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玉999玉米株高穗烨位高是多少产量是多少抗性怎么样种子

文档分类:
在线文档经过高度压缩,下载原文更清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进度条
淘豆网网友近日为您收集整理了关于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的文档,希望对您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以下是文档介绍:第30卷第3期V01.30 No.3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年3月Mar. 2008文章编号:f60—06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邱正高1, 王贵学1, 杨华2, 祁志云2,柯刽鸿2, 张胜恒2, 蔡治荣2 1.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重庆401329摘要:以糯玉米组合M578×S147的P,,P2,F1,Bl,B2,Fz六世代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糯玉米的株高、稳住高的遗传,结果表明:株高符合两对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1,B2,F2世代,株高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2.7%,39.9%,48.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0.1%,O%,15.3%;穗位高的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在B1,B2,F:世代,稳住高的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4%,34.7%,19.8%.关键词:玉米;株高;稳位高;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参数;航空诱变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糯玉米,又称蜡质玉米,是玉米的一种特殊变异类型,受隐性基因(wx)控制.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果蔬鲜食,深受消费者喜爱.糯玉米有着广泛用途,特别是糯玉米支链淀粉是食品工业、医药、纺织、酿造、造纸等工业的极好原料.近年来,我国鲜糯玉米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新兴产业.我国玉米育种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创新选育糯玉米自交系uJ,在糯玉米资源的收集、分类整理、改良利用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刊,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口].但是,目前国内还未见通过航空诱变处理方法获得糯玉米新材料的相关报道.在玉米育种中,株高和穗位高是影响玉米产量、抗倒伏性及生态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对玉米株高、穗位高的研究报道较多∽-11‘,但还未见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进行分析的报道.本文用经航空处理获得的糯玉米矮杆突变体M578(Pz)和未处理的糯玉米自交系¥147(P1)杂交,以M578×S147组合的P。,Pz,Ft,B1,B2,F2六世代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模型分析糯玉米的株高、穗位高遗传规律,为糯玉米材料创新和育种提供理论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重庆市农科院(原重庆市农科所)于2003年把自育糯玉米自交系S147搭乘我国第18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经18天的轨道运行,返回地面.经过地面春种冬繁种植观察,连续自交纯化得到的矮秆突变体M578.2006年春组配M578(P2)x¥147(P1)组合.2006年冬在海南构建P1,P2,F1,B-,B2,F2六世代群体.2007年春以六世代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试验.1-2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1.2.1试验设计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行长2.70 m,行距0.90 m,单株育苗移栽,每行种16株,密度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重庆市重点基金资助项目(CSTC,2006BAl025);重庆市。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水稻玉米良种创新”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邱正高(1970一),男,四川宜宾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玉米遗传育种研究.通讯作者:王贵学,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方数据第3期邱正高,等: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 61 65800株/hm2.采用不等群体种植,P。,P:,F,,B。,B2,F2群体毛次重复总株数分别为:240株,288株,192株,240株,288株,336株.田间单株挂牌,在抽雄10天后调查株高、穗位高,每行去掉头尾两株,考察中间14株,P,,P。,F。,B。,B2,F:六个群体共分别考察84株,84株,84株,126株,126株,210株.施肥水平略高于大田生产.1.2.2 统计分析本试验的数据采用Excell电子表格处理.根据盖钧镒和王健康提出的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分离世代的分析检测1对主基因(A)、2对主基因(B)、多基因(C)、l对主基因+多基因(D)、2对主基因+多基因(E)5类共24种遗传模型.采用极大似然法和IECM算法对混合分布中有关成分分布参数作出估计,然后通过AIC值判别及适合性检验从中选出最适遗传模型,并由此估计相应的主基因和多基因的效应值、方差和有关遗传参数口3_16].主基因遗传率:^‰一南/仃;;多基因遗传率:^琵2口毛/Z.其中Z为群体的表型方差;‰2。为群体主基因遗传方差;^‰为群体主基因遗传率;d2陌为群体多基因遗传方差;^乙为群体多基因遗传率.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软件由南京农业大学章元明教授提供.2结果与分析2.1株高的遗传2.1.1 双亲P,,P2株高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六世代次数分布根据成组数据比较,采用近似t检验方法检验P-,P。株高差异显著性.双亲株高差异极显著(t’2 21.371&t001.83—2.638,p&o.01);组合P2×P1的双亲P1,P2平均株高分别为130.8 cm和109.0 cm,F1的平均株高为124.1 cm,介于P。,P。之间,表现出中亲遗传.株高的次数分布表(表1)P1,P2,F】基本成正态分布,Bl,B2的株高次数分布均呈单峰扁正态分布,F。群体呈双峰分布,表明群体遗传中有主基因存在.表1 六世代株高的次数分布表世代株高/era82.5 87.5 92.5 97.5 102.5 107.5平均数2.1.2株高遗传的最优模型用IECM算法估算出株高24个遗传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MLV)值和AIC值(表2),根据MI。V值和AIC值的大小来初步确定侯选遗传模型.表2株高各遗传模型的MLV值和AIC值模型 MI。V值 AIC值模型 MLV值 AIC值A~1 —2 579.820 5 167.640 D一0 —2 543.035 5 110.071A一2 —2 580.972 5 167.944 D~1 —2 543.273 5 104.546A一3 —2 616.059 5 238.118 D一2 —2 543.273 5 102.546A一4 —2 627.935 5 26I.870 D一3 —2 543.273 5 102.546B一1 —2 548.27I 5 116.543 D~4 —2 543.273 5 102.547B_一2 —2 575.310 5 162.619 E一0 —2 543.035 5 122.071B一3 —2 605.412 5 218.825 E一1 —2 532.304 5 094.609B~4 —2 580.366 5 166.731 E一2 —2 567.614 5 157.228B~5 —2 605.372 5 218.744 E一3 —2 542.596 5 103.191B~6 —2 605.372 5 216.743 E一4 —2 567.604 5 15I.208C~O 一2 543.035 5 106.071 E一5 —2 567.614 5 153.228C~1 —2 567.620 5 149.239 E一6 —2 568.593 5 153.187从表2中数据可知,对于组合株高的遗传,模型C~O,D—o,D一1,D一2,D一3,D一4,E一1,E一3的AIC值较低,且较为接近,初步选择这八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进行分析.经过适合性检验(表3),E一3模8lO7 21一O4 96 27一坞坨加地¨n—n●心2一¨●Mo一嬲培牡o&一加站。∞4弘一。坞。嬲墙∞一。n¨n孔匏一。,勰o∞驵一埔●&孔一M3地7—3 75—1 2—万方数据62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0卷型的适合性检验有6个实际统计量与理论统计量差异显著,因此,首先排除E一3模型.在模型C—o,I卜0,D一1,I卜2,卜3,卜4,E一1七个遗传模型中,E一1模型的AIC值最低,适合性检验全部通过,所以选择E一1模型为株高的最优遗传模型,即株高遗传符合两对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表3株高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模型 AIC值统计量个数显著个数模型 AIC值统计量个数显著个数C—O 5 106.071 30 0 D一3 5 102.546 30 0D~0 5 110.071 30 0 肛4 5 102,547 30 0D一1 5 104.546 30 0 E.一1 5 094.609 30 0D一2 5 102.546 30 0 E~3 5 103.191 30 6 2.1.3株高的一阶分布参数和遗传参数采用极大似然法和IECM算法对混合分布中有关成分分布参数作出估计,E一1模型有20个不同的一阶分布参数,参数值如表4.表4株高E—l遗传模型成分分布参数根据表4中的20个不同一阶分布参数来估计株高的11个一阶遗传参数(表5).在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中,d。为5.31,表现为正向效应,达显著水平,d。存在时具有增加株高的作用;d。为一14.13,负向效应极显著,单独存在时具有降低株高的功能,dn远大于d。,且作用相反.h。/d。的比值略小于1,表明第一对主基因为部分显性遗传;hb/db的比值大于1,说明第二对主基因为超显性遗传.d。与d。的互作效应i极显著,为11.19,大于第一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小于第二主基因的加性效应dt.d。与h。的互作效应j。。为1-68,不显著;db与h。的互作效应Jh显著,为4.79.h。与h“的互作效应L为负向效应达极显著,为一28.45.多基因加性效应[d]和显性效应[hi分别为12.26,4.15,均为正效应,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明显大于显性效应,表明多基因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显性效应也不容忽视.由群体的表型方差、主基因方差、多基因方差估计分离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和多基因遗传率(表5).主基因遗传率在B1,Bz,Fz世代分别为12.7%,39.9%,48.4%,Fz世代最高,Bl世代最低.因此,株高的选择效率,在Fz世代中最高,在B·世代最低;多基因遗传率在B,,B。,F2世代中分别为50.1%,0%,15.3%.表5株高的遗传参数一阶遗传参数估计值二阶遗传参数 B。 Bz F。md。dbh。hbh。/d。hb/dblJ|b】hlFa][hi109.03 5.32。一14.13。’4.99。一23.51一O.94 1.66弗d缸靠02^‰(%)坛(%)1lO.399 0 13.322 7 55.909 7 41.166 5 12.1 50.7 68.473 7 27.307 2 041.166 5 39.9
54.751 3 17.259 4 41.166 5 48.4 15.3注:*差异性显著(户&O.05),**差异性极显著(声&0.01).●●●●●■9 89 56 51 67 42l●●●●●●1 14 82 41 21—万方数据第3期邱正高,等: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 63 2.2穗位高的遗传2.2.1 Pt,Pz穗位高差异显著性检验和六世代次数分布六世代群体穗位高的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如表6.根据成组数据比较,采用近似t检验方法检验P-,Pz穗位高平均数差异显著性.双亲穗位高差异极显著(£7=4.042二&t㈣,.83=2.638,夕&o.01);组合P。×P,的双亲P1,Pz平均穗位高分别为53.2 cm,49.6 cm,F。的平均穗位高为54.3 am,比双亲P,,Pz穗位高略高,表现出超亲遗传.从六个世代穗位高的次数分布结果可以看出,P。,P。,F。基本成正态分布,B1,B2的穗位高次数均呈单峰偏态分布,Fz的穗位高次数呈双峰分布,表明群体遗传体系可能存在主基因.表6六世代穗位高的次数分布表世代穗位高/cm平均数PlF1P2B1
4O12 753.2 54.3 49.6 55.9 52.3;垦! ! !! !: !! !! !! !! ! ! !!:1 2.2.2稳位高遗传的最优模型采用极大似然和IECM算法估算出穗位高遗传24个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MLV)值和AIC值(表7).从表7中得出:模型C—O,旷O,D一1,D一2,D一3,旷4的AIC值较低,其中C—O模型AIC值最小.初步选择这6个模型作为备选模型进行分析.’表7穗位高各遗传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值和AIC值模型 MLV值 AIC值模型 MI,V值 AIC值A一1 —2 331.619 4 671.238 D—O 一2 304.997 4 633.993A.一2 —2 338.336 4 682.672 D一1 —2 308.675 4 635.349A一3 —2 332.000 4 670.007 D一2 —2 308.674 4 633.349A一4 —2 345.478 4 696.956 D一3 —2 308.702 4 633.405B一1 —2 317.919 4 655.837 D一4 —2 308.671 4 633.342B一2 —2 324.156 4 660.311 E—O 一2 303.583 4 643.167B一3 —2 374.911 4 757.822 E一1 —2 308.611 4 647.222B一4 —2 339.882 4 685.764 E一2 —2 328.530 4 679.059B一5 —2 331.415 4 670.829 E一3 —2 319.984 4 657.968B一6 —2 333.761 4 673.523 E一4 —2 329.027 4 674.053C一0 —2 304.99l 4 629.983 E一5 —2 329.213 4 676.427C一1 —2 329.370 4 672.739 E一6 —2 371.812 4 759.624经过适合性检验(表8),C—O,D—O,D一1,D一2,胁一3,D一4模型的适合性检验统计量分别有3,3,5,5,5个差异显著,淘汰排除卜1,卜2,肛3,肛4这四个模型,可以把C~0,卜O二者暂时作为最优模型的候选模型.综合考虑备选模型的MLV值、AIC值和适合性检验结果,选择C—O模型为穗位高的最适遗传模型,即穗位高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8穗位高遗传模型适合性检验模型 AIC值统计量个数显著个数模型 AIC值统计量个数显著个数C一0 4 629.983 30 3 D一2 4 633.349 30 5D一0 4 633.993 30 3 D一3 4 633。405 30 5D—l 4 635.349 30 5 D一4 4 633.342 30 5 2.2.3穗位高遗传模型的分布参数和遗传参数采用极大似然函数和IECM算法估算各成分分布参数和遗传参数(见表9),多基因的[d],[h],[I],[j],[1]的效应值分别为1.8,40.7,16.4,3.6,--21.4,其中[h],[I],[1]效应均达极显著,rd-],[j]效应不显3 33 91o●1 35 63 5O●1 1Z8 86 51 1oo1 95踟4 41 72 0OOO 万方数据64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0卷著.在B。,B2,Fz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2.4%,34.7%,19.8%,在B1,Bz群体中多基因遗传率比较接近,在Fz群体中相对较低,在B。,Bz群体中对穗位高的选择效率较高.表9穗位高E—O模型的分布参数和遗传参数注:*差异性显著(p&o.05),**差异性极显著(户&O.01).3讨论1)前人对玉米株高、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和遗传模型的研究中,在研究材料的选择上,杂交组合双亲间遗传差异大,双亲间有着非常强的杂种优势u1’19卫引,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研究性状在双亲间差异显著.而本试验使用的杂交组合双亲来自同一遗传背景,基本上没有杂种优势,这是本试验同其他试验的最大不同之处.尽管组合双亲遗传背景极为相似,但双亲间株高、穗位高差异均极显著.由此表明,经过航空诱变处理,糯玉米自交系至少在株高和穗位高两个性状上的确产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关于航空诱变处理突变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变化研究,将另文发表.2)玉米的株高、穗位高是典型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复杂.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因的遗传效应上,玉米的株高、穗位高的遗传受基因的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影响[1“17’18|.本研究结果与多数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也有研究认为株高遗传不但受基因的加性、显性效应的影响,而且还受细胞质的影响∽。.李玉玲等对不同组合玉米株高和穗位高进行的研究表明,并非所有玉米组合株高和穗位高的遗传都存在上位性效应∽0|.本研究表明糯玉米株高符合两对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主基因+加性一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位高遗传符合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与赵刚等n1|、邓武明[19]对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的研究结果不相同.这可能与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试验材料有关系.3)在本研究中,穗位高样本分布分析与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不一致.赵刚等在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中已有类似情况Ll¨.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同一个样本,不同的分组数会影响样本的次数分布图,因此样本分析并不绝对可靠.二是本身可能存在控制穗位高的主基因,由于受到环境互作效应和其它修饰基因的影响,主基因表达效应微小,在遗传中表现为微效多基因,因此不能检测到主基因.4)本研究中经航空诱变处理获得的糯玉米突变体材料,主要表现在株高明显变矮,穗位降低.为选育株高、穗位适中,株型合理的新品种打下了物质基础,下一步,将对突变体的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孙稀振,张培忠,刘玉芬.关于糯玉米育种目标和策略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93—95.[2]谢孝颐,蔡志飞,印志同,等.糯玉米育种概论口].玉米科学,2003(专刊):58—67.[3]付立中,胡国宏,冯家中.试论糯玉米新的育种目标及发展战略口].吉林农业科学。):23~25,31.[4]彭泽斌,田志国.我国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口].玉米科学,):116—118.[5]张金渝,张建华,杨晓洪,等.用SSR标记划分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遗传类群的研究[J].玉米科学,):53—58.[6]史振声.玉米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J].种子,):41—42.[7]董海合。李风华,杨兆顺,等.糯质玉米种质资源的种质类群划分口].天津农业科学,2005,ll(1):19—21.[8]张胜恒,蔡成雄,杨华,等.糯玉米育种研究成效及设想[J].南方农业,):63—65.[9] 马玉波,马玉凤,修维忠,等.高赖氨酸玉米株高性状的遗传分析[J].吉林农业科学,1996(4). 万方数据第3期邱正高,等: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 65[10]杨伟光,苏颖,张建华。等.玉米株高和穗位遗传模型测验口].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8—31,44.[11]赵刚,吴子恺,王兵伟.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EJ].安徽农业科学,):,5134.[12]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盖钧镒.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EJ].遗传,):130—136.[14]Gai Junyi,Wang Jiankang.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QTL Model and Effects[J].Theor Appl ,2—1168.[15]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QTI。混合模型扩展至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时的多世代联合分析[J].作物学报,):385—39】.[16] 章元明,盖钧镒,王建康.利用回交B1和B2及F:群体鉴定数量性状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358—366.吴子恺.玉米10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玉米科学。—17.霍仕平,晏庆九,许明陆,等.玉米主要株型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J].玉米科学,):12一15.邓武明.玉米株型性状基因效应研究[D].四川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1.李玉玲,张长江,杨铁柱,等.玉米株型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41—44.Inheritance of Plant Height and Ear Height inWaxy Corn Mutagenized by Space RadiationQIU Zheng—ga01, WANG Gui—xuel, YANG Hua2,QI Zhi—yun2, KE Jian—hon92, ZHANG Sheng—hen92, CAI Zhi—ron92 7.College of Bioengineering,Chongcling University,Chongqing .Maize Institute of Chongqi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tence,Chongqing 40 1329,ChinaAbstract:Six generations(P1,P2,F1,Bl,Bz and F2)from the cross M578×S147 were used to study theinheritance of plant height and earheight using the“major gene plus polygene mixed inheritance model”.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plant height fitted the the ic model of“two addi-tive-dominance epistasis major genes plus additive-dominance polygenes”,the major gene heritabitity in B1,B2 and F2 were 12.7%,39.9%and 48.4%,respectively,and the polygene heritability in B1,132 and F2were 50.1%,0%and 15.3%,and that the inheritance of ear height fitted the ic modelof additive-dominance-epistasis polygenes.The polygenes heritability in Bl,B2 and F2 were 32.%,34.7%andl 9.8%,respectively。Key words:majomutagenization byspace radiation责任编辑汤振金万方数据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作者: 邱正高, 王贵学, 杨华, 祁志云, 柯剑鸿, 张胜恒, 蔡治荣, QIU Zheng-gao,WANG Gui-xue, YANG Hua, QI Zhi-yun, KE Jian-hong, ZHANG Sheng-heng, CAIZhi-rong作者单位: 邱正高,王贵学,QIU Zheng-gao,WANG Gui-xue(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44), 杨华,祁志云,柯剑鸿,张胜恒,蔡治荣,YANG Hua,QI Zhi-yun,KE Jian-hong,ZHANG Sheng-heng,CAI Zhi-rong(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重庆,401329)刊名: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9次参考文献(20条)1.孙祎振;张培忠;刘玉芬关于糯玉米育种目标和策略的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 .谢孝颐;蔡志飞;印志同糯玉米育种概论[期刊论文]-玉米科学 2003(zk)3.付立中;胡国宏;冯家中试论糯玉米新的育种目标及发展战略[期刊论文]-吉林农业科学 .彭泽斌;田志国我国糯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期刊论文]-玉米科学 .张金渝;张建华;杨晓洪用SSR 标记划分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资源遗传类群的研究[期刊论文]-玉米科学.史振声玉米特异性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期刊论文]-种子 .董海合;李凤华;杨兆顺糯质玉米种质资源的种质类群划分[期刊论文]-天津农业科学 .张胜恒;蔡成雄;杨华糯玉米育种研究成效及设想[期刊论文]-南方农业 .马玉波;马玉凤;修维忠高赖氨酸玉米株高性状的遗传分析[期刊论文]-吉林农业科学 .杨伟光;苏颖;张建华玉米株高和穗位遗传模型测验[期刊论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赵刚;吴子恺;王兵伟微胚乳超高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 2003 13.盖钧镒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的分离分析方法研究[期刊论文]-遗传 .Gai JWang Jiankang Identification and Estimation of QTL Model and Effects 1998 15.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 QTL混合模型扩展至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时的多世代联合分析[期刊论文]-作物学报.章元明;盖钧镒;王建康利用回交B1和B2及F2群体鉴定数量性状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期刊论文]-生物数学学报 .吴子恺玉米10个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霍仕平;晏庆九;许明陆玉米主要株型数量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期刊论文]-玉米科学 .邓武明玉米株型性状基因效应研究 2001 20.李玉玲;张长江;杨铁柱玉米株型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 1996(01)引证文献(9条)1.蒋锋.刘鹏飞.王汉宁.张金凤.王晓明玉米穗高系数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大学学报.谭雪.刘自珠.郭爽.张华.郑少薇.林春华油绿80天菜薹航天诱变后变异株系的RAPD分析[期刊论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高树仁.刘文研.张玉胡玉米株高的遗传分析[期刊论文]-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陈旭升.张丽萍.狄佳春.马晓杰陆地棉高秆突变体的质量遗传规律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农业学报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分析[期刊论文]-贵州农业科学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玉米株高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期刊论文]-玉米科学 .郑海涛.李庆伟.张永芳.牟普.刘加英玉米突变体创造与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农学通报.王铁固.马娟.张怀胜.陈士林玉米穗上叶间距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期刊论文]-江苏农业学报 .陈青春.刘鹏飞.张姿丽.林欢.张媛.王晓明.蒋锋甜玉米株高的QTL定位[期刊论文]-湖北农业科学 2013(22)引用本文格式:邱正高.王贵学.杨华.祁志云.柯剑鸿.张胜恒.蔡治荣.QIU Zheng-gao.WANG Gui-xue.YANG Hua.QIZhi-yun.KE Jian-hong.ZHANG Sheng-heng.CAI Zhi-rong 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期刊论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候...
该用户其他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pdf
文档介绍:
第30卷第3期V01.30 No.3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年3月Mar. 2008文章编号:f60—06航空诱变糯玉米突变体株高穗位高遗传模型邱正高1, 王贵学1, 杨华2, 祁志云2,柯刽鸿2, 张胜恒2, 蔡治荣2 1.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重庆市农业...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_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密度调控的分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_的生理特性及种植密度调控的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酿酒玉米新品种福康玉909的选育及特征特性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阐述了酿酒玉米新品种福康玉909的选育过程、产量、稳定性及适应性等特点,并总结了其种性及制种技术,以期促进该品种的推广应用。 中国论文网 /8/view-6641004.htm  关键词 酿酒玉米;福康玉909;选育;特征特性;制种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3   Breed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inemaking Corn New Varieties Fukangyu 909   ZHOU Guo-bin   (Yib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Sichuan Province,Yibin Sichuan 644000)   Abstract Breeding process and features including yield,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etc. of winemaking corn new varieties Fukangyu 909 were elaborated,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eds and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variety.   Key words winemaking corn;Fukangyu 909;breeding;characteristics;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宜宾市享有中国酒都之誉,世界名酒五粮液产于此地,酒类工业是宜宾市的支柱产业。玉米是酿造五粮液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并非任何玉米品种都符合酿酒要求[1-2]。宜宾五粮液集团酿酒车间长期实践表明,玉米原料品质不同其出酒率不一,风味也不同,多粮浓香型白酒玉米原料品质要求:总淀粉含量≥75%,支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25%,直链淀粉占总淀粉比例≤75%,粗脂肪4.5~5.5 g/100 g(干基),粗蛋白质9.0~10.0 g/100 g(干基),40 min糊化率96%~100%[3-4]。宜宾市位于川南,种植玉米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具备生产多粮浓香型白酒玉米原料的区域优势,但以前当地没有多粮浓香型白酒优质玉米原料的新品种,每年酿酒所需的大部分玉米原料靠外地调入。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建设酒业集中发展区,构建白酒产业链创新技术平台”,宜宾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宜宾市为浓香型白酒之乡和浓香型白酒原料之乡,规划通过3年时间,建设酿酒专用玉米集中生产基地5个,壮大发展酿酒玉米生产规模达3.33万hm2。对此,宜宾市农科院针对川南地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特点,广泛搜集并整理了一批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并利用这些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在坚持高产、优质等共同育种目标的基础上,着重解决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含量的问题以及产品外观性问题,从而选育出了适应宜宾地区生态条件,且能作多粮浓香型白酒的优质玉米原料新品种福康玉909。   1 酿酒专用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过程   地方种筠连红玉米百粒重较高、株高穗位高偏矮、品质较好、果穗较长,生育期适中,但穗粗较细、穗行数较少,因此宜宾市农科院采用重组法,分别将正大公司大穗型组合年)和年)与其杂交,从中连续多代自交选系,并在低代和高代用代表不同杂优类群的高配合力自交系进行测配,从而选育出优良自交系宜2397和宜9918,并组配出杂交种宜60135和宜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名分别为显玉509和福康玉909,审定编号分别为川审玉2012022、川审玉2012025,其育种程序见图1。   2 福康玉909和显玉509的籽粒品质   国家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成都)对福康玉909和显玉509籽粒品质测试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显玉509粗蛋白含量8.7%、粗脂肪含量4.5%、淀粉含量71.7%、容重738 g/L,除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不是特别高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酿酒玉米要求。福康玉909粗蛋白含量10.0%、粗脂肪含量5.4%、淀粉含量75.3%、容重732 g/L,各项指标均达酿酒玉米要求,尤其是淀粉含量达高淀粉玉米品种指标要求;经五粮液品质检测科糊化实验证实,福康玉909糊化率高达99%。福康玉909粒色黄色,籽粒马齿型,糊化时间短,商品外观性好,从综合性状来看优于显玉509,因此选取该品种作为宜宾市酿酒玉米主推品种。   3 福康玉909产量及抗性表现   福康玉909参加四川省玉米平丘组试验产量表现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福康玉909在四川省杂交玉米联合试验A3组中,平均产量8 304.0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12.5%,居第1位;在2年四川省杂交玉米区试中,平均产量6 464.25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其中14个点增产,3个点减产;在四川省杂交玉米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8 358.0 kg/hm2,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9%,且各点均增产,居试验第3位。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性鉴定为,高抗纹枯病,中抗小斑病、茎腐病,抗大斑病,感玉米螟、丝黑穗病,达到品种抗性标准。由此可见,福康玉909产量较高,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   4 福康玉909稳产性及适应性   以福康玉909(参试代号:宜7008)连续2年(2009年、2010年)参加四川省区试汇总数据为资料,采用Eberhart-Russell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参数bi和Sdi2估算及检测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所有品种Sdi2值均大于0,bi值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表明各品种的回归系数很好地预测其在各试验点的表现[5]。在2年四川省区试中,对照川单13的bi值均小于1,且Sdi2值较小,产量较稳定,是平均稳定品种。2009年,宜7008的bi=0.65<1,仅大于鼎玉8号,小于对照川单13和其他8个品种,Sdi2=729.70,比正玉113、珍禾1号和川单13略高,比其他7个品种小,与试验误差相比差异不显著;2010年,宜7008的bi=0.79<1,比川单13和其他8个品种都小,Sdi2=689.30,仅比内玉07-2大,小于川单13和其他7个品种,与试验误差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宜7008稳定性好,适应性强,是超平均稳定品种,在较差的栽培环境下,也可以获得较好效益。   5 福康玉909特征特性   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福康玉909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抗性强、稳定性好、适应性广,是酿酒专用玉米的理想品种。福康玉909的株高304 cm,穗位高118 cm,株型半紧凑,幼苗绿色,第1叶鞘颜色浅紫,其余叶鞘颜色绿,第1叶尖端形状匙形,叶片与茎秆角度为50°,茎“之”字程度无,雄穗一级侧枝数目适中,雄穗主轴与分枝的角度为50°,雄穗侧枝姿态轻度弯曲,雄穗最高位侧枝以上主轴长度较长,雄穗颖片基部颜色绿,颖片除基部外颜色浅紫,花药颜色浅紫,花丝颜色红色,散粉期中长,抽丝期中长;果穗筒型,穗轴颜色红色,穗长19.4 cm,穗行数16,行粒数38,籽粒马齿型,粒色黄色,籽粒排列形式直,经调查,其百粒重32.5 g,出籽率84.1%;全生育期119 d,出苗至抽丝74 d,抽丝至成熟45 d。   6 福康玉909亲本特征特性   福康玉909以自育自交系宜9918为母本,以0151为父本,于2006年组配而成。母本宜年通过由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组一致认为,宜9918选育来源清楚,遗传稳定,特异性明显,特殊配合力高,与四川省已鉴定的自交系区别明显,是一个玉米新自交系。宜9918从出苗至成熟生育期为97 d,叶片较宽,叶色淡绿,叶鞘绿色;株型半紧凑,株高151 cm,穗位高度58 cm,叶片数19片;雄穗主轴较短、顶部败育,雄穗主轴与分枝角度约为35°,一级侧枝数为12~16个,雄穗颖片基部颜色为绿色,颖片除基部颜色为绿色,花药黄色,花丝绿色;穗型筒型,穗长15 cm,穗行数16,行粒数26,穗轴颖片白色,籽粒硬粒型、黄色,轴色白色,百粒重约200 g。父本0151生育期为94 d,幼苗浅绿色;株高200 cm,穗位高95 cm,总叶片19片,叶片浅绿色,植株高大,株型披散;雄穗发达,分枝7~12个,附颖绿色,花药橙黄色,花粉量大,散粉畅,制种方便;果穗锥型,穗长12 cm,穗粗3.8 cm,穗行数12,行粒数21,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千粒重220 g。   7 保持福康玉909品种种性和种子生产的技术要点   保持宜7008的杂种优势和固有种性,必须确保亲本宜的纯度和配合力,把好繁殖制种质量关,防止亲本过早退化。主要技术要点为:严格选择标准株套袋自交保纯原原种;分自交株测配相对应的杂交种进行配合力鉴定;将配合力较高的自交株混合繁殖,作原种保存100~200 kg逐年取用;严把制种质量关,母本宜9918种植密度7.5万株/hm2,父本6.0万株/hm2,播种比例母本∶父本=(4~6)∶1;先播30%父本,4 d后播70%父本,再8 d后播母本,以保证充分授粉,制种产量3 750 kg/hm2左右[6]。   8 参考文献   [1] 刘学玲,姜立雁,高惠林,等.美国玉米种质类群分析与评价[J].农业与技术,):25-27.   [2] 陈彦惠,刘新芝,彭泽斌,等.玉米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研究:Ⅱ玉米自交系优势类群的划分和优势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29):341-347.   [3] 荣廷昭,李晚忱,杨克诚.西南生态区玉米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 苟才明,杨克诚.5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选系的杂优类群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2-27.   [5] 吴渝生.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49-52.   [6] 敖君.几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配合力分析[J].玉米科学,):41-42.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穗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