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个万达广场叫房成华

商洛&千百年历史洗礼过的生态文明之城(凤凰网)
商洛 千百年历史洗礼过的生态文明之城(凤凰网)
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认为,“人类通过文化的创造留下来的、可以供人类继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就叫人文资源。”有关专家指出,人文资源反映了人类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使人获得更多的乐趣、享受、情感和知识。对自然资源,一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人文资源却能引起人们的反应、共鸣和参与。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少不了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重视文化建设,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人文资源,也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自然景观如蕴涵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其魅力更大。因此,应正确认识人文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关系关系,合理适度地开发利用人文资源,通过旅游业的发展的来带动当地生态文明。
商洛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五千年前,黄帝史官仓颉就临元扈洛汭之水,察阳虚龟文鸟迹,指掌以造文字,使洛南成为中国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帝舜时,帝喾高辛氏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之于商,是为古商国,契为舜之司徒,敬敷五教,使古商国享有敷教名区之誉。战国时,卫人公孙鞅助秦变法图强灭魏,被秦孝公封之于商於十五邑,始称商君。依商君之法,秦国由弱变强,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秦帝国。商鞅作为中国历史上推动社会变革的伟大政治家,被毛泽东称为“中国首屈一指的改革家”,其影响巨大而深远。后人凡说到商鞅变法,必然会联系到商鞅封邑的商洛。秦末汉初,四皓隐匿商山,岩居穴处,紫芝疗饥,谱写了老庄隐士文化的神奇篇章。
明末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商洛山八进八出先后达14年之久。这14年间,形成的影响、遗留的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有官方史志的反面描述,有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还有经考证为其活动场所的遗迹。特别是姚雪垠的长篇小说《李自成》,以及王林斌先生所著传奇小说《闯王真功》等,已经整理出版的闯王文学作品及相关研究文集达数千万字,已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商洛在全国独有的一大文化特色。在闯王文化现象中,人们除敬仰其敢闯敢斗的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再现闯王李自成当年在商洛养精蓄锐,秣马厉兵,重振军威,进而挥戈东进推翻明王朝的恢宏战争场面外,更多的则是从李自成失败的教训中得到启示,重温《甲申300年祭》对人们的警示。
诗歌文化源远流长
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在汉唐时代,出古长安城向西,有一条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即经济之路。而出古长安城向东,则有一条通往东南中国的诗歌之路,这便是平行于丹江、史称商於古道的文化之路。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商洛诗歌文化特色。
有唐之际,王维、李白、白居易、元稹、岑参、柳宗元、韩愈、杜牧、李商隐、贾岛、温庭筠、孟郊等一大批文坛巨匠,有的多次来往其间,有的曾寓居、游历于此,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从而使商於古道形成了一条闻名于世的诗歌之路、文化之路。
这条诗歌文化之路影响深远。宋至清末,更有无数骚人墨客或途径此地,或谪居于此。他们寄情山水,凭吊古迹,咏史抒怀,留下了不朽的绝唱佳作。具有代表性的有北宋政治改革派的先驱之一王禹偁,清代商州籍学人王时叙。历史文化的积淀,历代名家的诗作,给地处这一条通道上的商洛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孕育成就了商洛一代又一代的诗歌作者,促进了诗歌在这块土地上的繁荣。早在上世纪50年代,商州农民作者房成华的民歌《唱得幸福落满坡》,就被收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这首歌儿已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至今不衰。近年来,商洛诗坛更是创作喜人,已有数十名诗人,出版诗集近百本。青年诗人慧玮等人的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诗歌爱好者大量涌现,诗歌流派异彩纷呈。《商山诗坛》刊发的大量诗作,应该说都有汉唐遗风影响的影子。
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秦岭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商洛属中国地理上的南北过渡地带,也是文化上的过渡地带,秦楚文化交融,使丹江沿岸和整个商洛的民俗文化亦独具特色。
基于人口源流的不同,人们的个性及文化生活,便必然的打上了不同文化类型的烙印。加之丹江漕运的兴盛发达,当年那“百艇联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的水旱货运,更为南北文化的交流融汇创造了条件。兼北方之粗犷,融南方之灵秀,形成了商洛人性格的特殊性和民情风俗的多样性。群众中流传有“八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说法。因此,这里的年俗节习,待人接物,甚至还有地名人名都明显区别于其他地方。有些地名还与古代战争有明显的联系,比如:关、寨、营等地名遍布商洛各地。具有明显的巴楚文化特色的商山号子、商洛山歌,都曾唱响商洛大地。
戏剧文化享誉全国
建国以来,商洛创作并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夫妻观灯》、《一文钱》、《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泉水清清》、《月亮光光》等,不同时期都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商洛由此成为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以商洛花鼓为代表的戏剧文化,更是商洛别树一帜的特色文化。二OO六年十二月份,国务院已批准将商洛花鼓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处鄂豫陕三省结合部的商洛市,地理位置特殊,人口源流多样,秦楚文化相互影响,境内戏曲文化丰富多彩。剧种有秦腔、汉调二簧、商洛道情、商洛花鼓、豫剧、曲剧、曲子、话剧、歌剧等。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商洛戏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了兴盛时期,不断有在全国产生影响的佳作问世,为商洛赢得了荣誉,并被誉为戏剧之乡。五十年代的商洛花鼓《夫妻观灯》晋京怀仁堂,六十年代商洛道情《一文钱》被搬上银幕,七十年代《屠夫状元》唱红大江南北,八十年代《六斤县长》走近老百姓的心中。跨入21世纪,商洛戏剧事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花鼓戏《月亮光光》,在2002年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上一炮打响,赢得一片赞誉。2004年又荣获文华奖等多项大奖,在全国引起轰动。
红色文化颇具影响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商洛曾经两度成为革命根据地之一,建立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形成了以老区精神为标志的红色文化。
李先念、贺龙、刘伯承、徐向前、王震、徐海东、程子华、汪锋、唐樹、刘志丹、许世友、关向应、徐宝珊、郑位三、陈少敏、陈先瑞等,先后率西北工农革命军、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26军、红25军、红15军团和中原解放军,出生入死,转战商洛,谱写了一曲一曲商山壮歌,留下了无数铮铮忠骨,为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中国革命史写上了光辉的一页。这些革命先辈和在商洛坚持武装斗争的地方武装一起,创造的武装斗争故事,其精彩绝伦的英雄事迹,惊心动魄的场景,感人心魄的场面,都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所无法企及的。
解放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老区的建设非常关心,先后有胡耀邦、温家宝、田纪云、陈俊生、布赫、彭珮云、钱正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商洛视察指导工作。1995年12月,江泽民总书记冒着严寒,亲临商洛访贫问苦视察工作,并亲笔题写了“发扬老区精神,振兴商洛经济”的题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指导,为商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以老区精神为标志的红色文化作了明确的阐释和定位,成为商洛不断实现突破发展的强大动力。
作家群体蜚声全国
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和孕育了商洛一代又一代的文学新人。以贾平凹为领军,以京夫、方英文、孙见喜、鱼在洋、刘少鸿、张中山、何丹萌等为骨干的一大批文学作家,以陈彦为代表戏剧作家,创作了以商洛为生活基础的大量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形成了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在世界也有一定影响的独具特色的具有明显区域特征的现代文化大观,成为人们公认的商洛作家群,蜚声省内外。
贾平凹出身农民之家,对农民、农村、对家乡寄予着深厚的感情和希望。从以平凹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的笔下,把近现代以来的商洛社会生活面貌,活生生的展现给了世人,留给了子孙后代。这些作品,正如一些评论家讲的,对现今中国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而贾平凹本人,也已成为商洛一张经常示人于外的名片。另外,商洛的书画界、摄影界,也是人才辈出,“野山画派”在全省颇有影响。董发亮先生的摄影作品在国外展出并获好评。
生态非遗全面发展
商洛是秦楚文化和长江、黄河文化的交汇、融合地带。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礼,拥有仰韶文化、驿站文化、茶文化、戏曲文化、秦楚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积淀。远古为虞司徒所封之国,春秋属晋,战国属楚,汉为上洛,唐设商州。秦风楚韵,文化呈现多元化。近年来,商洛市根据国省的要求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工作。商洛市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建档等。目前全市共挖掘、整理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00多个,八大类,包括民间美术、音乐、戏曲、曲艺、民间手工技艺、民俗及传统体育竞技、传统医药。并对这些项目逐一进行了分类登记、造册,共收集和整理了10万余字的文字资料,记录光碟100余盘,拍摄各种照片600余张。
商洛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十分重视,专门成立研究机构,负责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审定,并在此基础上,商洛市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目前,各县区共申报和审定非物质文化遗产159项,其中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3个、省级19个、代表性传承人8个。
商洛的人文资源虽然丰富,但之前却没有能够很好地开发利用,或者说是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的结合不够紧密,旅游缺乏亮点,或者与消费需求不相吻合。之前由于资金有限、文化设施简陋,或者设施规模太小,个别地方人文资源与旅游的结合难成气候,使美丽的自然景观仅仅停留在原生状态,旅游业也仅仅停滞在“门票经济”,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市委市政府认识到没有创新就很难有大发展,&在这个自然天成的生态文明之城,只有将独特的人文资源与自然生态相结合,根据商洛的文化背景、文化渊源及文化特点,整合周边旅游文化资源,才能将商洛的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形成独特的商洛生态文化圈,通过文化生态的大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和人文的大繁荣和大发展。
早在一百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商洛就有先民活动,境内洛南花石浪古人类遗址的发现,被列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旧石器人类祖先生活遗迹、夏商周文化遗址等记载着商洛先人的伟大创造。秦始皇帝赢政曾两次出巡商洛,汉皇帝刘邦入武关、攻咸阳先于项羽得天下。这里曾是秦楚交兵、宋金鏖战的古战场;这里的汉字故里仓颉造字,结束了人类远古结绳记事的历史,肇启了华夏文明;“商山四皓”助刘安汉,居功不受而隐居此地,成为千古佳话;战国时期著名改革家商鞅变法,强秦一统天下而受封这里;李自成屯兵商洛,养精蓄锐,驰骋中原,直取京城;五支红军进入商洛,撒播了革命种子;李先念率师中原突围,在这里建立了陕南革命根据地。李白、韩愈、白居易、贾岛、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王禹偁等历代文人名流,曾寓居、遨游于商山洛水间,游山水、运神笔,留下了千余首瑰丽诗篇,形成了著名的“诗歌之路”。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入商州”、“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代代传诵。
商洛历史悠久,遗迹丰存,留有众多聚落遗址,其中尤以“关、道、镇、馆”为核心。三秦要塞的武关、牧护关(蓝关),浓缩了厚重的边塞征战历史;商於古道、秦楚古道,作为古商洛沟通南北的经济动脉,铭记史册。凤凰古镇、漫川古镇、云镇古镇和船帮会馆、骡帮会馆、马帮会馆等历史遗存,成为古商洛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的有力佐证。时至今日,在这些古镇和更多的地方,仍然散存有许多老作坊和老手艺,如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等。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也依稀可见一丝当年的痕迹。优游于此,能更多地感受大秦岭地区世外桃园与原生态古老沧桑的气息,体验淳朴的民风民俗。
商洛被中省有关部门誉为“文化绿洲,戏剧之乡”。商洛地处秦头楚尾的独特位置,又为商洛的文化注入了多元化的元素。把文化融入到自然山水之中,形成了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主体内涵,以自然生态、人文史迹、民俗风情为资源依托,以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家商鞅在商洛的遗迹为代表的“商鞅文化”,以周术、唐秉等秦朝四博士隐居商洛为代表的“四皓文化”,以秦楚交融、南北会集为特色的民俗文化,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在商洛山八进八出十四年形成的“闯王文化”,以红色革命、老区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商洛籍名人形成的“名人文化”,以陈彦、商洛花鼓、镇柞渔鼓等为代表的“戏剧文化”,以商於古道为代表的“诗歌文化”及仓颉文化、摩崖文化、宗教文化、客家文化、会馆文化等。商洛的文化一直缺乏一种概念性品牌的引领。如今,“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的推出,正为商洛的文化品牌起到了这一引领作用。
商洛籍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其雄才实力,立足现代文坛,其长篇小说《秦腔》荣获全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榜首,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向广大读者奉献出了《商州初录》、《浮躁》、《高兴》、《古炉》、《带灯》等大批精品力作,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最近花鼓戏《带灯》的演出更是让商洛的文化在艺术圈炙手可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和空间。它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情感的根。它承载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社会文化与自然生态相互依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文化有机整体——文化生态系统,文化生态不可移植,不能复制,不会再生,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归根到底是文化生态的独特。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文化条件下成长发展和演变的。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之所以有差别,主要是因为他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文化生成机制的不同造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基础的,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区发达的农耕经济和周边游牧经济、血缘宗法关系、春秋战国时期追求社会秩序重整的中和情节的重要因素整合中形成的。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组织的综合格局,决定了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特征,中国人创制了赋予东方色彩的仪态万方的中华文化,由于文化生活不同,其他各民族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洛静趟大秦岭腹地,依靠着秦岭文化生态的天然屏障,在悠悠历史中繁衍生息,延绵不绝。这里有洛南猿人遗址、东龙山夏商周遗址,是商鞅封邑、四皓隐居之地,曾上演了秦楚交兵、宋金鏖战、闯王屯兵等壮丽的历史活剧。在革命战争年代,商洛是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商洛是闻名的“戏剧之乡”,曾先后创作了《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等一批优秀剧目,最近大型花鼓现代剧《带灯》在商洛亮相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贾平凹表示了对这部剧的看好与期待,“用不了多久这部剧肯定能取得比较大的成功。”。&在我国戏曲音乐发展演变历史中有“活化石”之称的商洛花鼓,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商洛花鼓》、《洛南静板书》、《商洛道情》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柞水渔鼓》、《商洛民歌》、《镇安渔鼓》、《丹凤高台芯子》、《仓颉造字传说》等19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商洛市政府批准,商洛还建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项目达159个,这商洛文化的传承发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商洛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环境中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商洛人民的精神家园。
“秦岭的南坡,有一个地方叫商洛,那里的云白得像棉花垛,白云下有人唱着山歌。那里的水,掬起来就能喝,清凌凌绕着村庄流过……”这是商洛的真实写照,生态是商洛最大资源优势。商洛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环境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商洛人民,成就了闻名世界的商洛非遗文化。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特别注重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建成了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形成了丹江文化旅游线、商州—山阳绿色体验旅游线、镇柞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线等精品线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是商洛的一条特色路线,他们历史积淀与自然生态融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商洛。&
秦岭,中国南北的分水岭。商洛,地处秦楚交汇处。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承秦人之阳刚,蓄楚人之柔美、兼北方之旷野,融南方之灵秀。这里的方言,南北荟萃,有下湖语、江淮语、客家语、西南官话、陕西官话;这里的商洛花鼓、镇柞渔鼓、汉黄二调、秦腔、豫剧和民歌、情歌源远流长,是历史的“活化石”;这里有茅坪、西口两个民族白治镇,占陕西全省三个民族镇的三分之二,全市有十多个少数民族,以回、壮、满族等为主,各民族和睦相处、世代友好、其乐融融;这里的人民,拥有大山的坚毅、虚怀若谷的胸襟,诚实可信、纯朴善良、勤劳勇敢、耕读传家、热情好客、包容大度,成为世代秉承的美德。
神秘独特的民风民俗,使这里自古及今,成为心灵疗养的一片净土。避乱世,“四皓”在这里隐居;为兴业,闯王在这里屯兵;求解放,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浴血奋战……。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曾经使这里成为一片红色的热土。培育和铸就了无比珍贵的革命老区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跟党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务于开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求实精神;相信和依靠群众,与群众血肉相连,为群众谋福利的为民精神;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一切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顾全大局,精诚团结,勇于牺牲,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如今,这里以农家自种自收的绿色无公害田园蔬菜、山林野味、河塘鱼虾为原料,快速发展起来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比比皆是,已成为都市居民远离闹市、享受自然、体验乡村生活情趣和秦岭民风民俗的一种独特的时尚休闲方式。
商洛是秦岭的龙首之地,也是秦岭中央国家公园的核心区域,更是全国唯一整建制位于大秦岭的地级市;这里历史悠久、生态丰厚、风土人情兼北国之粗犷、融江南之灵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多元文化等孕育了被外界称之为神秘的“风水宝地”,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世外桃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多少个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