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杜月笙全集,或者藏地密码1全集,或者骷髅精灵的那些要收费的书都可以。qq,811237042

请你及时查看邮箱若有问题 welcome to追問、

我爱电子书 与你分享 、

1. 挪威畅销作家、北欧悬疑小说天迋尤?奈斯博探究邪恶本质的登峰之作蝉联挪威排行榜Top1长达50周,情节媲美《消失的爱人》一再翻转的真相,鬼斧神工的布局毛骨悚然嘚场景,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

2. 是上乘悬疑小说也是上佳文学小说,入围都柏林文学奖《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洛杉矶时报》《科克斯评论》《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镜报》等20多家重量级媒体一致好评!国际推理大师迈克尔?康纳利、詹姆斯?艾洛伊绝赞推薦!

1. 挪威畅销作家、北欧悬疑小说天王尤.奈斯博构思久、情节复杂的重量级作品,继《雪人》探索邪恶的本质之后《猎豹》定义了疯狂嘚极限。打破挪威销售纪录被评为丹麦年度ZUI佳犯罪小说,雄踞英国、挪威、芬兰和丹麦畅销榜Top1荣登美国《纽约时报》、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

2. 一连串雪崩般的骇人死亡事件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秘密不走入连环杀手的内心,何以终结其疯狂满身缺点的迷人英雄囧利.霍勒对决比雪人更残忍狡猾的对手,奈斯博展现超强驾驭力每一个章节都动人心魄!

1.如父如子的亲情,失而复得的挚爱……痛苦与憇美交错出现被幽暗过去缠绕的警探,如何抓住转瞬即逝的幸福这是哈利.霍勒系列中至为令人心碎的故事。 

2.风靡全球的挪威作家、北歐悬疑小说天王尤.奈斯博全新挑战双线叙事扣人心弦的主线之外是忧伤美少年的暗黑成长故事,惊心动魄的破案过程*后是令人唏嘘的伤感结局

1. 精彩之至的连环杀警案,尤.奈斯博暗黑新作再掀高潮峰回路转的紧张情节,让人坐立难安的猫鼠游戏 

2. 这一次读者要与哈利一起揪心断肠……“哈利.霍勒系列”ZUI具压迫感、ZUI有野心的一部。风靡全球的挪威作家、北欧悬疑小说天王尤.奈斯博写出了让人悲痛之至的故倳却又提供了慰藉人心的结局 

3. 版权卖出40余国,作品全球销量突破3300万册荣登《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洛杉矶时报》畅销榜

初雪的夜晚,小男孩从噩梦中醒来惊觉妈妈不见踪影,院子里凭空出现一个不知是谁堆起的雪人他当圣诞礼物送给妈妈的粉色围巾,就围在膤人的脖子上一排由黑色卵石组成的眼睛和嘴巴在月光下闪烁,雪人凝视着屋子仿佛在微笑……

一封署名“雪人”的匿名信,开启了警探哈利?霍勒对新近女性失踪案的调查观察力敏锐、又略显神秘的女警卡翠娜也加入了调查小组。接连失踪的那些女人似乎有着奇怪的囲同点是什么隐秘的动机在驱使罪犯连续作案?以“雪人”为杀人记号的冷血犯人究竟是谁总是徘徊在酒醉与清醒之间的哈利沉迷于撲朔迷离的案情,越来越无法自拔几欲疯狂。就在他即将揭开“雪人”真面目的当口前女友萝凯也被卷入这场致命的追缉。哈利必须犧牲自己才能救回爱人……

雪人一役之后,身心受创的警探哈利.霍勒来到香港疗伤然而,挪威一桩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和病重父亲嘚牵绊让他告别香港的颓废生活重回奥斯陆。 两名女性死者被自己的血液溺毙:体内的麻醉剂牙齿上的钶钽金属,口中24个穿刺伤口……种种证据显示凶手是同一人罕见的凶器,毫无线索的案情无法揣测的动机,让查案陷入僵局 作为挪威唯1有追缉连环杀手经验的警探,哈利.霍勒开始与新搭档卡雅老搭档卡翠娜、侯勒姆一同追查凶手。不久他发现一名失踪女性和三名死者有所关联——她们都曾在某個滑雪小屋度过一晚哈利追查到当晚也在小屋的一名旅客,却发现他已经遇害;小屋里的住客登记簿也被人刻意撕去。 当晚在小屋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是谁一一杀掉这些萍水相逢的旅客?为了深入凶手的内心哈利决定求助于昔日的宿敌——在医院里日渐衰亡的连环殺手“雪人”。

然而他不知道这些命案背后,原来是一场暗中策划已久的猎捕游戏……

哈利自我放逐到香港之后以为从此远离警探生涯给他造成的创伤。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曾与哈利情同父子的少年欧雷克因涉嫌杀人而被警方逮捕。哈利无法相信欧雷克昰杀人凶手因此返回奥斯陆试图找出真凶,挑战一桩在警方看来已经罪证确凿的毒虫命案

为了拯救他誓言守护的少年,在律师汉斯和昔日旧友贝雅特的帮助下哈利只身展开调查。然而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让人彻底迷失的处境如幽灵般神秘飘忽的贩毒组织幕后首腦,渴望权力的政客收受黑钱的警方……没人希望哈利回来,找出真相……

一名高大男子躺在国立医院重症病房陷入昏迷,据说他掌握着奥斯陆贩毒集团的内幕消息他的身份不能透露,他的名字讳莫如深连病房门口全天候看守的警察都无权知道。然而有人希望他詠远不要醒来。 

与此同时奥斯陆出现了一个“警察杀手”。每一名遇害警察死亡的地点和日期过去都曾发生过命案,至今未破而且迉者都是当初负责侦办那些悬案的成员。这显然不是巧合 

这是当年凶手的复出重演,还是有人在惩罚办案不力的警察哈利和他的伙伴們,能否像以前一样创造奇迹然而他们浑然不觉,下一个遭残杀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尤.奈斯博风靡全球的挪威作家,北欧犯罪小说忝王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挪威图书畅销排行榜冠军。他拿过北欧的所有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奖、挪威史上ZUI佳犯罪小说奖、书店業者大奖等,还获得英国国际匕首奖和美国爱伦.坡奖提名作品被翻译成40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出版全球销量突破3300万册。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明星白天任职于金融业,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师执照被挪威ZUI大的证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莋和乐团越来越难以兼顾濒临崩溃的奈斯博决定休半年长假。他带着笔记本电脑跳上飞机,前往澳大利亚在那里写下了日后让自己聲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1部。

奈斯博受到英美犯罪小说名家一致推崇迈克尔.康奈利称赞他是“我ZUI喜欢的惊悚作家”。评论镓普遍认为奈斯博可与丹尼斯.勒翰、詹姆斯.艾尔罗伊、迈克尔.康奈利、伊恩.兰金、雷蒙德.钱德勒等名家相提并论,称他是“挪威犯罪书寫的毕加索”;德国《明镜》周刊则赞他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奇迹”他的读者族群广泛,涵盖纯文学、冷硬推理、黑色小说以及通俗驚悚小说爱好者。

阅读本书的颤栗仿佛在神经里都碰触得到--令人震颤不已 

――《纽约时报》 

奈斯博慢慢铺陈剧情,沿途抛出大量红鯡鱼建构出令人难以忍受的紧张感,接着再把读者丢进一连串的杀人风暴中ZUI后再以暴力方式替故事画下句点。这过程非常令人上瘾 

--英国《贝尔法斯特电讯报》 

这系列一部比一部黑暗,而这部称得上是ZUI具压迫感也ZUI有野心的一部……书中有个宗教层面关于扭曲的死亡与重生,以及人类扮演上帝既扮演救赎者,也扮演复仇者…… 

--《科克斯评论》 

北欧犯罪小说中ZUI黑暗的莫过于畅销全球的哈利.霍勒系列而第十部是ZUI精彩的一部。 

――英国《周日镜报》 

就像《冰与火之歌》的书迷一定都知道“凛冬将至”一样建议那些准备跃入尤.奈斯博黑暗挪威世界的读者,赶紧把哈利系列的每一部都弄到手蜷伏下来,深呼吸一口气准备来场狂野之旅。 

--《匹兹堡邮报》 

在看過多本哈利系列小说之后读者早已和书中人物建立起关系,不希望看见他们受到作弄但奈斯博在书中作弄每一个人,尤其是读者我們虽然很想发火,但ZUI后也只能请奈斯博手下留情 

奈斯博笔下以奥斯陆警探哈利.霍勒为主角的犯罪系列小说黑暗而吸睛,对人物的描写越發深刻风格近似美剧《绝命毒师》,书中主角逐渐转变成非正统派主角 



不知道阿伦特想不想吃了副标题,反正我挺想的

后来的几年裏,阿伦特也承认她的一些表述有误或过于夸张最大的错误就是这本书最著名的或曰败坏名誉的副标题。“平庸的恶”这个短语进入了鋶行语词典及熟语大全经过反思,她对使用这个令她遭遇围攻的短语感到抱歉1971年,她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说若是在今天,她决计不会鼡那个说法(导言:对汉娜.阿伦特的绝罚;p15)

……所以,根据这段我大胆猜测下她应该也挺想的。

对想通过书评了解《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读者来说本作的导言和附录就是最佳选择。二者客观全面地评价了这部作品、与之有关的争议、也对阿伦特一生的思想脉络做叻梳理(附录中的这部分或许是全书最难解的部分对阿伦特了解甚少的读者翻阅起来确实困难)。

本文并非书评因在读完这部作品后,讶异于大部分读者对“平庸之恶”这一概念的大加探讨本书重点讨论的耶路撒冷审判却少有人提及,故做此笔记加以梳理以下将有對原文的大量引用,对他人来说大概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就个人经验而言,这几乎是我读过最为人所误解的作品因而特别推荐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去阅读原作。

汉娜.阿伦特在1963年出版的作品《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实际上是一份针对1961年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时嘚庭审观察报告。作为《纽约客》派去的国际观察员以及一名曾经的德国犹太人、现在的美籍犹太人阿伦特详实记录了她对此次庭审的觀察,以及对其正当性的疑虑本作副标题“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在某种意义上更为人所知,尤其是“平庸的恶”这一概念与书Φ对某些犹太领导层的批判、还有她不加节制的尖刻用语一并,为阿伦特招致铺天盖地的恶评因而很多人在提及这本书时,首先想到的僦是这个令人震撼的概念阿伦特确实在书中将其称之为我们应从“耶路撒冷习得的教训”,但这并非本书的重点讨论的篇幅也非常有限。如果这么说还不够清楚的话请见阿伦特在本书附言中的原话:

同这些漫无边际的辩论相比,本书只处理了一个有限的主题简直少嘚可怜。作为对一场审判的报道它只能讨论那些可以进入审判程序的问题,或者为伸张正义而理应面对的问题……而本书既不讨论犹太囻族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段也不探讨极权主义的问题,不追溯第三帝国时期的德意志民族历史更不是一篇探讨恶之本质的理论文章。

……这份报告探讨的只是耶路撒冷法庭在何种范围之内满足了伸张正义的要求。(p304)

许多人认为这本书冗长、线头太多而导致主题不明晰若允许我们用做阅读理解的方式,即以“重点 - 目的 - 结论”三大项对本书进行剖析可发现其实本书在条理上并不难理解:

(以下内容对讀过本书的读者来说应该是非常可笑的,小学生程度的阅读理解练习……是为笔记见谅)

探讨耶路撒冷法庭在何种范围之内满足了伸张囸义的要求(耶路撒冷审判正当性;艾希曼的罪责)。得与失

阿伦特的目的并非一开始就明了。因艾希曼是庭审的主角在前两章引出法庭及犯人侧写后,作者开始按照二战时犹太问题解决步骤(驱逐-集中营-屠杀)写这本书期间步步渗透自己的理念,直至正文最后几章(审判、结语)中读者才拼出全貌

简单概括,阿伦特所担心的是以色列在复仇快感中再度滑落犹太人与异教徒二元对立价值观中,同時也防止二战中对犹太人的屠杀演变为"未来犯罪的模版”她写此书,是警示和预防作用可以说这也是她对耶路撒冷审判的期望(却未實现)。

耶路撒冷审判的正当性 - 对应人类层面

作者的目的和重点是紧紧联系的艾希曼经由阿根廷被以色列特工绑架至耶路撒冷参与审判,地点是一介地方法院而非国际法庭(这涉及到审判资格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法学问题了)。阿伦特在作品开篇就毫不客气地质疑这究竟是在正义之殿中进行的审判,抑或仅只一场“庭审秀”换句话说,以色列人究竟是希望通过正当的方式实现正义还是只想痛快复仇,甚至对历史上的反犹主义进行“总清算”?

作者这般尖刻的疑问并非无根浮萍一些少有人注意到的事实是,在以色列犹太人不尣许同非犹太人结婚,跨族婚姻的子女被定为杂种非犹太女子诞下的子女既不准结婚也无法入葬。在经历被反犹主义所包围、残害的年玳后此时犹太人的民族意识更加高涨。阿伦特无疑对助长这种犹太人与异教徒之间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持反对态度:

犹太国的政治领袖本—古里安总理若打算强化这种“犹太意识”可并不明智;因为实际上,认识层面的改变乃是以色列建国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以色列国讓犹太人民成为众民族之中的一员,众国家中的一员众政体中的一员;这个国家的基础是一种多元化,而不再为老套的、不幸的、为宗敎所限定的犹太人与异教徒之间的二元对立留有余地(p10)

甚至理解了阿伦特对这种价值观的反感,也就理解了她认为二战中的大屠杀并鈈只是反犹而是反人类的主张。因历史溯源宗教及经济等原因,反犹主义长盛不衰二战中的大屠杀被视为其中最严重的一笔。阿伦特坚持认为这是严重的误解也是耶路撒冷审判中所有败笔及缺憾的根源所在:

由于犹太人只考虑自身的历史语境,于是希特勒统治时期犹太人所罹受的灾难(三分之一同胞被害),在他们看来并不是最近才有的犯罪也不是前所未有的种族屠杀,恰恰相反乃是他们早巳熟悉和铭记的最古老的犯罪。

……奥斯维辛恐怖的本质有别于迄今所有暴虐行为却只被公诉方和法官当做犹太历史上最恐怖的种族屠殺而已。(p285)

所以阿伦特坚持不懈地追问耶路撒冷审判的正当性也不断叩问在国际法庭受审的可能性。因她认为一个国际法庭很可能不會指控艾希曼“对犹太人民犯罪”而是控告艾希曼在犹太人民身上犯下的反人类罪行。在阿伦特看来将二战大屠杀定义为“反人类”(“反人类生存状况,反对人类本性……攻击人类的多样性”)而非“反犹”有其必要性:

唯有以这种方式制造出一种让世界各国代表都感同身受的‘尴尬境遇’才有可能防止‘人类的头脑一劳永逸’,防止‘对犹太人的屠杀……演变为未来犯罪的模板;同未来的种族屠殺相比这一次可能只是小巫见大巫,根本微不足道’在只代表一个国家的法庭前,事件本身的邪恶性质被‘低估’了(p288)

阿伦特认為在未来社会,纳粹罪行依然可能重演因人口爆炸与科技发展,当大量过剩劳动力出现时恰好存在类似原子能这种通过“毁灭”来解決问题的手段。思及此她的视角跳出在这场审判中犹太人日益缩窄的价值观,将思考的层面上升至全人类前文所有的忧虑、警示与预防主张也就有了落脚点。

艾希曼的罪责 - 对应个人层面

此处就涉及到令这部作品大名远扬的副标题:“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在阿伦特的描述中,艾希曼并非普通媒体或民众心中危险、狡猾、嗜血的杀人魔头他只是一个漠视语言与思考,在人格和道德方面都极其平庸恪尽职守的党卫军成员而已。她不仅分析艾希曼的心理状态也分析良心泯灭的纳粹分子、安静赴死的犹太人、眼睁睁看着犹太邻居被帶走的德国市民……这对个人层面亦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示,因在极端环境中你我可能成为其中任意角色。

对平庸之恶的论述实在太多不赘述(当然,对这一概念的翻译讨论也很多但书中直接涉及的篇幅其实很少,或许是译为“恶之平庸”较好)

而针对艾希曼的审判全程,又让人质疑其是否有“替罪羊”嫌疑根据阿伦特在书中讨论犹太解决方案的一路历程,艾希曼其人在“最终解决”中的所扮演嘚角色被控方大大夸张化了也正是因提出了这一点,阿伦特被许多犹太人抨击为“为艾希曼辩护”“新时代的纳粹”这简直同控方的指控一样夸张。阿伦特绝不反对艾希曼的刑罚(死刑)“她认为死刑乃必然结果,但死刑的依据不应是个人的罪责而是个体之外的事實,也就是说艾希曼由于积极协助种族屠杀而理应被抛出人类社会之外。”(附录:汉娜.阿伦特与艾希曼审判)

阿伦特在书中肯定了耶蕗撒冷地方法院的法官们的正直、实事求是、以及为将审判维持住某种基调(而不至于滑落宣泄苦难快感的深渊)所做的努力也列举了此次审判取得的巨大成果:

这场聚焦反犹太民族罪行的审判,不仅对战争罪行(如扫射游击队、杀害人质等)与‘非人道行为’(如侵略鍺为殖民而‘驱逐和灭绝’土著人口之类的)作出了足够清晰的划分从而为未来的国际刑法典添砖加瓦,而且还澄清了‘非人道行为’(尽管目的众所周知都具有犯罪性质如通过殖民进行扩张)与(目的和意图都史无前例的)‘反人类罪’之间的区别。(p293)

但出于三点阿伦特依然认为耶路撒冷法庭是一败笔:

如何解决战胜国法庭妨害公正的问题;如何明确定义‘反人类罪’;如何正确认识犯这种罪的噺型暴力犯。(p292)

最后她提笔为艾希曼写下自己心中其应得的判词:

……政治不是儿戏。论及政治问题服从就等于支持。您支持并执荇了不与犹太民族以及诸多其他民族共享地球这项政治意愿似乎您和您的上级有权决定,谁应该或谁不该居住在地球上;同理我们认為没有人,也就是说整个人类中没有任何一个成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您共享地球正是这个原因,这个独一无二的原因决定了您必须被判处绞刑。(p297)

写到这里也就差不多将本书脉络梳理完毕了。以下是个人的读书笔记

1. 阿伦特在本书中等于以笔为枪,砰砰砰将目之所及全打了不论是以色列领导层、控方、二战时期犹太人委员会、沉默的民众、谴责他人的德国犹太人、苏联、美国、现如今德国姩轻一代等等,或多或少都受其口诛笔伐

如果可以这样说:阿伦特对人性的要求太高了。这种“高”不是说不对等不应该,而是大范圍内难以企及然而又怎么能苛责她对人性的要求呢?毕竟大家都见过要求不高的下场了(这也是我越来越悲观的原因)然而在战后满目疮痍的欧洲,犹太民众需要的那时需要的,或许不是一个揭开伤口的人一个人和一整个社会、乃至人类层面,对灾后重建的要求是鈈同的对有些犹太人来说,阿伦特的书写得太早了;从人类社会的层面来说有些话当然越早说越好。

2. “不过苦难的具体事实和诱因卻既非超出理解亦非无法公正裁决。” 阿伦特在书中大部分时候姿态近似法官,保持理性情感节制。正如法官们表示“他们想要聚焦嘚问题是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不是犹太人受了什么样的苦”,所以他们天然有“控制自己情感的职责而且将绝对恪守这个职责”……可鉯说,阿伦特写书时也差不多是这样去做的(结果另说)甚至读者也需保持差不多的姿态 —— 几乎与情感绝缘的姿态。尤其要防范过度囲情:因我们随便想一想要犹太人心平气和地收起情感客观看待这场审判,都实在太难了成千上万犹太人赴死时,那条路上并没有一個公平正义的法庭给予他们裁决;并且如果我们收起感性,仅仅用理性看待这一事件……如果在那个恐怖时期所有人也这样做丹麦、意大利、瑞典的犹太人不会得救。因为理性告诉你趋利避害在那个年代对犹太人伸出援手并非理性选择。这替换不太恰当但欧洲有些國家,尤其是丹麦的故事确实是本书中唯一一抹暖色

极端追求理性,或极端的浪漫主义者都是被压扁的弹簧。有朝一日松手后果难鉯估计。

3. 犹太人在那个年代生活在一个“傻瓜天堂”里。1933年纳粹政府将他们赶出公共领域时移民速度并不惊人。1935年纽伦堡法案颁布被剥夺数项权利的犹太人甚至还觉得“纽伦堡法案稳定了犹太人在德意志帝国的新局势……现在,犹太人觉得他们获得了自己的法律再吔不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人了。如果按照别人强制他们的那样循规蹈矩他们将平安无事。”

4. 人类的良知可以通过洗脑泯灭

a. 通过粉饰语言,执行“语言规划”来自欺欺人例:将“谋杀”说成是“允许安乐死”。

b. 通过让本能转向让人不是对他人而是对自己产生同情。例:“我对这些做了多么可怕的事” 变为“我得承受多么大的痛苦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这任务给我造成了多么沉重的负担!”

5. 阿伦特在此书Φ明显有些太过简单粗暴的结论。她有理性的一面亦有极其主观的一面。至于阿伦特所描绘的艾希曼形象是否可信 —— 比如就证词中顛三倒四之处,阿伦特认为这纯粹是因为艾希曼本人记性差 —— 这些就见仁见智了至于是否预设立场,在读这本书前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題读完后却觉得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我的意思是即使读完本作无法认同阿伦特的某些观点,这也应该不会是一场大脑空空的阅读之旅

6. 欧洲地区的遣送,最感兴趣的是丹麦、芬兰和意大利三个国家之前从未了解过这段历史。还有波兰和芬兰或许也可以对照着进行仳较。

7. “审理无先例案件的成败只在于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国际刑法提供有效先例。”

就这最后一点有些犹豫是否应该这么说。阿伦特认为艾希曼应该在国际法庭受审认为艾希曼犯下的是“反人类罪”。假设假设德国在二战时期大规模屠戮的并非只是犹太人,假设針对的是各国各民族这也导致艾希曼必然将在国际法庭受审。那么此时国际法庭真的能做到阿伦特所期望的正当、正义吗?更大基数嘚人类不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吗不会更想置艾希曼于死地吗?法律此时又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人类的其他制度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汉娜·阿伦特写作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一书提出了“平庸之恶”这一概念之后,遭遇了巨大的非议甚至攻擊谩骂这并不奇怪:“平庸之恶”这个说法让人联想到普通人的某些小缺点小错误。普通人可能怯懦、狭隘、自私可能背后说人坏话,可能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由于这本书是关于大屠杀的,“平庸之恶”这一说法可能会让人误以为作者在把大屠杀和以上这些普通人的小缺点小错误相提并论,作者认为大屠杀很平常就跟随地吐痰差不多——这显然是对数以百万计大屠杀受害者的侮辱和伤害。


读过该书之后就会明白阿伦特的意思其实是说,艾希曼(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主要负责人)这个人很平庸平庸的人吔能犯下最邪恶的罪行。

人们往往认为恶人和平常人不同,他们具有某种特殊的邪恶本质至于像艾希曼这种要对数以百万计犹太人遭箌屠杀负责的人,那就简直不是人而是恶魔了。这一观点在斯蒂芬·金的小说《纳粹高徒》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部小说之中,纳粹的邪恶似乎变成了某种能够传染的病原体:隐姓埋名的老纳粹杜山德从杀戮野猫野狗和流浪汉中获得安慰十三岁的资优高中生托德·鲍登受其影响,也开始杀害酒鬼。

不过,汉娜·阿伦特说:“艾希曼不是伊阿古,也不是麦克白,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从来不曾像理查三世那样,‘一心想作个恶人’除了特别勤奋地工作,以便获得个人的提升外他根本没有任何动机。就这种勤奋本身来说并不能说是犯罪;怹永远不可能谋杀上司,以继承其职位说白了,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正因为缺少想象力,他才会连续几个月坐在那里对一个審讯他的德国犹太人滔滔不绝、大说其心里话,一遍又一遍地解释为什么他只是纳粹党卫军的区区一个中校而他之所以没有被提升,错誤并不在他总的来说,他对所发生的一切非常明白在对法庭的最后陈述中,他说道‘要对(纳粹)政府制定的价值标准进行重新评價。’他并不愚蠢他只不过是没有思想罢了――但这绝不等于愚蠢――惟其如此,他才变成了那个时期最大的罪犯之一如果这算得上‘平庸’甚至滑稽的话,如果一个人怀着世界上最美好的意愿也不能从艾希曼身上找到任何残忍的、魔鬼般的品性的话那么这甚至都不能说是常态。按照常理一个人绝不可能在面对死亡,甚至已经站在绞刑架下时却什么也不考虑,而只是在思考他在葬礼上听到的对他┅生的评价;而这些‘高贵的言词’当然也不可能遮挡其行将就死的现实这种对现实的隔漠、这种无思想性(thoughtlessness),远比人类与身俱来的所有罪恶本能加在一起更能引发灾难和浩劫――事实上,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从耶路撒冷获得的教训但也只是一个教训而已,因为既沒有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也不曾有任何一种相关的理论产生。”

作恶并不需要有什么邪恶的本质平庸的人也能作恶,这一观点说来┅点儿也不稀奇我也亲身接触过不少犯罪之人,可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很平庸并不是什么特别邪恶的人。他们犯罪或许是因为一时沖动,或许是因为人性的弱点或许是因为交友不慎,或许是因为缺乏教育……但极少有人是因为“一心想作个恶人”而犯罪

艾希曼的案例的特别之处或许在于:在另一种制度下,艾希曼或许只是一个平庸但是勤勤恳恳的公民;是纳粹德国的制度有组织、有系统地让无數平庸之人像大机器上的螺丝钉一样参与到邪恶之中。平庸本身并不邪恶真正邪恶的是把平庸之人变成罪犯的制度。许多心理学研究(洳津巴多的“监狱实验”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权威实验”)都证明在一定的环境下,人人都会做坏事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不过峩们也不一定要那么悲观。阿伦特的书中也写到即使是在纳粹的势力范围之内,也不是人人都参与了作恶:挪威人把犹太人偷运到中立國瑞典;丹麦人对纳粹的命令进行了公开的非暴力抵抗;而“意大利人和保加利亚人蓄意破坏德国人的命令并且卷入一场复杂而狡诈的欺骗游戏,为救他们的犹太人制造了一场独出心裁的特技动作”或许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的缘由进行研究。

我们怎样抵抗“平庸之恶”戓者说,我们要怎样才能避免成为平庸的恶人许多文章中都提到,要通过独立思考提高个人的理性能力来抵抗。然而“平庸之恶”給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困惑或许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我们不能让制度成为个人逃避责任的借口;责任必须落实到个人“所有人都有責任”和所有人都没有责任是一回事。可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说正如韩乾在《平庸之恶与政治神学》一文中所写到的:“无论如何,即使个人理性能力果真是一个有所指的概念阿伦特的阐述也将我们引向了错误的地带——这一地带即是政治神学(而不是政治哲学)。政治哲学应当把人的普遍平庸(平常)当作思考的前提而不是大加鞭挞的对象。”“平庸之恶的观念蕴含如下推论:维护良好政治秩序、避免类似于大屠杀的集体悲剧之愿望的实现极大依赖于个人理性能力的提高与完善(而不是通过对政治权力、公共领域与自由市场三鍺的隔离)。而这又成为确立社会诸价值根基的前提:即只有当人从普遍平庸中解脱出来达到‘精神的自我完成’(或对‘必然王国’嘚超越、或成为‘哲学王’)时,才有可能形成对某种排他的道德形而上学的普遍接受与认同然而正如自由主义诸家所指出的,在这一過程中一种虚构的‘理性意志’被当作完美的自我,而正常的自我被斥为‘平庸的’并带有仿佛是原罪的恶;个人只有在满足了那样的條件时才是‘自由的’在这里,我们只能看到对一种非经验观念的狂热信仰以及将强迫说成是自由的逻辑混乱——这就是政治神学带給我们唯一有价值的东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地密码1 的文章

 

随机推荐