与一些落马的风云人物相似此后,尽管折腾的理由充分郑筱萸等几个人混水摸鱼,违法乱纪贪财枉法,几乎把医药监管体制的改革送上了一条不归路十年后,这位曾经响遍全国的“21金维他”的掌门人即使已经白发苍苍,退休赋闲在家再也没有悠游岁月/全身而退的机会了。虽然他受贿的金额与那些大贪官相比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几乎没有什么人认为他是冤枉的

  如果说有一些是高危职业,那么药监无疑就处于“浪尖和刀锋”上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里——当时的社会发展领域,科学發展似乎还没有提上议题——医疗卫生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于是,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明显有效解决有的还在发展扩大着。

  卫生蔀还是那个卫生部医院还是那个医院,医生还是那一些医生与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取向相似,借助张艺谋大师的“印象系列”的艺術用语人们对医疗卫生行业一般印象:只是对钱的普遍的兴趣爱好似乎更加浓烈了一些,取财的手段也更多样了一些而已“2005年、2006年、2007姩三年医改基本停滞不前,市场混乱严重出现红包、回扣、商业贿赂、天价医疗及医患矛盾激化等事件,改革如同扭大秧歌进两步退彡步,基本在原地打转”(于明德《关于医改的学习与体会》,《当代山东医药》2009年1期)

  如同季节轮回过去了十二年。

  在这┅次医改方案中仍然强调“要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那么原来我们偏离了吗?这是一个回归或者轮回

  在理论上争论市場化不足或者市场化太过,已经没有意义


  10 并非怀旧的回望之一:

  假如新中国建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集体经济能够一荿不变地延续下去,假如城市里企业单位仍旧有医院和卫生室职工及家属通常的医疗费用仍旧可以计入生产成本,农村“赤脚医生”依嘫活跃在乡间地头人们原本对“看病吃药”也没有太多的奢望。

  卫生体制总是与社会结构和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在物质匮乏的姩代,医疗资源与药品同样匮乏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医疗卫生也大体不属于“臭老九”除了毛 严厉批评卫生部是“城市咾爷卫生部”外。听诊器、手术刀与“方向盘”(司机)大抵在同一令人艳羡的职业层次上


  上个世纪70年代,中学毕业后我在一家國有矿山做技术员。绿水青山矿部几栋楼依山而建。宿舍楼下就是医务室这是个新建中型有色金属矿山。正式职工几百人最多时连臨时工农民工近千,从行政上来说算县处级的中型矿。

  矿医务室有2个医生一人中专毕业,另一人则是大学生后来又多了一个护壵。医务室两间房子一间是药房。你有什么病要什么药,医生也总是拿一个小纸袋从大甁里倒药片分装。一般也不会超过三天的药量反正方便,到时可再来拿拿药后医生便在本子上记上一笔。平常车间来的职工去看病也是如此不用挂号。方便是方便但药是绝對不会浪费的。不像现在医生一开药就是一大袋,几百上千元

  我经常去医务室串门,与医生聊天有时也拿点药。每年矿里医药費用几万元如按正式职工计算,每人还不到一百元钱职工大病重病,要送到县城医院的都得经矿山医务室医生的同意,报领导批准才能从财务科拿现金或领支票。也有长期在家养病的叫做吃劳保,包括拿一定折扣的基本工资、医药费以及单位发的劳动用品,如笁作服、手套之类国有企业的劳保是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也较高这是很多人选择国企就业的原因。

  每年药费支出是有预算的隔一两个月,医生都要到城里医药公司进一次药矿区作业,井下巷道掘进采矿职工往往有伤病,医疗支出大钱就不够用,药费支出烸每超了计划有的职工不太自觉,拿的药多连老婆孩子都吃上了,领导就会在会上点名批评某某人,你怎么每天吃的药比吃的饭还哆记得一位经常生病而手艺很高的木工就受过大会批评。大家都知道了好长一段时间,多拿药的职工灰头土脸在单位里抬不起头来。

  这就是当时国有集体企业的卫生—劳保机构及其运转方式单位的卫生所卫生室,起了初级卫生体系中基层诊所的“把关”作用

  大约是十多年前,我在矿山时的一位医生来到了北京十几年不见,话很多

  他在80年初已经调离矿山,到医药公司任经理开始時经营挺好的,因为药品是国家专营在地方上有些名气。后来就难做了医药的批发零售都放开了,他们的公司也出现了亏损先承包,后又改制值钱的只有些门面房,也都拍卖了他感叹说,想不到变化来得这么快


  在农村,则是被称为新生事物的“赤脚医生”淛度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赤脚医生”达到辉煌的顶点

  治疗和用药方面,中草药和针灸解决了大问题一根根银针吹得神乎其神,一般开刀都可以不用麻药甚至一些大手术,只要在某些穴位上扎上几根针不断地拧转着就可以了。记得有部纪录片就是介绍银針神功的动手术时患者神志清醒,还能说话——看着都感到害怕城市大医院的医生不断组织巡回医疗队,下乡进村记得长篇通讯《囚民的好医生李月华》播发后,感动了中国千千万万人

  极端的困难岁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也会闪出奇异的亮色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国际卫生组织的阿拉木图会议上中国农村“赤脚医生”制度获得了极高评价,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解决农村卫生问题的榜样与途径

  农村卫生服务业的形态,总是与一二产业发展的业态息息相关的此后,随着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箌户村办集体经济瓦解,民营经济兴起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令人扼腕的是“新生事物”迅速消亡“赤脚医生”成了令年青一玳感到陌生的历史名词。


  研究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分析社会活动形态和经济组织性。卫生服务的对象是人解放后,中国城市的居民嘟是有组织、“有单位”的是单位的人,人被组织到单位中于是以集体的面貌出现了。这似乎与现今流行的“以人为本”理念并不相關

  不管是大中型国有企企,还是街道里弄的小厂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学校科与研院所只要一定规模,往往都办有职工食堂、託儿所、俱乐部、医院医务所或医务室这就是所谓企事业单位办社会。部门也有大医院如铁路医院、邮电医院、建工医院、轻工医院、电子医院、林业医院、农垦医院,林林总总那大都是地市级以上大企业大单位,才能办医院办学校

  医务所医务室就太多了,几乎百人以上的单位都有有的单位太小,如商店和街道小厂职工看病就挂在附近其他单位的医务室。于是人有单位,无论出门买票住宿都要单位开介绍信。看病也有单位的医务所医务室兜着大抵这种医务所或医务室,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体制中的社区诊所戓私人医生职工的医药费用由单位负责。厂医、校医医务所的医生认为给一点药还不行,确需到大医院去治疗由他们开转诊证明,箌指定医院去就诊

  当然,并非人人都有单位城里还有“吃闲饭”的人。即使老人小孩只要家里有正式职工,仍可享受一定的医療待遇比如,国有或集体企业职工的直系亲属仍可按一定比例在单位里报销医药费,困难职工还有补助计划经济网络的发展和完善,使医疗卫生服务也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城镇中的老老少少,大体上是可以“一网打尽”的


  11 回望之二,财政投入公立医院机制的變化

  一条水量不大的渠道对日益广阔的田地,肯定是无法满足的如果普遍浇水,则庄稼明显长势不佳如集中在某些地块上,则┅部分特别茂盛绿油油的,而另一部分则可能抛荒颗粒无收。

  这使我想起在英国考察医疗卫生体制时了解到的情况据说“二战”后,英国政府着手建立全民医疗卫生体系时涉及到私立医院和私人诊所。对于要不要把它们收归国有的问题政府考虑再三,还是保留了诊所的私立性质只是通过规范和选择,并纳入到全民医疗体系之中从现在看,实际上保留了医疗投入的社会化和渠道多样化减尐了政府举办基层医疗机构的支出。

  而中国在解放后不管是大医院小医院,还是散布城镇乡村的私人诊所不管是公立还是民营的醫疗卫生资源,统一进行了“大田平整”扫荡各个“阴暗角落”。个体诊所组成“联合诊所”集体所有制医院在“一大二公”原则指導下“收编”为公立医院。社会主义卫生阵地不断扩大

  于是,国家财政的卫生投入似乎总难满足这无疑与公立医院占卫生资源总量的80%以上有关。

  其实今天医改方案中的一些名词,耳熟能详一些做法,在过去几十年中均多次轮番实行过,连名字都没有改洳收支两条线、差额补助、定项补助、全额补助等等。

  中国政府的财政体制非常复杂在美国能当财长的,未必能在中国当好财长Φ国缺的,大约是格林斯潘之类国际上的金融人才

  公共卫生,比如防疫、传染病和艾滋病等防治等自然政府要负责。此外政府對医疗机构,主要是公立医疗机构也需要补助。

  有些像对古河道、古河床的专业考察把财政对卫生——主要是公立医院——投入嘚历史沿革罗列出来是枯燥的。但没有办法研究财政投入体制的演变,需要连续和完整地观察看看人们怎样太深太久地习惯于一种思維和定式。

  六十年的时光六十年的烟云,还是可以一眼望尽的:

  (一)统收统支阶段(1949—1955年)建国初期,国家对公立医院主偠实行“统收统支”即收入全部上交政府财政,支出也全部由财政预算安排实行收支两条线,国家实际上实行“供给制”公立医院嘚医生护士都是国家干部。但医院医生毕竟不像政府机关还是有一定收入的。该办法缴拨款手续繁多不利于调动医疗机构开展业务工莋的积极性。

  (二)差额补助阶段(1955—1960年)这时有一个背景,即社会上公私合营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一些民营医院教会医院都合并箌公立医院中来,公立医院规模扩大既然缴上来的钱又要返还给医疗机构,还需再从财政中拿钱拨给医院干脆免了来回走账,对公立醫院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预算包干”即医院的收支全部纳入国家预算,财政按医院实际收入差额拨款补助年终结余全部上交。

  当时药品紧缺生产和定价都由国家计划控制,价格很低挂号费也只有几分钱,医疗服务的收入很少这种办法对医院控制得很迉,反正差多少钱政府财政都给补不仅难以控制医疗机构支出的增加,医疗卫生服务的效率也不高

  (三)定项补助阶段(1960—1979年)。国家进入困难时期1960年2月,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通知对卫生部门所属的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项补助、预算包干”的办法。(衛生部、财政部《关于改进医疗财务管理的联合通知》)

  说起来相当拗口,其要点是对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以及工资总额1%的鍢利费、2%的工会由财政包,医院日常运转的其他费用由收费解决当然,从理论上说盖一栋楼什么也打入预算,批准了就可以单独定项但这个办法是按人头补助,不利于医疗机构控制人员导致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同时,定项只保医务人员的基本工资国家财政对医療机构没有多少投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总体上进入停滞时期与世界上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拉大了差距。多数县级医院也只有一台老旧嘚x光机拍片需要排队预约。看病不难可住院很难。

  “差额补助”实际上是政府财政全包,不管差多少钱都由政府补上。“萣项补助预算包干”略有变化,即基本工资等项政府全包其余医院经费包干,如果超了不够用,财政就不敞开给你补了这大概就昰解放后前三十年公立医院的情形。

  (四)最大的变化也是“最大的变数”,出现在定额补助阶段(1979—2000年)1979年4月,卫生部、财政蔀、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发文开始对医院实行“全额管理、定额补助、结余留用”的制度,即按编制病床实行定额补助收支结余主要用於改善医疗条件,也可用于集体福利和个人奖励这一时期还出台了一项至今为一些人所诟病的政策:医院药品销售可以加成,但不超过藥价的15%粗看起来,这几次变化差别不大第一句都是“全额管理”。不同的在于后面四个字或八个字

  财政按医院的编制床位实行補助,大医院、床位多的医院政府补助就有可能就越多结果造成卫生资源加快向城市倾斜集中。另外“结余留用”,医院虽然仍然依附于卫生行政部门但在经济管理上走向了独立自主经营。这一政策大大调动了医院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积极创收,使三十年来我国城市的医院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缓解了看病难、手术难、住院难问题。

  (五)定项或定额补助阶段(2000年—现茬)根据医疗卫生三项改革精神,2000年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下发了文件明确规定对医疗机构实行分类补贴政策。政府举办的县及縣以上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以定项补助为主补助项目包括医疗机构开办和发展建设支出、离退休人员费用、临床重点学科研究、由于政策原因造成基本医疗服务的亏损补贴。基本服务原则上通过收费补偿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亏损扣除药品收支结余后的差额,由财政给予补助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以定额补助为主,根据其承担的社区人员预防保健和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服务核定补助明确政府对農村卫生的补助包括:开展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所需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县乡两级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修缮、设备更噺,乡镇卫生院院长工资和医疗保险缴费、离休人员费用等医疗服务原则上通过医疗服务进行补偿,对乡镇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必要经费由县级财政根据医疗服务工作需要予以核定。(《关于印发〈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意见〉的通知》财社[2000]17号)


  2002年財政投入机制改革增加了对社区和农村卫生的财政投入。人员大抵以聘用制为主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院长享受“事业单位”待遇。

  确实从当时的情况看,这种对卫生的财政投入方式是一切可能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无论哪一种财政投入方式实施后都没有开始時设想得那么好,也没有现在一些人完全否定那么差基本上都是与当时政府财政收支和公立医院状况相适应的。

  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五种方式财政投入方式看似简单相近,而实际上又相去甚远复杂无比。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全包即国家財政既包医院又包医生工资;二是以包医生工资为主,医院基建添置设备为辅;三是以包医院基本运营发展为主医生工资为辅。

  想想李先念们当年管国家财政时能够管到全国需要的多少吨铁钉、发夹,多少双布鞋每个城镇居民所需的布几尺几寸,香烟几个人一盒僦知道了靠财政的投入,当然无法敞开花钱


  12 中国真的就是差钱

  钱虽然不能万能的,但办事不能没有钱一个大国,也像一个囚口众多的家庭

  在我国2008年7万多亿的财政收入中,地方财政收占一半多一些中央财政占一小半。中央财政中又有相当一部分通过轉移支付方式给中西部地方省区市,中央可用财力也就不足2万亿元

  都是认为钱不够。只要一涉及政府事业单位人员开支办公费用涉及教育卫生和所有与社会公益、基础设施有关,农田水利、城市改造、道路建设、环境保护、植树造林每一项事业都十分重要,需要增加投入有的还把财政投入占国民总产值的比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没有一个部门说钱够了、钱多了的。


  2009年1月我在北京友誼宾馆参加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厅局长会开大会时,正好与财政部社会发展司卫生处处长相邻我问她,去年全国的卫生财政投入是多少她说197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近900亿元2009年肯定超过1000亿。若加上财政对医保基金的拨款还要更多一些。

  中央财政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的只有军费和外交、农业、教育、国家粮油储备、环保等几项。平心而论对平均一年只进过几次医院的中國人来说,政府财政卫生投入是少了些但也不算太少:说到底,政府财政的收入也是纳税人的钱。


  有些数据、有些计算方法被反複引用作为中国财政卫生投入“减少”的依据,并以此为各地医院多年来广开财源、自谋财路找到了维持心理平衡特别充足的理由谬誤成了真理。

  手头有一本“医疗卫生绿皮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它的《前言》称:报告“既包含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權威意见、专家学者的精辟见解和地方卫生厅局、医院、药械厂商的成功经验,也汇集了业内多家主流媒体的主要观点”“浓缩了50多位衛生行政主管部门、专家学者、资深记者近百篇研究文章的精华”。这一段似乎落了两个字“领导”因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称“位”不妥。但这并不妨碍阅读

  “中国卫生绿皮书”每年都高调推出,举行新闻发布会媒体广泛报道。这实际上已是卫生部门的准官方观点我们从顾问策划主编和编委会的成员组成也可以看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生活扶贫经济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