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读者 常青藤的绵羊教授的《优秀的绵羊》txt

窃以为社会是靠绵羊运作的,历史是靠理想主义者推动的。
你们居然都在黑作者,我看完唯一的感觉是要表扬作者比他同行数学基本功扎实。&br&&br&&blockquote&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万美元,你已经比94%的美国家庭富有。但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40% — 大部分哈佛家长的收入超过18万美元。我看到另一个数据,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后56%,一半以上) — 这意味着前者家庭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约为后者的124倍。&/blockquote&&br&&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50%5C%25%7D%7B1.5%5C%25%7D+%5Cdiv+%5Cfrac%7B15%5C%25%7D%7B56%5C%25%7D++%3D+124& alt=&\frac{50\%}{1.5\%} \div \frac{15\%}{56\%}
= 124& eeimg=&1&&&br&&br&看过太多 50% 直接除 15% 的作者了,真心觉得我朝应该把贝叶斯作为媒体从业者必修课。&br&&br&有评论表示没见过直接除的作者,我随手挖坟找出来一个。&br&&blockquote&炒股的兴致,居然与学历有关联,学历越高者,越不愿意炒股,低学历一族则成了股民的大本营。上证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专以下学历者投资证券的有2381.75万人,占比27.51%;中专学历者2258.29万人,占比26.09%;大专2256.15万人,占比26.06%;大学本科1441.11万人,占比16.65%;而硕士及以上高学历者仅有319.34万人,占比3.69%。&br&&a href=&///?target=http%3A///a/97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股民数超1.2亿户 学历越低越爱炒股&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r&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吐槽....
你们居然都在黑作者,我看完唯一的感觉是要表扬作者比他同行数学基本功扎实。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
其实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更多是对《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不是作者自己的揣测,当然他试图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东西将这本书的内容与中国人的生活体验串联起来,而很多评论者误解了这一点&br&&br&这篇文章恐怕不是说你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定就不好,或者你当优秀的绵羊就一定不好,而是在阐释,一方面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经常批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方面羡慕西方的教育与阶层流动制度,而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并不真的了解西方的阶层流动制度,因此西方教育系统内部对其自身的批判,就是值得一读的,因此同人于野试图用这种比较的方式来告诉你,西方的“素质教育”,So overrated(谢评论指正)&br&&br&文章最后向读者提了一个问题,你向往成为一只绵羊,假装自己是贵族,真的就能过上“良好生活”吗?这也是提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问题&br&————————————&br&有点儿被这个赞同数吓到了,而好像这个答案可能也被误会了,同时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的回答,补充几句:&br&&br&很有可能,在钱理群与&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illiam-Deresiewicz/e/B00IZOIPMI/ref%3Ddp_byline_cont_book_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lliam Deresiewicz&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样的“白左”眼里,无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绵羊”,对于社会的发展长远而言都是不好的,是一个要批判的对象,而同人于野并没有那么直接的批判,他要告诉你的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高校很有问题,制度要改造,如何改造?许多西方模式的鼓吹者每每谈及“素质教育”与“自主招生”,而这样的西方模式真的有那么美好吗?那么你读了这篇文章就多了一个反思的角度,overrated是这个意思,但不是说既然半斤八两我们就不用从西方模式里寻找经验了,只是注意不要从一个陷阱跨进另一个你以为很完美的陷阱里。&br&&br&很多答案其实是在宣泄,社会就是这样,人就是要学着融入规则,我就是要选择利己,选择成为绵羊,我有权利要这样做,作者怎么能这样贬低我,充满了防御性的情绪,但作者对你的提问其实是在最后一句话,“绵羊的生活真的愉快吗?” 他并不是要贬低、伤害你。&br&&br&“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建议。也许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许你应该自己学那些东西,也许你根本就没必要学。”&br&&br&中国最样板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芮成钢老师,克林顿老师的老朋友,他现在在哪里?&br&美国的常青藤绵羊们,TA用了一整个青春去扮演一个“模范贵族”,投身投行、咨询、对冲,声色犬马,然而睡眠与休憩可能也是极为难得,若干年以后你会不会想,我这么努力成为一个“贵族”,我想要的真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我为社会创造了什么?我的生活对我自己而言究竟有何价值?&br&&br&很有可能这些问题是非常“白左”的,是被实用主义者认为不值得思考的,但指出“有这么一种问题”、“有这么一种思考方式”的人,他真的不是要剥夺你选择精致、选择“实用的人生”的权利,当然可能很反讽的是,我所阅读到的同人于野恰恰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不同意他过往文章里的不少观点),他其实可能非常支持你去选择那些“利己”、“赚钱”、“符合社会当下资本流动的方向”的专业,但他也会认识到,“这个世界哪怕分工再细,专业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绵羊来运行。”&br&&br&假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少一些防御型的诉诸对自我人生选择的辩护,少去诉诸意识形态的歧见,你对别人会少一些误会。
其实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更多是对《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不是作者自己的揣测,当然他试图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东西将这本书的内容与中国人的生活体验串联起来,而很多评论者误解了这一点这篇文章恐怕不是说你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定就不好,或者你当优秀的…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大型诗朗诵——《深渊领主》美国的名校,为什么中国娃娃们去了都说好?说白了,这些优秀青年人到了那里,闻到了了自由。被人家洗了脑。这个就是最可怕的一件事。转过来我们说,来华留学呢,洗了高丽棒子的脑吗?没有,五道口被占据,人民币一升值,刷的一下回去一多半人。人家到了你国家就是享受资源来了,文化渗透?难!
你们居然都在黑作者,我看完唯一的感觉是要表扬作者比他同行数学基本功扎实。&br&&br&&blockquote&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万美元,你已经比94%的美国家庭富有。但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40% — 大部分哈佛家长的收入超过18万美元。我看到另一个数据,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后56%,一半以上) — 这意味着前者家庭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约为后者的124倍。&/blockquote&&br&&img src=&///equation?tex=%5Cfrac%7B50%5C%25%7D%7B1.5%5C%25%7D+%5Cdiv+%5Cfrac%7B15%5C%25%7D%7B56%5C%25%7D++%3D+124& alt=&\frac{50\%}{1.5\%} \div \frac{15\%}{56\%}
= 124& eeimg=&1&&&br&&br&看过太多 50% 直接除 15% 的作者了,真心觉得我朝应该把贝叶斯作为媒体从业者必修课。&br&&br&有评论表示没见过直接除的作者,我随手挖坟找出来一个。&br&&blockquote&炒股的兴致,居然与学历有关联,学历越高者,越不愿意炒股,低学历一族则成了股民的大本营。上证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专以下学历者投资证券的有2381.75万人,占比27.51%;中专学历者2258.29万人,占比26.09%;大专2256.15万人,占比26.06%;大学本科1441.11万人,占比16.65%;而硕士及以上高学历者仅有319.34万人,占比3.69%。&br&&a href=&///?target=http%3A///a/97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股民数超1.2亿户 学历越低越爱炒股&i class=&icon-external&&&/i&&/a&&/blockquote&&br&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吐槽....
你们居然都在黑作者,我看完唯一的感觉是要表扬作者比他同行数学基本功扎实。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
其实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更多是对《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不是作者自己的揣测,当然他试图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东西将这本书的内容与中国人的生活体验串联起来,而很多评论者误解了这一点&br&&br&这篇文章恐怕不是说你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定就不好,或者你当优秀的绵羊就一定不好,而是在阐释,一方面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经常批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方面羡慕西方的教育与阶层流动制度,而另一方面我们其实并不真的了解西方的阶层流动制度,因此西方教育系统内部对其自身的批判,就是值得一读的,因此同人于野试图用这种比较的方式来告诉你,西方的“素质教育”,So overrated(谢评论指正)&br&&br&文章最后向读者提了一个问题,你向往成为一只绵羊,假装自己是贵族,真的就能过上“良好生活”吗?这也是提给“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问题&br&————————————&br&有点儿被这个赞同数吓到了,而好像这个答案可能也被误会了,同时看到一些光怪陆离的回答,补充几句:&br&&br&很有可能,在钱理群与&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William-Deresiewicz/e/B00IZOIPMI/ref%3Ddp_byline_cont_book_1&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William Deresiewicz&i class=&icon-external&&&/i&&/a&这样的“白左”眼里,无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是“绵羊”,对于社会的发展长远而言都是不好的,是一个要批判的对象,而同人于野并没有那么直接的批判,他要告诉你的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高校很有问题,制度要改造,如何改造?许多西方模式的鼓吹者每每谈及“素质教育”与“自主招生”,而这样的西方模式真的有那么美好吗?那么你读了这篇文章就多了一个反思的角度,overrated是这个意思,但不是说既然半斤八两我们就不用从西方模式里寻找经验了,只是注意不要从一个陷阱跨进另一个你以为很完美的陷阱里。&br&&br&很多答案其实是在宣泄,社会就是这样,人就是要学着融入规则,我就是要选择利己,选择成为绵羊,我有权利要这样做,作者怎么能这样贬低我,充满了防御性的情绪,但作者对你的提问其实是在最后一句话,“绵羊的生活真的愉快吗?” 他并不是要贬低、伤害你。&br&&br&“我不知道应该给他们什么建议。也许大学根本就不是教人生观价值观和思考能力的地方。也许你应该自己学那些东西,也许你根本就没必要学。”&br&&br&中国最样板化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芮成钢老师,克林顿老师的老朋友,他现在在哪里?&br&美国的常青藤绵羊们,TA用了一整个青春去扮演一个“模范贵族”,投身投行、咨询、对冲,声色犬马,然而睡眠与休憩可能也是极为难得,若干年以后你会不会想,我这么努力成为一个“贵族”,我想要的真的是这样的生活吗?我为社会创造了什么?我的生活对我自己而言究竟有何价值?&br&&br&很有可能这些问题是非常“白左”的,是被实用主义者认为不值得思考的,但指出“有这么一种问题”、“有这么一种思考方式”的人,他真的不是要剥夺你选择精致、选择“实用的人生”的权利,当然可能很反讽的是,我所阅读到的同人于野恰恰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我不同意他过往文章里的不少观点),他其实可能非常支持你去选择那些“利己”、“赚钱”、“符合社会当下资本流动的方向”的专业,但他也会认识到,“这个世界哪怕分工再细,专业化程度再高,也不太可能完全靠绵羊来运行。”&br&&br&假如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少一些防御型的诉诸对自我人生选择的辩护,少去诉诸意识形态的歧见,你对别人会少一些误会。
其实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更多是对《优秀的绵羊》的读后感,不是作者自己的揣测,当然他试图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东西将这本书的内容与中国人的生活体验串联起来,而很多评论者误解了这一点这篇文章恐怕不是说你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定就不好,或者你当优秀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互联网/创业/教育,虚实之间 杯觥交错怎么评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这篇文章?
按时间排序
100 个回答
大学:怪我咯
标签名词“利己主义者”和“绵阳”是一个定义不清,定性不明的表达。实际上正如我在小壮师张的回答的评论区中写到的内容。1还是答主自我投射了。实际上想挣钱也是一种理想,问题是对于星空日记的故事情节设定而言它鼓吹的是就是不忘初心而已。这提出一个命题:个人的理想是要有机会成本的。追求金钱,意味时间成本。追求星星,意味放弃高薪。无论人的理想是何,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就好。所以这个故事严格来说答主没有看完整,而陷入直接的“星星”和“金钱”在这个小男孩身上具体例子上的二选一,然后认为这是在洗脑,说到底投射太多,如果你真的认为挣钱是理想而正义的,我看你是写不出这种怨气冲冲的文字,直接一句话就成:我的理想就是合法挣钱,对于星星我的不感兴趣没有动力。如果我们明白什么是“在乎”,我们才不会产生这是在道德绑架和大脑洗脑之感。ps看行文内容来猜,其人应该是精英人杰,然而看来还是高估了。
其实清华想培养的是具有家国情怀的人,从取入校时叮嘱锻炼好身体以便能够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到毕业时又宣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推荐学生到地方政府,国企,军队工作,同时积极正面宣传典型例子,而对从事金融的毕业生冷处理。但对于大多数清华学生来说找一份体面工作是首选,毕竟大部分人不适合从政。不过根据未来的发展,清华正在朝着美国名校的路子在发展,可能清华未必感觉到。
特别想要呵呵一下高票答案的这句话:大部分批判绵羊的人,是想要做绵羊而不得的人。鲁迅先生的句式摆出来,就好像具备了天然的真理,要记得,原话可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做了绵羊的沾沾自喜。看过一段话说,社会上有两种人,多数的那种默默无名,他们撑起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少数的那种是精英,他们推着社会的车轮缓缓向前。无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优秀的绵羊,都是那些本应该去推车轮,却选择了当大多数的人。而且他们当得毫不费力,还嘲笑那些想要和他们一样,却因为累积下来的限制怎么努力也没法做到的人。他们还鸡贼,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说要先迅速赚够钱,然后实现理想,自称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They know everything but do nothing.我不相信集体主义的宣传,为了不知所谓的群体牺牲自己是可笑的,毕竟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础之上,没有利己的利他倒是天方夜谭。但更可怕的是在社会的精英群体心中种下的种子,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用钱理群教授的话说:“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所谓“精致”指什么呢?他们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养,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无可挑剔,他们惊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诚姿态,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体制的力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甚至于他们谈起人文精神来也头头是道,但内心里却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是攒够利之后还要回过来求名。回过头来想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当做优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中国高考或者美国的“综合考察”)分配给符合规则的人,以帮助他们在社会竞争中达到其他人难以企及的位置;还是赋予思想的武器,光荣的责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有句话说:我们留什么样的世界给后代,关键在于我们培养了什么样的后代给世界。
文章语气平缓,实则略偏激。文章大部分讲得很有道理。美国的常青藤名校联盟的确是私立的,它们依赖于资助才可以开展教学工作,这样就导致了它们肯定会偏向于贵族子弟。这是无可厚非的,做人也得饮水思源呢,何况私立大学。然而,文章似乎说美国的joe刷各种课外指标只为了进入常青藤名校。我对此持怀疑态度,我觉得joe作为一个ceo的后代,他肯定有功利性目的去做这件事的,但同时肯定也不止功利性目的的。他肯定有他个人的爱好爱心奉献社会等因素驱动他去做。不然他干嘛千里迢迢飞了非洲做防范艾滋病的工作,这工作不危险吗?危险啊,人ceo的儿子不小心死了怎么办?他大可以在安全一点的地方做呀,或者做安全一点的工作呀,只要能刷课外指标就好了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不论功利性和爱心大小,joe也是有奉献社会的爱心的。常青藤名校作为各大企业家捐建的大学,各大企业家们肯定或多或少会干预它们的教学招生工作,进而让名校更多的为自己服务。
还没说完。。占坑。。
我也被刷屏了,这篇文章很有话题性,但我觉得不太能让人信服,很多地方也比较拉仇恨。答主在一所伪藤读了几年本科,姑且说说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吧。总的来说,我知道作者想说明什么,他说的这个问题的确存在,但远远不如他说的这么夸张。All generalizations are dangerous, even this one.
--大仲马我觉得这篇文章(以及Deresiewicz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以偏概全,从常春藤(以及私立名校)就是精英教育的出发点展开论述。我认为这个出发点是错的,常春藤不等于精英教育。原书的作者在哥大读的大学,耶鲁教的书,从自己的视角谈了对常春藤以及美国私立大学“精英教育”的看法。可是常春藤也很大啊,哈佛是哈佛,达特茅斯是达特茅斯,布朗是布朗,康奈尔是康奈尔(别把伪藤不当藤:/),各个学校的校风迥异,怎么能以一个“精英教育”概括呢,就是一个学校里,也有读酒店、管理的帅富,读工程的狗,读兽医的村民,学文学的文青。长岛来的富家子弟的确不少,兄弟姐妹会周周歌舞升平;各类像我们十几年苦读进藤校的呆学生,本地本州的农民子弟,也很多。以答主在学校的经历,作者提到的精英化教育是有的,学校的姐妹会,兄弟会,或者去管院看看那些学酒店学MBA的,满满的精英感。毕业典礼上讲话的学生会主席,也似乎年年都是基督、兄弟会、运动员、白男人。这自然是另外一片天地。 学校如此,社会里不也是这样么?个人都有个人的圈子。而且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上课有上课的圈子,打球有打球的圈子,吃饭有吃饭的圈子,回去寝室,喝酒撒欢,自然也有自己的圈子,也没有太多所谓精英和草根的隔阂。要我说,反而比社会里我们各自的父母融合得好得多。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美国社会的的圈子,社会里的问题,学校里当然也会有。常春藤学生的家庭背景要比全美大学优越,这也是事实。但在学校里,这些差别已经被有意地尽可能的缩小了。 在学校里这四年,在教室、图书馆,在实验室里,在操场上,在酒吧里,也许是最后一段四海皆兄弟美好时光。身边阿猫阿狗虎豹豺狼各式奇葩,都认识了不少。毕业以后,我也只记得那做小组作业不靠谱队友那谁,喝高了在图书馆卫生间优衣库那谁,考全班第一那谁。谁爸妈是干什么的,谁记得啊?至于最后变成了优秀的绵羊,有没有,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至于毕业的去向,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按照LinkedIn上的数据很多人去了金融,咨询,科技,以及学术界,去华尔街的的确不少,平均薪水是高了一些,可是这又说明什么呢? 高薪的工作都在那里,辛辛苦苦藤校读出来,追求幸福追求追求美国梦,本身无可厚非。更何况,去了金融、咨询业,就成了精英了吗?也未免太小看精英这个词了,苦逼为稻粱谋的大有人在。我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我说了这么些,也许有点偏题,但我特别想告诉想申请去藤校的小朋友们,研究生们,家长们。常春藤不等于精英教育,美国高等教育也没完蛋。耶鲁不适合你,还有达特茅斯,还有布朗,各个学校都不一样。如果有机会过来读书,你出生名门,当然能在学校里找到自己的圈子,更进一步。你是工薪阶层的子弟,好好努力,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也能找出自己的一片天。---------------------最后,我再摘一些原文里我不赞同的地方,有空有赞再展开吧。但是读过《优秀的绵羊》我们就会明白,这些整天立志“爬藤”亚裔学生根本没搞明白藤校是怎么回事儿。所以精英大学本来就是精英阶层自己玩的东西,是确保他们保持统治地位的手段。自己花钱赞助名校,让自己的孩子在这些大学里上学,然后到自己公司接管领导职位,这件事外人几乎无法指责。精英一看这也不行,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体育”联盟。一句话,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如果你不是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Deresiewicz却告诉我们,现在名校其实并不重视学生教育学生职业服务办公室对律师、医生、金融和咨询以外的工作根本不感兴趣。你将来想当个教授或者社会活动家?学校未必以你为荣。大学最希望你好好赚钱,将来给母校捐款。为什么出生在美国的Michael Wang上不了藤校,而一所中国高中,南京外国语学校,却有多名学生被藤校录取?这可能恰恰是藤校布局未来校友捐款的策略 — 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精英学生未来有更大的赚钱潜力,对藤校来说“金砖五国”的高中生比西欧国家的更有吸引力。他认为大学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真正的思考能力,推崇博雅教育,甚至号召学生不要去名校。
所以,粗糙的利己主义者批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理直气壮啦?
刚刚看完。1.也许joe和小明都不快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俩身处非常不同的评价体系,我仍然认为身处joe的评价体系中的孩子,更容易或更可能快乐一些,因为他所处环境的评价标准更多元,成绩差我就实践搞得好一点嘛,实践差我就成绩搞得好一点嘛,他有腾挪的空间,小明没有。2.作者提到的一些现象的确有趣,美国顶级大学作为私立大学,要维持自己声誉和运行,必然至少在某些时候,更多考虑录取的学生是否能在将来带来捐款等实际收益,我认为这种偏向是只能微调,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的,这决定了它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向社会输送绵羊精英。3.最赞同的一点就是,也许我们真的赋予大学太多的它无法承担的使命,也许我们一直认为大学对人格的塑造很重要,仅仅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在人生中相当迷茫的一个阶段刚好都要在大学度过?也许未来大学完全不承担所谓塑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功能,而只是为国家经济机器制造螺丝钉呢。
在朋友圈被这篇文章刷屏了十几次,一直没有转发。看完了只是想,我光是当个绵羊已经竭尽全力了,你还要我怎么样呢?以前实习的时候,有一天经理接了一个电话,只是一个简单的通知:“他不来了。”后来才知道,某一位领导人临时决定不出席某论坛,于是本来要来华求见的CEO取消了行程,紧接着中国方面的老板们也不用作陪了,最后层层下达到我的上司,我本来可以趁他出差的休息日也就泡汤了。这大概是每一个平凡人家的小孩在刚毕业之后处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台庞大到永远看不清全貌的轰鸣的机器,只在类似于这样偶然的时刻让人隐约之间感受到它不可撼动的运作机制。而你处在机器的最末端,跟着它跑。据说王震将军曾经说过,这政权是两千万人头堆起来的,谁想要也得拿两千万人头来换。他是不是说过这话已不可考,但道理却是朴实简单的。踩着数不尽的人头,成吉思汗杀过了高加索山脉,几百年的战争让欧洲的民族国家从血肉模糊中成型,天降的牛顿打开了超越过去五千年人类生产力之和的潘多拉,然后是光荣革命、现代银行业、现代制造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二战、布雷顿森林体系、冷战、信息革命、改革开放、苏联解体、中国崛起...
下班的时候,从101层的环球金融中心、88层的金茂大厦和118层的上海中心之间穿过,套着黏腻发臭的衬衫奔向晚高峰的地铁,我终于想明白学这些历史的意义:这个囊括所有人的秩序就像这几乎需要90度角仰望的大楼一样,并不是我可以挑战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哪里不是体制内呢?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于是行程就走到了这里,一个靠货币霸权和军事背书的国家主导了世界的秩序,除了信息科技之外的几乎所有行业都结束了史无前例的爆炸式发展,历史进入乏味而缓慢的阶段,作为媒介的金融业和职业服务业获得了高企的溢价,请问这时候你指望我去做什么来实现所谓人生的价值呢?我去了一流的学校,端起中产的饭碗,在四环内买一套房,难道就真的比在文艺复兴时握起画笔,在工业革命前夜烧开水,比去井冈山参加革命,比跟着南巡的一招手下海经商要卑鄙不堪吗?我也想建个党啊,可你能做得到吗?不,歌舞升平的历史是单调的,它避免你在乱世里不得不做出成为英雄还是活得像一条狗的选择,但你毕竟没有成为英雄的选择了。可为什么这就让你坐立不安,破口大骂呢?以前北大出了一个宣传短片,叫做《星空日记》,我几乎都想不到看过比这更媚俗的作品。我当时对这个故事的情节总结,是一个“贫穷积弱母亲早亡的男主考上北大怒刷经济系第一毕业后进入投行工作年薪百万走向人生巅峰之时脑洞大开涕泪交流怒撕三方在小时候嘲笑他的客串老师朱军和样貌惨白的女神的激励下最后决定去摘星星的理想主义者的励志故事。” ——正是这样的故事,和把我们称作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所有故事一样,充满着对于理想主义者的不尊重。对这种二元对立的粗暴设定简单得令人发笑,经济系--&高薪--&失去理想,放弃高薪--&追求理想。真是要拜托你们想一些新鲜的方式来达到这道德的高潮。为什么我想为我的子女赢得更好的教育不是理想?为什么我想为我自己和含辛茹苦几十年的父母换一套更大的房子不是理想?为什么我想在阶级的阶梯上再登高一步不是理想?甚至问得再直白一点,为什么我想赚钱不是理想?那就是我的诗和远方,是我的梦和爱人。这篇绵羊文的最后,竟然会有“最终决定放弃华尔街工作,宁可拿低薪为理想而活”这样可笑的价值观,似乎低薪和理想之间真的存在着一种优柔寡断而无病呻吟的充要关系一样。对不起,我要和我周围的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站在一起,因为就我看来,他们善良、聪明,勤恳工作、忠于本分,他们宁静而强壮,既有平凡人的追求,也是各行各业真正的中坚。我想为每一个敢于挑战秩序的人而鼓掌,但我也更能理解,在这个游戏的最后接受自己没有抽中天命的事实,需要一样的勇气。
其实我国贫民子女进入名校实现阶级跨越的几率还是很高的。我的母校是二线城市某工科名校,班上一大半的同学都是来自县级以下的地方,家庭达到中产以上的很少很少。我当时的三个室友,都是从偏远地区考进来的(可能在很多大城市精英的眼中就是除了考试啥都不会,因为她们中学的教育模式都是完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现在她们都留在了母校所在的二线城市,年薪达到30万,在城市地价最贵的地方有了自己的房子,还资助老家的父母买了县城的商品房和车。(我们都是85后)再说说美国。我没有去过美国,发言权不大,只能说说我认识的几个在美国排名前二十私立高中就读的孩子。他们家庭的标配是父亲高管或企业主,母亲是高知全职太太。家里都有保姆,所以母亲不用做家务。但母亲依然非常忙,忙着给孩子设计各种烧钱的课外活动,比如说参加马术俱乐部,去印度做义工等等。还有就是隔着大洋跟孩子的美国老师通过邮件套近乎,比如说,为了跟老师搞好关系,把老师从美国请到中国,各种包机票包住宿陪吃陪玩。
看懂了:他们培养的也是绵羊,所以我们继续培养精致者。
写这篇文章的人大概认为赚钱是种罪恶?我的兴趣就是赚钱,很多人对赚钱的兴趣大于其他事情,也许出于喜欢钱,也许出于喜欢只有钱才能给他带来的生活
学校本来就是为进入社会做准备培养一些大公无私的毕业生难道是以后要闹革命?美国金融,法律等行业发达,能挣钱为什么不培养学生从事这些行业非要培养到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学校才是好学校?美国学校是后付费的,毕业生捐款要大于学生学费,这就导致着美国学校必须考虑学生的前途。不像中国,很多毕业就失业的专业,学校还办的不亦乐乎。=====================================素质教育本来就是给权贵们开的后门中国如此,美国也是如此社会流动不能太剧烈,也不能太小。所以精英大学招收精英人士的后代,其实问题不大。而且,美国大学资源富裕,如果你愿意学习,前200名的资源都是足够学生学的,这点和中国大不相同
大家都把批判的焦点集中在了“理想主义”和“现实利益”的对立上了,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批判的核心在于“个性”和”冒险精神“的丧失,这实际上和理想主义其实没有多大关系。我们都知道,在人类的历史上,“革新”才是最有价值,最容易被人铭记的事物。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大家,主要贡献都在于对该领域的重大革新,很难有人只是单纯因为钢琴弹得特别好或者古典油画画得特别棒就能名留青史。Acrush的编程水平没话说吧,但是大家好像还是更认可Linus Torvalds一点。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特别”的人比“优秀”的人对于人类社会更有价值。实际上,我觉得凤姐可能比许多清北ivy毕业,在某某投行工作的同学有价值得多。前者跳出了社会体系本身,利用了网民们一点可怜的优越感完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个人革命;而后者,无非还是成熟社会分工体系下一颗华丽的螺丝钉,你叫做Jimmily Li还是Edison Wong,从清华还是北大还是Yale毕业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这种所谓“优秀”,其实是一种“平庸”。因此笔者字字锥心,无非是痛心无数鲜活而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年轻生命,就这么因为“互相模仿”而变成了一群大同小异的羊群,无非中美规则有异,需要你踩点的地方不一样而已。变成绵羊这事其实和什么现实、理想没有什么关系,试问现在的金融和咨询行业已经成熟到毫无破绽了吗?显然不是,实际上信息技术革命的风暴已经在吹拂着华尔街了,但是我们大学里未来的银行家们好像还是对着老旧的攻略一再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所以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的最大罪过其实并不是“利己”,而是缺乏冒险精神去开拓全新的财富世界,总是喜欢在现成的金矿面前一拥而上。但老实说,我觉得作者还是有点杞人忧天了。无所不在的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清北ivy,也还是只有那么一小撮幸运的天才最终能成为行业巨擘,大部分人都会变成优秀的绵羊,这可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就算大家真的都是冒险家,能发现新大陆的也只是少数人。否则所谓的ivy高才生们其实每年都会毕业个几万人,人人都要改变世界一下可能人类也受不了这么折腾,大学本身也不可能指望人人都成乔布斯。尽量提升recall,precision低点也无所谓,恐怕教育者们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总是不喜欢那些用学历找优越感的家伙们。但是做绵羊就不快乐么?拿着富足的收入,和家人享受平静美好的生活,这才应该是人类的常态。大部分所谓精英高校的学生,并不想要冒险。只因为名校的标签就让名校学生们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老实说实在有些伪精英主义的腐臭。就把新大陆交给冒险家,把草原给羊群们,有什么不好呢?
现代教育制度的根源是工业化以来对专门手工业者需求的不断增大。学校不培养绵羊培养什么?“颠覆羊”们不都辍学了吗?只有心甘情愿给公司打工的,才是好绵羊。这个社会真正的统治者是大资产阶级——而他们从来都不需要念书。我觉得这个社会最大的毛病不在于产生了人和人之间的巨大差距;而是它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给贫穷的绵羊以希望,让牠们互相扯皮互相倾轧互相拼命而生存,这件事实在是太恶心。“希望”,呵呵。在此,我郑重建议大资产阶级的居住,教育,经济,货币,投资方式都和普通人分开。这样普通人也不会产生无谓的幻想:拿着几万块钱都可以梦见自己可以投资成功;或者抄来几个图像识别技术就说可以改变世界了,这是病,得治。世界上有几十万几百万的富人,他们都没做,轮得到你来做?充其量也是给他们打工的职业经理人。把富人和穷人分开,而且把穷人圈养起来,这样大家活得都开心。悲伤的最根源就在于妄想自己的不到的东西。一旦这个社会妄想成风,那就是浮躁。对于上述制度,你要是担心社会流动性,很简单。每年,或者每5年,由富人阶级组织一次活动,从穷人中找到天才(注意,只找天才),让他加入富人阶级。这样就够了。至于穷人和富人如何均衡利益关系,那就是政治的艺术了。人类可以花几千年把狼狗驯化成哈巴狗,我就不信人类不可以花几百年时间把穷人驯化成羊。那么,什么艺术,政治,人类的前途,只需要有钱人来决定就好了啊。有钱人本来就是互相通婚,你不必当心他们的基因问题。有钱人永远有钱。井水不犯河水,这样最稳定。作为一个穷人,作为必须要成为绵羊的人,请大家和我一起念:mieeee~PS:实际上 IT公司正在用公司内共产主义践行者养育穷人绵羊的理论。人类社会的稳定结构一定是二元化的
人们觉得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学术精英,摒弃社会上的功利思想,成为理想主义的灯塔,这并没有错。问题出在人们会不自觉地希望每一个名校毕业生都应该做到上述要求。事实上,文章中的各类学校只是把一部分学生当作对未来的投资,用他们的捐款来保证消耗巨大的科研、学术工作能够继续,让非功利的理想主义能够薪火相传。
我最近有这么一种感觉,在商业社会,任何一个热点事件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事件本身而已,甚至一篇公众号文章该起个什么样的标题都值得仔细推敲一番。
哈哈哈有点像女孩子之间撕逼,你不就是整容了,成天装绿茶嘛。我多么有个性,一定会找到soulmate的,不像你嫁人就是为了钱钱钱。
对这篇文章不能说完全赞同,但是也有部分内容是有意义的,先说赞同的部分吧。文章关于真假贵族的这一部分,其实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讲的更清楚,概括来说就是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促进阶层流动。教育场所其实是一种“场域”,人们在这个场域中为了争夺资源而互相竞争,但是这一竞争场所的进入门槛,竞争过程以及手段都是不平等的,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阶层更固化而难以流动。如果有兴趣详细了解,这里有一篇朱伟珏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
(有侵权请告知)关于这点我很赞同,美国顶尖大学,本就不是为了服务于中下阶层的子女而设立的,这种大学无论是准入门槛还是高昂的学费,目标人群已经被设定的很精确。很残酷么?是的。而教育体制其实只是为了巩固现有阶层而建立起来的的庞大社会体制的一部分。再说对这篇文章不那么赞同的。首先,文章认为美国的普通家庭孩子想要进入顶点学府比中国更难。言下之意是中国高考更有促进阶层流动的作用。这是完全意义上的错觉。中国目前顶尖大学,农村子女的比例这些年来越来越低。农村子女如果有幸进入大学,在大学这个“场域”中面临的是更不平等的竞争,能在大学这一阶段乃至今后的科研和工作阶段胜出的更是寥寥无几。而且几乎可以断言,随着高考改革深入,参加自主招生和直接报考国外大学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本属于中下阶层的子女在高考中只会输的越来越彻底,加之市场经济进一步推行,与之配套的教育体系只会无限靠近美国,靠教育实现阶层流动会更加困难。在这一点上,中美教育的作用并无本质区别。其次,文章认为美国的大学生是无脑的“绵羊”,别人说什么就做什么,所以全部涌进金融,律师,医生,咨询等行业。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目前就读于美国某大学公共管理专业,方向是社会政策,看起来似乎不是作者口中的“绵羊”,尽管我非常喜欢我的专业,但是我以及我同专业的同学们面临着巨大的问题——就业困难。所以很多人选择转专业或者学习与上述热门专业相关的技能,以保证自己毕业后不至于长年“啃老”。当一个社会无法提供给所有专业同样的机会和待遇,当这个社会对不同专业的人本身就是不平等对待,批评身处于其中的个体毫无意义可言。每个人都有按照自己的理性进行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如果真要说精英大学的学生是绵羊,那么其实你我皆绵羊。最后,美国精英教育最为成功的是它的确培养了一批在各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的顶尖人才。我所认识的很多美国phd都是全奖拿到offer,用同学们聚会时的玩笑话就是,“我们这些本科生和硕士生养活了你们这些phd”。但玩笑归玩笑,科研成果是美国名校最过硬的实力,而科研基础之一就是充足的经费保证。只看名校索取而不看产出是不够全面的。
你们居然都在黑作者,我看完唯一的感觉是要表扬作者比他同行数学基本功扎实。美国名校通常都有对低收入家庭孩子减免学费的政策,比如哈佛规定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全部免费,18万美元以下则最多只需交家庭年收入的10%。这是非常慷慨的政策,要知道如果你的家庭收入是18万美元,你已经比94%的美国家庭富有。但哈佛能用上这个减免政策的学生,只有40% — 大部分哈佛家长的收入超过18万美元。我看到另一个数据,在斯坦福大学,接近一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这相当于美国前1.5%),只有15%的学生家庭年收入不到6万美元(相当于美国后56%,一半以上) — 这意味着前者家庭孩子进入斯坦福大学的可能性约为后者的124倍。看过太多 50% 直接除 15% 的作者了,真心觉得我朝应该把贝叶斯作为媒体从业者必修课。有评论表示没见过直接除的作者,我随手挖坟找出来一个。炒股的兴致,居然与学历有关联,学历越高者,越不愿意炒股,低学历一族则成了股民的大本营。上证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专以下学历者投资证券的有2381.75万人,占比27.51%;中专学历者2258.29万人,占比26.09%;大专2256.15万人,占比26.06%;大学本科1441.11万人,占比16.65%;而硕士及以上高学历者仅有319.34万人,占比3.69%。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吐槽....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常青藤的绵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