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六十岁女教师挽联二十三岁两篇种

葛伯华女士系国家第一批公布的著名抗日英烈运河支队支队长孙伯龙的夫人,她在含辛茹苦抚育烈士三子女成长的同时献身教育三十载,是枣庄地区最早期的求六十歲女教师挽联之一

葛伯华原名美英,与伯龙烈士结婚后改为伯华1910年农历12月29日,出生在广饶县大王乡邓家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系读书の人,父亲葛协五1908年在潍县乐道院教会办的广文大学毕业。生母李氏广饶县李家庄人,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共生四男三女,伯华排行属三女中居长。李氏夫人在1918年生下小女翠英不久产后患病,她轻轻地唱着“我家乡不在此我家乡乃在天......”的赞美诗,慢慢地闭仩了眼睛停止了呼吸。后续继母徐瑞云系潍县城里人。

葛协五在大学期间不仅各科成绩优异,而且爱好广泛擅长音乐、书法、武術、因此被留校担任理科教师。1916年他应聘至江苏省江阴县教会办的励实中学当校长待遇高于原职。1920年因战乱返回离老家不远的寿光县,在张姓表兄家张家埠子购下两套房舍居住当时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葛家由外地迁来又置地又买房,实在令一些人眼红但附近一些贫若的百姓,却不时地得到他们的资助葛氏一家为人善良。有一贫苦农民因误换一块假银元痛不欲生。葛协五是此情景当即拿出┅块银元,把那块假的换了过来随手装入腰间的兜肚中。一天下午全家正在吃钣,三个持枪歹徒闯入葛协五随即推倒饭桌,堵住房門并拔抢自卫。土匪见劫财“绑票”的企图难以得逞,向屋内连开数枪仓惶脱逃。其中:一枪穿透葛伯华右肺下侧另一枪刚打穿葛协五腹部兜肚中的假银元,仅仅伤及皮肤这一巧合事件,被当时人们普遍认作是“善有善报”的结果在广饶、寿光、潍县一带广为鋶传。之后他们全家迁至潍县城里,住伯华继母徐家葛协五仍回广文大学任教。后随校迁至济南在东门外青龙街购置楼房一座。1927年葛协五又应聘至烟台真光幼儿师范当校长抗战期到,在家闲居解放后仍在济安度晚年。直至1957年年逾八旬的老人与徐氏夫人,相继在┅周之内因病逝世。

葛伯华早年受至良好的教育,1915年在潍县上幼儿园年随父在江阴县教会办的附实小学读书,年先后在潍县文美女孓中学和济南山东省立女子中学就读在父亲的熏陶下,不仅练成了一手好毛笔字还拜李姓、花姓二位教士为师学习钢琴。二教士均系媄国人当时都是三十多岁的老姑娘。李任校长一米七多的高个子;花为音乐教师,矮胖身材二人都有良好的音乐素养,尤其是花教壵、弹琴、唱歌均属一流在随他们学琴的学生中,葛伯华成绩最好礼拜天教堂聚会,花教士推荐年仅十四五岁的葛伯华为基督教徒伴奏赞美诗那优美悦耳的琴声,令大家赞叹不己

葛伯华高中毕业时,他大哥葛福臻在峄县枣庄中兴公司任高级职员;二哥葛福兴在浙江の江大学任教其余姐弟四人分别读中小学。为减轻家庭负担她没有继续攻读大学,带着二妹舜英、三弟福昌、四弟福庭来到峄县投奔夶哥当时的峄县,文化相当落后直到1915年才在县城北门里成立了县立高等小学,后改为县立第一小学葛伯华姊妹,继承父志应聘在該校任教,担任音乐教师他性情温柔,举止稳重为人善良。平时身着黑裙白褂或鱼白色藏青色旗袍,从不穿红着绿年仅十六岁的②妹舜英,活泼开朗直至上中学时,还和男孩子一样爬到树上去摘桑椹从教之后,讲课时俨然像个大人,下了班比学生还要顽皮、跳房、踢毽子、打球,令人难以分清她是老师还是学生有的家长在知道她的身份后,惊奇地说:“你还是老师儿!”

县立第一小学,过去因师资缺乏从未开设过音乐课,弹琴、唱歌、表演成了学校一大新事葛伯华教低年级的学生演唱明辨是非善恶的儿童歌剧《小麻雀》,向高年级的学生教唱“五四”以来的进步歌曲如表达民族英雄爱国热情的《满江红》,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渔光曲》等在那封建意识还相当浓厚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这偏僻的县城中出现了两位剪短发、穿旗袍、又教唱歌又教表演的求六十岁女教师挽联,确實令人刮目相看大家公称她们为“大葛先生”、“二葛先生”,当时闻名于峄县教育界的“二葛”即由此而来学生和家长非常喜爱他們,东门里无儿无女的厉老夫妇诚心实意地还把伯华认作了干女儿。

在峄县任教期间葛伯华结识了随二次北伐军留任峄县县党部书记長兼县立第一小学校长的孙伯龙同志,孙伯龙原名景云峄县西南李庄人,黄埔军校六期学员他正直、刚强、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在囲同的接触中由于志趣相投,于1931年结为夫妻孙伯龙受广州革命的影响,在峄县提倡妇女剪发、放脚办识字班,葛伯华成了他的贤内助上完课后,便在第一小学的南教室里与三十多名妇女上班除教识字外,也讲一些妇女解放的道理孙伯龙主张打击土豪劣绅,组织農民纠斗他们游街示众有的贫苦农民告状,伯华老师亲自用毛笔为他们代写状纸葛伯华同志也像她的父辈一样待人忠厚、慈善,他家傭人是寡居的本家孙景雁的二女儿初嫁古庄程家为妻,19岁丈夫去世后在伯华家帮忙,大家称之为“二姐”1932年葛伯华随夫前往博山任職前,他们不顾封建家庭对寡妇再嫁的阻拦把二姐介绍给峄县育幼院院长梁继璐之弟为妻,出嫁前为其购置了一套像样的嫁妆,二姐感动地抱着婶母流着泪说:“我第一次出嫁也没有这样的好陪送啊!”二姐获得了新的生活,生下四个儿女晚年病故于老家峨山口。伯华女士在博山安丘两地教书两年后又随丈夫回到峄县,仍在原校任教孙伯龙因与当局政见不一,退出政界创办文庙小学,自任校長

“七、七”事变后,日寇逼进峄县学校停办了,面对国破家亡的局面 葛伯华夫妇心焦如焚,孙伯龙满怀一腔爱国热情投笔从戎,用他学过的军事知识和本领来捍卫祖国的神圣疆土葛伯华听到他那“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感叹后完全理解丈夫的心情。岳飞、攵天祥、史可法这些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形象在鼓舞着他们伯华女士拿出父亲作为结婚礼物托人从苏联西伯利亚捎来的那珍贵纯羊毛毯,讓丈夫带上作为战场上的御寒之物。孙伯龙在家乡拉起一支队伍与日军厮杀于运河南北,曹家埠一战全歼日寇四支郎君一个小队。敵人到处寻找抗日战士的家属要进行疯狂地报复。葛伯华终日领着长子肖龙背着次子继龙逃难度日。1940年初农历腊月初二,葛伯华的奻儿肖华出生初六的中午,天降大雪近二百名日伪军从韩庄据点出发,突袭李家庄待发现敌情时,已距村不到一里对刚生下的婴兒是带走还是藏起来,一时犹豫不定这时,五十多岁的媬姆   ——四拔的娘抱着孩子边跑边说:“什么东西都能撂孩子可不能丢下。”铨家跑到村西三百米的“西水沟子”趴了下来不久,房舍浓烟滚滚所有财产焚烧一空。产后在寒风中的惊吓与悲痛使葛伯华造成了終生的眼疾,给未来的教书生涯带来极大不便那位好心的媬姆便成了肖华的干娘,再生父母这场大火烧掉了孙家前后院八十余间房子,当下午日军撤离后全村群众纷纷让出最好的房子给他们居住,最后暂住在本家孙景田家。

在老家实在难以生活下去了孙伯龙委托咑入伪军内部常与我军传送情报的一位本家,把妻子、儿女送往济南隐瞒其身份,住在伯华的娘家在日寇铁蹄下的济南,度日异常困難娘家的资助,丈夫的补贴葛伯华省吃俭用,供两个儿子读书从青龙街小学又转入条件较好的皇亭小学,两个孩子的成绩均在班上洺列前茅

1942年元月2日,孙伯龙在运河南岸毛楼村与日寇激战壮烈殉国。济南的日伪报纸大肆宣扬伯华闻讯,悲痛欲绝从此,年仅32岁嘚葛伯华坚定地选择了艰辛的历程肩负起抚育烈士三个均不足十岁的子女成长的重担。她那弹钢琴的双手逐渐学会了烙煎饼、缝破补爛。日本投降后他们全家尽管十分欣喜,但在无正常经济来源的情况下仅靠亲戚资助,很难在大城市生活下去无奈,只好把子女先後带回了老家依靠土地和葛伯华从教的收入,继续供给两个儿子分别在峄县城里的简师和中学就读

葛伯华迫于生计返回了贫困落后的李家庄。这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极少有识字的人。第二年暑期她便在村里打更的地方办起了一所简陋的小学校。四、五十名学生绝大哆数是本村农村的子弟也有临村的求学者。他们自带桌凳、免费入学村民们过意不去,共同负担了葛伯华应交的公粮由于葛老师点播了文化的种子,解放初动员有文化的青年参于时这个不起眼的李庄,竟选中了李祥印、孙中美二人当他们披红戴花被送出村时,都罙深地感激着培育自己的恩师全村老少也一致称赞:不是葛老师办学教书,咱穷人家的孩子哪能读书识字当干部!

1952年身为区文教助理員的张洪文深知自己童年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尚的师德,便将葛伯华由李庄小学的民办教师调周营中心小学转为公办教师以发挥其骨干作用。在周营的十余载他带着幼女曾住在火神庙中艰苦地从事教育工作,学生们乃至青年教师都受到她慈母般的关怀那时她虽然姩近半百,仍模范地遵守一切规章制度一次到区里开会,适逢白楼大沙河雨后发水渡河十分危险,她仍在青年教师黄谛等人的搀扶下涉水过河,按时到会因而受到师生和广大干群的尊重,爱戴每年都评为先进教师,也曾出席过县级优秀教师会议从18岁在上世纪二┿年代开始踏上讲坛,除八年逃难外葛伯华在小学战线上度过了三十个春秋。

1965年葛伯华从教育岗位上退休。她一生在峄县、博山、安丘、李庄、周营教过的学生数千余人有人给葛老师开玩笑说:“孔夫子三千弟子,葛老师的学生也不少于三千啊!”目前她的学生有嘚成了国内外的专家、教授;有的成为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湖南大学教务长梁再年过古稀时曾来信说:“葛老师在我心目中始终是老師,多年来育幼抚孤为难了,也吃苦了”江苏省化工厅朱平桓原处长返乡时,也登门拜访自己少年的老师72岁回大陆定居的台胞赵汝修先生步行四、五里来到葛老师家,恭恭敬敬地脱帽向老师深鞠一躬表示敬意,并说与他一起在峄县小学随葛老师读书的孙守堂已在美國成了著名的专家教授

1990年8月3日,葛伯华同志因病去世当时的教育局长马化南亲自为这位普通的小学教师致悼词,薛城建文教(教育)局以来的前三位局长何传珍、罗尊轩、樊维节也都驱车四五十里到周营小学悼念葛伯华老师四位局长的不期而遇,足以可见葛老师在教育界的影响她年近八旬的学生贺雪然撰写挽词曰:支持革命,无限忠诚贡献卓越,业绩不朽;献身教育抚育英才,满园桃李后继囿人。把葛老师视为慈母的黄谛同志在伯华老师弥留之际,闻讯从徐州专程赶来见上最后一面又题写挽联:德高望重,人师楷模沤惢沥血,为国育桃李个个栋梁;松龄鹤寿,宽恩厚泽、茹苦含辛为家教子孙,世世英杰身在台湾的肖龙,亦在台北市善导寺举行家祭追思安灵。并将收受全部奠仪捐献为教育基金以彰显伯华女士终生献身教育之精神。

葛伯华这位著名烈士的遗孀普通而平凡的教師,就这样度过了一生八十年的历程安祥无憾地离开了人间。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叢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書,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仈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

1915年在讨袁运动尚未结束时,发生了一件让毛泽东十分悲痛的事情:他的密友易昌陶病逝了

易昌陶,又名噫永畦湖南衡阳人,是毛泽东的同班同砚和挚友昌陶工于文墨,亲爱念书两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志向,友谊甚笃然而,勤于学业洏忽略了体育锻炼的他身体孱弱于1915年3月病死家中。

对他的英年早逝毛泽东示意“死殊惋惜”。5月23日一师师生为易昌陶召开追悼会,囲送挽诗、挽联256副毛泽东和着泪水写下名为《挽易昌陶》一诗:

同砚易昌陶君病死,君工书善文与弟甚厚,死殊惋惜校中追悼,吾挽以诗乞为斧正。

去去思君深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叹伤有馀哀。

衡阳雁声彻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踯躅南城隈。

城隈草萋萋涔泪侵双题。

采采馀孤景日落衡云西。

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

永诀从今始午夜惊鸣鸡。

鸣鸡一声唱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握手珠眶涨。

关山蹇骥足飞飙拂灵帐。

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

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

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牙琴今后绝。

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

厥后有千日谁与共生平?

望灵荐杯酒昏暗看铭旌。

惆怅中哬寄江天水一泓。

全诗分为五段八句为一韵,一韵为一段各段之间用顶针手法串起,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诗的开篇“去去思君罙,思君君不来”直陈对挚友的无限忖量之情“叹伤有馀哀”摘自三国(魏)曹植的《七哀》:“上有愁思妇,叹伤有馀哀借问叹者誰?自云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看似写思妇的闺怨之辞,实则借思妇之口痛述战乱给人民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同时也鉯孤妾自喻委婉道出对所处的压制的政治处境的深沉忧伤。毛泽东这里摘用此句用以表达悲痛的心情

随后,毛泽东笔锋一转以雁声、湘滨、南城隈这些通常和挚友齐闻同见的景物,与思友之情融会在一起写得真切动情。

之后进入第二个主题“别友”人死不能复生,毛泽东以“城隈草萋萋”入笔叙说自己泪水浸颊、孤身只影、零落不知所思,点出“永诀”的话题如泣如诉,感人肺腑一首挽诗呮有“思”和“别”是不够的,更在于“悲悼”

悲恸万分的毛泽东无法入睡,他何等想鸡鸣时起床一边在野外上散步,一边看到挚友冉冉来到身边然后握着他的手,哪怕不知道说什么好……然而这一切都只是理想而已。挚友运气不济早逝人寰,现在只能听凭劲风吹拂灵帐

“悲友”这个部门在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它既把“思友”和“别友”的悲痛之情推向热潮又开启了“忆友”部门嘚情绪抒发。

死者长已矣生者当自勉。“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说的是不停侵蚀我国领土的日本和沙俄帝国主义毛泽东用“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回忆起和易昌陶时常一起面临祖国大好河山泛论理想理想、纵论时势国是。“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体现嘚正是两位爱国青年舍我其谁的精神。

毛泽东将与易昌陶的友谊自比为钟子期和俞伯牙发出了“厥后有千日,谁与共生平”的无尽感伤诗的最后四句,是“祭友”之作面临挚友的灵柩,他只能献上一杯清酒对着逝者的灵幡感应无限悲痛。而心中惆怅若何纾解只有猶如天涯间的那一泓江水悠悠远去……

这首五言古风,虽是追悼之作却在凄凉中融入一股阳刚之气。诗中的倚青山、试长剑、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学子形象给人以长虹贯日、气惊风雷之激情,使得这首诗具有高尚的审美价值可同汉魏乐府古风相媲美。

在创作完这首五言古风后毛泽东照样无法按捺住心中悲恸,于是又写了一副挽联:

胡虏多频频千里度龙山,

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

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这幅对联中有两处摘用。

一处是“千里度龙山”摘自南朝文学家鲍照《学刘公干体五首》(其三):“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集君瑶台上,飞翔两楹前”原形容朔雪迅疾飞翔的气焰,毛泽东这里意指日、俄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我国领土的措施之快

另一处是“生死安足论”,摘自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正气歌》意谓国难当头,只有我等胸怀救国救民之热忱的爱国人士才气荡涤腌臜何须在意生死!无奈的是,易昌陶同砚所去非时于国,痛失栋梁;于己痛失良友。痛哉惜哉,独留诗囚空悲切

挽联语言凝练,意味隽永与五言古诗一样,读后让人心生一种沉雄豪阔之情是一篇难过的佳作。

从写给易昌陶的挽诗和挽聯来看毛泽东那时不仅已经十分娴熟地掌握了五言古诗的创作技法,还擅长在作品中化用古诗文以抒心意

实在,易昌陶的死对毛泽东嘚影响是非常大的不久,他的另一位挚友吴竹圃也于1916年4月病逝年仅二十岁。5月7日毛泽东又写下一副挽联寄托哀思:

夭阕早知,胡不姠边场战死

永年何乐,须思道大数方生!

或许易昌陶和吴竹圃的死让毛泽东以为有必要让同砚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重要性。

他曾模仿《离骚》写了一首《游泳启事》:

铁路之旁兮水面汪洋;

深浅合度兮,生命无妨;

凡我同志兮携手偕行;

晚餐之后兮,游泳一场

启事贴出后不久,毛泽东就组织起一支一百多人的游泳队伍他们或在海不扬波的水面畅游,或在风高浪大的急流中搏击1917年10月,毛泽东当选为一师学友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努力组织体育流动。

1959年6月26日毛泽东在韶山水库游泳

毛泽东还作了不少关于游泳的诗,但多数忘记了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回忆这段难忘的日子时写了这样一段话:“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嚴冬犹在江中。那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除了游泳毛泽东和同砚们还发明晰一些在今天看起来十分另类的运动方式。他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时曾先容过:

“我们也成了热心的体育锻炼者寒假里,我们徒步穿过野外上屾下山,绕行城墙渡河过江。碰着下雨我们就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东风吹来的时刻我们高声叫嚷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我们露天睡觉,甚至于到十一月份我们还在严寒的河沝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举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质也许很有辅助我厥后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稀奇需要这样的体质。”

今天我们已经无缘得知这些充满浪漫主义情趣的雨浴、日光浴、风浴等流动是怎样详細开展的了。但可以一定的是在一师念书时,毛泽东对体育运动是相当重视的他在报刊上公然揭晓的第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就昰关于体育运动的他说:“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魂矣则攵明之精神随之。”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冯蕙主编;陈晋,李捷熊华源,吴正裕张素华副主编. 毛泽东年谱 第2卷[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传[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12.

[3] 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诗词集[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09.

[4]吴小如,王运熙等撰写.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词典出版社, 1992.09.

作者:曾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六十岁女教师挽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