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以内,还有比它遇见更好的自己吗

10月1日,国庆长假的第一天,也是我们校庆嘉年华的第一天。清晨七点钟,虽然时间还早,校园里还是安静的氛围,但却已是人头攒动,一抹抹紫色的身影穿梭忙碌在各个帐篷之间,我们的志愿者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以最好的状态在等待着校友们的到来。

校庆是属于所有华农校友共同的节日,在这段校友欢聚一堂的珍贵时光里,有人在人群背后默默为校庆的各项活动进行着保障工作,他们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只为让校友们更好地感受到校庆的氛围与快乐,让他们回到家时可以感受到来自母校的温暖,他们的名字是志愿者,也是我们可爱的乐于奉献的小天使们

志愿者们都有着自己明确的分工。在人文楼的接待点,他们帮助校友注册校友之家、发放衣服,还有帮助校友负责签名墙拍照,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每个人各司其职。

尽管辛苦,照顾自己的家人,却总是格外地有力量,校友们也对志愿者们表达出充分地尊重和感谢。每个在签名墙面前的校友所展露的笑容,都是对回到母校的喜悦,这样的机会来之不易。也许在将来当我们走出校园,也会渴望这样一次重回青春的机会。身处大学,也是我们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时间段

在10月2日的狮子山广场的学科文化体验活动里,游戏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时候,不仅有大朋友,也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和老人,热闹的气氛让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微笑。在这里,身穿经济管理学院志愿者服装的同学们也同样出色且有耐心地完成引导工作。

在更多的岗位,还有更多的志愿者们,以及其他各个学院的志愿者们,也同样辛苦,在散落的各个角落,都是一个个稳固的螺丝钉,进行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最多的光和热

对于忙碌的工作,志愿者们表示,一点也不后悔当初报名参加。接待校友期间,能真切地感受到,虽然每个时代都赋予了每一代华农人不尽相同的使命,但从校友前辈身上,我们能看到华农人不变的精神品质,就像是华农的“基因”一样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一代又一代学子传承、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就来自于他们,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种震撼也在告诉我,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又该怎样肩负起传承华农勤读立耕立己达人的责任。

岁月逝去,不变的是华农学子的赤子之心。校友们在华农的变化和取得的荣誉之间感怀,也在一个个多彩活动里流连不舍。这些离不开志愿者们的亲切引导和关怀,以及对细节上的关注。收获快乐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老校友,也有志愿者们自己,他们在校庆留下了自己印记,写进了历史,温柔了这段岁月。

长时间的准备中,他们做好了各项培训,也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但是也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更加增强了集体工作的能力水平。一次经历也许并不能带来突破,但能让自己更加成熟。在繁华谢幕以后,喧闹化为寂静,盛大集会告一段落,志愿者们又投入到清场结尾的工作中去,将自己的光荣使命体现在最后一刻。

百廿华农,在未来仍然有很长的路途要走,感谢所有“回家看看”的校友,也感谢每一个岗位的志愿者,祝愿每一位华农学子与母校一起同行,去书写新的篇章

图片 |校庆宣传工作室 王颖雪 鲁元嘉

文字 |校庆宣传工作室 包若仪

编辑 |校庆宣传工作室徐燕妮

人要能为自己的生命腾出空间,需要对自己有很清楚的了解。 有自我定位, 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在物质允许的前提下取舍又是什么。遵循物质生活心理需求都有克制、有满足,时间一长就清楚什么才是让自己真正快乐和充分需要的。

数码产品我有两个大件,iPhone4手机和Sony电脑,这两样我觉得已经基本满足了我的数码需求。它们代替了闹钟、电子书、记事本、手表、相机、导航、MP3等等物件。


大学毕业后,开始独立生活,自己管理生活。布置自己房间的时候觉得闹钟更多的是装饰,属于可代替品所以没有购买,而Kindle则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纸质的图书,多买一个电子书是浪费,所以没有购买。就因为这两个物件纠结来纠结去买不买,最终还是放弃,静下心来想想不能无原则地买东西,花钱得花在刀刃上,于是我给自己列过一个清单,大概这就是我断舍离的雏形。

1、长久不穿的服装、鞋子、书包。

2、在学校买的自行车、小书柜、网球拍。

1、衣服买简单大方的款式,颜色不要过于花哨。鞋子考虑到上班需要,少买球鞋,适当买休闲鞋和皮鞋。包的容量要适当。

2、租住的房间物品随需要逐步添置,先买适当的厨房用品,学习做饭,让自己吃的健康些。

3、数码产品不追新,按需购买。

后来真正自己生活了一段时日后,发现行动强化意识,坚持去感悟,由物及事入心,最后,有了一些独立的生活态度。至于数码产品,我没有购置大件,添置了一些周边产品,但是这些东西提高了手机、电脑的可用性,并且也达到了我想要的使用效果。在取舍之间,自己心态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可能曾经都是父母养活自己,现在自己当家做主后知道了择重点,权衡利弊。


我没有买单反,一台手机也能拍出我觉得很满意的照片,平时就简简单拿出iPhone4随手拍,记录生活。我和女朋友都喜欢小植物,于是自己兴趣所在开了个微店,朋友有喜欢的植物就会把它们带走。拍些植物的照片我都是用手机搞定,但是有些细节iPhone4还是力不从心。再三考虑,拍植物并非专业需要,所以没必要投资一台相机。于是,我搜寻到了手机上用的微距镜和长焦镜头,有了这两个小镜头我的手机也能拍出很多有意思的照片。

这个是手机的背夹,这个背夹里面是海绵,以防磨损手机,它可以卡住最大宽度10cm左右的手机,关键是这个背夹有三脚架的连接口,可以连接到mini三脚架上。

把背夹夹住手机,把背夹的镜头预留孔洞对准手机镜头。

微距镜头是我最喜欢的小镜头,有镀膜看起来很漂亮,直接手持就能拍摄。

背夹和mini三脚架合体。

正常来说这个微距镜头对焦距离是4-12cm ,但是我用下来1-2cm也是可以的。

拍个肉肉来看看,连雨露上的小刺都能拍清楚,我非常喜欢。有了这个微距镜头,我养的所有肉肉都有了自己漂亮的证件照,也方便朋友们在微店上看清楚植物的细节。另外这个镜头平时拍小昆虫也很赞,悄悄凑近昆虫,能把昆虫的细小部分都拍清楚。

买的时候,这个长焦和微距是一起买的,女朋友特别喜欢这个。我基本每天都要陪着女朋友去跑步,跑步能看到日落。她会说快把大蛋黄一样的太阳拍下来,可是手机拍出来太阳就很小很小一点,现在有这个,就能拍很远。

手机正常拍出来画面是这样。

接上长焦镜头后,立马看得远了,12倍变焦。

虽然没有坚持买单反,但是节省下来的钱,我用作了业余的微店小投资,算是自己的小小的创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断绝了不需要的东西,这样却收获了另外的一片天地。


公司的车子,搞采购啥的都要自己出门办,初来这个城市,很多地方不熟悉,导航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公司车子上并没有配导航,只有自己下载了导航软件,为了行车安全还是买了个车载架子,把手机固定住。

买回来先在家里吸附在玻璃上试了试,很牢固,可以调整上下左右的角度。

架子可以夹住很宽的手机,对我的iPhone4来说绰绰有余。

最后放到车子上,很不错。把手机变成了导航仪,非常方便,设置好终点,根据语音提示来行使就OK了。

手机架子本来可有可无,我买架子是为了防止自己驾车的时候手机滑落,防止拿着手机看导航的情况出现。其实就是有些物件看似可有可无,但是在和安全有关的情况下,小物件起到大作用,为了安全着想,该省的省,不该省的则不要省。


周围的朋友推荐的,合照不求人,自拍杆和手机夹子。

自拍杆很细,但是全部伸出来有一米四,非常长,轻巧实用。上回去香港旅行时候,在维多利亚港,游客基本都是人手一根自拍杆,合照确实很方便。现在旅行只用带个手机和自拍杆就搞定了,轻便。

我发现自拍杆的夹子可以接到我的小mini三脚架上,我又发掘了另外的功能。

手机夹子和mini三脚架合体。

放在桌子上看视频,这下连手机小支架都不用买了。

还可以拍延时摄影短片。

舍弃意味着有更多可整合的可能,一样东西多种用途就不必要重复买相同功能的了。虽然还是原来的那些东西,却觉得生活的品质提高了不少。同样的物品发挥了更大的价值,物尽其用。


之前都是一直用iPod、MP3听歌,上班后觉得很是麻烦,手机其实足够了,于是听歌什么的都用手机搞定。

耳机也一直用着随机送的小白,没有特别惊艳的塞子,平时上下班听听。

我喜欢回家轻松的氛围,于是选择了音质不错的BOSE蓝牙音箱。

音箱和手机只需要蓝牙连接,机身简洁,不用一直供电,不占地方,BOSE的音质有保障。

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标准,依照环境也要调整行事的方式,一成不变并不是断舍离的根本,它既然让人寻找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那么学习,能使人进步;研习,能令人感悟;践习,能促人收获。


我的另外一个数码大件就是电脑了,电脑基本都是工作所用,处理办公文档什么的,Sony很老的机型,一直很稳定可靠。我同样利用了电脑的扩展满足了我很多需求。

USB真的是电脑最好的扩展口。

本来需要个台灯,但是桌面比较小,节省空间而考虑,妥协变成了买了一个USB的小灯。

灯体积很小,有开关,线是可以任意弯曲的。

灯内部是由7个LED小灯组成,亮度足矣。

妥协是坚持的反义词,它的出现是一种迫不得已,但是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使自己看到自己内心的倔强。人非圣贤,不是所有东西说做都能做的很好,选择的时候有时候是选择了正确地东西,但是心里却觉得不是,说明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不是一朝一夕的,行为也要历练。


买杂志送的随身WiFi,一下就解决了公司没有无线网络的窘境。

这个随身WiFi很小,我经常担心它掉了。

插到电脑上安装好驱动,随之电脑会显示WiFi名称和密码,然后就可以共享网络给手机用了。

合理购买,判断好赠送的东西是否有需求,如果有需求那么就是超值的,如果不是就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不要被宣传迷惑了,买了不合适的东西成了鸡肋,放着用不上,扔了又可惜。在购物季时更要正确判断,取舍得当。


冬天一到缩手缩脚啊,科技真是进步,USB充电迷你暖手宝太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了。

粉色的当然是妹子喜欢,她手脚比较冰凉,这个暖手宝正好一只手可以握住,温度适中。

如果没有电,插在电脑上就可以给它充电,太方便了。

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能让身边的人也欢心。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最终它是让自己形成习惯,等也能审视人与人的关系,这些智慧霸逐渐会在生活中体现。


断舍离,简简单单三个字,表面上主要是指物化层面,它从物化给予我们行事指引,从执行的果敢就是一个很好的历炼,只要坚持,由外而内,从日常的整理变成随手收拾,关键在于从实践中摸索到适合自己的规律,形成一种习惯。抑制泛滥、平衡满足后自然会有断舍离的行为提升,改善心灵环境。看到真实的自己不容易,改善提高自己更加不容易,权衡得失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女朋友考研成功,各位尾巴心想事成。

【我的广播年华】李丹丹: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

  在央广,遇见更好的自己

  冒险,对于一向稳中求进的我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在三年前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我还是选择了冒险。也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抉择,改变了我30岁之后的人生轨迹……

  2013年7月21日,就在北京经历那场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的夜晚,我作为江苏连云港电视台的主持人,正跟随中国曲艺家协会下基层,主持一场相声晚会的直播。此时,我手中除了握着话筒之外,还攥着一张当天晚上去北京的高铁票。这张票,决定着我能否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的招聘考试。如果晚会正点结束,我的时间是可控的。但是意料之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现场观众强烈要求姜昆老师的节目返场。相声和歌曲返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时间,而此时,我需要的也正是时间。

  在告知我的主持搭档牛群老师实情后,年近六旬的他,居然站在台口,一个演员、一个演员的商量,请大家今天尽量不返场,为我赢取宝贵的分分秒秒。而我也在感动中完成了演出任务,在最后一刻跳上了火车。哪想,那一夜北京暴雨如注,几乎所有的进京列车都晚点。但我,居然如有神助一般,准时地赶到了北京,站在了考场门口……

  接下来,我结束了十年电视主持人的身份,转战广播,走进了这座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楼。坐在直播间,我的难题来了:广播主持人要一边主持、一边操控主播台,播音时“手、脑、嘴、眼”并用。于我,在直播间的感觉如同战场一般:8秒空播就是事故、错播必定接受处分……每每一个小时直播下来,因为紧张,手里的稿子被攥皱、浸湿;因为害怕推错推子,自己被自己的指甲抠伤却全然不知……访谈嘉宾要自己联系、新闻稿件要自己编辑,采、编、播被“淋漓尽致”的融为一体。说实话,那段时光我是“熬”过来。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特别庆幸能有那段经历。因为她告诉我什么叫规矩、什么是标准、什么叫分毫不差、什么是恪尽职守……

  熬过了“艰难期”,我终于迎来了与广播的“爱恋期”。我的呼号是:中国乡村之声,我的听众是:农民和农民工。我的工作充满了清新的泥土气息:在直播间和专家聊政策,到田间地头和农民拉家常、在农家大院与村民齐欢唱。我也感受着他们简单地幸福:村里的留守孩子们爬到树上占据“有利地形”能看到全场的演出,这就是最开心的一天;乡亲们拿到大病保险,报销了药费。病,似乎就好了大一半;老乡们卖出了自家地里的玉米,擦着汗、数着钱,这就是幸福的一年又一年!

  但爱恋中的生活远不止诗和远方的田野,现实一次次提醒我作为对农广播主持人的责任所在。三年前的春节,中国乡村之声要做一期特别节目。我想采访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父母是如何欢度节日的,贵州台的记者红宇帮忙联系了一对两年多没有见过面的母女,远隔千里的她们通过连线接通了电话。在直播间的我,准备好等待亲人间的嘘寒问暖和热泪迎眶。但电话接通了,我却等来了沉默。因为长时间的分离,母女之间竟然陌生到无话可说,你信吗?这就是留守儿童真实的内心世界。

  还记得那年的那次采访,我的采访对象是一位因在屋顶晾晒玉米不慎跌伤、摔断两根肋骨的单身汉。其实,他的哥哥在他摔伤的第一时间就用手推车把他送到了县医院,但又在第一时间把他拉回了家。因为没钱做手术,医院也不收他们拿去的两袋玉米,他只能忍着痛,躺在床上挨日子。

  我仔细打量这个家和我的采访对象,屋子里真的只有电灯能算上是家用电器。我问他:亲戚家也借不到钱吗?他说:平时为了给孩子上学都借遍了。单身汉的孩子?在追问下,我得知:一穷二白的他,十年前收养了一名弃婴。他全部的劳动所得都供养这个和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女儿,从来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这个不幸的单身汉用坚定和温情告诉我们什么叫人间大爱。

  采访结束,我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随后又组织社会力量捐助了五千块钱手术费、联系村里为他申请了低保,并嘱咐他要定期交纳医疗保险……结束最后一次采访,这位摔断了肋骨却不叫一声疼的庄稼汉,躺在床上目送我们一行时,我分明看到了他眼中有泪……

  最近一次去西藏墨脱的乡村小学采访,一个藏族小女孩一直好奇的跟在我后面。忙完了所有的采访后,我蹲下来和她聊天。她一脸真诚地问我:阿姨,你真的是从北京来的吗?得到了我的肯定回答后,她瞬间褪去之前的羞涩,露出孩子活泼的天性继续追问:北京真的有摩天轮游乐场?有好几层的图书馆吗?我说:是啊。你想去吗?她说:我做梦都想去……

  心存梦想的山里孩子、身处困境的农民、辛苦劳作的农民工、孤独终日的留守老人,作为对农广播节目主持人我明白,自己能做得还有很多很多……

  许多央广的同事,把自己与广播的情分用“初恋”来形容,我没有这个资格。但我知道:深爱,是在经历风雨之后获得的一种永恒之爱。我与央广、与广播恰似这种关系。何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让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三年间,我的努力获得了极大的回报――中央台十佳主持人、总局五一劳动奖章、总局巾帼建功标兵。而这些,也给正在砥砺前行的我平添了无限动力。

  如今,每每站在15楼的办公室极目远眺时,我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如果,因为演出,我没能赶上那趟列车;如果,那趟列车晚点,如果……

  感谢生命中所有的机缘,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感谢我深爱的职业带给我的一切……

关键词: 留守儿童;广播主持人;留守孩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更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