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编辑与国企 新媒体哪个好

新媒体环境下国企党建工作思考_中航工业_航空工业频道_新闻中心_中国航空新闻网_航空行业第一新闻门户_CANNEWS
新媒体环境下国企党建工作思考
核心提示:
随着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成为党员干部自我学习、表达意愿、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
随着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体已成为党员干部自我学习、表达意愿、反映问题的重要渠道。&如何发挥新媒体优势,加强党建特别是国企党建的舆论阵地建设,成为一个新课题。
新媒体给党的执政带来新考验
新媒体以它独有的信息生成方式、传播方式,挑战传统的话语体系,改变了党和民众之间的互动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对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挑战。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几个小时后,网络和手机传言:&中国地震局警告,北京5月12日晚将出现二至六级地震。&这条假消息一度引发群众恐慌。
对党的执政地位形成挑战。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对意识形态管理形成挑战。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已出现新的舆论形成、发展机制。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方面,传统媒体正逐步让位于新媒体。网民对社会的真实印象、对公共权力的真实评价,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这就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国企党建工作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媒体给国企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首先,国企党建工作的环境由过去相对单一、相对封闭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开放,从而导致国企党建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其次,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思潮的交错,使得企业党员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也使他们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最终给国企党建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最后,由于目前现有的党建工作人员承担了许多其他工作,使得他们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建工作中。
新媒体给国企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首先,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上的优势,能促进国企党建宣传方式的创新。其次,新媒介平台重视互动,强调受众的平等参与,有助于激发广大党员及积极分子的参与热情。最后,微博等媒介手段的社会应用性为发挥党建外宣作用提供了实现途径,从而达到增强国企党建工作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
构建国企党建工作新模式
新媒体的特性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国企党建工作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在交流沟通方面的优势,改变传统交流交往模式,突出党建工作主动性,既重视普遍性,又突出针对性,点面结合,系统推进。以即时通信工具为手段,建立企业内部党员、干部掌上交流互动平台。主要途径包括:
以党建网站为主阵地,建立党建宣传和舆论引导平台。通过设置丰富的栏目,及时发布党建信息,充实和更新内容,增强网站对各级党组织及党员的吸引力,达到传达信息、教育党员、推进党建工作的目的。
开设党建APP客户端,建立党建工作交流平台。企业可以建立APP客户端,下设党建栏目,拓展党建学习载体,及时发布近期工作动态,吸引关注、上网浏览和参与讨论。也可发起话题,党员既可以浏览和跟帖,也可以通过授权发表看法。
加强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国企党建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要加大网络应用方面的培训力度,培养造就一支既懂党务工作又懂网络信息技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新型党务人才队伍,提高其舆情监测和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
加强监管引导体系和制度建设,健全党建工作危机应对机制。要提高预警防范,通过加强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等手段,建立网络传播危机应对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信息接收反馈系统,通过实行设立网络平台责任制、网络使用实名制等制度对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渠道和途径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从而使国企党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让新媒体成为党员干部提升素质的&必修课&。各级党组织主动把新媒体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利用新媒体传播主流声音,主动做好党建工作。
责任编辑:实习编辑 惠佩死在编制里成网络流行语&毕业生最愿意去国企工作--教育--人民网
死在编制里成网络流行语&毕业生最愿意去国企工作
&&&&来源:&&&&
&&&&&&字号
  年国考报名审核通过人数统计图&数据来源:中公教育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超150万人报名。图为浙江温州某考点,考生结束考试后走出考场。  人民视觉
  环卫成求职“香饽饽”
  编制竟有强大号召力
  “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这恐怕是近几天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之一。据报道,尽管落选了哈尔滨环卫工的招考,研究生毕业的王洋说了这样一句“豪言壮语”,表达了自己对“编制”的痴情。29名报考的研究生中,只有7名通过考试,正式走上了哈尔滨的清扫保洁岗位,拥有了他们孜孜以求的铁饭碗。据介绍,此次参加竞争的7000余人中,超过四成应征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
  “编制”,这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在大学生的就业抉择中所占权重越来越大。不仅是环卫工,即便是号称“冷岗位”、被多数人觉得有点晦气的殡葬业,也因为有着“事业编制”的标签,在就业市场上颇受追捧。上海市殡葬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数量已逾从业人员的30%,2009年入行的108名大学毕业生,至去年3月份在职比例超过85%。
  其实,政府部门的“编制”有着更为强大的号召力。近年来,号称“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热得烫手,报考人数每年都在100万人以上的高位运行。其中,2013年国考最热岗位的考录比竟然达到了令人咋舌的8436∶1。而前不久,一则考生开着豪车参加国考的新闻,更成为“编制”诱惑的有力注脚。国考的红火还“烘焙”出培训市场的“大蛋糕”,以10万元起家的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华图教育,凭借国考东风成长为营业额过亿元的“大户”。而整个公务员培训的市场规模,据称已有数十亿元之巨。
  国企“编制”也“一票难求”。在很多人眼中,国企的工作不仅稳定,而且收入高、很体面。据人人网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显示,2013届毕业生最愿意去的单位是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人主动跳出体制纷纷“下海”,曾一度形成风潮。而如今,年轻人却越来越偏爱“编制”、回归体制内。稳定性、低风险、高保障,被不少人视作体制内的优势。但专家指出,体制内诱惑的精髓之处,在于隐性权利、身份赋予等账面之外的好处,这也是众人逐鹿的真正动力。
  转型风险催生求稳心理
  资源富集诱发编制情结
  “非编制不要”的心态之所以盛行,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教授看来,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大背景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有关。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为体制内工作带来了较高的社会声誉,今天的环卫工人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环保局长。”文东茅说。
  而社会的急剧转型所带来的职业选择风险,加剧了人们“求稳图安”的心理。“体制内的工作因为稳定、未来可预见,成为规避风险的极佳选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说,“同时体制外工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尚待完善,升迁渠道很受局限,这就可能迫使一个研究生宁愿选择环卫工这样的边缘岗位,也不愿意进入薪酬较高的私企。”
  一方面是社会保障的缺失,另一方面却是体制内部门的“过度”保障。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小章认为,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使资源高度集中于公权力部门。而个人找工作的标准,多是寻求利益的最大化,体制内为求职者提供了体制外无法获取的资源,显然更为诱人。
  所以,有网友认为,大学生热衷报考公务员,不过是基于现行资源配置倾斜体制内部门而作出的利益最大化选择,不宜过度指责。
  体制内心态不仅是中国的热议话题,还具有世界语境。李家华认为体制内心态是一个世界性现象,包括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区都有这种情况。
  据了解,在香港,公务员同样也是大学毕业生热捧的铁饭碗。以2010年为例,香港特区政府推出5154个职位,共接到超过65.5万份申请,相比内地“国考”毫不逊色。
  不过,香港中文大学政治行政学教授黄伟豪表示,香港大学生对公务员的崇拜尚算理性,与内地的“国考热”不是一回事。
  黄伟豪解释道,一来,香港大学生在报读专业时已对未来有了初步职业规划,报考公务员的学生多为政治行政系或公共管理系的大学生,其他专业的学生对公务员的兴趣并不高。二来,公务员的福利待遇虽然不俗,但在香港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就业取向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从事其他工作也可以达到相当的生活水准甚至更好。
  安逸心态可能扼杀创新力
  靠法治挤掉编制多余水分
  “编制”情结,看上去只是个人选择,然而它会形成强大的示范效应,对社会带来的隐患不容忽视。王小章认为,优秀人才过度集中于公职部门,可能令其他行业沦为人力资源的洼地,致使人才供需结构不均衡,最终可能导致个人的最优选与社会的最优需之间不能有效匹配。
  纵容“编制”情结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扼杀社会的创造力和活力。西南政法大学社会法学教授陈布雷认为,在法治社会中,公务员只需循规蹈矩即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升迁。但是,真正的一流人才应当去更具挑战性、创造性、高收益的岗位,这样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力。
  社会创新的制约威胁,不只是中国在面对,即使在市场机制比较健全的韩国,公务员热也引发了本国舆论的担忧:太多的青年追求稳定,可能导致国家失去创新力和发展力。
  “体制内对于创新价值的鼓励不足,而大学生也看不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这就让社会越来越远离创造性。”李家华说,“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尤其在强调创新的中小企业,急需优秀大学生的加盟。”
  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却遭遇了“人才荒”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表示,现在大学生都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去,因为中小企业在薪资、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不如大企业和国家机关规范。
  “我们依然需要通过改革用工体制,将体制内岗位所附加的不正当利益剔除,为体制外岗位提供更多的保障,使之招工、用工逐渐规范,拓宽和延伸升迁通道,如此才能引导就业正常化。只有真正实现不同工种、不同岗位的同工同酬,只有实行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才能使人们摆脱对体制内的盲目留恋。”陈布雷说。
  有人建议,政府应制定政策,加强引导,让年轻人摒弃非编制不要的心态,鼓励他们走入市场,在充分竞争中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定位,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然而,专家认为这种观点只是治标之策。“体制机制的修补及对青年就业观念的引导只能治标,我们要从根上将体制内部门拉回合理的性价比区间。”建立法治社会,用制度约束公权力,被王小章视作扭转心态的根本之道。
  他建议,要将公权力置于法律法规的监督与制约之下,还应该使之受到民众监督,建立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制度化联系,“只有这样,人才的职业选择才会更加多元,主动分流才能成为可能。”
  (实习生莫梓芫、王雨琦对本文有很大贡献)
(责任编辑:许博、熊旭)
精彩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谷歌访朝到底去干嘛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传播的突飞猛进,网站、博客、微博、微信、论坛、吧贴等网络新媒体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日渐受到世人青睐。受众单一被动接受信息的时代正在被互动分享信息的时代所取代,原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冲击。
传播媒体的变化,同时也为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是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环境,如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认识新媒体、学习新媒体、善用新媒体,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促进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大有作为、锦上添花,是当前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认识新媒体
早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过一个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更新,新媒体逐步拓展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多种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触摸媒体等。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4.1%。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在整体网民中占到78.5%。可见,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新媒体有着什么吸引力让大众趋之若鹜呢?
其一,时间即时性。新媒体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广,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条新闻在很短时间就可以传遍整个世界。同时也具有实时更新的功能,重大事件发生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可以连续滚动报道,几分钟就可以更新一次。其中,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进行信息传播可以实现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同步进行,真正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现场直播的诉求。
其二,内容丰富性。新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量大,这些信息包括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信息,专家评述及广大公众的观点反馈等,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报刊的容量有限,广播及电视的信息传递时间短暂,新媒体却可以依靠海量的信息容量和无时间限制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其三,参与互动性。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媒体设置的议题和主导传播的内容,不论好恶,受众都只能被动接受,不能表达本人对信息的观点。但是新媒体则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媒体与受众零距离接触。任何人都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信息、言论和观点,互相交流讨论。在这个舆论场中,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人人都是发言人,不存在舆论掌控的优势与劣势,是以全体网民共同参与互动为基础的自媒体时代。
二、新媒体环境给国有企业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不仅是迅速传播信息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社会生态,成为大众满足生活需求、释放个人压力、表达个人态度、参与社会管理、扩大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新媒体在具备功能多元性优势的同时,也日益显现出新媒体舆论场的复杂性,这些对于抓好国有企业宣传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先说机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信息传播渠道更为多元、表达方式更为灵活、受众人群更为广泛。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平面、视听、音频等专属特性来实现信息传播的,传播手段单一,是“我说你看(听)”式一对多的广播式宣传。而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采用的是“你说我也说”互动式多对多的信息发布方式,信息传播更为快速迅捷,传播的方式可以采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宣传手段灵活多样,鲜活生动,喜闻乐见,贴近百姓,一条信息受到关注只须几秒钟的时间即可传遍全球,通过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通常具备广泛的受众基础。据统计,目前人民日报的年发行量是280万份,而微博女王姚晨粉丝有1955万人,这意味着她每一次发言的受众,不算转发的,就比人民日报发行量多出近7倍。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具有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利用好新媒体蕴藏着不可估量的宣传潜力。
再说挑战。在以工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里,人们在享受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信息传播的快捷、海量、娱乐与互动带来便利的同时,蓦然发现,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信息传播其实是有利有弊的双刃剑。新媒体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海量与随意性,造成信息传播内容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尤其是许多网络媒体以吸引受众眼球、制造舆论热点、增加点击率为目的,无形中放宽了信息内容的播发门槛。国有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时刻处于公众舆论的监督之下,特别是涉及企业安全、环保、高管等方面的负面舆情,如一篇报道、一个帖子、一句微博,都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随时演化为一个阶段甚至较长时期的舆论热点。企业如果应对处置不当,就很可能引发一场危机事件,一旦危机失控,将对企业形象及正常经营造成巨大损失,这是多少正面宣传和工作业绩都无法弥补的。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一定要树立舆情危机意识,高度重视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和方式对做好宣传工作的严峻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做好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探索
作为国有企业,承担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始终置身于信息开放及舆论监督的大环境中。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与时俱进,创新思路,充分运用新媒体优势,加强新闻宣传力度,强化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内外舆论环境,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加强宣传载体建设,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齐心协力就要做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率先做好舆论宣传,为企业的安全、高效、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神华神东煤炭集团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到2亿吨,矿区开发建设近三十年,已累计生产煤炭18亿吨,实现利润1100亿元,上缴税费736亿元,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神东在建设世界一流煤炭企业的进程中,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近年来,通过对报纸、电视台、网站等内部媒体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以网站为载体三媒体的高度融合,形成了新闻宣传资源共享的数字化全媒体模式。员工登录公司网站,即可随时选读电子报和点播视频,学习方式便捷轻松灵活,国家政策法规、企业决策精神和工作动态研究等重要信息,通过公司网络平台实现了迅捷传播、广域覆盖,增强了舆论宣传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加强企业新媒体平台建设的同时,还要特别注重宣传形式的创新。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原则,通过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宣传内容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神东通过在网站开设董事长信箱栏目,拓宽了宣传方式,探索了一条宣传工作落地的新渠道。神东董事长信箱于2011年10月份开通,信箱的运行方式主要是员工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表达诉求、反映问题、建言献策,由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来信收集、审核转办、监督落实和考核评价。信箱运行以来,员工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每天点击率达到5000多人次。运行近两年来,共收到来信51296条,公开发布34896条,回复率达到100%,员工来信诉求60%得到解决,6000多条建议得到采纳。通过董事长信箱,搭建一个政策宣传、上下沟通、全员参与、民主管理的平台,发挥了集舆论宣传、企业问政、民主监督、情绪疏导等多重作用。据统计,信箱开通后公司信访人次下降了51.5%,员工通过贴吧、论坛等外部媒体发帖跟帖人数降低了80%以上。通过董事长信箱,使宣传工作与企业持续发展和员工工作生活密切相连,更加务实,更加管用,更加接地气,传递了企业舆论宣传的正能量。神东董事长信箱的做法受到了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中国煤炭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此外,由一线员工自编、自导、自演的微电影,由于内容反映的是现代化煤矿矿工兄弟的工作生活和喜怒哀乐,一经在网站播映,立即受到了员工的普遍欢迎和青睐。可见,运用新媒体积极开展宣传方式创新,实现员工互动参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
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提高舆情管理能力。国有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地共处一域,唇齿相依,鱼水交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做好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形象,提升国有企业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是营造企业发展良好社会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神东注重与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网站、电视、电台、报纸等多家外部主流媒体全面展示神东在绿色开采、环境治理、安全生产、履行社会责任、创先争优活动等方面取得的亮点和成就。2012年,公司在中央级媒体发稿13条,省部级媒体发稿1621条,地市级媒体发稿1342条。通过深化对外宣传,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增进了地企的信息交流,赢得了社会的理解认同,对于促进企地和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题为《神东:高科技助力现代化煤矿》的深度报道。2013年除夕,中央电视台《一年又一年》春节特别节目首次聚焦煤炭行业,将镜头锁定神东,通过现场直播的形式,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作为中国煤炭工业代表的神东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在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企业在做好对外宣传的同时,还要注重舆情管理,提高舆论引导力,有效维护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神东煤炭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以实际工作业绩贡献社会、塑造品牌,从源头减少负面舆情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做好企业内外宣传的同时,加强对负面舆情的监测、应对与处置。目前,公司设立了专门舆情管理机构和人员,重点对网站、博客、微博、论坛、吧贴等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的监测与分析,实行舆情监测每日报告制度,将舆情分类报送公司领导及相关单位、部门进行及时处置,形成了一套细致完备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结合近年来涉及国有企业和煤炭企业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产品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大舆情事件,编辑印发了公司《舆情应对新闻发布案例集》,对妥善处置负面舆情提供了重要参考。建立健全了公司新闻发言人、网络评论员队伍,定期邀请国内专家进行业务培训,有效提高了公司的危机管理与舆情应对水平。经常开展员工网络信息发布法律意识宣传教育,分层次、分区域组织互联网法治教育系列讲座,增强全体员工网络信息发布法律意识,极大减少了舆情从内部的传播。通过以上做法,有效提高了公司舆情管控能力,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舆论环境。
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宣传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危机感,具备敏锐的宣传洞察力和前瞻性,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研究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对内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对外树立形象促进和谐,以饱满的热情、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工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正能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编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