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手机的销售情况上出现两个80%什么情况

当前位置:
手机业务低迷利润却大涨80% 三星在靠什么赚钱
一面是手机业务不断下滑,另一面是产业链上游的芯片、面板业务持续坚挺。
  盈利来自半导体面板业务  之所以手机业务如此低迷,而Q3三星电子仍能取得如此靓丽的业绩,主要得益于三星的半导体和面板业务的贡献。  先看芯片半导体业务。在今年第二季度,芯片业务的利润已经增长了82.8%,取代移动业务成为三星电子最大的利润来源。而苹果新款手机的发布,也带动了芯片业务的增长。三星为iPhone 6s和6s Plus两款手机提供A9处理器,这两款手机首个周末销量就超过了1300 万部。  再看面板业务情况。三星目前是全球最大的OLED手机面板供应商。今年2月,三星电子宣布将用三年时间,在韩国逐步投资总计4万亿韩元,建设新的OLED中小尺寸面板生产线。  而大尺寸面板业务,三星也在赶超韩国的LGD,成为全球最大的面板供应商之一,其在中国苏州、广州都建设有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三星官方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三星电子芯片业务的利润将占到公司利润总额的一半左右。此外,手机显示频业务也将会给三星电子的业绩带来贡献。  隐忧来自生态链思维欠缺  一方面是手机业务不断下滑,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上游的芯片、面板业务的持续坚挺,这样的非典型三星,很可能进入一个常态。  三星的过人之处,在于其拥有垂直整合的产业链资源。一部手机或者一台电视,仅靠三星电子的内部资源,就可以完成生产上市。这一点,即便是全球市值第一的苹果,也做不到。实际上,尽管是竞争对手,苹果iPhone一直都依赖三星电子提供的等。  三星和苹果不仅是出货量排名前两位的手机厂商,更是赚取利润最多的两家手机厂商,合计赚取了90%以上手机市场的利润。苹果更多的是靠品牌溢价,而三星则更多的是靠产业链优势,特别是芯片、面板方面的优势。  尽管三星手机目前陷入困境,但其仍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企业,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产业链资源的助力,三星手机不会像诺基亚、摩托拉链那样快速轰然倒地,虽然有可能不再重现往日辉煌,但仍会是排名前五的手机企业。  对三星而言,最大的优势是产业链资源,最大的短板则是缺失互联网基因。三星虽然是Android手机的行业老大,但Android是美国Google公司的产品,在OS、浏览器、应用市场等软件领域,三星几乎没有发言权。而在软件与服务成为智能终端体验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仅有制造优势的三星,始终只是一条腿走路。  中国的华为公司,其实和三星非常相像,但华为没有完全模仿三星电子的做法,只是在制造的产业链上游布局,而是在芯片半导体、互联网软件两方面同时布局发力,将产业链优势变为生态链优势,从而致胜智能化市场和时代。  三星电子靓丽财报的背后,最大的隐忧不是手机业务的继续低迷,而是看不到三星从产业链思维向生态链思维的转变。
责任编辑:summer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
OFweek电子工程网
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
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邮箱/用户名:
忘记密码?
用其他账号登录: QQ
请输入评论
广东省/深圳市
四川省/成都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北京市/海淀区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
广东省/惠州市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赵正永:改善民生:“两个80%”是铁的要求 - 陕西频道 -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赵正永:改善民生:“两个80%”是铁的要求
时间: 08:00:00
移动用户发送SX到,订阅陕西手机报。早报+晚报,每月3元钱。
赵正永、娄勤俭看望慰问随团记者(点击图片翻页)
谈用人选拔工人农民当干部今后要成为一项制度
■您曾经在全省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工人和农民中选拔党政干部,请谈一谈这个新思路。
赵正永:这些年来干部制度改革使招录和选拔工作更加透明,也更加公开,更加社会化,但完全从社会公开招考,渠道有点单一。十八大要求,注重从基层一线培养选拔干部,这充实和丰富了干部和公务员队伍的来源渠道,尤其是现在我们需要那些会做群众工作、热爱群众的,又有基层经历、尊重劳动、吃苦耐劳的,有实践经验的人。当然选拔也有一定的程序,也有一定的条件,省委组织部现在正在调研,起草有关的文件。今后这一项工作要制度化,所有符合条件的人,特别是在基层一线、在艰苦岗位工作并取得成绩的人,都应该有这种机会。
谈文化一定要让人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
■陕西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在文化强省建设中,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很快。请问我们如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又如何协调处理好文化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赵正永: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我省迎来了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春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相关政策,提出文化强省八大工程,从这几年实施情况来看,势头非常好,现在整个文化事业的公共投入逐年增加,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3.5%。但相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文化资源非常厚重丰富的大省,文化对经济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和有些省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所以繁荣文化这项工作省委、省政府一直抓住不放,这也是我们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文化事业上,我们一定要做到让人人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现在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机构,叫做宣传教育办公室,专门建设和管理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要求村里要逐步配备基本的文体活动器材、有农家书屋,保证群众能够看上戏等等。但是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很多机关干部春节后写的回乡见闻,都谈到了现在农村文化生活匮乏,所以这也是需要我们下工夫抓好的。
在文化产业上,这几年我们不仅建立了引导资金,而且扶持了一批文化企业,比如陕文投,对于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另外,对中小文化企业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扶持,包括服务上的便利,我们的文化产业基地有一批中小文化企业。我非常高兴的是,现在国内一些文化人才、文化企业开始向陕西聚集,这与陕西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这两年我们也不断地支持拍一些大片,像《钱学森》、《白鹿原》,特别是《大秦帝国》,反映的都是陕西的文化元素。我们要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扩大陕西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进一步宣传好陕西。
当然,不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都要注重怎么样为群众服务,怎么样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要把一些高雅的、引人向上又群众喜闻乐见的产品生产出来,发挥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效应,起到对社会的教化、对道德的引导等作用。我们一定要让健康的、优秀的文化产品引领社会思潮。谈环保让大家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干净安全的水
■眼下环境问题备受关注, PM2.5 也是老百姓经常说到的话题。
陕西如何围绕生态美改善环境,提高大家生活的幸福感?
赵正永:这次两会代表讨论的一个热点就是环境保护。当我们离小康距离越来越近的时候,大家更感到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对工作、生活太重要了。这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句话,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污染问题,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讨论的时候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陕西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好,但如果大气环境不好,将来人不愿意在这儿生活了,那城市建得再好有什么用。所以现在环境治理,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要提到发展的第一位来考虑。
今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我说要下气力打好大气治理攻坚仗,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攻坚仗,是因为这个任务太艰巨了。一个地方的环境,不仅与本地方相关,而且受整个区域甚至说整个国家环境的影响。我想要实现美丽中国,首先要实现美丽陕西,首先要使每一个市、每一个县和乡镇美丽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作为陕西来说,首先要以实际行动来治理好大气污染和水源污染问题。这两年我们在渭河治理中尝到了甜头,比如渭河实行断面监测,现在水质稳定好转,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今后渭河会变清的。只要认真对待,采取铁的措施,就一定能治理好陕西的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安全的水。
前两天西安的沙尘暴,是近年来比较严重的一次,我们要联手搞好治理。比如说以西安为中心,方圆一百公里、二百公里等范围有哪些污染源,都要把它摸清楚,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当前雾霾成了一个热议的词,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一定要认识到它的来源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因素造成的,与每个单位、每个人有什么样的联系,不要一提到PM2.5、提到雾霾就感到非常恐慌。我相信我们是有办法有能力解决好的,国外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治理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发挥优势,用更短的时间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谈法治每个青少年应利用入学教育学好法律
■您曾经提到学生在开学第一天,要学习宪法和民法、刑法等法律。如果让您给小学生讲第一课的宪法,您会怎么讲?
赵正永:提倡学生在开学时学法,是国内外教育专家在实践中提出的建议。我们省已开始实施了,效果不错。法治建设要抓好几个重点,领导干部、公务员是一个重点,青少年也是一个重点。社会成员都应该有法制意识,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权益,要建设法治国家、法治陕西,首先要把法制意识树立在社会成员的思想里面。我为什么要提这三个法律,因为这三个法律伴随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宪法是根本大法,每一个人都必须学习宪法、了解宪法、遵守宪法、尊重宪法、敬畏宪法,一定要在宪法规定下工作、生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是宪法面前人人平等。民法、刑法这两个法都与我们平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利用入学教育,把这几个法律学好。当然不是说学一次就行了,每一次都要学,从小学到大学每一次学习的重点不同。教育系统一定要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每一年讲解不同的重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教育,让孩子们牢固树立法制意识。比如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要知道国旗、国徽、国歌,知道一些基本的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知识的提升,学习理解的深度应该不断扩大。谈调研要把视角和眼光放在容易被淡忘的群体上
【】【】【】
来源:三秦都市报&&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查看: 201|回复: 11
卫计委:多数人希望生两个孩子 80%希望有儿有女
传统财务即将面临转型或淘汰
2000万财务人未来何去何从
全球通用,名企认可!
CMA获得政府及各大企业集团一致推荐
港中大-上国会强强联手
全球23强,免联考
卫计委:多数人希望生两个孩子 80%希望有儿有女 日11:58
资料图。李传平 摄
  原标题:卫计委解读全面二孩政策:何时可生?产假如何调?
  中新网11月10日电 综合消息,五中全会公布放开全面两孩之后,这一政策具体如何实施成为近来民众热切关注的焦点。二孩何时可以生?政策实施之后相关配套政策能否跟得上? 国家卫计委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多数群众希望能生两个孩子 80%希望有儿有女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今日指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从中国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一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育意愿,促进家庭的幸福与社会和谐。当前,多数群众希望能够生育两个孩子,据调查,20-44岁已婚人群平均理想子女数是1.93个,农村是2.1个左右,城镇是1.8个左右。还有80%的人希望有儿有女。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群众的生育意愿。从长期看,政策调整后,家庭规模有所扩大,有利于构建稳定的亲缘关系网络,增强家庭的代际支持、养老照料功能,促进家庭发展。
  二是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减缓老龄化压力,增加劳动力供给。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71年的23.3‰下降到2014年的5.21‰,妇女总和生育率由5.4下降到1.5-1.6,有效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性保障和支撑。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总量惯性增长的趋势明显减弱,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人口开始减少,群众生育意愿发生了重大变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据预测,实施全面两孩政策,2050年可增加3000多万劳动力,劳动力年龄结构有所改善;到2050年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与不调整政策相比降低2个百分点,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三是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短期看,将直接带动住房、教育、健康、家政及日用品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刺激扩大相关领域投资,增加就业。长期看,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更为显著。虽然近期会略微推高人口抚养比,但是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将降低人口抚养比,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
  《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控制在14.5亿人左右,这样一个目标已经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预留了空间。因为政策落地以后,预测到2020年总人口是14.3亿,还不到14.5亿,所以说预留了空间。政策调整后,对资源环境压力略有增加,但不影响国家既定资源环境战略目标的实现。
  回应“全面两孩”何时落地:明年普遍实施
  王培安介绍,年,国家组织了一个规格比较高、规模比较大的300多人的专家队伍,进行了两年多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形成了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三步走”的思路。
  第一步,双独两孩,夫妇两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两孩。第二步,单独两孩,2014年普遍实施。第三步,全面两孩,是今年作出的决策,明年才能普遍实施。
  在全面放开两孩政策之后,有人质疑我国以往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取得的成效,王培安指出,中国的计划生育历程可以概括为“起于忧患”、“行于艰难”、“成于均衡”。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创造了较长的人口红利期,也为世界人口发展和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回应“为什么不能完全取消生育限制”时,王培安指出,人口众多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目前人口总量是13.68亿,到2020年将是14.3亿,到2030年将是14.5亿。到了峰值以后缓慢下降,到2050年还有13.8亿。中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长期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将长期存在。
  “国家的发展竞争力主要不在人口的多少上,也不是说人口众多就是强国,现在发展的关键是人的素质,就是要下大力气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强国,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他说。
  积极推动调整完善生产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
  王培安指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是计划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把这件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办好,需要配套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依法组织实施。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赋予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新的内涵。当前,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是要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引导家庭负责任、有计划地安排生育,调控人口总量、提升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和人口均衡发展。
  ——创新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取消两孩以内生育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准备生育的夫妻可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或居住地办理登记,免费领取生育服务证,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优化办事流程,全面推行网上办理,落实首接责任、一站式服务和承诺制,做好便民服务。坚持和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制度。
  ——做好政策衔接和相关公共服务。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做好政策调整前后各项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加大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力度,强化孕产妇与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切实解决产科和儿科医护人员和服务能力短缺问题,确保母婴安全。合理配置托儿所、幼儿园及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满足新增人口需求。
  ——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少生快富制度,实行奖励扶助标准动态调整。对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加大帮扶力度,妥善解决他们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问题。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调整完善生育产假和配偶陪产假制度。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加强出生人口监测和风险防控。完善信息动态采集机制,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建立健全人口监测和预报预警制度。加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和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强化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和监督,管控可能出现的波动和风险,确保政策平稳落地实施。
  二孩或加重就业性别歧视 要解决“生得起”问题
  王培安指出,政策调整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任务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内容更丰富了,要求也更高了。因为既要帮助群众生好孩子,又要管控可能出现的风险。
  他说,基层计划生育的网络队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个工作任务更多了,而且更重了、更艰巨了。一是要解决生得起的问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在大城市,一个是经济负担的问题,再一个是精力的问题,大家的工作压力都比较大。二是要解决生得出的问题,这个目标人群40岁到49岁的占50%,要解决生不出的问题。三是要解决生得好的问题,而且还要做好相关的服务,生得好就是优生优育的问题,所以任务是增多了,任务是加重了,这个队伍只能巩固、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介绍,从全面两孩测算,在2020年左右,差不多有1700万人出生。最近几年生育水平会有一个提高,最高年份要突破2000万,每年净增由于政策的因素会在300多万以上。到2050年,15岁以上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增加3000多万。
  至于对经济的影响,杨文庄表示,近期会对托幼服务、母婴产品、妇幼保健有直接拉动。对远期经济的影响,社科院的研究表明,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会有0.5%左右。
  国家卫生计生委法制司司长张春生今日在谈及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前后各项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时指出,两孩政策实施之前,计划生育家庭将依法享有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给予的相关奖励和优待,如果领取了独生子女证,按照相关规定条件和标准,依然继续享用相关的奖励和政策优待。如果说在此之前他领取了独生子女证,但是他希望申请再生育的话,按照新人新办法的要求,他就不再享有原有的独生子女相关的奖励优待。
  在发布会上,有香港记者提问称,港澳地区比较担心的是国家放宽二孩政策对港澳的医护和奶粉造成的压力。杨文庄表示,全面两孩政策落地以后,生育率不断地释放出来,不会一天爆发式增长,相信国际国内都会看到这个市场的潜力加强投入,相信未来不会对香港的市场或者对香港老百姓在奶粉、尿片方面的供给构成什么威胁。
  另外,王培安还指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面临一些挑战,是可预期、能应对的。比如,妇幼保健、托幼、教育等公共服务压力增大,短期内,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供需矛盾加剧。特别是孕产妇和高危孕产妇增多,妇幼保健任务加重。女性就业难度加大,就业性别歧视可能会加重。(完)
70后女性急等二孩政策落地:不知还能不能怀上
日01:51 第一财经日报
  如果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地方人大常委会修订地方条例的程序,全面二孩最快也要明年上半年陆续落地。而在全面二孩的受益人群中,35岁以上的大龄育龄妇女占到60%。鉴于此,多位人口学者呼吁,考虑到相关人群的特殊情况,应该积极抢救生育机会,为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开辟“绿色通道”。
  悬念:政策何时落地?
  “计生干部对我说,你先别怀孕,政策什么时候实施还没明确。可我女儿都9岁了,我都40岁了,还不知道能不能怀上,真是着急啊。”江苏省的一位读者昨日向《第一财经日报》诉苦。
  这位读者的纠结不是个例。根据卫计委公布的数据,在全面二孩政策的受益育龄妇女中,60%在35岁以上,40%在40岁以上。
  在“70后备孕”QQ群里,年龄最大的备孕女性已经46岁。她们不仅纠结自己能不能怀上孕,更纠结于不知道政策何时落地,担心万一提前怀孕生产反而会违反规定受罚。
  10月30日,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需要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及其配套法规,依法组织实施。
  多位人口学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放开二孩其实已经滞后于人口结构优化的需要。为了抢救生育机会,应该开通绿色生育通道,让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人群放心地备孕备产。
  10月30日,湖南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公布之日起、湖南省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前,不符合生育二孩政策的夫妻已经怀孕第二个子女的,可以生育,不要求落实补救措施。
  湖南省的明确表态一出,引起全国关注。全面二孩政策受益人群盼望其他各省尽快明确态度。
  人口学者黄文政认为,在政策衔接上,全国各地应用最宽泛的方式来诠释新政策涵盖的人群,最大限度地避免进一步的处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3.26%,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而0~14岁的少儿人口占比为16.6%,逐年降低。同时,人口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适婚年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出数千万。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使中国经济发展动力衰乏。根据中央党校学者周天勇的研究,人口因素是导致目前经济乏力的主要原因。
  大龄育龄妇女再生育率不足1%
  “盼了很多年,政策终于放开了,不生吧,觉得心里很亏,生吧,现在的身体状态也不如从前,很怕生出来照顾不来,太耗费精力了。”40岁的林老师是北京一所大学的副教授,谈起“二孩”,她也很郁闷。
  “根据我的估算,符合全面二孩政策的40岁以上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真正生育二孩的比例可能会低于1%。”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统计显示,在15岁到49岁的已有一个孩子的育龄妇女中,生育旺盛年龄过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计划要二孩的比例锐减。在全面非农业一孩育龄妇女中,35岁到39岁计划要二孩的为2.95%,40岁到44岁这一数据就锐减到0.99%,45岁到49岁则又下降到0.63%。
  本报所做的独立调查显示,尽管“70后”人群经济实力相对强一些,生育意愿也相对“80后”、“90后”强一些,但是他们对年龄太大、精力不够等担忧也更加强烈。实际的生育行为比生育意愿的落差可能会更大。再考虑到这个年龄阶段高企的不孕率,最终实际生育的人数可能会远远低于1%。
站长推荐 /1
本期内容为在没有任何征兆及线索的情况下,短短一两周内便判断哪块有鱼,再锁定方向,最后挖掘出关键点,需要审计人员极度的敏感性及综合能力。本期邀请分享的嘉宾是2001年开始便加入视野一起成长的资深版主 猫王,从事内审13年,目前系某上市公司审计总监。本活动由元年云快报支持举办。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星手机出现hd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